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前教育的评价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6: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学前教育的评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了获得学生知识、技能,及其在教育中的常规表现等可靠的数据资料,了解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的素质能力,考查其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情况,最终为各个国家提供教育决策所需信息,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着手研发区别于传统意义考试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于1997年开始正式实施,第一份正式评价报告于2000年。参与国或地区依据PISA测试的要求,随机从平均年龄15岁(即15岁3个月—16岁2个月之间)即将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中,抽取不同能力水平和背景的4500-10000名青少年作为测查对象。测评以纸笔方式进行,主要包括阅读、数学以及科学三个领域,每3年选择一个主题,9年完成一个周期,重点关注这群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数学能力和科学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2PISA评价理念
PISA是一个动态的评价框架,每次测评主要测评其中的一个领域。基于终身学习的动态模型设计测试内容,评价学生在现实生活和终身学习中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每一特定测试领域的排名可以通过测试的分数体现,同时通过计算总分也可以排出综合能力的名次。每个参与国所有参与测试的学生的平均分即是这个国家在这个具体领域中的测试得分。PISA只提供各个测试领域的分数,而不是所测试的总分,排名也依据参与国在阅读领域、数学领域、科学领域中的平均分而确定。等级评定也要相应根据测试分数进行,只要求达到完成问题的最基本的技能即评定为第一水平,以此类推,增加问题难度,相应评定水平也会提高。在学习型的社会里,人们只有通过终身学习才可获得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学生仅仅局限于他们对学校课程内容的学习掌握程度,是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的,PISA更关注衡量学生在面对实际生活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参与国的初中学生,通过PISA在多领域和多维度下测试,反映出其面对未来实际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是否已经具备,是否为个人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各国政府通过国际学生评价项目,迅速建立决策者的提醒机制,对教育发展中的各种不利因素及时纠正。通过有效反馈测试结果,及时而有目的地进行教育反思,以此作为制定教育决策的科学依据。PISA测试与其他国家选拔优秀人才的甄别考试有很大的区别,评价领域虽与学校教学科目内容紧密相关,但PISA关注学生习得技能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它不以任何课程标准为基础,也不以科学知识为中心考查,而是独特性的指向“素养”的考查。PISA所指的“素养”,比传统意义上的读、写、算能力更广泛,而且它是在一个连续体上测量的,而不是测量个人非有即无的东西。评价框架以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构成,分别是情境、知识、能力以及态度,以单元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每个单元包括一个情景资料,以及与该资料相关的一系列题目。情境必须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范围和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呈现刺激材料,包括文字、表格、图标、曲线等多种形式,以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文化素质。
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有利于缩小幼儿的早期发展差距,提高后续阶段教育的效果与效益,以儿童的能力发展作为评价的主要指标,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笔者认为借鉴PISA评价理念,由政府构建评价体系,地方教育部门借助评价数据监督,引导幼儿园自主科学办学,是学前教育发展的现实选择。只有通过这样的路径才能确保学前教育质量落到实处,可监控、可量化、可测量,确保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1以政策支持为导向,建立学前办学科学的评价理念和体系
PISA的检测工具开发、检测标准设定、监测数据的处理和检测结果判断等各个环节的操作严密可行、规范有效,提供的结果可供各个国家监控其教育质量。同时PISA项目的设计报告和报告方法为政府政策决策需要提供经验。如上海参加PISA测评的15岁学生分布在初中、高中两个阶段。测试数据显示,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学生的数学成绩和学习机会的均衡程度均高于PISA测试平均分数,而高中教育阶段学生的机会均衡程度则低于PISA测试平均分数,这一结果与上海对初中和高中不同阶段的教育政策导向呈显著高相关。我国学前教育办学可借鉴PISA测评的思路,建立科学的动态评价理念和体系,从人员配置、岗位职责分配等人力资源和设备与设施数量、条件等物力资源的配置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幼儿园之间的差异,建立更加符合现状、具有可操作性的质量评定体系,区分不同办园体制,在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化的前提下,形成动态框架,长期跟踪,周期性滚动评估,不再追求简单的数量,不再停留在教育投资经费、入园率、师幼比等这样的数字表面,而要关注质量的提升,只做等级分类,不进行排名打分。评估数据的建立与分析,要与政策导向紧密挂钩,有效反馈机制引导各级政府和决策部门把教育资源和幼儿园工作的重点集中到强化教育关键、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及时纠正发展中的不利趋势,调整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针对我国学前教育办学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以县为单位办学机制已确定,为了缩小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村与城市、县与县之间的差异,面向“素质”发展,以不同“情境材料”实际情况开创地方课程,创新学前教育办学理念,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机制。
3.2地方教育部门督导,学前教育办学可持续发展
PISA十多年来对教育项目跟踪,进行持续性评估,关注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教学对人力资源是否具有长远的投资意识和引导价值,也正是凭借“后学校时期”的成效对学科素养作出最终的验证。评价目标指向未来,而非我们现阶段对学前办学质量评定某些显性指标,如卫生达标、教学质量、硬件配备、师资状况等,最终出现类似“五星级园”、“示范园”这样的称号,作为衡量幼儿园质量的唯一标准。我国学前教育办学,应根据其所能提供的服务类型和针对不同幼儿年龄的机构进行分门别类的评估和监测,不管是公办园还是民办园,或者是未获注册的家庭式托儿所都应全部纳入到监测范围,依据不同办学性质,确定不同的质量评价体系,以评价为手段、监督为主体、指导为目的,发挥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的作用。如上海市为提升园所评价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建立了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的多元主体合力督导模式,由各级各类教育督导评价机构承担督学任务,作为学前教育督导评估工作开展的主渠道,多形成元评价机构体系。评价明显具有导向性、客观性、权威性与规范性,包括园所等级评定、教师科研与教学能力评估、各类教育质量评估信息等内容。
3.3以培养幼儿素养能力为目标,幼儿园自主办学
篇2
【关键词】 高中 英语教学 考试 评价 课堂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体制下,虽然英语教学手段、模式等都有很多不足,但是也在不断地进行完善和改革。考试是检验学生英语学习情况和英语教学情况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动力,对学生英语学习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考试评价是一种评估和检验手段,对高中英语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高中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高中英语教学是高中教学的一部分,有着独特的位置,高中生在学校的英语学习是英语水平提升的重要阶段,而且高考对高中生的考查对学生自身也有着重要意义。现在高中英语教学按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1教学模式化不能够适应时代需求
时代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应运而生,学生的思维模式也在社会影响下发生了许多的改变。现在高中英语教学需要进行一些变革和创新,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目的不仅要针对平时的考试和最终的高考,还要以提高学生英语能力和水平为目的进行教学。
1.2考试结束后没有针对性较强的总结
考试评价对高中英语教学来说非常重要,能够检查阶段性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英语的状况,但是现在高中教师在英语考试结束后通常没有针对性较强的总结。现在高中考试非常多,在学期中可能有一个月进行一次各个科目的考试,单科考试可能更为频繁甚至是一周一次。考试是对学生提升成绩最高效、最直接的手段,是由于考试能够阶段性的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不足之处,然后使学生能够及时加强所欠缺部分的学习。现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在考试结束后往往是学生自己进行一些总结,教师没有给予针对性的总结,并且没有及时对大多数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
1.3考试规范性不强
考试要有严格的考场纪律,不能够出现作弊和舞弊等不规范的现象,否则考试的目的就不能够很好的达到,现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对普通考试的监督和检查不够严谨,一些学生存在作弊现象。虽然说考场的纪律要考学生自觉遵守,但是也需要教师加强监督,严肃对待考场中出现作弊等不符合考试规范的现象。只有考试规范性增强了,考试评价对高中英语教学才有意义,考试才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
2. 考试评价对高中英语教学的意义
考试评价是一种评估和检测手段,它对高中教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样对高中英语教学也有着很大意义。
2.1考试评估能够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高中英语教学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掌握英语知识,为高考做充分的准备,使高考能够取得好的成绩。高中英语教学质量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考试评估能够通过成绩让学生和教师了解到一些学习或者教学中的不足,通过考试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作出反应。考试评估后学生能够了解自身不足,然后自主地总结和弥补,做到每一次考试之后都对英语的知识点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已经掌握的知识进一步巩固。教师能够通过考试评估了解到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宏观上改变教学方法和重点。考试评估能够使教师和学生对英语教学和学习进行查漏补缺的作用,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
2.2考试评估能够使教学目的更强
上文提到考试评估能够提高教学质量,高中教学质量的提高直观体现是成绩,甚至就是最终的高考成绩。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英语教学目的选择正确,考试评估能够多次进行,在多次考试之后教师能够明确教学方向和目的,学生能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来进行考试。考试评估能够是高中英语教学目的更强,从侧面提升高中英语教学的质量。
2.3考试评估能够为高中生高考做准备
高中考试评估最终目的是为高中生的高考做准备,高考对高中生英语考查较为全面,所以需要在高考前对学生进行不断地考查。
3. 结束语
高中英语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阶段,也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环节,它的最终目的是高考,使学生取得良好的成绩,这也是应试教育环境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意义所在。考试评估能够在实际英语学习和学生考试心理两方面为高中生高考做准备,巩固高中生英语知识,可以说考试评估是目前促进高考成绩提高的有效手段。
[1] 陈晓茹, 吴少跃.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与元认识策略的培养[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7(06).
