科学研究的起点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6: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研究的起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研究的起点

篇1

1.1科学的问题

在自然的世界并不存在问题,它不会从客观世界中自发地涌现出来。所谓问题就是“某个给定的智能活动过程的当前状态与智能主体所要求的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4]。科学的问题是由科学技术经济背景能力的难度和研究者当前自身能力的难度的差异而构成的。而问题的产生是与主体认知活动目标状态相联系的,研究者只有以认识或改造的对象为目标而进行的能动性活动时才会捕捉到问题。问题因人的需求而产生,是根据一定的背景知识,结合研究者的经验提出的,但如果仅仅发现事物之间有“问题”,那只是一种猜测,还没有形成真正的“科学问题”。人们都知道运动对心理健康有影响,但这只是一种感觉,是一种猜测。科学的问题要对这种猜测进行思考,找出其中存在的科学成分,形成假设才能成为科学的问题。如果研究者在分析了研究变量,提出了“健身操能明显降低人的焦虑感和抑郁感,有助于提高身体自尊,进而提高生活满意度”的假设,此时的问题才是科学的问题[5]。问题是一个过程性的概念,它的产生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和科学研究的过程结合在一起的。但任何问题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只是某一层次上的问题。某一层次上的问题解决了,在另一层次上可能还存在问题,这也是问题的解决可以不断产生新问题的原因。科学问题的提出,或是对前人研究思路的拓宽和深化,或是对旧的科学理论的怀疑和突破,或是与既有科学成果有关的新问题的发现,但绝不会在虚无中迸发。

1.2体育科学问题的特征

问题是一个多义词,如我们常说的“身体出现问题”、“比赛中出现的问题”、“训练中出现的问题”等,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构成科学的问题。科学的问题必须具备几个基本特征:(1)科学问题具有时代性。科学并没有持之以恒的总目标或共同目标,它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科学的“进步总是相对于某种目的的进步”。那么科学研究的问题就具有时代性,是和当时的时代要求结合起来的。在2012年的国家社科选题指南中,重复最多的关键词是体育产业问题(共有4条)。可见,当前国家希望体育产业能尽快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有关体育文化建设和体育文化传承问题的研究,也是响应中央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号召,把体育看作是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具有强烈的时代要求。(2)科学问题具有探索性。科学是对未知问题的解决,这个问题要有一定难度和价值,能激发研究探索知识的欲望。如“氧债”曾是运动生理学的重要理论,它的重要性和价值一直是研究者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以往认为机体在运动中因供氧不足而产生大量乳酸,形成氧债,并在恢复期仍保持较高氧耗,偿还氧债,但在其后的研究发现,乳酸和运动后的额外氧耗没有线性关系,证明“氧债”概念是不正确的,提出了“运动后过量氧耗”的概念[6]。正是对科学问题的不懈探索才推动体育科学的发展。(3)科学问题具有延伸性。对问题的求解,无论解决与否,都会引发新的思考,产生新的科学问题。这些新问题是对先前问题的深化或拓展,是以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为新的研究起点。项群理论提出后,有研究者对项群的划分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在吸收其中的合理思想后,建立了复合主导竞技能力的概念,确定了拥有两种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类属。如把格斗类项目和各种球类项目归属为技战能主导类项群,把射箭、射击等项目归属为技心能主导类项群[7]。这些概念上的完善就是对先前问题的深化和发展。(4)科学问题具有结构性。科学问题的结构,包含了“问题的指向”、“疑项”、“应答域”、“解题规则”。其中的问题指向是指研究对象;疑项是表明主体目标状态与当前状态的差距;应答域是问题可能的解的域限,而解题规则是研究中显含或隐含的某些规则。如对“体育强国指标体系的构建”的研究,就可以把这个问题转化为“体育强国的指标体系是由什么构成的”,其中的问题指向是“体育强国”,疑项是“是什么”,应答域是“指标体系”,而解题规则就是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遵循的原则等。科学问题的结构要求是科学范式的要求,它保证了科学研究的规范性和合法性。

1.3科学问题产生的渠道

科学问题的产生是与研究者提出问题的背景和将要达成的期望联系在一起的,它客观地存在于知识背景和科学理论中,以及各理论之间、各经验事实之间。研究者所要做的就是发现问题,没有研究者的主体认知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科学问题。因此,在科学发展中提出正确的科学问题是一件重要的事情[4]。科学研究中提出的问题一般来源于科学实践或社会需求,但由于科学理论的独立性和研究范式的差异性,研究者提出问题的方式也不尽相同,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1.3.1从经验与事实的统一解释中发现科学问题经验与事实的统一是建立科学假说或科学理论的出发点,也是提出科学问题的基本方式。科学是寻求理论在解释和预言两方面与经验事实的匹配,为此,研究者必然要从相分离的经验事实中寻求统一解释。在经验事实的统一解释的驱使下,寻求科学规律的问题就摆到研究者的眼前。研究者在研究时总是预设了现象背后的某种规律性东西,使相分离的科学规律能获得统一的科学解释。专项训练理论密切联系专项训练实践,但缺乏从整体上把握各运动项目的内在联系和对运动训练规律的理解和认识;一般训练理论虽是众多运动项目的共同规律,但与各运动项目的具体训练实践的直接联系较少。有学者以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技术运动的结构特点和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为标准,在把握同一类运动项目的规律和联系后,提出了项群理论,把一般训练学与专项训练学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完善的理论体系[8]。

1.3.2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的矛盾中发现科学问题由于科学的进步和社会发展,人们对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出现的新现象或新事实已无法用原有的理论去解释,甚至与这种现象或事实相悖。原有理论不能满足当前的研究需要,它所面临的危机,将引导研究者进行探索,或用原有理论来消解这个危机,或变革原有理论来解决这个难题。心脏的病变会导致人的心脏体积增大,但研究者观察到运动员的心脏体积也大于普通人的心脏体积,研究后证实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并非病理性的改变,于是提出了“运动心脏”的概念[9],促进了运动生理学的发展。

1.3.3科学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中发现科学问题在某些科学体系的内部,由于以往认识上的局限性导致科学逻辑上的不自洽,研究者从某一理论的定义或原理出发,以缜密的逻辑思考,发现其中的一些科学悖论,从而提出新的科学问题。有些书籍把体育学界定为“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但有学者指出这样定义是不正确的,认为“其研究对象是人的体育运动,体育运动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并引证了其他学科的类似概念的定义[10]。对科学理论中概念上的逻辑问题的发现促进了对体育科学的认识。

1.3.4不同学科的理论分歧中发现科学问题世界是一个整体,但科学研究的能力是有限的。学科因其理论的差异和研究方法的不同,也决定了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或囿于研究者自身的认知水平、科学研究的视角、实验条件的不同,获得的资料和信息也有很大区别,产生的问题也不一样。有学者指出,由于运动训练的上位概念认识模糊,使运动训练概念的界定十分困难,有关定义过于笼统,没有反映运动训练系统的本质,于是从运动技能学的角度重新定义了运动训练的概念[11],对运动训练的理解有了新的不同角度的认识。

