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病的原因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6: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呼吸系统病的原因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火针治疗;皮肤疾病;疼痛原因;护理
【中图分类号】R24531+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2-0108-02
Cause Analysis and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of Treatment of Skin Diseases with
Fireneedle of The Pain Caused by Fire Needle Acupuncture
LIU QianDAI Ling*
Affiliated Hospital of Yun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unming 650021,China
Abstract:Fire needle for treatment of skin diseases in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is remarkable, widely used. But in the operation process of pain. Some patients have a rejection of the therapy,therefore, in order to alleviate patients i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pain and improve the therapy clinical efficacy and compliance,This causes the needle in the treatment of skin diseases caused by pain were analyzed from six aspects,and put forward the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to reduce the pai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reatment of skin diseases and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of fire needle, fire needle therapy in clinic.
Keywords:Fire Needle Therapy;Skin Diseases; Cause of Pain; Nursing
火针疗法是将特制的针具用火烧红后,快速刺入腧穴或皮肤局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是中医学的特色疗法之一[1]。《黄帝内经》称火针为“大针”、“燔针”,称火针疗法为“粹刺”。《资生经》称火针为“白针”。《备急千金要方》称火针为“煨针”。《伤寒论》称火针为“烧针”。《素问・调经论》曰:“……燔针劫刺”,称火针疗法为“燔针”。晋代《小品方》一书,最早提出了“火针”的名称。经过历代医家的研究和临床实践,通过逐步改进、完善和发展,火针疗法已成为独特的针灸疗法。火针在治疗皮肤疾病中的作用主要有升阳气,美面部容颜;温中阳,令四肢温暖;清血热,消皮肤疮疹;行气血,散壅积瘀滞;通经络,消肌肤麻木;散风邪,养筋脉止痛;泻毒痈,排脓祛浊秽之功效[2]。火针疗法因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成本低廉等特点而被患者接受,火针治疗皮肤疾病以瘙痒性皮肤病最为显著。但火针针刺需直接在患者身体上操作,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及疼痛性,部分患者认为用火针治疗的疼痛较为剧烈,笔者结合临床分析疼痛原因并提出护理对策。
1火针疗法产生疼痛的原因
11针刺疼痛机制人体皮肤具有感受痛觉、触觉、热觉、冷觉等功能,疼痛是机体对现在的刺激和以往经历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进针时的疼痛主要来自皮肤,皮肤含有上百万感应接受器和神经末梢感觉外来刺激,尤其是在厚1~2mm的真皮内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3]。每当身体的某些部位特别是皮肤的神经末梢受到超强刺激时,就可以引起机体的反应,从而使患者感觉到疼痛,火针进针时除了有针刺痛外,还会伴有灼烧感,即“针”的机械刺激和“火”的热刺激导致患者的痛觉更为明显。
12患者因素
121皮损性质及部位感染性皮肤病本身会伴有局部疼痛和神经痛,例如痈、疖、痤疮、湿疹、皮炎等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由于疾病本身的特点,火针针刺时疼痛会较前加剧如蜂叮咬,部分患者不易接受。根据皮损部位的不同,头面部、手足掌面及指趾端,对痛觉比较敏感,如果进针点恰好选在敏感点上,会产生明显的刺痛,胸腹部次之,腰背部及四肢痛感较轻。
122心理因素由于部分患者对火针的认识不足,认为火针“土”、“痛”、“危险”及对针具的恐惧[3],在针刺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或暗示针刺以后会产生疼痛,患者往往会在接受到暗示以后感觉恐惧和疼痛的加剧,另外,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的耐痛阈可能存在差异,耐痛阈与年龄、社会经历、环境以及患者对术者的信任度等因素有关,个体对疼痛的注意程度也会影响其对疼痛的感觉,当术者为其消毒,点燃酒精灯后,会造成患者自觉紧张,若治疗时患者过分紧张导致局部肌肉痉挛致使针刺部位不准确,则直接影响了治疗效果。
123患者因对火针治疗认知不足,产生恐惧心理,表现为面部表情紧张、肢体僵硬。不舒适的会对疼痛造成很大的影响,在保证舒适的同时,针刺时皮肤表面张力越高,患者疼痛感觉越轻;长时间保持同一,可造成受压部位局部循环障碍也会影响患者的痛感。
124年龄及性别年龄对疼痛的耐受性和敏感性的影响是不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疼痛的耐受性逐渐减弱。老年痛觉又随着年迈而日趋迟钝,临床上常有老年人因缺乏疼痛主诉而延误诊治。另有研究表明[6],疼痛存在性别差异,根据男女大脑结构和功能、性激素水平、社会心理功能的不同,女性对疼痛敏感性较高,痛阈较低。
13术者因素
131术者操作技能火针治疗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针灸大成・火针》曰:“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烧针时必须通红发白,再进针,如不红则疼痛甚”[4]。火针烧针温度不够会令疼痛加剧,因火源距所刺部位较远、术者的指力和腕力不够,或初次使用者因操作要领掌握不熟练,行针缓慢导致针体温度较低,往往疼痛更为明显。另外,不同刺法适应不同的病症,火针的刺法有速刺、顿刺、留刺、点刺、灼刺、割刺等,《针灸大成・火针》说刺针“切忌太深,恐伤经络,太浅不能去病,惟消息取中耳”[4]。欲达到“消息取中”,深浅操之,手有定数,非十年功夫不可得。针刺深度和角度不同也会影响患者的痛觉。施术者消毒后酒精未干就行针导致酒精沿针孔渗入而引起明显疼痛,术者应待酒精完全挥发后方可行针。
132术者的心理对于初次操作者由于经验缺乏产生畏针心理,故“畏火针者勿施针于人”否则心惧而手软,往往不易进针或弯针而加强疼痛刺激。
14针具因素患者病情、年龄、体型、皮损部位各有差异,针具的长短粗细质量不同,在进针、出针时均会引起患者不同程度的疼痛,针体过于老化,针尖变钝,其锋利度不够等也会给患者带来疼痛。
2减轻疼痛的护理对策
21降低针刺疼痛感目前表面麻醉剂在皮肤美容整形方面应用相当广泛,已有文献[7]报道,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治疗颜面部皮肤疾病的表面麻醉中,镇痛效果较好,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和接受度从而保证了治疗效果。
22患者因素护士应耐心给患者做好解释沟通工作,给患者讲解针刺的感觉,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认识,消除顾虑和不必要的紧张,并让其他治疗效果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进一步提高自信心,克服疼痛的伴随症状。行针时可以和患者进行轻松的交谈,转移注意力,减轻疼痛感。人们常说“音乐是良好的止痛药”,音乐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和心理,治疗时放一些轻松、舒展悠扬的轻音乐可避免一切紧张、焦虑及恐惧心理,使患者放松,积极配合治疗。另外,舒适的可以减轻患者针刺时的疼痛,选择以病人肢体舒适和术者操作方便为基本原则,对患者应采取的势、所需的时间提前告之,并告诉其减少痛苦的最佳方法,使患者能更好地配合,根据施针部位不同,可于枕下、肘部、小腿、N窝、踝部垫小枕,治疗时间长的患者协助其随时更换。
23术者因素首先,术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施针前要评估患者的皮肤情况和合作程度,并能准确定位腧穴,操作者应苦练腕力、指力和技巧,仔细体会针感,做到“神安、气定、手稳”,要注意持针姿势,施针时动作要轻快,切忌鲁莽操作。火针加热时务必要加热到针体通红发白,当火针针体离开火焰后要疾速刺入皮损或穴位,酒精灯应尽量距所刺部位或穴位近些,这样可以减慢火针的冷却速度。出针后局部疼痛可用黄金万红膏涂擦或局部冷疗以缓解针刺后的疼痛。另外,对于术者的心理要求要具有耐心、信心、责任心,首先耐心的倾听患者诉说的各种症状,通过分析患者的症状和对患者细致的解释,给予安慰和鼓励以增强信心,消除恐惧心理。术者应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和言谈举止,多与患者交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强患者的信任度[5]。总之,术者要反复锻炼操作技能,克服畏针心理,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护患沟通,使火针在临床皮肤疾病治疗中得以更好的应用。
24针具因素施针前对患者进行评估,选择粗细、大小型号适合的针具,面部、皮损病灶表浅、皮肤肌肉较薄处一般选择毫火针,行针前检查针具包装是否完好,针尖是有否钩,针体是否弯曲,反复烧针导致针体变脆,容易发生弯针和折针,对于老化的针具应及时更Q。
3结语
火针疗法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随着针灸学的发展,火针在治疗皮肤科疾病方面有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8],但由于火针疗法本身的特点和患者认知的不足,制约了火针的应用和普及,作为中医学的践行者,有义务研究改良火针的操作方法及规范操作流程,提高人们对火针的认识,充分发掘火针治疗的潜力,积极与患者沟通,推广普及火针疗法,共同促进针灸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成强,周天秀,,等.火针疗法功效及临床运用概况[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4):90.
