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文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6: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行为文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行为文化建设

篇1

关键词 中职学校 行为文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G243 文献标识码:A

校园行为文化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并存在和发展,与学校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共同组成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具有引领文化、凝聚向心、陶冶激励、规范约束等功能,其包括外在物质设施建设、内在精神思想建设和深层的行为文化建设,其紧密联系,互相影响,才能树立完整的职业高中学生形象,使校园文化深入人心。而行为文化表现更为直接展现其内涵。因此,明确校园行为与物质、精神的文化内涵,探讨校园行为文化的实践经验具有借鉴的现实意义。

1明确校园文化的内涵

1.1构筑校园物质文化特色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外在的物质设施建设是基础,内在的精神思想建设的实现和深度制度条例建设的落实必须依托于外在的物质设施;物质设施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长源头和发展基石,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到的东西。校园物质设施建设的每一份成果和努力,都会引起连锁的理论反应和思想兴起。都反映代表属于职业高中自我的独特教育价值观。物质设施建设是经济实力的体现,它为广大的校园文化参与者提供了发展进步的平台,让学生更好地去体会广泛的先进文化、思想、科技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便捷和变化,让学生有世界可看,有能力去看。

1.2铸就校园精神文化灵魂

校园精神思想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校园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职高学生能不能成为社会适应性人才,这跟校园精神思想建设的缺陷和不足息息相关。职业高中的风气是学校文明的体现,好的文明风气有助于素质型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防止校园冲突的发生,维护师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校的声望。

1.3培育校园行为文化根基

校园行为文化由校园制度条例作为校园文化深层次管理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它从物质和精神上去发展建设,更要在深层次的制度条例上予以正规化、系统化、书面化。必须要将各项规章制度条例予以落实的组织机构和执行队伍进行协调与配合,确保相应的规章制度得以妥善运行,只有将学生与法治更好的结合,让校园师生可以更便捷地互相监督与协助,使制度条例建设起到真正决定性的维系和保障作用,才能提升学生走入社会后的文明行为之中。

2拓展校园行为文化实践活动内容

让校长及主要管理负责人、班主任、任课教师与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和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校园行为文化活动内容。诸如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且活动形式内容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意愿,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和已有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发展,只有良好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才能让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从而构建良好的校园行为文化的氛围。

2.1开展主题班会活动

主题班会是班级最常见的活动之一,形式可以是讨论、演讲、小品、相声、语文课文创新剧本话剧、诗朗诵等,内容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公民道德建设、阶段性班级工作、重大节日纪念活动等为主题。在开展主题班会时、笔者联系本班学生的情况,尽可能的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思想受教育,行动上得到改进。例如,针对学生中出现的不良行为等,教师组织一次题为“向陋习告别”的主题班会活动。活动先借助电子白板设备,给学生播放图片、文字、录音等内容。向学生列举国人在言行举止上存在的种种陋习,再让学生联系本校、本班和自己的实际,说说身边人或自己有没有这些陋习,最后开展讨论,谈谈帮助人们改掉陋习,并付诸行动。

2.2拓展文体班级特色项目

各个班级有各班的特点,从中根据班级特长学生的情况,因班制宜,搞一些文体活动项目,在轻松活泼的文体活动中让学生愉悦心情、锻炼身体、陶冶情操、施展特长。譬如,在课外活动、音乐课、体育课、课余时间,教师结合学校开展的“大家唱,大家跳”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校园集体舞、校园武术操、经典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优秀歌曲、健身操等内容的练习、比赛。此外,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校性的文体活动,如冬季长跑、校园集体舞和武术操比赛、蓝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比赛、歌咏比赛等,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在活动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在不同层次的表现和发挥自己的才能,他们在活动中既获得成功的体验又进一步发展了特长。

2.3定期举行评比和设计竞赛

职业高中可以利用职业课程的特点,设计诸多行为实践活动。譬如,教室开展天气预报,每个小组以一种绿色植物命名,有创意……让人走进教室就会感受到“亮点频出”。为展现学生奋发向上的学风,团结友爱、和谐的班风,(下转第10页)(上接第5页)更好地营造出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创建有特色的班级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动员各班开展班级文化环境设计大赛。让各班学生认真准备,在黑板报的设计和软木板、白板的使用上大做文章。利用学生们勤劳精巧的双手和聪慧睿智的大脑,精心设计,提升班级文化内涵。同时,学校可以组织师生评委进行班级文化环境设计评比。展现教室整洁如新,舒适美观,很多班级文化环境布置有特色,营造出浓浓的班级文化氛围。在开展本班文化环境设计方案时,班级解说员通过精简的语言把班级文化环境设计中最大的亮点告知师生。班级文化环境建设凝聚着全班同学的心血与汗水,是一项系统而持之以恒的工程,丰富班级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铸就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是创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

同时,在班里通过开展评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卫生之星”、“文明礼仪之星”、“专业特长生”等树立典型,评选时充分发扬民主,善于抓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或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设立各种“先进奖”,“放大”后进生的点滴进步,利用“校讯通点评台”或相关互联网平台,宣传班级特色、优秀学生、优秀教师等内容,增强师生不断进取的自信心。另外,还在班里开展各种竞赛活动,丰富班级文化生活。如结合班级环境布置,开展“班级宣言”、“班歌、“专业课高手”等内容评选活动,并择优张贴在墙上,促进了学生积极的参与。

2.4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教师结合实践课,适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户外参加植树,开展企业或农村的某项社会调查,进行班级旅游,参加具有教育意义的出自本地的知名人士讲座,走近科技馆、博物馆、美术馆、地质馆等,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创作条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总结

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物质与精神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校园文化体系建设活动,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任何理论课程和书面教育都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独特的校园文化对于师生们源源不绝的渗透与感染是润物无声的过程,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道德素养,改变当下社会种种的不良风气,培养新世纪下合格青年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基金项目: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项目批准号:ZJ201410)。

参考文献

[1] 杨启锋. 拒绝“拿来”的校园文化[N].中国教师报,2015-10-14(3).

篇2

关键词:宿舍文化建设;高职学生;行为引导;机制

一、当前高职学生的行为特点

对高职院校在校生行为特点的研究是对高职院校学生行为约束、行为引导工作研究基础,也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当前高职院校在校生主要是“90后”和“00后”的学生,在这些学生身上有很强的性格特点和行为特点。

(一)道德水平偏低,理想信念有待提高

“90后”和“00后”的学生出生时,社会发展到新的水平,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随着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国外先进理念与“杂质”不断涌入,对这代学生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传统的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受到很大冲击。主要表现为,自身的理想信念受自身兴趣爱好影响,很少会从社会、国家的利益出发。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缺少规划,没有对自己进行长期、短期的规划等等。

(二)法律知识欠缺,网络失范行为严重

网络现已成为大学生活的主要娱乐方式,网络内容对学生思想、行为有很大的影响。通过调研发现,当前高职学生上网的目的已不仅限于聊天、听音乐、看电影,更多的是游戏。游戏内容中暴力、等不良的信息对学生的影响更加深刻。有的学生深陷网络游戏、网恋不能自拔,甚至出现旷课、逃课、夜不归寝、性格暴躁等不良行为,有的学生还因迷恋网络游戏情节,而出现极端的伤人事件。

(三)爱情观扭曲,心理不健康

在大学校园中,恋爱是常见的现象。而恋爱双方应该是建立在相互吸引、相互欣赏基础上。但在调研中发现,绝大部分学生恋爱的动机正确的,但也有少部分学生恋爱的动机是为了排遣寂寞、满足生理和心理需求。对于未来,两个人基本没有考虑过,这证明二人在一起时,只是考虑个人的感受,没有考虑到对方和恋爱的结果,忽视应对对方承受的责任和义务。这更加充分说明在高职院校校园中,学生没有正确的爱情观,对于恋爱行为比较盲目。

二、宿舍文化建设对高职学生行为引导的作用

(一)宿舍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做好学生行为引导工作需要不断开发创新出新的内容来应对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在大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的丰富与发展的同时不断开发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新内容、新途径、新功能,有助于完善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的研究,有针对性的提出有关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对策。

(二)为大学生行为引导工作提供新的手段

在大学校园内,年级与班级已经不能将学生进行区分,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还是依靠寝室而相互影响,因此,在对于高职学生行为引导要从寝室入手,将校园文化活动深入到寝室,通过寝室同学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学校通过以寝室为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针对行为规范的辩论赛、宿舍文化节,旨在通过活动的开展,形成高雅的校园文化和氛围,进而对学生行为引导产生约束效应,使大学生自觉地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增强他们的自律意识,使大学生行为规范得到更加有效的落实。

三、宿舍文化建设对高职学生行为引导机制的建立的引导

(一)完善的组织机构,加强宿舍管理工作领导

对大学生宿舍的管理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一手抓组织及制度建设由分管校长牵头,由舍务科、学生处、保卫处等相关部门组成宿舍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舍务科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对于宿舍日常管理学生实施学校、教学系二级管理制度。舍务科对全校住宿情况进行总体把握、指导相关人员进行管理、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和物业人员对于宿舍管理的工作方法、常见问题的解决及常见灾害的应急处理等内容进行培训;定时召开宿舍管理工作会议,通报各教学系宿舍管理情况,在宿舍工作的关键时期组织安排宿舍工作内容及重点工作;每周召开舍务学生干部工作会议,总结一周的学生检查情况并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学习情况,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各教学系具体负责学生的教育管理,通过辅导员(班主任)进寝室检查与学生谈心,及时发现学生生活、学习中出现的困难,加强工作的针对性。

