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活动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6: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经济活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经济活动

篇1

关键词:区域分工 市场获得 城市集聚经济 江苏

引言

我们知道,最早研究集聚现象的是马歇尔(1890),他指出产业集聚的源泉主要有3个:共享的劳动力市场、分工专业化、技术外溢。以后的学者区分出在集聚经济中的两种外部性——专业化外部性和多样化外部性,前者指某一行业的地理集中所产生的仅惠及本行业的外部性,后者则是指不同行业的地理集中带来的行业之间的外部性(Hoover,1948;Jocobs,1969)。而讨论区域分工问题的鼻祖是亚当·斯密,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的一大源泉就是分工。杨小凯(2003)认为分工不仅仅局限于专业化,若没有专业多样化,社会生产就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魏后凯(2007)认为随着产业链分工的出现,产业价值链将同一产业内部和不同产业间的环节与程序融合在一起,弱化了产业之间的边界。因此,结合有关集聚经济与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分工还可以包括多样化分工,这里的“分工”是基于技术水平与消费者偏好差异,是伴随着一地区专业化部门的增多出现的。

新经济地理学则将空间因素纳入其理论模型,城市则正是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良好载体。该学派的核心观点是:工人和企业都有集中于市场规模更大的区域的倾向,因为市场规模更大意味着更多的市场需求和供给。人口与企业的迁移所产生的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区域转移,又导致市场规模的相对变化,诱使要素进一步向市场规模更大的地区流动,从而形成累积循环因果机制推动集聚大部分人口与产业的中心区域的产生,而其他区域由于要素的大量外流成为区域(Fujita,Krugman,Venables,1999)。显然,具有经济要素集聚性的城市是相对于农村的中心区域。新经济地理学者一般用Harris(1954)提出的市场获得或市场潜力(market potential)来衡量城市的市场规模大小,其含义是一城市产品与服务的潜在需求,与市场需求可获得范围(包括本地和其他周边区域)的市场规模、交通通达度成正比。

理论分析

本文将区域分工与市场获得统一在一个理论框架之下来阐述城市集聚经济的动力机制(见图1)。

首先,从市场获得路径分析,市场获得的增加可以引发“市场规模效应”:对于消费者来说,集聚于市场获得大的城市意味着接近更大规模的市场,必然能获得差异产品以满足其多样性偏好;对于企业来说,大量企业与人口的集聚使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联程度提高。市场获得的增加还可以引起 “价格指数效应”:对于消费者来说,具有更大的市场获得的城市本身可以生产出大多数的产品,能节约运输成本,与企业的关联程度的提高能减少交易成本;对于企业来说,更大市场获得所要求的大规模生产可以获得规模经济,同时增强的与上下游企业和消费者的市场关联,能减小运输成本与交易成本。

其次,从区域分工路径分析,消费者对供给数量和质量要求的提高,必然会导致区域分工的扩大,因为城市间的分工一般是基于不同城市之间的相对优势进行的。而市场获得与区域分工之间又相互影响,其关系可以用“斯密定理”归纳:市场规模的大小决定了区域分工的程度,而分工的程度反过来又影响着市场规模的大小。专业化熟练的生产过程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在产品质量提高的同时伴随着产品数量增加与市场价格的降低。专业化也有利于工人生产技能的提高和专业知识积累,为生产技术革新提供了良好的组织网络。随着专业化分工规模的扩大,城市规模迅速增加,为满足企业与消费者对于中间产品、消费品的多样性偏好,便出现了多样化分工,并呈现出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并存的特点。多样化分工由于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产业界限,特别是随着知识分工的出现,有利于不同产业基于某些类似的程序与环节进行知识与技术交流,促进知识溢出。

市场获得路径与区域分工路径最后都汇集于外部性与规模报酬递增,为城市集聚经济提供了微观基础。城市的初始集聚由于路径依赖,所形成的集聚经济通过累积循环因果链不断自我强化,最终形成稳定的城市集聚经济。

模型与变量

本文构建了以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

其中,Cit为城市集聚经济指数,Lit、Dit分别为专业化和多样化分工指数,RMAit是相对市场获得指数,Xit是其他相关的控制变量。本文所涉及的城市数据为市辖区数据,且均取自2002-2010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模型的因变量是城市集聚经济指数Cit,是第t年江苏省i地级市市辖区GDP占全国所有地级市市辖区GDP的比例。

本文采用《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19个行业的劳动力就业人数来计算专业化与多样化分工指数。将i城市的j行业就业人数占该城市就业人数的比例Sij除上j行业占全国所有行业就业人数的比例Sj,所得到的数值作为所考察城市 j 行业的专业化指数。而要考察城市的总体专业化分工水平,就要取专业化指数最大的行业的数值作为该城市的专业化指数,即。一般采用赫希曼-赫芬达尔(HHI)指数来衡量一地区的产业多样性特征。本文也采用这种计算方法,即。当值较小(即D值较高)时,表示一城市各行业劳动力分布与全国高度一致时,该城市的多样化分工特征较明显。

相对市场获得指数RMAi是各市的市场获得指数MAi与全省城市平均市场获得指数的比值。市场获得的计算公式为:,其中n表示城市的某一下辖县(市)。该公式较为全面地考虑了城市市场获得的三个来源—市辖区、下辖县(市)和其他城市。为了简化计算和分析,本文的其他城市指的是江苏省内的其他城市。

其他相关控制变量有:企业集聚指数Qi,用一城市工业企业数量占全国所有地级市总数的比例测度;工资指数Wi,是一城市的劳动工资与全国平均劳动工资之比;对外开放指数Oi,用一城市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额占全国所有地级市总额的比例测度。

