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和影视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6: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学和影视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外国文学名著是文学发展过程中优秀文化的积淀,是文学中的精华,是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在多彩的视听享受的影响下,学生的文本阅读积极性不高,外国文学的课堂教学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根据外国文学的特殊性质,它不仅比其他学科更需要影视资源来填补中外文化差异的鸿沟,影视教学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对外国文学教学课堂的积极性,而一些和外国文学相关的影视改编恰恰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帮助。我们可以借影视资源引导学生的兴趣,但一定要明确指出二者的不同,最终讲授要回归到文本,提倡文学性阅读。因此,名著影视对于传统的文学讲授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但是也决不可简单地照搬,甚至替代。
一、名著影视的骤然兴起与经典文本的逐渐失落
经典文本的失落源自1895年电影的诞生,在那以后短短的一百年左右时间里,影视狂欢时代华丽的到来如狂飙之风般改变着人类的阅读方式、感知方式。在全新科技手段的推波助澜下,影视大有超越文学、艺术等门类成为霸主之势。
研究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人的眼球对活动图像的感知要比文字语言更具优势,因而从生理上人更倾向于活动的图像而不是静止的文字。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对银幕上的一幕幕活剧激动不已的原因。作为“传媒符号”的影视,以其直观、生动、形象的画面带给人享受、放松和娱乐,这种感召力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文字阅读。影视的强烈冲击,加上我国由生产型向消费型、享受型的社会转化,外国文学名著丰富的内在世界被沸腾躁动的世界和影视狂欢所遮蔽,神圣的文学被忽略,许多的经典名著被冷落。
名著的命运从侧面反映了高校人文精神的失落。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引发了小环境和学生内环境的变化,给外国文学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二、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的异同
名著影视是诸多艺术的混合体,经典文本作为名著影视存在的前提,可以称之为名著影视的母体。名著影视以其强烈的视觉表达效果取得了较于文学的真实感,而今经典文本的短处可能就是文学之所以是文学的理由所在,即文学的媒介――文字。
名著影视与经典文本的审美意象的构成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所达到的审美效果也不尽相同。经典文本是一种语言艺术,其审美意象就是靠语言媒介来创造的,其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和未定型性;名著影视是一种可视艺术,其审美意象是通过声音、图像来构成的,其审美意象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经典文本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创造性的审美愉悦,而名著影视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观众的审美想象,既表现了美,但又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美。
三、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的关系
1.根据教学的需要,正确筛选影视资源,观摩完整的原著影视。面对大量的名著影视,其中必定是良莠不齐,我们应选取与教学需要相关的且与原著精神风貌一致的影视资源,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外国文学课程本身有综合性、异源异质性强的特点,使得作品中出现的特定历史、宏伟的战争场面、充满神话色彩的图景、特定地域的民俗风情以及宗教的主题等仅凭想象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理解其中震撼人心的力量,而观看名著影视则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典文本的意境与思想,也能促进学生重新阅读文学原著,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与意蕴。
2.针对不同的专业,教学中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要各有侧重。对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我们要以坚持经典文本为主、以名著影视为辅助的原则。经典文本阅读是教学中基础的环节,没有文本阅读的支撑,学生无法获得对文本最直接的体悟,对文本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更是无从了解,听课味同嚼蜡,毫无效率可言。在教学中引入名著影视作为辅助手段,展示那些精彩的或是有悬念的片段,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获得感性的认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在课下主动阅读原著,另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的经验世界,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
3.名著影视与原作对照,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教师要立足于经典文本,在教学中运用一些精彩的电影或片例,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用对比的方法提出一些灵活有趣的或悬念性的思考题,促使学生对经典文本的回归。通过阅读原著和电影对照,然后组织课堂发言、讨论分析、随堂作业等形式,促进学生活跃思想、热烈讨论,从中学习到知识。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能力;听说读写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72-01
好成绩是练出来的,这是很多老师都认识到的一个客观事实。近几年来,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还时间给学生的教学思想不断深化,我逐步尝试着把时间还给学生,课堂上我尽量少讲,少占用时间。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我就尝试着让学生在课内练阅读,在课外练随笔,在课内练默写,在课外练书法。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有利于夯实语文基础,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可以说,加强训练的教学尝试,让我收获颇多。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我可以具体地归纳为以下几点,特于此撰文提出,以与广大同仁切磋交流。
1.重视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如若满堂灌式地讲,学生若愿意听你讲,有时候获得的也是支离破碎的信息。学生若不愿意听,那将是一无所获。然而如果把时间还给学生,指导学生主动地去阅读文学作品及字词句篇,学生就会很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因此,在实际的语文课上,教师大可不必堂堂讲,而应开辟出两堂甚至更多的阅读空间,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及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剩余的课堂,每节课的前10分钟,也可以让学生去阅读名句名篇字词成语。用一定的时间阅读文学作品,厚积薄发之后,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写作能力及阅读兴趣。用10 分钟时间阅读背诵名句名篇,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记忆力。而阅读背诵诗词歌赋,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记忆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因为诗词歌赋和谐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无形就是审美教育的最好教材。对生词成语的阅读记忆,利用零碎时间效果最好,因为这符合化整为零,个个击破的记忆规律。通过恰当的阅读训练,即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夯实了语文基础知识,提高了语文成绩,何乐而不为呢?抓住了阅读训练这一环节,也就离成功不远啦。
2.让学生养成随笔记取所见所闻以及灵感的习惯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地位不可忽视。但作文水平的提高却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需要长时间训练积累然后才会厚积薄发的事情。学生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想提高写作能力,那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学生进行大量阅读之后,此时指导学生写随笔,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开始训练时,任务量要少,哪怕学生写三行两行也要肯定,一周练一次两次也要鼓励。学生慢慢有了兴趣,养成了习惯,那时让他们一次写上几百字甚至上千字都不是难事。练随笔将是学生爱好写作的敲门砖,铺路石,若能持之以恒,长期坚持,那么写作文将不是难事,同学们将告别那种写作文时苦思冥想搜肠刮肚的窘境。练随笔是学生我手写我思的过程,没有题目的束缚,没有字数的限制,这样的训练过程是一种自由轻松的创作过程,是学生自我肯定的过程。实践证明,这项训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是行之有效的。
3.在课内外重视培养训练学生的默写能力
语文学习中,双基训练很重要,不可忽视。而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普遍较重,平时数理化生的学习任务已经挤占了他们绝大部分的学习时间,他们很少有课余时间学习语文。再加上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学生学了进步也不明显,不学退步也不明显,因此学生对语文知识往往犯有眼高手低的毛病,不进行实际操作,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学过的知识是否有漏洞。课堂上,在阅读背诵之后,用五分钟时间进行默写竞赛,将是查漏补缺的有效训练。默写训练,可以默写名篇名句,生字成语。通过默写训练,能让学生全力以赴学习所要默写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书写的准确性,一旦有默写错误的地方,就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助于牢固掌握这些语文基础知识。课内五分钟的默写训练。时间虽短,但效果明显。为了竞赛获胜,为了这五分钟的竞赛,学生可能会准备很多五分钟。在不知不觉中,这五分钟的竞赛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语文成绩当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4.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强化读、写、听、说训练
