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6: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旅游的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从2013年开始播出,现在已录制和播出到第三季的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节目,在捧红一众小萌娃的同时,也因其拍摄地主要在农村的缘故,而为拍摄地的乡村旅游带来了重要契机,但带来契机并不等于一定能带来商机。近日有媒体刊文,陕西子洲县王阳洼村在拍摄“爸爸去哪儿”第三季后,乡村旅游并不如当地农民所愿,游客零散,消费低,农民很失望。而在此之前,因“爸爸去哪儿”第一季走红的黑龙江雪乡景区(位于海林市大海林林业局辖区内),则被爆出一个土炕标间一晚上3200元、一个土坡立个牌子就收费的乱象。其实,“爸爸去哪儿”的拍摄仅仅是为当地乡村旅游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之后当地的乡村游能不能就此进入大发展的轨道,还需要做许多工作,包括规划、管理、服务提升等等。
据国家旅游局数据,目前我国每年国内旅游达36亿人次,其中18亿人次在乡村,农民直接接待的至少在6亿人次以上,也就是说,每年国内游的一半人次是到农村。乡村旅游对促进农民收入提高、转变农村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国人旅游和生活质量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相比较传统的文物景区旅游(如故宫、十三陵)、自然风景区旅游(如黄山、泰山),乡村旅游对规划的要求更高,道理很简单:文物和风景区本身就是旅游景区,而乡村旅游则是把本来不是旅游景区的地方改造成旅游景区。但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规划式发展并不都尽如人意,以“爸爸去哪儿”为例,其拍摄地现在乡村旅游搞得比较好的,如黑龙江雪乡、北京门头沟灵水村(“举人村”)都有规划在其中,而有些如陕西子洲县王阳洼村则规划甚少。
乡村旅游要想得到更好更持续的发展,具备严格科学的管理体系是一个基础条件。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旅游资源属于集体所有,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很多乡村旅游资源通过承包的方式进入私人手中,变成民营的形式。这些民营的形式,有些是民营企业,有些则实质上是个体。这种投资形式,好处在于能最大程度地吸收社会资本来参与和投资乡村旅游产业,但同时也会带来弊端,如过分甚至单一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服务和社会效益。因此,乡村旅游要想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包括服务标准、餐饮和住宿标准、景区收费标准、考核标准、举报网络设置等等。不能任由经营者胡乱要价和圈地收费,不能对消费者进行坑蒙拐骗。要汲取传统旅游业的精华和合理部分,而不能让困扰社会多年的一些弊端和劣习渗入乡村旅游之中。
乡村旅游需要在提升服务上下功夫。多少年来,我国农民的主业一直是务农,并不会旅游接待。大多数农民事先也没有进行过旅游接待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农民的旅游业务培训就显得非常必要。而在乡村旅游的实践中也可以看出,一些搞得比较好的农家乐,相当部分的主人是返乡创业人员,他们的视野、社会经验和旅游接待经验都较一般农民要强,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培训和提升服务的重要性。
提升服务还需要对乡村旅游进行一些项目和关联旅游产品的设置。陕西子洲县王阳洼村之所以旅游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更多的附属活动,游客在看完几个窑洞后只能离开,留不下,自然就产生不了更多的旅游收益。事实上,“爸爸去哪儿”到一个村子里进行拍摄,带来了明星和萌娃效应,这对当地的旅游是个很好的契机。但光有这个契机还不够,要在这个契机之上,按照旅游的规律来进行演绎创造,以此来带动和提升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篇2
乡村书院,是设立在乡村,以培养乡村人才为目的,同时具备传统教育文化特色的教育培训模式。书院本身也隶属于旅游景区的一部分,以乡村教育基地的形式成为一个旅游点,配合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弘扬传统文化,塑造工匠精神,是乡村书院的教育理念。
一、设立乡村书院,是适应乡建人才的需要
本文认为,前期通过大修大建建立起来的乡村旅游景点或景区,在未来的5-10年里将留下大量需要维护的设施设备和基建工程,随着使用年限的不断增长,维护费用还会不断升高,会给当地基建费用带来极大的压力。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些维护工作同时也会带来大量的工作机会,例如泥瓦匠、水电工以及家政服务等。这部分工作若交由规划方来进行,不仅耗费金钱和时间,也会将收益分流到了乡村外部。针对这样的情况,培养乡村建设人才就显得十分必要。通过找寻与城市建设相关专业的老师,――可以是具备各项资质的技术老师,也可以是当地知名的传统手艺人,来培养本土匠人,提高当地就业率,提升居民经济收入,同时也可以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流。以水泥工的工资水平为例,根据招聘网站的数据统计,武汉市水泥工工资水平在5000-8000元每月这个区间,已经与大学本科毕业生人均工资相当。虽然和在沿海城市打工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但在家乡工作,既有感情、人际关系基础,又可以兼顾家庭。因此,综合来看,如果在乡村能够提供相应岗位,会吸引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建设乡村,同时也可以增加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
二、设立乡村书院,是乡村旅游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较于国外,中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阶段乡村旅游发展以农民为主体,明显表现出自发性和“副业”的特性。2010年以来,乡村旅游进入转型升级阶段,这一阶段乡村旅游发展呈现政府、市场与农户三方联动态势,社会资本主动“下乡”,产品业态逐渐向运动休闲、主题公园、乡村度假转变,乡村旅游的产品形式、管理机制、发展模式等都出现了新的变化。现在,乡村旅游每年为城乡居民提供1000万就业岗位。2015年,全国从事乡村旅游经营服务的农民约2000万人,带动超过7000万农民受益。预计“十三五”期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人次年均增长15%,到2020年,在中国形成15万个乡村旅游特色村,300万家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40亿人次;乡村旅游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8%,到2020年营业收入达2.3万亿元,带动约8000万农民受益。
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使得乡村旅游人才的教育问题变得更加紧迫。设立专门的乡村书院,通过“引进来,落下地”的政策,引进湖北省旅游专家加入书院,以短期技能培训的形式为乡村旅游接待地居民培训旅游服务的相关知识,提升乡村旅游服务的质量,并积极向村民传达当前旅游发展热点。“落下地”指的是要通过提高乡村旅游的参与度,切实提升居民通过旅游分享经济果实的几率,而加强居民的参与度,途径之一,则是需要通过提升其旅游业相关技能。
三、设立乡村书院,是促进扶贫工作的重要途径
乡村书院的设想是立足于旅游接待地,面向整个湖北省旅游教育培训机构。假设在武汉市江夏区设立一间乡村书院,那么,湖北省共有1220村,若每个村每年举荐3人参加技能类培训,就有3660人。按每学期4000人收费(含吃住),共计学杂费收入为146.4万元。其次,在农民转移就业的短期培训(3-6个月)方面,村民可以自愿报名或者村里举荐,若每个村平均举荐一人,则有1220参加培训,按每个月人均学杂费800元计,年预计收入为117万元。
乡村书院的宿舍和餐厅主要以改建农民空闲住房为主,通过自营或者租赁形式,提高农民收入。以宿舍为例,制式按大学公寓设置,每间房4人,每间房租金300元/月,按一年10个月的教学周期,农民每经营一间房的收益就可以达到3000元。如果同时愿意参与餐饮经营,按每人每天40元就餐标准,若每天接待20人就餐,年收入将近达到3万元。2011年11月29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培训学校带来的收益将让农民远远超过国家定下的脱贫标准(图2)。
四、结语
国家对于旅游扶贫工作进行政策上和财政上的大量支持,但就目前而言,乡村旅游的大部分注意力还是集中在景区规划方面,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所谓引爆点带来了一时的巨额利益。就整体而言,很少有组织考虑到旅游发展是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的,快速增长期过后,什么才是真正的、可持续的发展途径?乡村书院这个思路,从教育这个方面为未来的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提高技能培训,通过授之以渔的理念,切实提高当地居民的生存技能。
篇3
[关键词] 乡村旅游负面效应对策
一、前言
乡村旅游是我国今年来兴起的一种旅游形式,自上世纪80年代起,在我国一些富裕农村开始推行, 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乡村旅游的热潮。以森林公园、度假区(村)、休闲农场、民俗文化村、乡村俱乐部、农家乐等多种形式开发的乡村旅游,像雨后春笋一样,迅速在全国各地涌现出来。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假日休闲旅游的好去处,满足了他们回归自然的愿望,同时也为农村闲散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村居民迅速脱贫致富,并帮助广大农村居民更新观念、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及村民思想观念更新的积极促进作用,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肯定,但其对乡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也不容忽视。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负效应
1.乡村旅游发展对经济的负效应
(1)过分依赖旅游业,增加乡村经济的风险。有些地方过分夸大了旅游业的作用,许多农民离开土地,从事旅游服务,基本上不再以农业生产为经济来源,由于旅游业的高度敏感性,农村经济基础薄弱这种过分依赖旅游业的做法,势必会增加乡村经济的风险性。(2)可能导致消费品和服务价格上涨,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由于乡村旅游者大都来自经济发达的城市,消费水平较高,他们在乡村的消费可能会导致当地消费品和服务价格上涨,从而当地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3)造成农村贫富差距拉大。由于发展乡村旅游需要一定资金基础,比较富裕的农民,可以利用手中的资金开设乡村旅馆,或利用本家的农业资源发展观光农业,而那些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户,由于缺乏资金只能从乡村旅游中获得相当少的利益或者没有利益。随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现象会更加严重,加大乡村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容易形成农村新的不稳定因素。