计量结果分析

如表1所示,回归分析发现专业化指数的系数为负数但不显著,多样化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两者系数的和仍为正数说明江苏城市的区域分工总体促进了城市集聚经济的发展,这与魏守华等(2012)基于江苏制造业数据得出专业化对江苏制造业创新活动的影响不显著、多样化显著有利于江苏制造业创新绩效提高的结论相似。相对市场获得指数RMA的回归系数在10%显著性水平上达到0.2347,表明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江苏某城市的市场获得相对于江苏全省所有城市平均市场获得每增加10%,城市集聚指数就能增加2.347%,这与本文预期的市场获得与城市集聚经济程度成正向关系相一致。而市场获得能力较强的城市由于较大的市场规模和与周边市场的良好通达性,更容易吸引外地企业的迁入和促使新企业的建立,表现在计量模型中为企业集聚指数Q的系数高度显著为正,且高达0.49997。这说明企业数量的增加一方面是城市集聚经济发展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也会通过提高城市的市场获得水平促进集聚能力的提升。出乎意料的是,工资指数W的系数显著为负,而观察工资数据可以发现,苏南城市的平均工资相对于全国所有地级市、苏中和苏北的增长速度较慢,而这五个城市的城市集聚指数总体上是略微增加的。对外开放指数O的系数为0.0176,且在10%水平上显著,说明能吸收较多外商直接投资的城市因为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企业数量的增加和技术外溢的获得可以集聚更多的要素。

政策建议

本文对于江苏省区域分工的政策建议是:降低徐州等城市对于资源性产业的过度专业化水平,而苏北集聚程度较低的城市应选择制造业作为专业化部门并保持在适中的专业化水平。南京应保持对于第三产业的专业化程度,依托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大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并基于知识分工的高端提高产业多样化水平。苏锡常要保持对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优势,同时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到苏北城市,适当提高三市市辖区的多样化特征,但也应注意三市在区域分工中可能出现的产业结构趋同问题。

本文对于江苏省与市场获得相关的建议是:将市场化和城市化两者的发展结合起来, 在宏观层面要促进城市间的一体化进程,消除行政壁垒,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微观层面上,优化中小企业的投融资环境,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次序;在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同时,要注意拓宽收入来源渠道。具体到城市层面,苏锡常应加快建成统一的要素市场网络;南京应加强对两个新设市辖区的经济辐射能力;苏中城市要成为连接苏南和苏北市场交流的纽带,同时改善与苏南和上海的交通通达度;苏北城市提高市场获得能力的关键是发挥劳动力丰富的优势无缝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从而促进企业数量的增加。正视江苏省城市间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异,不应过分追求区域发展的绝对平衡。同时注意到政治与政策因素也是初始优势的组成部分,所以要在适当的政策引导下,加快苏北的中心区域和城市增长极的发展以避免极端的中心-结构的形成,并建立起规模等级与职能分工合理的城市体系。

参考文献:

1.Fujita,M.,Krugman,P.,and Venables,A. The Spatial Economy: Cities, Reg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M].Cambridge:MIT Press, 1999:1-20

2.安虎森.新经济地理学原理(第二版)[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陈丽琼.基于专业化与多样化视角的城市集聚经济研究—以长三角与珠三角为例[D].浙江大学,2010

4.梁琦.关于空间经济学的若干认识[J].广东社会科学,2010(4)

5.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修订版)[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6.王良举:空间交易成本、市场获得与企业区位[J].南大商学评论,2012,18

7.许德友.市场获得与区域发展差距:来自中国城市经济的实证[J].世界经济文汇,2012(1)

篇2

2、必须要有正确的座椅记忆设置功能(包括后视镜角度)。

3、调用座椅记忆,把右镜归位到记忆位置。

4、后视镜调节开关拨到“右边”。

5、换R档(车无需移动,踩住刹车即可)。

6、手动调节右后视镜到你需要的“下翻位置”。

7、换回N档(P档也可以)。

8、把后视镜调节开关拨回左侧。

9、重新挂入R档测试,这时右后视镜也会下翻到你刚才调整的位置了

10、再换回D/N/P档,右后视镜正确回归到记忆位置。

篇3

关键词:中职教育;自主选择课程;实践活动

一、选择性课题的必要性

目前选择性课程在中职学校广泛推进,如何设计课程活动以吸引学生是一个难题。大多数的中职学生本身就是普通教育失败的产物,他们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对所学的知识不感兴趣。选择职业学校,很多中职学生觉得可以摆脱以前的学习内容与学习形式,也愿意在学习上有新的尝试。但如果职校的课程不进行改革,学生会发现语数外基础课还是跟原来差不多,另一方面,他们还要面对新的专业课,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相对枯燥,对于本身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学习专业课可能比学基础文化课程更具有挑战性。面对纷繁杂乱的课程,如果学习方式和以前大同小异,学生刚刚建立起来的信心便立马消失,又回到得过目过的状态。但是,这个时候如果新的课程形式出现,有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去吸引学生的眼睛,引导学生的双手,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被点燃。

二、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要求

(一)活动任务要真实,具有职业性

中职学生毕业后大部分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对社会和未来职业的理解对他们将来适应社会与工作有重要意义。设计活动任务时要特别注意真实性原则,充分考虑学生未来的职业需要。活动任务的真实性要求体现在活动主题、活动形式和活动评价等多方面。首先,活动的主题适合学生实际,如与节日相关的一些主题活动就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主题形式。其次,活动设计内容应与中职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经历到的事情相关,如名片、菜单、海报这些内容都是学生能在生活接触到的内容,学生很感兴趣。最后,要注意执行任务的环境和最后评价方式的真实性,活动作品可以在各项真实活动中展示应用。

(二)活动任务要丰富,具有趣味性

很多中职学生对一部分课程内容感兴趣,而对另外一些课程活动不感兴趣,甚至十分反感。这就要求选择性课程提供丰富的课程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原本基础薄弱的学生重新获得学习的动力。

