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内涵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6: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旅游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本课题研究的视角
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四川是中国乡村旅游的发源地,面对的任务是“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品牌体系建设的路径是培育产业内在竞争力、达成“升级版”目标的必由之路。转型升级主攻方向是解决抵挡和粗放的问题,要适应大众旅游提档升级要求,改变人们对乡村旅游的传统认识。本课题以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实证研究对象,结合品牌形象理论、品牌定位理论、基于品牌识别的品牌创建理论、在分析乡村旅游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消费者分析、品牌定位、品牌内涵分析、品牌创建与推广和品牌管理等方面探索乡村旅游在面对升级换代的背景下实施品牌化战略的路径和模式。
(二)主要目标
本课题旨在以四川省乡村旅游为依托探索中国乡村旅游行业品牌体系建设的路径和模式。本课题将从理论分析加实证研究上形成一套乡村旅游的可操作模式为全方位品牌战略在乡村旅游项目中的实施提供有力的应用依据。
(三)主要方法和途径
本课题采用调查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四)主要观点:
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风光和设计的一些特色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来满足旅游者的世智笾和回归自然的一种旅游方式。发展乡村旅游业对于推动新农村的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如今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日益旺盛,旅游体验的日趋多样化,旅游出行日趋自主化,以口碑效应为主要传播特点的传统乡村旅游产业模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特别是散落在广大乡村的乡村旅游点具有极大的空间广度,传统的经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以自驾车为主要出行方式的客源对象的需要。在打造乡村旅游业升级版的大背景下,要突出“品相、品质、品位、品牌”,将工业4.0的理念融入农业,大力发展智能化精致农业,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本课题将以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实证研究对象,结合品牌形象理论、品牌定位理论、基于品牌识别的品牌创建理论、在分析乡村旅游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消费者分析、品牌定位、品牌内涵分析、品牌创建与推广和品牌管理等方面探索乡村旅游在面对升级换代的背景下实施品牌化战略的路径和模式。
二、主要研究成果简介
乡村旅游是结合乡村旅游区当地的发展情况,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与生态环境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以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而加强乡村旅游品牌的建设则是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寻求突破和创新的一个必然的选择。下面就阐述当前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几点建议,为进一步的促进乡村旅游品牌的建设,加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帮助,当前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知名品牌数量少。2.品牌产品内容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3.缺乏品牌化营销手段,品牌意识欠缺。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几点建议:1.拓展乡村旅游内涵。2.规划旅游集聚地,打造精品品牌。3.进行品牌化营销,扩大品牌的营销范围和营销力度,也全面推广品牌。
总之,乡村旅游品牌的建设要针对目标市场进行科学、准确的品牌定位,要体现当地区域的特点和特色,深度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加强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以提高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此项研究的社会或经济效益、应用前景及学术界的反映和引用
本课题聚焦于乡村旅游的品牌体系建设,以破解目前乡村旅游业中普遍存在的碎片化、同质化难题为设计方向和目标,是乡村旅游理论研究中的一项开创性工作。通过研究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体系,形成一套乡村旅游的可操作模式,成果为:集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美食民宿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模式。课题完成后,在助推乡村旅游升级版发展方面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由品牌定位打造个性化、特色化、精准化农家乐;由品牌化包装,做足乡村文化,让游客寻找乡愁,体验生态生活,围绕乡村品牌,让生产成为表演,让生活成为旅游,把家园变成花园,从而带动农民增收;由品牌化营销,运用新媒体营销手段(如微信、导航、智慧旅游、网络预订等传播工具)引导游客需求,对乡村旅游经营和管理者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本课题以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体系,形成一套乡村旅游的可操作模式,成果模式为:集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美食民宿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模式。该成果将指导和提升乡村旅游体系的标准化和完备化。
四、与预期计划和目标比较,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
篇2
一、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乡村旅游是指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风光为旅游吸引物而进行的兼有观光、休闲、体验性质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最初来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形式出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开始厌倦自己的生活氛围,渴望回归自然,体验感受大自然的原汁原味,渴望在山清水秀碧空万里的自然风光里彻底放松自已,从而获得一种心灵上的愉悦感。因此,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的农村,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喧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最近几年,它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市地域广阔,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文化遗产、历史遗存和传奇传说众多。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修身养息陶冶情操的场所,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通过乡村旅游城市居民可以把先进的科技知识、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知识在农村的推广,有利于农民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和一些陈规陋习,促进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城市居民也可以亲身了解和体验农村生活,加深对农民的了解,增强对农民的感情。有利于建立新形势下的城乡关糸。
2、有利于改善农村的自然环境,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长期以来,农民的生活习惯根深蒂固,例如乱堆乱放垃圾到处扔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变。发展乡村旅游就必须在美化环境提高农民素质上花大气力,在家前屋后植树种花,克服掉一些不良的习俗,编织一幅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田园风光,给游客以优美的环境享受。这在客观上也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3、有利于进一步刺激消费,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扩大内需方面的作用。消费不旺、需求不足仍然是我市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进一步刺激各方面的消费,扩大有效需求,对于促进我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旅游业由于关联性强,带动功能大,扩大消费需求的作用十分明显。。目前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启动乡村市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我市是一个120多万人口的农业大市,农业仍然以种植业为主,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太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发展乡村旅游必然带动乡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建筑、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引起区域农业产品特色化,有利于形成对产品的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系列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就业机会,进一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5、有利于拓宽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乡村旅游是一种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
