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6: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等教育学培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等教育学培训总结

篇1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籍管理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整个过程,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极强的工作,是教学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校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要保证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合格、有用的人才,就必须有严格、规范的学籍管理。

一、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工作范畴

(一)学籍的定义

所谓“学籍”是指符合国家招生规定被正式录取,按学校有关规定办理相关入学手续,并在教育部“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上进行学籍电子注册后取得的学生资格。学籍管理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教学质量、维持教学秩序、维护教育的公正性、公平性的重要工作之一,它记载了学生从招考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

(二)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主要内容

高校学籍管理是高等院校依据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有关规定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而制定出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是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培养过程的评价与记载。其主要内容包括:新生的报到入学、成绩考核、学籍数据修改、学籍异动(保留学籍、休学与复学、跳级与留级、退学、转学、转专业)、奖励与处分、电子信息图像采集、学籍档案管理以及各种查询统计等工作。除此,学籍管理还包括毕业资格、学位资格的预审与证书的发放,学籍和学历信息的电子注册、新生入学资格审核等工作,且每一项工作都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不容忽视。

(三)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特点

成人教育是一种有别于普通全日制教学的教育形式,就招生来源来看,成人高等教育的生源基本上都是社会上的在职人员,社会化程度比较高,年龄跨度比较大,个人素养、文化水平、思想动态、学习动机都有较大差异,他们的学习目的各有不同,有的是为自我提高而学习,有的是为晋级职称而学习,也有的是为掌握工作技能、换岗而学习;

就学习形式来看,成人高等教育主要包括业余、函授形式,在整个学习期间由于生活、工作等诸多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成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等,从而造成了比较频繁的学籍异动;

就学习地点来看,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大部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函授站、教学点,在与学生信息交流上主要依靠电话、网络以及教学点的协助,这也是成人学生比较分散,不易掌控的一个原因,这样也就增加了学籍管理工作的难度。

二、成人学籍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一)加强专科起点升本科新生入学资格复查工作

成人高等教育新生入学资格复查和录取信息网上核对工作,是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对后的信息是新生入学注册、毕业注册以及核发学历证书的基本依据。

根据《关于做好2009年春季成人新生入学资格复查工作的通知》(教学司[2009]5号)文件精神,这就要求我们严格对专科起点升本科的新生进行前置学历复查,将新生所提供的学历证书原件、学历认证报告或学历电子注册备案表认真核查,对复查不合格的新生,不进行学籍电子注册,并妥善做好清退工作,确保不留任何遗留问题。

(二)学历证书实施在线即时电子注册

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在线即时电子注册,是高等学校每年对本校毕业生毕业资格审核后,在打印毕业证书时,通过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上传本校毕业生学历电子注册数据。从毕业证书上填写的发证之日起,毕业生即可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查询本人学历证书的电子注册信息。

从2010年起,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实施在线即时电子注册后,成人高等教育也开始实施这一政策,这样就使毕业生在取得毕业证书后,可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查询到本人学历证书的电子信息,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籍学历管理的工作效率,增强了学历注册的时效性,发挥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的服务功能。同时,这样也给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做到学历证书即时注册信息的准确无误,一旦出现纰漏,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确保即时注册工作的顺利完成。

三、实现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科学化

(一)完善制度,实行创新管理

建立、健全成人教育各项学籍管理规章制度是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依据,是保障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工作的前提和条件,健全的学籍管理规章制度,才能使成人学籍管理的各项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样既体现管理具有高度的政策性,又体现管理的实际可用性。因此,我们要根据教育部及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制定和完善适合本校实际的学籍管理规章制度,并将有关学籍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印制在学生手册上,随教材一并发放给每个学生,让学生深入了解并认真学习该学籍管理制度,以免影响到学生的切身利益。

(二)加强学籍管理队伍建设

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一项复杂且繁琐的工作,它具有极强的政策性和原则性,同时要求学籍管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努力掌握与本职岗位有关的规章制度及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籍管理队伍的学习和培训,使其熟悉和掌握一些计算机操作技能,增强统计分析问题的方法,善于总结、探索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创新管理方法,为全面提升学籍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而努力。

(三)加大宣传力度,减轻工作压力

学校要把学籍管理制度纳入新生学前教育之中,各个函授站、教学应组织学生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学习,特别是对学籍异动中的休、留、退、转、复等政策的掌握,以及本科生申请学士学位的注意事项。学籍管理部门定期对教学站点的管理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培训时要重点强调学籍管理的重要性,这样做既宣传了学籍管理的规定,又使教学站点的管理人员进一步学籍管理的内容,从而减轻了学籍管理人员的咨询压力。同时学籍管理部门也可以通过校园网等方式宣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新公布的关于学籍管理的新规定,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学籍管理制度的动态;还可以运用校园网等宣传途径对新生学籍查询、学信网实名注册、毕业信息采集图像校对等的工作进行宣传,从而减轻学籍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四)注重学籍管理的时效性,提高学籍管理的工作效率

学籍管理是一项严谨细致且政策性、原则性极强的工作,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如学籍异动处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颁发工作等,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因此,必须保证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方法。高效率、高质量主要体现在及时、准确的记录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籍异动处理等,按照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及时完成学历证书的注册与颁发等。

(五)采取现代化、科学化的手段提升学籍管理工作

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包括注册管理、成绩管理、毕业生毕业资格审核等工作,这些工作都是大量的、繁琐的,同时又是极其细致、重要的工作。依靠手工操作效率低、出错率高,重复统计多,查询困难,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和网络技术,发挥电子学籍档案的最大优势。为此,成人教育学籍管理部门要不断开发、更新学籍管理软件,推动学籍管理现代化进程,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也便于进行数据查询与统计,提高了学籍管理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避免了过去手工管理出现的各种弊端,并将此管理系统应用于互联网上,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可以查询到自己的学籍状态。

四、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意义

总之,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籍管理,对于建立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成人高等教育学籍资料能够更好的为社会服务,也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学籍管理人员不仅应该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同时也要注重服务的品质;不断探索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强化管理意识,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实现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

新时期、新阶段、新形势下,我们要积极探索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新思路和新对策,努力建设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努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钟良才.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9,7.

[2] 金莉楠.试论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与改革[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4.

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普通教育;融合模式;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209-02

一、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模式创新与路径分析的意义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带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专业设置依据不同,普通专科教育专业设置原则上仍以学科为依据,而高等职业教育则依某类或某种职业岗位为依据;人才规格不同,即高职教育是一种接近“专才”的教育方式,而普通教育是一种接近“通才”的教育方式;培养模式不同,普通教育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而职业教育以“必需,够用”为度设置培养模式。以上人才培养模式和当前我们不仅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出高水平的研究、开发、设计和决策人才,而且需要培养大量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相矛盾。因此,只有改造现有的教育体系,创新教育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保障技术进步的连续性,减轻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给经济体系和整个社会所带来的阵痛。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可以实现在校学生和从业人员知识结构的融合和贯通,也是解决大学生失业问题和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中国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模式的创新及对其路径进行分析,不仅对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而且对指导工业化中期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学习价值。

二、国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模式

1.德国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模式

德国普通教育体系与职业教育体系及相互衔接的立交桥德国的教育体系非常完备。第一阶段为小学教育4年,中等教育的学校类型主要有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完全中学三种。主体中学是初等小学课程的继续,教授一些科学知识的基础教育和职业知识的预备教育。实科中学主要学习一些实用学科,以便直接参加工作,也可升人中等专科学校继续学习。完全中学是传统的文科中学,入学时要经严格选拔,还要交纳高额学费,毕业生一般升入大学。

德国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个并行的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享有重要地位,是学生升学就业的主要渠道,70%的年轻人选择进入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这些年轻人中80%是传统的“双元制”形式半工半读的学徒工人,其余20%接受全日制以学校教育为依托的培训。学徒年龄大约16-25岁,期限通常为3到3.5年。职业教育同样可以培养硕士、博士等。

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的每一个阶段,学生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近几年,许多已获大学资格的普通学校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力求进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

2.美国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模式

美国中学后的高等职业教育则以预备教育的形式的形式出现,这就是社区学院,其衔接主要通过衔接协议(包括州范围的衔接协议和大学与社区学院之间的衔接协议)和“技术准备”计划来实现。社区学院一般为两年制高等教育机构,为所在地社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主要任务是转学性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社区学院是连接美国中等和高等教育的桥梁,社区学院学生毕业后、既可就业,又可升入对口大学继续深造成为职教和普教并重双重目的的教育模式。这样,有利于消除职业教育不正规,低人一等的传统观念,有利于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相互完善,有利于调节学生毕业后就业和继续深造的选择,更使职教适应于社会需要。

3.新加坡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模式

精英教育和职业教育与新加坡政府确立和推行“教育必须配合经济发展”的教育方针相配合,成为拉动新加坡经济发展的两驾马车。新加坡中学后教育分大学预科和工艺学院及工艺教育学院,大学预科是为升入大学作准备,工艺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学制两年,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第一层次;第二层次为理工学院与技术学院,学制三年,直接从高中招生或选拔工艺教育学院的优秀毕业生,为专科层次;第三层次是本科大学教育,学制四年。在新加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内,可以由第一层次上升到第二层次,再提升到第三层次,即工艺教育学院的优秀者可申请转理工学院,而理工学院的优秀毕业生,也可往高层上升,凭学业和课程等成绩转入相应专业的第二或第三年级就读学位课程或者文凭课程。这种上下衔接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为职业教育学生创造了一条深造的道路。

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模式的创新及路径分析

1.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模式的创新

职业教育体系应具有多层次、包容性和开放性。现行高等职业教育仅定位于中专和大专,层次比较单一,和信息化时代及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相排斥。另外,我国的职业教育虽然被划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层次,但在课程体系方面没有体现出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掌握两个层次。众所周知,高中—大专—本科—硕士—博士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层次,但在职业教育体系中,职高(技校、中专)—高等职业(大专)构成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个流程。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产业发展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高素质的“蓝领”人才需求理应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契机。职业教育也应该构建其完整的教育体系,即职业教育体系也应该具备高中—大专—本科—硕士—博士这样一个体系,如清华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开办的“第二学位”试点则是对开放性、多层次、包容性职业教育体系的最好实践,其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2.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的路径分析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被提上日程,其根源在于:普通教育侧重关注理想层面的人的发展的全方面性,职业教育侧重于关注人的现实层面的发展的全过程性。因此可以说普通教育追求的是一种理想,职业教育追求的是一种个性。因此,对于高等教育中的普通教育来说,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对于高等教育中的普通教育者来说,学校大门到企业大门,需要补缺国内高等教育所缺乏的职业能力教育这部分课程。同样对于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来说,功利性又制约了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继续学习应该成为后职业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选择的途径可以是,高等教育中普通教育的学生可以到职业院校或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并获取相应的职业能力资格证书,高等教育中职业教育的学生可直接推荐进入当地高校学习并获取相应的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详见下图)。

参考文献:

[1]吴智泉,江小明.高等教育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问题刍议[J].北京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2005—2007):129-134

[2]章剑青.成人高教: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互通的桥梁[J].中国成人教育,2007,(8):21-22.