2.乡村旅游发展对环境的负效应
(1)发展乡村旅游使大量农村用地遭到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农业用地减少。初期的乡村旅游大多靠农民自主开发和经营,但当乡村旅游发展到一定高度之后,由于农民没有足够的资金、经验和知识水平,他们的自主开发已经不能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这时他们就开始把乡村资源转交给一些企业或城里人来投资、开发、经营。这些商家们,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回收投资、获取利润,大肆修建别墅、餐馆、旅舍等设施,许多农村用地被占用和毁坏,植被面积减少。无规划的建设、不合理的开发,及道路、别墅、餐馆、娱乐场所等建筑用地,占用了大量的农村用地,农业用地减少。(2)发展乡村旅游给农村带来环境污染。首先,大量城市居民涌进农村,由于他们大都是采取自驾车的形式进行旅游,这些汽车排放的尾气对农村的空气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污染,尤其是在黄金周、周末等高峰期会出现空气质量超标的现象。其次,农村一般不具备完善的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利用农田灌溉系统进行排放,大量旅游者拥入农村,生活污水得不到充分的净化,增加了河渠的负荷,造成对地表水体的污染。而农民经营者不负责任的随处堆放、倾倒生活垃圾,也造成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再次,旅游者不负责任的旅游行为,给农村留下了大量的不可分解的生活垃圾,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由于我国乡村旅游刚刚起步,缺乏完备的管理机制和管理队伍,游客自身环保意识薄弱和旅游区客观约束的放松容易造成旅游垃圾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3.发展乡村旅游对农村文化的负效应
(1)乡村建筑的商业化、城市化破坏了乡村的整体形象。一方面,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一些经营者由于对乡村旅游的本质缺乏认知,建造了一些现代化建筑和设施,如旅馆、饭店、卡拉OK厅等。有的甚至在古村落中修建星级宾馆,将有特色的传统民居改建成洋房,这些都使乡村浓郁的乡土气息遭到破坏,甚至消失;另一方面,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富裕起来的农村居民,出于对城市生活的向往,迫切渴望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他们运用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建造了一些非本地风格的建筑,与本地原有的建筑风貌格格不入,大大破坏了乡村的整体形象,乡村的聚落景观、田园风光逐渐消失,乡村景观的美学价值不断下降,乡村旅游的硬件吸引物就逐渐地消亡。(2)发展乡村旅游使部分乡村文化被扭曲甚至丧失。乡村旅游是一种商业化的活动,开发商和经营者以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为迎合旅游者求新、求异的心理,达到短期内旅游者数量和消费额最大化,往往把乡村风俗、乡村民情表演化和快餐化。一些传统的文化习俗和庆典,脱离了特定的环境和背景,失去了原有的韵味,旅游资源特色大减。(3)乡村文化被城市文化所同化。由于乡村旅游者大多是城市居民和国外游客,城市发达的经济孕育产生的“强势文化”对经济欠发达的乡村旅游地的“弱势文化”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乡村居民出于对游客的羡慕心理,而模仿游客的生活方式,这就加剧了乡土文化的消融,使乡村的“弱势文化”逐渐向城市的“强势文化”靠拢,最后被同化。农民的服饰文化、乡村民俗、农耕文化逐渐被消弱,乡土文化逐渐被异化,乡村旅游吸引游客的魅力也将不复存在。(4)乡村朴实的民风和传统的伦理观、道德观被改变。城市居民的大量涌入,在带来先进思想观念的同时,也对农村的传统观念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村民之间贫富差距拉大,利益分配不均,为了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可能会相互嫉妒、互相猜忌,不再坦诚相待,这必然打破原有的淳朴民风和村民之间和睦相处的和谐关系。
三、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科学规划、积极引导、加强管理
为保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应走“先规划,后开发”的路子,在充分考虑当地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规划开发,严格控制旅游中产生的废渣、废气、废水的排放,对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进行积极引导,坚决制止有意或无意的浪费土地资源、干扰野生动物生长等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的行为。
2.对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加强宣传教育,使他们树立生态环保意识
多数乡村旅游业的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内涵、本质归属尚不十分清楚,缺少对乡村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恢复与保护的意识,因此,要通过宣传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保护乡村旅游资源的必要性。可以借鉴饭店业中的星级评定的做法,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实施“分级”评定,以确定其是否具备开发经营的能力和权利。
3.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遵循“做减法”原则
乡土文化是乡村旅游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土壤,一些经营者在缺乏对乡村旅游本质认知的情况下,匆忙上马,盲目开发,不仅耗费了大量资金,占用了大量农业用地,同时也破坏了乡村独特的景致,降低了乡村的旅游吸引力。“做减法”就是要去除工业化、现代化设施等与乡土氛围不协调的“异质”,突出乡村的自然景观和乡土风貌,同时降低乡村旅游的门槛,使广大农民都能踊跃参与,进而创出品牌,提高效益,并提高社区居民自觉保护传统文化和乡村生态环境的意识。
4.对乡村旅游资源采取梯度开发策略
我国乡村旅游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经验不足,还不能较好地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这种情况下,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大量无计划的开发,不可避免的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应本着“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对乡村旅游采取梯度开发的策略,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开发,取得一定成功的经验后再逐步推广。
5.让农民参与旅游经营,保证其经济利益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人只有从资源保护中获得回报或者受益才可能更自觉地去保护资源,让农户参与旅游经营活动,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的利益,让他们从资源保护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调动他们保护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减少人为生态破坏的积极性。
6.培养乡村居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乡村相对于城市来说,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因此一些人就认为城市文化都是先进的文化,乡村文化都是落后的文化。他们为自己的落后而自卑,企图改变传统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政府要加强对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价值的宣传,激发接待地居民对所在社区和地方文化的自尊、自爱和自豪感,提高其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自觉保护传统文化。同时,对游客加强尊重接待地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宣传教育,降低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冲击作用。
参考文献:
[1]尹振华:开发我国乡村旅游的新思路[J].旅游学刊,2004(05)
[2]吴建华郑向敏: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3)
[3]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2004(04)
[4]税伟张启春王山河:城市化对城市近郊乡村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影响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06)
[5]甘巧林暖:从乡村非农化看乡村旅游的兴起[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04)
[6]段致辉韩丽:关于乡村旅游开发的研究[J].旅游资源, 2000(05)
篇4
[关键词]珠三角 乡村旅游 旅游者 发展
一、珠三角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共2个副省级城市和7个地级城市,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惠州和肇庆市。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的经济快速发展,加上珠江三角洲特殊的人文、地理、地貌和气候条件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构成了别具特色和魅力的旅游资源。
