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程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6: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课程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术课程设计

篇1

美术教育是提高学生审美水平的重要途径,同时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意表达以及平衡和健全超常儿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早培班探索了基于超常儿童个性与思维发展的美术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兼顾教学对象与创意表达的需求,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与早培七年级学生情感表达进行了有机结合,试图把早培美术课打造成一个可以容纳活跃思维、创意视觉和美丽心灵的平台。

关键词

美术;创意表达;课程设计

美术课程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视觉审美水平的重要途径。我国现有的美术课程体系已经非常系统、完整,且经过专家的严谨论证和基层教师的长期实践,教育成果丰硕,取得了很多成就。“因材施教”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美术教育也不例外,而且更加有必要。数学计算有标准答案,但美术教育不同,不能让学生画出统一的画面作为评判标准。虽然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需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方法,但让学生创作出富有个性表达的各不相同的美术作品、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美才是美术教育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引起学生视觉愉悦和兴趣是进行美术教育的前提。因此,在课程设计上,美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其所能地兼顾每个学生的兴趣,构建一个灵活多变、延展性强,又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兴趣的体系。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人大附中”)拥有宽松、人性化的教学环境,非常有利于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面对一群智力超常、活泼可爱的早培七年级(以下简称“早七”)学生,一次美术学科的教学探索就此展开。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人大附中早培班概况

人大附中早培班旨在熔铸中外精华,坚持综合创新,对拔尖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的方法、机制及模式进行科学探索与研究。美术课程也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尤其是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利用色彩、线条、明暗等艺术语言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展开。

(二)学生特点分析

早七学生进入人大附中学习已有一年,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已经非常熟悉,整体的学习状态较为放松,思维活跃。且七年级学生升学压力较小,可以有较多精力投入美术课程上来。同时,该年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处于一个非常微妙的阶段。首先,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学生生理上的变化使得心理变得较为敏感,一些小的举动或者变化就能引起学生较强烈的反应,继而产生一些心理困惑。这些心理困惑需要教师的疏导,同时也需要有一个合适的窗口进行情感交流和表达。其次,学生对于自身以及周围环境的认知开始带有独立立场,心智更加成熟,能够发表一些独特的见解和体会。尽管他们的见解会显得片面和幼稚,但仍需要保护和鼓励。

(三)教学设计的重点与难点

根据人大附中办学特色以及早七学生特点,笔者认为,美术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准确定位学生实际的情感诉求和心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情感自由表达和美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美术课程设计要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要将他们个性的表达方式与美的艺术语言相融合,最终实现以学生为主导的艺术创新体验。这样的教学设计难点在于很难把握课堂的“松紧”。七年级是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给予正确引导,把握“松紧得当”的原则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既要松绑学生惯有的思维模式,鼓励发散;也要紧紧把握大方向,使学生活跃的思维和行为得到合理的引导与规范。

二、学年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目标

第一个问题是要为学生打造什么样的美术课?笔者初步拟定了三个目标。首先,美术课一定要能承载学生活跃的思维,要成为学生思维表达的开阔平台。在人大附中经历了一年的学习之后,早七学生已经对学校生活学习环境相当熟悉,他们将自身最自然和放松的状态呈现出来,其思维也处于一个极度活跃的时期。因此,美术课要有足够的弹性来容纳他们的活跃思维。其次,美术课要成为一片“创造视觉美的沃土”。美术课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欣赏美、创造美,因此,美术教师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艺术审美方法和艺术表现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尽可能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后,美育功能的延伸也是衡量一节美术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可以说,美术课是“发现心灵美的一扇窗户”。它包含了两方面内容。第一,这扇窗户需要作为一个由内而外排解问题的窗口。当学生出现青春期的困惑以及情感上的波动时,美术教师能及时地提供这样一个排解途径,让学生去表达、倾诉。第二,这扇窗户又是由外向内塑造学生心灵美的一个通道。当学生的言行出现不当时,教师要能够通过视觉美的教育感化他们,最终达到一种心灵美。这两方面将美育延伸到德育上来。

(二)课程设置

以上述目标作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情况,笔者将早七美术课程初步确定为三大模块。一是以“主题创作”为主体,中间贯穿绘画技巧,并在后期带入多种艺术形式的体验。主题创作对应的具体课程内容是每次课的主题探讨延展,这是最有弹性且包容性极强的方式。二是绘画技巧,它对应的是“王老师的小贴士”环节,主要传授给学生一些实实在在的绘画常识和技巧。三是多种艺术体验,这主要是在下学期师生磨合较为充分的前提下展开的,对应的具体课程是拼贴、折纸、装帧、缝纫等艺术方式。学年末,笔者引导学生将每个单元的作品进行汇总、装帧设计,以“手工装订艺术书”(以下简称“手工书”)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此来达到整合课程、展示课程的目的。其中,每次作业是整册书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此来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整学年的作品集结成册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肯定,同时学生独立完成的手工书又是对他们的七年级学习生活的纪念。

1.第一学期

本学期以绘画为主,这种单纯的方式能快速将师生间的默契培养起来,以便于课程后期开展更复杂的教学任务。如果师生关系磨合较快,可以提前介入手工制作。学期内拟完成几项主题创作,包括《我的家》《英雄》《Transformer》《恰同学少年》《诗情画意》五组创作。每组创作有所侧重,其中《我的家》《恰同学少年》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展开,鼓励学生去仔细观察生活、体会生活、表达生活;《英雄》则侧重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理想;《诗情画意》要求学生为一首现代诗歌做插图,以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Transformer》创作中主要鼓励学生进行创意表现,施展自己的发明创造天赋。一方面,在创作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如果没有发散式的思维,主题就会被限制在对字面意思的理解上,走不出、挖不深。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要从学生个人的生活与学习经历出发。不同经历的学生对创作主题有不同的见解,其真情实感的抒发是打开思维大门的金钥匙。例如,《我的家》主题创作中,如何理解“家”这个概念?学生对此的回答非常多元化。有的说,家就是一家三口居住的空间,有的强调家是自己的老家,还有学生说家不一定是现实的家等。鉴于此,笔者并没有急于去限定家的概念,而是引导学生将家的核心特征提炼出来:遮风避雨,由小及大,亲人亲情,寄托情感,跨越时空……从传统意义的家引申到广义上的家。讨论后,学生创作出的作品丰富多样。例如,有位学生画的就是他的老家,与农村的奶奶一起生活的场景;有学生把自己的小卧室画得五彩斑斓;有学生把所处的时空打破,穿越到未来,将未来自己生活的城市描绘了出来;还有学生将自己游戏中虚拟的家描绘了出来。这一主题创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体现了“松紧适度”原则中的“松”。另一方面,绘画教学中,教师也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规范和引导。第一,在价值观问题上给予学生正确引导。例如,在《英雄》创作中,教师既要鼓励学生积极延伸英雄的概念,从狭义的英雄拓展至广义上的英雄,又要对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课下,有个学生想画某某纳粹科学家,笔者先引导学生思考这位科学家的科学发明为人类作出贡献大还是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比较大,如果发明的目的并不是造福人类而是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能否称作英雄。学生深入思考主题内涵后,放弃了起初的想法。在美术教育中,教师一定要把原则性、根本性的问题给学生讲清楚。第二,在绘画技巧上要规范。在每组主题创作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引入基础的绘画知识理论,以“王老师的小贴士”的形式出现。美术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培养学生来创造无意识的美,而是要将美的基本原则、规律教给学生,将他们的天赋加以挖掘和引导,最终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消化,进而能读懂、创造有意识的美。例如,在第三组创作《恰同学少年》中,笔者引入色彩的概念,将近似色、互补色等概念教给学生,将枯燥的知识与学生的创作思维融合,引导学生规范创作。由此,对学生活跃思维加以合理引导与规范,将更加有效地实施主题创作的教学,这也是“松紧适度”原则中“紧”的体现。