1.3.5社会需求与现有的科技方法和手段间的矛盾中发现科学问题人类社会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方面面,由此产生了多种需求,但囿于科学理论水平和技术手段的制约,社会需求与现有科学技术能力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些为科学问题的发现提供了现实基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极大的满足了国人近距离欣赏高水平运动赛事的需求,但随之带来了建设问题、交通问题、环境污染等问题,还引发了一系列与竞技体育相关的问题,如兴奋剂检测、疲劳恢复、器材创新、项目布局等问题[12]。这些问题的提出,是体育科学发展的需要,也带动了相关的科学发展。

2问题视角下的体育问题

科学问题是源于实践的复杂问题。体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是研究有关“人的运动”与“运动的人”的问题,强调在实践中的运用,它的综合也暗示了它所研究的问题具有复杂性。

2.1从科学实践哲学看体育科学问题的应用性

在科学实践哲学看来,科学是人对自然进行实践的有效活动,并以物质性成果为特征。当前的科学成果中,物质技术成果占据了绝大部分,而理论成果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理论在科学中不具有至高地位,而科学实践并不限于服务科学理论,或只是一个检验工具,它是整个科学活动基础[13]。科学要应用于实践,把知识形态的科学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这是科学研究的内在要求。体育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其科学研究是实践性极强的科学活动,它所研究的问题均来自于体育实践。运动中所蕴含的科学问题,是人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的科学实践的方式。依研究的性质将问题划分为基础研究问题、应用研究问题和推广开发研究问题三类,无论哪一类研究,其研究的目的直接针对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如人体机能活动规律的问题、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的手段和方法的改进问题、体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以及对新技术推广的问题等。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是否有创造性、是否有效、是否科学,要在实践检验,要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体育科学的发展。体育的问题产生于实践,又要回到实践中检验。

2.2从复杂性科学看体育科学问题的多样性

科学在其发展、形成过程中分化出许多不同的分支学科,这些分支学科的形成是对学科问题认识深入的结果,是科学问题复杂性的外在表现。复杂问题是由简单问题发展而来,是历史的结果,不可还原。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只是从形式“对认识对象进行最大程度的抽象和简化处理时所体现出来的性质和规律”[14],但并不能改变其中的复杂关系。体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的问题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不仅有对人体自身的问题研究,也有对仪器、设备等物的问题研究和有关社会现象的问题研究。人的复杂性和社会现象的复杂性,使体育问题呈现出模糊性、不确定性,以及多因素性和多层次性。简单思维模式下的研究,是对人的规定性的物化研究。在追求对体育本质、规律和模式的研究时,以问题的单一性代替问题的多样性,强调定量研究,对人的特殊性思考不足,往往抹杀了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体育问题的复杂属性使体育科学研究的说明和描述在本性上不完备,为此,体育科学研究必然是多学科的借鉴和渗透,关注不同体育问题的不同学科的研究要求,研究者要从研究问题的不同特性,多角度的思考体育问题。

3体育科学问题的辨别

篇2

关键词:电子测量与仪器;微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158-02

一、引言

对于我国高等院校的各电子类专业,如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而言,电子测量与仪器这门课程由于其独特的特性,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1]。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限制,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经常感到枯燥无味,并缺乏学习热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授课效果,需要授课老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思路,寻找更为新颖、高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近年来,伴随着微课的兴起,为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2-3]。本文将结合微课与电子测量与仪器这门课程的特点,对微课在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前景进行重点讨论。

二、什么是微课

1.微课简介。微课(microlecture),顾名思义,指的是一种长度较短的教学过程,时长通常为5~8分钟。它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着某一具体的教学知识点展开。“微课”最早是由美国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提出的,一经引入,就迅速在我国的各中小学以及大中专高等院校中推广开来,并引起了众多教育工作者广泛的研究热情[4]。

微课的核心是关于某个知识点的课堂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了与该知识点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及点评等辅内容。教师在编制微课课件的过程中,可以将教学内容以动画的形式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们,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添加音频内容,将对该知识点的点评加入到课件中去,使学生在学习时同时受到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由于此时学生的注意力较平时更为集中,因此会使教学效果大幅提高。

2.微课的特点。微课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如下几个自己独特的特点:

(1)短小精悍。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对某一具体知识点的讲解可能需要10~20分钟的时间,包括板书、PPT等教学资源的使用,但收到的效果却是一般。而微课虽然长度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是它以更为直观形象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辅以声、光等多种感官刺激,势必取得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2)重点突出。由于微课的时间短,因此它所包含的内容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并且都是与教学内容的主旨密切相关的,这就使得教学内容的重点更为突出,便于学生接受与掌握。

(3)素材丰富。微课的教学素材来源丰富,并且形式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图片、视频等,目前还有各种专门用于制作微课课件的软件,如可以进行屏幕录制的Camtasia Studio,制作交互式视频课件的Adobe Ultra、Adobe Captivate,以及对视频进行后期处理的Adobe Premiere等,这些都为微课课件的制作提供了大量新颖的素材,是微课质量的重要保障。

(4)学习时间灵活。借助现在发达的英特网,只要将微课课件上传至指定服务器后,学生们就可以在任何时间访问这些课件并进行自主学习,而且由于时间短、重点突出等这些特点,学生在进行微课学习时不易疲惫,并且会迅速掌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目前阶段《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电子测量与仪器》该课程处于电子类专业课程中的后继阶段,是其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应用,对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和电子测试水平至关重要。笔者通过近年来对《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的教学授课经验,并结合查阅相关的文献,对目前阶段《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

1.部分内容枯燥乏味。在《电子测量与仪器》这门课程中,前期内容主要是关于各类电子仪器的原理性介绍,如示波器中示波管的结构与各部分功能,各种类型的模拟信号发生器的组成以及内部的主要模拟电路等,都涉及了大量的电路图和原理分析,需要耗费大量的课堂时间对其进行详细讲解,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厌学情绪[5]。

2.知识点多但课时有限。随着电子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阶段的各种电子测量仪器正逐步朝着多功能的方向发展,各种性能不断提高,各种新颖的功能也层出不穷,直接导致了该门课程知识点的迅速增多。仅以数字示波器为例,在课堂讲解时不仅要对各按钮、按键的功能进行说明,还要针对不同形式的波形信号的具体调节进行讲解才能使学生对该仪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与掌握,这就会占据大量的课时资源。在上实验课时,由于学生数量较多,因此不可能对学生进行逐一辅导,直接导致了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3.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的开课时间一般是在大三的上学期或者下学期,此时的学生经过两年大学生活的洗礼,逐渐产生两级分化,有的学生保持了高中阶段好的学习习惯,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有的学生则放松懈怠,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自然得不到好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针对目前阶段《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教学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需要授课教师不断探索,寻找一种更为新颖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微课在《电子测量与仪器》中的应用研究

由于《电子测量与仪器》这门课程与实际应用密切不分,因此笔者在授课时经常会找一些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小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如某型号数字示波器的演示视频,基于应变片的自动测试系统等等。通过观察笔者发现,学生们对这些视频的兴趣很高,通过播放短片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此时学生们认真听讲的程度较之传统的语言讲解高了不止1~2倍。

微课正好拥有这种短小精悍的特点,而且它本身作为一种特殊的视频资源,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将微课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引入到《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来,必将取得良好的效果。

同时,《电子测量与仪器》这门课程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点,也特别适合进行微课的开展。在这门课程中,不仅包含了各种电子仪器,如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电压表、万用表等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还包含了自动测试系统的组建和实现,以及虚拟仪器的使用,这些教学内容都特别适合使用微课来进行展示。例如,可以将基于LabVIEW的虚拟仪器的组建和演示过程用屏幕录像软件进行录制,然后通过后期的处理,添加一些动画特效,将其制作为一个5~8分钟的微课课件。不仅能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演示,还可以使学生在课下进行随时的观看。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新颖,而且收效更好。

五、总结

作为一种新出现的教学方式,微课正在因其自身的各项优点引起诸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微课的介绍,以及对《电子测量与仪器》这门课程现阶段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深入分析,对微课在《电子测量与仪器》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简要探讨。经过分析笔者得出结论,由于《电子测量与仪器》本身的一些特点,特别适合进行微课的开展,通过对微课的合理利用,必将对提高《电子测量与仪器》的教学效果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尚松.《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的沿革与发展[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8,(1):3-4,2009.