(二)健全的制度规范,提升宿舍管理工作效率

根据《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高校学生住宿管理的通知》(教社政〔2004〕6号)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抚顺师专学生公寓安全守则》和《抚顺师专学生公寓违纪处分办法》等规章制度,并结合实际对相关制度不断修改。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宿舍管理相关人员的工作流程,提升宿舍管理工作效率。一是宿舍楼内公示管理人员名单,使住宿学生知晓本楼管理人员,方便宿舍的管理。二是每天清晨由宿舍管理人员对每个宿舍卫生情况进行检查并及时反馈各系。晚间校舍务干部与各系舍务干部穿插抽查住宿学生晚间归寝情况及在寝室内违规现象进行检查,发现有违纪情况及时与教学系沟通;检查结果作为年度考核评比依据之一。三是物业人员的管理。每天定时清扫与不定时保洁,保证宿舍环境干净、清洁;定期组织人员培训,掌握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能做到有情况及时报案、报警;掌握常见突况的应急处理。

(三)丰富的宿舍文化活动,大学生行为引导工作取得成效

1.以“文明寝室”总结评比,提高宿舍环境卫生建设。学校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精神,制定《抚顺师专学生公寓日常检查评比细则》及《抚顺师专“文明寝室”评比细则》。通过对学生宿舍进行日检查、周总结、月评比的方式产生校“文明寝室”。检查的内容不仅仅是每天上午和周三下午卫生检查,还包括晚间归寝情况和学生违纪情况的汇总。学校将“文明寝室”的数量纳入对辅导员(班主任)年度考核中,对于获得“文明寝室”称号的住宿学生学校给予表彰。2013年度,我校评选出“文明寝室”41间,涉及学生384余人;2014年,我校评选出“文明寝室”49间,涉及学生431余人;2015年,我校评选出“文明寝室”57间,涉及学生497余人。

2.宿舍文化节活动,为学生素质提高搭建平台。宿舍管理是大学生思想教育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教育的手段应创新、贴近学生实际、学生喜闻乐见,这样教育才会起到相应的作用。为加强我校大学生宿舍管理,提高学生素质,我校已经连续两年组织开展大学生宿舍文化节活动。活动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娱乐中加强宿舍管理,寓教于乐。活动不仅由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寝室铭、寝室歌”的征集活动,还包括增进寝室凝聚力、增进同学间友谊的团队游戏。在活动中规范学生的行为、指导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对宿舍管理的认识。宿舍文化节活动已连续开展三年,活动受到学生的好评。

3.“三个一”活动的开展,使辅导员工作更具针对性。为坚决落实学生公寓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有关要求,我校选派的政治素质高,思想作风好,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做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做到“同住、知情、关心、引导”。即与学生同住学生公寓;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关心学生思想、生活;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问题,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切实落实学校班主任管理的各项规定,班主任必须每周定期到学生宿舍走访学生。辅导员“三个一”活动是我校学生宿舍管理的又一新举措,内容包括:辅导员每周走访一次学生宿舍;定期与一名住宿生谈话;定期为学生解决一件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各教学系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认真总结。在活动中,辅导员走访寝室267间,平均每个每周走访寝室5间;辅导员与学生谈话824人次,平均每人每周3人次;辅导员为学生解决困难715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学校将各教学系在谈话中发现的集中问题,邀请专家与辅导员开展专题研讨会,探讨类似问题的解决处理方法。

4.新生“内务整理”培训,帮助新生开启新的生活。大学新生活首先从宿舍开展,为使学生能顺利完成大学生活和学校,在学生入学初,学校便针对新生开展“内务整理”培训活动。培训的内容:首先,选取高年级学生干部首先将针对我校内务要求及评比标准对新生进行培训,培训后,学校将组织舍务学生干部对新生寝室内务整理进行评比。其次,指引学生对校园内生活场所进行引领,帮助学生熟悉校园,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再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火灾、漏电等灾害的应急处理和伤病等突况的应急处理。

(四)增强服务意识,建立宿舍管理的长效机制

近年来,学校对宿舍管理工作常抓不懈,不断完善宿舍管理工作的目标责任制,对宿舍管理工作做到长计划、短安排,高标准、严要求,落实目标责任,统一部署、统一落实、统一考核。通过不断完善宿舍管理工作的考核激励机制,把集中考评与日常考核结合起来,把考评工作量与考评实际效果结合起来,不断增强考评工作的科学性、透明度和可操作性,促进宿舍管理工作扎实推进。结合实际,形成了《抚顺师专公寓管理职责》《公寓守卫人员岗位职责》《公寓值班人员岗位职责》,逐渐消除了个别宿舍管理人员存在的“形式主义”、“与己无关”及“消极应付”等模糊认识和错误做法,不断提升了宿舍管理人员的大局观念、服务意识,营造了“学先进、比服务、促和谐”的良好风气,同时,不断完善宿舍管理工作的物质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肖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运用现状及其开发的措施研究〔D〕.西南大学,2010.

〔2〕祝种谷.高职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德育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1(8):150-151.

篇3

关键词:寝室文化;学生;行为习惯;培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寄宿制日益成为农村初中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一周要在校呆上整整五天,甚至更多,在寝室活动、休息的时间占据了全天24小时的三分之二。寝室是学生的家,是学生学习、生活、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住宿生而与学生生活最为密切相关的衣、食、住等活动也大都在寝室进行,寝室成了教室之外的学生的第二大活动区域,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第二课堂。寝室文化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观念的培养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下面,试对加强农村寄宿制中学寝室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行探讨。

一、农村寄宿制中学寝室文化的特有功能

所谓寝室文化是指学生在以寝室为主要活动空间的过程中,由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定的环境和氛围。它包括寝室管理条例、寝室布置、寝

室活动和寝室成员的学习生活习惯、整体的道德风貌、精神氛围等。充满文明、智慧、道德、艺

术的文化氛围。寝室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环境形成

的休闲文化,其德育功能是十分明显的,有时甚至是出乎人们意料的。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寝室是学生交流的重要场所,具有社会、家庭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寝室文化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反映着学生的某种思想动态,是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其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良好积极向上的寝室文化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培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它将会成为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和道德素养的沃土。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协作精神

寝室是学生休息和生活的场所,虽然如同“家”一样,但又和家有所不同。在家里的一切事情一般都有父母包办,行为也不必太注意。而集体寝室是集体的活动场所,需要大家来共同动手和营造,良好的文明风气和寝室氛围靠大家来维护,也就是说在集体寝室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使学生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文明的自我修养,也是全体成员之间产生相容和互补,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和理性的汇同,即产生了同学之间的集体观念和协作精神,这是在班级教育中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不可忽略的教育延伸阵地。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素质培养。

寝室的布置和装饰是寝室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每一个寝室成员有着不同的审美观点和布置要求,不同的寝室,布置的风格也不一定一样,如低高年级的风格不同,男、女同学的风格也不同。因此,健康向上的寝室文化是一个文明寝室的标志。我们应引导学生在寝室如何摆放物品和如何布置环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这对学生的思想成长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农村寝室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建设科学、规范的保障机制,为寝室文化建设建立“绿色通道”

首先,完整的规章制度是寝室文化实现其有效功能的外部机制。制度是灵魂,是教育人、培养人的重要手段,更是建设积极向上的寝室文化必要的基础。因此,寝室文化建设必须建立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寝室管理规章制度。如作息制度、清洁制度、寝室管理制度、文明寝室评比细则、生活班主任考核方案等等。并应由学校相关部门在学生、老师中发放管理手册,组织学生、老师进行学习讨论,并将有关学生的制度纳入学生德育考核的范筹。有专家提出“教育乃培养习惯”,有了制度的约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会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的学习生活方式就会蔚然成风。指导住宿生的生活,带领住宿生在寝室愉快、健康的活动,培养住宿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的品质。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如设立卫生监督岗、活动组委会、楼层长、寝室长等,架在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他们生活在学生中间,能及时了解到学生寝室内的第一手资料,给学校宿管工作以借鉴,同时能配合学校寝室文化建设做好各项工作、举办各类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活动,为寝室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功能的良性发挥铺就了一条“绿色通道”。

2.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一,培养学生自我约束、积极向上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寝室文化建设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品德教育,更是一种学生习惯的培养教育。在寝室文化建设中,应促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由他律变自律最终内化为一种良好的规范的道德行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科学管理。可以在寝室区成立宿管会等学生自我管理的组织机构,逐步建全设立楼长、楼层长、寝室长民主选举、轮换制;建立卫生责任区;设立文明住宿生、优秀寝室长等有效的激励机制;开展文明寝室创建活动。并与学生的三好评比挂钩,强化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竞争意识和集体意识。每学期我们都在评选的基础上,给优秀的舍长、文明住宿生、优秀的岗员、会员颁发奖状、奖品,带领他们参加学校的夏、冬令营活动,以资鼓励。激励机制的形成使寝室形成了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生活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从而更好的激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易于被学生接受。

