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急诊医学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药学服务;重要性
药学服务是在临床药学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于1990年由Hepler和Strand提出并倡导的,含义是药师应用药学专业知识向公众提供直接的、负责任的、与药物有关的服务,包括药物的选择、使用、注意事项等知识和信息,以期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实现改善和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理想目标[1]。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是指按照卫生部《卫生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规定,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包括主任药师、主管药师、药师等,具有药师以上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处方审核、评估、核对、发药、安全用药指导、药学宣教等药学服务[2]。
1 药学服务在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活动中的现状
药物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虽然安全性有保证,但依旧具有二重性,治疗的同时或多或少产生不良反应,导致患者用药的依从性降低,进而容易产生药物无效或中毒;使治疗过程延长甚至治疗失败。
1.1 目前基层医疗机构中临床医生不但负责疾病的治疗还要负责用药指导,工作量大,只能简单地向患者说用法用量或者在药品包装上标明说明书上的用法用量。患者只能机械地按医生要求用药,对于出现的其它作用不知晓或不在意,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或治疗失败;药剂人员却从事着简单的药品销售工作,不能运用专业知识为患者服务,造成技术资源浪费,也使得药学工作人员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受重视程度不够。
1.2 基层医疗机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不够全面。对于患者提出的用药相关的问题答复不完善;服务意识不高,未能主动向患者提供药学服务。
1.3 药学服务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患者对药学服务认识不够,认可程度不高。
2 药学服务在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活动中的作用
2.1 药物的给药途径、用量、用药时间等,是根据药物本身及辅料的理化性质、药物在体内过程、治疗目的、人体生理特点等影响因素而定。择时用药可发挥最佳药效、最小不良反应[3]。对于特殊患病人群实施用药宣传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和诊疗质量,推进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
2.1.1对慢性病患者的用药指导
多数慢性病患者需要多种药物联合用药才能达到治疗目的,药物间药理作用、理化性质、给药时间、服用方法等不尽相同,如果一起服用可能出现影响主要药物的疗效、产生副作用甚至产生配合禁忌,引起严重不不良反应或慢性药物中毒事件。此时需要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专业的药学服务,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交待清楚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配合禁忌。贮存方法等相关信息,针对慢性病特殊性,药师会严格要求患者不得以病症消失而自行停药,确保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同时加大加深对治疗慢性病药物的宣教工作,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用药指导。
2.1.2对老年人和儿童患者的用药指导
老年人常患有多种疾病,用药复杂且记忆力衰减、视力减弱等情况,极易漏服、错服药物,造成治疗失败或不良反应的发生。单凭临床医生或护士口头交待,患者很难记清如何用药。此时需要药师向患者或家属详细交待药物相关信息,或在患者能看清的前提下记录下来,有必要时实行药品按一次服用时进行单包装并标记清楚相关信息,从而提高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
儿童因机体功能未发育完全、口味挑剔、辨别力弱等特点,对药物特别是剂型要求较高,如果监护不到位,容易误食甜味药物造成药物中毒。这就需要药师向患儿家属推荐适合的剂型、用法用量、注意事项、配伍禁忌等相关信息,特别强调患儿家属要将药物放置于儿童不易接触的位置。
2.1.3对计划怀孕和孕产妇的用药指导
本类人群具的生理的特殊性,对药物敏感,要求药物药理作用缓和并对机体DNA和RNA无干扰并无细胞毒性等。这需要药师为根据此类人群生理状况精心挑选对胎儿无影响的药品并详细交待药品使用的相关信息,如果非得用有影响的药物则建议延迟怀孕、终止妊娠、停止哺乳等,确保对胎儿和乳儿的身体健康。
2.2协同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对住院患者进行用药指导
临床药师(执业药师、药师)是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对药物的理解更广、更深。应用专业知识协助临床医生对患者开展药物治疗,选择适合特定患者的药物,并参与指导用药,可以有效避免药物配合禁忌、提高药物治疗效果、避免重复用药等,并很大程度地减轻临床医生的工作压力,使其节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非药物治疗上,更好地提升治疗效果和维护患者身体健康。
3 药学服务发展的支撑点建设建议
3.1基层医疗机构应该建立药学服务组织,由分管院长直接负责,成员包括临床科室、医务科的主任、副主任;药剂科全体药学专业人员。制定相关工作制度、服务标准和流程。用高尚的医德、专业药学知识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向患者提供药学服务,确保患者有较高的用药依从性。
3.2各基层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培养,提高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促进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向临床药师转型,将患者开出处方后的药学服务工作从临床医生转移到药剂工作人员,减轻临床医生的工作量;转变药师的角色,从幕后的配药到设计和指导患者的用药
向患者提供专业的药学服务,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3各医疗机构应在指定位置设立药学服务咨询处,方便患者需求药学服务,提高群众满意度。
3.4结合基本药物制度的宣传,进行药学服务的宣教工作,让群众了解常用药的相关信息,不盲目服药,不过量或欠量服药,减少不良反应等,提高自我健康保护意识。
4 结论
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实施,虽然安全性和有效性得以保证,但毕竟药物都有治疗和不良反应二重性,只有在正确的用法、用量、避开配伍禁忌和注意事项才能使患者更科学地用药,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促进合理用药,才对适应症有最好效果和对患者最小的不良反应。药师提供的药学服务是不可缺少的部分,用药宣教是重要的服务手段,能够快捷的传达常用药物的相关信息,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在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发展,促进医改进程,提高群众满意度方面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时萍,柳艳平,曹志红,等.我院药学服务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执业药师,2012,9(2):38-40.
