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的开发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6: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矿产资源的开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矿产资源的开发

篇1

[关键词]矿产资源;物质代谢;物质流分析;账户体系;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F40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1-0036-04

河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河北省国土资源安全战略研究”(03457205)。

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压力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着大量物质交换,即存在着巨量社会代谢规模。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流分析通过测度资源开发过程中输入、输出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和留存在系统的物质量,为定量分析矿产资源的开发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提供基础。

一、基于物质代谢的矿产资源开发分析

1.物质流核算概念的形成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类社会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张,社会代谢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巨大扰动和破坏,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所提供资源和服务功能下降,与之相伴随的出现了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关乎人类生存的问题。[1]社会代谢问题的研究也不局限于从定性角度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而是设法从定量角度研究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使得社会代谢规模与经济增长和环境状态之间的关系有一个量化的分析结果。物质流核算与分析(Material Flow Accounting and Analysis,MFA)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定量研究社会代谢规模及其构成的主要方法。[2]

2.矿产资源开发物质代谢含义

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代谢是指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各类原材料资源、水、空气等物质在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所发生的输入、转化、输出以及循环运动过程的总称。矿产资源的物质代谢涉及社会经济系统及自然环境系统两部分。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代谢起始于资源的开采及物质的投入,其中一部分物质和能量作为库存储存起来,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废弃物排放到大气、陆地和水系统中。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代谢是社会经济系统“吞吐”物质的一种状态,也说明了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废弃物的排放强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矿产资源开发物质代谢:

(1)矿产资源开发物质代谢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形式。社会经济活动是由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构成的有机整体,矿产资源及其相关产品是各个环节运转的基础,即区域社会经济活动需要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开发提供的各类化石燃料、金属矿产、建材及非金属矿产等满足了本区域及区域外的需求,特别应注意的是向外输送矿产资源的区域更应分析研究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环境压力。正是由于矿产资源开发活动不断进行物质代谢活动,区域经济保持了增长和社会的进步。

(2)矿产资源开发物质代谢水平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体现。低水平低质量的代谢主要表现为高投入、高消耗和高产出;与之相反,高水平、高质量的代谢则表现为低投入、低消耗和高产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矿产资源代谢水平可以通过较低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得较高的矿产资源原材料的产出,实现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与经济同步。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方式决定其代谢水平,矿产资源开发的代谢水平也可以看作是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指标。

(3)矿产资源开发物质代谢水平是矿产资源开发环境问题的重要根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促使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进行频繁的以物质的“吞吐”为表象的相互作用,自然环境系统既是矿产资源开发的原料供应站,又是其各类废弃物的堆放及处理场所。如果矿产资源开发规模和废弃物的排放在自然环境的允许范围内,可以认为矿产资源开发物质代谢活动保持良性循环;而物质代谢的规模及产生的废弃物排放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容量则可能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代谢水平决定着区域环境质量。

(4)矿产资源开发物质代谢水平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区域产业结构及消费能力有密切关系,也直接影响到了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实现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途径就是要控制矿产资源开发物质代谢水平,使其保持良性循环。研究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压力就应从整体上研究矿产资源开发中物质代谢的规模和代谢的强度以及相应的环境影响,物质流分析的思路可以在这方面提供帮助,从而可以探索减物质化的途径。

3.矿产资源开发物质代谢的特征

强度大。采掘业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在矿产资源密集区内由于资源的开发集中了大量的生产力,物质和能量的转换率很高,区域物质代谢速度大大加快。另一方面,矿产资源采选区域与其作为原材料进行深加工的工业区域往往有一定的空间间隔,使得矿产资源的物质代谢时空跨度更大,物质代谢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范围也更广,由于这些物质流的存在,矿产资源开发系统不断进行新陈代谢,保持矿产资源的供给满足经济系统的需要。

复杂性。矿产资源开发系统是一个涉及众多资源种类、采选冶技术类型的复杂系统,不同的矿产资源种类,通过不同的技术方式与自然环境之间进行着物质交换;矿产资源开发系统也与其它工业生产系统进行物质交换。不同的物质交换过程促使矿产资源开发系统的物质代谢持续进行。另外,矿产资源开发系统也是有着社会属性的复杂系统,政策、法律等信息流和人口流的存在增加了矿产资源物质代谢的复杂性。

可控性。在矿产资源开发系统中,作为代谢主体的仍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矿产资源性质、作用的进一步认识,对矿产资源开发的方式和方法不断改进使其尽可能接近于科学的本质,即随着对矿产资源开发规律的不断深化认识,人类可以通过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制度的等各种形式来调控矿产资源开发各种物质流的流向、流速和流量。因此,人们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矿产资源开发的方式和制定不同的矿产资源产业政策对矿产资源物质代谢过程进行干预,根据区域自然生态的容量和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程度,扩大或降低矿产资源开发规模。

连续性。矿产资源开发系统在其运行过程中,随时随地与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着物资交换,如果这种以物质交换为前提的物质代谢作用一旦停止,矿产资源开发系统也就不会存在,矿产资源开发系统具有很强的连续性。随着矿产资源开发水平的不断提高、相关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区域产业结构的逐渐合理化,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代谢会逐渐趋向于高效稳定的良性发展状态,矿产资源开发水平也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差异性。由于矿产资源的形成受到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的控制,矿产资源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极大的空间差异性,有的地区多矿种共存,有的地区以单一矿种为主,另外一些地区矿产资源较为贫乏。上述这些差异性使得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代谢在不同的地域所表现出来的规模和结构是不相同的,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另外区域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阶段也对矿产资源的物质代谢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分析的意义

1.为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压力分析提供依据

物质流分析将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过程统一起来,并试图将物质流的平衡流动与经济的均衡结合在一起,是以物质量统计的模式分析社会经济系统运行过程。物质流分析通过“物质流”的定量测度来反映社会经济系统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状况;通过物质投入、排放与GDP相互关系的比较,可以反映经济活动的资源生产率及对环境的损害程度。

我国是矿产资源生产大国,也是矿产资源消费大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原材料,保障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从物质流的角度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物质投入、物质消费和物质排放,对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冲击,如何定量研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物质流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路。选择典型区域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压力研究,可以为减压措施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2.为区域矿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

矿产资源开发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的原因,除了资源消耗的绝对值增加过大以外,其它原因包括资源利用效率低和资源再生化率低,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必然选择。从源头上实现减量化,提高资源的再生化率和循环效率是整个循环经济的核心。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基础性的基础资料支撑,例如矿产资源开发中各类废弃物的产生、排放、综合利用的统计,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与矿产资源开发强度之间的关系,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其它指标与矿产资源开发规模、强度之间的关系等的测算与评价须进行系统评价和分析。物质流分析思路就是以重量单位取代货币单位的计量,追踪物质从自然界进入社会经济系统中,经过经济活动改变原有的存在形式,将废弃物返回自然界的过程。这样的解决问题过程,尤其可以表达和追踪那些无货币价值却对自然环境影响较大的物质流动情况;也可以透过表象分析本地区矿产资源支撑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情景,分析经济发展与资源使用效率时间的关系。物质流分析的逻辑过程在于社会经济过程的输入端和输出端进行重量的分析和核算,符合循环经济的分析“经济再生产过程”和“自然再生产过程”的过程。进行矿产资源物质流核算可以为矿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基础数据。

三、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核算的方法

1.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核算的原则

如将矿产资源开发活动作为一个系统,其物质流也会经历由于开采活动产生物质输入、物质留存和物质输出等过程。相比较于国家层次、区域层次的物质流分析,区域层次的物质流分析只是在研究的对象、研究的范围有所缩小,相关的计算规则不改变。

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的三大组成是固体物质、液态物质和气体物质。

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研究的系统边界作如下几方面的定义:

(1)矿产资源开发的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的边界:从自然环境中开采的各类矿产资源原料,经过此边界进入开发矿产资源的社会经济系统进行物质存在形式的转换,把废弃的物质排放到大自然中。

(2)本区域与其它区域的行政边界:各类矿产资源的制成品、半制成品以及原料经由该系统的边界,由本区域出口到其它区域或由其它区域进口到本国。

2.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核算的方法

本文的研究以欧盟统计局的MFA指导手册(Eurostat,2001:Economy-wide material flow accounts and derived indicator:A methodological guide)为基础,进行物质流的核算。[3]

