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实践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6: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治教育实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执法为民。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法治上的体现。职场范文为大家推荐的法治教育实践心得体会资料,提供参考,欢迎阅读。
法治教育实践心得体会一
我院积极组织全院同志加强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人响应院里号召,认真学习,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了新的认识。
学习社会主义法制理论是为了更好的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的价值的取向,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治省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我省的具体实践。建设法治社会,必须不断推进依法治省,把依法治国的理念体现在各个方面、贯穿于各个环节、落实到各项工作。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执法为民。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法治上的体现。要确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自于人民的理念,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立法、执法、司法的各个环节上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做到为人民执法、靠人民执法,保证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落到实处。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在建设法治社会的实践中,要把公平正义作为制定法律和进行制度安排的重要依据,从源头上防止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出现与扩大,并在执法、司法活动中坚持合理合法、及时高效、程序公正的原则,建立保障公平正义的防线;把公平正义作为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把公平正义贯穿于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之中,坚持权利与义务的对称,保证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所有权利的享有都建立在履行义务的基础之上,使遵纪守法成为公民的自觉行为,使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立法、执法、司法工作,不断强化服务大局的各项措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我国是一个法制统一的国家,建设法治社会要在国家统一的法制框架下加以推进,保证国家宪法和法律在浙江的严格实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浙江的贯彻落实,确保我省的法治建设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从讲政治的角度来想大局、谋大局、服务大局,正确处理服务大局与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的关系,正确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执法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之间的关系,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法治建设绝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从理念上更好地强化党的意识、执政意识、政权意识,通过改善党的领导来更有效地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通过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来更有效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法治社会,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把党依法执政的过程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实行依法治国的过程,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过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把加强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贯穿于法治社会建设的全过程。
法治教育实践心得体会二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不能明辨是非,因而选错了道路,让自己后悔一生,尤其是我们青少年。因此,为了增强我们青少年的学法、普法意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我们学校举行了“法制教育专题报告会”。为我们作报告的是我校法制教育副校长x老师。
本次报告会的主题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场及时雨,它让我们清醒地看到自身的不足。很多案例的发生让我们为那些误入歧途的青少年大为惋惜,在惋惜之余,我们也认识到他们是法律无知者,在法律面前没有“敬畏”之心,只因一时冲动而铸成大错。
x老师首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案例:某学校的学生,利用网络传播犯罪方法,从而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仅仅是一个在校学生,一个未成年人,却犯了罪。是什么原因让青少年犯罪的呢?x老师给我们总结了一下,主要是因为不听家长、老师的教诲,法律意识淡薄,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较弱,以至于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偷盗、吸毒、贩毒等,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们知道了那些与我们年龄相仿的青少年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我想,根本原因是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总认为自己做的是小事,等酿成大错时后悔已经晚了。在这些案例中,有很多人是因为一时冲动才犯了罪。
犯了罪,一关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更有甚者把自己的一生都毁了。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在人生的旅途中,青春是最美丽的篇章。如果这最美好的时间在那失去自由的地方度过,会对自己的人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青少年犯罪,不仅毁了自己,而且会“连累”到自己的家人。家人把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我们这样做,岂不是辜负了他们?就算是为了家人,我们也不能做出这种“荒唐事”来。所以,我们要预防违法犯罪。
预防违法犯罪,首先要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尊严,依法守法。我们青少年要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次,要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增强控制力,做事要沉着冷静,要分清自己该做的事和不该做的事。第三,在交友方面,更要增强判断力,谨慎交友,从而更好地发展自我。
这次法制教育报告会是一次发人深省的心灵教诲,为我们青少年上了很好的一课。我们应牢记其中的道理,努力学习,好好做人,让自己的生命之船在正确的航线上行驶。
法治教育实践心得体会三
这是我迈入大学校园的第一个暑假,一年的法律专业的学习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向法律殿堂之门,但法院对我们这些还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来说还是既神秘又好奇。而今年暑假我有幸来到家乡南昌市西湖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实习,在近一个月的实践过程中,让我深深感到作为一名法官是多么令人骄傲。在这里我不仅找到学术理论体现和验证,更找到了一种神圣的使命感。
进大学校门,就接受了这份新鲜而有挑战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感觉到很能锻炼自己的能力和增强自己的勇气,毕竟己经开始尝试着用天真的思想去触摸这个社会。尽管有些思想和观点还比较稚嫩和单纯,但毕竟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进法院实习后,我虚心地向法官们学习,并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积累了一些社会经验,这是在学校和课本上学不到的,让我终生受益。与此同时,我也看了许多实际案例和一些专业书籍与杂志,让我初步地进入了角色。
一开始实习的时候,我就旁听了庭审,了解到法庭审判的大致流程;通过整理卷宗、翻阅案例、合议庭笔录等都让我逐渐熟悉了法院的实务操作。通过实习,让我了解了本专业在实际中的应用,将理论用于实践中,这样才能使我今后更好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加深对本行业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不久我还很幸运的有机会同法官去豫章监狱处理一起离婚案的调解,第一次走进高墙之内,仅仅一道铁栏之隔,却是两个不同的世界,看着他们眺望远方的眼神,那是一群向往自由的灵魂。
而实习中整理卷宗是我们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这个是我在以前的学习中没有接触过的,鉴于卷宗将成为永久性的档案,在整理前我都问得很仔细,然后做得很认真,整理完后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尽管做的事情都比较微小、繁杂,而且第一次上手,但每一件看似平凡琐碎的小事都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学问,特别对于法律这门彰显公平与正义的学科,每一个细微的环节都事关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因此我在处理每个细节时都抱着“处处小心,时时留意”的态度,虚心地向法官们请教,他们也不厌其烦地对我进行传帮带,使我从中受益匪浅,同时我也深深地明白了作为一名法律人身上所肩负的崇高使命与社会责任,我为将来能成为其中的一员而感到无比地骄傲和自豪,但更感到重任在肩,任重而道远……
旁听庭审也是一个学习的好方法,庄严的国徽下,现实中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严肃,因为民一庭处理的很多案件是婚姻家庭案,而当事人也基本上是第一次参与庭审,有时双方会激烈的争吵,这时总要法官一遍遍讲诉法庭纪律。甚至有当事人因为不肯离婚差点在庭上服敌敌畏自杀。而法官就必须马上控制局面,安抚当事人。
我深刻地体会到: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仅有基本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的是实务操作、办案经验和社会阅历,作一名法官不仅需要有独立的法律人格,更需要有崇高的法律素养。作为刚跨入法律门freshman,我们有激情、有干劲,但是我们在拥有这些年轻财富的同时,缺乏经验与理性是我们的致命弱点,我们有时对于案件的庭审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有时过于感性和头脑发热,甚至会因为当事人情绪的波动而产生恻隐之心,这些都是我们在法律职业化的过程中需要克服与避免的我们还需要一个冷静的头脑和一颗正直的心,我们的心中必须时时都有一杆天平,公平与正义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我们永远的精神目标和价值追求!
