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制和国民经济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6: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有制和国民经济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有制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篇1

【关键词】建筑经济;现状;对策

一、前言

目前,建筑行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建筑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现阶段建筑经济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步伐。因此,为了促进建筑经济的稳健发展,实施有效的发展对策是必要且重要的。

二、建筑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现如今,我国经济所有制结构实行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私有制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建筑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其经济结构分为公有制建筑经济结构和非公有制建筑经济结构两种,其中公有制建筑经济在促进社会就业、加快任务完成、提高国民经济、增加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非公有制建筑经济在加强市场管理、优化市场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强化工作人员素质等方面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个别建筑公司由于成立时间较长、经营范围较广,并且自成立初,一直坚持诚信经营、合法管理,在促进建筑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提高了建筑经济的发展速度,实现了当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三、建筑经济的现状分析

1.公有制建筑经济的基本现状

现阶段,大部分国有建筑企业的领导者为了从国家经济中获得更多的利润,经常通过公司改制、亲自控股、发展分公司等形式转移资金,在此过程中,建筑企业的经营现状以及企业存亡对于领导者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

2.非公有建筑经济的基本现状

非公有制建筑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常面临随意收费、随意罚款等现象,一定程度上说明建筑行业的市场环境不规范,建筑经济的制度保护不健全。此外,非公有制建筑企业的规模较小、经营模式传统、资金融合能力较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公有制建筑企业的持续发展,加强了非公有制建筑企业在市场中的风险系数。

四、建筑经济的发展对策

1.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

建筑经济要想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走出国门,走进国际市场,加大在国际市场中的经济份额。建筑经济可以积极开发国际领域内的工程项目、参与国际贸易,因此,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建筑市场中能够及时意识到自身的发展劣势,从而优化建筑结构、提高建筑质量和效率。例如,虽然我国某有限公司的业务在国内较多省份广泛扩展,并取得了较高的市场好评。但是,该有限公司不能满足于国内市场的发展现状,而是要将目光放远,将发展目标投放在国际市场。与此同时,要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以及丰富的生产经验,进而促进本公司产品质量深度优化,降低本公司的生产成本,提高该有限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创新发展观念,加强非公有制建筑经济的发展

为了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全面发展,一定要协调好公有制建筑经济与非公有制建筑经济的关系,促进二者平衡发展。我国经济传统的发展观念是高度重视公有制经济,进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非公有制经济,导致国民经济发展失衡。因此,建筑企业务必要创新发展观念,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高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视程度,并且为非公有制建筑经济营造规范的市场环境,完善建筑经济在竞争中的保护制度,进而充分维护非公有制建筑企业的发展利益。此外,非公有制建筑经济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强化运营管理观念、创新经营模式、扩大发展规模、提高融资能力,进而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3.深化公有制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首先,公有制建筑企业要加强企业员工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进而促使员工积极参与企业投资,减少企业领导者完全控股现象的发生。其次,加大公有制建筑企业的创新力度,促进企业改革实现多元化,促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化。然后,健全公有制建筑企业的经济政策,强化建筑经济的科学经营和合理监管,进而提高建筑企业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最后,公有制建筑企业要适当的进行产权改革和兼并,通过产权改革和兼并扩大企业自身的发展规模,促进企业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进而提高公有制建筑企业的科技水平、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五、结论

我们在对建筑经济现状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建筑经济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发展对策。与此同时,协调好公有制建筑经济和非公有制建筑经济间的关系,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建筑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推动建筑行业迈向新的发展台阶。

参考文献:

[1]杨林. 我国建筑工程投保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浅析[A]. 今日财富杂志社.2016年第一届今日财富论坛论文集[C].今日财富杂志社:,2016:1.

篇2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内涵;辨析;再理解

尽管党和国家在政策层面上一再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不是只讲市场经济,不讲社会主义,同时强调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然而,长期以来,理论界的主流观点与政策主张却背道而驰。这不仅影响到改革的政策取向,更对经济改革造成不应有的负面效应。在改革开放已走过三十年的今天,有必要重新梳理各种观点,纠正错误的理解和导向,正本清源,在经济学原理指导下,恢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理解。

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的不同理论阐释

(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特有的东西,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是不能共存于一个社会的,因而计划与市场也是不能共存于同一经济体中的。这种理论观点并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而只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改革开放以来,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者所提出的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实际上一方面把我国经济改革的对象——旧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等同于计划经济。另一方面把市场经济同计划经济对立起来,认为二者是相互排斥、不能相容的,从而将改革的正确方向即由产品经济转到市场经济,错误地改为由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否定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错误地将计划经济列为否定的对象,实质上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在这种教条主义的影响下,或竭力反对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转而主张搞私有化,认为市场经济等同于私有制。

(二)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要发展市场经济必须消灭公有制,实行私有制。该观点认为,公有制经济不具有私有制经济的排他、独占等性质,其所有者是一个抽象主体,产权是不确的。公有制经济的实际经营者只享有从经营中获取利益的权利,而不负有为自身错误决策承担相应责任的义务。因而,公有制经济的实际经营者极易从个人角度出发作出各项决策,而不惜损害所在经济体的利益。并且由于公有制经济的特殊地位,其他所有制经济很难与之公平竞争,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平等性和竞争性条件无法满足,自然也无法达到所谓的整个社会利益的实现。而只有私有制经济才是市场经济的天然温床。私有制经济的企业和个人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独享性,一切行为以实现自身和增加自身福利为目的,而恰恰在追求自身个人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了全社会的利益。这也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机制的主要内容。这种观点的政策主张实质是搞私有化,建立私有制,在改革中的表现就是主张对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革。

(三)新自由市场经济的观点

新自由市场经济的观点是新自由主义思想体系的一部分,是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现代再现。自由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洛克和密尔的政治自由学说与财产所有权理论。二是启蒙思想家合理的利己主义学说。三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这是新自由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新自由主义思想和传统的自由主义思想一样重视市场的作用,认为市场是最佳的可自我调节的社会结构。因为,一方面,经济运行是有规律的。另一方面,在自由市场情况下,个人能实现最大限度的自由,市场调节在不受外界干预的情况下能最有效率地满足各方面需求,自动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政府只充当“守夜人”的角色,其干预行为往往会使情况变得更糟。新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计划经济是市场经济不可调和的对立物,因而建议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主张实行全面的私有化,认为私有财产制度是自由市场制度的基础。其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是:国民经济基本上由市场自发调节,国家实行最低程度的干预,取消国家计划机构,否定国家发展规划;在所有制结构上,取消国家所有制,实行最大限度的私有化,大量吸收外国资本参与私有化改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上,主张改掉公有制,实行私有产权制度,最大限度地缩小国有企业涉及的领域和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可见,在新自由市场经济理论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自由市场经济,就是实行全盘私有化的市场经济。很明显,这套改革主张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背道而驰的,应警惕这种观点的不良影响。

(四)以“现代市场经济”取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是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不必考虑所有制问题。市场在国民经济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国家通过财政和货币手段间接参与经济资源配置和国民经济运行。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竞争机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内容就应包括:一是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独立自主、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二是破除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三是建立并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法制体系,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四是摒弃旧的干预经济发展的行政手段,改用间接的财政和货币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的发展。为此,该观点认为,在实践上的首要任务是实行广泛的私有化,将国有企业私有化或实行股份制,使国家的作用从微观经济运行中逐渐淡出,直至完全消逝。

(五)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社会公平+市场效率”的观点

这种观点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说就是社会公平与市场效率的结合,即社会公平+市场效率。该观点提出摒弃计划经济而实行市场经济是因为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上,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具效率。但市场经济在运行中存在市场失灵,进而产生各种社会经济问题,其一便是要素社会分配不公。追求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要求。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后,必须使社会公平与社会效率完善地结合起来,这就是我国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观点的影响较大,在很长时间内成为社会上一种主流观点。在这种观点影响下,学术界出现了如各种“社会主义”的定义,主张将“公有制为主体”从社会主义定义中抽掉,提出“普遍幸福社会主义”、“功能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等于社会主义”、“股份制等于公有制”等概念的现象。这种观点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社会公平+市场效率”,显然是片面的。一方面,混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与表象。社会公平和市场效率是一种表象概念,是所有市场经济国家追求的目标或判断国家经济运行水平的标准,但不能成为区别任何两个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制度不同的判断标准。另一方面,淡化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即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区别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必须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本质的特征。

纵观以上五种观点可发现,在经济理论史上,长期存在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对立起来的观点,这已成为一种教条。整个现代西方经济学都表明:自私经济人是出发点,市场经济必须以私有制为基础。这种教条思想在改革初期表现为社会主义国家排斥市场经济,在改革后期表现为市场经济必然意味私有化,这成为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思想根源之一。

二、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

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在辨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关系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内涵进行再理解。

