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护理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6: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数据与方案
1.1 基本数据
收集本院2015年至2016年50例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在这些患者当中男生26例,占52%,女生24例,占48%。男女之间的比例为1.09:1.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发烧等。
1.2护理方法
1.2.1 提高患者的舒适度:a.制定完整的护理计划,将各种护理工作尽量集中在一起完成,不能占用患者的休息时间。b.定期对患者的呼吸器官进行清洁,包括对鼻腔和咽喉的处理,清除在呼吸道内的污染物,保证患者的呼吸顺畅。C.对于鼻塞的护理,在鼻塞现状严重时,护理工作者应该对鼻腔进行认真的清理,首先要选用麻黄素液滴鼻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每日应该护理的次数,保障患者不存在呼吸困难的现象。d.对于咽喉部位的护理,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绝大多数的患者会觉得咽喉部位不适,作为护理工作者应该时刻观察患者咽喉部位,注意其实否发生咽喉充血,水肿的情况,时刻记录患者的状况,当患者感觉咽喉不适时可以适当的给提供些润喉的药物。
1.2.2 适当的控制温度;小儿一旦患得呼吸系统疾病时随即引发的就是高热,温度太高,在个很大的程度上会影响到小儿身体的发育。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时,我们一定要时刻观察温度的变化,如果患者的温度达到了38度以上,我们就必须要采取必要的降温措施,比如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在嘱咐患者的家长时一定要提醒家长定期定量服用不得乱用。由于患者的年龄较小,对药物有恐惧心理,作为护理工作者一定要与家长共同克服这一困难,保证患者对药物的摄取量。
1.2.3 准确记录患者的身体状况: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时候往往会发生意外的情况,比如说是患者发生高烧或者抽搐的现象,如果家长和医务人员没有及时的发现可能会导致恶劣的结果。在对小儿进行护理时,要时刻注意患者身体状况的变化,并且记录好数据,便于医生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帮助患者更好更快的恢复身体状况。
1.2.4保证患者营养充足;患者受年龄的影响,本身对于医院和药物有着恐惧的心理,患者在医院内往往会发生食欲较差的现象。导致患者在住院期间身体缺乏一定的水分和营养。为了保障患者的身体状况很快的恢复,家长应该为患者尽可能提供一些清淡的食物,鼓励孩子好好吃饭,防止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现象。
1.2.5加强对患者和患者家长的健康教育;对患者和患者家长普及呼吸系统疾病的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一部分内容。针对患者所患疾病的不同,我们应该对他们进行专门性的指导。比如说;如果所患得疾病为肺结核,我们就要对患者和患者家长普及传染病知识教育,做好必要的隔离措施。
二、结果
本院收集50例患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其中患有小儿肺炎的患者9例,占总人数比例18%,反复咳嗽的患者有6例,占总人数12%,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有24例,占总人数的48%,患有哮喘病的患者有3例,占总人数的6%。所有患者经过护理,均痊愈出院。
篇2
【关键词】 氧气雾化器;雾化吸入;小儿呼吸系统疾病
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是儿科临床中的常发病之一, 发病群体为幼儿以及学龄前儿童, 病情发展迅速, 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喘息、咳嗽、缺氧、呼吸困难等, 常发于春冬季节, 给患儿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1]。由于患儿年龄较小, 呼吸道内存在的分泌物难以排出体外, 不仅影响了治疗, 而且也会使得病情进一步加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运用雾化吸入法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越来越受到医生的青睐[2]。回顾性分析郑州市儿童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84例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2例。观察组:男65例, 女77例;年龄90 d~6岁, 平均年龄2.1岁;流喘肺炎35例, 急性喉炎22例, 支气管哮喘37例, 支气管肺炎48例;采用氧气雾化器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男74例, 女68例;年龄60 d~7岁, 平均年龄2.3岁;流喘肺炎41例, 急性喉炎23例, 支气管哮喘36例, 支气管肺炎42例;采用超声雾化吸入治疗。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根据患儿不同病情给予适当药物治疗:①流喘肺炎:氨茶碱、利巴韦林、地塞米松、α-糜蛋白酶;②急性喉炎:氢化可的松、利巴韦林、青霉素;③支气管哮喘:地塞米松、5%碳酸氢钠、氨茶碱;④支气管肺炎:地塞米松、庆大霉素、α-糜蛋白酶。部分药物可以加入生理盐水。观察组根据患儿的病情, 每天可安排2~3次治疗, 每次10~20 min, 5~6 d一个疗程;对照组每天安排1~3次治疗, 每次20~30 min, 4~5 d一个疗程。若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病情无好转, 应适当调整治疗方法。
1. 3 疗效评价标准 有效:喘息、咳嗽、缺氧、呼吸困难等症状有所好转或者彻底消失;无效:病情无好转, 甚至出现恶化。
2 结果
2. 1 疗效对比 观察组的有效率要略高于对照组, 两组患儿的疗效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疗效对比
疾病 组别 例数 有效 无效 P
流喘
肺炎 观察组 35 35/100% 0 >0.05
对照组 41 34/82.9% 7/17.1%
急性
喉炎 观察组 22 22/100% 0 >0.05
对照组 23 15/65.2% 8/34.8%
支气管哮喘 观察组 37 36/97.3% 1/2.7% >0.05
对照组 36 32/88.9% 4/11.1%
支气管肺炎 观察组 48 48/100% 0 >0.05
对照组 42 37/88.1% 5/11.9%
2. 2 不良反应对比 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胸闷、烦躁、气促等,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对比
组别 例数 胸闷 烦躁 气闭 气闷
观察组 142 0 0 0 0
对照组 142 5/3.5% 8/5.6% 3/2.1% 5/3.5%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远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是儿科临床中的常发病之一, 病情发展速度快, 易引起患儿家长担心。患儿气管发育还未发育成熟, 气管狭窄, 抵抗能力差, 黏膜柔软黏液腺分泌不足, 咳嗽反射能力差, 极易导致黏膜肿胀, 进一步造成呼吸系统疾病。运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对于患儿来讲疗效较慢且疗程偏长, 运用雾化吸入法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3]。