2.第二学期

第二学期采取手工和绘画结合的思路。这实际上是对上学期内容的延伸,依然将主题创作贯穿于课程中。与上学期不同的是,将绘画置于三维空间中,或是改变平面绘画的叙事关联性,重新组合以得到全新的解读。从手工与绘画结合的难度方面考虑,为了保证作品的质量,第二学期课程在主题数量上有所压缩,只保留了三次课程,包括折纸绘画《几何世界》、拼贴《Thenewworld》和手工书制作《七年级纪念册》。在这三次课程期间,还将结合不同的节日穿行一些明信片的制作。本学期期末大作业是完成属于每位学生的“七年级纪念册”。这是一本属于学生个人的“手工书”,装帧形式由学生自己来设计,涵盖了学生七年级一整年的美术作业以及平时的所思所想和自己的爱好等。“手工书”是当今比较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有助于表达作者长期的心理精神状态。手工书制作在国外的艺术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开拓出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将其简化调整为适应中学生发展需要的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本学期中,笔者拟将剪纸、折纸、装帧、缝纫等凸显动手能力的课程作为重点。例如,在《几何世界》中,笔者先教学生动手折纸,得到具体特征的几何形体后(如千纸鹤、大象、青蛙、玫瑰花、小船等),指导学生在这样的几何形体上作画,以求形象生动、立体。再如,在《Thenewworld》中,笔者让学生把废旧杂志报纸等即时图像拆解后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得到新的、富有创意的拼贴作品,借此来开拓学生的思路。在下学期的教学中,除了上述的发散性思维训练外,还着重训练学生的程序性思维,它是一种偏于理性的思维方式,恰恰与美术所需的感性思维方式相对立,这种互补式的教学有助于平衡学生的能力发展。

三、学生作业解读

在一学年的美术课程创新尝试中,学生的作品丰富多彩,显示出较强的创造力。例如,在《诗情画意》主题创作中,有学生将顾城的诗歌转化为创造的图像。在这幅作品中,渐变的卷曲巨形浪花交叉重叠充斥着整个画面,富有动感,似乎隐藏一股强大的力量。作者对形状的归纳大胆而抽象、自如又具有诗意,浪花的柔与近山的棱角分明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山与海的黄金分割点上描绘了一个小小的人物,似在梦里又似在诗里。恰当的引导方式使学生在美术课中更容易找到自己擅长的表现手法。还有几位学生的画面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同时,这样的结果与学生的兴趣和积累分不开,当自身的优势在美术课上释放出来时,健全的人格更易塑造,这种主动的自我输出才是有意义的。学生对于自己身边的事物、人物的感受是敏感的。例如,在《我的家》和《恰同学少年》两次主题创作中,学生表现相当出彩,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描绘对象的特征,而且恰恰因为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反而使得画面非常生动,令人印象深刻。“手工书”装订是一个给学生留有更大发挥空间的作业。在创意表现和审美层面上,装订中涉及字体设计、装帧形式设计、排版等一系列知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面临更多的选择和挑战。学生最后做的作品都是非常出色的。例如,有的学生在字体设计方面投入较多的精力,有的学生在整体封面效果上做了各种尝试,也有的学生打破了教师提供材料的局限,选择更加多元的装订形式,他们在创意表达和审美能力方面获得了较大的收获。在情感表达层面上,学生可谓是倾尽全部,从书名的设定到封面制作,无处不散发着学生的真挚与热忱,这也是最动人之处。

四、小结

篇2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学模式;教学论

一、何谓“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引入教学领域。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一种教学模式的构成包括五种要素:教学理论,不同的教育思想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中的核心要素,对其他因素其制约作用;教学程序,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实现条件,是指能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因素;教学评价,是指各种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

经过学者的概括和总结,比较成熟的一些教学模式有:接受模式、探究模式、发现模式、自主学习模式、合作模式、情境模式、范例教学模式、加涅模式、奥苏贝尔模式等等。

二、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

1、在华南师范大学,采用先理论学习,再能力培养,然后校外实习这种三级跳远式教学模式。独立增设了以培养学生实践教学技能的“课程与教学论实验”课程。美国芝加哥大学很早就创办了课程实验室,目前美国各州及其学区普遍设置课程与教学实验室。该课程是一门将课程与教学理论知识加以应用的实验课程,与课程与教学论这一理论型课程是理论与实践、原理与技能的关系。

该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了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之间存在的空白区域,在二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但从目前就我国教师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其普遍推广的可能性较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2、上海师范大学,采用“三位一体方案”的教学模式。在此教学模式中,重点关注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学习、教育实习以及科研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课程教学。在理论教学环节中,设计了严密的教学方案、采用新型的学习方式、建立发展性的教学评价等措施;在教育实习环节,开展“以公开课为研究课题”的教学及研究活动,使学生在中小学真实情境里,围绕公开课的选题经历一些教学实践和研究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教育实习质量;该教学模式的第三个环节是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体现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业、综合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师范类专业学生专业水平的集中体现,在许多高校不重视学生毕业论文却更重视毕业创作的情形下,该校反而取消了美术学师范专业的毕业创作,强化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目的就是培养能适应美术新课程改革的稿素质美术教师。

3、华东师范大学的项目研究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即校内理论学习和微格教学,之后开展校外教育实习的基础上,开创性地在教学模式中渗透了以研究项目为主导的行动研究,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随时准备思考和重组课程的有知识、有创造力的人”,从而提高教师培育的质量。该教学模式的另一个特色是在项目研究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和联合社会各级美术教育机构,开发和利用社会美术课程资源,以此达到提高实习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有效提高“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美术教育改革和发展。

