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6: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体经济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体经济建设

篇1

【关键词】 “西江经济带”; 金融政策; 合作共赢

一、构建“西江经济带”建设的金融政策体系的背景概述

2009年12月7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西江经济带”概念,确立了江海互动的发展思路,把打造“西江经济带”与发展北部湾经济区相提而论,规划把南宁建设成“国际区域通运输枢纽”,把柳州、梧州建设成“国内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酝酿编制《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了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港澳和广深等地珠三角的龙头作用,把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北部湾开放开发带来的机遇,把“西江经济带”争取为国家发展战略,作为我国“十二五”规划时期的建设重点,争取更多更好的财税金融政策,带动整个西江流域的开发。因此,“西江经济带”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

区域金融政策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和杠杆。金融支持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亚于财税支持政策。区域经济发展重大产业项目的布局是根本,财税支持政策是吸引重大产业项目落户的条件,而金融支持政策则是拟落户的重大产业项目的重要决定因素和已落户的重大产业项目良性运行的保障。通过高效融通的区域金融政策,实现金融资源在区域内安全自由流动和合理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与金融市场共赢发展,不断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和整体实力。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西部大开发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北部湾经济区、泛珠经济区等区域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区域金融政策的支持。同样,区域金融政策对“西江经济带”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目前,“西江经济带”建设的金融政策体系已成为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酝酿编制《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研究的课题。

二、“西江经济带”建设的金融政策体系现状:与北部湾经济区优惠金融政策比较研究

(一)北部湾经济区优惠金融政策

2008年1月国家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北部湾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综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国家或自治区对北部湾经济区的优惠政策包括产业、财税、金融、土地、外经贸以及人力资源和科技开发政策和优化投资环境等一揽子优惠政策支持。其中,北部湾经济区享受国家或自治区的金融支持政策主要有:一是支持金融主体建设:发展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比如设立北部湾发展银行,支持经济区内金融企业分支机构实施升格或增加设置;鼓励和促进更多境内外金融机构到北部湾经济区设立分支机构;加强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二是加强信贷支持:在信贷增量中保持一定比例用于支持经济区重点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经济区中小企业、“三农”等弱势经济组织和产业的发展。三是支持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发展:对从事中小企业担保的信用担保机构,免征三年属于地方分享部分的企业所得税。四是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开展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等。

(二)“西江经济带”建设的金融政策现状及研究设计“西江经济带”建设的金融政策体系的紧迫性

回头看“西江经济带”建设的金融政策现状,尽管国家或自治区已把打造“西江经济带”与发展北部湾经济区相提而论,但经济带的金融优惠政策乃至专家学者对这方面的政策研究仍处于空白状态。西江流域,被称为联通大西南的“黄金水道”,贯穿云、贵、桂、粤四个省会城市,沿岸五十多个地级市,直达港澳,涉及GDP上万亿,西江流域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经济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目前,“西江经济带”建设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前所未有。就“西江经济带”广西沿岸五市金融机构而言,除了自治区首府南宁市遍及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国家四大商业银行以及国家开发银行、中信银行等金融机构,梧州市、柳州市、贵港市、玉林市四城市基本上只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落户,而且整个资金存放量小,远远无法满足“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态势的资金需求量,“西江经济带”建设的资金需求矛盾日趋彰显。而“西江经济带”金融合作由于缺乏区域金融优惠政策支持以及各地利益博弈,无法吸纳珠三角及国内外资本进驻。资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融资渠道的畅通可以改善投资环境,为当地经济发展起到较大的促进和保障作用。目前,“西江经济带”建设投融资规模小,并且投资存在短期化,不利于经济区投资结构的优化和良性发展,不利于企业做优做强,直接影响“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加速“西江经济带”港区、保税区、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的产业一体化进程,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带,促进沿江第二产业带动第一第三产业,推进“西江经济带”建设,加快经济带协调发展步伐,必须得到多层次、梯度性、合作共赢的“西江经济带”建设金融政策体系的支持。因此,推进“西江经济带”建设,或争取“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西江经济带”建设的金融政策体系研究时不我待。

三、构建“西江经济带”建设金融政策体系的前期分析

(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了区域分工合作和金融资源的市场配置

区域生产要素的差异,导致区域产业的集群或转移,促进区域行业或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和不断循环分工合作,从而引发区域经济利益的博弈:增加或外溢。这种周而复始的分工合作与利益博弈,推动了区域分工合作的不断深化和金融资本的自由流动,造就了区域金融的更紧密合作。让金融在区域资源流动中更好地发挥配置导向和市场调控作用,为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样、便利和完善的金融服务,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前景才更广阔。这种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趋势给“西江经济带”建设带来了辐射效应。

(二)投资多元化,激活了区域资本市场的开放开发

伴随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世界性能源短缺,促使全球性经济板块的循环流动和区域经济的密切合作,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异常活跃,经济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的投资活动日益频繁,出现投资多元化和融资多样化的趋势,进一步催生区域经济多样化和区域金融供求之间的矛盾。区域金融政策是实现区域经济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实体互动的政策工具与价值杠杆,因为多元化资金是区域产业政策、产业开发与升级、人才资源与智力的支持、科研与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的财力支撑和保障。因此,投资多元化趋势给“西江经济带”建设带来多样化的融资平台。

(三)利益均等化,促进区域金融政策体系利益目标趋向一致性

目前存在的城乡与地区间贫富差距拉大和经济发展失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高与非均衡性等问题相当突出,尤其是欠发达西部地区由来严重。“西江经济带”(广西)地处华南、西南结合部,是我国面向东盟的重要门户和前沿地带,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是一个联边、联江、联海的多少数民族的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化与东盟开放合作、维护国家安全和西南边疆稳定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按照十六大四中全会的部署,我国将于2020年最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融资是财政的一大功能,通过财政贴息、信用担保等政策手段,为缩小城乡与地区间贫富差距,促进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为促进区域金融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利益目标一致性奠定了政策基础。

(四)资源差异化,导致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性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永恒的主题,与之相随的另一面则是地区差距这一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难题。正因为资源差异化引起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导致了不同区域对金融需求的非均衡性,从而出现了区域之间资金供求的不平衡,为研究制定区域金融政策和实施区域金融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济基础与实践需求。

四、构建多层次、梯度性、合作共赢的“西江经济带”建设的金融政策体系与实践机制

根据“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与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的要求,坚持区别对待、分类引导的原则,充分凸显“西江经济带”后发展的区域政策优势和“黄金水道”的区位优势,突出“西江经济带”与其他经济区域的政策重点差异,研究制定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手段多样、科学有效、现实可行的多层次、梯度性、合作共赢的金融政策体系与实践机制。

(一)地方政府积极推动“西江经济带”区域金融合作,努力构筑融资平台

1.科学制定《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并以地方立法的形式确定,以保持政策的持续性。通盘制定“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的总体规划、实施方案、总体框架、原则、内容、配套措施等,统筹协调“西江经济带”的省际、城际发展框架和产业布局、交通运输枢纽、通信信息及管理系统的建设,为实现区域内密切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建立“西江经济带”金融利益协调和交流机制。在平等、互惠、自愿、合作、务实、双赢的原则下,定期召开“西江经济带”合作与发展金融论坛和联席会议,协调好金融运作中的问题,定期签署金融战略合作备忘录,努力消除金融组织体系和资金管理体系的“区域壁垒”,引导金融资源在区域内自由高效地优化配置,推进金融政策为“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的进程。

3.设立“西江经济带”财政专项启动资金,加大政策支持和调控力度。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精力投入、财税金融政策和资金支持。地方政府要设立“西江经济带”财政专项启动资金,专门用于“西江经济带”建设的区域金融共同合作的项目启动扶持投入和重大建设项目的财力支持。强化财政投资导向,加大对区域内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的财政扶持力度,财力支持建立企业孵化器,不断培植经济带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附加值,重点支持“西江经济带”产业一体化、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带、沿江第二产业带动第一第三产业。同时,通过财政适度投入和调节资源增量,来聚集和整合经济带现有的存量资源,激发“西江经济带”的依托单位和参与单位之间的联合、协作、开放、共享的积极性,不断增强经济带建设的自我保障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4.构筑融资平台,创造良好的“西江经济带”投融资环境。针对“西江经济带”建设过程中资金瓶颈的问题,地方政府既要注重用好政府投资、财政补助、政府采购、财政贴息、支付设备使用费、政府租赁等传统财政扶持政策,也要根据不同情况运用财政参股、财政担保等创新方式,实施以政府为平台和企业自主创新相结合的金融政策。通过政府引导,建立“政府支持、多方参与、风险共担、银企合作”的信贷担保体系以及政府资助的企业信贷担保制度,提供和支持信贷担保,搭建企业与银行(包括国内、国外)融资的舞台;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充分利用“西江经济带”现有的基础设施和条件,对“西江经济带”现有产业实行资产重组,资源共享,资金增值;通过政府引导,以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投资基金和增资扩股等方式扩大“西江经济带”建设的融资渠道。

(二)支持金融主体建设

设立“西江经济带”国家政策性银行分支机构,建立健全“西江经济带”地方商业银行。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特区依靠招商银行这个偏居蛇口的区域性银行,实现了深圳特区经济建设的“造血功能”,缓解了地方融资开发的困难和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北部湾经济区依靠北部湾银行以及国家开发银行的鼎力支持而风生水起。“西江经济带”建设的金融政策体系离不开区域性金融机构的支持。目前,国家开发银行在广西只有首府南宁市设立分行。因此,设立“西江经济带”国家政策性银行分支机构是经济发展之大势所趋。通过银政合作,把开行的融资与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结合起来,推动建立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同时,采取市场准入、项目用地、环保审批、财税支持、金融服务、外贸服务、劳动力支持、安全服务等更加优惠的财税配套措施或政策,在货币结算、货币兑换和金融市场发展、金融监管协调以及融资贷款等方面,加快建立有效的金融合作机制,鼓励和招揽海内外银行家和境内外金融机构到“西江经济带”设立分支机构;加强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支持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发展。尤其值得尝试的是整合“西江经济带”云贵两广四省区域内城市商业银行或“西江经济带”广西五市商业银行,按一定的财政资金比例或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募集资金,共同组建“西江银行”,为区域内基础设施项目提供政策性贷款以及区域金融合作平台,促进区域内双边或多边金融业务及金融资源共享,引导资金合理流动,实现在整个“西江经济带”区域内的资金融通,以促进“西江经济带”成为泛珠、泛北部湾经济区新兴的经济增长带。