篇2
关键词:教育目的 两个全面 教育法制 依法治教
一、目前我国教育存在违背教育目的基本精神和教育法规的现象
1、教育目的阐述
关于教育的目的,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努力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教育法》更是明确的规定“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的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全面发展”和“面向全体”。所谓全面发展主要指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在身体、心理和精神等方面都能健康成长。所谓“面向全体”就是应当为所有学生的发展提供全面的教育,从而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和整体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服务,使不同程度的学生素质都得到全面的提高。
2、我国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应试倾向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核心,为了充分发挥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促进功能,为此应高度重视教育目的的落实,而在我国教育目的实践中,多年来一直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和应试率倾向,严重背离了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和我国有关教育法规,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应试倾向给我国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主要表现在:(1)是只注重少数学生的发展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有人形象地说这是“陪读”制度,大多数的学生陪着少数被学校和老师认为是“优秀”的有升学希望的学生读书,以牺牲多数人的发展来获取少数人的发展,显然违背了教育最起码的平等性,有悖于教育的宗旨,不利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2)是只注意学生的个别方面(主要是知识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围绕考试“指挥棒”转,“唯书”、“唯考”,大搞题海战术,教师强灌猛输,学生死记硬背,学校关注的是升学率,学生盯着的是考试分数,这给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造成了明显的消极影响,努力克服片面的追求升学率现象和应试倾向,是当前坚持和落实教育目的要求的重大现实问题。
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应试倾向,有社会历史原因,也有教育自身原因,此外还有文化传统,用人制度,教育结构,高考制度,教育评价等问题,是我国现阶段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的综合反映,特别是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与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巨大需求之间矛盾的体现,更重要的是缺乏强有力的教育法制做保障。
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应试倾向,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在很大程度依靠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只有社会生产力得到大的发展,教育大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教育资源上的供需矛盾才能得到根本解决。近期在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今后一个时期克服这种倾向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必须加强教育法制建设。
二、进一步提高对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教育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社会文明和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世界各国都纷纷把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世界各国发展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通过法制这一高度专门化的社会组织手段来实现对教育事业的调控和发展,保证教育目的实现。过去100多年的教育发展史证明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在纯粹自发的基础上普及教育,用法制的手段来保证国家对教育的影响和控制是各国的必然趋势。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教育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需要法律的保障;一个法制完备的教育体系,才是有效率的、充满活力的教育体系。
三、加强教育法制建设,确保教育目的实现
1、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必须全面理解依法治教的含义
所谓依法治教,就是指依照法律来管理教育,即依法办事使教育工作在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上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依法治教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机关所实施的教育管理活动,学校及其他机构所进行的办学活动,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实施教育教学的活动,学生及其他受教育者接受和参与教育教学的活动,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从事和参与教育的活动。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教,是我们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依法治教就是教育法律关系的各方主体都要在法律的框架内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依法享有教育方面的权利,同时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对自己作出的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则必须承担法律规定的责任,依法治教确保了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有效实施和教育事业的稳定和谐发展,实现了教育行政管理的有序化、科学化,保障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保证了教育目的的实现
2、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必须进一步完善教育法律体系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当前应进一步修订职业教育法、教育法、学位条例、高等教育法、教师法、民办教育法,制定有关考试、学校终身学习、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等法律。各地应根据当地实际制定促进本地区教育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3、大力推行依法治校,开展普法教育
普法教育是推动依法治校的一项基础工作,首先领导干部应带头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同时通过开展普法教育,通过普法教育,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特别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教育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为依法治校创造良好的环境。
4、加大教育执法的工作力度,加强教育法律监督
立法目的在于执法,在于运用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法律的制定和颁布仅仅是事情的开始,更重要的是使法律的规定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得到确认,我们不仅应重视法律的制度,更重视法律的实施。
为了保证教育法的实施,还必须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这是完善教育法制建设的必要工作,这些监督体制包括各级权力机关监督的执法监督,行政机关的行政监督,司法机关的司法监督,以及党的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等。完善教育督导制度,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督导职能,加强义务教育督导检查,开展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督导检查,强化对政府和学校落实教育法规和政策情况的督导检查。确保教育目的全面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1]陈至立主编.学习同志关于教育的论述[M].北京出版社
[2]邑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3]王建军主编.中国教育史[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4]劳凯声主编.教育法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
[5]孙锦涛主编.教育管理原理[M].广高等教育出版社
[6]《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9-227-02
实践的观点是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认识论正是基于实践的认识论。它强调在实践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全面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运用实践的观点分析问题已成为哲学方法论的精髓。当前,在实践领域中,基层部队法制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面临诸多困境,本文将从实践和认识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从实践看问题