三、关于“美术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模式设计的思考

1.对高职高专“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理念、目标的思考

打破以往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课程设计以满足小学美术教师的职业要求为宗旨,即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师专业能力内涵为目标构建课程,称为就业导向的专业能力课程,其课程教学模式设计方法称为就业导向的教师专业能力教学模式。教师专业能力课程中的专业能力概念包括了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两部分,它们涵盖了技术技能、理论知识、态度素质等教师从业需要的全部能力。

2.对“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设计原则的思考

树立“三维立体”的教学模式设计原则

原则1:工具性设计原则——以教师专业能力为本位开发课程

小学美术教师专业能力课程是在能力本位课程观指导下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能力”的内涵具有时空属性,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形态的变化和社会劳动组织形式的演变。“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正是完成对小学美术教师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关键能力的系统学习,培养运用特定教学技术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原则2:针对性设计原则——以任务驱动、项目研究、行动导向设计单元课程

每个单元课程可以由一组内容相关和循序渐进的课程活动组成,目标是完成一项专门技术的学习和训练,一个单元课程也可以看成一个课程模块。单元课程可以通过把职业专门技术的培养看成一项职业工作任务以及职业综合性任务,并考虑教学组织形式的时空特点,按教学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即从整体上可以实施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工作过程课程设计模式和课程教学原则。

原则3:序列性设计原则——以教学实践应用为目的多元范型教学技能技术课程

高职高专教师教育中的一些课程原则上不是按学科系统化来组织教学内容的,因此对课程内容尤其是技术技能课程内容可进行各种分类,并采用多种教学范式来开展教学。

3.对“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模式开发方法的思考

采用多角度课程教学开发方法

(1)从小学美术学习领域的角度实施横向立体的教学模式

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四个学习领域:分别是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以及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可切合小学美术学习领域,设计课程和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从横向上拓宽学生对小学美术知识的直观教学认识

(2)从教学技术技能角度实施纵向立体的教学模式

就每一节课或每一单元课程来说,纵向的时间发展,即是课堂结构的组合,而各个课堂结构环节的活动开展都需要 教师具备不同的教学技术,如复习技巧、导入技巧、提问技巧、讲解技巧、练习技巧、归纳技巧、结束技巧等等。因此,从课堂流程的纵向角度,采用微格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教学技术训练即可环环相扣地开展起来。

(3)从小学美术学习阶段的角度实施螺旋上升式立体教学模式

小学生美术学习是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在不同年龄学习不同内容、不同技能、获得不同能力和方法。即使是相同课题,教授不同年级,其教学设计、教学目的、方法、以及评价标准都绝不是相同的,此即为螺旋上升的立体模式

研究与设计“三维立体多角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模式,其主要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各种教学技能和能力。就三年制专科层次教师培育的各类学校,毋庸置疑地应该向工具性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倾斜,以就业为导向的“三维立体多角度”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体现了快速、实用的特点,在短短的二年多时间内,培养出能上课、会上课的小学美术老师,避免了职前教育与从业实践的脱节,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形成强烈的专业认同、直观的小学美术课程概念,正真发挥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价值。

参考文献:

篇3

媒体大环境的变化,给艺术设计人才提出了新的技能要求,要不断探索,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创新艺术设计的形式和手法,掌握基本的电脑操作技巧软件及网络应用技术,并注意完善各项技能在作品中的适用性。艺术设计专业是多学科综合的应用型艺术学科,新媒体技术应用于专业设计软件课程的教学是发展趋势。学院应该整合数字媒体、动画以及移动传媒网络等业界公司的资源,创新教学,探索在高科技和数字化背景下,艺术、科技、人文等学科交叉式人才培养架构,使艺术设计教育突破以往的局限,也使毕业生在团队合作、实践能力、新媒体观念上有着更为突出的优势。

二、新媒体环境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新思路

(一)创新艺术设计理论教学体系,合理设置新媒体课程,课程体系优化与完善。新媒体艺术设计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表现形式丰富,所以传统艺术设计理论体系需要增加、创新、融合新媒体内容,根据其信息传播的形式、媒介以及传播的复合性、学科的综合性、技术的数字化等特征来完善提高这一新兴学科。根据新媒体环境下艺术的交互性特点,课程设置要具有开放性、多层次、动态性等特点。如何对新媒体艺术设计课程进行合理设置,可以根据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的状况不同,选择进行集中式教学或融合式教学:在有师资力量和技术条件支持的情况,选择集中式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单独增设专门的新媒体的相关课程,在相对充裕的教学时间里向学生讲授新媒体理论及技能,课程设置上要有新的课程以适应新媒体数字时代,除原有的广告、包装平面设计等,影视动画、影视包装、网络广告设计、多媒体交互艺术等课程也应加入到课程设置,类似网络多媒体在很多院校都已形成了独立的相对完善的学科;如果师资力量或教学条件有限,可以在原有设计课程中增加相关新媒体的内容,进行融合式教学,融入式教学的优点是教学安排灵活,实用性强且节约教育资源:如电脑辅助设计课程中加入软件新功能的讲解或增加动画类新软件;广告设计课可增加如影视广告设计制作、游戏广告设计制作、网络广告设计制作等;广告策划课可以增加新媒体广告的策划与创意,如网络广告、移动媒体广告、户外视频广告等。

(二)引入行业标准的项目,构建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作为一门应用性、操作性强的学科,必须通过强化实践教学来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提高学生新媒体技能与技巧。当课程进入高年级阶段,学生掌握了较完整的新媒体知识,并能操作相关应用和后期制作软件,可以在课堂内导入与市场接轨的实践项目,这样能让学生加深对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了解,并在完整的设计流程和团队合作中培养专业素养。成立新媒体工作室,鼓励学生结合专业,从自身所长与兴趣出发,积极参与工作室的实践活动,学生有大量的机会参与到实际项目的开发与制作中,引导学生形成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近些年,国内各种有关数字媒体的设计大赛很多,为艺术设计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项目,教师可以规划切实可行的设计题目,将具体的教学过程与大赛设计内容相结合,把设计大赛的题目融入设计教学过程,把设计理论知识和设计方法导入鲜活的设计实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投身设计创作。在这样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不但可以提升教师的设计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真实的设计过程,必将极大地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为将来独立进行设计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深化产学研一体化教育

新媒体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整体观念。高校发挥专业学科设置齐全的优势,整合校内相关学科资源,建立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教学体系,尤其要重视计算机、网络、媒体专业资源的整合利用。学院专定期邀请国内新媒体行业的资深人士、专家进行讲学、交流活动,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媒体理论研讨及创作实践活动,充分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让学生能了解业界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学校还可与新媒体制作公司或相关行业部门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学生或专业教师参观学习,对整个行业有一个概念的认识。同时,建立固定的实训基地,利用寒暑假,派送学生或专业教师到新媒体行业相关企业学习,参与实际案例的操作。