写是学生在倾吐生活的体味和感悟,只有深入观察生活、分析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外部表象中把握生活的本质,揭示生活的真谛,描绘出生活的主旋律。观察事物,搜集材料,确立主题,取舍材料,写作修改文章,既是写作过程,又是思想教育过程。随着写作的深入,写作者的思想认识也会不断地深化。听说是人类最基本的语言活动。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听说活动显得尤其重要,将德育寓于听说训练之中,使思想感情借助圆满的口语形式进行交流。听,要听懂对方所说的内容,作出相应的反应。说,要适应听者,传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服感染对方。训练中,可以采用诗歌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来锻炼听说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和态度,提高思考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5.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篇3
【摘要】 目的 对比观察益气温阳活血方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心肌梗死模型大鼠骨髓干细胞的动员作用和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结扎冠脉前降支造模,检测模型鼠造模当天、第5天和第10天外周循环血干细胞数,计算治疗第8周大鼠心脏重量指数、室壁变薄率和膨胀指数。结果 中药组外周血干细胞数在造模5 d后显著升高(P
【关键词】 心肌梗死;骨髓干细胞;左室重构;益气温阳活血方
Abstract:Objective To contrast and observe the bone marrow stem mobilization induced by Yiqi Wenyang Huoxuefang and G-CSF, and the influence to left ventricle reconstruction. Methods Model rat was made by ligate LAD, quantity of circulation stem cells (CSC) at the first, fifth and tenth day was detected. After be treated 8 weeks, the heart index, the expansion index and the thinning ratio were calculated. Results The quantity of CSC of Chinese herbs group increased at the fifth day (P
Key words: marrow stem cell;reconstruction of left ventricle;Yiqi Wenyang Huoxuefang
目前人们认识到:心肌细胞的丢失是心肌梗死后心衰发生的主要因素,心肌细胞数量的减少与病理性的心室重构导致心功能恶化是心衰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如何促进梗死区内心肌细胞再生和减少梗死邻近细胞的凋亡、防止心室重构,成为防治心梗后心力衰竭发生及降低心梗后远期死亡率的关键。本实验对比观察了益气温阳活血方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骨髓干细胞的动员作用及其干预左室重构的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药物
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购于山东格兰百克制药有限公司。益气温阳活血方由人参10 g,黄芪15 g,制附子5 g,毛冬青30 g,益母草10 g组成,购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述中药常规煎煮后离心,取上清液,水浴浓缩成1 mL(含原药材1 g),4 ℃保存备用。
1.2 仪器
L-200型电子分析天平(SHZMADZU Corporation KYO to JAPAN Altra),流式细胞仪(Beckman Counter.U.S.A),BI- 2000图像分析系统(成都泰盟科技有限公司),切片机(日本樱花株式会社),HH.W21.Cr42型恒温水浴箱(广东汕头医用设备厂),TDL-5A型飞鸽牌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等。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和造模
纯种SPF级SD大鼠40只,4周龄,雌雄各半,体重(180±10)g,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40只大鼠先随机分出10只作为正常空白组,余下30只参照文献[1]方法结扎冠脉前降支造模。造模后用卡西欧计算器给出的随机号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G-CSF诱导组(西药组)、益气温阳活血方诱导组(中药组),每组10只。
2.2 治疗方法
造模当天开始治疗。正常空白组:正常喂养,不作治疗;模型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2 mL,生理盐水5 mL灌胃;西药组:生理盐水5 mL灌胃,皮下注射rhG-CSF 10 μg/(kg·d)[约0.2 mL/(鼠 ·d)];中药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2 mL,中药煎剂5 mL灌胃。均为每日1次,连续5 d。
2.3 检测指标
2.3.1 骨髓干细胞动员的观察
造模后24 h、治疗第5天和第10天,眼眶取血,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液中CD34+细胞数量,按下式计算表达CD34+的细胞数量[2]。骨髓干细胞数=(测得CD34+数/测得微球数)×(微球总量/样本体积)。
2.3.2 左室重构的观察
治疗第8周,各组大鼠称重,麻醉后取出心脏,冰盐水冲洗后吸干水分,称取心脏重量,计算心脏重量指数。心脏指数=心脏重量(mg)/体重(g)。
剪除双侧心房及右心室,沿左心室长轴由心尖到心底部切成两半,以10%甲醛固定,乙醇脱水,石蜡包埋。每隔100 μm切取2 μm厚的全心脏长轴面切片1张,共切6片。冲洗后,HE染色,用BI-2000型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逐片测量下列参数:梗死区横断面积(IA)、梗死区室壁厚度(IT)、室间隔厚度(ST)、左室壁横断面积(LVA)、左室腔横断面积(LVCA)和左室腔周长。按下式计算膨胀指数(Expansion Index,EI)和变薄率(Thining Ratio,TR)。EI=(LVCA/LVA)×(ST/IT);TR=6张切片梗死区厚度之和/6张切片室间隔厚度之和。
2.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以x±s表示,先行正态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再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
3 结果
(见表1~表3)表1 各组大鼠不同时段循环干细胞数(略)注:与正常空白组比较,*P
4 讨论
心肌梗死后骨髓干细胞动员能自行迁移到心肌损伤部位,在心脏微环境中横向分化为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而且骨髓干细胞分化来的心肌细胞能与周围宿主心肌细胞形成有效的电-机械偶联[3],从而参与坏死心肌组织再生,改善心功能,实现心肌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整合。然而,一般情况下进入到外周循环血中并迁移到心梗区域的骨髓干细胞数极少,对坏死心肌组织的修复作用极为有限。因此,采用骨髓干细胞动员剂将骨髓干细胞“驱赶”到外周血,增加外周血干细胞数量,则有可能促进心肌组织的修复。大量研究证实急性心梗后经动员的骨髓干细胞参与了梗死灶的组织修复和血管重建。
常用的动员剂有G-CS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源性生长因子-l(SDF-l)等。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这些动员剂多有发热、乏力、皮疹、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最多也最为严重的是“骨痛”,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4]。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应用中药动员骨髓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本实验将益气温阳活血方对骨髓干细胞的动员作用与目前研究中普遍采用的G-CSF做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治疗5 d后中、西药组外周血干细胞增长了10倍,与Dulua[5]的研究结果相符合。中药组循环干细胞数量少于西药组,但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说明中药也具有良好的动员干细胞作用;停药5 d后,中药组外周血干细胞数虽有下降,但仍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显著。提示中药动员干细胞作用较持久,这可能是中药组防治左室重构作用优于G-CSF组的原因之一。
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迁移入缺血心肌中,骨髓干细胞将发生“环境依赖性分化”,分化成心肌样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及内皮细胞。相应地,在骨髓干细胞聚集的区域也形成一个特殊环境,原有受损的心肌细胞将发生“环境依赖性变化”,可能不发生或只是轻微玻璃样变性和凋亡的发生,心肌发生瘢痕化程度也较轻,也就是说,骨髓干细胞被动员并迁移入缺血心肌后从2个方面了防止了心肌细胞数量的减少。
本实验从宏观上观察到益气温阳活血方对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左室重构具有良好的干预作用,其具体作用机理还不清楚,可能与下列情况有关。①药物动员的骨髓干细胞在心肌微环境中分化为心肌细胞,直接增加了心肌细胞数量,替代坏死心肌发挥功能;②定向迁移到损伤心肌处的干细胞形成局部微环境,减少了梗死相邻区域心肌细胞的凋亡,间接增加了心肌细胞数量;③可能通过分化为血管组织改善血供,最终抑制了梗死区室壁的变薄、延展,减少了存活心肌的代偿性肥大,抑制了心室重构。从实验结果看,中药组防治左室重构的作用有优于西药组的趋势,提示研究应用中药动员骨髓干细胞防治心肌梗死后心衰具有良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Martinez L, Carmona L, Villalobos-Molina R, et al. Vascular alpha ID-adrenoceptor function is maintained during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the rat[J].Arch Med Res,1999,30(4):290.