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勇于开拓的人文精神为珠三角乡村旅游造就了得天独厚的优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全国乡村旅游早期的主要形式,观光农业旅游开始在珠三角兴起。90年代,珠三角各市、区、县借助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和开发,利用现有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使观光农业得到飞速的发展,并与城镇居民的休闲生活相结合,形成了当今休闲观光和农业生产结合的乡村旅游。近年来,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消费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转变。生态旅游逐渐成为珠江三角洲旅游的热点,空气清新、绿树成荫的乡村成为城市居民心仪的去处,城镇居民用于旅游方面的花费呈现上涨的趋势。珠三角城市居民也逐渐开始走向理性出游消费,更多人选择能在节假日避开人流高峰的近郊短途旅游,更是促进了乡村游的热潮。
珠三角的乡村旅游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升级,较最初期有了很大的改进,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更加丰富,但是仍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二、珠三角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项目设置单一雷同,产品类型严重同化,缺乏内涵和特色,开发停留在表层。珠三角乡村旅游的开发类型多为生态农业园、观光果园如、渔家乐、农业科技园、垂钓园等。从整体上看,产品较为单一,大多只停留在供游人观光、采摘果实、钓鱼吃农家饭、参观周围景色的层次上,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不足,没有从整体上考虑休闲项目的氛围及场景营造,缺乏综合性的产品或独具特色的产品。难以适应现代旅游市场需求,导游游客的平均逗留时间少,总体消费额和重游率低。
2.缺乏合理和科学的旅游发展规划,投资者大都缺乏周密的发展规划和市场论证,导致乡村旅游项目“农”味不浓,或者“农”味不纯,甚至没有了乡土气息,商业气息浓厚,逐渐成为了城市旅游的延伸。为了吸引顾客,扩大市场,珠三角许多地方的乡村旅游景区在旅游接待如住宿、饮食和康乐安排上都模仿星级宾馆。还有许多景区的建设一哄而上,随意性强,布局混乱,格调平淡,影响了景区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形象。
3.宣传及促销效果不好。珠三角很多的乡村旅游点经营规模偏小, 经营者所掌握和使用的现代旅游经营方法以及可使用的资源非常有限,集体促销的意识和组织性弱,宣传和促销力度不够。有一部分乡村旅游点除了附近居民外,其他游客对它们不甚熟悉,甚至完全没有听说过。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 有部分经营者在互联网上设立了旅游点的宣传网页, 取得了一定的营销效果,但多数网页的信息量少,功能简单,对旅游点的介绍表述不全面,甚至流于形式地只放几张图片,连具体的介绍和联系方式都没有,而且独立网页知的名度很小,远远无法对乡村旅游的业务形成有效的支撑。这导致了许多旅游者不愿意制定较长时间的乡村旅游计划,无法对客流进行准确预测,也无法稳定收入。
4.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珠三角地区一些硬件设施基本上过关,地理位置和景观质量较好的乡村旅游景点,由于开发经营者水平有限,又急功近利,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往往采取粗放的经营方式。此外乡村旅游的特殊性决定了旅游接待的服务人员主要以农村人口为主,受文化素质的限制及缺乏规范的服务培训,整体服务水平较低。此外,旅游人才,尤其是旅游综合管理,旅游规划等专业高素质人才的严重缺乏与流失,是广东省旅游产业由来已久的问题,虽然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了旅游相关专业,包括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管理等专业和方向,但远远无法满足目前旅游发展的步伐,许多在读的旅游专业学生及旅游从业人员对乡村的旅游前景缺乏了解,乡村的环境和相对落后的设施更也让大家望而却步,不愿到乡村旅游点工作,导致珠三角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缺口非常明显。
三、珠三角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1.确定具有特色的主题
珠三角乡村旅游的经营和开发必须高度关注“主题突出”。乡村旅游作为独特的体验型行业,其产品或服务的定位应集中体现在主题上,为避免与周边邻近地区同类旅游目的地雷同,主题的确定必须体现乡村旅游景点的特色,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更多的是为了获得一种异样的感受。经营者应根据主要客源市场的需求特色,在主题的确定上突显个性,最好还能够体现珠三角地区文化内涵。只有定位明确、特色突出的乡村旅游主题才能给游客带来难忘的体验。例如,可以将一种主打农产品定为基础,开发其相关的主题活动,如与香蕉有关的主题活动、草莓主题公园、荔枝主题公园、龙眼主题公园、芒果主题公园、杨桃主题公园或河鲜主题活动、花卉主题活动等;另外还可以综合利用景点内外的的各种配套服务项目和产品重点突出综合性主题,以此来吸引有相关需求的消费群体。
2.依托主题,营造良好的氛围
确定主题之后,应紧紧围绕主题整合各种设施、有形产品、服务和互动过程,给游客创造一个能明确感受到主题的整体环境。经营者可从旅游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和关联几个方面引导旅游者对自身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行有效地整合,并借助色彩、音乐、风格、设施与形象等工具来达到理想的感觉体验效果。如听觉方面可通过播放能反映乡村特色或者岭南风味的背景音乐、举办民歌会、专场的唱演表演等形式加深游客的体验。视觉方面,在进行乡村旅游地的视觉景观设计时,要重点突出乡村景观的特色,从乡村景观着手,紧紧围绕主题设计,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就地取材,尽量使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和特色材料如石材、木料、彩色玻璃、砖、瓦、活植物等,还要从审美的角度考虑建筑的比例、色彩、质感及材料等视觉的审美因素给人的心理感受。此外,整洁的环境是旅游者对各类旅游景点最基本要求之一,所以除了创造正面的视觉刺激,还应避免反面的视觉刺激,如卫生条件差,污水横流、垃圾成堆等。在味觉与嗅觉方面,可在景区内、各种建筑内或者特定区域内栽种带有地方特色香味的植物,或者安放接近自然的花草香味,这容易让旅游者抵达后觉得温馨自然,身心放松。
在设计中,让旅游者接触的感官类型越多,越令旅游者难忘、越容易取得好的效果,因为人们是从一系列刺激的整体获得知觉的,知觉是各种感觉被接触、选定、重组和融合的过程,通过知觉人们最终赋于产品以象征意义。因此,需要围绕主题整合和协调各种感官刺激,营造一个乡村特色浓郁的体验场景,强化感觉,激感,引导思维,从而提升旅游者的旅游质量。
3.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传播的作用
除了借助各种媒体广告如电视广告、报章杂志广告、户外广告、互联网广告、手机短信广告,现场传单广告等的进行常规宣传内容的投放外,根据珠三角乡村旅游具有较为鲜明的体验性特点,应在广告中加入“体验营销”的内容,向旅游者传播乡村旅游所具备的独特体验。
目前的网络科技正飞速发展,任何有现代经营理念的企业都无法避免要结合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经营和宣传,所以,珠三角乡村旅游经营者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依托来进行有效宣传。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提升,网络人才的涌现,网络设备的更新,网速的加快,网络上的仿真式旅游体验已具备基础,某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甚至已经实现较高级的仿真式旅游,模拟的景色也从3D效果图发展到了360°实景效果图。珠三角的乡村旅游经营者应建立起网络仿真式旅游体验系统,以便旅游者可通过平台了解各种各样的休闲农业服务,初步体验到各种服务的好处,对乡村旅游景点的景色和服务项目都有粗略的了解,以激发其前往旅游的需求。通过网络平台还可以发放促销优惠、节日活动等信息,避免了企业高昂成本的宣传,也摆脱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为旅游者及潜在旅游者随时提供最新的资料和信息服务。
4.充实乡村旅游人才,提升人才质量
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人的因素至关重要,旅游服务系统中,服务人员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珠三角地区的政府、旅游发展部门、社会和企业应共同进行人力资源培养,制定出培养的计划并互相对口衔接,培训的内容尽量符合乡村旅游和珠三角的实际情况。其次要在珠三角的乡村普及旅游教育,提高全体村民对于旅游业所能带来作用的认识,提升村民接人待物水平,促进村民思维的转变,因为不从事旅游行业的村民实际上也构成了乡村旅游的外部环境,时时刻刻会影响到旅游者的情绪和感觉。再次,政府和企业要充分发挥人才市场的力量,广泛猎寻国内外乡村旅游人才;旅游经营者也应加大投入,选聘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唐子颖.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以中国首批国家4A旅游区(点)为例[J].人文地理2003,18(1)
[2]魏小安,魏诗华.旅游情景规划与项目体验设计[J].旅游学刊,2004(4)
[3]Williams L S. Experiential Tourism around the World and at home: Definitions and Standard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and Standards,2006,2(1)
[4]II Pine B J, Gilmore J H. 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M].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5]Schmitt B.Experiential Marketing: How to get customers to sense,feel,think,ACT,and relate to your company and brands[M].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99
篇5
位于浙江省德清县的莫干山镇,距上海大约两个小时车程,翠竹山坞间,民宿产业星罗棋布。
来自官方的数据显示,2015年,莫干山镇的精品民宿有近百家,实现直接营业收入3.5亿元。当地民宿动辄千元一晚的价格俨然成为了标配,有些甚至达到三四千元一晚,旺季的时候还需要提前一个月预订。
与如今的火热相比,十多年前,莫干山镇却是另一副模样。虽然莫干山风景名胜区在其境内,但当地却没有享受到多少旅游经济带来的好处。作为水源保护地,莫干山地区所有产生污染的产业都被清退,除了小农耕作和零星的农家乐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来源。