四、结语

篇4

(一)当代艺术设计与设计师的素质

杰出艺术设计师应具有两方面的基本素养,即知识的素养和创意的能力。知识的素养包括设计专业的知识、视觉艺术的素养,还有科技、消费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创意的能力是指具有敏锐地把握当下流行的元素,并将各种信息加以艺术综合和创造的能力。艺术设计是一种创意活动,其不同于工程领域中的设计之处就在于创意性。创意性首先体现的是设计者的个人观念,其次是在艺术设计产品中彰显出设计者独特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飞利浦(中国香港)设计公司创意总监肖恩•休斯曾说过,其设计哲学就是,如果不能充分理解消费者、商业本身和工业科技这三大市场支柱,就不能生产出有意义的新产品。而对着三大支柱的综合考虑,如果不能增强产品结构的创新性,就会阻碍它的创新性。为了设计出有意义而又实用的产品,作为设计师,我们有责任去理解并应对这些分散因素所带来的挑战。

要应对挑战,就必须进行创新,即对设计者所面对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创造出不同于其他产品结构的作品。因此当代杰出艺术设计师,仅仅具有纯粹的艺术设计专业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应具有谙熟当代艺术设计语境的素质以及综合创造的能力。当今是信息的时代,是大数据的时代,是互融、交互的时代。艺术如此,艺术设计同样如此。正如新媒体艺术家阿斯科特所认为的那样,我们正在走向融合的艺术,其反映和建设在现实中的融合的文化。融合思想的应用具有独特和积极的影响。它加速了技术智力的进化、消灭正统思想、挑战代表性、打破教条、直面唯物主义、要求参与、杂交身份、舒缓社会交往并重新排列时间和空间的秩序。杰出的当代艺术设计师应适应当下融合时代的要求,将综合各种信息,并且能够加以重组,进而进一步创意,是为综合创意的能力,这就是当代艺术设计师所具有的素质。如何应对培养和提高未来艺术设计师素质的挑战,是每个从事艺术设计的教育者首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课程教学模式的改变,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围绕着当代艺术设计特点,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艺术设计的基本素养,着眼于培养对信息的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或可以认为这些能力的培养是产生设计大师的必由之路。

(二)以“作”为行为方式的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模式

开设不同课程,给学生建立了学习和掌握不同知识信息的平台。就美术欣赏课程而言,它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艺术形式、观念、艺术思潮、社会、美学等方面的信息,这些知识信息是艺术设计师具有的基本素养。美术作品本身就是多种信息的组合体,这些信息包含着艺术家的观念、审美以及创作定式,同时还打上艺术家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烙印。传统的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注重对美术作品的信息解读,尤其强调对美术作品的感知,强调个人性情的陶冶,即便是艺术设计专业的美术欣赏课程(包括近期出版的一些艺术设计专业美术欣赏的教材)也强调美术欣赏最后的共鸣,教学方法是着力于知识的把握、作品内容和意义的解读、形式和技巧及表现性的讲解。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知识传授,是一种“述”的表达模式,是一种由作品到作品的解说方式,这种模式下的教学充其量只是达到个人修养的目的,在当前这个强调艺术创新的时代远不能满足艺术设计师对于艺术设计基本素养和创新的要求。

对于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构建不同于传统讲述式的教学模式,建立新的以“作”为行为方式的美术欣赏教学模式,所谓“作”,即做、创造,即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学会重组信息、如何建立再创造的观念和方法。在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视觉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再创造思维能力,这种能力是将美术作品中所含的各种信息进行重新组合排列,并将自己的认识融入到美术作品中,进行再创造,从而赋予美术作品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不同于这件美术作品的全新的艺术信息,即新的形式和评价,这种新的形式与评价是能与艺术设计建构起某种关联关系。学生能通过这种关联,将这个新的艺术形式和评价应用于自己的艺术设计中。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模式不是停留于“述”的层面上,不是仅仅对美术作品的解读,而是在“作”的层面上,这种“作”的方式就是重组与再创造,即对信息的重组和再创造,这种教学模式是思想行为的方式,其教学方式是培养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树立独立分析、解构的行为观念,养成重新组合艺术、观念、社会等信息的行为方式。

二、行为观点和方式教学模式下的美术欣赏课程教学

艺术设计的主要要素是图像形式和媒材,这也是纯艺术作品所具有的要素。如果说纯艺术强调个体的主观表现,那么艺术设计更强调实用的原则。以“作”为行为方式的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模式,主要观点是强调行为的观念,即要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树立自我创造的观念,具体到课程教学设计上应围绕如何引导学生将重组的艺术的信息,并由学生独立思考或团队合作来解决如何将思考合议的结果,应用到他们解决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一)解构、比较、综合艺术的信息

艺术“很大程度上是自由发展的思想,以及创造包含着它们的形式与结构”。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首先是解构,即对不同作品中点、线、面、结构进行分析、理解,找出其中的各种关系;其次是比较,将作品包含的艺术信息进行对比研究,探究艺术信息的关联性与延伸性,寻找反映这些信息的目的性。例如,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可以通过解构和比较毕加索与其他艺术大师的作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图像的形式和观念,理解艺术大师是如何综合艺术的信息。立体派大师毕加索曾研究过塞尚等大师的绘画,通过解构毕加索的作品,以及对比其他大师的绘画作品,可以看到毕加索修长人物的造型受到了西班牙画家格列柯的影响。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的塞尚对现代艺术的贡献,不仅是改变人们艺术观察与艺术思维的方式,而且用全新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诠释艺术。毕加索几何化表现方法,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而来。毕加索同样也吸收了黑人艺术的元素,他的艺术是在分析解构他人艺术信息的基础上,激发了创作的灵感,进行了重组与再创造。美术欣赏教学中将各名家作品中所涵盖的信息加以比较,正如在欣赏毕加索的艺术时,可以将他与格列柯、塞尚等大师的作品联系起来加以比较研究,找到艺术大师分析、综合信息的方法,为下一步进行重构艺术信息做好准备。

(二)重新建构艺术的信息,结合现代艺术观念,激发设计的灵感

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首先是引导学生解构作品的形式、色彩、构图、空间等关系,其次是联想与重组。当一幅作品展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作为美术作品的观众需要融入其中,了解作品的建构,究其原因,延伸艺术作品的意义,从中寻找出可能激发学生设计创意的灵感,将零散的、不规整的元素重新组合起来。将现代艺术的形式、观念引入到艺术设计中的方法是现代艺术设计大师的主要手段,无论是西摩•切瓦斯特、冈特•兰堡还是福田繁雄,无不是将艺术信息、现代艺术观念加以综合与创造,进而成就自己的设计风格。艺术贵在创新,而创新贵在对信息的综合与创造。现代艺术无论是观念还是形式上都给予人们许多启发,激发其他艺术家的创作灵感。现代艺术大师波洛克通过描绘漩涡、循环、联系,以及色彩和线条的融合来模仿连接性,也为现代绘画带来了更高吸引力的网络世界中的形象。