[2]向阳,赵田壅,向云飞.火针美容技法图解[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13-15.
[3]董素亭,张彬,刘卫华,等.心理干预对针刺所致疼痛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9):1812.
[4]苏柏栓.火针疗法[J].中国民间疗法,2011,19(9):11.
[5]张娟,王悦,陈廷,等.无痛化针刺的探讨与应用[J].湖南中医杂志,2015,31(8):93.
[6]彭慕云,杨晓苏.疼痛性别差异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3,19(11):690.
篇2
关键词:呼吸系统疾病;选择性剖宫产;围产期;临床分析
近年来,剖宫产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根据WHO的全球性调查显示,我国剖宫产的概率最高,达到46。2%[1]。但是,由于选择性剖宫产中的胎儿没有经过宫缩和产道的挤压,促使胎儿在很短的时间内脱离母体,对于子宫外的环境不适应,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较高。湿肺、吸肺、气漏、呼吸窘迫综合症(RDS)、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等疾病的发生,严重影响到新生儿的存活质量[2]。本文对我院2012―2013年收治的104例足月剖宫产进行回顾与分析,从中探究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情况。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我院2012―2013年收治的剖宫产案例104例,其中对照组52例,经过试产后进行剖宫产;观察组52例,直接进行剖宫产。在对照组中,孕妇年龄在20―35岁之间,平均年龄28.0±1.5岁;孕周在38―40周之间,平均孕周39.0±1.2周;新生儿男性22例,女性30例;体重在2400―4200g之间,平均体重3480±350g。在观察组中,孕妇年龄在22―38岁之间,平均年龄29.5±1.2岁;孕周在38―40周之间,平均孕周39.0±0.8周;新生儿男性28例,女性24例;体重在2600―4000g之间,平均体重3050±480g。两组在年龄、孕周、新生儿性别、体重等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临床诊断标准(1)孕妇的分娩孕周为36―40周之间,单胎妊娠,分娩发动前进行选择性的剖宫产并且活产。(2)将患有心脏、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及相关并发症的孕妇进行排除。
1.3临床分析方法对照组直接进行剖宫产;观察组首先进行试产,因孕妇恐惧、不愿忍受疼痛、有剖宫产指征而采取剖宫产。
1.4观察项目与指标(1)比较两组新生儿的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疾病主要包括湿肺、吸肺、气漏、RDS、PPHN。(2)比较两组新生儿的呼吸系统疾病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常压吸氧、常频通气、高频通气、NCPAP。(3)比较两组新生儿的疾病治疗的转归情况。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在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上的比较观察组新生儿在呼吸系统疾病上(湿肺、气漏、RDS、PPHN)的发生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两组在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上的比较
组别 例数n 湿肺 吸肺 气漏 RDS PPHN
观察组 52 9(17.3%) 3(5.8%) 3(5.8%) 4(7.7%) 5(9.6%)
对照组 52 2(3.8%) 4(7.7%) 1(1.9%) 2(3.8%) 1(1.9%)
p <0.05 >0.05 <0.05 <0.05 <0.05
2.2两组在呼吸系统疾病干预措施上的比较观察组新生儿在出生后需要呼吸支持或机械通气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2两组在呼吸系统疾病干预措施上的比较
组别 例数n 常压吸氧 常频通气 高频通气 NCPAP 总计
观察组 52 8 4 3 5 20(38.5%)
对照组 52 2 2 1 1 6(11.5%)
p <0.05
2.3两组在疾病治疗转归情况上的比较观察组的住院治疗时间明显多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
表3两组在疾病治疗转归情况上的比较
组别 例数n 平均住院时间(天) 治愈例数 死亡例数
观察组 52 10.0±2.5 24 0
对照组 52 5.0±1.0 10 0
p <0.05 >0.05 >0.05
3.讨论
3.1剖宫产新生儿肺病多发的原因剖宫产新生儿发生肺病的直接原因是肺液过量。肺液由肺组织产生,随孕周增加,而肺液的吸收和儿茶酚胺密切相关[3]。选择剖宫产的新生儿,一方面血液中的儿茶酚胺浓度低,不能抑制氯离子汞的活性,不能有效终止肺液的分泌。另一方面,没有经过宫缩和产道挤压,肺泡、气管内的肺液不能及时排出,导致肺液含量过多,从而促使湿肺、吸肺、气漏、呼吸窘迫综合症、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等呼吸道疾病的产生。
3.2剖宫产患者的护理注意事项第一,采用剖宫产的新生儿需要进行严密的监护,在出生后的12小时内要重视呼吸问题的发生,一旦发生疾病马上转入儿科进行治疗。第二,治疗过程中仔细观察患儿的病情,对血气分析和胸部X线进行动态监测,出现呼吸困难但采用常压吸氧效果不明显的情况,要进行机械通气或NCPAP[4]。第三,剖宫产患儿在发生呼吸系统疾病的同时,常常会伴有低钙血症、低血糖、喂养不耐受的情况,需要引起注意。综上,为保障母体健康和新生儿的存活质量,鼓励孕妇阴道试产,考虑剖宫产对母婴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降低剖宫产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洪海洁,王谢桐. 足月选择性剖宫产时机与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性分析[J]. 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04(11):270-274.