雾化吸入法包括氧气雾化器雾化吸入法和超声雾化吸入法。早期较常使用的是超声雾化器雾化吸入法治疗, 而由于对氧气雾化器雾化吸入法的深入研究, 现在已得到广泛应用[4]。在进行雾化时, 雾粒直径约为1~4 μm, 极易被吸入小气道以及肺泡内, 并且雾粒含水量较高, 可以起到湿化呼吸道的作用, 但同时也应该控制雾化量, 才能有效减轻患儿症状。此次临床研究结果表明, 超声雾化吸入法与氧气雾化器雾化吸入法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但是超声雾化吸入法更易引起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给家长带来了恐惧, 也使得治疗变得困难, 因此在使用超声雾化吸入法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时, 若发现有不良反应, 可调整为氧气雾化器雾化吸入法治疗。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医院的医疗设备及环境也得到了全面优化, 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配备氧气管道设备, 为采取氧气雾化器雾化吸入法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提供了有利条件。患儿接受治疗时, 可将氧气雾化器安置在病床边, 使得患儿容易接受。使用氧气雾化器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操作简便, 疗程较短, 经济实用, 也可以避免感染的发生, 有效地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高先芬.氧气雾化泵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10, 19(22):159.
[2] 李明静.氧气雾化器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 10(10):782-783.
篇3
【关键词】国际疾病分类;医疗保健管理;新生儿
上栗县妇幼保健院是一所集医疗、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基层妇幼保健院。为了解上栗县妇幼保健院新生儿住院患儿疾病构成,病种构成及来源,更好地为院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儿科临床、保健医师提供第一手原始数据[1],现对上栗县妇幼保健院2005-2007年,每年1~6月份共收治1 134例次新生儿住院患儿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院2005-2007年,每年1~6月份统计室疾病分类报表及上栗县妇幼保健院疾病病种统计报表,按出院诊断的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研究对象为同期新生儿科收治的1 134例次住院患儿,占儿科住院患儿的29.03%。年龄: 10 min~28 d。>28 d转至儿科病房。
1.2 方法 在3年期间同期对新生儿住院患儿以不同系统的疾病按ICD-10编码进行统计分类并构成比运算。
1.3 结果 疾病分类系统中发病率较高的住院疾病顺序为:呼吸系统疾病、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窒息、消化系统疾病、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寒冷损伤综合征、败血症、新生儿产伤性损伤、新生儿性病等。前8位疾病平均住院日分别为5.7、4.2、2.7、3.9、10.2、7.3、3.0、8.9 d。从表1中可看出,呼吸系统疾病占疾病总数35.5%,占发病率之首。
表2的资料列举了各系统有代表性的具体疾病的构成比。从表中可看出呼吸系统疾病中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率增高、新生儿窒息中重度窒息的发病率下降。
另外,2005-2007年新生儿产伤性骨折分别有2、3、5例,新生儿梅毒有0、2、4例,均有上升趋势。
2 讨论
本研究对上栗县妇幼保健院2005 -2007年3年同期新生儿住院患儿进行疾病分类分析,从统计资料来看,主要有以下特征。
2.1 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占疾病总数35.5%,仍占各系统之首,且每年发病率有增加趋势。主要是感染性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例的增加。这与环境因素和自身免疫能力下降有关。特别是呼吸道感染增加与本县地处山区,冬春季节阴冷、潮湿,是呼吸道疾病的多发季节。新生儿日常护理时应注意避免与呼吸道感染患者接触,避免交叉感染。随着早产儿出生率的升高,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率自然增高,而早产儿自身免疫力有所下降,呼吸道感染增加,如经济条件允许应尽量进新生儿暖箱,痊愈后出院。医院应进一步加强围产期保健管理, 尽量降低早产儿出生率。
2.2 高胆红素血症病例明显增加[2]。3年发病率分别为14.9%、24.9%、27.5%。近几年本院新生儿科医生每天到产科母婴同室病区查房,严格按照新生儿随访制度,监测胆红素,及时治疗。需要换血的患儿及时转诊。
2.3 新生儿窒息、新生儿HIE发生率有逐年下降趋势。新生儿窒息中轻度窒息比例上升,重度窒息比例下降,新生儿HIE随之下降。近年来上栗县妇幼保健院围产期保健加强,产科质量提高,特别是定期参加新生儿窒息复苏及围产分娩培训班后,本院起源于围产期疾病明显下降。但由于乡村未普及手法窒息复苏及围产分娩培训,窒息率、产伤性损伤仍偏高,应进一步加强对下级医疗机构的培训和操作,做到人人过关。
2.4 随着生活水平及卫生条件的提高,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明显降低,特别是加大对母乳喂养的宣教和人工喂养的指导后,腹泻明显减少。而传染病发生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尤其为新生儿胎传梅毒发生有上升趋势,应加强孕期传染病、性病的宣教及监测,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降低新生儿母婴传播性病的发生率。
2.5 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明显增加。由2005年0.25%升至2007年2.54%。新生儿败血症的增加主要是早产儿中败血症例数增加,与早产儿出生率、院内感染、试验室诊断水平的提高有关。早产儿发病率由2005年5.98%升至2007年10.7%。其中早产儿败血症有2例是院内感染。由本院抽血做血培养送至省级单位检查。
因此,今后医院在医护人员的技术培训和设备建设上应考虑到疾病构成的梯次,调整医师的专业方向,加强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常规及抢救,要突出对呼吸系统疾病、围产期的某些疾病以及传染系统疾病的研究,增强处置能力,加强围产期以及院内感染的管理工作,提高综合素质,以推动上栗县妇幼保健院整体医疗保健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篇4
我院儿科从2004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收住院的早产儿共248例,其中男149例,女99例:入院时年龄5~15天;胎龄<28周1例,28~32周22例,32~37周221例,不详4例:体重<1000g1例,1000~1500g10例,1500~2500g170例,≥2500g 67例。同期产科出生新生儿总数3854例,出生早产儿总数312例,新生儿科收治患儿1056例。