篇2
解放军102医院江苏省常州市213000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各种突发性意外伤害、交通事故、中毒事件逐渐增多,人们对急诊医疗服务的期望和需求也日益迫切。急诊护理能否高效率、高质量地抢球各种危机病人,是衡量综合医院管理和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能否妥善处理和解决好急诊科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是否进行了全科化的培训,直接关系和影响着医院的整体形象。因此医院的急诊护理和全科化培训工作应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 急救;护理;全科化
急诊医学是以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为基础,以临床医学的诊治措施为手段,在机体整体角度上研究和从事急危重症的及时快速救治及科学管理体系的临床综合学科。也就是说,急诊医学是一门用最少的数据和最短的时间挽救生命,减轻痛苦的艺术[1]。急诊医学的定义和性质决定了急诊工作的如下特点[2]:
(1)时间性:时间就是生命,生命急救的时间性要求医护人员反映迅速、判断准确、救治及时和措施得力。
(2)复杂性:患者多因症状就诊,多涉及多系统、多学科,要求医护人员有较强的鉴别诊断能力和较高的综合救治水平。这些特点对急诊专科护士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急诊护士需要扎实的,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急诊护士必须加强全科化教育和培训,而急诊重症监护病房中的综合性护理实践是全科化培养的重要场所。
1急诊护理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疾病谱和死因顺位已经发生改变,创伤致死、致残率在大城市明显上升,中毒、灾害等突发事件屡有发生,对急诊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目前我国急诊医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急诊医学或国内的传统学科相比,急诊护理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和问题。如:急诊护理发展观念落后,运行体制模糊和功能定位不明确,急诊护理教研水平较低;专业方向不明,风险大,压力大和待遇低,导致急诊护理专业队伍不稳定。这些因素严重影响急诊护理的发展特别是急诊医学水平的提高。
2急诊护理培训的现状和急诊科的问题
2.1急诊护理培训的现状
国外把急救医学及护理作为本科生的必修课程[3]。而我国则把急诊医学及护理的培养放在了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培训中,专科的进修培训教育是我国的特色,但是急诊专科人员的进修培训工作非常薄弱、开展困难。必须采取由专科急诊向全科急诊形式转变,采取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重症监护-康复一体化的急诊管理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急诊护理的整体水平,稳定急诊护理专队伍,使急诊护理得到长足的发展。
2.2急诊科的问题
(1)全能护士培养。
(2)积极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
3加强急诊护理的管理措施
3.1组织学习
组织全科护士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的规章制度,增强法律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和依法施护的观念。加强急诊护士的规范化培训,掌握常见疾病的观察要点与方法、危重患者抢救技术及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苦练基本功,定期进行理论操作、应急能力的考核。护理规章制度是护理工作的规范、法宝,是行动的指南。因此,必须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将差错消失在萌芽状态,为患者提供安全护理。
3.2加强培训
加强导诊人员的严格管理及相应的专业培训,提高导诊护士的责任感,使其具备较强的急诊意识,对就诊者按轻、重、缓、急预检分诊,对危重患者先护送入抢救室,并立即通知医生、护士做紧急处理,协助诊室的医护人员搬运患者,开通绿色通道。
4全科化培训的必要性
4.1全科化培训顺应医学科学的发展趋势
一个合格的急诊护士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在“全科化”基础上的“专科化”。过早专科化培养会导致知识结构不全面。因为,随着医学科学分支的交叉和渗透,原本属于专科的知识不断转变为全科化的基础知识,全科化的外延不断扩展,内涵不断充实。其他学科成熟的新技术、新业务不断应用于急诊医学,要求急诊人员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
因此,全科化培训顺应医学科学的发展。
4.2全科教育适用于急诊护理
我国现阶段大多数医院的急诊科是由各专科急诊组成,急诊科大多配备的是内外科医师。因此,急诊科护士大多较熟悉内外科急救护理,而对其他学科的急救护理较为生疏。急诊医师的水平不均衡性、急诊医师队伍的不稳定性、医疗活动的个体性及急症病情变化性,决定了现阶段急诊护理质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急诊医疗的特点,要求急诊护理适应全科护理的发展方向,加强急诊护士的全科化培养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总之,急诊护士需要扎实的,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急诊护士必须加强全科化教育和培养,而急诊重症监护病房中的综合性护理实践是全科化培养的重要场所。急诊护士从专科护理向急诊全科护理发展是本世纪急诊医学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沈洪,于学忠.世纪初中国急诊的探讨(续二)[J].中国危重急救医学,2013,13(5):259.
篇3
1救援医学专业学生特点当今,在灾害和灾难层出不穷且有愈演愈烈的严峻现实面前,社会对救援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是必然的。但救援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医学科学,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尚不能完全被学生所充分认识。该专业学生普遍认为:(1)本专业今后的发展定位不如临床医学明确;(2)毕业后寻找工作更困难;(3)要考取研究生更不容易。鉴于此,学生有学习积极性不够、专业自豪感不强、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等特点,因此,如何正确把握救援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定位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2《急诊医学》双语教学实施方法
2.1授课对象我校2006级、2008级救援医学专业方向的学生,学生人数分别为103名和98名,2007级救援医学专业同学因到了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故未实施双语教学。
2.2教学方法按授课内容设计教案,并课前将英文讲稿交予学生预习;应用英文课件,但对重要关键的专业术语用中文标注;教师采用中英文结合讲授的教学模式,但英文讲授不少于50%。
2.3教学手段急诊医学是一门跨专业、跨学科的新兴临床医学专业,往往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内容,其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能综合所学各门系统学科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危及病人生命或亟待解决的急症病痛[2]。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始终以“病人急、病情急、病人家属急、医生应急切处理”这4个“急”为主导,在传统教学方式之外,适当引入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L教学法)。如讲授心肺复苏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同学提问:何为心跳骤停?如何判断?如何进行心肺复苏?教师针对问题进行相应解答,通过解答问题传授相应知识点。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学习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对病人急诊病情的综合判断能力,使其心肺复苏抢救操作更加准确。同时也使学生更深刻认识到疾病抢救成功与否与病情的综合判断、抢救时间、操作流程密切相关,越早争取时间抢救,成功率就越高。
2.4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通过本门课程的考试来完成,考试采用试卷问答形式。试卷中选择题、填空题占40%,简答题占30%,病例分析题占30%。卷面上中英文题比例各占50%。考试结束后应用试卷分析软件对考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3体会与思考