由于地质]化历史不同,不同矿产资源富集的类型、富集的程度不同,这些差异可能导致区域物质流的差异。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的核算时,可以针对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如可以分别核算每一种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流情况,然后按一定的方式(如按能源矿产类、金属矿产类、非金属建材类;金属类矿产又可分为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等)加总,另外在数据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一定类别的矿产资源为单位进行物质流分析。

考虑矿产资源开况,在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分析时,将进入矿产资源开发活动系统的自然物质分为固体非生物物质、水和空气3类,将排出矿产资源开发活动系统的自然物质分为固体废弃物、废水、废气和其它气体物质3类(表1)。

物质投入的分类:①国内直接使用的开挖量:各类矿产资源的开采量和相关进口量。如能源类矿产中煤炭的开采量和进口量;金属矿产中的黑色金属矿石(铁矿石、铬铁矿等)、有色金属矿石(铜矿、铝土矿、铅锌矿、钼矿、钨矿、锡矿等)、贵金属矿石(金矿、银矿、铂族金属矿等),进口包括金属原料、半制成品、制成品及其它商品等;②非直接使用的国内开挖量:如地下开采矿产资源的巷道掘进量、露天开采矿产资源的剥离量等;③与进口有关的非直接流:进口商品的原料吨当量(如金属原料、建材非金属材料)、进口商品的未直接使用开挖量(如金属原料、建材非金属材料等)。

物质排放的分类:①污染物排放:与矿产资源开采过程有关的排放到大气中的物质(CO2、SO2)、表土上的废弃物(各种固体废弃物,如矿渣等);②出口:各类矿产资源的制成品、半制成品等有关的出口;③国内未被使用开挖物的处置:各类矿石原料等未被使用的开挖量、与出口品相关的未使用开挖量。

存量物质分类:①存量总增加:建筑及基础设施(建筑材料、金属、其它)、机器及耐用材料(金属、其它材料);②存量减少:建筑及基础设施的拆毁(建筑材料、金属、其它);③存量净变化:建筑及基础设施库存净变化、其它净变化等。

3.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账户体系

根据以上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的分类,就可以建立整体的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流账户。根据欧盟《指导手册》中的推荐,考虑矿产资源开发的实际情况,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账户应建立多个分账户来进行物质流的核算,如账户直接物质投入账户、国内物质消费账户、实物贸易平衡账户、国内生产排出账户、国内非直接使用开采账户、非直接物质流的贸易平衡账户、物质总需求账户、物质总消费账户等。每一类账户分左、右两栏,左栏为资源(Resources),右栏为使用(Uses),在各个账户中含等号的栏表示左栏的总和与右栏的综合相等。表2为物质总消费账户,物质总消费(Total Material Consumption)与矿产资源开发活动有关的生产、消费活动所引起的物质流量,它包括进口的非直接流(国外或区域外隐藏流,IF),但不包括出口和出口的非直接流(国内隐藏流,HF)。[4]

四、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流指标

每一个物质流账户均衍生一个或多个物质流基础指标,这些基础指标与其它指标的结合还可构建一些新的指标。[5]

1.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流基础指标

投入类指标:矿产资源开发的直接物质投入、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总投入、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总需求、矿产资源开发的国内物质总需求。

消耗类指标:矿产资源开发的国内物质消耗、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总消耗。

排出类指标:矿产资源开发国内过程排出量、矿产资源开发的国内总排出量、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直接排出量、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总排出量。

平衡类指标:矿产资源开发的实物贸易平衡。

2.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流衍生指标

为了进一步研究矿产资源开发的强度、效率及对环境的影响等深层次问题,可以将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的基础指标与GDP等指标结合,产生一些新的指标以反映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和效率。

与物质投入有关的衍生指标:矿产资源生产力和矿产资源使用强度。矿产资源生产力是单位物质投入所产生的经济产出,矿产资源使用强度是单位经济产出所需的物质投入量,两者呈倒数关系。

与物质消耗有关的衍生指标: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消耗强度与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消耗产出率。矿产资源开发资源物质消耗强度是单位经济产出所消耗矿产资源物质量,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消耗产出率是单位物质消耗所创造的经济产出。

与物质排放有关的衍生指标: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排放强度与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排放产出率。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排放强度是单位经济产出所产生的废弃物排放量,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排放产出率是单位物质排放所产生的经济产出。

通过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分析,可以了解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流情景、矿产资源开发的生产力和使用效率、计算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包袱及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及冲击,为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矿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陶在朴.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可持续发展的重量及面积观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Claudia R. Binder, Christoph H ofer, et al. Transition towards improved regional wood flows by integrating material flux analysis and agent analysis: The case of Appenzell Ausserrhoden, Switzerland[J].Ecological Economics,2004,49:1-17.

[3]Helga Weisz, Christof Amann,et al. The physical economy of the European Union Cross~country comparison and determinants of material consumption [EB/OL]. 省略/locate/ecolecon,

2006,3:12.

[4]陈效逑,乔立佳.中国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0,15(1):17-23.

[5]陈效逑,赵婷婷.中国经济系统的物质输入与输出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7(4):538-547.

Material Flow of the Mineral Resource Development Du Qinjun1,2

(1.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100812,China; 2.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Shijiazhuang 050031, China)

篇2

1 前言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资源利用以及环境保护所构成的矛盾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本文通过对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与环境保护间的一系列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环境保护的一些有益的对策,以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矿产资源开发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

 

2.1 改变原有生态环境

 

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必要占用和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在土地被破坏的同时,生活在土地上的动植物都将受到致命的影响,同时,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废弃物也需要大面积的堆置场地,从而导致对土地的过量占用和对堆置场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另外,矿区的尾矿库还会影响局部地貌稳定性,造成局部地区存在滑坡、泥石流等危险。

 

2.2 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

 

矿区的开采面积一般较大,由于矿产的高价值,当发现矿产后,肯定会对原来上部的农田、牧场等进行破坏,同时,采矿矿区形成的尾矿和地面塌陷,也会对耕地等造成较大影响,周边土地受到一定程度污染后也很难在生长出植被,而失去耕地和牧场的农牧民要生存,压力又会转嫁到其他的土地上,导致大范围的土地功能退化。除露天采掘直接破坏土地外,采矿排出的废石、废渣不仅侵占了大量土地,而且破坏了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3.3 矿业“三废”对环境造成污染

 

矿产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随意堆放将严重影响周围的水质,矿产冶炼过程中排除的废气、粉尘等形成酸雨,也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土壤土质恶化。矿石等固体物中含酸性、碱性、毒性、放射性或重金属成分,通过地表水体径流、大气飘尘,污染周围的土地、水域和大气。

 

4.容易引发地质灾害

 

很多地区的矿山多位于低山丘陵或戈壁高原地带,风蚀、水蚀严重,加上干旱的气候水文条件,矿区自然生态环境极端脆弱。矿区因开釆引发的主要地质灾害有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土地盐渍、沙漠化、水土流失等。地下釆矿在地下形成巨大的采空区,造成的地层破裂、塌落,地表下沉,诱发开裂、崩塌、滑坡、地震等地质灾害,带来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3 制约矿产资源开发中环境保护的主要因素

 

3.1制度、政策供给不足及技术设备落后

 

(1)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在我国现行法律中对于补偿主体与被补偿主体以及补偿标准的界定等研究较少,对于针对矿山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注较为缺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

 

(2)财税政策不合理。我国关于矿产资源开发的现行的财税政策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矿产资源开发所引发的环境问题的治理。需要开征生态税,制度性地征收和使用,以充足补偿实现生态环境的修复、平衡和良性循环。

 

(3)矿产开采许可制度不完善。环境许可证作为矿山开采前必经的法律程序,其明确矿业主在土地复垦和矿山环境保护方面的主要责任和特殊要求,但由于许可证要求主要针对技术方面的,使得矿产在开采完毕后无视对采煤区造成的塌陷、水和大气污染。

 

3.2缺乏有效地监督管理

 

(1)环境监管措施缺乏可操作性。由于制度的缺陷,并没有达到限制矿产开采的目的,同时很多规定随意性强,可操作性弱。没有一个统一的、动态的、比较公平的量化的标准。环境监管措施缺乏可操作性成为制约环境问题有效解决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2)环保行政监督管理职权的冲突。目前主要的监督管理制度仍是粗线型的,存在矿产资源管理政出多门,权力配置纠缠不清、矿产资源管理内容遗漏、职责空缺以及在矿产开釆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环境影响评价之间的关系,依照目前的行政管理内容尚不能进行准确的定位和有效的监督管理,简化行政审批手续等问题。

