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的构成要素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6: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品设计的构成要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造型设计 形态要素 比例关系 构成规律
一、产品形态的构成要素
1.点。在N700i形态设计中,点是被运用得最多的设计元素。如图1,摄像头是圆点设计,饱满充实;音孔的多点设计与摄像头呼应;后面板接口的多点有序排列富有动感;主键盘在设计上疏密变化具有立体感,十分醒目;听筒由多点巧妙排列,富韵律感。点虽是最小的形态构成要素,却能呈现出非常活跃的视觉效果。点越小视觉集中感越强,具有凝固视线的作用,反之则越有面的感觉。而且圆点饱满、充实,方点稳定、静止,不规则点自由、随意。此外点还可通过改变自身方向、疏密、虚实及排列方式,表现出丰富且具魅力的感彩和视觉效果。
2.线。除了点的大量运用,线也是N700i形态设计必不可少的要素。我们还可以看出,感性、活泼的自由曲线被广泛运用,勾勒出了N700i手机的基本轮廓,定义了整个产品的风格基调,带来了自然、流畅的视觉感受。可见,线是非常敏感而最具表现力的构成要素。线的基本性格是具有运动感,但线形的不同又能表达出不同的感情,如细线纤细、尖锐,粗线粗犷、敦厚,直线理性、庄严,曲线感性、活跃,折线有骚动的倾向,而水平线和垂直线则能带来张力与对抗。
3.面。N700i随意、自由的曲面设计,使机身更显生动、优美,柔和的曲面过渡,使产品充满生机,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由于面与面的接触、联合、透叠等组合形式产生新形的机会要比点、线产生新形的机会多,故面在产品造型中有丰富的变化形式。同时不同形态的面也各具个性:几何曲面严谨、单纯,自由曲面随意、具人情味,偶然曲面神秘、有魅力。
二、产品形态要素的构成规律
1.和谐的比例关系。比例关系是整体形态与构成要素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也直接影响着产品风格的表达。
研究N700i的尺寸关系发现,许多重要尺寸之间的比例关系大都符合黄金分割比,即较短部分与较长部分之比等于较大部分与两者总和之比(≈0.625),如图2。此外方根比、等比数列、等差数列等比例关系也被广泛应用,如图3。可见一件形态设计成功的产品,其比例关系肯定也是巧妙精到的。在形态设计中,只要能将合适的比例关系运用到造型元素的排列中,就能获得强烈的秩序感与条理感。
图2 N700i黄金分割比分析 图3 N700i其他比例分析
2.产品形态的形式美规律。构成元素以一定的排列组合方式呈现出来,也会为产品带来不同的形式美意境,如均衡的规则之美,节奏的动感之美,对比的独特之美,变异的惊奇之美,以及整体和细节的协调之美。
均衡与对称。均衡是一种视觉上的平衡,它给人沉稳又不失灵活的感受,被广泛应用到产品设计中。如果说均衡是自由、活泼的对称,那么对称就是完美、规则的均衡,如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等。一个对称的形象看上去坚固、稳重、和谐。但对称也容易因过于完美而缺乏生气和活力,所以在产品设计中,在量感达到平衡的条件下,往往适度增加一些装饰性的造型因素,或在形象处理上略有变化,增强产品的优美感,使之形象活泼、生动。
节奏与韵律。在产品造型中,节奏是对比或对立的造型元素有秩序、有规律的反复出现或排列,是形式美中与运动感有关的法则,使产品呈现出一种赋有张力的跃动。韵律是节奏的较高形态,是一种协调的秩序。在产品造型中,韵律是不同节奏的巧妙且复杂的结合,能给人带来柔和优雅的感觉。节奏和韵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造型元素有秩序、有规律的重复排列产生了节奏,如进一步扩展变化这种节奏,便产生了韵律。线条流畅舒展的产品,最能体现出韵律感和节奏感。
对比与调和。对比指将差异明显甚至对立的造型因素并置,造成造型因素间的强烈反差,突出各自特点产生视觉上的活跃。产品在图形、形体、质地或肌理以及色彩上的对比非常常见,是体现设计独特性、新颖性的关键所在。但若变化过大、对比过强,就容易产生不协调的感觉,破坏整体秩序美,所以离不开调和。调和是在对比中找出统一的因素,使各造型元素间产生联系,相互呼应,使差异强烈的造型元素达到整体上的协调统一。调和的设计形式处理具有柔和优雅的特征。
变形与特异就是在秩序性很强的形象群中,出现局部破坏原有秩序的形象,在整体中呈现出个别的、异质的效果,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刺激,激发人视觉兴趣。如一部电话机的数字键非常有规律的排列着,而免提键却总是无论形态、色彩还是大小都与其他按键不一样,这种现象就是特异。由于变形与特异一般都是在整体秩序的背景下完成的,所以容易表现的活泼、跳跃,能令视知觉紧张和情绪振奋,在产品设计中如能很好地运用,就能起到“惊奇”的效果,起到画睛之笔的作用。
整体与细节。产品设计的整体性,指产品的外在造型、形色组合等应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零散因素的堆砌。但并不是说产品设计不必考虑细节。事实恰恰相反,因为细节是组成整体形态的首要条件,一件在视觉上具有吸引力或能产生愉悦感的产品形态必定是细节丰富,且具有整体特征的统一体。所以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我们要将这些构成因素相互依存,彼此联系,紧密结合,成为整体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与整体形态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存款产品;改进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9.3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9-78-02
存款是指企业、机关、团体或个人在保留所有权的条件下,把货币资金存入银行或其他信用机构并获取存款利息的一种信用活动形式。客户存款业务作为一项基础的商业银行业务,长期以来一直是银行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负债业务,占到了近80%的比重。由于存款在银行中至关重要的地位,故对存款产品的研究和创新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美商业银行存款产品的种类与构成要素
(一)中、美商业银行的存款产品种类的对比
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是中国的4大商业银行,在中国商业银行主要从事存、放款业务,产品和服务单一而缺乏创新。其中,工商银行在存款产品上主要有:活期存折储蓄存款、活期支票储蓄存款、定活两便储蓄存款、牡丹灵通卡、通知储蓄存款,这些是人民币活期储蓄业务;另外,人民币定期储蓄业务包括: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存本取息、整存零取、华侨(人民币)定期储蓄和教育储蓄。
对于国外商业银行的存款产品,以花旗银行的存款产品为例,花旗银行的个人银行业务种类包括:支票账户、储蓄账户等;支票类的存款产品有5种:Citibank Everything Account、The Citibank Account、Citigold、 Basic Checking和Citibank Student Account;储蓄类的产品有7种:Ultimate Savings Account、Ultimate Money Account、Citibank Savings Plus Account、Citibank Savings Plus Account、Citibank Premier Money Market Account、e-Savings Account、Day-to-Day Savings Account。
(二)中美商业银行存款产品构成要素的对比
中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的构成要素单一,主要体现在利率和期限,由于人民银行一直实行存款利率管制,使得存款产品的构成要素唯一体现在期限上,一旦客户选择了期限,存款利率也就被相应确定,使得客户没有太多的选择。而国外商业银行存款产品的构成要素相对复杂,以美国的花旗银行为例,其存款产品的构成要素包括利率、开户起点、期限、日均余额、优惠(免费签发支票、优惠利率等)、惩罚(收取账户管理费、降低利率等)等,基于以上7个构成要素的不同组合,使得存款产品呈现不同的形式,正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说,以花旗为代表的美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更能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不同需求,使得客户能够完全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存款产品。
二、美国存款产品设计的创新经验
(一)注重市场细分
由于客户自身条件的不同,客户提供给银行的资金和客户对商业银行的服务要求质量也不同,对于银行自身而言,每一个客户对银行的贡献程度必然不同。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银行自身要向优良客户提供全方面的优惠与服务,培养优良客户的忠诚度,而对于贡献程度低的客户要鼓励其购买相关存款产品。因此,美国存款产品构成要素一般包括:期限、最低余额要求、日均余额/联合余额、优惠(减免账户管理费,免费签发若干次支票、利率等)、结算限制、惩罚(降低利率)等,在最大程度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也能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二)账户余额的限制