3.1需进一步加强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双语教学老师不仅需要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还需要具备扎实的外语基础和口语表达能力。由于客观历史原因,本教研室90年代前毕业的师资口语普遍较差,专业外语则基本为只能读不能讲的状态,所以较难胜任双语教学。对此,我教研室采取长期培养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措施,用以下方式强化师资培养:(1)重点选择90年代后毕业的硕士、博士作为双语教学的主要师资,并指派他(她)们对前者进行“一对一”帮扶;(2)分批组织双语教学老师参加重庆医科大学举办的英语提高班;(3)增加青年教师外派出国进修的名额;(4)听取外籍专家来院讲学;(5)选派双语教学骨干教师参与英语讲课比赛等。通过实施以上有效培养方案,能进一步强化教师的业务素质、英语口语水平和英语表达能力,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3.2准确把握学生的英语水平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
篇4
1.专线介绍
1999年4月18日市救护中心-仁济医院急救专线正式开通,成为全市首家院前、院内联合急救网络。当救护车在驶往仁济医院途中。救护人员用救护车上传呼机直接与救护中心总系,把救护车上病人的病情报告救护总台,救护总台随即拨通仁济医院急诊300专线电话,及时将病人院前病情、诊状及初步抢救措施等简要情况告知,仁济医院接到300专线电话后即根据病人的病情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即抢救人员、抢救设备、抢救药物到位,迎接救护车来院。
2.临床资料
1999年4月至11月,共有67位病人通过急救专线电话告知院前病情,抢救信心其中内科病人30例,主要为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哮喘持续状态、呼吸衰竭、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神经内科病人21例,主要为脑溢血、中风偏瘫病人;神经外科病人8例,主要为脑外伤病人;普外科病人6例,主要为复合外伤;妇科病人2例,为宫外孕。
3.体会
3.1急诊抢救的时间是用分秒来计算的。急救专线为急诊医护人员提供了抢救信息,使急诊室在病人来院前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从而为处理危、重、急、伤病症最初阶段抢救的成功赢得了宝贵时间,也为抢救工作及时、正确有效提供了保证这是急救专线其独特的优越性。
3.2为全市医疗急救网络的建立作出有意义探索国际抢救体系为院外-急诊-ICU为联合一体的系统。而目前我国院外、院内急救常是独立进行的。急救专线为院内、院外急救配合的联系进行做了有意义探索。
急救专线的开通,仅仅是第一步。今年我们在急救专线基础上与救护中心合作建立电脑急救通讯网络,以便进一步掌握病人院前的病情、心电图、抢救措施的动态变化从而争取为每一个病人的抢救机会,减少危重伤病人的病死率和病残率,提高抢救率和治愈率。为建立完善院外、院内联合急救体系,作出我们进一步探索与努力
4、典型病例
篇5
The Application of PBL Teaching Method in Emergency Surgery Clinical Teaching/TANG Dong, ZHOU Qing, ZHU Dong-bo, 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31):066-068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PBL teaching mode in Emergency surgery clinical teaching. Method: 80 clinical interns in the Emergency surgery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y were respectively accepted the PBL instruc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At the end of the intership, interns accepted examination and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Result: The test scores of the PB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PBL; Emergency surgery; Clinical teaching
First-author’s address: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01,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31.023
医学本科生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关键阶段,也是进入临床工作前重要的准备阶段[1]。这一时期的学习区别于之前在学校中的单纯理论学习,灵活性增加,更注重实践。急诊外科作为急诊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越来越体现出其重要性。在急诊外科临床实习教学中,学生对多发伤、危重多发伤、复合伤的认识一直是教学重点和难点[2]。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3]首创。经过近40年的发展,PBL教学法逐渐被国内外医学院校所采用,已经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4]。PBL教学模式应用到急诊外科是新形势下急诊外科临床实习教学工作新的尝试。
1 教学对象与方法
1.1 教学对象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外科实习的2008级临床专业学生80名,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40人。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民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试验组采用PBL教学法。首先由临床带教老师选择典型的临床真实病历,整理出完整的病历资料,包括病史、体检、实验室及器械检查以及影像学图片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患者的入院时情况,由带教老师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再由学生讨论并通过书本、图书馆及互联网查阅资料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安排各组再次讨论,最终每组选派一名同学对专题进行总结归纳性的发言,由老师点评、解答疑点。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法,由带教老师讲解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病例以及相关知识。
1.3 教学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方式分为3个部分,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考试评估。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用调查表形式获取,考试评估采用包含急诊外科教学内容的试卷对学生进行考试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用(x±s)表示,采用t检验比较,以P
2 结果
2.1 教师评价 教师们对PBL教学法应用到急诊外科实践教学表示认可。认为该方法能够很好的体现急诊外科病例的特点,并能抓住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比传统的带教模式更能适应临床实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给予学生思考和联想的空间,可以让学生有目的的通过各种途径来寻求答案。同时,教师们对PBL案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案例的真实性和描述技巧上要更加贴近实际情境,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能加入诊疗具体时间、急诊处置、患者病情变化等因素将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达到更好的效果。
2.2 学生评价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80%(32例)的试验组的同学反映PBL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加深知识点记忆、85%(34例)的学生反映能提高主动学习能力、72.5%(29例)的学生反映能够锻炼临床思维能力、77.5%(31例)的学生反映能加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77.5%(31例)的学生反映很有兴趣,希望再次尝试,65%(26例)的学生反映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75%(30例)的学生反映能扩展知识面;仅有2.5%(1例)的学生认为浪费时间,不切实际。这些学生的反馈也体现出PBL教学法在临床教学中存在多个方面的优势,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有吸引力,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更好的巩固已学知识点的同时扩展知识面,有所收获。
2.3 考试评估 由急诊外科带教老师出卷,给两组学生进行测试,测试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急诊综合能力知识。结果试验组平均成绩(86.43±3.36)分,对照组平均成绩(76.30±6.7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1,P
