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行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6: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教育行业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职 文化教育 意义 问题 对策
如今,我国高职教育的规模得到了空前扩大,高职院校学生已占全国高校学生的半壁江山。但是,规模的扩大并不意味着能够真正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而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对这一使命理解偏差,认识不到位,过分注重专业技能,忽略高职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养成和培育,造成了一些高职学生“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素质”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影响了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提高文化教育将是高等职业教育未来一段时间重点发展的方向,努力提高高职学生的文化教育意义重大。笔者通过分析高职学生文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提高文化教育的积极意义,对提高高职学生的文化教育提出粗浅的看法。
一、高职学生文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专业课程设置中,产业、行业和企业文化缺位
“这是培训方案还是培养方案?”专家在审核国家高职示范和骨干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时,经常发出这样的质疑。在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只是体现技能训练,就连“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理念都是敷衍而过。在专业课程设置中,人文素质课程尽量压缩,更有甚者是有些专业应用文写作课程都想不开设,可见高职院校片面强调专业技能学习的情况是严重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的根本区别就是把任职岗位工作要求前移到学校的教育上,就是把产业、行业和企业文化结合到对学生的教育上。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许多院校在这方面认识不足,对挖掘和开发这方面的工作较为缺乏,意识淡薄,对产业、行业、企业文化列入专业课程设置更少,基本处于缺位状态。
2.高职学生注重专业知识学习,轻视文化学习
高职院校在强调专业技能的同时往往忽视人文素质的教育,在这种导向的影响下,有些学生除了专业知识对其他什么都不感兴趣,轻视文化学习,不重视人文素质修养,因此,常常感到精神压抑、思想苦闷、情绪消沉。部分学生精神世界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差,其中有些人可能在专业技术或者专业技术的某一个方面是表现突出的,但在一些应该具有的基本职业素养和能力、观念和品质上面却表现出令人不解的薄弱和单一。
3.校园文化建设重传统文化轻企业文化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精神文化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为全体成员所认同的价值观、企业精神、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意识形态和物化精神的总和。高职学生进入企业之后,企业组织除了要求其知识、能力与岗位要求相适应之外,还要其能够与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意识相适应。为了使高职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积极接受企业文化,高职院校则必须在切实认识对学生实施企业文化教育的意义的同时,还应在其自身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考虑到与企业文化深度的融合,在潜移默化中开展对学生实施产业、行业和企业文化的教育活动。目前,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学习、职业证书的取得,普遍以开展爱国主义等传统文化为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而在做人、做事、为国、为民等社会主导价值取向的引导和塑造上明显不足,缺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敬业精神、务实精神、奉献精神、协作精神、开拓精神等企业文化的建设,导致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的建设重心偏移。
4.教师素养中产业、行业和企业文化缺乏
高职高专师资的主要来源是高校毕业的硕士或博士生,绝大多数都是从就读的学校到就业的学校,缺乏企业、工业、产业工作的经历和经验,很少接受企业、工业和产业文化的熏陶。由于在我国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只是最近才被重视起来的,因此加强学生和教师的企业、工业和产业文化素养教育更是最近新的观点,在过去的教育历程中一直没有重视将企业、工业和产业文化融入教育过程中。而且,目前在职教师在接受教育培训过程中,也很少接受专门的企业、工业和产业文化的熏陶,导致它们在高职教师的素养中较为缺乏。
二、努力提高高职生文化教育水平的意义
奥尔托加・加塞特在《大学的使命》中提出,大学教育应包括“文化传授、专业教学、科学研究与新科学家的培养”三项职能。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承担起文化传授的责任,但不能只将目光停留在单一的专业职教观上,应侧重于培养学生具备应对终生职业变化发展需求的素质和能力上。因此,提高高职学生的文化教育意义重大。
1.提高文化教育水平是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文化教育与技能学者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如果说专业技术教育是红花,那么,文化教育就是绿叶。主席曾经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一个愚蠢的军队。”高职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雄厚的文化基础作为支撑。通过文化教育,提高高职生的文化思想素质有利于增强高职学生的顽强拼搏精神和积极参与竞争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在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过程中,枯燥无味,不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时不可避免产生抵触的情绪。对此,只有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认识到自身学习训练的重大责任和意义,明确自己未来的社会定位,才能自觉克服在学习训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而为将来的职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和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教师在高瞻远瞩追逐时代激流的同时,学生必须不断加强自身文化学习力,增强思辨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打破单纯被动接受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接受教师的教育,科学总结自己在学习知识和技能训练过程的感觉、体会和得失,促进学习训练成绩的提高,从而使学生职业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通过产业、行业和优秀企业文化的教育,可从职业礼仪、行业文化素养等方面塑造高职学生优良的形象品质。
三、提高高职学生文化教育水平的策略
1.以产业、行业和企业文化为支撑,完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通过结合专业对口的产业和行业实际,全面整合与开发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使人文素质课堂教育具有全面性、系统性、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这项工作要以课程开发为抓手,以产业和行业文化为基础,以优秀企业文化为支撑,开发出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对口、相关联的产业、行业文化课程。
2.打造具有产业、行业和企业文化独特品位的丰富多彩的高职校园文化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开辟产业文化融入职业院校的主渠道,把产业、行业、企业文化的精髓与高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深度融合,并最终落到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价值观的教育上。充分利用科技文化节、文化艺术节、读书月活动等大型校园文化节活动开展产业和行业文化教育。利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深化学生文明养成教育,以企业的管理要求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和严格管理,营造一个文明礼貌、和谐有序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和职业操守。建设以产业、行业和企业文化为内涵的校园文化景点、人文景观和文化设施、服务设施,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加强“敬业、创新、务实、奉献、协作”等企业文化精神的教育,突出文化个性和文化特色,提升校园育人环境的品格。
3.通过到企业挂职和培训等活动,提升高职教师产业、行业和文化素养
通过选派教师到企业去挂职,要求教师在此过程中,不但要把业务实践能力提高,还要把产业、行业和企业文化作为重要任务去学习研究。要把产业、行业和企业文化列为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内容,纳入考核中,切实提升教师在指导实习、实训中渗透产业、行业和企业文化的能力。
4.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管理和评估体系建构