2004年,南非商人高天成在游玩时发现,莫干山乡间的宁静非常适合都市人休闲度假,但档次偏低的农家乐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高天成觉得这是一个商机,便在一个村里租下六间破败不堪的老房子,通过精心设计,改造成“洋家乐”。
高天成认为莫干山的农舍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浑然一体,通过旧物利用和空间设计,就能满足中高端人群的休闲度假需求。之后,他又相继租用老屋,打造了“裸心乡”等一干既有设计美感,又保留了乡土元素的精品民宿,吸引了很多游客入住。
高天成的试验,为莫干山开启了一个新的产业,许多投资者纷纷效仿,在此打造精品民宿,曾经被空置或遗弃的破败老宅,重新焕发了生机。而近年来在中高端消费群体中兴起的“逆城市化”生活方式,则让越来越多的人拥进莫干山。
在民宿产业的带动下,莫干山农房的租金以每年翻一倍的速度上涨。而当地村民除了房租收入,有的还在民宿做起了服务员。此外,村民栽种的蔬菜和水果,每年都会以略微高出市场的价格供应给民宿。
在整个民宿产业发展中,当地政府也一直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德清县政府认定精品民宿是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方向之一,在旧屋改造上给予了相对宽松的政策。2015年5月,德清县全国首部县级乡村民宿地方标准规范,有规划地引导民宿差异化发展,并通过成立莫干山民宿学院,为从业者提供专业化的民宿课程培训。
投资者、村民、当地政府,多方要素的有效组合,使莫干山民宿成为乡村创新发展的出色范本。2016年10月,莫干山镇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
空心村变形
“说村不是村,有院没有人,说地不是地,草有半人深。”这是中国“空心村”现象的真实写照。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加上很多地方农村规划滞后,住房和土地闲置现象严重,形成了许多经济凋敝的“空心村”。
拯救乡村,重新赋予乡村经济活力,迫在眉睫。因此,许多地区在传统农业之外,试图通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方式盘活农村经济。这当中,不乏值得借鉴的成功案例。
陕西礼泉袁家村,没有名胜古迹和独特的自然资源,但却通过打造民俗小吃一条街,每年吸引游客300万,年营收超过10亿元。从十年前青壮年全部外出打工的空心村,变成乡村旅游“模范村”,袁家村的成功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袁家村因地制宜,主打“关中印象体验地”,让游客体验地道的关中美食和民俗;二是袁家村动员“全民创业”,把所有人的利益都绑到一个产业链上,形成餐饮、住宿规模,同时通过合作社的方式,把优势项目进行股份化管理,带动村民共同致富;三是通过旅游,带动传统农业生产,提高农特产品议价能力。
相比袁家村模式的成功,许多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一些地方发展乡村旅游不考虑客观实际,认为“是乡村就能发展乡村旅游”,对投资开发项目不作科学论证和规划,忽视交通、食宿、民俗文化、产业结构、原住民利益等重要因素,最终导致投资项目没有成为财富反而变成包袱。
因此,通过旅游盘活乡村经济,一定要因地制宜,与当地自然、文化资源以及产业结构紧密结合起来。
“一村一品”新逻辑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传统乡村商业生态在尝试互联网的同时,一些原有的业态不可避免地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商业模式和商业群体。
如果没有“北山狼”,浙江丽水北山村的村民们至今还在各地卖烧饼。如今,当地村民放下烧饼担子,拿起了键盘和鼠标,做起了户外用品生意。
这个变化,绕不开电商。2006年,“烧饼郎”吕振鸿在村里开了第一家网店,并创立户外品牌“北山狼”,带动全村乡亲一起加入电商队伍,其中90%成为了“北山狼”的分销商。
“北山狼”公司采取自主品牌+生产外包+网上分销模式,生产供应链在外地,北山村农民网店扮演品牌运营、销售的角色。2015年,这个800户人家的村庄,网店超过300家,衍生出了十多个户外用品名牌,电商全年销售额达到1.5亿元,淘宝上30%的户外睡袋出自这里。
一个毫无户外用品产业基础及供应链背景的小山村,却成了国内户外用品的网络集散地。北山村的模式对于没有特色产业的农村来说,是一条值得借鉴的发展之路。
截至2016年8月,全国形成集聚效应和和交易规模的“淘宝村”数量达到1 311个,许多农户和返乡青年通过电商致富。
“淘宝村”呈现“井喷”之势,既表明了传统乡村社会寻求变迁的内生性动力,又意味着互联网技术正在重构乡村的经济社会结构。它们不完全依赖自身的资源优势,而是通过电商载体来重组乡村经济和社会组织形态,并打破了乡村传统较为封闭的生产组织方式,表现出很强的跨区域性和跨产业性。
当前,绝大多数“淘宝村”销售的主营产品都是非农产品,真正依托农业产业发展成为“淘宝村”的案例并不多见。而全国有特色农业优势的“一村一品”专业村超过5万个,借助互联网平台,这些村庄有着巨大的产业整合潜力。
村庄场景革命
文创进乡村,是实现乡村改造的另一条路径,其意义在于通过场景再造,在乡村形成了一条新的产业链。
在这方面,拥有大量古村落资源的福建省,做了大量的尝试,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一是引导和培育当地居民参与。如屏南双溪T下古村,引进艺术教育团队在当地推行“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艺术教学活动,短短8个月就把30位村民培养成“画家”。
二是实施差异化文创运作模式。龙岩培田村通过举办春耕节、培养民间技艺传承人、建立特色工坊等方式,传承染织、剪纸、山歌童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住“活着”的古村落 。
三是产业融合发展。南安观山村推出“游古大厝,品有机茶,吃农家菜,住番仔楼”活动,将乡村旅游与有机农业、经济林种植、餐饮住宿等不同业态形式相结合。
四是打造上下延伸的文创产业链。仙游坝下村拥有3万名能工巧匠和600家工艺企业,形成一条由工艺师、雕刻工、木材商、经销商、工艺产品等组成的产业链。
篇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 普定县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深入贯彻新农村建设精神,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的旅游主题定为“中国乡村游”,推出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实施农村旅游的“百千万工程”。[1] 结合2011年提出的“中华文化游”旅游主题,加强乡村旅游中民俗文化元素挖掘,举办系列民族文化旅游活动,对乡村旅游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乡村旅游,既是把握住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文化的保护。普定县作为黔中经济区的一员,更应抓住时代契机,加强乡村旅游的开发力度,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特殊作用。
一、普定县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近几年来,由于西部大开发政策的逐年深入,普定县农村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乡村旅游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且基础条件良好。
(一)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普定县位于素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称的黔中腹地,是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重要节点之一,毗邻黄果树瀑布、龙宫和织金洞这些国家级景区。“十二五”时期,普定县被列入贵州省重点发展的黔中经济区,随着贵州省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普定县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二)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普定县处于贵州西线旅游中心,历史悠久,民族文化丰富。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叙写着普定的悠久历史,城关莲花古洞、化处空山、马官玉真山寺、马场西堡古屯、猴场“平讼摩崖”石刻、东华山“大明定南所”石刻等景点饱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元素;以花灯著称的马官镇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花灯之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戏和铜鼓十二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古歌、苗族“阿江”、苗族射弩、西路花灯等彰显着普定民族文化的风采;“讲义—号营”景点于2005年列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省级风景名胜区夜郎湖集山、水、林、洞、民族风情为一体;“云中大草原”——猴场乡普屯坝草场、重荫山杜鹃湖、原始森林丰林火焰山等构造了普定美丽神奇的景观。
(三)资源的不可替代
纵观普定县乡村旅游资源中的喀斯特景观、古村落、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不难发现都具有一定的主题特色。如普屯坝高原草原风光(其中就蕴含着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与“夜郎文化”有密切联姻的夜郎湖景观等,这些都是普定旅游资源的唯一性,其他地区没有,要观赏和体验,只能到普定才能满足愿望。
(四)客源充足
普定县临近安顺市和贵阳市,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国家法定假日的重新界定和带薪休假制度的实施,两市的出游规模随之扩大,这也成为普定乡村旅游的潜在市场;同时,普定周边的黄果树瀑布景区、织金洞景区已成为国内外游客到贵州旅游的首选景区,其接待规模逐年扩大,这些游客也将成为普定乡村旅游的重要客源。
二、发展乡村旅游对普定县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
近年来,普定县农村发展的实践证明,多种非农产业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产业结构等方面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到乡村旅游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对农村经济与社会面貌的改善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一)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