第二,培养学生彰显个性、团结协作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多方设置传播载体,建设浓厚的文化宣传氛围。通过形式多样、富有个性的文化宣传氛围熏陶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引导学生以积极、健康的身心参与到生活区的生活中来,促进他们在心理上与学校与老师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共鸣感,从而受到深刻而持久的感染和教育。可以在学生床头设计以登载学生荣誉为主的床头卡;寝室开辟由学生自己动手布置的生活园地小板报;设立了以寝室为单位的学生活动奖状和流动红旗张贴的荣誉角;每学期评出的文明寝室,都用醒目的奖牌挂在寝室门前;在寝室门厅处,布置寝室文化宣传栏等。形成催人上进,团结协作交流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以至于“渐于礼仪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

第三,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竞争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健康向上和活泼愉快的寝室文化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锻炼学生能力。针对学生特点,我们可以精心策划、组织一些“寝室布置竞赛”、“内务比赛”、“书法、绘画竞赛”、体育活动、读书活动等等文化活动。同时把培养和抓好寝室文化活动骨干与寝室文化建设结合起来,集中抓好活动带头人和活动组织者,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些活动既丰富学生的生活,又使学生得到了积极的休息。既提高了学生的寝室生活质量,又使学生受到了教育和启迪。学生们通过参与活动,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拓宽了信息渠道。通过参与活动,学生们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长足的提高,组织能力,竞争观念、自主意识也在逐步增强。学校寝室文化建设的内涵得到了充实,同时学校也获得了管理与教育的双成效。

结语:

寝室文化在农村学校德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对寝室文化建设,将学生寝室建设成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二课堂,为学生构造健康、活跃的文化环境,真正实现管理育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企业文化落地 行为规范建设

一、企业文化概述

(一)企业文化的产生和定义

企业一文化一词产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源于以美国为首的管理学专家研究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后而提出的术语。研究发现:正是日本的团队精神、协调能力、情感管理等等独特的文化在企业中发挥出巨大的能量,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可见,企业文化源于管理,而更为重要的是它也要求应用于管理。

自产生伊始,国内外专家对企业文化仍有不同的阐释。目前,比较通行的定义是: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发展战略、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是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企业道德观及其行为规范。

(二)企业文化的发展和内涵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手段被发现和提出后,以美国为首的各大企业纷纷进行了实践并迅速地提高了管理效率。美国在“9・11”事件以前,实现连续110个月经济高速增长。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企业文化理论传入中国并被一些先知先觉的企业运用也取得了卓著的成效,如:金山、华为、联想、同仁堂等等。如今,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文化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凸显在各个方面,不但得到各大企业的普遍认同,而且在全社会的范围内也产生了不可估摸的影响。

、、同志曾多次强调过文化的重要作用。2016年,又连续对“文化自信”加以强调,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国家重视文化,企业也看到文化的重要性,把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深层基因密码,力图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

纵观企业文化的发展,企业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产生于企业之中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为达到管理目标而应用的管理手段,因此,企业文化不仅具有文化现象的内容,还具有作为管理手段的内涵。

(三)企业文化的内容和功能

从内容上看,可以将企业文化从外到内分为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精神层四个层面。它们是构成企业健康体魄和良好的精神风貌的重要因素,每一个层次对企业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物质层主要通过对外界和员工的生理产生影响来促进企业发展,行为层主要通过员工的言行来促进企业管理和企业发展,制度层主要通过具体的规定来影响、约束员工的行为,精神层则是通过对员工的心理产生影响来使员工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行为。

从功能上看,企业文化具凝聚、导向、约束、激励、辐射五大功能。优秀的企业文化犹如粘合剂、指南针,注重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和谐统一,能增强员工的向心力,指引员工把企业与个人的愿景景统一起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引导员工自觉约束言行,激励员工全面发展,向社会大众展示形象、树立信誉、扩大影响。

在新时期新的经济大潮中,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在搏击商品经济和市场竞争中最为重要的制胜法宝。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文化就是生产力,是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内在动力。

(四)企业文化建设:从“起飞”到“落地”

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久盛不衰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管理的灵魂。它是一个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同时也是为达到战略目标而应用的管理手段。

简单说,从企业经营管理中提炼优秀文基因、搭建文化理念体系的过程,通常被称为企业文化的“起飞”;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回到企业经营管理中、转化为企业行为和员工行为的过程,称为企业文化“落地”。企业文化建设的“起飞”和“落地”,构成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二、企业文化落地与行为规范建设

(一)企业文化落地的现状

近年来,大多数企业已经完成了识别、调研、诊断、提炼、搭建体系等工作,实现了企业文化的“起飞”,并通过宣传栏、标语、内刊、网络、文体活动等方式进行了大力宣贯,但这些仅仅是企业文化“落地”的初级阶段,如果不能深化,使企业文化成为管理工具,则容易使企业文化政治化、口号化、文体化、表象化、形式化甚至僵化。只有来源于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企业文化理念,真正体现在企业行为上、员工行为上,应用到企业管理和员工工作中,才能使已经“起飞”的企业文化平稳“落地”,真正起到促进企业管理、推动企业发展的作用。

(二)企业文化落地的过程

企业文化落地,是价值理念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的过程,即以文“化”人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认知阶段:通过价值观的导入,使员工认识到新价值观的重要性,对原有价值观M行识别与扬弃,能做到耳熟能详且希望实践。

二是尝试阶段:通过制度建设、传播网络构建、行为培育,使员工认同企业价值理念,对部分员工来说,可能需要痛苦的转换过程,这一过程中伴随着学习焦虑。

三是习惯阶段:员工队伍忠于价值理念,行为自觉一致,自然地、无意识地按共有价值观做事,制度约定已深入内心成为心理契约。

(三)行为规范建设是企业文化落地的有效抓手

员工的一言一行,是社会各界认知员工和所在企业的窗口和平台,是判断这个企业的文化优秀与否的重要依据。企业文化落地,就是要通过认知、尝试、习惯三个阶段的努力,实现员工对企业文化实现从“知道”到“做到”的过程。行为规范建设就是将企业文化细化、具体化,使员工对照标准,不断修正和改善自身行为,使之符合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建设是企业文化落地的重要抓手,它能将看不见的价值理念细化到岗位要求中、具体到员工的一言一行上、体现在员工队伍素质提升上,从而将员工行动力转化为生产力,使“行为上水平”成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强大内驱力。

三、如何开展行为规范建设

(一)健全机制,系统规划

企业在行为规范建设全过程中,必须遵循“企业文化-行为规范-员工成长”的内在逻辑,处理好国家、行业、企业行为规范之间的普适性和个性化的关系,制定符合实际、具有特色、可操作运用的《行为规范建设方案》,系统规划行为规范建设工作。

首先,要建立健全“主要领导部署安排、分管领导指导督促、党群部门统筹组织、人事部门全程参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总部与下属单位协同联动”的组织领导机制和“领导重视、分工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推进机制,确保取得实效。

其次,要树立“一体化”的工作思路:企业层面要以“体系构建”为基础,以“队伍建设”为中心,统一全员行为共识,全面提升队伍的行为水平;下属各部门和单位应以“体系细化”为基础,以“岗位实践”为中心,让员工清晰岗位价值、行为规范、能力要求以及提升路径,真正使行为规范落实在岗位实践上。

再次,明确工作原则、目标、重点、步骤和内容。可把重要内容总结为一些方便易记的数字和语言,便于记忆和工作开展。如:围绕行为上水平这“一个目标”,做好行为规范建设与学习型组织建设、岗位实践“两个结合”,突出价值引领、行为改善和素质提升“三个重点”,通过基础建设、试点打造、全面推广“三个阶段”的建设,搭建德、礼、能“三大内容”的行为规范体系,通过教、训、练、考“四种方法”,促进行为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

(二)达成共识,改善行为

一是调研盘点员工行为现状。可对高层管理人员逐一访谈、对各业务块的中层管理人员进行部分访谈、对员工代表进行每场10人左右的结构化面谈,并抽取1/10以上的员工开展网上行为测评,全面盘点、分析员工的行为心理、行为认知和行为现状。并对《岗位说明书》进行全面梳理,提炼各岗位类别的关键行为要素,形成《员工行为报告》,为后期构建符合企业实际的行为规范体系奠定基础。

二是搭建行为规范体系。以匹配企业未来发展需要为出发点,立足社会人、企业人、自然人的角度,构建以公共道德规范、礼仪行为规范、职业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规范体系》。前两部分具有共性,本文不再赘述。职业行为规范部分可提炼企业和员工的“行为符号”,赋予企业独特的行为标签;挖掘各类关键人群的“行为特质”,凸显各类人群对企业文化的独特认知和人格特性;细化各类人群的“行为因子”,使各类人员明确行为要求、评价标准。