高职院校应成立有关机构对全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将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学管理、学生工作管理、学生考核、教师业绩评定管理工作之中,重视文化素质教育教学工作及成效的评估,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评估标准,建构符合校本实际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5.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的研究,促使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理念
篇2
一、高校档案文化的概念与意义
档案文化与高等院校的教学氛围的有机融合,不仅能够记录本校历史,更能令本校学生深切感知学校的教育文化。而就目前档案文化在高校中运作的形式而言,相关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者并未充分发挥高校档案文化对于学生及学校的教育功能。在查阅多所高校的档案管理资料后,笔者发现这一现象具有一定普遍性,档案管理中的文化渗透过程的缺失无疑是高校资源配置优化不足的表现,同时,这一现象也是高校资源的浪费。
在相关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者的普遍认知中,高校档案文化即档案管理与文化传播的机械结合,这一理念并不准确。对高校档案文化的这种理解对于高校档案文化的教育功能发挥十分不利,这也反映出相关从业者对于档案文化的本质含义把握不准。档案文化的传播特征具有指数效应,可以理解为高校历史文化从个人扩散至群体的发展模式。理想情况下,高校档案文化的本质思想可以在潜移默化的条件下对高校学生产生正面影响,这也就是高校档案文化教育功能的体现。基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如何发挥高校档案文化的教育功能十分必要,并且,其有效对策的研究十分紧迫。
二、高校档案文化现状概况
高校档案文化的教育功能实现这一研究主题的提出时间并不近,但就其实践过程而言,现状并不乐观,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偏差是实践效果不佳的直接原因。这也成为相关对策研究者们的研究重点之一,本文议题的建立也基于此。
(一)对高校档案文化的认知现状
多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于本校档案文化的理解依旧停留在机械操作、重复行动的被动层面,也就是说,高校档案文化的宣传者并不是从自身理念认同的角度出发进行相关工作的,这也催生了小范围、走形式的高校档案文化传播路径,显然,这一模式的效果并不理想。而真正的高校档案文化的理解应该为对其功能性的深刻体会,表现为相关参与者对于其行业存在的必要性的正确认知。换言之,一个高校档案文化传播者应该明确自身的职业要求及存在价值,而非毫无目的的进行重复操作。
另外,从高校档案文化控制模式而言,固定的场馆开放时间、固定的日常工作时间、固定的老化运作模式,都是制约教育功能展开实施的瓶颈。加之缺乏多样化的宣传手段,对学生的吸引力较低,这也是高校档案文化的教育功能无法有效进行的原因。这一问题现状也可以理解为参与者对于档案学的意识依旧传统,缺乏现代化社会需求的跟进,业务人员的精力普遍集中于业务操作本身,而对于高校档案文化的深层理解严重不足。
(二)对高校档案文化的教育功能的认知现状
多数高校档案文化工作人员并不理解自身工作内容对学生的深渊影响,其理解始终集中于档案整理、资料收集、资源整合的表面,对于其业务内容的根本目的缺乏认知。多数档案管理参与人员对于高校档案文化的教育功能缺乏认真的思考过程。从这一点看,高校档案文化教育功能的被架空的原因也就显而易见了。
三、改进高校档案文化的教育功能意见总结及有效性预测
结合上述分析内容,笔者从高校档案文化教育功能现状中发现的症结入手,从理解与操作两方面提出建议如下:
首先,强化参与部门对高校档案文化教育功能的认知水平。这一建议的提出原则在于对文化这一抽象概念的形成机制的考虑。众所周知,文化事业的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而高校档案文化也同样如此。改变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原有的将档案与文化简单叠加的错误思想,强化高校档案文化教育功能发挥的重要性,从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升角度,缩短高校档案文化教育功能实现的周期。
其次,将高校档案文化的教育功能发挥工作的建设实施规模扩大,将少数师生接触到的部门文化转变为本校学生自主参与的全校文化。这一建议的提出原因在于议题研究的操作步骤,在发现高校档案文化教育功能实施难的症结后,笔者认为从思想层面入手的有关方法的时效性差、预期结果持续周期长,这与议题提出的根本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从最直接的操作层面入手,对高校档案文化的教育功能实现更为有效。此外,这一建议的关键在于高校档案文化结构的改变,无论从观念上还是从运作模式上,将少数人文化氛围扩散至本校公众周知的文化系统。
再次,加大高校档案管理设备的资金投入与日常维护。就现有环境而言,高校档案管理设备、场所即高校档案馆,这一场所的维护与日常宣传工作的力度有待加强。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可以达到主动吸引学生关注档案文化的作用。这也必然需要高校引进信息化、科学化的高校档案馆管理手段,力求从便捷、有趣的历史文化获取渠道吸引更多的高校学生关注,从而令学生们变被动为主动地投入到高校档案文化的熏陶中。
从上述三条建议的提出原则不难看出,无论理念加强还是操作步骤明确,都严格遵循高校档案文化教育功能展现的目标,同时,也确保了已有高校教育资源的应用,具备可操作性。另外,从资源控制难易度看,上述意见也同样具备可行性,原因在于三条建议的提出均充分考虑了高校现有档案管理教学资源配置。
篇3
从1999年开始,中英职业教育合作,从基础到高级,从单层次到多层次,层层深入,逐步推进;从项目设计到实施,双方紧密携手,使合作项目结出丰硕成果,成为中英职业教育合作在中国的典范。这些成果的获得,有赖于中英双方在过去12年不断建立并深化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两国的职业院校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了可持续的、充满活力的、成效显著的合作。为加快推动广东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回顾过去12年的历程,双方合作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99到2002年初是合作的萌芽阶段,双方互访探讨合作模式。
第二阶段,从2002年初到2004年, 双方在广东职业院校中引进英国职业资格证书,并开展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培训项目。
第三阶段,从2005到至2009年,双方开展职业教育政策体制研讨,并确定了开展课程教学标准的改革。
第四个阶段,从2010年开始,双方成立“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协助广东构建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第一阶段 合作的萌芽
从1999年开始,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与广东省教育厅开始相互接触,酝酿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合作。从2000年开始,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邀请英国职业教育专家数次到访广东,深入调研广东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并了解国际合作需求,同时组织研讨会,介绍英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概况和教学方法。广东省教育厅和职业学院代表深入了解了英国相关职业院校和颁证机构的概况,分析了英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评估机制和资格证书体系在广东的适用性。在相互了解和深入研讨的基础上,双方决定在英国职业资格证书的引入和职业教师教学法培训上开展长期合作。
第二阶段 引进英国职业资格证书和教学法培训
从2002年开始,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和广州白云职业技术学院等14所院校开展引进英国职业资格证书BTEC 和NVQ 课程的试验,共有400多名教师参与项目,受益学生近10万人。
英国的课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英国BTEC教学大纲是由行业专家和课程专家基于英国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共同开发的。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强调以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培养的目标和评价的标准。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科为中心,按照学科体系进行知识传递有很大的不同。BTEC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有机结合,以提高学习效果。这样的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在深刻理解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估上的创新。
为了帮助广东职业教育教师转变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和广东省教育厅联合举办了培训班,开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培训。据统计,共有超过500名广东职业院校校长和骨干教师接受了培训。从2010年起,广东省教育厅继续依托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邀请英国专家进行教学法培训,共有2000多教师深入了解和掌握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英国BTEC 课程的引入和教学法的培训,大大推动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和职业课程的改革,为广东职业教育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专业水平的新型教师队伍。
第三阶段 课程教学标准改革
随着双方合作的深入,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和广东省教育厅策划在更深入的层次进行合作。2004年,双方共同邀请中英两国职业教育专家组,对广东职业教育现状和校企合作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并就中英职业教育深入合作形成了新的思路。1年之后,双方举办了中英职业教育比较研讨会。200余名中英政、校、企代表聚集一堂,就双方职业教育现状、证书制度和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会议之后,2007年双方正式启动了中英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项目,选取了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和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为试点,开始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的课题。