方 法 将本院2年来收治的早产儿按年度分成两组,2004年118例,2005年130例,对其临床资料包括母孕期合并症、早产儿并发症发病情况等进行比较,统计学处理采用卡方检验。
结 果 早产儿发生率为6.4%,早产儿占新生儿科住院总人数的23.5%。住院早产儿中孕母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及具他疾病者25.8%,多胎发生率为16.4%。全组248例早产儿,治愈228例,好转10例,放弃治疗5例,死亡5例。并发症发生情况见表1。
2004年早产儿死亡3例,死亡疾病分别为新生儿肺炎、休克和新生儿肺透明膜病、肺炎、败血症,均经气管插管呼吸机治疗,2005年早产儿死亡2例,死亡疾病分别为新生儿肺炎、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硬肿症、DIC和新生儿肺炎、气胸,均经气管插管,1例上呼吸机治疗。
讨 论
早产的原因众多,近年认为50%80%的早产与绒毛炎症有关。我院资料显示,早产儿中母亲患妊高征等合并症的发生率为25.8%、多胎发生率为16.4%,均高于普通妊娠中该病的发生率。
篇5
[关键词]风险防范式护理;儿科;护理满意度
引言:
护理风险主要是指临床护理期间由于不确定因素造成的风险事件,一旦发生风险不仅会对患者健康造成影响,还会引发纠纷事件。由于儿科主要收治一些年龄相对较小的患者,其身体和心理尚处于发育阶段,因此护理期间极易出现风险事件,从而增加风险事件的发生[1-2]。基于此,本研究以240例患儿为调查对象,分析对其采用风险防范式护理前后护理质量差异。
1资料与方法
1.1患儿临床资料
本院儿科于2018年1月开始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模式,随机选取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前收治的120例患儿为常规组,随机选取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后收治的120例患儿为研究组,其中常规组男性66例,女性54例,患儿年龄范围在4个月至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2±2.10)岁,呼吸系统疾病45例、消化系统疾病54例,神经系统疾病21例;研究组男性67例,女性53例,患儿年龄范围在4个月至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5±2.12)岁,呼吸系统疾病46例、消化系统疾病54例,神经系统疾病20例。对比两组患儿临床资料,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在实施风险防范式管理前儿科主要采用传统管理方式,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对家长进行健康宣教,告知其治疗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容易出现的风险事件,并为其讲解如何更好的规避风险发生。在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后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1)在儿科成立风险防范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加强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防范意识培训,并对儿科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和潜在的风险事件进行汇总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2)完善管理制度,在实施护理工作期间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制定护理质量监管小组,不定期对护理工作进行抽查,对于护理期间存在的风险事件及时处理。严格规范护理文书书写,确保儿科护理文书字迹清晰,保证护理文书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及时性[3];(3)加强药物管理,因为儿科收治的患者年龄相对较小,其用药依从性相对较差,同时其药物敏感性也比较强,因此一旦出现服错药则极易造成医疗事故,对此应对药物进行严格管理,并为患儿家属详细讲解用药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一旦出现异常现象则需要及时告知护理人员或医生进行处理[4]。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护理期间风险事件、纠纷事件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家属进行调查,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说明其对护理工作越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所选患儿住院期间风险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差异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计数数据(%)显示,x2检验,计量结果以(x—±s)表示,t进行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儿风险事件发生率和纠纷事件发生率差异
经过对所选患儿调查显示,研究组风险事件和纠纷事件发生率均为0,而常规组患儿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67%,纠纷事件发生率为0.83%,组间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下表。
2.2对比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评分差异
经过对所选患儿家属调查显示,研究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为(98.15±1.10)分,而常规组满意度评分为(80.17±5.53)分,组间比较(t=3.281,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风险方法式护理模式在儿科中的应用比较常见,在临床护理期间需要加强对患儿住院环境、饮食方案、药物使用等进行护理,为患儿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同时对一些需要绝对卧床休息的患儿应对其进行压力性损伤评估,对于一些高危患儿应按时协助其进行翻身,并保证其皮肤清洁和干燥[5]。同时医院还需要加强对护理人员进行静脉穿刺、胃管插管等基础操作培训,争取做到一次穿刺成功,避免对患儿造成不必要的痛苦。本次实验结果显示,研究组风险事件和纠纷事件发生率均为0,而常规组患儿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67%,纠纷事件发生率为0.83%;研究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为(98.15±1.10)分,而常规组满意度评分为(80.17±5.53)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风险防范式护理模式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不仅能够降低儿科风险事件发生,还能够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刘玉明,蔡益民.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价值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24):73-74.
