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工业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5: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汽车工业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我国汽车生产企业中,江铃汽车公司属于大型企业,其生产的汽车品种比较丰富,并且加工工序繁杂,对于每辆汽车来说,通常由一万五千多个零件组成,其生产过程涉及二十一万多道工序。而工位器具在生产加工、组装储运过程中使用非常频繁。本文以实际案例图片为基础,探讨工位器具的作用、结构要求和分类,希望对汽车业相关人员有所提示和帮助。
1 工位器具的作用
在汽车企业车间内,各种各样的工位器具摆放或流动在工位旁,与庞大的机械设备相比,他们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如同人的耳、目、手、足等感觉器官一样,这些工位器具是生产过程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工位器具的主要作用就是用于盛装各种原材料、零部件、外协件和成品等,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生产工人操作使用辅器具提供方便,在生产、储运物流过程中,工位器具是必不可缺少的器具。在汽车生产过程中,料箱、料架、工作台和运转小车等是常用的储运工位器具。
在汽车生产中,工位器具的作用很大,其作用主要表现为:①在装配物流过程中,防止零件被磕、碰等,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产品质量。②为装配工人取拿零件提供方便,在存放零件时不落地,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③确保零件、作业现场的清洁性,有利于文明生产。④可以混流编排生产作业计划,合理设计布局,进一步满足定置、定量的要求,避免零件出现混放,同时方便管理。⑤工位器具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功能性和通用性,能够适应零件集配的需要,便于清点数目,确保生产的均衡性。⑥有利于安全文明生产,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⑦有利于各类零件的清点,便于零件控制,防止零件丢失。⑧为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创造条件。
2 工位器具的结构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入21世纪,生产汽车速度不断加快。在汽车生产迅猛增长的同时,对工位器具的设计和改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概括如下:
坚固耐用(适应工厂较恶劣的环境);与工厂环境完美配合(外形、颜色等);安全性(使用的安全性、对物品保管的安全性);人性化设计(充分考虑员工的使用习惯和方便性);科学化的分类管理(科学管理、目视管理、标签管理);能配合高效率的个性化生产(符合JIT生产方式);积木式的柔性化设计(是一个可不断优化的平台);改善作业现场(提高空间利用率);环保的要求。
3 工位器具的分类
工位器具按用途和汽车零件的特点可分为一次性器具、循环器具、标准器具、专用器具、运输器具、上线器具、排序器具、组合器具等。
3.1 一次性器具。只使用一次,随后报废回收处理的器具。如图1。
3.2 循环器具。循环器具是在可循环使用的基础上,能够从接收地到供应商之间重复使用。如图2。
图1 没有衬格的大件器具(木箱) 图2 金属料架
3.3 标准器具。根据汽车零件的外形尺寸、重量、运输保护要求等不同特性,以及考虑到物流运输工具车箱内部的摆放尺寸,选用与其相适应的材料和制定相适应的系列化尺寸所设计出的容器,称为汽车标准包装容器,简称标准箱。如图3。
3.4 专用器具。因零件特性,或特殊操作要求,需经专用设计的非标准包装器具称为专用包装箱,又称特殊包装箱或料架。如图4。
图3 标准塑料箱 标准金属箱 图4 金属料架
3.5 运输器具。运输器具,是为了尽可能降低运输流通过程对产品造成损坏,保障产品的安全,方便储运装卸,加速交接点检以运输储运为主要目的器具。如图5。
3.6 上线器具。上线器具,是为了满足线旁操作取料安全与现场物流配送效率,以符合生产线员工/设备取放件方便为主要目的器具。如图6。
3.7 排序器具。把同一品种但不同(车型、颜色、零件)同时混装在同一个料架或料箱内,这种器具即为排序器具。如图7。
排序器具是为了节省工位场地而采用的一种包装方式,它分为以下几类:①供应商直接排序器具。②物料配送中心排序器具。③库位排序器具。
3.8 组合器具。同一只包装容器内放置不同的零部件,然后包装上线,这种器具形式即为组合器具。如图8。
组合器具是为了节省工位场地而采用的另一种包装方式,采用组合器具须符合以下条件:①同一工位要装配多种零部件,但流水线工位场地又小,不能放置多种料箱。②这些零部件的形态比较固定,操作工装配时很容易辨别。③同一只包装容器内可以放置不同的零部件,操作工取件又相当方便。④包装容器内各零部件数量与单车用量一致。
4 结论
工位器具的设计与改进,是企业改革发展的要求,一个好的作业现场离不开好的工位器具,一个合理、适用、功能齐全的工位器具是一个好的作业环境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必要的物质条件必能带来一个好的作业环境。本文以实际案例图片为基础,对工位器具的作用进行了总结,对工位器具结构设计提出了规范要求,对工位器具进行了科学的分类,使工位器具在生产过程中应用更加合理、适用。
参考文献:
[1]曾允明.东风汽车公司工位器具工厂标准的作用与实施[J].物流技术,2010(6):49-52.
