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审美认知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6: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的审美认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的审美认知

篇1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个人英雄主义;语言;行为

《肖申克的救赎》是以美国著名悬疑小说家斯蒂芬・金的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为主要的故事背景。电影于1995年上映,并且获得了一度的好评,在美国电影中的地位可谓举重若轻。该影片主要叙述了银行家安迪知道了自己的婚姻遭到背叛,由于愤怒的几次想把妻子送入地狱,但是最后他还是用理智克服了自己邪恶的想法。但是,第二天妻子和情人却不幸身亡,而安迪则成为了主要的嫌疑人。在法庭上,因为证据不足律师只能放弃上诉,从而使得该案子遭到误判,安迪也从此背负上了杀人犯的罪名。在肖申克监狱中,安迪利用自己的技能帮助典狱长逃税,从而博取了他的信任。随后利用鹰嘴锄头,以丽塔・海华丝的巨幅电影海报为遮盖物,通过20年的不懈努力,凿通了通向自由的道路,也远离了让人无法呼吸的肖申克监狱。

一、《肖申克的救赎》里美国个人主义的解析

英雄主义是指人们拥有积极上进的精神状态,不愿意在平凡中度过自己的一生,喜欢做出一些超乎想像的举动。而且英雄主义也划分为革命英雄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两种,个人英雄主义不是以集体为单位,它注重的是个人精神,体现的是个人在重要事情或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奋斗精神、为民族振兴不怕牺牲的品质。

美国的成立是因为一些“清教徒”遭受英国政治、经济和阶级压迫而逃亡到美洲大陆,从而构建了相应的政权。英国社会等级制度明显,所以美国的创建者更加注重平等和自由的价值。而且在新环境中,人们的心理建设还没有形成,英雄引导就成为了人们普遍的心理诉求。而且“西进运动”的发展,使得个人英雄主义开始大量产生,并且为美国经济提供了有效的帮助。而且,在政治层面上,美国主张强权政治,也为英雄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帮助。随后很多国家也对美国的英雄主义进行模仿,从而使得个人英雄主义发展越来越迅猛,并且有效的融入到了生活的各个层面中。

在好莱坞电影业中,个人英雄主义是最为常见的素材。好莱坞是美国文化传递的有效载体,好莱坞电影业把现代化的精神、文化、经济和美国的民族精神融合起来,使得个人英雄主义成为电影屏幕中作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并且对全世界也造成了重要的影响。

二、个人英雄主义与现实社会文化体制冲突在《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体现

(一)语言方面

人们的思想认识和道德阶层的展现依赖于语言的传递,其中口头语言是最为有效的。在电影中展现主要体现在对话上。

在肖申克监狱的第一夜,新囚小胖因为受到老囚犯的讽刺和挖苦而伤心痛苦,随后遭到了狱警长哈雷的教训。在第二天早餐时,人们知道小胖已经死去之后,都开始沉默。这时只有鲜少说话的安迪开始打听小胖的姓名,但是狱友海沃德却对他进行训斥,但是他却说:“我认为他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名字。”当大多数人为小胖的离世感到悲痛时,只有安迪坚持使用自己的方式给小胖进行哀悼,这是对人性的尊重,也是他不同于常人的表现,同时也是他在肖申克监狱逐渐成长成为英雄的开端。

随后因为机缘巧合,安迪和瑞德等十二人被派到车厂去修补房顶。在房顶涂抹沥青的过程中,安迪指导了狱警长哈雷在遗产继承方面的困惑,他主动要求帮其解决问题。当被怀疑其目的性时,他说道:“如果可以,我希望能够给我的同事每人三瓶啤酒。”其中的一位狱警长却嘲笑到:“同事?你还有同事啊?”面对嘲笑他说:“我在户外工作,如果有啤酒的话,我就可以感觉自己是个正常人,这就是我的目的,”狱警答应了。这里面所认为的救赎,就是能够利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他人脱离困境。安迪不只是为了获得生活上的享受,他也希望狱友们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安迪把狱友称之为“同事”,为了让同事感受到普通人修葺屋顶的乐趣,他对狱友们的思想认识进行了正确的引导,不但完成了自我救赎也对他们进行了帮助,这时我们就能发现闪耀在他身上的英雄色彩。

但是,虚伪的典狱长在向媒体传递肖申克监狱的美好时,说到要让肖申克监狱为每一个在押人员服务,并对其进行自我救赎。随后安迪和瑞德帮助典狱长洗黑钱、逃税。为此他们进行了相应的讨论,安迪虚构出一个名为皮特・斯蒂文森的人,以他的出生证、社保卡等证件来代替典狱长的罪恶行径。他说道:“在监狱外面,我是一个善良、刚正的人,但是在这里,我却要做一个骗子”,瑞德说:“这是你的困惑吗?”安迪说:“我不是策划阴谋的人,我只是处理利润,这或许就是评价的标准。但是我还建造了图书馆,让几个狱友得到了中学文凭,你认为典狱长同意我这样做?”“是为了让你甘愿洗东西,但是洗钱和洗衣服不同。”瑞德说道。“我不需要消耗较多的资金,这就是交易的核心。”安迪在这里所做的事、所说的话和所想到的内容都和他的社会地位相吻合,因为肖申克监狱制度的落后和人们的贪欲,使得安迪最基本的追求逐渐丧失,但是,英雄最终还是会坚持自己的方向不动摇。