 

(3)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社会参与缺失。我国矿业资源在管理的手段主要采用直接管制为主,最多辅以罚款、吊销许可证等强制手段。公众参与意识的薄弱,使得在利益的驱动,出现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此外,公众参与环境公益诉讼不完善。因此,引导公众参与矿产资源生产管理,对环境破坏行为进行监督非常必要。

 

3.3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

 

(1)缺乏偿还历史环境欠账的资金机制。造成巨大的生态环境治理历史欠账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矿产资源开采的环境治理和恢复跟不上造成的破坏,更谈不上偿还历史欠贩问题,导致环境问题越积累越多、环境越破坏越严重。

 

(2)缺乏具体的生态补偿标准。目前,我国对矿产资源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进行生态补偿的相关法律、法规有多种,但均没有涉及生态补偿问题,没有明确补偿主体的认定、补偿标准的确定等。

 

4矿产资源开发中环境保护的对策

 

4.1 明确矿产资源开发的原则

 

(1)责任单位负责制的原则。污染者和破坏者不但要为污染和破坏行为付出代价,而且有责任和义务对自己污染和破坏环境造成的损失做出赔偿。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鼓励大家共同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贡献。这一原则,明确了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的责任主体。

 

(2)可持续发展原则。矿产资源开发补偿长效机制的建立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科学合理地规划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实现资源型城市的长远发展

 

(3)效率原则。矿产资源的稀缺性决定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必须坚持效率原则,杜绝乱采乱挖,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现象。同时,矿产资源开发的效率原则还体现在促进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保证资源开发业的再生产上。

 

4.2 源头控制

 

(1)建立健全矿业权许可制度和矿山环境许可证制度。在制定制度过程中,需从环境的现状出发,通过完善和实施各项环境管理制度,加强对矿区企业的监督和管理,在保护矿区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矿区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法律法规的保障作用。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作为矿产开发过程中的制度保障,对于在开发矿产资源中要占用法律规定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时,赔偿应当以市场经济的定价方法来计算地价、支付地租。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法规,以做到有法可依。

 

4.3 矿产开发全过程管理

 

(1)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体制。目前执法机构队伍不健全、监督管理措施不完善。环保法力度的薄弱,无法有效遏制环境污染。健全执法保障体系。为环境执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引导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完善监督体系。在加强政府监督的同时保证公众有获得环境信息的权利,保证能使公民使用到完善的现行的环境行政诉讼制度。

 

(2)严格落实资源开发的资源补偿规定。在资源开发过程中,既要做出有利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安排,还要对付出的生态环境代价实行相应的补偿,国家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矿产开采地区的重大环境问题加大投入,进行有效地治理。

 

(3)完善财税政策。需建立“环境财政”制度,将环境财政纳入公共财政体系框架之中,强化政府的环境财政职能,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中的生态补偿力度。完善现行保护环境的税收政策,可考虑征收生态补偿税。同时也可通过运用金融手段替代传统的政府投资行为,有利于加强环保投资的宏观调控,减轻地方财政负担,提高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4.4 终端治理

 

(1)构建多元化、多渠道的矿区生态恢复治理的投资体制。通过多种方式筹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结合实际情况,引进国外先进经验,综合统筹生态环境建设,正确评估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建立生态环境补偿费管理体系,规范生态环境补偿费的征收与使用,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同时,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执法力度,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和强制,为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提供有力保障。

 

(2)实现生态补偿参与方式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涉及到多个主体,只有政府单一主体参与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疏漏。应建立专门的技术委员会,建立起完善的基金使用机制。要充分调动各个主体的积极性,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保障资金的使用效率。

 

(3)深入执行土地复垦保证金制度。对于已建矿山和新建矿山,应按照其矿产品产量或者销售量的一定比例提取交纳保证金。对于土地复垦投资机制而言,主要的评估内容有土地复垦的适宜性评价、土地复垦的技术经济评价。

 

5 结语

 

随着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有力指导之下,在相关企业及个人的不懈努力研究下,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一定能够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环保、高效的开发之路。

篇3

关键词 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影响;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 X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216-02

矿产资源是指经过地质成矿作用,埋藏于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并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矿物或有用元素的集合体[1]。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储量非常有限。目前,世界上已知的矿产资源大约有160种,其中超过80种矿产资源应用较为广泛。我国国土资源部首份《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11)》显示,目前我国矿产资源总体查明率平均为36%,铁、石油、天然气等待查明矿产资源潜力巨大,许多矿种勘探尚处于早期阶段[2]。

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人类社会密不可分,尤其是煤矿、铁矿、石油等资源已成为人类最为重要的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把双刃剑,在满足社会需求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周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例如:对煤炭、石油及天然气的开采,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和酸雨;对金属矿藏的开采利用,会造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特别是在对地下矿产资源挖掘时,很容易造成滑坡与塌陷。如我国的煤炭大省山西省,煤炭分布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6.5%,范围遍及85个县。每年因采煤而引起的裂缝变形、突瓦斯、地面坍塌、突水等地质灾害,经济损失非常惨重[3-4]。因此,在进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应加强对周围环境的保护,达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1 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1.1 严重污染水资源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用水量越来越大,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共同存在的问题。我国也是世界上干旱缺水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合理影响,对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损失。这些都对水资源的取用、防灾减灾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开展水资源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5]。特别是在矿产资源大量开采的今天,水资源保护更加重要。在矿产资源开采时,需对处于地下水位之上的矿体进行开采,在开采前需将矿坑进行疏干排水,因此导致地下水下降数十米乃至几百米,严重破坏了矿区周围地下水资源的平衡,进而影响周围居民用水。据相关资料报道,黑龙江省的双鸭山、七台河、鸡西、鹤岗4个煤城已形成676 km2的疏干区,严重影响了城市供水[6],而我国山西省因采煤造成18个县26万人饮水困难[6]。

1.2 破坏土地资源

我国土地总面积约9.6亿hm2,耕地面积仅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10,人均耕地只有0.1 hm2,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近年来,随着我国工矿业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破坏相当严重,矿产资源开采占用了大量土地,而土地复耕率只有10%,比发达国家低50%[6]。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因采矿,直接破坏和占用的土地达到140万~200万hm2,并以每年2万hm2的速度增加[7]。

1.3 破坏植被

矿产资源的开发对其周边的植被也同样具有较大的破坏性,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我国有大中型国有矿山逾8 800座,集体、个体矿山约28万座,大中型矿山每个矿占地18~20 hm2,小型矿山约占地10 hm2 [8]。特别是在露天开采过程中,矿山占用了大面积的森林、草地、农田等,破坏了大量天然植被[9]。当植被遭到破坏后,由于未及时对破坏的植被区域进行恢复保护、复垦还田等措施,或复垦还田等恢复措施程度较低,使得植被破坏面积进一步扩大,在具有一定坡度的地区,开矿后由于未及时采取保护措施,还会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威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1.4 “三废”污染

除上述环境问题外,在矿山开发过程中还会产生较为严重的“三废”问题。所谓矿山“三废”,主要是指在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废渣。矿山“三废”给矿山开采后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

在矿山开采和选矿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虽然我国一些大中型矿山企业对矿山废水做了一定的处理工作,但是真正做到达标和零排放的矿山企业却屈指可数,而对于一些小型矿山企业而言,由于废水处理技术水平较低等原因,废水得不到较高质量的处理,导致废水随意排放,对周边的水源、土壤、大气等造成严重污染,进而威胁着人畜的饮水安全。资料显示,在有色金属选矿中排放的废水因含有重金属离子、硫、磷等有机物,对周围水资源等生态环境及人畜饮水安全带来更大危害[10]。还有资料显示,我国矿山废渣排放量大得惊人。以矿山排放的废石为例,每生产1 t金属或煤,需要消耗和排放数十成百吨的矿石和废石[11]。可想而知,近年来,随着矿产资源的大量开发,矿山废渣的大量排放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越来越大的危害。