波洛克是第一个将牢牢固定在画框中的画从艺术馆的墙上摘下来的人,他开始关注的是大地艺术,为行动和交互提供场所,为全面的观察方式、想象和构筑奠定基础,并形成全新的艺术美学态度,直接影响着我们这些数字空间中的主要继承人和受益人。现代主义艺术思想对艺术设计思想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以现代平面设计为例,立体主义的形式、未来主义的思想观念、达达主义的版面编排、超现实主义对插图和版面有着很大的影响。他们或是在意识形态上提供了现代平面设计的营养,或是在形式上提供了改革的借鉴。时代已经打破了唯艺术至上的神秘光环,人人皆是艺术家,生活为艺术提供了所有的一切,艺术与设计、艺术与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互为启发是当代艺术的特征之一。分析艺术现象、艺术观念的形成发展,可以清晰地显现出艺术作品与艺术设计间的相互影响,这种分析综合在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对当代艺术观念有深层的认识,能够启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从而激发艺术设计的灵感。

(三)创造能力的培养

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而建立,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教学模式应围绕创造力的培养而设置。这种创造力是能创造出新的图像形式、观念的能力,对学生在设计专业实践中起到引导作用。这种创造力的培养是在“作”为行为方式的美术教学模式下,进过分析、综合、重组信息的基础上产生的。正如塞尚,他之所以成为现代艺术之父,就在于他对以鲁本斯、德拉克罗瓦,以及威尼斯画派、巴洛克风格绘画,还有印象派的绘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挥其色彩的敏锐感,将分散于各派的形式、用色这些元素进行重新组合,延伸其中的艺术意义,构成了其独具个性的结构形式。这是一种创意的行为,是设计专业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

日本设计师谷口广树谈到自己的艺术设计学习过程时说:“大学时,我选择了造型设计的研究室,而不是可以直接学习平面设计的研究室。我们学过漆艺和型染,也学书法、铜版书和网板书(绢印)等课程。当时学习的王羲之和颜真卿的书法,成了我拓展表现领域的杀手锏。此外也受教于当时的新锐画家有元利夫先生,通过云繝彩色习得日本画的基本知识,有助于了解有元利夫作品的方法论,而我在感受到这些不可思议的因果关系的同时,也激发了创作的热情。创意的灵感来自主客观的契合,这些契合是在艺术设计方面为有意识和有行为的人准备的。有了创意的灵感,即可为创造打下基础,培养和提高创造能力。

三、结语

篇5

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进行有效的作业设计是一个根本的前提条件。有了这三个前提,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至于盲目、无效,有的放矢的科学的设计作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反馈。

作业设计的实践操作及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为了使学生的作业更加科学、有效,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前提下,笔者是这样实践操作的:

(一)预习作业合理适度

如果把课堂作业比作是一支乐曲的话,那预习就应该是这支曲子的前奏。一支曲子好听与否前奏很关键,一节课成功与否预习也很重要。“适度”并非在量化或时间上要求预习作业一定要少,而是要恰当好处,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无意义的预习花费的时间再少也是于事无补。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预习为了预习工作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预习目的性不够明确的问题做了如下尝试:同样是积累与阅读,将二者的顺序颠倒过来,先阅读再积累,在阅读中发现生字词并查字典解决,而解决字词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例如在讲解《在那颗星子下》一文时,在学生预习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捋、咂、撂、撵”这些字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怎样?由纯粹的查字典注音释义变成了有目的的阅读积累,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着几个字的记忆和认知,更有助于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的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从短期效果来看,经过课堂检测学生不但很好地掌握的这些生字的字音、字形和字义,对于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和意义也都有自己的理解。尤其是在“捋”字的读音上,学生们更是各抒己见从各个方面佐证自己的想法,而这堂课也因为这几个字变得更加活跃更加丰富了。

课后作业要兼固优劣有梯度

作业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因此作业设计必须充分考虑自己的教学对象,考虑学生特点和接受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作业的层次。所谓“梯度”不但是要在能力上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还要兼顾不同特点的学生,通过多元的作业设计来弥补学生在某种能力上的不足。

1、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例如:在教《月下独酌》这首诗的时候,我布置了三项作业:1、背诵诗歌并默写2、从诗中选一句自己喜欢的诗句展开想象扩写一段有中心的话3、搜集李白关于“月”与“酒”的诗句,查找资料思考李白为何对这两样东西情有独钟?第一项作业留给那些只能“吃少”的同学,第二项作业可以让大多数学生“吃好”,第三项作业则是为了让一些学有余力喜欢探索的同学能“吃饱”。

2、兼顾不同特点的学生。《课标》中指出:“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因此,我在设计作业时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也兼顾了同学之间的合作。

从长期效果来说,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操作笔者发现学生开始喜欢写作业,从书写质量到做题质量都有所提高,而开放的多变的作业设计并不与考试相悖,反而让学生在表达、思考和感悟等能力方面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篇6

随着中国网络游戏产业的迅速发展,相关的开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下面就游戏开发流程、游戏美工的工作分工和培养游戏美工专业的课程设置, 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网络游戏的开发流程

1.前期策划阶段

a 市场调研

b 确定项目方案

c 根据项目方案制定工作划

2.中期产品开发阶段

a 结构设定。在前期游戏策划书的基

础上, 美术设计人员,进行原画设定,音乐

设计人员进行音乐设定,以及详细的游戏

规则设定。

b 任务单的实施。根据美术设计人员

的原画设定, 游戏美工制作人员进行场景、

人物、动画以及特效的制作。

c 程序编写

3.后期产品开发阶段。包括测试、调整

改进作品以及宣传和发售及售后服务

二、游戏美术的工作分工

1.地图部分

地图制作按制作方法又可以分为图素拼图和整图制作。图素拼图指的是做出多块8 方连续的各种小块的图, 通过地图编辑器拼成一种大的地图,这种方法做出来的地图相对比较平淡,但是比较节省系统资源;整图制作, 就是一个场景一次性建模渲染出来, 这种制作方法做出来的图相对丰富,真实漂亮,但是受机器的影响不能做太大的图。无论采用哪种做法, 首先由原画按照企划的要求画出地图原画,最好在每张圆画上注明各个细节,标明主要事件点和各个路口,以及战斗的地方,如果是ARPG更是要注明战场在哪,然后就可以交给3D组建模渲染了。关于地图的制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注意两张地图的衔接,一般游戏中行走地图都是一个接一个的, 相邻的两个地图之间要有一定的过渡, 一种方法就是两张相邻的地图的连接路口要使用一样或接近的材质。另外一种是专门制作一张过渡地图,这主要是在表现地图差异比较大的情况下。有了这样的图,玩家在走地图的时候才会有真实的感觉。其实游戏的宗旨就是给人一个虚拟的现实。