[2]史林芝,张巧权,谢俐萍,蒋金丽.分层责任制质量控制模式在儿科护理中的效果研究[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9,26(11):109-111.
[4]王婧.风险管理联合安全护理在改善门诊儿科护理工作质量中的价值[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07):44-45.
篇6
关键词:氨溴索、雾化吸入剂;呼吸系统疾病;疗效
氨溴索是一种黏痰溶液剂,在呼吸系统疾病的保护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在临床运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从目前的相关研究来看,通过使用氨溴索雾化吸入剂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能有效的改善肺部功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住院治疗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先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住院治疗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3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其中,实验组15例患者中,男9例,女6例,年龄26岁-71岁,平均年龄54.3岁。有急性支气管炎2例, 肺炎4例,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5例, 支气管扩张症并感染2例, 肺脓肿2例。对照组15例患者中,男10例,女5例,年龄7岁-73岁,平均年龄56.4岁。有急性支气管炎1例, 肺炎5例,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6例, 支气管扩张症并感染1例, 肺脓肿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症状等不存在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2.方法
(1)治疗方法
对实验组采用20ml的0.9%的氯化钠注射液,以及15mg的氨溴索雾化吸入。对照组采用20ml的0.9%的氯化钠注射液与4000U的α-糜蛋白酶,并结合10mg的地塞米松进行雾化吸入。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采用正确的坐位,形成常规操作的吸入治疗,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让患者慢慢吸入,在屏气的过程中,慢慢呼气,鼓励患者有咳嗽现象,对于分泌物相对较多的患者,要采用拍背的配合方式,有助于痰液的稀化与排除,医护人员随时关注患者的病情,并采用合理的护理措施,对吸入剂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良反应要及时注意,并有效的调节雾量的使用。此外,对两组患者都采用常规的抗生素,不采用其他的祛痰镇咳剂。
(2)疗效判断
在治疗效果的评判中,主要分为临床控制、显效、好转与无效。其中,临床控制是指呼吸咳嗽中痰液相对较轻或者消失。显效是指咳痰的综合指数不断下降,由之前的三个+转为一个+;好转是指咳痰的指数由两个+转为一个+。无效是指在治疗中咳痰没有出现好转或者有加重现象。其中,痰量少(+)为昼夜痰量10-50 mL; 痰量中等(+ +)为昼夜痰量51-100mL;痰量多(+ + +)为昼夜痰量100 mL 以上。
二、结果
通过采用不同的雾化吸入治疗方式,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实验组15例患者中,临床控制2例,显效9例,好转4例,没有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15例患者中,临床控制1例,显效6例,好转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0%。此外,在症状减轻,疗程,住院时间等方面,两组也存在显著差异。
三、讨论
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通过采用氨溴索雾化吸入剂治疗的方式,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从本研究的整体疗效来看,采用氨溴索雾化吸入剂治疗,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总有效率为100%,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式,在临床使用中,能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
氨溴索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增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速度,并对于浆液与粘液的分泌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并改变呼吸道分泌物的物理状态,形成粘液流动性的稳定控制,对于上皮细胞的活性控制起到恢复作用,加强纤毛的摆动,增强粘液运输系统的清除能力,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痰液的排除,具有很大的疗效。此外,氨溴索还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氧自由基对粘膜的相对损害,对炎症能起到减轻的作用,全面缩短治疗疗程。氨溴索在与相关药品的联合使用中,能起到更好的疗效,譬如,在增强阿莫西林、头孢克肟等抗生素对肺组织的穿透性上,全面提升这些药物在感染部位的浓度,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氨溴索雾化吸入剂的使用中,可以直接进入到呼吸道,形成相对较高的疗效,并且整个雾化吸入剂的用量相对较少,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不会感到很大的痛苦,也没有不良反应的出现。通过采用氨溴索雾化吸入剂的治疗,患者在治疗3至4天就会出现症状改变、咳嗽减轻、痰液稀化的效果,因此,作为一种有效的呼吸道疾病治疗方式,目前在临床上运用相对广泛。
总之,通过使用氨溴索雾化吸入剂治疗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呼吸系统的功能,在祛痰以及改善肺功能方面有很大的效果,具有疗效快、药物用量少、不良反应小的特点,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周凤丽,支气管肺泡灌洗在呼吸道感染诊治中的应用[J].医学综述,2000(07)
[2]郑敬阳,陈志宏,杨俭治,朱振宏,卓志强;氨溴索雾化吸入佐治婴幼儿肺炎[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1(05)
篇7