项目组在了解英国职业技术教育宏观机制,如英国国家资格框架标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英国校企合作机制;课程标准及开发,如教学实施、教学评估、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开发、单元描述、单元设计、课业设计等)的基础上,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结合广东职业教育的具体情况,形成了项目成果,进行了试点推广。整个项目历时三年,项目组出版专著两本,论文上百篇,取得了全国领先的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 构建广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进入2010年,结合广东省经济转型升级,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需求,双方合作进入全新阶段。
经过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中国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和广东省教育厅三方的多次研讨,决定选取中高职课程衔接作为项目合作的重点。在课程教学标准改革的项目基础上,选取数控、汽车后市场、信息技术业、旅游管理等四个重点行业对应的中高职相关专业,从分析专业岗位能力入手,围绕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建立,开发相关专业的能力标准和课程标准,在全省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中推广应用。这个项目旨在通过借鉴英国经验,探求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方法指南,为解决广东乃至中国中高职课程重复、衔接不当的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此合作项目得到了中英两国职业教育相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的支持。共有超过100名来自7所广东职业院校和4所英国职业院校的教师直接参与了项目的研究;有超过60家中英行业和企业支持;围绕项目组织了4次大型专业论坛研讨;安排了30余名项目骨干教师赴英国深入调研和学习。
2010年12月,英国课程专家MikeCole教授和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刘育峰博士到广东实地调研,与项目组成员就研究内容、研究进度等方面初步达成了共识。2010年12月15日,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与广东省教育厅共同召开研讨会,双方签署了项目框架协议。2011年9月,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邀请了英国就业与技能委员会、英国汽车工业学会、英国院校等机构对英国如何从职业标准到课程标准的制定流程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交流的基础上,双方搭建了广东7所院校与4所英国优秀职业院校的合作平台,进行中英院校之间更广泛深入的合作。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在2012年12月北京举办的“中英职业教育政策对话”活动上,广东项目的案例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论与实践――英国的经验与我国的借鉴》一书中,并呈给中国教育部作为决策参考。同时为了认可和肯定广东省教育厅和下属院校在中英职业教育合作上的贡献,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联合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向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和7所参与课题的职业院校授予“中英职业教育(广东)发展研究中心”和“中英职业教育合作院校”牌匾。
在未来,双方还将继续探讨在中英两国职业教育合作框架下,扩大课程标准开发的范围和以及探讨现代学徒制试点。此项目将能产生更多更好的成果,将中英项目研究和实践成果,推广到广东省乃至全国其他职业院校,协助中国推进搭建中高职人才培养通道,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培养高技能人才,让技能培训不断适应经济的发展和行业的变化需求,是中英两国的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英国政府将技能培训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不断增大对技术、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如现代学徒制的投资,以推动经济发展和减少失业,特别是年轻人的失业。这使得英国开发了一个国际上公认的、高质量、以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培训体系。而作为中国职教的领先者,广东省努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结合、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国际合作等方面,不断探求突破,这给双方继续深入合作提供了非常可靠的基础,也让双方的合作具有更加美好的前景。
对于合作的双方来说,任何一个项目的开展都不是盲目的、被动的。在合作过程中,英国和广东职业教育都需要有合适的条件,思考为什么要合作。
2013年1月9日,在广州召开的“中英职业技能校际合作工作坊”很好地回答了上述问题。二者的合作需要应该是:独特的,即双方的任何努力都是值得的;有时限的,即合作的过程应该有清晰的界限和控制;积极的,即真正善用各方的技能和资源;可测的,即要设定合作的目标和结果;以问题为中心的,即有切实存在并需要给予解决的问题。至于为什么合作,首先,对于当地社会和经济来说,能够形成更稳定的社区,更多的自我实现,更开放的视野,更多的投入,更多就业机会和更稳定的就业等等;其次,对于中英两国的院校来说,应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国际需求、机遇和关注的问题,有更多的合作机会,为劳动力队伍建设创造更好的条件,为企业能力建设提供更好的支持,在社会上有更高的声誉等等;第三,对于决策者来说,劳动力市场应该能更好地运转,能形成更具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更加有利的能力建设途径,能争取更多的公共投入等。
篇4
关键词: 高职高专 大学英语 口译教学 文化教育
1.高职高专英语口译教学中文化教育现状
大学英语口译教学是一门方兴未艾的事业。高职高专院校如何开设好大学英语口译课程任重而道远。2008年北京奥运会带来了机遇也迎来了挑战。大学英语口译教学研究在高职高专院校才刚刚起步,还相当滞后,我们面临着巨大的考验。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口译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应该抓住机遇,培养大批在商业、贸易、旅游、服务行业等领域中挑大梁的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调查显示,我国大学英语口译教学,特别是文化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急待改革与提高。很多非英语专业技术人员在工作中文化素养不佳。我们认为,在科技和社科领域,口译人才的培养不是外语院系可以包办的,各专业应从本专业学生中挖掘和培养有潜质的口译人才。如果专业技术人员能够直接与外方人员顺利交流,既能大大节省翻译费用,又能减少交流中的误解,从而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如何满足社会的需求,在大学英语专业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口译教学,系统有序地培养专业口译人才,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严峻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英语口译教学中文化教育的内容
在英语口译教学实践中,特别在教材方面融入文化教育,建议采用有配套光盘或影音资料的教材,内容新颖丰富的同时,更多注重时代性与实用性,具体可涉及商务英语、社交礼仪、各国民俗民风等相关内容的真实案例。
2.1礼仪文化
礼仪是在社会交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日常礼节。掌握规范的礼仪,能为交往创造出和谐融洽的气氛,建立、保持、改善人际关系。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个地区都要与国际接轨。而英国作为2012年奥运会的主办国,掌握英国的礼仪文化尤其重要。此外,这也有利于国家间的友好往来。
2.1.1见面礼仪
第一次认识时,一般都以握手为礼。介绍时,一般是由妇女、地位高的、年纪大的那一方先伸手,然后才是男子、地位低的、年纪轻的那一方再伸手;被介绍与一个男子相识时,应与他握手,但如果被介绍与一位女士相识时,就应等她先伸出手来,然后才可伸出自己的手。女士被介绍时,不一定要伸出手来与对方握手,但是她们常常伸出手来以示友好。男子在与女子握手前应该先脱下自己所戴的手套,而女子则不必如此做。到英国人家做客,一般要先和女主人寒暄、握手,然后才同男主人打招呼。
2.1.2饮食的礼仪
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应把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盘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边说话边挥舞刀叉是失礼举动。用餐后,将刀叉摆在四点钟方向即可。
2.1.3商务礼仪
英国人的时间概念很强而且照章办事。例如:应邀参加宴会、业务洽谈会必须准时,否则被视为失礼。如果请英国人吃饭,必须提前通知,不能临时邀请。赴宴时不能早到以防主人还未准备好。不被邀请或约定就去拜访英国人的家,是对主人私生活的干扰,是非常失礼的举动。在和英国人谈话时不要涉及政治、宗教和有关皇室的小道消息。也要避免使用English(英格兰人)这个词,而要用Britain(不列颠人),这样说对方比较喜欢。他们也不喜欢问及家事、私事、个人职业、收入、年龄、婚姻等。
2.1.4英国人的禁忌