(二)行为方面

1.自身行为。自身行为就是个人行为,是在非社交场所中的个人举止,主要包含外露行为和潜伏行为。第一种行为是指包括身体举动、语言等一些直观的行为,第二种行为是隐藏在人们思想中的行为。本文主要对安迪的外露行为进行深入叙述。肢体语言能够形象直观的表达自身的想法,而且这种直观性的语言表达也是对人们思想行为的一种反映。安迪不爱说话和电影自身的他人视角叙述模式,让人们不容易发现安迪身上的行为特点,按时安迪在剧情中的三次微笑却意味深长。第一次微笑,在车厂房屋屋顶进行修补,让囚友对他产生了新的认识。等囚友弗洛伊德带着啤酒走到安迪身边时,安迪说他已经戒酒了,只是自己一个人坐在屋顶旁边,面朝天空,露出了他的第一次微笑。此时的安迪已经在狱中生活了两年,对监狱生活也更加熟悉,但是他也对自由充满了向往,希望能够像普通人一样可以随心的喝着啤酒,修整房屋。第二次微笑出现在构建鉴于图书馆的时候,他找到了《费加罗的婚礼》,并且私自播放。安迪把狱警关在厕所,把扬声器接上电源,让音乐侵入人们的心田。安迪闭上眼睛,躺在椅子上,面露微笑。让这音乐声穿透心灵,再一次激发了他对自由的渴望。第三次微笑是表现在安迪越狱成功之后,天空下起倾盆大雨,大雨冲刷了安迪内心的污秽,他着上身,对着天空肆意的放大笑。在这里安迪的情绪得到了完全的释放,被囚禁的人生终于重获自由。他曾经说过:“希望是美好的,在世界上十分宝贵,这就是英雄的价值,在寂静中爆发,让人们对其充满向往。”安迪的越狱是对肖申克监狱腐朽制度的一种突破,也使得肖申克监狱重现光明,囚徒也有了新的希望,瑞德层说过:“安迪代表着我内心深处永远都不能抑制的精神。当监狱之门打开时,我穿着便宜的西装,带着二十块钱走出监狱时,我的内心是喜悦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出现,高于个人价值,安迪在进行自我救赎的时候,也使他人获得了救赎。在进行越狱的时候,个人英雄主义使得安迪走向了光明,依靠自己的能力重获新生。

2.对外社交行为。人际交往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人们在社会的环境中所产生的行为举止就是对外社交行为。在肖申克监狱中,安迪交往的范围只有狱警和囚犯,但是这种交际所产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发现狱友们的精神开始颓废时,他开始构建图书馆,利用音乐疗伤,不断的激发狱友们那颗鲜红跳动的心。在安迪的人际交往中,瑞的和汤米是最具代表性的。瑞德因为杀人而入狱,在肖申克监狱中他拥有三次假释的机会,前两次因为痛改前非回答了审核人提出的问题,但是没有获得应允。但是安迪的出现和引导,瑞德才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根源所在。如果安迪没有出现,他还是会和以前一样在获得批准的状态下才能上厕所,也可能会像老布一样在应允假释后而自杀。其正确的引导性也体现在汤米身上,汤米是个没有正当职业、无所事事的小贼。当安迪的案件没有回旋的余地时,他潜心教授汤米知识,让他获得了高中文凭,而且汤米也对生活充满了向往。但是因为安迪入狱的秘密,他无奈成为典狱长手下的孤魂野鬼。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安迪是肖申克监狱中的希望和阳光。在监狱中,每个人的生命似乎都变得枯燥无味,所有的激情和热情都逐渐被消失殆尽,只能无奈的接受命运的安排。只有内心充满希望和阳光的人,才能发现光明的通道。不然,人们就只能在冤枉、委屈、无奈、愤怒中不断的消沉下去,在监狱的生活中逐渐的走向寂寞和绝望。安迪拯救了肖申克监狱中的人们,在这种暗无天日的环境中,典狱长无情了抹杀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安迪充分的体现了其个人英雄主义,让肖申克监狱中的每个遇有都看到了希望。他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传递给狱友们一种不一样的生活观念,让他们明白囚禁自己的不是身体而是自己的内心。安迪的对外社交行为十分有价值,他所展现的个人英雄主义主要是针对司法体制的落后和残忍,从而激发了肖申克监狱对于自由和光明的追求。

三、结语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是以救赎为题材,主要是表达其希望和自由,以主角安迪的个人英雄主义,对自己和监狱中丧失信念的人进行救赎,这也是该影片的主要价值的体现。个人英雄主义中所传递出来的社会精神和价值,也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更加的趋于完善。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各国之间的文化沟通也更加的密切,也为思想的传递提供了便利。对我国的英雄主义进行深入的反思发现,我们应该塑造属于中国文化的英雄模范。更加注重英雄塑造模式的多样化、个性的标致化和性格的多元化,从而使得中国文化精神,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也.《低俗小说》: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嘲讽[J].文学教育(上),2014(11):18-21.

篇2

艺术中的情感即审美情感,是一种无功利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艺术活动动机的生成、创造与接受过程中均是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同时情感又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元素。但是艺术活动也包含认知因素,认知在艺术活动中意味着客观的、理智的反映。在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含着理性的认知。

艺术活动是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

形象,即审美形象,在广义上包括审美的情境和意境。形象把握是艺术活动特有的方式,是主体对于客体瞬间领悟式的审美创造,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体验的而木是分析的。但是形象把握又不能离开理性,理性在分析时代氛围、读选素材和题材、构思主题和情节、选择表现形式等方面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与意识形态的统一

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意识形态活动的根本标志,但同时艺术又具有意识形态特性。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形象的、情感的和多义的,它规范着艺术活动的基本倾向,其意识形态特性则是隐藏在审美特性之中的,它使艺术的审美世界具有了更为广阔和深透的内涵。

艺术活动的功能

(1)审美认知功能;

(2)审美教育功能;

(3)审美娱乐功能。

艺术活动的基本性质

艺术活动是以特有的艺术语言体系为媒介、以创造形象或意境为旨归的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它凝结为审美的意识形态。

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旨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

艺术教育主要通过指导人们进行艺术创作、艺术鉴赏等活动,实现美育的最终目标。

艺术分类的方法

1、以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等)、空间艺术(绘画、雕塑等)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等)。

2、以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听觉艺术(音乐等)、视觉艺术(绘画、雕塑等)和视听艺术(戏剧、影视等)。

3、以艺术作品对客体世界的反映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再现艺术(绘画、雕塑、小说等)、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等)和再现表现艺术(戏剧、影视等)。

篇3

On Modern Aesthetic Value of Watercolor Art

LIU Yi

(Yichang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Yichang, Hubei 443004)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esthetic value of modern watercolor art, and briefly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color art, and elaborates watercolor from embodied form of artistic value, and its modern aesthetic value emotion, cognition and creativity and so on.