[2]魏国旗,徐健.从卡车白车身制件工位器具水平提升看车身外观品质提高[J].重型汽车,2008(3):23-25.
[3]彭国勋,徐颖.第三方物流包装与整体包装解决方案[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7(1):94-95.
篇2
【关键词】工作过程;应用型;汽车专业
应用型大学以应用型为办学特色,钦州学院是广西首批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联盟单位。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点,但目前课程体系的改革还未见成效,这就造成学生在知识、技能上都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严重的脱节。因此,探索适合应用型大学发展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至关重要。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将与企业相关的理论学习、技能训练达到统一的教学项目,学校按照企业的实际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课程,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已经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还鲜有应用[1]。因此,探索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且适应北部湾地区的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本行业及北部湾地区,促进北部湾地区经济的发展。根据我校转型发展需求,开展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研究,对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具有积极的作用。
1 社会需求分析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最终导向,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形式实现。应用型大学课程开发的首要任务是社会调查与分析[2]。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充分开展调查研究工作。选取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进行充分调研,先后与北部湾汽车教育集团、钦州力顺机械有限公司、钦州泰禾运输集团、广州花都全球自动变速箱有限公司的专家进行访谈,分析重点的工作任务,为确定培养目标确定依据。
2 教学设计
按照“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将行业标准纳入到教学目标和鉴定标准中来,按照行业能力的要求来组织教学的内容,在教学设计中贯穿“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念,设计适合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的教学活动[3-4]。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养成有促进作用。
在课程的设计上,要求工作任务与专业学习的高度融合。课程内容源于实际的岗位工作内容,将毕业证、职业资格证进行两证融合,并把国家或行业标准考虑进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工作方法和社会技能相互融合,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的问题。本校在2013及2014级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编订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构建,包括四个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按照教育部新颁教学大纲要求;专业核心课程由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技能课程;拓展课程包含专业拓展和文化素质拓展等课程;专业实习是学生体验社会,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综合实训环节。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需要老师进行社会调研、自主研发,比如汽车专业的核心课程《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中的一个典型的工作任务――汽车无法起动,要以汽车发动机维护为主,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掌握故障分析方法,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查阅维修资料,领会5S理念。
3 教学方法
以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培B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进行小组教学,让学生具有团队意识,每个人都参与进来,打破了传统教学一言堂的模式,使学生能够独立地思考任务、制定计划,并进行准备工作、分析演示、练习训练、最后检查和评价[5,6]。实际教学中综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与教学软件、现场理实一体化、网络教学、工学结合(实训课由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完成工作任务),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零距离。
4 课程考核与评定
课程的考核要有别于传统的闭卷考核,真正体现出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出应用型大学的特色。所以对学习效果的评价要综合考虑。将课堂表现、创新思维能力、驱动项目的学习等内容考虑进来,减少或取消闭卷考试的卷面成绩,主要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当然考核的标准要与汽车行业的工作岗位条件相结合,并把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作为参照。比如,本专业的汽车协会就作为一个考核的平台,要求本专业的同学尽量都参与进来,由学生自己设计制造赛车来参加比赛,在专业课程的考核中老师会把学生小组互评的成绩作为总评成绩的一部分。
5 总结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汽车专业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形式,分析企业岗位需求,提炼出企业具体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导入的课程体系中并重构汽车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境、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将理论学习、工作过程和职业应用能力以及学生的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实现学生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提高就业竞争力和质量。建立全面的“工作过程为核心的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川.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职教论坛,2012,(4).
[2]卢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构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阅读,2013,(2).
[3]磨虹任.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国际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桂林,2014.
[4]许淳.基于真实工作过程导向的工学结合实践[J].职教论坛,2012,(08).