随着中国特色军革的深入推进和编制体制的不断调整,基层部队的兵员成分和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大学生士兵为代表的高学历士兵逐年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以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主体的兵员结构,基层部队官兵素质有了明显的改善。然而,从实践来看,官兵整体素质的提升并未减轻部队教育管理的压力,相反,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在基层部队还时有发生,一些可能导致重大事故犯罪案件的苗头还呈现增长态势。从表面上看,这与部队法制教育的实践要求和实际效果相矛盾,实际上,却充分揭示出当前基层部队法制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实用性问题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和目的,是检验者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的这一品质告诉我们,法制教育不是空头说教,不能“空对空”,必须要有实用性和针对性,要能解决基层面临的实际问题。然而,法制教育不实用的现象在很多部队都存在,这些法制教育和官兵实际贴得不紧,不能解决基层遇到的涉法问题,空头说教的意味比较明显。比如,对法制教育内容把握不准,部队安全稳定需要什么就给基层讲什么,不顾官兵的实际需求;再比如,把法制教育简单等同于法律知识学习,导致官兵“你讲你的”、“我听我的”,教育效果大大降低。从实践来看,尽管部队“依法治军”理念不断深入,各项法规制度不断完善,但很多官兵还是不愿或不能用法律手段处理问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法制教育必须回归其本质。法制教育的作用应体现在教育官兵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上,然而实际上,基层部队官兵真正遇到问题时却不愿或不会用法律手段来解决,法制教育尚未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当广大基层官兵遭遇到与法规制度相违背的“土政策”时,当部分领导干部不能依据法规条令公平公正处理敏感事务时,当官兵切身利益不能得到法律有效保障时,法制教育当然就成了空头说教,显得苍白无力。
(二)灵活性问题
实践的价值在于创新。法制教育需要技巧和策略,教育的方式方法创新是当前教育实践的“瓶颈”。基层部队驻地大多偏远,当地法制教育资源十分有限,大多数基层部队官兵只能依靠本单位干部进行法制教育,授课形式、内容与院校和地方不可同日而语,教育的方式方法缺乏新意,官兵不爱学的现象比较突出。比如,大多数部队法制教育主要依靠上级组织的法律服务机构进行宣讲,这些法制教育课大多在礼堂、操场集中组织,官兵们学习积极性不高,常常是上面搞教育,下面打瞌睡;再比如,有的法制教育不注意区分教育层次,搞“大糊弄”、“一锅煮”,往往是战士们听不懂,干部则觉得很乏味;还有的部队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作用发挥认识不足,法制教育仍然搞一块黑板、一支笔,不利用多媒体资源,教育手段缺乏创新;更有甚者把法制教育定位在安全观念的灌输上,把法制教育等同于管理措施,认为只要把战士们管住,不发生事故案件,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对于法制教育怎么教、教什么则无所谓,这种教育当然不受基层部队欢迎,官兵法制观念和法律素养自然得不到相应的提高。
(三)形式主义问题
形式主义的思想根源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它片面追求表面形式,疏于内容的实践性,是部队亟需解决的“顽疾”。当前,广大基层部队特别是作战部队担负着繁重的战备训练任务,虽然对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比较充分,但受形式主义之风的影响,教育往往成了“扎扎实实走过场”。在形式主义思想的错误引导下,有些部队不能很好的处理工学矛盾,把法制教育停留在“本本”上,教育时间一再压缩,教育内容一再精简,不管授课效果怎么样,只要教育的过程有,法制教育停留在完善教育计划和检查战士笔记上;还有一些部队大搞所谓的“法制教育”,教育会场红旗招展,专家学者纷至沓来,对于教育效果到底怎么样却不怎么重视,只求得“看起来很美”。说到底,这些行为都是主观主义和名利主义思想在作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领导把法制教育当“演戏”,基层把法制教育当记笔记,法制教育学习停留在了笔记本上,而我们的机关因脱离了群众,只能把工作重点放在检查教育计划和教育笔记上,对于内容是否真正落实疏于指导,导致法制教育效果很不理想。以上各种问题在各个部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是基层法制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值得我们深思。
二、从实践找对策
法制教育的实践困境是在新军革这一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新问题,它既是转型期凸显的社会矛盾在基层部队的现实反映,也是我们法制教育者面临的巨大挑战,需要我们遵循法制教育的本质规律,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一指导思想,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教育内容
内容决定形式。法制教育的内容要防止假和空,不仅要使广大官兵掌握法律知识,更要强化官兵的法制思维和法制理念。要杜绝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条学习,防止官兵产生反感情绪。要优化教育内容,改变管理式、说教式的传统教育内容,从法律精神和法律原则讲起,注重官兵法律意识的培养,从法规学习转变到法律意识、法制理念的学习,将民主、平等、公平的观念融入官兵的内心,唤起官兵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仰,使他们明白自己的权利义务,产生学习兴趣,进一步理解的依法治军的内涵。
(二)创新教育手段
要有针对性的改进法制教育的方式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官兵学法用法的热情。要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大众媒体传播速度快、知识更新快的优势,多维度进行理论学习,以新的视角开阔官兵法理眼界。要营造官兵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以思想交流促进教育学习,通过互动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使官兵既学习法律知识,又锻炼理性思考的能力。要结合官兵实际和社会法制焦点,适机开展法制教育,破除官兵错误思想认识。要增强教育的科学性,循序渐进开展授课,既要重视法制教育的警示作用,更要强调法律的保护作用,增强官兵的接受和理解能力。
(三)加强实践运用
法制教育内容要落实到实践中,因此,必须坚持学以致用,使法制教育在实践中能够发挥作用,能够服务于基层官兵,能够解决各种涉法问题。要把实践和认识相统一,把知识和运用相统一,在教育中穿行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典型案例分析、法律热点辩论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通过实践使教育真正落实到基层生活的角落,增强实用性。实践的核心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带头学习实践,带头遵纪守法,不做违背法规条令的事,只要各级干部能够做到时时守法、事事依法,整个单位的法制环境就会有质的飞跃,官兵的法制意识就会大大增强。
(四)健全各种组织
篇4
我国是依法治国的国家,法律素质已成为当代公民的一项基本素质。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时期,伴随着生理、心理上的变化,青少年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人生观、价值观和各种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因此,在这一时期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保障其健康成长是非常必要的。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掌握社会生活中必备的法律知识,培养守法习惯,学会应用法律,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更好的渗透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的。
二、当前初中课堂法制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思想品德教学中把法制教育和思品教育相结合,对于贯彻党和国家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起法律,总给人一种神秘、威严、崇高的感觉,其实法律与道德、习惯、法律一样,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恰恰有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又会忽视法律的存在,错误认为犯罪才是违法,被公安机关处理了才是违法,从而导致因不懂法最终酿成苦果而后悔莫及。这对于尚未形成固定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初中生影响更大。他们一方面面对着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许多萌动、冲动,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压力又产生无望和逆反的心理,尤其是开放的社会环境又会给他们带来许多的刺激、诱惑,这就需要把法制观念植根于学生的心中。
反映在初中政治教辅材料方面,法制建设方面的内容也有所增加,比如初中政治第三册有《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单元,2014—2015学年初中版《时事》第2期中有《法治护航中国》单元,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就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而言,学校法治教育的内容仍然非常单薄。在初中政治课程经济、政治、哲学、文化的四个板块中,法治教育内容并不突出。而在学校教育的微观层面,人治管理、人情社会的特征明显,加上部分教师师德表率的失范和不良校园文化,对青少年学生法治意识、法治思维的发育,产生很多不利影响。
三、初中政治课堂开展法制教育的策略
我国是依法治国的国家,法律素质已成为当代公民的一项基本素质。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时期,伴随着生理、心理上的变化,青少年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人生观、价值观和各种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因此,在这一时期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保障其健康成长是非常必要的。
(一)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
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中每个年级都有关于法制方面的内容,通过整合许多针对性很强的图片、案例、链接等素材,创设贴近学生的情景,使学生能够方便、直观的接受,这样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便利。
例如讲《家庭保护——辍学风波》时,就运用了课本中案例:某些家长只顾眼前利益没有让孩子去复学,最后由育法律的干预,九名学生终于回到了学校的。然后让同学们分组讨论:案例中的家长侵犯了未成年人的什么权益?结果如何?并说明理由。利用课本案例就解决了问题,同时还了解相关链接针对此案例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法律规定。每次上课前我都认真筛选案例,当然课本中的是首选。在教学中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课本一味的寻求课外的新鲜东西,当然如果觉得不够,可以根据教学主题的需要,选取一些时政性较强的素材来补充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让他们围绕热点问题发表个人见解,真正把课本内容与当前的事实政治结合起来,更容易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强化教学主题的作用。