活动设计要充分依据中职生的认知与心理特征,中职学生缺乏自控力和学习兴趣,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特别注意活动任务的趣味性。有趣的课堂交际活动能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使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当然,因为信息技术课在小学、初中已经开设,有些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较好,所以课程活动设计的任务也要具有一定的梯度和选择性,这样才能使各层次的学生都保持学习的热情。

(三)活动任务要灵活,具有可操作性

由于职校学生的特点和中职选修课程的课时限制,在活动任务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可操作性。设计适宜中职学生兴趣和发展需要的各项活动内容,寻找与之相适应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安排适宜的活动时间段,活动时间长短要灵活可调,活动避免环节过多和程序过于复杂。并且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和调整活动内容,以满足中职学生兴趣与自主活动的愿望、拓展学生自由选择的时间、空间范围,培养学生自我选择与判断的能力。

三、活动课程案例介绍

以《我的学校我的专业》PPT作品展示为例。

(一)活动背景

本次活动安排在9、10月份开展。开学前几周,是学校活动最集中的时间段,也是学生对学校、班级、专业建立认知的重要阶段,安排在这个时间段让学生收集材料,既有可操作性,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对学校、专业的认识。10月下旬,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学生掌握了PPT制作有基础知识,作品的制作是对学生学习的一个阶段性检测。十月下旬有一次家长会,学生的优秀作品在家长会上向家长展示,可以得到班主任的支持,学生的热情也会很高。

(二)活动目标

第一是提高学生对PPT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第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收集加工信息素材的能力;第三是提升学生对学校生活和专业的情感与认知度。

(三)活动过程

教学周第2周(入学初,选修课开设)进行活动动员,布置活动任务。

第3~6周(九、十月份)收集材料(主要在新生军训,美化教室、寝室,运动会,专业介绍,技能展示等活动中收集)。

第7周(十月中旬)作品制作。

第8周作品交流评比、完善。

第10周作品展示(家长会)。

(四)活动小结

篇4

任克军主任介绍说,“农业农村经济科技效益年”活动的总体要求是:坚持政府主导,广泛参与;坚持项目带动,重点突破;坚持资源整合,机制创新;坚持服务发展,效益优先。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各级各类农业和涉农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社会组织,以科教兴农为己任,以产业需求为目标,以创新产品为单元,提高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组织化程度,在全省进一步形成重视科技、依靠科技、应用科技、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的浓厚氛围,不断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这项活动的主要目标是:组织10000名农业科技人员,推广转化100项以上新技术、新成果,覆盖各种农作物1亿亩次,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增效1000亿元,农民增收1000元以上。具体要实现“五个一批”目标。一是攻克一批新课题。瞄准重大农业增产增效技术,进行集中研究和攻关,攻克重大课题20个以上。二是转化一批新成果。搭建农业技术成果交易平台,提高转化率5个百分点。三是推广一批新技术。主导产业优良品种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100%,重大技术到位率达到90%以上,降低农业生产成本5%左右。四是培训一批新农民。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20万名以上,培训和指导农业生产明白人350万人次以上。五是提升一批新产业。努力打造一批科技含量大、市场占有率高、发展前景好的优势特色产业。

这项活动的重点任务是启动实施“十项工程”。一是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程。在现有水稻、蔬菜、人参、经济作物、淡水鱼等5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的基础上,再组建玉米、大豆、马铃薯、牛、猪、家禽等6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二是现代农作物种业振兴工程。深化种业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现代农作物育种等重大技术攻关,力争用3~5年时间,玉米、水稻、大豆自有品种在省内种子市场占有份额分别达到50%、90%和60%以上。三是重大技术推广工程。今年,要实现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生物防螟3600万亩,农田灭鼠1700万亩,种子等离子处理700万亩,地膜覆盖100万亩,保护性耕作面积450万亩,深松深翻1500万亩,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400个。四是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推进工程。建立10个千亩秸秆全覆盖保护性耕作示范田,建立100个千亩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样板基地,扶持1000个农机大户实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过程标准化作业。五是园艺特产标准化生产示范工程。围绕蔬菜、人参、梅花鹿、林蛙、食用菌等产业,示范推广测土施肥、膜下滴灌、土壤改良等重大实用技术。六是畜禽标准化健康养殖工程。启动实施现代畜牧业“四年提升计划”,从今年起每年支持100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标准化改造建设,重点抓好15个原种场和50个扩繁场建设。组织2000名畜牧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指导服务。培训畜禽养殖和防疫专职人员2万名以上。指导规模养殖大户和困难养殖户10万人次以上。七是林业科技富民工程。重点扶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100户(个),带动职工、农户3万户。创建企业技术中心10个。选派1000名科技特派员对口帮扶农林大户。培训和指导林农大户和困难林户10万户以上。八是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工程。制定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研发推广玉米秸秆生物化工、人参单体组份分离、畜禽副产品生物提取等一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促进精深加工转化。九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力争全省蔬、果、菌、畜等产品生产监测平均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十是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工程。年内,普遍建立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机械化、农村经营管理等公共服务机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实现农业县全覆盖;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完成公共服务岗位设定工作;启动建设“三农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

篇5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 信息工程分院,浙江 温州 325015)

摘 要:针对交互设计这一涉及多个学科、多门课程和多种工具的课程,从改变课程内容、授课模式和考核方式3方面提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学习活动为设计中心,以实际项目案例为驱动,全景仿真企业真实工作流程,有效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 :交互设计;活动理论;全景沉浸;教学改革

0 引 言

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交互设计是一门关注交互体验的新学科,交互设计是一种让产品有用、易用进而让人想用的技术,致力于了解目标用户的期望、用户与产品进行交互的行为以及目标用户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交互设计涉及社会学、认知科学、人类学、心理学、工程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学、软件工程、美学等多个学科,而且在各个学科之间还保持着严密的科学逻辑[1],因此交互设计是高等教育中一门综合度高、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和注重动手能力培养的课程,课程涉及的相关传统课程、设计工具达数十种之多。交互设计的课程目标是通过讲解交互设计的基本原理、流程和方法,使学生切实理解交互设计的内涵和掌握设计工具的使用,从而具备扎实的交互设计能力,为后续课程做好铺垫,但是采用传统化的教学方法、散点化的教学内容和终结化的考核方式,学生不容易进入状态,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而改革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就显得格外重要。