3 讨论
急诊外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要求从事急诊工作的医务工作者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清晰的诊疗思路[5]。急诊患者一般发病突然且病情较重,急诊外科患者往往是受到车祸、高出坠落、刀刺伤、钝器击伤等致伤患者,如不能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将会失去最佳抢救时机,导致不良后果[6]。在国外急诊医师是由高年资,经验丰富的医师担任,对急诊医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要求均较高,可见对急诊医学的重视。在国内,随着经济发展急诊外伤患者数量逐年增加,对急诊外科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对于急诊医师能力也不断提出更高甚至苛刻的要求。急诊医学注重的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灵活掌握和临床应用。医学本科实习生在学校的4年理论教学中对于急诊科学的理论教学内容课时本来就不多,在校期间只能对急诊医学有初步的认识,更多的临床思维和实践教学是在临床实习阶段接触和感受的。因此,在急诊外科实习阶段能有很好的实习效果是有一定难度的,也是目前急诊外科实践教学的难点。
3.1 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模式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老师教学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为辅[7]。实习阶段的教学模式也不能摆脱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带教老师每天按照常规完成交班、查房、修改医嘱、手术、夜班等工作的同时给予学生讲解病例、病程、治疗方案、预后等知识。学生很少去思考为什么这么去诊断,为什么如此治疗方案,也很少能身临其境的体会老师对患者的诊疗思维。只是能记多少算多少,无法调动学习主动性,没有经历思考的过程,到出科的时候感觉好像也没有学到什么知识,没有对本科实习内容有高于书本的认识和实践体会。导致实习效果差,达不到预期目标。因此,传统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目前医学教育的需求,随着医学教育的发展,也越来越体现出弊端和不足。而传统教学模式在急诊外科的实践教学中反映出的问题更加突出,对习惯于灌输模式的学生在急诊外科的实习阶段就非常吃力,很难跟上老师的思维节奏,容易对病情的判断和处置不准确,甚至发生错误,达不到预期效果。
3.2 PBL教学模式的优点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导向的一种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8]。PBL教学有别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把以教师为中心,强制学生学习”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由教师指导”的模式;在PBL教学过程中,始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发挥引导作用,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前进和对问题的深入、做出恰当评估[9]。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能够更快、更全面的掌握理论知识,更好的激发学生主动对问题的思考、探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3.3 急诊外科学发展要求PBL教学的应用 急诊外科学有别于一般专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到医学多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各学科的同时,能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到医疗实践中去,对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0]。急诊外科常会遇到这样的患者:1例由120急救车送至医院的车祸患者,到院已经出现休克状态,意识模糊,无法问诊,只能通过生命体征的监测、全面而细致的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检查来判断病情,与此同时,还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抗休克、抗并发症的治疗。这对临床医师要求较高,给予病情分析和诊断的时间少,判断和处置必须细致、迅速。在这样的临床实际环境下,传统的灌输-填鸭式教学模式是不适应急诊外科教学的。急诊外科的学习更多的是实践教学,是在临床实践中培养综合临床思维的教学[11-12]。而PBL教学模式正是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适合在急诊外科教学中推广应用。
篇6
关键词:车祸伤; 院前急救; 护理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私家车的大量涌现,交通事故愈加频繁,带来的后果是愈演愈烈,常常是非死即伤,还有沉重的经济负担。车祸已成为当今社会公害之一,不仅给本人及家庭带来巨大痛苦和沉重经济负担,而且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沉重负担,甚至负面影响。但是当前社会车祸又无法避免,而且车祸的致伤致死原因很多,比较复杂,导致的创伤也比较严重,许多伤员存在多发性创伤、复合伤等,这无疑给医护人员抢救治疗带来许多困难。所以,对当前车祸伤院前急救研究很有必要。
据统计,在中国车祸所致的重伤患者中,约有2/3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助而在30min内死于现场或运输途中,现场急救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患者能否生存及康复后的生活质量。研究交通事故后对创伤人员的现场急救,对于抢救伤者生命、提高伤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伤者的致残率、减轻伤者的家庭负担及社会负担、缓解社会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所谓院前急救是指通讯、运输等基本要素所构成的专业急救机构,在患者未到达医院之前所实施的现场救治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院前急救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医疗保健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医疗发达水平的程度。
因此,研究对车祸伤现场的有效抢救、安全转运等就显得极为重要。现对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制658例车祸伤院前急救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男423例,女325例,年龄15~72岁。其中颅脑损伤143例,胸部损伤95例,腹部损伤82例,脊柱损伤64例,骨盆损伤25例,四只损伤224例,泌尿系损伤6例,其他19例。其中伤情过重,现场抢救无效死亡16例,院后于急诊手术中死亡4例,抢救成功638例,成功率达97%。
临床资料显示,3%的车祸伤员因得不到有效的或者及时的抢救而死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场抢救伤员的重要性。
2 院前急救
那么,如何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抢救车祸伤亡者,如何提高伤亡者抢救成功率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2.1快速反应 在院前急救中应提高急救反应时间,即接到呼救电话至救护现场所需时间。调度人员应在最短时间内问清楚交通事故的发生时间、地点、伤员人数、受伤情况及联系电话,立即通知一线医务人员出诊。一线医务人员及司机必须24h保持通信畅通,并且检查好相应车辆、医疗设备及急救药品,随时待命,接到急救指令后以最快的速度带上相应的设备上车直赴现场,保证出诊工作及时到位,提高抢救成功率。若遇重大交通事故要及时报告上级领导,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预案,保障抢救伤员运行机制良好运行,最大限度地做到"救死扶伤"。 在现场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做出调整,必要时请求相关部门支援,如遇到道路堵塞请求交警支援,优先放行。
2.2伤情评估 急救人员接到急救指令后,应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方式到达车祸现场。立即运用“一听二看三模四问五测”的检诊程序,检查伤者的呼吸、脉搏、血压、意识、瞳孔及伤口等基本情况,查看颅脑、胸、腹部、脏器官等重要器官部位的损伤严重程度,以及检查有无骨折、大血管或神经损伤和休克等严重症状,方可“对症下药”,尽可能细致而全面地对伤情进行评估,为后期即院后抢救做好铺垫。