[2] 王建中.临床流式细胞分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589.
[3] Tang Y L, Zhao Q, Zhang Y C, et al. Autologous mesenchymal stem eel transplantation induce VEGF and bovascularization in ischemic myocardium[J].Regul Pept,2004,117(1):3-10.
篇4
一、动画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的内涵
优秀的动画影视作品能够让观众的视觉与心理产生美感,也能够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动画影视艺术追求意境与情感上的完美结合,最早起源于电影,是在影视作品中为了达到时空结合的艺术功效,影视学家应用时间、空间等各种表现手段强化银幕的表现力,结合虚拟动画形象,满足观众们情感和审美上的需求。目前,由于动画影视艺术能够给观众带来美感与震撼力,动画影视艺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电视中,为了迎合观众的趣味,一些动画影视作品艺术标准比较低,往往会制造一些高上座率的商业影片,通俗、暴力。为了传达影视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动画影视艺术通过空间营造、表现以及空间再现的方式,不但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还能养眼、养心。进入新时期后,在影视作品中引入了一些斑驳陆离的光电科技,不但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与震撼,还能从很大程度上提升影视作品的艺术效果。影视文学是为了给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带来直观性的感受,文学剧本通过电视、电影、广播等形式很好地表达了文学思想的内容,是文学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与其他传统文学相比,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涵义。它比传统意义上的小说、诗歌等更具有震撼力和影响力,得到了广大观众的普遍认同,已经成了现代文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影视文学与其他类型的文学都具备传统文学的特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如:故事情节的塑造、人物的刻画、情感的表达等。另外,影视文学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丰富的表达方式,它结合影视媒介,具备了“读、看、听”的三重功效。同时,影视文学通过鲜明的视觉形象能够将文学形象演绎出来,具有鲜明的影视特征,能够将文学原著中抽象的形象具体化和深刻化,将描述的动作展现出来。
二、影视文学与动画影视艺术的关系
(一)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
动画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之间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首先,在表现情感以及事件的发展状况上,不像影视作品所呈现的那样,影视文学更能引起观众的思考,比较抽象。而动画影视艺术引起的情感共鸣是一时的,比较直白,如:喜悦、忧伤、快乐、恐惧等。长期下去,会让人变得颓废、慵懒,情感苍白无力。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具有其合理的一面。因此,在欣赏影视文学作品的时候,为了能够深刻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观众必须要将心境投入其中。其次,影视文学不能将文字中对生活的感悟以及评价很好地展现出来,不能将作品中作者的倾向性赋予形象性。而在比较短的时间中,动画影视艺术则能够用各种镜头和具体的人物形象满足观众视听上的审美需求。另外,大部分动画影视作品都是从文学作品改编过来的。因此,为了尊重文学原著,在动画影视作品的创作上,要掌握适度的原则,本着尊重文学的目的。在改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使动画影视艺术作品完全脱离原著所要表达的内容,也不能把文学原著改得面目全非,不要刻意迎合大众,追求票房数和收视率。艺术文学都是在娱乐服务的同时,服务于人类的。但是,纵观当今影视发展的整体趋势,影视艺术具有了明显的娱乐化趋势,因此,影视艺术作品创作的时候,需要本着尊重文学的原则,才能不导致人类文明的灭亡。
(二)动画影视艺术作品能够为影视文学增添养分
文字是传统文学所借助的工具,因此,在很多方面具有限制性。而和其他文学作品相比,影视文学具有直观性的特征,能够较好地反映复杂的生活现象,因此,影视文学更具有震撼力、影响力和群众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坚持不断的奋斗,改变种种限制,摆脱现实生活的束缚。同时为了宣泄情绪和压抑,人们利用幻想和游戏的心态改变这种限制。否则人们会产生精神危机,甚至导致精神崩溃。而在创作动画影视艺术作品的时候,利用动画影视艺术作品,不但能间接地排解人们的这种限制,还能够为影视文学提供养分。一般情况下,在编排虚幻世界的时候,动画剧作者会获得一定的超越满足感和自我宣泄感。而由于文本的“召唤”,在接受动画作品的时候,观众也会与作家产生同样的人生体验。如:在动画片中,失恋者可以体验到成功爱情的奥妙,弱小者可以体验到战胜对手的酣畅淋漓。由此可见,动画影视作品能够为影视文学的创作提供更多诡异的想象。如:《海底总动员》《熊出没》等动画片中,为了表现了一个神奇的动物,展现一个神奇的植物世界,剧作者像表现人的世界那样,为观众构筑了一个妙趣横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动物、植物会像人一样说话,人们会像小鸟一样飞,不但满足了制作者与观众的游戏天性,也给予了影视文学创作的养分。
三、如何区别影视文学与动画影视艺术
(一)观众接受方式上的区别
在观众接受方式上,两者之间具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动画影视艺术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它不等同于文学,不依赖于文学,但是同文学一样,动画影视艺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并且在动画、声音和光影的互动上,影视艺术作品更具表现力,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其次,在所能表达的广度、深度上,文学作品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如:在欣赏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可以反复地吟味不懂的地方。而欣赏电影的时候,观众会在感受上留有缺口,甚至连思索的时间都没有,不能停顿,不然会影响到观众欣赏整部影片,甚至会使观众无法集中全部精力,动画电影会变得残缺不全。因此,为了避免观众感受上的缺口,影视艺术要依据剧本情节,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将动画人物置于不同的场景中,不但要生动形象,还要有血有肉,不能将人物固定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不变动。
(二)观赏效果上的不同
什么是文学呢?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符号来描写世界,主要作用于人的想象。什么是动画影视艺术呢?动画影视艺术是以线条和色彩符号描绘世界,主要作用是人的视觉,是视觉艺术。从一定程度上,影视文学具体是指视觉与听觉的感受效果为设计的着眼点,是影视文学中的一部分,应用文学创作的规律构筑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抒发感情,最后才能借助电影和电视等声画媒介呈现在观众面前。影视文学能够集视觉、听觉等多因素于一起,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影响力,能够给观众直观性的观赏效果,会令观众具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由此可见,动画影视艺术给观众带来的感受是短暂和直观的。而影视文学给观众带来的感受是持久的,有韵味的。
(三)不同的影响因素
篇5
[关键词] 跳接; 文学;影视艺术
一、必然篇:影视与文学跳接之背景
影视艺术从一开始就与文学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的所谓“跳接”其实是电影的剪辑术语,“指两个镜头之间不遵守传统的镜头规范和蒙太奇手法的一种连接” [1]。本文借用“跳接”一词,来说明影视与文学艺术之间的主导倾向的变化和力量的此消彼长的相互关系。
人类传播的历史证明:在印刷传媒的主流语境中,人们往往忽略了视觉的功能,一味沉浸在语言的世界里;而当以影视为主的大众传媒凸显视觉的盛宴时,生活在图像时代的人们又在怀念语言艺术的无穷魅力。传媒技术之间这种跳来跳去的转换,不顾传统、不讲规范,往往又能制造出惊人的效果。在看似无序的现象背后,却隐藏着社会发展的各种合力的必然。
当下大众传播中的某些游戏因素的扩大,使得酒神似的迷醉与狂欢取代了真实,甚至走向“恶俗”。与此相随,这种泛娱乐化的狂欢也为某些批判大众文化的评论家所诟病。近年来,大家似乎都在谈大众文化对文学的侵扰,且很多学者都力图恢复文学的神圣地位。于是,几乎所有的文学都在追忆曾经辉煌的似水年华。
其实,早在1990年电视连续剧《渴望》热播的时候,这种焦虑不安就已经产生了。作为一个标志性的文化事件,它的轰动效应表明了大众文化在中国独立文化身份的确立。于是,令人惊叹的“人文精神失落”的讨论开始了。人们从社会发展的各个角度来探究文学的危机,有的索性将文学式微的原因完全归咎于大众传媒。诚然,文学的发展与时代风气p社会环境和审美观念等外在因素不无关系。但是,文学主要是作家个人心理活动的产物,是作家情感、思想和精神的综合展现。因此,文学要想永葆魅力,首先要超越自身,才能实现全面升级。
俗语云“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一时代也有一时代的主导艺术形式。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2]这概括了我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艺术类型,充分说明艺术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二、实然篇:合理性与特殊规律
影视文化的兴盛本质上是社会和经济转型的必然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的欲望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对社会民主化、个性自由、思想多元化都有积极意义。而作为现代化传媒的影视,又是先进生产力的象征,各种艺术一旦与之攀上关系,其影响力和覆盖面就会大大增强,新的生机和活力也会随之产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影视文化在某种层面上已成为人们的“文化主餐”,而绝非仅是“快餐”。
(一)娱乐――影像狂欢中的审美召唤
以姚斯为代表的接受美学家们认为,那种以印刷媒介的静观方式来关照影视的观点,在视觉文化冲击下早已破产了,且违背了审美活动发生的规律。因此,接受美学在主体心灵共契的基础上,对娱乐做出了新的文化阐释,从而为以影视为代表的大众文化进行辩护。
1.商业性:影视的“先天”属性