Key words watercolor art; aesthetic value; emotion; cognition; creation

1 水彩艺术的定义与特点

水彩艺术通过水滴与颜料的特性,在画家应用下创造出的梦境一般、清新而明快的意境。顾名思义,所谓的水彩艺术的两个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水”和“彩”,它们也是这种艺术的主要物质媒介,分别表现出了流动性与色的透明性。

通常在绘画时,作画者在对水的操作时,无论是在空间、时间上还是量上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由于水彩画的颜料是用水做调和剂,而水作为绘画的载体上常具有融化、稀释、散发、渗化、粘附等功能,正好可以通过水的流动性来表现那种自然天成的韵律美。水彩颜料由于大都是由矿物质构成而稳定性很强,一般呈透明的或半透明状,而且一般是先用墨色勾勒,而水彩则作为装饰随类敷彩,具有醒透作用,即使颜色经过层层叠加也能透其底色,不但不会影响画中景物层次的体现,而且还会越显空灵有趣。另外,现代水彩艺术美术学的价值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不同类型的具其自身的特性,但也具有很多共同的特性,而水彩艺术几乎囊括了所有绘画艺术的基本技法与表现特征,因而也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例如在美术学价值研究中,水彩艺术几乎覆盖了造型基础的全部知识,如:创作基本功、对中西传统的艺术风格的了解以及对本体语言的研究等其方面。

2 水彩艺术的美学意义与价值

2.1 水彩艺术的美学体现

中国传统美学赋予了“水”独特审美意识,水彩则在艺术作品中体现了这种审美的意韵,能够表现得出神入化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另外,水彩画,因其颜料特性而通常能在作品中表现出别具一格的朦胧美,从简略中表现出含蓄美与诗化美。同时,前面提到水彩画以水作为调色媒体而具有流动性和多变性特点,水与色与纸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能够形成各种的肌理形态而形成丰富多彩的视觉特征,如通过借助喷水、撒盐、加入汽油、酒精或蜡笔等而产生积色、积淀等以达到绚丽斑斓而高雅的纹理效果。

2.2 水彩艺术的情感价值

水彩艺术的情感价值是一种潜在的精神文化价值,能为人们带来更加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为心灵带去另一翻天地。水彩艺术的情感价值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审美体验,另外就是自信的建立方面。

所谓的审美体验一般表现在对水彩艺术的欣赏与理解上,通过人的视觉感悟而在精神获得愉悦感,或者感悟其它方面的启示,如人生启迪等。人们在审美过程中,主要会面对选择和情趣两方面的内容,前者是指审美中个人视觉对艺术形式的感受的倾向性选择,也即使所谓的“视觉态度”,一般在经过一定审美训练后会形成个人独特审美眼光。如果人们用超脱实用眼光与心态去欣赏的水彩艺术,则会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美好的体验,也就是审美情趣;审美情趣则是人们通过对水彩艺术的领悟,感受到其形式之外更加深层次内涵和趣味。水彩画具有“轻盈潇洒、酣畅淋漓、朦胧空灵、明快飘逸、似与不似”的表现效果,这也是水彩艺术在形式上体现出美的标志,象征一种审美符号。人们经过欣赏感悟到这些独特的情感氛围,使深幽和超人的感受日趋强化,从而逐渐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很多优秀的水彩艺术作品将朦胧美的奥妙发挥到了极致,让物象与意境在清晰与模糊间显现了强烈的神秘感,引人无穷的遐想,从而让人形成一种高雅的审美兴趣,获得心灵与精神的升华。

关于自信的树立与加强,是指水彩艺术是一种能够展现自由心灵与想象的情绪艺术,当人们完全投入到水彩艺术的创作等实践过程时,不仅能够体验到水彩艺术带给心灵世界的快乐,而且还可以享受着将自己心中所想通过水彩的形式随心所欲地表现在纸上的一种自豪感,以及主宰感与驾驭感,这些积极的情感能让创作者更加自信。通过在水彩实践中倾注创作者个人的强烈情感,或者以借物抒情、借景入境等方式表达个人对事物的审美感悟与见解,在无拘束中获得情感的宣泄是一种加强自信的方式。

2.3 水彩艺术的认知价值

人们在水彩艺术的实践中,不但能够得到观察力、思维方式和操作技能的训练,有助于脑、眼、手的协调,而且还可以将抽象物象具体化,调动人类潜能从而实现美术学的认知价值。其中对水彩艺术能够进行主动、敏感、果断的观察,则能够迅速地从水彩艺术的表面物象发现其内涵与意境。

在观察中通过对捕捉水彩艺术中鲜明的第一印象和形象的特征信息,而产生出“首因效应”,让之前的处于空白状态的感觉随着水彩实践中的变化而产生随之变化的意念,出产创作的新鲜感。人们对水彩艺术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视觉活动,会在对物象的重新选择与处理后,对一幅作品加以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而作为创作者则会通过表现出具有感染力的整体效果且具有水彩特定朦胧情调的作品来。对物象的观察运用准确的判断和推理进行水彩艺术的审美体验,让水彩艺术以一种简练的形式标志技艺的顶峰状态。

观察之后就是一系列不自觉或者自觉的思维活动,即直觉与理性分析等表现形式。每个人在都对水彩艺术进行视觉感受之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直接而客观的反映。直觉在水彩艺术欣赏过程中具有的直观和空间整体的识别特点,有助于把握水彩艺术的各种样式特点的洞察与认识等;不断地促进人们的发现与思维,提高对水彩艺术的敏锐度,更能触其本质。水彩作品是按主体对事物认识的思维逻辑和概括秩序,而不是按照真实秩序来构建画面的。

对水彩艺术的操作活动是指依赖手的协同运作,并进行物质材料的处理,而形成作品的过程,通常伴随着认知活动的反复交替而获取一种技能意识。水彩艺术的操作具有综合性与流畅性两个特点。水彩艺术需经历反复磨练,才能熟练应用笔的准确性、生动性和随意性,创作出或工细或粗犷、或写实或写意、或可绘或可制作,具有高度可塑性的作品来,表现更为广泛的效果,充分发挥出水彩表现力的潜能;广博的操作的经验能够建立起在各画种之间相通的艺术桥梁,获得审美通感与操作技能。流畅性是行去流水般的整体自由轻快的色彩与意境的流露而让画面充满流动感,这也是画作熟练的标志。