其依托的资源主要是乡村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而这些资源的所有者和创造者都是农民。
并且农民可以将一般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经营性资产,具有投资少、风险小、门槛低、经营灵活的特点。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盖益。曲霞印达村几年前还是一个负债累累的穷村,近几年通过发展特色旅游,2012年全村总产值达2、8亿,农民人均收,15898元。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市乡村旅游在发展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乡村旅游层面理解不深,认识片面。
目前部分人将乡村旅游等同于农业旅游,有的甚至片面地理解为农业观光旅游,严重地降低了乡村旅游的丰富性,掩盖了乡村旅游所包含的其他类型。许多乡村旅游景区多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多数乡村旅游产品未能真正体现乡村旅游的各个层面,有的甚至歪曲了乡村旅游的内涵,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
2、乡村旅游经营和开发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品牌效应差,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在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乡村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的现象。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开发以及对乡村旅游文化狭义和片面的理解,忽视了对农村其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普遍缺乏长远发展规划,许多乡村旅游项目盲目上马。
乡村旅游点的建设囿于资金缺乏,往往在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论证、长远规划的情况下就匆忙上马,开发中东一榔头西一棒,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许多乡村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只考虑当前,不顾长远,有的乡村旅游开发本身就是对资源的一种破坏。此外部分乡村在开发乡村旅游时,人工痕迹过于明显。甚至对旅游景点牵强附会起了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名字。 4、乡村旅游人才匮乏,经营方式单一,管理混乱。
由于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处于较低层次上,真正懂得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操作中,许多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和由当地农民担任。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矛盾十分突出,使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中,严重制约了我市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5、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单一,开发产品特色少、雷同多。
目前我市乡村旅游多集中开发观光农业生态园和农家乐等旅游产品,而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乡村旅游的开发过分地依赖农业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此外,我市还存在乡村旅游产品雷同多,缺少特色产品,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象。
6、定位不明确,主题不突出。
俗话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条件,形成的特质也是不一样的,即每一个乡村都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开展乡村旅游时,应将这一地域的内涵特色挖掘出来,以此来明确定位、突出主题,从而形成差异化竞争。但目前,很多乡村旅游项目,并没有做出自己的特色来。造成了旅游区缺乏鲜明的主题,给人大而杂的感觉。
7、乡村旅游规模小,档次低,分散零乱。
我市乡村旅游现在主要分布在东边和北边几个乡镇,规模小,档次低,品种单一,一些旅游项目布局不合理,项目间缺乏统筹协调,缺少有机联系,产业链条还不够完整,造成有限的旅游资源难以整合,实现不了全市一盘棋的统筹,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加上乡村旅游分散零乱,配套设施不齐全,交通不便,使得游客停留时间普遍较短。
三、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措施
1、长远规划,科学策划,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通过科学论证长远规划,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同时还要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有利于改变目前我市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风情、民间传说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
2、保持本色,突出特色,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乡村旅游的投资商在开发中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因而对乡村旅游开发要加强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努力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例如:曲霞印达村在灯文化上下功夫,做到以灯招商,以灯引商,以灯致富,以灯发展,以灯经商,制作带有政治意义和传统意义的各种灯展。其中有中国第一航母、神九、世博会中国馆、水立方和郑和下西洋一帆风顺宝船。每年举行元霄灯会,7月30日河灯节,8月初8葡萄节,10月初8庙会节,正在形成以吃老灶头、品农家乐、尝蟹黄包、钩生态鱼、采甜葡萄、观印达灯为主题的旅游项目。
3、政府主导,加大投入,联合经营,共树品牌。
目前我市各地都在花大力气发展乡村旅游,争夺客源的竞争非常激烈。当地政府在加大对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要引导乡村旅游实现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创立品牌,增加市场竞争力,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4、增强农民参与意识,确保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乡村旅游开发要将农业、农民和乡村发展高度结合起来,使旅游业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产业。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农民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把乡村旅游做活、做大、做好,就得加大农民的参与力度,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工作,激发农民办旅游的积极性和提高农民办旅游的能力,努力开拓乡村旅游的本土特色,甚至做到无中生有,人有我特,增 加旅游收入,使广大农民真正从乡村旅游中得到实惠。
5、统筹规划,重点打造我市乡村旅游的“四大板块”。
优先打造黄桥旅游板块。充分利用黄桥古镇的知名度、影响力,吸引客流、带动大项目落户,扩大全市旅游的影响。
全力打造江苏古银杏群落森林公园旅游板块。充分利用宣堡古银杏群落独特的自然优势,以银杏养生为主轴,融合旅游、宜居、文化等多重元素,以生态景观为轴线,以水系为载体,将古银杏群落森林公园打造成以银杏养生为特色的旅游度假区。
不断强化城区旅游板块。包括以庆云寺为龙头的西郊佛教文化风景区、仙鹤湾风光带南伸北延工程、“三馆”建设、杨根思国防教育园建设等,通过打造城市旅游功能片区,将旅游元素全方位地融入城市发展,进一步强化城市休闲游憩功能,提供优良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积极发展沿江旅游板块。抓住我省建设长江风光带的有利时机,利用好10.5公里长江天然湿地岸线、万亩江心洲、300多亩夹江水域等沿江资源,以打造国家5a级景区为目标,做好规划,注重环保,推进整体开发,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打造长江湿地公园,开发融湿地风光、水上游乐、江鲜美食为一体的旅游项目。
6、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旅游创建便捷的交通环境。
篇3
[关键词] 城郊 乡村体验旅游 产品开发
乡村体验旅游是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生产形态、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乡村文化等)为吸引物,给都市人提供认识农村、体验农家生活、追寻古朴民风民俗的机会,为游客提供娱乐、教育、审美和逃避现实等体验的乡村旅游的高级形式。
一、石家庄城郊乡村旅游产品的现状
1.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
目前,石家庄城郊乡村旅游产品主要以农家乐和小景点休闲为主,以采摘游为主要活动形式,基本还停留在“摘农家果、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的阶段。
2.乡村旅游产品普遍缺乏文化内涵
产品项目的设计和开发缺乏文化品位,许多乡村旅游活动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在发掘当地民俗风情、提高活动娱乐性和游客参与性等深层次开发还做得不够,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
3.乡村旅游产品整体营销观念薄弱