商业银行是否稳定,其中一点就体现在客户的存款是否经常被提取,客户在银行的存款金额有保证,才会有更多的开发新产品的空间。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对账户余额的要求比较严格,一旦账户余额达不到规定的数额,就会向客户收取账户管理费;同时,客户的账户余额一直保持在银行要求的最低余额之上,客户将享受到相关优惠政策,例如减免支票费、ATM跨行交易费、账单费等等。对于账户余额的限制使得客户尽量减少取款的频率,而且还会促使客户在该行开通其他账户,方便及时补充账户余额达不到要求的账户,这样一来,商业银行不仅稳定了存款金额,也扩充了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
(三)灵活的经营模式
传统的商业银行是以存贷款业务作为银行持续经营的重要动力。而美国、瑞士的商业银行倡导零售业务为主的商业银行模式,不再仅仅以存款与贷款的利息差为主要的收入源泉,而是积极推广银行的产品零售业务。据相关资料统计,美国、瑞士商业银行的零售业收入已经占银行年总收入的50%-60%,比重相当大,而且还有与日俱增的趋势,这无疑为商业银行的发展传导一个发展信号,那就是商业银行的发展与银行自身的产品创新密不可分。在外资银行互相竞争的局势下,这种灵活的经营模式会让银行的产品得到极大的宣传,塑造自身的竞争地位,有利于银行的长久发展。
(四)加入风险因素
拥有大量资产的客户中有一部分是风险偏好者,美国商业银行针对这一客户群,加入了风险因素,将存款与投资联系在一起,使得一部分存款产品成为了高风险、高回报的金融产品,吸引一些风险偏好者手中的巨额资金。例如,1982年美国银行设立了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不仅可签发支票,享受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存款保险,还把存款与包含国库券、存款定单、商业票据的货币市场相联系,使存款者能获得较高利息收入;将风险收益挂钩,引入存款产品,开发出投资型存款账户,比较成功的有股价指数连动型存款、外币定期存单等。
三、中国存款产品设计的改进
(一)增加存款产品的功能性
目前国内的存款产品多集中于存贷业务,没有突出存款产品的功能性,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开发新产品,比如启动“大学生圆梦”、“亲子成长账户”、“老年生活保障工程”等。产品的功能性可以理解为产品的包装,满足客户的特定需求。
(二)激励与约束客户并重的原则
银行存款产品是一种契约型产品,具有将无流动性资产转换为有流动性资产的功能。我国银行要加强存款产品契约研究,增加存款产品要素,加大存款人单方面解除契约成本来加强存款稳定性,通过存款契约条款的组合实现对客户激励与约束的对等。可以在存款契约中嵌入违约成本,将违约与成本(或收益)挂钩,使得不违约的存款人得到银行承诺的利率或其他优惠服务,而违约的存款人将受到惩罚,以体现激励相容。
(三)资产范围的多样化
资产范围的多样化是指将存款产品与多种资产进行挂钩,将存款产品的收益与资本市场的变化联系在一起,赚取额外的风险收益。这就是所谓的结构性存款产品,比如围绕股票进行开发,可以是一只股票,也可以是多只股票,实质是购买所挂钩股票的看涨期权,价格达到预期,即可实现高收益,否则,损失期权费,到期收益为零。另外,也可以围绕信用、外汇、利率等进行产品的开发,使结构性存款产品更灵活、更受欢迎。
(四)开展账户联合管理
商业银行应该借鉴国外经验,考虑由单账户余额考核改为多账户联合余额考核,在客户某种账户日均余额低于银行要求时,可由其在该银行的其他账户资金抵补,让客户感觉到银行对其经济利益的保护,减少收取帐户管理费机会,更好地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更有助于银行的交叉销售和增强存款的稳定性,而且能加强客户的忠诚度 。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商业银行存款产品 契约
一、存款产品的契约性质
存款产品是银行或其他存款性金融机构提供的,客户为安全、交易或获取收益的目的,让渡资金使用权而与银行达成的一种契约。对客户来讲,由于仅仅让渡资金使用权,所有权仍保留在自己手中,银行仅有资金使用权,并且要为这种暂时的使用权付费。因此,存款产品应归类于债务类契约。同时,作为存款产品,也具有一些其他的特殊属性。
一方面,存款产品契约是一种不完全性契约。由于受特定的不确定性限制,双方当事人不可能拥有全部信息,也就不可能详尽规定所有的权利与义务。另一方面,存款产品契约是一种非标准化契约,具有不可转让性。商业银行存款产品种类繁多,不同的客户会选择不同存款产品。或者选择的期限不同,或者选择的金额不同,这使得存款产品有别于国债、股票等标准化的金融产品。这种非标准化的存款产品契约,具有不可转让的特点。
此外,存款产品的不可转让性,使得存款人可以单方面终止契约。与一般契约违约的巨大损失相比,客户在存款产品契约违约上的损失仅仅是损失了部分利息收益。这样,存款产品契约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具有内在软约束性的契约,商业银行只是暂时获得客户资金的使用权,而客户则可以单方面终止契约。这使得商业银行提供的存款产品契约天生具有一种内在的不稳定性。
总之,存款产品的契约设计性质要求其具有激励与约束对等的机制,这一机制设计是契约设计的基本要求,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所不具有的。
二、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及其特点
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仅仅简单地分为单位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并把单位存款分为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协定存款、通知存款等类型,居民储蓄存款分为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定活两便、存本取息、零存整取、整存零取、通知存款等。其中,定期存款又分为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5年等。这些存款产品设计的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存款产品构成要素单一化。
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构成要素仅由期限和利率确定,由于当前我国实行的是存款利率的管制,存款利率水平事实上与期限长短有关,期限固定其利率水平也就确定了。由于各商业银行自己不能独立地确定存款利率水平,这就造成了我国商业银行当前存款产品种类较少,不能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
第二,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产品是线形余额收益产品。
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仅仅以期限作为确定利率水平的依据,不考虑客户对商业银行的贡献度大小问题,不同的账户余额对应的是相同的利率水平。这对大客户群体而言,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的,没有考虑到客户对商业银行的不同贡献度问题。
第三,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定价工具的严重单一化。
在我国,利率是存款产品及商业银行相关服务定价的唯一工具。尽管近年来商业银行服务收费的呼声很高,并且也实施了部分收费项目,但从整体上来说,商业银行存款产品与服务定价几乎只以利率来计量。银行占用客户的资金要支付利息,而客户利用商业银行的一些服务,大部分却并没有向商业银行付费。而且,存款产品仅以利率作为计量工具,对不同的客户群体而言,其激励与约束机制仍然是不能显现的,不能对客户不同的贡献度区别对待。
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设计的这些特点,说明了其不具有激励与约束对等的设计要素,当然也就达不到国外商业银行存款产品中的激励与约束对等的设计效果了
三、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设计的思考
目前我国尚对存款利率上限进行着管理,中、外资银行在竞争中还不能自主地提高对客户的存款利率水平。利率完全市场化后,外资银行完善的存款产品设计类型,优质的相关服务举措,可以在产品与服务的差别化定价中获取收益。而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所能提供的存款产品尚不能实现对等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在竞争中将会处于不利境地。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产品必须进行契约设计的改进,完善其中的激励与约束对等的机制设计。
首先,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设计要素,形成合理有效的激励与约束对等的设计机制与理念。