(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在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相容论一直存在。实际上一些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对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概念及其关系的认识本身就是不正确的。首先,市场经济的概念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与商品经济没有本质区别,只有发展程度与阶段的不同。厉以宁曾说:“从本质上讲,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一样的。”第二,社会分工决定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育程度。一方面,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产生与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曾指出,“这种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另一方面,社会分工决定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列宁根据这一原理分析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指出,“国内市场的建立(即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基本过程是社会分工”,“市场和社会劳动专业化的程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第三,市场经济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联系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市场经济是在社会分工发展的推动下,由商品经济发展而来的。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封建社会,社会分工简单、低下,不能形成市场经济机制。历史发展到近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复杂、全面,人类社会的生产形式才由自然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所以市场经济是由社会分工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一种生产形式,并不是某个社会制度所特有的。其次,计划经济是一种和无政府状态经济相对应的生产形式,政府宏观调控是计划经济的一种具体形式。所谓计划是指国家作为一个社会主体代表的角色,监控市场经济的运行,通过事先的计划对宏观市场和微观主体进行适当干预,维护国民经济的均衡、平稳发展。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经济能有效克服自由市场经济先天的自发性、滞后性、盲目性缺陷,从而有效保证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的平衡,避免生产过剩造成社会资源浪费。最后,无论是单纯的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在经济资源配置上都有其固有的优势与不足。对单纯的市场经济来说,一方面,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市场主体通过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利益,在大部分情况下能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市场调节有其固有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无法支持公共物品的供给以及保证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不能使社会经济发展的利益为人民共享,惠及全体人民。对作为生产形式范畴的计划经济来说,一方面,它可从全局和总体利益上布局生产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经济运行的剧烈波动。另一方面,计划调节容易受到主观认识能力的限制,不能完全满足利益创造者对个体利益的追求,需要复杂的组织体系推动,并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因此,将两者取优补短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优势更加明显、不足相对弱化的新的生产形式,即计划市场经济体制,这是生产力与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一种计划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内在地结合在一起,计划以市场为基础,市场以计划为指导。在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被纳入到国家计划的轨道,按照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要求有序运行,可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二)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如果说市场排斥公有制经济,也就等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不相容,亦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法建立。事实上,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可以相容,且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仍能发挥其高效率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作用。从理论上看,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没有公有制,也就没有我国的社会主义。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这一对基本矛盾,在这一基本矛盾的作用下,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社会平均利润率下降和相对人口过剩两大规律,必然导致生产过剩,爆发经济危机。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随其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会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卓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明确提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建立强大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一个最大的缺陷”。从实践上看,即使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也存在并与市场经济机制相适应。郎成平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股权结构做的研究表明,欧洲国家持股现象非常普遍。在被研究的欧洲5232家公司中,奥地利国家持股14.81%,芬兰国家持股15.12%,意大利国家持股9.98%,挪威国家持股11.81%,瑞士国家持股7.59%。这充分说明国有经济完全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不会成为市场经济发挥其资源配置作用的阻碍因素。当然,必须承认我国旧的公有制经济形式存在严重问题,必须改革。但同样必须承认,我国旧的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的问题,在于其长期处于我国旧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管理模式下所遗留下来的管理层面的问题。如,严重的官僚主义倾向,以长官意志、行政手段管理指导生产经营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探索建立新的公有制经济管理与运行机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生产经营运行机制,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改革一切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运行方法和体制。而认为要发展市场经济必须改掉公有制、实行私有化,则是脱离了中国客观的历史和现实,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照抄照搬。

    总之,市场经济是不排斥公有制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三)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关系

现代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的更高发展阶段,是自由市场经济适应生产力和社会分工新的发展,是加入政府干预因素而形成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其显著特征是:市场经济发展到更高的阶段,形成更加完善、复杂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对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发挥基础主导作用,国家通过间接的财政和货币手段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要建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现代市场经济。因为现代市场经济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含义中的一个层面,除此之外还有计划市场经济和公有制为主体两个层面的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计划市场经济,是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是把市场纳入到国家计划的轨道,使之按照国民经济结构有计划地运行与发展,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自觉按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组织生产。在计划市场机制中,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是统一的、有机结合的、互相渗透和融合在一起的,其作用覆盖全部市场范围,而非相互割裂。计划市场经济能克服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病,基本保持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有利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实现,有利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顺利运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本身固然没有什么“姓资”、“姓社”问题,但现实具体的市场经济是不能离开历史上某种特定的生产关系而运行的,它必然会与某种生产资料所有制结合,形成一种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社会经济制度。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形式或社会性质来说,它是姓“社”的。从另一个角度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般性与特殊性这两重性质。从一般性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发达的社会分工为根据,是一种计划化了的现代市场经济。从特殊性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的。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现代市场经济。二是计划市场经济。三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它是这三层含义的综合或统一。前二者属于生产形式的范畴,后者是特殊生产关系即所有制的范畴。这三个层面结合,组成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的实践意义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内涵,对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把目标搞清楚了,才能找到实现目标的正确方法和途径。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内涵出发,要深化改革,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途径。

(一)大力发展现代市场经济

第一,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经济的载体,即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知识产权市场、职业经理人市场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第二,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市场竞争主体。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与制度安排,建立健全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理顺产权关系,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经营管理权的分离;形成产权约束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第三,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健全我国宏观调控决策、监督、评估体系;用科学的宏观调控手段,选择合适的中间目标,通过财政和货币手段间接调控市场,实现国民经济的均衡运行,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要把国家的宏观调控同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积极引导我国企业走上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有限制发展的轨道。

(二)积极探索实现社会主义计划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

计划市场经济存在多种具体形式。探索实现计划市场经济的方式方法,笔者提出一种基于公有制分享经济理论基础上的“净收入分成制”的企业管理方法。其具体做法是将企业净收入在国家、企业、职工个人三个经济主体之间按一定的比例分享。职工不拿固定工资和奖金,而是按事先确定的比率分享净收入。净收入分成制不仅是一种新型的公有制分享经济的微观经济运行机制,而且也必然对国民经济整体运行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它能克服总量失衡与结构失衡,促进国民经济协调高速增长和社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另一方面,实行净收入分成制,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必然形成荣辱与共的局面,能从微观上解决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滞涨”问题。

篇3

国务院常务会议前不久鼓励民间投资参与铁路、市政、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建设。国有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的矛盾再成热议。客观地讲,国有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两个重要经济形式,既存在矛盾,同时也有和谐的一面,夸大矛盾不如理性去看待应该更恰当。

仅在少数领域“一统天下”

目前,非公有制企业几乎遍布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农业领域,主要是以农民家庭承包为主经营的形式,国有企业数量非常有限。服务业领域,除铁路、高速公路、航空、金融、邮政、远洋运输为国企主导外。其他是非公有制企业占绝对比重。

2010年,工业领域的39个行业中均存在非公有制企业。其中。国企总产值比重26.6%,从业人员占比19.2%;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了近3/4的总产出、逾80%的就业。

39个行业中,只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这6个行业,国企占绝对比重,其产值占工业领域总产值比重为15.6%。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国企比重超92%,可谓一统天下,但这三个行业的产值占工业领域总产值比重仅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这三个行业国企产值比重分别为39%、46.5%、44.1%,其产值占工业领域总产值比重也为1 5.6%。

其他的30个行业,国企产值比重均低于30%。30个行业合计产值占工业领域总产值比重达68.8%,其中国企在18个行业产值比重低于10%,而这18行业的总产值比重为42.6%。

因此。就工业领域的国企、非公有制企业布局来说,二者已形成两极分化,即国企仅在能源、水生产、烟草占有绝对比重,在钢铁、运输设备、装备制造占有较大比重;非公有制企业则在其他大部分领域占绝对比重。基本告别不平等竞争

国企、非公有制企业共存于国民经济各领域,这是中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作为市场主体存在竞争关系,意味矛盾与冲突。

首先在生产要素方面。如两者为获取同一地块开发权的竞争,显然是零和博弈。一些国企在竞拍中以不合理的高价获得土地开发权,备受舆论批评。银行信贷方面国企也备受关注。这些关注的背后,体现的是国企、非公有制企业在获取生产要素中的矛盾。毕竟,土地、银行信贷等生产要素的交易比产品市场复杂,它要考虑到风险、客户特点、信息传递等因素,并不只是需求与价格,所以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评论。且就获取生产要素来说,大企业总是比小企业有优势,而在中国,大企业更多地采取国企的组织形式。因此,在看到它们获取生产要素有优势时,人们往往把它们视为国企而不是大企业。实际上,国企改革发展进程中,国企陷入困境时银行同样不给贷款,包括目前一些被银行“追着屁股”要给贷款的国企,在曾经困难时就求助银行而无门。

其次是市场需求方面,两者面对同一客户时的矛盾。相对于生产要素来说,市场需求方面的矛盾要小得多。这是因为市场需求是广阔的,企业会有更多选择,且这种需求来自消费者的决定。消费者选择时,不会关注产品是国企还是非公有制企业生产的,谁的质量好、价格低,谁就会取胜。

国企、非公有制企业竞争的结果肯定是有输赢甚至有淘汰,这是正常现象。正因如此,资源才实现了有效率配置。这里可能争议的是公平竞争问题,即国企依靠国家为后盾对非公有制企业进行不平等竞争。国家在国企进行市场化改革中确实有过政策性支持,但这种支持是为了国企能够最终实现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存与发展。一个企业在市场中竞争。显然不能靠来自政府的支持,短时间内可能会有,长期肯定不行,因为中国国企规模如此巨大,政府若长期支持也承担不起。2003年以来,国企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在此期间,国家已取消对国企曾所给予的一些支持,同时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让国企上缴红利。可以说,国企已由原来的政策支持转为向国家贡献。因此,当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得好,一定是有了竞争力,而不是相关政策支持的结果。当然,一些企业是得到了政府帮助,但这些都是大企业,而且在经济生活有特殊地位,如倒闭会危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政府只能帮助渡过难关。通用汽车公司就有过这样的情况。这样的事情同样会发生在中国。而中国的大企业多采取国企的形式,因此,这种帮助很容易被贴上救助国企的标签。

消除“准入障碍”意义有限

批评国企垄断也是一个经常的话题。垄断主要有三层涵义:对消费者或供应商进行价格歧视、驱逐竞争对手、设置准入障碍。目前批评垄断主要聚集于消除准入障碍,实现非公有制企业的进入。这样的反垄断若旨在提高效率。则是正确选择。如最近山东省出现非公有制企业电厂,电价比国有电网企业低1/3。我们必须要给予充分肯定,保护它的发展,防止国有电网企业对它的排挤。但也不应要求国有电网企业也要按非公有制企业电厂同样的价格供电,因为各企业的成本不同,它要受制于历史与现实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如果消除准入障碍是为了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则值得商榷。因为要消除垄断的行业只有少数几个,市场规模也就那么大。况且,即使实现了准入,也只能是占有部分市场。其结果是在消除垄断的领域,有了一些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而对广大的非公有制企业来说,这种消除垄断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它们要在其他更为广阔的领域寻找机遇。因此,呼吁消除垄断,无非是一些企业认为垄断领域有唾手可得的利益,旨在要从中分取一块“蛋糕”,而这对于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意义极为有限。

篇4

(二)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本单元考点: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4、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5、国家的宏观调控;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二、本单元的重点、难点:

重点: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难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坚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区别和联系;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及其之间的关系。

三、热点:

正确认识当前国有经济布局上的战略调整;当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地位作用;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行业垄断;我国目前宏观调控的问题与对策。

四、考点提要

考点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中占主体地位(或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产品的分配方式。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我国的分配制度)两个方面。

1、公有制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的地位(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2、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含义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①含义:……

国有经济:……(主导)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集体经济:……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

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如股份制、承包、租赁等。

②具体内容: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经济

含义

范围

作用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在微观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实际上是指资产的经营方式或组织形式。)

③正确认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①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第一、……第二、……

(补充:国有经济的控制力:A表现在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支配力;B表现在国有资产整体质量的增长力;C表现在国有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D表现在国有资产对社会资本的广泛辐射力和引导力;E表现在国有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支撑力;F表现在对社会经济运行整体态势的调控力。如:以中央重点抓的512户国有骨干企业为例,它们占国有工业企业总数一到1%,而资产总量则占55%,销售收入占60%以上,向国家提供的利税占85%)

②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也不会削弱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为什么?)