[2] 束定芳. 外语教学:问题与对策[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篇3
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教学评价 推动 促进 提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一些新观念、新思想不断涌现,许多教育领域都废旧立新,以崭新的面目迎接新世纪的考验。同时,新课改也赋予了语文教学中评价的新含义、新范畴。再次阐明了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方法学习善,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改进和完善语文学习质量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是推动语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总结经验,诊断不足,以便能有效改进教学,是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开展教学研究,促进自我发展的过程,笔者认为教学评价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充分认识评价在教学活动的地位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新《课标》指明了评价方式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的地位。在编定了新教材,实施了新的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方法之后,评价方式也就有了不同的含义。仅凭学生的学习成绩或某方面的特长来评价学生,这咎做法很不可取,有违新课程中根据学生身心差异,个体差异,培育学生的目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有的口语交际好,有的写作、阅读能力强,怎么确定谁的语文成绩好,谁的为好呢?要培育人才,就要明确评价在教学中的地位。
二、充分认识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正确、科学的语文课程评价方法,不仅可以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善、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可以检验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中采用的有利手段。一次考试可以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适当的鼓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查漏补缺,可以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改进教学过程,完善教学思路。在教学中,教师一句表扬性的语言,可能激励一位学生,从而改变他的一生,也可能因为一句不恰当的评价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所以,我们提倡的正确、科学的评价方法在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充分认识新课改中提倡的评价方法
新课标提倡的评价方法,不是以点代面和以考试分数看学生。也不是无限制的“表扬”、“赞美”学生。以往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在衡量过程中往往因主观原因而产生偏差。有的是根据一时一地的表现来评价;有的靠一俊遮百丑,用成绩代表全面;更不可思议的是,有的仅以师生关系是否密切作为标准。至于戴着有色眼镜看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现象,也不是一例二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采用正确、科学的评价方法,重视学生语文全面素质的提高,结合评价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结合性,体现在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科学的评价方法就是将众多评价方法有所取舍的结合使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教学效率,检查学习效果。
四、力求过程的全程性、互动性让评价主体多元化
长期以来,我国学生评价的主体是以他评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在这种被动接受评价的过程中,评价者与被评者扮演的基本上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甚至出现弄虚作假的行为,不但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地保护,甚至连学习、生活的勇气也在评价中丧失。新课程倡导学生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它以评价对象为主体,注重评价对象的个人价值,重视提高评价对象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发挥其积极性。这是教育过程逐步迈向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体现。在学生评价中,评价目标和评价计划可由学生和教师协商制定,双方认同后方可实施;同时,注重多渠道交流信息,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并且提倡由学生选择评价者,即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
1.师评,让激励与赏识为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不是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发现,为了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所以我们对作业的批改进行了改革,上面不再是冷冰冰的对错符号,而是及时抓住学生点滴的闪光之处,用真挚的话语去温暖每一颗敏感的心。
所以教师的评价不能只盯着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用真诚的话语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关爱,增进师生感情,发挥隐性教育的效果。
2.生评,在赏识与反思中扬起前行的风帆。“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总是以一定的价值尺度为基础的。自我分析就是把自身的行动及其结果,与一定的价值尺度相比较的过程。”自我分析是个体认识自我的有效手段之一,是个体良性发展的重要心理基础。因此,在整个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调节功能,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完善自我。
篇4
关键词:聋哑儿童 语文教学 评价
交流对于每一个社会人都非常的重要,对于聋哑人来讲更是如此,因此聋哑儿童的语文教学是聋哑儿童走向社会的必经之路。
一、聋哑儿童语文教学评价机制的困境
1.无法进行口语测试
聋哑儿童和正常儿童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不能够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这导致了聋哑儿童语文能力的先天性劣势。正常的儿童在出生之后就能够受到社会和家长的影响,逐步的通过听和说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并且为日后的语文学习和写作提供基本的工具和动力。但是,由于聋哑儿童没有语言和听力能力,这就导致了聋哑儿童学习语言的动力――交流缺失,就不能够很好的发挥动力作用。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问和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这种评价和培训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由于聋哑学生不能够进行正常的口语交流,因此,就存在着聋哑儿童交流测试上的问题。在聋哑儿童之间可以通过手语来进行交流,但是,聋哑儿童和正常人如何进行交流呢?这就成为了聋哑儿童语文教学的难题。
2.聋哑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不强
聋哑儿童因为与正常儿童存在着交流上的不便,往往会有一种自卑的心理。这种自卑的心理,再进一步就会转变成对于社会和交流的不屑一顾,就会使聋哑儿童形成不太合群的性格,对公共活动和语言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聋哑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和积极性的时候,就会大大的降低语文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由于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就造成了聋哑儿童语文教学评价机制的困境。通过何种语文测试才能够提高聋哑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呢?这是聋哑儿童语文测试的核心内容。
二、聋哑儿童语文教学的评价机制
1.作文评价
对于聋哑儿童语文教育来讲,由于聋哑儿童不具有语言交流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写作上面,通过文章的写作反映出聋哑学生内心的感情,并且和其他的社会人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交流。因为聋哑学生交流功能的制约,聋哑学生的情感和个人体验相对贫乏,这就导致了聋哑儿童在作为写作中的词语运用往往比较简单和不具有动感。因此针对这个问题,在语文作为评价的测试中应该尽量的让聋哑儿童写作关于具体物体和实践方面的作文,引发联想的情境,设计双向互动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尽量使学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游览过的景点,说说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通过良好的作为测试能够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启动了学生积淀已久的情怀。通过情景作为使学生得到的情感体验,更多的是得到一种感觉的体验。典型的例子是写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作文,例如,《我的家乡》和《假如我是一名导游》等作文题目的测试都可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感性思维。
2.阅读评价
除了作文评价之外,聋哑儿童语文教学评价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阅读评价。通过阅读可以使聋哑学生了解到更广阔的世界,阅读材料的选择应该尽量多的挑选交流对话的内容,通过对交流对话的阅读分析了解对话的基本内容和正常人交流的基本语法和日常用语,为以后与正常人交流做准备。
3.生活日记测试
在测试实践中,我们鼓励学生以“生活日记”的形式进行习作训练,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激励学生多写作、勤写作。倡导生活中有什么就记什么,生活中发生了什么就记录下什么,生活是什么样的就写成什么样的,而无须进行刻意的处理加工。学生的习作也是随感而发、随事而记,而不是将习作训练机械地分配在每周的作文课上。这样,学生的习作就变成了学生自己对生活的记录、回忆、感悟,学生身在其中,写在其中,自然也乐在其中。今天有了什么委屈,昨天有了什么喜事等,都一一记录在生活记录里,记录的内容也从空泛到具体,从凌乱到有序,从乏味到生动。光有自己的记录还不够,在鼓励自我练习的同时,我们还鼓励学生开展对话交流,每天完成一定量的交流作业。这样的作业能直接刺激学生“无话找话”地练习对话,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训练了思维,也密切了校园师生、生生之间关系,可谓一举多得。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又将交流的对象扩大到父母、兄弟、社会上的小伙伴等,使对话习作训练本身成为了学生不可缺少的生活部分。
三、结语
毕业于肥西师范特教专业卫平志老师在谈到对特教工作的认识时,深有感触地说:特教工作者不可能有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也不求让孩子们都能成名成家,但至少不能给国家增负担,不能给社会添麻烦。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真诚的愿望,正是因为特校有一批扎根特教事业、甘作“妈妈”的领导和老师,那些头脑简单得像一张白纸的残疾孩子才得以教育和呵护。著名教育家夏尊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没有感情,如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鉴于此,学校从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树立教师形象入手,构建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环境,发挥情感育人的功能。首先是在学习上给予指导。老师们针对聋哑孩子的特殊性和学校教学特点,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开始用摸嗓子、看口形、打手势等方法教他们学习拼音,认识数字,学会与人交流。为了有效解决学校教具、标本不足的问题,老师们就亲手制作,并设法把课堂搬到田野,搬到校园的各个角落,让孩子更好地了解自然、认识实物,增强学生的生活乐趣和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敬光.情境化学习环境中教师工具的研究与应用[D].首都师范大学,2006.
[2]朴雪.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网络课程学习环境建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
[3]吴淑琰.结合真实生活背景的中学化学教学研究与实践[D].浙江师范大学,2006.