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设计必须引入其他设计要素,形成全面化、复杂化的要素组合,并使这些要素通过不同的组合形成新的存款产品类型,满足客户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其次,加大对客户单方面“机会主义”行为的约束力度。
当前的存款产品,多是以较高的收益率水平作为创新的吸引点,这使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存款产品激励过多,对客户的行为约束过少,客户单方面的违约行为时有发生。因此,必须加大对客户行为的约束。对于客户的单方面违约行为,不能仅仅限于其利息损失上,让客户为其违约行为支付一定数额的服务费用,从而使其慎重考虑取款行为,避免盲目的取款给银行带来不利影响。
篇4
人文功能注意设计的思想起源于德国,在思想确立之初,人文功能主义设计强调艺术、手工与工业的结合,提倡功能主义设计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装饰。通过各国之间长时期的思想交流,功能主义思想逐渐成熟并得到广泛传播。
(一)人文功能主义风格的形成
在二战之后,功能主义现代设计思想在各国形成了不同的表现形式,众多艺术家和设计师认为抽象几何形式是最具有时代感的造型语言,但是丹麦设计师认为“线条应该带有一丝微笑”,从而将丹麦现代艺术设计的主要风格表达了出来。丹麦现代艺术设计注重社会与自然的亲和力,其作品蕴含着浓郁的人情味,因此丹麦艺术设计风格被称为“人文功能主义”。
(二)人文工功能主义风格的构成要素
丹麦设计师注重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的天然材料,从普通民众的生活需要出发,在表达民族传统与风格的同时,设计出具有实用价值的作品。优质的硬木是丹麦设计师们所钟爱的材料,此外,皮革、棉布织物、藤类等天然材料均被赋予了新的艺术设计价值。丹麦现代艺术设计中最具有核心意义的构成要素便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丹麦设计师关注着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产品设计中首先注重的也是使用者的最佳感受。与德国过分注重科技、意大利注重形式相对比,丹麦的设计师更加注重现代社会方式中人文因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平衡。
二、后丹麦现代设计的新发展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各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设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丹麦现代艺术设计不仅立足于提供实用的物品,还要求物品能够体现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
(一)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
丹麦设计素来以人性化设计而闻名,其设计的产品不仅注重实用功能,还兼顾审美功能,在设计中体现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生活态度。更值得赞赏的是丹麦设计师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还更多的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需求。
(二)注重产品设计品位和个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社会更加注重多元化以及个性化,消费的求异心理日益突出,表现在设计上就是追求设计的个性。丹麦现代设计师从本国的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并吸取其他国家的设计经验,利用各种新技术和新材料,创造出了许多具有时代感的个性化作品。
(三)立足传统发展创新
丹麦设计师将传统工艺的精神贯穿到整个设计、生产的全过程中,并将追求细节的完美作为职业目标,保证了传统工艺不会因为工业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湮灭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丹麦设计师力求工业生产产品也能够给人们带来手工制作的感受,并注重结合新的生产工艺和表现手法,不断进行自我创新,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实现设计风格的提升和深化。
三、结语
篇5
[关键词]存款产品 微观结构 存款差异
存款是指存款人在保留所有权的条件下,把使用权暂时转让给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或货币。客户存款业务作为一项基础的商业银行业务,长期以来一直是银行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没有存款就没有贷款,也就没有银行。由于存款在银行中至关重要的地位,故对存款产品的研究和创新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美商业银行存款产品之间的差异性
1.中美商业银行在存款产品种类之间的差异
美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和中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之间在种类上有很大的差异性。美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一般分为支票类存款(Checking),储蓄存款(Savings)、定额存单(CDs),而中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则主要分为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定活两便和定活通。
具体地,就美国花旗银行而言,仅支票类的存款产品就有五种,它们是Citibank® EZ Checking、The Citibank Account、Citigold®、Basic Checking和Citibank® Student Account,且储蓄类的产品也有六种之多,即Ultimate Savings Account、Ultimate Money Account、Citibank Savings Plus Account、Citibank Savings Plus Account、Citibank Premier Money Market Account、e-Savings Account以及Day-to-Day Savings Account,并且每种产品都各有特色,以支票账户为例,开户最低存款额有的需要,有的则不需要;对于账户管理费以及ATM跨行交易费的优惠次数也各有差别等。这样的设计使得整个市场被完全地细分,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支票账户,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对于支票账户的需求。相比之下中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的种类要少很多,且产品之间的差异性也体现不出来,居民储蓄类的存款产品主要分为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定活两便等,并且存款产品都具有明显的期限特征。
(资料来源:根据美国花旗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官方网站综合整理。)
2.中美商业银行存款产品微观结构方面的差异
第一、从存款产品的微观构成要素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的微观构成要素仅由期限和利率确定。因为当前我国对存款利率实行管制,存款利率水平的高低与期限的长短有关,期限固定了其利率水平也就确定了。这种方法无法使客户因对银行不同的贡献而取得不同的回报,也就无法享受差异化服务。
而美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的微观构成要素则包括利率、开户起点、期限、日均余额、优惠(免费签发支票等)、惩罚(收取账户管理费等)等,任何存款产品都是上述七个要素的不同组合,故以花旗为代表的美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更能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不同需求,使得客户能够完全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存款产品。
第二、从对存款产品里账户余额的要求来看。中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是以期限作为确定利率水平的依据,不考虑客户对商业银行的贡献大小,所以对中国商业银行而言,不同的账户余额对应的是相同的利率水平,这对于大客户群体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美国商业银行则对账户余额有强烈的要求,这样可以产生两方面好处:一是稳定的资金来源;二是联合日均余额(combined average balance)的要求会促使存款人在一家银行尽可能多的开立不同功能的账户,这样银行可以最大规模的销售存款产品,加强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