(三)创新“西江经济带”投融资模式

坚持市场化方向,培育多元投资主体,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参与“西江经济带”建设的金融合作。建立政府构筑投融资平台,企业自筹资金为主、政府扶持启动资金和其他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为辅,以优化区域资本结构与资源配置的“西江经济带”建设投融资机制的辐射性模式,按照“适扩总量,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的思路,把“西江经济带”建设的市场、产业、资源、布局、规划、资金与管理统一研究落实,确保“西江经济带”快速协调发展。此外,积极引入和发展项目融资、BT、BOT、PPP管理模式等现代融资创新工具以及银团贷款支持大项目建设的融资模式,鼓励区域外资本对“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物流园区、交通枢纽等基础设施以合资、合作、参股以及杠杆融资、股权投资、重组并购、产业整合、创业投资、风险投资、融资担保、基金管理、金融租赁与信托投资等方式直接或间接投资参与企业改制、企业经营、产业升级或金融业务。此外,创新民间投资创业机制,利用财务、税务和财政政策杠杆,鼓励和促进社会资本和个人资本向“西江经济带”投入,以提高民间投资在“西江经济带”投融资份额的比重。从而为“西江经济带”建设探索建立财政资金、国家政策银行金融资金、商业银行金融资金和民间投资资金协调联动的信贷模式,为“西江经济带”建设搭建高效的融资平台。

(四)加强“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投资者的开发合作

区域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重大产业的带动。通过西部大开发、泛珠、泛北部湾经济区、广西发展以及广西民族等优惠政策的金融杠杆,强化区域比较优势,在税费、资金和区域基础设施及信息化建设等扶持政策下,鼓励如国投电力、中石油等强势企业的进入和东部产业转移,所产生的强烈投资态势和强大的辐射效应,在激活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同时,吸纳珠三角及国内外产业与资本进驻,带来数以百亿、上千亿元资金流的投资辐射强度,有利于增强“西江经济带”综合竞争力,形成“西江经济带”交通、资源、制造、加工产品带和产业集聚群及物流园区,进一步培育“西江经济带”富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提高“西江经济带”核心企业的整合能力和发展速度,带动整个“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建筑经济管理工作;资金建设;时效性

为了促使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不断地出台各种政策予以支持,其中建筑企业的快速崛起也是经济发展的推动使然,面临着社会发展的期望以及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筑经济管理活动必须要不断地加以完善,从而确保资金建设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推动我国建筑行业乃至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下文将对此展开具体研究。

一、建筑经济管理的基本特征概述

建筑工程不论从周期还是工程量来说都是较为庞大的,因此涉及的环节众多,在经济管理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所谓的建筑经济管理就是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材料费用、设备费用、人员费用、技术费用等的一个经济性管理过程。该过程中包括成本核算、支出考量以及各种造价成本的管控等,企业对于资金的管控是为了建筑工程能够在预算范围内按时完工,可以实现成本最优、控制最好的状态。只有对资金能够有一个及时有效的管控才可以确保建筑工程可以按照设计图和施工方案展开,为建筑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同时还可以获得使用者的好评。因而建筑经济管理活动中应当根据建筑情况列明具体的资金管理规划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规划完善条件。就目前而言,建筑企业都十分重视经济管理活动,也希望通过有效的资金管控来控制建设成本和完工质量。

二、建筑业中经济管理中资金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剖析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发展十分迅速,虽然近几年国家对于房地产业的不断调控没有抑制其快速发展的趋势,人们对于建筑行业的关注意味着其发展压力的增加,因此很多建筑企业试图引进先进的技术、选用高科技的设备、环保低廉的材料等,但是在经济管理活动中凸显的问题仍然不可规避。文章对于当下建筑行业经济管理中资金建设现状进行了剖析,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予以了整理,具体如下:第一,筹集资金存在困扰。由于建筑工程的工期都比较长,涉及的资金量也比较大,但是没有足够的资金又无法确保工程的按时完工,如果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建筑企业很难快速筹集资金展开施工,因此很多建筑企业试图提前售卖产品从而筹集资金,但是就目前经济发展和政府支持来看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现实中施工分节就是最好的证明。第二,建筑施工工程量较大,因此现实中很多建筑企业选择了外包,但是外包之后的管控力度又有所减弱,为了谋求更多的私人利益,很多外包企业往往选择更改施工方案,扩大施工规模,但是规模的扩大势必需要足够的建设资金支持,因此如果施工方案遭到更改,施工规模失去了秩序就很容易影响建筑资金的良好运转。第三,建筑经济管理模式关系到具体的管理效果,但是就目前来看,很多建筑企业选择的经济管理模式还是比较传统,缺乏与时俱进,尤其是承包给私人企业的那部分更加容易脱离国家的相关规范,经济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不足、技能掌握不够充分,甚至有些管理人员思想建设也不够成熟,这些都会造成建设资金的浪费,进而影响整个建筑施工工期和质量。第四,设计方案与实际不符,降低了建设资金的实效。就目前来看,很多建筑企业的设计方案更加偏重于理论,缺乏实际考察这一环节,因此这种设计或许表面十分豪华和多样,但是从实用性、科学性方面还是存在欠缺,因而会产生施工方案无法实际施工或者施工质量中途不达标需要重新建设等情况,不论是哪一种无疑都会降低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建设的时效性。除此之外,还存在提前垫支相关费用,造成资金短缺的情况,大多数的建筑施工项目,都是在合同预付的情况下进行施工的。为了防止向银行贷款时出现问题,大多数的建筑企业都是采取预付款的形式,从施工前到竣工,全程实行预付款形式。这种预付款形式的缺点是,项目投资金额往往远超过总体造价金额。如果此时又扩大了建设规模,会超出很大的金额。这时,巨大的预付金额会加大企业的负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资金建设的时效性。

三、提升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建设时效性的对策

建筑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因此建筑经济管理活动中应当重视资金建设的时效性,在较短时间内高效的筹措更多的资金建设,进而为建筑施工保驾护航,下文则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提升建筑经济管理活动中的资金建设时效性,希望对建设行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一)注重施工方案合理化,推进高效的合同管理第一,施工方案的合理化必然要考察的就是是否与施工当地的环境、条件匹配,是否能够满足预算和建筑预期。因而文章认为施工方案的设计必须有大量的实地考察数据为依据,诸如下面几个因素都需要严格考察:如图1所示均是建筑施工方案设计需要考察的内容,而其中的建设资金则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何选择成本低、安全系数高、环保能力强的一套施工方案则关系到后期建设的质量,也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信誉的关键技术。除此之外,就是各种合同的有效管理,不论是外包合同还是材料购置合同、设备使用合同等都会涉及大量的资金,因此对于合同的有效管理就是对于资金支出的良好监督,因此建筑企业应当对涉及重大金额的合同进行严格的管理,从数量和质量上严格把关,为企业的建设资金筹集把好这道关。第二,建筑企业可以选择招投标的方式来组建具体的施工方,每一个项目都在招投标的方式下进行,这样就有利于建筑企业选择更加适合的合作方共同完成建筑施工,而每一个项目的施工方案都要经过各方的探讨达成一致,如果有不妥当的地方即刻要求设计人员予以更改。第三,建筑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和资金实际来进行施工方案的设计和考察,因而就会涉及成本控制计划书,对此要严格管控,根据企业需要和客户需要来进行成本的计划使用设计,对于每一个环节的成本控制都要严格按照施工方案展开。如果发现有异常则需要及时提出更改建议,降低对于资金的浪费,从而降低其筹建和使用的时效性。

(二)提高建筑企业工作人员的相关意识此处所指的相关意识包括成本控制意识以及风险管理的意识两个方面。工作人员上述两方面的意识直接关系到资金建设的时效性,因此建筑企业应当重视工作人员相关意识的提升。文章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定期展开主题培训,对于资金建设的相关培训包括资金筹措的难度、资金建设的重要性、资金建设时效性对于施工的具体影响等,尤其是其中涉及的某些风险一定要重点强调,适当的时候可以引入相关的案例,让员工切实的对此予以重视,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意识和成本控制意识,最终实现资金建设时效性的效果。第二,不断地完善激励机制,既然资金建设的时效性对于建筑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文章认为可以从激励体系的不断建设来提高其时效性。具体而言可以是将工作人员对于资金建设的使用率、浪费率等与年终考核相关联,对于建筑施工过程中注重资金节约、高效运用资金的员工予以奖励,对于浪费企业资金,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和成本控制意识的员工予以惩处,这样就可以利用员工更为关心的利益来督促他们成本控制和风险管理意识的提升。

(三)对建筑施工过程成本进行科学管理提升资金建设时效性必然离不开科学的成本管理,成本的节约是提高资金建设时效性的关键环节,因此文章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施工工期的缩减,如果能够在不影响质量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扩大施工规模,从而来降低建筑企业的成本消耗;第二,有效的分配施工人员,施工人员的工资也是建筑施工成本消耗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开支,因此节约成本也可以从科学的分配工作人员展开,必要的岗位可以多放置几个员工,如果不是十分关键的岗位也可以多人兼职等,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人员工资方面的支出;第三,对于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治理应当重视,因为环境对于施工企业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早发现早治理才是王道。总之,这些因素都将对于建筑施工质量起到重要影响,全面提升施工效率,有效提升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建设的时效性。