[2]苏小兵,管钰琪,钱冬明,祝智庭.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330):94-99.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222):61-65.

篇3

关键词:工作过程;教学改革;教学效果;职业教育

Based on the "work process"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Maintenance" course teaching and research

Chen liZhang tao

Abstract: how to make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tent applicable to industry, business development, how in-depth curriculum reform,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qualified highly skilled personnel, this is the current vocational schools are exploring a problem. In this paper, "Electrical Equipment Maintenance" course, for example, on how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process-oriented work-based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s,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in depth discussion.

Keywords:work process;Education reform;Teaching effectiveness;Vocational Education

2006年教育部的教学改革指导性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等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教学要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突出对实践能力培养,确保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的能够适应企业技能性人才需求。20世纪90年代德国职业教育界针对传统职业教育与真实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提出“基于工作过程”教育理念,成为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教育理论基础之一。本文将依据“基于工作过程”教育理论,浅谈高职《电气设备检修》课程的教学实践研究和改革。

一、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特点

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系统化设计,是对职业教育多年来基本沿用学科体系的课程教学的一种否定。

学科体系的课程开发,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线,按照知识本身的内存逻辑结构(相关性)或认知规律而展开的“平行”体系。是以老师的“教”为中心的。

行动体系的课程开发,是以培养能力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整合的“串行”体系。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使学生循序渐进学习各门课程的过程变成符合或接近企业工作过程的过程。

二、课程内容的重构

课程内容的重构,就是要改变按学科体系编排课程内容的“平行”结构,建立按工作过程编排课程内容的“串行”结构。这种“串行”结构的课程内容,是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环节来传授相关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这意味着,在工作过程或行动体系中获得的,是实践技能、理论知识的总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它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来掌握融合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

《电气设备检修》是我校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将原《电气设备》、《电气设备检修实习》、《变电检修技能培训》课程进行重组,选择既能满足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又有利于实施“做中教、做中学”的典型工作任务,综合考虑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基于工作过程开发成为《电气设备检修》课程,作为我院“示范性高职院校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建设项目”。

为达到课程培养目标,选取电气设备的构成、工作原理、作用、特性、参数、应用、检测、状态判断、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电弧的产生与熄灭,检修工具的使用与保养等知识,形成系统的课程知识体系;从众多的工作任务中,选取既能满足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又有利于实施“做中教、做中学”的:DW15低压断路器检修、高压电容器的检测与更换、LB6-110电流互感器漏油故障处理、SW6-110断路器拒动故障处理、GW4-110隔离开关触头过热故障检修、KYN28-10高压开关柜定期检修等6个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的载体;将电气设备的专业知识、6个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对学习的评价与考核,进行综合开发,形成本课程的6个学习情境。

本课程以6个学习情境为载体,按照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原则,将企业生产人员的技能标准融入课程考核之中,创新具有电力行业电气设备检修工作特色的“六阶段”教学模式,实施“双师团队”教学,灵活运行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掌握电气设备检修知识的专业知识,掌握按照标准化作业流程进行电气设备检修工作的专业技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工作方法能力和较强的职业发展社会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1、教学方法改革

利用“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环境,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在“六阶段”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分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自主学习法和对比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法:发挥各种媒体的表现力,解剖的电气设备构造,剖析电气设备检修工作过程,使一些抽象难懂的重点、难点知识直观而形象地展现出来,使抽象化为具体。

引导文教学法:每个学习情境都是独立工作任务,教师将需要完成的任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借助专为学生设计的“学生指南”(引导文)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按标准化作业要求进行检修和记录。

演示教学法:教师针对不同的检修任务,进行由详细到逐步简略的示范操作,学生通过操作演练,掌握规范的操作步骤和方法,提高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标准化作业的执行能力。

角色扮演法:教师团队扮演工作票签发人、工作监护人和工作许可人等角色;学生小组的成员轮流扮演工作班班长的角色,担任工作负责人,工作监护人,其余学生轮流扮演班组成员的角色

自主学习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材及课程资源完成专业知识的自主学习和工作任务的实施。自主学习并不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通常采用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

对比教学法:在不断重复的工作流程中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对比,帮助学生梳理、归纳、总结知识,在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教学内容的同时,逐渐培养标准化作业实施行动力,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工作中不断得到加强 。

2、教学手段改革

《电气设备检修》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需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全面掌握课程标准规定内容,获得电气设备检修的专业知识和岗位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在一体化教学环境里,实施“做中教、做中学”

在本课程的一体化教学环境里,由“双师团队”实施“做中教、做中学”,企业兼职教师和实训教师进行操作、主讲教师同时进行讲解,实现“做中教”;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手操作,实现“做中学”;以提高教学的操作性和职业性。

2采用多媒体教学

国家教育部曾多次指出: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动力,首先要把以多媒体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学校进行普及和应用。运行多媒体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文本、图像、图表、视频、动画、音频各种媒体的表现力,解构复杂的电气设备构造,剖析电气设备检修工作过程,加大教学信息量,起到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目的。

3利用网上教学平台协助教学

为了配合课程教学,在网上建立了图片视频资源库,将每个学习情境制作成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利用教学视频、动画再现设备检修的工作过程和检修方法、再现职业兼职教师检修工作的示范操作过程等教学内容,便于学生预习和巩固学习的知识、操作方法与过程;建立相关行业标准、规程规范、工具书、期刊和网站的连接,利于学生快速查找学习资料。

三、考核方式的重构

每个学习情境作为独立的教学模块进行考核,其中技能考核占40%、评价占40%、理论考核占20%。技能考核是参照《电气设备检修技能考核评分细则》来进行,评价采用小组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手段对情境中的第二~第五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理论考核可以采用口试或笔试的方式。

课程总成绩由各个学习情境成绩按一定的权重计算综合形成。

表1电气设备检修课程成绩评定表

学习情境 权重 情境成绩 小计 教师签字

低压断路器检修 0.13

高压电容器的检测与更换 0.10

互感器检修 0.13

高压断路器检修 0.23

高压隔离开关检修 0.23

高压开关柜定期检修 0.18

总成绩

这种考核方式打破了以往的理论知识考核模式,采用理论和技能同步考核,体现了“知识与技能并重”的特色。使学生既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重视技能知识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