2.4 水彩艺术的创造价值

创作中的创新意识和创作样式,应用与众不同的独创性观念并将创作者的综合创造力外在物化,交替融合呈现在作中,不局限于传统规范而带人们耳目一新的效果,显现出独特的水彩表现价值,传达作者隐含的艺术观。水彩艺术也常运用的跳跃式、流动和随时变的控制,由于水质的流淌渗化而产生偶然意象往往不在预想之中,因而创作者需要准备好摆脱固定思维抓住机遇而向新方向加以变通以获得更为奇特的画作表现。从现代的角度寻求水彩艺术的继承与创新,用敏锐的眼光对旧的材料重新审视认识发现并赋其全新的精神内涵并丰富技法。

篇4

1.绘画艺术的内容美

绘画艺术的内容美主要包括艺术作品的主题和题材,并可以将其理解为绘画艺术在正常意识形态特征中所具备的的审美内涵。绘画艺术所具备的社会性特征,可以归结为现实与艺术相结合的反映产物。并可将其内涵理解为对于社会的理性认识,在抽象的绘画作品中,内容美大多来自于艺术家的主观创造,还有许多主题不明确的作品,由于并不能表现思想内容,便属于“非主题性艺术”。在绘画艺术审美特征中,中西方绘画艺术由于受到的文化背景影响不同,绘画作品的表现内容也有差异,中国绘画在发展过程中,运用人物、花鸟、山水和肖像等意象,并始终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而西方绘画通过对历史、宗教、人物和风景的影响,与中国绘画相比,传统西方绘画在内容美方面更为写实,而中国绘画则重视形象的类型化和概括性,并在表达思想内容的方面,重视运用象征和含蓄的意象,追求画外的绘画境界。在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中,中国绘画在内容上寄托着对于美的理解,而中国画的灵魂也正是绘画的内容美。中国绘画受到哲学影响,将神韵和意境作为中国绘画艺术中的最高境界。在绘画过程中,对于内容美的强化需要把握意与象的结合与运用,将神韵表现在艺术与现实的处理方面,从而连贯艺术构思与象征意境的发展,从而推动绘画艺术内容美的发展。

2.绘画艺术的形式美

随着绘画艺术的发展,人们也更为重视艺术作品的形式美,绘画艺术的形式美体现在形式结构的多样统一中,而绘画作品形式结构具体表现在构图方面,构图的原则是多样统一,并且让绘画内容中,取得统一,让艺术作品呈现出整体的和谐美感。与西方绘画相比,传统中国绘画,在构图形式上,通常会在画面上留下大量的空白,从而表达出淡泊的创作思想。在中国绘画的形式构图中,充分运用浓淡、疏密、宾主和虚实等形式,富有表现力的线条也正是绘画艺术的形式美之一,在世界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中,线条始终处于重要地位。线条随着绘画艺术的演化,更具有表现性、含蓄性和象征性。色彩作为艺术作品的重要因素,对于绘画作品往往起到关键的装饰作用,从而促进绘画作品的完美,而色彩也能体现出绘画的形式美。随着色彩运用方面认识水平的深化,色彩在绘画作品中国的作用也更为重要,在中国绘画中,色彩上的浓淡运用,也是画风演变的重大趋势。

二、个体的道德素养生成

道德素养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也是个体在日常生活过程中的重要规范和准则。道德素养能通过社会舆论对日常生活起到约束作用,而道德素养的生成主要体现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道德素养的主观方面以个体的到的活动为中心,强调接受和认知道德素养的主观能动性,并表现在个体对于伦理行为等客观规律的认识、社会道德目的认知以及个体与他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的认知。

篇5

关键词:当代艺术;中学美术教育;教学模式

以往的中学美术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比较注重美术发展史方面的教学,美术教师大都讲述艺术家的生平及其创作的作品,很少融入当代的艺术元素。这就造成中学美术教育无法完整地将当代艺术和传统艺术融合并共同呈现在美术课堂上,让学生全面了解艺术发展的多样性变化。为了改善目前这一局势,教师应促进当代艺术与中学美术教育的融合,将更多的当代艺术元素融入中学美术教学,并尝试进行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转变。

一、当代艺术融入中学美术教育的作用

1.有益于学生深入了解当代艺术

目前,一些中学的美术教育还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美术教学。尤其在当下网络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中学美术教育没有融合当代艺术,而一味地按照美术教材照本宣科,必然会造成中学美术教育与当代社会的脱节。将当代艺术融入中学美术教育是对中学美术教学的创新和完善,它给予教师更多的教学空间,但是美术教师在融合过程中要注意对度的把握。如,当代艺术更加注重对艺术品的加工和创造,不再局限于传统艺术的均衡、对称,更倾向于扩大、重复、拼贴等艺术形式。这与传统的艺术元素有很大的区别,也可以说是对传统艺术元素的和重建。因而,当代艺术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更能让中学生体会到艺术元素的多元化,而不局限于某个固有的模式。

2.有利于学生重新认知中学美术

以往中学生对美术的认知仅停留在其是中学必学的一门课程上,这样的认知往往带有沉重的负担,而且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当代艺术对中学生而言较为新颖,更加贴合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可以在当代艺术的引导下自由发挥想象力,这样也能使中学美术课堂不再枯燥,久而久之,学生对中学美术的学习慢慢从任务转变为兴趣,一能活跃美术课堂的教学气氛,二能丰富中学生对美术元素的认知,进而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认知。

二、当代艺术与中学美术教育融合的具体措施

1.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学生主要依靠自身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对教师所讲述的美术题材进行理解和认知。而教师则是通过对学生的美术教学将自己的思想观念、审美、情感态度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美术课堂的学习丰富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也能培养中学生的审美观,使学生在当代艺术的熏陶下逐渐形成自己的新媒体艺术知识体系,学习艺术作品中的人文精神。

2.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意识

中学美术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艺术世界的观众逐渐变成艺术世界中的实践者和开拓者。将当代艺术与中学美术教育融合,一方面是丰富学生对艺术的全面认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意识。当下的美术教育并不是教授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复制品,不是让学生根据他人的画作进行临摹、复制,而是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作品。

3.开展视觉化和交互化并进的教学模式

将当代艺术与中学美术教育融合,除了要改变教学方向、丰富教学题材,最重要的是转变教学模式,采用视觉化和交互化并进的教学模式代替“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借助网络技术,美术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现动态的美术作品,让学生能够体会动静结合的艺术形态变化。在必要的情况下,美术教师还可以开展课外美术教学,让学生体会真实的当代艺术,以此丰富学生的个人阅历,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结语将当代艺术和中学美术教育融合,有助于学生了解当代艺术,重新认知中学美术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美术学习观念。此外,当代艺术和中学美术教育的融合对当下艺术的综合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能够丰富学生的阅历,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通过改善当下中学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艺术创作力,使其创造出具有个人风格的艺术作品,推动当下中学美术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杰.初中美术教育同人文教育的融合.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3(10).