篇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我国非常重视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并将其视作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重要部分。在本文中,就中国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经济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一、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建全。每年的农村会议及国家中央召开的会议,都多次强调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国家的一项重大任务。然而,我国经济管理体制制度没有建立建全已经是一项遗留的历史的问题,其产生与发展远远落后于农业的发展,且无法满足及适应当前农业的发展。甚至于此,落后的农业现代化管理成为了农业向前发展的拦路虎,农业的进步与发展失去动力与活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家的发展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相对落后。农业经济管理在长期发展中并没有更上时代管理的步伐,其存在条件管理的落后,但更重要的是管理理念的落后。例如,农产品常出现的质量问题、市场问题及再加工问题等等,根本原因是农业缺乏系统的管理,对农产品的产生没有进行严格的把关,或是不重视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在其产生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技术评判标准,生产的流程不规范等等,同时仍然处于被动销售的状态,没有对市场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及销售的手段多是停留在人工在市场被动销售,没有积极采取一些营销的手段或是增加销售的手段,如网上销售,或是加工成品的销售等等,这些都表明了农业经济管理理念的落后。农业经济管理技术手段落伍。科学技术是农业生产的第一动力。特别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农业的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显得非常重要。然而,我国农业经济本身发展相对落后,同时农业多是分布在偏远的农村及小镇,基础设施非常落后,不能正确认识信息科学的用处,甚至没有接触过信息科学的发展。同时,农业的发展不均衡,缺乏必要的技术管理人员,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同时也是限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发展落后。国家重视农业的管理与发展,并对农业的发展投入了一定的人才与资金。但是,农业经济管理的好坏取决于领导农业管理发展的团队。管理者受教育水平及拥有的管理技术决定了农业管理发展的程度。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知识已经不只是农业这一学科,其中还包含了管理、法律、经济等各方面的知识,这对于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是管理者自身没有与时俱进,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之处,自身的发展落后与农业现代化管理的发展,如何促进农业管理的发展的进步,如何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建立建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建立建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推进农业发展的前提。首先,过去的农业发展主要是以传统的农业为主,在农业的建设中可能会产生大量的废物等,并且是一昧的追求产量。这需要对农业发展的理念进行改革,向绿色、低碳、环保、循环发展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进军。因此,目前需要解决农产品种类单一的问题,创新并开发出新的农产品品种,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市场,策划多种营销手段,建设多元化、多层次、多方向的农业产业链。其次,需要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以创新型的技术提高农业的价值,真正在技术水平上提高农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在市场中国占据重要的地位;最后,需要对加工后的农产品或是其他直销的产品进行严格的食品安全严查,保证其绿色、健康、无污染,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危害。这是农产品可以长期的根本。全面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推进农业发展的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自动化的农业发展将成为主流,而信息化的技术及设备则是核心。这需要在农业范围内大量传播管理的信息化,应用先进的技术及时获取有关于农业的信息,以提高农业发展的效率。在过去,传统农业发展获取的信息主要是天气现象,谚语及先辈的经验等等。但是,在如今,传统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不适应与跨时代的农业发展,必须依靠智能的手段获取。国家应对农业管理的发展投入一定的信息技术的支持,尽可能在农业范围内普及计算机和网络。同时,为其配备专业的信息管理人员,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全面实施。充分发展农业科技。科技是农业得以发展的本源。第一是应对农业人员加以培训,使其充分掌握现代化的科技能力。同时需要培养新型的农民,使其了解信息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并了解现代化的农业设备的应用,提高农耕和生产农产品的效率,这最终才能充分保证农产品的质量;第二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的水利灌溉环境,并尽可能利用水资源循环使用的设施,节约水资源。充分发展农业科技,不仅事半功倍,还可以确保农业现代化持续进行。

三、总结

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缓慢,在发展中会面临着许多限制因素。但是,我国对其是倍加重视,对农业投入一定的资金及人才。因此,农业现代建设在发展中不断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并不断总结经验,一定会发展质的变化,走到世界的前沿。

参考文献:

[1]郭永平.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经济管理问题与对策探析[J].农业经济,2015(9).

[2]薛振鹏.试析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4(12).

篇4

关键词:专业市场;建筑设计;给排水;电气;通风空调系统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前,由于我国专业市场建筑设计研究进程减慢与专业市场建设的迅猛发展不相协调,且直至目前为止依旧未曾出现过比较全面、系统的有关专业市场建筑设计方面的探索著作。 与此同时,在指引专业市场建设方面,我国有关建设标准与法规政策也显得较为落后,也不能够发挥出与之相对应的建设指引作用。

1 专业市场的定义及其分类

1.1 专业市场的定义

依靠对经济学的定义与其他种类的商业建筑的定义的比较,可推论出专业市场在建筑学当中所下的定义。即:所谓专业市场,指的就是享有一定的规模且能够将大量商品经营相同类别与种类的商品的商业铺位加以容纳的一类商业建筑形态。经过对专业市场建筑的特征的详细剖析,可得出:1)依靠招商将经营户吸引进来,并使之聚集在一块;2)投资者统一规划管理、投入资金建设起来的建筑单体或者商业建筑群体;3)营业空间可划分成一定数量的且能够独立经营的商业铺位;4)其所经营的商品属于相同类别或者种别。

遵照上面所述的四方面的特征,能够较为清楚地将专业市场与超级市场、集市、百货商店等商业形态区分辨出来。

1.2 专业市场的类别的划分

对于专业市场,我们可依据地域特征、商品属性、产生发展程度以及交易形态等特征来划分。从专业市场发展程度上来看,专业市场可划分成区域性市场(地方性市场、又称省内市场)、集贸市场、国际化贸易中心以及全国性市场四大类别;从商品交换方式上来看,其可划分成零售市场、批发市场以及批零兼营市场;从商品属性上来看,可以划分成工业品专业市场与农副产品专业市场两大类;从地域特征上来看,专业市场可划分成集散地型专业市场、销地型专业市场以及产地型专业市场三种。

2 当前我国国内专业市场建筑设计应当考虑到的三大要素及其设计要求

2.1 通风空调系统

众所周知,无论在哪一个季节,通风空调系统均能够将良好的购物环境营造出来。尤其是在冬夏两个季节,其能够对房间内的温度加以调整,促使消费者可以在具备适合的温度的购物环境中购买物品,以深受客户的欢迎。

在对通风空调系统进行设计时,应当注意到室内温湿度、冷热负荷以及室内新风量三大设计参数。即:在设计的过程当中要思量到市场所能够载负的最低温度与最高温度,以对空调应当调整至哪种状态进行确定。除此之外,专业市场因具备较大的人员密度能够促使密闭状态市场建筑产生,且空气流通差。如此,务必会导致空气处于浑浊状态。所以,一定要具备足够的室内新鲜的空气,确保室内的空气永葆清新, 让工作环境与购物环境的舒适度增强。但是要想做到这一点,搞好通风系统的设计工作是关键所在。一般来说,通风空调系统选取的是一次回风式空调系统设计方案,其设置状况与空调机房的类似,并可以针对空气实施各式各样的工况处理。无论是运转管理还是维修,其均比较便捷与容易,且控制振动噪音传播的难度小。在对气流的控制上,通常专业市场的内天花板吊顶要超过三米,所以气流组织最好运用顶送、侧回风、上侧或者上回风的手段,将排风口安排于近侧墙以及过道的位置上。但是其温湿度的选择均需要思虑到空调的系统节能以及舒适度要求等因子。

2.2 给排水

专业市场是交易功能的重要载体,属于客流聚集之处,所以,,饮用水与生活用水的保障变成了现代设计当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其主要牵扯到给水来源与用水量标准以及排水设施的配置三大方面。为此,我们应当严格把关好这三大方面。在安排给排水时,应当依照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驻留人员等因素,注重污染的排放、水源准备、喷洒以及消防等需水量以及给排水设备的位置。而由于驻留人员的用水量为水使用量的重点,因此,在市场上驻留人员是直接影响用水量的重要因素;而气候的影响也较为显著,就拿饮用水来说吧,南方更倾向关注人员每日的需求量。然而,在铺设水管的时候,北方就得针对水管的防冻加以重视。而给排水设施的位置的选择,应当首先考虑到美观、方便,做到不对市场的主体功能造成影响,防止安设蜘蛛网式的管线的。但是,切记,给排水管道不适合穿过将木质装修、橱窗等设施。而在营业厅当中各式各样的给排水管道应当对铺设加以隐蔽,从而使其变得更加美观,不给市场营业主题的形象造成太大的影响。专业市场应当对排水设施与洒水栓投以更高的关注度,尤其是要弄好储备水,避免在意外用水量增加以及自来水压力不充足的情况下使用。

2.3 电气

一般来说,专业市场对用电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在电源与灯具的选择、照明度的要求以及照明环的辨别上应当特别重视。

通常在选择电源时,尽量选择可以实现双电源供电且均来源于同一变电站的不一样的母线段或者不一样地区的电网的电源。如果仅且只有一个电源,则市场就需配备备用电源。从电气负荷上来看,专业市场电气负荷应当依据其中断供电所衍生的损失程度、影响以及重要性来划分级别。通常来说,主通道的照明、公共楼梯、主营区、事故照明以及门厅均应当是一级负荷,而乘客电梯以及自动扶梯应当是二级负荷。

从电气照明上来看,其可划分成局部照明、以及一般照明以及应急照明三大类别。因此,在对照明进行安排的时候,应当重视对局部照明与一般照明的关系的协调工作。把灯光照明管控在较为适宜的范畴当中,充分结合起局部照明与一般照明,并对光影组合与明暗搭配进行精心设置,以创设出良好的、优雅的光照环境。而市场的照明设计既要重视商业气氛的衬托,又需充分满足纯粹的照明作用。当然,还值得注意的是,照明设计过程当中,介质颜色、背景色彩、光色、空间色彩以及灯具色彩均应当与美学的基本要求相符。除此之外。专业市场的照明还必须更严谨地反映出商品的质地、质量、色彩与工艺等细节,光色与光源的显色性应当与自然光更加地贴近,从而有助于客户清晰地分辨出商品,并知悉其特性,更有甚者,能够给客户带来特殊感受。

3 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各地市场建设、改造的加大,我国专业市场的新功能也在不断增加,给通风空调吸引、给排水以及电气带来了许多新的要求,为此,我们要综合考虑并注重这三大建筑设计要素,以推动专业市场建筑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汤宇卿.国际物流中心规划探析—以义乌市浙中国际物流中心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2002,2:10-15

[2]董光器.对城市总体规划中商业布局若干问题的探讨(之二)[J].北京规划建设,2007,06:45.—119.