3、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①实现形式多种多样的原因:③有哪些实现形式:

②探索实现形式多样化的意义:④热点问题

正确认识当前国有经济布局上的战略调整

①调整的原因:

②调整的手段:

③调整的目的:

④调整不会削弱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⑤调整不会改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我国社会主义性质:

考点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

(主体)国有和集体成分

###我国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构成

(我国经济成分构成)个体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

非公有制经济私营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市

外资经济:……P。39场经济的重要组

(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的成部分,而不是

境外资本部分;中外合作补充)

中的境外资本部分)

1、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性质(含义)

特点(内容)

地位

作用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①是什么?

②这一制度的基本内容:……P。39(既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要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A、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B、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就是要继续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并对它们进行监督管理。)

3、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

①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决定的(根本原因)。P。40

②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P。40-41

③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原则

④实践证明,它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P。42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它包含两个基本方面,即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或目的)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产品极大丰富,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保证生产力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保证发展生产力的成果归人民享有。

4、热点问题

当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地位作用

①发展:发展迅速,今后还要继续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②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考点三:我国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及其必然性

①按劳分配的含义:(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它的基本内容是:……

②按劳分配的必然性: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

前提:……P。42

###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是物质基础:……P。42

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直接原因:……P。43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对资本主义"按资分配"原则的否定。在我国现阶段,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要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③按劳分配的作用

2、按劳分配以外的收入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国有经济、集体经济)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个体经济)

按资本要素分配(存在于混合所有制经济、

###我国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按技术信息要素分配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按土地要素分配

按劳动力要素分配(私营、外资经济)

福利性分配(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社会保障收入

①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②按生产要素分配

③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收入

(实行非按劳分配的几种分配方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3、社会主义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①这是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②这是由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③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1)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最终原因)

2)由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确立分配制度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的客观必然性4)实践证明,这种分配制度对于加快经济发展和

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促进作用

###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关系

区别:含义不同

联系:基本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分配制度。二者都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是二者的最终决定因素。

####注意的问题

问1:劳动所得(或劳动收入)从形式上看有哪些?(劳动所得除了按劳分配收入:工资、奖金、津贴、联产计酬,还包括其他分配方式中的个人劳动所得。)

问2:科技人员的收入属于何种分配方式?(A公有制经济中的科技人员提供新技术所得收入,应属于按劳分配。B科技人员以自己的科技成果入股而得到的收入,属于按技术要素分配,也就是说属按生产要素分配。C私营企业中科技人员的工资收入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不属于按技术要素分配。D一部分科技人员,脱离原所属单位,自办科技实体,利用自身科研条件,开展科学研究,其科研成果属于归自己所有的技术商品,以技术转让方式把它卖给有关企业使用,属正常的商品交换,其所获得的收入属于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并不属于按技术要素分配。)

问3:凡劳动所得,都应给予保护,凡非劳动所得,都应一律没收。(分析:A你在国企工作,拿到的是工资、奖金和津贴。如果生产的产品不合格甚至是伪劣产品,该不该保护?显然,这种劳动所得不应保护。个体劳动者在生产和经营中偷税漏税,是法律所不允许的。因此,并非保护一切劳动所得,而是保护合法劳动经营所得。B非劳动所得有哪些?银行存款利息收入、经营风险收入、按资本要素分配所得等均属于非劳动所得。在现阶段,合法的非劳动所得受法律保护。总之,合法的劳动所得、合法的非劳动所得,都受到法律保护,不合法的劳动所得、不合法的非劳动所得都不受法律保护。)

问4:我国现阶段分配方式中的"五个不等式":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等于社会主义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还包括其他的非按劳分配方式。

B、按劳分配不等于每个劳动者都能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①按劳分配是指……②但在现阶段,在公有制经济中,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职工等量劳动并不一定能够获得等量的报酬。③无效的劳动(如生产的产品积压)不能获得劳动报酬;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职工获得的劳动报酬同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挂勾,各个企业经济效益不同,职工的收入不一样。④在现阶段,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并非存在于每个个别场合,而是存在于许多场合的平均数中,使"不等量"围绕"等量"上下波动。

C、劳动收入不等于按劳分配收入。在现阶段,劳动者的劳动收入主要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公有制经济中企事业单位职工的按劳分配的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经营风险收入中经营者凭借复杂劳动而获得的劳动收入。由于按劳分配的前提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非公有制经济基础上获得的劳动收入均不属于按劳分配收入。

D、非劳动收入不等于剥削收入。剥削收入是指私营企业主和外商凭借资本所有权获得的剩余价值。这种剥削收入是一种非劳动收入。而按资金分配收入(如股份分红、银行利息、债券利息),风险收入(如股票交易、期货交易、企业承包者和经营者的风险收入),等不能说是剥削收入。

E、收入悬殊不等于分配不公。收入悬殊不一定是分配不公造成的。现阶段,由于分配方式多种多样,会造成收入差距。对目前收入悬殊问题应区别对待。要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高收入,规范收入分配,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考点四: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1、资源和资源配置

2、市场和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含义:……P。46

3、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①区别

②联系

比较市场经济商品经济

含义不同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考察问题的角度不同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讲的是资源配置方式相对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而言,讲的是是否为了交换

出现的时间不同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自由竞争阶段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和私有制产生时期

联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4、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①平等性

②竞争性

③法制性

④开放性

平等性(由什么决定?--价规的作用决定。价规要求交双方遵守"等价交换"原则,这一原则决定了经济活动的参加者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竞争性(为什么存在竞争?--商品经济的产物。其积极意义是:有利于社会劳率的提高和行业的技术进步,有利于消费者,通过消费促进生产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法制性(市场经济在竞争中会引发利益矛盾。处理矛盾的准则是法规。所以,每个经济活动的参加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也能够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也是依法治国的要求。)

开放性(由什么决定?--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广泛发展。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内在属性,它促进了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从市场经济的四个方面的特征及其关系可说明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5、一般特征之间的关系:

###市场经济有哪些要素?市场经济如何通过它的要素来配置资源?

(1)供求:供求是市场机制的基本要求,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前提。

(2)价格:价格是市场运行信号灯,引导资源配置的指示器。市场价格的升降,给供求双方同时发出信号。价格提高,将会促进生产,增加供给;反之,则起到抑制需求的作用。通过价格的双向调节,使供求在新的水平上实现平衡。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要素。

(3)竞争:竞争是市场机制的本质要素,是市场活动的灵魂。没有竞争,价格的决定、

价值规律的作用都无从谈起,也就无法发挥市场的配置资源功能。

总之,通过竞争,价格在供求影响下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引导社会资源向效益高、急需发展的产业和企业流动,即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6、热点问题: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部门垄断

考点五:国家的宏观调控

1、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①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

②市场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2、国家宏观调控的任务

①宏观调控的含义

②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3、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含义

内容(作用)

###

解决办法:

宏观调控

注:对市场经济的内涵一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的作用;

应注意把握两方面:二是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

(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克服市场的种种缺陷,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不能认为只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才有宏观调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拉手,向前走")

4、热点问题:我国目前宏观调控的问题与对策

①问题:各地不根据实际情况就乱上项目,高档宾馆、大型商品严重供过于求;陆续发生"彩电大战"、"冰箱大战"、"空调大战";不少地方水果卖不出去烂掉;大量的商品房无人购买而长期闲置等。

②产生问题的原因:第一,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很不完善,特别是大多数国有企业还没有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还不健全,不少企业的经营活动还要受"长官"意志的支配。第二,市场不发达,信息不灵,导致盲目决策。第三,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间接宏观调控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和完善起来。

③对策:A、完善市场体系,发挥其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B、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进行调控经济。

###市场调节(不是市场经济)的弱点和缺陷:

原因后果

自发性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都是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追求自身的利益出现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的现象

盲目性生产者和经营者各自独立,分散的地位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滞后性由它的自发性、盲目性和资源配置的实现方式决定导致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特别是在农林及大型项目建设上影响更明显

(正因为市场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所以,必须要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

考点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①②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比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内容不考)

比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别与社会制度结合不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资本主义基本制度

基础不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资本主义私有制

目的不同实现共同富裕获得剩余价值

宏观调控程度不同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为什么?P.60)虽然国家可以采取某些措施干预,但仍处于无政府状态

相同点都具备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计划的区别

(1)在调节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不同。前者是配置资源、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起基础性作用的是市场,计划起辅助和补充作用;后者以计划为基础和主要手段进行资源配置。

(2)计划的内容不同。前者主要是在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调控、重大结构与生产力布局规划,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后者对每个企业生产经营、产供销、人财物等方面作具体规定和管理。

(3)计划制定和实施途径不同。前者自觉遵循价值规律,通过综合运用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来实现;后者无视价值规律,主要依靠指令性计划以及其他行政命令,通过直接指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来实现。