[2]徐立.试论中学美术教育中传统绘画的指导意义.美术教育研究,2015(5).

篇6

论文摘要:本文拟从民族艺术的重要性出发,来谈如何借助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审美取向,从而形成正确认知和理解民族艺术的能力,实现保护、借鉴和弘扬民族艺术的目的。

随着世界的多元化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这充分带动本民族的艺术文化走向新的高度。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随之加强。不少人在吸收他国文化艺术形态过程中开始忽略民族艺术。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艺术无国界,求他但不能舍我。因为我们的民族艺术经历千年的洗礼,如同硕大的砾石经过风雨的磨砺呈现出美玉一般,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艺术宝藏。这都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并将其发扬光大。在国际舞台上,只有自己民族的东西才能博得喝彩,相反,他人的东西真正用在自己身上又有几分话语权呢?因此,本文拟从民族艺术的重要性,来谈谈如何借助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正确认知和理解民族艺术的能力。

何为民族艺术?它是由民族共同体艺术家所创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总体,每一个成熟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艺术,每一种民族艺术都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民族艺术具有该民族所具有的艺术构造方式及表现手段。

民族艺术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让人们充分了解本民族美的文化,并给予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工作者创作的养分,使得创作赋有民族特色和世界眼光。例如,“衣食住行”这个古人创造的词语,揭示了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行为,而“衣”字又排在首位,对人们来说有着突出的意义。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服装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中国的旗袍可谓一朵奇葩屹立在世界服装界,是什么成就了旗袍在今天服装界的地位呢?这主要还是源于其自身强烈的民族色彩和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它体现了一个民族对服装的诠释,具有着鲜明的东方色彩。而且,旗袍的设计也体现了艺术设计者们对民族艺术的关注,它选用的纹样、花式和制作工艺等等,无不体现民族特色。又如,苗族的蜡染,用蜡绘花于布而染,花纹分明。由于特殊的制作工艺,在蜡冷却后产生的自然龟裂纹,染色后形成一种特有的装饰效果。试问,用这样的民族布艺来搭配服装又怎能不令人耳目一新呢?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可进一步领会民族艺术美的内涵。

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性化设计思想已成为21世纪的主导,但怎样从五花八门的设计中脱颖而出呢?这就需要设计元素的重新组构,寻找自己的特色,而民族艺术与民族精神的加入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我们可通过实例来进一步说明。

正如图(1)所示,中国联通的标志设计,选用了中国红与中国结为搭配元素。两个具有鲜明中国民族艺术特点的设计元素重新组构,充分凸显民族文化,给国人一种亲切感。在标志造型中,又有两个明显的“心”型,上下相连,体现着心与心的交流。

图(2)是靳埭强先生在八十年代为中国银行设计的标志。该标志采用外圆内方的“孔方兄”为构图元素。这一元素主要代表金钱滚滚的银行。而且,在图形中的“中”字赫然,简洁明了地传达标志的含义。从整体上看,标志选用了红色,并在设计中融合了“天圆地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等设计思想。这些民族文化的加入,使得整个设计更有中庸之道,大气沉稳,并且多了一些人情味,少了一点铜板臭,创造出一种温馨和亲和的形象。①

由此可见,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艺术设计者们对传统民族艺术元素的提炼也随之加大。设计出具有鲜明民族艺术内涵的现代作品,不但对现代设计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如此一来,在面对民族艺术时,人们如何正确评判它就直接决定了民族艺术价值的发挥。这种根据自身的评判标准来对事物个性特征、构造方式和表现手段等等作出评价的心理活动过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审美。

每个民族大都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具有鲜明的群体特性。这直接影响了审美观念的发展。再加上世界的融合、文化的碰撞和艺术的交流等等,都带领着民族艺术迈向一个新的高度,也使得审美观念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简单的说,一件好事可以引起他人的注意,而一件坏事同样可以引起注意。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世界,一个民族的艺术往往会或隐或现的体现其民族特色与地方特点。这种民族特色优势,很容易引起外人的兴趣和关注,但它给别人呈现出的可以是有价值的、高品位的,也可以是浅薄的、粗俗的,甚至是伪民俗化的。

须特别指出的是,在当前中国的民族艺术领域中,有人为凸显民族性、地域性的行为,这表现出了浅薄和粗俗的一面。他们搜奇寻异,亏幽探秘,甚至对一些荒诞愚昧的东西大加展示,或牵强附会,任意夸饰,不顾应有的文化底蕴作表面文章。这样的民族艺术可能会引起其他民族或其他国家的注意,但这不过是满足人类的猎奇心理,而并非真正的美学欣赏。这样的民族艺术无疑是自己给自己的一耳光,又怎么禁得起时间的推敲,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消失在这大浪淘沙之中。

因此,虽然任何优秀的民族艺术都是具有独立的品格和丰富的审美内涵,但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取向,才能正确评判它,才能为民族艺术披沙拣金,充分发挥其价值并发扬光大。

而要树立正确审美取向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借助美术教育是方法之一,即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认知和理解民族艺术的能力。

在传统的民族艺术教学中,传授方式一般以“技”、“艺”两种方式,虽然它们在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中有着重要的部分,但形式仍偏陈旧。在这个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年代,老一辈的方法固然重要,但也要大胆尝试新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认知和领悟民族艺术的能力。

