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5: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路径;工作机制;有效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0
随着党十的召开,对高校的教学方向以及教学重点提出了相应的指导。笔者着重从教学理念方面,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以及有效的工作机制上进行有效的考量,如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树立,日常管理教学的正常开展,毕业指导的加强以及一些社会实践平台的有效搭建等,下文将逐一进行详尽的描述。
一、“立德树人”理念机制的明确
立德树人,从字面意思来理解的话,“立”指的是“树立”,“德”指的是“德业”,所谓“立德”实际上是“树立德业”的意思。“立德”一词的出处是《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树人”是培养人才的意思,它出自于《管子・权修》中的“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立德树人是党的十上对高校教育目标和宗旨提出的新方向,那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如何来实现这一教学任务呢?
从现阶段高校的教育教学现状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大学的增多以及相应专业门槛的降低,各个高校的教学理念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出现教学质量严重下滑的状况,针对这一现状,十“立德树人”教学根本任务的提出,为现阶段高校教学理念的转变点亮了一盏明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从理念上认可“立德树人”指导思想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以身作则,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德育水平,争取能为学生扮演良好的示范,促进高校日常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成长环境,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提高学生应对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日常教学的高效开展途径以及毕业指导机制的加强
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除了教育理念的转变之外,还离不开日常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就立德树人这一指导方向来书,它不是简单的四个字或者是一个口号,仅仅依靠理念的转变而不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一指导思想是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的。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及探究学习意识。
(一)学生课堂主导地位的确立
就高校日常教学的开展来说,提高日常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就是确立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一旦明确这一点,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观念培养与专业知识教学的有效结合
传统高效教学开展的过程中,通常是将专业知识培训放在首位。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演变成为一味的专业技能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严重忽视了学生的成长问题,比如学生的心理成长以及品德的养成等方面的问题,前段时间不断频发的大学生事件也在一遍又一遍的对先进的高等教育发起质疑,是不是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其实并没有形成“高等”的品格,在高等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品格、品德以及价值教育这块是否存在严重的漏洞?针对于这一现状,对于“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来说,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两句宽泛的口号,而是应将具体措施落到实处,将观念培养与日常的专业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成为专业技术人才为社会作出相应贡献的同时,也应对学生的思想以及价值观加以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除了日常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之外,还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相应的毕业指导。大学生在初出社会的时候,不管是社会经验还是心理素质等方面都还没有完全成熟起来,对他们而言,社会就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一切,似乎都施展不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强有效的毕业指导的话,学生极有可能在应对社会的时候面对一些不必要的困难或者是困境,比如在签就业合同时,不具备相关经验,上当受骗情况的出现等。因此,就“立德树人”教学根本任务的实现来说,加强毕业的就业指导,不仅能为学生大大学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还能帮助和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途径步入社会,增强学生应对社会的勇气和信心。
三、有效测评机制的建立健全
立德树人任务目标的实现,除了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实行的一些基本机制之外,还离不开相应测评机制的建立和健全。只有教职工明确自身任务,对任务有一个明确认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真正张开有效的“立德树人”教育。有效测评机制的建立,不仅能有效提高工作开展的效率,还能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以及工作热情。针对现阶段大学教育的现状,测评机制的建立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进行:
(一)对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有效的测评
就大学教育的主要是实现对学生的良好教育,从这一点来说,“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最终实现还是要依靠学生平时的表现作为任务实现结果的基础参考依据。在这一测评项目中,应主要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作为测评标准,学校德育处以及学习部等部分可以不定期的对不同课程的课堂情况进行抽查,以此作为最后绩效考核的标准。
(二)学生获奖情况或者是受到表彰行为的统计
针对于这一绩效项目,有人曾发起过质疑,他们认为,如果将这一项列入到测评的范围内,并不能排除有的教师采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取优评,而工作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并没有收到相应的效果。一旦这一项目被列入测评范围,我们都知道,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真实的数据以及不诚信的手段,但是就这一行为的本身来说,实际上它是能从整体上反映出“立德树人”这一教育任务某些方面成果的。
除了上文提及到了绩效测评措施,在实现这一教育任务、目标的过程中,建议还应适当的采取一些奖惩措施,对于教育效果突出,任务完成质量高的教育者给予相应的奖励或者鼓励;对于任务完成质量较低的年级或者专业,比如有的年级或者班级出现了重大的违规事件,或者学生个人的重大事故,应酌情采取一些合理的惩罚措施,以儆效尤。教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词,它并不意味着一味的打压,也并不意味着长久的放任,根据十的相关指示,我们可以明确的看到,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将他们引到正确的或者说是优秀的发展轨道上来,正确将他们培养成为新一代、支撑祖国未来发展的新希望和新力量。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立德树人”教学根本任务的提出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对高校教学进行改革、引导高校走上“树人,育人”道路的有效措施。高校在实现这一教学任务的过程中,首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学生放在教育的中心点展开日常教学,加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将观念价值引导与日常的专业课程教学有效的结合在一起,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世界观;除了加强相关的毕业指导之外,教育工作者们还应搭建有效的社会实践平台,让学生在正式步入社会之前先进行一番模拟探索,从而提高学生抗压能力以及适应能力,促进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骆郁廷,郭莉.“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3,07:45-49.
[2]李金杰,陈树文.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07:50-53.