2.3急救处理 维持生命体征平稳,现场急救原则是先救命后治伤,先止血后包扎,先重伤后轻伤的原则进行现场处理。判断伤情后及时施行现场抢救和护理,包括摆放合适的、心肺复苏术、气道开放、气管插管术、建立静脉通道、止血、抗休息及心电监护。在创伤中因大出血引起休克占首位,因此控制出血是抢救创伤性休克的紧急措施。一般可用敷料加压包扎止血,有活动性出血者用血管钳夹住出血点或结扎止血,如以上方法有困难者可上止血带,止血带可使肢体远端血运完全断绝,因此必须记录使用时间,每隔30min松解1次,每次松带约3min,以免肢体坏死,止血带累积使用时间不超过4h。保持昏迷伤员呼吸道的通畅:解开领口,头偏向一侧,清除口周及口腔异物,舌后坠这应用同期导管插入咽腔和用钳将舌牵出固定于口外,必要时行环甲膜切开术。对休克患者应去枕平卧或双腿下肢抬高15°,头偏向一侧,切忌头低脚高位,原因是头部放低后妨碍颅内静脉回流到右心,且使颅内压升高,从而降低脑组织灌注压,对脑供血不利。车祸伤多为复合型伤,常累及多个器官,伤情复杂,休克发生率高,需建立多条静脉通道,选择粗、直、避开关节部位的血管,以便快速、大量补液。补液原则:先晶体后胶体,晶体、胶体比例为2:1。
2.4搬运护理 严重车祸伤时为预防脊柱损伤,全部给予颈托固定后,3~4个人同时用力搬运,保持头、颈、驱赶成直线位置,预防继发脊髓损伤。对有骨折伤员进行固定后再搬运,注意操作轻柔,避免新的损伤。脊柱损伤的伤员要用铲式担架搬运,胫腓骨骨折应用夹板固定时,将伤者骨折小腿轻轻拉直,尽量减轻其疼痛。在骨隆突部位和空隙处要加软垫,以免皮肤被夹板磨伤。用绷带捆绑夹板时要注意松紧度,以绷带能在夹板面上下移动1cm为宜。包扎完备后要检查伤肢末端的血液循环,询问是否疼痛,严防伤肢远端发生缺血性坏死。
2.5安全护送 按先重后轻的顺序,快速、安全的运送患者,既有利于现场环境的疏散,也有利于轻、中重度和重度患者的进一步救治。重度患者用复苏型救护车,轻、中重度患者用普通救护车运送。充分利用车上设施,对重度患者实施急救,同时通过通讯设施联系急诊抢救室、放射科、手术室等相关科室,报告患者数、伤情,特别是危重患者的病情,同时作好各种记录,为院内急救提供可靠信息。同时,建立绿色急救通道,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CT、X线摄片检查和输血、手术等紧急治疗。
3 后期观察护理
3.1严密观察病情,详细记录特护记录单。①根据病情15~30min测量生命体征一次,并记录在特护单上,各种抢救措施也详细记录。②观察意识情况,休克早期脑循环缺氧不明显,患者表现为烦躁不安,休克中、晚期,因脑组织缺氧,脑细胞由兴奋转入抑制。患者表现为意识模糊或昏迷,应设专人护理,必要时加床栏。③观察微循环的变化,如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说明休克加重,患者皮肤粘膜疲点、出血斑或开放性骨折部位渗血不止应考虑DIC的可能,同时准备好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醉等抢救药,并报告医生。
3.2心理护理。车祸患者存在着紧张、恐惧心理,不良情绪可使血压升高,出现加重,呼吸、心率增快,机体免疫力和适应力降低。急救者应沉着冷静,以熟练的技术和温和、亲切的态度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时安慰患者及家属,使其放松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3其他护理。应给患者保暖,预防感冒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3.4术前准备。这类患者大部分需要手术才能解除病因,因此在积极补液抗休克的同时还应迅速做好术前的准备工作:如备血、备皮、更衣、皮试、包扎固定及各种导管的插试,这些工作要注意在抢救措施执行后方才执行。
4 体会
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决定着患者的生死。我认为一名合格的护士人员应该具备以下几点素质和能力。
4.1出诊护士应有高度的爱心和责任心。护士平时出发抢救前要准备好相应的护士设备,决不能马虎大意。在出诊的路上,要想着具体现场不同伤者的临时抢救方法和护理方法,方可临危不乱,做到有备无患。在现场抢救时一方面要学会安抚患者情绪,争取他们配合抢救,协助医生做好自己分内之事。在运输过程中一定要随时观察患者伤情变化情况,及时向医生回报相关异常情况。
4.2出诊护士应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从事院前急救的护理人员不仅要有高度的爱心和责任心,还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也无法预知什么时候会发生车祸,发生什么样的车祸。白天黑夜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因此,作为护士人员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首先自己不能先于患者倒下,因此良好的身体素质就很重要了,医护人员一定要有能克服任何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再者,车祸伤现场惨烈,甚至惨不忍睹,伤员病情复杂,变化快,在抢救中要充分体现“时间就是生命”,如稍有延误和疏忽就可能危及伤员的生命。因此,抢救伤员时应做到急而不慌,忙而不乱,准确无误地配合医生实施各项技术操作,实施各种抢救措施要恰当、有效。
4.3必须具备明锐的观察能力。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各专业都取得长足进步。新技术和新理论的应用,加速了技术专业化和人才专业化。急诊医学作为临床医学,它的临床活动可以概括为4句话和16个字:抢救生命,缓解症状,稳定病情,平安转运。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保持清醒的头脑,确保护理工作的针对性、准确性。
4.4熟练掌握急诊护理技术。作为急诊的专业护理专业,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术,包括急救CAB(C即胸外心脏按压,A即气道管理,人工气道的建立,B即人工或机械的呼吸支持)。血管通道的建立包括从静脉穿刺、深静脉置管术护理到维持通畅和安全使用;从气管切开护理、插管护理到呼吸机的使用;从紧急内镜检查和治疗技术到急诊介入治疗护理;从一般现场的止血、包扎和固定到床旁血液净化技术的护理。总之,凡屡抢救生命、缓解症状、稳定病情和安全转出所需要的一切急诊检查和救治技术都应准确掌握和熟练应用。院前急救护士要具有风险意识,自我防范意识在抢救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如果患者清醒的要交代清楚伤情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并请患者积极配合;客观、真实、及时、完整、规范的书写护理文件,防范差错,杜绝医疗事故。
4.5加强行政管理和协调能力。交通伤害、自然灾害及各种突发事件的增多,急诊护理人员不可避免的要参与其中,只有具备一定的行政管理和协调能力,才有可能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参与现场抢救,同时能组织、指挥和协调现场的整体抢救工作,使现场抢救、分诊和运转能科学合理地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
4.6化解矛盾避免医疗纠纷。由于各种突发车祸现场和紧急状况下,气氛紧张、人多、环境混乱,有人把院前急救工作现场比喻为火山地带,急诊护理人员就是火山口工作的人。车祸常常见到复杂的车祸伤情导致患者及家属心情不佳,此时就需要与急诊护理人员及家属加强沟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最佳救治护理方案,及时化解矛盾,调节冲突,避免护患纠纷的产生。因此,具备专业的协调和沟通和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4.7重视心理护理。车祸伤员由于损伤意外突然发生,缺乏思想准备,同时面临可能或已经致残的自我形象改变问题,因此常表现惊慌失措、恐惧万分或暴躁。车祸伤员中青年男性居多,大多处于事业和家庭的重负时期,遇到突发车祸致伤后,在躯体和精神上都受到严重的创伤。迫切要求得到最佳的治疗和护理。在救治过程中,不但要重视“急的疾病”还要重视“急的心情”。护士要运用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手段,以温暖的语言,从容的态度,熟练的技术、整洁的仪表给伤员以信任与安全感,主动与其沟通;同情关心安慰伤员及家属,使伤员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总之,科学规范的院前急救程序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保证,医务人员在进行院前急救时要迅速果断,群体协作,紧张有序,忙而不乱,使严重车祸伤患者得到迅速、准确、有效的急救,减少死亡、伤残和并发症,提高抢救成功率,为患者争取急诊手术赢得宝贵时间,为进一步救治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佩燕.培养急诊医学专业医师促进急诊医学发展[J].中国急救医学,2003,3(3):173.
[2]陈仕英.车祸伤的院前急救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 (16).
[3]黄静明.创伤性休克的院前急救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3):1243-1244
[4]朱维莲.车祸伤员的院前急救护理体会[J].护理杂志,2007, (17).
[5]宋观志,赵晓琴,刘唐威.急诊医学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S1).
[6]肖立辉.加强急诊科建设提高抢救成功率[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7,S1.
[7]王力,刘思文,张庆辉,等.急诊病人救护流程的管理[J].护理管理杂志,2004,03.
[8]张宝珍.急诊护理工作中的风险管理[J].全科护理,2011,08.
[9]张劲松,吴昊,张芹,等.大学本科急诊医学专业教学模式探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10]韩继媛,孙鹏,唐泽海,等.急诊医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06.