2.人物部分

游戏中的人物,一般称为主角和NPC,NPC 又分为剧情NPC和路人NPC。如果游戏中有怪物, 召唤兽之类的也列入这里。人物的制作流程和地图的制作流程差不多,人物( 包括怪兽)的动作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跟地图差异比较大的地方。人物制作首先是建模, 也就是原画根据企划的要求做出人物设定。如果是主角的话最好是上色,并表明一些细节, 然后3D制作人员根据原画用3D软件进行建模。细致的人物设定包括人物的高度、正面、面、反面以及身上的细节。建模之后就是调动作。一般一个地图中的人物会有行走, 站立, 特殊站立(指站着做个小动作,比如女孩子抹一下头发之类的),攻击,被击,死亡等几个动作。如果是主角,动作还会更多,会有跳跃,跑步,攻击又有远程攻击, 近身攻击, 普通攻击和必杀攻击等, 有的还有补血动作等, 具体看企划的设定。

3.平面部分

地图、人物、道具、海报、图标、肖像等,都是属于平面组负责的范围。对于有心致力于游戏设计的人, 有个要求就是对游戏的爱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企划案上的文字准确的变为原画设定。同时很多时候,风格的统一在原画上就形成了。界面和肖像也是平面美术的一个重要工作。其中界面是和企划, 程序紧密相连的东西。一般的流程就是由企划定出各项功能需求以及大概的按钮分布, 然后美术和程序确定好按钮的大小和具体的功能, 如动画祯数, 坐标等,才进行最终的制作。到最后给玩家的,就是一张精美的界面图了。

4.场景部分

场景在游戏中是最能体现游戏风格的, 场景的制作也需要花费整个游戏制作中的很大一部分时间。所需的技术含量相对制作NPC 的技术含量少。场景制作对每个美工人员的艺术涵养要求比较高, 对画面的把握力度非常强。美工人员还必须有很好的协调能力, 以达到制作风格的统一。

5.其他部分

一个完整的游戏当然还缺不了道具,法术效果,地图动画,过场动画等,以及片头片尾的CG 动画。三、游戏美工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结构

三、游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

1.游戏开发基础

a 游戏架构设计与策划。主要包括分析和明确游戏设计、游戏策划的各项要素,玩家心理分析, 游戏策划文档的编写方法,以及游戏开发相关技术介绍, 为游戏的开发实施做准备。

b 游戏运营管理。游戏运营环境分析,游戏宣传策略、开发管理与成本控制, 运营维护管理, 客户服务管理

2.游戏美术设计

a 游戏造型和色彩。游戏道具写生, 素描几何体、石膏头像、石膏人体, 速写, 游戏道具色彩写生, 游戏兵器, 游戏宝石,游戏服饰, 游戏角色创作

b 游戏场景与角色。游戏花草木创建,辅助建筑创建, 主要建筑创建, 地图编辑器实现, 角色(男女)、怪兽、鸟类设计与制作

c 游戏动画与特效。运动理论,CS动作

实现, bone 设定, 特效实现

d 游戏2D、3D项目实践是游戏美术的终极实现。内容包括:原画临摹,场景实现,角色实现,特效实现,地图编辑器,游戏模拟等。

篇7

一、创新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据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年龄是人生中学习知识的最佳时期,同时也是接受新事物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对于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个性兴趣的形成是非常关键的。所以,要加强小学生的教育,为他们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打下良好基础。小学生对美术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美术可以提供他们最基础的审美观念,提高其欣赏水平和道德情操,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授美术课程时太过于保守,只是以老师为中心的教授而不是以学生为重点的学习,这就会导致学生对美术课程失去兴趣、厌学等现象。

因此,美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刻不容缓,注重美术教学中活动的设计,设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创新教学思想,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有兴趣,学习什么课程都是手到擒来、行云流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前的思想,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老师只不过是学生漫长学习路上的引路人,可以让他们的走的道路更顺利、平坦些,而不能取代学生,着重的把教育思想放在如何教会学生上,还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可把以前被动式的学习转换为主动的求学,学生才能在改革的教学模式中受益无穷。例如在进行“贺卡”教学时,老师要注重学生对贺卡的理解,在设计贺卡教学活动时,一定要以学生为主进行设计,激发学生对贺卡方面知识的学习,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亲自制作贺卡。

二、转变方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学习方法的好坏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对于学生的学习也不例外,会应用方法、技巧学习要远远优于死记硬背式的学习,同样的老师教学方法的好坏严重关系着同学们学习知识的难易程度,老师在教学中讲究方法、技巧,那么学生在学习中自然也会照葫芦画瓢,也就在无形中学会了学习的技巧、方法,从而可以对知识进行理解性的学习。显然,美术被纳入小学教学课程,其目的只是在为学生以后的教育打基础,为他们在审美能力方面打基础,所以我们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并提高学生关于审美方面的能力,让他们拥有高尚的节操和自己的道德思想,审美方面要有自己独特的眼光和观点。

要远离以前在课堂中只有老师的独角戏表演,努力使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老师在美术教学中,进行美术活动设计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对一副美术作品进行赏析,然后将自己的观点、见解在课堂上发表出来,学生处理事情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独特的视角,当然对于学生欠缺的部分老师要进行补充,并告诉学生考虑东西要全面、细心,这样对于学生以后在美术方面的学习会大有帮助,同时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自身的审美水平也会相应提高。在“诱人的瓜果”讲授时,老师要让学生把自己心目中的瓜果的形象表达出来,对于瓜果的形状、大小、外貌等进行描述或者实际绘画,学生心目中瓜果的样子也是学生对美的一种诠释,也是学生审美能的一种体现。

三、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在学习中情境的设计非常重要,它会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置身于创设的情境之中,可以激发学生更多创作方面的灵感,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是很有效的方法。在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美术活动的设计,在改革的教学方法之上,对美术活动设计进行关注,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带给学生一种新的感觉,进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瓜果的想象”这节课程中,利用这节课来检验学生的对美的诠释是再恰当不过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进行美术活动设计时,主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通过“你画我猜”活动进行设计,希望通过对瓜果的各种想象以及各种情境的创设,达到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结束语

篇8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261-02

在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艺术设计对计算机的依赖越来越明显,以计算机为平台的多媒体表现艺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广泛重视,多媒体艺术设计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中成为一个热点,用计算机实现艺术与美的创造,是现代科技术的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人们在信息时代的新的追求,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关注的核心内容。

一、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中的反思

(一)从平面设计的历史看艺术设计发展

在计算机没出现的时代,设计几乎完全是用手工完成的,有时也会借助简单机械,直尺、圆规等。好的作品一般都凝聚了设计者的制作技能和设计艺术两个方面的劳动,绘画作品就是典型的例子。现代技术条件下的绘画扩展到了平面设计,一般理解为通过印刷生产的设计产品对象却可以称为平面设计,它是手工绘制和摄影结合产生设计稿,制版印刷。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和印刷技术革命,又使平面设计完全由计算机及相关软件完成,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处理能力,整合多个技术环节与艺术设计环节的工作。