篇5

关键词:大跨度工业建筑;网架结构;立面造型;虹吸式雨水排水系统

中图分类号:TU27 文献标识码:A山西省大同市黄河给水工程净水厂总用地面积为18公顷。净水厂设计总规模为40万m3/d。是国内大型水厂之一。厂区总平面按功能及工艺流程要求,分为厂前区、生产辅助区、深度处理区、生产区等。净水车间位于厂内生产区,车间内包含有滤池4座、沉淀池4座、配电室及泵房等生产功能。其总平面长度为204.7米,宽度为151.7米。这样大的建筑平面尺寸,在国内水厂中较为罕见。

对这样一个大型、大跨度的工业建筑,我们设计时在平面上除了满足工艺流程的需要,还要尽量考虑到内部功能分区及交通组织的明确性和合理性。室内竖向交通主要通过构筑物之间的渠道及室内天桥加以连接。因建筑物体量、跨度较大,设计时主体结构采用网架结构。为了便于车间内车辆的通行,在建筑物四周靠的部分及建筑物的中部分别设置回形通道及一字形通道,通道进深为4.3~6米,完全满足生产车辆的行驶。平面设计时将建筑物四周靠的回形通道这部分空间的结构形式考虑为框架结构,使其将主体网架部分完全围合在建筑物中间,既满足了内部交通的需要,又在平面尺寸上减少了网架结构的跨度,且为建筑物在立面造型上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净水车间建筑单层面积为31242平方米,其建筑物的火灾危险分类为戊类,故设计时可不进行防火分区,但在建筑物东南西北四周分别设置了8个疏散出口,以满足消防及生产的需要。为了不使建筑物内部柱网与工艺池体、车间、内部车辆行驶通道等产生矛盾及碰撞,我们对车间内柱网布置进行了数次调整。柱网尺寸最后确定为4300X6000mm及、6000X6000mm、6600X6000mm,使其尽量到达规整、匀称的效果,且一定的规律性,便于结构的布局及后期工程的施工。

净水车间内设有一座小型泵房,因泵房内设备噪音较大,设计时考虑在泵房内墙四周设置装饰穿孔铝板罩面,50厚超细玻璃棉内衬吸音墙,以改善室内工作环境。室内因有生产车辆的进出,再加上水厂自身对环境的洁净度要求较高,室内地面采用环氧耐磨自流坪,使室内地面在使用时达到满意的强度及洁净度。

考虑到建筑物进深太大,仅仅依靠外墙上外窗的采光无法满足室内采光的要求,设计时在建筑物中间的主体网架部分的金属屋面上增设采光天窗,以满足车间内部采光的要求。由于项目所在地的海拔较高,在1023米左右,紫外线照射较强,采光天窗材料选用带紫外线防护层的聚碳酸酯多层板透光板。因建筑屋面汇水面积较大,为30000平方米左右,故屋面排水设计时考虑为虹吸式雨水排水系统,以减少排水竖管的数量及管径。采用虹吸式雨水排水系统时,建筑物雨水天沟不设置纵坡,但因其处在北方寒冷地区,为了减少积雪、结冰等情况给屋面及天沟排水带来的风险,设计时考虑电伴热雨水斗,对雨水斗附近的积雪及结冰进行加热处理,使其融化,不使其堵塞雨水斗,保证屋面雨水排水的通畅。

立面造型设计:建筑造型设计充分利用光影及结构构件的造型美,在保持净水车间空间体量有一个合理尺度的效果下,同时考虑降低室内采暖空间、达到有效节能的效果。结合厂区其它建筑造型,使之尽量达到雄奇壮观又不失轻灵、秀美的效果,在和谐与对比中尽显水厂建筑的整体美。具体做法是:利用平面外墙进退、装饰材料的材质及颜色和层高高低、结构形式等变化,使建筑物在立面造型中,形成自身凹凸有致,高低错落的旋律,并在立面上采用建筑设计中虚实对比、纵横对比的手法,建筑物的色调为浅暖色调,外墙颜色为豆沙色及白色,使净水车间在水厂的氛围中体现出安静而又具有现代感的特色。有效组织视觉空间和环境空间,使其以景观建筑的形式溶入到整个城市的大环境中,体现丰富内涵的净水厂市政建筑。

建筑节能设计:大同市从全国气候分区表来看,属于严寒地区B区。虽然现阶段国家对工业建筑没有相关的节能方面的规范规定要求,因净水车间内进行了采暖设计,为了保证的室内环境,提高能效,我们任然对建筑的屋面、外墙面、门窗等采取了相应的保温节能措施。外墙主要采用了外保温与内保温相结合的外墙保温系统,具体做法是:外墙墙体材料为300mm厚蒸压有加气混凝土,保温材料为外墙内外各考虑25mm厚中空玻化微珠保温砂浆抹灰。门窗是建筑节能的薄弱部分,因此在产品选用及节点构造方面同时加以考虑,外门窗6+9+6中空玻璃,高气密性节能塑钢窗,避免窗框不会结露及产生霉变。屋面金属保温夹心板厚度100,为硬质聚氨酯夹芯板,硬质聚氨酯材料导热系数≤ 0.03W/(m.k)。

通过对大同市黄河给水工程净水厂净水车间设计,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了在北方寒冷候条件下,大型及大跨度工业建筑在设计时的许多值得建筑师们去注意和摸索的细节问题,涉及到了节能、采光、屋面排水、结构型式、立面造型等方面的内容。通过与其它各专业之间的协调、避让、补充等巧妙地配合,建筑师在设计时应尽量利用已有的条件为建筑在空间布局、交通组织、立面造型等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虹吸式屋面雨水系统技术规程[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篇6

关键词:城市建筑;传统文化;立体绿化;古典园林;美学

1 立体绿化发展的意义

所谓的立体绿化实际上就是与平面绿化相对于的其他绿化形式,主要包括有垂直绿化、屋顶绿化、树围绿化等。[1]因其发展形式独具特性,不少人又将立体绿化称为建筑绿化,用于建筑的绿化装饰,甚至并将其用于堤坝防水。在如今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的大背景下,城市可谓是寸土寸金,而城市化带来了高楼耸立的现象,却也导致了绿化面积严重不达标的现象,发展立体绿化成为了城市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立体绿化作为城市绿化的重要形式之一,不仅能有效改善城市的绿化环境,丰富城市的绿化景观。一方面,立体绿化的出现能有效丰富城区绿化的空间结构层次,合理利用城市空间,增加城市绿化率。另一方面,城市绿化量的增加,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噪音和有害气体对人们的伤害,减小热岛效应。除此之外,不少城市还利用立体绿化来滞留雨水,增加城市的储水能力和水循环能力。

2 立体绿化设计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空间布局缺乏丰富性

城市立体绿化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不少城市对于城市立体绿化的设计把握的还不够准,过于单调的设计格局容易导致人们出现视觉疲劳和心理疲惫,尤其是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人群。[2]而在设计过程中,不少城市的立体绿化主要集中在其审美功能上,忽视了其使用功能,例如建筑功能空间分隔不明确,没有考虑到特殊群体(如残疾人)的需求,导致各个功能区都无法满足人们不同的活动空间需求。而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由于立体绿化设计部门在设计过程中缺乏对建筑功能区实际的应用需求的调查,导致设计的立体绿化结构与实际的应用需求不相符。因此,相关的立体绿化设计部门在设计绿化结构时,需要进一步加强立体绿化实际应用于功能与审美工作之间的结合,加强对建筑实用性的调研,增强空间布局的丰富性。

2.2 缺乏人性化设计

不少城市的立体绿化景观都呈现出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气势,或受到选材的限制,或受到做工的影响,不少绿化景观总有种走进显粗糙的感觉,严重缺乏与人们之间的互动,导致人景分离。而另一方面,除了绿化的设计没有与人们进行互动以外,建筑的立体绿化设计也缺乏了对居民的关怀,缺乏人类应有的交流空间的营造,无法满足在喧嚣环境下人们渴望与自然对话、与他人交往的需求,缺乏供人交流的户外休息和锻炼场所的设计。而在部分中高层建筑中,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美感,没有合理地安排好乔木株间距,不仅造成了空间的浪费,还减弱了户外空间的亲和力,给人们一种距离感。为此,相关部门在进行立体绿化设计时,需要不断加强绿化结构的人性化设计,拉近绿化结构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3 立体绿化在城市建筑景观设计中的实践

3.1 草坡水溪

在城市绿化建设中,模拟构建的自然水溪是常见的装饰元素。[3]在清新淡雅的水岸边,往往需要借助草坪的修饰才能营造出更接近自然的景观。而不少设计师还会模拟自然环境中石缝里顽强生长的各类植物,在人工的水溪石隙中栽植各种类型的植物,以尽可能地美化溪流景观。

3.2 下沉花园

下沉花园是独具代表性的立体绿化形式,这种灵动柔美的,往往深度能够达到5.2m,而这种类型的地下绿化空间在地下建筑的限制下显得特别小,却能够有效保证其且能够拥有足够的空间和日照。[4]为有效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在设计下沉花园时,不少人会选择直立的景墙、跌落水景以及层叠花坛来进行组合,在保证庭院能有效通风、采光的前提下,突出下沉花园的层次感,充分利用下沉空间。平面和立面的墙景都会给人一种压抑的,呆板的感觉,而采用了跌落水景和层叠花坛进行装饰,能有效在增加墙景的活力;凹凸有致的挡墙更是能有效弱化地下建筑边线,还能有效增加下层花园大气、简约、多变的风格形式。

3.3 室内花园

相比于前文提到的两种室外的绿化形式,室内花园的绿化显得更为精致、独特,且所选取的植物还需要有足够的耐阴性。因此,在室内一般选取的植物除了兰花外,为增加室内花园的价值,还会选取一些能够吸收甲醛、TVOC等有机挥发物较强的植物(如吊兰、冷水花等)或者能够让室内空气变得清新宜人的植物(如白兰花、米兰等)。而为了令室内植物能够生长得更好,一般情况下还可采取喷雾加湿技术、土壤自动控温技术等来改善植物的生长环境。以确保室内绿化额生长效率。

3.4 建筑立面绿化

建筑作为城市中主要的人工构筑物之一,除了室内环境供人所需,还提供着大量的垂直界面和屋顶界面,如能充分被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城市中的绿化率。

建筑立面绿化利用植物美学、生态学和能源保护等方面的作用,将植被与建筑的垂直面结合,达到绿化、美化及生态的目的。根据构成建筑外立面的要素的不同,建筑外立面绿化又包括建筑墙面绿化、立柱面绿化、横梁垂直面绿化、阳台绿化、窗台绿化等所有垂直面的绿化。目前立面绿化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建筑外立面绿化技术可以有地面种植、人工底盘水平种植、人工地盘垂直种植三种。但是即便是最为传统的地面种植和一体化种植,通过恰当的植物选择和巧妙的设计构思同样可以创造良好的绿化景观。

4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于城市绿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立体绿化作为城市建筑绿化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在构建和谐城市建筑方面,还是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都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为此,在今后的城市发展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加大力度发展立体绿化,合理利用生态空间,将立体绿化与人类的发展相结合,使其成为能够满足人们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吴小青,黄金凤,邢洪涛,丁岚.城市建筑景观挡土墙的立体绿化营造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5(35):253-255.