篇7
今天来参加竞聘的各位科主任,都是我的老师,都是我院中层管理不可缺少的人才,都是德高望重、名扬洛水的专家、教授级别的人物,你们在某些方面的专长造诣是我一辈子也达不到的境界!我不敢和在座的各位中的任何一个来竞争,说实话,我对这次竞聘确实没有信心,因为本人才疏学浅,能力有限,自知竞聘是班门弄斧,但为了积极响应医院的号召和显示自己对急诊工作的热爱,我今天还是拿出了十足的勇气站在了这个竞聘台上,也显示了自己一贯追求进取、永不言弃的风格,希望大家给予多多鼓励和支持。
下面我就从科主任的重要性、科主任的基本素质、我院急诊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急诊的发展方向及我对急诊科的管理细则
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次科主任竞聘的认识和具体管理方案。
一、科主任的重要性
科主任在医院的地位举足轻重。从某种意义上讲,科主任的角色就相当于一个小医院院长;甚至很多科主任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不低于院长。因此,科主任的管理水平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手段也成为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在目前医院普遍实行院科两级管理的体制下,科主任作为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因此,理想科主任应由年富力强、学术地位较高、具有一定管理水平的人来挑这个大梁。
二、科主任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在理想的状态下,科主任只需抓好学科学术发展、人员梯队建设这两件事就可以了,但目前的现实是经济运营、绩效分配以及行政事务占用了科主任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而所有这些事情又不能置若罔闻、不去理会,这常常使得科主任疲于应付,难于招架。如何平衡这些复杂的关系,把经济与学术管理、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是对现代科主任的起码要求。科主任必须要从繁杂琐碎的事务中巧妙脱身,把精力放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科主任必须明确,学术发展是指挥棒,人才建设是核心,而经济状况则是学术、人才发展的支柱。副主任或护士长责任就是为科主任分忧解难。很多情况下科主任的威信高低不仅取决于其学术地位,还要看他对科里同仁们切身利益关心的程度。科主任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眼光放长远一些,不能只顾眼下挣点小钱图个实惠而不顾医德及社会影响,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科室及医院的长期发展。要发展,首要的是激发人的积极性,必须依靠严格管理来保证。只要规章制度制定出来,就必须严格执行,在制度贯彻落实之中,科主任要敢于做“黑脸包公”,毕竟管理工作不得罪人是不可能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永远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科主任在管理上必须公正、严格,要用制度约束人。当然在严格管理下,科主任挨骂在所难免,但总有一天,同志们感觉到自己的业务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自己论文得到了发表,获得的收入越来越高,有了成就感的时候,就会从心底里感激科主任的严格管理。当然,为了革命工作经常让人骂也不好受,因此科主任还必须要有足够的肚量和心胸。需要一些自我放松的技巧,管理做到该宽即宽,该严即严;工作中一丝不苟,8小时之外可以搞些业余文体活动。
另外科主任必须具有人格魅力,要有高瞻远瞩的境界。魅力之一在于奉献。要在科里创造团结奋进的环境,首先自己要勇于奉献――奉献出自己的精力去把握学科发展动态;奉献出自己的经验去为年轻医生做铺路石;奉献出自己的敬业精神去影响科室的文化气氛。魅力之二在于民主。科主任不能把科室当成自己的一言堂,特别是在学术问题上更要百家争鸣,鼓励多交流、多反馈。一个科室内功是否扎实,就看你有没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阶梯队伍,科主任很大的精力要放在对青年医生的培养上,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帮助年轻人建立起自己的医疗市场。还要不拘一格、广纳人才,拓宽人才的培养途径。绝不能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应该走出去,多进修学习。必须制定详细的考核制度,并定期对医生、护士进行工作业绩考核。谁在工作中成绩突出,谁就是人才,就重用谁、奖励谁;反之,谁不思进取,无能三分强,屡教不改的,科主任必要时可以采取清理出科室队伍的办法管理,以严明纪律。
最后还有一点我认为也很重要,现代科主任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电脑是今后知识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不懂电脑,和外面交流、沟通将会很困难!科主任带领的是现在,培养的是未来!
三、我院急诊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统计资料显示,医疗纠纷风险最高的科室依次是急诊、产科、儿科、外科……而我们也经常强调“医疗安全放首位”、“医疗安全一票否决”,但是实际工作中,我们是否为这些高风险的科室做了保证性的预防措施?是否为这些高风险的科室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资?从用兵的角度讲,医院好比战场,而最容易被攻陷的缺口,是我们防守兵力最弱的地方……多年来,我院急诊队伍极不稳定,急诊科在医院内没有足够重视,我们现在的急诊科仍然停留在原始阶段,急诊科仅仅起一个通道、中转站的作用!如果不改变现状,我院急诊就不能发展。我院急诊科目前存在以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1.无证上岗人员不少,隐藏着医疗安全隐患;
2.和医务科、车管调度科的沟通还不是很通畅,管理机制有不合理的地方;
3.急诊科人数偏少,应充实人力资源,为医院发展制定长远计划;
4.急诊事件中外科病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我们的急诊科队伍中外科专业的人员太少;
5.、急诊科120要发展,医院必须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政策倾斜。
四急诊的发展方向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的综合性医学科学,也是临床医学的第一窗口。它既有自己的独立体系,又与其它科室密不可分。因此,急诊工作的好坏,也可以反映一个医院的综合水平和文明程度。现代急诊医学作为临床独立学科,具有应急性、综合性、风险性和不间断性的特点,在急、危、重病的救治以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难事件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公共健康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今后必将会越来越重视,2009年5月卫生部专门颁布了《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急诊医疗体系(EMSS)将来的发展方向就是进一步专科化,组建急诊医疗体系(EMSS)。
目前比较公认的急救模式是“院前急救+院内急诊+EICU(急诊加强监护病房)”三环一体化建设,最终达到“8化”:
1队伍专业化2装备现代化3管理制度化4技术标准化5操作流程化6信息网络化7急救普及化8待遇对等化。
五对我院急诊设置、管理的具体方案
1急诊科布局、房屋要求
急诊科应设在方便醒目的位置,最好有自己独立的楼。
应有的房间:急诊分诊室急诊诊断室急诊抢救室EICU室急诊治疗室
急诊处置室急诊手术室急诊注射输液室急诊病房(观察室)
2人员配置要求
1)年龄下限―毕业工作3年以上;上限――50岁以下。
2)急诊科为一级临床科室,医护人员皆是独立执业,必须有证,依法行医。
3)人员素质要求
心理素质:反应敏捷,情绪稳定,自控能力强,思维宽广。
人文素质:较强的人际关系能力,高度的责任心,爱心,同情心及奉献精神。业务素质:专业知识广泛,基础扎实,实际操作能力强,经验丰富,全科多能。
3主要工作制度
急诊、120接诊分诊制度首诊医生负责制度
急诊交接班制度急诊抢救工作制度
急诊会诊制度急诊转院制度
留观病人管理制度病例书写制度
急诊科新来人员入科培训制度(需掌握和定期培训的基本技术)
4业务学习
1)科室每年各派一名医生、护士出去进修学习;
2)科室每月最少进行两次业务学习;
3)每半年举办一次120院前急救演练;
4)每年举行一次专业知识竞赛和技术比武;
5)科主任、护士长每年参加参加一次学术交流会,要求有。
5科学管理,量化考核项目
**科室医护人员量化加减分标准(每人基层分100分)
1)加分项目:
医院奖励+20分科室奖+10分每篇+20分
参加职考+5分上学+5分锦旗一面+10分
做好事一次+2分加班一次+2分感谢信+5分
参加开会学习一次+2分民主测评20分领导印象50分
2)减分项目:
打架一次―50分不听从管理―20分被投诉一次―20分
脱岗一次―10分发生纠纷一次―5分医院处罚一次―10分
丙级病例一份―5分电话不通―5分迟到一次―2分
早退一次―10分登记少一次―1分卫生差一次―2分
请假>3个月―50分>2个月―20分>1个月―10分
综上所述:科主任不只是一种权利和荣誉的象征,更是一种责任和奉献!要当好科主任,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有旺盛的精力,要有严格科学的管理方法,敏捷的思维应变能力,超强的耐受力和沟通能力!当好一名科主任还真不容易!