英国人同别人谈话时,不喜欢距离过近,一般以保持50公分以上为宜。他们还特别不喜欢大象及其图案,认为大象笨拙,令人生厌。英国人也忌用山羊、孔雀等做商品装潢。山羊有“不正经男子”和“坏人”的意思;孔雀是祸鸟,孔雀开屏是炫耀自己的不良习性。他们很忌讳黑猫,尤其是黑猫若从前面穿过,更会使人恶心,认为这将预示着将要遭到不幸。他们忌讳把食盐弄撒,哪怕你是不小心的,也会使人非常懊丧的,认为这是引发口角或朋友断交的一种预兆。他们忌讳有人打破玻璃,认为打破玻璃就预示者家中要死人或起码要有7年的不幸。他们忌讳在餐桌上使水杯任意作响,或无意碰响水杯而又不去终止它作响,认为这样既有失观瞻,又会给人招来不测。他们对墨绿色很讨厌,认为墨绿色会给人带来懊丧。
3.英语口译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将文化教育融入口译教材、口译课堂教学、口译课外实践教学里,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改善实际工作能力。
3.1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
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语言、非语言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口译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1.1语言文化差异
一个民族所需要的语言与该民族所拥有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在跨文化交流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谈判语言存在明显的制约。因此,在商务谈判中,尤其是国际商务谈判,事先了解不同民族和地区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不同特征对谈判的成败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3.1.2非语言文化差异
除了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外,商务谈判中还广泛使用非语言表达方式。非语言交际是一种非文字语言交际手段,是交际者运用自身的自然特征和本能向对方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语言交际之外的一切表现形式。非语言交际在人类交际过程中起着语言交际不能替代的作用。
谈判人员以更含蓄的非语言方式发出或接受大量的比语言信息更为重要的信息,而且所有这类信号或示意总是无意识地进行。因此,当谈判者发出不同的非语言信号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对手极易误解这些信号,而且谈判者还意识不到所发生的错误。
非语言交际种类形式多样,在商务谈判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有:目光接触、面部表情、姿势、手势等。
3.1.3价值观差异
商务谈判中价值观方面的差异远比语言及非语言行为差异隐藏得深,因此也就更难以克服。价值观差异有其客观性。
4.结语
总之,在高职高专英语口译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还必须加强语言文化导入,重视文化之间的差异,尤其注重训练学生联络陪同口译、礼仪口译、旅游口译、商务口译与会议口译能力的课程。在课程实践中,应结合真实案例,分析语言文化在个别案例中的运用得失,不断总结各自的经验教训,达到高职高专英语口译课程实践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谢煜山.英语教学参考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
[2]赵雯.基础职业英语教学指导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肖惜.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简明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郭琳.大学英语口译教学浅谈[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2).
[5]邹红英.大学英语四级后口语教学初探[J].外语界,2004,(2).
篇5
关键词:产业文化;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文化对接
1酒店及其产业发展现状
酒店是当下商业地产中的一颗明星,发挥着带动经济发展与地产增值的积极作用。酒店凭借建筑物及配套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向客户提供各类住宿、餐饮、娱乐、休闲等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取经济收益。2014年后我国酒店业实现稳中增长,回归理性发展。同时,在经济气候、国家政策和社会风气的作用下,关注大众客户需求,走平民化、特色化、多样化、服务性道路成为行业主流。文化、互联网、个性、生态、绿色等主题日渐成为产业文化新的风向标和亮点。今后,酒店业将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拉动内需、促进就业三大主题,推进产业向现代生态服务业转型升级。
2酒店业产业文化综述
在过去的20多年中,我国酒店业普遍弥漫着一种急功近利、粗放冒进、因循守旧的文化气息。盲目的投资、错误的策划、偏离的定位、同质的产品、失当的管理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影响了社会对产业文化的认同。国务院将文化主题酒店作为发展的重点,并由商务部颁布了《文化主题饭店经营服务规范》国家行业标准。可是说,文化和消费体验将成为酒店业实现长期有效发展的内部动力和新兴业态,我国文化主题酒店正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黄金期。面对酒店业的发展方向和文化特征,要想实现酒店业顺应时代的健康发展,培养一大批符合产业文化精神内涵,理解酒店文化特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和心理因素的行业人才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3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类专业对接产业文化的路径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主要方法和手段。酒店管理类人才正确培养,离不开对产业现实和发展深入研究和把握,在应用型塑造方面,如果只注重技能和知识的传授,而忽略思想和文化教育,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才将很难真正融入产业一线,理想和现实会出现鸿沟或落差,白白浪费了社会资源,耽误学子发展。
3.1校园文化与产业文化跨界融合放眼全球,德国职业教育处于顶级水平,其成功要素中,将产业文化与教育文化无缝对接是宁人瞩目的。事实上,纵观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特别是本科及以上的教育,“金字塔”意识依然比较浓厚,去职业化或弱经济性的教育型校园文化依然根深蒂固。但是,产业文化确实来自于社会现实,具有显著的经济特性和职业标识。以上两种文化具有深刻的异质性,因此必须进行跨界整合,一方面,学校要主动融入产业、地方经济和企业,以服务经济和产业为己任;一方面,产业文化要通过深入的校企合作,不断的将文化渗透到校园之中,把文化的培育、宣扬维度追溯至学生阶段。从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将两种文化实现对接,如建立产业文化看板、文化长廊、准员工活动、工装文化、技能竞赛等。
3.2教学贴合产业动向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必须要与产业岗位群需要相适应,并兼顾适当的发展性和超前意识,但切不可无视、忽视产业现状一味的按照理论推断进行人才培养。尤其是面对酒店业发展新局面和动向,这一点已变得更加重要。因此,专业教学要时刻关注产业结构、经营模式、管理革新、技术进步、人才需求的变化,通过广泛的调查分析,积极参与产业一线生产和研讨活动,把握产业脉络,零距离接触企业,共同谋划专业教学标准、内容、方式和手段,逐步建立起能够主动融合产业、善于自我调整、理论与实践真正融合的专业建设和运行机制。作为各级教育主管单位和部门,也要对于产业开展对接和融合,建立经济一盘棋的管理互动模式,关注产业动向和人才供需平衡,建立灵活、有效的专业教学管理模式[1]。
3.3提升教师产业文化意识教师是教学活动指导者、组织者、激励者,教师能否正确对接产业文化,关乎应用型本科教育对接产业文化的成败。因此,学校应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对接机制,包括形式、周期、经费、人员和组织,以促进、保障教师与产业的融合,使产业最新的文化因子和动向特色能够及时的传递到教师的思想和行动中。通过产业文化课程、顶岗培训、企业服务、社会调研等形式全面提升教师主动渗透产业文化的能力,在传统学校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中,加上“师傅带徒弟”这一环节,把产业文化中的这一特色性人才培养思维和办法引入高校教育之中,完善教育的内容。此外,学校也应注重,充分利用教师这样的文化交流载体,适时的将学校文化带入产业、企业领域,加强两者的互相了解和有机融合,加深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完善[2],避免文化冲突的产生或加剧。
3.4课程凸显文化熏陶文化的演绎和推行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或行为基础之上,物化和践行是文化建设扎实落地的基础。课程是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类专业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实现产业文化融合必须从课程建设与改进入手。首先,课程的选择和设置必须与产业需求相适应,并兼顾必要的理论拔高。要按照行业中管理岗位的递进次序,在4年的时间里进行合理编排,并能够与见习、实习、顶岗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有效的匹配。其次,课程执行和评价标准应当与产业标准、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对接,使学生在校园中形成准“职业人”的角色认知,将产业中普遍存在的安全、质量、效益、环保、责任等产业文化精髓通过课程学习,直观的向学生传递,引导学生注重自身职业素养的养成和提升。最后,建立文化育人课程体系,进一步丰富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技能等方面的产业文化培育专项课程,将产业文化素养教育课程放在显著的位置。全面建设起以学生的成人成才为主旨、以职业文化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相融通的产业文化教育课程体系,从专业知识技能和一线岗位需要出发,引导学生了解产业和岗位,系统有序的学习所属产业价值观、职业道德、专业伦理、行业准则等产业文化知识,在步入职场前形成初步的产业核心价值理念。
4结束语
总之,应用型本科公共管理与服务类专业,紧密围绕产业新动向和新局面,积极探索产业文化与高等教育的对接与融合,将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剂良方。
参考文献:
[1]张健.产业文化育人:破题后该如何落墨[J].江苏教育,2014,(1).