篇2
关键词:高等学校;管理;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13-02
在改革开放初期,一位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来华讲学时谈到,到中国来,最为欣赏的一条标语就是为人民服务。他认为管理就是服务,领导就是服务。这让大家感到新鲜,从而得到了与会者的热烈鼓掌。在当时,一般人多认为,管理就是领导,而服务就是被领导。让领导者为被领导者服务,颠倒了主次。三十年过去,管理就是服务的观点已被人们普遍认可和接受,甚至成为很多管理单位的工作宗旨。然而,不少人对做好服务的认识只停留在转变工作态度的表层,而对如何进行服务、应做哪些方面的服务考虑的则较少。也有人认为管理和服务是一对矛盾,要提高管理水平必须摒弃“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由此可见,对管理就是服务这一理念有必要进行重新认识。
一、“管理就是服务”是管理本质的回归
现代汉语辞典将管理定义为:负责某项工作使顺利进行。这就把管理界定为一种责任。“负责”不是领导专属,每一人都对其着手进行的事情负有责任。追根溯源,管理是社会分工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产生了分工,先是行业的分工,随之是行业内部的分工。有分工就有合作,为了维护经济和社会的秩序,管理就应运而生。人们对管理的一般理解是:管理是管理者运用一定的原理与方法,在特定的条件下,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引导、组织被管理者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活动。管理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为实现一定目标服务的。目标既有组织的目标,也有组织内成员的目标,管理所实现的目标应是组织的整体目标而不是组织内其成员的具体目标。管理也都是对人、财、物、信息、时空的管理,也即对这些资源进行分析、利用,使这些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力求以最小的资源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代管理主要是指对人与人的关系和对人与财、物的关系的管理,它归根结底是指对人与人的关系的管理。在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出于对维护秩序的需要,有一部分人就要把一部分权力交另一部分人,而另一部分人则对自己的发展加以保护,以达到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爱护。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组织目标,应集中组织成员的智慧,尽可能反映组织成员的要求,这样才能激发组织成员实现组织目标的热情。这样的一种特殊关系通过何种手段实现?那就是服务。管理者接受被管理者赋予的权力,这种权力关系产生了地位的尊卑贵贱之分。管理者合理运用这种权力为被管理者服务,才能真正实现组织成员利益的最大化,为组织成员的个人发展创造条件。反之,管理者把一部分人的权力拿过去以后并不为这一部分人服务,这样管理者就剥夺了被管理者的权利,权力与服务不对等的关系将会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并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异化,最终造成管理活动本质的“异化”。“管理就是服务”、“领导就是服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及“以人为本,与人为善”等管理理念和管理措施就是顺应以上观点提出的。也就是说,管理就是服务这一理念的提出就是对管理活动初衷即管理活动本质的一种回归。管理活动是管理者对被管理者进行管理的一种行为,同时也是对被管理者进行服务的行为。
二、管理本质是为人的自由发展服务
曾有报道,某幼儿园邀请上级部门的一位领导参加教师研讨课活动。课后,全体听课人员和授课教师到会议室进行研讨。大家落座之后,园长正要给领导倒水,领导却抢先倒了一杯水,来到授课教师面前,说:“老师,辛苦了,请喝水!”授课教师眼含泪水,一时无语。瞬间的静寂之后,在场的教师纷纷起立,报以热烈的掌声……事后,再谈起那杯水的事情时,领导语重心长地对园长说:“作为管理工作者,我们务必要牢记一条:管理,其实就是服务。”管理者尊重被管理者是做到管理就是服务的必要条件,但是仅仅如此管理就是服务,就是没有把握其实质。依据主体教育管理的观点,管理活动在产生之初也就是说管理活动的初衷,其本质是有利于人的自由发展的,这是根据“社会契约论”的观点来理解的。人们求得自由发展的机会,是为了有序而自由的生活。管理活动的本质是有利于人的自由发展,当然就要求管理对人宽松一些,因为只有这样,人才能自由发展;而管理活动的本质出现异化,管理者缺乏服务意识,官僚作风严重,对人严格限制,管理得比较狠和死,人当然就不能自由发展了。
三、管理与服务是实质上的统一
要实现管理就是服务,首先对管理者强调的是要树立服务意识。管理者树立为被管理者服务的良好意识是做好服务的前提。有人认为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尺度,只有人民群众拥护了、赞成了、满意了,管理者服务才是真正的服务。但有人对此提出异议,认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是一对矛盾,他们认为管理就是服务,既然是服务,则态度为要,对管理者管理水平的要求则在次,要提高管理必须摒弃“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而且不能用群众满意指标来评价管理者的工作成效。这实际是把管理与服务对立起来,并没有看到管理活动深层次的涵义,是对管理活动认识的一个误区。另外一个误区就是如何看待“被管理者的异化”。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全心全意为被管理者的自由发展服务的管理者,他们是没有主动异化被管理者的群体。但是,一些被管理者不追求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相统一的自由,而追逐无法无天、随心所欲的自由。他们站在了自己自由发展的对立面而使自己不能自由发展,从而将自身陷入“异化”境地。管理者对这些出现异化的被管理者进行批评、教育,甚至做出必要的惩处,促使其回到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来也是一种服务。由上可见,我们既不能否定管理就是服务的正确性,也不能仅依据被管理者的满意度来评价管理者的工作成效。实现管理就是服务,不仅要把握服务的多层含义,不能局限于表面现象,还需从正反多个角度去看待服务这一行动的真实意义。服务是对管理活动本质的一种回归,管理就是服务,并且管理活动就是为人的自由发展而服务的。管理活动与服务行为是一组相辅相成的概念,二者相互支持、相互协作。因此,我们可以说,管理和服务是实质上的统一。管理就是服务,服务的重点是为人的自由发展服务。
四、高校管理工作应为实现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服务
有一位学校教务处工作人员在谈到教育管理者如何做到管理就是服务提到四方面:第一,要保障学校一切硬件设施能安全优质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第二要保障教学工作程序的正常运作;第三要能及时为教师提供丰富、新鲜的教学、教研信息;第四是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机会,搭建平台。目前,很多高校管理者认为高校的管理服务就是要为基层服务,为一线教师服务,为广大学生服务,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保证学校各类资源最少损耗地发挥作用。这些观点强调的重点主要是服务态度,要求管理者多为教师和学生做好事。为学生服务应做到平等相待、态度和蔼、耐心细致,热情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各项服务工作。诚然,这些观点并没有错误,然而,这只是对管理就是服务的肤浅理解。主体教育管理理论,教师和学生既是管理的客体,又是管理的主体。高等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应为完成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服务。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也强调了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并指出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把握管理就是服务这一精辟,高校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管理的本质是有利于人的自由发展。要完成高等教育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主题管理工作者,在确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结构、制订培养制度时应切实做到为全面发展、自由发展、终身发展服务,并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积极性,作为高等教育管理的主体之一――高校教师,做到管理就是服务应为学生的发展起到为人师表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高等学校的学生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要树立起自我管理、积极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按照的总书记的要求,做到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
管理和服务都是手段不是目的,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人的自由发展,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做好高等学校的管理工作首先对管理就是服务应有一个正确理解。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包括教育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及教师,都应树立起良好的服务意识。然而,我们注重的不仅是关心爱护学生、向他们认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服务;不仅是为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就业积极创造条件,更重要的是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篇3