三是宣贯《行为规范体系》。行为规范宣贯不是一阵风,而是贯穿行为规范建设的三个阶段。可通过制作统一的内训教材,分批次对管理人员、企业文化内训师、一线员工进行专题培训,发动员工自编自导自演《职业行为规范》和《礼仪行为规范》展示片,举办行为规范展演活动等的形式,让员工了解企业当前面临的形势、开展行为规范建设的意义和作用、企业行为规范体系和构成,以及自己所属职业类别的行为特质、相关要求,熟悉公共道德规范、礼仪行为规范的内容,不断凝聚思想共识,逐步达成全员行为共识、凸显集团行为符号、培养员工行为特质。

(三)打造模式,全面推广

一是试点先行,打造模式。从基层管理抓起,是使行为规范落实到管理、使共识转变为行为的有效手段。具体工作中,先确定试点部门或单位,印发《行为规范试点打造方案》,召开各试点部门培训动员会,明确了试点工作的意义、步骤和主要任务;进行试点部门管理人员的访谈、员工盖洛普Q12组织氛围问卷调查和在线行为测评,形成《试点部门员工行为报告》,召开各部门调研解读会,分析掌握试点部门员工的行为现状,找准对员工行为改善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对试点部门管理人员进行教练技术辅导,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找出2个优势项继续发扬和保持,针对2个弱势项,由部门领导带领员工共同制定并执行组织氛围改善计划和员工行为改善计划;提炼部门理念,明确部门员工的职能要求、职业操守和行为要求,形成《试点部门行为规范》,细化行为标准、配置学习资源、绘制成长路径,落实氛围改善计划和员工行为改善计划;再次开展氛围问卷调查和在线行为测评,检验改善结果,制定新一轮的改善计划,由此持续改善组织氛围、提升员工能力水平,使行为规范建设成为增进管理沟通、促进员工成长的管理工具;总结提炼《试点部门行为规范建设案例》或《岗位行为规范建设工作指导书》,明确开展岗位行为规范建设的步骤、措施和检验标准,形成可参考借鉴的模式。

二是全面推广,锻造队伍。没有参与就没有共识,没有共识就没有改善。规范的过程就是达成全员行为共识、凸显企业行为符号、培养员工行为特质,从而打造一支职业化的员工队伍的过程。在全面推广阶段,不仅要将试点阶段的部门行为规范、案例和指导书印发到各部门,还可以通过召开行为规范建设全面推广阶段启动会或印发《行为规范建设全面推广方案》等形式,部署相关工作,强调行为规范建设和逻辑、基本方向、核心内容、细化要求,旨在打造既有共同逻辑、思路、目标,又各具部门(岗位)特色的行为规范。笔者相信,通过1年的基础建设、1年的试点打造、2-3年的全面推广,行为规范建设一定能为企业带来以下变化: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文化共识得到深化;学习型组织的氛围更加浓厚,员工持续学习、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企业和员工的行为符号和行为特质更加凸显,员工立足工作岗位的履职能力、行为能力和职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四、结语

行为规范建设不简单在于就“规范”论“规范”,而是培养企业和员工特质的过程,是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过程。它具有成长性。企业的行为和员工的行为都需要持续改善,才能顺应市场对企业发展的需求。通过循序渐进、扎扎实实的行为规范建设,一定能逐步打造出本企业独特的行为符号,不断培养企业员工的行为特质,使行为规范建设成为提升员工行为能力、培养员工行为习惯、促进员工岗位成才的管理工具,发挥企业文化促进内部管理、提升队伍素质、提升企业形象的更大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奚从清,谢健.现代企业文化概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 王吉鹏.企业文化建设:厘定企业文化落地的方法和途径[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3] 赵金先等.管理学原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4] 李守.员工职业行为规范通用读本(十二五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指定系列培训教材)[M].中国工人出版社,2012.

[5] 《员工行为规范》编写组.员工行为规范[M].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

篇5

【关键词】 班级 环境 建设 隐性课程

一、群策群力 布置一个温馨的班级环境

班级文化氛围既是影响班级管理的环境因素,又是班级管理成果的物化标识。班级环境的布置是班级文化建设最基本的内容。它不仅体现班级的精神面貌,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要利用好每一个空间,精心布置,使其既温馨舒适又催人进取。班级环境布置要体现如下的特征:

(一)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

这一学期,我接了一届高一新生,农村的学生占总人数的绝大多数。农村孩子上高中,担负着改变自身命运和家庭命运的双重任务。征对这一特征,我引导学生布置教室时,把“我要上大学”作为鲜明的目标展示在教室后面。由于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渠道有限,视野相对较窄,接受新知识稍慢;但农村孩子朴实、憨厚,干活不惜力气,勤奋程度高,所以我们把“勤能补拙、静能生慧”的古训放在教室的前面,以引导学生用百倍的勤奋来弥补自己先天的不足,争取学有所成。

(二)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创建班级文化环境,传统的做法基本上是老师包办一切,教师做好了学生去被动接受。给学生的感受是‘他(她)要我怎么样’,而不是学生内心自愿产生的‘我要怎么样’。今天的学生思维活跃,个性明显,自立和自主意识很浓;要求民主、平等的思想很强,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充分正视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参与班级文化环境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学期根据班级的实际,我们开展了制定班级文化建设计划、制定班训、制定班级公约、布置有个性班级等一系列活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才智与双手创设自己所欣赏的班级文化环境。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美感,表现自己的创造个性,在美化环境的同时,把有限的教室空间变成无限的教育资源,努力实现“让墙壁说话,让环境育人”的目的。

(三)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征,以保持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班级文化环境中有主题也有副题。在主题不变的条件下,不同时期应该有不同的副题,这样才能时时有新鲜感,也便于及时集中学生的专注力,用于完成当前阶段的主要任务。典型的比如:高考倒记时牌、高效学习月、无声周、干净日等。这些环境文化的存在和变换,让学生充分感觉到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我要与世界同步’的想法。同时,这种做法还有利于矫正做事情缺乏恒心、意志薄弱、注意力容易发生转移的错误思想和行为。

二、建立学生自我管理的管理制度

班级管理工作如果事无巨细全由班主任操心,就会事倍功半,难以形成班级凝聚力,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新课程理念就是要落实学生“自主性”与“主动性”的地位,学生是班级的主角。班主任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当好主角,使之具有自主意识、自治能力。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要改变了传统的封闭型班级管理体制,建立开放、民主的,有学生参与的班级管理体制,把教育者对学生的要求较好地内化成学生自己的意识行为,变“别人要”为“我必须这样做”。魏书生"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以法治班”的管理思想为班级管理开辟出一条崭新的思路,并且获得了管理的成功。他的“民主”管理提高了学生对管理活动的认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解决了学生服从管理,投入管理的问题,以“以法治班”使班级管理形成制度化,走向了自动化;二者结合,不仅没有损伤被管理者的积极性,还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解放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使班级管理沿教师设计的预定轨道上运转,达到了理想的管理效果。笔者在实践中独创的利用“三权分立”的方法管理班级,把权力制衡和民主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管理和被管理的积极性,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上述管理制度都有这样一些共同的特点:

1、把学生作为班级管理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又都是被管理者,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达到和谐统一。

2、有一套完整的班级管理体制和监督评价机制,实现了从‘人治’到‘法治’的根本转变,保证了班级管理的制度化和民主化。

3、善于接受新思想和新理念,积极从西方政治学和现代企业管理的科学中汲取营养,既有理论创新,又能把理论和班级管理的实际结合起来。

三、开展集体活动,打造班级精神

班级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教育活动、教学活动、文娱活动等,针对学生的特点,班主任有计划地安排和设计,并且通过同学们的精心组织与准备,积极开展多种班级活动。不断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才能,使同学们真正做到知能并重、一专多能。在活动中逐步形成各种认同意识及正确舆论导向,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约束机制,使健康向上的意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动力,不断影响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使学生体会到他们所在的集体是团结的集体,温暖的集体,向上的集体。从而更加热爱这一集体,就能以更轻松的心情投入到学习、生活及工作中去。要求学生学习与游憩相融合,使学生感到学习生活愉快,从而亲其师,乐其友,达到信其道的目的。我校的一些优秀班主任在这个方面做得尤为突出。每接一个新班,他总是在别人还没有搞活动之前,要么本班内组织、要么和别的班联合搞一次大型的演讲会或者辩论会,并且尽量把声势造大一些。这些活动的开展,会立刻在本班学生中形成一种“我们就是不一样”的自豪感,而这种自豪感又会反过来刺激学生百倍地珍惜本班的声誉,更加勤奋地学习和工作。

可见一系列有益的班级活动可以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架起友谊的桥梁,使他们互相理解,互相关怀,增进友谊,增强合作意识和集体的凝聚力。

参考资料

[1] 周增文.主编《细节决定教育成败》.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2] 张广亮.主编《成功教师必知的22条“军规”》.电子科大出版社,2009年8月第2版.