[2] 何梅,胡玉安,梅雅茹,何素琳,朱仔伟.城市住宅小区“立体绿化”景观设计探析[J].南方林业科学,2015(05):58-61+65.

[3] 叶满波.浅谈城市景观设计中建筑墙体的绿化[J].美术教育研究,2014(04):184.

篇7

[关键词]体育设施;空间布局;“点一轴一网”模式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16)05-0058-07

一、引言

体育场地设施是发展体育事业的物质载体.是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布局是体育场地设施实现功能全面化与效益最大化的必然要求。体育场地设施的合理布局就是对体育场地设施的全面规划和安排。《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提出:完善体育场地设施要结合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合理布点布局,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覆盖率达到100%。体育场地设施的合理布局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带动城市体育文化产业链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实现城市建设规划目标,推动城市新格局建设;有利于满足公众多元化体育需求,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有利于提升竞技体育水平,推动城市体育事业发展。近年来,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46平方米,严重制约着群众体育的发展。同时,布局不合理、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不高也是体育场地设施不能满足群众快速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的具体表现。因此,在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促进全民健身战略实施的时代背景之下,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布局就显得尤为重要。

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布局涉及诸多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分别隶属于不同的学科。倘若对体育场地设施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考察其影响因素必然是整个研究程序中必不可少的步骤,然而,多个影响因素又是受制于不同的学科体系。因此,如何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来解决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布局是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内外研究文献显示,经济学和地理学是研究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布局的两个重要的理论背景平台,这两种学科理论表现出来的经济学特征及地理学特征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范围是完全吻合的。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增长极模式、点轴开发模式、网络开发模式是经济地理学关于产业布局的经典理论模式(简称为“点一轴一网”理论模式)。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属于体育产业分类之一。运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来解决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布局的问题是非常有效的。因此,以经济地理学的方法与理论来解决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布局问题是极有可能成功的一种选择。

二、“点”设计的基本思路

1.“点”的内涵及其特征

“点一轴一网”系统中的“点”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空间发展的“增长极”。在经济地理学中通常是指不同等级的中心城镇。“点”在区域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从经济地理学视角来分析。“点”具有两层内涵:一方面是以先导型或创新型产业或经济单位表现出来的经济内涵:另一方面是以地理的空间和区位表现出来的地理内涵。“点”所表现出来的“增长极”意义具有主导性、领先性和基础性特征。主导性表现为:综合产业组合体是以主导产业为主,同时与其它产业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在发展中利益共享。领先性表现为:在某些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是产业特色形成与发展的有力保障。基础性表现为:具备发展的基础条件,对于体育场地设施发展来说就是要求具备相关的基础设施条件,如交通与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条件。

“点”是通过扩散作用对空间发展起到带动作用。即“点”向周边区域扩散的要素与周边区域的发展要素相互作用形成新的发展结点,从而有效地带动了整个区域的发展。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将“点”称为中心点。作为“增长极”的中心点在区域空间范围内具有主导与核心地位,在大城市中,中心点是经济因素和人口因素较为集中的区域。中心点是“点―轴―网”系统中具有“增长极”作用的中心极点。

2.选择“点”的条件

“点”的选择是指选择条件优越的地点作为空间发展的核心。优越的条件既包括经济的发达程度也包括地理区位上的优势。中心点的合理选择可以带动周边区域,由区域不平衡状态演变为动态的新平衡状态,进而产生新的中心点。中心点的发展最终成为区域或城市发展的各级中心。“点―轴―网”系统中“点”的特征是“点”在空间范围内发生扩散作用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以反馈的方式表明能够发生扩散作用的“点”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这些特征就是选择中心点必须满足的前提条件,进而为“点”的选择提供依据。经过分析归纳,选择中心点的前提条件必须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中心点是以产业综合体为表现形式的,产业综合体由若干产业组合而成。其中一个产业在产业综合体中占有主导地位,发挥着重要的指向作用,并且产业综合体与区域范围内相关产业存在密切的关联性。第二,中心点应具备显著的特点,形成自身的发展优势,无论在经济发展还是地理空间方面,尽可能选择具有优势的中心点。第三,中心点必须具有一定的前期发展规模,需要具备一定的相关基础设施水平。除了选择中心点必须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以外,具体来说,中心点的选择还必须符合中心点的生成条件,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第一,交通因素是选择中心点的重要条件。选择多种交通方式的交汇点或是多条交通线路的交叉点作为中心点。因为最佳的交通区位可以提高中心点的可达性,充分保障中心点的金融流、技术流、信息流等有效通畅,有利于新的中心点的生成。第二,依托城市建设的成熟地段。城市重大项目的建设将会加快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会完善城市居住设施以及发展城市服务产业。重大项目的建设用地通常划定在城市的边缘部分,因此,重大项目建设地段是中心点的理想选择。第三,全面考量城乡结合部或是几个城市的交集部。边缘效应是指在两个或多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它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也就是说,两个或多个生态系统的交界区域内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明显大于同一生态系统内部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边缘效应带同时受到来自多个区域的吸引力与辐射力的影响,其发展潜力相对较高。因而,城市边缘地段成为城市空间拓展新的中心点。

3.选择“点”的一般原则

中心点模型运用于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布局是非常合理的。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模型应该具备在空间布局的前提与优势。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设置在城市区域的中心处,以便最大化地发挥其为周边地区提供体育服务的功能。在城市不同区域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的设置是不同的。其差异主要是指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的等级水平是不同的。城市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等级的选择取决于为周边地区提供体育服务内容,即提供的体育服务内容越多,其等级水平越高。城市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等级的选择决定着周边地区服务人口的形成,在区域经济学范畴一定地区的服务人口被称之为门槛人口,也就是说,门槛人口随着中心点等级的提高而提高,较低级别的中心点所需的维持的人口门槛相对较低。在整个城市区域范围内,高级的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发挥着巨大的辐射作用,一般来说,这样的高等级中心点建设规模较大,建设的数量相对较少。城市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提供体育服务的功能使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体现出商业利益的优势与潜力,这主要通过中心点所服务的最低门槛人口的形成来表现出来,最低门槛人口的形成过程能够生成中心点的商业利益。

不同等级的城市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为城市不同行政区的公民提供体育服务,城市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等级选择与服务群体所属的行政区级别是一一对应的。不难看出,城市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的选择与市场的需求息息相关。这对于城市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模式的应用来说,遵循的是市场原则。市场原则为第一个重要原则。市场原则要求的是不同等级的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都有相对应的需求。每一个等级的体育中心点都有其需求曲线,如果以其影响距离作为半径旋转360°就可得到其服务区域,我们用六边形来表示这个区域,这样就不会留下盲点。如图1所示。

城市体育中心点的等级划分决定着城市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等级分布的选择。城市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不同等级的分布影响着城市体育场地设施的布局规划,城市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的等级划定影响着获取体育服务的社会群体。城市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的规划具有等级性的特征.不同等级的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对应着不同规模的服务群体。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等级的划分通常以服务距离为半径来确定。比如,以800米和2000米为服务半径来确定低级和中级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

交通原则是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选择的第二个重要原则。交通原则主要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体育场地设施的交通设施的可达性,使得消费群体能够便捷地到达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最大限度地体现体育场地设施使用的公平性。交通原则对于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适用的性质是有一定的区别的。首先,对于建设资金来源于公共财政的体育场地设施来说,交通原则所表现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原则所提供的交通可达性的保障可以充分地体现出体育场地设施的公共性。其次,对于依靠社会力量建设的体育场地设施。交通原则所发挥的约束力就不是很重要了。此时.市场原则在其中发挥着主要的作用,充分体现社会私人投资的回报效益。

行政原则为第三个重要原则。行政原则相对于上述两个原则更注重行政管理的系统性。行政原则要求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的选择要服从我国城市行政管理系统的内在隶属关系,即居民区级的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必须归属于上一级的街道级中心点的系统管理。

三、轴建立依据

1.轴的内涵

“轴”是连接区域或城市范围内不同级别中心点的人口密度较高与产业较为发达的资源带。这里所说的资源带包括各种交通线、能源供应线、水源供应线以及通讯信息传输线等各类现状基础设施线,其中交通设施线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轴”是连接两个或多个中心点的纽带和通道,是各种流相互渗透的主要路径。其中各种流包括物质流、技术流、信息流等。“轴”是产业开发带,是次一级中心点产生的能源供给带。

“轴”所表现出来的是综合的产业生长带,不是孤立的产业培育基地,而是蕴含多种产业生长所需的要素的综合流通基地。并且通过不同的交通线路把这些流通基地连接起来,依托交通干线来进行产业生长要素的传输。这种轴被称为生长轴或发展轴,是区域或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轴。可见,这种轴具有较强的经济发展潜力,轴的经济实力与潜力直接影响着周边地区,从而使得新的生长点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

2.轴的建立依据

城市的发展受着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正因为如此,城市发展的理想模式(比如韦伯的正六边形空间中心点模型结构)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通过对各种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交通因素是对城市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因素之一。因而,城市空间的拓展是沿着发达的交通干线来进行发展的。也就是说,城市发展轴(指交通干线)的选择是根据城市发展需要而确定的。城市发展轴的选择与确定使得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指向性。由此产生出形式与等级不同的发展轴。反过来说,沿着交通干线形成的发展轴线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影响着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与发展。