###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

(2)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发挥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价值规律的三个方面作用,归结为一点,即优化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会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高效率。

(3)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市场的自发性会带来盲目性。市场虽有灵敏性特点,但不能反映供需的长期变化趋势,具有滞后性。因此,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这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学法指导: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是什么?市场--什么是市场?--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的调节作用是否万能的?(不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典型题例

背景:近年来,由于对市场监管不力,市场上不时传出"毒大米"、"毒油"、"毒月饼"、"黑心棉"等事件。这些事件严重地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

辨题: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就是强化国家对市场的监管。

答:(1)、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大对市场监管力度,坚持依法治市。(2)从经营者角度看,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需要经营者提高自身素质,依法经营。(3)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需要消费者提高权益观念,敢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4)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也离不开舆论和社会的监督。(5)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必须德法并举,国家、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

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也必然会引起贫富差距,导致两极分化。

答: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②允许和鼓励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和发挥生产要素的效能,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发展生产力,也会造成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③把按劳分配入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一方面,我们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加强宏观调控,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防止两极分化。

"孔雀东南飞",是人们前几年对西部地区的人才等资源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的这一形象说法。现今,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会出现"孔雀飞西北"的现象。请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简要分析说明这种经济现象。

答:(1)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要求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就先有"孔雀东南飞",再有"孔雀飞西北"的现象。(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市场调节作用与国家宏观调控的统一。过去的"孔雀东南飞"是市场作用的结果,而现在的"孔雀飞西北",则是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

五、典型题例

1、(单选)在我国现阶段,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要求在社会总资产中(全国高考D)A、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逐步下降B、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逐步上升C、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超过私营经济D、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超过非公有制

2、(单选)"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这两种不同提法的区别在于(全国高考A)A、是否把承认非公有制经济视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B、是否承认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C、是否认为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起主导作用D、是否认为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有所下降

3、(单选)在我国现阶段,不同国有企业的职工,付出同样的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也会有所差别,这是因为(全国高考题B)A、贯彻按劳分配能使企业中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B、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企业的效益是联系在一起的C、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企业的利益是联系在一起的D、按劳分配与按资金分配是结合在一起的

4、(单选)1993年至1997年,我国政府对经济运行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由"高增长、高通胀"转变为"高增长、低通胀",世界舆论认为我国成功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软着陆"。这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条件下(全国高考B)A、市场经济以宏观调控为基础B、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内容C、低通胀以高增长为必要条件D、高增长和低通胀是相互相成的

5、(单选)我国正在建立的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主要表现为(全国高考B)①我国的市场经济是有计划指导的②我国的市场经济与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相联系③我国的市场经济与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相联系④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目的,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6、(全国高考,辨析)在我国现阶段,"共富"必须"先富","先富"必然"共富"。

答:(1)共富指的是共同富裕,先富指的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2)在我国现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发展不平衡,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能调动广大劳动群众的积极性,共同富裕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全体人民同时同等程度地富裕起来,因此,共富必须先富是正确的。(3)先富的根本目的是共富,国家只有一方面提倡先富帮后富,另一方面对于收入过分悬殊的现象实行干预和调节,才有助于防止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否则,先富未必共富。

六、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据报道,在浙江,国有经济总量借调整之机,迅速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20多年来,在高速发展的个体、私营经济包围下,国有经济以年均增长18%的高速度发展。这说明(D)A、国有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是对立的B、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太快C、国有经济总量越小,经济发展越快D、国有经济能够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2、根据上述材料,国有经济从一般性竞争性行业退出意味着(B)A、国有经济是否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不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性质B、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并不要求在各行各业都占支配地位C、国有经济只要退出一般性竞争行业,就能够发挥主导作用D、国有经济不要与其他所有制经济比高低

3、深圳建材集团作出决议,同意留英博士沈浩以个人专有技术作价510万入股国有企业。沈浩博士所获得的510万元属于(C)A、按劳分配所得到的收入B、按资本要素所得到的收入C、按技术要素所得到的收入D、按信息要素所得到的收入

4、上题中深圳建材集团作出这一决议的事实表明(C)①科学技术也是生产要素,可以参与收益分配②技术也可成为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③沈浩收入由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组成④国家鼓励个人以技术入股国有企业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5、多年来,音像市场走私、盗版音像制品的情况屡禁不止,在一些地方甚至泛滥成灾,音像制品集中经营场所沦为非法音像制品集散地这一事实反映了(B)A、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特征B、市场调节具有弱点和缺陷C价格和供求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D、生产经营者不懂得经济活动应依照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

6、非法音像制品在一些地方泛滥成灾,这就要求国家(D)A、取缔、关闭音像市场B、对走私、盗版音像制造者课以重税C、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D、加强对音像市场的管理调控

(二)不定顶选择题

7、我国现阶段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下列做法符合这一分配制度的有(AB)A、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B、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C、凭借行业基础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个人额外收入D、规范收入分配,消除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

8、商品经济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现为(AB)A、市场是和商品经济同时产生和发展的B、商品经济越发达,市场的规律、作用也必须相应地扩大和加强C、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是区分不同类型商品经济的标准D、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就是依靠市场的调节作用

9、国家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控制和调节。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ABCD)A、保持经济总量平衡B、抑制通货膨胀C、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D、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三)辨析题

10、

###补充练习题:

1、国统一开通举报电话,是政府运用(C)进行宏观调控。(2001年全国高考)A、经济手段B、舆论手段C、行政手段D、法律手段

2、经过15年的艰苦谈判,中国在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WTO的成员国。加入WTO后,我国市场上国内外企业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这是因为(B)(2002年春季高考)A、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B、中国市场将成为开放统一的市场C、中国市场的商品需求基本饱和D、中国政府不再调控市场经济活动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完全由企业自主制定价格。(2001年京、皖、蒙春季高考)

答:(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企业应当享有价格自。(2)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企业自主定价应遵循价值规律,任意提高或降低价格是违背价值规律的。(3)价格变动事关整个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企业之间发生的各种不正当的价格竞争,会损害社会的整体利益。因此,政府必须对市场价格变动进行调控。

4、过去不少企业在生产和经营上遇到问题是"不找市场,找市长",而今是"不找市长,找市场"。这一变化说明了(BC)A、企业和政府脱离了关系B、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增强C、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是依靠市场调节作用来实现的D、我国政企关系已完全理清

5、在我国,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坚持坚持生产力标准是一定的,这是因为(B)A、公有制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完全适应的B、要促进生产力发展,就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C、公有制能适应不同层次的生产力D、只有公有制才能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6、"分配方式本质上毕竟要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这就是说(B)A、实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B、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分配方式的物质基础C、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D、产品多少直接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7、上海市250户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平均每100元资本金中,59元是国有资本,41元是包括海外资本在内的社会资本。安徽美菱集团公司国有经济控股33%,只有3。8亿元国有资本,支配推动了20亿元的社会资本。这说明(D)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B、国有经济控股比例达到33%,就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C、国家和集体控股的比例应在50%以上D、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8、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把一些小型企业出售给私人,这不是实行私有化。因为(B)A、企业资产的所有制性质没有变B、私有经济在国有经济中的地位没有改变C、企业向国家承担的纳税义务没有改变D、企业受国家法律、政策的制约没有变

9、三峡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预计2009年并网发电。三峡工程的兴建表明(D)A、我国具有世界上最强的综合国力B、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利益是完全一致的C、国家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D、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10、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仍需计划,这种计划应(D)A、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B、主要通过经济杠杆,以指令性计划来完成C、通过直接指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来实现D、自觉运用价值规律,以指导性计划为主

11、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令。这些法令的颁布和实施说明(ABC)A、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法制经济B、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经济效益多元化,必须用法制来规范C、社会主义统一开放的大市场,必须是公平竞争和有序的,必须有法律来保证D、法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12、2001年4月3日《经济日报》报道,一副OK眼镜国内的价格最高可达7000多元,而在美国的售价不到200美元。OK镜疗法需要各种医疗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作支撑,但这种尚不成熟的疗法在中国各地遍地开花,不少医院转入OK镜专诊室的眼科大夫对此并无专门研究,一些基层医院甚至普通商店都在经营OK镜。因戴用OK镜引起急性细菌性结膜炎、角膜炎而到医院就诊的近视患者日益增多。(1)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什么经济学道理?(2)针对(1)的结论,你认为应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市场存在着弱点和缺陷,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和自发性。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都是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这样,在市场利益驱动下,市场上就可能产生一些不正当的经济行为。(2)国家应加强对OK镜市场的宏观调控,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加以调节。一方面,要制定进入OK镜市场的相关标准;另一方面,要严格规范经营OK镜的经济行为,对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要坚决加以制裁。

13、某企业改为股份制企业时,企业负责人购买了该企业面值60000元的股票,年底分红时,该负责人获得了10000元股息。这10000元收入属于(BD)A劳动收入B、资本收入C、经营收入D、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

14、

15、2000年5月29日,《人民日报》报道,增加品种,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是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面对激烈竞争提出的四项对策之一。提高市场占有率所体现的经济学道理是(BD)A、市场占有率越高,其商品价值量越大B、交换是实现商品价值的关键C、市场占有率越高,商品的使用价值就越大D、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6、国家冶金局确定,2000年我国压产1200万吨钢,钢产量不超过1。1亿吨,钢及钢材产量均减产约10%,以促使钢铁价格逐步回升,效益增长。这表明(B)A、商品价格由价值决定性B、我国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C、供求关系决定企业效益的状况D、我国钢铁行业市场调节生产的能力还不强

17、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实行宏观调控,其特征有(ABCD)A、主要通过价格、利率、税率、汇率等经济手段实施调控B、国家计划以市场为基础,总体上属以指导性的C、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再直接干预D、法律规范、信息指导,成为调控的重要手段