第三、从对存款产品定价方面来说。首先,我国银行业存款产品及相关服务的定价主要由央行确定。而美国银行业存款产品及其服务的定价则靠市场供求状况来定。其次,我国银行业存款产品与相关服务的定价是统一的,且定价几乎只用利率表示,这样产品的要素就很单一。
美国银行业存款产品定价与相关服务的定价是分开的,即银行占用客户资金需要付利息,而客户享受银行的存款服务则要支付服务费。这样就便于银行计算不同产品与不同服务的经营成本与收益,对占用银行资源而为银行贡献较小的客户则要收取一定的存款服务费,对为银行贡献较大的客户不仅可以适当提高其存款利率,还可以免去其账户管理费等银行服务的各种费用,这样的产品设计体现出了多层次性。
二、造成中美商业银行存款产品之间差异的原因
第一、我国一直都是实行严格的利率管制和业务管制,银行缺少产品创新的基本要素和政策环境。同时中国高企的储蓄率使得国内银行资金充裕,这些都造成中国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创新动力不足。
第二、从营销方式来看,美国商业银行多采取捆绑销售的方法对产品进行营销,捆绑销售是共生营销的一种形式。花旗银行的存款产品销售的过程就体现了这一点。比如客户若要在花旗银行中开一个e-储蓄账户(e-Saving Account),则必须拥有支票账户Citibank EZ Checking, Citibank Account, or CitiGold® Account中的一个,这样从花旗银行方面来说,不仅直接地扩大了存款产品的销售规模,且间接地扩大了其产品的影响力,同时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也在一步步地建立起来。而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策略基本上还是传统的 “广告促销”式策略,且往往将营销等同于推销,甚至简单化为拉个人存款。
三、加快中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发展的政策建议
首先、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赋予银行对存款产品的自由定价权,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监管机构应减少对存款产品业务层面的限制,鼓励银行积极开发新的存款产品。
其次、创新存款品种,满足客户需求。存款产品的创新在现代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存款产品越多,越能满足客户的存款目的。存款品种的多样化,客户有充分的选择,从而扩大本行存款来源和市场份额,并为其他业务提供稳定的后续资金。故商业银行在完善传统的存款形式的基础上,必须大力研究开发新的适合客户需求的存款品种。
参考文献:
[1]张桥云,2004.论银行产品的家庭消费[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篇6
关键词:信托产品,金融要素,设计
从抽象意义上来说,每一项信托产品都有两个基本要素,即法律制度要素和金融技术要素。这两个基本要素以某种方式结合起来就构成一项信托产品。要了解现实中信托产品的设计是怎样进行的,就必须了解其基本要素内部有哪些主要的构成要素,这些构成要素可以形成哪些基本组合,这些基本组合具有怎样的特征,这些特征对信托产品创新的意义何在,在信托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应该怎样利用和突出这些特征以形成信托产品的核心价值,等等。基于这一思路,本文拟对信托产品设计中金融要素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信托产品金融要素的一般性考察
从一般的意义来说,信托产品的金融要素应该包括发行者、投资者、期限、现金流序列、流动性、选择权、可分性和发行单位、复合性、币种、税收状况、仲裁机制等。这些金融要素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决定、影响或反映信托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从而成为市场上各种风险收益偏好不同的信托产品购买者关注的焦点。当然,这其中有些要素是产品设计者或产品提供者可以直接决定的,但有些要素要受外在环境尤其是制度环境的影响或完全由制度环境所决定。在产品设计中,首先要考虑制度要素和制度环境的基本要求,这是包括信托产品在内的所有金融产品设计的一个突出特点。
发行者。在任一种经济中,金融市场都有某种准入权设置,什么人可以发行什么样的金融工具往往受制于特定的制度安排或法律规定。所以,对发行人来说,特定金融工具的发行资格是首要的。同时,发行人的信用等级对所发行金融工具的风险特征有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因此,只有明确了金融工具的发行者资格和信用等级,才能确定其风险特征。在发行者本身信用等级不高或信用不被公众认可的情况下,寻找外部的信用增强方式就非常必要。
投资者。信托产品的投资者就是信托产品的购买者。一般来说,法律对信托产品投资者的资格或数量会有一定程度上的限制。另外,很多信托产品的设计本身针对性也很强,其投资者可能只是市场上的某类个人、某类组织或机构。法律上的限制和信托产品本身的针对性设计都会影响到投资者的数量,投资者的数量会直接影响到信托产品的流动性、可变现性或返程成本(found-tripcost)。只有投资者众多,市场才有厚度(thicknessofthemarket),返程成本才少。
期限。信托产品的期限是指信托合约中规定的合约生效日到支付日或持有者要求清偿的日期之前的时间长度。不同信托产品的签约日期、生效日期和最终清偿日期之间的关系会因法律规定或合约规定而不同。由于不同投资者对期限的偏好不同,所以信托产品的期限设计会影响到投资者的数量、多样性和市场厚度,进而影响到流动性。同时,由于信托产品的期限一般较长,因此风险也会较大,相应地必然要求有较高的风险补偿收益。
现金流序列。现金流序列的特点是信托产品结构设计时的主要依据。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信托产品的收益在可转化为现金流的条件下,可表示为对未来现金流的要求权,可用每一个时点上产生的现金流量来描述。现金流发生的时间、数额、可预测性或实现的可能性在理论上是信托产品价格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因此也是其收益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这其中,现金流的可预测性尤其重要。在主流金融理论中,假设投资者是风险厌恶者,则一项资产的风险就等于其现金流或收益的不可预测性。同时需要说明的是,信托产品的现金流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受其资金使用方向和使用对象的现金流特点影响。
流动性。流动性的定义一般使用托宾的提法:相对于一种既耗时、成本又高的寻找活动而言,如果投资者希望马上出售金融资产,投资者可能承受多大的损失。在信托设计中,由于对信托财产的特殊规定,在信托存续期间不能满足可逆性,因此提供其他方式的流动性就显得特别重要。又因为一般信托产品所含金额较大,所以往往缺少流动性。现实中可考虑构建专门的二级交易平台,或采用做市商制度来增加信托产品的流动性。
选择权(option)。选择权的基本特征是一种在未来一定时期中有效的权利而非义务,由交易的一方让渡给另一方,在若干种候选的现金流中选一种或几种以实现其效用最大化。由于获得这种权利的一方可以通过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选择来增加自己的效用,因此这种选择权便具有了价值,这种价值反过来又成为影响金融工具价格和收益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金融工具都内含选择权,如金融期权、可转换债券、带有可赎回条款的金融债券等。附加选择权,是未来信托产品创新的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方向。
可分性和发行单位(divisibilityanddenomination)。可分性的本意是指金融资产可被清算或换成货币的最小单位。很明显,这种单位越小,金融资产也就越可分。同时可分性又是由金融资产的发行单位决定的。后者是指到期时每单位资产将支付的货币数目。一般地,可分性也是投资者需要的属性,因此它部分决定了一种金融工具可组织资金的数量和规模。集合资金信托产品就是考虑到投资者的这一要求而设计的。
复合性(complexity)。很多金融资产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都是由两个或多个简单资产复合的。复合出的产品比之于基础性的金融产品又具有了新的风险收益特征。信托产品在资金运用方式上具有长期性、灵活性、综合性的特征,这些特征为金融复合技术的运用提供更宽阔的平台。那么,如何将信托产品的制度特征和金融复合技术结合起来,以使信托产品更好地发挥其功能,这将是未来信托产品创新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其他一些因素还包括有:币种,主要影响涉及跨境投资类的信托产品的汇率风险;税收,会影响信托产品税后现金流的大小;仲裁机制,会影响信托产品现金流的预期成本和最终支付;等等。