篇5
论文摘 要: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实现教育公平对促进我国教育发展、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传统单一的学校评价指标片面追求统一的标准,不利于推进教育公平,英国的学校增值性评价模式对推动我国教育公平的启示有:明确影响因素,推进教育机会公平;关注教育过程,推进教育过程公平;促进学校均衡发展,推进教育结果公平。
一、引言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的整体发展需要,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教育公平是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关键性问题,它不仅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具体指标,更在深层次上集中体现了教育的基本目标和根本宗旨。“十一五”期间,我国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教育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教育起点公平主要是指学生入学要做到有教无类;教育过程公平即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同样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实现教育起点公平与教育过程公平的目的是为了最后达到教育结果公平。一直以来,教育领域都将工作的重心放在教育起点公平与教育过程公平两个阶段上,最后通过监控与评价教育结果来考察教育公平的实现情况。
目前,对教育结果的评价通常使用“及格率”、“达标率”、“升学率”等指标。这种终结性的评价方法在评价目的上偏重于选拔功能和鉴定功能,忽视了教育结果对驾驭教育起点公平和教育过程公平的作用。此外,这种评价方法在现实中的使用也导致了许多教育问题的出现。具体表现为:有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而将工作重心从提高教育质量转为抢夺优秀生源;有些学校由于生源不好导致教师自暴自弃,丧失工作热情,对学生的教育敷衍了事;有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只关注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了那些成绩中等和成绩不良的学生,不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面对客观存在的生源差异、教育资源投入差异等问题,只看教育结果的评价方法,其本质是将教育公平看作结果上的绝对平等,这是有失偏颇且无法实现的。教育结果公平,是指要使所有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也就是我们一贯倡导的人尽其才。教育结果公平不是让所有学生最后都有相同的发展类型和发展水平,而是要使每个学生都达到他们应该达到的水平,最大限度地取得学业成功。英国特色学校促进会提出:“好的教育能教人变好,好的教学能改变人的生活。教育好一个孩子,你就给了他一个机会。教育不好,他可能一生都得不到一个机会。”新加坡教育部长最近在“让每个孩子都成功”的报告中提出:“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当期待学生的某项潜能得到激发,同时应想尽办法让能力不同的儿童都取得进步。”这些都有助于引起我们对教育结果公平的关注。
二、英国学校增值性评价模式介绍
20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使用学生升学考试的原始成绩来评价学校教育的质量,引起了广泛的批评和争论。随后,基于对依据学生升学考试的原始分数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弊端的认识,英国在1992年提出了“学校增值性评价”理念,并于2002年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推行了这种评价模式,这期间英国还在其他地区进行了试点。最终,于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学校增值性评价模式。
1.对增值概念的界定
增值概念是建立在学校教育可以使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假设基础之上的,与学生的原始成绩相对应,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在考虑学生之前的成绩的基础上,某一所学校的学生与全国类似学校的学生相比,取得的相对进步情况。为了测量学生学习的进步情况,必须要有学生在某一段时间之起始点的学习能力(例如,进入小学或中学时的学习成绩)信息,以及学生在该段时间结束时的学习成果(例如,在小学或中学毕业时的学习成绩)信息。其中,学生在某段时间之起始点的学习能力信息,也叫初始成绩或前测成绩。随着学生接受学校教育时间的增加,人们会预期学生的成绩会有所提高。因此,“增值”表示学校教育使学生学习成绩超过预期成绩的部分。增值性评价的目的是评估某一所学校的学生在某一段时间内与另外一些学校的相似的学生群体相比,所取得的相对进步情况。换言之,教育质量较高的学校是指在那里学习的学生学习进步的幅度超过平均水平的学校。
由此,增值分数可以为教育部门提供有关学校教育质量方面的更为有意义的、科学的、精确的证明资料。同时,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教育部门可以思考和反思其在政策上和资源配置上的有效性。
2.增值性评价的统计模型
在教育实践中,影响学校教育结果的因素有很多。来自教育系统自身的因素包括资金投入、师资、教学管理等;来自教育系统无法控制的因素包括学生的先前知识储备,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的性别、种族等。增值性评价是通过比较学生实际的学习结果与预期获得的学习结果之间的差异,并从中剔除学校不可控的因素之后,评估学校自身因素对学生成绩增值的影响。因此,从对比学校教育结果的目的出发,建立增值性评价的统计模型应该考虑以下两个因素:1)应考虑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情境因素;2)应充分考虑分层数据结构对建立统计模型的影响。学校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存在着多层结构或者是嵌套结构,如学生嵌套在班级、班级嵌套在年级、年级嵌套在学校等。因此,应充分考虑以上分层数据结构对建立统计模型的影响。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2004年10月,研究者开始使用多元模型(contextualized value added model)对学校的教育结果进行增值研究。多元模型是基于统计学中的回归方法及在回归方法基础上的多水平分层技术建构的。
多元模型通过估计观察值与期望值之间的残差值来表示学校自身对学生进步的影响。观察值指的是学生的实际成绩水平,期望值指的是以该学生先前成绩为分析的基线所预测出的学生成绩水平。残差值可以解释为,某位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进步的“增值”。经由多元模型而获得的残差值,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关学生所取得的相对进步情况的统计测量方法。
这种方法的一个优点是可以将多种影响因素纳入到统计模型中加以分析,如学生学习成绩的基线、学生的家庭背景信息等,从而提供了一个比单一考试成绩更为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此外,多元模型能够准确地分析连续几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并预测学校增值分数的变化趋势。最后,多元模型不但可以将学生嵌套于学校的特性纳入数据分析中,还可以同时考虑学生和学校两个层次内部的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跨层变量间的关系,分析影响教育结果的不同因素的重要程度及其交互作用。其缺点是对统计学知识要求较高,且计算复杂,对教师和家长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3.增值性评价中变量的选择
要评估学生在一段时间之内的学业进步情况,不仅需要有学生在该段时间起点的学习成绩,也就是学生的前测成绩,还需要有学生在该段时间结束点的学习成绩,即后测成绩。另外,还要收集学生个体变量和家庭背景变量,这些变量虽然不能被学校所控制,但是却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学习的相对进步有影响,会导致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估结果产生偏差。因此,需要将其作为统计分析中的控制变量。在运用多元模型对学校教育的结果进行增值性评价时,英国学者通常考虑的变量包括学生的前测成绩、后测成绩、学生的背景变量、学校的背景变量等。
学生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是指同一学生群体前后两次的考试成绩。学生的后测成绩可作为结果变量,前测成绩因为代表着学生的起始能力水平,属于不受学校控制的因素,但其影响着学校教育的结果。因此,可将前测成绩作为影响学校教育结果的控制变量。
根据先前的研究,影响学生成绩的学生背景变量主要包括学生的贫困情况、学生所在地区的贫困情况、学习的辅助要求、特殊教育需求、流动性、性别、年龄、种族等。因此,在统计分析时,这些影响学生成绩的学生背景变量应成为评估学校教育质量的控制变量。
同样,根据前人的研究结论,在影响学生成绩的控制变量中,在学校水平上我们选择了学校先前的成绩水平和学校先前成绩的差异水平2个变量。
因此,增值性评价模型中的控制变量包括10个学生水平变量和2个学校水平变量,通过建立多元模型评估来自学校的因素对学生学习进步的影响。
4.增值性评价结果的应用
英国政府通过提供每一年学校的增值分数,为家长和公众提供更广泛的信息。学校也可以利用政府提供的增值数据进行自我评估。例如,检查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的成效、找出影响增值的可能原因、制订和推行改善计划、订立具有挑战性和可行性的目标等。学校还可与家长分享自评结果,促进家校合作。
对于教育管理者来说,可以通过学校的增值分数来证明资金分配的正确性。此外,增值分数还可以被用来筛查需要特殊关注的学校。例如,对增值分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学校应给予格外的咨询支持,而增值分数高的学校应与其他学校分享成功经验。
增值性评价的结果也可以用来考察政策改革或创新本身的有效性。比如,正在进行政策创新的学校,其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增值分数会相对偏低,与某一年的增值分数相比,增值分数的变化可以更有效地说明政策本身的适用性,即这种年与年之间的增值分数的变化表明了接受政策创新的学校和未接受政策创新的学校相比所取得的相对进步情况,同时也表明了接受政策创新的学校在政策创新前后所取得的相对进步情况。此外,通过在政策创新上使用增值性评价的统计模型,使得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育资源的配置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以增值指标来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在英国已经实施多年。增值性评价的最大优点是充分考虑了学生能力、家庭因素及学校因素,通过统计学方法将学校因素从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诸多因素中分离出来,实现了对学校教育结果的“净”影响的评价。这种评价方法能够科学合理地反映每一个学校的教育结果,有利于学校内和学校间的资源配置。英国通过推行增值性评价,有效地遏制了学校间对于生源的争夺,提升了生源较差学校的信心,促进了学校间的均衡发展,进而推进了教育结果公平的实现。
三、增值性评价模式对推进我国教育公平的启示
当前,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维护和推进教育公平,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目标。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除了以政府为主导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之外,通过评价引导学校均衡发展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立科学的学校发展观,公平合理、科学全面地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对全面推进教育公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国的增值性评价模式对推进我国的教育公平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明确影响因素,推进教育机会公平
可将学生入学时与毕业时的成绩差异,或者学生在校期间的成绩变化情况,看做是学生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英国的学校增值性评价模式中,被纳入模型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学生接受特殊教育的情况、贫困情况等信息。虽然在评估学校教育结果时,需要将与学校教育无关的影响因素分离出去,以便获得对学校教育效果的“净”影响的评价,但是,我们从中可以发现,这些因素仍然会影响学生的进步。也可以这样认为,受教育者的先天资质及家庭环境会影响到学生受教育的结果。不同的学生群体具有不同的需求,这是研究教育公平理论和制定相关政策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问题。因此,不但要确保人人都能接受教育,而且要使人人都能接受适切的教育,要正视个体的差异性,为其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为每个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关注教育过程,推进教育过程公平
教育公平的核心是教育过程的公平,即确保在教育过程中,使每个学生个体都能受到同等的对待。而以原始分数为评价指标时,为了追求升学率和优秀率,学校和老师往往更加关注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有时甚至出现按成绩分班、将学校最好的教师配给最好的班级这样的极端情况。2006年9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的新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允许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评价促进学校的发展?学校增值性评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法。因为,增值分数是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结果与其教育起点分数相比的学习增值的总体反应,把增值分数作为评价指标,将会把学校和教师的注意力从之前的只关注尖子生引导到关注全体学生,给予每个学生同等的关注,为其提供同样的学习机会,将教育公平落到实处。
3.促进学校均衡发展,推进教育结果公平
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将学校的办学条件、学生的升学率、师资队伍建设作为评估学校教育水平的核心指标,这样的做法导致教育资源和资金投入流向了那些升学率较高的学校,使得学校之间的发展不均衡。新的《义务教育法》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把促进学校均衡发展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因此,有必要改革现有的学校评估方法和理念,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应该体现在学生获得的实际进步大于根据其初始成绩所预期的进步上。把学校增值分数作为评估指标,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结果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有利于促进学校的均衡发展。学校为了提高自身的增值分数,就会不断探索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变量和因素,寻求提高学生进步幅度的方法,进而推进教育结果的公平。
总之,英国的增值性评价把学校对学生进步的影响作用作为评价标准,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估更加客观、科学、准确。借鉴英国增值性评价的经验,结合我国学校评价的实际,尝试将学校增值性评价指标纳入到我国现有的学校评价指标体系中,从而提供教育质量的科学监管标准,促进学校均衡发展,从评价体制上,维护和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andrew ray.school value added measures in england:a paper for the oecd proj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value-added models in education systems[r].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2006(10).