四、帮助学生适应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方法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以学科知识为体系的课程教学,课堂的中心主要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情境也是模糊地存在。这一教学模式,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文化基础薄弱的职校生,势必行不通。因此,在职业教育中推行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自信心,但这种基于实践工作的教学模式与学生一直接受掌握的传统教学模式截然不同,学生在初期接受时会产生不适用,甚至不明确自身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仍被动地等待教师的指令,不会对学习过程作出积极主动地响应,这将导致学生在采用此种教学模式后产生“学习效果不明显,知识的获取量还不如传统教学的多”的看法。基于此类情况,应及时给予学生指导,使其能够较好地适应这一教学模式的转变。

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主动探索的过程,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非是老师所能直接给予的,而是在适当的教学环境下学生自主发展的结果。我们教育工作者就是要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五、教学效果

《电气设备检修》课程创新教学方式在我校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教学改革中,应用效果显著。一是该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系统性和工程性,深受学生欢迎,基于工作过程教学以“工作过程”作为教学的主线,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互交替融合,给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应用最直观的学习过程;二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坚持以打好理论基础、提高感性认识、加强实践训练,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了理论与实际工作的差距,使学习知识与社会需求直接挂钩,增强了就业竞赛能力和工作适应性。作为一种新的改革课程,它还在不断地发展和优化。

六、需要解决的问题

1、我们进行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其实是对工作岗位的一种模拟,它不能等同于真实的工作岗位。其原因:一是真实的工作岗位种类多,学校的教学模式无法一 一替代;二是学生在校学习活动中的工作岗位和在实际工作中的岗位上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利益目标也不相同。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协调好这两方面的问题。

2、实训设施和实训场地不能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只能对部分情境完成情境式教学,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肖艳萍.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3、李开勤,肖艳萍.电气设备检修[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陈丽(1981-) 女 汉族 四川成都 大学本科 助教

篇4

关键词应用性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电气信息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2-0184-01

应用性本科大学在培养方案的定位上主要突出两个特点,1)坚定地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的道路;2)坚定培养应用性本科人才的基本定位。而实现这两个目标的基本要求是明确应用性本科大学教育教学体系,本文以我院信息工程系为例,对应用性本科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实践问题进行探讨。

1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及构成

实践教学体系是应用性本科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高级应用性人才的重要保障,是高等工程教育中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协调开展、高质运行的统领和大纲。根据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功能特点和实施要求,实践教学环节可以从横向划分为现场实习、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科研、军训及社会调查、课外认证与竞赛、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等几大类;也可以按纵向划分为基础实践教学、专业拓展实践教学、综合创新实践教学等。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理论教学相互配合、相互依托,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必须以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背景,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培养综合素质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专业拓展、工程设计等专业素质为目标,按照学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和专业技能、素质结构要求来进行系统的整体优化设计,加强对学生综合实验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2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当前,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剧使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都表现出明显的融合特点。反映在教育上,是教育思想、方法、体制、人员等的广泛交流与融合。面对崭新的网络形式时代特征,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改革高等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新课题。

摒弃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教学手段的陈旧教学观,在应用性人才培养中突出实践的重要性,将实践教学放在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形成独立教学体系,并建立与之适应的运行机制和模式,发挥实践教学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中独特作用,形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注重学生科学素质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新的实践教学理念。

2.1指导思想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强化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提高教师科研及工程实践能力为基础,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并行,课程实验与工程训练、创新设计、科学研究有机结合的教学理念;创造以学生为本的人文环境,把知识传授、能力提高、素质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始终;培养学科基础厚、专业口径宽、知识结构优、工程素质强的应用型、适应型、创新型人才。建立一个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本科教育规律的实践教学体系。

2.2基本原则

1)目标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

2)系统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认识规律和教育规律,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结合专业特点,按照组成实践教学活动各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互相衔接,彼此关联,具有连续性,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3)整体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不仅要做到实践教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还要从人才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发展的要求出发,注意教学各环节的相互配合,注意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互相渗透,注重实践教学与科研项目的相互渗透,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

4)规范化原则:在培养方案中要规范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制定出相应的考核标准和要求。

3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基本内容

3.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步骤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学院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模式是密不可分的,我院的办学定位是教学型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生产第一线应用性高级技术人才。下面以信息工程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论述。

我院信息工程系现设有3个本科专业,均为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是其培养合格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从其实践教学体系的共同特点来看,主要从基本技能培养、专业技能培养和综合创新能力培养三个方面入手,下面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讨论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内容。

3.2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内容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信息工程系的老专业,已有近25年办学历史,办本科的历史也已经有10年之久。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信息工程系3个本科专业当中设备最完善、实验室最多、实验能力最强的专业,将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好,对其他几个专业具有指导和借鉴的功能。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入手,本专业学生能力结构分析及支撑环节框架图如图1所示。

图1能力结构分析及支撑环节框架图

4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按照新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我院对实践教学进行了深化改革,促进了本科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取得了初步的实践成果。

4.1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

按照学院的办学定位,以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高素质应用性人才为目标,按“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对信息工程系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内容进行改革、整合和优化,确立了“三个层次”的教学模式,具体的实验教学改革思路可总结为“一个中心、两个结合、三个层次、四个模块”。

“一个中心”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根据新时期电气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和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高素质应用性人才需要,在实践教学中全面推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和造就“具有突出实践能力和鲜明地方特色”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着力开展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

“两个结合”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相结合:学生在理论课中所学的知识要到实践中去应用和提高,从而巩固所学的各种知识、技能和方法。将工程应用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和提炼,并及时融入到实践教学之中,以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学以致用,增强适应能力。

“三个层次”是指“基础验证、专业拓展和创新提高”的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基础验证层:学生按照教材的要求,进行验证性实验。第一层次实验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熟悉电气与通信技术中常见的典型器件,熟悉信号产生、处理等各种电路,学会正确使用常用电子仪器,掌握电气与通信技术的基本测量方法和技能。

专业拓展层:学生按照教材提出的设计要求,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完成实验。第二层次实验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系统地消化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电气及通信工程前沿技术,增强学生利用实验仪器进行系统性能分析测试的能力。

综合创新层:学生需要独立地解决一个个完整的实际问题。第三层次实验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电工电子技术知识,独立进行工程开发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四个模块”是按不同的专业特点划分为“电工基础实验模块、电子信息实验模块、工业控制实验模块和现代通信实验模块”的模块化教学内容。

4.2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实践教学改革围绕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和实践教学管理改革两个主题进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重点在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应用性人才;实践教学管理改革重点在于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办学效率。

其主要工作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学院定位,将实践教学改革与学生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学院的办学定位是“立足唐山,面向河北,服务环渤海地区。把学院逐步建成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应用性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本着这一办学定位,我们把一切工作都落实到为应用性人才培养和为地方区域性经济服务的目标上。

2)改革实验项目,构建新型实验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将实验项目分为基本型实验、拓展型(应用型、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综合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开设多类别实践教学,主要是教学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电子竞赛、科技活动、技能培训等实验教学类别。利用业余时间,增设大量选作实验,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鼓励教师主动吸收他们进入自己的科研团队,深入实验室进行研究性实验,突出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推动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密切结合,形成良性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实验教学模式的形成。

3)引进先进的实验技术和手段,改善实验环境,加强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开放式教学是实践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必然要求。我院构建了开放式信息化网络平台,全方位改革实验技术与手段,转变实验观念、改变实验运行管理方法,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学院组织精干力量大力开发虚拟实验、数字实验系统,自动控制原理、EDA等首批开发的虚拟实验室已对学生网上开放。