[3]焦金雷.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21):6-7.

[4]李居参,李晓东.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渗透问题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3,(1):17-20.

[5]谭谊.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J].职业圈,2007,(16).

篇3

澳大利亚副学士学位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先实践、然后逐步纳入资格框架的过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应对社会日益增长的对高等教育学习机会的需求,一些大学和TAFE学院开始提供副学士学位教育。但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资格框架中由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开展的文凭和高级文凭证书教育,完全可以满足教育发展的要求。因为如此,一直没有将副学士学位纳入到正式资格框架中,相关机构开展的副学士学位教育主要由相关机构自己认证,并主要面向国际学生和行业顾客收取费用。经过一段实践后,1997年,澳大利亚教育、就业、培训和青年事务部长理事会开始考虑将这一学位纳入到资格框架中。

在澳大利亚私立教育和培训理事会等机构的推动下,2003年,澳大利亚资格框架理事会(AQFAB)了一个讨论报告,提出应当借鉴国际社会发展副学士学位的经验(包括英国的基础学位和香港的副学士学位),将副学士学位作为一个新的资格纳入到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中,并提出了这一资格发展的原则:明确与其他学位或资格的关系,国家统一性,国际可比性,衔接性,战略发展性。报告后,分别收到了一系列支持和反对意见。后来,支持意见以微弱优势取得胜利。相关支持性观点的核心是“副学士学位可以同时由大学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授予,有利于改善公民对教育的参与,促进人们的终身学习”。根据讨论意见,澳大利亚教育、就业、培训和青年事务部长理事会签署意见,明确从2004年开始,把副学士学位作为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中一个新的资格。意见将这一学位学习结果的特征描述为如下几点:获得一个或多个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包括对关键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解释,及其与相关科学、技术、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关系;发展有利于获得、理解和评估相关资源所必需的学术技能和品质;发展与一系列就业背景相关的普通就业技能;发展自我指导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一资格可以由大学以及包括TAFE学院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在内、符合高等教育要求的机构提供。如表2所示,在2007年印发的澳大利亚资格框架实施手册中,将副学士学位置于高等教育系列中与高级文凭并列的位置。

2011年7月,经过广泛咨询后,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和就业部长级理事会新版资格框架。如图 1 所示,新版框架从建立广泛高等教育,以及加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和培训间整合关系的视角出发,抛弃了以往框架将教育进行不同类型分类的模式,而是采用了一个循环的10层资格分类法。在这一框架中,副学士学位与高级文凭共同处于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中的第六级,其分别与学士学位和文凭衔接,主要由高等教育认证标准机构管理。

到2011年,澳大利亚全国范围内有57所高等教育机构开展副学士学位教育,其中包括18所大学、5所双元性大学(澳大利亚从开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角度对高等教育机构的一种分类,见表3)、12所技术和继续教育(TAFE)学院、22所私立高等教育学院。

就副学士学位的具体发展而言,2001~2011年,澳大利亚副学士学位的学科专业数量从65个增加到176个,其中78个副学士学位由大学提供,18个由双元制高等教育机构提供,24个由TAFE学院提供,56个由私立高等教育学院提供。其具体实施情况如下:Charles Sturt大学是招收全日制副学士学位学生人数最多的机构,其2011年招收副学士学位人数为2227人,占到了澳大利亚副学士学位总招生人数的26%;Charles Sturt大学、Tasmania大学、南昆士兰大学、国际管理学院、南Cross大学和RMIT大学等计6所较大招生主体招收的副学士学位人数占到了全国副学士学位总招生数的71%。到2011年7月,工程类的副学士学位已经达到17个,是增长较快的副学士学位学科门类。

从学生数量的发展来看,澳大利亚全日制副学士学位学生数从2001年的2124人增长到2009年的8592人。

在澳大利亚,是否提供副学士学位教育主要由各大学和高等教育机构自行决定。大学可以通过联邦经费支持提供这一学位,而TAFE学院可以自行在收费的基础上提供这一学位。

澳大利亚副学士学位涉及多个应用型学科领域,以Charles Sturt大学为例,该学校2011年招收了2227个副学士学位学生,占到了澳大利亚所有副学士学位学生的26%。该学校提供的副学士学位学科领域包括保健科学(休闲与健康)、临床实践(护理)、突发事件处理、园艺学(生产)、应用科学(葡萄种植和酿酒)、商业、文学、教育、理学、信息、影视设计、工艺品设计、应用科学(公园,娱乐场馆和古迹遗址)、治安管理、音乐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青年事务等。

副学士的定位及与高层次学位的衔接

从国际的角度而言,一般把副学士学位定位为“职业“和”学术”之间。就澳大利亚的情况而言,一开始,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中将副学士学位归入到高等教育部门中,并将其作为高等教育与高级职业文凭的同一层次。自2010年以来,澳大利亚将资格框架修订为没有部门和体系区分的10层框架,将副学士学位归入到可以由大学、高等教育机构或国家认证机构认可的第六级资格。

总之,作为进入高等教育机构的一个路径及进入职业领域的一个入口,澳大利亚将副学士与国家公共政策联系起来,通过这一路径旨在实现如下目标:扩大公民进入高等教育的机会;增加弱势人口群体对高等教育的参与;解决国家职业和专业技能发展间的差距;应对专业技能人员的短缺问题。

在资格框架的基础上,澳大利亚副学士学位主要通过院校合作和学分转换实现与更高层次学位的衔接。

院校合作主要是指提供副学士学位教育的TAFE学院与大学间的合作。近年来,受美国社区学院副学士学位教育重视转学功能的影响,澳大利亚若干地区特别强调TAFE学院提供的副学士学位向四年制大学的过渡。如2010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TAFE学院理事会(TAFE NSW)启动一项名为“高等教育学历路径”的行动,支持TAFE学院学生获得副学士学位后继续进入大学学习。这一项目有如下关键特征:一是在大学、行业和TAFE学院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二是教学过程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习者提供生涯指导等各方面的支持;三是学习形式非常灵活,有多个学习入口,允许学生随时就业和继续学习;四是强调职业导向和应用本位的学习,重视通过工作本位实习开展直接的工作场所学习;五是大学与TAFE学院共享学习资源和教学设施。这一项目的具体晋升路径见图2。这一行动的具体实施主要建立在新南威尔士州TAFE学院理事会与行业机构和能够授予学士学位的大学的合作协议基础上。如会计是第一个实现与学士学位衔接的副学士学位,为此,新南威尔士州TAFE学院理事会首先与澳大利亚会计实践认证机构、澳大利亚企业创新技能署及Charles Sturt大学、新西兰大学和澳大利亚Catholic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学生在新南威尔士州的TAFE学院完成两年的会计专业副学士学位学习后,就可以在第三年晋升到合作大学的相同专业学士学位项目中继续学习。继会计专业后,该州相继在保健、建筑设计、儿童护理、工程和信息技术等专业实现了副学士与学士学位的衔接。 澳大利亚很多大学同时提供副学士学位和学士学位教育,学生在晋升和继续学习方面的路径很便捷。以RMIT大学为例,该学校建立了专门的副学士学位教育网络,明确该学位的目标对象和教育路径,如图3所示。学校提出,副学士学位教育要努力实现两个目标:一是为学生提供工作场所立即能用的知识和技能;二是为学生提供相关专业横向和纵向的教育衔接和沟通路径。根据学校的规定,学生在副学士学位学习期间,要完成16门课程的学习,每门课程为12个学分,两年总计共要获得192个学分。学生获得这些学分后,就可以转入到相关学科的学士学位学习项目中。

副学士学位的课程与教学特征

为适应同时为学生继续学业及就业作准备的要求,澳大利亚副学士学位强调一种混合性的课程设计模式,其目标是在两年的学习时间内,使学生在如下方面实现平衡发展:理论和实践、职业发展和融通结果、宽度和深度、课程学习和能力发展。同时,在入学方式和学习模式上强调灵活性。具体如图4。

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上,澳大利亚副学士学位特别强调如下方面:一是适应学生的多样化背景;二是实施灵活的评估方式,创立一种学习共同体,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模式和策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成功;三是努力体现并增强学生工作经历的重要性;四是让学生明确其职业角色和作用。

篇4

关键词:TAFE学院;应用科技大学;社区学院;“升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012-02