[2]富琴琴,蒋琦,林梅芳. 足月选择性剖宫产1732例临床分析[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06(02):48-49.
篇3
【关键词】 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
1 前 言
小儿在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究其原因,除却小儿机体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之外,家长对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重视程度不够,预防工作不到位亦是导致其发病的重要原因。笔者就此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分析,归纳了几点关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2 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作为人体重要的脏器功能系统,呼吸系统同时也是最容易收到外部因素侵袭的部位,当其功能异常时常常引起其他系统的功能紊乱,最终导致全身系统的异常反应。由于小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以及机体的代偿能力较差,当其呼吸系统受到侵袭时,会导致更为严重的病情。当小儿出现呼吸系统疾病时,家长及时带其到医院就诊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能在平时就采取有效地措施对呼吸内科疾病进行预防,这样既可以避免小儿患病的可能性,减少因小儿患病带来的麻烦,又可促进小儿的健康成长。3 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的措施
许多家长都明白母乳喂养的好处,但是能坚持到一岁的家长并不多,一部分家长是由于工作忙,一些是因为偏信奶粉广告而过早的停止母乳喂养。其实相对于配方奶粉等食物,母乳内含有新生儿及婴儿所需的全部营养成分,是此时期小儿最理想、最天然的食物,并且母乳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脂肪含量较少,有利于小儿消化。母乳中含有多种抗体,尤其是sIgA以及IgG等小儿最为缺乏的抗体,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小儿的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防御疾病的能力;母乳还具有干净卫生、温度适宜、食用方便等优点。
小儿安静的生活环境。保证小儿生活环境的安静、舒适,可有利于小儿增加睡眠时间及提高睡眠质量,众所周知,充足的睡眠可保证小儿的正常发育及免疫力的提高,但是由于家长对于孩子的喜爱,以及生活中正常的人际交往,过多的长辈探访反而会对小儿的正常休息造成影响,导致睡眠质量的下降,影响小儿的正常发育及免疫力的提高;另外与成人的过多接触可增加小儿感染细菌的几率,较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随着小儿机体的不断发育,母乳中的营养成分已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小儿生长需求,因此,应及时并且合理地对小儿给予优质蛋白类物质的补充,如牛奶、豆浆、果汁以及蛋类等,为小儿免疫系统合成抗体提供必需的原料,以便于小儿免疫力的提高;另外应对小儿补充适量的水分,如糖盐水等,可避免小儿因脱水导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在日常的饮食中应避免小儿挑食、偏食垃圾食品等不良习惯,保持小儿营养的均衡性。
多进行日光浴及锻炼。阳光中的紫外线可起到杀菌的效果,经常让小儿进行日光浴,可部分杀灭小儿身体表面的细菌,并且可以促进小儿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进而保证小儿骨骼的正常发育。小儿生性活泼好动,对于平时的蹦蹦跳跳,家长不应过多的干预,小儿在身体活动的同时,可刺激体内骨骼肌肉的发育塑性,保证机体的健康发育;需要注意的是,当儿童活动出汗较多时,家长应注意其衣物的更换及保暖,防止因潮湿的衣物导致小儿着凉引发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
保持小儿呼吸道的卫生。小儿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往往与双球菌、链球菌等细菌在呼吸道的大量繁殖有密切关系,如果小儿的呼吸道如气管、支气管等存在痰液等异物时,小儿的肺部通气就会受到影响,导致上述呼吸道细菌的大量繁殖,引发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因此,应经常对小儿口腔及咽部进行护理,保持其清洁、通畅,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如经常喂少量温开水以清洁口腔;改掉某些小儿抱着奶瓶入睡的习惯,或者在喝完奶后进行漱口;帮助小儿树立经常洗手的意识,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给小儿更换内衣内裤、床单被褥尿布等。
避免去密集的公共场所。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由于人员混杂,常存在多种呼吸系统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很容易通过空气、飞沫或者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小儿自身的免疫系统本来就较弱,一旦暴露在上述场所中,很容易被感染导致呼吸道疾病。另外,若室内通风不良,空气质量下降,亦会导致小儿身体抵抗力下降而容易发病,因此在家中也应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少开空调,禁止吸烟等,以保持室内空气的通畅、温度和湿度的适宜,避免过热过干,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对于维持小儿呼吸道黏膜的湿润具有重要的作用。
按时进行预防接种。按时对小儿进行规定疫苗的接种,如白喉、百日咳等,通过这种方式使小儿被动地增强呼吸系统的免疫力,从而提高对特定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抗病能力。4 小 结
综上所述,对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应注重平时的预防,通过上述预防措施的实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发病率,不仅可以为小儿提供卫生、舒适的生活环境从而保证其健康成长,还可以避免因小儿患病给家长带来的麻烦。
参考文献
[1] 刘亚香,崔国粹.探讨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J].中国保健营养,2010,7(3):107.