4)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促进创新性实验基地建设。现代电气与通信工程技术给电气与通信工程类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代电气与通信工程技术具有明显的学科综合性和技术复杂性等特点,其实践教学具有很强的技术挑战性和实用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性实验基地开设的实验项目以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实验为主,如大学生电子设计队伍的培训和竞赛、学生科技活动等。将创新性实验基地作为创新性人才培养基地进行建设,开展个性化教育,培养特色鲜明、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5)强化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构建一支专业水平高、工程意识强的专职实验教师、工程系列教师、任课教师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是保证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学院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安排具有高级职称和丰富教学及实验经验的老教师、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担任导师,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实验及其他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全方位、长时间的跟踪指导。学院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投入专项资金,支持每位青年教师每年完成一项具有实用功能的电子设计及制作,使实验中心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为培养应用性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院选派骨干教师参加ASEA、中兴认证、DSP、嵌入式系统等师资培训,已有多位教师获得认证指导教师资格,为开展学生考级、认证工作创造了有力条件。

6)提高实验考核比重,推进实验考核方法改革。在实验考核方面,将实验考核从理论考核中独立出来,并将其提高到与理论考核同等重要的高度,即学生只有同时通过了理论和实验两个考核后,本课程方可及格。这种措施的实施,极大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经过教学实践证明,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7)引入工程背景,对本科生毕业设计进行深化改革。本科生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学生在校期间最为重要的实践环节,作为本课题的实践部分,我们对唐山学院05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进行了较大改革,主要内容是:引入某实际星级宾馆的智能楼宇工程项目,以工程项目的设计标准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任务要求,将整个工程项目分为11个子项目,采取项目负责人制,总共安排了14位指导教师和38名学生参与此项目的设计。目前该项目已经进入尾声,从目前情况来看,此项目的设计,大大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同时由于各子项目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5结束语

通过对应用性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及其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素质、创新意识都有了较大提高,有效的促进了我院高等工程教育的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应用性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6020350)。

参考文献

[1]高林.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篇5

【关键词】电动机维修课程教学企业学徒培养方式运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129-02

电子产品维修课程教学,学习内容不仅要注意对接企业岗位的要求,教学方法更要注意对接企业培养员工的学习方式,本文借鉴企业学徒培养方式进行技能教学,探究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一、企业学徒培养方式的特点分析

企业员工是以完成一个工作项目或工作任务来进行工作的,员工最初是以学徒方式学习。这种学徒培养方式具有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在车间连续性学习,每天工作8小时完成一个工作要求的任务。第二,学习的场所在车间或工作地点。第三,学习指导是有经验的师傅,指导方式是一对一。第四,学习方式是做中学、学中做。第五,师傅评价徒弟标准是以完成任务的结果评价而不是分数评价。在电动机维修教学课中,借鉴企业员工学徒式的培养方式,对电动机维修课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用企业学徒式培养方式取代传统教学方式,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电动机维修课程教学中企业学徒培养方式的具体运用

教学以实践活动作为教学过程的主线,具体过程是让学生在一个仿真的实训环境下或以真实的教学情境,按照电动机维修职业岗位对基本技能、技术的要求,进行的实际维修操作训练,按完成学习项目为任务的方式完成学习过程,对每一学习项目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的教学目标都在实训现场完成。

(一)学习内容上的运用

电动机维修课培养目标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电动机检修工作,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其职业岗位是维修电工。根据这一培养目标定位和职业岗位的面向,我们将课程学习内容分为电动机故障维修项目训练和电动机接线和下线项目训练和电动机接线图绘制理论学习三大部分,以电动机接线和下线项目实践为主,具体实践内容如下:

1 电动机故障实践内容有三相电动机常见故障的检查方法、三相电动机线圈烧坏检查和维修、三相电动机外壳漏电故障的检查和维修、三相电动机机械故障的维修、三相电动机接线的检查和线圈修复后性能测试及单相潜水泵电动机维修故障检修、单相电动工具电机检修等。

2 电动机接线和下线项目实践内容有三相电机链式绕组的下线和接线、三相电机同心式绕组的下线和接线、三相电机交叉式绕组下线和接线、三相电机单、双层绕组的下线和接线、三相电机双层绕组的下线和接线、单相电机同心式绕组的下线和接线、单相电机正弦绕组的下线和接线等。

3 电动机绘制接线图内容有定子铁芯展开图的画法、绕组分相展开图画法、电动机接线图画法等。

(二)学习方法上的运用

教学打破在课堂上专业课程的形式,对每一个项目学习的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的教学目标都在实训室现场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是:

1 训练时间一体化。借鉴企业学徒工连续性学习方式,将教学内容实训用连续十周时间在实训场地完成。其中电动机故障检修用两周时间,电动机下线接线用六周时间,其余两周时间到校外维修企业进行实践。教学时间由教师视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

2 借鉴企业场所是在车间或工作场所方式,将教学实训室建成模拟为一个企业的车间或一个单位工作岗位的场所,有工作区、教学区、工具区等,工作区有电动机故障检修、电动机下线接线、电机浸漆和烤干实训工作室。工具区购买有维修电机的设备和工具。教学区有多媒体室和教室,教师一般在教学区布置项目任务后组织学生到工作区开展维修工作,工作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则回教学区进行讲解,为提高教学效率,还在教学区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这样不但满足教师学的需要,而且还允许学生通过计算机自主查询所需的学习资料,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3 企业指导徒弟的师傅是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师傅,指导方式是一对一。学校因学生多原因不可能做到指导方式一对一。对此,可采取这样的做法:外聘有实践经验的维修师傅定期到学校给学生指导,每名师傅配备两个教师作为助手。在电动机各个项目的学习中,一般维度大的维修项目是通过分组方式来完成工作任务,这样在实践中,可以让学得快学得好的同学指导操作不熟练的同学,让学生和学生互动,这样解决了指导教师不足的问题,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的合作精神,交流能力。

4 同企业学徒工的学习方式一样,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为了让学生能有真实的实践机会,可派人到附近的红砖厂、机械厂、水泵厂等工矿企业收集有故障的电机,拉回学校给学生维修。在学生实践前,要求他们结合要实践的项目内容,认真分析项目实训任务,引导他们先确定方案,再组内分工,最后才动手操作。例如对于线圈严重烧坏需要重绕的电机,一般让学生进行项目分析,先通过看型号和拆端盖检查确定出电机绕组类型、极数、节距、匝数、线的直径等维修电动机时需的参数,然后引导学生画出接线图,确定方案,让学生组内分工进行拆卸绕组、绕制线圈、下线、接线、浸漆和烤干等工作,指导师傅或教师指导学生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难度问题和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在实践中,应要求学生实践方式与企业员工工作相同,技术要求也与企业师傅对徒弟的要求相同。