18、

19、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政府行为而不是市场行为。

篇5

关键词:股份制;国有经济;股东权;自益权;公司治理

一、股份制的概念及性质

股份制是指以投资入股的方式把分散的分属于不同所有者的生产要素集为一体,统一经营,自负盈亏,风险共担,按股份分利的资本组织形式和运营方式。股份制本身是中性的,不具制度属性。不能笼统的说它是“公”,还是“私”。股份制诞生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土壤,但它是生产社会化与市场经济结合的产物,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以及与之相伴随而产生的股权与产权的“分离”是其主要特征之一。股权只代表一般财产权而非企业产权,只有控股权才代表企业产权的控制权,才有资格取得法人代表地位。

二、股份制的作用及其特点

从放权让利的国有企业改革到推行股份制再到股份制经济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说明我国公有制逐步采取了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形式和途径,同时也说明了股份制对公有制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股份制有利于扩大公有制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股份制能够容纳不同发展水平的生产力,可以使分散的生产力迅速成为集约生产力,从而有利于发挥资本和劳动的整体效力。

股份制能够兼容不同性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形成一个既相互制衡又共同合作的利益共同体,从而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股份制是一种能够主动运用社会资本力量,同时接受社会资本大众监督的有效形式。国家和集体控股,可以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股份制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增强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活力。

由上述可知,股份制有很强的兼容性,是公有制及国有经济的理想选择,是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状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股份制经济的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在不触动各种所有制的财产权所有制的同时,通过所有制和经营权的分离,形成各种所有权的经营实体。这种经营实体既可以保持各种所有权的独立性,又能共同使用交叉的经营空间,共同开拓新的经营空间,有利于克服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封闭性,实行开放经营,有利于各种所有制拥有的资源在广泛的经营空间内流动,优化组织和充分利用。可见股份制能将不同所有权融为一体,通过股权形式实现不同所有权的聚合是未来国有经济完成改制所采取的主要实现形式。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主要形式,其政策含义非常重要。一是要更加积极地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公司制改革,积极吸引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改组;二是今后要尽量少搞国有独资企业;三是国有投资公司,控股公司也可向非国有企业参股,但要公平竞争,不能依仗政府强令推行;四是重要的企业需要国有控股,要尽可能相对控股。个别仍需国有独资的,要由多家国有主体共同控股,使出资主体互相制约;五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必须考虑如何更好的利用控股公司,投资公司等对不同类型企业控股或参股,从事资本经营,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随着国有企业多元化产权关系的形成,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目标就能够在运营中实现,使原来沉淀的大量国有资本顺畅地流转。

三、国有经济选择股份制

十六届三中全会总结了我国股份制的实践,因此要以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积极推进股份制成为国有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

(一)发展国有资本控股或参股的股份制企业是推行股份制成为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的基本途径

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要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在调整中逐步完善和发展股份制。如果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国有资本一般要保持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绝对控股就是国有资本占51%以上股份,相对控股是由于股权分散,国家掌握20%―30%的股份即可达到控股的程度)。国家今后新建的企业要注重采用股份制的资本组成形式和经营方式,进一步探索建立国有资本控股或参股的具有持续生机活力的股份制企业。

(二)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上,推行和发展股份制经济的基本条件

在投资主体多元化,产权多元化的基础上,建立董事会,成为企业的最高权利机构,由股东会产生董事会,作为企业的决策机构,由董事会聘任经营管理者,作为企业管理的执行机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管理者三者之间形成制衡机制,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从而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三)推行股份制能够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增强国有经济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推行股份制有利于国有资本流动重组,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股份制企业提供了一种明晰的财产组织形式,便于国有资本通过资本市场在不同行业和企业间流动,国有资本可以转让股权,推出资本回报率低和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避免国有资产闲置,还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购买其他股票,“借鸡生蛋”;推行股份制有利于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真正的市场主体。

(四)发展股份制有利于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增强控制力和实行真正的政企分开

股份制有利于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实行股份制经济,有利于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从一般性企业退出而转向投入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从而增强国家经济的控制力;股份制的“两权分离”特征,有利于固有企业在改革中实现真正的“政企分开”;股份制还有利于实现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

综上所述,股份制可以使国有经济的资产顺畅地流转起来,把国有资本配置到能够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领域,推进国有经济战略调整步伐和提高国有资产重组质量,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股份制还可以使国家通过“控股”来保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使国有企业实现自主经营,成为一个活的经济实体,使国有经济这种公有制形式在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中得以实现。

国有经济选择了合适的经济制度,剩余的就是公司治理,而公司治理的实质是股东权的合理配置问题。

四、股东权概念的正确理解

股东是因出资而取得公司股份的公司成员,股东也是公司的共同所有人,但不是公司对财产的共同所有人,他们以共有人的名义所持有的权利和义务由股份衡量;股东权是股东对股份的所有权,是一种财产权;股东权是一种非财产权,但包含财产权内容,是区别于股权的一种社员权,股东权是一种以非财产权为主要内容之一的权利,是基于股东股份产生的一种法律地位,股东权是公司股东作为公司出资者按投入公司的资本额而享有的所有者的权利。

股东权包括自益权和公益权两部分,自益权以收益权为主,包括:分红权、股份转让权、优先权和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等;而公益权主要为非财产权利,包括:知情权、质询权、表决权和大股东表决限制权等,相对与收益为主的自益权而言,企业的治理症结在于股东权的配置即寻求股东公益权的最合理实现方式。

五、股东权的配置

在我国,随着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出现,尤其是国有经济选择股份制,股东权之间的要求与冲突也显现出来,由此出现的多元化主体寻求股东权的合理配置成为理性的要求。

董事制度的变革之所以与股东权配置有必然联系,在于无论是否采用董事会中心主义的公司治理,均是以董事会为股东权冲突的连接机构。董事的股份累积选举制就是合理配置股东权从而传导董事会进行公司治理的有效模式之一。股份累积选举权规则起源于美国依利诺伊州1870年所制定的宪法第3章第11条。日本在1950年修改公司法时也仿照了美国的条例,我国台湾1966年修改公司法时第198条规定了这一法则,并要求强制执行。其方法为:股东大会选举董事时,每一股份有与应选董事相同的人数的表决权,可集中选举一人,也可分散选举数人。实质上是将股份按拟选董事人数放大后,赋予股东以集中或分散选票的权利,同时避免了控股股东利用控股权重复投票给自己董事的情况,这种方法绝对排除了控股股东垄断董事会的情况。

如:控股股东持有公司1000万股份,其余全部股东累计持有800万股份,公司拟选董事5人,按我国现公司法选举原则,如果控股股东推荐董事5人,每一候选人均获1000万股份的支持,而其它股东无论推选多少候选人,始终不会超过800万股份的支持,这使得其他股东没有候选董事达到法定要求。如果采取股份累积选举法,则能完全克服。同样持股,控股股东如推选5人候选董事,则每人只获得1000万股份支持,但如果其它股东联合推选4人,则每一人可获1000万股份支持,与控股股东的候选董事股份支持相同,从而确保了其它股东能共同推选与其股份相对应的董事,有效的防止国有经济的垄断,有利于国有经济的顺畅发展,这样形成的董事会客观上代表了更多股东的利益。对中国而言,有必要强制执行股份累积选举法,如何利用股东权合理配置达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目的,仍需我国在将来的发展中进一步思考与完善。

参考文献:

1、sharehold a person who owns shares of stjoint stock[M].black’s law dictionary,West publishing co.US,1979.

2、孙志军.对股份及股份公司财产关系的再认识[J].中国法学,1988(3).

3、武忆舟.公司法论[M].三民书局出版社,1980.

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 环境制约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解决新增就业、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对外贸易和发展慈善事业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时期,因此,为了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应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充分激发中小企业的内生动力,切实完善法律监管的制度体系。

1.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制约因素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受多重因素制约,大致可以分为一下几个因素。

1.1行业领域准入的门槛与歧视

主要表现为:一是针对中小企业的“铁门”(严格禁人行业)、“玻璃门”(看得见,却进不去)、“弹簧门”(即使进去了,由于各种非市场因素,最后退出来)现象,在一些行业,尤其是垄断行业中比较严重。二是部分产业调整、振兴在具体实施中,主要向国有经济倾斜,排挤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三是部分地方政府政策多变,迫使中小企业退出原已进入的行业领域。尤其在金融、铁路、电信、能源开发等行业领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民营企业进人壁垒。

1.2财税金融支持的不足与管制

主要表现为:一是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突出,信贷覆盖率低,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二是企业纳税复杂,各种收费项目名目繁多,中小企业实际税负较重。三是中小型企业很难获得政府的专项财政资金支持。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为重塑市场信心,中央政府的4万亿元财政政策和9万多亿元的货币政策基本上流向了大中型国企,出现了事实上的“国进民退” 。

1.3社会管理体系的分散与轻视

主要表现为:一是某些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尚未充分认识到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服务意识不强、透明度低、效率不高。二是在管理、监督过程中,不能一视同仁,往往在实际执行中不爽快,有时还设置人为障碍。三是缺乏更加高效统一的管理职能部门,有时在会出现“多头管理、多头不管”的现象。

1.4私有产权、知识产权界定的模糊与薄弱

主要表现在:一是公共利益规定的模糊,《宪法》第13条第3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但我国宪法目前对“公共利益”的规定太过笼统和简单,导致实践中操作的随意性很大,侵害也就不可避免。二是专利保护仍然不足,过高的专利费以及执法动作不协调、执法力度弱等原因极大的制约了创新的内在公里,形成了对原有技术模式的路径依赖。

2.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对策思考

在当前美国增长迟缓,欧盟陷入债务危机的状态下,“倒逼机制”日益成为国内经济学家的共识。而国内经济的真正发展要靠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2.1进一步解放思想,给民营经济松绑