我国高职院校是否应该升格为本科,以及怎样继续提高层次,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笔者试对澳大利亚TAFE学院、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和美国的社区学院的延伸发展历程进行分析,若能对我国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启示将倍感欣慰。

一、澳大利亚TAFE学院

TAFE学院是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的简称。作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TAFE学院的建立与辉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二战之前,澳大利亚的职业和技术教育主要由技术学院和工艺学院等来承担,其生源主要有正规学生和学徒两种。战后至60年代,澳大利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政府将原有的技术学院、师范学院、工艺学院和其他一些高等教育结构合并,改办成了一种新型的高等院校――高等教育学院。这种只注重专业训练而非理论研究的新型高等院校办学方式灵活,具有针对性。学校不仅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且只教授实用的、与职业有关的课程。此时的高等教育学院培养了大批专业的高等技术人才,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

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开始意识到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并把这种意识迅速传达到广大公民的思想观念中。同时还成立了技术与继续教育委员会来专门负责职业教育的规划与发展。1974年3月5日,技术与继续教育委员会向联邦政府教育部长提交了著名的《坎甘报告》。该报告明确指出,把技术教育与继续教育结合在一起,把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结合到一起,建立新型的TAFE学院,实施新型的技术与继续教育。[1]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学院逐渐放弃职业教育的功能,转向注重培养专业人才的方向。TAFE学院则承担了职业教育的重大责任,并致力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全面化、体系化发展。可见,高等教育学院与新型的TAFE学院分工日益明确、各司其职。

发展至20世纪80年代,TAFE学院已经成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要提供者,并在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占主要地位。到20世纪90年代,TAFE学院的发展更加完善:开始实施《培训保障法》,培养核心能力,成立国家培训署,建立国家框架体系,开发新型职业教育课程以及推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化等。更为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还加强了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以确保其能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可见,TAFE学院的“升级”是按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科学规划,一步一步走到世界顶端的。

二、德国应用科技大学

作为德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n,简称FH)在本质上是一种面向实际、面向应用的高等工程技术教育,以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的,在德国高等职业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认定,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属于实施5A2型教育的技术应用型高校。[2]

尽管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已为世界各国所知晓,其建立和发展历程却是相当复杂。应用科技大学的前身是20世纪60年代的高级专业学校和工程师学院(类似于我国的三年制高等职业院校),但却并不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60年代后德国的经济腾飞,让世界为之震惊。然而,经济的发展也为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条件。60年代的教育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建立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体系才能满足社会对高等专业人才的需要。于是,联邦德国各州于1968年6月31日签订了《联邦德国各州统一专科学校的规定》。根据这个规定,各州在工程师学院和高级专业学校的基础上,合并其他办学条件较好的高等职业学校,包括从事经济管理、社会管理、设计和农业教育等的高等职业学校,升格改办为应用科技大学。其培养目标是:具有很强专业性、侧重实际应用的高级技艺型人才,即大中型企业的高层或小型企业的管理者或技术骨干。[3]此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便跻身于高等教育行列,奠定了职业教育继续向上延伸发展的基础,并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成为德国高等教育的两大支柱之一。此外,应用科技大学还拓展了其自身侧重于应用性的科研功能。至今,应用科技大学的数量占德国高校数量的一半还多,且不管是官方数据还是民意调查,公民对于应用科技大学的满意度都很高。这与应用科技大学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完善是分不开的。

三、美国社区学院

正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所说,美国社区学院是美国的最佳特色。美国社区学院一般是指最高可授予文科或理科副学士文凭,以及一年制生计教育证书的一般公、私立两年制大学及职业技术院校,是介于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之间的一种教育机构。[4]作为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功臣,社区学院的成长亦是一路坎坷。其根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初级学院,二战以后才采用社区学院一名,用来培养不同类型的技术人才。

1900~1918年,初级学院主要作为高中阶段与大学一二年级的过渡阶段而存在,来帮助学生顺利进入高等教育继续深造。此时,初级学院还不属于高等教育系统。1919~1945年间,美国经历了经济大萧条,经济状况一直没有好转,为了缓解其带来的就业压力,政府积极引导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初级学院也开始增设职业教育课程,逐渐具备了职业教育的职能,且此功能日益增强,这极大地促进了初级学院的发展。二战以后,社区学院的功能日渐完善。社区学院院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迅速增长的同时,其办学效果也是日益凸显。由于社区学院开设了多种职业技术课程且价格低廉,再加上60年代婴儿潮造成的人口剧增,社区学院更是蓬勃发展起来。其功能也更加多样化,几乎成为把社区责任视为己任,可以说为社区提供了综合性的服务。其中,尤其注重职业和就业指导,突出职业教育功能。1985年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结构的改变,社会需要更多、更高层次的职业技术人员,社区学院开始接受成年人的再次学习,即继续教育。至此,初级学院已经升级为综合性的社区学院,几乎成为了社区的职业教育中心、成人教育中心和就业指导中心等。这与社区学院的办学定位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

四、总结

尽管澳大利亚TAFE学院、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和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过程和“升级”经历各不相同,其大的方向和最终结果却存在一些相似之处。首先,澳大利亚、德国和美国的政府和公民普遍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把职业教育视为与高等教育等值却各有特色的一种教育。可见,社会的认可程度对学校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其次,TAFE学院、应用科技大学和社区学院都是从中等职业教育或者原始的技工学校甚至原始的初级学院发展过来的,且最后都致力于职业教育的专业化与体系化,且其每一个阶段的转型或者说“升级”都顺应了当时的时代潮流,并得到了当时政府的大力支持。各院校根据时代特征,及时转向,从实际出发,准确定位办学理念,并以此为指导,不断调整、发展和完善自己,最终选择了一条经过科学规划且符合各国国情的道路。再次,TAFE学院、应用科技大学和社区学院的“升级”都不只是层次上的提高,而是专业精细化、功能多样化和服务综合化等多方面的改革与完善,并最终撑起了职业教育的重担,成为高等教育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最后,“升级”后的TAFE学院、应用科技大学和社区学院都将职业技术教育与继续教育以及就业指导结合在了一起,并不断拓展其功能(比如开展注重应用性的科学研究等),顺应了终身教育这一思想潮流。

参考文献:

[1]黄日强,邓志军,张翌鸣.战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研究[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4.

[2]顾金良.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研究摭谈――兼论其对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方向的启示[J].职教通讯,2011,(7).

[3]张翠琴.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D].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研究,2008.

篇5

任何时期的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大学的变革史,其实就是在保持大学传统和回应社会现实需要之间形成一种张力的历史。时代孕育了大学,大学也为这个时代作出了贡献,同时形成新的大学传统。当这种张力的平衡被打破,就出现了我们所说的大学变革和大学的“范式转换”。历史纵轴上连续的大学范式转换,构成了大学发展的谱系。今日之大学图景,就是大学在由传统走向未来过程中的现代截面。

我国近现代大学的产生和发展,起源于世界现代化浪潮的猛烈冲击。裹挟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现代化浪潮,使中华民族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建立近现代大学,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挽民族国家于既倒”之总体应对方案中的关键部分。在应对这一严重民族危机的过程中,秉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我国近现代大学应运而生。这就使得我国近现代大学与在自由环境下诞生的西方大学形成了基因性差异。西方国家的大学有着长达数百年的作为学者自治学术组织的传统――大学出于闲逸的好奇精神,献身于毫无功利目的的学术事业,实现为学术而学术的追求和理想,围绕大学作为学术组织的定位而形成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学者治校的大学理念和大学制度。而我国建立近现代大学的目的,则是要在现代政府的组织和管理下,通过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之术”,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来应对民族危机。因而政府长期主导着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大学的发展,大学所遵循的也是经世致用思想和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由此,主导170余年来我国大学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是一种如布鲁贝克教授所说的“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

就世界范围来看,今日之大学虽然保留了它古老的称谓,但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大学都不可与之同日而语。今日之大学已经走出象牙塔而进入社会的中心,成为有着众多利益相关者的社会核心组织。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都向大学表达着自身的诉求,大学也在响应这种千差万别的利益诉求中,履行着广泛而重大的社会责任,并获得继续发展的资源。在面对市场和社会需要的过程中,今日大学之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组织结构、大学治理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革。这些变革来自于大学对外部力量挑战的应对。中世纪大学的挑战者是教会和世俗王权,迫使大学确立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学者治校的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西方古典大学的挑战者是工业技术界和现代政府,现代大学的挑战者就是市场和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包括现代政府的需要)。这些外部力量改变了大学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打破了大学传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张力平衡,动摇了大学合法性存在的传统基础,并通过大学的调整而建立起新的合法性存在基础。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大学社会作用不断加大和重要性不断强化,各国政府都加强了对大学的干预和影响,通过立法、行政、财政、政策、市场等手段和方式干预或者引导大学办学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大学的组织形态和社会角色也在发生变化,如创业型大学、多元化巨型大学、官产学研联合体、无边界高等教育、数字化校园甚至数字大学等新型大学形式的出现,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学者治校的理念和制度面临强烈冲击和严峻挑战。

从大学内部治理来讲,随着大学与社会关系的日益广泛和紧密,以及大学社会职能的多样化,特别是社会问责制引入高等教育系统后,过去松散的大学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大学的发展需要。正如科尔所言,大学已经由“村庄”、“城镇”扩张成为“一座充满无穷变化的城市”,变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巨型系统。大学开始调整内部组织构架和管理行为,大学中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迅速分离,行政系统和行政权力逐渐强化,学术组织(学部、院系)与职能部门的关系更加复杂,大学日益表现出行政权力主导的特点,甚至出现了职业经理人管理大学的现象。