5 企业中师傅评价徒弟标准是以任务完成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的,可以此为评价标准,让教师或师傅在实践前给出完成项目任务的标准要求学生,实践后将验收评价表发给学生,学生根据教师或师傅给出验收标准对比自评。而后教师或师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将修理好电机试转和对比展示,师傅和指导教师对学生修理好电机及实践过程中的态度、过程等诸多方面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反馈,让学生反思整个工作过程,重新梳理本项目学习中的知识技能,当工作过程完成后,许多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才会发现,并加以解决,这样通过评价,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6 电动机接线图的理论学习是学生在实践过程碰到需要时再进行的。例如,在完成电动机下线实践后,学生必须进行电动机接线实践,如果没有接线图的理论知识就不能继续。此时教师应指出项目工作和它所需要的知识、技能间的关系,并让学生清楚完成此项目应该通晓什么理论知识。组织理论学习时,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对于领会知识较快的学生一般采用引导课文教学法,即借助教师发给的教学资料,以引导问题的形式,通过完成学习任务手段,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对于一般学生则先让他们观看教学录像,让他们有一个认知过程,然后教师以讲解和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为主,对于领会知识稍差学生则以个别辅导方式进行。

篇6

【关键词】启发式;案例教学;课程改革;创新

电能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质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电能质量已经成为评估电力系统运行水平的重要内容,电能质量的改善对于电网和用户电气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促进电力行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影响电能质量的主要因素有:谐波、电压波动与闪变、频率波动、三相不平衡和过电压等。由于电力系统的发、供、用的实时性,电力系统的电能质量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电能质量扰动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和广泛传播性,越来越多的用户成为保证电能质量的主体,对电能质量的综合评估非常困难,控制和管理电力系统的电能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电力系统、电力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的综合应用,为了适应当代科技发展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求,上海电力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开设“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研究生课程。

1课程简况与教学内容设置

“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课程属于电气工程专业的选修课,2个学分,32 个学时,面向硕士研究生开设。根据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这一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同时结合我校研究生主要就业方向为县市级供电企业及相关规划设计单位,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 电能质量的数学分析方法

介绍功率理论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详细讲述瞬时无功功率理论以及基于该理论的pq谐波检测方法和ip-iq谐波检测方法,介绍基于傅里叶频域分析、小波分析的谐波检测方法。

(2) 传统电能质量的基本内容

介绍电压偏差、频率偏差、电压三相不平衡和供电可靠性、电压波动与闪变等传统电能质量问题现象、机理、原因及评估方法。

(3) 波形畸变和电力谐波

介绍电力系统谐波的来源、危害及相关治理措施,分析典型非线性电力电子装置的输入电流特性,例如典型整流器装置的输入侧谐波特性。

(4) 电能质量控制技术

介绍典型的串联型、并联型及混合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结构、数学模型、电流波形控制技术和电压控制策略、主电路参数优化设计方法等。

(5) 电能质量评估指标和方法

介绍电力系统电能质量评估方式的分类、流程、方法及评估指标。

目前该课程采用的教材为文献[1-2],授课方式采用PPT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课程内安排2-3次大型作业,闭卷考试。由于电能质量这一领域的特殊性及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变化,加快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教改思路与方案设计

本次教改研究遵循系统性的思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入手开展方案设计。

(1)拓展教学内容、聚焦热点难点

由于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这一课程既涵盖经典的数学分析方法又有鲜活的行业动态,在有限的教学课程内不可能面面俱到,这也不符合研究生教学重视能力培养的根本宗旨。基于此,本课程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拓展和聚焦:1)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引入国外经典教材[3],夯实学生对基本工具的掌握;2)聚焦最新的行业动态,精炼教学内容,将新能源相关电能质量问题、新型敏感负荷电能质量问题进行聚焦。

(2)以点带面、强化启发引导

教学中只对相关方法和问题进行提纲挈领式的宏观指导,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这要求授课教师要全面系统的综合评估该课程内容的基础上,选择关键的教学点,对学生进行点拨。

(3)着眼工程实际、丰富案例研究

结合学校科研课题和行业中出现的电能质量问题,建设电能质量分析案例库。以事实素材为基础,建立实际情境,以明确的目标来驱动学生开展学习、思考和交流,激发学生潜能,体验成功过程。教学中采用分组,每组完成1个案例的问题原因分析、仿真重现、解决方法的完成,引导学生将工程问题提升为科学问题[4-5]。

3教学方法与实践

(1)经典理论的多媒体综合教学

电能质量分析相关的基础数学方法如傅里叶分析、小波理论、瞬时无功理论等对于学生深刻掌握该课程基础并进行相关研究至关重要。为学好数学基础理论,本部分教学要求学生课前完成对高等数学等基础数学理论的学习,并利用国内外相关网络课堂(如斯坦福大学傅里叶变换视频教程)进行课前学习,课堂教学采用板书和PPT授课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带领学生推导经典理论,指导学生采用MATLAB仿真软件对相关理论的应用进行仿真,以达到精通经典理论和工具的目的。

(2)案例库建设

我校是全国三大电力院校之一,已有60多年的建校史,和电力行业存在血浓于水的天然联系,在人才培养、科研攻关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合作。基于此,将教师课题研究、供电企业各种电能质量事件进行汇总整理,形成课程案例库,案例库包括电能质量事件的现象、电网主要参数、事件过程、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内容主要包括:1)居民电能质量案例库,涵盖谐波、三相不平衡和过电压、雷击浪涌等方面,如2013年上海市电力公司发生了若干次日本制造虎牌电饭煲不能正常工作事件;2)工业电能质量案例库,涵盖谐波、电压波动与闪变等方面,如上海浦东日立集团谐波超标事件、浙江常山中频炉和纺织厂共线跳闸事件、轨道交通电能质量问题等;3)新能源并网电能质量案例库,涵盖不同规模的风电、光伏及储能系统并网电能质量问题等;4)交直流混合电网电能质量案例库,涵盖特高压直流系统、柔性直流系统等的电能质量事件;5)敏感性负荷的电能质量案例库,如上海音乐厅不明原因反复跳闸事件、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电能质量问题事件;6)电能质量控制技术案例库,如有源电力滤波器设计方案等。

(3)案例教学实施

在完成经典理论的教学后,对专业知识采用启发式案例教学方法,主要步骤如下:1)布置学生完成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论自学,如讲授电力系统谐波问题时布置学生完成谐波基础知识、分析方法的学习;2)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谐波测试,教学时安排学生利用实验室录波仪、电流钳、LABVIEW软件等工具分组测试不同谐波源的谐波发射水平,如我校实验室现有的光伏系统、储能系统、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各种家用电器等的谐波发射数据,并在SIMULINK环境下进行仿真验证,完成测试报告,每组一种或两种负荷,学生必然通过自学深刻理解谐波基础理论、傅里叶分析等基础理论,并完全掌握谐波测试方法和仿真方法;3)下达案例,每3-5个学生一组,将案例库中的该部分案例下达给学生,布置其按照电网参数搭建仿真模型,重现问题,如虎牌电饭煲不能正常工作事件,让学生将当时电网录波数据、电网结构、虎牌电饭煲电气模型进行构建,重现问题,以身临其境的方式学习该案例中涉及到的知识;4)交流与共享,限于教学时间的限制,不可能每个案例每个学生都能涉及,以课内讲座的形式实现共享,学生以PPT的形式图文并茂的介绍给其它同学,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操作中,案例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需要教师及时点拨,提供案例数据,指点方法。

(4)前沿跟踪

估计跟踪前沿和不断创新是研究生教学的重点,本课程要求学生在案例学习的同时将该领域的前沿成果论文进行集体解读,形成综述报告,必要时形成英文版综述报告,并采用英语交流,达到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交流能力的综合锻炼。

4结论

在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教学中,通过精炼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重点,采用启发式的案例教学方法,教师由“说教者”变成“点拨者”,学生由听众变成身临其境的学习主体。通过这一教学实践,学生的数学理论基础得到夯实,文献阅读能力、外语应用水平、科研设计能力、综合写作能力和对外交流能力均得到显著提高。由于案例库尚在不断完善中,部分案例的基础数据和素材尚不够完善,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肖湘宁.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2]程浩忠.电能质量监测与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Roger C.Dugan,Power Systems Quality,Second Edition[M].McGraw Hill.