篇6

一、银行企业文化对服务质量的影响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银行企业文化则指为银行全体员工所认同的经营哲学、价值观念、精神要求、道德规范、组织结构等的总和。银行企业文化按照内容可分为四个层次: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精神层。物质层文化是可视可感的表层文化,例如服务大厅的环境设施、宣传手册的内容图片、悬挂摆放的标语口号以及员工的服饰外貌等;行为层是指银行依据自身目标制定的行为准则和公共关系规范;制度层主要包括领导机制、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三个方面,对员工行为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和引导,是行为层文化得以实施的保证;精神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层,包括精神风貌、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是对前三个层次的总结与升华。

服务质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到与客户相关的工作,从服务态度、员工着装、工作效率、产品设计不一而足。这些细碎的工作涉及到银行企业文化的各个层次,各有特点而又相互交织。所以,银行企业文化各层次的发展决定服务质量的整体效果。例如柜员在具体处理客户业务时,柜台设置属于物质层,操作流程属于行为层,程序繁简属于制度层,而服务态度又由精神层决定,最终四个方面共同影响顾客对于银行服务质量的感受与评价,任何一方面缺失都将使顾客对银行的服务产生怀疑甚至否定。同时,银行企业文化不同层次间的融合决定服务质量的发展潜力。企业文化各层次有机结合形成整体,相互影响相互指导。物质层为员工行为提供基础,行为层受制度层的指导,制度层又因物质层和行为层与客户需求不相适应而修改,精神层对所有方面有着理念上的指导和约束。各层次建立积极的反应机制,从各方面保障,使客户得到满意的享受和真正的实惠,银行的发展和效益就会有取之不尽的源泉。

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助于银行营造以客户为中心的工作氛围,将服务理念潜移默化地植入员工观念之中,影响员工的一言一行,提高银行的阴务质量,最终为银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客户满意。

二、影响服务质量的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忽视精神层重点建设,服务理念苟于形式

精神层建设的忽视使得银行员工缺乏服务意识与服务观念,无论银行有多么合理的制度和完善的监督机制,都不能形成对员工的心理约束,其它层次的建设便如空中楼阁,没有坚实的基础。

有些银行不重视对全体员工服务理念与职业道德方面的系统教育,导致干部职工对于服务的至关重要性认识不足,往往把服务仅仅停留在文明礼貌的表面工作上。虽然能够按照规章制度完成自己的工作,对于业务流程、产品信息也十分熟悉,但是在遇到意外情况时,拘于制度,不能从客户角度设身处地考虑问题,给客户带来不便,也使得本行的声誉受到损害。之前发生的病重老人被要求亲自取钱猝死银行事件,表面看是制度冷漠造成的社会悲剧,究其深层次原因,还是工作人员服务意识的欠缺,导致对待普通储户“习惯性回绝”和“拿制度说事”的人性冷漠。即使银行此后进行了“特事特办”、“温情服务”的官方回应,但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注入“为客户服务”的核心观念,那么类似事件便会“春风吹又生”。

(二)缺乏层次间协调规划,服务水平大打折扣

木桶原理告诉我们,一件事情的效果往往是由最差的因素决定。 银行的服务质量并不是由某个单一因素决定,而是由几个因素共同作用,但当其中一个因素建设不够全面时,势必会影响整体服务质量。当前许多银行并不是不重视文化建设,而是缺乏全局观。企业文化各层次是协调统一的整体,一旦发展不协调、缺乏全局观将引起企业文化各层次发展不均衡,进而影响服务质量的整体效果。

有些银行简单地将大堂环境与员工服饰当做企业文化的全部内容,忽视了其他层次文化建设,服务质量提升浮于表面,员工不能发自内心地将客户当亲人当朋友,不能切实站在客户角度考虑问题。有些银行忽视了行为层建设,员工理论水平与业务技能不全面,或对产品不够熟练,对客户做宣传、答疑、咨询以及提供各种信息不能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在服务上的应变和灵活程度不能因人而异,办理业务动作较慢,操作不够熟练;客户经理营销产品知识不够全面,投资理财咨询服务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三)忽略各层次整体推进,服务效果后劲不足

有些银行为方便与客户沟通,设立热线电话、客户中心、沟通平台等,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规范计划,致使员工在与客户交流过程中出现去电时间不合理、程序繁杂刻板、合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等,本是为解决问题而设立的沟通手段却成为新的投诉点。还有银行曾尝试推出各种新颖服务吸引客户,但往往只制定了招式,却没有领会创新服务的精髓,无法将其标准化、制度化和品牌化,使得服务无法与银行产品紧密结合,不能为银行经营发展提供切实帮助。比如,民生银行在服务“人性化”方面曾做过尝试,针对五一长假各大银行关门的机会,推出“请您喝咖啡”活动,在几十家支行陆续配备了咖啡机,免费让客户品尝香浓的咖啡,服务可谓温馨至极,但由于推广之前产品定位不合理,活动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最后草草收场。

三、以服务质量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建设策略探讨

(一)以服务意识为核心,加强各层融合建设

服务质量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而服务意识决定物质、行为和制度的建设方向和服务水平。因此,首先要定期开展员工培训与讨论,经常性地组织员工学习新的政策,了解当前形势,认识到金融业的激烈竞争以及优质服务的必要性,摒弃过去银行员工是“高级白领”的观念,俯下身来为客户服务。关心鼓励员工工作,将员工福利与银行绩效结合起来,使员工感受到自身与银行的紧密关联,从而增强为银行发展献力、为客户满意尽责的自觉行动意识。其次,将这种服务客户的意识用于其它文化层次的建立,最终外化为优质服务的具体行动才是最终目的。服务意识的树立只是明确了行动的方向,管理层要以客户满意为着眼点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优化服务环境,规范服务行为,将强化服务意识融合贯彻到其他层次的建设之中。如柜台窗口建得再美也要改变依靠柜台窗口服务的被动服务模式,要求一线员工从柜台后走出去,与客户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指导;制度再完善也要通过经常性的学习培训,使得员工熟知本行的制度规范,并能详细向客户讲解分析,客户不理解不明白时能够耐心讲解,发生矛盾时能够深入了解情况,及时向上级汇报;行服佩饰再漂亮也要有人情味,服务客户如遇特殊情况可视情予以变通。

(二)以客户需求为牵引,强化协调全面发展

满足客户需求是银行服务的宗旨。但不同层次的客户对银行服务的需求不同,银行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各项建设并协调全面发展,才能提升整体的服务水平,满足所有客户的需求。如无数中小客户奠定了银行的业务基础,构成了银行的基础客户群,保证了银行稳固的资金实力。中小客户发生业务的地点基本都在各营业网点,对于银行硬件设施、窗口服务效率、大堂员工素质有着最直接的体验,因此服务中小客户要从最细节的地方做起。根据顾客排队情况,灵活安排服务窗口;设置等候区,添置座椅、饮水机、书报架等设备,改善客户等候环境;大堂人员主动引导客户使用自助设备,小额存取款、自助缴款、卡对卡转账业务可自助进行,有效分流客户流量,提高服务效率。此外,要考虑到当前中小客户业务不仅停留在存取款上,很多一部分手头宽裕的人们都希望有效理财,在对其进行产品推荐时要突出“快、准、实”,相对于盈利性,中小客户注重投资的安全性,要针对客户特点为其提供更加稳定可靠的理财产品。中高端客户的维护需要银行做到全方位的服务,这就要求银行在自身企业文化建设中,各层次均要考虑中高端客户的需求,并将其有机融合,整体体现给客户一种专业、高效、优质的服务体验。银行通过与客户沟通,了解中高端客户对于金融产品的新需求以及其投资方式的变化,投其所好提供令客户最满意的金融产品。针对当前增值型与保障型投资产品并存、各种新型基金不断推出的情况,个人理财对于专业知识的依赖越来越强,银行需要为中高端客户配备专业的理财顾问,为其个人财产制定详细周密的理财计划。

(三)以品牌建设为目标,提升整体服务质量

篇7

对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现状的分析

自2004年农发行全面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以来,经过全行上下共同努力,企业文化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目前基本形成以宣传语和核心理念为统领,以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视角形象文化为支撑的框架体系。但就整体而言,由于时间较短,起步较晚,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文化力不强、建设不系统、机制不完善、工作不持续等问题。具体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核心理念尚未入脑入心。一些分支机构把企业文化建设视为“软”任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边缘化”。要么重形式,轻内涵,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墙壁上、广告上”;要么集中开展几项活动,抓一阵子,达一个“标”完事。就是说,过分注重表层形象文化建设,而在深化内涵、固化核心理念上下的功夫不够。

制度文化建设尚不完善。在宏观层面,表现为农发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建立,《政策性银行法》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条例》至今未能出台,农发行业务经营缺乏法律保障。从微观层面看,首先是经营机制不完善。一方面表现在市级分行经营管理基础平台目前未能有效搭建和运转,多数市级分行只是挂了几个牌子,并无实质内容,主要是受人员编制和办公场地的制约。这就导致一些传统粮棉大县的农发行机构由于在农业农村中长期贷款业务和加工龙头企业贷款中的业务较少,出现人员闲散、工作量不够等问题,而市级分行又因人员太少工作量过大出现捉襟见肘现象。另一方面,农发行激励约束机制乏力。在考核方面,政策性指标较少,导致粮棉信贷业务大省(市)往往考核排名靠后,付出与收获不对称,多干不能多得;在分配方面,由于种种客观因素制约,目前农发行员工收入未能真正与经营绩效挂钩,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员工积极性;在激励方面,正激励少,负激励多,即奖励较少,处罚较多。其次是农发行部分信贷制度和操作流程有待完善。主要是信贷产品少、办贷环节多、效率低、时间长,缺乏竞争力,造成高端客户流失。