关键词:护士软技能式护理;五微教育;静脉输液;护理效果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儿科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相比于其他给药途径,静脉输液时药物可以直接进入血液,快速发挥治疗作用。但由于患儿年龄小、适应能力较差且活泼好动,使得静脉输液的护理操作难度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均升高[1]。常规的静脉输液护理注重穿刺和给药等基础性操作,对患儿心理和生理应激两方面的人文关怀有所忽略。因此,护士既要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还应有较好的软技能,从而提高整体护理质量[2]。五微教育是一种合理运用患儿特性和现有资源的新型教育方式,在满足患儿需求的同时,将复杂的疾病知识简单化和趣味化,有助于提高患儿在护理过程中的依从性[3]。本研究将护士软技能式护理与五微教育联合应用于行静脉输液的患儿,探讨其应用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研究经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人民医院儿科于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80例行静脉输液的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6~14岁;②意识、听力和视力均正常;③有家属陪伴,且家属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可参与护理调研;④参与研究的患儿及其监护人均知晓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碍;②四肢残疾或智力发育异常;③病情危重,伴有昏迷。将所有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中,年龄7~14岁,平均年龄为(8.96±1.21)岁;男21例,女19例;疾病类型为呼吸系统疾病16例,消化系统疾病12例,神经系统疾病5例,泌尿系统疾病5例,其他2例。观察组中,年龄6~13岁,平均年龄为(8.65±1.23)岁;男22例,女18例;疾病类型为呼吸系统疾病18例,消化系统疾病11例,神经系统疾病5例,泌尿系统疾病4例,其他2例。2组间年龄、性别和疾病类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2方法1.2.1基础护理输液护士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患儿进行皮试、备药、穿刺和输液等操作,注意观察患儿在输液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并及时予以换药和拔针等处理,告知其家属拔针后的注意事项。1.2.2五微教育对照组患儿进行基础护理的同时接受五微教育。①微视频教育:护理人员采用循环播放视频的方式对患儿进行健康教育,将输液前准备、输液注意事项、留置针脱出预防和堵管处理等相关知识制作成主题突出且内容短小的微视频,在病室内和公共区域循环播放。②微手册教育:采用图文对照的方式,将静脉输液相关知识制作成口袋书大小、便于随时阅读的宣教手册,内容与微视频类似,图文精准对应,画面鲜活。③微故事教育:将儿童感兴趣的动画或童话故事等与静脉输液相结合,编制成新故事,由护士讲给患儿听。④微游戏教育:护士与患儿进行输液角色扮演游戏,通过布娃娃给患儿示范静脉穿刺的过程,并鼓励其模拟皮肤消毒、固定和穿刺等护理操作。⑤微歌谣教育:护士将静脉输液操作流程和配合要求编制成短童谣,并向患儿说明童谣中词句所代表的涵义。1.2.3护士软技能式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护理方案的基础上接受护士软技能式护理。①组建护士软技能式护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化培训,组员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在整个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言语亲切且面带微笑,多关心和鼓励患儿。②积极心理干预:护理人员耐心解答患儿家属的疑虑,及时予以帮助和指导,增强护患间的信任感。根据各年龄段患儿的心理特性,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如对害怕打针或对医护人员存在恐惧感的患儿,可通过动画片、小故事或玩具等转移患儿的注意力,缓解其紧张和恐惧等情绪。③舒适环境护理:根据患儿的年龄特性,病房布置以暖色调为主,并在室内摆放其喜好的书籍或卡通人物,营造舒适的病房环境。室内湿度调至50%~60%,温度调至21~25℃,光线柔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患儿提供单独的就诊环境,减轻其不安感。④加强疾病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向患儿及其家属介绍疾病发生原因、治疗措施和静脉输液的必要性,告知其不良反应处理方法,提升患儿和家属的疾病认知度,提高临床输液配合度。1.3观察指标1.3.1静脉输液依从性评价2组患儿的静脉输液依从性。完全依从,患儿能够主动配合,无哭闹表现;部分依从,患儿输液期间情绪低落,配合度低,但依旧可以实施穿刺和输液;不依从,患儿哭闹严重,完全不配合,需采取肢体制动才可穿刺和输液[4]。总依从率=(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例数/总例数×100%。1.3.2健康教育认可度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评价2组的健康教育认可度,包括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和教育效果3个部分,得分均为0~10分,分值越高提示健康教育认可度越高。1.3.3护理不良事件统计2组患儿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包括拔针后局部血肿、意外拔管、管路受压和反复穿刺。1.3.4护理软技能水平采用护理软技能测评量表[5]评估护理人员的软技能水平,包含人际关系技能、组织管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职业情操和认知技能5个维度,共48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1~5分),得分越高表示护理软技能水平越高。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应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例(%)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静脉输液依从性比较观察组的静脉输液总依从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2组健康教育认可度评分比较观察组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和教育效果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2.32组护理不良事件比较观察组的护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7.50%,低于对照组的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2.42组护理软技能水平比较干预前,2组间护理软技能测评量表各维度(人际关系技能、组织管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职业情操和认知技能)评分和总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后,2组的护理软技能测评量表各维度(人际关系技能、组织管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职业情操和认知技能)评分和总分均显著高于同组干预前(P均<0.05),且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4。