篇6
【关键词】成教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外来文化以迅猛的态势涌进我国,这既为我们吸收国外的先进文明成果创造了便利条件,同时也使我国思想领域出现了多元化趋势,特别是对思想活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是非分辨能力有待提高的青年学生影响尤其巨大。因此,在探索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成教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一、成人教育学生的特点分析
(一)生源差异
成人教育的对象大致为两部分,一部分对象是已经基本上具备了一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经历,已经走向社会并且拥有工作岗位的夜大、函授学生,其思想状况与全日制学生相比就更为复杂。另一部分学生是高考落榜生,他们身上仅有的一点传统文化知识绝大多数是通过中学的语文课和历史课,更多地担负了传承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功能。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讲解仅仅停留于书本和教材。从以上生源来源看来,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地域分布、从事的不同行业,既有传统行业,也有新兴行业。同时,在职职工中有高层管理者又有中层和一般职员,而且更多的是想自己再充电提高的一般职员。学员之间年龄悬殊很大,造成了学员思想认识的不同。年龄大的学员思想相对成熟,有自己的主见和看法。年龄小的学员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的思想、新的事物,然而,单纯、幼稚、好冲动,对事物的看法有时片面、偏激。
(二)文化程度参差不齐
成人学员虽都经全国成人高考正式录取,但因成人高考门槛较低,各人的文化底子不同,社会经历不同,所处环境条件和所受教育不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及认识能力,造成对事物的评判有深浅之异。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不同学员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倾听他们的意见要求,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最终达到全体学员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共同提高。
(三)工学和家庭的矛盾突出
成教学生角色复杂,每一种角色都赋予他们一定的义务和权利,并在生活中逐渐养成相应的心理态度和行为习惯。他们从不同的角色转换成学生,要坐下来专注于学习,必须排除各种干扰,正确处理好工作、学习和家庭的矛盾。
(四)学习的功利性较强
由于成教生与全日制学生相比,来源广杂,有的是为了升职、升级必须解决文凭来上学的,有的是因高考落榜而为了找工作、找饭碗来花钱读书的,还有的是为了学专业技术、学真本领,以满足工作对专业技术的需要来上学的。即使是存在着不同的学习心理,但他们在学习内容的追求上是几乎一致的,就是务实、急需、有用,希望能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二、加强成教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思想和文化传统.以其厚重的底蕴和深邃的哲理,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和道德的启迪。具有陶冶情操、修养道德、摆脱庸俗、提高境界的功效。
(一)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有利于培养成教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成教学生在对古代典籍特别是古代诗文的阅读和理解中,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先哲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接受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中华民族得以绵延昌盛的宝贵精神财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对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能够增强成教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使其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二)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有利于培养成教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
在对待自身境遇上,顺境不骄,逆境不馁。传统文化中这种刚健自强的奋发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之所在,在国家强盛时期和国家危难之际,它都曾激发过民族斗志,培育了中国人民自立自强的精神境界。对成教学生而言这必须具有的一种开拓进取精神,是现代社会对成教学生的一种要求。正是因为成教学生自身的特征,要勇于面对困难,善于创造,积极创新。
(三)仁人志士的崇高精神,有利于培养成教学生的健康人格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道义对人生的重要性,把道德、道义作为人生的基础。仁人志士的理想人格在塑造中华民族的国民性、锻铸中华儿女的民族魂、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机制下,一些成教学生单纯重视自己知识和技能的提高,过分强调功利,而忽视人格的养成。因此高校应大力加强传统文化中的人格教育。
(四)和谐统一的兼容品德,有利于培养成教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和谐统一,对于协调和改善人际关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成教学生的个体意识日趋增强,群体意识、团结协作精神逐步削弱,人际关系趋于冷漠。必须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让他们懂得人人需要他人的帮助,引导学生关心他人,珍惜友谊,团结互助,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三、加强成人教育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
(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改革
在成人教育教学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目前,成人教育学生的政治理论课只有马哲和邓论、法律基础三门课程, 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如果能够增设一定学时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 让学生在哲学思考、文学欣赏和道德审美中,养成崇高的人格和健康的人生态度。教师也可以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讲座,从文化精神入手讲授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教师可以设计出一个个专题讲授,每个专题可以参照百家讲坛,要讲得生动形象,高屋建瓴,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自学兴趣,为他们的思想创造提供广阔的空间,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改革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以适应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考试是对整个教学过程和效果的总结和检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可以采取以学生写读书报告和专题论文的形式实行开卷考试。要求学生在读原著的基础上,撰写论文,要求有充实的资料、独到的见解。这就促使学生自己去广泛搜集材料,研读经典著作。通过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来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讲述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过程中,应重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手段的完美结合。利用现代化的一切手段,通过实物形象、图片、声音、动画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以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还可以借助电影、电视剧、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动感画面,来诠释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问题,不是一件机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务,它是一个漫长的浸润过程,要有效地对成教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需要全体成教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成人教育者可以利用黑板报、校园文化专栏等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可以通过互联网、专题讲座、参观古迹、博物馆、纪念馆、多媒体等形式多方面多角度地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 还可以突出学生社团和学生会的作用,搞一些相关活动,比如中国传统典籍的欣赏及朗诵活动;组织学生过中国传统节日,尽量发掘中国的传统民风民俗;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介绍中国相关传统行业的规矩和习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对他们加以传统文化的影响。还可以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喜欢参与的团队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如优秀古诗朗诵比赛、历史事件演讲等等,在活动中学习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优化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大环境
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但是在有着悠久灿烂文化的中国,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依然没有被摆在重要的位置。这不能不让我们痛心和反思,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大众化教育势在必行。要养成全社会重视传统文化的普遍风气,必须要加强相关的理论宣传。在社会公共舆论的领域内.要鼓励电视、电影、报纸等传媒严肃地、有责任感地担负起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冯秀珍.中国文化传统纲要.中国法制出版社[M].2003年出版.出版社.2003年出版.
[2] 罗英侠.浅谈成人高教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7(8).
[3] 孙普阳.浅析在成教学生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8).