篇4
心绞痛、心肌梗死
心内科专家: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 赵玉英
入冬后,心脏病复发病人急剧增多,在临床上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分析其原因,除了与脑血管病相通的气候寒冷刺激血管收缩外,还有就是冬日节令较多,容易引起生活规律紊乱等因素。此外,冬季空气质量差,雾霾天增多,容易诱发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也是引起老年人心衰的原因之一。每年10月到次年3月,心内科的危重病人会达到一个高峰。因此,相比年轻人,老年人在预防感冒方面要多费心思。因为一次普通的感冒,都极有可能引发肺部感染,造成心衰。
应对策略:
1.改变“每年输两次液”来调节心脑血管功能的陈旧错误观念。如果属于“三高”老人,要定期服用降压、降脂、降糖药,日常生活中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2.将锻炼时间调整为上午10点前后,改变清晨锻炼的习惯。此时太阳已经升起,气温升高,人体的血压也避过了“早高峰”的峰值,降低了晨练时发病的危险。
3.家人一定要注意老年人有便秘等排便困难的情况。当原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大便秘结或前列腺肥大,排便过度用力时,会增加心肌耗氧量,极易引发心绞痛甚至急性心肌梗死。
4.心脏病常爱盯上饱食后的老年人。因此,老年人应尽量遵循“饭吃七八成饱”的原则。
5.注意保暖。外出时,老年人要尤其注意保暖。
6.在吸烟的屋子里长时间打麻将是诱发心脏病的又一高危行为。因为烟草以及打麻将时激动的情绪,会刺激血管收缩和体内激素水平的分泌,诱发心脏病。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年人“倒在了麻将桌上”的原因。
骨折
骨科专家:河南省骨科医院髋部疾病研究治疗中心主任医师 陈柯
老年人在冬季发生跌倒骨折的情况比较常见,分析其原因,除了冬季穿着臃肿、行动不便外,日照时间短,老人体内帮助钙质吸收的活性维生素D转化减少,引起钙吸收不良,加快骨质疏松过程也是引起骨折事故易发的原因。老年人体质下降,运动系统退化,肌肉萎缩,缺乏力量,且视野变小,视力和听力下降,神经系统反射速度迟钝,如遇上雨雪天气,路面积雪或结冰、融化,更容易发生跌倒损伤。
相对于青年人,骨折对老人的威胁更大。因为下肢骨折最常见的如髋关节股骨颈骨折,治疗上比较困难,相当比例的病人难以愈合,还可发生股骨头坏死,诱发褥疮、肺炎、脑血栓等严重并发症,威胁生命。
应对策略:
1.老年人在冬季要注意加强营养和室内安全锻炼。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D的食物,定时进行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照射,促使身体内合成更多的维生素D,协助钙质吸收,以利于骨骼成分的更新。
2.家人要加强对老年人的监管和照顾。尽量不要让老年人单独生活。年纪大的老人,外出活动应有人陪伴。
3.提高室内温度,减少穿衣,以防过于臃肿影响活动。穿鞋要避免硬塑料底之类容易打滑的鞋。室内地面要时刻保持干燥,防止积水。如果老人有腿疼、腰疼的毛病,可酌情使用拐杖。
4.控制体重。避免过度肥胖。
脑梗、脑出血
神经外科专家: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专家 连伟
科里日常接诊的病人主要以中老年人居多。每年入冬后,老年患者的人数会出现3个小高峰,分别是刚入冬时、春节前以及春节期间。这3个小高峰客观上能反映出诱发老年人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原因。
首先,骤降的气温会造成血管收缩、血黏度增高,增加脑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进一步说,为什么低温条件下,老年人容易诱发脑血管疾病呢?低温可以使体表血管弹性降低,外周阻力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进而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
其次,寒冷的刺激还能使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多,从而使小动脉痉挛收缩,增加外周阻力,使血压升高。
再次,寒冷的气候还能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加,血液黏稠度增高,促使血液中栓子的形成。刚入冬或寒流来袭时,气温骤降,一些还没有来得及适应气候的老年人,很容易诱发疾病。而另外两个高危因素,则分别是春节前的劳累和节日期间生活规律被扰乱,以及大喜大悲的情绪。
应对策略:
1.家中常备血压仪。定时在家中或到社区医院给老人监测血压、血脂和血糖,将其控制在正常范围值之内。
2.日常生活中,切忌狂喜、暴怒、忧郁、悲伤、恐惧和受惊。因为老年人的生活圈子相对较小,一点点常人不以为然的小事,都可能引起他们的情绪波动。而极度的愤怒或紧张都可诱发脑卒中等疾病。因此,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病的老年患者,要注意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
3.“补”不等于要吃肥腻的、不易消化的食物。我国有“冬季进补”的民俗和养生习惯,但是即便在冬季,老年人也要遵循低油、低盐、低糖的清淡饮食原则。
4.要按时休息。不要长时间下棋或打麻将,以避免久坐;要适量运动,戒烟戒酒;不要经常熬夜,谨防过度疲劳。
感冒、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科专家:山西大医院呼吸科主任 许建英
老年人尽管并非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人群,但是,这一疾病对于老年人的威胁在于一旦没有及时控制,很轻的一场感冒,都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甚至引发生命危险。寒冷的气候让老年人体内的细胞免疫功能持续下降,这时“潜伏”于上呼吸道或被吸入空气中的病毒、细菌容易在此生长繁殖,兴风作浪;加上不少老年人原本就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高血压、贫血、营养不良等,抵抗疾病的能力更差,因此,每当天气变化、气温下降时,老年人就容易因感冒诱发肺炎、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有心脏病的老年患者,有可能因此而引起原有的心脏病恶化,进而诱发心绞痛、心功能不全等。
应对策略:
1.老年人要提前采取有效预防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的措施。如平日要更多地关注天气的变化,避免着凉,也要避免“热感冒”。
2.应尽量少去或不去人口较多的场所。如商场、车站、集市,以防被传染上病毒和致病菌。
3.很多老年人患有哮喘病,应尽量避免外出。在天气较冷时,吸入寒冷和干燥的空气对哮喘病患者是很不好的,如必须出去,之前应喝一些温水,多穿几件衣服。最好是穿能够防风和防雨的衣服,这样可以帮助保暖。
篇5
【关键词】喂养方式;母乳喂养;呼吸道感染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396-01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的天然食品与饮料[1] ,可作为4-6个月以内婴儿唯一的、最佳营养来源。母乳中营养分配合理,利于吸收;含有免疫成分,如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溶菌酶、细胞成分等可提高婴儿的免疫力。既往调查发现,由于婴儿缺乏适当的母乳喂养呼吸道感染、腹泻等发病率明显增高,部分患儿出现营养不良,甚至更严重的疾病,故母乳喂养对婴儿的健康起到重要作用。此研究进一步探讨不同喂养方式与婴儿疾病的发生之间的关系,研究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儿童保健科2012年1月-2014年1月接受体检的5月-6月婴儿200例,男婴105例,女婴95例,年龄5-6月,平均年龄(5.46±0.54)月,所有婴儿为足月儿,无生后窒息史,体重在正常范围内的健康婴儿。
1.2 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回顾性分析200例婴儿喂养方式与自出生至现在呼吸系统疾病与消化系统疾病发生的情况,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腹泻等。
喂养方式:母乳喂养:婴儿生后1h内喂养母乳,未添加其他乳类或者代乳品,按需喂养;混合喂养:因母乳不足或者其他原因加用其他乳类或者乳制品;人工喂养:由于各种原因母亲不能哺育婴儿,完全采用其他乳类或者乳制品。
婴儿疾病的诊断标准均按照第八版的诊断标准来确诊。
1.3 统计学分析
全部资料均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平均值±标准差( )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2检验,P
2结果
纯母乳喂养婴儿114例,腹泻人数6例,发生率5%;呼吸系统感染4例,发生率3.5%。
混合喂养婴儿66例,腹泻人数15例,发生率22.7%;呼吸系统感染9例,发生率13.6%。
人工喂养婴儿30例,腹泻人数9例,发生率30%,呼吸系统感染7例,发生率23.3%。