在矿山开采过程中,除产生大量废水、废渣外,还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如硫化物、氮化物和碳化物等某些毒气,以及在矿山采掘和粉碎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对环境造成的污染[12]。矿产资源开发中产生的毒气和粉尘,由于未能得到较高质量的处理,对周围环境、水资源、人畜生存安全等均造成了严重危害。

2 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对策

2.1 加强矿山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

借鉴发达国家矿山保护的先进经验,如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均建立有《矿山保护法》,而我国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具有相关的矿山保护的管理法规[3],但是并未对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具体化,故至今没有更为详细和成文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因此,根据我国目前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尽快制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法。

2.2 实施土地复垦措施

矿区土地复垦是指在矿山建设和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整治因挖损、塌陷和压占等被破坏的土地,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的状态的活动[13]。目前,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工作仍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矿区土地复垦方面的立法,只是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有关于土地复垦的一些规定和相关条款[13];我国土地复垦主要是在基本途径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某单一用途的复垦,尚未按照区域、矿业开发规划、土地破坏情况、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和复垦条件等进行复垦工作,导致复垦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改善和恢复不明显,复垦的整体经济和环境效益较差[13];没有详细的矿区技术标准,而且复垦积极性不高,复垦意识有待于提高[13]。

鉴于以上存在的各种矿区土地复垦方面的问题,实施综合性的土地复垦措施势在必行。一是国家应专门出台矿区土地复垦的法律,使得在开展矿区土地复垦工作时做到有法可依;二是在开展土地复垦工作时,不能只从单一的复垦途径开展工作,应从多方面出发,综合进行矿区土地复垦工作;三是制定详尽的矿区技术标准,并提高复垦积极性。只有积极全面地实施矿区土地复垦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带来的环境保护问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后的土地复垦工作,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

2.3 开发与保护并行

矿业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我国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例如对水资源、土地资源、植被等的破坏,以及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等。因此,在进行矿产资源开发时,应本着开发与保护协调发展,即在开发前、开发中和开发后,同时进行环境保护。在开发前,应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矿区及其周围环境认真进行勘查,特别是地质条件的勘查工作;在开发过程中,应尽可能较少地占用和不占用已有的耕地、农田、植被区等,对开发中产生的废弃物应遵照排污标准进行处理。在开发后,应及时采取措施对矿区周围的环境,尤其是对已被破坏的土地资源、植被进行恢复,如土地复垦措施,可将采剥与复垦同时进行,既降低成本,又能使破坏区域及时恢复绿化。

3 结语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矿业经济的迅速发展,矿山开发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导致矿山环境的治理难度也越来越大,若今后不及时对矿山环境采取保护措施,将会带来不可逆转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也会严重阻碍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步伐。因此,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对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矿山环境问题及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科学有效、适当可行的保护与治理对策,达到矿山开发与环境治理同时进行,从真正意义上做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目的,实现“绿色矿业”的发展模式[14-22]。

4 参考文献

[1] 伊彩文.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12,31(4):73-80.

[2] 国土资源部.2011年中国矿产资源报告[EB/OL].(2012-08-06)[2012-08-09].http:///zwgk/qwsj/201208/t20120806_ 1128434.htm.

[3] 唐跃文,燕淘金,王辉.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现状与保护的新思路[J].西部探矿工程,2010(6):165-166.

[4] 闫国杰.矿山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探讨[J].中国矿业,2004,13(3):66-68.

[5] 陈攀,李兰,周文财.水资源脆弱性及评价方法国内外研究进展[J].水资源保护,2011(5):32-38.

[6] 隗合明,丁华.加强矿产资源开发中对环境的保护与治理[J].四川环境,2003,22(3):86-90.

[7] 马静.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3):151-153.

[8] 李秋元,郑敏,王永生.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J].中国矿业,2002,11(2):47-51.

[9] 张贤平,胡海祥.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防治对策[J].煤矿开采,2011,16(6):1-5.

[10] 胡明.浅谈矿产资源开发中环境保护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4):1.

[11] 杨志云.浅谈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环境问题[J].科技资讯,2009(2):154.

[12] 王艳萍,余振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8):19-21.

[13] 顾宁博.中国矿区土地复垦的立法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7:1-35.

[14] 梁凯,兰井志,郑伟.对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建议[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11):47-49.

[15] 苏伦高娃.对内蒙古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问题的探索[J].前沿,2012(1):101-103.

[16] 王倩.矿山露天开采造成的环境问题和恢复治理措施[J].科技信息,2012(6):416.

[17] 张晶,李道勇,孔凡杜.谈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J].科技致富向导,2012(5):261.

[18] 孟昭健.基于和谐理论的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补偿机制的构建[J].经济视角,2012(3):30-31.

[19] 李新华,胡晓燕.新疆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补偿的探讨[J].新疆环境保护,2011,33(3):27-29,34.

[20] 胡振亚,白瑞,胡晓华.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技术支撑[J].科技与经济,2012,25(3):16-20.

篇4

>> 浅谈构建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 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 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保障论略 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法律问题研究 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 基于和谐理论的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补偿机制的构建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构建 土地和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利益补偿机制研究 浅析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 生态补偿机制下的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会计重构 贵州省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牧区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补偿的探讨 西部矿产资源开发补偿的实现路径研究 西部民族地区矿产资源与工业产业关系实证分析 矿产资源地区发展困境及开发补偿税费政策需求 浅析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法律机制 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贵州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补偿研究 浅谈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黄锡生.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探究[J].现代法学,2006(6):122-127.

[4]曹明德.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之探究[J].法商研究,2007(2):17-24.

[5]韦宇红.论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J].桂海论丛,2008(6):28-31.

[6]牛文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J].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32-37.

[7]黄泽.西部开发中民族文化保护论[J].思想战线,2002(1):11-15.

[8]林忠志.我国环境权立法缺陷及完善建议[J].福建法学,2003(3):29-31.

篇5

[关键词]矿产资源 环境问题 影响

一、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我国因采矿引起的矿山环境问题类型较为复杂,依据问题性质将矿山环境问题划分为:“三废”问题、地面变形问题、矿山排(突)水、供水、生态环保三者之间的矛盾问题、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近年来,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问题表现出如下特征:

1.“三废”污染

矿山生产伴有大量废弃物外排,这些废弃物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形式,统称矿山“三废”。

(1)固体废弃物污染。我国是个矿业大国,目前矿山固体废弃物占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85%,特别是采煤业居世界首位,国有重点煤矿堆积山累计1500余座,仅碎石一项约有30亿吨,且其中有300余座自燃,排放大量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粉尘等有害毒气和热辐射,污染大气产生酸雨,损害作物生长,污染地下水源,危害矿区及人身健康。

(2)废液污染。矿山生产中的许多生产工艺过程都需要用水,需要排放大量工业废水,其中以采矿、选矿用水量较多,危害最为严重。全国每年采矿产生的废水、废液排放量约为3.6亿吨,占全国工业总排放量的10%,但处理率仅有4.23%,虽然排放量不大,但其处理率低,污染危害严重,不容忽视。除此之外,露天矿、尾矿、碎石等废弃物受雨水淋滤后排出的废水,以及矿区其他工业及生活排放的污水也是重要的污染源。

(3)气体污染。我国每年约有50-60亿m3煤层瓦斯逸散于大气,井下抽排放高浓度瓦斯6亿m3,其中3亿m3放空不能利用(瓦斯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是CO2的20-60倍,因其作用强烈,具有致灾快的特点);煤炭全行业3万余台工业锅炉、窖炉,年燃煤4450万吨,年排二氧化硫57万吨;矿区粉尘排放,污染矿区生产生活环境,严重损害矿区矿工及居民的身体健康。

2.对地形的影响

地下开采常引起地层的变形、裂缝甚至塌陷,此外还有固体废物堆弃,这就对环境造成以下影响:

(1)危及地面建筑物的安全。当地下采空区面积不断增大时,应力变化超过阈值,岩层就会产生塌陷,从而在采矿区上方形成塌陷区。而地表塌陷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是使塌陷区上的建筑物(房屋、管道、公路、桥梁等)变形乃至破坏;

(2)引起生态条件突变,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突变。当塌陷深度超过地下水位时,塌陷区被地下水浸满,陆地变为沼泽、湖泊,原有的陆地植物被水生植物取代;

(3)对周围小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大面积塌陷区积水蒸发和热容作用使空气湿度增加、气温变化幅度减缓;