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关键是教学和服务。首先,教学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人才培养是工作的最主要任务。教学服务型大学,简而言之,就是将教学和人才培养作为服务的主要内容和职能。其次,服务是学校的基本理念。服务源于高校的三大功能,但是作为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概念,服务在这里有了新的内涵和定位。这里的服务主要是在遵循高校育人规律的基础上,运用“教育服务”和“服务科学”“服务经济”的理念和方法,强化服务意识,以服务对象的需求来配置学校资源,布局学科专业,提高教学质量,彰显培养特色,创新管理流程,提高办学效益,实现跨越发展。
教学服务型大学中的服务与大学的服务职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同义语。大学职能中的“服务”是与教学、科研并列的学校职能。教学服务型大学中的服务则贯穿学校各项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它处于学校发展决策和行动的高端,起着领航式的作用。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服务突出点在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内服务和以产业为主体的社会服务。
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目标宗旨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学生”。作为一种新的大学组织形态,与传统大学相比,它除了拥有传统大学所具有的课堂教授、科学研究等核心的运作方式外,还拥有传统大学不具有的组织运作方式,即与企业对接或直接参与创业活动。在组织制度设计上,它以服务为引领,既服务于师生需求,改造组织内部管理流程;又服务于社会需求,强化组织内外的沟通与服务机制。
在教学服务型大学看来,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服务”,而学生和社会是学校教育最主要的“服务对象”,学校的各项工作构成了一种服务链,最终通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将优质的教育服务提供给学生和社会。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受计划经济、行政化影响过深,没有真正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从而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服务型大学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来构建办学体系,创新办学模式,从根本上提升办学质量和服务能力。
除此之外,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还可以进一步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与行业发展的能力,突出高校的办学特色。作为地方高校,其重要使命就是要为区域经济社会与行业发展提供最紧密、最直接、最有效的服务。教学服务型大学可以有效地服务和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那么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就必然会被边缘化和淘汰。
篇4
1.1师资队伍建设、管理亟待加强
目前成人教育一般没有专门的师资队伍,教学任务主要依靠普教教师或者外聘教师来完成,教师普遍重“普教”,轻“成教”,不研究成人教育的规律,也不了解成人学习的特点,经常出现一个PPT“打遍”普教成教的现象,对教师的教学情况没有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
1.2人才培养方案普教化,教学内容重复率高
成人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职业岗位针对性强,成人教育更倾向于培养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素质、知识、能力。但目前多数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普通高等医学教育的压缩版,不同层次相同专业的课程设置重复率高,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
1.3传统的教学模式占主导,影响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成人教育依然采用自学与面授相结合的传统教学形势,成人学生面临难以解决的工学矛盾,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同时多数成人教育教师惯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1.4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教育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由于经济利益驱动,很多成人高校盲目下设教学点,同时不加强管理,对办学投入减少,随意压缩课时,请无资质的师资授课,减少或者不开设实验课程,实际承担教学任务的多为年资较低、临床实践经验较少的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根本无法得到保证。
1.5缺乏科学可行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成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实用性的专门人才。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提高教学质量。而目前普遍缺少相应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因此,相关部门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以确保教学质量。
2.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管理策略
2.1努力提高成人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
首先,我们要完善成人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与课程质量,要不断提高成人高等医学院校中学生的知识面与医学素养。其次,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是卫生事业在职人员对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的教育体系,学院主要为社会培养多层次的医学人才,因此,要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符合当地医学发展的高等医学教育。最后,我们作为办学机构要提高成人教育的培养平台,成人高等医学教育体系需要对招生模式进行改变、办学模式进行深化、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教学质量监督评价机制进行完善。从而提高各层次的医疗人才,为当地的卫生事业发展服务。
2.2逐步构建开放式教学课程体系,培养实用型医学创新人才
逐步构建开放式教学课程体系,设立以学分制管理为基本结构的开放式教育管理模式,采用学分制能够更好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医疗人才,还能帮助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创新发展,解决成人学习的工学矛盾。成人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目的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对他们的教育应从他们自身对教学的需求出发,打破单一的教学方式,根据他们的需求建立相应的教学体系,增加开放性、主动性、选择性的学习模式,以适应不同的成人学生。成人高等学校应能为成人学生提供自学的途径和素材,提供一个系统全面的社会互通的开放式学习平台,从而有效地提高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水平,培养实用型医学创新人才。
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做到因材施教
为保证教学质量,教学管理部门要严格把好教师聘用关,建立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外聘教师为补充的职称、学历、年龄、专业合理的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并争取机会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或专门培训,及时掌握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发展的新趋势、新动态、新成果、新技术,并建立课堂评价制度,能针对不同层次成人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发展。
2.4建立一套社会互认型的考核评价方式
在学生考核评价方面,很多成人高等医学院校采用的考核方式是传统的封闭式考核,这样的考核方式很难区分学生之间的差异,他们可以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学校各种各样的考试,而这些考试内容严重脱离学生在本职工作中所欠缺的知识和内容。有一大部分学生学习只是为了应付学校的考试,这样的传统考试也使学校的教学管理成为难点。因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改革考核方式,可以采用综述、论文、技能考核等多种开放式考核方式,设定合理的学分比例鼓励学生在岗位上进行研究,在工作中取得的科研成果可以给予学分,与学生所在的医疗单位建立学分互认制。从而彻底改变成人高等医学院校的培养方式,这种以学分制管理为基础的考核评价机制,可以更好的满足成人学生对学习的要求,有效防止教育资源的浪费。
3.结语
篇5
关键字:高校辅导员;管理育人;有效途径
党的十报告强调,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要求"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在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工作中,人才培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内容,也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而人才培养的实质是育人。高校育人工作包括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是指高校的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围绕育人的根本任务,通过不同的管理途径对学生开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把管理育人贯穿于各项管理工作的始终,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有利的正面影响,使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全面提升,最终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康的人才。高校管理育人工作涉及到多个方面,本文主要讨论高校辅导员如何更好地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中实现管理育人。