这是大学的历史性巨变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大学传统与社会现实背景的冲突导致曾经十分清晰的大学形象和角色变得模糊不清,导致高等教育的边界难以准确划分,导致传统的大学理念和大学制度日益失去其现实基础。每当社会变革之时,大学也要随之而变。于我们而言,最重要的是在大学变革过程中时刻保持着对大学本质的追问。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大学万象中,拨开迷雾,找到大学的本质特征,成为我们确立新的大学理念和大学制度的基础。

二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到一个转型发展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开启,我国高等教育从教育思想到大学理念,从管理体制到治理结构,从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到民众的高等教育诉求,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杨移贻教授的这部著作,就是立足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这一历史性巨变,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所做的全景式研究和思考。全书内容涉及广泛的高等教育理论和改革实践问题,诸多研究和思想具有创新性和启发性,尤以以下三方面的研究最为突出。

第一,作为学术组织的大学:大学理念和大学治理的理论支点

任何时期的大学都必须获得其合法性存在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作者通过追溯大学的起源和历史发展,提出了学术是大学的历史原点,同时也是大学的逻辑起点,是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和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的基本来源的思想观点。大学精神、大学制度的内核和原则就是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学术是大学精神和大学制度的灵魂。

・书评・追寻大学治理的原点作者还从高等教育哲学和高等教育管理哲学角度,进一步深化了对“学术是大学的逻辑起点”的认识。美国高等教育学家约翰・布鲁贝克教授基于“大学是致力于高深知识和高深学问的机构”的理论认识,在其《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提出了两种高等教育哲学――“认识论哲学”和“政治论哲学”。这种观点引入我国之后,为我国高等教育学者所广泛采用。本书作者结合中国实际,将这对高等教育哲学范畴引申为“知识论哲学”和“生产力论哲学”,认为“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的价值观是人文主义的,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的价值观是国家主义的”,而“知识论高等教育哲学的价值观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并重的,即科学・人文价值观,生产力论高等教育哲学的价值观是实用主义的”。这种尝试性的引申和改造,比较符合中国文化教育特点和中国高等教育实际,也更符合我国学术和管理领域的概念和术语表达方式。比如,我国学术语境和管理领域的“政治论”与西方语境中的“政治论”存在重大差异。将“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引申和改造为“生产力论高等教育哲学”,更加符合我国的概念和术语表达习惯。这种引申和改造,也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更具解释力。

从学术出发,以学术为中心,作者还研究和论证了现代大学精神问题。提出大学精神除了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等内涵之外,还包括博雅教育和批判精神。“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主要是大学的管理原则,也是大学制度的理论基础,而“博雅教育”则是大学的核心教育思想,“批判精神”则是大学社会责任的延伸。这种对“博雅教育”和“批判精神”的强调,对于我们在大学功能和职能不断外化和拓展的现时代,把握大学的教育责任和引领社会文化发展这一本体性和超越,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目前,我们对大学的批判精神的认识还存在很多误区。一个健全的社会,总是需要有一种思想的力量,批判的力量。大学为社会发展服务特别是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服务主要有三种形式――适应、批判、引导。我们现在强调的主要是适应,而忽视甚至忌讳批判,大学更无法引领和引导社会文化的发展。批判功能源于大学教育的超越性和理想追求,是大学发挥引领社会文化和核心价值体系发展的必然表现。大学直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科技进步服务、为产品开发服务、为改善民生服务,以及创造新的产业集群从而创造就业机会,这些都是现代大学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但是,大学从本质上讲,是社会的学术和文化组织。大学的本体功能是文化传承创新和社会文化引领功能。西方大学特别是世界一流大学在科技创新上的杰出表现和成就,是以大学的学术和文化功能作为基础的。我们很难想象,没有学术和文化价值支撑的世界一流大学能够在科技创新上作出重大成就和贡献。

第二,第三部门理论下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大学治理

我国对“第三部门”的研究起步较晚,对“高等教育第三部门”的研究更为滞后。一些高教研究学者曾对高等教育中的中介组织有所研究。本书作者认为,高等教育中的第三部门组织和中介组织虽有相当多的交集,但“第三部门”比中介组织更为宽泛一些。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引入第三部门理论,比引入中介组织理论更具合理性。在此基础上,作者从第三部门理论角度对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和完善大学治理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思想观点。

现代大学制度主要涉及社会层面的大学制度环境和院校层面的内部治理结构问题。大学外部制度环境主要通过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反映出来,而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主要涉及大学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作者运用第三部门理论分析了大学和政府的关系、大学和社会的关系,认为“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实际上是学术权力、行政权力和市场规律三者之间的角逐、博弈并取得动态平衡的协调关系”。我国建设现代大学制度,需要解决政府宏观管理和大学自主办学的关系问题,真正把高校建设成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改变目前高校属于政府的附属机构和延伸机构的状况。而大学管理,则需要引入“治理”这一新的社会管理理念,从大学管理走向大学治理。大学在一定意义上的自治,以及第三部门参与下的政府、大学、市场的共治将成为一种常态。第三部门参与高等教育宏观治理,在大学和政府、大学和市场间起协调、沟通、缓冲和制衡作用,是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克服大学自治缺陷的必然。

大学治理结构改革,需要着眼于大学治理结构的合理化。从大学组织的特殊性来看,其组织模式和运行方式具有学术性、教育性、民主性、批判性、保守性与先锋性的两重性和权力的二元性等六方面特性。作者首次提出的大学组织的“保守性与先锋性的两重性”和“权力的二元性”,是对大学组织特性的创新性认识。在讨论“高校决策管理模式的理论和选择”中,作者指出高校管理中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平等和自由的价值取向来源于学术取向,而效率和约束来源于行政取向”,这四种取向必须保持相应张力,取得相对平衡,需要建立一个与大学组织特性相符的合理的治理结构。

关于目前社会热议的大学“去行政化”问题,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认识。作者首先分析了高等教育管理中“行政化”的来龙去脉,指出“大学的行政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行政化不仅仅是大学管理的‘中国特色’,大学之‘行政化’不独中国有,外国也有”。“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博弈,是高等教育管理的动力机制”,大学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各有其现实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在高等教育管理改革中不应笼统地提“去行政化”,“行政权力”是高等教育管理和大学管理中的一种必要权力,目前所要解决的是政府对大学的过度管控和大学的过度行政化问题。核心点在于要建立一套以学术为主导,为达致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交流等组织目标而形成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互适应、协调和平衡的现代大学制度;要改革和完善大学校长遴选和任命制度,解决大学校长和高校职能部门领导“官员化”问题;科学确定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严格区分学术事务和行政事务的边界,将学术事务管理权交还学术权力,真正实现“教授治学”。

第三,后大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治理: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

从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实施规模扩张政策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具有自身鲜明特点。这是一场由政府发动和推动,进行了广泛的社会动员,经历了省级人民政府高等教育竞争和院校规模竞争的跨越式大众化过程,对我国高等教育理念和高等教育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产生了诸多复杂的后续效应。作者将这种复杂的后续效应概括为“高等教育的后大众化阶段”,即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到一定时期,高等教育规模经过一段时间(例如10年)的快速扩充,达到一定的量(例如毛入学率达到25%)之后,进入了一个发展的平缓期(平台期),出现一些异于马丁・特罗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征。在高等教育的后大众化阶段,我们需要对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反思,并作出政策调整。其中,后大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治理成为一个核心问题。

作者认为,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进行反思,需要以一种新的观念来看待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出现的问题,特别要关注高等教育的“无边界化”和“核心质量”。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一方面,高等教育机构的不断扩充漫漶,使高等教育与其他教育以及社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这就是高等教育的“无边界化”;另一方面,精英教育得以重新构建,质量不断巩固提高,这就是高等教育的“高质量核心的形成”。

后大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治理,必须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作者认为高等教育的“核心质量”,是在大学精神照耀下的精英教育的质量。高等教育必须走向大众化、普及化,但大众化和普及化不能放弃精英教育;高等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更适合社会发展需要,但大学精神不能抛弃而应固守和发扬;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知识的应用,并为社会服务,但不应仅仅充当职业培训所和社会服务站;高等教育必须走出象牙塔,但必须坚守“象牙塔精神”;高等教育必须走多元化、开放性发展道路,但必须首先履行传授知识、传播知识、保存知识、推进知识的职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可以借鉴市场规律,但必须坚守自己的学术底线;高等教育应该扩大自己的边界,但必须巩固和提升核心质量;高等教育必须坚守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必须强化自己的核心地带――精英教育。后大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治理,在于坚持和提升高等教育的核心质量。只要我们坚守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调整和加强高等教育的核心部分――精英教育,努力提升高等教育的核心质量,就可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变危为机,有效应对和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后续效应,促使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篇6

关键词:高校新任教师培训;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7-0027-05

高校新任教师培训是促进新任教师角色转变、提高他们的专业发展水平、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当前高校新任教师培训,主要面临两大新挑战。其一,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其二,部分高校新任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师教育。高校新任教师培训任重而道远。文章从我国高校新任教师培训的现实困境出发,阐述新任教师培训的基本要義,进而对其改革路径进行探析。

一、高校新任教师培训之现实困境

1 培训制度及相关保障缺失

我国高校新任教师培训的相关规章制度主要是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教师资格条例》以及1997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和《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规定了培训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培训的组织与职责、培训的主要形式、培训的考核与管理、培训的保障与有关待遇等方面,很少涉及新任教师培训。在该规程的指导下,全国各高师师资培训中心也忽视了新任教师培训。例如,教育部华东高师师资培训中心的“教师培训类别”仅仅包括国内访问学者、高级研讨班、骨干教师进修班、以毕业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教师进修班、助教进修班、专题研讨班、单科进修、高级研修班。

《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仅仅简单地对培训对象、培训科目与课时、考核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大致规定。根本没有提到培训时间如何保障、培训经费从哪里出这些最基本的实施细则。在暂行细则的指导下,各省颁布的诸如《关于做好××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有关具体事项的通知》中,没有具体规定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上的投入,更没有构建新任教师培训框架体系,只是规定培训科目以及培训费用。