“商业性”是影视的先天特性。电影从19世纪发明以来就是源于商业需求。商人为了赚钱才去拍电影,才使电影有了发展,才成了今天反映人类总体生活的艺术。可见,电影作为商品的命运,在它诞生之日就已经注定了。无论怎样发展,电影的艺术性总是附属于它的商业性的,纯粹的艺术电影几乎是不存在的。
影视完全没有必要去作茧自缚,舍弃自己的本性而顺从传统。固然,文学传统是不可或缺的,但它们也很少是完美的。“文学传统的存在本身就决定了人们要改变它”[3],因此,只有不断变革才能有新的更大的发展。
2.接受语境对娱乐的“召唤”
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城市化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强度急剧膨胀,民间喜剧性文化与大众消费文化“不谋而合”,自然而然的派生出一种消费享乐主义,喜剧取代悲剧,世俗取代崇高。“影像狂欢”的情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已经习惯用现代的欲望来投射和解读现实,认为生活的本真即是如此。
在接受美学家看来:在观众的无意识深处有一种稳定的情感欲望,这种原始的生命力促使人们要寻求一个发泄和释放的途径。而紧张与压抑一旦被释放出来,就会产生生理的和谐,进而促进心理的平衡,即心理学的“愉快原则”。这种心理的愉悦作为一种审美经验,是“熔铸了欣赏者全生命,全人格的‘整体震颤’,是调动整个丰盈的生命力总体投入的‘高峰体验’……消解了其间的对峙和鸿沟,达到一种‘瞬间同一’的境界。” [4]审美愉悦就“召唤”着观众陶醉于美轮美奂的影像世界中乐而忘返。
冯小刚的贺岁系列正是抓住了观众这种审美心理,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票房神话。正如冯小刚自己所说:“电影就是把人的欲望拉出来,然后想办法解决掉,这是电影的一个功能……让人们能够宣泄掉欲望的时候,就能使观众产生。” [5]
(二)改编――文学传播的陌生化
“陌生化”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概念,是把人们切近的和熟悉的事物或现象故意描写成生疏的,仿佛人第一次见到或听到,给人以新奇感。在文学式微的今天,影视改编的文学作品,恰恰是以一种突破传统的,打破陈规的陌生化方式,促进了文学的传播,扩大了文学的影响力。
那些向来仅为少数人问津的古代经典和现代名著,经过影视剧的改编纷纷快捷而轻松地来到观众面前。电视剧《围城》播出后,钱钟书先生的原著小说在书摊遂成为热销,而此前仅为文人知晓;金庸、琼瑶、海岩等人的小说也都是伴随电影或电视剧相继成为读者的案头之物。“全国除了张艺谋,没人看小说”虽是句笑谈,却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影视使文学传播的效力得到了大大提升。
而且,影视艺术的发展,使得它成为最有潜力的艺术形式。本雅明在描述电影意义时提出了视觉无意识:“它本是指电影摄影机借助一些辅助手段……通过分割和孤立处理,通过放大和缩小,便能展现我们平常视觉不能觉察到的东西,这是其他门类的艺术所达不到的。”[6]这正是小说创作中“意识流”的手法的来源。可见,影视艺术在有些方面已经走在了文字的艺术形态前面。
(三)蒙太奇――影视艺术的叙事手法
“蒙太奇”是影视艺术中的一种特殊的组合剪辑方法,最初的含义是一种镜头组接的手段,其雏形显示了一定的叙事潜能,经过不断的理论实践,现已成为影视艺术中最重要的叙事手段。
1.文学功能的延伸
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影视艺术就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文学的功能。影视镜头的组接,画面的时空切换,景物和独白的技巧,把瞬息万变,纷纭复杂的人类精神世界呈现出来:有时是一个念头,有时是一种情绪,有时是一些画面……其中有些是语言文字难以表达的。陈凯歌在拍摄《孩子王》时坦言:“阿城在小说中已经写得很好的就不用我拍了,我要拍他没有写出来的意思和意境。”[6]事实上影片中砍刀上山的那条道以及其最后烧坝的寓言力量,以其视觉奇观和一组组特写镜头让人震撼,成就丝毫不逊色于小说。
2.文学内蕴的另类表达
文学具有内蕴性,但内蕴性不是文学独有的特性。由小说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和罗勃•格里叶分别担任编剧的《广岛之恋》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这两部影片,都成功地将人类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活动直观地表现了出来,实现了所谓的“意识银幕化”。这充分证明了,影视也可以像小说一样致力于揭示人类的内心世界,探索内心的奥秘。
一部《泰坦尼克号》曾让多少人感动,大难来临时的人性百态让观众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这种生命意识的追求是最能引起与观众的心灵交流和情感共鸣的。荧幕上一幕幕“悲剧”把人类的整体生命价值推向一个个新的高峰。另外,蒙太奇手法将文学的含蕴和丰夥运用图像进行文化编码,创造了许多“象外之意”“意外之境”。
三、应然篇:互动与借鉴
文学是一种话语文化,它以抽象的语言文字为核心,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有距离的一种观照和欣赏,即美学上所说的“静观”。而视觉文化则使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距离消失了,主体直接进入客体,或成为客体的一部分。美国电影理论家乔治•普鲁斯东曾形象地说:“小说与电影像两条相交叉的直线,在某一点上重合,然后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在交叉的那一点上,小说和电影几乎没有区别,可是当两条线分开后,它们就不仅不能彼此转换,而且失去了一切相似之点。”[7]可见,文学与影视之间既有公约性,也存在明显区别。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是促进二者共同发展的最佳途径。
从文学的角度来讲,应该放低姿态,抓住大众传播的有利契机,以影像的语言来推销自己。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学在很多方面还是有自己的特殊魅力的,如果能充分利用影视传播的新途径,文学将会迎来又一个自身发展的春天。
从影视艺术的角度看,影视作品应不断从文学中汲取养料,提高品位。文学就像影视艺术的一个储备库,可以为影视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后备资源。影视作品文学性的提高,无疑提升了影视的价值和品格,促使它们突破单纯娱乐的狭窄空间,取得更广阔的文化认同。综上所述,影视艺术和文学只有相互借鉴、相互补充,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四、结 语
影视艺术与文学的关系,是个永远说不尽的话题。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今天的主流文化完全有可能成为明天的非主流。反之亦然。因此,任何艺术形式都没有高下之分,每种形式和体裁都可以取得理想的艺术效果,关键看怎么创作。文学文本中有很多经典作品,影视艺术同样有震撼心灵的不朽之作。追求艺术的美是人类艺术永恒的追求。而美的真谛在于和谐,但和谐不是形式法则,不是清规戒律,不是等级划分,更不是怀旧抑新,而是表达方式与内容上的高度的统一,是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共同发展。
今天的文学只有借助于大众传媒(尤其是影视)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发展,而影视艺术只有蕴涵文学性才能走得更远。在新的形势下,应该综合影视与文学各自的长处,促进文学的声像化,增强影视的文学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影视与文学的互补与双赢,才能促进人类文明和文化的深层次飞跃。
[参考文献]
[1] 东西.小说与影视剧的跳接[J].上海文学,2009(03).
[2] 王国维.人间词话[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希尔斯.论传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4] 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 饶曙光.中国电影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6] 周月亮.影视艺术哲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篇6
[关键词] 影视艺术;综合性;审美
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吸收了多种艺术的长处和特点,使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丰富和充实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同时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集于一身,从而具有巨大的美学魅力。影视艺术综合了戏剧、文学、绘画、雕塑、音乐、建筑、摄影、舞蹈等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并把这些艺术元素相互融合同化和吸收,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自身新的特性,使之成为一种时空综合的独立的视听艺术。影视艺术的综合性美学特征绝不仅限于各种艺术元素的有机融汇,这种综合性突破了艺术学的层次,更加集中地反映在美学层次上的高度综合性,体现为再现性和表现性的统一、纪实性和抒情性的统一、技术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使得影视艺术成为迥异于其他艺术种类的一门独立艺术。
一、影视艺术与戏剧
影视与戏剧有着密切的关系。戏剧既是一门综合艺术,又是表演艺术,戏剧艺术多年来在编导、导演、表演等方面所形成的艺术规律,为影视艺术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从历史的渊源来看,早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出现了以梅里爱为代表的戏剧电影学派;我国最早的电影理论也是“影戏”理论;20世纪40年代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戏剧化电影美学观更是一度风靡世界银幕。影视艺术作为一门年轻的艺术,在其成长初期,都曾从戏剧艺术中吸取了许多营养,不仅借用戏剧的创作题材和戏剧表演经验,而且将戏剧性矛盾冲突与戏剧性情景纳入作品之中。时至今日,虽然影视艺术更加注重发挥自身的艺术表现力,但影视艺术与戏剧艺术之间仍有着不解之缘。一些影视作品的编导、导演、演员,或者来自戏剧舞台,或者两栖于影视和戏剧艺术,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戏剧式结构方式更适应于大多数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习惯,因而在国产影视艺术作品中,它都将作为一种传统样式长期存在下去。但影视艺术毕竟不是戏剧,与戏剧相比,影视艺术自由转换的时空打破了戏剧舞台的时空局限性,影视演员自然、真实、生活化的表演取代了戏剧演员舞台程式化的动作,从而使得影视艺术能够更加逼真地再现现实生活。
事实上,电影是搬上银幕的戏剧,电视是搬上荧屏的戏剧。舞台、银幕、荧屏都是戏剧人物活动的空间和场所;不同之处仅仅是,银幕、荧屏比起舞台的空间更宽阔,机动的余地更大,布景与活动场所可以不受狭窄舞台的限制,能够充分地利用真实的生活环境,它给人物提供的环境和背景,比起舞台布景的人工痕迹更少,银幕、荧屏表现的内容和矛盾斗争的活动场所,更具有真实生活的性质。但是,戏剧影视人物矛盾斗争的基本行为方式及其产生的戏剧性,并不因此改变,甚至由于获得比舞台更有利的施展余地而显得更优越。因此可以说,戏剧的本质特性并不因为活动空间转移到银幕或荧屏而改变,电影、电视并不因为离开舞台而失去戏剧的本质特性。因此,戏剧、影视在本质上具有共同的基本特性。
二、影视艺术与文学