[2]goidstein h.methods in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j].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1997(12).
[3]peter tymms.colin dean.value-added in the primary school league tables:a report for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ead teachers[r].cem centre,university of durham.2004(05).
[4]sally thomas.value-added measures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the united kingdom[j]. prospects.1998(3).
[5]边玉芳,林志红.增值评价:一种绿色升学率理念下的学校评价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6]马晓强,彭文蓉,[英]萨丽?托马斯.学校效能的增值评价——对河北省保定市普通高中学校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06(10).
篇6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现状;认知;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1-0041-02
中小学体育教师是提升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石,评价则是帮助教师扬优势、找差距、提升专业素质、优化师资队伍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是促进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与动力源,可谓举足轻重。但由于当前对评价现状及价值认知的肤浅,导致了评价意识及位置的缺失与淡化。本文旨在通过调查研究拎出问题根源,厘清评价认知的差距与必须,同时也呼吁广大教育工作者、体育教师共同担当、研究对策,从而为构建科学实效的评价方案奠定基础。
一、评价方案与中小学体育教师实际发展需求差距明显
评价方案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不言而喻,然而好多事情都在方案、需求、差距上打转,甚至束之高阁,敷衍了事。基于此,为了解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方案现状,笔者以“贵校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方案源自哪里”为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79%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和80%的中小学校长选择学校自主制订,12%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和15%的中小学校长选择借鉴其他学校的方案(见表1)。无论是上级主管部门、学校自主制订还是借鉴其他,评价方案都是针对区域、本校所有学科教师的,评价侧重于教学质量、教学现象,忽视对其教科研能力、教学能力、教师素养,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层面上积淀与汇集的综合评价,更缺乏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特点与工作实际需求等因素的考量。对于体育教师而言,其专业发展是指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 包括体能、技能等) 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体育教育的专业知识与运动技能,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准,贯穿在成为一名优秀体育教育工作者的整个过程中,可谓是终生行为。因此,缩短评价方案与中小学体育教师实际发展需求的差距刻不容缓。
二、评价方案制订成员离不开体育专业人员的参与
不同成员制订出的评价方案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不尽相同的作用,而目前无论是督导评估还是教学质量考核的量化积分等都存在着缺少专业人员参与的现象。为了解这一状况,笔者以“现行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方案的制订成员有哪些”为题进行了调查,从表2可以看出,58%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和57.5%的中小学校长选择学校管理层,15%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和17.5%的中小学校长选择体育教师,只有5%左右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和中小学校长选择体育教研员或由学校管理层、体育教师、体育教研员共同制订。这表明各校评价方案的制订成员大多由学校的中层领导组成,由他们制订出的方案,涉及管理层面的较多,基于学科教师专业方面的则相对较少,尤其是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实际需求方面的相关内容更是微不足道,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评价方案的制订需要体育专业人员的参与。
为进一步了解哪些人员制订的评价方案更有益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又以“您认为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方案由哪些人员制订比较科学”为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0%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和57.5%的中小学校长选择由学校管理层、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研员共同制订,8%的中小学体育教师选择体育教研员和学校管理层,7.5%的中小学校长选择体育教师和学校管理层或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研员,10%的中小学校长选择体育教研员,无论是中小学体育教师还是中小学校长选择学校管理层的都比较少(表3)。由此可见,评价方案的制订成员需要充实一些体育专业人员。
三、评价内容要充分体现体育学科的特点
评价内容只有适合本学科教师的专业特点,所谓有的放矢,对号入座,才能促进其发展。为了解评价内容有没有凸显体育学科教师的特点,笔者以“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内容有哪些”为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5%以上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和70%以上的中小学校长选择了教学计划、获奖、教科研、学习笔记、听课笔记、考勤、课外辅导等内容,64%和49%的中小学体育教师选择教师自评、互评和学生评教,77.5%和75%的中小学校长选择了教师自评、互评和学生评教(表4)。由此可见,评价内容大多适合所有学科的教师,没能体现体育学科技艺性的特点,对于教师自评、互评和学生评教,中小学体育教师和中小学校长的观点呈现出了一致性。《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和课程发展的需要,制订出适合本地区的评价实施方案。因此,为了有效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评价的具体内容应充分体现体育学科特点,以确保能让体育教师向前向前。在访谈中82%以上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和中小学校长也都希望评价方案中既要有共性指标,又要有凸显体育学科技艺性特点的指标。
四、评价主体要有优秀的体育专业人员作引领
课程标准提出了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要求,为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评价主体情况,以“您认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评价主体有哪些”为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60%以上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和70%的中小学校长选择学校中层领导,只有38%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和12.5%的中小学校长选择学科教研员(表5)。评价主体大多是学校的中层领导,没有从事体育教育专业人员的参与,缺乏专业视角的引领,不利于评价的有效、持效。体育教研员号称是体育老师的老师,有着自身专业发展的实践经验、深刻体悟和评价的权威效应,通过评价对本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起着重要的助推与点拨作用,能使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少走许多弯路,多走绿色通道。访谈中,85%以上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和中小学校长都希望体育教研员成为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引路人和评价主体。
五、评价认知的淡化影响了教师的成长
篇7
关键词: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可行性路径
一、国内外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的现状
发达国家在学前教育质量评价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已经进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形成了政府主导、多主体参与、评价内容全面细化、评价过程结果应用的制度化等特点。[1]我国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价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应建立分层次、多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监测系统,在完善的国家标准体系框架下进行科学监测,并依据监测实施问责与发展支持。[2]另外,政府、市场、学术力量的融合,也是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3]学前教育评价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它因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不同,可以形成众多或相互交织、或平行独立的评价体系。本文将从区域教育管理部门的视角切入,探索区域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可行性路径。
二、区域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路径
政府主导是发达国家学前教育质量评价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政府在教育评价中的职责至关重要,是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基本前提。因此,要构建区域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政府部门的主导至关重要。1.成立由区域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多部门人员参与的项目团队。区域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一定要由相关的政府部门主导,因为只有政府部门才能调配足够的资源,进行多方的协调,才有可能完成这一系统工程。团队成员不仅应吸纳有学前教育评价理论和实践研究经验的专业评价研究人员,还需要有学前教育机构从业经验丰富的管理和教学人员,也需要吸纳区域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教研员、科研员等来共同组成项目团队。团队成立之后,需要在政府部门的牵头下,全体人员共同讨论制定项目开展的计划、人员的职责分工、项目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并制定分阶段的项目目标及具体任务。2.结合区域特点和教育需求,研究确定区域学前教育的定位和目标。研究的第一要务是广泛了解区域的人口特点,找准区域学前教育的需求。可以运用人口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区域的人口特点和教育需求做调查研究。特别要针对区域内家长的教育观念、家庭教养模式、参与早教或培训的情况、家庭教育需求和目标等进行调查。研究对象可以锁定区域内在园的幼儿家庭进行调查,也可将小学低年级段的家庭纳入研究范围,然后根据纵向的变化和区域的教育发展政策、规划和战略,判断未来3—5年内的教育需求情况。在了解了区域学前教育需求之后,结合区域学前教育现状,如整体教育资源分布情况、师资、课程、管理和政策等,找准区域学前教育存在的供需矛盾点,锁定区域学前教育的关键问题,进而明确区域学前教育的目标,并对教育目标进行内涵解读。3.研究适合目标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小组应对相关的学前教育政策和文件进行学习、讨论,借鉴国内国外的评价指标体系,明确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梳理符合国家、地方和区域政策的学前教育质量基本要素的框架。围绕区域学前教育目标及其内涵,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或因素分析法,对要素框架进行初步构建,分解或整合出层次性的指标体系,并对每个指标的基本范畴加以界定。比如,薛建男(2010)将评价指标体系整合成教育条件、教育过程、教育效果三个一级指标,结合区域教育目标和定位进行研讨制定。除此之外,也需要结合区域学前教育的关键要素和目标定位进行制定。4.在试行中研发配套的评价工具与实施细则。评价指标体系的试行稿需要进行一定范围的试行,项目小组应研讨试行的具体方案,并根据试行方案,制定配套的评价工具与实施细则的初稿。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一般由自评和他评两部分构成。自评是由幼儿园层面自主开展,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和评价方法指导,进行自评。为了方便幼儿园层面的自评操作,评价指标体系应该配套具体的评价工具,如检核表、观察表、问卷、访谈提纲等一系列具体的、可操作的工具。保证评价者可以依据评价工具进行评价,尽量减少评价者的主观判断。如教育条件指标中,按照指标体系的标准,可以制定具体的教育条件检核表或打分表,对学前教育机构的硬件和软件条件进行检核和标准评定;针对教育过程指标,可以制定观察记录表、问卷、访谈提纲等,方便了解教育计划、教育活动和卫生保健等过程性事件的执行质量;针对教育效果,可以制定问卷、信息化测试、运动测试等,方便了解幼儿发展的教育效果。他评可以由学前教育机构发起也可以由政府主管部门发起,由幼儿园或政府委托专家团队或专门的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评价,主要为了检验机构的办园质量,发现问题,推动发展。他评的过程也同样需要一系列的评价工具,可以根据指标体系的要求,结合自评配套的评价工具进行研制。学前教育机构质量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有一套评价执行的实施细则,指导整个系统工程的工作流程。如评价的流程、自评的要求、执行人、执行周期、流程顺序、结果呈现等,他评的要求、执行方、执行周期、流程顺序、结果呈现要求等,都应该有具体而明确的设计。指标体系的试行可以分步骤进行。根据区域学前教育机构的总量和分布,进行抽样试点,按照一定的比例,并根据试行的动态情况,确定逐层推进的试点办法。试行过程中,研究小组需要分组跟踪整个过程,在过程中不断收集关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工具、实施细则的问题,以及幼儿园园长、教师、家长、幼儿的意见建议。结合试行的各种问题,应该对指标体系、评价工具和实施细则的试行稿,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修订,制定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配套的评价工具和实施细则的初稿。5.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与修订。初稿完成之后,需要在政府主管部门的主导下,按一定的周期,分批分阶段地在区域范围内进行实施。对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和修订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指标体系实施的初期,主要针对指标体系不完善的地方,逐步进行完善和修订。在指标体系较为完善之后,需要着手评价数据库的建立和评价数据的积累和跟踪。并根据数据变化,判断评价指标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否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当发现指标体系中的某些指标已经不再合时宜,应该继续对指标体系进行修订。