(一)正确的育人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指导思想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首要要求就是具有正确的育人观念,只有高校教育者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学生们才能走上正确的成长道路。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树立正确的育人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转变以往错误的育人观念。正如同志在清华大学100年校庆中所提到的,"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在过去应试教育和繁重学习压力中成长的当代大学生进入了学习成绩至上的误区,有些高校教育者亦是如此。为了使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的导航作用,引导学生不要只会学习,要全面发展,要学有所长。高校辅导员要树立人人成才观,有针对性的加强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开展教育。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对诸多的社会问题,我们逐渐认识到人才培养中信念和品德的重要性。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价值观教育等。在第二课堂中通过传统的主题教育活动或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让大学生感受到主人翁的社会责任感。
(二)完善的育人制度--建立科学的高校管理体系
高校管理育人工作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这是高校各项管理有序进行的制度保障。首先,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应制定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校规校纪,并使其做到科学、合理、全面和完善。高校辅导员带领学生学习各项制度才有信服力,才能更好的引导大学生遵守规则和明辨是非。其次,陈旧和笼统是很多管理制度的禁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制度一般涉及到学业管理规定、学籍管理规定、奖励和资助规定等,这些规定都关系到学生的切实利益。随着时代和形势的转变,制度不应一成不变,而应与时俱进。同时,有些特定教学单位为加强学风和特殊奖励制定本部门的管理细则,有利于相关制度的顺利贯彻执行。最后,采用合理的方式执行管理制度。强制性的执行容易使学生反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就要求辅导员开展耐心的引导和教育。
(三)良好的育人环境--创造有利成长的教育环境
高校辅导员在管理育人过程中必须善于利用和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包括外在的校园环境和内在的校园文化。首先,我们要积极推进高校校园的绿化美化,为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优雅的环境。既要让学生享受美丽校园环境带来的舒畅身心,更要让学生投入到校园环境的保护工作中,从珍惜身边的一草一木到学会爱护集体。其次,设施健全的育人场所是进行育人活动的必备条件。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应融入到各种环境,而不应是在办公室完成育人工作。有些育人场所是针对特殊的学生群体,比如心理咨询室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勤工助学中心可以帮助家庭贫困的学生群体,就业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创业实践基地可以让学生开展创业体验活动等等。最后,对于一个高校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学校发展走向内涵发展道路。校园文化的提升,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学生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文体活动,开展爱校爱党爱国教育活动,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四)创新的育人方式--采用与时俱进的沟通平台
在传统的管理育人的方式中,高校辅导员主要采用对被教育者说教引导的沟通方式。因为这种沟通方式往往是在事发之后,沟通双方建立在不平等师生关系的前提下进行,容易产生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距离感,有时甚至会引起一些被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和敷衍悔改。在实际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我们切实感觉到有些90后的大学生并不能接受传统的师生关系,他们个性张扬并讨厌说服教育。随着网络科技逐步融入到90后大学生生活中,师生的沟通方式开始多样化和简易化,使得网络管理育人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不仅能通过QQ、MSN、论坛、微博、微信、飞信、校内网等沟通平台进行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可以随时关注到学生的日常思想状态。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有利于双方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交流方式更能提前预防和及时处理问题。
(五)优秀的育人团队--培养高素质高校管理队伍
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第一线的组织者和承担者,不仅要业务能力素质强,更要求思想品德素质高。首先,高校辅导员要加强师德建设,以爱岗敬业为核心,提高职业道德素养,树立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在实际工作中把育人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其次,高校辅导员要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以积极进取的工作作风和高效的管理方式影响和教育学生。在工作中只有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才能树立威信并做好学生模仿的对象甚或学习的榜样。最后,高校辅导要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思想理论水平,在管理上有所作为,有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要不断总结经验并创新工作方式。高校要加强对高校辅导员的理论培训和短期进修,培养道德素质、业务水平和人格魅力并存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篇6
一、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传统思维与现实状况
1.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传统思维
传统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侧重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较少关注和服务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各项工作都充分体现了国家计划的特性,学校自主独立性相对缺乏。同时,处于精英型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资源还属于稀缺资源,学校相对于学生及其家庭而言处于一种强势地位,学校对学生更多的是一种模块式的教育和教条化的管理,将国家的需求、主管部门的需求、学校自身的需求放在首位,而往往忽视了学生自身的需求,忽视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全面高质量的服务。
2.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现实状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学生在校人数激增,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面临严峻挑战。由于学生人数激增,硬件、软件投入不够,加之认识不到位和准备不充分,学校承受了越来越多学生的抱怨和家长的投诉;在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出于自身管理方便和管理成本的节约而忽视学生正当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部分教职员工的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能力和水平较低,许多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把较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科研中,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关爱与引导;由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广量大,与学生利益相关的管理部门众多,因此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过程中,出于部门利益的考虑,经常出现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管理效率很低。虽然学校也设有与学生利益相关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但由于此类组织的管理和工作开展仍隶属于学校管理部门,故未能很好的实现学生的利益诉求,仅局限于举办相关活动和协助日常管理工作,效果一般。
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的理论路径
1.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开启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人本价值趋向