(二)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使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从枯燥乏味中解放出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我在讲《法律保护我们的权利》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我就组织了一场辩论赛。我们的辩题时:正方:既享受权利,又要自觉履行义务;反方:多享受权利,少履行义务或不履行义务。学生辩论的热情高,争论激烈。通过辩论,使学生清楚了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每个人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辩论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的理解更深刻。
在课堂上不仅仅是辩论赛的形式,“我做小法官”、“小品表演”等形式,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在课堂外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形式多样法制教育活动,法制图片展、观看法制教育光盘、法律知识竞赛、等等活动,让学生在教育实践中体验法律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养成依法自律、依法做人、依法维权的习惯。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生动、直观展示
多媒体播放音像资料生动、直观,其作用是其他教学手段望尘莫及的。在讲授《规则与秩序》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从网上下载的车祸发生的瞬间,真实、直观的案例场景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了平时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交通法规,生命之友。督促学生在生活中要严格遵守交通法规,不能有半点马虎。在讲授《谁为我们护航》一课时,为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的重要性体现出来,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组漫画《我怎么这么倒霉》,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保护未成年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四、结语
法治是依法办事的社会秩序。法治只有从社会生活中“自然而然”生成,才会真正有生命力。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要求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内容。这一要求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与法治社会的具体生活方式统一了起来。建设法治中国,必须高度重视、优先推动教育法治化进程,从娃娃抓起。
正如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先生提出的那样,依法治国“从娃娃抓起”,就要创新学校法治教育课程设置,创新法治教育方式和模式。要从提高教师法治意识、营造学校法治文化入手,完善学校治理、优化校园生活,让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精神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从一开始就植根于每个孩子的头脑深处。
以上是我在政治课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些探索,总之加强对中学生的法制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它需要整个社会各个层面的紧密配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大胆探索,不断创新,逐步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
篇5
为贯彻落实《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进一步实施《*市职业教育条例》,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推进*经济社会既好又快地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大职业教育理念,大力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区域产业升级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并能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建设*国际化工城提供智力支持。
二、发展目标
构建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凸现*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以就业为中心,坚持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优化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配置。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培训体系的社会服务功能,为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进一步提升区域内职业类学校的办学水平,以*石化工业学校为引领,带动其他职业学校成为全市一流的品牌学校,并达到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基本标准。
(二)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并且逐步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
(三)提升社会力量非学历办学机构的办学层次,至2010年,30%的院校达到A级办学等级;扩大职业培训机构的办学规模,确保每年有5000-6000人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四)建立和完善四大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以*石化工业学校为龙头、以现代化工为主的先进制造业职业教育体系,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以*食品工业学校为龙头的现代食品加工及汽车生产与维修职业教育体系,建成*市农产品加工与检测实训中心;以*农业学校为龙头的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学校的软硬件建设;以*卫生学校为龙头的现代护理和家政服务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培训实训基地建设。
(五)进一步扩大“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不断提高其质量效益,力争使“双师型”专兼职教师达到专业教师队伍的三分之二。
三、主要任务
(一)树立大职业教育观念,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
1、健全和完善区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由区职业教育联席会议负责领导、统筹、协调全区职业教育工作,包括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区教育局要加强对全区职业教育工作的指导、统筹与协调;区劳动保障局、人事局及其他有关职能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相关的职业教育工作;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履行本行业职业教育的协调和指导职责。各部门、各单位要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作为对主要领导干部进行考核的重要指标,并主动接受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检查和指导。要逐步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实行优秀技能人才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努力为职业教育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和发展环境。
2、组织实施五项职业教育工程。按照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成人继续教育和就业培训工程、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工程的要求,做好相关工作。区农委、劳动保障局、教育局以及职业学校、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等部门要各司其责,全面推进五项工程在*的各项实施。
3、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搭建职业培训平台。发挥政府统筹职业教育的功能,打破部门所有、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现状。各职业类学校、各教育培训机构要提高资源利用率,成为全社会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和终身学习的主阵地;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培训制度,强化职工培训,争取企业对职业学校及职业培训机构搞好学生学员的实习和教师实践的支持;推进校企合作,在区域内建立一批实习实训基地。
4、继续深化职业学校的体制改革。推动职业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能够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合理流动的人才管理机制,把教职工的收入与学校发展、岗位工作和工作绩效相挂钩,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引进民办职业教育院校,形成公办职业学校与民办职业院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规范各类社会培训机构的办学,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综合服务平台,促进职业教育招生、办学、培训、人才信息需求、就业信息等资源的共享。
(二)以就业为中心,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1、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加强对学生行为规范、文明礼仪、是非观念、社会责任等基本道德教育,以及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要使社区、企业、家庭和学校教育协同配合,形成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框架。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突出职业技能教育,加强职业指导,努力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以企业的需求和产业的发展为目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进一步完善弹性学习制度。进一步推进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继续深化普职渗透、中高职衔接的教育模式改革,优化综合高中教育教学模式。
3、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要积极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定单式培养等培养模式。健全学生实习实训制度,建成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所需要的实训中心和定点实习基地。企业要为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的报酬。