3讨论
篇8
关键词:肺功能检查;沟通方法;诊断价值
肺功能检查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一种功能性诊断方法,帮助了解呼吸系统疾病过程中有关功能损害的存在以及对功能损害的性质与程度做出判断,加深对呼吸系统疾病过程的认识,并对其治疗,预防作用进行评估。肺功能检查已广泛应运于临床,其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与患者的配合至关重要,恰当的沟通方式,是治疗和心理护理的主要手段,使患者配合检查,取得良好检查结果的基础,而沟通需要语言交流,语言是人们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交通工具。现将600例患者肺功能检查的沟通方法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4年5月~2014年7月在我院接受肺功能检查者600例,年龄16~90岁,男性占65%,女性占35%。文化程度:高中以上400例,小学及初中186例,文盲14例。
2沟通方法
2.1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患者进入检查室时,要尽量给他们创造一个安静、舒适、安全、明亮的环境,操作人员要面带微笑,亲切和蔼,目光友善,语言恰当的接待患者,以取得患者的信任感。在指导患者时必须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明了的语言、适当的动作、语音提示)、足够的耐心、标准的示范能力、使患者感到亲切感,从而获得信任感。操作员不但要具备高尚的职业素养,足够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当沟通能力,还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全面素质,为沟通打下坚实的基础。
2.2消除患者的恐惧、紧张心理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沟通,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态度要和蔼,耐心启发,细致讲解,认真训练,让其适应环境,告知患者肺功能检查无创伤,只要尽最大力吸气呼气,测定值与配合很关键及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可以明确诊断、指导治疗、判断疗效和劳动力鉴定及评估胸腹部大手术的耐受性等均有重要意义。使受检者意识到配合的重要性,消除顾虑,积极配合,从内心接纳认可。
2.3指导患者掌握检查方法 指导受检者掌握正确的检查方法前,首先询问有无禁忌证,如严重心肺疾病及咯血等。然后嘱受检者在坐位的情况下平静呼吸4~5次后深吸气至肺总量位,以爆发力,用最快速度呼出气至残气量位。检查前操作员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说明此检查的做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并示范动作,要求患者努力配合。然后要患者练习其动作,领会其要领,达到满意的要求后再正式做检查,减少患者不必要的体力消耗。
2.4不同的交流方法
2.4.1语言交流方式 做肺功能检查的人群由于文化程度、社会背景、层次不同及理解能力不同、就需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使用得体的礼貌称呼,让受检者感到被尊重和关心,避免使用医学术语,采用通俗易懂,清晰、温和的语言,切忌大声呵斥及用生硬的语言伤害受检者的自尊。因这项检查要用力吸气和呼气,脸部会有涨红或憋紫现象,有些受检者会有羞涩感,检查者要用耐心宽慰的语言告知受检者,没有关系,对自己一点伤害都没有,并用鼓励的语言,温暖受检者的心,让受检者感觉心情舒畅,愿意进行沟通,使检查顺利圆满完成。
2.4.2非语言交流方式 微笑是最美好的语言,是人际交往中缓解紧张,生疏的第一要素。检查者自然真诚的微笑为受检者营造一个愉快、安全、可信赖的氛围。检查者仪表整洁,举止端庄,既是自身精神面貌的体现,更是对受检者的尊重及被受检者信任。有些老年人听力,反应能力差一些,要贴着患者耳朵大声说话,同时用手势,告知患者操作员手势抬上就吸气,抬下就吹气,这样患者就明白了。文化程度低,理解能力差,听不懂普通话的患者,先教会家属动作要领,然后要家属用方言指导患者,同时操作员打手势,一起协同患者完成检查。聋哑人先在纸上写好检查方法给他们看,然后示范吸气呼气、手势;在检查时作操员要同时和患者一起做吸气呼气,并打手势。在指导患者时操作员要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的讲解,千万不要指责,更不能说鄙视的话打击患者,特别是反应能力迟钝、聋哑的患者,以免伤他们的自尊,同时要不断地激励、赞扬。
3结果
600例受检者在我院进行肺功能检查时,给予患者心理指导,积极交流,通过语言、非语言等沟以及与患者家属及时进行沟通交流,所有受检者都能够较好地和工作人员进行积极的沟通来进行良好的配合,达到了预期的理想状态,保证了检查的顺利进行和监测数值的准确性,取得了满意的诊断效果。
4讨论
认识肺功能检查的意义,是与患者良好沟通的前提。肺功能检查是临床上胸肺疾病及呼吸生理的重要检查内容。肺功能检查是一种物理检查方法,是通过专门的医疗设备来检测人体呼吸时呼吸道产生的气流速度和气流量,来对呼吸功能是否正常有所了解的检查技术。对于早期肺、气道病变,检测呼吸困难的原因,诊断病变部位和对疾病的病情严重度及其预期后果进行评估,肺功能的检查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中肺功能的检测方法对身体无任何损伤,并且没有痛苦和其他不适症状,而且具有高敏感度、重复监测方便和患者易接受等优点。与CT等检查相比,肺功能检查更侧重于了解肺部的功能性变化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肺功能检查广泛应用于呼吸内科、胸腹部外科、儿科、妇产科、环境医学检测、高原医学、职业病评定等各个领域[2],具有简单、安全、无痛苦、无创伤等优点。可以早期检出肺、气道病变,评估疾病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气道阻塞部位,评估外科手术的耐受力及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对健康体检,劳动强度和耐受力的评估及危重患者的检测等方面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肺功能检查已成为呼吸系统疾病诊疗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检查,在卫生保健等领域亦起到重要作用[3]。检查过程中需要受检者的全力配合,才能检测出满意的诊断效果。而要受检者努力合作,与受检者合适的沟通密不可分,良好的沟通方法又是取得满意的沟通效果最重要的,笔者总结的沟通方法切实可行,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宝芹.刍议护理语言的应用及作用[J].护理研究,2005,19(4):565~567.