2011年,普定以乡村旅游服务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增长拉动经济增长5.62个百分点,超过以农林牧渔业为主导的“一产”拉动经济增长的5.2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十分显著。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将会催生对一批优质农产品、以中药材和冰脆李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开发,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特”,专业村主导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都在70%以上,为加快对各类食品、药品、畜禽产品加工奠定了有利条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普定县的讲义寨、山外山、桃花岛、普屯坝、化处茶文化等乡村旅游品牌景点,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直接或间接解决就业600多人,在解决就业、增加收入方面取得实效。众所周知,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带动性很强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与众多行业相关联,旅游业每直接增加一个就业机会,就能为社会带来五个就业机会。乡村旅游可以使农民直接成为旅游从业者,也可以通过乡村旅游促进农副产品的生产、运输与销售,间接增加农民收益。
(三)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优化农村文化环境,提高农民素质
近年来,通过乡村旅游普定的地戏、花灯、舞龙等民间艺术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由汉、苗、布依、白族、彝族、仡佬族等民族构成的普定民族文化也得到关注、保护和开发。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的开发复兴,既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有利于净化农村的社会风气。
(四)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促使加大对农村旅游地的基础设施投入、改善人居环境、健全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例如,2009年普定讲义寨为扫除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大力投入整脏治乱的工作中:统一规划村庄建筑,聘请保洁员长期对村寨环境卫生进行清扫,治理护寨河,修建公厕等,使得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善,面容一新。
三、普定县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乡村旅游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以后。[2] 西部地区兴起时间更晚,大部分地区发展尚未成熟,以致于存在发展程度低、开发深度不够、基础设施条件差、资金力量薄弱等问题。毫无例外,普定县在发展乡村旅游时也必然面临着这些困难,尤其是在农业生态资源的保护管理、文化主题凸显和产业链发展方面的问题较为严重。
(一)旅游资源缺乏有效保护管理
普定不乏旅游资源,但缺乏有效保护与管理。有“亚洲文明之灯”美誉的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目前其实就是一个废弃的大坑,除了垃圾就是凌乱的石头,如果没有洞口刻着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几块石碑,毫无古人类文化遗址的迹象。山下的穿洞博物馆,墙壁表层开始脱落,门栏上的玻璃多处被打碎,里面空无一物,只是个虚设的荒废庭院。又如位于县城东北马岭冈半坡上的莲花古洞,大洞厅遍是垃圾,洞内的部分石花石钟乳被敲打得支离破碎。
(二)普定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历史民族文化主题不强
普定县一些村镇都有一段悠久的历史文化或民族文化,有的甚至有几百年或上千年的历史文脉,但都由于在意识上的忽视和投资的制约导致民族文化的保护开发工作的不足,在乡村旅游过程中民族文化主题不明显,使得像讲义寨、号营村这样的乡村旅游点,虽然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但是游客却看不到或是感受不到。讲义寨的明代古军事屯堡、古民居、白族风情、饮食文化藏在山中无人知晓,号营村同样如此。这无疑削弱了乡村旅游的内在吸引力和向外传播动力,没有用好民族文化这块招牌创造经济效益。
(三)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结合程度不强
近几年来,普定茶产品在“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中国名茶”的评选上屡次获奖。普定茶产业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目前茶叶公司或茶叶专业合作社很少将茶叶的产业链拓展到乡村旅游方面,即使稍有涉足,也做得差强人意。如普定县化处镇借助朵贝古茶树优势于2009、2011年分别举办了“朵贝之春”贡茶文化旅游节,由于至今只开展过两届,尚不成熟,相关旅游产品、旅游项目没有得到充分开发。茶企业或组织在将茶叶的开发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方面明显做得不够。
(四)资金投入有限
目前普定县旅游开发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不活,基本上以政府投入为主。在普定县十二五规划中,新建休闲农业观光项目——夜郎湖冰脆李采摘休闲游、朵贝贡茶休闲采摘游,其投资主体为政府和企业,政府作为投资主体,资金有限,只能集中在优势比较突出的少数旅游地,而且开发建设过程中资金能否按时充足到位同样存在问题。
(五)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普定县城至多个乡镇的道路交通建设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道路维修速度赶不上毁损节奏,且道路较窄,通行能力弱。例如:被誉为“云中大草原”的普屯坝,为贵州山区地形中罕见的高山草原,颇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之势,但由于道路遥远、险峻的原因,去过的游客不得不感慨“不见云中大草原遗憾,见到了更遗憾”。
四、加快乡村旅游发展促进普定县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为加快普定乡村旅游的发展,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着重从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加强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
首先应该加大对村镇的风貌改造和保护,基本保持旅游村未开发前的风貌,不进行包装和修饰,仅仅对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环境卫生和游览道路进行完善。对于具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古建筑和重要历史遗迹,应该通过各种措施加以保护。对于已带有破坏性的村镇,应该实行抢救性保护,并加以重要改造,尤其对一些重要的文化遗迹应尽快保护、修葺。
(二)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突出历史民族文化主题
普定县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与传统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一脉相承。通过不断挖掘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用乡村旅游来搭建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历史文化的展示,应以穿洞文化为着力点,充分挖掘被史学界誉为“亚洲文明之灯”的穿洞古文化遗址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激活文化沉淀,探索和尝试把“古人类”这个点做成人类发展史的过程,靠有型的东西把这个历史表现出来;民族文化的凸显,需要充分施展布依族铜鼓十二调、苗族跳花、射弩、“阿江”、古歌以及汉族花灯、舞龙等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魅力,发动村民组成诸如花灯、舞龙、民族歌舞、民族合唱等民间艺术团,通过各种文艺活动和比赛宏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风采。
(三)注重地方特色、拉长产业链
普定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一定要走旅游与特色农业相结合的道路。结合普定实际,因地制宜,需要大力开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普定的环境和气候适合种植油菜、茶叶、冰脆李、中药材等,政府就应该按照“一粮二菜三药材”的结构调整发展思路,实现普定地方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拉长产业链。[3] 实现粮食产量增加和精神文化内涵丰富的双赢局面。
(四)加强多元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关键环节,政府首当其冲充当着重要角色。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政府和市场的桥梁,所以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市场主体的参与。此外,更应注重吸引闲散民间资金进行投入,可以尝试设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募集对象可以是小企业、集体和其他自然人等,这样的好处是在募集产业发展基金的同时还可以分散村镇经营风险。
(五)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在设施的设计建设上,既要讲求原汁原味又要做到舒适卫生于农业系统和生态环境和谐统一。[4] 针对目前普定县的多个乡村旅游景点共同存在的交通、卫生等显著问题,首先,实施好“乡村公路交通通达工程”;其次,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食宿点基础设施建设应配备齐全,且符合当地特色;最后,强调卫生设施建设,公厕、垃圾池、垃圾箱、爱护环境标牌等设施要充分合理设置。
参考文献:
[1]陈志辉、陈小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01).
[2]张遵东.发展乡村旅游业与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J].农村经济.2006,(12).
[3]程松涛、钱进、庄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起点——普定县发展乡村旅游对策分析[J].理论与当代.2006,(09).