部分乡村旅游景区缺乏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发展大旅游的整体观念不强。乡村旅游企业存在单枪匹马打市场者多,团结协作、联合促销者少现象。
4.乡村旅游产品缺乏规划和策划
许多乡村旅游项目盲目上马,开发时城市化、雷同化明显,展示乡村差异、突出乡村特色不够。
二、体验经济时代乡村旅游产品的特征
1.制造独特的经历和体验
旅游业是以出售体验和经历为主要产品,因此,在产品的设计上应该以资源为舞台,以环境为背景,以文化为内涵,以设施为载体,以服务为支撑,为旅游消费者制造独特的体验和经历。
2.讲究环境的营造和氛围的设计
现代旅游不论观光还是度假,人们都期望赋予更多休闲的内涵。旅游消费者日渐成熟,换个环境放松身心成为主要追求,强调体验参与,讲究环境的营造和氛围的设计。
3.注重社会生活资源的挖掘
现代旅游者更青睐融入生活元素、生活气息、生活情趣的乡村旅游产品。人们期望能在观光中观察生活,在度假中体验生活,在休闲中品味生活。因此,乡村体验旅游产品在设计中要注重社会生活资源的挖掘,浓郁的生活元素已成为乡村体验旅游产品不可或缺的部件。
4.旅游者参与产品的设计和生产
随着旅游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人们希望主动参与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全过程,注重参与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5.产品呈现生态化
乡村体验旅游产品要实现资源规划开发的生态化、旅游管理的生态化、旅游设施的生态化、旅游行为的生态化、旅游的生态知识普及、旅游服务的生态化等等。
6.产品实现组合集成
旅游者不愿被动接受定型的标准化产品,追求更能体现个性化、多样化、自由化的旅游,更倾向于自己做主、自行组合、自由行动的产品。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上,既要考虑各子产品的相对独立形成菜单式模块化,又要使各子产品能够自由拼装无缝连接,使旅游者能自主便捷地设计组装中意的旅游产品。
三、石家庄城郊乡村体验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
1.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的地方性
乡村作为承载我国地方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历史文脉延续的重要场所,乡村旅游是区域性和地方性的旅游活动。
2.突出乡村旅游产品内容的原味性
石家庄城郊乡村资源文化内涵丰富,有反映人与自然的依存和延续、形态独特的乡村聚落;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等。只有将这些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深层次、多方位开发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才能增加乡村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3.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的优品性
乡村旅游产品应追求真、善、美的境界,为游客提供货真价实的高品位产品,这样的产品才是可持续的旅游产品。
4.突出乡村旅游产品内容的差异性
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要突出产品的差异性,应紧密结合区域性旅游市场,开发出类型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避免产品雷同重复。
5.突出乡村旅游产品形式的多样性
只有多样性才能丰富乡村旅游活动,满足多样的乡村旅游需求,增强乡村旅游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产品形式上的多样性是对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的体现,也是深层次经营的结果。
四、石家庄城郊乡村体验旅游产品设计
1.农业旅游园区
石家庄城郊发展观光农业有良好的基础。赵县万亩梨园、栾城草莓基地、藁城千亩黄杏园、赞皇的大枣、元氏县石榴、鹿泉上寨乡大枣、鹿泉市紫藤葡萄等,已成为石家庄城市郊区乡村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以这些农业基地为基础,打造具有复合功能的农业旅游园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2.乡村DIY活动中心
石家庄城郊农村还可开发乡村DIY活动中心。具体包括乡村特色传统工艺品DIY(捏面人、泥塑、脸谱、风筝、老式玩具等)、乡村传统食品DIY、农耕作业(松土、播种、育苗、施肥、除草)、亲自驾驭农耕机具如收割机、牛车、耕耘机、插秧机等。
3.乡村俱乐部
乡村俱乐部是服务于城市居民或高收入阶层进入乡村进行旅游、休闲、度假消费的重要形式,是乡村旅游的信息中心和中介机构。乡村俱乐部应根据周围自然环境、地理地貌特点,充分融合地方性文化要素进行设计,不仅体现在居住特色、装饰特色和服务特色上,还要体现在乡村俱乐部提供的住宿、餐饮、娱乐方面。
4.乡村博物馆
石家庄城郊乡村历史遗址和遗迹、人文活动与民俗活动丰富,可开发乡村博物馆,集中展现乡村文化历史。乡村博物馆的陈列主题要别出心裁,特别要搜集对农业历史有重大纪念意义和时代性的重要文物,从更高层次和深度上丰富陈列内容,多角度展示乡村发展。此外,乡村博物馆应配套建设商店、咖啡厅、酒吧等,并开办与农业和农村民俗有关的各类节庆娱乐活动。
5.乡村田园公园
石家庄城郊乡村自然景观秀美,地势西高东低,地貌类型复杂。可利用丰富的乡村自然景观资源,将山丘、河流、水池、草地、农田、林地和街头广场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多样性的乡村田园公园,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去处。
6.乡村民俗度假村
石家庄城郊还可发展乡村民俗度假村,为城市居民提供新鲜生活体验的机会和场所。民俗度假村要打造安静、接近自然的环境,体现人文关怀,提供运动和游憩、人际交往的平台。
7.古村落
古村落指的是至少在民国前建村,保留了较长历史沿革,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地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石家庄城郊至今保留完好的明清于家石头村就属于此类。石头村属于遗产性古村落,可以利用古民居的艺术特点、古村落空间的完整性和村落农耕文化的丰富性,深层次挖掘其中蕴藏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将文化提升为传统村落持续利用的生命力。
五、石家庄城郊乡村体验旅游产品开发的保障措施
1.政府主导、部门联动
应做好石家庄城郊乡村体验旅游开发规划,严格按照近、中、远期的规划设计,有步骤、科学合理地进行旅游项目的建设和旅游活动的组织。
2.吸引社会资金
发展资金紧张,是困扰乡村游发展的一大瓶颈。所以要积极争取中央、省、地方的旅游资金支持,积极利用银行中长期贷款进行旅游项目投资,鼓励乡村原有居民申请小额信贷进行先期投入,制定并积极推行有关旅游投资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打破区域和行业界限,通过招股集资、入股集资、集资联营等形式鼓励、吸引当地和外地有条件的农民或企业家投资开发与经营。政府要制定引导扶持政策,形成一套合理的投资融资机制。
3.充分利用互联网营销
网络营销覆盖范围广,信息传递快捷,宣传服务费用成本低,可以通过互联网促进旅游者与乡村体验旅游经营者之间信息的沟通,提供双方信息的交流平台。可以通过网络来展示农家旅馆的位置、价格、卫生状况、就餐情况、通讯情况、周围环境等等游客所关心的问题,还可以通过网站以多媒体的方式表现生动活拨、真实而有说服力的乡村体验旅游活动内容。
4.大力培养专业人才
因为乡村很难吸引外地人才,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直接导致了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管理和市场营销的落后。可以利用高校、中职的旅游人才教育系统和旅游局的培训班等进行学校教育与上岗培训相结合,对开发者和管理者实行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教育培训机构应制定科学、合理、全面的人力资源教育培训计划,不断加强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文化、技能建设,为石家庄城郊乡村体验旅游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吴文智: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创新[J].旅游学刊,2003年第6期
[2]王云才等: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7年4月
[3]成都城郊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研究.农村经济,2004年第5期
[4]何景明:城市郊区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12月
篇4
奉化市具有独特的农村自然生态风光、田园景观、人文资源和特色农业产业,全市356个行政村近一半拥有优质旅游资源,在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上世纪90年代中期,奉化滕头村率先提出“用景观的理念经营农业,用旅游的理念建设农村”,保护利用“全球500佳”的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一、二、三产,着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在滕头模式的启发下,奉化市把发展“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休闲旅游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因地制宜突出了生态旅游型、田园风光型、滨海风情型、文化特色型等四种类型的休闲旅游特色村建设,并加强分类指导,在有资源、有客源、有财源、有意愿的地方先行发展。目前,已有33个村形成较有特色的乡村旅游规模,9个村和经营规模较大的21家“农家乐”分别被认定为浙江省、宁波市“农家乐”特色村与点。去年初,奉化市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授予首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滕头村初步通过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评审,并被评为省首届农家乐十佳特色村。但是,奉化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奉化市的乡村休闲旅游像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以农民为经营主体,而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旅游经验相对缺乏,致使多数乡村休闲旅游,特别是小型乡村休闲旅游经营户对乡村休闲旅游的未来发展认识不够,经营和管理理念落后甚至缺乏,在产品设计方面互相模仿,很少主动地创造能迎合旅游者需求的富有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导致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目前奉化市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主体有两大形态,一是以到“农家乐”吃农家饭为主,二是以“收获品尝型”为主。奉化的“农家乐”与全国各地一样,都存在产品类型单一、特色不足的现象,没有构成强大的吸引力,造成了同类产品的重游率低或游客滞留时间缩短等现象。“收获品尝型”产品则以匆匆的“观花、摘果”一日游产品为主要形式,同时,由于“观花、摘果”产品的季节性强,导致花开、果熟季节景点游客拥堵,旅游质量难以保障,而其它季节则门庭冷落。