发展轴是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它的方向、大小和生长速度受到地理环境、城市内部生长机制、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的影响。从逻辑学角度来分析,事物的影响因素也是其赖以存在与发展的依据。发展轴建立的依据也就是其诸多影响因素。具体来说,依据之一是城市地理环境因素。地域特征是城市空间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考量要素,依海岸或河流而建的城市,通常选择海岸或者河流来建立城市发展轴,这样发展轴就会呈现出带状的发展走势。因此,河流、山川等地理环境的要素是城市发展轴建立的重要依据。依据之二是城市内部生长机制。城市内部生长机制致使城市不断地拓展扩大。城市必将由城市旧的中心点向新的中心点拓展。城市向新的中心点发展的趋向性是由城市内部生长机制决定的。这种城市的发展趋向在连接新旧中心点的城市发展轴上被体现出来。由此可见,城市发展轴的建立是根据城市内部生长机制决定的。在城市建设的实践中,一种情况是连接新旧中心点的发展轴选择最短距离,有利于新旧中心点之间保持密切的互通:另一种情况是连接新旧中心点的发展轴选择较长距离,但是发展轴距离较远是以新中心点选择最优的建设用地作为代价的,目的是为加快新中心点聚集效应。依据之三是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在空间结构规模较小的城市中,城市功能主要依赖交通基础设施来完成。在这种城市发展的背景下,建立沿着各种交通干线的线状发展轴,有利于发挥交通设施的运输交流优势。因而,在中小城镇中,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发展轴建立的主要依据。

四、“点一轴系统”与其腹地合成

1.“点一轴系统”空间结构模型的形成

在城市体育场地设施“点一轴系统”理论模型中的“点”是指不同级别的体育中心或体育场地设施,“轴”是指由以交通线为主组成的基础设施束(这里称之为“发展轴”)。基于空间集聚和空间扩散客观规律的作用。城市体育场地设施首先在“点”上集聚,再通过“轴”(交通线)来连接。当集聚效应在一个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上出现交通以及社会管理等负面问题时,空间扩散的客观规律便会要求体育场地设施在这个中心点上实施分散(平衡)发展,体育场地设施扩散到次级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上,相邻的次级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通过交通线(称为次级发展轴)连接,如此发展,第三级、第四级等发展轴逐次产生。综上所述,这就是城市体育场地设施“点―轴系统”空间结构模型形成的全过程。

2.“点―轴系统”与其腹地合成

任何经济客体的积聚过程都是发生在经济活动较为敏感的地点,这一地点相当于磁场磁力效应最强的磁极,“增长极”理论就是借喻磁极发生极化现象命名的。按照佩鲁“增长极”理论的指导,在“点―轴―网”建设布局过程中,增长极就是最富有活力的、具有很强的连锁效应和推动效应的体育场地设施单元,本文将作为“增长极”发展及作用基础的体育场地设施单元称为关键单元,也被称为体育场地设施点:“增长极”理论就是体育场地设施点的建设布局.首先从一些关键单元开始,利用这些关键单元所具有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动力,继而通过空间扩散,最终影响城市或区域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布局的整体发展。

“点一轴系统”理论中的“点”是指体育场地设施的关键单元、社区中的健身路径或不同类型的体育中心:“轴”是指主要由不同行政级和不同类型的交通线路、城市设施、商业及信息设施、能源和水源供应等形成的基础设施束。随着体育场地设施的开发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个体育场地设施点周围居住人口和城市基础设施等都不断增加,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两点之间被新修建的交通线连接起来。受空间集聚作用的影响,人口和城市设施等继续集聚在这两个点上,单一功能的交通线逐渐变成多种资源共享的基础设施束。这种基础设施束包含着多种发展元素,具备不断向周边扩散的发展能力.这种基础设施束被称为“发展轴”。此时的发展轴在“点一轴系统”中属于一级发展轴。以此类推,一级发展轴附近出现新的体育场地设施点,连接这些点之间的交通线随之出现,人口和社会经济单位也随之在此集聚,从而形成了二级发展轴。如此发展下去,三级发展轴、四级发展轴等相应产生,如图2所示。

区域空间的集聚与扩散作用引起中心点与发展轴逐级生成的同时,在点与次级点、轴与次级轴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在点与点、轴与轴之间的“交集”区,发生着各级体育场地设施发展轴之间的渗透与融合,使得“交集”区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的形成要素与发展轴的“基础设施束”得以孕育与发展。“合成区”就是受到周边不同级别中心点与不同级别发展轴影响与渗透的区域。在经济地理学上将这种由于各级中心点与发展轴交叉与渗透作用形成的“合成”区域称之为“点一轴系统”与其腹地的合成区域。

遵循“点一轴系统”模式的理论思维,在城市或地区范围内,在具有发展条件的体育场地设施点之间确定线状基础设施轴线.对轴线上及其附近的体育场地设施点重点发展,对于轴线上及轴线所吸纳的经济资源优先开发。随着体育场地设施发挥的效用不断增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布局的关注点已经转向较低级别的发展轴和发展中心,由此次一级发展轴和发展中心便产生。不同级别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的职能在建设布局上表现为建设规模、功能特点、辐射范围、利用价值等方面的不同。这样,不同级别的体育场地设施中心、发展轴及其与腹地的合成区共同组成了城市或区域的体育场地设施“点―轴―网”的空间结构模型。

五、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沈阳市体育场地设施“点―轴―网”系统构建的实证分析

1.第十二届全国运运会沈阳体育场地设施状况

沈阳市是我国体育名城。2013年作为主办城市成功举办了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简称第十二届全运会),不仅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得到了提高,而且群众体育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带动。其中,城市体育场地设施的数量与规模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第十二届全运会,沈阳市承担22个比赛项目,沈阳市提供全运会各类场馆38个,其中比赛场馆24个、备用场馆4个、训练场馆10个。在24个比赛场馆中,新建场馆15个,改造场馆9个。具体场馆的状况如表l所示。沈阳市承担的22个比赛项目应有22个比赛的场馆,这样,22个比赛场馆在地图上就形成了22个点。

2.“点―轴―网”空间布局模式的构建

《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在未来规划中形成中心城区、新城、新市镇和一般镇四个等级的城镇体系结构。即“一城”、“六轴”的框架结构。“一城”指中心城区:“六轴”指沈山、沈大、沈抚、沈本、沈阜和沈铁(康法)六条城镇发展轴。《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同时明确了沈阳市建设“一横、两纵、四环、十射”的高快速路系统的实施计划。由此可见,“一横、两纵、四环、十射”构成了沈阳市整体的路网体系结构。“一横”为东西快速干道,西起于洪大工业区,东至棋盘山,全长47千米,线路走行北一路、东西高架、东陵路,沿线串连于洪、铁西、和平、沈河、大东、东陵、棋盘山等地区;“两纵”分为南北一干线(为黄河大街一南京街一线,北起道义,南至苏桃路,全长44千米,线路走行黄河大街、胜利大街、雪莲街,沿线串连沈北大学城、三台子地区、太原街、长白岛以及苏家屯)和南北二干线(望花街一小北关街一广宜街一西顺城街一风雨坛街一五爱街.北起蒲河岛,南至桃仙空港,全长36千米,线路走行望花街、五爱街、沈本大道,沿线串连蒲河新城、望花、五爱、中街、奥体中心以及航高基地,是青年大街的分流道路);“四环”为一环快速路、二环快速路、三环高速公路、四环快速路;“十射”为十条城市出口高速和出口路,具体为沈山高速、开发大道、大堤路、沈大高速、沈丹高速、长青街、沈抚快速路、沈吉高速、沈哈高速和沈彰高速。此外,规划中的沈阳市地铁网络系统显示,地铁线路布局在一环线上,纵向贯通南北,横向连接东西,与地上交通道路系统构成立体式的城市交通模式。

基于上述第十二届全运会22个比赛场馆集中形成13个中心点的分布特点,结合《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一横、两纵、四环、十射”的路网状况,沈阳市承办第十二届全运会的22个体育场地设施的具置如下:铁西体育馆和铁西体育场位于西二环上:沈阳医学院体育场位于北三环上;沈阳农业大学体育馆和沈阳农业大学体育场位于东三环上:辽宁体育训练中心柏叶基地位于四环的东南部:沈阳工业大学体育馆和世纪高尔夫球场位于西四环和西三环之间;东北大学刘长春体育馆位于南一环和南二环之间;省浑南体育训练基地和奥体中心五里河训练场位于天坛南街上: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馆和辽大蒲河校区体育馆位于黄河大街上:沈阳马术运动中心位于丹阜高速上:绿廊体育公园和棋盘山景区位于104省道东陵路段:沈阳大学体育馆位于风雨坛街西侧。

综上所述,在沈阳市“一横、两纵、四环、十射”的路网空间系统中,第十二届全运会比赛场馆建设布局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有两个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布局在二环上,即四环之二;第二,有三个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布局在三环上,即四环之三;第三,有三个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布局在南北一干线上,即两纵之一;第四,有四个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布局在南北二干线上,即两纵之二;第五,两个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布局在东西快速干道,即“一横”。

第十二届全运会沈阳市专用交通线路的布局与安排是将22个比赛场馆与沈阳市当前的交通路网状况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形成,交通路网由14条公路组成,共计92千米;其中,丹霍线、沈李线、柏叶线及李红线4条公路共31千米为改扩建工程;另外10条包括京沈线、营祝线、东陵路、沈棋路、沈平线、东高线、丹霍线(广业西路)、沈本大道、十大线、拉白线,涉及苏家屯、东陵、于洪、沈北新区四个县区,合计61千米。这种专用交通线形成的机理与“点―轴―网”理论中点与点之间是通过基础设施束(主要指的是交通设施)来连接的形成过程是非常一致的,可以说,在专用交通线路系统中,连接体育场地设施的交通线路就是“点―轴―网”理论系统的“发展轴”。依据“点―轴―网”理论思想来分析,沈阳市的南北一干线、南北二干线、一环线、二环线以及东西快速干线可以确定为第十二届全运会沈阳体育场地设施“点―轴―网”理论体系中发展轴。

篇8

关键词: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经济;信用体系;建设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主要经济配置的手段,不断的发展扩大市场经济需要信用体系的完善,保证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发展,为了进一步实现和提高交易的效率,降低交易的成本,实现市场经济的有序化、公平化竞争。市场经济必须以信用为中介的交易,发展现代市场交易必要的因素,遵守信用交易的原则。针对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信用缺失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影响之恶劣,必须全面的提高信用的重视程度,对于信用缺失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建立有效的信用体系。充分的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信用监督管理的立法和制度完善入手,加强信用的监督管理,扩大推进产权的改革,强化内外部信用管理,专注国际市场的机遇,以诚信为核心打造企业的发展信用中介机构。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信誉机制,建设国际信誉机制,实现当前市场经济下,跨国公司良好的市场信誉积累,提高技术管理的水平,维持市场运作。开放利用国外先进的社会资本,建立市场秩序,实现信誉的转移。文中在从工商行政管理的理念入手,充分的发展市场经济信用体系建设,全面的提升市场经济信用体系建设,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信用制度。