上述对信托产品金融要素的一般性分析是基于所有金融产品要实现特定的金融功能所必然具有的金融技术要素,因此信托产品金融要素的一般性是与信托产品应具有的一般性的金融功能相联系的。下面我们将讨论信托产品金融要素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是在上述一般性的基础上,由信托特殊的法律制度构造赋予的。但需要说明的是,信托独特的法律制度构造并不会产生出新的金融要素,而只是使一般的金融要素以一种新的形式和关系表现出来。这种金融要素的新的外在形式和结构关系就赋予了信托产品有别于其他金融工具的一些功能和特征。本文将这种特殊性归纳为三个方面,即:特殊的产品基础,特殊的经济关系,特殊的效用提升方式。
二、信托财产:特殊的产品基础
信托财产是信托法律关系的核心要素之一。由于法律上对信托财产的特殊性的规定,使得作为金融工具的信托产品具有了特殊的产品基础。这种特殊规定有两个:一是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二是信托财产的多元化。
信托财产的独立性是指信托一旦有效设立,信托财产便从委托人、受托人及受益人的自有财产中分离出来,仅为信托目的而独立存在。这种规定会产生非常重要的法律后果,这既是信托制度能够重构权利、隔离风险的前提,也是从根本上决定信托产品风险收益特征的制度基础。因此,信托产品的提供者在构造信托产品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利用和突出信托财产的独立性特征。而从实践上来看,在解决许多金融问题,尤其是跨期较长、关系复杂的金融问题时也正需要利用信托财产的这种独立性特征。
信托财产的多元化是信托制度功能优越性的具体表现之一,它赋予了信托制度巨大的弹性空间。就信托来说,凡具有金钱价值的东西,无论是动产还是不动产,物权还是债权,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可以作为信托财产交付信托。相比之下,同为金融工具的其他类产品,作为其产品基础的财产形式就显得比较单一。如:银行信贷类产品只能以货币资金为基础;券商类产品只能以有价证券的发行和流通为基础;保险类产品的基础虽然看似包含了人身和财产,但就其所派生的金融功能来看,也只是对以货币资金为形式的保险费的投资运用。惟有信托产品的财产形式是不拘一格的,只要与一国政策、法令不相抵触,同时又有实际需求,大凡动产、不动产、有价证券、银行存单、现金、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都可作为信托财产并服务于特定的信托目的。这种经营对象范围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就决定了信托经营方式的多样、灵活和较强的适应性,也就意味着信托产品的价值形式中可能要包含内容较多的非货币化形式和服务性因素。
三、权利重构:特殊的经济关系
对于除信托产品以外的其他金融工具来说,按照金融工具中所含信用关系的性质可分为债权信用工具和股权信用工具(此处仅指基础性的金融工具,暂不考虑衍生金融产品)。债权信用工具中所反映的经济关系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只包含着一对利益主体,即债权人和债务人,法律上的权利义务非常清晰;股权信用工具中所反映的经济关系相对比较复杂,包含了三个利益主体,即公司法人、公司股东和公司管理者,但法律上对其各自的权利义务关系规定的也非常明确。而对信托来说,因为法律赋予了其权利重构的制度功能,这就使得信托产品可以反映一种特殊的经济关系,并且这种经济关系中的权利义务的具体内容很大程度上是由信托合约来约定,而非由法律来规定。
首先,这种特殊的经济关系表现为信托财产的虚拟主体特征。在实务操作中,信托财产会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人格化倾向。这种人格化倾向是由信托财产的独立性特征赋予的。信托财产在法律关系上,归属于受托人,名义上也为受托人所有,但信托财产最终应受信托目的约束,并为信托目的独立存在。信托财产具有与各信托当事人相独立的法律地位,与委托人未设立信托的其他财产以及属于受托人所有的财产要区别开来。这种虚拟主体构成了信托产品经济关系中一个非常独特的要素。
其次,这种经济关系的特殊性还表现为受托人的双重义务特征。一般说来,信托关系是一种三方法律关系,信托当事人包括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由于信托财产上的权利具有“所有权和受益权二元并存”的特性,受托人的义务相应也就有了双重性。一方面,受托人对信托财产具有“对物的义务”,即有管理和处分信托财产的义务,这是由信托财产所有权的本质决定的;另一方面,受托人对受益人又负有“对人的义务”,即有忠实地为受益人利益管理处分信托财产并将信托利益支付给受益人的义务,这是由受益权的本质决定的。
一般来说,经济关系越简单明确的金融工具,其构成要素的组合方式也就越少,所能反映的风险收益组合的种类也就越少,满足多元化、多样性金融需求的能力也就越弱。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金融需求的多元化和多样性趋势早已被大量的事实所说明,也正在被基础性的金融理论研究所证实。在这样的金融需求背景下,仅有传统的债权信用工具和股权信用工具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相比之下,信托类金融工具由于具有经权利重构后的特殊的经济关系,其构成要素的组合方式可依合约而定,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风险收益需求,可以对传统的债权信用工具和股权信用工具无法满足的金融需求所形成的巨大市场空间予以填补。
四、风险隔离:特殊的效用提升方式
信托的风险隔离功能依然根源于信托财产的独立性特征。这种风险隔离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托人的责任有限度,二是受益人的权益有保障。
从受托人的有限责任来看,信托设立后,受托人负有依信托文件规定为受益人利益管理、处分信托财产的义务,但受托人因信托关系而对受益人所负的债务(即支付信托利益),仅以信托财产为限负有限清偿责任。也就是说,只要受托人在信托事务处理过程中没有违反信托并已尽了职守,即使未能取得信托利益或造成了信托财产的损失,受托人也不应以自有财产负个人责任。当然,如果信托利益的未能取得或信托财产的损失,是由受托人的失职或违反信托而造成的,那么受托人必须以自有财产负个人责任。
从受益人的权益保障来看,表现为几方面:一是责任和利益的分离,一方面,伴随所有权所产生的管理责任与风险负担都归属于受托人;另一方面,伴随所有权而生的利益则纯由受益人享有。二是受益权的优先性,即受益人对信托财产享有优先于委托人或受托人的债权人的权利。三是受益权的追及性,即当受托人违反信托宗旨处分信托财产而使信托财产旁落他人之手时,受益人有权向转得人请求返还该财产。四是信托利益的超越性,即在某些特殊形态的信托设计下,受益人享受信托利益的权利也可超越于其债权人所能追及的范围。
信托的风险隔离功能对信托产品的风险因素具有非常独特的消减作用,其总体上的效果是降低了不确定性,增加了受托人信托财产管理决策过程中的理性成分,提高了委托人和受益人在信托产品上所获得的效用感受。显然,要理解这一论断需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篇7
本文就生产运作管理将成为企业间竞争的先锋展开分析,详细叙述了生产运作管理的重要性等相关问题,争取做到善于把握自身的生产优势,加强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提高顾客满意度和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
生产运作管理;企业竞争力;影响及作用
进入全球化经济时代,企业技术日益革新,市场竞争环境更趋激烈,如何在动态复杂的市场环境下,保持变革企业的竞争优势,实现企业未来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层重视的焦点问题。由于企业是多层次资源和能源的综合体,那么企业的竞争构成要素也是多样性的。竞争的重点已经前移到生产运作管理中,关键步骤的设计和系统集成应用,带动了企业高速发展。本文以包含生产设计、运作、维护的生产运作管理入手,探讨其与企业竞争力的关联性。
一、构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元素
企业的竞争力是整合的总体概念,具备“资源”“能力”两层面的基础内涵,同时意味竞争具备静态有效和动态持续性。企业竞争力要素重点集中在企业管理考察上,因为成功的企业离不开内部管理组织,比如管理者能力、企业内部机制、企业文化构建、企业生产运作都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管理首先可以发现企业发展的漏洞,其次,在未来发展上可以为管理者预见决策提供理论支撑。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手段离不开管理为其提供的决策能力,也离不开企业滋生的资源整合能力[1]。企业竞争力要素之间是层层递进、相互联系的,把这些因素复合在一起才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步骤。随着社会发展,企业的外部生存环境在不断演变,只有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企业对外应对能力,不断的完善产品优化内在,并且积极的对待市场变化,才能使企业在产品资源配置上占据优势,从而促使企业拥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因为企业推出制作时间短、质量对比高、使用社会需求的新产品,对应的就会占领大部分市场,所以说竞争要素选择对生产运作的综合竞争能力提升有重要实践意义。
二、企业竞争的核心是生产运作管理