4、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运作机制。区内四大职教体系要以龙头学校的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体系中各组成部分的优势和积极性,构建职前职后培训的运行网络,积极促进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的紧密结合。突破体制、部门和行业壁垒,实现职业教育全方位、全覆盖的新格局,区域内所有职业教育资源要为所有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及学员提供优质服务。
(三)加强职业学校建设,发挥职教体系龙头作用。
1、加强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积极参与*市中等职业学校“百校重点建设工程”和“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工程”,以全区四所职业类学校为重点,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努力达到市级以上示范性学校标准。石化工业学校要创建成国家级示范学校。
2、着力提升职业培训实训能力。加强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和实训基地建设。实训中心和实训基地在业务培训上要主动面向社会。在经费投入上要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行政府、企业、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共建共享。要不断拓宽专业培训领域,结合本区产业结构的特点,除建成市级开放实训中心外,制定覆盖全区重点行业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计划。
3、加快四大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发展。以*石化工业学校、*食品工业学校、*农业学校、*卫生学校为龙头,联合区域内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机构和社会办学单位、大中型企业等,尽快建成我区四大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联动。
4、加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建立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制定和完善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学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支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按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或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努力实现职业学校“双师型”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目标。
(四)健全制度建设,完善职业教育保障机制。
1、推进就业准入制度,不断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根据国家规定,结合本区实际,采取分步实施、逐步推开的方式完善就业准入制度。用人单位必需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人员也要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劳动、人事和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的用人单位要给予处罚,并责令其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不断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评价、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工作的指导与管理。
2、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按规定从20*年的31%,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到2010年达到34%。区财政根据财力许可,并结合有关要求安排职业教育经费,重点支持职业学校的建设、技能型人才专业的建设、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等。逐步建立完善由政府、受教育者、行业协会、用人单位和社会共同担负、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多种渠道增加职业教育经费的资金投入机制。
3、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企业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的规定。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2.5%提取教育培训经费,此项经费必须专款专用,用于企业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其中,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不得少于教育培训经费的50%。企业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也都要按规定比例安排资金,用于职工培训。
篇6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职教事业发展,应举全社会之力,共同构建―种“大职业教育观”:在政府的主导下,充分调动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兴办多形式、多层次职业教育的局面,初步建立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与普通教育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政府的统筹下,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改革为动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扩大招生范围,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在政府的扶持下,全面实施“科教兴县、职教致富”战略,逐步试行劳动用工预备制度,重点抓好示范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抓认识,落实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形成行业导向
发展职业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正日益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和打造优势产业走工业化道路的有效途径。因此,要立足经济建设,从经济建设的战略和全局出发,把职业教育提高到打造优势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变观念重视为迫切需求,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切实把发展经济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二、抓统筹,确保政府行为规范迅速到位
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职业教育”的正确理念,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原则,积极统筹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职教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保障、契机和动力。要把调整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摆在突出位置,纳入发展规划,明确职能分工,制定扶持政策,落实经费投入,加大督导力度,依法保障职业学校的办学权益和办学条件,认真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逐步使职业学校做大、做强、做优,为当地经济发展和“三个文明”建设培养更多人才作出贡献。
三、抓结合,加大“三大体系”建设力度
“科教兴国、职教致富”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促进劳动就业服务的办学方向,使人才培训、科技推广、社会化服务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公平、公正、公开地通过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自主择业,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提高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从而为职教事业创造健康稳定的发展环境提供机遇,尤其是为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经济、服务于市场提供平台。
四、抓管理,激活职业学校运行机制
落实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办学自,实行法人代表责任制,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可通过“定编定岗不定人”的方式,向社会进行公开招聘,广泛吸纳社会能人从教,共同承担发展职教的责任,共谋职教发展大计;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实行形式多样的招生制度,对有初中毕业或相当于初中毕业以上学历并希望学到一技之长的学生采取直升制度;成立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统筹协调机构,整合职教资源,打破体制束缚,改变目前职业教育条块分割、办学分散,公办职校效益低、民办职校“唱主角”等现象,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扩大规模,协调发展。
五、抓需求,优化职业培训现有资源
篇7
\[关键词\]英语教学;暗示教学法;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5-0022-02
\[作者简介\]张猛(1978―),男,江苏宿迁人,本科,江阴市华姿中等专业学校讲师。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选择时须以教学需求为依据。暗示教学法自推广普及以来获得了各专业教师的广泛关注,教师也开始进行自主的探究,不断优化现有的教学方法,使暗示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了更大的作用。
一、暗示教学法的运用特点
(一)愉快而不紧张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是暗示教学法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使课堂始终保持轻松、愉快的氛围。有关调查表明,中学生在情感、兴趣及认知上是共通的,情趣是其认知的动力,同时认知也是其情趣养成的重要基础。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紧张、害怕、烦恼、反感、压抑等消极情绪会对学生的认知起抑制作用;而学生若能保持心平气和、愉悦、自信、乐观等积极情绪则可对认知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利用多种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诱导,激发其对学习的积极态度,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二)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