篇8
制定和出台学前教育的相关标准是确保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近年来,英国政府相继颁布了《学前教育基础阶段法定框架》、《学前教育教师标准》和《学前教育者资格标准》,为规范学前教育教学和学前教师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这几项标准均将差异教学视为学前教育的基本观念,并在教育的原则、目标、内容和评价中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呈现。英国学前教育标准中的差异教学观强调教师应理解和识别儿童发展水平、兴趣需求和学习风格的差异,并据此为每个儿童设计多样化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同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策略来支持每个儿童的个性化发展。该观念对我国幼儿园教师树立差异化的教学观念,进而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并促进幼儿的多样化学习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英国;学前教育标准;差异教学
学前教育标准是确保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加强制定和出台学前教育领域的相关标准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学前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英国是世界上学前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1]其学前教育标准化运动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近年来,“在世界学前教育日益受重视的背景下,英国政府开始从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高度来认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2]并相继颁布了多项学前教育标准,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基础阶段法定框架》(StatutoryFrameworkfortheEarlyYearsFoundationStage,以下简称《框架标准》)、《学前教育教师标准》(Teachers’Standards(EarlyYears))和《学前教育者资格标准》(EarlyYearsEducator(Level3):QualificationsCriteria)(后两个标准以下统称《师资标准》)。其中,《框架标准》旨在规范学前教育教学并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师资标准》则旨在严格师资的准入并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这几项标准中,差异教学观被视为学前教育的基本观念和核心原则,该观念强调教师应对儿童的个体差异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支持”——研究旨在全面了解每个儿童的发展水平、兴趣需求和学习风格,支持旨在基于获得的信息为每个儿童的个性化发展设计多样化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并开展多元化的评价。由此,以研究儿童个体差异和支持儿童多样化学习为核心理念的差异教学观,不仅成为英国学前教育《框架标准》和《师资标准》的基本观念,也成为英国学前教师所必备的关键能力。而与英国相比,“目前我国幼儿园开展差异教学的实践还不是很多”,[3]“教师在教学中对各种差异教学理论的应用还很少见”。[4]因此,全面梳理和系统分析英国学前教育《框架标准》和《师资标准》中的差异教学观,对我国幼儿园教师树立差异化的教学观念,进而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并促进幼儿的多样化学习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英国学前教育《框架标准》中的差异教学观
2014年3月,英国教育部(DepartmentforEducation)颁布了学前教育阶段的《框架标准》,对0-5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设定了基本标准,为学前教育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基本依据。该《框架标准》分为“导言”(Introduction)“学习与发展要求”(LearningandDevelopmentRequirements)“评价”(Assessment)“安全保障和福祉要求”(SafeguardingandWelfareRequirements)四个部分,并在“导言”中的教育原则、“学习与发展要求”中的教育内容以及“评价”中强调了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并促进儿童的多样化学习,凸显了差异教学观是学前教育教学的基本观念和实施依据。
(一)教育原则中的差异教学观
教育原则是《框架标准》“导言”部分的主要内容,对于开展学前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在教育原则中,个体差异性得到了高度肯定,并被视为学前教育教学的核心原则。《框架标准》的教育原则主要包括四条:第一,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并且在不断地进行学习,他们富有能力、充满灵活和自信;第二,儿童通过建立积极的关系来学习坚强和独立;第三,当儿童处在支持性的环境中,能够根据个人的需求来获取经验,并且与教师和家长建立紧密关系时,他们才能获得最佳的发展;第四,儿童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速度来学习和发展。[5]从上述四条教育原则来看,除了第二条原则外,其余的三条原则都直接指向对儿童个体差异的强调。第一条原则总领式地表达了每个儿童都是不同的存在,寓意教师必须承认和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第三条原则阐明了教育内容必须满足个体差异的需求,寓意教师必须据此为每个儿童的最佳发展提供差异化的支持性环境;第四条原则“强调了每个儿童的发展都是不同的,不同的儿童以不同的速度发展”,[6]寓意教师必须支持儿童按照不同的方式和速度去进行学习,保证儿童的有效学习和发展。由此可见,英国学前教育《框架标准》对儿童个体差异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在教育原则中便树立了差异化教学的基本观念,强调教师要理解每个儿童的差异,支持每个儿童按照自己的方式、速度去学习和发展,以实现每个儿童的最佳发展。
(二)教育内容中的差异教学观
教育内容是《框架标准》中“学习与发展要求”部分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而差异教学观在该部分也得到了充分说明。《框架标准》的教育内容包括七大学习与发展领域,分别是交流和语言(CommunicationandLanguage);身体发展(PhysicalDevelopment);个人、社会和情感发展(Personal,SocialandEmotionalDevelopment);读写能力(Literacy);数学(Mathematics);对世界的理解(UnderstandingtheWorld);艺术表达和设计(ExpressiveArtsandDesign)。前三个领域为儿童发展的基本领域,后四个领域为儿童发展的专门领域,每个领域都有相应的学习与发展目标,《框架标准》要求学前教育机构必须按照这几大领域的内容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为保证每个儿童都能得以充分发展,《框架标准》基于教育原则中对个体差异的强调,在教育内容部分为教师开展差异教学指明了基本思路,其核心理念便是了解并尊重每个儿童的发展水平、兴趣需求和学习风格,并据此设计和组织适宜于每个儿童的教育内容。根据《框架标准》的要求,首先,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必须要充分了解每个儿童的个体需求、兴趣和发展水平,并根据这些背景信息去为每个儿童设计涵盖各个领域、富有挑战和愉快的教育内容。[7]其次,在内容组织形式上,每一个学习与发展领域都必须通过有计划的、有目的的游戏,以及由教师主导和儿童发起的活动来实施。[8]一方面,因为游戏是儿童发展的基础,在游戏中儿童学习探索、思考问题、与他人合作,从而能够自信地获得发展。儿童既可以通过自己的游戏来学习,也可以通过参与教师组织的游戏来学习。另一方面,活动也是儿童发展所必不可少的途径,教师需要平衡儿童的自主活动和教师主导的活动之间的关系。再次,在教学风格上,教师必须充分掌握儿童的不同学习风格,并根据儿童的学习风格去组织自己的教育内容。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积极回应每个儿童在活动中出现的新兴趣和需求,并通过温暖的积极互动来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9]
(三)教育评价中的差异教学观
教育评价是《框架标准》中的第三个部分内容,该部分也充分表达了差异化教学的观念。持续的评价是学前教育实践的核心,[10]它涵盖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帮助家长和教师去了解儿童的发展、理解儿童的需求、计划教育活动和提供教育支持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11]《框架标准》非常重视持续性评价的价值,强调要对每个儿童都进行持续性的评价,并从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方面作出了全面说明,阐释了教育评价应该关注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影响因素,重点评价每个儿童的发展水平、兴趣需求和学习风格,为支持每个儿童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而这也是开展差异化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和要点。在诊断性评价上,《框架标准》要求教师“在每个儿童刚接受教育时,对他的发展进行全面的评价,并为其家长提供一份儿童在基本领域的发展简况”。[12]评价内容主要反映每个儿童的发展水平和需求,重点指出儿童在哪个领域发展较好,在哪个领域需要额外的支持,以及在哪个领域可能存在发展迟缓,等等。在形成性评价上,《框架标准》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地“观察每个儿童,以了解每个儿童的发展水平、兴趣和学习风格,并根据这些观察信息去为每个儿童设计相关的学习经验”,[13]同时根据自己对儿童发展的每日观察来与儿童展开互动。在终结性评价上,《框架标准》要求教师在儿童结束学前教育基础阶段前,为每个儿童建立《学前教育基础阶段档案》(EarlyYearsFoundationStageProfile)。档案将有助于教师和家长理解儿童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对发展目标的实现情况,以及对入读小学的准备情况等。[14]档案必须要根据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评估每个儿童的发展水平,教师必须要说明儿童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发展目标,或者是超过了预期目标或者是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综上所述,《框架标准》在教育原则、教育内容和教育评价中都充分体现了差异教学观。在教育原则上,《框架标准》明确了个体差异是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在教育内容上,《框架标准》指明了差异教学的基本思路,要求教师在了解儿童发展水平、兴趣需求和学习风格的基础上,为每个儿童提供适宜的教育内容并支持儿童的多样化学习;在教育评价上,《框架标准》突出了多元化评价的重要价值,要求教师对每个儿童进行持续的个性化评价,以切实促进每个儿童的全面持续发展。可见,该《框架标准》在尊重儿童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表达了教师应基于对儿童发展水平、兴趣需求和学习风格的了解,来提供多样化教育内容,并开展多元化教育评价的差异化教学观念。
二、英国学前教育《师资标准》中的差异教学观
进入21世纪后,英国政府加强了对学前教育的改革,学前教师作为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成为英国新一轮学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对象。[15]其中,为加强学前教育的师资管理,英国政府对学前教师的准入资格进行了明确规定。政府规定能够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资格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学前教育教师(EarlyYearsTeacher)资格、另一种是学前教育者(EarlyYearsEducator)资格,前者是具有本科学历水平的教师,是国家大力倡导培养的教师,也是所有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后者则是具有中学学历水平的教师,是国家对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人员所提出的最低资格要求。英国政府对这两种教师资格的素养都设置了相应的标准,教师必须达到这些标准方能获得该资格。而与学前教育《框架标准》相一致,两种《师资标准》都对教师的差异教学观和差异教学能力提出了相应要求,尤其是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评价中均表达了该思想,凸显了差异教学是学前教师所必备的关键能力。
(一)《学前教育教师标准》中的差异教学观
2013年7月,英国负责教师培养工作的国家教学和领导力学院(NationalCollegeforTeaching&Leadership)颁布了最新的《学前教育教师标准》,对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并为学前教育教师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该标准共设置了八个标准领域,有多个标准领域都涉及了教师如何去开展差异化教学,并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评价上都进行了重点体现。