生产运作管理的目标是以顾客需求为工作动力,以消灭库存为工作方向,促使企业最少投入成本实现最大化收益,对应的提升企业市场敏感反应速度。并且缩短了客户需求的反应周期,以快速方式短期内为企业增值[2]。简单来说就是生产要高效、运作要灵活、时间要缩短。当然这一过程要避免浪费现象,在生产运作管理中浪费所代表的概念以较深刻和广泛,包括返修浪费、库存浪费、制造浪费等。生产运作是企业最基本的生产活动,企业将人力、物力、资金投入在这一系列流程中,以制造客户需求的产品,给客户提供需求服务。在企业项目的生产运作生命周期中,不可避免的涉及产品更新、设施更新、产品变化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调整和布置产品运作,以增强企业的总体竞争力[3]。目前,一些企业把生产运作管理当作常规理性流程,实际上,企业的发展战略实现载体就是生产运作,而且企业产品的自身特色要纳入产品生产过程,企业才能发挥产品竞争优势。因此,可以明确生产运作是企业后背力量的汇聚源泉,因为企业的生产活动是为其创作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企业生产活动涉及的层面广泛,多是成本支出流程,但是生产运作一直是为企业营造经济价值的。而且资源的合理利用,才能使生产成本得到控制,生产效率提高,才能为企业在市场上争取更多的竞争空间。同时,生产运作消耗巨大,对人力资源配置,资金投放都直接影响。另外,企业客户最关注的问题是产品质量和服务,企业间的竞争重点也就体现在这两方面,产品的优质程度主要取决于生产运作效率,所以说企业竞争的核心是生产运作管理。
三、优化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增强企业竞争力
(一)产品创新产品创新对企业的目标实现具有推动作用,直接关系到顾客对产品的满意度,间接影响产品的市场推广。虽然顾客对产品的需求存在差异,但是在总体上是“和而不同”的,只有满足顾客需求,产品才具备市场发展前景[4]。产品设计创新和产品质量对产品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用,也是其制造的关键因素,两者又是相互关联的,因为产品设计受欢迎的基础是产品质量优质。当然产品设计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要有现实可行性,如果产品设计的难度过大就会促使产品脱离生产制造,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外观设计直接反应的是产品外观与性能,好的设计可以将企业与竞争对手在外观上区分开,三星首席执行官对企业设计的理解是,设计也属于生产力,索尼、三星等都将设计作为企业的“第二核心技术”。产品创新的根本也是设计,设计被厂商看作摆脱同质的竞争,也是实施品牌策略的手段。据了解有些企业设计测算,在产生外观上投入1美元,预计可带来1500美元左右的收益,而且企业增加销售,都跟设计有关联。可以说在企业生产环节设计所占的比例为15%,还有优良的设计可以为企业生产降低成本,提高客户的接受率,属于变相的为产品增加了幅值,产品设计促进产品成长,企业在此流程中会增加自身战略价值。苹果公司核心价值之一是设计,对于消费者来说,吸引人的产品形象,消费者自然愿意花费更多的钱去购买。当然产品用途也与其密不可分,产品设计也要考虑使用价值和使用后期影响,使产品避免后续返修与材料浪费现象出现。同时也减少了产品总量的生产周期,使产品更加快速的投放到市场中。还有,近年来消费市场越来越关注产品的升职价值与回收利用,设计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下产品材料的循环使用。
(二)注重技术流程注重技术流程可以保障企业生产更加的高效稳定,并且帮助企业把资源转化为产品与服务。生产技术流程对企业的影响是深远的,所以企业要重视起来。企业一般生产批量比较大,所以需要选择导向型流程,按照不同产品构造分批组织运作。运用专门设备结合现代信息化技术,提高产品高度标准化,这样大批量生产可以缩短产品的制作时间,企业的生产成本也会相应的减少,生产计划总体流程会更加简便。同时技术流程也要结合产品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特点运作。
(三)优化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增强企业竞争力生产运作活动对企业来讲是价值增值过程,实现产品价值增值就要向社会供给需求产品。那么生产的商品一定要具备使用价值,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功效。生产运作管理作为企业运营管理中的关键部分,优质生产环节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维持生产涉及企业多个部门与环节的密切配合,需要产品创新支持,和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与技术支持,同时,改善生产运作管理,就必须根据生产管理的基本内容分析探究。还有企业生产管理,最基本的问题是生产运作计划,因为前期计划是组织、管理生产运作流程的重要依据,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运作计划,才能为企业管理者制定公司发展决策做数据支撑。另外,生产运作计划还能帮助企业进行市场行情预测,促使企业产品规划配置的更加合理。
四、结语
生产运作管理与企业竞争力相互关联不可分割,也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源泉,只有重视生产运作管理,才能帮助企业占据同行业经济市场,本文探究的生产运作管理较为浅显,希望能对企业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柯清芳.论生产运作管理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7):83-85
[2]金碚.论企业竞争力的性质[J].中国工业经济,2001,(10):5-10
[3]王青,李清,陈禹六等.一种协同生产运作管理的方案与应用[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6,12(8):1300-1307
篇8
关键词:科学 美学 艺术 技术 历史 经典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维也随着有了新的转变。新的材料,新的科学技术同样带来了新的设计产品,而新的作品必然是吸收,消化了历史上经典的设计作品的。而这一切都是基于工业设计的基础——科学技术,它推动了新材料,新工艺的产生,从而为设计师们提供展示艺术与美的舞台,使艺术与美学更好的为科学技术,产品设计和产品制造服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设计家查尔斯·依姆斯的早期实验作品就脱颖而出,也印证了新技术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也必然会引起一定的艺术效果。1940年查尔斯·依姆斯与另一位年轻的建筑师艾诺·沙利宁一道设计了一种称之为“胎式椅”的椅子提供了一种大的杯状壳形造型,试图产生一种生理上的舒适感,在壳形中,坐着可以盘脚,也可以伸腿,当然,其中就用胶合技术,因此,技术实现了艺术的表达。1946年依姆斯以多胶合夹板热压成型生产模压胶合板椅Eames Chairs LCW and DCW,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经济实用,轻便化、大众化、关注新材料、新技术使其成为当代设计最早的典型,这种椅子一直生产到1957年,1994年再次投放到市场上[图1.图2.],1999年被时间杂志评选为“百年最佳设计”。1948年,批量生产浇注塑料椅 Eames Fiberglass Chairs,以玻璃纤维固定成网状,以聚酯浇注而成,网状结构在Harry Bertoia(1915-1978)设计的钻石椅子上得到完美体现。
正如1904年保尔·苏利约《理性的美》,在理论上提出美与实用应该吻合,理性美的形式是功能(科学性)表达:“只有在工业产品、一部机器、一种用具、一件工具里才找得到一件物品与其目的的完全而严格地适合的某些例子”、“机器是我们艺术的一种奇妙产品,人们始终没有对它的美给予正确的评价。一台机车、一辆汽车、一艘轮船,直到飞行器,这是人的天才在发展。在唯美主义者们蔑视的这堆沉重的大块、自然力的明显成就里,与大师的一幅画或一座雕像相比有着同样的思想、智慧、合目的性,一言以蔽之即真正的艺术。”1.
广义的工业设计现代社会中工业设计的所有内容,我们通常理解的是狭义的工业设计,指现代工业产品的设计,它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因此,工业设计具有多学科相互交融的特点,与工程技术、人机工学、美学、心理学、市场学等都有密切的关系。产品又是由材料、结构、科技、工艺和形式构成的,它又和产品的使用对象、使用方式、与环境关系处理等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产品设计是各种相关属性的综合实现。
在此,艺术与设计也常常存在这样的误区:“为艺术而设计;为技术而设计;孤立静止地看待设计与艺术的关系。外形设计不是影响产品设计的前三位因素,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观念更为重要,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图3],但不同的设计门类对艺术与技术的要求各有侧重点,相对而言,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的技术性高于艺术性。”2.