教育管理理论大量运用和吸收了管理理论的管理思想而逐步发展起来,并逐步转向创立起适应教育实践需要的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其中的人本教育管理理论突出了人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推进了教育组织决策的民主化,体现了教育管理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人本教育管理的重要思想就是教育民主化,主要包括教育的民主决策和管理。在许多西方国家,教育民主化被确立为发展高等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民主化与国际化、科学化、现代化等一起构筑起了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框架,正在促使教育由以往“专制”式的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化的民主教育模式演进,民主已经成为了教育的真正灵魂与不竭的发展动力。同时,学生主体意识的日益复苏,已悄然改变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往所占据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人本管理和服务本位的管理理念已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日益成为高校构新型管理模式的基本价值趋向。
2.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政府财政危机、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以及公民社会的兴起,使得西方公共行政领域主流思想理论遭受严峻的挑战,应运而生的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即公共管理理论。公共管理理论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强调公共管理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来改善行政绩效。在公共管理实践中,要以公民为根本和核心,把实现公民利益最大化作为政府工作首要的价值目标。政府由统治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逐步实现由“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管理本位”向“服务本位”的转变。公共管理可以理解为:“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以有效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宗旨,运用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和管理的理论与方式,民主运用公共权力,并以科学的方法依法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活动”。“公共管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公共性、管理本质的服务性和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共治性。”
3.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模式
学生教育管理作为高校的一项基本职能,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使得高校的教育管理也具备了准公共管理的性质。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在价值目标方面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学生本位”的理念,一切教育管理行为和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以实现学生根本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真正地体现“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学生与学校的关系方面,学生是学校存在的基础,学校与学生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学校价值的根本所在;在具体的实现路径方面,即明确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构建学生服务型的教育管理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队伍的服务意识和能力。改革学校主导一切学生管理事务的传统管理模式,建立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性管理模式和对话机制;改革传统自上而下的管理运作方式,建立学校与学生之间双向互动的网络型运作模式;改革学校在传统管理行为中忽视学生权利,依靠规章制度推动管理的模式,建立以学生共识和认同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和自主性的治理模式。
三、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的现实路径
1.学生教育管理的本质:以学生为中心
高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学生作为学校社区的“公民”,因此学生具备了社会系统中的公民特性,享有主体地位,从而使得学校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其价值取向应该是学生主体的利益实现。同时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学生教育管理是高校管理职能的一部分,因而也具备了准公共管理的性质。随着教育消费观的日渐兴起,学校的服务角色和功能也开始受到学生和社会的越来越多的关注。此外,受教育民主化思想的影响,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高校充分考虑学生的广泛民主参与已成为必然趋势。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实践中,高校应以实现学生根本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学生的根本利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努力为学生做好服务工作,但在实现路径上,不能依靠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来实现学生利益,而应本着“服务本位”的理念、合作共治的方式来实现学生教育管理的目标。
篇7
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教育机制;发展思路
一、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
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主攻方向。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为综合改革指明了方向,中央政府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为综合改革创造了空间,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一系列举措激发了推进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的呼声和热情。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设置、高层次人才储备等方面,以开放的全球化视野进行改革,从而充分激发自身的创新活力。
二、我国目前的高校教育模式和教育机制现状分析
我国目前的高校教育办学体制单一,多元化办学还在发展中;高校管理体制有计划经济的烙印,弊端突出,需要政府转变职能,协调好各级部门和高校的关系,办学自有待加强;招生和就业制度还处于初创期,需要积极稳妥地完善人才市场运行机制;投资机制是国家统一计划的,办学经费几乎完全依靠国家财政拨款。
高校目前的教育培养目标定位过程中出现了狭隘、功利性强等严重问题,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怀疑的态度,在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比重上有不平衡的现象存在;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观点陈旧落后,基础性和综合性、多样性、国际性的课程设计得不到保证;教学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形成自己的特色。
三、构建基于高校发展改革的新思路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坚持依法办学治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构建起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提高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的新型高校。
1.发展和改革的原则
(1)问题导向原则
广纳师生意见,直面现实问题,把改革的着力点放在解决现阶段制约学校改革发展面临的瓶颈难题和师生反映的突出问题上。
(2)协同推进原则
综合改革方案的起草和各分项改革方案编制要同步推进,不断完善各分项改革之间衔接配套、相互支撑的推进机制,充分释放学校各方面活力。
(3)风险管控原则
既要积极推动各项重大改革,又要配套建立综合改革风险评估机制,促使改革的时机、力度、节奏三者有机统一。
2.发展和改革的举措
(1)加强组织领导
高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应该与素质教育、经济与社会效益相结合。高校应成立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牵头,加强统筹领导、战略性谋划,做好综合改革方案的顶层设计,明确责任分工。编制相应领域的改革方案。
(2)完善工作机制
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各项改革任务完成的时间表、路线图。建立改革的激励机制,并注意协同推进、分阶段推进。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支持与保障综合改革的目标达成,打造面向综合改革目标的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3)形成长效机制
及时总结综合改革的经验成效,建立健全成效持续产生的体制机制,固化改革成果;切实保障综合改革任务的顺利推进、实施。建设重点学科,坚持科研反哺教学,探索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人才培养体系,发展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环境,重视教师水平的提高,教学相长。