影视艺术也受到文学的极大影响。影视艺术从文学中吸取和借鉴了许多叙事方式与叙事手段。文学融入电影、电视,构成了影视艺术深厚的文学基础。影视艺术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剧本,影视文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同时,文学的各种体裁都曾经直接或间接地对影视艺术产生过巨大影响。电影向诗歌学习,产生了富有抒情性的诗歌电影,如《城南旧事》《黄土地》,前苏联的《战舰波将金号》,美国的《金色池塘》,日本的《远山的呼唤》等;电影向散文学习,从而产生了散文电影或纪实电影,如意大利的《偷自行车的人》《罗马11时》等;电影还吸取小说的手法与结构形式,从而产生小说电影,如前苏联的《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等。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类似于我国的章回小说的优秀电视连续剧,已成为我国广大观众家喻户晓的优秀电视艺术作品。
影视艺术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与影视艺术基于叙事之上的相通,在二者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和转化,使影视在成为独立艺术之后,仍然需要从文学中汲取营养,而文学也因借成熟影视艺术的推动,自觉地凸显其“电影性”而日益丰富着自己的叙述手段。文学与影视得以相通的根源在于二者都属于叙事艺术。就文学对影视艺术的影响来看,电影的叙事和叙事技巧最早是从文学那里学来的,至于文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等因素,在影视艺术成熟之后仍被其广为借鉴。在中外影视作品中,有将近半数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特别是那些伟大的文学巨著,多次被搬上银幕、荧屏。可见影视艺术与文学有着血脉相通的亲缘关系,对小说的借鉴使影视艺术创作者们获得了灵感。文学与影视作为叙事艺术,都是在流动的时间中连续地描绘事物。正如法国影评家玛格尼所说:“电影和小说二者均为叙述作品,叙事有它自身的规律,与展示的规律有很大的不同。它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连续性,小说的各种程式和电影的各种常规技巧大抵是为了保持连续性才产生的。”小说是在一个个词语组合的场景的连续中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影视是在一个个画面连接的场景中构成银幕、荧屏形象,在时间的延续中叙事是它们的共同性。这使文学和影视艺术都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叙述复杂而连续的社会生活。
三、影视艺术与音乐、舞蹈
影视艺术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影视艺术从音乐中汲取了节奏与感染力,使音乐成为影视作品概括主题、抒感、渲染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影视音乐更是成为影视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的影视主题音乐都是展现本剧主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生动形象地塑造出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个性,同时它也能让观众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联想到剧情的内容。音乐这一长于抒情的听觉艺术形式,大大丰富了影视艺术的感染力。影视音乐是影视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主题歌、插曲、片头音乐和情景音乐等,与其他形式音乐相比,它一般要从视听统一的角度,考虑与剧情、画面结合的关系。影视音乐是指为影视而作的音乐,影视歌曲是通过画面的视觉形象使歌曲内容更具体明确,更具有感染力。它借助影视艺术的魅力得以传播,并长期流传,而主题歌直接阐述主题。一曲《我的祖国》把人们带入硝烟纷飞的上甘岭;《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使人们想起冰山上的来客;《牧羊曲》把人们带进了天下闻名的的少林寺;经典的电视剧插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等更是久唱不衰。试想如果没有这些歌曲,这些影视作品是否还会那么流光溢彩,我们是否还会有那么多的感动。没有音乐的影视作品是不可想象的。感谢那些优美的旋律让珍贵的影像在我们的记忆中永远闪亮。近年来,各种大型综合性电视文艺晚会,更是吸收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等各种艺术特长,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民族特色鲜明、气氛浓烈欢快,受到了全国亿万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每年一度的电视春节晚会已成为我国人民春节期间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突出表现了综合性文艺晚会的巨大魅力。这种巨大的感召力也正体现了电视艺术的综合优势。电视艺术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在近年来风靡全世界的MTV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它为音乐作品配上了快节奏的画面集锦,具有极强的听觉冲击力和视觉表现力,体现出现代影视综合艺术的巨大魅力。
四、影视艺术与绘画、雕塑
影视艺术从绘画、雕塑中汲取了造型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使得造型性成为影视艺术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绘画对光、影、色彩、线条、形体的独特处理以及如何运用二维平面去创造三维空间的艺术本领,尤其是强烈的造型意识,为影视艺术的画面造型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影视画面如同绘画、雕塑、摄影一样,既是以造型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手段,又通过造型性给人以巨大的感染力。如电影《黄土地》采用一种深黄的色彩基调,表达对我们这个民族和这块土地的眷念之情,这部影片的画面上五分之四是黄土地,五分之一是蔚蓝色的天空,天边地平线上有几个小人物正弯腰拉犁,通过这种十分独特的画面造型体现出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红高粱》则采用一种大红的色彩基调,影片中的红高粱、红头巾、红绣鞋、红袄、红裤、红酒……大片大片的红色在画面上闪耀,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刺激和心灵震撼。以红色为主的基调赋予这部影片生命色彩与酒神情绪,成为抒情表意的造型视觉符号。
五、影视艺术与摄影
影视艺术与摄影艺术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摄影的出现,也就不会有电影和电视的诞生。自从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摄影术以来,摄影在技术与艺术两方面都有了迅速的发展,对后来出现的电影和电视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影视艺术中的摄影师是影视画面的主要创作者,是摄制组的重要成员,他的任务是通过运用摄影专业的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法,充分发挥电影摄影和电视摄像的纪录功能、造型功能、表意功能。摄影师的作用除了在影视作品中塑造人物、描绘环境、烘托气氛、刻画细节外,还通过摄影造型和表意功能直接参与创作。
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中,影视摄影师的艺术是影视绘画艺术,摄影师是真正的影视绘画艺术家,以非常鲜明、真实而富于表现力的绘画形式来表现影片中各个镜头的思想和内容。优秀影视作品可以做到声画相融,有虚有实,有藏有露,视觉和影视作品设计的关键在于必须具有一个个性化的视觉解读。影视作品视觉化过程的第一步是设计包含有影片思想或剧本精神的画面,为影视作品创造一个整体的画面基调。《英雄》选择的是旖旎奔放的自然景观和沉稳厚实的秦王宫,空间横向调度气势磅礴,场面宏大,浓墨重彩的气氛渲染和造型视觉的张扬,营造了一种历史气度与人物的英雄悲歌。《无极》作为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影片,不仅色彩艳丽,而且时空写意,使得影片带有一种神秘虚无的诉求语境。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影视艺术具有时空统一性、声画可融性、表现综合性、形象逼真性等审美特征。影视这一艺术门类的各种形象都是在画面和声音的统一中,通过造型而表现出来的。影片的整体形象结构、情节发展的顺序、在具体环境中进行的动作,都是由导演构思而形成了一套连贯的绘画处理。形象的各个场面在胶片上构成画面,乃是摄影师艺术创作的成果。摄影师,这个掌握着一种新的造型形式、活动的电影绘画的表现手段的艺术家,其任务就是把影片的内容作为许多活动的绘画构图――肖像、室内景物、战斗场面以及群众场面,在胶片上表现出来。现代影视编导在构思时,不仅要善于汲取美术、戏剧的特长,要考虑画面的安排,关注画面美,同时还要善于通过各种音响来构成节奏感与和谐美。声画可融性传统艺术如绘画艺术等,也要借鉴影视艺术的这一特点,进一步用画面和声音来塑造和完善绘画艺术,形成视觉和听觉统一和谐的优秀绘画艺术作品。
总之,影视艺术通过综合性美学特征吸收了各门艺术的精华,并将这些艺术元素转化为自身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声画结合而获得新的特质,展现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彭吉象.影视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钟友循.影视与影视鉴赏[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篇7
一、读图时代给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带来的冲击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当代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传统的文本阅读开始转向视觉阅读,“快餐式”文化消费成为一种时尚。当代大学生越来越热衷于观看电影和电视,影视作品唯美的视听效应、强烈的色彩感、形象的人物建构,强化了他们的阅读。但是,视觉阅读的感官刺激渐渐弱化了他们对经典文学文本阅读的兴趣,导致当代大学生“观看”作品的多,“阅读”作品的少。影视作品对学生的无形包围使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在课堂调研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在讲台上竭尽全力地进行独角戏讲课,而学生则观看手机视频或者昏睡,即使有个别教师使用多媒体工具的,也只是站在电脑前给学生播放一个又一个厚重的填满文字的幻灯片。面对此种情况,如何因势利导,在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引进影视的元素就显得尤为重要。合理地应用影视资料不仅可以充实课堂教学,而且能够激发当代大学生阅读文学原著的兴趣,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文学素质。
二、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影视资源的应用