1 现状分析与目标

传统工程教育中交互设计通常是通过多门课程的学习共同完成,如人机交互设计、美学原理、平面设计基础、网页开发技术、二维动画设计、心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又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等多种不同类型的课程,于是就带来以下一些问题。

1)课程系统性差。

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每门课程都是其他课程的先修课程,但是上到最后都没有解决最终目标是什么的问题。传统工程专业的教学通常只是针对软件的操作方法进行讲授,课程中的内容强调全面和系统,理论知识点讲完后,以验证式的实验练习所讲授的知识点,知识点多而散,几个学期课程学习下来,学生往往只掌握了工具的使用方法,而没有建立课程的系统性设计思想。

2)教学有效性差。

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在高等教学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1个学期上1门课,用2~3个学期上完相关课程,这种方式放在基础理论课上有利于学生夯实基础,但是针对实践性很强的交互设计类课程,往往会造成花了大量的时间但是学生没有掌握一技之长,进入工作岗位后还要再培训,降低了就业竞争力的情况。

3)重技术、轻设计。

交互设计是多学科的交叉领域,艺术类专业容易过分关注设计而轻技术,同样工程类专业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的时候则容易关注技术而淡化设计,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人才的有效培养,使得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职业发展前景受到制约。

4)脱离岗位实际。

学生在学校课堂学习的内容与社会实践有一定的差距,课程的实践环节也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很难真正锻炼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重新适应实际的工作流程和方式,整合自己的知识体系。

针对以上问题,交互设计采用项目驱动的模式进行教育是行之有效的,在这个指导思路下,课程的设置安排是根据学生和教学项目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教学过程是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行为能力为目标,在教师的行为引导下,通过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全景沉浸式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使用脑、心、手进行学习。

(1)改革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可改变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物理割裂,整合多门专业课程的知识,使之融合为一个整体,形成符合知识脉络、社会需求和企业实际的知识体系,同时要避免回到课程群这样简单的物理耦合模式;改变工科专业重技术、轻设计的理念,强调技术与设计并重的理念,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出有益的铺垫。

(2)改革课堂授课模式。教师可改革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分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式和探究性学习,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钻研问题的兴趣[2];同时,课堂教学在硬件环境和工作流程方面按照企业实际设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景沉浸于实际工作氛围,锻炼学生的社会能力。

(3)改革课程评价体系。教师可改变终结式的课程考核方法,关注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采用关注学生自身发展的多维评价模式,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相结合、个人成绩和小组成绩相结合、学习能力和态度品质相结合等方法,使评价形式从单一走向多元化。

2 活动理论与学生活动系统

学习的活动理论对学习实质、学习类型、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教学的最佳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在学习的实质方面,人类的学习是主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以获得处理事物的社会经验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活动[3]。传统教学理论源自工业时代人们对知识的顶礼膜拜,由此形成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理论框架,但是由于立足点的偏颇,这种解释不可避免地带有经验性与局限性,而活动理论则强调知识、能力、态度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有机整合;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学理论更强调对人格健全发展的关注,教学设计的重心亦不再是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在于学习活动该如何展开,因此如何合理构建学生学习活动系统就成为了首要任务。学习活动系统如图1所示。

根据学生学习活动系统的组织图,教师可以将学习活动分为6个基本要素:学习者、学习任务、学习小组、学习资源与工具、学习任务分工和学习规则。

3 全新课程体系构建

交互设计既是一门课,又是一个课程群,但并不是简单地将几门相关课程打包,而是从课程明确的最终目标出发,分解实现目标的学习路径,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实践理清知识脉络,从而最终确定教学过程和内容。课程知识点组织模式如图2所示。

课程可采用实际项目驱动模式进行讲授,课程设计主线围绕交互设计的主体工作流程展开,实现多个学科理论知识、多门专业课程和多种专业设计工具的组合,同时相互穿插融合,以实际工作流程为主、相关知识工具为辅的方式开展。课程的内容强调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提炼各门课程相关知识点,结合实际项目理清知识脉络,不追求细枝末节,强调知识体系的连贯性。

4 学习活动全景沉浸

在课程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全景仿真企业实际工作场景和工作流程,基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各个要素,以项目驱动为主线,组织学生参与项目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针对实际的工程项目,教师可对项目进行分解拆分,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演示设计,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目标进行讨论学习,组内分工共同完成项目,最后以项目完成的水平与程度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课程全景仿真企业真实工作流程,这样各种理论的教学完全是为了目标需要而准备,学生全程沉浸在实际工作流程中,就更容易接受所学习的内容并能很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和软件。

课程教学任务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设置成为个体任务和团队任务,个人任务强调基本技能的掌握,团队任务强调合作性知识的学习和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任务也相应采用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两种方式。小组协作活动中的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通过讨论和演讲的方式与其他小组成员分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分工合作并采用对话、商讨和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设计效果、颜色的搭配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

5 多维评价促进发展

单一使用课程最后的考试或考核结果评定一个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效果往往不够科学,学生的平时学习过程和在此过程中的学习态度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也是企业对所需人才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教师可改变终结式的学生课程成绩考核办法,采用促进发展的多维评价体系,使评价形式从单一走向多元化[4]。

1)促进发展的多元评价。

改变传统评价中的教师单一评价为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多维评价。针对学习过程,既有教师的日常考核和学习小组的相互评价,又有学生的自我评价;针对小组综合实训项目作品,既有教师对作品的评价和小组对作品的自我评价,又有小组之间对作品的相互评价。