第一,构建民族艺术的教育理念。

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清楚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提高自身素质,改变固有的教育教学理念,拓宽知识面,主动去探究和把握民族艺术深层次的东西,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他们对民族艺术的兴趣,努力做到理念先行,真正从思想上认识民族艺术。如此一来,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第二,开发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模式的成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其内容的兴趣程度。如果是老一套的灌输模式,既枯燥又乏味,学生在学习当中会产生一种抵触排斥心理,这样的结果并不是我们大家想看到的。这就要求我们美术工作者要紧随时代步伐,了解新东西、掌握新东西和运用新东西,通过自己的智慧把民族艺术的内容艺术地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正确地理解和认知民族艺术的内涵。

此外,在笔者看来,教育是人与人的沟通。这就需要教师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来考虑学生。当你自己是一名学生时,想怎样学习民族艺术。这种投其所好的学习方式会带来不错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加入民族电影鉴赏课,或者是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些民族工艺品并将其在校内外展览,展示他们对民族艺术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我成就感。我们的目的不是让他们做的有多么好,多么精美,而是为了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学习民族艺术。

中华千年的灿烂文化,为我们留下了绚丽多彩的民族艺术。这对艺术工作者来说,既是一笔丰厚的物质财富,亦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历史给予了我们财富,我们就不能辜负它对我们的厚望,我们要将民族艺术发扬光大,就必须树立科学的审美取向,正确认知和理解民族艺术的内涵,方能充分发挥其价值,这也是美术教育应有的题中之义。尤其是在这个世界文化交流碰撞的年代,美术教育对民族艺术的传播将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共同的努力。

注释:

①钱定平.《logo的文化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5

参考文献:

[1]宋生贵.当代民族艺术之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8

[2]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1 .

[3]郭黎莅.关于民族艺术与美术教育的思考.河南郑州:河 南省美术馆,2008.

篇7

论文摘要:实践概念在

章辉在其《实践范畴与当代

哲学 上的本体论是一门研究存在的本原和存在的方式的学问。那么,对于哲学学科下的美学的本体论研究 自然 就应该是一门关于美的存在的本原和存在方式的学问。判断一个概念具不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就是要看它能不能回答美学存在的本原和存在方式的问题,看由这个概念能不能追索到美的存在的本原和存在方式。当然,这里的“美”并不指古代自然本体论意义上的美的对象,也不指近代认识论意义上的主观的审美,而是人类学本体论意义上的处于一定的审美关系之中的美和审美,同时也包括美的最为典型的形态: 艺术 。由以上对于话语实践的定义和概念解说可以看到,话语实践的确能够回答美、审美和艺术的存在本原和存在方式的问题。首先,从存在本原来看,传统上人们习惯于把人的存在认作是除了物质的存在就是精神的存在,不存在其他,而 现代 语言学家则告诉我们语言也是人的存在的一个方面,语言不仅仅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语言更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语言是存在的家”(海德格尔),“语言是人类认识的边界”(维特根斯坦),“能够认识的存在就是语言”(伽达默尔)由此,现代哲学和美学就发生了语言学转向。在语言学转向的时代大语境下,张玉能重新阅读的经典著作,发现其中早有对于语言与存在的关系的论述。马克思说“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们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恩格斯也说:“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意识,用于与别人交流,同时也用于人们认识自己、和自己交流。语言和劳动、实践有同样长久的 历史 ,语言在有人类的时候就存在了,它伴随着人类社会从一个阶段到下一个阶段,伴随着社会中的人们的一切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活动,当然也伴随着人们的审美活动。

用现代语言学的语言观来看,这种伴随在很大的程度上其实是一种规约,它规约着人们的认知和思维,也就规约着人们的审美活动。什么东西是美的,什么东西是不美的,都受到这种规约的影响。也就是说,从广义上来讲,一个时代的人们同时认为某一对象是美的,那必然是受到了那个时代公用的语言系统的规约。从狭义上来讲,一个单个的人认为某一对象是美的,那也必然是受到了他所生活的语言环境和他自己意识中的语言存在的规约。在这个意义上,语言或话语实践就可以说成是美和审美以及艺术的存在本原,只是张玉能把语言进一步拓展到艺术符号,从而使得话语实践有了更大的概括性。另外,审美关系下的美、审美和艺术的存在状态或者存在方式也可以“以话语实践的形式表现出来”审美对象身上的形式或符号因素,审美主体的语言意识,都可以对美和审美的存在方式给出解答。而艺术的存在方式更是可以用话语实践来解释,艺术在根本上就是一系列的形式和符号,不同艺术门类的不同形式和符号表征着不同的意义。这样,话语实践就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从而得出了话语实践“作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中介过程,是以一定的符号(话语)生成美和审美以及艺术的”。

新实践美学的实践概念的三个内容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话语实践,其中,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都是已被学术界公认的两个概念,而话语实践则是张玉能在汲取现代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自己严密地思考后的结果,可以说是一个独创,是他本人对于实践的内涵的独特理解和 发展 。也许正因为如此它才受到了更多的质疑和批评。对于新生事物的质疑和批评是必要的,不过批评首先要建立在了解甚至是熟悉的基础上,否则所谓的质疑和批评就是不堪一击的。

篇8

【关键词】中华文化;工艺美术;装饰艺术

滚滚长江东逝水,流走的是岁月的痕迹,留下的却是历史的见证。许许多多的元素“嵌在”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之中,工艺美术就是其中一个。工艺美术的发展,凝聚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汇聚着时代的气息。可以说,历史悠久的工艺美术孕育着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因此,在我们现在大力发展现代艺术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工艺美术的传承和保护。

每每张口,我们都很自豪地说:“中国拥有历史悠久,浩瀚如星空般灿烂的文化!”五千多年的沉淀,在传统工艺美术的表现上更是淋漓尽致,大到房屋建筑,小到人们的吃、穿、用、行,这其中的每一样都有其各自脉络清晰的发展史。可以说工艺美术汲取的是生活的精华,凝缩的是艺术的品质。