(二)多媒体设计中的技术的误区

技术同时,对平面设计的初学者来说,会只看到技术在作品产生中的巨大作用,而忽视了艺术设计的作用,许多学习计算机的平面设计的人,沉溺于技术的误区,忽视了艺术的设计的重要性,多媒体技术被错误地看做是计算机的一个分支,而不是一门艺术,学生是按照技术的要求,去完成图文声像等多种媒体的整合的工作,作品成了技术产物,艺术感染力不强,作品没有生命,如同一个呆板的机器的拼装。只有将学生带入艺术设计带入殿堂,才会实现多媒体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涵上提高作品的质量。

(三)现代计算机技术与艺术结合

如同计算机硬件是基础是物质条件,软件是灵魂一样,我们可以认为,多媒体作品的灵魂是艺术性的,而基础是技术性。在现实的教学中,现实可见的东西往往会受到人们的关注,教师为了实现“可视的”教学效果,会倾向于展示技术性的东西,而不会关注艺术性的东西。学生也不自觉地学习可见的“真本领”,而忽视看不见的“内功”。围绕多媒体作品开发与制作而展开的多媒体教学,二者缺一不可,只关注技术,使课程变为一种操作课,只关注艺术,又回到传统的设计课模式,要把两者结合起来才会使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这门课呈现强大活力,呈现出技术与艺术结体的本来面目。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

(一) 内容取舍要会做“减法”

计算机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计算机从诞生之日起,就以超出任何学科的惊人的发展速度不断涌现新的成果,向各个学科领域渗透也使各个行业都产生了革命性进步。计算机学科不仅有前沿的理论性,而且具有实用性与可操作性,而作为一般性的行业人才,在日常工作与学习中,用到的计算机知识十分具体而且并不复杂,可操作性很强,如何将计算机技术与学科领域传统优势相结合,是计算机应用的关键性课题。对于以此为目标的应用性计算机教学,以此为突破点,优化教学内容,防止人们把使用计算机应用与计算机学科理论混为一谈,防止从本本出发,忽视应用的计算机教学。在课程教学内容上,对计算机的原理、软件技术、算法等基础理论等内容往往舍之不去,根本原因还是教师没真正吃透学科知识体系,什么都不敢丢,什么都讲不好。人人都要从基础学起,课课都要涉及基本原理,编码等,根本原因还是教学研究不够,教师没有深入进行多媒体应用的研究,对工作第一线需要不了解,无法做到从应用和实际需要来开展教学设计,只能从学科知识体系上来开展教学内容的规划。例如,要学习做菜学习的内容是烹饪技术,相关种菜技术及有关燃烧的化学原理知识是可以省去的,也许计算机的知识体系也许过于庞大,这种取舍的工作和教学内容涉及的范围就显得难以分清了,这也正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教学中必须应划清的学科范围。

(二)内容整合要体现“主线”

各学科都广泛的与计算机学科交叉与溶合,又产生了许多交叉学科,为体现学科特点及重要性,在教材编写及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从学科内容的结构完整性上提升教学内容,多媒体技术在现实的应用中体现为计算机技术与传统的影视技术结合,知识点与应用操作呈现网状特性,互相交错,系统性不强,在教学中会给学习者带来困惑,表现为难以记忆,技能技巧的东西多,易学也易忘,原则性的东西多,可应用面又不广泛,一到实现应用工作,还是感到无从下手,这个问题解决就是如何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中体现设计这一言主线,围绕设计过程、设计能力来打造课程知识与能力体系,教师围绕着“主线”讲,学生围绕“主线”构建知识体能力体系,课后围绕“主线”进行练习和自学,课程结束也要围绕着这一“主线”来考核。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会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学生们创造出大量的精彩的多媒体作品,不为技术所限制,不为教师的能力所限制,教学作为人才成长的平台的作用会充分得以发挥。

(三)内容核心要突出“应用”

在为了多媒体作品的实际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不仅需要懂得技术领域知识,还要懂得艺术设计的知识,两者的结合才能完成一个优秀作品。脱离实际的“应用”是没有生命力的,多媒体教学要找到它真正的生存土壤,到现实社会中去找题目,到现实应用实例中去学习经验,可能通过互联网与设计人才进行交互与学习,大胆地把作品拿到现实应用中接受更多人的评价。现实的“应用”是没有固定模式的,让学生学会适应现实“应用”的需要,会发现需求,会了解大众审美倾向,会根据“应用”需要学习新的知识,这些才是教学内容核心。

三、艺术设计能力要服务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一)艺术设计能力的存在形式

艺术设计能力不是一种孤立的一种能力,用专门的课程来进行培养就能实现,而是要与学生专业能力结合起来,成了一种溶入血液的东西,可以从学生看到它的存在,表现为一种气质、灵性,表现出为美的追求,这种能力不应只存于艺术类专业人才的身上,在各种专业人才的自上都应具备,只是它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除了艺术类院校外,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属于基础类课程,是为学习专业能力培养的总目标服务的,但不能因此而忽视艺术设计能力在学生能力素质中的重要性,这正体现了多媒体艺术设计的内容是要为专业能力的总体目标和总体要求服务的,要在专业设置这一个系统工程,找准自己的位置,要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中埋下艺术设计能力的种子,努力把艺术设计的理念溶入多媒体课程的教学中,进而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生根发芽。

(二)将艺术设计能力溶入专业能力的培养之中

艺术设计能力是一种十分抽象的,对一些理工科的学生似乎更难以把握其内涵,是学生需要的一种重要能力,要把它根植于学员专业知识体系内的各个学科领域。美是无处不在,多媒体教学中的艺术设计内容促进学生尽早脱离技术主义的困扰,面向高层次的追求,面向社会的实际需要,美的追求是人类生命活动中高层的表现,在不同学科学习中都会自发展现出创造出美的需要,这种能力也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艺术设计能力无法依赖单一学科来完成,也不能局限于单一的形式,从学生所从事的学科与职业高度来全面地进行培养,将艺术设计能力溶入学生专业能力之中。

参考文献:

[1] 温盛伟.现代教育技术[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

篇9

关键词:美术课程 多媒体艺术设计 项目教学 嵌入整合

近年来,网络及多媒体艺术日益深入生活,给人们带来丰富的艺术享受,并被广泛地运用于多个新兴行业。为适应时代与社会的需求,多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成为一个热门专业,在中职学校广泛开设。这为多媒体技术与艺术的发展补充了新鲜血液,促进了中职教育的发展,但是在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一、美术基础薄弱

近年来,广大初级中学在追求升学率的目标引导下,不重视对学生艺术课程的教学。初中一二年级尚能开设美术等艺术课程,但是课时少、受重视程度低,到了初三阶段就会完全停止。抓文化课成绩成为学校唯一重视的工作,这就造成学生在初中阶段,尽管处于感性思维,形象思维旺盛时期,但是表现其形象思维能力的美术课程不能满足其心理发展的需要。在此情形下,学生的创造冲动受到遏制,到了中职学校,一部分学习多媒体专业的学生美术能力薄弱,影响了专业能力的培养。