一、当前市场经济信用现状

1.信用缺失的危害。市场经济信用缺失的危害。信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以市场发展为取向改革的进程缓慢,在很大程度取决于信用制度的缺失,但是由于当前经济运行中,市场经济严重缺失,信用制度的支持匮乏,使得假冒伪劣产品屡见不鲜。在实际的生产企业的资本结构扭曲、债务问题的状况频出。在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接受社会监督的情况较热的环境下。尤其是在资本新兴市场上虚假的业绩,已经成为当前市场发展的障碍。说明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信用缺失严重制约了经济的进步。社会信用环境制约着社会消费、投资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企业的投资、融资以及引进外资的情况,同样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不讲信用所造成的危害加剧了信贷的风险,冲击着市场发展的秩序,造成了信贷危机。信用缺失使得人们心理上缺乏安全感,人们对于未来具有不确定性的预期。信用缺失产生的危机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心理上的期望,加剧了人们对于未来的恐慌,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信用缺失使得企业的生产要素的交易成本增加,交易的不确定性增加。信用缺失使得市场经济的机制漏洞逐渐的增多。使得市场经济发展受到自身局限性的影响,盲目的发展商品造成经济活动和市场秩序的紊乱。缺乏信用制度基础,导致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使得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公平性难以保证。信用的缺失加大了企业经营的金融风险,企业长期的交易设置了障碍,导致的商业信用缺乏,使得企业进入金融市场投融资渠道获取资金的扩大规模、经营受限。2.信用缺失的原因。市场经济信用缺失的原因。信用缺失使得企业的交易成本增加,交易的效率降低,交易的难度增加,严重的信任缺失增加了交易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额外交易的成本,提高企业的贸易风险。信用的严重缺失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政府对于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难以落实发挥,造成市场经济混乱秩序的不良市场发展的趋势。造成信用缺失的原因很多,但多数来源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信用不足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升级的必然产物,誉国家信用文化道德状况密切相关,在市场建设过程中,与道德情操发展相适应的市场经济建设,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道德。政策的多变加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市场经济体制的不确定性以及在相应的完善摸索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的政策多变性难以避免,相应的正如摆脱不了计划场经济的思维模式对于市场经济。信用信息的透明度低,使得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政府长期的介入市场经济发展,助长了企业的失信,使得企业对未来发展没有预期。3.市场经济形势下信用建设的新形势。市场经济形势下信用建设的新形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信用缺失直接影响了我国企业的信誉和国际竞争力。信用已经当前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国际投资环境的重要尺度,但是由于我国当前信用缺失,已经成为国际投资的严重制约因素。信用缺失现象,影响了现代交易支付手段的应用,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信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信用缺失现象的严重状况与市场经济发展背道而驰。

二、工商行政管理信用体系建设的构想

1.政府在市场经济体系构建中的地位。工商行政管理信用体系建设政府在市场经济体系构建中的地位。相关法律的支撑作用,随着市场需求不断的完善,信用管理体系运用各种信用工具,管理使用帮助信用交易方式。信用在现代管理阶段取得快速发展。正确的报告消费者的信用状况、诚实放贷,积极的借鉴国外的法规,重视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的各项制度标准,准确的反应企业的经营情况,通过法律手段明确企业的资产,对实现公平准确的评估企业的个人资产,为企业信用活动提供真实的自信。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必须明确政府的管理权限,对于在政府的管理权限之内考虑相关的矛盾,对于缺乏风险意识企业的进行科学的引导。政府加快审批制度的改革,减少审批流程和审批的内容,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对违法行为及时的给予纰漏。符合相应的工作人员行使权利的必须规范在执行公务,依法办事,为约束企业的行为对企业的进行监督管理奠定基础。2.企业在市场经济体系构建中的地位。工商行政管理信用体系建设企业在市场经济体系构建中的地位。加强企业内部信用的管理,提高市场交易信用的透明度,极大的减少因授信不当而导致的企业经营风险,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对于失信的企业和市场机制、使用信用记录不良的企业在管理中被筛选掉,积极的发展科学有序的市场环境,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发展。制定符合实际的信用管理政策,在制定信用管理政策积极的考虑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围绕企业内外部发展的经济环境对产品的发展现状,资金运行情况进行分析,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能力,使得其发展与企业相匹配的信用管理制度。并注意规避交易风险和信用管理,建立客户相应匹配的信息对称性,在企业经营风险的来源上对客户数量和质量进行密切的关注。3.社会在市场经济体系构建中的地位。工商行政管理信用体系建设,在市场经济体系构建中的地位。构建以诚信为核心的社会道德建设,以互相责任为核心的道德世界,相互信任、相互承认平等的原则,尊重他人的人格。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强化契约精神。对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建立信用体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开放企业信用数据库向信用中介企业开放,减轻信用中介机构的负担,在通讯技术上提供相应的着支持政策给予引导,在监督管理上加大力度,加强对其信用产品质量的监督,重视信用中介置于需要信用产品开发。加强信用行业的自律,行业管理协会要承担起行业自律的工作。

三、结论

信用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以市场为中心的经济信用活动日趋成为主体,信用作用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仅次于利益成为第二市场运作的动力源泉,同时信用风险同样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风险逐渐呈现出来扩大的趋势,在合理规避风险,健全市场信用体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共同的努力。通过对工商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进行总结,研究明确工商信用体系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指导作用,指导市场经济的发展秩序,确实加强信用监管,做好监督管理的工作。

作者:白一可 单位: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正源.发挥工商行政管理优势建立企业信用档案的思考[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2(04).

[2]杨陶.工商部门在构建市场主体信用工程中的定位与任务[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2(12).

篇9

[关键词] 影视动画;背景设计;主题构建

美国电影理论家李·R·波布克曾经说过,“任何一部影片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主题……尽管在过去二十年内,影片的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各种运动,但是在这一时期内,艺术上有成就的影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一个无论在思想上或哲学上都有引人注目的鲜明主题”①。“动画片本身的接受层面和艺术特点就决定了它以宣扬一种人类共同的美好理想和一种易于为大众所接受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为主题。”②动画电影《花木兰I》《狮子王I》《马兰花》在全球公映时取得了优异的票房业绩,与此同时在电影评论界引起了激烈的探讨,这一切现象都说明一部在商业和艺术上都有所建树的动画作品在主题定位上是至关重要的。

一、动画主题的表述

动画作品的主题通常是指动画创作者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与故事情节所体现出来的思想主旨,它承载了作者对爱、人与自然、人生成长、社会现实的认识、评价与思考。主题将动画电影中的各种元素——人物、情节、对话、细节、表演、摄影风格、音乐等统率起来,进而达到影片整体的和谐与统一。

1.情感主题——在音乐、抒情等艺术作品中,主题以主导情感的方式呈现。例如,中国水墨动画片《牧笛》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初夏的早晨,牧童骑着水牛去放牧,期间牧童依靠在树梢上,慢慢睡去,梦中梦见水牛消失了,正当牧童着急时,竟然发现水牛被瀑布的水声所吸引,任凭牧童使出浑身伎俩,也无法唤回水牛。无奈之时,牧童从风吹竹林所发出的响声中得到灵感与启发,削竹为笛,吹曲来吸引水牛。忽然牧童高兴地从梦中惊醒,引领水牛回家,故事情节恬淡、隽永。影片既有意境又有深度,有机地将自然与艺术的关系作为主题:自然为艺术提供了无尽的源泉,而艺术又创造出高于自然的艺术美。

2009年美国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回忆积木的小屋》在区区的十余分钟内,以老人一生的情感经历为主线,将社会与大自然的关系作为副线,通过主副线索的相互交织发展,将爱情与亲情、老龄社会、全球变暖等三大主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可谓相得益彰,神来之笔。

2.思想主题——在一些现代影视动画艺术作品中,主题以中心思想的方式呈现。例如,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Ⅰ》通过花木兰女扮男装,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大家的认可,但在雪崩单于中女儿身被识破,遭李将军误解,后痛下决心,以女儿装的形象拯救了皇帝,最终使李将军上门认错并提亲,影片将正反矛盾环环相扣,推动故事的发展,进而体现了花木兰追求自我价值的思想主题。

3.情节主题——李·R·波布克曾经说到,“一部电影的主题不必非是某种‘教义’,甚至可以不是某种观点,对于一个剧本来说,它非常可能仅仅提示某种情感;后来这种情感变成了主题”③。例如,美国动画电影《狮子王Ⅰ》中的情节主题是辛巴勇于正视自己与自己的责任最终战胜叔父;中国香港动画电影《麦兜响当当》的情节主题是虽为草根的麦兜却满怀乐观向上的精神在人生道路上拼搏。

二、动画主题的形成过程

1.生活中的感受和认识促成主题,进而构思故事。例如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每个孩子》就是在由加拿大国家电影局为联合国儿童组织以“弃婴”为主题创作的公益广告中,作为其中的一个部分被全世界所接受。

2.生活中获得题材的同时也获得主题。例如,1979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特别快递》就是在后现代生活中批判了人类的利己主义。

3.有生活积累在先,后受到启发,进而开始艺术构思,提炼主题。例如,泰国动画电影《小战象》就是经过艺术构思,所提炼出的主题非常符合东方人的价值体系——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母慈子孝、勇敢的理念。

4.在生活的基础上形成主题,后来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改变了原有的主题,进而确立新主题。例如,动画电影《马兰花》原作中故事的主要梗概是勤劳勇敢与懒惰怯懦的二元对立。对于这种经典的动画主题,只用这点来吸引观众是远远不够的,新《马兰花》通过融入全球语境下的公认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原有的儿童电影主题得到升华,以和谐共存、环境保护作为影片大主题。

5.开始创作时,没有明确的主题,到作品完成后才显示出主题。例如,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纽约时代》采用拼贴的剧作手法,通过不同桥段的转换来吸引观众,使观众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领悟到“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的主题思想。