2)针对进步的成功评价。

课程学习目标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境界,促使学生发现并发展自己。教师指导学生将自身目标定位在争取不断的进步与提高上,强调纵向的比较,只要比自己过去有进步就算达到了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形成内驱力,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对小组的责任感。

3)提高素质的综合评价。

分组学习可以改变学生独自学习的习惯,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活动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为其引入了对学习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关注,因此在评价时除了关注小组中每个成员取得的成绩外,学习者的合作态度和合作技能技巧也是评价的重要方面,强调要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主动地参与和交往、相互欣赏与学习、正确处理认知的矛盾和冲突,每一项学习任务不仅包括学习目标还包括学习者各方面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6 结 语

为了提高学生培养的有效性,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和项目驱动的教学思想,我们针对课程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撰写全新的教学大纲、进度表和详细教案,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学习活动为设计中心,以实际项目案例为驱动,全景仿真企业真实工作流程,将多个学科、多门课程和多种工具的内容整合在课程中,这样各种理论的教学完全是为了目标需要而准备。学生全程沉浸在实际工作流程中,就更容易接受所学习的内容并能很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和所学工具,从而在交互设计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水平两方面取得明显的进步,最终使学生切实掌握交互设计的流程,培养出高素质专业人才。

基金项目:浙江省2013年高等教育教改项目(kg2013603)。

第一作者简介:涂嘉庆,男,温州大学城市学院信息工程分院副院长和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应用与设计,tujiaqing@wzu.edu.cn。

参考文献:

[1] 张劲松. 面向用户体验行业的交互设计模块化教学改革思路探析[J]. 装饰, 2012(12) : 87-88.

[2] 丁桂凤. 合作学习研究的基本走势[J].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4) : 110-114.

[3] 赵立影. 从活动理论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设计[J]. 现代教育技术, 2004(4) : 19-21.

篇6

关键词:静脉 动脉化 皮瓣 移植

中图分类号:R322.1+2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8-229-02

动脉化静脉皮瓣在皮瓣移植领域中已应用多年了,其切取方便为之诱人之处,但由于其成活机制仍未十分明朗,术后皮瓣反应的轻重及成活医生仍难以把握,自2012年2月至2013年5月,我们在手皮肤缺损动脉化静脉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的临床应用过程中做了一些观察和记录,力图寻找某些有规律性的东西。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组共35例36个皮瓣, 34个取自前臂,1个取自足背,1个取自第一掌骨背侧。切取皮瓣面积:3.2×2.6 ~1×2.5cm。均为动脉化静脉皮瓣,静脉走行和分布有如下几种类型:“H”型11例、“Ⅱ”型7例、“X”型5例、“Y”型6例、“V”型4例、“山”型3例 。动脉:静脉为1:1或1:2。修复部位:拇指4例;食指13例;中指9例;环指6例;小指4例。

二、手术方法

1、选择切取部位:根据缺损部位的不同,选择血管口径相适的部位作为取皮瓣的供区,手指末节的皮肤缺损,多选前臂掌侧远1/3段。并根据受区动静脉血管的分布、条数以及缺损的大小形态来选择皮瓣切取的具体部位和形状。

2、逆静脉瓣和顺静脉瓣两种方式与动脉吻合,回流静脉与静脉顺血流方向进行吻合。

3、动静脉之比为1:1或1;2

三、观察指标:

1、皮瓣术后反应分度:按不同反应情况分为5度

(同时符合同一程度中三项以上的可确定为此反应程度级别,不够三项为轻一级)

2、皮瓣内静脉血管走行类型

根据皮瓣血管走行分布划分为5种基本型,分别是:H型,Ⅱ型,V型,山型,X型,Y型。其中Ⅱ型为无交通型,其余均可看作有交通型。

结 果

本组36个皮瓣35个成活,1个部分坏死,经换药愈合。35个成活的皮瓣其成活过程并不完全相同,按术后皮瓣反应程度分级标准,反应中等以下者:28例,占80%;反应较重与重:7例,占20%。其中反应中等以下的28例当中,24例皮瓣无倒置,静脉是顺原血流方向回流,占85.7%。反应较重与重的7例当中,有3例无倒置,占42.85%。走行类型中,在反应中度以下者,无交通型与有交通型的比为1:1.4,无显著性差异。在反应较重与重中,无交通型与有交通型的比为1:1.5,无显著性差异。面积在3×1.5-2×2之间,A:V比例:中度以下的28例中,1:1为11例, 1:2为17例,无规律可寻。较重与重中,1:1为3例, 1:2为4例,无规律可寻。随访3个月至13个月。反应程度轻者,皮瓣成活质量要好于反应程度重者。两点辨别觉5-7mm。

讨 论

经过二十多年的临床研究,人们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有了较深的了解,但目前仍没完全清楚其成活机理。医生对皮瓣的成活仍不能完全把握和控制。1982年纪树荣等[1]首先提出皮瓣获取营养的3条可能途径:①动脉血径小静脉与小动脉吻合支进入小动脉,再进入毛细血管;②动脉血经小静脉直接返回毛细血管;③经一段时间后皮瓣与周围正常组织建立血液循环。所以不管怎么讲,我们认为应该首先明确的是血液从静脉进入皮瓣后肯定会在各个方向流动并寻找出路,最后达到到一个平衡,有一部分静脉血管负责流入,另一部分静脉血管负责流出,完成循环。但这个流入、流出平衡的建立过程会受到各种因素包括人为因素的影响。

临床经验告诉我们,虽然影响皮瓣成活的情况较为复杂,但从表面上看来,动脉化静脉皮瓣的表现就是一个通常认为的回流障碍的表现。引起这种变化的两个最常识性的原因是:一个是进入皮瓣的动脉血太多,另一个是血液回流不畅。再有较复杂的原因就是动脉血没有充分的灌注到整个皮瓣即回流了,使得组织缺氧而产生肿胀、淤紫或血管内膜受到过多的压力而造成的损伤。因此我们临床应用动脉化静脉皮瓣首要的原则和措施就是动脉血的流入要相对减少、增进血液的顺畅回流,避免明显的血流短路和直捷通路。