当前,几乎所有的经典作品都有相对应的影视作品,如《青春之歌》《红岩》《红旗谱》《李双双》《三年早知道》《人生》《陈奂生上城》《我们夫妇之间》《乔厂长上任记》等。甚至同一作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改编成不同的艺术形式。如何合理地应用浩如烟海的影视资料,在当代文学课程的教改实践中非常重要。
(一)筛选接近原著精神风貌的影视资料
面对数量繁多、形式多样的当代文学作品影视资料,如何尽可能多地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观看进而阅读文学原著,就涉及文学影视资料的筛选问题。由于利益的驱使,很多作品在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收视率和票房收入,导演或编剧会对作品进行大幅度删改,导致影视作品与原著或大相径庭,或形似神不似,这样的影视作品不仅无法传达原著的思想精髓,还会误导学生曲解原著。如果不加以甄别、筛选,随便拿一个或剪一段糟糕的影视资料引入课堂教学,会严重误导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并使他们迷失于影像世界而无法回归文本。“没有一部影视改编作品能真正呈现出优秀文学作品文字背后那些深刻的意义和涵义”[2],在筛选影视资源时,选择的作品既要在一个时代、一个流派、一种体裁上被公认为最具有代表性,又要与实际教学密切关联且与原著精神风貌大体一致。如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倾城之恋》被先后改编成话剧、电影和电视剧。话剧版《倾城之恋》开场的粤语对白,对不懂粤语的学生来说听起来很吃力,而且有时候字幕和表演不同步,造成视觉和听觉的错位;电视剧版的《倾城之恋》则把一个短篇小说几乎扩充成了长篇小说,为了延长剧集,甚至无端添加了一些人和事,几乎颠覆了原著的主题思想,使作品变得面目全非;电影版的《倾城之恋》尽管选择的演员在形象气质上不是很贴近原著中的人物,但从情节安排、语言对白等方面来看,大体还是忠实于原著的。所以,在讲述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倾城之恋》时,可以选择与原著精神风貌大体一致的电影版的《倾城之恋》作为此作品的影视资源。张志公曾说过“教科书是教材编辑工作者编写出来的,但是一旦编出来,印成了书,就成了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这时教师有了双重性:既被教材所制约,又反过来制约教材。教材最终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怎么使用它”[3]。影视资料作为一种特殊的教材,它的使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筛选。
(二)通过课堂讨论对比原著与影视
课堂讨论环节对教学实践中活跃课堂气氛非常重要,它需要学生先阅读文学作品。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是90后,优越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对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些时代政治色彩明显的作品,如“三红一创”(《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青山保林”(《青松岭》《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有种本能的排斥,甚至只是“只闻其名,未见其身”。他们宁愿在“穿越”和“武侠”制造的光怪陆离的世界中游离,也不愿走进红色经典的激情时代,如果强迫他们去阅读更会激起逆反心理。但相应的影视作品会以独有的汇集了光、影、声、画等手段的视觉审美形式,吸引当代大学生通过影视作品走进文本。从促进普及文学作品阅读这个角度来说,影视阅读要快很多。所以把筛选出来的那些经典影视资料,以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下去,并告知学生在每次课前必须完成文学文本阅读和影视资料的观看。也许通过画面走近语言,只是激发大学生回归文本阅读的一种无奈之举,但令笔者稍感欣慰的是,经过教学验证,绝大多数学生在观看完影视资料后会主动阅读原著,这必将有利于课堂互动环节的开展。要求学生观看影视作品是为了促进文学文本阅读,激发学生的文学想象力和文学创造力。为了使课堂讨论有的放矢,节约课堂时间成本,教师可以每次课前针对所讲作品提几个相关问题,以备学生参考。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说过,文学文本是一个不能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学生由影视到原著,这中间的来回转换足以召唤他们尽其所能地发挥自己再创造的才能。教学实践证明,原著与影视对比的课堂讨论,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原著的理解,使学生对观看影视作品和阅读文学原著有了理性的认识。如在讨论刘震云的小说《手机》及同名电影作品时,有学生就提到导演冯小刚删去了原著中第一章和第三章的情节(这两章讲农村生活),只展开第二章,重点表现严守一和三个都市女性之间的情感纠纷,着力渲染现代人的信任危机。学生认为这样的删改很容易误导观众忽略原著中作者对农村生活书写的意图,从而只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个多角恋故事上。作家莫言这样说过:“我认为小说一旦改编成影视剧就跟原著没多大关系了,电影是导演、演员们集体劳动的结晶……但小说只是给导演提供了思维的材料,也许小说中的某个情节、语言激发了导演的创作灵感。”[4]莫言的话一方面印证了很多文学作品与同名影视作品在精神气质上的貌合神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理性认识影视作品和文学原著两者之间的关系,而课堂讨论正是学生理性认识两者之间关系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当然,教师在学生激烈的讨论过程中也要注意进行正确的课堂引导。
(三)剪辑经典片断插入多媒体教学课件
除了组织学生课前观看影视资料和课堂讨论,对当代文学影视资源最有效的利用就是在多媒体课件中插入剪辑的经典影视片段。对于在读图时代中成长的大学生来说,当代文学的讲授方式如果只是抽象概括的语言文字表述或一张又一张枯燥的文字幻灯片的播放,不仅无法满足他们对知识面、信息量以及直观性的需求,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当代文学发展的每个阶段几乎都有相应的影视资料,在如今这个读图时代,如果把相关的影视资料剪辑成一个个片段,插入当代文学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根据需要张弛有度地播放一些影视片段,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调节课堂气氛,也能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作品。
三、当代文学教学中应用影视资源要注意的问题
尽管影视资源的应用对促进当代文学教学的良性循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具体应用中也要适度,不能“只见影视,不见作品”,把文学文本和影视作品本末倒置。同时,要想利用好影视资料,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上多下功夫,课件既不能哗众取宠、华而不实,也不能单调乏味、毫无技术含量。
(一)避免影视作品在教学中本末倒置
在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引入影视作品,是为了满足读图时代大学生对更丰富的信息量的需求,最终的诉求是提升教学质量。所以,影视作品只是教师正面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原著的一种辅工具,影视资料的插入只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在具体应用时一定要适度合理,过多使用就会喧宾夺主,甚至本末倒置。由于影视作品对学生更具诱惑性,如果教师不及时正确引导,把握不好“度”,就会让学生一味沉浸于影视作品而无法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甚至会使学生把影视作品和文学文本混为一谈。文学最大的魅力是语言,影视最大的魅力是画面,不能在利用影视资料的过程中,使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忽略了文学文本语言的魅力,教师要把引导学生的重点放在对文学原著的阅读上。美国学者布鲁斯东说过:“小说的最终产品和电影的最终产品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美学种类,就像芭蕾舞不能和建筑艺术相同一样。”[5]因此,在文本分析讨论的过程中不能过分依赖影视作品,更不能在课堂上把一部影视作品从头到尾播放给学生,否则就成了纯粹的影视文学欣赏了。另外,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在插入影视片段时,必须正视当代文学学科的性质,不能制作得过于花哨,华而不实,否则学生的注意力会完全被吸引到变化多端的画面中,不愿再听教师的讲解,更难以探究影视作品的文学价值。
篇8
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作教程》虽然变换了论说角度,并加入了演员和实地拍摄景物的因素,但“以演员的表演和实地拍摄景物创造逼真形象”、“以运动的画面来构成影视镜头”、“组合镜头的蒙太奇方式”的影视文学的审美特征的概括,[3](P173-174)还是在延续“造型——镜头——蒙太奇”说,仍未能真正揭示影视文学的本来面目。上述关于影视文学个性特征提法问题的关键是把影视文学等同于影视作品。因此,要弄清影视文学的本质特征,首先必须廓清影视文学与影视作品的界限。作为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生活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综合艺术,影视艺术必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特殊的内在规定性,它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突出特点,是它用特定的影视语言和结构方式来讲述故事。影视艺术的综合,是将声、光、电,包括影视文学剧本等多种因素整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导、演、美、剪、服、化、道、照等多种手段,共同为完成影视作品本文而服务。说到底,包括影视文学剧本在内的诸多要素都是完成影视作品的工具。这是影视文学剧本在影视艺术中最恰当的定位。虽然有些影视文学剧本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而能够脱离影视成品独立存在,但为影视作品提供基本的支撑服务是其存在的基本前提。影视文学的工具性本质,决定了它一系列的基本特征。
一、强烈的叙事性