行为文化建设落后。一是员工合规意识淡薄,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等现象还比较普遍。比如,在2011年河南省分行对76家风险企业开展的“4.30”审计中,所有形成不良贷款的企业都不同程度存在贷前调查不尽职、虚假担保、押品高估、企业财务报表不真实以及信贷员贷后管理流于形式等问题,仅此就有11个分支机构105人受到经济处罚和问责处理。二是服务不规范。少数基层行在办理保险、组织低成本存款以及开办咨询顾问类业务时,存在操作不规范、手续不完善等问题。

客户服务文化薄弱。一是客户服务不到位。一方面表现为服务意识差、客户维护不尽职、接续贷款不及时、贷款品种使用与企业经营实际相脱节;另一方面表现为服务功能不完善、服务手段落后,与企业需求不对称。如河南万庄化肥交易市场,是一家集化肥储备、流通、科技于一体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于农发行使用的工商银行网银结算业务不能覆盖到乡镇一级,目前该企业只有通过农行网银业务进行交易和结算。二是窗口服务差。少数营业窗口和临柜人员存在用语不文明、服务不热情、着装不统一等问题。

视角形象识别系统不规范。一方面受办公条件限制,形象标识不规范。目前河南省仍有1个市分行、11个县支行没有解决营办房问题,根本谈不上视角形象建设。另一方面,受费用和当地技术条件制约,个别分支行行徽颜色不标准,字体不规范。有的广告牌和形象标识照明设施长期损坏而不予维修;有的名称简略不规范,字体与徽标不协调;有的行徽应用场合不当,比如在电梯间的地毯上印制行徽,导致行徽天天被踩脚下等等,大大影响了农发行的外部形象。

打造先进文化的着力点

拓展核心理念,深植核心理念。目前,农发行宣传语和核心理念虽已确立,但在核心价值观构成要素上还不完善,主要是缺乏企业精神和发展愿景,应围绕“修业进德、追求卓越”和“绿色银行、现代银行、精品银行”等内容来丰富完善。核心价值观确立后,如何深植,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固化于制、力化于实,需要全行上下再动员、再灌输、再渗透。首先,应抓紧制定并出台《企业文化核心理念深植方案》,落实工作措施,列出时间表,有计划、分层次推进。其次,召开全系统文化建设推进会,认真总结近年来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经验,查找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目标和深化措施。再次,条块结合、纵横结合,开展核心理念教育深化活动。在横向,可以通过开展趋势浩大的教育、培训、宣传、征文、演讲、知识竞赛和全员答卷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在纵向,充分发挥各条线、各专业的指导和监督职能,把核心理念教育列入条线培训内容之中,渗透于经营管理全过程,转化为广大员工的职业信念和行为习惯。

篇8

关键词:围棋文化;专业;阅读;成长

在当前全社会对教育期望普遍较高的新形势下,教师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认真执着地去读书,既是扩充文化知识,吸纳教育智慧,创新教学艺术,更好地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要求,也是摆脱平庸,提高职业素养、职业品味和自身生命质量层次的需要。毫无疑问,读书学习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习惯和生存方式。

一、布局――寻找阅读之乐

围棋的布局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布局布好了,后面才好下。布好局就成功了一半。布局阶段就像是我们干工作时要制订计划一样,计划制订得如何,将影响到今后的工作开展和整个任务能否完成。读书也如此,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哲人也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你爱上阅读的同时也学会了爱的方式,懂得爱自己、爱他人、爱生命、爱世界。

阅读能使心情变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之举。或在大树之下,或在藤椅之上,或坐或躺,或高唱,或低吟,心态自由,兴味十足,反复摩挲中生出的一股热情。读书,应该成为学习型教师的生活方式。唯其如此,教师才能以自己的书卷之气,去熏陶孩子,使之热爱读书,与书为伴,成为未来书香社会的“读书人”。

二、争先――挖掘阅读之妙

人类始终是在读书中思考、在读书中发现、在读书中成长――尽管每个时代人类的阅读主题会有变化,阅读方式会有不同,但对读书的钟爱始终不会改变。善于争先是围棋中制胜的关键,在下棋时要善于抢先手之利,以掌握整个棋局的主动权,围棋高手都善于争先。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抢先一步就有赢的希望,慢了半拍则希望渺茫。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教师要在阅读中善于挖掘深刻的道理,发现美妙,让阅读具有更特别的意义。

阅读可以让你全身都有礼节。俗话说:“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阅读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知识。知识就是力量,多读书,增长了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三、收官――领悟阅读之意

收好“官”才完美。“收官”阶段是围棋快结束时落子的称谓。“官”收得好不好,对结局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当两人的水平差不多时,“官”收得好则赢,收得不好则输,这在围棋比赛中十分常见。其实,我们在做某项工作时也应像下围棋那样,尽力收好“官”,善始善终,不半途而废。有人把阅读当消遣,有人把阅读当生命的践行。我想:大家所向往的应该是后一种。

在阅读中交往可以塑造教师良好的个体心态,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优良的学校氛围。互相以赏识为前提。在阅读经典书籍的基础之上,为教师创造与他人对话的机会,使教师在彼此敞亮、赏识中,感受到了学生的成就、感受到了家长的尊重、感受到了同事的赞许、感受到了领导的肯定,更加感受自我、宣泄自我,享受集体的幸福。我园在文化建设方面也特别注重营造氛围,创设了“教工之家”也在校园特色教育中开设了一片读书的天地,定期组织教师开展阅读,并对好的片段和佳句进行摘抄和收集。暑期还发动大家读一本好书,与同伴进行佳句摘录和阅读后的感言分享。老师们可以借助这些活动和平台,互相学习,互相交流。

我们每一名教师都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行动中来,既要读与我们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的提升专业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专业性”书刊,也要读增加自身人文底蕴和内在修养的“人文性”书籍。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激发教师追求卓越的动机,阅读能发现自己的不足;阅读能培养思考的习惯和能力;阅读能突破经验的局限。世上还有什么比读书更能提高人的素养?还有什么比读书更深刻地影响人心?

篇9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问题;措施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01. 001

[中图分类号] F8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1- 0002- 03

1 引 言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会计信息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上也有了新手段,现代单位基本脱离了靠手工核算的时代,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给事业单位从会计核算到管理上都带来了很大的不同。实现会计信息化之后,在整个网络化财务系统中,电脑存储的数据可以实现共享,单位的账目登记都由计算机控制,只需要实现正确的输入和处理手段,每一项账目都会准确地显示,不需要再像以前一样一一核对。而通过网络,财务数据可以进行实时传递,上级部门可以对单位的财务状况实时监控,从而便于领导者决策。笔者于假期有幸在某行政单位实习,而该单位恰逢管理结构调整,信息化建设时期。遂针对该单位的财务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 单位情况介绍

笔者所实习的单位为某市级行政单位,下辖多个区分局等处级单位,在本次管理结构调整后,纳入本局财务科管理的会计单位将由目前的10个增加到27个,再加上未垂直管理的三县一市及全局10余个企业化管理的服务公司和10余个机关食堂,会计单位将达到68个,会计单位内部的报销处、所、队将由目前的40多个,增加到220多个。随着财政部等对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出台,该局涉及专项资金的单位也势必逐步纳入归口管理,会计单位将更多。该单位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实施办公自动化,会计信息化也是在那时引入,但是总体来说会计信息化水平不高,在新纳入财务管理的下属单位中,保留手工记账的单位占一定比重。同时,会计人员专业知识过硬,但计算机水平不高,日常软件维护还要依赖技术部门。如何通过实施会计信息化达到实时、高效、精确的财务管理成为该单位财务科的主要问题。

在2009年上半年,该单位曾通过规范流程制度,强化信息沟通,优化网站架构等促进科学发展,提高服务效能,对主要业务流程进行了研究优化,规范了《车辆购置登记流程》、《国有资产采购流程》等,缩短了办事时限,优化了审批程序。同时研究推行了财务月报制度、水电支出月报制度、固定资产月报制度等,便于及时、全面掌握内部财务管理状况,加强了对局直单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财务管理的指导,为领导决策和经费监管提供了依据,特别是通过财务分析对比,针对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问题,随时对各单位提出改进措施和加强管理的意见,推动了节约型机关建设。在规范工作流程,健全制度标准的同时,通过优化网站结构,整合、梳理版面,增加自主研发的“市局机关工资查询系统”、“车辆报修系统”等,便于工作人员网上办事,有效提高了办事效率。

在单位构建一体化财务管理系统后,与过去管理核算方式相比,其特点:一是突破了现有的管理模式,实现了主管部门的总体控制,下属单位独立核算的“树”型管理模式,有利于内部决策。二是这一体系既符合结算中心资金管理职能要求,又能满足部门众多、机构复杂、经费量大的核算需求,以及向财政、省厅等部门数据统计、汇总、分析等扩展功能的需要,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目标。三是利用现有内部网平台,无需另外架设网络,成本低,速度快,安全性好,能够满足远程核算的需要。四是经过多年实践证明,“用友U8”软件(NC是U8的升级版)功能完善,稳定性好,能够满足机关的各种核算需求。