篇7
关键词:乡村;闲暇时间;闲暇经济;闲暇福利券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8)36(c)-0041-02
一、乡村居民的闲暇消费是闲暇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闲暇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闲暇经济已成为当前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美国权威人士预测,到2015年专门提供休闲的产业将会主导劳务市场,休闲产业收入将在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半壁河山,随着新技术和社会劳动率的提高,人的一生中将有50%的时间通过休闲活动来度过[1]。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到当前阶段,传统经济产业部门的增长潜力已表现得越来越有限,休闲产业成为新型的经济增长形式,居民的闲暇需求对社会经济增长的作用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2、乡村闲暇经济是我国闲暇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大部分居民属于农村人口,因此,在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增长决定因素的时代背景下,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闲暇经济而言,更是如此。尽管当前休闲消费的市场主要在城市,但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我们绝不能忽视农村居民的闲暇需求和闲暇消费。政府部门应进行有利于乡村闲暇消费发展的制度安排;学者们应进行促进乡村闲暇经济发展途径和方法的探索。
二、乡村居民的闲暇消费状况需要受到重视
在我国广大乡村地区,部分居民的闲暇消费微乎其微,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外出旅游的经历,甚至从思想观念上,部分乡村居民把外出旅游等休闲消费视为一种不恰当的行为。乡村休闲消费需求不旺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居民的思想观念传统保守,社会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当前社会对乡村闲暇不够重视是显而易见的,如城市居民陆续实行了周五天工作制、五一、十一长假制,目前正在推行带薪休假制、有些人还在讨论周四天工作制,但乡村居民的闲暇时间问题似乎没有多少人关心过;当前研究闲暇消费的学术论文很多,但有关农民闲暇消费的研究却少得可怜。从主观上对乡村闲暇经济充分重视是当前我们应该要做的一件事情。
既然乡村闲暇经济是我国闲暇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有关我国整体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对乡村闲暇消费的重视就是必要的。
三、采取措施,增加乡村居民的闲暇时间
1、靠解放生产力的方式为乡村居民创造闲暇时间。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解放生产,使乡村居民摆脱繁重的劳动压力而拥有充分的闲暇时间。逐步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进一步解放农村的生产力,为我国乡村居民创造出足够的闲暇时间,使其充分参与将来的重要经济产业――闲暇经济,就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2、靠扩大社会分工的方式为乡村居民创造闲暇时间。社会分工可以促进社会福利的增加和人类闲暇时间的增多,应该对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一些必要的公共服务,从而使生产者专事于生产。如畜力的养殖与提供,生产机械的出租、维修、保养,家畜、家禽的养殖与供给、甚至于一些生活后勤服务,均可以由集体通过专门的安排来履行。在确保和以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前提下,集体组织也可以在自愿的基础上,在村民中成立各种专业互助生产组,如播种组、锄草组、收割组、翻耕组等,不同的专业组专门从事某一个生产环节。如此可以深化农村生产过程的分工,为居民创造集中的闲暇时间,为其闲暇消费创造条件,最终实现其自身的全面发展。
四、乡村居民闲暇时间经济价值的充分挖掘和利用
1、实施乡村居民闲暇福利制度。当前,农业生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已显得越来越不重要了,社会反哺农业和农村的时机即将成熟。因此,让农村居民享有闲暇福利制度,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闲暇经济发展的必需。实施乡村闲暇福利制度的办法多种多样,政府部门、集体组织可以成立专门的乡村居民闲暇福利基金,采用半资助或全资助的方式,每年按人口比例安排特定数量的乡村居民外出休闲旅游。为了保障每位乡村居民享受闲暇福利的权利,可以考虑在经济发展较好、条件较为成熟的地方试行乡村居民闲暇福利券制度,具体办法是由政府或集体组织采用募集或财政拨款的形式成立闲暇福利基金,每年向每位乡村居民发放闲暇福利券,根据具体经济实力,福利券的面值可大可小,甚至可以小到几块钱。这些闲暇福利券可以在居民中间流通、交换,但不能兑换成现金,福利券的用途只是供居民外出度假旅游时作为支付凭证使用,只有在休闲旅游行为实际发生后由旅游企业向国家专门机构兑换,旅游企业不得拒收乡村居民所使用的闲暇福利券。在乡村地区试行闲暇福利券制度有如下一些好处。第一,可以整合优化乡村居民的闲暇时间资源。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闲暇福利券的面值较小,乡村居民不能凭一张闲暇福利券完成一次闲暇消费,即靠自己单位时间内所享有的闲暇福利还不足以完成一次闲暇旅游活动。同时,由于面额较小的闲暇福利券在居民中间可以自由交换,就相当于每个居民的闲暇权利都可以转化为货币、劳务、产品,也相当于乡村居民的闲暇时间有了一定的价值。福利券流通的最终结果是通过交换,分散的闲暇时间价值最终会集中到最有闲暇消费欲望和能力的居民的手中,从而最终完成闲暇消费,使闲暇时间的价值得以最终实现。第二,可以切实保障每位乡村居名的闲暇福利。可以通过跟其他人交换闲暇福利券而获得货币、劳务、或其他产品补偿。自由交换可以使每个居民闲暇福利的价值得以体现,从而保障每个乡村居民的闲暇福利。第三,可以切实保障乡村居民的闲暇时间转化为一种经济资源。每一张闲暇福利券都可以通过交换体现其经济价值,但最终只能通过闲暇消费来实现其最终的价值和目的。闲暇福利券的存在使得乡村居民最终要利用闲暇时间,通过闲暇消费来享受自己的闲暇福利,如此可切实保障闲暇消费能在乡村居民的身上发生,从而使闲暇时间成为一种经济资源。第四,引导乡村居民的闲暇消费。闲暇福利券的存在证明了国家、政府、集体对闲暇消费的认可和鼓励,可以使乡村居民把健康的闲暇消费看成是一种正常的行为而去进行,在乡村地区形成一种闲暇消费的环境和氛围。另外,闲暇福利券是社会和集体赋予乡村居民个人的一种闲暇福利,可以诱发个人的闲暇消费欲望。一个家庭或个人通过常年的日积月累或与其他人的相互交换,最终会拥有足够支付一次闲暇旅游消费的闲暇福利券,而最终使乡村居民的闲暇消费行为发生。
2、引导乡村居民的闲暇消费。当前乡村居民的闲暇消费较少,闲暇生活质量偏低。贺小荣、成凤明2006年通过对湖南乡村居民的闲暇消费状况调查发现:农村居民的闲暇生活以室内为主,在被调查的四个县市农村中,农村居民闲暇活动以看电视、打牌、看报纸、看小说杂志、饮酒聊天为主,参加这些闲暇活动的居民占总调查人数的比率分别为52.8%、26.4%、23%、10.5%和9.5%,而学专业技术、学习文化、进行文娱活动和旅游等户外游憩活动的人数分别只有6%、6.4%、7%和2.3%,农村居民闲暇生活质量普遍偏低[2],不能使闲暇时间有效地转化为一种经济资源。政府部门和集体组织应采取下列措施引导乡村居民的闲暇消费,为乡村居民的闲暇消费创造条件和环境。第一,利用媒体进行闲暇消费宣传,从舆论和思想观念方面给予引导,必要时还可以选派或邀请专门人员深入乡村进行宣传,使乡村居民形成闲暇消费的意识,使乡村地区形成闲暇消费的氛围。第二,组建乡村俱乐部负责居民出游管理,组织居民的出游活动。可以由政府或集体组织出面组建一个乡村闲暇俱乐部,组织、联系乡村居民的闲暇旅游事宜。第三,促进乡村旅游景点和闲暇产业的发展。当前,乡村旅游景点和闲暇产业的目标客源主要为城市居民,但也不排除部分乡村本地的顾客,最近的闲暇消费场所将使乡村居民的闲暇消费活动最有可能发生。
3、利用闲暇时间,为乡村居民创造聚集的机会。利用乡村居民的闲暇时间,为乡村居民创造集聚的机会。开辟乡村跳蚤市场,为乡村居民创造贸易交流的机会和场所;在中心地带举办各种节事活动,挖掘民俗资源举办赛船节、艺术节等;举办乡村集体学习活动;举办商品展销活动;举办艺术演出;举办乡村学习交流活动等等。利用闲暇时间使乡村地区的人口集聚,可以从两个方面起到挖掘和利用乡村居民闲暇时间经济价值的作用。第一,乡村居民利用闲暇时间集聚会促进贸易交流的发展,实现社会福利增加的同时也促进乡村居民的闲暇消费,又会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从而形成一个“利用闲暇时间进行人口集聚,然后贸易交流量增加,导致社会财富增加、社会分工深化和闲暇时间增加,然后乡村闲暇消费增加”的良性循环格局。第二,集聚可以促进闲暇产业的发展。乡村居民经常在一个地方集聚,会使一些休闲产业所需的门槛人口数量得以满足,会导致该地出现一些茶馆、酒肆等专门满足人闲暇需求的经济个体,这些经济体也会引导乡村居民的闲暇消费,从而使农村社会的闲暇经济得以发展。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乡村旅游 视觉设计 体验
检 索:.cn
旅游交通,是以旅游为目的的整个出行过程,它以旅游者为主要运送对象,使与旅游密切相关的客货在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旅游目的地内各旅游活动场所之间产生空间位移,从而实现正常的旅游活动。[1]随着旅游交通工具、旅游路线开发、旅游服务设施的不断发展,关于“行”概念的乡村旅游不再只是强调简单意义上的交通线路,它既包含了景观路、生态路、文化路、交通路的四路合一,也包含了旅游路线设计的多样化。[2]研究以“行”概念的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视觉设计,传递与受众的信息不仅仅只是传递,而需要更加充分调动、分析识别空间的感知交流。根据包豪斯的设计理念“设计是为了解决问题”,设计出符合游客心理认知习惯的多元化导视系统,才能让“行”概念的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视觉设计更加人性化。