回顾过往的历史,以来,我国的实际经济制度在逐步改变,对实际经济制度的思想认识、理论阐述、法律界定也在逐步适应着经济情况的发展。当个体经济广泛兴起之时,推动宪法修改,明确了个体经济的补充地位,反过来,宪法修改则促进了个体经济的更快发展。当私营经济广泛兴起之时,推动宪法修改,明确了个体私营经济的补充地位,反过来,宪法修改则大大促进了私营经济的更快发展。这样,逐步使宪法明确了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宪法修改则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更大发展,在国民经济中也超过半壁江山。然而,自2008年金融危机波及到我国,使我国经济下滑危险加剧时,中央出台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基本上用于支持国有企业的大发展,出现了新一轮的“国进民退”,到目前为止,双松的宏观经济政策使得国民经济出现了产能过剩,通货膨胀,并没有真正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出现了很多逆向调节。

国民经济的发展,真正有赖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据《充分激发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一文预测,随着法律、政策、市场和社会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可以肯定,未来五年民营经济发展仍将基本保持过去10年的发展势头,在经济中的比重继续提高,将超过三分之二,达到70%左右。面对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面对民营经济的地位与作用正在向“三分天下有其二” 发展,我们呼吁进一步修正意识形态中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的表述,如可采用上文中的三个建议:“以国有经济为主导、民营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以国有经济(或公有制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我国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混合经济,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适应当前生产力的发展,适应未来生产力的发展。

2.2进一步打破垄断,给民间资本机会

篇7

关键词:恩施;非公有制经济;资金融通;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过程中,非公有制经济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组成部分。同时,党和国家也非常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恩施州由于受地理环境、历史原因、经济基础、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缓慢,属于贫困地区,突出表现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然而,非公有制经济融资难是导致恩施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解决非公有制经济融资问题对于加快恩施州开发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更为紧迫。这个问题在全省、全国也具有普遍意义。

一、恩施州非公有制经济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企业融资的渠道和方式主要有四种:银行信贷、发行企业债券、发行股票和企业内部积累。但体制、政策、企业内部等原因导致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恩施州非公有制经济融资难的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非公有制经济自身信用不足

有的非公有制经济内部管理不规范,沿用家族式管理,缺乏市场化经营机制和科学化决策机制,极容易产生经营风险和决策风险。有的非公有制经济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能提供准确、完整的财务会计资料,使银行很难掌握其生产经营资金运行的真实性,从而对其开展信贷业务缺乏信任感。有的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小、产权不清晰,很难提供信用保证措施。有的非公有制经济信用意识淡薄,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银行防范金融风险的“惜贷”

近年来,由于受“抓大放小”的影响,商业银行投入的重点普遍放在大企业、大项目上,由于非公有制经济大都是中小企业,缺乏必要的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资料,银行无法对其进行信用等级评估,使银行把非公有制经济视为高风险贷款,过分强调了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忽视了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贷款支持。近年来,商业银行实行集约化经营,加强信贷管理,以总行为一级法人,上收信贷审批权限,总行对各分行实行有限授权,除低风险授信业务外,所有的信贷审批权归总行。加之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小、信用度低,难以符合银行的信贷准入标准。这些都从客观上给非公有制经济放贷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对非公有制经济进行服务的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有的非公有制经济在向银行、信用社贷款的过程中,往往对企业的不动产、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作抵押登记,因手续复杂、费用高而增加了融资的成本,使非公有制经济贷款增加了难度。还有的非公有制经济由于社会上的中介担保机构实力较弱,无法提供足够的担保,使融资难以实现。

(四)非公有制经济科技含量低、规模小、发展方式粗放

由于多数非公有制经济产品结构单一,起点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弱,发展方式粗放,没有受国家宏观政策支持的高科技项目,使得非公有制经济失去了向银行融资发展的机会。

(五)融资渠道狭窄、单一

目前,恩施州的非公有制经济通过上市融资尚无可能,多数又不符合银行的贷款条件,融资主要通过自筹资金和民间贷款来完成。因而,融资规模往往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

二、恩施州非公有制经济融资的思路与对策

(一)认清非公有制经济的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地确定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政策

按照格雷纳分类方法,企业发展通常要经历五个阶段,即创新成长期、指导成长期、授权成长期、协调成长期和合作成长期。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其主要的融资方式也随之不断变化,并且明显表现出一种周期性。简要地说,企业成立的时间越短、规模越小,其家族性或“亲友性”特征越鲜明,内部信息的透明度就越低,这就决定了在企业的初创时期,一般很难借助风险投资、中短期贷款、投资基金等中间类型的外部融资获取资金,而只能依赖初始内部人融资、贸易信贷或天使融资等方式获得资金。所以,我们不能笼统地说非公有制经济融资难,而是要针对那些具有一定的市场前景,但仍处于初始或资金负债率偏高、内部管理不够完善和透明、信用状况不理想等状态下的非公有制经济。只有这样,制订出的解决方案和政策才能有效。

(二)政府要为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搞好环境建设

各级政府一定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强抓“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利用好国家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正确处理好保护银行债权和发展地方经济的关系,引导银企关系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一是要稳步推进信用工程的实施。努力创建“诚信社会”,严格规范管理改制企业,切实保护金融债权。二是要通过建立政银企联系会议制度等途径,解决好信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三是要强化法制建设,切实解决银企借贷官司执行难的问题。四是建立非公有制经济信贷担保机构,建立地区性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担保基金,切实解决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担保难的问题。五是扩大招商引资,为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六是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企改革,为非公有制经济收购国有中小型企业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七是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上市融资,进一步拓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空间。

(三)加大国有商业银行对非公有制经济融资的支持力度

在当今信用缺失的情况下,风险防范显得更为重要。一是各大商业银行要在加强信贷风险防范、落实信贷担保的基础上,积极面向非公有制经济开展小额信贷业务。二是要完善信用的评级体系,积极探索建立适应非公有制经济的信贷评估标准和审批制度,提高授信效率,建立灵活、高效的非公有制经济授信制度,改变单凭财务报表评估的做法,应根据实地调查核实企业现状,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判断信贷风险。三是要增加信贷品种,多方提供非公有制经济信贷服务,积极开办动产抵押、优质非公有制经济联保等多品种信贷业务,提高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信贷比重。

(四)非公有制经济自身要规范企业内部管理

在政府扶持、银行强化服务的同时,非公有制经济自身要全面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产量,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来建立企业的信誉。一是要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企业内部改革,明晰产权,改变家族式管理模式,实行多元式产权管理模式,完善企业内部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建立健全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各企业都要按照财会制度的有关规定,客观地、准确地记录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的运行情况,按期编制财务会计报表,接受外部审计和银行对信贷资金的监管,同时也为投资者了解企业财务信息提供方便,从而增强银行和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三是要加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企业首先要建立一套规范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企业自身要重信用、守合同,同时要制约客户讲信用、守合同。加强信用管理不仅能够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公众形象,而且能够增强企业的信贷能力。

(五)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业

融资租赁是指出租方融通资金为承租方提供所需设备,具有融资、融物双重职能的租赁交易。融资租赁可促进投资,增加银行在非公有制经济的间接融资;可提高资产管理效益,发挥资金的最大效应;可加速技术更新降低固定资产折旧,发展融资租赁能够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筹资的渠道。

(六)发展面向非公有制经济的中小型金融机构

在不少发达国家,中小型金融机构具有广阔的施展空间,而且其90%以上的资金贷给中小企业。一些中小型银行还对中小企业实行特别的资金融通办法,逐年大幅度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对那些前景良好、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则采取低息和优先支持措施,并且进行技术、经营等方面的指导,向中小企业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务。有的还制定出中小企业特别支持政策和创立中小企业振兴基金,帮助中小企业进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推广等活动。目前看来,我国应大力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或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未来的社区银行中扩充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金融业务,以满足广大非公有制经济的需要,让其在发展中得到中小型金融机构的支持。在大型国有银行对非公有制经济普遍“惜贷”的情况下,鼓励民间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是个好办法。

(七)逐步将民间借贷活动纳入规范轨道,承认其应有的地位,发挥其积极作用

近年来,我国民间借贷活动十分活跃,也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解了燃眉之急,而且规模不断扩大,正从“地下”走向“半地下”。在中央银行2005年度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首次对民间融资活动做出了积极的评价,认为民间融资“具有一定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减轻了中小民营企业对银行的信贷压力,转移和分散了银行的信贷风险。”而据中央财经大学《地下金融资本调查报告》课题组的估计,目前我国民间金融的规模已经是正规金融规范的1/3,全国地下信贷规模大约在7400-8300亿元。央行对这一数值的估算则达到9500亿元,约占GDP的6.96%。实际上,即使是在计划经济期间,我国民间互质的借贷活动也比较活跃,其特点是运作灵活方便、服务及时到位,因此需求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对民间信用活动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予以正确引导,推动其健康发展,并建立起相应的以商业担保、互助担保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信用担保服务体系。

(八)通过“小股市”的发展,积极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直接融资

早在1931年,英国麦克米伦报告就指出了中小企业融资中面临的缺乏长期性资金来源这一难题,认为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着长期资金缺乏的“麦克米伦缺口”。发展区域性证券市场,为生存状态好但缺乏流动资金的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的便利,不但是对优质中小企业的巨大推动和实实在在的支持,而且也有利于将国务院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三十六条”落到实处。因为与间接融资相比,考虑到中小企业融资所具有的风险相对较高、缺乏足够的经营信息、“麦克米伦缺口”等缺陷,直接融资具有更强的导向性和征对性,对于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是十分有效的。因此要积极发展中小企业股票市场,开拓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要借鉴世界各国开辟面向中小企业新兴股票市场的成功经验。如美国NASDAQ市场、英国未上市股票市场(USM)和专门为小规模、新成立的成长型企业服务的另类投资市场(AIM)。法国、荷兰在原已有SM、PM市场的基础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又开通了欧洲新市场(EU-RO-NM)网络,欧盟则开设了欧洲的NAWDAQ-EASDAQ,专门为欧盟内部的高成长型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在当前国有银行对向非公有制经济贷款“不屑一顾”或怕产生风险的情况下,在恩施州或者武陵地区发展区域性证券市场,使具备相应能力的企业通过兼并买壳上市,科技型企业利用高科技产业优惠政策,有条件的企业在海外上市等,这些都是改善恩施州非公有制经济融资环境的可行办法。

参考文献:

1、陈烨.论政府对武陵地区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控制及其效应[J].当代教育研究,2007(12).