篇7
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我深刻的认识到,合规文化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具有农业银行金融特点的教育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组织形式,是农业银行信奉和借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管理经验方式并付诸实践的价值观念,集中体现了农业银行员工的价值准则、经营观念、行为规范、共同信念及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是推动农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可以说,这次活动的开展,让我进一步认清了岗位职责、净化了了思想、提高了领导务能力。下面,就这次学习的收获,我谈点我的见解。
一、加强合规文化教育,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开展合规文化教育活动对规范操作行为,遏制违法违纪和防范案件发生具有积极的深远的意义。一方面,要统一各级领导对加强合规文化教育的认识,使之成为企业合规文化建设的倡导者,策划者、推动者。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社会,各种新事物不断涌现,新业务、新知识更是层出不穷。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学习,全面系统地学习政治理论、金融业务、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提高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全行业务提速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特别是要注重加强对政治理论、经济金融、法律法规等方方面面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明辩事非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头脑清醒。同时,要进一步端正经营指导思想,增强依法合规审慎经营意识,把我行各项经营活动引向正确轨道,推进各项业务健康有效发展。要在我行内部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形成讲实话,报实情,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的经营作风,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提升管理水平,严明纪律,严格责任,狠抓落实,严格控制各类道德风险、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维护和提升农行形象。一方面,要提高全体员工对加强企业合规文化教育的认识,全行干部职工是泉州农行企业合规文化建设的主体,又是企业合规文化的实践者和创造者,没有广大员工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建设好优良的合规文化企业,更谈不上让员工遵纪守法。从现实看,许多员工对企业合规文化教育建设的内涵缺乏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把企业合规文化建设与企业的一般文化娱乐活动混淆起来,以为提几句口号,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唱唱跳跳就是企业合规文化建设。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做好财会人员的培训、考核,业务培训力求达到综合性、系统性、专业性、实用性、提升性,要使所有会计出纳人员人人熟知制度规定,个个争当合格柜员,柜面成为营销舞台;要强化财会人员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的培训,针对不同岗位的实际情况,采取以会代训、专题培训等不同形式,力求使财会队伍的综合素质在原有基础上再上一个等级。通过系列活动,使全体员工准确把握企业合规文化建设的真正科学内涵,自觉地融入到企业的合规文化建设中去,增强内控管理意识,狠抓基础管理,促进依法合规经营。
二、加强合规文化教育,是建立长效发展机制的需要。企业合规文化教育建设是一项工程浩大的系统性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要合理确定发展目标,在一个时期内要有一定的规划目标,最终建立适应企业长远发展的机制。从我行来看,他应该包括企业精神、价值观念、企业目标、企业制度、企业环境、企业形象、企业礼仪、企业标识等内容,形成有自已特色的文化经营理念。首先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通过学习、交流、研讨使全体员工认识到农业银行应如何发展,员工在自已的岗位上应如何做好自已的工作,与别的员工相比差别有多大,应如何改进;在新兴支行这个大家庭中自已是什么角色,自已出了多少力,对农行的改革与发展有何建设性意见。要通过谈认识,谈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此建立我行的合规文化,进而提高农行的凝聚力、战斗力。其次要与案件专项治理和正在开展的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结合起来,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加强对易发不正当交易行为和商业贿赂的业务环节的分析研究,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地开展专项治理,坚决纠正经营活动中违反商业道德和市场规则,影响公平竞争的不正当行为,依法查处商业贿赂案件。要通过开展教育活动,鼓励员工检举违纪违法的人和事,提供案件线索,推动案件专项工作深入开展,提高企业合规文化。最后要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开展规范化服务,按照总行各项规章规定中的条款,对一些细节问题、难点问题要进行专项学习。对当前的业务经营和柜台服务形势,认真总结和细分客户群体和业务需要,整合有限资源,对存在较大矛盾和服务困难的服务焦点要集思广益,打开思路,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以最大的限度满足客户需要,提升企业合规文化精华。
篇8
关键词:高职专业;专业限制;专业开发;专业目录
Abstract: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education of “the technical culture” and employment, is also th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to raise the high skillful and talented person for front line of production, service, and management. Its specialized establishment has extremely close relation to the social occupation and the post. Particularly under the level of three-year education, there is the limitation to the scope of specialty, the rule for specialized research, even the standard of setting names. It is not suitable to issue the national, unified and instructional specialized catalogue. It will be more favorable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evelopment and to form their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ase of formulating the guidance such as “Basic Instructive catalogue for Research of Higher Vocational Specialty" and "Standard of Establish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Specialty ".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specialty; Limitation of specialty; Exploit of specialty; Catalogue of specialty
任何劳动,都是以职业的形式进行的。社会存在的职业,并不一定得到国家和人民大众的认可,如小偷、乞讨等就不能称为职业。国家认可的职业:一是要有一定量的从业人群;二是正义职业;三是主要谋生手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的职业不断产生,旧的职业有的会逐渐淘汰。社会,由农业占主体的经济社会进入到工业占主体的经济社会之后,社会职业行为的科学技术含量大幅度增加,劳动和职业行为规范不断专业化,没有经过培训的劳动者,就不能从事合格的劳动,更不能从事高技术劳动,甚至,根本找不到工作。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就成为社会职业和劳动的必备条件和程序。
职业教育,是培养职业劳动能力的教育,从事职业劳动所需的本领要通过职业教育来获取。实现这一目标的教育载体,称之为“专业”。职业教育的“专业”与职业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密联系,职业教育的专业源自于职业和工作岗位,但它又高于职业,这就是职业教育“专业”的本质属性,它是建立在对职业特征研究的基础之上。
职业教育,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一种教育,与普通教育或高等教育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其专业鲜明的职业属性。这正是职业教育作为不同于传统的“经院式”、“书斋式”的学科教育所凸现的最大类型特征。因此,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必须建立在职业属性的基础之上。也恰恰是这一根本的类型特征,使得职业教育跨越了传统“经院”、“书斋”式教育的视阈[1]。
从文化源头上看,人类文化本来就有知识文化与技术文化之别,普通教育或高等教育是知识文化教育系列,职业教育是技术文化教育系列。技术文化教育,其实早就存在,只不过在农业社会里,是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工业社会需要的劳动者,是在短时间内需要大批有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的劳动者,“批量生产人的劳动技术和能力”的教育机构就是现代职业教育。它包括高、中、初三个层级,高等职业教育,根据职业与岗位技术、能力要求,可进一步分为“副匠士”、“匠士”(两年制、三年制、专科、职业技能教育)、“技士”(四年制、本科、工程技术教育)、“能士”(两年制、研究生、职业能力教育)三个级别的教育。