2 培训内容狭窄

新任教师培训内容主要是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4门课程,总学时不低于110学时。培训内容狭窄具体体现如下:过分寻求全国统一,很少或没有考虑高校、新任教师自身的需求,针对性、可选择性不强;培训科目还是1996年、1997年确定的,近二十年不变,没有随着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高校教师自身发展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培训内容局限于部分教育基本理论与知识,实用性不强,没有涉及教育实践、相关教育能力的培养,难以引导教师把学到的知识与理论有机地与实际的教育教学相结合,难以形成实践智慧。

3 培训方式机械被动

高校新任教师培训方式机械被动主要体现如下:政府对新任教师培训的集中计划和直接管理过多,高校与新任教师自身没有主动地参与其中,高校只负责发通知,教师只是交钱、听课:在实际培训中大都采用课堂教学为主的灌输式讲授方式。近百人济济一堂挤在一个大教室里,培训者在讲台上对着书本或PPT念,新任教师在下面听,培训者与新任教师、新任教师与新任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和交流,形式过于枯燥和呆板。难以激发新任教师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培训内容在100多个学时内完成,很多内容难以深入展开,教师不得不念讲義、画重点,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很少考虑培训效果:大都采用短期内集中培训方式,培训难以形成长期性和常态性,难以真正实现培训的目标与功能。无疑,如何让新任教师培训方式多样化,更加灵活机动,多一些高校与教师的主动参与,多一些互动与沟通,多一些探究,多一些案例分析,多关注一些老师的需求、状态和反应,从而更好地发挥新任教师培训方式对新任教师教学方式的示范作用。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4 培训评价单一

当前高校新任教师培训评价就是在培训结束后采用纸笔考试的形式考察他们的培训情况是否合格,最后给他们一个总结性的等级或分数,从而区分优劣。无论是教师培训管理部门,还是新任教师本人,最关注的就是这个等级或分数。如果这个等级或分数达标了,新任教师就可以达到获取高校教师资格证书以及评职称的最基本条件。无疑,这样的培训评价太单一了,具体表现为“四有四无”:只有笔试,缺乏口试、教学实践及其他评价方式;只有针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评价,缺乏针对教育教学能力、师德等方面的评价;只有总结性评价,缺乏过程性评价:只有培训者与管理者评价,缺乏新任教师自评、互评。这种单一的培训评价,难以保证培训评价自身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全面性,难以准确地反映培训的质量和实际效果。

二、高校新任教师培训之基本要義

1 促进教师角色转变

新任教师一踏上工作岗位就开始了“我为人生”到“我为人师”的转变。“教师”是一个庞大的角色集,包含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角色。例如,教师与同事交往的角色,教师与学生交往的角色,教师与学生家长交往的角色等等。这里主要谈谈教师与学生交往的角色:教师至少扮演着教育教学组织者、学生学习指导者与合作者、课堂管理者、学生评价者、思想品德教育者、学生学习楷模等角色;教师在课堂外,还要成为学生喜爱和亲近的朋友。新任教师在学生面前要有个“教师样”,就要学会由“只管好自己读好书”向“如何教好书”、“如何教会学生学习”的转变,由“只考虑自己”向“考虑学生”转变,还要尽快改变自己当学生时的一些不良习惯,以一个教师的高标准、严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学生面前做好表率。

根据美国教育学家维恩曼(Simon Veenman)的研究成果,新教师遇到的最困难的10种问题依次为:维持课堂纪律、调动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处理学生的个别差异、正确公正地评价学生、与家长的关系与互动、处理学生个人问题、日常组织工作、大量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相对较少的准备时间之间的矛盾、人际关系、获得充足的上课资料。根据以上分析,解决这些问题能有效地促进新任教师角色转变。因此,高校新任教师培训要致力于解决以上问题,尤其要对实际教学情境中面临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引导他们懂得“怎样教”、“怎样才能教得好”,学会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境进行决策、采取行动与控制。显然,当前偏理论的培训内容、机械被动的灌输式培训方式、单一的纸笔测验的培训评价,难以促进新任教师角色转变。

2 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结构、增长专业能力、提升专业道德的过程。可见,教师专业发展,从横向来看,有知识、能力、情感道德等不同侧面。教师要求具有双重专业(所教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虽然我国高校新任教师几乎都是刚毕业的硕士、博士,所教学科专业的知识、能力等方面达到了应有的水平,然而许多新任教师没有接受过教师教育,教育知识(理论)、能力(技能)等缺失。因此,在短期内解决高校新任教师专业发展在教育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缺失,应重视在新任教师培训过程中对这些缺失的方面加强培训。正如古斯基(Thomas R.Guskey)所言,当教师知识和技能“不足或缺失”或在实践中“无效”时,应建立培训范式(training paradigm),通过“不足-培训-掌握模式”(deficit-training-mastery model)来实施。

从纵向来看,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纵贯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过程,存在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此,国内外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伯林纳(David C.Berliner)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五阶段说:新手阶段-熟练新手阶段-胜任阶段-熟练阶段-专家阶段。刚进入教学领域的新任教师处于新手阶段。这个阶段一般经历1年,教师的任务是学习一些陈述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如一般的教学原理、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并熟悉课堂教学的步骤和各类教学情景,获得初步的教学经验。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态过程来看,前一个发展阶段是后一个更高发展阶段的基础,后一个发展阶段则是前一个发展阶段的目标和方向。教师专业发展就是在这样一种动态链接中不断提升的。如果新任教师没有在新手阶段为后续发展阶段奠定基础,就会止步不前,其专业发展水平永远达不到专家阶段。总之,无论是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横向还是纵向而言,都要重视新任教师培训,尤其要关注教育教学理论的掌握与利用、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师德的提升。

3 提高高等教育教育质量

自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巴黎召开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以来,如何保证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21世纪国际高等教育政策与行动中的核心理念之一。为了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我国颁布并启动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工程。例如,“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2000)、《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1)、“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03)、《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201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12)等等。

无疑,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对教师素质、教育教学水平等各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样对教师培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以及小班制的推行,每年增加几万名专任教师,例如2009年专任教师共129.52万人,比上年增加5.77万人,2010年又增加4.79万人。新任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师德、职业素养如何,直接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密切相关。因此,应改革当前高校新任教师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素质,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

三、高校新任教师培训之路径选择

1 完善培训制度及相关保障

修订我国当前《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中关于教师培训的内容与条款以及《教师资格条例》、《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中的内容和条款,健全和完善新任教师培训的各项配套规章制度,如与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与教师资格的再认证以及教师的考核、晋升有机衔接。在此基础上出台专门的高校新任教师培训制度。同时,高校新任教师培训制度与修订后的系列法律法规相配套,作为新时期新任教师培训的制度保障,使培训常态化、制度化。

重构的高校新任教师培训制度及相关保障主要解决两个大问题。一是改变政府对高校新任教师培训的集中计划和直接管理,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培训中心集中培训、高校自主组织、教师自我提高”四位一体的培训新体制,明确政府、高师师资培训中心、高校、新任教师个人等主体的权责,并对培训目的、原则和要求、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者、培训时间、培训经费、培训评价与考核等各个方面提出指导性要求,保障培训顺利实施。二是拓宽高校新任教师培训经费筹措渠道,建立多元经费投入体制,明确并落实专项经费,保障经费的供给,并提高经费使用率。将高校新任教师培训经费列入各级政府预算,中央和地方设立专项经费,高校建立新任教师发展基金,并明确其划拨的来源与具体比例。同时,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建立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捐资支持教师培训的激励机制与补偿机制。

2 优化培训内容及其结构

拓宽高校新任教师培训内容,重视理论性,更重视实践性;重视知识积累,更重视能力提高;重视观念的更新,更重视行动的改变。根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新任教师的实际需求,以一些热点、难点、重点问题为切入口,选择一些必需的、有长远价值的培训模块以及新任教师在工作上最想解决的困惑、最感兴趣和最想学的问题为培训专题,包括角色转化模块、师德建设模块、教材分析模块、教学方法与技能模块、教学观摩与实习模块、计算机技术与课件制作模块、班级与课堂管理模块、教学改革模块等板块。每个模块都由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两部分组成,有的放矢地解决新任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实际中将要遇到的问题,实现学用结合。

增大高校新任教师培训内容的选择面,增加培训内容的个性化、多样性、菜单化和选择性。充分考虑教师的个人素质、学科背景、教学环境、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等实际情况,设置大量的任选培训内容。加大培训内容中的选修模块的分量,引导他们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更好地实现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他们的发展。

3 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

高校与新任教师自身从培训的从属和边缘地位走向中心和核心地位,在功能上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运行上更加灵活机动。高校立足本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经过遴选与双向选择,为新任教师配备教学导师、科研导师,新任教师在导师的引领下,参加各种教研和科研活动。如课堂观察与记录、集体备课与设计教案、说课活动、听导师的课和评析活动、自己上公开课与评课、撰写课后总结、科学研究等。同时,搭建新任教师培训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更新快、信息海量以及开放性、灵活性、交互性和共享性等特点和优势,提供优质培训资源,使网上培训学习成为新任教师自主进修学习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另外,引导新任教师常常主动反思自己在教学方面的成败,获得启示和感悟,不断提升自我。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G.J.Posner)所言,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教师的成长公式为“经验+反思=成长”。通过学校搭建平台,导师榜样示范、行为矫正、肯定、激励以及新任教师自学、自我反思等方式帮助新任教师形成实践智慧,提升教学水平。

在培训中,根据具体的培训内容灵活采用适当的培训方法,如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问题分析法、收文篮练习法、现场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以及根据培训内容设计的相关练习和拓展活动等,激发了新任教师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在相互交流和思想碰撞中产生新的认识。将新的理念和做法渗透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