3.矿产资源开发对森林、草地资源的破坏

全国因采矿而破坏的森林面积已达106万公顷。据调查,矿山开发占用林地面积最多的四个省区依次为黑龙江、四川、山西和江西。我国现有森林面积1.34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13.9%,在200多个国家中,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居136位。矿山开发占用、破坏林地不容忽视。

二、环境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1.认清形势,增强环保意识,提高法制观念

我国《宪法》明确提出“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法》也有明确的规定,“保障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矿产资源。”使用人有管理、保护、合理利用的义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应进一步认清形势,树立矿产资源保护与节约集约利用意识,全面认识、理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通过法律手段构建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建立环保法制宣传效果与行政首长问责制相挂钩的行政制度,确保环境法制意识宣传工作的有效性。

2.强化矿山“三废”灾害认识,变废为宝

矿山“三废”灾害应强化。矿山废弃物的致灾作用从根本上说一般并不复杂,有时甚至对外行人来说也是显而易见的,而有的灾害却是有一定隐蔽性,人们对其防治意识淡薄。比如尾矿坝溃决、矸石山滑坡。我国煤矿、铁矿等矸石、尾矿的治理工作经多年实践,已初步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理方法。因此,说到低“三废”灾害未能得到有效遏制,是国家政策、法规、决策者、行政长官各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社会学问题而非单纯技术问题。矿山“三废”的防治对策是辅助的,但并不是次要的,因此矿山“三废”治理应强化,变害为利,加强“三废”的综合利用。根据我国矿山“三废”特点,逐步实行尾矿、矸石、矿坑排水及排气资源化是有可能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变害为利,变废为宝”应是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长期坚持不懈的一项战略。

3.引进市场机制,摆正治污主体,构建环保治理公司

引进市场机制,是实现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良性循环的正确之路。我国环保工作存有明显的“主体错位”现象。虽然说环境成本理应内部化,本着“谁破环谁恢复,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原则,理解为企业是环保主体就等同于治理主体,这样理解就有失偏颇。“环保”对企业来讲不是主业,先天性缺乏主动性和内在动因。而对于中小企业,更由于资金、技术上相对较弱,经营灵活性大,而约束性差,复垦、生态环境的恢复等由其执行几成为不可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治污主体”与“治污主体”应该分离,这才更符合市场经济运作机制。矿产资源的开发者承担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的责任,作为恢复与治理的致污投资者应与治理者分权经营。我们的观点是,建立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的环保公司,独立职能。在生产企业与环境治理公司间建立起市场供需关系,这样更符合社会分工的要求,也有利于专业化经营。通过致污主体与治污主体的分离,达到了治污主体与受益主体的统一;同时又推动了环保市场机制的动作,从根本上校正环保“市场失灵”。

参考文献:

[1]张兴,王凌云.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6).

篇6

[关键词]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125-02

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现阶段快速发展必须依赖的物质基础。在改革开放以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然而与此同时,矿产开采和冶炼中的一系列只顾开发不顾保护的恶劣行为,也导致矿业所在地区的环境遭到污染,生态破坏问题日益恶化。目前,已废弃和关闭的矿山遗留下来的环境问题正日益威胁着周围生活的公众,对此,我国的法律建设却处于滞后状态,不能有效遏制问题继续出现,无法实现矿业经济的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并重。因此,现阶段我们必须针对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具体情况,以现有法律框架为基础,进一步搭建完善的法律保护体系,使矿业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并行不悖。

一、矿产资源开发中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地质环境复杂、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因此,在矿产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很容易面临着严峻的环境考验。目前,矿区周边的环境和生态破坏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是对当地自然文化景观的破坏,这几乎是难以避免的,但矿区所在位置的地理环境、开发规模、开采方式与它和自然文化景观之间的距离这些因素将影响对自然文化景观的保护难度;第二是对地质结构的影响,矿产开发容易使局部区域的地应力不平衡,引发地面沉降、塌陷、滑坡、水土流失等地址灾害,从而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后果。第三是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弃、固体废弃物等污染排放到周围,直接或间接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和周围农田、土地等。此外,还可能会引起噪声污染、重金属污染和扬尘污染等。

这些污染和破坏不仅仅危害了矿区周围的居民生活,还开始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矿产开采殆尽后,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去治理这些污染和破坏,而得不偿失。对此,加强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一直是我国各级政府需要注意的头等大事。

二、矿区资源开发中环境保护的法制现状和困境

对于环境保护,尤其是矿区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我国的法制建设处于滞后状况。我国自1979年9月起,就颁布了《环境保护法》,标志着我国环境立法的全面开展。而之后国务院在加快环境立法宏观规划的工作思路上,相继以主要污染类型为分类依据,陆续制定专门的环境保护法规。这些专门法初步形成了环境法体系。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在制定之初,不能预料到之后会产生的所有问题,因此较为粗糙,并不细节,同时最为困难的是执法迟缓不严,违法不究或者难究的现状。因此,我国目前在矿产资源开发中,针对环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均值得担忧。

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虽然是一个法律问题,但根本上仍旧是一个利益再分配的问题。法律的任务即是通过利益的二次分配来调整各方行为,从而达到某种法益的保护。根据经济学原理,我们可知,环境具有外部性特征,要扭转将环境作为公共品的现状,对于政府,最为有效率的方式是收紧准入环节和提高污染成本,其次才是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出来后通过法律途径追究责任。如果依据这一思路展开,那么我国目前在法律制度建设方面做得并不够:

(一)准入许可制度

我国宪法规定,矿藏是国家所有,个人或组织利用矿产资源,必须向相关主管部门申请,相关主管部门负责进行矿产资源规划并依法向符合规定条件的单位或个人发放采矿许可证。采矿许可证可以转让,但是政府只能对由它发放的采矿许可证进行管理,对于私人之间采矿许可证的转让,监管作用趋于弱势。而由于企业的合并、分立,与他人合资、合作经营,或者企业资产出售以及有其他变更企业产权的情形而需要变更采矿主体的,我国法律规定可以变更采矿权主体,因此,采矿主体之间容易通过这种方式互相转让采矿许可证,使采矿权转让相当混乱,采矿主体借此谋取不正当利益。

(二)行政管理职权范围模糊,缺乏配合协调

环境问题中的管理职权上的混乱在所有政府管理中较为明显。而在矿产资源开发上,根据我国矿产资源法规定,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监督管理工作。各省一级地方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监督管理工作。其余有关主管部门协助同级矿产主管部门进行相关监督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过程中,环境问题常常十分复杂,需要各个政府管理部门配合协调,而一个独立的管理部门既缺乏强大的管理能力,也不具备综合调配能力,因此,在环保领域建立综合管理部门的呼声日盛。

综上,在目前矿产资源开发中,环境保护的加强,要依靠法律上加强如下两方面:第一是准入后采矿权的使用、流转问题;第二是各地政府部门如何对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进行监管的问题。

三、矿产资源开发中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建议

(一)完善和健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环境立法

环境立法是加强法制建设的基础,也是严格执法的依据。缺乏立法的指导,各地管理部门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就无法可依,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据和保障。目前,矿产资源开发中还缺乏效力层级较高的法律,一部原有的《矿产资源法》对于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缺乏明确有效的保护条款,同时,目前也缺乏在实施过程中所依据的具体实施条例,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还属于部门规章范畴,约束力较差,也仅仅局限于地质环境保护,而非整体环境。对此,要完善立法,对现行《矿产资源法》进行修改,对于其中的矿业权用益物权要与物权法中适应的矿业权用益物权的相关法律规定结合起来,对已有的法律条款进一步细化,增强可操作性。

(二)对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境保护制度进行法律法规上的细化

要确立环境听证制度,通过听证制度保障环境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控制、限制开采主体滥用采矿权,导致环境破坏,同时也使环境信息可以在听证过程中全面获取,为最终决策奠定坚实基础。

要建立生态补偿制度,从矿产资源开发的各个阶段进行监管,全面建立以生态补偿为核心的矿山环境管理制度。。首先,完善矿产开采过程中环境影响的评价制度,其次要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对矿产资源开发过程进行实际有效监管,最后要大力推进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补偿制度,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治理资金的问题。对此,要根据国外先进经验,注意开发过程中没一个阶段的源头监管,此外则要注意管理的制度化和程序化,并使各制度之间衔接好,协调好。