2、陈烨.金融政策应为落后地区发展提供资金支持[J].现代商业,2007(24).

篇8

关键词:公有产权;垄断型国有企业;收益分配

引 言:

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要求,决定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个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国有企业改革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到转换机制、制度创新的阶段。大批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有益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改革是重点,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并不是公有产权变为私有产权,但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垄断型国企获取的垄断暴利从而引起的收入差距巨大问题凸显,国企收益分配权保障的问题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公有产权的界定

1.公有产权

公有产权是基于财产的公有制而获得的一些权利结构安排。它具有与私有产权不同的显著特征:(1)在公有产权条件下,每个成员对全部企业财产拥有完全重合的权利,而在私有产权条件下,个人权利的大小由其拥有的财产多寡决定;(2)由于两个成员对企业财产的所有权是完全重合的,因而权利之间有着完全的“外部不经济”,任何成员的个人决定都将影响全体成员的利益,因而具有完整的不可分性。【1】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产权与私有产权具有明显的相对性,二者间的界限不再像传统理论所认为的那样明确。公有产权主体范围越大,产权的外排他性就越小,产权制度“私”的性质也就越小。【2】

2.公有产权的保障与垄断型国企的关系

中国公有产权制度是按照计划经济模式建立的,其改革是从一种体制到另一种体制,是在市场化进程中的不断变革。从本质上说,中国所改革的不是公有产权的基本制度,而是其运行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及《物权法》的颁布,其他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私有产权也在逐年增加。要保障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变得也多种多样。

垄断型国有企业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完全由国家所有的企业,也包括已经上市但由国家控股的企业。它是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重要载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垄断型国企按其垄断的成因可以分为【3】,自然垄断型、行政垄断型、专利垄断型。垄断型企业多为关系民生的公共产品部门,需要长期大量资金投入的产业,只能有国家出面组织生产,这些行业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命脉地位重要,保障这些行业的公有产权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收益分配权

1.国企收益分配改革的重要性

在国企实行产权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之后,国有企业收益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也逐渐明确,基本上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外部收益分配,确定国家和企业收益分配的比例问题,二是内部收益分配,确定企业员工的工资收益很红利分配。这两方面的改革作用十分重要,垄断型国企资金雄厚,掌握大量资源和行政优惠,在其行业中处于垄断地位利润巨大,是国家财政的来源,因此国企外部收益的分配关系到国家的财政税收。

但是数据显示,以上年实现利润按比例征收央企红利为主而实现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008年、2009年分别为547.8亿元、873.6亿元,2010年约为440亿元。而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10年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近2万亿元,只拿出5%左右上缴“红利”。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如此巨大的利润与5%的红利实在不成比例。垄断性企业可以凭借其在资源、市场等方面的垄断性优势赚取高额的利润,并将其转化为各种名目的收入和福利,且与其他一些国有企业相比,这些实际上的高收入职工的工资水平与其实际的劳动贡献并不相配,部分国有企业中普通职工与高层管理者的收入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如果这些机制不进行完善,不仅影响着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也会由不公平的制度衍生出许多矛盾和恶习。

2.制度选择

(1)调整国有企业红利上缴比例

适时调整国有企业红利上缴比例,制定收益分配政策要考虑企业的财务状况、盈利情况、未来投资计划及风险等企业经营因素,具体的收益分配比例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盈利水平、再投资率、收益稳定性等因素制定和维持一个合理的收益分配比例,能够有效地抑制企业过度投资的行为,维护股东的合法权益。不过同时也应该根据国有企业所在产业的不同,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分级管理,按国有企业的竞争程度划分为垄断性国有企业和竞争性国有企业,通过对国有企业的分类,对各个类别采用不同的红利政策,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垄断性国有企业具有资源优势,并且行业内竞争压力较小,应该比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有着更高的分红率。

(2)企业内部员工的受益分配调整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收益分配而临的问题是垄断性行业职工工资比较高,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完善,普通职工水平增长慢。一方面要完善企业职工激励机制,可以通过职工持股等方式激发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完善管理人员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来促进经营者的经营运作的积极性,在国有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对其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相辅相成的,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激励机制,就要完善相应的约束机制"要完善约束机制,一要完善公司章程和相关规定,形成强有力的制度性监督约束;二要建立和健全合理有效的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形成强有力的机构性监督(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内部审计机构等对经营者的监督)。

三、总结

公用产权的界定揭示了产权与所有制、公有产权与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关系,垄断型国有企业因其涉及产业领域特殊对公有产权的保障有重要的意义,但因垄断型国企在行业中处于垄断地位,又享有行政优惠,造成行业收入差距巨大,国企上缴红利不足等问题,因此改革国企收益分配制度十分必要。通过对建国以来国企收益分配制度改革的梳理,分析了现行收益分配制度,分为国企外部收益分配调整和内部收益分配调整两方面,对调整国有企业红利上缴比例、让国企分红惠及全民、调整企业内部员工的受益分配作出制度选择和制度优化。

参考文献:

【1】郑美华:《论公有产权的有效率增长》,《现代经济探讨》2004年第六期

篇9

关键词: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劳动就业

经济增长是和结构转变相联系的,它包括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化、人口与就业结构的转变及城市化等内容,它意味着在需求结构和贸易结构变动的驱使下,劳动、资本等要素不断向高生产率、有比较优势的部门和区域流动。本文从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人口的城乡及区域结构等三个维度,分析我国经济20多年来的结构调整,这种变革与调整已经带来了经济总量的扩张、经济效率的提高、运行机制的改变和愈来愈典型市场经济的特征。在这一进程中,就业增加也是在结构改善和配置效率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

一、所有制结构变动与非国有经济高速发展

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相伴随,原来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一个以混合所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轮廓已经显现在我们面前。

(一)国民产出的所有制结构

从国民经济总体角度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1997年,我国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为74772亿元,其中,非公有经济实现18096亿元,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为24.2%,而公有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占75.8%。这是根据新标准计算的,即公有制经济中包含了混合经济中的公有成分。如果按照旧有口径计算,那么非公有成分大约在32.9%,公有经济的比重大约为67.1%。很明显,在国民产出中,公有经济的比重还比较高,但在商品流通等竞争性强、对非国有经济的禁入较松的第三产业,公有经济的比重下降较快(见表1)。

由于GDP的所有制结构在统计上有一定的难度,我们以工业生产的所有制结构为例,来分析近20年来我国经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见表2)。

1.国有工业份额不断下降1978年国有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为77.6%,1990年为54.6%,1999年为28.5%。20世纪80年代(以下均指20世纪)平均每年下降2个百分点,而90年代平均每年下降3个百分点,下降速度有所加快。

2.集体工业份额有所上升由1978年的22.2%上升到1990年的35.6%和1999年的38.5%,平均每年上升0.8个百分点。集体经济的增长,主要依托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有经济比重下降导致的公有经济地位相对下降,同时也使公有经济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机制发生了变化,并且为进一步的产权改革铺平了道路。

3.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增长包括个体私营经济、外资和港澳台经济、以股份制为主的混合经济从无到有,尤其是90年代后,这一类型经济占有的份额明显上升,从1990年的9.8%上升到1999年的33%,年均递增2.5个百分点。

(二)资本投入的所有制结构

从资本金和资产角度分析我国经济的所有制结构,我们以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为例(见表3)。1999年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实收资本占全国的比重为61.5%,集体经济比重为8.5%,两者之和为70%,占有全部工业资本金的2/3。而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的资本金比重分别为7.6%、15.4%和12.4%,这三类经济的资本金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的比重为35%。从资产结构来看,1999年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资产结构与资本金结构基本相同,公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经济的资产比重分别为68.8%和9.0%。由于加上了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控股部分,公有制经济的资产比重被放大了。这说明了两点:(1)尽管我国经济日趋多元化,但公有经济仍然占有主导地位;(2)与产出相比较,公有经济占用的资产达77.8%,但提供的产值(1999年国有工业21.4%,集体工业18.3%,合计39.7%)相对较少,说明公有经济的要素生产率较非公有企业要低。

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是私营企业,一方面是新建企业不断增加,同时集体企业改制后有一大部分转制为私营企业和私有的有限责任公司。统计表明,至1999年底,我国登记的私营企业近150.1万家,私营企业投资者322.4万人,拥有注册资本近万亿元人民币,聘用员工2021.5万人。

(三)从业人员员的所有制结构

由于我国目前的官方统计资料中尚无按所有制结构分类的国民生产总值和资产总值等统计数据,但有从业人员的所有制结构数据。考虑到我国的乡村劳动者中既有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也有纯农业生产人员,还有大量兼业者。这里我们将农户经济作单独处理,既不列入集体经济,也不列入个体私营经济。从表4的数据,可大致看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就业结构变化的基本特征。

1.国有经济从业人员低速增长,非国有经济从业人员增长较快1978—1999年,国有经济从业人员由1978年的7451万人增加到1998年的8572万人,增长15.0%,年均增长0.7%。而同期除农户经济外的非国有经济从业人员由4875万人增加到24504万人,增长了403%,年均增长19.2%。

2.集体经济从业人员增长较快,其中乡镇企业从业人员高速增长全部集体经济从业人员由1978年的4875万人增加到1999年的14416万人,增长了近2倍,年均增长9.3%。其中,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则由2827万人增长到12704万人,增长了3.5倍,年均增长高达16.7%,由于大批集体企业改制,乡镇集体企业的从业人员从1998年开始下降。

3.私营个体经济从无到有,并呈现较快的增长速度特别是90年代以来,由于政策环境的改善,为私营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1990—1999年,城乡个体私营经济的从业人员由2285万人,增加到8263万人,增长了2.62倍,年均增长29.1%。