3 单位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结合单位的情况,笔者认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以前该单位下属单位会计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水平较低。各分局、县(市)局会计电算化水平较低,大部分单位还是手工记账,工作效率和管理技能较差。而且部分所属企事业单位、工会、党团等经费未纳入归口管理,财务综合监管、数据统计、领导决策相对滞后。会计信息化的实施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环境的支持。虽然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计算机已经不再是“稀罕物”,网络也已经按需接入,工作人员都会使用计算机处理文件、获取信息。但是,会计信息化对计算机和网络的要求会更高。首先会计信息化需要专用的设备来完成会计信息处理中的核算、存储工作。如处理数据的服务器、存储数据的设备等;此外,会计信息化需要高速、安全的内部网络来完成会计信息的传递工作,并使会计信息的分布式处理成为现实。而这样的设备和网络在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是不存在的。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也会导致系统安全系数低下。会计信息的处理及传递均需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计算机数据自动处理功能相对集中,任何自然或人为的干扰和破坏都有可能损伤系统硬件,造成严重的系统故障乃至崩溃。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利用网络便捷的实施会计管理的同时,也将自己暴露于风险之中。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通过网络传递的数据信息在理论上都是可以被访问到的,除非物理上断开网络链接。在技术上,任何电联、光缆、微波等传输线路都可能被窃听,会计信息在网络传输的过程中存在被篡改、伪造、恶意破坏、窃取等各种隐患。而且,会计信息化的分布式共享操作也使网络攻击可以从多个地方进行,病毒的肆虐和黑客的侵袭都会影响会计数据的安全性,能对会计数据进行毁灭性破坏,甚至破坏电脑硬件至整个系统瘫痪,造成会计数据的错误、泄露、严重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给单位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再次,会计软件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几乎所有的软件开发都把重点放在日常核算和提供多功能管理和决策上,很少放在会计数据的安全保密和病毒的防范上。软件开发上从降低开发费用和维护成本出发,选择安全级别较低的开发平台以及安全性低的数据库等配套软件,带来会计信息容易被修改和破坏的隐患。

3.2 软件功能不健全

传统的软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目的是为了减轻会计人员工作的负担,实现无纸化办公,从而形成了目前市场上大量的“记账”软件。这些软件有的只是实现了简单的记账功能,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并没有实现数据的共享以及远程监控等功能。在该单位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调查发现,新划入的单位中都在使用着不同的财务软件,无法适应该单位会计单位众多、核算质量要求高的目标,影响了主管部门及时了解下属会计单位的经费收支、资金情况,以及向上级财务部门报送有关财务数据。同时,现行软件兼容性较差,不能与原机关使用的管理软件兼容,给机关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带来了很大影响。而原机关实行的是“分块”管理方式,报账单位被分成很多独立模块,财务数据横向管理、竖向比较受到很大限制,十分不利于上级领导集中管理和内部决策。

会计信息源自行政事业单位的方方面面,涉及到许多相关业务部门。正是这些部门,构成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产生、传递和变化的过程。会计部门只是会计信息的处理者,会计信息化也只是对已经形成的会计信息进行数据处理,满足社会和单位内部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一方面,现行的用友、金蝶等公司开发的会计软件都是以SQL server 作为数据库开发工具,SQL server数据库具有稳定性但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信息还不能完全共享,不能直接生成行政事业单位决策群需要的会计信息,需要对会计软件导出的数据进行加工才能完成会计信息的分析和预测,降低了信息反馈的时效性,会计软件只局限于会计部门使用,不能充分发挥它的管理功效和预测功能。另一方面,会计信息化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考虑到成本和轻重缓急,多数单位管理信息化没有同步开展,会计软件也只是购买了账务处理、报表等几个有限的模块,从而造成各个系统与会计信息化系统之间数据格式不统一和不一致,导致会计信息系统共享程度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相互不能有效沟通,难以协调同步,不能及时地向决策者提供辅助决策者做出正确决策的综合信息,使会计信息化必须采用手工辅助的办法与外界交流,其信息化的作用大大降低。

3.3 管理思想落后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思想落后,思路不清。主要表现为,有的行政单位的会计信息无法完整地展现出目前单位的实际情况,只是注重会计信息化带来的效率的提高,没有强调会计信息化在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而有的则相反,认为只需反映事实,不追求效率,而没有采用会计信息化。事实上,企事业单位财务是有很大差异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只是为了明确收支情况,缺乏一个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以及会计信息管理并没有在整个管理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有的行政单位为了应付上级要求盲目实行会计信息化,只是追求实现的速度,并没有重视实现的目的和价值。这都会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软件的选择以及日后的更新换代。

在该单位的下属单位中,部分财务人员认为手工记账即可满足日常业务需要,与其他单位的交流也仅限于对上的报账,并不需要成体系的财务软件的介入,同时,由于财务人员计算机知识的缺乏,更会导致采用电算化后业务处理效率低下,故一直未采用财务软件。这些片面的想法都增加了整个单位的实施会计信息化的难度。

3.4 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

从整体上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制度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由于每个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所以在理论与实践和规章制度方面都有差异。一些实施会计信息化较早的事业单位,有较完善的制度规范,会计管理体制较为健全;而那些实施会计信息化比较晚的单位,在内部控制上就相对落后。传统会计内部控制对象是处理会计业务的会计人员,主要实行授权与审批制度。只要制定并落实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和内部牵制制度等,就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和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

而会计信息化实施后,进行内部控制的难度将会增加,管理体制也会发生改变,主要体现在:会计信息化中信息传递和存储集中于网络系统,大量不同的会计业务交叉在一起,加上资源的共享,会计信息复杂交叉,信息速度加快,使传统会计系统中某些职权分工和相互牵制的控制失效。首先,授权方式的改变,潜伏着巨大的控制风险。手工操作时印章由专人保管,而在会计信息系统中采用口令授权的方式来控制权限,口令存放于计算机系统内,所以一旦口令被人偷看或窃取,便会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其次,原始凭证数字化、电子化,使得会计信息易于被篡改或改造。这种无纸凭证介质可以不留痕迹,很容易被篡改、删除或伪造,因而给内部会计控制带来新的难题。再次,内部控制的程序化,有可能使同一种差错反复产生。因为会计信息系统采用人工控制和程序控制相结合的方式,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行的应用程序。程序一旦存在严重的漏洞或恶意的“后门”,便会严重危害系统的安全。由于人们的依赖性以及程序运行的重复性,将导致系统多次重复同一错误,扩大损失,直到专业人员堵上这些程序漏洞为止。

3.5 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

会计信息化作为计算机、网络与会计相结合的高科技产物,在实现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对相应的会计人员、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其精通网络知识和计算机技能,又要求其具有扎实的会计理论功底和熟练的业务技能。但受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限制,人才流动极少,很多财会人员几十年不变,虽然积累了丰富的会计管理经验,但知识陈旧,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知识贫乏;而懂计算机会网络的人员,往往因工作时间短,阅历少或不从事会计工作而缺乏会计业务知识。这也就给日常软件的操作以及维护带来了一定难度。仅财务软件的操作培训,就要花掉一部分时间和金钱。限于技术力量,目前多数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的维护,采取会计部门负责会计软件的操作使用,技术部门负责硬件维护和网络的管理,权责不明确,只能解决简单的小问题,稍微复杂的维护完全依赖于会计软件公司,影响单位会计工作的正常运行,增大了会计信息化的成本支出。

4 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探讨

4.1 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个良好的信息化环境,是会计信息化实施的基本条件。但行政事业单位往往并不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购置电脑只是完成简单的日常公文操作,架设网络也只是实现基本的信息传递和共享能力,难以保证财务软件的流畅运行以及财务信息在网络上的安全和迅速的共享。因此,单位应完善硬件建设,打好实施会计信息化的基础。首先,单位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财务软件,并根据财务软件的具体要求以及数据库架设的需要采购性能优良的计算机或升级现有机型,同时,根据安全性、兼容性要求选择合适的操作系统;在单机准备完毕后,应着手组建速度快、稳定性强、安全性高的单位内部网络,用于提供良好的信息交换平台。而这也就离不开高速、稳定的专用服务器,以及用于隔离会计服务器与专用网络,公共网络与专用网络的防火墙。最后,单位还应该进行调试以及试运行,根据调试结果更改部署,追求硬件环境的稳定性。同时,若单位需要为大规模的服务器群、大量的计算机设立机房。机房的散热以及看管也是单位需要考虑的问题。

4.2 优化软件功能

针对目前单位采用的财务软件功能不健全,无法满足业务需求,而采取传统的软件采购,单位又没有进行开发的专业人员和环境的情况,单位可以选择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的方式,由单位提出对软件功能的要求以及预期效果,由软件公司组织专业人员负责开发,开发完成后由单位试用并提出改进意见,从而进行再次开发试用,直至满足单位需求。采用这种开发方式可以做到既满足单位要求,又节省财力人力,实现双赢。如作者实习的单位采购软件即采用软件公司及信息通讯处合作开发的方式,经过反复论证完善部分功能。