篇8
关键词:不抛弃,不放弃;急诊护理;以人为本
急诊科是医院抢救急、危、重症的第一线,随着现代急诊医学的发展以及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突发性事故的不断增加,人们迫切需要高质量、高效率、服务好的急救工作,对急诊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急救护理人员,应该不断加强学习,具备牢固的护理知识,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意识,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职业操守的服务理念。
1、牢固的护理知识是急诊护理的前提
“不抛弃,不放弃”是一种对病人强烈的责任感。掌握牢固的护理知识和正确、熟练的急救技术是有效展开急救护理的前提。急诊工作的突出特点是抢救生命,要求急诊护理人员具备高度抢救护理意识。急诊护理在抢救中时刻处于应激状态,各项抢救操作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抢救的效率往往决定于某项操作的瞬间。因此不仅要求急诊护士有敏捷、快速的反应和果断处理问题的能力,还要有精湛娴熟的操作技术。一要快,即动作熟练,手急眼快,干净利落,用较少的时间高质量的完成操作任务;二要准,即操作起来准确无误,恰到好处;三要稳,即动作轻柔,灵巧,有条不紊可使病人获得安全感;四要好,即质量高,效率好。娴熟的技术在急诊抢救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能为病人赢得抢救时间。
2、应具备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
急诊工作充满风险,具有不稳定性,无规律性。面对突发事件,如自杀、他杀、酗酒、电击等,情绪稳定性差的护士可能心理准备不足,心理防线易被突然升高的瞬间压力所冲垮。若想在处理突发事件和抢救病人时处变不惊、泰然自如,就必须在平时训练中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时刻作好处理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把紧张的抢救变成得心应手的工作,以筑起稳固的心理防线。稳定的心理素质,有助于专业技能的正常发挥,同时在抢救中要注重病人的心理护理,改变以往急诊护士动手不动口的作风,根据病人的特点掌握与其心理沟通的技巧,反复说明情绪对疾病的影响,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气氛,帮助病人自我放松,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3、应具备四种意识
一是树立强烈的紧急意识。急诊的特点突出一个“急”字,作为一名急诊护士,必须要有“急”的意识。凡到急诊科的病人都是较重或危急的病人,急诊护理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灵活的操作技能,善于处理紧急情况。接诊病人应在短时间内问清病史,首先从看、查,准确、迅速地评估病情。若有外伤,及时止血,临时包扎。心脏停搏、呼吸骤停是临床上最紧急的情况,如未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抢救,患者将因全身严重缺氧而由临床死亡转为生物学死亡。相反,如能及时、正确地抢救,则部分生命可被拯救。二是树立责任意识。护理人员要热情为病人服务,具有高度责任心。在抢救和护理工作中,对待病人要态度和蔼、热情真挚、诚恳,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对病人一视同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抢救中即使只有一线希望,就要付出最大努力,才能得到病人的信任和合作。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感和真挚的同情心。三是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急诊工作充满着风险,因此要求护士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各种高危性的操作业务不断增多,对病人机体的危害性增大,在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的情况下,向病人及家属说明操作的必要性和危险性,采取理解,给予支持,这样既成功抢救病人,又保护了自己。四是树立团队协作意识。急诊抢救工作是群体劳动,既分工又协作,工作目标是一致的,即抢救病人生命。在抢救危重病人时,无需下命令,大家齐心协力,能力互补,即成为高尚医德、浓厚的集体意识加精湛技术的医护战斗集体,时刻树立护士集体意识,培养她们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就是家的概念,使她们在情感,心理上互相依附,充分发挥非正式组织作用,在抢救病人的时候最大程度地发挥团队协作能力
4、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理念
人性化服务的理念是“病人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护理人员要树立“尊重病人,关心病人,方便病人”的服务文化意识,实行“以人为本与全程服务”的行为准则。病人走进医院后,由于角色的转变、对环境的陌生、对各种诊疗器具的恐惧易使其在心理上产生猜疑、紧张、焦虑、不安,可采取相应的服务措施,消除病人负面情绪。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是开展人性化服务的内容之一,也是护理工作的要求。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及生存期望值的提高,护理人员首先要满足病人求生存、求健康的需求。在开展急救护理过程中,“不抛弃,不放弃”,尊重生命。
5、尊重病人个人尊严和隐私
维护病人的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在病人入院时护理人员应立即接诊,主动问候,介绍自己的名字,住院环境和设施,礼貌的称呼病人。在检查、治疗、护理时不直呼病人的姓名或床号,应尊称病人的姓名和职务,并遮盖病人身体的隐私部位,减少暴露,护理危重病人时更应注意这一点,卧床病人大小便及一些特殊部位检查,应用屏风遮挡或安装吊帘,使病人处于相对封闭空间。人性化服务体现在护理工作中的方方面面,给病人做告知时,要合情合理,保证不给病人造成不良后果。
6、结语
“不抛弃,不放弃”,是急诊护理人员医德的突出体现,是对生命的尊重,是急诊护理人员对病人高度负责,不断提升职业素养的表现。同时,这种高度负责的态度与强烈的责任意识,也能增强护理人员工作自豪感。
参考文献:
[1]《急诊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郭静,中外医疗,2009年05期
篇9
关键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急救措施;急救时间窗
随急诊医学的不断发展,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救治方法也得以深入研究。要想得到理想的急救效果,在注重急救措施的同时还应强调就是时间窗的选择及急救后护理[1,2],本研究选取57例创伤失血性患者按照其受伤到入院之间的时间进行分组研究,观察三组患者的治疗转归,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在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失血性休克患者57例,其中男38例,女19例,年龄9~65岁,平均(32.05±12.54)岁;受伤原因包括车祸伤17例、高处坠落伤9例、挤压伤11例、锐器切割伤等19例,受伤部位包括:血管损伤17例,胸腔脏器损伤15例,腹腔脏器损伤16例,复合伤9例;按其受伤到入院的时间将其分为A、B、C三个组,其中A组16例,t≤1h;B组22例,1h4h;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受伤原因、受伤部位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的纳入均满足以下标准:①所有患者入院时均已经具有外伤、失血、休克等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特点,诊断符合创伤失血性休克;②所有患者除有创伤失血性休克外不合并其他已有的严重急慢性疾病、严重脏器功能不全等病症;
1.3急救方法
1.3.1止血包扎,开放气道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处于意识模糊或丧失状态,应及时开放患者气道,清除气道异物,如呕吐物、吸入物、义齿等。合并呼吸道阻塞患者应及时进行气管插管,视情况决定是否给氧气和氧气浓度,保证患者气道通畅,维持血氧饱和度[3];与此同时应对全身进行仔细检查,及时有效地对创伤进行止血、包扎,必要时行急诊手术下止血。
1.3.2建立静脉通道,维持有效血容量 立即建立至少2条静脉通道,对该类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液体补充,目前主要主张采用小容量复苏及限制性补液,其方法[4]为:使用7.5%高渗盐水联合复合右旋糖酐、林格液、聚明胶肽等。同时应做好输血的准备,完善输血前检查后根据患者失血情况备血,并做好患者家属的沟通与安慰。
1.3.3密切监护,维持生命体征 在患者入院时即可进行生命体征的全程、全面监护,包括脉搏、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体温、呼吸等,根据患者伤情完善相关检查,可动态监测,如血气分析、电解质酸碱平衡检查;同时还应监测尿量,根据患者生命体征和尿量,合理选择急救药物,包括各类血管活性药物等。对所有患者进行除生命体征以外的多项检测,包括末梢循环、皮温、神志、情绪等,其中神志抑制、表情淡漠、嗜睡、反应迟钝等表现均提示休克进展[5],应及时调整救治方案。
1.3.4预见性护理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包括急性肾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6],其致死率高,处理棘手;因此,在接诊该类患者的同时应该对其并发症的防治有所掌握。
1.4观察及评价 对所有患者完成相同的急救措施,观察比较三组患者在转运途中的死亡率、抢救成功率和死亡率。
1.5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
2 结果