一、高职专业与职业的关系
高职教育,不能以社会单一职业为教学单元——设置专业。必须对同类单一存在的社会职业,加以整合与综合,重组成职业教育单元——专业。所以,职业教育的专业不等同于职业,它不与社会职业一一对应,却又与社会职业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2](P58):
一是专业划分基础为一组具有一致性的相关职业的职业能力,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等。
二是以达到具有一致性的相关职业的职业能力与工作资格为专业培养目标。
三是专业教学过程的实施与相关的职业劳动过程、职业工作环境和职业活动空间具有一致性。
四是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与其对将来从事的职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判断相一致。
专业划分既与职业分工的专门化程度相关,又受科学的合理性和效益最大化的制约,要求专业划分应尽量覆盖更多的社会职业。
专业划分,是专业设置的基础和前提,不仅应具有科学性、规范性、权威性,同时还要具有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灵活性。职业教育的专业划分的“原生态”方法是职业分析法。
职业分析法,即选取一组已有的或新涌现的相关职业,分析出这组职业所需的知识点、技能点,以及工作态度要求,根据职业环境和职业能力的同一性原则,重组各职业共同点,评审共同组织专业教学的可能性,归纳专业标准要素,以技能为核心综合析出新的专业名称。经一定周期教学实验后,成功者即这正式专业。
高职专业,是社会同类多职业整合、综合统一的结果,它只是以社会职业为背景、研究基础,但它已不是单一社会职业,它是社会职业群、岗位群。
二、专科高职专业限制
高职教育,本应涉及社会所有行业和技术岗位,但在我国,21世纪初的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没到位的条件下,高职教育层次不完善,只有专科层次。所以,在专业设置与研究中,必须有明确的边界,这是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一边界即为高职教育的“专业限制”。
专业限制,就是指高职专科教育规定学制时间内,只能设置可完成的技术和能力教学任务的专业,不能完成职业规定教学任务的专业不得设置。
高职教育的专业限制,就是21世纪初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区域分工的边界。21世纪初的高职人才培养的区域,主要划定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级人才区,需要高深理论指导下的高技术设计、研究型生产岗位、技术工程指挥岗位,就不是目前意义上的高职人才培养的区间。
所以,如:计算机软硬件生产技术、汽车设计、飞机设计、大型民用机器机械等设计专业,就是高职不得涉及的领域,只能涉及这些行业的应用技术、维修与服务等,汽车、飞机、民用大型机器机械制造技术生产一线工种,非行业院校一般放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教学。应用技术要求很高的或技能简单、单一岗位,也不是高职的专业范围。如飞机驾驶技术,必须是职业教育研究生以上的要求;汽车驾驶技术岗位,没有必要单设专业,短期培训即可掌握的技术,作为单项技能,并入汽车维修等技术专业。
职业能力要求决定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从业资格”是制定高职教育专业标准的依据,而“执业资格”不是高职教育的教学范围。因为,执业资格是指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职业(专业)实行准入控制的职业。如医师、律师、法官、国家和省级公务员、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评估师等职业。21世纪初的高职教育,尚没有条件完成其能力的教学任务。
转贴于 三、高职专业设置与开发
第一、高职的专业有大、中、小专业之分。这是因为行业概念具有大中小属性。如机电行业,是“大”行业,那么机电专业就是“大专业”;汽车行业是“中”行业,汽车制造与维修就是“中专业”;柴油动力机制造就是“小行业”,“小专业”。
第二、多个行业中有共同的技术岗位。如会计专业,是典型的多行业的共同管理技术。
第三、大、中专业开发,结合当地实际需要,就有可能是特色专业。如德国的农业专业,开发出的分支专业有:奶制品、牛养殖、羊养殖、谷物生产、羊和羊毛等。社区服务专业,开发出的分支专业有:金融咨询、老年护理、儿童服务、社区工作、残疾人工作、青年工作、酒精麻醉品工作等。。
第四、需要多学科知识支撑的多技能专业,可渗透到多行业,开发出新型专业。如计算机技术,是个发展迅猛的行业,但它已渗透到所有的行业中,已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行业了。如德国就设置了多个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如:机械工程应用信息学、电子工程和信息技术、商务信息学、商务管理和计算机科学、医学文档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等[3]。
第五、社会大量存在多技能复合型行业,专业也应按行业交叉、学科交叉、技能复合设置专业。如企业管理和汽车营销就是典型的复合专业,它既有工科知识又有文科知识。我国高职教育对复合型专业研究尚没有起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专业研究的视野,也制约毕业生的就业。高职教育研究开发复型专业必将开辟一片新天地。
第六、行业垄断和地区特有职业最易开发出特色专业。行业垄断,是指行业和企业集团主办的高职院校,凭借技术垄断、人才进入门槛和优势实验实习条件,设置行业特点极强的专业,就是特色专业,如湖南民政职院的殡葬专业、铁路职院的火车驾驶专业、中远集团所属职院的轮机与船员专业等。
地区特有职业是指针对本地区传统行业、地区特有产业开发出的专业。如牧业区的牛羊养殖、兽医与防疫、草场种植等。高寒、石漠、沙化、热带地区等特有种植业等。少数民族地区特有服装、饰品、用品生产与制作等。旅游区的导游专业、探险野营专业等等。
第七、行业综合创新专业。从社会同类和相关的单一职业和单一岗位,重组出新的组群,这种职业组群可称为“教育职业”[4](P62)。教育职业就是高职教育专业。
如南方农村大量种植的粮食作物和疏菜、油料作物,前者称农艺,后者称园艺,二者组合即为种植,我们就可以称其为“现代种植技术专业”。家禽、家畜加上野生、外国特种物种繁养,综合为养殖,称其为“现代养殖技术专业”。若能在专业标准上设置开发出特有技术与能力,就是专业特色。
第八、课程分析创新专业。它是根据专业与课程的关系导出法,是逆向职业分析。即根据课程找出可以实现的培养目标中的知识点、技能点和工作态度要求,归纳、整合。重组与集成中,凭经验推演职业的具体范围与方向,合并与分化出新的专业。
第九、培训课导出新专业。它是职业分析与课程分析法的综合运用,即从分析一个或几个社会需求量大,但目前的专业不能覆盖相关职业、岗位或不能满足新规范、新技术、新标准等专业构成要素的培训课程入手,结合培训目标职业与岗位需求的知识点、技能点及工作态度,发现并导出新专业。
第十、从人才市上寻找新专业。各级各类人才需求市场上,如人才供需见面会、人才招聘会、城市劳动中介机构等,人才招聘信息集中地和时段去寻找、收集哪些招不到人才、难以找到合适人才的职业和岗位,针对职业和岗位需求,实地调查研究,开发出新专业。
四、高职内分类与名称规范
高职院校,从院系到专业设置,都涉及专业的分类问题,我们把它称之为高职内分类。从原理上讲,院系是各专业的共性总称谓,院系是行业或技术大类,院系之间是行业区别和技术区别;一个院系各专业,是同一行业、同一技术大类,不同职业、岗位、技术的集合。这种集合的重组与细分,就是专业开发与研究,专业开发与研究的结果,可能带动院系设置的调整,新专业的产生与旧专业的淘汰,其目的就是为了适应人才市场需求。
院系名称与专业名称的称谓,受到技术文化内涵制约。我们通常习惯的“××学”、“××科学”“××工程”都是学科名称,是知识文化谱系教育的专有名词。技术文化谱系的高职教育是“技能教育”(专科层次——“匠士”教育)、“工程技术教育”(本科层次——技士教育)、“能力教育”(研究生层次——能士教育)。除“××工程技术”可以用“工程”二字外,“学”和“科学”都不能作为高职院系和专业名的后缀。其检验方法是院系和专业名称之后加上“行业”、“产业”、“业”和“技术”、“应用技术”,都能讲得通,并与社会行业称谓一致,就符合技术文化教育的内分类要求。
如:“计算机科学系”是知识文化的分类,“计算机系”或“计算机应用技术系”才是技术文化的分类,将“计算机系”改称“计算机行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系”改称“计算机应用技术行业”都能讲得通,与社对行业称呼一致。又如“土木工程系”就是知识文化的分类,“建筑系”或“建筑安装工程技术系”才是技术文化的分类,后缀加“行业”、“产业”、“业”,也能讲得通,与社会行业称谓一致。专业名,也是如此类推,恕不赘述。
五、高职不设专业目录利大于弊
专业目录,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对高等教育教学单元内分类的指令性政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它是适用的;在知识文化谱系教育内,学科发展相对缓慢的情况下,也是适用的。但在市场体经济体制下,它显得过于“保守”、“固之己见”,尤其是技术文化谱系的高职教育,它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而确定教学单元,重组与调整教学单元是日常教学管理事务,若在经济社会处于急著变革时期,新的职业不断产生,旧的职业不断淘汰的情况下,仍然全国统一设置专业指令性目录,必然产生“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一方面,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能随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抢占不了人才市场高地。另一方面,制约了高职院校特色创新,高等教育特色的核心主要是专业特色,专业目录全国统一,加上专业行政审批,特色何来?特色,是在竞争环境下逼出来的特色,才是真特色,“总结出来的”特色,生命力太弱。要把高职教育培养成“就业教育”,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就不能制订指令性专业目录。
变专业设置“全国统一目录,行政审批制”为:设置《高职专业研究基础性指导目录》,制定《高职专业设置规范》,变行政审批为技术审批、规范审批、条件审批等。
这样,教育行政当局,既实现了高职专业设置权下放,又能做到规范设置;防止了政策跟不上市场变化,又发挥了院校紧跟市场需求的主观能动性;既消除了政行审批的弊端,又能实现专业设置的有效管理;既改变了困扰我们多年的高教计划管理模式,又有助于高职专业特色的形成。