篇9
关键词: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干预措施
0引言
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患者没有遭受超出法律界限的损失或功能缺陷,即为护理安全[1]。在我国目前的儿科护理中还存在着很多不安全因素,极大地影响了护理的效果,本文通过对某医院2014年1~9月的儿科患者进行分析研究,把60例患儿分为两组进行对照分析,对在护理过程中进行不安全因素的干预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本次研究的资料选取某医院2014年1~9月的60例儿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7例,女33例,年龄都在3~12岁,平均年龄(6.7±0.5)岁。随机的将60例患儿分为两组,每组30例。这些患儿中,属于血液系统疾病的有12例,消化系统疾病的有15例,呼吸系统疾病的有18例,循环系统疾病的有9例,外科疾病的有5例,其中疾病1例。两组患者必须在基本条件上差距不大(P>0.05),要保证一定的可比性。1.2方法。两组患儿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时对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进行干预,而对照组患儿的护理只采用常规护理即可。常规护理就是对患儿的基本资料有一定的了解,对其基本情况进行总结,对身体和生活方面进行一些必要的护理。干预护理措施指的是在护理过程中,对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不安全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针对这些不安全因素制定有效的干预对策,提升护理的效果,加快患儿的康复。1.3统计学方法。通过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分析发现在儿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着包括患儿及其家长、护理人员、医患及家属之间的沟通,还有疾病本身等多方面不安全因素,对这些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的针对性干预,能够使护理的效果明显提高,避免发生不安全事故,帮助患者尽快康复,使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提高。
3讨论
3.1存在的不安全因素。3.1.1患儿及其家长;儿科护理的患者年龄普遍较小,对护理会有一种自然的恐惧感,不容易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护理工作开展起来十分困难。而家长方面则是因为家长对患儿的关爱给患儿形成了一种依赖感,在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工作时,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不利于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以至于出现护理事故,对患儿的健康安全造成了威胁。3.1.2护理人员;目前我国的护理人员数量较大,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在进行患儿的护理工作时,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另一方面,一部分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在进行患儿护理时粗心大意,尤其是交接班的转接工作做得不到位,只是患儿的护理工程出现问题,身体健康受损[2]。此外,一些特殊的护理中需要对患儿进行静脉穿刺,本身患儿因为疼痛不会过多的配合,如果护理人员的手法不熟练,更是会大大影响护理的效果。3.1.3沟通方面;由于患儿本身年龄比较小,在表达能力方面不是很擅长,无法将自己的真实需求清楚的表达给护理人员,护理人员无法得知患儿的真实意愿自然也就无法很好的进行护理工作。还有就是,家长由于担心患儿的健康,可能会对护理人员提出比较苛刻的要求,进而引起医患纠纷,这也使得护理工作的开展十分不便,很可能造成患儿健康受损。3.1.4疾病本身;一般来说,儿科患者的病情比较凶猛,发病比较快,如果医务人员来不及对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很有可能会延误治疗,导致患儿发生生命危险。3.2针对不安全因素的干预措施。3.2.1加强家长的护理教育;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患者家长的医学知识十分有限,对护理工作的进程不了解,往往会因为对患者的担心而与医护人员发生纠纷,影响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从而导致患者不能及时的接受护理。因此,必须要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使其具备一定的疾病知识和护理常识,了解护理工作的流程,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护理。3.2.2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因为儿科护理本身的难度比较大,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在进行护理时,能对突况冷静的进行处理,对各种不安全因素都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及时发现并进行干预,耐心的对待患者,使患者能够放松的接受护理,提高护理的效果。3.2.3多进行沟通;医患矛盾是目前治疗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及其家长多进行沟通,了解更多患者资料的同时,与家长营造一种和谐的的氛围,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进行鼓励夸奖,使患者对自己产生依赖感,从而减少对护理的恐惧感,能积极的配合护理工作,提高护理的满意度。
总而言之,在儿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着来自各方面的不安全因素,这些都对护理工作造成了很大影响,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必须对这些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的干预,提高护理的效果,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实现医患双方的共赢。
作者:杨凯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尔图区妇幼保健站
参考文献
[1]《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年总目次[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13:2299-2316.