4 实施发展性培训评价

篇7

 

毕业论文作为成人教育学历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成教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也是对学生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能力的综合培养,其最终目的是成人学生职业技能的全面提升。制定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质量标准,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对毕业论文的完成实施全程监控,将有利于提高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和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一、当前成人教育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成人特色无法体现,论文内容与学生工作脱节

 

成人教育毕业论文从选题、实施、答辩的整个过程基本上按照或是参考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论文流程进行的,无法突出成人教育的特色。

 

选题的内容偏重基础学科研究。普通高等教育是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基础和重点,长期以来影响着高校中其他教育形式。成人教育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宏观教学内涵均是由高校普通高等教育衍生而来的,授课方式、考核形式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似。毕业论文作为整个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由于前期教学的影响,论文的选题多集中在基础研究学科上,成人教育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完成论文的条件有限,导致论文整体上选题差别很大,质量不能保证。

 

毕业论文内容与学生实际工作脱节。成人教育学生多为在职从业人员,多数人有着长期的工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成人教育来补偿自己的学历和提升职业技能水平,毕业论文是所学理论知识和具体工作最好的结合方式。但是,成人教育毕业生的论文受所谓的论文质量的约束,很少能与自己的具体工作相结合,将自己所学应用于实践之中。

 

毕业论文缺少成人教育特色。成人教育学生从事的工作多种多样,参加成人教育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自己的学历和工作中的能力,毕业论文作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环节,应该是能够反映出每个学生的工作内容和特点以及几年来理论知识在学生工作中如何体现出来。但是,目前成人教育学生为了应付毕业论文环节,内容很多与学生实际工作无关,成人教育中服务行业的特色无法体现。

 

2、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

 

很多高校的成人教育管理部门为了方便,照搬普高教育毕业论文的考核体系,导致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考核标准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基本相近,对论文的科学研究层次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并以涉及学术层次水平高低评定论文的质量;这种考核标准脱离了成人学生的工作实际,导致一些学生为了完成毕业论文,出现了网上文献拼凑、他人写作、挪用别人数据等现象发生,完全背离了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宗旨。

 

3、保障机制不完善,论文的完成缺少有力支撑

 

缺少论文指导课。论文指导是学生完成毕业论文非常重要的一节课,指导学生如何去开展相关工作,如何在网络上查找相关文献,如何按照要求格式去撰写论文。很多教学单位都忽略了论文指导课的重要性,或是缩短学时,或是直接取消面授,改为网上自学,出现了学生的论文格式不规范,选题不准确,论文内容与题目偏差等严重问题。

 

指导教师的选择问题。指导教师是学生论文完成的关键环节,为学生配备合适的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的论文工作事半功倍。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多为挂名,没有真正地去指导学生如何去思考、操作论文的完成,同时,指导教师多为高校教师,在帮助学生选题上多以自己研究的课题为基础,脱离学生的工作实际。

 

二、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目标

 

建立成人教育中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成人教育学生的毕业论文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满足工作单位对员工工作能力提升的需求,是保障体系研究的主要目的。

 

1、在成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下,论文实施的每个环节都具备相关操作制度和质量标准,各主体在整个过程中分工明确,各执其责,保证论文高效、高质的完成,确保论文的真实性和学生的诚信度。

 

毕业论文是学生完成某一专项研究的总结性材料,成人本科生毕业论文研究多数是在本人单位实施,与其具体工作联系非常紧密,内容相对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更加多样、复杂,论文质量不宜控制。建立科学可行、适用于成人教育需求的操作制度,在大的框架上对论文的方向进行把握,对具体细节内容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对论文的每一部分设置质量标准,完全按照此标准衡量相关的操作,达到成人本科论文的实施的制度化、标准化。

 

2、成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充分体现成人教育的特色,将学生工作单位引入到体系之中,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提供技术和物质支撑。把高校、用人单位、学生三个主体有效结合,充分发挥高校和用人单位的指导作用、质量保证作用和全程监管作用,保证学生论文的顺利完成。

 

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将课堂中所学理论知识与本职工作有效结合,最终为工作效力服务。学生的工作单位是学生学业完成的最大支柱,特别是在学生毕业论文完成的过程中,工作单位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为学生提供完成论文的场所、仪器等硬件设施,还要学生配备具有一定资质的实习指导教师。因而,结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的学习特点,在毕业论文中引进工作单位,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

 

3、通过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升论文质量,最终达到高校顺利、高质地完成论文整体工作;用人单位结合工作实际培训员工、利于单位发展的目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成人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毕业论文是学生理论学习与本职工作结合的最好体现。学生在完成学业,提升学历的同时能够增强自身工作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工作单位。

 

三、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制定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标准,建立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主要研究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各组成因素,包括前期规范、过程控制和后期评估,通过对过程中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找到适宜的切入点,寻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成人高等教育本科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1、前期规范体系

 

前期规范是成教学生在实施毕业论文之前,学校对论文具体的完成形式和结果做的统一要求和部署,是学生完成整个论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整个论文工作的主线,学生按照此要求进行论文实际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主要根据各专业和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毕业论文完成的整体过程,研究建立一系列符合成人教育的毕业论文制度:

 

(1)教育制度,包括制定完备的管理制度、毕业论文准备工作的教育、写作方法的教育、违反纪律的教育等。教育制度的建立,让学生明确论文工作如何开展和进行,对学生的论文过程做以框架式要求,约束学生在论文的完成中务必坚守诚信原则,以自己的真实数据编写论文。

 

(2)开题报告制度,成教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论文设想、文献查阅情况、指导教师综合意见,形成具有可实际操作的论文构思,并以文字的形式向高校汇报,经高校专家审核通过施行。

 

(3)中期考核制度,依据开题的思路和步骤设计,对论文中期取得成果进行审评,根据前期情况规划下一步论文的具体实施。

 

(4)论文考核制度,对学生的论文完成工作进行考核,学校组织论文答辩,由学校老师和学生工作单位与论文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同时,成人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论文工作的基础数据进行检查和归档。

 

2、过程控制体系

 

过程控制体系就是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质量跟踪,是论文写作中的把关环节,对论文的开题、期中考核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保证论文高质量地完成。依据学校制定的开题报告制度和中期考核制度,学生以书面汇报的形式向学校汇报论文思路及阶段性工作成果,学校对学生论文思路是否符合要求及进展情况做评价,学生工作单位作为实习单位对学生论文整个过程进行质量跟踪,及时与高校沟通,依据学生论文完成期间的表现给予评价。

 

3、后期评估体系

 

通过对学生论文质量、基础数据真实性、论文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审查,对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前期规范体系和过程控制体系进行有效评估,根据具体工作情况建立评估制度,同时验证上述两体系的合理性和实际操作性。

 

依据成人教育的特点,三个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由高校、学生工作单位按照各自的需求和要求共同完成,达到既能规范论文质量又能满足用人单位对员工继续教育的目的,使成人高等教育真正成为各行业在职人员学历和能力提升的有效平台。

 

【作者简介】

 

朱国荣(1961-)男,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国药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务科科长,讲师,研究方向:成人高等教育.

篇8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转型

作者简介:李兴敏(1967-),男,黑龙江讷河人,深圳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为在线教育、成人教育和教育评价;罗唱(1993-),女,湖南湘潭人,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林贻行(1978-),男,广东澄海人,深圳大学成人教育实验室实验员,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学。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项目“网络课程动态评价研究”(编号:GKA113008),主持人:李兴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1-2012年度访学课题“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改革方向研究”(编号:201215),主持人:李兴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3-0052-06

利用知网期刊库做精确题名检索:“成人高等教育”与“改革”搜索得到630篇,“成人高等教育”与“创新”得210篇,“成人高等教育”与“转型”得78篇,“成人高等教育”与“创业”得5篇。可见,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和转型体现了成人高等教育研究的力度强弱次序,这个结论也被其它文献所证实[1],而成人教育创业这个话题几乎不被提及,搜索到的5篇学术论文内容均为探讨培养成人学生的创业能力。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改革”或“创新”或“转型”并“成人高等教育”做精确题名搜索知网期刊库得到883篇文献,下载其标引数据:题名、作者、单位、文献来源、关键词、发表时间、基金、刊发年份作为第一部分样本;为使研究结论更接近客观规律,本研究再以“改革”或“创新”或“转型”并“成人高等教育”做精确题名搜索知网引文库得到495篇文献,下载其标引数据:题名、作者、单位、文献来源、关键词、发表时间、基金、刊发年份作为第二部分样本。结合对于期刊库样本和引文库样本的分析,探索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与转型的客观规律。

二、被引周期

利用期刊库的刊发年份数据,绘制出该领域年度发文历史规模图,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自2006年开始,该领域年度发文呈缓慢上升趋势:1991-1998年,年均发文18篇;1999-2006年,年均发文40篇;2007-2014年,年均发文48篇(2015年样本不全缺乏统计意义),21年中每7年发文有一个明显提升。以上分析说明成人教育的改革、创新和转型二十多年来一直受到成人教育学者们的关注。

利用引文库的刊发年份数据,绘制出该领域文献、年度引文历史规模图(见图2)。对比图1,因为图1中年度发文是缓慢上升的,所以图2中被引峰值也应该是逐年刷新高度、并逐年后移的,目前绘制出图2中的峰值位于2010年(42篇),且正在向2011年过渡,可以根据当前日期2015年10月初步推测,该领域文献被引用周期在4-5年之间,学者研究时引用优秀文献周期偏长。

三、发文和被引平均时间

利用期刊库的发表时间数据,可以计算出所有883篇的平均时间为2005年4月24日;同理利用引文库的发表时间数据,可以计算出所有495篇被引的平均时间为2007年1月26日。这两个数据说明关于该领域研究十年前就开展得较为充分,然而该领域优秀的学术论文是延迟近两年之后大量出现的。