经统计学分析母乳喂养组与混合喂养组,母乳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式与婴儿腹泻发生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与呼吸系统感染发生率也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混合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腹泻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但呼吸系统感染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5-6月内婴儿喂养方式对婴儿呼吸系统疾病依稀腹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母乳喂养对婴儿益处最大,发病率最低。母乳主要有以下优点[2] :1.人乳是最理想的的食物和饮料,能够满足4-6个月婴儿的生长需要,含有婴儿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各种蛋白质、脂肪比例适合,并且奶量和质量会随着婴儿生长发育的变化而变化,从而适合婴儿需要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腹泻的发生率明显下降;2.人乳中富含丰富的抗体、活性细胞以及其他免疫活性物质,如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溶菌酶、细胞成分等,从而增强婴儿抗感染能力,并且引起过敏的几率低,此研究也证实了母乳喂养婴儿呼吸道、消化道等的发病率远远低于人工喂养儿。3.人乳的温度以及泌乳速度适宜,新鲜,无污染,直接为喂养时方便、省时省力、经济,可以按需喂养,及时满足婴儿的需要;4.母乳喂养的同时可以增进母子感情的交流,婴儿会有安全感,舒适感,快乐感等利于婴儿以后的身心健康发展;5.喂养时可以及时发现婴儿不适或者疾病。
母乳喂养时仍要注意开奶时间、喂养方法、哺乳姿势等,因此,母乳喂养时要注意以上几方面,通过母乳喂养利于婴儿健康成长。
部分患儿因为母乳不足选择混合喂养,母乳不足可能有以下原因[3] :1.乳母的营养状况对乳量乳质均有影响,因此,乳母饮食应富含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充足的能量;2.乳母的精神状态与泌乳有关,因为泌乳受激素的调节,而激素下丘脑调节;3.有力的吸吮和排空起到重要作用,大量乳汁堆积时,会抑制乳汁分泌的因子抑制泌乳细胞分泌,有力的吸吮可以反射性的引起垂体后叶素分泌催产素,而催产素是维持乳汁分泌重要因素之一;4.保护好,因为哺乳方式不正确可致皲裂、疼痛而反射性引起乳量分泌减少,并且裂口容易感染,影响母子健康,因此,对于母乳不足的孕妇应从以上查找原因,逐渐完善,并且尽量先哺母乳,然后再补充其他代乳品。通过调查本组研究中大多数混合喂养原因出自以上几方面。
人工喂养患儿多因为孕母存在某些疾病而禁止哺乳,常选用羊、牛乳或其他的代乳品。既往研究表明牛奶成分不适合哺乳,因为各种蛋白的比例不适宜、缺少乳糖、矿物质含量高、缺乏免疫因子等[4] ,从而婴儿抵抗力、免疫功能差、容易过敏等,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选择代乳品时尽量选择与母乳接近的,在调配、奶量等方面要注意。本研究中因为疾病不能喂养者20例,由于过度精神紧张无乳汁分泌者10例,每个孕母应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调节心情,选择合适的奶制品,以及合理的调配奶制品。
通过了解母乳喂养的优势,应该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对于混合喂养与人工喂养者,应寻找原因,尽量母乳喂养。此次研究中难免存在误差,但是具体趋势不会受影响。并且婴儿期的发育对成年期的身体素质影响很大,因此应重视婴儿期的喂养方式。为了提高母乳喂养率,医务人员更应该充分认识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并加强对孕妇及乳母的母乳喂养知识宣传教育,对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的婴儿家长加强宣传,尤其是6月以前婴儿的喂养能够在儿童保健科或儿内科专家的指导下进行。通过以上方式,减少婴儿疾病的发生,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尚磊, 潘凯丽, 江逊. 不同喂养方式对1岁内婴儿体格发育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9(6):421-422.
[2] 宋淑平, 赵海霞, 方庆霞.不同喂养方式与婴儿健康现状调查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1,9(18):69-71.
篇6
【关键词】老年人;疾病分类;死因序列;预防保健
科笔者对2002年8月~2007年7月我院内科住院老年患者疾病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老年人的易患疾病及其分类序列,为临床制定老年人主要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防治提供依据和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内科在2002年8月至2007年7月间,共收治内科住院患者3 607例,其中老年住院患者2 702例(再次住院除外),占74.9%,因各种原因而死亡的病例479例,占同期住院人数的18%。男1 409例,女1 293例;年龄65~93岁,平均年龄(79±3.2)岁。
1.2 统计方法 按世界卫生组织编写的《国际疾病分类》的规定进行分类,1例患者患有多种疾病时以第一出院诊断为统计对象。
2 结果
2.1 疾病分类 见表1。
2.2 死因分析 479例死因按疾病分类(见表2)。
2.3 恶性肿瘤序列 见表3。
3 讨论
本组资料表明,老年患者以呼吸系统疾病居多,且以慢性阻塞性肺疾患为主,呼吸系统疾病占本组系统疾病的第一位,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占老年病种死亡的第二位,与国内报道相似[2]。从内在因素上,看这可能与老年人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萎缩,分泌黏液的杯状细胞增生、纤毛减少、肺泡弹性下降,胸壁顺应性下降有关。肺容量以及通气换气功能降低,免疫功能低下,易受环境刺激而损伤,从而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外在因素还有日益增加的城市工业废气、烟尘、汽车尾气等空气污染。脑血管病和心血管病仅次于呼吸系统疾病,与老年人活动减少、血管硬化、代谢紊乱、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心肌顺应性下降、心脏储备功能减退密切相关。
本组老年患者第一死因是恶性肿瘤,占死亡总数的30.48%,恶性肿瘤前四位死亡序列为肺癌、胃癌、肝癌、肠癌,占肿瘤所致死亡人数的87.67%,其中肺癌比例最高29.45%,由此可见,肺癌是致使老年人死亡的主要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均逐年上升,居各种恶性肿瘤之首。综上所述,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仍是恶性肿瘤,呼吸系疾病和心脑血管病,特别是恶性肿瘤,仍是第一杀手,应高度重视。内科医生应充分认识到老年肿瘤不典型,易被慢性疾病症状所掩盖的特征,避免误诊,应重视检测手段的更新和使用,以便使恶性肿瘤能够早发现、早治疗。重视心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是减少发病的最直接途径,提示要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身建康。积极而有计划的开展社区宣传,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及积极向上的心境,定期健康普查,早期发现、及时诊断、合理治疗是降低死亡、延长寿命、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
篇7
方法: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死因编码,按照卫生部(CCD-87)17大类整理分析。
结果:2012年宝应县报告死亡数6799人,粗死亡率7.43‰ 。其中男性3689例,粗死亡率8.03‰;女性3110例,粗死亡率6.82‰。2012年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76.50岁,男性74.98岁,女性78.51岁。主要死因顺位为恶性肿瘤、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意外伤害。占总死亡数91.09% 。
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为宝应县居民的主要死因,应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增强安全意识,以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和伤害的发生率,以达到有效降低居民死亡率的目的。
关键词:居民死因监测恶性肿瘤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513-02
死因监测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监测项目,对辖区内的居民进行长期和连续的人口学监测及全死因监测,掌握本地区人群死因动态变化,发现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可以为更好的制定疾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为了解宝应县户籍居民死因动态变化及构成,现对宝应县2012年生命统计资料进行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死亡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登记报告系统的人口死亡监测资料,所有死亡资料均经核实整理后统计。人口资料来源于宝应县统计局,采用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进行标化。
1.2方法。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死因编码,按照卫生部(CCD-87)17大类进行死因归类。
1.3统计分析。采用Excel、死因监测数据清洗等进行资料的整理和数据统计。
2结果
2.1死因概况。2012年宝应县户籍总人口数为91.5473万人,其中男性45.9532万人,女性45.5941万人。全部死亡个案6799例,粗死亡率737.44/10万 ,标化死亡率为538.85/10万。其中男性3689例,粗死亡率802.77/10万,标化死亡率为670.47/10万;女性3110例,粗死亡率682.11/10万,标化死亡率430.18/10万。