(二)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参与体验性弱
旅游是一种体验,休闲时代的体验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休闲旅游应突破原始的表面层次的被动式的体验,从而达到一种被动式经历与主动感悟相结合的真正意义上的体验。旅游者来乡村旅游其参与互动程度与体验效果直接相关,参与互动程度越高,体验效果越好;反之,则越差。目前奉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仍然是以走马观花式的观赏乡村自然风光或者现代农业产业园等观光产品为主,即使一部分乡村度假型旅游中设计了让游客参与和体验乡村农业生产生活、节庆艺术及健身娱乐活动的内容,但是就其开发层次而言,仍然处于表面层次的开发,只是在原有农业生产基础上稍加改动,或对乡村生活片面简单地抽取,缺乏创新设计的乡村旅游产品,影响了游客的参与体验。
(三)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低
乡村休闲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性是休闲旅游产品的内容和深层表达,是休闲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休闲旅游的突出特征。当前,奉化市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普遍缺乏文化内涵,产品项目的设计和开发缺乏文化品位,体现乡村民俗、社会风情、乡村生活、乡村文化的乡村休闲产品较少,乡村酒店和乡村旅馆的设计布置文化气息不浓郁,也未能充分体现当地乡村特有的意象。大多数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印象只是浅层次的到“农家乐”吃农家饭的形式,而奉化现时的“农家乐”大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缺少对饮食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炼,不注重搜集挖掘饮食文化资源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风土人情、文物特产等资料,没有把饮食佳肴与文化内涵有机结合,不够重视游客的精神享受。
(四)乡村休闲旅游的配套设施不完善
近年来,奉化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启动了一大批项目,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快了城乡一体的“路网”、“水网”、“电网”、“通讯网”和“生态环保网”的形成。但是,目前这些基础设施项目与乡村旅游的连接性不强,并没有真正为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的打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一是虽然“村村通客车”工程在奉化已完成,但多数进村公路级别低,路况差。二是很多乡村道路缺乏必要的标识系统,使旅游者进入乡村旅游地后东绕西转,交通成本上升。三是乡村景区内指示系统和解说系统尚不完善,缺乏必要的指示牌和解说牌。四是与乡村休闲旅游者主要交通工具——汽车配套的停车场、加油站、维修站等设施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五是有些乡村的卫生设施还处于原始状态,与秀丽的乡村风光形成巨大反差。六是休闲旅游者非常关注包括“保险”、“救援”等项目在内的“救援系统”,但是目前奉化乡村关于维修援助和安全救助等方面的服务都比较欠缺。奉化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在各地乡村休闲旅游开发中也普遍存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现代化视域下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路径探讨
(一)优化乡村旅游产品的结构,满足旅游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现代化视域下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必须满足市场多样化、高级化、个性化的需求,对现有乡村旅游产品进行深层次开发,优化现有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结构,增强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求,让乡村休闲旅游向更高层次持续地发展,使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由同质化竞争转为差异性竞争,形成乡村休闲旅游新格局。一是丰富表层体验的山乡观光体验型旅游产品。开发以山村独特的山野风光为依托、以绿色生态休闲为主题的山乡旅游,营造“景在村中,村在景中”的山乡风情,让游人观赏林木葱绿、民居掩映的美景,尽领山乡绿野风情。与此同时,沿山发展山地乡村度假,尽显“山水人家”情趣。二是创新开发参与体验型旅游产品。如开发以成片花园、果园为依托,以赏花摘果、园艺习作为主题的花果观赏体验型乡村旅游。以奉化市为例,花果观赏体验型以萧王庙街道林家村万亩桃园、溪口镇三十六湾村花卉园林、西坞街道尚桥茶园等为代表,其他众多乡村为辅助,主要利用农村原有的成片果园、茶园和花木,为游客提供赏花、剪花、插花,观果、摘果、尝果,采茶、品茶等旅游活动场所,使游客既愉悦身心又从较深层次体会花文化、果文化、茶文化的内涵。游客在这里还可以亲近自然、挖地种菜、与农民共同生活,体验农耕的辛苦与快乐,体验乡村生活的简朴和耕种收获的喜悦。总之,乡村休闲旅游要避免开发成只以视觉审美为主的观光形式,应把乡村特色资源、生态环境、现代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等合而为一,集观光、娱乐、健身、科普等为一体,使游客身心放松的体验审美休闲活动成为乡村休闲旅游开发的主要形式。
(二)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培育以“文化”为灵魂的乡村旅游品牌
乡村休闲旅游的内在价值及附加价值都是经由文化表现出来,文化是乡村休闲旅游的灵魂,是乡村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注重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传承、突出乡村休闲旅游的文化特色,有助于提升乡村休闲旅游的吸引力,有利于加大乡村休闲旅游的辐射范围。据报道,国际游客对旅游地的文化有强烈的关注,英、美、日、德、法、澳六国的旅游者无一例外地把“与当地人交往、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当作出境旅游的重大动机之一,而乡村旅游产品正符合境外旅游者这一需求。因此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时要深入发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通过文化创意、文化包装、文化经营等方式精心打造文化主题型乡村旅游产品,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并突出“文化”的灵魂作用。对乡村特有的名人轶事,以及与建筑、娱乐、餐饮、文学、休闲等方面相结合的民风民俗,广泛收集整理,融入文化因子,特别是融入非物质文化因子,使其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以此培育以“文化”为灵魂的乡村旅游品牌,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位与吸引力,丰富游客的视觉、听觉、文化感知与心灵之旅的内容。以奉化为例,可将具有地方特色的奉化布龙、奉化吹打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乡村旅游,设计一些参与式的旅游活动,以增加旅游产品的特色和文化内涵。也可把溪口镇岩头等古村落特色建筑与文化作为核心吸引物,满足游客对古村历史与文化体验的需求,而且在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同时,达到对古村落建筑与文化保护的目的。还可以注重搜集乡村饮食文化资源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风土人情、文物特产等资料,使之与乡村休闲旅游活动结合起来,让游客边听故事、边观赏原料和烹饪工艺、边品尝美味佳肴,使游客乐在其中,受教育在其中。
(三)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乡村旅游产品转型升级
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首先要把第一产业做强,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实现农业产业的升级。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将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背景支持,因此应该把乡村旅游资源由当前的小块分割结构聚集起来变成大块结构,为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化发展创造条件。如注重乡村旅游与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相结合,高起点、大规模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园区,搞好特色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做大做强特色乡村旅游产业。以奉化为例,可结合东部海洋农业区、中部城郊农业区和西部生态农业区“三大农业区”格局,重点形成金峨至滕头的城郊田园休闲带、三十六湾至岩头的休闲观光精品带、冷西至黄贤的生态高效农业休闲旅游带。一方面摆脱传统的单一种植业开发模式,鼓励沿线村民发展水蜜桃、竹林、花卉、苗木、草莓、芋艿、葡萄、名优茶、名特畜禽、海水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另一方面运用现代手段和技术,指导各村开展乡村休闲旅游业,使休闲旅游向农业渗透,农业与休闲旅游联姻。在推进农业产业资源整合,把生态效益、民俗文化和空间环境等无形资产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的同时,打造特色化的观光、休闲和度假等旅游项目,提升乡村旅游产品档次,最终推动奉化市乡村旅游产业的全面升级,发展乡村的休闲旅游业。