大凡文学作品,都要有一个叙述人,这个叙述人可以是第一人称,也可以是第二人称或是第三人称。但影视文学不同,它的叙述人基本上都是第三人称。叙述人以知情者和旁观者的身份,强有力地把握着故事的进程。而且,叙述人基本上是不入戏的,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叙述人。由于影视艺术的特殊表现手法,决定了影视作品的线性结构特征明显减弱,而增强了跳跃性和意象性。这客观上要求影视文学的叙事要有更强的灵活性,要求影视文学的叙述人对故事的进展和人物命运的把握要有更大的操控力度。比如话剧《雷雨》中鲁侍萍的一段独白:“她的命很苦,离开了周家,周家少爷就娶了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她一个单身人,无亲无故,带着一个孩子在外乡,什么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里伺候人。”这完全是按照事件的正常顺序和内在逻辑进行,简捷顺畅,而且这一段是第一人称,鲁侍萍完全入戏。我们再来看看根据同一素材改编的电影《雷雨》的这一段:鲁妈(画外):“她的命很苦。”(化)闪回,大雪天,无锡周家后门。小周萍被奶妈抱着大哭。两仆人上前将他们拉进门后将门关上。(拉)年青的侍萍抱着手中的婴儿痛哭转身。鲁妈(画外):“她刚生下第二个男孩才两天。”高深的黑墙,侍萍抱孩侧背向纵深走去。鲁妈(画外):“就被迫离开了周家。”桥栏为前景,侍萍站在河边呆望着河水。(摇,侍萍出画)见河上结着薄冰。鲁妈(画外):“周家大少爷就娶了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周家喜堂,一片喜气。大厅里正在行结婚礼(推)见新郎将新娘牵进洞房。(化)鲁妈(画外):“她一个人在外乡无亲——”(化)地平线上,侍萍抱孩上坡,入画迎镜走来,茫然地回顾。(化)鲁妈(画外):“——无故,带着一个孩子,什么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服侍人——”这里已经从鲁侍萍的第一人称叙述完全转为第三人称叙述人在讲述故事,就好象一个导演在指导演员把一个完整的故事切割成若干单元再进行重新组合,并人为地加入形象化的其他情节,强制性地让观众(读者)按照叙述人的意愿重新解读原故事,局外人讲故事的意思非常明显。
二、突出的说明性
影视文学并非排斥说明性文字,而是大量地运用了说明性的文字,这几乎成了影视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鲜明特色。影视文学中的说明性文字大致有三个作用:
1.时间、场景、景别、技术手段的说明。在影视文学中大量地存在着对故事时间(绝对时间和相对时间)的说明性文字;对剧中人物所处特定环境的说明性文字(如上例中的“大雪天”、“周家后门”、“河边”、“周家喜堂”、“地平线上”等)以及对诸如远、全、中、近、特、推、拉、摇、移、显、隐、化、切、闪回、画外等景别和技术手段的说明性文字。这些文字已经成为影视文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份。舍弃它们,影视文学将不成其为影视文学。
2.对处于分割、重组状态的故事情节的说明。这是影视艺术特有的蒙太奇手法决定的。在影视文学中,经常出现在正常的情节进行中间断地插入若干片段(闪回)的情况。这些片段在逻辑上又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或与主要情节并行,或作为主要故事情节的补充,这是一种情况;另一种情况是:在一个情节进行的时候,常常有另外一个或几个情节在同时进行,这就是文学作品中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支”。但其他文学作品的“各表一支”只能一次性地将另一支“表”完,而影视作品却可以同时进行。而在影视剧本中,需要将几个情节切割、重组的情况做出明确的说明。比如《大宅门》中詹王府派人请二爷白颖轩去给老福晋瞧病,就有白家大爷白颖园从宫里回来救起老太太和百草厅卖药两个情节同时进行,剧本中是这样表现的:先是赵显庭告诉颖轩,大爷去宫里了,然后剧本交代:“紫禁城。神武门口。”引出大爷这条线索;大爷白颖园救起老太太后,镜头切到百草厅,牵出卖药情节,大爷回百草厅,问起二爷,再接续上二爷去詹王府瞧病的线索。这三个情节同时交错进行,而剧本中是通过“紫禁城。神武门口。”“百草厅前堂”、“詹王府老福晋卧房”等说明性文字和叫板式蒙太奇来实现的。
3.对抽象的故事情节做形象化的解释。我们还举《雷雨》的例子。鲁侍萍的叙述已经阐明了她近几年的身世,但电影却用几个完整、真实、形象的场景补充了语言叙述的抽象性,使人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了她身世的凄苦和世态的炎凉。值得注意的是,几个场景相互是不连贯的,这些场景都是对鲁侍萍的画外音起着形象的诠释作用,这是影视文学说明性语言更深层次的应用。
4.对人物在规定情境中的行为的说明。美国影片《公民凯恩》中有这样四个镜头:A、凯恩和他妻子穿着春天服装在饭厅里吃早餐,一边吃一边亲昵地注视对方,相对莞尔。B、凯恩和他妻子穿着夏天服装在饭厅里吃早餐,妻子还是边吃边看凯恩,可是凯恩在一边看报,未予理睬。C、凯恩和他妻子穿着秋天服装在饭厅里吃早餐,他们都埋头吃饭,谁也不看谁,急于吃好离开。D、凯恩和他妻子穿着冬天服装在饭厅里,两人都吃不下饭,怒目而视。电影用纯粹的电影语言深刻地揭示了两人关系的变化,而在剧本中,四段文字都是对人物在规定情境下的行为进行说明,而类似这样的诠释人物行动的情况在影视文学中比比皆是。
三、文字的简约性
由于影视艺术是用画面语言来阐释故事,而在实际拍摄过程中又有导演的二度创作和演员的进一步形象化,因而,影视文学剧本的文字大都简约概括,以提示、说明为主。尤其是电影,它的语言的简约性有时达到了极致,包括人物对话和独白,有时都省到不能再省,甚至一句话也没有,完全靠场景、镜头切换和背景音乐等其他手段进行人物心灵轨迹的探寻。电视也大量地运用特写、细节的描述来形象地替代其他文学样式必须用人物语言才能实现的目的,这一点已司空见惯,此不赘述。
四、结构的跳跃性
影视文学具有特殊的画面语言和独特的蒙太奇手法,加之近年广大影视工作者在叙事方式和叙事结构方面的不懈探索,影视文学的跳跃性特质表现得愈加充分和多样化。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文字简约造成的跳跃。影视文学要为拍摄服务,要给表现和导演的二度创作留下足够和空间,因而影视文学在正常故事情节的表述上就已经表现出很强的跳跃性。
2.场景的切换造成的跳跃。由于叙事的需要,影视作品必须不断地变换场景。与一般的文学叙事不同,影视作品有先天的画面语言的优势,而无需对场景的变换作过多的交代,直接用标示性的文字一笔概括是影视文学常用的手法。因为对环境的描述、对不同场景的区分,影视作品最终是用画面来完成,用不同的镜头组合来实现,而人们在视觉的感受方面又有一种特殊的逻辑连惯趋向,因而在剧本叙述方面就可以避繁就简。这样一个呈现出很强的间隔性(在影视文学文本上)的场景相互连接,整个影视文学作品就呈现出一种跳跃性的美。
3.情节假设造成的跳跃。有好多影视作品突破了传统文学样式的叙事结构,为了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增强主题的内涵,给观众带来更多的启迪,常在一部作品里设置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节假设,借以扩大作品的含量。现今的典型代表如电影《英雄》。《英雄》里面实际上是一个刺秦故事的三种讲法,或是三种可能。一是无名虚构的故事,一是秦王猜度的故事,一个是真实的故事。三个故事通过无名与秦王的话语交锋,在不断地切换,相应的场景、人物关系和故事内涵都在相对不相干地变化。这种变化造成了大开大阂,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
篇9
关键词:文学,影视,改编,王朔
一、文学作品与影视改编的百年因缘
(一)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发展
一百多年前,卢米艾尔兄弟摄制并公映了第一部电影。电影诞生时是一个“伟大的哑巴”;初期的默片最难突破的是舞台的有限空间的限制,此时的时空转换十分不自由,蒙太奇的出现使电影的时空变换变得相对自由起来。
声音进入电影是一场革命,大大加速了电影步入艺术殿堂的步伐。声音在电影中就成为一个极富表现力的艺术手段,文学与电影的亲密接触成了历史的必然,文学的表现手法无一不被电影所实验、创新和扬弃;
20世纪40年代,彩的发明,使色彩丰富充实了电影的美学特征。电影具备了画面、声音和色彩三大元素之后,把各种姊妹艺术的可能性在新的基础上结合起来,蒙太奇、平行剪辑、场景的迅速转换、特写、化、叠印……电影才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此时西方电影理论界地开始认真地对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来加以研究。
80年代以来由于电子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电影和电视剧的技术制作手段逐渐于90年代末其相互整合、趋于一体。
(二)影视改编现状
文艺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已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而且已成了为一种创作风气,其中不泛古代传统经曲名著、近现代优秀作品、当代红色经典和优秀作品的改编,其作品在数量及影响上都相当可观。
作为一种艺术现象,改编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创新,是对原作的弘扬与发展。但近年来社会舆论却对一些影视戏剧的改编作品,总是存在很大争议,一些改编后的作品不大为受众和专家所接受,有的甚至被批评和被否定;而另一方面,改编者对优秀作品和红色经典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例如在思想理念和人物形象的定位上颠覆了原著,或发生对原著侵权并引起版权纠纷,这些不正常的现象,引起了人们对经典名著乃至文化传统能否健康地传承的担忧。
影视艺术快速发展,基本上是受商业利益驱动,我国影视艺术理论研究则相对薄弱,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影视艺术的发展。
二、文学和影视的艺术理论
任何样式的艺术都有相通处,主要表现为一种诗意,一种难言的美,而该诗意与美较多存在于文学中。文学特别是小说经常表现人的生存境遇(即哲思),人的心灵状态(即情感),还有人的独特命运(即故事性),这就为影视改编提供相当理想的资源了。
(一)文学艺术形式
“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高尔基语),语言是文学艺术的主体,是文学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本质特征。
(二)影视艺术形式
影视在众多艺术门类中,是独具一格的新兴艺术,它从其他艺术手法(包括文学)中吸取过营养,但又不是某一种艺术的分支或变种。电影是以影像为主体的艺术。从历史上看,电影先模仿绘画,接着又模仿戏剧,随后,又将文学的叙述方法加以运用。
就人类感知事物的一般规律而言,客观对像越具体,越真切,越生动,就越便于接通受者的感知和接受,从这方面说,影像显然比文字具体真切,因而影像就比文字容易被人接受。展现的影像与人类视听功能和后来习得的视听知觉经验基本吻合,影像容易被直觉,但要用影像来表现深层或隐藏的东西则比较困难,文学的优势恰好在它能表达深层的或隐藏的东西,可以传达外之意,这种言外之意是需要经过接受者的想像来把握和重建的。
(三)艺术媒介差异
电影(视)和文学是两种不同的媒介,电影和文学又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从媒介的角度来分析,文学和影视使用的是两咱完全不同的媒介材料所构成的不同的符号系统,它们之间反映客观的方式和途径是完全不同的。比如,文学中的因果关系是通过文学的隐喻性的符号系统体现出来的,而影视是通过光波和声波天成的影像系统体现出来的。
三、王朔与影视改编
特定时期的艺术与该时间的历史背景无不紧密相联。八十年代后的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观念的转变,使得大量文化成果打上了商品的烙印。与影视结缘最深也最成功的当数八九十年代文坛颇有影响力的作家——王朔。有人把1988年称为电影的“王朔年”,这一年,米家山根据他的同名小说拍摄了《顽主》(峨眉电影制片厂)、黄建新根据他的《浮出海面》拍摄了《轮回》(西安电影制片厂)、叶大鹰根据他的《橡皮人》拍摄了《大喘气》(珠江电影制片厂)、夏钢根据他的同名小说拍摄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北京电影制片厂)等电影,1995年又根据他的小说拍摄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和《我是你爸爸》。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更是数量繁多。
(一)文学的影像化
巴拉兹·贝拉曾说:“当我们想把一部高水平的小说或成功的剧作‘拍成电影’时,电影和文学间存在的实质和最基本的区别就显得极为突出。”