A、B、C三组患者在转运途中死亡率分别为6.25%、27.27%、26.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87.5%,B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31.82%,C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26.31%;B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略高于C组,但两组患者在抢救成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指因严重创伤大量失血而导致的休克,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危重综合征,主要见于严重外伤,包括骨折、挤压伤、爆震伤、手术失血等,患者因血浆或全血丧失,导致循环血量锐减,或因失血而产生多种可引起微血管扩张和管壁通透性增加的物质,造成血液循环进一步减少的恶性循环。创伤失血性休克多发于青壮年,受伤原因多样复杂、伤情进展较快,且易造成严重并发症,预后极差,死亡率高[7]。及时、有效的救治可维持患者有效循环,纠正休克,为后续治疗创造机会;早有急救“铂金时间、黄金时间”的学说[8],主要是强调该类患者急救时间窗的选择的重要性。其认为在休克发生后10min内是急救的铂金时间,而休克发生后1h内则视为黄金救治时间。但结合实际情况而言,患者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发生往往是不可预见的,其发生较为突然,周边情况特殊、周围人群急救能力有效、且距离具有施救能力的机构远近不等,因此很难实现在铂金时间内进行科学有效的救治。由此看来,急救黄金时间才是最贴切实际且最有效的时间窗。结合本研究可发现B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略高于C组,但两组患者在抢救成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易立勋,曹少雄.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急救与时间窗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6):126-128.
[2]梁振中,吴华林,王彬,等.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时间窗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4,(19):2470-2472.
[3]黄文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早期急救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28):114-115.
[4]李哲.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治疗[J].医药前沿,2014,(8):261-262.
[5]马玉英.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急救与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3):153.
[6]单斌.12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急救[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6):3787-3788.
篇10
[关键词] 生理学 职业素质 医患纠纷 基层卫生服务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颁布,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建设将带动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发展目标。农村基层队高素质医务工作者的持续需求,对于高职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医学职业素质的构成
医学职业素质是对能够胜任卫生服务工作岗位的医务工作者的素质要求。包括医学基本知识和临床技能、卫生服务态度、心理承受能力、沟通能力、创新服务能力、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和终身学习等内容[1]。
医学职业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1.高职学生现状的需求
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缺乏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入校动机不明确,入校后通过对繁重的医学专业基础课程的接触,思想上产生了畏难心里。又加之社会对高职教育存在偏见和错误认识,容易对专业选择产生怀疑,从而失去刻苦学习的信念。
2.医患纠纷处理的需要
法制的不健全使一些不合格的医疗机构和个人乘机非法行医,影响了医疗行业的声誉。尤其是在文化知识相对薄弱、法制意识相对淡薄的农村,医疗纠纷时有发生,具备基本医患沟通能力是医务工作者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组成部分[2]。
3.扎根于基层卫生服务的需要
技术力量和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乡镇卫生院对高素质医技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由于缺乏对医院的信任,乡镇居民产生“小病在村里,大病到市区”的想法,使乡镇医院的发展举步维艰。欠发达地区高等医学职业学校有独特的农村服务优势,学生生源大多来源于本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就业意愿较强,具备了扎根农村卫生服务的“养得起、留得住、用得上”基本要求。学校强化学生为乡镇居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养成有着重要意义。
4.终身学习能力的需求
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一方面基层医务人员接触到高新医疗技术的机会很少,随着医学模式和疾病谱的转变,如果缺乏终身学习能力将直接导致业务水平的停滞不前;另一方面农民群众严重缺乏卫生救助知识、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作为一名农村基层卫生服务工作者不仅有为乡镇居民提供医疗服务的义务,更有向他们普及卫生救护知识,传授紧急自救和互救技能的义务。因此,医学高职学校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培养高职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实践途径
1.培养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
生理学教学中引入“史话―人物―课时目标―临床病例”的教学体系,以有趣的生理史话引入课题,通过对问题的探讨和讲授使学生获得理论知识。比如讲授消化液,先提出“胃液能把食物消化掉,为什么胃不能消化自己?”的问题,然后讲授范希尔蒙、朴罗特等科学家定量研究胃液的过程,同时叙述胃液的成分和作用,最后联系临床病例加以分析。史话知识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科研过程的叙述和讨论实现了课时目标,病例讨论则实现了技能实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辅以科学史话,通过名人的品质和精神,不断熏陶医学生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和人道主义精神,树立学习医学的庄严感、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3]。
2.医患纠纷处理
高超的医疗技术和合理规范的操作是减少医患纠纷的必要条件,减少医患纠纷还需要加强医患沟通。设计“模拟医患纠纷处理”案例教学,提示医学生不仅从生理学的观点来解释疾病的变化,更要从患者的角度注意,如社会、行为、精神和心理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通过角色互换,让学生换位思考不同角色的需求[4]。生理学教学中渗透局部与整体、对立与统一、质量互变等哲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并通过对疾病的实训讨论提升学生在医患沟通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法律意识,循序渐进提高医学生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学生处理医疗突发事件的能力[5]。
3.塑造学习型医技人才
本课程坚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临床教学任务为中心,选择和组织临床生理教学内容,突出基本理论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根据生理学课程阐述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规律、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的系统安排特点,全面采用启发式教学,一方面使学生从讨论中主动掌握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影响因素,具备脱离学校后的终身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增加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功能调节的内容和急救知识,掌握乡村常见慢性疾病的控制与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等知识和技能,以保证能为村民提供高质量的卫生服务。
总之,人体生理学是阐述生命活动的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的一门科学,是医学生首次接触的功能学科,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尽早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融会贯通,以掌握与岗位工作密切相关的生理学知识为媒介,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加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受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居民欢迎的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英,张卫业,李素萍.浅谈医学生素质教育[J].MEDICAL EDUCATION,2004.
[2]袁琳波,杜友爱.关于加强儿科学专业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研究[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9,31(3).
[3]龙浩,梁子敬.浅谈急诊医学专业方向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6(4):32.
[4]李艳.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培养路径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8(19):107-109.
- 上一篇:对集成电路行业的认识
- 下一篇:农业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