动脉化静脉皮瓣微循环变化的另一特点是:皮瓣内小静脉、细静脉普遍扩张。这也提示了这种非生理性循环早期存在着静脉回流不畅的倾向,静脉回流不畅,可使血浆渗出增多,血液相对浓缩,易在静脉内形成血栓,这又进一步加剧静脉瘀血,从而影响皮瓣的成活。有学者也明确指出良好的静脉回流是皮瓣移植早期赖以成活的关键因素之一[2]

再者,皮瓣得到充分的、分布均匀的灌注避免缺氧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增加进入皮瓣的血流并不就代表整个皮瓣各处得到了充分灌注。要得到充分的灌注最低限度要流经细静脉。原林等[3]的研究表明:下微静脉管壁结构与毛细血管相似,在物质交换中起重要作用,皮瓣动脉化时可起到替代毛细血管的作用。总之,由于其成活机制较为复杂,需要我们在临床上不断的进行探索,以上成活机理的分析和基本原则的探讨,希望可以为我们的临床研究提供一些有意义参考。

1、静脉皮瓣不倒置是否更好?陈林峰等 [4] 曾经在其实验及临床观察中认为,动脉化静脉皮瓣是由动―静脉瘘的非生理循环供血而移植成活,术后3个月动―静脉瘘逐渐废用闭塞而机化。为保证动脉血灌注到静脉网的皮瓣中,应顺着静脉瓣膜方向吻接静一动脉,但皮瓣远端必须有良好的回流方能获得皮瓣成活。但是临床上常有因各种因素使得没有倒置而吻合,动脉血流是逆着静脉瓣方向流动,也没有因此而造成的坏死。我们在临床应用动脉化静脉皮瓣反应中度以下的28例中,其中有24例在动静脉吻接中静脉没有倒置,占85.7%。而反应较重与重的病例中,有57.2%做了倒置。因此,从本组病例看,在动脉化静脉皮瓣的动静脉吻接中,静脉不倒置吻合要好于倒置吻合。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性:(1)切取及吻合皮瓣时,要吻合的动、静脉往往都在皮瓣的一侧,若静脉不倒置,动脉血流的压力可以冲破逆行的瓣膜而流动,静脉则可顺瓣膜方向顺畅回流。若静脉倒置与动脉吻合,静脉就会逆静脉血流方向,而静脉血的压力难以冲破逆行的瓣膜,影响回流。(2)按照血管的树状结构,当动脉血逆行进入静脉血管后是沿从主干往属支灌注,相当于生理情况下动脉血流往动脉血管的分支灌注,更符合生理灌注路线,灌注更加充分。而如果顺原静脉流动的方向注入动脉血,因属支的回流方向也是向着主干方向,在主干有血液流动的情况下其压力要低于属支内或毛细血管床的压力。血流很容易直接顺着静脉血管的主干回流。(3)即使瓣膜一时难以冲开,从吻合口到第一个瓣膜之间的血管壁也有较多的细小属支,动脉血流也可通过它们进入毛细血管床进行循环。

总之,我们认为,不怕灌注不足,而更怕回流障碍,因动脉化静脉皮瓣总是不会象生理皮瓣A-V之间顺畅的自然的经过和灌注,开始时循环不顺畅、血液淤滞是肯定的,所以应尽力保证回流的顺畅,不要使血液淤积在皮瓣内。为了尽快重新建立这种过程、减少在建立这种过程中出现问题,应尽量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做到既要充分灌注又要减少淤积,形成一个较合理的平衡点。

参考文献

1 纪树荣,程绪西,贾淑兰.静脉网状皮瓣游离移植动物实验研究.显微外科杂志,1982,9:4-5.

2 陈剑名,郝新光,罗少军,等.动脉化静脉皮瓣的实验研究.广东医学院学报,1995,13:284-286.

篇7

    据民建、工商联(以下简称“两会”)中央反映,在两会开展的经济咨询、智力支边、扶持集体企业、专业培训等为四化建设服务活动中,一些地区的单位或部门仍然要求参加两会组织的经济咨询等服务活动的退休成员签订受聘合同,并把他们的退休费及其他福利关系转到要求咨询服务的单位,或者停止发给,严重影响了两会经济咨询等服务活动的开展。为此,通知如下:

    两会组织的退休成员参加经济咨询等服务活动,是发挥“余热”为四化建设服务,属于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社会公益活动。根据国务院国发〔1981〕164号文件“参加社会公益活动,领取少量报酬的退休、退职工人,不应视为受聘工作”的规定精神,对参加两会组织的经济咨询等服务活动的退休成员,不需再与原发退休费用的单位和邀请他们参加经济咨询服务活动的单位签订受聘合同,他们的退休费等福利待遇仍由原发放单位发给。

    各地党委统战部和劳动人事部门应根据本通知精神,积极做好解释工作,协同有关单位、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以利两会咨询服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篇8

北京的“大城市病”,一方面来自于人口的快速增长与水、土地、环境资源以及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是经济活动和人口分布过度集中在中心城区的产物。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北京市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人口密度超过了23000人/平方公里,与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人口密度相差百倍。

优化城市职能,促进转型升级与高端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北京已经成为中国服务业发展程度和专业化程度均在前列的特大城市,但和发达国家同类特大城市相比,其低端服务业还占很大比重,服务业的高端化将是北京市城市经济发展的方向。