暗示教学法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无意识和有意识的相互结合,即强调用感情调节理性,以无意识调动有意识。例如,当学生完成一项极为简单的习题或课堂任务后教师就给予高度评价,不仅不会让学生感到高兴反而会使其认为这是教师对其学习能力不足的暗讽,从而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消极作用。而当学生完成了难度较大的任务后给予其肯定评价,则会使其对自身能力产生肯定,提升其自信。亦或在其失败后给予鼓励,也可让学生正确面对失败,重拾信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表扬和批评,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努力促进学生的有意识学习和无意识学习的共同发展。
(三)师生互相暗示
师生相互暗示的前提是教师与学生间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师生间可以更好地交流,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日常表现了解其情感状态,以便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辅导,而学生则可更好地平衡情感与理智,发挥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心理的作用,更好地进行学习。
二、用暗示教学法实施英语教学
(一)自我暗示
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在脑中储存记忆,并在一段时间后再以此对自己进行自我判评、自我定位,从而形成对自我的认知。所以,每个人的活动、心理及思维方式都会受到自我认知的影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我暗示。鉴于此,为更好地促进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教师应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对其进行具有积极影响的暗示,例如用名人名言、教训启示等激励学生。通过长时间的积极暗示可显著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进而使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鼓励与自主学习。
(二)体态暗示
心理学相关研究显示,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有93%的意愿是通过非语言(表情、声音、手势等)来实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运用“体态暗示”。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对学生的积极表现予以肯定,可通过直接竖大拇指或者做“V”形手势来表达。通过这样的方法可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增加学生的成就感,促进其自信心的提升。另外,教师还可在具体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体态暗示”,增强教学效果,如在讲授“May I come in”这一日常用语时,教师就可以进行情景再现:由一位学生在门口问“May I come in”,教师回答“Come in, please”,并配以“请进”的手势 ,从而使学生对这一日常用语的使用情境产生直观清晰的认识。
(三)手势暗示
教师在讲解文章时,要灵活运用形象鲜明的手势进行讲解,使学生在听讲时能够心领神会,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如教学“The cheque fluttered to the floor like a bird with a broken wing,slowly the old lady stooped to pick it up with trembling fingers she tore it into little bits”这段内容时,教师可边朗读,边做出“slowly stoop”(慢慢地弯下腰)的动作,再作出“with trembling fingers”(用颤抖的手指)及“tore it into little bits”(把支票撕得粉碎)的动作。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手势动作,不仅能更加快速地明白教师所讲解的内容,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四)语言暗示
中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相较于成年人更易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产生迷茫与无助感,表现在学习上就是遇到困难时轻易放弃。这就需要教师在平常的英语教学中通过暗示、表扬等方式不断地给予学生鼓励,帮助其树立自信心,使其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对于那些不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学生,教师如能在提问中运用一些诸如“请”“帮助”“谢谢”等表示互相尊重的词语,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踊跃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同时,为了减少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多采用一些暗示性语言,尤其是在公开课、观摩课上,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的顾虑和疑问,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师生互动中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教学 ;方法与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收录多首我国古代杰出诗人的名作,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可以让学生对祖国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但是由于生活环境所致,初中生学习古诗有一定的难度,运用合适方式来进行古诗教学,就显得很重要了。
一、学习古诗应抓住的环节
(一)看得懂
对于古人来说,读诗并没有太大的语言障碍,近代人读诗所遇到的障碍也不大,但是对于生活在快餐文化下的初中生,在缺少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化素养的基础下,学习古诗的障碍就非常大了。学习的障碍包括:诗词中对于当时社会生活的描写,与当代初中生的生活距离太遥远,学生无法理解;缺少古代文化的积累以及古代汉语的知识,使学生无法理解文章的含义;古代语言在语法结构、字词意义和表达习惯上与今天大相径庭,学生容易将古词义与今词义混淆,影响理解。笔者主张合理地利用工具书等,了解文章的大意后,再结合自己的想法,对文章进行理解分析,但是不提倡对照工具书逐章逐句地进行翻译。
(二)读得熟
古诗中字词的平仄都是有讲究的,每个文字都具有传达感情的功能,字词韵调的高低起伏,往往伴随着情感的起伏波动。平声宽平表达的是平缓和谐的思想感情,上声劲厉所传达的是沉重凝郁的思想感情,去声的清幽宜于对清新渺远的思想感情进行表达,入声短促是对于激情峭拔的思想感情的体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大致理清古诗的含义后,需要学生反复朗读古诗,要大声地、充满感情地读,并将自己代入到诗中体会诗人的感情。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停顿、重音、语速、语调。朗读最为忌讳的是为了读而读、简单的重复以及知识停留在诗词表面的读。
(三)说得出
对于古诗,不但要领会其背后的深层含义,还要对其进行评鉴赏析。目前的初中古诗教学中,评鉴赏析做的并不成功。之所以要鉴赏,是因为诗歌的情感、语言、技巧、形象等因素,只有“说的出”才会对诗歌的理解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古诗的鉴赏,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含义。
二、学习古诗的模式
(一)从意象入手挖掘意境
由教师带领学生挖掘出诗歌的意象,再根据诗中对于意象的描写来分析诗的内容,为感悟诗歌奠定了基础。
(二)通过分析感悟来理解诗中的情感
教师在教会学生诗歌字词意思后,给学生介绍诗歌创作背景和诗人经历,让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表露出的感情。通过对诗人情感的领悟与诗歌本身所传达的意境,试着对诗歌中的美感进行扩展,来实现知识的延伸。
(三)诵读诗句,品味韵律
诵读是一种感官参与的活动,通过将书面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作为声乐的韵律。
(四)揣摩词句,体会语言
古诗中,每一句,每一字都是语言的高度凝练,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想象,通过对古诗中字词用法的推敲,可以让学生对于字词用法,有更深的体会。
三、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法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古诗的教学上,可以通过插入一些典故、轶事、趣闻来激发初中生对于古诗的兴趣。例如在教授《醉花阴》这首词时,可以通过一些小故事,凸显李清照的文采。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之间发生过一个与《醉花阴》有关的小故事,当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的时候,赵明诚觉得不如妻子,妻子的这首词写的太好了,但是他不甘心,他废寝忘食,写了三天三夜,将自己所写的十五首诗词与《醉花阴》混在一起拿给朋友鉴赏,朋友看了半天,指出只有照搬妻子“莫道不消魂”句绝佳。学生在这里就会好奇这首诗究竟如何,对古诗词的兴趣也提高了。
(二)创设意境法
可以说意境在中国古代文学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些写景抒情的诗歌更是特别注重意境的营造。意境的意思就是作者本人的主观情感思想和所要描绘富有特征的客观景物的完美融合。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三)走进内心法
抒情类的古典诗歌都会有它内在的情感,学习古典诗歌就需要不断地探求本源、寻找内理、把握心声。在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中,以诗人所处的环境来思考,从而体会诗人的感触。
(四)迁移比较法
诗歌与诗歌之间并不是孤立与对立的,他们彼此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单方面地看待问题,可以通过对比诗歌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内容、写作手法等来分析两首诗,并从中发现一些规律。
1. 同类类比
在学习古典诗歌时,教师可以将同一风格、题材的诗歌放在一起,通过对比来让学生更加深刻,通过全面的理解,从中发现规律。
2. 异类类比
风格相似的诗歌可以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不同风格的也可以这样来比较,这样做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
四、结语
只有对古诗充满了兴趣,学习的动力才会更足,只有学生主动自愿地进行学习,学习起来才会更容易,一个好的模式和学习方法,增加的不仅仅是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更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参考文献
[1] 刘震宏.古典诗词的教学现状和对策[J].中学语文,2011(3).