(四)加强外引内联,形成多元化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格局
当地政府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的主导力量,在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开发审批、规划、评估以及管理方面要进行积极有效的指导、监督。外来资本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的重要力量,通过筹措外来资金,加强乡村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广大农民是培育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内生发展动力,毋庸置疑,乡村休闲旅游的投资经营主体应该是农民。政府应通过外引内联,让外来企业与当地农民在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结成一定的利益关系,建立利益联接机制和联动发展模式,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业健康发展。如借鉴近年农业产业化实践中出现的诸如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利润返还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促进外来企业与农民在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又如针对休闲旅游中家庭、小团体、自驾车出游比例不断增大的现实情况,引导外来企业与农民共同建设适合家庭住宿的房屋、有利小团体聚会的场地,以及为自驾旅游者提供更加完善的交通标识系统,规划和建设自驾车营地、汽车旅馆、露营营地等,逐步把现代化的服务及设施与农村古朴民居、民风、民俗紧密结合起来。此外,还可以通过发挥乡村旅游的乘数效应和拉动功能,形成以乡村旅游业为中心的产业链,建立旅—农—工—贸联动发展模式,从而推动农村产业分工,并带动交通运输、通讯网络等关联产业的快速发展,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这些都将有助于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的打造和乡村休闲旅游多元化格局的形成。
(五)加强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乡村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篇5
大庆市乡村旅游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良好的资源基础、发达的交通条件、广阔的客源市场。在黑龙江省开展乡村旅游专项工作的推动下,因地制宜地发展大庆市乡村旅游。在黑龙江省将着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背景下,依托特色景观、民俗风情、沿江文化等优势资源,营造特色鲜明的乡村风情体验活动。建立在以湿地景观、民俗风情、农事生产生活等基础上的乡村体验旅游,将进一步丰富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有助于提升大庆市乡村旅游的整体形象。
1. 旅游产品开发原则
旅游产品开发首先要对市场需求、竞争环境、旅游地现状等诸多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合旅游地特色设计出符合旅游者需要,具备市场竞争力且便于经营运作的旅游项目。大庆市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应遵循以下开发原则:
1.1市场导向原则
不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对旅游者缺乏吸引力,其开发过程仅是旅游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大庆市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必须遵循市场导向原则,牢固树立市场观念,以旅游市场需求作为旅游产品开发的出发点。产品开发过程,首先要确定客源市场的主体,明确旅游产品开发的针对全体特点。其次,要根据市场定位,调查和分析市场需求和供给,把握目标市场旅游者需求的特点、规模、变化规律,始终坚持以旅游者需要为出发点,着眼于市场的潜在需要。按照旅游者的需要开发旅游产品,使目标市场的所有旅游者均感到满意。
1.2文化特色原则
具有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产品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也易于为当地社会所接受。
在开发的过程中,要挖掘和提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塑造能震撼人心的高品质的旅游文化。大庆乡村旅游产品可结合石油文化、蒙古族风情等文化内容。产品设计应考虑蒙古族居民的民族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因素,设计和销售具有结合蒙古族的特色文化艺术、饮食习惯、盛大活动设计旅游项目,同时应兼顾旅游者民族尊严、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杜绝危害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旅游产品。
1.3乡土化原则
指在产品设计应充分考虑景区基础设施容量和地区特色。由于接待和交通服务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所以,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必须重视景区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状况等因素。同时产品应具有鲜明的特色,具有"新"和"奇"的特点已成为旅游景点生存与发展的第一生命力。富有个性的旅游景点对人们有更大的旅游吸引力,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开发旅游资源时,要不断地挖掘新的、与众不同的可供旅游的自然或人文事物,发挥地方优势,努力整合地方文化。
1.4参与原则
目前我国旅游者消费心理已经成熟,不再满足走马观花式的农业观光旅游,注重参与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大庆乡村旅游产品应设计参与、体验、亲身感受的项目,满足游客体验需求。产品开发应注重融入文化因素,设计文化细节体验的旅游项目,获得充实而完美的旅游体验。
2 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2.1明确旅游需求,确定市场定位
开发推广乡村旅游产品之前,应了解乡村旅游者体验动机。一般游客希望能亲近自然、追求变化,体验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暂时摆脱压力。乡村旅游可以设计农活体验项目,让游客通过学农活体验农民的心情和劳动方式。不同细分市场乡村旅游体验需求具有差异性。学生市场应偏重于教育体验,工薪阶层应偏重于放松休闲体验,老年人应偏重于怀旧与文化体验。产品开发时,针对不同年龄、阶层、知识水平或经历的游客制定出不同的体验。
2.2结合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产品
乡村旅游地就应根据当地资源特色,建设有区域优势的主题,为满足游客的好奇心,设计丰富多样的乡村体验旅游产品。大庆乡村旅游应依托特色景观、民俗风情、沿江文化等优势资源创造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方式。
为满足人们对无公害的绿色食品的渴望,在原有温室大棚、果蔬生产基地基础上,八井子、大同、林源、民吉等地打造“果蔬采摘游”。让游客在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通过体验采摘获得身心的愉悦和放松。旅游景区的建立应注重乡村田园风光的营造,以当地特色农作物为亮点,为旅游者营造一个真实的农作物生产情景和乡村优美的生态环境相结合。
在原有蒙古族居民聚居区,阿木塔蒙古风情城、吉禾民族赛马场等地可打造民俗风情旅游。根据蒙古族生活习惯和传统节事庆典的特点,为游客塑造体验民族风情的舞台。注重民族风情意境的塑造,将蒙古族生产、生活情景与民俗体验活动相结合。
2.3丰富体验环境,注重产品参与性
乡村旅游项目应提供一流的乡村生态环境,为游客营造体验旅游的真实“场景”, 如全面配备农户家中应有的有各种农用工具、生活用具和供劳作的试验田。产品开发应挖掘乡村风情体验的内涵,增加乡村体验旅游产品的审美价值、娱乐价值、教育价值。可以让游客体验春耕、夏种、秋收等劳动活动,也可让游客吃农家饭、睡农家炕等,亲自体验乡村生活,实现游客的参与价值。
2.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生态型乡村旅游开发,同样需要对基础设施进行一定的改造和建设。为满足大量游客的游览需求,要改造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还要完善公共图形标志、信息网络建设、游客咨询、接待中心建设,特别要改善卫生条件,完善环保设施。
篇6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乡村旅游;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7-3891-03
Thoughts o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from the View of Converting Economy Development Way
SUO Sheng-an
(Henan Polytechnic, Zhengzhou 450046,China)
Abstract: The conversion of economy development way had raised higher requirement as well as rare ch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The necessity of converting development way of rural tourism was demonstrated. Meanwhile, the key problems in current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 And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guidance of government and market promotion, betwee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r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conservation, between generality and individuality, between standardized service and personalized service should be correctly handled from the view of converting economy development way.