限于篇幅,“高职专业目录研究”课题研究出的《高职专业研究基础性指导目录》挂在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网页上,供参考。
黄冈职院高职教育研究所的网址是:gjs.hbhgzy.com.cn/
《高职专业研究基础性指导目录》的网址是:gjs.hbhgzy.com.cn/news.asp?id=312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属性、冲突、定位与前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25期;
篇9
关键词:企业文化;人才素质;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3008301
企业文化是企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提高员工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对内能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和约束力,形成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规范,能使企业产生积极的作用,使企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对企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企业文化和人才素质之间的关系
1.1高素质人才是企业文化的建设者
从古今中外的发展史可以看出一个共同的社会现象,凡是人才汇聚,总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对于企业也是如此,高素质人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高素质人才是人力资源中的优质资源,她们在知识传播、储存、创新和应用等方面比一般的人力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占据更大的优势,他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造者,是企业文化的建设者。
1.2企业文化有助于提高人才素质
企业文化通过强大的向心力将员工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使员工步调一致、万众一心,为实现企业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员工对于自身素质的要求也会随时提高。因此,他们一方面尽力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职业习惯,为企业做出积极的贡献;另一方面,他们也会积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操作技能,加强自我学习,努力补充工作相关的各种知识,不断摸索创新工作方法,为企业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同时也提高自身素质。
2在人才培养中融入企业文化的意义
一方面,在人才培养中融入企业文化的方式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经济进步和企业发展输送和培养更加有用的人才,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快适应岗位要求,及时融入企业团队,强化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提高就业率。
另一方面,这种模式也有利于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原本的高校教育,主要注重知识的传输,技能的传承,很少关注企业文化的教育。在新的教育模式下,通过对高校学生的就业研究,分析其就业及工作过程中存在问题,及时将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避免这样的弊端,提升学生的发展能力与创新能力,对于学校的人才培养观念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3在人才培养中融入企业文化教育的对策
3.1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高校不能仅仅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还应该加强对于学生的企业文化的培养。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应该将企业文化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内容之一,根据相关专业的实际情况开发企业文化的教材,将企业文化教育整合到教学实践当中。在教学计划的编制方面,要突出技能与知识的实用性,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仿真训练等教学手段,尽可能模拟企业的真实环境,从而为企业文化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进而提升学生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素质。
3.2推行毕业生“双证制”
虽然说高等院校教育不能等同于纯粹的职业教育,但归根结底,不管什么专业,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才市场当中去。所以说,推行毕业生“双证制”并不违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推行毕业生“双证制”,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加强学生对角色转变的适应性。具体可以通过产学结合的模式,使学生近距离体验企业文化,在学校和企业两个课堂轮流学习,最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效,给予颁发“双证”。在这个过程中,促使学生全面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更加深入地学习,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企业文化教育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同样是一种挑战。这就要求高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所有不同,但不管什么企业,什么样的企业文化,都需要一些共同的基础: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因此,高校教师需要加强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进取精神。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要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高校可以选派专任教师赴企业交流锻炼,了解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培养方法;另一方而,高校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人员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如讲座、授课、座谈会等,建立行业与高职院校交流的平台。
总而言之,通过这种在人才培养中融入企业文化教育的方式,将企业文化连同知识、技能一道传授给学生,可以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实现综合性、实用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在就业方面实现“零适应”期,进一步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玉良.企业如何把握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的关系[J].商场现代化,2009,(8).
[2]王伟红,赵息.面向个人一文化有效匹配的招聘策略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8,(5).
篇10
虽然约35%的海归选择金融类职业,但海归的就业方向也正趋多元化,期望从事的行业包括金融及银行、贸易与物流、公关与传媒、文化及教育等行业。权威人士分析说,与之对应的趋势是选择设计、创意、教育、传媒等课程的留学生大幅增加。她说,海归的价值在于对跨国文化的理解,“创新、个性化、启发性”以及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是海归的优势,择业时应充分展示。也有专家建议,“尽管外企意味着更大的竞争压力,但也有更广阔的空间和学习机会”。刚回国的留学生应端正心态,在企业中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甚至选择低起点的位置,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海外学习经历为海归训练出来的素质将在职场竞争中日益显现。(李玉)
海归呈低龄化趋势
据统计,当前,中国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呈低龄化趋势。去年底,在一次海归创业趋势研讨会上有专家表示,当前,回国海归年龄从十年前的40岁左右降至30岁之内;女性海归带领团队创业的现象增多,而在此前创业者多为男性留学归国人员;海归创业专业领域开始分化,不再局限于科技研发,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教育等领域创业者增多。
专业人士表示,只要社会有需求,海归创业不应局限于一条途径。海归应根据自身特点发挥特长,追求成功不能局限于某个专业或某件产品上。回国创业或组建团队时,一定要把商业模式、市场及竞争者分析清楚,否则,就会盲目陷进来,耗费大量精力,陷入创业困境。
海归创业重在“心态回归”,一定要放低姿态和身段。海外留学的经历教给留学生更多的是学习方法和职业化习惯,回国后对实用知识的继续学习和对国情的理解同样重要。(马路)
海归调查显示:两成月薪过万
一份对全国6000多名海归做的就业调查显示:近八成海归在回国3个月内就找到了首份工作,两成左右的海归月收入在1万到3万元之间。
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已超过160万人,其中约50万人学成回国。总体而言海归的就业状况呈现高薪、高职位、高附加值的特点。24.19%的海归回国后找到首份工作所花的时间不到一个月。海归的主要工作领域集中在金融业、文化教育、娱乐、电信、IT等行业,13.5%的海归进入了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13.56%的海归收入在3万元以上。(刘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