四、核心理论阵地

该领域核心理论阵地需要从引文库的文献来源数据分析获得[2],利用EXCEL的数据透视功能,统计出495篇被引论文刊自207种期刊,其中被引文献排名靠前的10本期刊见表1,这10本期刊是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必备和集中浏览期刊,虽然未必是刊载该领域文献数量最多的前十种期刊,但一定是发表该领域文献质量最高且数量也较多的期刊。

五、学术带头人

该领域研究的学术带头人也由引文库作者数据列分析产生[2],将引文库作者信息分列后保留最多至论文第三作者(若有;第四作者及其排名更后作者、贡献量少而忽略),然后合并所有第一、第二和第三作者姓名列,进行数据透视得出被引排名前三的10个作者,填入表2中,他们均为业内人士所熟悉。虽然他们未必是该领域发文最多的学者(活跃作者),但一定是发文质量最高且数量也不少的学者。

六、权威机构

研究的权威机构也是由引文库单位数据列分析产生的[2],见表3中被引排名前六的10个机构,几乎都是成人教育学硕士点所在地,不乏教育部批准的68所远程教育试点高校[3]。虽然他们未必是该领域发文最多的机构(活跃机构),但一定是该领域最具话语权的机构。

七、研究获得基金资助规律

(一)年资助率

期刊库883篇论文中,137获得基金资助,资助率为15.5%。2000年(含)以前,相关研究几乎没有基金资助,将近15年中每年获得基金资助的研究论文数除以年发文数,可算出逐年资助率情况见表4。表中数据显示资金资助率以每五年一个台阶在上升,2001-2005年资助率在百分比的个位数,2006-2010年资助率近百分之二十,2011-2015年提升至百分之四十的水平。引文库中495篇文献中有94篇获得了基金资助,引文研究资助率近20%,客观说明了引文的研究质量较高。

(二)基金重点资助机构和学者

统计得到获得基金资助较多的前十家机构及其被资助论文数填入表5,这个表中的高校名单,对于成人教育工作者来说相对陌生,表中理工科技类院校占了相当比例,说明理工类院校的财政状况一般好于纯师范类院校,其基金资助的覆盖面较大,也覆盖到校内不占学科优势的成人教育改革、创新和转型领域研究。

同理可以得到研究获得基金资助靠前的学者及其被资助论文数,发现除长沙理工学院的学者余小波被资助3篇研究论文外,其他学者被资助的研究论文均在两篇以下,统计学意义上看,学者从事该领域研究获得的基金资助过少,不利于提高广大学者的整体研究水平。

八、改革、创新和转型的内容

(一)成人高等教育的高频关键词

期刊库883篇论文共有4848个不计频次的关键词,其中不同关键词1630个,计算得到高频关键词阀值为40.37,即词频数大于或者等于41的关键词,方可为高频关键词[4]。然而由于采用样本的局限,统计得到样本中的关键词其词频大于41的只有“成人高等教育”、“成人高校”、“改革”、“成人高教”、“成人教育”、“成人高等学校”、“创新”、“终身教育”、“发展”和“教学改革”合计10个满足条件,为分析的方便,将高频关键词的阀值设定为18,这样就扩大高频关键词范围至30个,填入高频关键词表,见表6。

(二)改革、创新和转型的内容

使用SPSS18.0的组建连接、OCHIAI二分类法,得到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树状图如图3所示,同时输出高频关键词的相似矩阵,再利用该相似矩阵中数据,换算成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见表7。

聚类分析树状图显示出30个高频关键词分为以下四类:

1.第一类关键词9个:高等教育、成人、成人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知识经济、转型和学分制。展现了研究热点一:首先可见其中成人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关系最密切、其次是创新、最后是转型;其次可见知识经济是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知识经济的繁荣直接拉动了当地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甚至学习型社会的自发建设;最后可见实施学分制是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优选形式,在广大户籍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以下统称市民)当中实施学分银行制度创新,积累到一定分数后当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给予颁发相应资格证书予以肯定认证,必将调动市民学习的积极性。

2.第二类关键词6个:成人教育学院、办学机构、成人学员、工学矛盾、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展现了研究热点二:要求办学机构成人教育学院,解决好成人学员的工学矛盾,在课程设置等方面实施教学改革。

3.第三类关键词6个:市场经济体制、教育质量、普教化、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专业设置。展现了研究热点三:成人高等教育要避免普教化,融入市场经济体制倒逼其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改革专业设置,更好地为市民的终身教育服务。

4.第四类关键词9个:普通高校教育、成人高等院校、成人高等学校、大学后继续教育、成人高校、成人高教、成人高等教育、非学历教育、成人高考。展现了研究热点四:成人高等教育不同于普通高校教育,转型目标在于以非学历教育为代表的大学后继续教育,按这个观点,国内已经有学者在该热点覆盖文献中提议取消成人高考。

在对四类关键词具体分析后可以得出结论:成人高等教育要在自身体制上、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三方面进行改革;要在学分银行制度方面进行创新;要向成人非学历教育进行转型、取消成人高考。

(三)可视化的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将高频关键词的相异矩阵(表7)代入SPSS18.0,进行多维尺度ALSCAL度量,系统输出战略坐标图如图4。

发展战略坐标图中所有30个高频关键词可以清晰地分成两个知识群,两个知识群距离较远,相互作用不明显。主于第一和第四象限的小群形状类似于一只小熊,而主于第二和第三象限的大群则像一只巨熊。“小熊”中仅含热点一,说明成人高等教育的创新即实施学分制仅仅是一种适应性变革,对于知识经济时代中成人高等教育的真正转型、学者期望值并不高,目前无论改革、创新和转型都局限在体制内,并不能全面代表蓬勃发展的成人高等教育。“巨熊”体现的三个研究热点才是学者关注的重点所在:成人高等教育迫切需要改变体制,体制改变了、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改革自然容易推进;尽快取消成人高考,将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推入教育市场中,逼迫它们向成人非学历教育转型,更好地为终身教育服务。

图4中,两只熊相互作用并不明显,说明各自尚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只是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大熊”已经壮大,很多民办成人教育机构成功境外上市就是案例,而代表体制内的“小熊”已呈弱势,正面临被大熊吃掉的势态。

九、改革、创新、转型和发展话题变迁

利用期刊库的题名和年份两列数据,可以通过对题名的内容分析,计算出改革、创新、转型和发展话题在历年发文题名中的出现频次,见表8。

利用表8中数据,进一步制作近15年来四个话题出现几率表,见表9。

利用几率表(表9)中数据,可绘制2001到2014年(2015年统计样本不全未计入)计14年来成人高等教育改革话题、创新话题和转型话题趋势图,分别见图5、图6和图7。可见14年来: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话题呈现缓慢降温趋势、成人高等教育创新话题呈现恒温趋势、成人高等教育转型话题呈现迅速升温趋势。

图7 成人高等教育转型话题趋势图

加之不断变化的成人教育生态环境,改革、创新和转型共三种手段共同作用的结果――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话题趋势图、绘制出如图8所示,我们为发展趋势添加了趋势线(短划线)并趋势公式Y=-0.0058X+0.2995,其中Y为话题出现几率,X为现公元年份与2001年之间的差。据此,可以推断2001年开始计时的52年后、即2053年成人高等教育即完成其历史使命。

作为长期成人教育工作者,都有切身的体会:在2000年前后达到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顶峰,高校中代表成人高等教育的业余教育和函授教育,受重视程度明显较高;之后在各地高校全面提升教学和科研质量的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的校内地位日益降低,985高校尤其明显,例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已经放弃业余和函授学历教育,相反它们的非学历高端培训(面向企业家和公务人员)反而蒸蒸日上,完全融入了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个意义上说,即使国家宏观教育政策不作任何事先调整,成人高等教育在2053年自然完成其历史使命。当然并不是说成人教育发展江河日下、年轻的成人教育工作者要另做打算,反而是说成人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从事内容更为丰富的大学后继续教育(非学历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过程中更能体现出个人价值。

研究结论

成人高等教育,传统意义上特指普通高校开展的业余和函授学历教育,其改革、创新与转型,二十多年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受到该领域学者们的长期关注;然而该领域学者浏览参考文献偏于陈旧、他们有待于紧密跟踪研究前沿;该领域研究的核心理论阵地、学术带头人和权威机构已经产生;成人高等教育必须改变自身体制走市场化道路,课程改革和专业设置问题才会迎刃而解、才会脱去普教化色彩、才能创新学分银行制度,真正向非学历教育转型,作为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标志的成人高考制度应该尽快取消,以断奶促进转型;成人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预测显示:改革手段在降温、创新手段处于恒温、转型手段在升温,即使国家政策不作任何干预、在三种手段综合作用下成人高等教育(特指业余与函授教育)史也将于2053年结束。

参考文献:

[1]李兴敏.成人教育学院改革与发展方向探讨[J].职教论坛,2012(21):35-38.

[2]李兴敏.利用文献计量法分析国内成人教育管理改革方向[J].成人教育,2012(7):89-93.