相对旅游交通较匮乏的贵州省黔东南地区,大肆兴修高科技交通设施吸引游客实为不当之举。当务之急,应是根据自身特色对景区进行合理的再规划与开发,打造出具有自身品牌优势的精品旅游线路。以合适的形象定位、美学设计、视觉冲击为依据,扩展自己独立的旅游市场份额,使黔东南地区成为贵州省重点旅游品牌以及西南旅游市场的热点。打造精品“行”概念的视觉设计规划应坚持有聚有散,有紧有松,有重有轻的统一发展,明确贵州省“行”概念的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视觉设计是基于贵州省现有的基础交通设施与当地自然条件、文化资源相互整合并因地制宜发展的资源因素。
一、公共交通设施的导视系统一体化视觉设计
由于近年来政府的政策优惠与支持,贵州省的基础交通建设还是取得了相对性进展。基本成就包括:公路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铁路网络形成并不断完善;内河航道发展迅速;民用航空快速发展。[3]随着贵州省黔东南地区交通发展的逐步完善,原来的单一局面已逐步发展为有主干道、一般道路、高架桥、隧道等多样化形式。基于黔东南地区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前景,合理、科学的统一发展,促进视觉导向系统的一体化是首要。公共交通是旅游交通组织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实现交通方式、交通形式、交通导视等系统上的设计统一,对公共交通系统的完整性不可或缺。由于硬通设施的基本识别性,因此导视系统在视觉设计中应以快速识别为首,特殊效果为辅。
第一,具体航空、公路、大型交通等视觉导向系统应遵循国家标准规定,在其字体、色彩、双文、位置、大小的运用上,尽可能的统一全省的硬通视觉设计。第二,加强完善公共类交通的完整性,易于游客快速识别认知。第三,信息口地方,如进出站口、购票处、询问台、休息区、洗手间等公共服务设施处要有明确的识别符合或文字标示。具体设计可以以颜色、字体、图形的变化来依次呈现空间下的布局,注意公共设施要以人的认知习惯为前提设计。第四,公共交通导视系统化设计的最大特点,是以大量的信息转换为简单明了的有效信息并传达出来。因此有效进行层级设计是公共交通视觉导向系统的关键。第五,由于黔东南地区大部分以隧道、山路为主,因此公共交通视觉设计方面要注意足够的照明系统与危险信息指示。第六,公共交通设施导视系统的视觉设计中,指示牌应放置有利于人们视线所处的位置。其信息不用繁复设计,要做到简洁明了,视觉层次要鲜明的展示观点内容达到有效传递。
二、视觉为主,辅以多元化导向视觉设计
(一)精品走廊
随着汽车进入家庭的普及,自驾游逐渐成为交通旅游出行的新增长点。黔东南地区独有的生态景致、特色的人文民族风情都可成为宣传热点。其独具特色的山水格局与丰富的生态景观,更是为自驾游市场的开发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车在画中行,人在画中游”的“步步不同景”更有着独特的视觉魅力。
乡村自驾游旅游项目开发的视觉导向系统设计中,有效运用多种导向信息的展示,并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是首要前提。第一,导视牌展示过程中,除常见的悬挂式外可利用周边环境特色形成特色摆放式:如立柱式、依附周边环境的附着式等。材料、尺度、色彩等方面可加入当地环境特色,使用统一化管理带来更好的视觉印象,起到对当地旅游风景的宣传和加深印象的作用。第二,自驾游需求的基本接待设施还有待加强,如公共区、休息区、功能区、停车场、汽车旅馆、加油站等设施需形成统一的导视系统。第三,政府因加强完善自驾游相关信息内服务,如媒体广告宣传。合理美观的自驾游视觉导视系统的开发,正确传递导向信息的同时又丰富了自驾游空间下的艺术视觉。同时也可利用自驾游机动性较强的特点引导部分游客向一些温冷或开放不完善的景点游览并增加宣传范围。
可开发地区:肇兴侗寨、凯里―黄平―施秉一线到镇远、隆里古镇等。
适合人群:精品走廊是围绕自驾旅游而开发的项目,其限制条件适合于有着丰富自驾经验的个人、家庭以及成员。
(二)步行者的时代
黔西南旅游部分景区由于地质原因以及基础交通设施的不完善制约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反过来我们是否应该考虑如何将其劣势转换为优势?当前,“绿色”“环保”“低碳”以成为全球旅游产业关注的一大焦点。相较于其他旅游方式,徒步旅游体验模式的污染无疑是最低碳环保。值得探讨的是徒步旅游发展区域大部分集中于乡村、山区地段,由于道路标识不清晰,造成游客迷失现象不断。正因如此,设置醒目的当地地面标识,通过夸张、鲜艳的色彩和材料应用于指示系统、警告标识等可为徒步旅游提供有力的实际需要。
第一,徒步探访、深林便道、山间小道等设计中可以独特的指示文字吸引游客眼球并传达正确有效信息。第二,徒步旅游中重要的景点信息需及时更新与修正。第三,除了官方标注公路的景点示意图,一些有文化代表性的山寨等地缺乏统一设计。因此发掘当地民俗下的特色风情的设计,可加大徒步旅游对游客的影响范围。第四,深层挖掘特色的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如沿路配备必要的排污系统及回收系统,对环境污染有着专门的监管也是很有必要。第五,徒步旅游对于多食少动、工作应酬繁忙的肥胖中青年人以及老年旅游者,都有着极大的好处。它可以促进体内多余脂肪的消耗,更好的实现减脂的效果也可以改善心脏营养,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4]因此,徒步旅游形式的视觉设计宣传点以“运动”“健康”为启发。
可开发地区:梵净山、徒步八寨一山、肇兴―唐安徒步穿越、加榜梯田等。适合人群:独步旅游其简单、自由的开放形式较适合于以独立并敢于接受挑战的旅游爱好者们。
(三)水上旅游
人们追求旅游的过程除了舒适感还有娱乐感。旅程中人与自然地互动体验、征服或融入,都会构成游客对旅游点满足与否的直观感受。只有集观光、游乐、参与、体验、互动为一体的休闲旅游才能更好地让传统观光景区重新散发生命力。
随着越来越多大坝的建成,贵州省很快就会拥有大量的湖泊,成为群山、河流、湖泊聚集之地。这些湖泊的四周风景精美怡人,具有开发旅游的巨大潜力。第一,以原生态为导向标识系统与现代化交通娱乐设施项目进行融合。经过分析、设计形成整体的原生态视觉导向符号、导向标志,必定给游客带来独特的引导性信息,如水幕标识。第二,将自然风光的险、奇、秀、游融为一体,以系统化、人性化为原则构建统一的视觉硬件设施。第三,大力发展形象广告与标语,可发展山水相间的视觉设计既满足游客的观光需求,也满足了游客对当地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信息的了解。
可开发地区:舞阳河、杉木河、野洞河等。
适合人群:水上旅游项目属于安全系数较高并轻松的娱乐形式,因此较为适合以休闲为主的个人、家庭与团体。
三、保持本地特点,塑造特色的视觉系统
随着全球户外运动的蓬勃发展,户外旅游开始成为当下最热门的旅游方式。贵州省黔东南地区优越的自然地势与无严寒、无酷暑的爽爽气候都是大力发展山地户外运动的理想条件。
根据黔东南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可开展的户外极限项目包括:宿营、探洞、野营、丛林探险等。针对此类旅游交通项目如何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呈现特色。这就要求对于极限营销项目的视觉设计开发从广告、标识、服务区、咨询区等都应从定位、设计、包装中突出个性。第一,认真分析市场潜力,准确地进行视觉定位包装,最好的方法是以点代面,以概括、夸张的设计先突出一部分极限主体发展,这样在二次推广中有较大的设计空间发挥余地。第二,可根据不用特色项目的开发需要,打出符合形象的文字、广告语、标识等,运用得体的编排方式达到最醒目个性的视觉表现力,以不同的设计标语具有不同的个性获得宣传变化。第三,部分森林、草场及饲养基地适合较为轻松的视觉系统表达,可以自由为主题设计,突出个性化却不失变化的可能。通常情况下,虽然会要求项目视觉设计满足现下项目的要求,但是小地区与总地区之间的统一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地区之间的视觉系统不一致,甚至各自独立发展,则会显得杂乱无章,反而影响整体的发展。
可开发地区:梵净山原始森林、黔东南环线行走户外探险、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等。
适合人群:极限运动属于刺激并富有挑战的运动,安全第一的前提局限于它的适合人群大部分为身体素质较高的成年男女。
结语
“行”概念的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视觉设计的发展是旅游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优化特色交通与旅游体验的融合,实现项目开发视觉设计的统筹有助于实现贵州旅游业更好、更快的发展。目前来看,以黔东南地区为例分析的贵州省“行”概念的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视觉设计的发展前景是有一定的可观性。只有系统的改善贵州省地区旅游项目中视觉设计的不足,明确本地区独有的特色,建立新颖的视觉导视系统,才能更好的适应于旅游市场的需求,打造独属于自己的旅游交通品牌。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硕士点项目“黔东南乡村文化旅游‘色彩规划’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2SSD019)阶段性成果之一。
注释
[1] 卞显红:《交通系统在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的作用探析》,《安徽大学学报》,2003。
[2] 王勃:《重庆市公共交通导识系统视觉识别设计研究――以市区公交车视觉导识系统为例》,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篇9
“竹板这么一打呀,别的咱不说,说一说我‘大老爷们’开创的旅游节呀!说这个旅游节呀,好处还真不少!咱们的祖国大好河山,都得夸一夸。”
听了一段天津快板,感觉如何?我们言归正传。现在我们有许多节日: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老人节、儿童节……那我为什么要创立一个旅游节呢?因为我们大人、小孩子很辛苦,需要有专门的节日来放松一下,我设想的这个旅游节在8月中旬,这时得天气不太热,暑假作业也基本做完了,在这“两全其美”的时候,放松一下,其不乐哉!