1.教育目标中的差异教学观
第一个和第二个标准领域对教育目标的差异化进行了说明,这两个领域要求学前教育教师必须对每个儿童都抱有较高的期望,重视为每个儿童提供启发、激励和挑战,[16]能够为各种背景、能力和性格的儿童设置扩展性和挑战性的目标,[17]以促进每个儿童都能获得良好的发展和结果。
2.教育内容中的差异教学观
第四个和第五个标准领域对教育内容的差异化进行了说明。首先,第四个标准领域要求学前教育教师能够根据每个儿童的需求来计划教育和保育。[18]学前教育教师要学会观察和评价儿童的学习与发展,能够根据每个儿童的发展水平、背景和兴趣,去设计平衡和灵活的教育活动和方案。[19]其次,第五个标准领域要求学前教育教师能够根据每个儿童的需求去调整教育和保育。学前教育教师要能够意识到儿童身体、情感、社会、智力以及交流等方面的需求,并知道如何根据儿童的实际去调整自己的教育和保育活动,以支持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20]
3.教育评价中的差异教学观
第六个标准领域对教育评价的差异化进行了说明,该领域要求学前教育教师能够精确和有效地使用评价。学会与家长和其他专业人员有效合作,对每个儿童展开持续性的评价,并据此为儿童和家长提供有效的反馈,以支持每个儿童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21]
(二)《学前教育者资格标准》中的差异教学观
同样在2013年7月,国家教学和领导力学院颁布了《学前教育者资格标准》,该标准设置了六大领域的内容,对学前教育者的素质要求作出了明确规定,而差异教学观作为学前教育者的基本素养,也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评价中进行了体现。1.教育目标中的差异教学观第一个标准领域对教育目标的差异化进行了说明,它要求学前教育者应理解学前教育基础阶段各领域的发展目标,能够分析和解释儿童的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是如何影响学习和发展的,[22]能够充分考虑文化和家庭背景的差异,支持每个儿童实现学前教育基础阶段各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确保学前教育的多元、公平和全纳。2.教育内容中的差异教学观第二个标准领域对教育内容的差异化进行了说明,它要求学前教育者能够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个体需求和背景,[23]为每个儿童设计和提供有效的保育、教育活动,以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学前教育者要能够识别儿童何时需要额外的支持,并能够与家长及其他专业人员合作,设计和提供活动以满足儿童的额外需要。3.教育评价中的差异教学观第三个标准领域对教育评价的差异化进行了说明,它要求学前教育者能准确和有效地使用评价。[24]教师能够围绕当前的学前教育《框架标准》,知道如何使用多元的评价方法去开展评价工作。一方面,学会准确地使用诊断性评价,如开展观察评价并加以记录,以识别每个儿童的需求、兴趣和发展水平。[25]另一方面,学会使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来了解每个儿童的进步,并据此设计下一阶段的教育活动。综上所述,两项《师资标准》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评价中都凸显了差异化教学观。在教育目标上,学前教师应能够了解儿童发展背景的差异,为每个儿童设置挑战性的目标,并支持其实现自己的目标;在教育内容上,学前教师应基于儿童的发展水平、兴趣需求和学习风格等背景差异,去设计适宜和有效的教育活动;在教育评价上,学前教师应能够开展持续性的多元评价去识别儿童的各种背景差异,并据此设计不同阶段的教育活动。可见,《师资标准》也强调了从了解儿童的个体差异出发,根据儿童发展水平、兴趣需求和学习风格的差异,提出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同时开展多元化的评价,以促进每个儿童持续发展的差异化教学观念。
三、英国学前教育标准中差异教学观的启示
差异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哲学(PhilosophyofTeaching),意指只有当教师能有效地处理学生在发展水平、兴趣需求和学习风格上的差异时,方能使学生从事最佳的学习。[26]差异教学通常要经过三个环节,即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测查或诊断,然后根据教育对象的差异在教育过程中提供不同的教育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评价,最终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27]英国学前教育《框架标准》和《师资标准》对差异教学都作出了相应要求,充分表达了差异教学的思想观念。从这几项标准的教育原则、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评价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其学前教育差异教学观的基本逻辑,即基于理解和识别幼儿发展水平、兴趣需求和学习风格的差异,据此来为各不相同的幼儿设计多样化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同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策略来支持每个幼儿的个性化发展。该观念基本演绎了学前教育差异教学应该考虑的要素、过程和方法,为我国幼儿园教师开展差异教学提供了逻辑借鉴。
(一)差异教学的基点:理解和识别幼儿发展水平、兴趣需求和学习风格的差异
虽然幼儿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但他们也同样存在着显著的差异。[28]幼儿之间的学习与发展差异是非常明显的,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发展水平、兴趣需求和学习风格上,而这三个要素也是左右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关键。其中,发展水平决定着幼儿发展的起点和目标,这是因为幼儿必须基于已有水平并朝向最近目标才能实现新的发展;兴趣需求体现着幼儿发展的动力和方向,这是因为幼儿必须基于内在动机并形成主体需要才能激发主动学习;学习风格影响着幼儿发展的过程和效果,这是因为幼儿必须基于不同的学习方式和途径去实现自我的建构。英国学前教育《框架标准》和《师资标准》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评价中,均肯定了发展水平、兴趣需求和学习风格的重要性,强调它们是制定教育目标的依据、设计教育内容的关键、开展教育评价的重点,可见这三个要素对于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价值。识别和回应儿童在发展水平、兴趣需求和学习风格上的差异是差异教学的基本理念。[29]教师开展差异教学必须针对这三个要素作出系统的设计,所以,理解和识别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兴趣需求和学习风格的差异自然成为开展差异化教学的逻辑基点。然而,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受传统教学过于重视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而忽视幼儿个体差异,以及班额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幼儿教师还是难以在教学中做到关注幼儿个体差异”,[30]尤其是在理解和识别幼儿发展水平、兴趣需求和学习风格差异上还明显存在不足,这从起点上便阻碍了差异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因此,对于我国幼儿园教师而言,开展差异化教学首先要通过多种途径,如日常观察、家长交流、幼儿的作品分析等,同时紧密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科学合理地识别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兴趣需求和学习风格,从而为差异化教学做好起点的准备工作。
(二)差异教学的重点:根据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差异设计多样化的教育目标和内容
由于每个幼儿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这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每个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差异,去设计多样化的教育目标和内容,以满足每个幼儿的发展需求。例如,英国学前教育《师资标准》在教育目标中便强调要了解每个儿童的发展水平,并为其设置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而学前教育《框架标准》则在教育内容中强调要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兴趣需求和学习风格去设计和组织涵盖各个领域、且富有挑战和愉快的教育内容。由此可见,拟定目标和内容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关键,所以,根据每个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差异设计多样化的教育目标和内容自然成为差异教学的重点。而在设置多样化的目标和内容时,由于发展水平、兴趣需求和学习风格是构成幼儿学习与发展差异的三个核心要素,因此,差异化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必须从这三点出发作出差异化的处理。然而,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普遍缺乏有针对性地设计差异教学活动的意识”,[31]“老师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可能还顾不上充分考虑个体差异的问题”。[32]因此,我国幼儿园教师必须转变意识观念,依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兴趣需求和学习风格差异来设计多样化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其一,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以原有的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教师必须根据这个发展水平去设定合适的发展目标,引导每个幼儿达到新的发展水平。其二,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以兴趣需求为导向的,教师必须要从每个幼儿的兴趣需求出发,结合每个幼儿的发展目标去设计不同的教育内容,以激发幼儿的主动学习,促进每个幼儿不断向前发展。其三,学习风格是决定幼儿是否能够有效学习的关键,基于幼儿之间存在的视觉型(Visual)、听觉型(Auditory)、动觉型(Kinesthetic)等不同类型的学习风格,[33]教师必须选择符合不同幼儿学习风格的教育内容组织形式,让每个幼儿都能更加有效地去学习和发展。
(三)差异教学的拐点:采用多元化的评价策略来支持每个幼儿的持续性发展
评价不仅是教育活动的终点,也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它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开始、重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过程、肯定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结果、支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可见,评价贯穿了教师的教学与幼儿的发展由现阶段向下一阶段的过渡,是差异化教学的重要拐点。由于每个幼儿的学习与发展都会存在差异,所以对每个幼儿的评价也要做到差异化处理。例如,英国学前教育《框架标准》和《师资标准》都在教育评价中强调了持续性多元评价的重要性,通过开展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可以有效地识别每个儿童发展水平、兴趣需求和学习风格的差异,为计划和调整教育活动,同时构思下一阶段活动提供依据。然而,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开展的差异教学缺少预先的测查或诊断及事后的评价等。这些环节的缺失使得差异教学的实施缺少针对性和科学性”,[34]因此,我国幼儿园教师必须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策略来支持每个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其一,在开展差异化教学前,教师必须要进行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旨在识别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兴趣需求和学习风格差异,以确立幼儿的发展目标、设计针对性的教育内容、组织适宜的活动形式。其二,在开展差异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进行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旨在了解确定的发展目标是否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设计的教育内容是否满足幼儿的兴趣需求,组织的活动形式是否适宜于幼儿的学习风格,从而为教师对目标、内容、形式进行针对性的调整提供依据。其三,在开展差异化教学后,教师必须进行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旨在了解每个幼儿是否实现了预期的发展目标,判断幼儿在活动后达到了何种发展水平,从而为设计下一阶段的差异化教学提供依据。
总之,虽然我国学前教育也非常强调个体差异性原则,国家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便明确要求“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35]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也明确要求“了解幼儿在发展水平、速度与优势领域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掌握对应的策略与方法”。[36]尽管如此,目前我国幼儿园开展差异教学的现状却并不容乐观,尤其是教师在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差异,并据此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上还存在着观念与能力的缺失。因此,系统梳理英国学前教育《框架标准》和《师资标准》中的差异教学观,对启迪我国幼儿园教师树立科学的差异教学观,理解和识别幼儿发展水平、兴趣需求和学习风格的差异,并据此为各不相同的幼儿设计多样化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同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策略以促进每个幼儿个性化发展上,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霍力岩 胡恒波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参考文献:
[1]胡恒波,陈时见.英国学前教师专业化改革的策略与基本经验[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3,(7):26.