Key words: economy development way; rural tourism; countermeasures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旅游得到了蓬勃发展,产品类型日趋丰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素质持续提升。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乡村旅游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当前,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工作重心,这既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这一背景下,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发展是我国旅游业在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的重要课题。
1 乡村旅游转变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乡村旅游是指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资源,为旅游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和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经营活动[1]。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乡村旅游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很强的必要性。
1.1 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宽广的发展平台和良好的发展机遇,而发展乡村旅游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则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这种旅游方式消耗资源少、环境成本低,有利于改变传统的资源消耗型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2]。因此,惟有转变发展方式,紧密围绕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才能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维度全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2 是适应新时期旅游业科学发展的需要
乡村旅游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涵,拉动了广大城镇居民的旅游消费需求,带动了旅游市场的繁荣,极大地增强了旅游业的发展后劲。然而,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乡村旅游整体而言依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乡村旅游要适应我国旅游业以数量型和速度型为主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以质量型和效益型为主的内涵式发展的趋势,就必须既要大力发展大众化的农家乐旅游,又要积极开发乡村度假等高端旅游产品;既要追求数量规模扩张,也要注重提高素质效率。
1.3 是顺应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消费趋势的需要
1998年,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体验式经济时代来临》一文中指出,体验式经济时代已经来临。所谓体验经济,就是指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载体)、为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活动[3]。旅游活动是一种寻求差异文化和体验异地风情的大众精神休闲行为。旅游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求一种愉悦体验,这是旅游本质的规定[4]。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对于乡村旅游而言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是困难和挑战。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消费呈现出旅游环境注重原生性、旅游氛围注重休闲性、旅游活动注重参与性、旅游服务注重个性化等多元趋势。惟有转变发展方式,加强自身内涵建设,乡村旅游才能顺应体验经济时代下的旅游消费趋势,从而获得更大的产业发展空间。
篇7
关键词:国内;乡村旅游;开发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
国内有关乡村旅游的定义较多,何景明和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05期)认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二.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一)传统的乡村旅游
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虽然传统的乡村旅游对当地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经济影响,并增加了城乡交流机会,但它与现代乡村旅游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传统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实际上,传统的乡村旅游在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目前都广泛存在,在中国常常把这种传统的乡村旅游归类于探亲旅游。
(二)现代乡村旅游
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旅游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具有现代人特色旅游者迅速增加,现代乡村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分清这种“回老家”的旅游或者传统的乡村旅游与现代乡村旅游的区别。目前我们谈论的乡村旅游是指现代乡村旅游。
三.乡村旅游开发分析
(一)乡村旅游开发现状
我国各地的乡村旅游开发主要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目前正向以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其中国内游客参与率和回游率比较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和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等几个方面。
(二)乡村旅游开发类型
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逐渐呈现出产业的规模化和产品的多样化。国外一些与乡村旅游相关的旅游主要有:农业旅游、农庄旅游、绿色旅游、一般指偏远乡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和区域的旅游等。
综合国内乡村旅游的现状和其它学者的研究成果,乡村旅游基本类型归纳为以下几类:
1.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
2.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乡村旅游。
3.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
4.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
(三)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乡村旅游层面理解不深,概念混乱。目前部分学者将乡村旅游等同于农业旅游,有的甚至片面地理解为农业观光旅游,严重地降低了乡村旅游的丰富性,掩盖了乡村旅游所包含的其他类型。许多乡村旅游景区多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多数乡村旅游产品未能真正体现乡村旅游的各个层面,有的甚至歪曲了乡村旅游的内涵,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
2.乡村旅游经营和开发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品牌效应差,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在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乡村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的现象。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开发以及对乡村旅游文化狭义和片面的理解,忽视了对农村其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普遍缺乏规划和策划,许多乡村旅游项目盲目上马,开发中城市化倾向明显。由于资金缺乏,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许多乡村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只考虑当前,不顾长远,有的乡村旅游开发本身就是一种破坏。此外部分乡村在开发乡村旅游时,人工痕迹过于明显,农村旅社建成高楼大厦,城市化倾向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特色。
此外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多以专项旅游产品出现,如观光果园、观光茶园、高科技农艺园、多功能花卉园、休闲渔场等,与其它景区和自然资源结合程度不够,旅游从业人员中农村人员偏少,旅游收益主体不以农民为主。而发达国家开发乡村旅游主要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民的收入,一般以小型开发为主,农户为参与主体,旅游收入只是对当地农民收入的一种补充,这与我国的乡村旅游有较大的区别。
参考文献:
[1]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何景明;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J];旅游学刊;2004年01期
伍卓;彭小月;;刍议我国乡村旅游开发之路[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李华敏;乡村旅游行为意向形成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王继庆;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篇8
把全域旅游和美丽乡村建放在一起调研,主要是考虑到两者联系很紧密,发展全域旅游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载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全域旅游的必然选择,没有美丽乡村的建成,旅游就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全域”。刚才,通过实地调研,对我区全域旅游及美丽乡村建设建设有了更为直观、详细的了解。应该说,近年来,特别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动员大会以来,旅游委、农办、规划、国土等相关部门积极作为,大力实施“旅游+农业”“旅游+乡村”工程,不断推进全域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为建设现代化健康美丽新城区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在推进过程中,也碰到一些难点,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要素保障力还有待强化。相对城区,农村旅游交通通达性不高,旅游配套设施较差;专业人才缺乏,从业者年龄偏大,整体文化层次较低,导致行业整体服务水平不高;土地制约严重,造成部分农场、农庄突破用地用途管制,以农业设施用地方式办餐饮、搞休闲。二是产品供给力还有待增强。我区乡村旅游点多面广,但特色挖掘不深,总体层次不高,大部分以观光旅游、蔬果采摘为主,既符合自身特色,又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业态不多,导致旅游产品有效供给不足。
一、坚持全景化打造,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颜值”。全域旅游,不仅城区要美,乡村也要美。要把一个村作为一个景点、一个镇(街道)作为一个景区来规划发展,统筹好旅游资源要素的衔接与布局,实现村正景中、景在村中。一要注重规划引领。加快推进全域旅游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多规融合”理念,促进全域旅游规划与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农业、水利等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和融合,做到旅游元素、景点标准、游客需求与其他项目建设统一规划、统筹实施。二要完善基础设施。结合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强势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推动城乡面貌和卫生环境有根本性改变。加快“桃花盛开”“四季花香”“海韵渔歌”等美丽风景线建设,实施旅游道路沿线的美化绿化和改造提升工程,强化对乡村旅游景点交通、绿道慢行系统、停车场、厕所等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域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三要营造特色风貌。杜绝简单复制、粗暴克隆现象,紧扣地方特色,找准主攻方向,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批旅游风情小镇、美丽宜居乡村,探索各具特质的发展路径。