2.2主要死因顺位。前五位的是恶性肿瘤、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伤害。五种疾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91.09%。男性死因顺位与全县的死因顺位一样,女性稍有不同,见表1。
2.3各年龄组死亡情况: 5-14岁组死亡率最低,为1.42/10万;大于等于65岁组死亡率最高,为 556.76/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74.96% 。
各年龄段首位死亡不同,0―1岁组为先天畸形染色体异常,1―4岁组为伤害,5―14岁首位为恶性肿瘤,15―64岁首位为恶性肿瘤,大于等于65岁首位为心脏病,见表2。
2.4恶性肿瘤死亡情况:2012年宝应县报告恶性肿瘤死亡2183例,死亡率为238.46/10万其中:男性1383例,死亡率为300.96/10万,女性800例,175.46/10万,恶性肿瘤前五位是胃癌、食管癌、肺癌、肝癌、直肠癌;女性恶性肿瘤的顺位和恶性肿瘤顺位一致,男性稍有不同,见表3。
2.5期望寿命和主要疾病减寿情况:平均期望寿命为76.50岁,男性为74.98岁,女性为78.51岁。减寿顺位前五位依次为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脑血管、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男性和总减寿顺位相同,女性的减寿顺位稍有不同,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见表4。
3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宝应县居民死亡率在65岁以后急剧上升,男性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社会压力较大及特殊职业有关,还有不良的行为习惯如酗酒、吸烟有关。前五位死因顺位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五种疾病死亡人数共占全死因人数的91.09%。潜在的寿命损失年数前五位分别为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脑血管、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其中恶性肿瘤损失寿命最为严重,尤其是男性居民。损伤和中毒所导致的早死是低年龄组死因的首位原因。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宝应县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恶性肿瘤是死因顺位和减寿顺位的首位。恶性肿瘤的顺位是胃癌、食道癌、肺癌、肝癌、结肠癌,提示宝应县居民消化道肿瘤的死亡率很高,可能与水系和居民喜欢吃腌制品有关;肺癌的发病率为48.53%。脑血管病在死因顺位中排第二,提示我们加强健康宣教,使居民自觉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损伤和中毒在减寿顺位中排第二,导致的早死是低年龄组死因的首位原因,一定要引起重视,应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减少伤害的发生。死因监测分析是评价一个地区公共卫生和人群健康状况的主要手段,也是评价卫生保健工作成效的依据之一。针对慢性病的防治应采取各种预防途径,如社会保障、环境治理、健康知识的宣教、居民自觉地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有效的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使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和期望寿命的延长。
参考文献
[1]周金意,向全永等2007年江苏省居民死因监测分析 江苏预防医学2008,12,19(4)
篇8
摘 要 目的:探讨老年肺结核病漏误诊原因,提高对老年肺结核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对392例漏误诊的老年肺结核患者的肺结核分型、合并疾病、临床表现、影像特点、PPD实验结果和痰查结核菌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漏诊104例(9%)因体检或诊治并存的其他疾病时被发现,误诊288例(25%)均误诊为肺结核以外的其他呼吸系统疾病,以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为著,其中支气管肺炎80例(278%),上呼吸道感染76例(264%),支原体肺炎45例(156%),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42例(146%)。结论:老年人肺结核的临床特点是其漏误诊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机体免疫机能减退,有多种合并症和并发症,无典型的症状和X线表现,PPD试验阴性或弱阳性,而老年肺结核病变广,易形成空洞,痰菌阳性率高又提示我们加强对老年肺结核的认识,以防漏误诊。
关键词 老年肺结核 漏误诊原因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9.216
60岁以上为结核病最高患病年龄组,75岁达到高峰1。老年人由于机体衰弱,常患多种慢性疾病,不仅易使肺内潜伏的结核感染再燃或重新感染,也增加老年肺结核的诊断和治疗难度。没有及时诊治的肺结核以及老年肺结核空洞及痰菌阳性率高,成为社会上重要的感染源2。2002年1月~2012年1月收治老年肺结核患者1152例,其中104例曾被漏诊,漏诊率9%,288例被误诊为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和其他系统疾病,误诊率25%,漏误诊392例,现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92例,男294例,女98例,年龄60~89岁,初治256例,复治136例,病史2周~30年,根据卫生部的结核病分类(WSl96—2001)继发型肺结核364例,血型播散肺结核28例。伴有肺外结核60例(153%)其中支气管内膜结核6例,结核性胸膜炎25例,结核性脑膜炎10例,结核性腹膜炎7例,肾结核8例,骨、关节结核4例。伴有其他呼吸系统疾病188例(479%),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36例(347%),支气管肺炎85例(217%),支原体肺炎33例(84%),肺癌17例(434%),支气管哮喘14例(36%),矽肺10例(26%),支气管扩张10例(26%)。既往有非呼吸系统疾病118例(301%)其中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病,慢性肾病,脑梗塞。有一种疾病189例(4821%),两种疾病40例(102%),3种或3种以上疾病19例(484%)。
临床症状:按出现症状多少的顺序为,①咳嗽273例(696%);②乏力168例(425%);③咳痰141例(359%);④消瘦134例(341%);⑤胸痛106例(27%);⑥气短98例(25%);⑦咯血87例(222%);⑧发热81例(207%);⑨盗汗66例(168%);⑩食欲不振64例(163%)。
胸部X线表现、上叶尖段或后段受累225例(574%),下叶受累168例(429%),双肺粟粒样病变29例(74%),粟粒样病变大小、密度、分布不均匀,肺内病变带有空洞196例(50%),有肺气肿表现177例(451%)。病变范围在1~2个肺野182例(464%),3~4个肺野114例(29%),4个肺野以上37例(94%)。
主要辅助检查:痰结核分支杆菌涂片阳性284例(724%),结核抗体阳性253例(645%),血沉增块231例(589%),PPD皮肤试验阴性或弱阳性278例(709%)。
结 果
漏误诊情况104例漏诊者因体检或者诊治并存其他疾病时拍胸片及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后发现。288例误诊者均误诊为肺结核以外的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肺炎80例(278%),上呼吸道感染76例(264%),支原体肺炎45例(156%),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42例(146%),肺癌17例(59%),肺脓肿13例(45%),支气管扩张9例(31%),支气管哮喘6例(21%)。漏误诊时间从1个月~3年,其中1~3个月196例(50%),4~6个月70例(179%),7个月~1年48例(122%),1年以上84例(214%)。
讨 论
老年肺结核病起病隐匿,多以慢性咳嗽,咳痰,气短等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结核中毒症状不明显,278%的老年肺结核患者无症状3。有症状也不典型,对诊断无特异性,加上老年人的认知缺陷,忽略就医或不能准确提供病史容易漏、误诊。
老年人常患慢性心肺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或其他免疫抑制性疾病,免疫功能减退导致MTB迅速繁殖,病灶复活和播散,合并症使病情更为复杂,甚至可能提高病灶的播散率4。合并症掩盖肺结核病的症状或将其归咎于这些疾病,因此临床上对咳嗽、咳痰持续2~3周不见缓解,应进一步查痰和进行胸部X线检查,以防漏误诊。
痰结核分支杆菌检查是重要的诊断依据,老年肺结核痰菌阳性率较高,可达804%5。本文统计老年肺结核痰菌阳性率724%。因有时排菌呈间歇性,故应多次连续查痰(包括涂片、培养),并注意痰标本的质量。
篇9
作者:刘凯 高辉 运明 陈长生
【摘要】 目的:了解住院军队职工的患病和住院消耗情况,找出影响军队健康和威胁军队职工生命的主要病因及消耗医疗费用较多的主要病种. 方法:收集并分析2002~2005年某部队医院收治的住院军队职工的有关资料,获得住院队职工的主要疾病和住院费用. 结果: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是影响军队职工健康的主要系统病因,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病是消耗医疗费用最多的病种. 结论: 加强对军队职工卫生习惯,降低军队职工主要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加强对消耗费用较多的疾病的监管.