[4]郝一川,苏小林.案例教学法在工科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175(24).

篇7

【关键词】通信电子线路 校企合作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45-02

一、课程改革的意义

《通信电子线路》是通信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课程内容多,电路复杂,涉及知识面广,尤其对数学、电路理论等基础理论运用较深,采用非线性分析方法,而且较抽象,理论难度大、综合性和实践技术性强,使得本课程的学习比较难。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往往停留在理论知识上,即使是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也只是了解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却不理解单元电路实际中是如何工作于整个通信系统中的,更不要说理解电路的应用和自主创新地设计电路了,这显然达不到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通信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必要途径。如何让教学活动向应用型靠拢,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在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设计能力;如何通过校企合作、融合企业资源开展教学,并能够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跨越,提升动手能力等是本次教改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所以开展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通信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二、课程改革具体实施方案

在转型发展背景下,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标,将《通信电子线路》课程教学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1.与企业联合修订课程培养方案,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结合行业需求与技术发展,特别是通信电子生产、设计等具体岗位对该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要求,重新规划和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并与湖南创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将该公司的部分通信电路设计方案与设计图纸等引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之中,以提高该课程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度,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标。

(1)与企业联合修订课程培养方案。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修改课程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实验大纲。教学大纲要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企业需求,删除那些复杂的公式推导和理论分析,引入与实际通信专业应用联系紧密的工程案例分析;考试大纲弱化传统的笔试考试,将产品的设计开发纳入考试大纲。

(2)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围绕无线电广播发射系统和无线电广播接收系统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以典型通信系统为主线进行项目化教学,将课程内容系统化编排为七个项目,根据知识体系结构,又将每个项目划分为若干子项目。把相关的知识点和技能要点融入项目中,在每个项目分解完后,再进行工程案例的分析讲解,将理论知识融入工程实践,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2.以学生为主体,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邀请工程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走进课堂,开展“任务主导”教学。很多简单的高频电子系统设计所需要的知识往往涵盖了《通信电子线路》课程各主要章节的内容,课程的前言部分,邀请企业工程师以讲座的形式讲授课程相关知识点在实际产品中的应用情况,可以通过仿真软件仿真或实物展示的方式让学生对课程有个基本的感性认识。认识到学完通电课程可以完成这些简单电子系统的软件设计,并以必须完成的任务形式布置下去,突出“任务”教学。

(2)与企业联合建立虚拟软件仿真库和硬件实物作品库

1)建立虚拟软件仿真案例库。与企业合作建立仿真案例库,增加Multisim和Matlab/Simulink两种软件仿真实验训练项目,供同学课后学习参考。

2)建立作品实物库。与企业合作建立硬件实物作品库。一方面,教师在讲解每个项目之前,先通过实物展示,在正式学习电路的基本原理前建立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借鉴他人的成果,快速了解作品的设计流程和设计方法,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

3.建立课程网络资源平台

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平台,将该课程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有助于学生自学与查漏补缺。计划将有关课程的全部信息,包括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实验大纲、课程电子教案、课后习题答案、实验指导书、虚拟仿真软件、优秀作品报告及实验演示等上传到学校教学资源平台。

4.与企业合作,开展“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建设

《通信电子线路》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如何快速有效的转换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每一位任课老师面前的一个巨大挑战。安排任课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同时不定期聘请企业专家对任课老师进行短期培训和项目指导,由企业提供部分产品模型由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参与产品的开发设计,通过实践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达到“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要求。

三、结论

根据《通信电子线路》课程的特点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首次提出将《通信电子线路》课程教学与企业合作,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学卿,莫禾胜,邓莉.基于Muhisim11.0的高频电路实验教学分析[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3(2):207-209.

[2]乔世坤.PSpice在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11): 145-149,169.

[3].基于通信电子线路(高频)课程的课堂教学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2014(11): 172-173.

篇8

关键词 传感器与机电检测技术 Proteus仿真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Sensors and Electrical detection technology" as the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from a major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 course content related to the knowledge of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properties, the detection principle and analog circuits. The course for the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and laboratory teaching, proposed using Proteus software to design various teaching the course,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use of Proteus software for teaching, can the theory and practical teaching curriculum into one to stimulate student interest in learn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th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o reach a multiplier effect of teaching.

Key words Sensors and Electrical detection technology; Proteus simulation; educational reform

0 前言

传感技术是现代信息时代的关键技术,越来越多智能系统、物联网系统的核心部件都是传感器。①使学生能够掌握各类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并将其灵活运用,是提高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内容。“传感器与机电检测技术”作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在实际的理论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对各类传感器的物理性质、工作原理及简单生活应用进行讲解,学生在接触传感器知识时,缺乏感性认识,其原因是缺乏对传感器有效的演示方法;同时实验环节一般采用各类传感器试验箱来完成,以验证性实验和演示性实验内容居多,实验过程一般是:连接导线―运行仪器―观察效果,缺少学生进行自主的研究性学习内容和训练环节,因而学生对课程学习起来枯燥无味,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②基于上述问题,笔者引入Proteus软件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到机电类“传感器与机电检测技术”课程教学环节中。

1 Proteus 仿真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1 将Proteus引入到课程的课堂教学

在Proteus软件中,最常见的传感器模块(如光敏、压力、温湿度传感器)在Transducer库中都可以找到,使用Proteus进行理论教学,教师可将设计好的各类传感器工作示意图来演示实验效果,在讲授课程理论的同时进行效果演示。同时,传感器系统中的诸如各种传感器、各类单片机和嵌入式CPU模块单独讲解来供学生学习和研究,便于讲解各功能模块的作用,并进行功能演示,可使学生对各功能模块的作用了解得更详细,并且对于设计一个完整传感器系统的各步骤有更清晰的认识。

1.2 利用Proteus改进课程的实验教学

“传感器与机电检测技术”是一门繁杂的交叉学科课程,在进行传感器课程实验教学环节中,往往涉及到诸如电子类、机械类课程的相关知识。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引入 Proteus可以摆脱以往局限于验证性实验,所做实验偏重于理论,灵活性和创新性不足的缺点,借助Proteus所提供的元器件和外设模型来选择各类传感器和各种CPU进行各种原创实验设计,使学生在学习各类传感器原理的同时,还巩固了单片机类和控制类等相关知识,加强该课程与“微型机及单片机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机电系统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机电类专业课程的衔接力度,促进了对机电类各专业课程的融会贯通,提升了学生机电设计的水平和能力。