[2]曹能秀,田静.近十年来英国幼儿教师职前教育改革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4,(1):64.
[4][31][32][34]韩佳伶,李莉.幼儿园差异教学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2,(12):11,11,13,13,13.
篇9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0引言
为了更好地契合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认可,不仅要传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之成为链接社会的关键点,更好地完善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此,要全面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学前教育实践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更好地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型转变,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素养。
1学前教育实践教学的意义分析
1.1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
在社会进入到知识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要充分认识到综合性人才的重要性,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传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要引入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环境之中占据主动。
1.2更快地融入和适应社会
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方法之中,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感悟和体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效能和价值,丰富自己的学识,更好地将其外化于职业社会的环境之中,实现自身职业角色的成功转换,更好地增强自己在社会职业环境中的适应力,提升自我在社会职业中的角色价值。
1.3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契合
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之中,可以根据社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拟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规划,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和状态与社会需求相一致和吻合,成为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的实用型综合人才。
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剖析
2.1缺乏对实践对象的充分深入的了解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存在随意性较大的问题,对于实践对象也缺乏深入、全面而细致的了解,没有充分关注幼儿的学习变化细节,缺少对实践对象的耐心、细心、热心的观察和了解,这就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学习流于表面,缺乏实质性的实践效果,对于幼儿的评价也大多注重于表面。同时,在进行学前教育实践活动的设计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实践对象的耐心、细心的沟通和了解,对实践对象的实际情况把握不准,在设计实践活动的方案之中,难以与幼儿的知识层次和水平相契合,无法实现实践教学的充分、顺利开展。
2.2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存在基本素质不高的现象和问题,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缺少亲和力,基本素质也还不高,例如:存在语速节奏感不和谐的问题,难以实现对实践对象的顺利沟通和对话。另外,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出多媒体形象化的辅助教学功能,与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的特性和规律没有全面的把握和了解,降低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构成
3.1卫生保健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首先应当具有对幼儿的保育能力,要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依据和标准,首要关注幼儿的生命及健康,学前教育专业要培养自己的保育知识和理念,丰富自己的幼儿卫生保健知识、幼儿教育知识、幼儿心理知识等,具有“保”和“育”的专业实践技能,生成良好的卫生保健能力。
3.2语言沟通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至关重要,这是与幼儿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有效手段,要重点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故事创编能力、表演能力等,更好地融入到实践之中。
3.3艺术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具有较好的艺术教育能力,要能够具有幼儿歌曲弹唱能力、幼儿舞蹈与表演能力、幼儿美术能力、幼儿手工能力,总之即是要具有弹、唱、跳、画、做等艺术能力,并能够将其充分应用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
3.4观察与评价幼儿的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能够深入地体悟和感知幼儿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由此获悉幼儿的内心感受和心理变化状态,可以通过有效的观察方法和手段,获取观察幼儿的第一手资料,解读幼儿成长中的各种变化。同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还应当具有评价幼儿的能力,要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对幼儿的表现进行全面、客观、合理的评价,用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及时性反馈,更好地引领幼儿成长和发展。
3.5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具有教育教学能力,能够较好地组织和设计幼儿的教学活动,能够编排和表演幼儿游戏并将其制作成教学课件,能够基于教具制作实现教学活动设计。
4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学前教育实践教学路径
4.1建构新型、分阶段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要建构新型、分阶段的学前教育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更好地适应学前教育的发展,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阶段:丰富学前教育实践教学课程种类。学前教育课程应当增加部分选修课程,如:《乐理与视唱》、《声乐》、《钢琴》、《美术》、《手工》等课程,通过增添这些教育技能型的选修课程种类,可以较好地培养实践教育对象的能力。第二阶段:组建学前教育实践指导团队。为了更好地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组建学前教育实践指导团队,从校内实践指导和校外实践指导两个方面,实现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引领。可以开展座谈交流等方式,增强指导教师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交流和链接,更好地传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际需要的教育技能。另外,对于校外实践活动的指导,可以通过挖掘和开发课外实践课题入手,更好地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4.2建构和优化实践教学模块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模块优化,要包括以下三大模块内容:首先,课堂教学模块。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等教学内容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模块,还可以增添特色化的“模拟课堂”教学模块,指导教师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模拟训练任务,学生再自主选择具体方法,依照一定的流程,实现实践教学活动设计。在“模拟课堂”教学模块之中,可以引入任务驱动法,使学生在真实的任务的前提下,进行自主、合作式的探讨和交流,不断解决任务中的问题,并生成“新的任务”,在反复的任务驱动训练之下获得实践能力的提升。其次,实践教学模块。可以采用现场见习的教学方式,对学前教育学生开展游戏教学、班级管理教学、幼儿园课程教学等现场见习,可以在指导教师的引领下,进行实践教学策划和准备,并在实践活动中相互交流和探讨,丰富和充实“模拟课题”的研究内容。还可以采用实习的实践教学方式,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深入到幼儿园的教学场景之中,真切、深入地感知幼儿的特点和规律,在与幼儿“零距离”的前提下,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创造能力。另外,利用假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更好地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最后,课外活动模块。可以通过对学前教育学生的课外交流、专项竞赛等活动之中,更好地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参与和动手精神,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完美链接。
4.3优化学前教育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也是重要的内容,要以校内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学生为主体,实现对学前教育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评价,要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现场见习、实习报告、社会活动记录等,全部纳入到评价考核体系之中,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
5结语
在新的时展变化下,我们要全面强化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实践动手的空间和平台,基于学前教育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更好地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素养。
参考文献:
[1]王佳佳.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思考[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6(05):38-41.
[2]刘春梅.学前教育本科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质的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2015(07):65-69.
[3]王革琼.如何培养学前教育学生的音乐综合实践能力[J].音乐时空,2014(09):173.
[4]王燕.提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实践探索———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新思考[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88-91.
[5]许晓晖.幼儿园新入职教师实践能力适应的研究———以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为例[J].保定学院学报,2013(01):16-21.
[6]姜莉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02):76-77.