篇9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经济对策展望
乡村旅游起源于西方,早在19世纪,乡村旅游因现代人逃避工业城市污染和快节奏生活方式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起来。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旅游业的迅速扩展,乡村旅游更是蓬勃发展。我国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政府发展旅游的主导战略指导下,在国内旅游市场需求的促动下,我国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起来。
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传统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活动。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筑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因此,加强乡村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全面了解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把握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对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加快各级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指导意义。
1乡村旅游的形式与发展特点
1.1我国乡村旅游的形式
按照我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状况,现有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农园采摘形式。主要利用农业生产的场地、产品、设备、作业及成果作为农村旅游获取收益(如利用荔枝、桔柑、杨桃、葡萄、橄榄等果实以及蔬菜、茶、花卉的采摘);二是农业生产技术或生态农业园形式。主要以展示种植业的栽培技术或园艺、农产品及其生产过程为主的一些花卉园,以花卉树木培植环境为主,使之成为生产花卉树苗进行买卖和观赏相结合的花卉园;三是畜牧观赏狩猎形式。利用牧场、养殖场、猎狩场、跑马场等,给游人提供观光、娱乐、参与牧业生活的风情和情趣;四是乡村文化或乡村休闲旅游形式。以乡村地居留、体验乡村生活和乡村民族文化为主体的方式,理解和享受自然、淳朴的农家饮食和文化特色。
1.2我国乡村旅游特点
1.2.1资源分布广泛、内容多样。我国国土幅员辽阔,纬度跨幅大,除高山、沙漠等少数地区外,广泛分布着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农民,他们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世代不断的努力,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乡村景观资源。因此,我国的乡村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极为广泛。同时,乡村旅游资源的组成,既有自然环境、物质成分,又有非物质成分。旅游资源多样化的组合形式,决定了乡村旅游资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既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区等不同的农业景观,集镇、村落等不同特点的聚落景观,又有各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1.2.2乡村旅游产品地域性强、整体性鲜明。乡村旅游产品与乡村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了不同的乡村景观类型。即使同一种景观类型,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又有不同的特征,如不同气候带形成了相应的农业带。而由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宗教、民族、文化、人口、经济、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等要素组成的社会环境的差异性,又往往形成不同的乡村民俗文化和文化环境,如民族服饰、信仰、礼仪、节日庆典等。这种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各要素组成的复杂而和谐的乡村旅游产品,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
1.2.3乡村旅游活动规律季节性不强、淡旺季不明显。由于乡村旅游产品的休闲特性,来自大、中城市的游客,其活动就不单纯以观光式的大众旅游形式为主,虽然随四季的变化,人们的生产、生活的运行规律表现出很强的季节性,但以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春之花、夏之绿、秋之实、冬之作”等等,却可以展现给都市的人们不同丰富景观与乡村文化氛围,从而与传统的旅游活动淡旺季有所区别。
2我国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
2.1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就业
2.1.1增加就业机会。旅游业是关联度非常高的巨大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测算,每增加1元收入,可带动关联产业4.3元的收入,而该乘数,在经济落后(边际消费倾向更大)的地区还要更大。
2.1.2促进多种形式副业的发展。我国绝大多数农民还是以务农为主要就业形式,往往无法达到充分就业,而旅游业则为农民提供了一个从事副业的好机会,农民可在农闲或旅游旺季,通过生产有乡土特色的小商品,提供农家住宿餐饮,采摘当地土特产出售,充当导游轿夫等多种角色来实现就业。这不但能成为他们进行充分就业的有益补充,而且在乡村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还可成为其就业的主要形式。
2.1.3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我国农民无法充分就业的关键原因之一,在于其自身知识技能有限,就业选择面较狭窄,无法应对高技术含量行业的挑战。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将一些新的思想观念和技术引入农村,为农民接触广大世界,提升自身素质,适应时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将为农民在转向其他非农产业就业时提高自身竞争力,提高成功就业的几率。即使这些农民不从事旅游业而继续进行农业生产,也有更大机会发展农业的前向生产和后向生产,从而促进其在农业领域充分就业。
2.2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增收的困境在于有效就业不足,乡村旅游有助于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可以促进农民增收。乡村旅游有助于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得更多收入。当前,农村发展观光农业,以吸引城市人来农村直接采摘瓜果、花卉等形式,使农民可将更多的农产品顺利出售,避免农产品销路不畅造成损失。同时,将农产品直接出售给最终消费者,也可获得更好的价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此外,参加乡村旅游的游客会在乡村进行多种消费,如购买有民族风情或乡土特色的手工艺品,在农村享受农家饭和农庄住宿,需要导游及轿夫提供脑力、体力服务等,这些都将使农民获得新的收入渠道,农民可以从提供乡村旅游服务中得到更多的收益。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地方财政收入有望得到较大增长,其中部分可以转化为对贫困人口的转移性补贴,从而增加这部分人群收入,农民可以得到更多转移性收入。3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对策
3.1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人员的素质
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关键,而旅游服务质量的高低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既要加强对乡村旅游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督促并组织他们学习我国的旅游政策法规,规范他们的服务操作水平,端正服务态度,使他们具备承担乡村旅游服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也要重视对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地培训。
3.2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策划,丰富内涵,丰富产品结构,吸引客源
要坚持“因地制宜、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发展协调”的原则,在充分考虑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从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生态资源、产业资源和人文资源出发,精心编制各具特色、切实可行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应的布局建设规划。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认真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同时,还要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改变目前乡村旅游产品结构相似、档次不高的状况。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加快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文化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格局。
乡村旅游经营者要以旅游服务为舞台,设计更多的主题活动,让游客参与进来,通过经历与体验,让游客从中获得精神的放松与娱乐,并让这种美好体验伴随着游客长久存在。
3.3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突出田园特色。项目开发要注重对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对乡村旅游开发要加强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指导,强化经营的特色,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要创立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对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拓展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把乡村旅游重点区域列入旅游景点、景区、旅游线路推荐名录。鼓励乡村旅游经营业主以协会等形式组团参加省、市统一组织及推荐的促销活动。要鼓励和引导经营户根据导向和消费需求,依托产业特色、生态优势打造品牌景点;依托文化底蕴、特色民俗风情打造品牌活动;依托集观光导游员、民俗风情讲解员、特色活动指导员、农副产品推销员于一身的乡村旅游经营者队伍打造品牌服务。营造品牌促提高,经营品牌促发展,促进我国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作出应有的贡献。
3.4加强领导,加大扶持
乡村旅游是丰富的旅游产品,也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兴产业,它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心,需要有关部门形成服务合力。因此,必须加强统一领导,加大扶持力度。要落实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设立专款专用,重点用于乡村旅游重点项目的扶持,示范村、示范点、示范户的奖励,以及发展乡村旅游业工作成效突出的县区、乡镇和村的奖励。同时,要落实乡村旅游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使办公人员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能,为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奠定良好条件。
4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展望
乡村旅游作为“绿色生态经济”和“体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都市人追求心灵回归的精神家园,是旅游业中日渐绽放的奇葩,是至今保存得最好、开发潜力最大的旅游资源,是实现落后农村脱贫致富、改善农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城乡文化交流、共同发展的重要渠道。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乡村旅游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随着旅游方式的不断扩展和旅游内容的不断更新,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特殊的旅游活动,也必会不断地改变其方式和内容,不断地寻求最佳的方式来满足旅游者不断变化着的需求,使之成为一种重要而流行的旅游方式。同时,乡村旅游也会与各种旅游方式相互结合,共同谋求最佳利益,共同推动旅游业的前进。
5参考文献
[1]王龙,武邦涛.乡村旅游业对增加农民收入的效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2006,34(19):5106-5107.