(4)加大经费投入
要对重点改革任务设专项财政预算,同时优先配备相应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切实保障综合改革任务的顺利推进、实施。建立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和研究生收费资助政策。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提高预算执行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宝存.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政策走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01).
[2]周建松.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基于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J].中国高教研究,2010(11).
[3]杨德广.浅议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因、历程、原则、内容及趋势[J].大学教育科学,2007(05).
篇8
“管党员的党员、管干部的干部、管人才的人才”,是所有组工干部的共性。所以,所有组工干部都要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但高校组工干部更要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也更有条件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这是高校组工干部所处特殊环境和特殊岗位所决定的。
高等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高等教育在各类教育中处于龙头地位,是人才培养的最后关口。不论从传统还是现实来看,高等学校的情况如何,都可能对各类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当今教育已成为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高度关注的焦点,高等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高校组工干部的言行直接影响学校的党员、干部、教师和学生,并通过高等学校的党员、干部、教师和学生对社会产生影响。所以,高校组工干部更应该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同时,高校组工干部也是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民族素来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更已蔚然成风,并对教育工作者自古以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要求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高校组工干部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受教育和熏陶,更有条件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高等学校是人才汇聚的高地。高校组织部门要真正成为党员之家、干部之家、知识分子之家,高校组工干部就要努力做好各种具体的事务性工作,尽力为广大党员、干部、知识分子搞好服务,更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能够结合实际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开拓创新地推进组织工作;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善于做党员、干部、知识分子的思想工作,努力为广大党员、干部、知识分子的成长和施展才能甘为人梯、搭建平台;培养和保持良好的道德情操、生活情趣、行为习惯等,时时事事+充分履行先锋模范的要求。也就是说,更要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同时,高校组工干部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工作与生活,较容易培养起模范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及良好个人操守的自觉性,就更有条件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当今时代,教育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高等学校在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上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和突出。通过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高等学校又成为各种文化、思潮汇合、激荡之地。也就是说,高等学校是国际上战略性竞争的一个重要阵地。同时,高等学校肩负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也是促进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阵地。因此,高校组工干部应该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广阔的世界眼光、全局的战略思维,既要懂政治,也要懂教育,善于了解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现代化、大众化、信息化趋势;从关系国家的命运、祖国的前途,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高度来认识自己肩负的重任,从贯彻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学校科学发展、促进校园和谐的高度来履行自己的职责,也就更应该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同时,高校组工干部在大学里工作与学习,既有充分的实践锻炼机会,又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完善的学习设施,政治理论和科学技术文化学习提高的机会很多,高等学校在干部培训教育方面已经制度化、规范化。所以,高校组工干部更有条件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篇9
【关键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公共管理;服务本位
学生教育管理作为高校的常规性工作,历来受到高校管理者的重视。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高校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如重科研、轻教学,重硬件、轻软件等现象,使得学校的教育质量出现下滑。同时学生对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维权意识也显著增强,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一、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传统思维与现实状况
1.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传统思维
传统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侧重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较少关注和服务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各项工作都充分体现了国家计划的特性,学校自主独立性相对缺乏。同时,处于精英型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资源还属于稀缺资源,学校相对于学生及其家庭而言处于一种强势地位,学校对学生更多的是一种模块式的教育和教条化的管理,将国家的需求、主管部门的需求、学校自身的需求放在首位,而往往忽视了学生自身的需求,忽视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全面高质量的服务。
2.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现实状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学生在校人数激增,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面临严峻挑战。由于学生人数激增,硬件、软件投入不够,加之认识不到位和准备不充分,学校承受了越来越多学生的抱怨和家长的投诉;在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出于自身管理方便和管理成本的节约而忽视学生正当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部分教职员工的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能力和水平较低,许多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把较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科研中,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关爱与引导;由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广量大,与学生利益相关的管理部门众多,因此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过程中,出于部门利益的考虑,经常出现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管理效率很低。虽然学校也设有与学生利益相关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但由于此类组织的管理和工作开展仍隶属于学校管理部门,故未能很好的实现学生的利益诉求,仅局限于举办相关活动和协助日常管理工作,效果一般。
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的理论路径
1.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开启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人本价值趋向