6.有一定程度上的生活感知,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创作意图,然后再深入生活,从生活中选择题材,提炼主题。例如,1981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摇椅》的导演弗雷德里克·贝克通过一把旧的木摇椅思念家乡的故事,提炼成为讴歌加拿大魁北克地区风土人情,成为加拿大魁北克地区历史变迁的“活化石”,进而强烈地表达出导演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思,对大自然的眷恋之情。

三、动画主题在不同意识形态下的演绎

(一)美国动画主题的基本特征

迪斯尼的开创者曾经说过:“我的作品是拍给每一个拥有童心的人看的。”美国迪斯尼的观众定位就是大范围的观众,在主题确立上力求老少皆宜,故此造成美国动画电影主题的丰富多彩、无所不容、无所不包的局面。就传统风格而言,美国迪斯尼的动画风格更接近于艺术化,梦工厂的动画则更商业化。

由此可见,美国动画在世界大受欢迎的原因可归纳为:第一,美国电影产业的商业化。美国的动画电影从主题的选择上渗透着商业意识——要吸引广大观众的视觉,引起观众的注意力,并在周边产品开发中获取商业利润;第二,美国动画电影的类型化与工厂制度。美国动画电影类型的形成与观众群体的划分是与商业属性的地位分不开的,各类型动画电影的成功,都有利于此类主题的深入挖掘与延展,进而促进美国动画电影的良性发展。

(二)中国动画主题的基本特征

主题的阐述是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审美价值取向的风向标,中国文艺作品自古以来就有“诗言志”“文以载道”“寓教于乐”的艺术特征,动画作品也不例外。但是过分地、一味地因袭“文以载道”,客观上束缚了创作者的创新意识,生产出的动画作品容易造成观众视觉审美上的疲劳与内心厌烦的感觉。通常艺术理论界认为:个性化是艺术的生命,更是艺术家的生命,打破原有主题的条框限制,勇于尝试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新的理念,中国动画的发展空间是极其巨大的。

(三)日本动画主题的基本特征

日本动画为了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涌现出各种动画主题:神话主题、战争主题、探险主题、复仇主题、情感的别离与复合主题、争战性等主题,日本动画深受大众欢迎的原因主要在于:解读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

(四)欧洲动画主题的基本特征

在艺术风格上欧洲动画与日美的商业动画完全迥异,由于在制作上没有日美票房上的压力,因此在动画创作理念上更加注重原创性,在艺术形式与风格上,将欧洲人的浪漫情趣融入其中,讲究创意和艺术上的夸张,不论在角色还是在背景设置等方面都极具趣味性与夸张性。在内容上既不同于日本动漫的凝练与晦涩,也不同于美国好莱坞的结构模式,通常在绅士般的幽默中,去探讨生命的主题。

四、不同作品内容性质下的动画背景设计

(一)悲剧的动画背景设计

悲剧起源于古代的希腊,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④因此悲剧总是令人遗憾,发人深省,给人启示。悲剧由于题材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

1.英雄悲剧。日本动画《萤火虫之墓》的故事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的日本神户地区,描写父母双亡的兄妹清太与节子痛苦生存的悲伤故事。故事情节催人泪下,渴望和谐生存的主题尤为突出。

2.性格悲剧。英国威廉·莎士比亚笔下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总是疑问:“生存还是毁灭……此二抉择,究竟是哪个较崇高?”⑤在美国动画电影《狮子王I》中也同样困扰着新一代的狮子王辛巴,但辛巴最终还是避免了“哈姆雷特”悲剧的重新演绎。

3.命运悲剧。是人类意志避免不了恶劣的命运而产生的悲剧。2007年改编自伊朗女插画家Marjane Satrapi的同名漫画《我在伊朗长大》,采用自传体的形式向人们讲述了伊朗女孩的成长经历,影片其中暗含着社会命运的悲剧。

4.社会悲剧。由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深刻矛盾所造成的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男女不平等并造成无数爱情悲剧的一个浓重的缩影。

(二)喜剧的动画背景设计

喜剧起源于古代希腊的歌舞与滑稽戏,鲁迅先生还曾经说过:“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⑥喜剧能够把生活中的丑恶、落后等缺陷都暴露出来,用讽刺与嘲笑加以否定。在动画片中《美食从天而降》《3D蓝色小精灵》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三)正剧的动画背景设计

正剧与前两者相比较而言,出现较晚些。公元16世纪意大利剧作家巴蒂隆·仙里尼在其《悲剧诗体论纲》中讲到正剧是悲喜剧,法国喜剧作家博马舍在《欧也尼》中指出“取材于日常生活”,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正剧中的人物和情节往往具有普遍的典型意义。如《汽车总动员I》《汽车总动员II》就是对动画正剧的最好诠释。

五、结 语

前苏联导演多夫金曾说:“主题是一个为各种艺术所共有的概念。人类的每种想法都可以成为作品的主题,电影像其他的艺术一样,对主题的选择是没有限制的,惟一的问题是它对于观众是否有价值。”⑦不同国家和地域的动画作品因其历史传承的不同,在主题选择上带有鲜明的民族烙印,为了凸显自己的特色,各国动画作品形成了较为独立、成熟的框架,从题材选择、造型风格、叙事手法等方面都积极与主题相照应,进而彰显出本国的特色。

注释:

①③ [美] 李·R.波布克:《电影的元素》,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版,第23-24页,第23页。

② 杨晓林:《世界动画电影名片分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页。

④⑥ 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297页。

⑤ 《生存还是毁灭》,http:///view/1059430.htm,访问时间:2011年12月29日,上午10:08。

篇10

关键词:净水厂;施工;技术措施

1 水厂土建施工常见问题分析

净水厂施工建设工程中包括了土建工程。在水厂实际进行土建施工中,常会出现各种各样质量问题。很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提前制定出具体防范措施,保证施工工程总体质量达标。

1.1 图纸会审

各方施工前进行细致的图纸会审,对于图纸中不明确的部分做标记处理,以免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图纸的原因造成工期拖后。目前,水厂过滤工艺中使用结构比较复杂的V型滤池较多,V型滤池几何尺寸要求的精度比较高,高程控制严格。施工中严格按照施工图纸针对关键部位做好施工控制。另外岩土勘察工作要做好,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对各构筑物所采取的地基处理计划方案应当按照勘察报告中提供的各项参数及特征值严格按图施工,做好核心部位的施工控制。

1.2 集水槽堰板与配水墙施工

现场施工的集水槽堰板主要问题分别是预埋螺栓的尺寸及标高控制。多数施工现场在混凝土浇注前预埋螺栓孔洞或在溢流堰壁上钻孔后安装螺栓,由于受到混凝土振捣、安装模板、人为因素影响使得误差较大。工程实践中可采取下述办法,①按照溢流堰的长度获得等长扁钢,同时确定扁钢中心线;②将螺栓点位在扁钢中心线上定出,采用氧割在各点位割孔;③同一控制点架设水准仪,用水准仪通过控制各扁钢两端中心线标高将扁钢焊接于溢流堰钢筋网上,并在孔中预埋螺栓孔洞。配水墙施工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沉淀池均匀配水、集水,从而影响水处理效果。

净水厂水池池体施工中如果砼接缝处理不正确会使池体渗漏水,具体原因有:①接缝处止水处理不符合要求,如:止水带摆放不整齐,凿毛不彻底等;②接缝处有异物,如钢筋头、布碎和木碎等杂物;③接缝处振捣不实,拆模后砼存在孔隙。施工时,要连续浇注砼,尽可能不留接缝。

1.3 输水管线基础处理

输水管线大多属隐蔽工程,且管线距离远,沿线地质情况复杂,对其地基的处理有其特殊性。地基处理的效果也很难直接检验。因此,输水管线的基础处理施工中需注意以下几项:①重视施工过程监测,观察收集施工数据,保障后续施工工序。对现场数据进行分析,与原设计参数进行比对、验证。发现有出入时,进行设计变更;②掌握输水管线地基处理施工中所采用的施工技术原理,控制施工质量所用的国家规范及质量技术标准。在施工中及施工完毕后,严格用规范标准控制施工过程质量,保证工程质量合格。

2 净水厂施工质量问题处理

2.1 施工常见问题处理

输水管在施工时要注意混凝土浇注厚度与配比,池底钢筋的制做、安装。为了防止由于管道变形使套管封口处漏水,在管道与各构筑物连接之后,管身部分要增设支撑,以抵消管道端部受构筑物支撑产生的作用力。另外,水厂加药使用脆性较大的PVC材质管,这类管线必须铺设在专用的管道沟内。水厂地下输水管道覆土重、埋深大,情况错综复杂,有的管道回填后还会受到施工机械的碾压。必须将管道基础的密实度作为质量控制重点,特别是混凝土管道的基础。清水池基础坑面积较大,将坑内浮土清理干净后再浇注底板。当有的地区土质较差时,要采取加固处理措施,如夯实或其它办法。池底板质量不过关的情况下,由于池水压力较大会使回填池底部池底板环状裂缝,导致漏水。总之,施工中应注意设备安装、管线基础、水池混凝土接茬、池体伸缩缝的处理等几个普遍问题。

2.2 重点问题的解决

净水厂土建施工中,沉淀池和滤池属于薄壁混凝土施工,由于人员经验及施工条件不足等原因,这些部位是比较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重要质量控制点。针对这类施工,人员方面,项目部应选派技术水平高、有丰富经验的人员操作浇注这些部位的混凝土。在技术措施方面,可以采取使用小直径振捣棒进行振捣、减小骨料粒径等施工方法。在对混凝土进行拆模之后,混凝土表面往往会出现裂缝、露筋、蜂窝、麻面等缺陷,这些缺陷将会导致混凝土的性能降低,如强度、抗渗性能。对这些缺陷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采用粘结料灌浆技术修补混凝土表面裂缝。粘结料有环氧浆液、水泥类浆液等;②出现面积较大的露筋砼或蜂窝时,先把有缺陷部分的疏松混凝土清除,再采用浇筑豆石混凝土或者喷射水泥砂浆进行修补;③对于数量不多、面积也较小的露石砼表面、麻面、蜂窝等,可用压力水、钢丝刷冲刷基层,然后抹2~1:2.5的水泥砂浆进行填满及抹平,最后加强养护。

2.3滤池相关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