[2]李坚.基于SWOT-PEST分析的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对策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7(12):193-194.
[3]郭宾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经济发展[J].新农村建设,2006(1).236-237.
[4]曹辉,陈秋华,陈平留.乡村旅游发展PPT战略思考[J].技术经济,2006,25(1):1-3.
[5]秦学.中国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优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6):715-718.
[6]林刚,石培基.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认识—基于对20个乡村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J].开发研究,2006(6):72-74.
[7]马勇,赵蕾,宋鸿,等.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经济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2007,27(2):336-339.
篇10
一、我市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是我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先天禀赋。我市东临黄海、南依崂山,生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183公里的海岸线蜿蜒曲折,“山海岛林泉滩港”各具特色。其中“三山、三岛、一温泉”尤为壮美,最富神韵。全市分布着20座海拔200米以上的形态各异的大小山头,拥有大小岛屿27个。境内地热矿泉水蕴藏丰富,分布面积7.2平方公里,有着“天下第一海水温泉”的美誉。
――以鳌山温泉为主的东部开发建设为我市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市不断加大对东部的开发建设力度,东部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日益完善,区域观光功能和服务功能明显提升;特别是港中旅海泉湾、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天泰运动旅游度假区等一批高端旅游度假项目的引进和建设,使东部旅游环境逐步优化,综合接待能力不断提高,成为东部乡村旅游的重要支撑。
――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是我市发展乡村旅游的深厚底蕴。民俗风情丰富多彩,田横祭海节、龙山祭龙大典等乡村民俗旅游活动日趋成熟。历史底蕴深厚,拥有历史名岛田横岛、与威海卫和天津卫齐名的鳌山古卫、与浮山所并称于世的雄崖古所以及道教全真派发源地鹤山、金口李氏庄园等人文旅游资源。
二、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是农(渔)家乐成为乡村旅游主打产品。近年来,我市东部的乡村和农户创办了一大批以城市居民为目标消费群,以浓郁的乡村风味经营特色见长、以农家村居为载体的农(渔)家宴、采摘乐项目,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我市东部各镇已发展农(渔)家宴205家,直接从业人员1300余人。鹤山柿子、豹山樱桃、金口冬枣等采摘乐活动深受游客欢迎,2010年共吸引游客2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多万元。
二是民俗节庆品牌异彩纷呈。有着500年悠久历史的田横祭海节,已发展成为全国渔文化特色最浓郁、原始祭海仪式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民俗盛会之一。鹤山柿子节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有力带动了鳌山卫镇周边地区以农(渔)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特色项目发展。
三是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结合更加紧密。近年来,我市十分注重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将传统文化开发与乡村旅游发展有机结合,打造了一批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品牌。如田横镇以筹办祭海节为突破口,打造了民俗文化节庆品牌;金口镇充分利用天后宫、凤凰古村、北阡大汶口文化遗址等特有的文化旅游资源,推出了“青岛人寻根之旅―中国北方魅力古镇一日游”旅游品牌等一系列乡村旅游活动,提升了乡村旅游的丰富内涵。
四是观光农业形成系列化和品牌化。近年来,我市以花卉生产、无公害蔬菜种植、特色养殖等为主攻方向,开发出“鳌福”、“钱崮山”、“金口玉芽”等一大批农字号品牌,形成了以“菜、花、果、渔、林”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旅游产品,使我市的观光农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先后建成了青岛市蔬菜科技示范园、鳌角石茶叶观光园、院上中高档花卉苗木观光园等多个农业生态观光园。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总体规划指导空缺。目前我市还没有乡村旅游总体规划,也没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区域性规划,导致一些地方对乡村旅游资源盲目进行开发,重复建设、布局混乱、乱搭乱建、破坏环境等现象比较突出。
二是产品特色不够鲜明。我市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和挖掘开发的力度目前还远远不够,旅游产品少而单一, “住、游、购、娱、导”等旅游要素的开发还相差甚远,没有形成旅游特色品牌和整体合力。乡村旅游区域特色不明显,缺乏对于民间、民俗文化和自身发展特征的挖掘,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
三是基础设施不尽完善。由于乡村旅游在我市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加上资金投入不足,造成许多景区缺乏相关配套的设施设备。有些农家宴所在村庄村容村貌落后,住宿、卫生、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滞后,存在安全隐患,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景区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四、加快我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一)创新理念,科学规划,实现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要根据我市的基础条件和已形成的特色优势,抓紧制定切合可行的区域性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要重点选取基础特色比较好的村庄,重点培育、示范创建,打造出一批特色各异、品牌响亮的乡村旅游示范点。
(二)整合资源,突出特色,打造独具魅力的乡村旅游品牌。一是突出山水风情,“登山游海吃渔家宴”。借助田横祭海节、鹤山柿子节、东京山山会等特色鲜明的节庆、山会等活动,开发温泉游、海岛游、登山游、垂钓游、民俗游、寻古游等特色旅游产品。二是突出农家风情,“体验观光吃健康菜”。依托无公害农业生产基地、大沽河等资源和优势,发挥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开发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产品,突出其特有的情趣和格调,如采摘苹果、西红柿、黄瓜等绿色农产品,体验养殖、农耕等劳作活动,充分调动游客的感观,有效强化体验心理,让游客在体验中得到教育和休闲,感受回归自然的田园乐趣。
- 上一篇:职业培训方案
- 下一篇:急诊急救相关知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