【关键词】 疾病谱 住院费用 军队职工
0引言
疾病谱不但能直接反映居民的疾病结构,也可以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卫生服务等变量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疾病谱是制定卫生工作计划,评价卫生服务效果,确定卫生工作重心的重要依据,也是人口学、医学研究的一项基础资料[1-2]. 住院费用分析可以反映出哪些疾病消耗医疗经费较多,对国家和居民财产影响较大[3-5]. 当前,部队卫生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军队职工的医疗保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对军队职工的住院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尚无先例. 我们对某医院住院军队职工的住院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了解影响军队职工健康的主要病种分布和费用消耗,为军队职工的卫生防病治病工作提供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采用“军卫一号”军队医院卫生信息系统,收集某医院2002~2005年20岁以上的军队职工住院信息. 经核查,有效数据18832条.
1.2方法
年龄的计算采用出院日期减去出生日期,分为3个年龄组:20~45岁,46~65岁和>65岁年龄组. 所有疾病均依据ICD9国际疾病分类法进行编码及分类汇总统计,以出院第一诊断为准,按照ICD9国际疾病分类法,共分成10余个疾病系统,即: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肿瘤(包括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动态未定和性质未特指的肿瘤),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及免疫疾病,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精神病,神经系统和感官器官疾病(包括神经、眼及其附器、耳和乳突),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并发症,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和结缔组织疾病,先天异常,起源于围产期的情况,体征、症状和不明的情况,损伤和中毒及其他.
统计学处理:统计分析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处理[6],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Kruskal Wallis H检验.
2结果
2.1年龄结构46~65岁住院军队职工占总数46.69%,>65岁住院军队职工占总数15.59%,男职工平均年龄53.9(中位数53.0)岁,女职工平均45.3(中位数45.0)岁,两者年龄结构差异显著(χ2=1583.397,P
2.2男性职工疾病谱
2002~2005年住院军队男性职工各系统疾病前6位的为: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和其他疾病. 6种系统疾病合计占全部疾病的726.49‰. 其中,20~45岁住院军队男性职工各系统疾病前6位的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和肌肉骨骼系统及结缔组织疾病,6种系统疾病合计占全部疾病的718.98‰;46~65岁住院军队男性职工各系统疾病前6位的为: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其他疾病,肿瘤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6种系统疾病合计占全部疾病的720.25‰;65岁以上组住院军队男性职工各系统疾病前6位的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肿瘤,其他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6种系统疾病合计占全部疾病的826.66‰.
2.3女性职工疾病谱
2002~2005年住院军队女性职工各系统疾病前6位的为: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和妊娠、分娩疾病,6种系统疾病合计占全部疾病的713.91‰. 其中,20~45岁住院军队女性职工各系统疾病前6位的为: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妊娠、分娩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肿瘤和循环系统疾病,6种系统疾病合计占全部疾病的747.59‰; 46~65岁住院军队女性职工各系统疾病前6位的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肿瘤和肌肉骨骼系统及结缔组织疾病,6种系统疾病合计占全部疾病的745.56‰;65岁以上组住院军队女性职工各系统疾病前6位的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感官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6种系统疾病合计占全部疾病的803.39‰.
2.4职工性别、年龄别住院费用
男性职工不同年龄段住院总费用不同(H=124.42,P
2.5职工住院总费用
前5位疾病住院军队男性职工住院总费用前5位的疾病为: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肾功能衰竭及烧伤和腐蚀伤,5种疾病共消耗1055.39万元,占总费用的35.93%(表3). 住院军队女性职工住院总费用前5位的疾病为:恶性肿瘤,心血管病,良性肿瘤,胆囊炎和胆石症及脑血管病,5种疾病共消耗费用1019.00万元,占总费用的33.15%(表4).表3住院军队男性职工年龄组住院费用前5位的疾病及其总费用(略)表4住院军队女性职工各年龄组住院总费用前5位的疾病及其总费用
(略)
3讨论
从住院军队职工的年龄结构上来看,65岁以上军队职工2935人,占全部军队职工的15.59%. 因此,应当加大对老年军队职工疾病防治的研究,积极开展老年军队职工的卫生保健,提高老年军队职工的医疗保障水平.
循环系统疾病占住院男性职工全部病因的239.24‰,病因第1位,占住院女性职工全部病因的141.12‰,病因第2位. 心、血脑管疾病住院总费用均处于男、女性军队职工病种住院总费用的前五位. 说明循环系统病是危害军队职工健康和生命,消耗医疗经费的主要系统疾病. 随着年龄的增加,循环系统疾病占全部病因的比例不断增加. 因此,军队职工尤其是老年职工应增强自我保健意识[7]. 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少饮酒,少吸烟,少吃盐,少熬夜;提倡合理膳食,减少高脂肪,高糖类食物的摄入;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减轻精神压力,减少情绪波动. 这些都有助于降低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另外,有效的体检也非常重要,尤其是专业的健康体检,这些在发达国家已经非常普遍. 芬兰社区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取得的成功经验,提示我们通过积极防治,尤其是冬春季节加强对高血压患者的防治和加强心脑血管患者的防寒、保暖,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2].