同时,适当采用最新的虚拟化和云计算技术,可以减少硬件的占用率,提高硬件使用效率,有效节省服务器和电费等开支,有利于推进建设节约型单位。

4.3 提高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

财务人员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不足,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因此,要想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程度,提高人员的认识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不同,在会计方面更注重信息的真实性,而对会计信息处理的效率,会计信息产生的效益的重视度并不及企业,所以在会计信息化的实施上并不如企业积极。意识决定形态,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不足,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滞后。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完善培训制度、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加强对会计信息化从业人员的培训,使从业人员必须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会计信息化是整个会计实践的一次根本性变革;会计信息化能大幅度增加单位会计信息处理的效率,减轻会计人员工作量,加强单位财务预算,收支管理;会计信息化使会计理论和实务的许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4.4 强化管理制度建设

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现现代会计信息化的管理要求,做到与时俱进。制度建设就是要在原有制度上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管理制度。由于会计信息管理的环境会随时出现不同的变化,所以,相关的管理制度也需要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首先,按“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的原则,结合《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制定网络维护制度、设备管理制度、业务处理流程、操作权限控制和信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内部控制制度。科学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会计信息化安全之本。其次,严格执行权限控制。操作人员应按照相应权限严格作业,严禁越权接触系统。建立网络资源访问授权和身份认证制度,明确每个用户的安全级别和身份标识,并分别定义具体的访问对象。最后,建立安全稽核机制和内部审计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会计核算的组织控制、系统维护控制、系统安全控制和操作控制等环节进行审计,找出控制薄弱环节,提出强化内部控制的措施。

4.5 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对于在职人员,单位应通过安排培训、人员进修等形式提高综合素质,适应会计信息化的要求,并鼓励自学成才。而软件公司也会在安装软件的同时组织培训,应鼓励单位人员积极参加培训,掌握多种技能,提高使用效率。在网络时代,新技术、新观念将贯穿于经济业务全过程,面对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会计执业者要结合岗位需要,关注会计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拓展专业视野,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会计信息化的要求。同时,改变人才需求目标,对于会计人才的要求不再仅仅停留在良好的专业技能上,而应同时要求其具备基本的计算机使用技能、信息化相关知识,使专业人才成为一专多能人才,这样才能促进人才队伍的整体提高。

5 总 结

该单位最终利用原有专网平台,进行适当升级改造,使用经财政部批准的,符合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以及机关特殊需要的“用友NC”财务软件,构建了与所有会计单位以及上级单位连通的网络化远程核算体系。突破了现有管理模式,实现了有利于内部决策的主管部门总体控制、下属单位独立核算的“树”型管理模式。同时,实现了核算设置、网络共享、远程监控功能。主管部门可以通过远程设置,对全局所有行政、事业、企业单位实行统一的会计科目、会计核算办法、会计报表设置、实现全局经费、资产核算的整体一致性;还可以实现主管部门网上监控,网上指导,网上查账。另外,主管部门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掌握全局各单位资金运用、经费收支情况,一切开支透明化,杜绝违规操作;为审计部门提供网上审计平台,实现全程监督,既能促进财务公开和廉政建设,又节省了人力、物力,为审计监督介入财务核算提供条件。实践证明,实现会计信息化既符合结算中心资金管理职能要求,又能满足部门众多、机构复杂、经费量大的核算需求,以及向财政等上级部门的数据统计、汇总、分析等扩展功能的需要,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目标。

会计信息化的实施必然给会计核算对象、内容、方法等会计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带来挑战,从而促进会计制度的改革。但是其发展的道路还很漫长。这就要求社会各界对会计信息化予以支持,加强合作和互动,推动我国会计信息化合理有序地发展。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进程相对企业更是缓慢,加大会计信息化常识的普及、技术的推广对于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效率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财务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表现。

主要参考文献

[1] 廖文龙.论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J].商场现代化,2008(1).

[2]胡冰.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发展进程问题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0(7).

[3]张剑.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与会计信息质量[J].消费导刊,2008(20).

篇10

【关键词】索娘娘;青山庙会;认同策略;整合

【中图分类号】B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2)03—0053—5

一、索娘娘传说、信仰分布与活动

本次访问的地点位于陕西关中地区中部的Z县,它南依秦岭,北濒渭水,面积2974平方公里。全县农业人口610137人,占总人口90.9%,属相对欠发达地区。该县主要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民间信仰。其中,影响最大、信仰人数最多的是各种形式的民间神祗。该县376个行政村,几乎“村各有庙,庙各有会”,各种庙会活动每年多达三百余场次。位于Z县西南部的青山索娘娘,因祈雨和送子灵验的传说而著名,是当地最有影响的民间神祗,信仰人群覆盖全县近一半人口,在这一区域形成了以青山为中心的索娘娘祭祀一信仰圈。

1.索娘娘的传说

对索娘娘的来历,文献和传说有不同的说法。在地方志书中,索娘娘又称索姑,生活在东汉,家住F县青龙村,其父在西域做生意。索姑不乐婚嫁,喜欢修道。长大后,她骑上父亲买回的大马,乘夜离家来到Z县青山隐居修道数年,最后羽化飞升。民间叙事中,“索姑”的故事更是曲折动人。传说索姑自幼父母双亡,她和哥哥相依为命。嫂子姚氏尖酸刻薄,经常虐待索姑。索姑长大成人,姚氏贪图钱财,私下将她许给本村老地主。出嫁前一天晚上,索姑逃到Z县的大坚石村的一户人家。主人杨大娘得知她的遭遇后十分同情,留她食宿,并将她认作干女儿。索姑在青山结茅隐居,潜心学道,数年后羽化飞升。此外,还有另一种传说,李世民某日带兵行至青山,口渴难当,索娘娘及时出现,为之煎茶解渴,后李世民封她为“大唐全贞圣母娘娘”。

在调查中发现,索娘娘“夜宿认亲”和“煎茶得封”的传说在民间流传最为广泛,影响也最大,为日后各神祠的“竞争”提供了可利用的文化与政治资源。

2.索娘娘神祠的分布

青山位于Z县西南秦岭北麓,因山上有多问索娘娘神祠,又称为“娘娘山”。索娘娘信仰始于何时,史无明载,成书于乾嘉年间的Z县和F县地方志已对索姑以及相关民俗活动有明确记载。可见,至迟在明末,索娘娘已在这一区域民众中形成了广泛的信仰。“破四旧”和“”等政治运动中,青山索娘娘神祠和神像大多被毁。尽管如此,各种祭祀活动仍暗中进行。每逢庙会,当地和周边村民会悄悄上山,搭棚过会。上世纪80年代后,索娘娘信仰复苏,神祠重修,庙会活动也陆续开展,信众越来越多。

青山作为索娘娘隐居飞升之地,在信众享有特殊地位,从山口至山顶有九问娘娘神祠:索仙宫、遇仙宫、唐王井、天竺院、三霄洞、庙沟、双柏树、煎茶坪、盖顶大殿。这九间神祠分属九个不同的“社”,每个“社”由数量不等的村落共同负责,少则一个村,多则五六个村。如索仙宫由农林村管理;遇仙宫神委会包括了由原陈家村分解而成的东堡、西堡、北堡、小堡和新联等五个行政村;盖顶大殿神委会则由大坚石村、刘家寨、官村等五个行政村组成;其他几间神祠由三、四个数量不等的行政村共同管理。

九间神祠分布在一座山中,由不同的行政村、神委会管理,这种管理形式为信众不断增多、已经出现认同分化和供奉资源分配问题埋下了多神祠竞争的“伏笔”。

3.索娘娘神祠的活动

索娘娘是Z县最有影响的民间神祗,每年农历三月,青山都要举行为期七到十天的索娘娘庙会,也称“青山会”。在此期间,前来朝拜的民众多达三十多万。

青山庙会从三月初二开始,各神祠轮值神委会组织村中精壮劳力将村中娘娘像连同神轿和仪仗一起,敲锣打鼓地抬到青山各村社所属的庙里,供信众参拜,一直持续到初九或十一,神像才被陆续抬下山。至此,青山庙会结束,山下各村的索娘娘庙会才正式开始。与青山庙会以非本村社民众参拜不同的是,索娘娘庙会的参与者往往以本村村民为主。各村把神像抬至村后,继续在村内游神巡境,供村人参拜,邻近村落也会组成歌舞、锣鼓队等前来表演助兴,神委会还会邀请秦腔剧团唱上几天大戏。三月十七各村的狂欢活动基本结束,神像移交给本神祠下一个轮值村社。

青山庙会连接了来自不同村社、地区的信众和不同神祠的组织管理者,这一多元和复杂的民间宗教活动对信仰社区的认同提出了挑战,也因此引发了各神祠之间的合作或竞争。

二、强化认同的不同策略

虽然青山九间神祠都以索娘娘为主祀神,属同一个信仰圈,但是,不同的神祠之间围绕正统性或明或暗地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在信众日趋增多、香火不断分散和“正统性”不断受到挑战的背景下,各神祠所属的神委会为强化信众对本神祠的“忠诚”,力图通过不同的策略体现该神祠的正统性,凭借一系列符号化的传说、文书、碑刻和政策文本等强化信众对神祠的认同,以提升其地位和影响力,实现信仰社区的整合和资源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