(三)对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要加强执法

篇7

(一)矿产资源概况

经过50多年的地质勘查,全区已发现各类矿产地4100余处,矿产135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78.95%;查明有一定资源储量的矿产91种,占全国已查明资源矿产的57.56%,并有28种矿产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前3位,73(亚)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20种矿产的人均占有量是全国的两倍以上,全区矿产资源的潜在经济价值达13.4万亿元,仅低于青海和山西省,列全国第3位。我区矿产资源与全国其它省区相比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一是能源矿产品种齐全,资源储量丰富。煤炭资源已查明和预测含煤盆地49个,面积10万平方公里,查明资源储量2261亿吨,预测资源量10000亿吨以上,占全国探明储量的25%以上,居全国第二位,潜在价值11.2万亿元。含油气盆地12个,面积44万平方公里,其中6个盆地见工业油气流,查明石油地质储量2.76亿吨,预测资源量30―40亿吨;查明天然气地质储量7903亿立方米,预测资源量15000亿立方米以上。

二是有色金属资源储量丰富,分布集中,具有规模开发条件。区内已查明铜、铅、锌、钨、锡、钼等10种有色金属矿产,总金属资源储量2139万吨。

三是稀土资源得天独厚,世界第一。区内已查明白云鄂博和“八一”两处稀土矿床,稀土氧化物保有资源储量8270.2万吨,预测资源总量1亿吨以上。

四是非金属矿的分布广泛,优势明显。石膏、芒硝拥有世界级的特大型矿床,湖盐、天然碱和优质高岭土全国闻名。萤石、石灰石、石墨、石棉、水晶石、硫磺等非金属的储量也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现状

2003年以来我区共有在期矿产资源勘查项目848项,比上年增长56.5%;实施勘查总面积1.9万平方公里,是上年的2.8倍;矿产资源勘查投资达到4.7亿元,是上年的3.6倍。局部地区实现了找矿重大突破,如自治区地矿局在赤峰地区发现经初步评估的拜仁达坝多金属矿床,银、铅、锌资源储量规模可望达到特大型。

2004年由于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工作得到了自治区政府的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勘查市场异常活跃。仅1―9月,国土资源厅已受理探矿权登记申请2183个,审核颁发勘查许可证1470个,实施勘查面积3.2万平方公里,第一勘查年度计划投入资金16.9亿元。但我区地质勘查工作与巨大的矿产资源潜力相比,勘查工作仍显得相当滞后。

在矿产开发利用方面,截至2002年底,全区已开发利用矿产86种,占探明矿种的68%;开发利用矿区734处,占探明矿区的71%。全区共有矿山企业4656家,矿山企业从业人员总数27.87万人。2003年,全区矿业开发总投资25亿元,实现矿产生产总值151亿元,比上年增长31.3%;2004年1―9月,办理采矿权延续、变更620个,新批准采矿权54个,计划投资16亿元。

二、我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工作薄弱,资源储量家底不清

就全区而言,地质勘查工作与巨大的矿产资源潜力相比还相当滞后,基础地质勘查程度低,资源家底不清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究其原因:一是地勘工作投入不足。目前,全区1∶20万区域地质调查仍有1415万平方公里的空白区,1∶5万矿产地质调查仅完成全区面积的6%。二是技术设备落后和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因此一些已建成矿山的大中型矿床控制程度不够,勘探深度只停留在300米左右,矿体规模和潜在远景无法查明;受技术与人才制约,一些中小型矿床,工作程度低,仅处于普查阶段,影响了矿产资源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利用。

(二)矿产发展水平总体不高,与资源大区的地位不相称

据统计,全区年创产值10亿元以上的开发矿产有煤、石油、稀土;产值在亿元以上的开发矿产有铁矿、铜矿、锌矿、金矿、湖盐、水泥用灰岩等。全区矿业产值115.05亿元,仅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1%,矿业产值仅列全国第12位;矿产品销售收入仅占全国矿产品销售总收入的2.2%,矿业实现利润仅占全国利润总额的0.37%,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区仍属于矿业欠发达省区之一。

(三)矿产开发结构比较单一

我区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煤炭生产为支柱的单一产业,仅煤炭就占矿业比重的50%以上,而我区具有特色的石油、天然气、稀土、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的开发速度缓慢,所占比重很低,资源优势远未得到发挥。矿产品结构单一,主要以原矿和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较少。

(四)矿产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利用率低下

一是矿山虽然数量多,但规模小,布局不合理,全区矿山企业中小型矿山占90%以上,大矿小开、优矿滥采现象较多;二是共伴生矿产综合回收能力较差,大多数矿山综合利用水平不高,资源浪费严重;三是小矿山开采技术装备落后,集约化程度很低,采矿回采率低,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破坏浪费资源等现象严重。

(五)管理方式和手段不适应发展的需要

我区一些旗县、乡镇政府的领导对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知之甚少,依法开发矿产资源的意识淡薄,有的盲目引进投资者,违法分配、买卖、转让矿产资源,导致矿业秩序混乱,资源浪费严重。此外,我区基层地矿行政管理部门,特别是旗县一级地矿行政管理部门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未能进入政府序列,人员编制和经费不能有效保证,加上管理手段落后等因素,对矿产资源开发的宏观调控能力很弱。此外,我区绝大部分矿山是以无偿划拨方式取得的采矿权,采矿者缺少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意识,采矿企业只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往往以过度消耗资源来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这种掠夺式的开采不仅不能使矿产资源实现可持续开发,而且造成了矿产资源的巨大浪费。

(六)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比较突出

许多矿山领导缺乏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意识,重开采轻治理,造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全区矿山企业矿区面积总和为3583平方公里,应复垦112平方公里,实际复垦17平方公里,只占应复垦面积的15%。矿山废石累计存量1.18亿吨,并以每年1000多万吨的速度增长。矿山开发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崩塌63处,塌陷123处。全区因开矿造成的煤层着火和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也十分突出。

三、我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地质勘查工作,切实摸清我区的矿产资源家底

一是积极向国家争取资金政策支持,努力提高我区地质勘查程度。从2000年至今,国土资源部共支持我区2亿多元的矿产资源补偿费,支持我区实施了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地质勘查项目100多项。2004年,自治区国土资源厅邀请中科院16名院士对我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进行了科学论证,经研究论证,这些专家们联名向国务院提出了“内蒙古有可能成为我国二十一世纪重要的矿产资源接替基地,应加大对内蒙古矿产资源勘查投入”的建议,这一《建议》引起总理、曾培炎副总理的高度重视,分别作出重要批示。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先后论证筛选了8亿元的地质项目上报国土资源部及国家有关部委,目前项目正在论证中。目前,国家已将我区东西部的煤炭资源与油气资源列为国家重点能源基地。建议自治区政府在此基础上从高层次上向国务院及相关部门进行汇报协调,以争取国家能给予更大的支持。

二是自治区政府加大对矿产资源的勘查费投入。2004年自治区政府通过多渠道筹资3.2亿元,用于我区4个重点成矿带8个重点资源集中区的地质勘查,目前首批75个、总投资1.56亿元的地质勘查项目正在由国土资源厅组织实施;第二批地质勘查113个项目经费概算3.05亿元(其中自治区投资1.44亿元),将重点选择国家已出资勘查的矿产地进行详查和勘探,通过招标确定项目承担单位。今后自治区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使地质勘查工作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三是制定政策,鼓励和支持区内外地勘单位在我区从事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工作。近年来国土资源厅先后制定并以自治区政府名义印发了《关于鼓励支持国内外地质勘查队伍在我区开展地质勘查工作的通知》、《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保证勘查投资人享有的法定权利,对来我区工作的国内外、区内外地勘单位,都要一视同仁地给予支持和帮助,极大地吸引和调动了地质勘查单位在我区投资勘查的积极性。今后需要进一步完善这方面的政策,并切实抓好这些政策的落实工作。

四是引进国际先进的地质勘查设备、技术和人才,提高我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工作的科技含量和勘探水平。为了提高地质勘查工作的科技含量,国土资源厅从项目总经费中拿出1000万元,与国内知名的8个地质科研院所合作,着力解决地质勘查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指导和推动地质找矿突破。为了吸引矿产勘查方面的高精尖专业人才,国土资源厅与中国地质大学签定了校地合作协议,今后中国地质大学将优先向我区输送优秀的地质人才,在找矿理论、技术方面给我区指导和服务。为彻底摸清我区矿产资源的家底,实现找矿的重大突破奠定基础。同时,要切实做好矿业统计上报工作,保证向自治区决策机关提供及时、准确的数字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服务。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我区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1.强化规划调控