1.3 利用Proteus改进课程的考核方式

“传感器与机电检测技术”课程的考试一般采用期末一张试卷的考核方式,部分会结合平时考勤考核表现,考核内容不可能包含该学期教学任务的全部内容,而只能从本学期教学内容中选取一部分,考核结果必然存在偶然性,无法考核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有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有可能造成问题的积累,为此还可以将Proteus软件引入到传感器课程的考核方式中,可以克服一卷定终生,死记硬背知识点的弊病,真正从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实践能力着手,对该课程考核进行改革,采用“试卷成绩+Proteus大作业+平时成绩”累加式的考核方式,通过Proteus来改革本课程的传统应试模式,突出和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2 实例

打开Proteus软件,首先在元件库中选择所需传感器模块、AVR或C51单片机以及相关元器件,按照课程要求连接元器件组成电路,即完成了仿真电路图的绘制,然后在Keil或ICCAVR集成开发环境下使用C语言编制程序和编译,③④程序调试通过后生成一个后缀名为.hex的文件,以备仿真时调用。以SHT11温湿度传感器或MPX4115压力传感器的实例来说明Proteus在“传感器与机电检测技术”课程中的应用,仿真程序如图1和图2所示。

通过上述实例的讲解,学生不仅可以对各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进行掌握,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下转第185页)(上接第109页)用对该课程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进一步巩固、深化、扩展本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并用来指导实践技能。引入Proteus还可让学生进行电子电路绘制、C语言编程等方面知识的综合训练,促进对传感器、单片机、接口技术等相关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对知识自主综合运用的能力。

3 结束语

在“传感器与机电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引入Proteus软件,可以有效地弥补原有基础实验仪器的不足,大大节约成本,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过程可以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各类传感器实验中对于传统硬件条件的束缚和局限,同时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传感器课程相关的教学与实验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来独立地设计传感器电路完成设计性实验,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机自、测控和车辆等相近专业学生也可以灵活利用Proteus 软件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从而提高课程的“教”与“学”效率。

基金项目: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Proteus仿真在《传感器与机电检测技术》课程中的实践与应用”

注释

① 王婷.传感器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探讨.中国西部科技,2010.32:67-68+41.

② 汪毅.基于Proteus的传感器教学改革.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6:87.

篇9

关健词: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探索、实践

1、教师必须改变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教育理念,树立以“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现代教育观。

教师是教学和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组织者,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教育教学行为的具体实施者和操作者。因此,每一个当代教师,都必须跟上时代前进和发展的步伐,在不断提高自己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的同时,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变 “把一切知识传授给一切人”、“知识就是力量”等我们遵循了几百年的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事实上,这种以“知识为核心”的教育模式,是导致当前“应试教育”、“高分低能”、“智育至上”、“分数第一”等现象的根源)。树立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现代教育观念,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中极其丰富的创新资源,精心设计和组织研究性学习活动,将知识传授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己任。这样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才能培养出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创造性人才,才不负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2、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思想,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科学是极富创造性的,其基本态度之一就是质疑,最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批判,因此可以说:质疑是认知的起点,创新的开始。质疑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从“学会”到“会学”不可缺少的链条,是实现学“问”的必由之路。

“问题是知识的载体”、“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从科学研究的意义上讲,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科学家们都认为,提出问题是学得真知的关键一步。而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只知解答条件充分的、有确定答案的、别人提出来的、“完善”的问题,缺乏自主探索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的意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是一些只知道学“答”不知道学“问”的解题高手型“人才”。这样的“人才”最缺乏的是敏锐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而发现和提出问题却是实现创新最为重要的第一步。

3、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形式。科学研究的本质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究,在这种探究活动中,人们通过假设、想象、论证、逻辑等方式方法来认识世界、追求真理。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因此,要使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研究性学习,就必须使他们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各种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如: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类比、猜想……等思想。

4、抓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创新闪光点,组织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

学生的头脑里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思想、创造激情,教师在培养开发他们创新思想和创造能力的过程中,更要充分利用和积极保护来至于他们自身的创新思路和创造源泉,这不但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良好资源,而且还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情的有力途径。

5、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和组织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

精心设计的、有组织成功的研究性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方法和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最常用的方法。

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和教材中有许多可以开发利用的研究性教学资源,教师要潜心专研,合理利用,精心设计、有效组织研究性学习活动课,以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6、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形式是多姿多彩的,课题选择可根据学习内容、教学需要、学生兴趣等各种因素来确定。

在选择课题时,一般要坚持:1.价值性原则——选题要有一定的创造价值和社会价值,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提高。2.问题性原则——问题是科学思维的起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数学建模去解决问题。3.可行性原则——选择的课题要适合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及相关物质条件。

数学研究性课题的来源:1.生活实践——学生通过自己居住的生活环境及所接触的现实生活,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与数学有关的研究性课题。 2.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学生通过新闻媒体及所接触的周围人群了解当前的热门话题,从中提出与数学有关的研究性课题。3.课本中的问题——数学教材是研究课题的重要来源,教师要求学生注意这些研究性学习问题的讨论,因它与课本内容联系密切。

篇10

关键词:财务管理 财富管理 本金

 

一、构建财务管理学理论体系的理论依据 

 

财务管理学是一门既涉及经济学,又涉及管理学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该学科的任务,一是要阐明财务管理的种种规定性,即财务管理是什么;二是要揭示财务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即如何进行财务管理。前者属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后者属财务管理的应用理论。 

一般来说,基础理论性学科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表述规律,即从一个最简单、最抽象的逻辑范畴出发,通过将形成该范畴时所舍象掉的其他因素逐步地包含进来,再现研究对象丰富的规定性,从而使人们获得对研究对象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复杂而不是简单的,生动的而不是僵死的认识。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同样遵循上述规律。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方法,并不等同于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其体系的构建方法不同,遵循的不是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表述规律,而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到简单的思维规律。既然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要从一个最抽象、最简单的范畴出发,那么,科学地确定这一范畴便成为合理地构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关键。 

与基础理论的任务不同,应用理论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怎样去做事情,因而,应用理论无疑应具备鲜明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既然二者的任务与性质不同,其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的依据也就不同。基础理论的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应遵循的是人类思维活动的规律,应用性理论的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规律。 

 

二、财务管理学理论体系研究现存问题 

 

为了构建起科学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有必要对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研究中现存的问题作一剖析。 

1.有关财务管理学的内容构成。我国的财务管理学,迄今为止,其内容构成基本与西方国家的财务管理学相同,大致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总论,阐述财务管理的概念、内容、职能、目标、环境等基本理论问题;第二部分,介绍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与财务风险的测算等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第三部分,介绍投资决策、筹资决策、股利政策、营运资金管理等财务管理实务处理的理论与方法。其中第一部分为财务管理学的基础理论部分,第二、三部分则为财务管理学的应用理论部分。财务管理学内容体系存在某些不科学、不完善之处。 

2.有关财务管理理论起点的确定。对财务管理学起点范畴的确定, 笔者认为,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将复杂的范畴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一些复杂的范畴,比如“财务管理”,被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勿庸置疑,“财务管理”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综合性极强的范畴。它既是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运用和收益分配种种财务活动的总和,也是财务预测与决策、财务控制与监督、财务成果评价与考核种种财务管理职能的总和。有赖于其他一系列范畴才能予以说明的综合性如此之强的一个范畴是无法充当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起点的。 

(2)从财务管理学体系以外寻找起点。比如,将“环境”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环境对事物发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因而不是外因。只有在明了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本质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揭示环境对事物发展的影响。这就意味着环境不可能处于起点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