消化系统疾病占住院男性职工全部病因的161.16‰,病因第2位,占住院女性职工全部病因的132.21‰,病因第3位. 所以,应引导广大职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应该注意饮食搭配,粗、细粮结合,不暴饮暴食,不挑食拣食,杜绝“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陋习,养成饮食规律,饭前洗手的好习惯. 同时,应注意缓解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压力,避免造成精神性的消化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占住院男性职工全部病因的159.33‰,为病因第3位,占住院女性职工全部病因的163.05‰,为病因第l位. 因此,应加大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宣传力度,引起大家的注意和重视,培养军队职工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
肿瘤是住院军队男性职工病种住院总费用的第二位和住院军队女性职工病种住院总费用的第1位. 因此,应引导军队职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尤其是对老年军队职工,定期进行体检,同时正侧位胸片,消化道内窥镜,腹部B超及相关酶学检查也必不可少. 这是早期发现恶性肿瘤的方法之一[3].
住院军队男、女性职工住院总费用前五位的疾病略有不同,肾功能衰竭及烧伤和腐蚀伤处于住院军队男性职工住院总费用的第四位和第五位,在住院军队男性职工消耗医疗经费中显得较为突出,而良性肿瘤及胆囊炎和胆石症处于住院军队女性职工住院总费用的第三位和第四位,在住院军队女性职工消耗医疗经费中显得较为突出[4,8]. 住院军队职工3个年龄组的住院费用存在显著差异,人均住院费用有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65岁以上老年人住院费用最高. 老年患者因自身免疫力下降,体质弱,对疾病抵抗能力差,导致慢性病多,发病时间长,疗效较差,恢复较慢,因此老年患者住院费用高于一般年龄患者的住院费用.
参考文献
[1]贾秀红,杨华琴,朱淑霞,等. 1997-2004年儿科住院病例疾病谱及死亡原因分析[J]. 中国医院统计,2006,13(3):213-215.
[2]卫生部Ⅶ项目考察团. 芬兰健康促进报告[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1997, 5(3): 97-102.
[3]尹长森, 魏骏. 36年来享有卫生保健条件的532例死亡患者的死因分析[J]. 安徽医学, 1999, 20(5): 23-24.
[4]肖锦铖. 合肥地区不同人群住院费用结构分析与期望调查[J]. 中国医院管理, 2003, 23(2): 17-20.
[5]徐先荣, 崔丽, 尹欣, 等. 歼击机飞行员飞行不合格的疾病谱分析[J].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06, 17(1): 46-48.
[6]张文彤. SPSS11统计分析教程[M]. 北京: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02: 2-63.
篇10
【关键词】呼吸系统;X线平片基本病变;临床讨论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747-01
呼吸系统的X线基本病变包括肺部、胸膜、纵隔等部位的改变。胸部疾病可表现为不同形态、大小、数目的异常,这些异常可反映出胸部病变的大体病理改变[1]。一种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出现不同的影像学改变,不同病变亦可能出现类似甚至相同的影像学异常[2。因此,只有熟练掌握呼吸系统X线平片的基本病变,方可以准确地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现将呼吸系统各个部位的X线平片疾病改变叙述如下:
1 肺部病变
1.1 支气管阻塞 支气管阻塞由腔内阻塞或者腔外压迫所致。腔内阻塞的常见病因包括:炎症、分泌物、异物、肿瘤、水肿、血凝块;腔外阻塞的常见原因包括:肿瘤或异物压迫,肿大淋巴结压迫等。根据阻塞程度可导致阻塞性肺气肿,阻塞性肺炎和阻塞性肺不张,X先表现为:
1.1.1 阻塞性肺气肿:分为局限性阻塞性肺气肿和弥漫性阻塞性肺气肿。局限性阻塞性肺气肿:表现为肺部局限性透明度增加;一侧肺或者单个肺叶表现为一侧肺或单个肺叶的透明度增加,病侧横隔下移,纵隔向健侧移位;支气管异物阻塞导致时可见纵隔摆动现象;弥漫性肺气肿:两侧肺野透明度均增加肺纹理稀疏,常伴有肺大泡。肺气肿晚期,肺透明度明显增加,胸廓横径和前后径均增大,肋间隙增宽,横隔下移,心影狭长,中心肺动脉可增粗,周围肺血管纹理变细。
1.1.2 阻塞性肺不张:小叶不张:小叶斑片状致密阴影,多见于支气管肺炎;肺段不张:呈三角形致密影。基底向外,尖端指向肺门;肺叶不张:患处非也缩小,密度增大,相邻叶间裂向心性移位;一侧肺不张:患侧肋间隙变窄,肺野密度增大,横隔向患侧移位,横膈上移,检测费也密度多降低。
1.2 肺实变 多数连续的肺泡实变形成片状致密影;不连续的实变,形成多个灶状影;占据整个肺段或肺叶的实变,形成大片状阴影;肺门附近的实变可出现空气支气管征。
1.3 空洞与空腔 厚壁空洞(洞壁 >3mm):周围呈高密度实变影,内壁可光滑亦可凹凸不平,合并感染时,腔内可出现典型液-气平面;薄壁空洞:(洞壁
1.4 结节或肿块 结核球:圆形高密度影,内可有点状钙化灶,周围常见卫星灶;良性肿瘤:多呈边缘光滑锐利的球形肿块,错构瘤可呈现“爆米花”样钙化;恶性肿瘤:边缘不光滑,可见短细毛刺,肿瘤靠近胸膜时可形成胸膜凹陷征。
1.5 钙化 斑点状、球形和块状的高密度阴影,容易分辨,见于肺结核、矽肺、淋巴结钙化等病变。
2 胸膜病变
2.1 胸腔积液 游离性胸腔积液:积液量达到250ml时肋膈角变钝当即也大第2肋骨上缘时,患侧肺野呈均匀密度影,肋间隙增宽,纵膈向健侧移位,患侧横膈下移;叶间积液:位于叶间隔部位的梭形影,边缘清晰;肺底积液:肺下缘呈圆顶形改变,肋膈角锐利。
2.2 气胸与液气胸 少量气胸时可见线状被压缩的肺缘,线外肺组织密度变低;大量气胸时,肺野密度降低,压缩的肺组织呈密度均匀增大的软组织影,肋间隙增宽,横隔下移。
2.3 胸膜肥厚、粘连和钙化:局限性:近可以看见肋膈角变平;广泛性:肋间隙变窄、胸廓塌陷,横膈上移且顶部扁平,肋膈角变直。
2.4 胸膜肿块 与胸壁成钝角相交的半球形或不规则肿块,边缘清楚。
3 纵隔改变 可出现纵隔增宽,纵隔肿块、纵膈移位、纵隔摆动等病变。
4 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常见且种类繁多,仅仅依靠特格检查结合患者临床症状有时很难确诊,必须依靠辅助检查。由于胸部具有很好的自然对比,因此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辅助手段[2]。胸部X线片作为最常用的胸部辅助检查手段,可以为确诊疾病提供重要的依据。
任何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的变化均体现在各种基本病变上,掌握X线片基本病变是诊断疾病的基础。我院影像科通过总结本院病历,整理出一套较完整的呼吸系统X线基本病变资料,希望可以为临床工作着在诊断疾病上提供一些依据。
参考文献:
[1] 陈文英. 胸部基本病变 X 线表现分析研究[J].中国营养保健,2012,8(下):2946-2947.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