我们的祖国风景名胜比比皆是。如果你想既饱眼福,又饱口福,我建议你去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那里草木林茂,绿水长流,美景如画,清泉涌流。中午,你可以大饱口福,在半山腰的庆云寺里,品尝斋饭,那是“天下第一斋”;晚上,你可以借宿于寺,听着泉声进入梦乡,幽雅、愉悦,其不美哉。如果你想挑战自我,那就去长城!长城像一条巨龙,在重重大山上蜿蜒起伏。登长城,既观赏景色,又锻炼身体,好不快活。但你可别像冲锋一样向上“狂奔”,要不了一会儿,你就会累得气喘吁吁,应该走走歇歇。还有一点,一定要带足水,长城上现卖的水五元一瓶,这样可节约一笔小小的开支!
如果没有太多时间,过旅游节,没问题,你可以去乡下呀!走在乡间小路上,看着蓝天,呼吸着小草吐出的清新空气,快乐似神仙。中午,你还可以吃到第一时间采撷的新鲜蔬菜,品尝乡村特产,享受一番陶潜的《桃花园记》中描绘的田园生活,岂不美哉!
篇10
关键词: 旅游业 农村建设 农村景点开发
一、引言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而旅游景点的开发也是旅游业的重心。这里的旅游景点是指能吸引游客并能产生观赏价值和收益价值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孙文昌认为:“旅游开发是一项综合性开发,也是有一定空间范围的区域旅游开发。它是根据当地的条件,运用适当的资金、技术手段,通过科学的调查、评价、规划、建设、经营等,使未被利用的资源得以利用,已被利用的资源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加强,并对资源、市场、产品、商品、人才等进行综合研究,确定发展方向,搞好相应的设施配套,创造更佳的效益,使旅游业在区域内得以建立、完善、发挥和提高。”[2]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如何促进农村建设已有不少举措。那旅游业与农村建设有无联系呢?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如:左辉通过研究城郊旅游开发,调查出了在城郊开发旅游的可行性与优越性,同时还罗列了开发项目,这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另外,吴四军对奉贤地区农业旅游的研究更加表明了农村旅游的发展势头,他对奉贤的成功进行了分析,这对农村旅游开发有了推进作用。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农村开发旅游的可利性,对农村景点的开发提出了一些构思。
二、旅游现状分析
从游客的角度讲,由于工作时间的限制,大多只能在周末或黄金周出去旅游。而黄金周出游又会出现游客较多的问题,人们一般选择近程短期旅游,如一日游。由于城市污染比较严重,平时工作压力大,人们希望到一些空气清新可以放松心情的地方游玩。另外由于近年来全球范围的“民族旅游”、“文化旅游”、“历史旅游”、“遗产旅游”、“怀旧旅游”等的普遍兴起也反映了人们“怀旧、求异”的心理需求,即人们对于那些传统的没有什么新意的景点已经疲乏,不再产生兴趣,亟待寻找新的需要;从经济发展角度看,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郊地区小城镇由于受到城市经济辐射和小区域集聚效应的双重影响,发展较快(尤其是大中城市周边地区表现突出,如北京、石家庄、杭州等周边县市),当地人的出游愿望逐渐增强,但是由于时间和金钱的限制还不可能完全进行远距离的旅游,本地有特色的旅游景点便成为了他们进行短期出游的首选。[4]每个省市城区建设都基本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结构,所以短程周边旅游,农村可谓是近水楼台。
三、保留农村特色,作出农村特色
目前许多农村城区发展旅游业,如婺源乌镇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可是不是所有的城乡都有这样的地理优势,所以有一些地方为了发展旅游大力建设旅游设施,如开发大批土地修建度假村等,这些项目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带来了大量收益,但同时也带来了荒废土地、搁置农时的问题。这就促使我们探索一种能够保留农村特点的新项目。黄震方等人认为,开发观光农业是城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并提出城郊观光农业的开发内容,主要有农业观赏、农业示范、农业耕作、乡村民居、乡村民俗、乡村商贸等,通过开发形成具有观光游览、生产加工、度假休闲、健身娱乐、文化商贸等多种功能的农业旅游区。建设与发展观光农业,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新的活动空间,减轻了假期城市人口压力,缓解市区及旅游热点的拥挤程度,而且对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土地使用效益,合理控制农村的城市化程度,美化城郊环境,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目前正兴起的油菜花观赏。油菜花开花的季节在每年三四月份,油菜花观赏的兴起创造了旅游高峰期。如婺源的油菜花,以及江苏附近所兴起的看油菜花热。这就很明显地体现了人们追求田园生活、回归大自然的心情。这在利用了农时的同时,也达到了欣赏效果,还保证了土地的利用,也提高了人们的精神素养。为此我提出这样一个设想:将农时与旅游结合。众所周知,由于一些原因,现在的年轻人已很少接触农村生活,以至于不认识五谷杂粮,不知如何春种秋收。我们可以针对这一特点开发一个新项目,即在准备播种收割的时候宣传鼓励人们加入农事,参与农作物的种植,如让有兴趣的游客参与一些播种收割等活动,这样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让人们领略农村风光,放松心情,而且能增加人们的成功感,更能起到教育的作用,特别对于青少年,这远比背诵多遍的“粒粒皆辛苦”要有效。另外也可以开发一些度假村。这里度假村不是指那些奢侈的度假别墅村,而是将农家房舍改装,通过强化环境来突出特色。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花费不高,可以针对大多游客;二是人们所追求的不是简单的居住享受,而是体验农村生活,领略那里的人和事,所以越贴近农村生活、不刻意修饰的生活越能吸引人们的观光。
四、结语
目前国家一直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给予农村许多优惠政策,以解决“三农”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农村有效开展旅游建设前景将非常可观。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在农村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它将会给农村带来很大的经济收益,而且不荒废农业的正常劳作,并且会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减缓大量农民工涌城的现状。旅游与农村建设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发展、和谐统一、同步双赢的关系。
如何将此观点成功实施很关键。本文提出一个观点,即“取强增强,整合资源,打出品牌”。每个地区、每个乡村都有着各自的优点长处,如地理优势,这是传统旅游所采取的开发策略,还有一些历史古迹、民间艺术等,这些不应简单地向游客展现一些物质形象,而应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与游客的精神思想相结合,即人们在游玩的时候思想上能有所感悟,能够增加人们的文化情怀。但不论如何都要将其优势打出品牌,成为系统的旅游景区。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加收入,而且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对国家的文化保护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鸣.旅游景点该往何处走?[J].华夏透视.
[2]邓辉.关于旅游开发体系构建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