优化城市功能必须协调好中心城区与市域的关系。中心城区需要严格控制新增人口和经济活动,并渐次将部分城市经济功能向中心城区之外的周边地区转移。城市经济功能从中心城区向外转移必须遵循市场规律。由于各类服务业所能够支付的级差地租大小不同,一些占地多、附加值低的传统服务业将丧失在城市中心区域布局的合理性和竞争力。因此,有序促进中心城区这些传统服务业向周边地区转移,不仅有利于缓解中心城区的过密,也有利于提升城市土地利用价值和综合效益。

北京市郊区将成为承载人口和经济活动的主要区域。协调中心城区与市域的关系,要根据中心城区以及周边区县的要素禀赋,构建城市功能的合理分工,中心城区主要承载政治、科教文化、国际交往以及金融等高端服务业功能,而一般经济服务职能和城市公共服务职能需要促进在城市郊区的集聚发展。

优化北京城市功能,还必须以京津冀晋蒙为基本的空间载体,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来统筹考量。随着北京城市职能的不断升级以及由此带来的功能扩散和转移,北京的周边地区已经不同程度上承接了部分城市功能,如河北燕郊的居住功能。北京市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而建设世界城市离不开京津冀晋蒙地区的发展支撑。北京新一轮的城市功能优化,需要在京津冀晋蒙地区寻求合理的功能布局,促进和带动京津冀晋蒙地区的整体发展和结构升级。

近年来,伴随着城市空间扩张和向郊区蔓延,一方面人口分布呈现从中心城区向郊区转移的趋势,人口郊区化现象从城市的近边缘地区向远边缘地区延伸;另一方面,经济活动仍过度集中在中心城区,职住不平衡现象严重,从而加剧了上下班高峰期间的交通拥堵问题。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必须促进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同步转移,就中心城区而言需要转移部分批发、物流等传统服务业到城市郊区或周边省区。传统服务业的转移也要分轻重缓急渐次推进。

尽管北京市面临巨大的人口过快增长的压力,但未来一段时期内北京的人口还将持续增加,北京还是应该做好到2030年承载3000万左右人口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全力打造多中心的空间结构,已是势所必然。

理想的结果,就是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区域,包括中心城区和郊区新城两大部分。中心城区作为政治、科教文化等首都职能和高端服务功能集中的地区,应严格控制人口和经济活动规模,重在提升城市服务品质和综合能力。郊区新城为承担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和城市功能、聚集新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将成为承载人口和经济活动的主要地区。

篇9

关健词 会展旅游 发展 城市 清远

1 会展旅游的内涵

国际上的定义,会展旅游就是MICE,即会议旅游、展览旅游、节事旅游和奖励旅游。“会展旅游”是会展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产品形式,它是一种新型的主题式专项旅游产品,其呈现出以下特点:不受季节影响,客户消费高、停留时间较长、团队规模大、行业带动性强、创汇能力较强、综合效益大,它综合了会展业和旅游业的优势,促进了旅游服务行业的强大和稳健发展。

2 会展旅游与城市的关系

会展旅游的开发与其城市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如:2010的上海世博会、广州的广交会、深圳的高交会等的举办,这些都为城市旅游业开发出一个极大的市场,会展旅游为其城市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商机。

2.1 城市的发展为会展旅游提供强大的支持

没有雄厚的城市经济实力作后盾,与会展旅游相配套的管理和服务将无以立足;无论是餐饮、住宿、交通,还是通讯、金融和旅游都是会展旅游的所期望城市能提供的,所以会展活动需要选择城市,而且是选择那些能够提供充足、及时、有效支持的城市,当然,没有会展旅游,现代城市也将大为失色。

2.2 会展旅游能为城市带来直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会展旅游有很强的产业带动作用,大批游客涌入城市,给旅游、餐饮、交通、通讯等行业带来了收入,进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近几年来,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会展经济发展迅猛,其会展旅游业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并且城市环境也不断美化、公共服务能力也不断提高,这都为城市带来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2.3 会展旅游的开发实现了城市产业的升级,并扩大社会就业

为了迎合需要,城市必须建造大型的场馆设施,展示并了解了企业产品和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引进和吸收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速了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城市的产业结构不断向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方向合理演进,促进了所在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

同时由于会展旅游的发展,相应增加了对导游、翻译、会展服务人员以及有相关人才的需求,从而扩大劳动就业。

2.4 会展旅游促进城市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会展旅游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大市场和经济秩序,通过会展旅游,规范不同国家、地区、城市的经济活动,加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深地区间的分工和合作,并且有利于政府间加强经济一体化的协作,协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形成知识、信息、技术的交流,从而加速经济一体化的无形资本的流动,形成城市经济的一体化。

3 清远会展旅游与其城市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

清远会展旅游与其城市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清远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把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紧密相结合,将会展旅游与其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发展优化组合;走一条会展旅游经济与其城市战略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3.1 清远城市化是其会展旅游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城市是会展旅游发展的物质载体,并且城市化进程使城市本身成为会展旅游的产品,拓宽了会展旅游市场,城市的国际化提升了会展旅游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会展旅游者,城市为会展旅游的发展提供各种支持,离开城市的会展旅游是不存在的。

当然,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因地制宜进行准确定位,走城市定位的会展业发展的健康道路。因此,清远必须根据城市特点进行合理定位,凭借其区位条件、经济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等发展其优势产业,清远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具有陶瓷、汽车、冶金、土特产优势,这有利于清远会展旅游的发展和培育。

同样,清远在城市管理上,按照市场规律引导会展旅游健康、持续发展,以会展经济发展为重要突破口,执行会展旅游总体发展目标,建设国际性的宜居、宜商、宜游“华南休闲之都”,充分发挥会展业带动旅游业的协调发展的优势,把清远的会展旅游经济活动作为一种商品或品牌来经营,走清远 “无污染,高效益”的会展旅游绿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3.2 清远会展旅游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目前,很多城市会展经济已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展旅游有“城市建设的加速器”之称,它不但优化城市资源、而且对发展城市经济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城市知名度的提升、城市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在推动清远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清远的会议、展览和奖励、节庆旅游已初具规模,良好的基础会议、展览设施,发达的交通、通讯设施以及特色的风景旅游区等基础设施已经具备,清远会展旅游是开发清远旅游产业的一种新模式。