追溯历史,品评当下,其实中国人的现代艺术设计意识的形成时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相当曲折的过程。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工艺美术伴随着人类制造工具的产生而出现,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工艺美术的产生来源于生活。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人们对于审美的认知,工艺品的造型和装饰纹样的选择和制作是不同的。工艺美术不仅能反映出当下人民的生活状态、生活水平、更能反映出不同形态的社会认知水平。无论在陶器时代、青铜器时代,还是丝绸帝国、瓷器帝国,这些耳熟能详的名称,都是离不开工艺美术的,工艺美术也因此走向一座又一座高峰。

工艺美术的门类可谓是包罗万象,其中不得不说的就是不可或缺的装饰艺术。诚然工艺美术的发展最初形成于人类对生活的原始追求,这时工艺的门类很少,工艺美术的装饰功能没有较多的体现,重点在于实用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人类在注重适用性的同时更加考虑审美性,装饰艺术也就油然而生了。也可以这样说,装饰艺术的发展见证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历史发展中,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推进可以很清晰的从装饰上看到当时的人文生活和社会状态。因此,我们要分析工艺美术就不得不从装饰艺术谈起。

一、装饰的含义

谈起装饰艺术,我们就不得不先去了解下什么是装饰。如果只从字面上去理解,我们很容易想到装扮和修饰。之所以有人这样说,是只从字面上来理解装饰的缘故。所以我们有必要从美学的层面来重新解释、审视装饰。装饰不仅是人的精神生产,更是人的意识形态的产物,是人的一种强烈的美感,是一种表达自己的美的感受和审美情趣的活动,并使这种审美活动外的能力和技巧等等。装饰,尊重自然的法则和生活的逻辑,更尊重美的心理学的尺度。它是一种富于想象力和意境风格化的美,如果,我们把装饰的这些概念融入到我们的艺术实践、欣赏活动以及对于装饰美德体验之中,还可以做些形象化的表述,它是一个充满想象和神奇的世界,在装饰艺术的世界里有许多形形的事物。

二、装饰艺术的历史文化性

装饰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因为它往往依附于他类事物而存在,缺乏独立的存在空间,而且它所承载的信息也往往更多的作用于人们的视觉系统,或者充当着装饰补充它类事物的角色。因而它的深层的文化价值常常被它类事物所遮掩。但当我们把装饰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风格,或者作为它类事物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来分析和欣赏时,无论从宏观的层面还是从微观的角度来看,装饰艺术都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

三、装饰艺术的复合文化性

装饰艺术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装饰艺术是一种复合性艺术。装饰是装扮与装扮它者的一门艺术,这本身就使其具有了浅层次的复合性,但更重要的是,人们的审美判断、审美习惯与审美趣味,深深受着哲学、美学、文学、艺术等多重文化的支持与影响,从而使装饰艺术也带有强烈的复合型文化含义。

四、装饰艺术的文化差异性

装饰艺术具有相对的空间局域性,与地域文化相对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本质内涵是指区域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现代交通工具与信息手段似乎消除了地域的局限和差别,现代文化区域性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呈弱化趋势。然而在遥远的古代,人们都被地域、民族等客观因素限制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特定的地理环境滋生并孕育着特定的文化,这不仅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也包括人们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情趣。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是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的差异。由于装饰艺术的表达性和直接性,使得装饰艺术成为文化差异的一个最为突出和耀眼的表现特征。科技可以没有国界,没有民族的差别,因为它是人们对世界的再创造,但是文化艺术却很难做到,装饰艺术也如此。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应该是对装饰艺术最好的形容。

五、装饰艺术的主观选择性

既然是一种创造就应该表现出其特有的认知与评判,选择与建构,这是一种文化也是文化存在与发展的需要与动力。构成装饰文化的某些符号因素被赋予了文化含义,而这些因素全是来自于人们的主观选择,所以装饰艺术具有主观选择性。人类不仅在创造灿烂的文化,与此同时也选择各种因素为其更好服务。例如颜色,颜色本身并不具备文化意义。从物理学意义来说,它只是对不同波段的光线的反映不同而已。但是颜色通过人性思维的表达起到了阐述自我观点,表现自我意识并抒发人类情感,这些都可以在装饰艺术中很好的体现出来。不同阶层、不同背景、不同场所出现的装饰艺术都是离不开人们的主观选择的。

装饰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装饰,人类所可以做的努力就是为了更好的装饰艺术,仔细观察生活的点点滴滴、细心呵护文化的传统根基!铭记历史,不忘创新!

【参考文献】

[1]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篇9

关键词:环境艺术功能类型 实用功能 艺术功能

功能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定义方法,到目前为止,对功能的定义有着多项研究,从不同问题、不同环境和不同的观点出发,对功能的定义和利用也不尽相同。环境艺术功能是给人在生活或者生产的过程中提供有力的交往环境,这种交往环境的利用为当前的生产措施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基础,同时,创造了能够满足当前环境需求功能,及时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的合理发挥。环境艺术在当前应用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不同的工程以及利用相关的过程中对其功能的需求也不同,其中各个功能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因此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管理控制分析,确保建筑工程中能够因地制宜的提出环境艺术功能的援救模式,做到合理取舍或者侧重点研究模式。

一、环境艺术

环境艺术是通过多种艺术形态组成的有机整体,是贯穿于当前城市规划和环境设计中的主要方式。随着当前社会技术不断发展中,不管是人为物质环境还是建筑等室内空间的设置中,都离不开环境艺术的应用方法。环境艺术在应用的过程中是通过对象、空间、时间上的广泛性,这就决定了在其应用过程中与其他艺术方式存在着相应的差异,并且存在着一定的个性化和门类的不完善化。环境艺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对环境因素的需求不断完善,形成相互依赖的循环应用方式,但是其在利用中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出现了一定的变动发展趋势。

环境艺术最大的特点是环境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环境化.是环境与艺术的互动.它需要设计师利用自然的或人工的具有象征意味的元素进行创作.但又不能脱离自然环境本体.而必须植根于特定的环境.成为融会其中与之有机共生的艺术。环境中的”艺术”是指人为创造的艺术环境.是各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在环境中的融合体现,用以美化环境和愉悦工作生活在其中人们。

二、环境艺术的功能分析

1.环境艺术的功能

功能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对功能已经开展了很多的相关研究.得到了多种不同的定义。本文提到的功能是指对象(产品.工程或劳务)能满足某种需求的属性.即它的作用或用途相对于使用者的符合程度。环境艺术的功能是指环境艺术项目能满足工作或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需求的属性。环境艺术是个复杂的系统,不同的项目及其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环境艺术的功能需求和侧重点的不同.所以不能机械的理解功能的含义.需要因地制宜的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理解,取舍或侧重。