教育管理理论大量运用和吸收了管理理论的管理思想而逐步发展起来,并逐步转向创立起适应教育实践需要的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其中的人本教育管理理论突出了人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推进了教育组织决策的民主化,体现了教育管理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人本教育管理的重要思想就是教育民主化,主要包括教育的民主决策和管理。在许多西方国家,教育民主化被确立为发展高等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民主化与国际化、科学化、现代化等一起构筑起了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框架,正在促使教育由以往“专制”式的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化的民主教育模式演进,民主已经成为了教育的真正灵魂与不竭的发展动力。同时,学生主体意识的日益复苏,已悄然改变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往所占据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人本管理和服务本位的管理理念已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日益成为高校构新型管理模式的基本价值趋向。
2.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政府财政危机、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以及公民社会的兴起,使得西方公共行政领域主流思想理论遭受严峻的挑战,应运而生的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即公共管理理论。公共管理理论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强调公共管理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来改善行政绩效。在公共管理实践中,要以公民为根本和核心,把实现公民利益最大化作为政府工作首要的价值目标。政府由统治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逐步实现由“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管理本位”向“服务本位”的转变。公共管理可以理解为:“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以有效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宗旨,运用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和管理的理论与方式,民主运用公共权力,并以科学的方法依法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活动”。“公共管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公共性、管理本质的服务性和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共治性。”
3.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模式
学生教育管理作为高校的一项基本职能,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使得高校的教育管理也具备了准公共管理的性质。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在价值目标方面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学生本位”的理念,一切教育管理行为和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以实现学生根本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真正地体现“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学生与学校的关系方面,学生是学校存在的基础,学校与学生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学校价值的根本所在;在具体的实现路径方面,即明确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构建学生服务型的教育管理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队伍的服务意识和能力。改革学校主导一切学生管理事务的传统管理模式,建立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性管理模式和对话机制;改革传统自上而下的管理运作方式,建立学校与学生之间双向互动的网络型运作模式;改革学校在传统管理行为中忽视学生权利,依靠规章制度推动管理的模式,建立以学生共识和认同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和自主性的治理模式。
三、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的现实路径
1.学生教育管理的本质:以学生为中心
高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学生作为学校社区的“公民”,因此学生具备了社会系统中的公民特性,享有主体地位,从而使得学校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其价值取向应该是学生主体的利益实现。同时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学生教育管理是高校管理职能的一部分,因而也具备了准公共管理的性质。随着教育消费观的日渐兴起,学校的服务角色和功能也开始受到学生和社会的越来越多的关注。此外,受教育民主化思想的影响,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高校充分考虑学生的广泛民主参与已成为必然趋势。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实践中,高校应以实现学生根本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学生的根本利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努力为学生做好服务工作,但在实现路径上,不能依靠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来实现学生利益,而应本着“服务本位”的理念、合作共治的方式来实现学生教育管理的目标。
2.学生教育管理的根本任务:构建学生成长成才的服务体系
学生教育管理的根本任务就是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服务体系,主要涉及与学生利益的相关政策规章的制定、实施和落实,教育管理组织的架构和职能定位,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服务,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其成长成才,解决学生在个体发展阶段必然或者可能面临的实际困难,预防学生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和提供平台,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全体教职员工都应积极参与,形成合力。
3.学生教育管理的制度:维护学生切身利益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主要功能是为学生教育管理内容和管理模式提供合法性依据和制度支持,为学生教育管理组织体系的建设指明方向和提供制度保障,形成长效机制,为后续工作的推动夯实制度基础,从而使得“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和学生的正当权益得到制度保障。主要包括:完善和规范学生教育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建立服务本位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配套机制;完善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完善规章制度的执行程序;结合学生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在学生教育管理中适当借鉴公共管理的相关制度:诸如实行听证制度,畅通学生意见表达的渠道;实施新闻制度,有效保障学生知情权;实行领导接待日制度,提高管理服务效能;积极开展民主评议制度,畅通学生民主参与管理的现实渠道等。
4.学生教育管理的组织:凸显服务职能
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学校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服务职能也将深入人心,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越来越多,学生的消费意识和维权意识进一步增强,学校为了能够向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周到切实的服务,就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生服务组织及其职能,在完善正式组织服务职能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学生服务型组织建设,重视发挥学生自治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功能。结合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构建服务型的学生教育管理组织体系,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为根本目标。服务型的学生教育管理组织体系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服务学生为主要职能,强化服务意识,从“管”字当头向“服务”至上转变,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产品和高效便捷的服务。主要包括:强化学校正式组织的服务职能,学生管理部门应加强日常管理的服务和协调,教务管理部门应完善教学服务和督导,后勤管理部门则加强服务质量的监管和提高;学校积极提供人、财、物的支持,建立和完善学生服务组织体系;切实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建立和完善学生自治组织体系;重视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非正式组织体系的自我完善和功能发挥。
5.学生教育管理的队伍:提升服务意识