二、创造力和想象力匮乏

中职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足,来源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追求升学率,在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下,艺术课程的开设不能满足学生心理发育的需求。学生长期处于应付升学考试的心理阴影,创造性思维、形象思维受到抑制。尽管有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艺术节活动,但是学生参与的广泛性不够,艺术节成为少数特长生表演的舞台,更多数量的学生被排除在外。

三、专业教学中技术与艺术脱节

现在中职学校的多媒体艺术专业教师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计算机教师,这部分教师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对相关软件比较熟悉,但是缺少美术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主要教授多媒体软件操作。另一部分是美术教师,这部分教师是美术教育或者工艺美术专业毕业,具备美术专业知识,但是对计算机技术及相关软件缺少了解,他们主要教授美术知识。这就在多美专业教学中出现技术和艺术脱节现象,专业课程里随时需要解决的造型问题、色彩问题、构成问题,不能随时解决,而美术教师在美术基础课教学上不能针对多媒体艺术设计课程的要求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导致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

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中职教育还是培养直接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方式。提高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中职学校多媒体艺术专业广泛的就业面,对我们提高其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改善中职学校多媒体专业教学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多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我认为,将美术课程嵌入整合到多媒体艺术设计相关课程里是有效的办法,具体策略包括以下几点:

1.开发多媒体课程和美术基础课程整合的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是根据本校本专业的实际情况,由相关教师组织编写的。它是适应符合学校专业条件、学生能力和师资状况的。因此,这种多媒体技术和美术知识整合的校本教材应该是计算机教师和美术教师(包括其他艺术教师)共同参与合作的结果,这样才能把多媒体技术和美术基础知识整合到一起,使学生的学习材料成为一体,而不是技术和艺术分割的,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大有好处。

2.改革教学模式,运用项目教学法组织教学

对于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而言,创设一个情景化的学习氛围十分重要。多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更加适合地运用项目教学法组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在项目的引领下,主动地搜寻、学习专业知识,并且把多媒体专业和美术专业知识按其工作的需要,协调地学习和运用起来,这是区别于被动学习的新方式。更加重要的是,学生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能动性,其创造力和想象力都会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在中职学生年龄段,只要适当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是有较大的挖掘空间的,从全国职业学校专业技能大赛和全国中职学生文明风采大赛情况来看,中职学生的学习力和创造力具备很大的潜力。

3.培养高素质的跨学科复合型专业课教师

目前中职学校里多媒体艺术设计本专业毕业的教师较少,大多数还是属于“半路出家”,专业水平还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培养具备跨专业跨学科的,既有精湛技术又有美术修养的复合型教师,是学校重要的任务。让美术教师通过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培训,进入多媒体艺术设计的核心课程教学中。同时让计算机多媒体教师通过专业的美术基础培训,能够直接在教学过程中解决遇到的美术方面的问题,例如造型问题、色彩问题、构成问题,这样课堂教学的效果会更加提高,教学质量也会更加提高。

4.改善管理方法和理念,创造科学合理的多媒体艺术设计学习氛围

多媒体技术是理性思维,美术知识是感性思维,学生的学习是要在两种思维方式中不断转换,学习过程具有较大的难度。这在教学管理上也对此提出较高要求,要求能够均衡两者的学习时间、课时比例。降低理论教学的时长和难度,增加实践动手学习的时间。创造出符合情景化教学的学习场所,改进对学生学习和管理的评价标准。技术的学习和美感的培养在僵化教条的氛围中是形成不了的,只有在相对开放宽松的氛围中,想象力和创造力才可能被激发出来。

篇10

关键词:美术考古;社会文化;学习兴趣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该课程重点是中国美术考古范畴,对西方美术考古有部分涉及。自2010年起我院开设美术考古学院选修课已6学期,每学期2个班各20学时,每班近40名学生。从选课人数和开课情况来看,学生对其还是很感兴趣的(按院规定选课人数不足不开班)。通过与学生交流,他们选择这门课大致有3个方面原因:考古学有神秘感,很好奇;对考古故事和传奇感兴趣;受网络小说(《鬼吹灯》《盗墓笔记》等)影响。根据高职学生特点,教学中需减少枯燥理论,增加课程知识面和趣味性,调动学生兴趣。

二、课程建设思路

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和兴趣点组织课程,让学生在课上带着兴趣开阔视野、学有所获、完善知识体系是该课程的基本思路。

学生对美术考古更多是带着好奇心理,希望了解考古是什么。实际上真正系统地学习美术考古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是枯燥的,需要掌握大量知识。而教学中不能简单按照美术考古的内容讲知识和理论,需要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课程重点应从文化的层面来展开,在对美术遗物和美术遗迹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根据材料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学生要进行科学引导。比如要让学生弄懂盗墓和考古的差别,了解正确的考古方法。同时应全面介绍美术考古的范畴。从交叉学科的角度,分别介绍来自于美术和考古学的研究方法、田野考古工作流程,如:踏查、钻探、探方、整理、报告撰写等。同时可借助视频资料增强直观性,近来纪录片如《考古中国》《敦煌》《故宫》等都是很好的学习资料。给学生继续探究的方向是必要的,应列出参考书,指出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方法等。

三、课程组成及内容选取

课程教学设计应遵循降低难度,提高学习兴趣的原则,搭建美术考古学知识框架,为学生进一步探究打基础。课程内容组织为以下的结构:

1.基础理论

(1)美术考古学知识框架。

美术考古学基本概念;

文化:军事、饮食、服饰、家居、丧葬;

观念:萨满、佛教、道教、生死观;

制度:等级制、文官制度、礼乐制度、昭穆制度。

(2)美术考古学研究对象。

美术遗迹:壁画、雕塑;

美术遗物:绘画、雕塑、碑刻、工艺美术、其他。

(3)美术考古学方法:类型学、地层学、图像学、文献研究、科技考古、考古学文化、田野考古工作流程。

2.分类研究

(1)中国古代青铜器:青铜时代、冶铸工艺、装饰工艺、装饰纹样。

(2)中国古代墓葬艺术:概念、分期、陵寝选址原则。

(3)礼仪美术。画像石:二桃杀三士、要离、孔子见老子、秋胡妻、孟轲母、泗水捞鼎、荆轲刺秦王。

(4)中国古代典籍。

3.拓展学习

考古发掘简报解读。在内容的选取和组织方面尽量通俗易懂,减少过于艰深和枯燥的概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动脑思考。

四、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原则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引导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研究意识。可布置三项作业内容:美术考古个案分析、青铜器型图、课堂笔记。通过这些项目加深学生印象,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