篇9
作者:郭燕林
摘要: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代,学校教育也已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生也不应仅仅具备读写计算能力,更要求他们具有生存能力……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成长的基础,是一个人品德、个性、道德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初始时期,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心理状态脆弱,易受诱惑,喜欢模仿,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道德和理智相对模糊,易受外界的影响。因此,让小学生从小学习法律,掌握好法律知识很有必要,通过教育使学生知道法律规定孰是孰非,对学生的行为能起到“医治”和预防的作用。学生懂法后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法律的约束,在平时就能做到遵纪守法。所以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是预防犯罪的基础,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就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法制教育
青少年儿童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公民法律素质的高低,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的强弱,更是一个国家法制建设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的重要标尺。对小学生从小进行法律意识培养和法律素质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让学生从小学法知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至关重要,综合实践活动这一门新的课程,无可避免地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如何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这门新课程将法制教育运用到实践中呢?
我觉得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结合实际运用多种方法有效地教育。对少年儿童进行法制教育一定要从少年儿童的实际出发,防止成人化。在方法上要生动、具体、形象,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防止空洞的说教,同时要注意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学校的法制教育要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法制教育,并通过多种教育活动强化法制教育。
一、以实践活动为主线,法制教育为主题
为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教学中应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多种形式来促进与保证课程实施。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选取能让学生“眼睛一亮”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最佳阵地。因此,我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法制教育”这一主题,把学生“学法”“议法”的过程开展得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我班曾采用以小品、抢答等形式让学生来演绎、学习和讨论《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用耳听“法”用眼看“法”,用心说“法”,加深了对“法”的认识和理解。
近日,重庆电视台播出了一段11月25日发生在重庆长寿区一居民小区电梯内一女孩摔打1岁男婴的视频,随后婴儿从25层坠落,重伤昏迷。事件引发各方热议。昨晚,救治医院通报,受害男婴原原已苏醒,但依旧意识不清,仍在重症监护病房医治,将择期接受手术。
我利用综合实践活动的契机,为同学们播放了这段视频,这个女孩的犯罪事例让同学们不寒而栗。
在场的每一个人心情都有些沉重,深深感受到了自由的可贵,懂得了遵纪守法、善待生命的重要性。大家都希望这个小女孩能及早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在社会关怀和政府改造教育下,重获新生。学生深受教育,懂得保护自己和不要伤害别人,如果伤害别人,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课后,我及时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并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从而加强了学生的法制意识,增长了学生的法制知识。
二、注重学生综合实践体验,令法制教育活动多样化
综合实践活动最普遍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实践,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亲身经历,是综合实践活动区别于其它各类课程的根本特点,没有学生的实践,就等于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为此,我向全体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自行选择已学过的某一部法,开展一次法制宣传活动,要求宣传必须达到一定的社会效果。
1.自由结伴,组建宣传小组 开展法制宣传活动,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二至三人一组,自由结伴。自由结伴,是为了让学生在心理相容,宽松的活动气氛中合作学习,各显所长。当宣布自由结伴为组建小组的原则时,教室里一片沸腾。
2.动足脑筋,设计活动方案 为了使宣传活动能顺利地进行,老师要求每个小组在活动前都必须事先设计活动方案。老师对活动方案做了具体的要求:自行选择宣传内容,但必须列出宣传要点;自行设计宣传步骤,列出每一步骤要做几件事情;每件事情完成的时间、地点以及人员分工。各小组纷纷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同学们畅所欲言,还不时派人去打别的组的方案,并表示要标新立异。结果全班选择的宣传内容包括:《遵法、守法的重要性》、《法盲的下场》、 《未成年人保护法》 、《交通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环境保护法》、《文物保护法》等10项各有所别的内容。所有的活动方案几乎都按时交到了老师的案前。
3.有的放矢,先作调查研究 从设计、拟稿到打印,学生们生平第一次完成了自己的问卷,尽管很稚嫩,但毕竟是他们一手“炮制”的。问卷准备好了,还要每个同学各人承担15份问卷调查工作。
篇10
论文关键词:职技高师;教师口语;教学方法
职技高师教育承担着培养合格的职业教育师资的任务,其培养目标要求在遵循师范教育的基础上凸显其为职业教育服务的专业性和职业技能性。而“‘教师口语’是研究教师口语运用规律的一门应用语言学科,是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下,是综合运用诸多学科培养师范生的口语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必修课。”[1]。
据调查,从目前职技高师“教师口语”的教学方法来看,确实存在着一些弊端,如:教师侧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了指导学生的训练;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课时的压缩,多数技能训练无法让每个学生参与;教学媒介使用少,学生学习缺乏兴趣等。笔者根据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生训练,在训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提高职技高师生口语技能的有效途径。
一、激发训练的热情,创设情境教学法
“教师口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训练课。为了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在课堂训练中教师要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提出具体的教学目标,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氛围,使之完成角色转换,激发他们口语交流的热情,从而提高口语训练的效率。不过值得注意的是:
首先,情境的创设要真实。我们认为真实的情境要联系学生的现实社会生活,使学生能够进入情感的氛围,体验到话语蕴含的丰富内容,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情境一旦脱离生活原型,往往就会概念化、抽象化,学生只能对知识进行肤浅的理解,不能在社会生活中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其次,情境的创设要围绕学习目标。“教师所选择的学习情境素材应有指向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能够在学习活动与学习内容之间搭建平台” [2]情境的创设要为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服务,“教师口语”的情境创设可以围绕三大内容展开,在“普通话训练”中可以创设普通话水平测试应试的情境,“以测促训”让学生结合测试去练习普通话的发音;也可以结合职校各专业的特点,创设与专业相关的对话情境如旅游专业导游与游客的对话情境等来训练难点声母、韵母、语流音变等。在“一般口语训练” 中可以创设朗诵会、演讲赛、辩论赛等情境, 参加训练的学生分别充当的是朗诵者、演讲者、辩手及听众、评委。在“教师职业口语训练”中教学口语情境可以创设模拟职校课堂教学情境来训练教学导入语、小结语、讲授语、提问语等;教育口语情境可创设群体讲话情境如日常活动中的群体讲话情境和处理偶发事件的群体讲话情境、个别谈话情境如对不同个性学生的教育口语情境和对不同水平学生的教育口语情境等,如创设家长会场的情境,作为教师在家长会上需要与不同的学生家长进行对话,具体假设学习成绩优秀、一般、很差的三个学生的家长。如此情境真实,学生需要联系学过的理论与三位家长进行对话。教师在学生模拟活动结束时需要组织有针对性的点评,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强化对生活的感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教师口语素养。
实践证明,创设情境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产生较为强烈的学习愿望,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
二、拓展训练的机会,开展小组合作法
传统的职技高师“教师口语”教学中,教师占据课堂主体,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加之课时的限制,多数技能训练无法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小组合作法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教师口语”的教学中,我们认为,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小组进行训练。小组训练的好处在于在一个小组范围内,每个学生既可以得到自己实训的机会,又可以得到了点评他人实训的机会,不仅有助于提高职技高师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有助于提高他们指导他人运用口语的能力。
采用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训练,对教学双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将训练的内容提前告知学生,要求学生课前一定要进行预习,以便对训练的内容有所掌握和了解,必要时教师还需要提供一定的语言材料;其次教师在安排小组训练任务时还需要考虑到训练内容的难易度,让学生能展开相应的训练;再次,教师下达训练任务时对训练的要点、要领及技巧的讲解要求简洁、明晰。至于小组的划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性别、语音面貌等方面进行合理搭配,促进小组各成员的互补;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随机分组,促使学生与更多同学合作;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彼此之间的关系、喜好等自行组合,增强自由和谐的合作氛围。经过多年实践,我们认为每个小组人员8人比较合适,每个小组推选一个组长,组织点评讨论。训练过程中,教师需要来回穿梭于各小组之间,结合小组成员的表现进行指导,扩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彼此之间思维的碰撞。训练结束,学生活动的优缺点留给学生自己去评点,保证每个同学都发言。学生在相互评点中既能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优化自己的教师职业口语素养,又能培养学生仔细聆听的习惯,在聆听中懂得尊重别人,从而提高学生敏锐地把握语言信息的能力。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法有效拓展课堂训练的机会,让学生在训练中学到更多知识和技能、在合作中体会到了互助、互学的好处。
三、增强训练的效果,采用示范教学法
示范法认为“有些行为并非通过直接实践或受到强化形成的,而是通过观察、学习产生共鸣,从而增加良好行为的获得或减少、削弱不良行为。” 在“教师口语”教学中,不少学生普通话受方言的干扰,鼻音n和边音l,平舌音z、c、s和翘舌音zh、ch、sh,前鼻音-n和后鼻音-ng等发音混淆,教师讲完这些难点音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后让学生直接去训练,效果往往不佳。这时教师的示范发音包括正确的发音示范和错误的发音示范就十分必要了,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教师的发音示范,找出自身发音的问题,让学生知道自己应怎样做和为什么这样做, 使之明确努力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不断尝试,再反复训练,效果就会明显。 转贴于
为了让学生有效掌握口语技能操作要点,我们需要对每一种口语技能提供示范。示范教学不局限于普通话、朗读、演讲、导入语、讲授语、态势语等的分解示范,还包括教师课堂教学上语音的准确规范、讲授过程的精彩生动、教态的自然大方,组织学生训练的有序,评价学生实践的到位的整体示范。当然,示范的主体也不仅仅限于教师,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安排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做示范演讲、示范点评;或者借助典型、有代表性,能准确展现口语表达的技能的现代多媒体音像资料来示范教学,从而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口语技能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
总的来说,好的示范能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跃跃欲试,为搞好教师口语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示范应在理论讲解或技能要求说明后及时进行,以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有助于学生对口语技能的感知、并且积极进行能力的迁移。
四、延伸教学的时空,借助多媒体教学法
“教师口语”包括“普通话训练”、“一般交际口语训练”、“教师职业口语训练”等教学内容,教学仅仅依靠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课堂讲解是实现不了教学目标的。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既可以综合利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载体,实现图文并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教师教育教学口语的不足,学生通过观看专家的示范,接受更专业的指导;还可以弥补课时的不足,丰富课堂信息量,并能向课外有效延伸。
如“普通话训练”中关于普通话中的难点声母、韵母,轻声、儿化等可借助相关多媒体教学资源,让学生反复去听,认真学习规范的发音,避免出现语音语调上的错误和缺陷。“一般交际口语训练”中的朗读、演讲、论辩等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通过播放名家朗读、好的演讲、辩论等教学影像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路。
在“教师职业口语训练”中,如主要教学口语技能训练就有导入语、小结语、讲授语、提问语、评价语、应变语等;教育口语训练就有对不同性格学生的教育谈话、对家长的谈话、处理突发事件的谈话等。如此丰富的口语技能训练,光靠老师去讲解训练特点、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借助相关的视频教学资源让学生观摩优秀教师的精彩教学实况,积极去体会正确的口语表达方式、词语应用、体态语等,从而掌握技能的要领。
当然,选择教学影像资料除了好的资源,也可以呈现反面的资源,如不准确的发音、不规范的用词、不得体的体态语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对比中得到启发,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获得科学的训练方法,从而发展学生的能力。
“教师口语”多媒体教学,在提供丰富、直观、生动的学习资源的同时还可以设置更贴近学生生活的虚拟学习环境。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构建多层级的“教师口语”教学体系,上传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学习和训练的资源,同时借助多媒体多功能的有效整合和运用,便于学生在课外自主选择学习和训练的内容,为课内教学向课外延伸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增强了教师教的延伸性和学生学的主动性。
五、凸显训练的优缺点,运用微格教学法
微格教学也叫微型教学,“它是利用电视录像手段对学生的技能、技巧进行分小段式地、反复地自我观察与训练,达到迅速纠正错误技能、掌握正确技巧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微格教学起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教育改革运动时期,是建立在教育教学理论和视听技术基础上训练师范生或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的一种培训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一般在微格教室里进行,学生在训练前需要让学生观看优秀的示范样板,学生训练时他们的表现和当时的情境,包括语言、态势、表情、人物、环境、气氛、效果等都被拍摄下来,教师将拍摄好的视频资料导出来和学生们一起观看,共同分析、评价其技能训练的优缺点,然后再做训练,直至掌握正确的技能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