4.混合经济的从业人员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90年代以来,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和股份制经济的飞速发展,从业人员不断增加,从业人员由1990年的154万人增加到1999年的1825万人,增长了10.9倍,年均增长120.6%。

5.农户经济的从业人员缓慢增长90年代中期后呈绝对下降趋势,1978—1985年,年均增长1.16%;1985—1990年,年均增长0.7%;1990—1995年,年均增长0.07%,1995—1999年,从业人员绝对数开始下降,4年间共减少263万人。

从就业增加量来看,也反映了这一趋势。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尤其是90年代以来,非公有经济单位已经成为吸收劳动就业的主要部门。国家统计局的初步测算,2000年城镇从业人员为21274万人,比上年增加260万人。其中,城镇单位职工11613万人,比上年减少518万人。在城镇单位职工中,在岗职工人数11259万人,比上年减少515万人。可见,在城镇从业人员中,市场化就业人员有9661万人,只占45%。若加上下岗职工,2000年城镇计划就业的职工人数比上年减少了1033万人,国有部门已不是增加就业的主渠道。

从上述的产出结构、资产结构、就业结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在所有制改革上已取得了重大成就,非国有经济的比重明显上升,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也在多样化,各种混合制经济正不断壮大。这一变革的经济成果,一是中国经济的生产效率、组织效率和配置效率得以提高;二是产出的增长有了多元化主体的推动,竞争更为激烈。

二、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结构的失衡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一国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前提。1978年以来,我国的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仍有一些不尽合理之处。

(一)三次产业的产出结构变动

从三次产业所提供的GDP角度来看,产业结构正趋合理,但工业的比重过高。一、二、三产业的产出比从1978年的28.1:48.2:23.7,变化为1999年的17.7:49.3:33.0。第一产业的产出份额持续下降,21年间下降了10.4个百分点,平均每两年下降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产出持续份额上升,21年间上升了9.3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的份额基本没有变化。但期间有一个现象需要注意,那就是从1981年—1991年,第二产业份额有过一段快速下降的时期,到1991年达到41.6%的最低份额,后来又重新回升。因此可以说,80年代的增长是三次产业平稳增长的结果,而在90年代的经济增长是由二、三产业的发展来支撑的,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经济的发展一直是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并由此造成两大结果:(1)我国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机电、化工、冶金、纺织、轻工、家电等主要制造行业,从产量、技术到质量都已趋于成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已达到极限,以往依赖工业的增长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格局会发生变化;(2)相对于其它产业,工业的发展是超前的,因此也就造成了工业企业的过度竞争和工业产品的供给过剩。从国民产出增长的贡献份额来看,工业和建筑业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是主体,这说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尚未结束,但已进入中后期。

(二)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变动

相对于产业结构的变动而言,就业结构的调整较慢,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而引发的低收入和低消费,成为制约工业与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结构性因素。从1978年到1999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从70.5:17.3:12.2变化到50.1:23.0:26.9,第一产业下降了20.4%,年均下降1%;第二产业上升了5.7%,年均上升0.25%;第三产业上升了14.7%,年均上升0.7%。由于农业人口基数大,尽管22年间有2亿多农民转移出来,农业从业人员在整个90年代减少了近3000万,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仍然是最低的。过去的21年,第三产业成为吸收就业的主要部门,从业人员增加了近1.5亿。1999年,一、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分别为0.35、2.14、1.23,同年,一、二、三产业的人均创造的GDP分别为4190元、23535元和13975元,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分别只相当于工业和服务业的约1/6和1/3。如果在以后的10年中,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提高到平均水平(比较劳动生产率为1),就意味着现有农业从业人员中的2/3,即23576万人需要从农业中转移出来,而且这还是一个静态的数字。但与此同时,也就意味着可以再增加38000亿元的国民产出及相应的消费及投资需求。可见,我国经济的结构调整既任重道远,又极具潜力。

有了三次产业在GDP和从业人员方面的比例结构数据,就可以进行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分析。表5表明,20多年来,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在缩小,1978年,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分别为第一产业的7倍和5倍,到1999年已下降到6倍和3倍。这说明三次产业的劳动力配置正趋于合理。在90年代,农业产出的增长缓慢使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由80年代的上升转为下降,而第三产业由于从业人员的不断增加,其比较劳动生产率也在持续下降。

由于第三产业是90年代以来就业增加的主要部门,我们来分析其内部结构。表6表明,从1978年到1999年,增长较快的有交通通信、商贸餐饮、金融保险、社会服务等行业。由于各单位有正规在编职工和非正规职工的区别,大量的临时工被纳入其它行业,因此各行业就业人数的增长能代表其就业吸纳能力。

(三)就业的城乡结构变动快于人口的城乡分布变动

由于户籍制度、经济发展路径等因素的限制,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非常缓慢。改革开放前的1952—1978年的26年间,城镇人口的比重从12.5%上升到17.9%,年均上升0.02%;改革开放后的1978—1999年的21年间,城镇人口的比重从17.9%上升到30.9%,年均上升0.6%,有所加快。但至1999年,农村人口比重仍高出农业产出占整体的比重52个百分点。城市化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现状,不仅严重影响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严重制约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加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扭曲,更进一步造成产出与最终消费需求之间的失衡。

篇10

关键词:非公有制企业;消防工作;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让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上个世纪的90年代以后,社会城市化加快,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和积累,这都无形中增加了火灾发生的因素,火灾的形式越来越严重。火灾给我国经济带了巨大的损失和浪费,更重要的是威胁到了人民的生命。2002年火灾出现了历史最高期。2005年后有缓慢下降的趋势,不过也造成了2498人死亡,直接损失14亿元。随着科技的发展,火灾对人类的影响更是深刻,拿最近发生的日本地震引起核电站爆炸引发的火灾和其他损失现在还都没有确定的数据。但是它的影响却飘向了隔海的中国,新科技、新能源造成的损失是大面积无可估量的。面对日益剧增的火灾形式,我国消防水平却滞后社会发展,资金人力远远没有达到实际需要的水平,不禁引起各界关注,加强管理。

1、非公有制企业消防工作存在的问题

1.1主观认识不到位

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非公有制企业相关领导层人员在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方面产生了较为严重的依赖性,没有对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对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有全面而正确的认识,责任意识模糊,这直接造成了非公有制企业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缺乏责任感以及主动性的后果。非公有制企业往往都更加关注经济利益,以积累资本作为首要目标,在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侥幸心理,不愿将宝贵的人力和财力投入到消防安全工作中去,进而导致了非公有制企业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不规范、不到位。

2.2公安消防部门监管能力难以满足非公有制企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非公有制企业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并且涉足的领域相关宽泛,大部分的非公有制企业都在公众聚集场所表现出极大的投资兴趣,随着这类场所数量的不断增加,给公安消防部门现有的监管能力带来了极大的工作压力:一方面,由于公安消防部门工作人员及监管力度有限,导致部分非公有制企业逃避了消防安全监管;另一方面,在极大的监管工作压力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安消防部门安全消防工作监管质量,存在着重监管、重处罚,而轻指导及轻服务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监管工作力度。

2.3行业指导和管理不到位,缺乏消防安全服务

当前,我国大部分的非公有制企业在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没有专门型指导和服务,基本处于自我摸索状态,换句话说,当前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关于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措施都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不但没有建立起专业性的消防安全工作咨询和服务机构,非公有制企业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也没有相应的保障机制,缺乏专门型的管理工作细则和标准,这直接削弱了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约束力度。

2、解决非公有制企业消防工作问题的对策

2.1创新工作机制

非公有制企业要积极致力于预防为主,不断加以完善的约束机制,只有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自我制约和规范,才是确保消防安全工作的有力保障,为此,要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根据国务院关于强化安全工作的指示精神,大力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安全标准化活动,相应的,需要安全监管部门以及公安消防部门尽快出台非公有制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规范及相关标准,社会相关综合治理机构也要积极配合,确保非公有制企业安全标准化工作的有序开展,并促进落后的,危机安全的生产工艺及技术,大力促进技术和工艺的更新,不断提升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以及生产效率;(2)实行安全费用提取制度。可以借鉴煤矿业安全费提取经验,时机成熟时针对非公制企业中危险系数较高的行业实行安全费提取制度,企业自主负责并加以管理,并切实用于安全生产及消防管理;(3)加大非公有制企业对重大人身伤亡事故的赔偿力度。按照非公有制企业的类型、实际出现消防安全事故的数量以及工伤基金管理的实际,合理调整工伤保险费缴纳比例,对于消防安全工作比较到位的非公有制企业,可以适当的将费率予以下调,对于消防安全工作差、存在较大风险的企业要加大安全费的征收力度,以起到一定的惩戒作用。

2.2实行抽查以及信息公示制度

市场经济势必存在激烈的竞争,对于非公有制企业而言,企业形象对于企业的存活和发展至关重要,而关系到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消防工作,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非公有制企业的社会形象,进而影响其未来的发展甚至是经济效益。首先,公安消防部门要实行消防安全抽查制度,不定期的对社会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进行消防安全工作抽查,并及时将抽查结果予以公示,对于抽查未达标的企业,要给予相应的惩罚,并向社会公示,除此之外,还要明确列举出其消防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导致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以及会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后果,真正起到教育作用,借助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激励非公有制企业进一步关注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其次,相关部门和机构要进行积极协作,相互配合,可以开展消防安全管理评级活动,并尽快出善的活动细则,评级的结果要及时向社会公示,并做好对非公有制企业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引导、教育以及相应的辅工作,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对消防安全工作的认识,变被动为主动,尽快建立起消防安全管理工作长效机制。

3、结语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非公制企业也会不断的壮大,其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不容忽视,要深入分析当前我国非公有制企业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 沈维良.非公有制企业消防安全现状与对策.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6年 第06期

[2] 李涛.当前企业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分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年 第11期

[3] 齐录永.私营企业消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山东消防,2003年 第03期

[4] 姚广军,王文学.新时期私营企业消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山东消防,2001年 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