2.环境艺术的功能类型

为了便于理解环境艺术的功能.有必要从不同的角度对环境艺术进行功能分类。从实用与美学的角度分为实用功能与艺术功能.从作用发挥的角度分为基本功能和辅助功能.从质与量的角度分为功能类型与功能水平.从面向顾客或面向设计施工单位的角度分为整体功能与设计功能.如图1。本文重点探讨实用功能与艺术功能。三.环境艺术的实用功能分析

(1)环境艺术的实用功能

环境艺术实用功能是指它的实际用途,特定用途或使用价值.也是用户最关心的问题:实用功能是环境艺术项目设计里最基本的层次.环境艺术的实用功能与社会制度.传统历史.民族习惯.科学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及地理环境等有密切关系。环境艺术包括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两大类。软质景观以植物配置与植物布局为主要内容.硬质景观包括地坪.地面铺装和环境小品设施。因此.环境艺术的实用功能主要体现在硬质景观设计上.即环境景观设施给人提供的实际用途或使用价值。

(2)环境艺术实用功能类型

环境艺术包含内容极其丰富.实用功能类型只能针对具体项目进行讨论。此处以我国城市中的环境艺术为例.其实用功能一般包括日常游憩.文化教育和生态保护三大类。

城市园林绿地中的游憩活动一般分为动、静两类.动的活动又可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通常.青少年多喜欢动的游乐.老年人多喜欢静的游憩活动。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身体素质的增强.中老年人选择动的游憩活动也不少.例如 散步.太极等。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多方用户的使用功能的需求,设计出令人满意的方案。这也是为什么在进行详细设计之前.要进行功能分区的原因所在。

四、环境艺术的艺术功能分析

1.环境艺术的艺术功能

环境艺术的艺术功能也称品位功能.美学功能.它关注人们的精神需求。上世纪初.著名的德国制造的代表人物穆台休斯提出”设计的精神方面的重要性超过物质方面.即使功能.材料与技术掌握好了,而形式不佳.我们仍然生活在粗鄙的世界之中1,他强调标准化.但设计者务必把标准的定型做得十分完美.这正是讲究艺术功能。

从广义上讲,环境艺术的艺术功能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精神产品根植于生活又反过来影响.作用于生活,提供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通过艺术——艺术创作——艺术感知整个艺术产生的全过程来影响.作用于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从另一个侧面来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从狭义上讲.环境艺术的艺术功能是指通过对景观设施的设计.起到对环境的衬托和美化作用,即装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单纯的艺术处理:二是与环境特点相呼应的对环境氛围的渲染。一般说来装饰是环境设施的第二功能.然而对某些以观赏为主要目的环境设施则又是第一位的。

2.环境艺术的艺术功能类型

环境艺术包含内容极其丰富.艺术功能类型也只能针对具体项目进行讨论。此处同样以我国城市中的环境艺术为例.分析环境艺术的艺术功能类型.一般包括认知、社会.审美几个类型。认知功能环境艺术能激发人类的精神潜力和加强认知共同感.环境艺术可以沟通思想.传递信息.使人们有可能认知在时间和空间上距离他们很远的历史和民族经验。环境艺术沟通信息的可能性比通常的语言更加广泛.例如通过建筑.雕塑传达信息比用语言传递信息更能被人们接受.更容易为其他各国人民所吸收。此外.环境艺术的沟通质量也比较高.因为环境艺术语言较文学语言与口头语言相比.比喻性,灵活性.寓意性更强.在情感上和审美上也更加丰富。

篇10

一、声乐艺术审美理念

一直以来,对人的审美活动的研究总是在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间徘徊穿梭。将审美范式同人的自由发展结合以来也是一种审美范式的自然回归,即回归于人自身的发展。审美范式最早可以追溯于美学学科诞生后。18世纪中叶,鲍姆嘉通将美学定位为研究感性认识的学科,在鲍姆嘉通所作的最初的系统阐述中,审美是指与概念思想领域相比照的人类的全部知觉和感觉领域,“‘审美‘这个术语开始强化的不是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区别,而是事物和思想、感觉和观念之间的区别。”而后康德提出的“无目的的和目的性”命题奠定了西方经典美学审美范式的基础。审美通过其自身独有的特点将感性和理性二元对立进行沟通,审美范式必然要以艺术为思辨对象,艺术在感性的感知下激发对理想的想象能力,这使得艺术在人类活动中成了审美活动本身。

二、声乐艺术审美范式的基础

声乐艺术是集合了诗歌、音乐、舞蹈等多种元素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声乐艺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承载了不同的人类文化。声乐以“声”为乐器借助语言的形式辅以一定的背景音乐以及舞蹈得以完成,以良好的气息控制和共鸣为特点。由此可见声乐中“声”是实现人们审美的手段,“乐”是情感表达的目的,是引起人们审美体验的重要部分。柏拉图在其对话录《法律篇》中说道:“追求美妙的歌唱和缪斯的人,应该追求的不是,而是正确。”声乐艺术在此种意义上将追求“和谐”之美孕育于声乐艺术的形式之中,构建了人类的心灵之美这门艺术的情感以其特有的方式得以传达,需演唱者对作品进行充分的理解,如作品和演唱者在审美情感进行审美感知最终使人获得绝对和永恒的意义。而声乐的原始功能与人类早期的宗教活动和社会活动密切相关,逐步演化到具有审美的功能:使人类活动以及人自身达到和谐统一。审美源于生活,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活动受到作品本身的审美性、审美主体以及受众体三者的约束和感悟。如一首音乐作品不能给听众带来美的感受不能称之为一首优秀的作品;不能引起演唱主体共鸣也难以构成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音乐作品自身缺乏美的符号则审美感受荡然无存,只要在歌者与审美受众体在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达到一致时才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艺术价值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有了价值,声乐艺术的存在离不开人们的审美需要,声乐的审美范式是建立声乐艺术审美范式的本性回归。

三、声乐审美范式的本性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