篇10
对学前教育质量的判断应该是既关注自然属性也关注社会属性、既关注合规律性也关注合目的性、既关注事实判断也关注价值判断。学前教育质量应该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有机统一。学前教育质量主要体现在对现实的学前教育物品分配之中。其中包含三个问题:分配什么样的学前教育物品、怎样分配学前教育物品以及这种物品分配是否达到学前教育物品受惠者的目的。第一个问题属于事实判断,称之为学前教育质量的耐用性或自然属性问题,后两个问题属于价值判断,称之为学前教育质量的优劣性或社会属性问题。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公共政策学的政策分析基本框架和政策评估框架,[1]269~271,371~374提出本文三个省的示范幼儿园评估标准的政策评估框架如下:1.学前教育质量的耐用性政策取向评估。基于学前教育质量表现为学前教育物品分配的观念,学前教育质量的耐用性指标有:①师资的充足性,②设施设备的充足性,③经费投入的充足性。2.学前教育质量的优劣性政策取向评估。优劣性指标有:④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⑤课程资源、课程实施与儿童发展水平的匹配性,⑥学前教育价值的体现程度。3.耐用性与优劣性政策取向比较性评估。⑦比较性指标反映政府在评估时更倾向于哪一个方面,可以更加直观地反映政府对学前教育质量评价时的政策取向,如效率主义、管理主义政策取向等。
二、对三个省的示范幼儿园评估标准的政策评估
(一)样本抽样方法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我国23个省(目前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即4个直辖市、23个省、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划分为东中西三部分。本研究在东中西三个地区分别随机抽取一个省作为样本。经分类随机抽样,分别选取福建省(东部地区)、江西省(中部地区)、甘肃省(西部地区)。三个省的省级示范幼儿园评估标准均来自该省教育厅网站正式公布的文件。福建、江西、甘肃三省的省级示范幼儿园评估标准在政策文件表述方式(依据教育评估学制定表格化的评估指标体系)、主要一级指标(主要有园舍条件、师资队伍、教育教学、保育与安全、儿童发展等)、指标体系的运用等方面有许多共同性。因而其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二)对样本的政策评估
1.耐用性评估
①师资的充足性。三省都将师资作为重要指标进行规定,包括师幼比(以及保育员、保健员、厨师等其他人员)、学历、专业技术职务、教师资格证、培训、教师素质等关键指标。从以上关键指标归类分析可以看出,师资充足性方面,三个省在量的6个指标上(师幼比、其他工作人员、班额、学历、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几乎惊人的一致,具有充足性导向。除学历、专业技术职务两项指标外,均执行国家标准或高于国家标准。仔细分析三省对学历、专业技术职务两项指标要求,发现高学历、高职称是示范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即教师学历要达到国家标准,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80%以上(江西省对本科毕业学历要求占20%以上);甘肃省要求在园高级教师占40%以上,一级以上职称教师占80%以上。三个省在质的指标上只有2个(教师素质与培训)存在质的差别。三省在质的指标上的共同性“教师素质”表现为教育观、儿童观以及不得有违法行为。只有福建省提到了幼儿教师的五个教育教学能力。在如何提升教师素质方面,三省都强调了培训的重要性,仅有福建省规定通过课题研究、园本教研等手段提升教师素质。可以看出,在师资充足性方面,三省基本都呈现为量化指标清晰、操作性强(特别是甘肃省教师学历与职称的规定尤其显著),质性指标模糊、操作性不强。这种对师资充足性量化指标的具体要求会导致两个不利后果:一是教师的纵向流动不合理,优质教师向示范幼儿园流动集中,损害了其他幼儿园和儿童发展的利益;二是学历主义与职称主义泛滥,忽视了能力与素质建设。从三省的师资充足性指标分析,除福建省外,另外两省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不够重视。
②设施设备的充足性。根据对文本的指标分析,三省在设施设备充足性方面全部执行教育部的最低标准规定,主要涉及到幼儿园环境(绿化、美化、儿化、教育化、安全化)、户外活动场地、各类教室活动室等构成、教育设备、保教书籍等,全部表现为量化指标。在设施设备充足性方面没有考虑地方的特殊性,如福建、江西两省空调设施、甘肃省的取暖设施等。③经费投入的充足性。三省在经费投入充足性上均采用“稳定增长“”加大投入”等模糊表达方式处理,没有明确的公用经费、基本建设经费、人员经费等规定。如福建省“:有稳定的经费来源,通过主办单位拨款、家长合理缴费、社会及个人捐助等多种渠道,能满足幼儿园教育教学、师资培训、设施设备、环境创设等方面的需要”;江西省“:地方政府和主办单位加大对省级示范幼儿园的经费投入,做到逐年增长,保障公办幼儿园正常的运转;社会力量办园收入的30%须用于幼儿园基本建设”。另外甘肃省仅规定举办者在创建省级示范幼儿园期间要投入50万元以上。因此,可以说经费投入充足性的政策导向不明确,弱化了举办者的经费投入责任以及学前教育的公益性。
2.优劣性政策取向评估
④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在三个省的政策文本中,只有福建省专门设立一个一级指标“幼儿发展”,用以评估儿童身心发展水平。江西省仅在一级指标“教育与教学工作”中列有一个二级指标,谈到儿童身心发展,分值仅为12分(该一级指标总分为140分)。甘肃省在二级指标中也没有提到儿童发展问题,仅在办园理念一级指标中散见。福建省按照五大领域以及小、中、大班三个层次分别评估儿童身心发展水平,指标内容清晰,具有可操作性。⑤课程资源、课程实施与儿童发展水平的匹配性。按照课程设置、教育活动目标、教育活动内容、教育活动实施、教育活动评价等五个要素对三省的课程资源、课程实施与儿童发展水平的匹配性进行政策取向分析。福建省基本以儿童发展为本位进行课程设置与实施的评价,江西省与甘肃省两省基本上是从幼儿园管理和政府评价角度进行指标设定。这体现了儿童发展本位主义与管理本位主义两种不同的政策取向。前者具有较好的匹配性,后者缺乏匹配性。⑥学前教育价值的体现程度。发展学前教育的核心价值,必须关注这种价值的源起是3~6岁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福建省的评价指标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兴趣、需要和发展价值,努力回归学前教育的本体价值。江西省和甘肃省的评价指标更多地关注学前教育的管理价值和幼儿园发展价值。
3.耐用性与优劣性政策取向比较性评估
⑦比较性指标。比较性指标直接反映政府在评价学前教育质量时的政策取向,即耐用性政策取向,或优劣性政策取向,还是二者取得某种程度的平衡。因为三个省均采用赋分法进行评价,只需要计算这两类指标的权重比值就可得出政策取向。既关注省级示范幼儿园评估中的耐用性指标(权重占全部指标的0.3),更关注优劣性指标或者说儿童发展(权重占全部指标的0.41),二者的权重比为0.73:1。江西省和甘肃省两省关注耐用性指标甚于优劣性指标。特别是甘肃省,其耐用性指标的权重与优劣性指标权重之比是2:1。三省在学前教育质量的政策取向差异性一目了然。三省的学前教育质量的政策取向自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呈现为由关注优劣性为主向关注耐用性为主发展。这种现象可能与三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教育观念等有关。
三、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的政策取向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政策取向?毫无疑问,学前教育质量即学前儿童的发展质量!这个观点必须予以明确。现代学前教育的两大使命是“发现儿童”和“发展儿童”,而学前教育就是从“发现儿童”出发,唯有“发现儿童”才能“认识儿童”,缺少了对学前儿童的发现、研究和认识,就无法称其为学前教育,也便无从谈及学前教育的质量、质量评估及政策取向。
(一)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的政策取向必须尊重学前教育的本质
3~6岁儿童的天性是“玩”,是游戏,其本质是主体参与的自主的模拟活动,具有自主性和假想性的属性,其目的是获得生理和心理的。游戏对于3~6岁儿童来说,是他们快乐和幸福的存在方式,作为人的本质在他们的游戏活动中生成,并完成此阶段的社会化和个性化过程;同时游戏也是他们进行交往与表达的重要形式和方式。幼儿园游戏活动是根据3~6岁儿童身心与年龄发展特点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设计,具有连续性、阶段性、递进性、全面性的特点,是在教师指导下3~6岁儿童主体参与的过程。学前教育本质上是在教师指导下3~6岁儿童主体参与的游戏活动过程。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的政策取向应该在了解和认可3~6岁儿童的学习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呈现,应依据3~6岁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为3~6岁儿童自发的活动提供适合的、适当的指导,以促进3~6岁儿童的行为、情感和认知的全面发展。
(二)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的政策取向必须体现学前教育的价值
学前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3~6岁儿童发展的价值,且这种价值的源起是3~6岁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对此,庞丽娟等人总结最新脑生理、心理研究成果对学前教育的核心价值进行了科学证明。7~10、3~6岁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以游戏活动为载体和表现方式。因此,在提高和评价学前教育中忽视以自主性和假想性为本质属性的游戏活动设计与实施,而以课程、教学、识字、算术等代而替之,以耐用性指标代替优劣性指标,必然导致学前教育本真价值的迷失,必然导致学前教育质量评估成为办园质量评估、教师质量评估而不是儿童发展质量评估,必然导致管理主义和效率主义至上以及工具理性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政策取向而不是儿童发展为本和价值理性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政策取向。
(三)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的政策取向必须转向儿童发展
在一定意义上,学前教育质量是学前教育物品(园舍、经费、师资、课程、环境、机会、对弱势儿童的关爱、营养、卫生、安全、健康、学前教育过程、保教方法、评价等都属于学前教育物品)分配的结果,包括分配什么样的物品、怎样分配学前教育物品、分配的效果如何,即由资源配置、实施过程、终极关怀构成的统一体。分配什么样的学前教育物品由现实的社会发展水平决定,分配的效果如何属于未来的期待,由现实的分配什么样的物品和怎样分配学前教育物品决定。当一个社会能够分配什么样的学前教育物品一定时,怎样分配学前教育物品就成为分配的效果如何的决定性因素。怎样分配学前教育物品由社会、幼儿园、家长的学前教育观念以及政府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政策取向等多种因素决定。其中政府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政策取向对于是否合理分配学前教育质量起主导性作用。
四、总结
- 上一篇:教育法治心得体会
- 下一篇:中小学生食品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