影视与文学的关系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美学艺术,其实践性就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上。文学在表意时常使用大量修辞,尤其是在描写人的内心状态时。文学修辞尽管外在形态各异,但也有共同特征,即通过果本体和喻体之间本质上的某种相似点所形成的联系。如由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改编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看到心仪之人米兰在自己离开她一个月后与刘忆苦在一起时,心中的滋味是难以用任何语言来表达的,导演巧妙是将内在的心理活动改编为外在的动作,即马小军不停在倒蹬自行车的脚踏板,将主人公内心的愤怒发外化到可以看到的动作,特定的时空下一个动作胜于千言万语。小说从文学角度来讲不算十分高超,但拍成电影之后效果甚佳。原小说以叙述的方式阐述故事,但这没有难倒姜文,在对原作重要剧情进行重组之后,加入了一砦原作中没有涉及到的细节描写,加上夏雨的出色演技,仍旧在青年一代中广为传播。
(二)叙事艺术
文学和影视都可以说是叙事艺术。文学常用的叙事手段是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影视作品最常用的叙事手段是蒙太奇。影视尽管是视听艺术,而非完全的语言艺术,其担任的叙事任务不是具体的语言形式,也不是单个的镜头(某些单个镜头也有潜在的叙事能力),而是视觉镜头的蒙太奇组接。这种叙事功能使影视艺术获得了一种文学不能同时具有的反映生活的巨大可能性。
根据不同的标准,蒙太奇种类可分为平行式、对比式、交叉式、复现式、隐喻式、错觉式、联想式、叙述与倒叙式、光影式、声音式、色彩式等多类蒙太奇手法。
在电影《顽主》中,编导使用了大量的蒙太奇手法,杨重替某医生与女友刘美萍谈恋爱;马青替一男子舌战娇妻等多个事件之间,平行式蒙太奇使不同时空内几个人各自做事的进展从不同的角度得以展现在观众面前。影片结尾三T公司被停业整顿,同时也接到了法院的传票,老太太的亲属们坐在营业部要求赔偿损失……当于观、马青、杨重离开已停业的公司时,发现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该处编导使用了对比式蒙太奇和隐喻式蒙太奇,一方面说明法院、老太太的亲属对于他们的不认可,一方面确实有更多的人需要他们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麻烦。法院、众人对三T公司的态度的落差如此之大,不禁使人反思,是三T公司有问题?法院有问题?还是众人有问题……片尾场景包涵的对比与隐喻使得我们回味良久。
《看上去很美》以孩子独特的视角,从儿童眼中看待幼儿园这个集体,改变了以住总是以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社会。该文学作品思想内涵不多,通篇无醒目情节与段落,而刻意与其前期文学作品挂钩,有写“前传”的感觉。经过张元的整理改编,将幼儿园段落拿出来构成一部电影,同时对主题思想做了深化,强化了画面感,原作可供改编的空间有限,电影精彩程序最多可算不上不下,能做到目前的效果已属不易之举了。
王朔作品改编的影视,以能引人入胜,其成功之处,还在于他的作品中人情味十足,给人文学精神日趋枯竭的现代社会以感情补偿和感情注入。陈思和也认为:“王朔的成功,在于他及时地用艺术手段概括出二十世纪末一部分中国市民的心绪。”他的作品反映的是活跃的市民文化,但并非像某些新写实作家那样写普通市民的奔波劳碌的生活,而是描写了一群看似无忧无虑,活得开心的市民中的贵族,他们内心却充满了文化寂寞,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调节、排遣着内心的苦楚。
四、总结
在整个二十世纪里,影视艺术以其视听综合、时空综合、艺术和技术综合的绝对优势而引人瞩目,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文学作品被搬上荧幕,不能忽略其教化功用,高质量的影视艺术作品不仅对开拓广泛的经济市场有益,而且对加大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影响力,提高悄悄话在国际社会中的整体形像,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本文以王朔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为窗口,来观察分析文学作品影视理论指导意义与改编实践效果,以期二者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汪流:《电影编剧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吴小丽:《九十年代中国电影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3月
[3]葛红兵,朱立冬编:《王朔研究资料》[M],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年版
[4]王朔:《我是王朔》[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发行1992年6月第一版
[5]王朔:《随笔集))[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二版
[6]张德祥:《王朔批判》[M],出版日期1993年02月第1版
[7]胡克张卫胡智锋主编:《当代电影理论文选》[C],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8]克里斯蒂安·麦茨(法)著,王志敏译:《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M],中国广播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9]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C],三联出版社2006年版
[10]罗伯特·麦基(美)著,周铁东译:《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11]王志敏,杜庆春编:《理论与批评:全球语境下的影像与思维》[C],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12]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苏牧:《太阳少年—阳光灿烂的日子读解》[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4]颜纯均:《与电影共舞》[M],上海远东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篇10
关键词:网络文学;影视剧改编;现状;建议
近几年来,《花千骨》、《琅琊榜》、《盗墓笔记》等一系列著名的网络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获得了空前的关注和人气,进而形成了一股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的风潮。但是,其也表现出了不少问题,诸如改编脱离原著、改编质量低下、改编影视剧雷同,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相关人士加强重视,并且通过合理有效的办法进行解决,才能规范这一市场,使得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作品能够有较高的质量。
一、网络文学影视剧改编的现状分析
(一)数量不断增加,质量整体下滑
网络文学影视剧改编目前达到了一个非常快速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希望通过改变网络文学作品,利用网友对网络文学作品的喜好和情怀,将其转化为切实的经济效益。在这样的利益目的驱使下,使得不少影视公司在改编网络文学作品的时候,仅仅是贪图数量,而没有重视质量,导致改编影视剧中存在各种低级错误,令观众大失所望,最终影视公司也难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改编深度不够,观众群体不认可
从网络作品影视剧改编的实际情况来说,不少影视剧之间都存在改编深度不够的情况。所谓改编深度,是指影视剧作品在改编过程中应该对网络文学作品中所蕴藏的内涵深意反映出来,而不仅仅是照搬剧情。比如在2016年7月上映的《大鱼海棠》,对于“原著党”而言,其唯美的中国风以及对剧情的渗透和映射,让许多人都大呼过瘾。但是对于“非原著党”而言,仅仅是从中看到了一段非常玛丽苏的三角关系,并且直呼狗血。这就是对原著作品的深度体现不够,导致“非原著党”无法通过电影看出其中内涵。
(三)雷同度较高,改编质量低下
雷同问题在网络文学改编过程中一直存在,而且愈演愈烈。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网络文学改变影视剧的作品主要有这几类:历史穿越、玄幻和现代言情等等。这三类题材从影视剧制作的角度上来说已经拥有较为成熟的技术,不存在技术方面的阻碍。而且这三类小说的受众群体比较宽泛,尤其是女性群体诸多,能够获得稳定的收视。但是随着一些优质的网络小说被改编殆尽,越来越多的劣质小说也开始被用于影视剧改编,由此就产生了很多质量低下的改编影视剧作品,为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网络文学影视剧改编的对策建议
(一)控制数量,提升质量
虽然一直说量变引起质变,但是在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这一方面,量变也会引起质变,不过是向差的一面变化。所以,为了提升影视剧改编的质量,规范整个行业市场,就需要对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的数量予以严格控制,避免改编之风泛滥于整个市场。首先,就相关的广电部门而言,应该加强对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数量的控制,出台具体的规定对改编数量予以限制,由此有效减少质量低下的影视剧改编作品。其次,对于各个影视公司而言,应当认真对待影视剧改编这一产业,合理规划发展战略,避免盲目改编。最后,需要加强对影视剧改编质量的审核,对于质量低下的影视剧不予过审,避免其流入市场。
(二)加强深度,提升内涵
影视剧改编不能局限在网络文学作品的表面,应该深入到作品的内里体会其实质意义。首先,在对网络文学作品进行改编之前,应该先对文学作品多次通读,确保能够熟悉其每一个环节之后,再从适当的角度进行影视剧改编。其次,在改编的过程中,需要对照文学作品,对一些细节进行还原或是艺术加工,通过这些细节在影视剧中体现出网络文学作品的内涵,实现影视剧的升华。最后,在改编的过程中应该加入一些编剧自身的思想和意识,不能对原著直接抄袭。在加入新的思想和元素之后,通过艺术加工和处理,使其形成一个基于原著,但是又有所区别,具有独立思想和意识的影视剧作品。这样的影视剧改编既能够被“原著党”认可,也能够为“非原著党”接受,是最好的改编形式。
(三)多元化的改编
网络文学影视剧改编的雷同,使得其发展丧失了前进的动力。因此对于这一情况,需要实现影视剧改编的多元化,从不同的网络文学作品入手,选择多种题材的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给观众群体足够的新鲜感。比如在2016年上映的电视剧《余罪》,其就是根据同名网络小说改变的电视剧,属于剧情、惊悚、悬疑题材,这就和以往的古装、言情和奇幻存在很大差别,给了观众不一样的新奇体验,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同时由于演员在电视剧中的而精彩表演,使得观众对这部改变电视剧给出了很高的评价。所以,对于影视制作人员而言,一定要实现影视剧改编的创新,推动多元化发展。
三、结语
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在近些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受众群体逐年增加,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就当前的实际情况说来,在这一方面还是存在改编雷同、质量低下、深度不够等问题。因此,对于影视剧的制作人员而言,需要在改编过程中加强创新,提升质量,挖掘文学作品内容,从根本上实现影视剧改编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楠.中国网络文学改编成影视剧的趋势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