篇9

关键词:成人教育;医学教育;质量问题

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教学资源紧张、教学模式滞后、师资队伍不完善等。因此,各高等医学成人教育学校应进一步更新办学理念、改变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升医学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时展需求的实用型医学人才。

1、更新办学理念

成人教育有其自身的办学规律.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更有其自身的特点,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和不断增长的医学卫生要求,怎样办医学,怎样办好医学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用什么办学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在充分了解目前医学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的前提下,我们在总结自己的办学经验,与时俱进地提出“建立市场、整顿市场、规范市场”的改革与发展思路,我们深挖自己的办学潜力,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灵活的方法,在追求效益的同时,使成人教育的教学、管理质量稳步提高,为各层次的医疗卫生单位培养了大批的合格人才。

现代教育认为,要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学生,不能仅仅向医学生传授医学理论知识和培养临床技能,更重要的是促进他们智能的发展和世界观的形成。在教学理念上.我们把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积极探索的精神、勇于创新的意识和善于获取新信息的能力。

2、改革教学模式

成人教育主要培养在职学员,由于受到社会、工作、家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在心理和知识素质、知识结构、人生理想、价值观念与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优势与不足:①主动学习意识强但社会工作和家庭压力大;②实践能力较强但理论知识相对贫乏;③思维能力较强但记忆力较差;④投机心理动机和提高知识水平动机;⑤自制能力较强但思想自由松散。针对成人教育学生特点,为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的发展,我们学院探析了由“自学—面授教学—考试”三段式教学模式为“自学—授课—学术讲座—考试”的四段式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学术讲座和专题化教学;深化适合课程培养目标的考试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重视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重视教学质量监控,强化过程管理和质量管理,导入ISOO9000质量管理规范体系,编写作业指导书,制定规范标准和质量标准,确保教学管理过程有效识别、管理和控制,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3、完善管理制度

目前,成人教育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十分薄弱,改革学校的管理体制势在必行.为此,笔者认为只有把完善的制度与严格的管理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人教育才能实在而高效率地发展。其一是健全了制度,学院建立健全了成人教育有关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函授站管理等几方面的管理制度,教学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优化成人教育内部组织结构。其二是健全了组织机构。根据行政、教务、学生管理分别成立了成人教育学院办公室、学生科、并针对相应的管理体制定员定岗,规范了管理,保证了各项工作正常运行。明确每个管理部门的职责和岗位责任。从提高教学质量。为师生做好服务的角度出发.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各项基本业务活动的绩效,通过创新不断提高效率来实现长期的优异绩效。其三是加强管理和教学信息化建设。高效的成人教育管理愈来愈依赖于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在人员有限、大量管理工作摆在面前的情况下。建立科学的、实用的管理信息系统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至关重要。信息化系统管理和应用,极大地促进了良好的成人教育内部组织文化的形成,能够带动教师和管理人员树立与学校一致的目标,为他们营造出积极的工作氛围。从而促进一支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过硬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的形成。其三,加强学生的常规管理。目前,成人学生常常出勤率较低,学习效果较差,考试作弊现象普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的管理方式不当、没有适应成人学生的特点造成的。

4、加强教风学风

在教风方面。成人教育教学不应是普通教学的延续与翻版,在着力抓好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同时,按照学校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服务面向(立足江西,辐射周边,面向全国,服务基层)的定位,充分利用学校良好的办学资源,积极与地方行业主管部门联系并搭建培训平台,开展非学历继续医学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而且根据成人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与知识结构,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在学风方面,针对学员学习动机不纯、基础差、工作生活有压力采取有力措施:转变学习生的学习观念;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与工作情况安排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管理。努力掌握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认真考虑广大学生的工学矛盾。不回避现实情况,并将之作为平时学生管理的依据.引导他们处理、协调好工作学习生活关系。

总之,成人教育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才能创造出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才能为飞速发展的社会不断输送高质量的各类人才,是现代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成人医学高等院校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强化质量意识,把重点放到内涵建设和提高质量上来,切实保证教学质量。使医学成人高等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安哲,朱玲;对于提高成人医学教学质量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02期

篇10

一、当前成人教育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成人特色无法体现,论文内容与学生工作脱节

成人教育毕业论文从选题、实施、答辩的整个过程基本上按照或是参考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论文流程进行的,无法突出成人教育的特色。

选题的内容偏重基础学科研究。普通高等教育是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基础和重点,长期以来影响着高校中其他教育形式。成人教育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宏观教学内涵均是由高校普通高等教育衍生而来的,授课方式、考核形式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似。毕业论文作为整个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由于前期教学的影响,论文的选题多集中在基础研究学科上,成人教育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完成论文的条件有限,导致论文整体上选题差别很大,质量不能保证。

毕业论文内容与学生实际工作脱节。成人教育学生多为在职从业人员,多数人有着长期的工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成人教育来补偿自己的学历和提升职业技能水平,毕业论文是所学理论知识和具体工作最好的结合方式。但是,成人教育毕业生的论文受所谓的论文质量的约束,很少能与自己的具体工作相结合,将自己所学应用于实践之中。

毕业论文缺少成人教育特色。成人教育学生从事的工作多种多样,参加成人教育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自己的学历和工作中的能力,毕业论文作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环节,应该是能够反映出每个学生的工作内容和特点以及几年来理论知识在学生工作中如何体现出来。但是,目前成人教育学生为了应付毕业论文环节,内容很多与学生实际工作无关,成人教育中服务行业的特色无法体现。

2、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

很多高校的成人教育管理部门为了方便,照搬普高教育毕业论文的考核体系,导致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考核标准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基本相近,对论文的科学研究层次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并以涉及学术层次水平高低评定论文的质量;这种考核标准脱离了成人学生的工作实际,导致一些学生为了完成毕业论文,出现了网上文献拼凑、他人写作、挪用别人数据等现象发生,完全背离了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宗旨。

3、保障机制不完善,论文的完成缺少有力支撑

缺少论文指导课。论文指导是学生完成毕业论文非常重要的一节课,指导学生如何去开展相关工作,如何在网络上查找相关文献,如何按照要求格式去撰写论文。很多教学单位都忽略了论文指导课的重要性,或是缩短学时,或是直接取消面授,改为网上自学,出现了学生的论文格式不规范,选题不准确,论文内容与题目偏差等严重问题。

指导教师的选择问题。指导教师是学生论文完成的关键环节,为学生配备合适的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的论文工作事半功倍。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多为挂名,没有真正地去指导学生如何去思考、操作论文的完成,同时,指导教师多为高校教师,在帮助学生选题上多以自己研究的课题为基础,脱离学生的工作实际。

二、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目标

建立成人教育中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成人教育学生的毕业论文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满足工作单位对员工工作能力提升的需求,是保障体系研究的主要目的。

1、在成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下,论文实施的每个环节都具备相关操作制度和质量标准,各主体在整个过程中分工明确,各执其责,保证论文高效、高质的完成,确保论文的真实性和学生的诚信度。

毕业论文是学生完成某一专项研究的总结性材料,成人本科生毕业论文研究多数是在本人单位实施,与其具体工作联系非常紧密,内容相对全曰制普通本科生更加多样、复杂,论文质量不宜控制。建立科学可行、适用于成人教育需求的操作制度,在大的框架上对论文的方向进行把握,对具体细节内容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对论文的每一部分设置质量标准,完全按照此标准衡量相关的操作,达到成人本科论文的实施的制度化、标准化。

2、成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充分体现成人教育的特色,将学生工作单位引入到体系之中,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提供技术和物质支撑。把高校、用人单位、学生三个主体有效结合,充分发挥高校和用人单位的指导作用、质量保证作用和全程监管作用,保证学生论文的顺利完成。

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将课堂中所学理论知识与本职工作有效结合,最终为工作效力服务。学生的工作单位是学生学业完成的最大支柱,特别是在学生毕业论文完成的过程中,工作单位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为学生提供完成论文的场所、仪器等硬件设施,还要学生配备具有一定资质的实习指导教师。因而,结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的学习特点,在毕业论文中引进工作单位,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

3、通过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升论文质量,最终达到高校顺利、高质地完成论文整体工作;用人单位结合工作实际培训员工、利于单位发展的目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成人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毕业论文是学生理论学习与本职工作结合的最好体现。学生在完成学业,提升学历的同时能够增强自身工作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工作单位。

三、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制定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标准,建立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主要研究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各组成因素,包括前期规范、过程控制和后期评估,通过对过程中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找到适宜的切入点,寻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成人高等教育本科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1、前期规范体系

前期规范是成教学生在实施毕业论文之前,学校对论文具体的完成形式和结果做的统一要求和部署,是学生完成整个论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整个论文工作的主线,学生按照此要求进行论文实际操作的每1个步骤。主要根据各专业和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毕业论文完成的整体过程,研究建立一系列符合成人教育的毕业论文制度:(1)教育制度,包括制定完备的管理制度、毕业论文准备工作的教育、写作方法的教育、违反纪律的教育等。教育制度的建立,让学生明确论文工作如何开展和进行,对学生的论文过程做以框架式要求,约束学生在论文的完成中务必坚守诚信原则,以自己的真实数据编写论文。

(2)开题报告制度,成教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论文设想、文献查阅情况、指导教师综合意见,形成具有可实际操作的论文构思,并以文字的形式向高校汇报,经高校专家审核通过施行。

(3)中期考核制度,依据开题的思路和步骤设计,对论文中期取得成果进行审评,根据前期情况规划下一步论文的具体实施。

(4)论文考核制度,对学生的论文完成工作进行考核,学校组织论文答辩,由学校老师和学生工作单位与论文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同时,成人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论文工作的基础数据进行检查和归档。

2、过程控制体系

过程控制体系就是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质量跟踪,是论文写作中的把关环节,对论文的开题、期中考核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保证论文高质量地完成。依据学校制定的开题报告制度和中期考核制度,学生以书面汇报的形式向学校汇报论文思路及阶段性工作成果,学校对学生论文思路是否符合要求及进展情况做评价,学生工作单位作为实习单位对学生论文整个过程进行质量跟踪,及时与高校沟通,依据学生论文完成期间的表现给予评价。

3、后期评估体系

通过对学生论文质量、基础数据真实性、论文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审查,对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前期规范体系和过程控制体系进行有效评估,根据具体工作情况建立评估制度,同时验证上述两体系的合理性和实际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