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应包括学校的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广大教师、后勤服务人员在内的全体教职员工,他们要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坚持“服务本位”的理念,注重人性化的管理,坚持学生利益为本,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良好结合,能够给自己准确定位并履行好自己的服务职责。主要包括:学校各级人员须坚持“顾客导向”的理念,能够把学生当作“上帝”来对待。学校各级领导者要重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并加强协调,将学生利益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一般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要维护学生切身利益和坚持人性化管理;广大教师要坚持教书、育人、服务三结合,充分体现育人为本;专职学生管理人员,要坚持管理就是服务,管理在于服务;后勤管理服务人员则需努力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让学生满意。学校层面则要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教育,积极灌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服务理念,逐步树立全体教职员工的服务意识,培养他们的服务观念;加强师德和教师伦理建设,进一步明确教职员工的服务职能,大力宣传学习先进典型,加强传统师德精神的培养;注重激励机制建设,完善奖惩制度,将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服务状况与个人的职称、升职、福利等挂钩,进一步激发服务热情;建立和完善人员的服务规范与章程,加强工作培训,广大教职员工也要自觉加强学习和不断完善自我,努力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冯增俊.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特征及趋向探析[j].教育研究,2004(11):9-14.
[2]樊美勤.论高等教育民主化建设——兼论如何推进高校民主管理与教育教学民主化进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25-29.
篇10
西北联大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是中国高等学校区域分布由“点”、“线”布局向“面”的布局演化的历史性转折,它将高等教育制度系统地传入西北,奠定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基础;它从知识、思想、文化等方面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社会进步,为战后中国西北建设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为21世纪的西部大开发蓄积了宝贵的人力资本;特别是它凝聚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共赴国难的团结精神,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凝聚了两大光荣传统:文化传统与革命传统。我们希望通过回顾西北联大的历史,更加全面地了解20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精神传统、传承和文化创新,诚邀海内外专家学者赐稿,共襄盛举。
主持人:西北大学校长方光华教授
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2)03-0005-03
2011年4月,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如何发挥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高等学校如何践行文化育人?我认为要努力提高“两个自觉”。
一、努力提高大学的文化自觉
大学要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大学要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大学要直接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这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大学的三大职能,即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这些观点都被人们所认同、所接受,也是大学一直所践行的。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在所有这些大学职能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大学的重要功能就是传承、实践、创造文化。从这一意义出发,大学就是实践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的场所。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了大学,大学同样承担着实践、传承、创造文化的重任,特别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人才的培养来实现她的这种功能。大学正因为通过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人来实践、传承、创造文化,满足国家、社会永恒的需要,才得以源远流长。大学教育不仅在于知识和信息的传递,更在于她具有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力,这是一种内在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而要让这种文化熏陶力量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提高大学文化自觉,建设一种追求真善美、有使命感和社会担当的文化精神。
大学的文化自觉,在于大学要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感。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都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使命,当代中国的大学应该摆脱纯粹的功利性甚至是工具理性的困扰,在走出“象牙塔”,融入时展潮流的同时,更应牢记其民族的使命、文化的重任,更应自觉地认识、领悟和把握自身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
大学的文化自觉,也在于自觉地将文化建设融入人才的培养的全过程。大学的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经过多年的体制改革特别是管理体制改革,我国大学的科类单一状况已经明显地改变,很多大学的学科更加综合,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得到了加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逐渐融合起来。这不仅改善了人才培养的环境,给学生更加广泛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我们的大学更好地把实践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与培养高素质人才有机地结合起来,从重理轻文、单纯培养“专业”人才、单纯传授专一知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大学的文化自觉,更在于积极推动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促进文化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是大学弘扬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无论是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教学科研的改革与发展,都与促进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密切相关。只有把大学的具体任务、短期任务和大学的历史使命、长远目标更好地结合起来,也就是把学校自身的建设与实践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的任务自觉地结合起来,我们的大学才能担当起弘扬中华文化的重任。同时,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更重要的也要体现在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上,要以直接促进全社会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为己任。
二、努力提高学校素质教育的自觉
大学践行文化育人,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是根本路径。今天,我国素质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同时,对素质教育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我们还要进一步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自觉,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1.我国高校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是以文化素质教育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的。在高校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开始时引起过一些争论和质疑,但时间很短,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很快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原因在于它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授与熏陶为内核,引起了学生和教师的极大兴趣。在许多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报告几乎场场爆满,从而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思索。文化素质教育之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引起轰动,同时又久盛不衰,其关键就在于“文化”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