工业设计的长远意义在于对人工事物应当如何存在的深层思考,并协调处理人—产品—环境—社会的关系,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活环境、融合全球文化和地方文化、技术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生活方式产生积极的影响,设计不仅要跟上美学的发展,还必须赶上科技的进步!
“产品设计“赋予物质性开工与秩序”不仅遵循人的形式审美的原则,而且还必须具备准确反映产品内在品质与特征的设计符号学“语言”意义。正是后者规定并赋予了前者发设计方向与内容,使“形式与秩序”不再是随心所欲的形式与秩序。如电视机,其物质性的“形式与秩序”不是随心所欲状态下的如熊猫、如植物、如花朵般的形式,而必须与电视的声、像传播功能特征相关联,在满足审美的同时要依附于科学性的体现。”3.19世纪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设计观念,其本质是艺术设计中的图案的概念,其内容基本上是对产品表面进行平面与立体的装饰。通过平面与立体的纹样与花样装饰,创造出产品的形式美感。而现代设计的本质是整合产品的多种构成要素,使之全方位地满足人对产品的需求(而不仅仅是审美需求)。也就是把公众的消费需求与大批量生产方式相结合,综合社会、文化、生理、心理、经济、技术、与艺术审美的各个要素来求解设计目标,力求使得人们的生存与发展不仅可能,而且更加舒适、快乐,更有价值,即为科学与美学,艺术与技术的综合体现。
在所谓的工业产品设计中,不能只存在单个的科学,单个的美学,艺术及技术,来支撑一个产品设计过程,一个好的设计,它的美学常常是以科学为基础而建立的,并不单纯是一个欣赏品,而是一个产品,是一个能反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的一种产品,因为有科学与美学的共同支撑,产品设计才会更有价值。当然,在设计中,艺术的思维是无限的,而技术却与现实挂钩,是有限的,过分的为产品添加一些表面的,形式上的东西,给现有的技术添加额外的难题,这样的艺术是没有意义的,也会大大减弱作为一个产品所要体现的价值,耗工耗时而带来的高价位并不能迎合大众需求,所以在设计中要权衡它们之间的主次,这样的设计才可谓是好的设计!
参考文献:
1.课堂笔记:现代主义设计(一)
2. 课堂笔记:工业设计的艺术属性(美观)
篇9
关键词:电力企业;成本管理;特点;意义;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2
随着电力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竞争不断升温,为持续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强化成本管理。成本管理影响着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电力企业的成本管理必须在公司发展战略的统一指导下,继续规范财务管理基础工作、持续强化增长管理、推行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不断提升成本管理水平,致力实现全面成本绩效管理目标。
一、电力企业成本特点
(一)成本计算对象单一
在电力企业中,其主要产品是电力和热力两种,品种单一。因此,成本计算方法简便,一般采用品种法。
(二)成本计算分类简单
成本计算按生产经营的不同环节分别进行,发电厂计算发电成本,供电公司(所、站)计算供电成本,网(省)公司计算售电成本。
(三)电力成本的高低受市场需求的制约
电力成本的高低不完全取决于生产者,而且受用户用电条件的影响。由于用户用电的电压等级不同,其配电线路及设施就有所不同,应承担的费用也就不同。
(四)电力成本中的构成要素与生产费用完全一致
一般工业企业中,成本构成要素与生产费用要素是不一致的,而电力企业成本要素则与生产费用要素是相同的。
二、加强成本管理对电力企业发展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电力企业成本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成本管理涉及企业的竞争能力
市场经济把企业推向了完全竞争的领地,企业若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则必须始终如一地积极进取,追求一切降低成本而又不必牺牲产品形象的机会,并且尽最大可能,追求一切合理的可以树立产品形象的机会。在其他条件均衡的情况下,企业要在成本领先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占据优势,否则,成本一旦失去控制,企业将会失去竞争优势。
(二)成本管理是增加企业盈利的根本途径
增加利润是企业的经营目的之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成本管理直接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目的。
任何情况下,降低成本都可以增加利润。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可使利润增加;在收入增加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可使利润更快增长;在收入减少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可遏制利润的下降。即使不完全以盈利为目的的国有企业,如果成本很高,不断亏损,其生存受到威胁,则难以在调控经济、扩大就业和改善公用事业等方面发挥作用,还会影响政府的财政收支,加重纳税人负担,影响国计民生,失去存在的价值。
(三)成本管理是企业生存的重要保障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外有同业竞争,政府课税和经济环境逆转等威胁,内有职工改善待遇和股东要求分红的压力,经常遭受内外夹击。企业用于抵抗内外压力的有利武器,就是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创新产品设计和增加产销量。其中,降低成本是最主要的。降低成本可以提高企业价格竞争力;可以提高安全边际率,使企业在经济萎缩时能够生存下去;提高售价会引发经销商和供应商相应的提价要求和增加流转税负担,而降低成本可避免这类外部压力;成本降低了,才能有力量去提高产品质量,创新设计,或提高职工待遇和增加股利。
(四)成本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降低成本,削减售价以扩大销售,销售扩大后经营基础稳固,企业才有力量去提高产品质量,创新产品设计,寻求新的发展。把成本控制在同类企业的先进水平上,是企业迅速发展的基础。
实际工作中,许多企业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成本失去控制的情况下盲目发展,一味在促销和开发新产品上冒险,一旦市场萎缩或决策失误,企业没有了抵御能力,则很快就会倒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已充分认识到加强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但实际工作中,又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企业里一般都没有设置专门的“成本管理部门”,关于成本管理的职能是由财会部门代行。而实际上,会计部门的职责是提供成本信息,并不是全部的成本管理工作。成本支出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涉及全体员工,是每个人的职责之一,所以,加强成本管理应落实到企业的具体行动中,加强全员的认识,设置专管部门,从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上加强成本的计算控制、考核、分析,努力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以保证企业最大财务目标的实现。
三、如何加强电力企业成本管理
当前,随着我国电力市场开放程度的加大,竞价上网打破了电力企业长期处于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电力企业运营过程越来越透明化,成本管理的突出地位越来越显现,如何提高电力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成为摆在电力企业经济管理者面前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篇10