3.3 清远会展旅游提高了城市知名度和城市形象

清远通过发展会展旅游,城市在基础设施、城市环境以及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等方面不断完善,并吸引大量具有创新思维和战略眼光的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前来与会、参展和旅游,将外来的技术、文化、产品给清远这个发展中的城市带来激励,给城市带来灵感和创新。通过会展旅游的桥梁作用,清远将与外部世界在文化、技术、理念上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以利于吸引外来投资者来创造和发展,从而推动清远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与国际会展业及旅游业接轨,将逐步培养清远的全球性视野,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清远的知名度和城市形象。

3.4 会展旅游促进清远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区域就业

篇10

【关键词】城市物流 需求 意义

一、城市物流分析

(一)城市物流概念。

所谓城市物流是指物品在城市内的实体流动、城市与外部区域的货物集散。以及城市废弃物的清理等活动,其目标是实现城市物流的合理化。

从行政区划而言,城市物流主要是指在城市范围内从事的物流活动,主要研究的是物流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它是城市规划和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城市功能得以发挥的有力支柱, 是城市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基础。正如物流专家的观点“城市物流的任务是为处在城市里的零售商、工商企业和家庭,以城市可以承受的方式,经济高效地进行物资供应和废弃物清理,以减轻城市的交通和环境负担。”

从城市物流所涉及的服务范围而言,随着城市经济实力的提高和对周边区域影响能力(辐射能力)的逐步增强,城市物流也逐渐突破了“城市”的地理和行政区划上的局限,服务于周边城市或者整个经济协作区域。虽然经济区域和行政区域可能出现某种重合或一致, 但这是两个有着本质不同的概念。

(二)城市物流与其他物流的区别。

城市物流与行业物流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追求的目标不同。行业物流如商业物流,追求的是本行业的效益最大化,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牺牲其他行业的利益或者社会利益,不考虑对环境、交通等造成的影响;城市物流追求的目标是整个城市社会成本的最小化,包括环境、交通等因素。另外一个区别就是研究的对象不同:城市物流研究的对象是城市内的所有物流活动,行业物流是针对本行业货物种类本身的特点,确定其配送、加工模式等物流活动。 城市物流与国际物流、区域物流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研究的内容不同。国际物流,区域物流的重点在于如何组织货物在大范围区域内的流动,通过不同交通方式的联运使得物流活动经济、快捷,考虑的是干线运输组织。城市物流的重点是如何保障整个城市的物流活 动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的需要,考虑的是货物在城市内的流动以及与城市外界的交换,以城市物流配送为主。

(三)城市物流特征。

城市物流与其它物流形式相比,有其特有的特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城市物流的繁杂性

城市是人生产和消费高度集中的空间载体,城市城市的政治活动、经济活动以及居民的生活、消费、休闲娱乐等习惯,这些都为城市物流的组织工作带来了繁杂性。城市物流的客体不断呈现小批量、多样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物流的繁杂性。除此之外,城市性质的差异也为不同城市物流带来了不同的特征,尽管不同城市的物流存在一定的共性,但往往部具有各自鲜明的特征。城市物流的繁杂性还表现为城市的建设一般要先于城市物流设施的建设,即城市物流发展的滞后性。

2.城市物流的密度大,流量多

城市内的物流量要大于城市间的物流量.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曾选取北京、上海、广东、辽宁,四川和陕西作为样本分析了我国国内省际贸易的情况,得出如下结论:无论是从外省购进的消费品总额比重。还是销售到外省的消费品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这研究说明地区问商品流通的发展比整个商品流通的发展要滞后。

3.城市物流以配送为主要运作方式

由于城市范围一般处于汽车运输的经济里程,城市配送可直接将物资送达至最终用户, 所以,城市配送往往和商品经营相结合。由于运距短、反映能力强等特点,从事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多用户的配送服务优势明显,这使得城市配送成为城市物流的主要运作方式。

二、城市物流需求分析

(一)城市物流需求分析定义。

城市物流需求分析是指将物流需求与生产需求的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相关分析的过程。由于物流活动日益渗透到生产、流通、消费等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之中,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进行城市物流需求分折的且的是为了保证物流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保持相对平衡,使物流话动保持较高的效率。

(二)城市物流需求分析内容。

本文主要从城市物流需求规模分析和城市物流节点有效需求分析两方面进行城市物流需求的分析。

1.城市物流需求规模分析

城市物流需求规模分析是城市物流需求分析的主要内容。物流规模是物流活动中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和流通加工等物流作业量的总和。从实物角度可由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反映,从货币价值角度可由运输成本、保管成本,管理成本等构成的物流成本反映。可通过对城市经济指标与城市物流需求规模之间的相关性方面进行定量分析。或根据往年的历史数据和当前的经济形势进行定性预测,然后利用各种有用的数据进行计算,进行综合分析可望对城市物流需求有一个比较近似的分析。

2.城市物流节点有效需求分析

城市物流节点主要包括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货运场站以及批发市场等,进行城市物流节点有效需求分析旨在考察其服务市场的总体特征,进而分析出进入各物流节点的作业量,为城市物流节点的合理规划提供定量化依据。因此,进行城市物流节点有效需求分析是本文的核心内容。

3.城市物流需求分析意义

物流需求分析是进行城市物流规划的必要条件。物流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有需求才有发展,才有必要进行物流规划,以提供与需求相匹配的合理供给,国民经济大动脉能够畅通有序有赖于合理的物流规划?

目前,在我国物流供给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须重点考察物流的需求,进行较系统的分析。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与物流需求规模相适应的物流规划。

参考文献:

[1]怀劲梅,颜慧.基于供应链环境的物流外包风险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