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矿产资源规划,对于搞好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区应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进一步修编完善全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统筹安排矿产资源的调查评价、勘查、开发和保护,严格按照规划审批勘查开发项目和设置矿业权。从而使矿产资源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凡新设立采矿权或扩大矿区范围的,没有规划或不符合规划的一律不予批准。矿山企业必须按照批准的矿山设计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开采矿产资源,严禁大矿小开、一矿多开、乱采滥挖。

自治区政府应从当前矿产资源的总体形势及保障自治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出发,对重点矿区、热点矿种的合理开发利用做出明确政策规定,限定资源的最低开采规模,将资源就地转化和深加工作为发证的前置条件,鼓励资源转化,促进资源深度开发利用,凡是以出售原矿为目的的开发项目不予审批发证,引导企业走资源开采、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并举的路子,充分发挥资源的最大经济效益。对自治区确定的重点煤炭企业,要在资源接续等方面给予扶持,保障这些企业可持续发展,帮助和支持国有矿山企业将采矿权价款转增国家资本金。

2.继续加大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的治理和监管

一是要深入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整顿和规范工作。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严格履行各项监管职能,健全和完善矿山动态巡查制度、矿山年检制度、举报制度和违法行政责任追究制度,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坚决依法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二是整顿和规范工作要实现从一般性的大规模整顿向规范化、制度化地实施日常监督管理转变,对非法开采和乱采滥挖的整顿,要实现从治表向从源头上治本转变。切实做好重点矿区、优势矿产、非法转让、以采代探等专项整治工作,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3.积极推进矿业权市场建设,逐步实现矿业权以招标、拍卖、挂牌有偿方式出让

今后矿产资源开发要设定这样几条标准:矿产资源开发必须有利于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财税收入的增长;必须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提高当地农牧民的收入水平;必须有利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良性增长。为此:

一是要完善矿业权公开竞争出让制度,下大力气解决矿业权出让“双轨并存”的问题。除自治区大的资源转化项目配套资源可按有偿协议方式出让矿权外,符合规定的要停止无偿出让、转让、延续、变更,均要实行“招拍挂”市场化运作。

二是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矿业权市场体系。进一步抓好有形市场建设,加强对中介机构的规范化管理,要严格按规定程序和要求办理,做到产权明晰、运行规范、调控有力。

三是加大各项规费的征缴力度。对于开采国家出资探明矿产资源的矿山,全部收取国家出资形成的采矿权价款。加大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征收力度,提高征收面和征收率,确保规费足额上缴。

篇8

1)矿产资源种类较多,总量中等丰富,全市已发现68种(79个矿种、亚矿种)矿产,矿床、矿点1182处,其中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40个矿种、亚矿种,矿产地久207处。在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中,能源矿产有煤、油页岩和地热3种:金属矿产有铁、岩金、砂金、银、铜、铅、锌、钼、钨、镉、晒、蹄、铼等13种;非金属矿产有菱镁矿、滑石、白云岩、萤石、石墨、天然石英砂、磷、硫铁矿、天然卤水、水泥用灰岩、水泥用大理岩、沸石、火山渣、透辉石、长石、脉石英、高岭土、饰面用大理岩、饰面用花岗岩、玄武岩、珍珠岩、膨润土等22种;水气矿产有矿泉水和地下水等2种。岩金保有资源储量占全国首位,菱镁矿保有资源储量占全国第二位,铝居全国第四位,滑石居第五位。

2)矿产资源分布面较广,同类矿产资源相对集中。矿产虽遍及全市所辖范围,但受成矿地质条件控制,期往往类聚于某些特定地域,形成分布上的区域特色。主要矿产中大、中、小型矿床皆有,但以大、中型矿床资源储量占主体地位。矿产共、伴生组合比较多,矿石品位或质量有些稍偏低,但矿产采、选、治的内在和外部条件较好,一般较易于综合开采、综合回收、综合利用,有利于增加资源、效益和经济效益。

3)矿产调查、勘查开发利用:①进行全市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调查、重力测量、地球化学测量;1:10万航空磁力测量、航空放射性测量;1:5万地质调查已完成全市面积90%以上;在重要成矿区(带)做过1:5万、1:1万综合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测量及其异常查证和矿产普查。对各类重要矿产做过矿产地质研究、资源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过成矿远景区划和重要矿产的资源总量预测。②矿产勘查;针对全市1182处矿产地中,除经过勘查的矿床207处,其余也都做过调查和普查评价,各种矿产勘探及祥查比例适当,主要与其资源优势地位和开采的经济地位相关,在区域勘查程度上,则与其赋矿程度有关。经省新一轮成矿远景区划,全市划出3个IV级成矿区和18个V级成矿远景区,其中煤1个、铁1个、有色金属3个、金12个、天然卤水1个,具有很好的找矿勘查前景。③矿产开发利用;全市开发矿产36种,矿山1052处,从业约8万人。矿产开发总量约4千万吨,总产值约31亿元。矿产品产值占全省矿业产值5%,居第4位。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8%,矿产资源开发强度和矿山环境保护压力都比较大。已形成煤炭业、黄金业、盐业、水泥业、石材业及其它非金属矿等行业。黄金业和煤炭业的矿产品产值占全市矿产品总产值85%,其在矿业中的重点地位甚为突出。

(2)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自愿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总方针,以保障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遵循以下原则; 1)开源与节流并举,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2)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3)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原则;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5)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在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科学规划,严格实施,实行严格的资源管理制度。

(3)矿产资源档案是探矿权、采矿权、及办理登记发证工作的基础和依据,是最真实、最原始、最有说服力的历史纪录,它包含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图表、文件等原始凭证,只有合理科学地开发利用矿产档案其内在的信息,将其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发挥出巨大的潜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法律、可靠凭证和现实参考价值的信息资源。矿产档案的要求准确性和完整性,保证矿产资源档案的质量,并贯穿于矿产档案的接收、保管、鉴定和统计等各项工作环节,提高矿产资源档案的科学管理水平和内在质量,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篇9

关键词:矿业经济;环境保护;矿产资源;开发;国土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2027403

1引言

莱芜市作为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内的重要资源型城市之一,也是典型的矿业城市,境内蕴藏了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是省内重要的煤炭、铁矿生产基地[1,2],白云岩、花岗岩、石灰岩资源也十分丰富,为钢铁、建材、基础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原料支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依托资源优势,20世纪70年代先后建成了莱钢、泰钢、九羊三家钢铁集团,奠定了该市良好的工业基础,支撑了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并涌现了鲁中矿业、莱芜矿业、鲁碧建材、万祥矿业、鄂庄煤矿等20余家知名矿山企业,为全市的钢铁、电力、交通、建材、化工等工业全面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框架下,科学抓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工作,保障资源安全,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国土资源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促进莱芜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3,4]。

2莱芜市主要资源赋存情况及开发现状

2.1资源赋存状况

莱芜市地质成矿条件较好,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省内重要矿业城市之一。莱芜市已发现矿产42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的28.57%(截至2015年底,山东省已发现矿种147种)。其中,铁矿是莱芜市的优势资源,受矿山岩体背斜构造控制,主要集中分布在莱芜盆地中偏东部的牛泉至张家洼一带,截止2015年底,境内查明铁矿区(床)42处,保有资源储量4.96亿t,富铁矿占90%以上,是山东省内乃至全国著名的富铁矿重要赋存区之一。煤矿,赋存莱芜于盆地南缘,从颜庄至高庄一带沿牟汶河展布,查明矿区(井田)8处,保有资源储量3.17亿t。莱芜盆地南部为寒武-奥陶系广泛分布区,石灰岩、白云岩等矿产资源蕴藏丰富,查明熔剂用灰岩矿区2处,保有资源储量为7137.43万t,水泥用灰岩矿区3处,保有资源储量为11720.40万t,冶金用白云岩矿区4处,保有资源储量为24305.75万t。