篇10
2010年1月-8月随机选取120例呼吸系统疾病的患儿进行电子支气管镜术,采用随机局部麻醉复合静脉镇静,极大的提高了我院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由于儿科病人的特殊性导致患儿术中耐受性差,承受能力低,常出现一些并发症,我们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不但保证了诊治过程的安全顺利进行,而且明显减少了患儿的痛苦,在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经验,现结合工作谈几点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患儿120例,男88例,女32例;年龄10月-14岁,其中临床诊断肺炎10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10例,支气管哮喘5例,可疑支气管异物5例。
1.2 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方法:采用Olympus BF-P260F型电子纤维结合型支气管镜,先端部直径4.0mm,工作孔径2.0mm。完善术前检查和各种术前准备后,静推咪哒唑仑0.1mg/kg,阿托品0.01-0.03mg/kg,术中患儿取平卧位,颈部略抬高、头略后仰,持续低流量吸氧(1-2L/min),全程心电及血氧监护。术前用2%利多卡因对双侧鼻腔、咽喉表面喷雾麻醉各3次,术中采用“边麻边进”的利多卡因气管内局部黏膜表面麻醉法,到达声门时、到达气管隆突前、进入左/右支气管后依次注入2%的利多卡因1-2ml。将电子支气管镜经鼻(个别鼻甲肥厚进镜困难经口腔进镜)、会厌到达主气管及各段、部分亚段支气管开口,观察有无先天气道发育畸形,进镜原则是先健侧后病侧、如双侧病变则先病变轻侧后病变重侧,观察病变部位情况。术中发现呼吸道分泌物较多时给予吸引,病变部位给予37℃的温生理盐水注射液灌洗,以免刺激气管内黏膜加剧咳嗽,每次灌洗量根据年龄、体重、病情、病变部位决定,一般5-15ml/次,总量3ml/kg。注入速度要适中,原则上注入后立即吸引,负压吸引压力25-100mmHg,压力不能过大、过猛,中叶及舌叶回收量达40%以上,下叶及其他肺叶达30%以上。术前术中及时吸出气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术中准确及时做好标本的采集,术后及时送检。
1.3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检查: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均常规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部分病例做支原体DNA、结核杆菌DNA、EB病毒检测。
1.4 观察术中及术后患儿的反应如低氧血症、出血、喉及支气管痉挛、发热等并加以处理。
2 结果
2.1 电子支气管镜术检查结果:100例临床诊断为肺炎患儿经电子支气管镜检查:镜下诊断单纯气管支气管内膜炎95例,其中镜下诊断气管支气管内膜炎同时气管支气管软化或开口狭窄24例,镜下诊断支气管结核5例。10例临床诊断为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患儿经电子支气管镜检查:镜下诊断慢性气管支气管内膜炎8例,气管支气管软化、开口狭窄2例。5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镜下诊断为慢性支气管内膜炎。可疑支气管异物5例:经检查确诊3例,排除2例。
2.2 BALF细菌培养结果:细菌培养阳性42例,阳性率35%。药物敏感试验提示,培养阳性的菌株多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和G-杆菌。30例支原体DNA检测阳性。5例结核杆菌DNA检测阳性。
2.3 本组经电子镜术诊治:患儿120例,术中、术后均常规进行吸氧、血氧心电监护,多数患儿治疗过程安全顺利,12例术中出现一过性低氧血症,占10%,SpO2低于85%,退镜并给予增大氧流量后缓解。6例出现鼻部出血,占5%,以鼻腔黏膜出血为主,出血量较少,退镜后未予特殊处置而自行止血。4例出现术后发热,占3.3%,体温均在38℃以下,给予物理降温后热退。术中术后均无物过敏、喉头水肿、喉痉挛、呼吸心跳骤停、惊厥、气胸、纵膈气肿等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自电子支气管镜术应用于儿科临床以来,在呼吸系统及其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愈发凸显出其无法替代的优势,从常规检查发展到急诊、急救。由于电子支气管镜可弯曲性大、管径细小及转动灵活,职称论文能插入传统硬质支气管镜所不能到达的段及亚段支气管,视野范围大、成像清晰,能直接检查到传统放射线检查无法发现的微小气道内膜的病变,还能进行介入治疗,为越来越多的患儿解除了病痛,明显的提高了诊治水平。
3.1 患者的配合至关重要:与其他医学上的侵入性操作一样,电子支气管镜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患者的配合就显得至关重要。儿科病人因其年龄的特殊性而导致依从性差,全身麻醉因费用昂贵及术后呼吸道护理繁琐等原因家长不宜接受,良好的局部麻醉可以解决上述矛盾,为电子支气管镜术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