关键词:使用的连续性 习惯 情境 信息产品设计
一、前言
为了探究有哪些因素影响着信息产品用户使用的连续性以及习惯的养成,笔者对心理学中关于人的行为与习惯的许多研究结果进行了学习。在许多影响用户连续性使用及习惯形成的要素中,情境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常被人们所忽略。本文就会从认识习惯出发来探究“情境”在信息产品用户形成习惯过程中的影响。
二、理论基础
2.1关于行为与习惯
2.1.1什么是习惯
习惯是一种人们所学习的行为次序,习惯对于特定的线索能产生自动化的反应,习惯对于获得某些目标或达到最终状态具有一定的功能。习惯是反应的一种特性,通过情境线索自动的激活。其中情境是指与在过去的表现中与反应一起发生。习惯是已经对线索自动化反应的学习动作,是为了获得一个或多个目标。作为行为的一种趋势,习惯是一种在一个稳定的情境中重复做出反应的趋势。
对于习惯的定义中都离不开以下三个关键因素:目的、情境与自动化。习惯可以视为是一种人们为了达成某一特定的目的,而在相对稳定且特定的情境中,不断重复相同的行为,直至产生情境与行为间自动化反应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模式。
2.1.2习惯的特征
习惯有以下主要的特征:
1 习惯受到情境的暗示
情境激发习惯性的反应正是因为习惯内在的自动化过程在反应与反应发生的情境的特征之间搭建了一种相互关联的模式。习惯的学习过程,正是反应与情境之间联系性的学习过程,作为程序性的记忆储存在大脑里,于是情境对习惯而言是一种直接的暗示。
2 习惯的情境与反应间的联系不受到目的的调整。
在形成习惯后,人们的反应受到情境的暗示,而与人们反应的目的及意图无关。
习惯化的行为与非习惯化的行为有哪些差异?习惯化的行为与非习惯化的行为的最大差异有两点:
1 目的-情境-行为的关系:目的激发非习惯化的行为,情境激发习惯化的行为。
2 自动化的属性:非习惯化的行为不存在自动化,对于习惯化的行为自动化是它必要的属性。
2.1.3行为到习惯的发展过程
在了解从非习惯性的行为发展到习惯的这一过程前,有几个基本的概念需要了解:
需求是指一种心理的特征。它能产生相应的目的和对行为的指导,它通过引起机体组织的行动以达到目的。
目的是指所期望的、渴望的结果或最终状态。目的是心理需求(如口渴或饥饿)的结果,或是其它不同的需求或激励(如保持健康、交友、获得知识等)的结果。
意图是指一种个人的激励,在激励下人们有意识的进行对行为的计划(当预先设想的暗示或情况发生时该进行什么样的行动)。
执行意图是指明确了在哪里、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实现目的的意图。
行为(action)在社会心理学里是一系列认知和情感活动的产物,最常通过意图的引导来执行。
行为后的评估旨在帮助人们在行为发生后判断行为对目的的实现程度,这有助于人们之后为了特定目的的行为选择。
从-般的行为到形成习惯需要经历三个阶段:行为采纳阶段、行为重复阶段、习惯阶段。
当人们产生一个目的A,在目的A的激励下,人们会产生行动的意图。在意图的作用下,在预先构想和设定的提示或环境中,人们便会进行某一特定的行为(行动B)以实现目的A。这一阶段为行为的采纳阶段。
行为B发生后,人们会对行为B的反馈结果与目的A进行比较评估,如果行为B帮助实现目的A的效果越好,人们便对行为B越满意,反之,越不满意。针对行为B的满意度有助于人们在再次面对目的A时,做出是否采取行为B的判断。越满意,人们在面对目的A时产生重复进定行为B的意图就越高,该意图会激发行为B的重复进行,这一阶段为行为的重复阶段。
在稳定的情境下,当目的A与行为B之间的刺激反应重复的进行,行为的重复有助于人们将目的与行为的关系与情境相关联,直至产生在情境的暗示下行为的自动化,习惯变产生了,这一阶段为行为的习惯化阶段。
综上所述,行为到习惯的发展必须有三个阶段,从最初的行为采纳阶段到行为的重复阶段再到行为的习惯化阶段。在行为到习惯的发展过程中,目的在习惯形成前扮演着主导的作用,它通过意图激励人们进行特定的行为。虽然情境在行为采纳和重复阶段都对行为的进行不产生引导的作用,但随着行为的重复,稳定的情境会帮助人们将目的与行为的刺激反应关系转化为情境与行为的反应关系。由此可见,目的和情境对习惯的形成都扮演着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
2.2信息系统中行为的解释与预测
2.2.1信息系统采纳模型
信息系统采纳模型解释了人们如何被影响而采纳从计算机所支持的渠道中获得的信息。
根据信息系统采纳模型,影响用户最初接受信息使用信息的影响因素为两部分:可感知的实用性和易用性。
可感知的实用性是指用户所感觉到的关于信息是否具有价值,是否有帮助的程度。它对用户的满意度和形成持续使用的意图有很大的影响,会持续的影响用户在信息使用时的态度。
可感知的实用性又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信息的质量和信息来源的可靠。
信息的质量是信息系统是否有用的基本判断因素,它代表用户认为信息相关、及时、准确及完成的程度。
信息来源的可靠性是指人们对每一条信息的信任程度,或者信息是否由专家所贡献的想法。
2.2.2信息系统的持续性使用模型
根据信息系统的持续性使用模型,用户对信息系统持续使用的意图是由以下三个方面所决定的:用户之前使用信息系统的满意程度、初次使用信息系统后的系统表现,及期待与表现之间的差异程度。
2.2.3信息系统中行为到习惯的发展过程
一个用户从最初采纳一个新的信息系统到养成使用该信息系统的习惯必须经历三个阶段:采纳阶段、非习惯性的连续使用阶段与习惯性的连续使用阶段。
第一阶段即基于信息系统采纳模型的使用阶段,用户受到影响因素a(如图1)的作用产生采纳信息系统的使用意图。在意图的指引下,用户进行使用行为b。之后,用户会对使用行为b进行评估,用户的满意程度越高,继续使用系统的可能性就越高。
如果用户对初次采纳信息系统满意,在影响因素a继续的作用下,用户会产生连续使用信息系统的意图。并在意图的作用下,用户会继续进行行为b。只要用户保持一定的满意度,用户会连续使用信息系统。这一阶段中,用户的行为受到影响因素a的作用,非情境的暗示,并且用户的行为未达到自动化的过程即习惯性的使用过程。所以这一阶段为非习惯性的连续使用阶段。
当用户在连续的使用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将情境与影响因素a与使用行为b的作用产生联系,逐渐将影响因素a与行动b的刺激反应关系发展为情境与行动b的反应关系,用户的行为的自动化即使用习惯变产生了,所以这一阶段为习惯性的连续使用阶段。
在信息系统用户行为到习惯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因素a在使用习惯的形成中扮演着主导的作用,它通过产生使用意图来激励人们使用信息系统。虽然情境在信息系统采纳阶段和连续使用阶段都对使用行为不产生引导的作用,但随着使用行为的增加,稳定的情境会帮助人们将影响因素a与使用行为b的刺激反应关系转化为情境与行为b的反应关系。由此可见,在信息系统中,影响因素a和情境对习惯的形成都扮演着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
三、情境在信息产品用户习惯形成过程中的影响
无论对于广义的习惯形成过程还是信息产品用户习惯形成的过程,从行为发展到习惯都受到2个关键因素的影响:意图的一致性与情境的稳定性。
根据上文所述的行为到习惯的发展过程,可以得出:在信息产品用户习惯形成的过程,影响因素a是通过影响需求影响用户的目的并最终影响用户的意图。
3.1构成信息系统用户使用情境的要素分析
情境是指任何可以将一个实体的情景特征化的信息。对于一个用户而言,实体是指与这个用户相关联的人、地方或物体。
根据设计领域的POPTM模型,情境是由5个要素所构成:人物,物体,地点,时间和事件。对于不同的用户行为,这5个要素对情境的影响的比重不同。
3.2情境在习惯形成中的作用
信息系统用户习惯的形成受到2个要素体系的影响:意图的影响要素体系以及情境的构成要素体系。意图需要通过行为让需求得到满足,行为的发生对应着特定的情境。特定的情境能唤醒对应特定需求的意图让特定的行为被执行。因此,在信息系统用户未形成习惯前,意图的影响要素体系和情境的构成要素体系间通过行为作为介质易相互影响。随着信息系统用户行为向习惯的发展,即行为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意图的要素体系和情境的构成要素体系的特征对于该行为习惯都相对稳定而不易相互影响。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