总体上看,该市钢铁工业资源组合理想,重要的矿产铁矿、煤矿和石灰岩、白云岩等冶金辅助原厂矿产构成了良好的自然组合,配套程度高,为发展钢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保障。同时,莱芜盆地周边北、东、南部广泛分布着中生代、太古代侵入岩,是建筑砂石和饰面石材重要分布区,查明的饰面石材矿区6处,其中饰面用辉绿岩1处,保有资源储量6万m3,饰面用花岗岩5处,保有资源储量14862.2万m3。建筑用石灰岩可供开采储量估算在数千万立方米。建筑用砂矿资源量在数十亿立方米以上,为优势资源[5]。

2.2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多年来,莱芜市资源管理政策坚持需求为导向、规划为统领,逐步形成了东北部非金属、中部煤铁和南部建材的空间开发格局,建筑用砂、石料、白云岩主要集中在苗山-茶业口镇和颜庄-高庄-牛泉镇一带,通过矿产资源开发整合、规范化达标等活动,不断压减矿山数量、优化矿业布局,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开发利用水平,回采率、回收率等资源综合利用指标持续保持在全省前列。全市矿山企业共有105家,其中,大型矿山4处、中型矿山27处、小型矿山74处,采出矿石量1340万t,从业人员达2.5万人,直接矿业产值51亿元,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近1/10。总体上看,该市资源市场化配置合理、资源开发稳定有序,配套满足了莱钢、泰钢、九羊炼钢以及全市水泥、建材、基础设施建设原料需求,安置了大量劳动力,有力保障了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3莱芜市矿产资源需要分析

3.1社会经济发展对矿产品需求预期分析

莱芜市是山东省钢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钢铁产业在地方经济中仍占有很大比重,水泥、电力、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产业在地方经济持续发展和转型过程中也占有一定的份额。这些产业持续发展离不开对矿产资源的依赖,两者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度。全市矿业经济仍然需要做好与主产业或重点产业的资源配套服务保障。

3.2区域主要产业资源需求供给状况分析

煤炭:依据国家对煤矿去产能的宏观调控政策,全市大部分小型煤矿⒅鸩焦赝#最终将保留万祥矿业、鄂庄煤矿等6~7家企业,预测2020年,煤炭年产量控制在250万t左右。全市钢铁与电力用煤总量每年在2000万t以上,主要依赖山西、内蒙等外省供给。铁矿:至2020年全市将保留鲁中矿业、莱芜矿业等10多家铁矿企业,并预计新增牛泉、柳杭沟两家铁矿。全市铁矿石产量预计在800~1000万t,铁精粉产量在450~550万t。钢铁行业对铁矿矿粉需求量在3000万t/年以上,缺口明显。熔剂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全市熔剂用灰岩保有资源储量为0.71亿t;冶金用白云岩保有资源储量为2.43亿t。按钢铁产能预测,年需炼铁熔剂用灰岩200万t/年、冶金用白云岩150万t/年。水泥用灰岩:全市水泥用灰岩保有资源储量为1.17亿t,按水泥产能预测,除消化本地炼铁高炉水渣外,年需用水泥用灰岩200万t/年。建筑石料用灰岩、建筑用砂。按服务于满足本地基础建设和房地产建设需求预测,需建筑石料100万m3/年,建筑用山砂60万m3/年。

4当前矿产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分析

篇10

关键词:环境问题 资源开发 对策建议

一、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环境问题及影响

我国因采矿引起的矿山环境问题类型较为复杂,依据问题性质将矿山环境问题划分为:“三废”问题、地面变形问题、矿山排(突)水、供水、生态环保三者之间的矛盾问题、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近年来,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问题表现出如下特征:

1.“三废”污染

矿山生产伴有大量废弃物外排,这些废弃物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形式,统称矿山“三废”。

1.1固体废弃物污染。我国是个矿业大国,目前矿山固体废弃物占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85%,特别是采煤业居世界首位,国有重点煤矿堆积山累计1500余座,仅碎石一项约有30亿吨,且其中有300余座自燃,排放大量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粉尘等有害毒气和热辐射,污染大气产生酸雨,损害作物生长,污染地下水源,危害矿区及人身健康。

1.2废液污染。矿山生产中的许多生产工艺过程都需要用水,需要排放大量工业废水,其中以采矿、选矿用水量较多,危害最为严重。全国每年采矿产生的废水、废液排放量约为3.6亿吨,占全国工业总排放量的10%,但处理率仅有4.23%,虽然排放量不大,但其处理率低,污染危害严重,不容忽视。除此之外,露天矿、尾矿、碎石等废弃物受雨水淋滤后排出的废水,以及矿区其他工业及生活排放的污水也是重要的污染源。

1.3气体污染。我国每年约有50~60亿m3煤层瓦斯逸散于大气,井下抽排放高浓度瓦斯6亿m3,其中3亿m3放空不能利用(瓦斯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是CO2的20~60倍,因其作用强烈,具有致灾快的特点);煤炭全行业3万余台工业锅炉、窖炉,年燃煤4450万吨,年排二氧化硫57万吨;矿区粉尘排放,污染矿区生产生活环境,严重损害矿区矿工及居民的身体健康。

2.对地形的影响

地下开采常引起地层的变形、裂缝甚至塌陷,此外还有固体废物堆弃,这就对环境造成以下影响:

2.1危及地面建筑物的安全。当地下采空区面积不断增大时,应力变化超过阈值,岩层就会产生塌陷,从而在采矿区上方形成塌陷区。而地表塌陷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是使塌陷区上的建筑物(房屋、管道、公路、桥梁等)变形乃至破坏;

2.2引起生态条件突变,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突变。当塌陷深度超过地下水位时,塌陷区被地下水浸满,陆地变为沼泽、湖泊,原有的陆地植物被水生植物取代;

2.3对周围小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大面积塌陷区积水蒸发和热容作用使空气湿度增加、气温变化幅度减缓;

3.矿产资源开发对森林、草地资源的破坏

全国因采矿而破坏的森林面积已达106万公顷。据调查,矿山开发占用林地面积最多的四个省区依次为黑龙江、四川、山西和江西。我国现有森林面积1.34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13.9%,在200多个国家中,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居136位。矿山开发占用、破坏林地不容忽视。

二、环境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1.认清形势,增强环保意识,提高法制观念

我国《宪法》明确提出“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法》也有明确的规定,“保障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矿产资源。”使用人有管理、保护、合理利用的义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应进一步认清形势,树立矿产资源保护与节约集约利用意识,全面认识、理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通过法律手段构建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建立环保法制宣传效果与行政首长问责制相挂钩的行政制度,确保环境法制意识宣传工作的有效性。

2.强化矿山“三废”灾害认识,变废为宝

矿山“三废”灾害应强化。矿山废弃物的致灾作用从根本上说一般并不复杂,有时甚至对外行人来说也是显而易见的,而有的灾害却是有一定隐蔽性,人们对其防治意识淡薄。因此,说到底“三废”灾害未能得到有效遏制,是国家政策、法规、决策者、行政长官各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社会学问题而非单纯技术问题。矿山“三废”的防治对策是辅助的,但并不是次要的,因此矿山“三废”治理应强化,变害为利,加强“三废”的综合利用。“变害为利,变废为宝”应是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长期坚持不懈的一项战略。

3.引进市场机制,摆正治污主体,构建环保治理公司

引进市场机制,是实现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良性循环的正确之路。我国环保工作存有明显的“主体错位”现象。虽然说环境成本理应内部化,本着“谁破环谁恢复,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原则,理解为企业是环保主体就等同于治理主体,这样理解就有失偏颇。“环保”对企业来讲不是主业,先天性缺乏主动性和内在动因。而对于中小企业,更由于资金、技术上相对较弱,经营灵活性大,而约束性差,复垦、生态环境的恢复等由其执行几成为不可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治污主体”与“治污主体”应该分离,这才更符合市场经济运作机制。矿产资源的开发者承担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的责任,作为恢复与治理的致污投资者应与治理者分权经营。我们的观点是,建立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的环保公司,独立职能。在生产企业与环境治理公司间建立起市场供需关系,这样更符合社会分工的要求,也有利于专业化经营。通过致污主体与治污主体的分离,达到了治污主体与受益主体的统一;同时又推动了环保市场机制的动作,从根本上校正环保“市场失灵”。

参考文献:

[1]张兴,王凌云.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