篇3
国内外汽车产销两重天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国内外宏观经济政策运用力度的不同,使得中国与许多发达国家在经济增长速度方面
出现了迥异性的差距。在中国第一季度保持6.1%的经济增长速度时,西方大多数国家都出现了经济缩水的结局。与中外整体经济增长形成的差距相仿,汽车工业在中外的经济增长表现也有很大的反差。2009年3月,相对于美国新车销量同比下降37%、日本汽车销量下降32%的惨淡经营状况,中国汽车实现了产量同比增长5.55%、销量增长5.01%的增长纪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了4月份汽车的产销数据,汽车生产115.68万辆,环比增长5.61%,同比增长17.89%;销售115.31万辆,环比增长3.91%,同比增长两成多。与此形成对照的是,西方国家的主要汽车厂商依然陷入经营困境。2009年4月份,美国汽车销量同比下降34.4%,是近30年来的最低水平。美国的通用、福特、克莱斯勒都在寻求政府的保护性支持,日本的丰田也出现了巨额亏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汽车产销保持两旺格局,就不能不让国外厂商羡慕不已了。
上海车展开幕当天,《华尔街日报》打出了《全球汽车业的天平正在彻底地倒向中国》的标题,并指出,“全球汽车市场的主战场正在从美国转到了中国”。《纽约时报》甚至作出了“世界汽车巨头都将按照中国参数来造汽车”的判断。
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汽车工业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汽车制造技术已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如今产业发展却经受炼狱般的考验,企业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我国汽车工业的大发展只有短短三十年左右的时间,汽车工业的竞争力本来与发达国家的厂商存在较大差距,技术创新能力也明显不足,但汽车产销却能够一枝独秀,企业的生存空间大大扩张,这本身就很耐人寻味。
对比国内外汽车工业出现的差异化走势,不能不让人有国内外汽车工业两重天的观感。观察中国汽车工业需求总量与结构的变化,可以发现汽车工业的增长与国家出台的调整振兴汽车产业规划不无关系。2008年下半年,在全球金融危机袭来时,由于出口的急剧下降,全国工业出现了明显的滑坡,其中,汽车工业受阻于出口不力和国内消费需求下降,下滑幅度十分明显。2008年第四季度,汽车工业一度是下滑最快的工业行业之一。在整体经济走弱包括汽车工业大幅度滑坡的情况下,国家出台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带有不得已而为之的因素。2009年汽车工业出现小阳春型增长,实现了全行业由负增长转向正增长,但其中出口下降趋势并没有改变,所扩大的只是国内需求。换句话说,汽车工业的增长实质是,国内需求的扩大不仅能够弥补出口下降的需求变化,而且能够形成新的产业增量,这当然是难能可贵的。而国内需求的报复性反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汽车产业调整振兴政策中购置税减半、扶持汽车下乡和鼓励支持小排量汽车发展等政策作用的共同结果。一些统计数字也反映出,农村汽车销售数量增长较快、小排量型汽车增长较快。这说明,汽车销售业绩的取得与政策促进构成相互关联与对应关系。
上海车展的风向标意义
在全球其他国家汽车工业不景气的情况下,2009年4月底的上海车展受到了全球众多国家媒体与业内人士的关
注。根据有关方面披露的信息,本届车展吸引了25个国家和地区1500余家参展商的参与,17万平方米的展出面积,超过60万人次的观众,7200多名中外媒体记者,918辆展车,13款全球首发车,这些都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强烈关注。事实上,一些跨国汽车巨头虽然缩减了今年其他车展的规模与投入,但都高度重视上海车展。德系、日系、美系及各厂家均以上海车展作为国际A级车展中的重点展会予以重视,其投入的人力、物力以及参展标准也都以此为标准。除此而外,根据有关厂商提供的信息,车展对一些豪华车的促销有积极作用。应该说,上海车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但对于上海车展的意义与价值,笔者以为不应该作过度的解读和评价。这是因为,一方面,从现状和趋势来看,西方国家市场已经呈现饱和状态,各类汽车促销手段产生的销售弹性较小,并不会因为企业参与各类车展就出现销售额的大幅度增长;而中国市场则不然,市场需求远远没有得到满足,汽车的拥有比例还相对较低,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市场对政府的刺激性政策反映敏锐,各类政策措施有助于跨国公司通过促销手段增加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从前景来看,中国的汽车市场是一个具有较快成长性和较强增长潜力的市场。中国经济运行状况较好,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物价上升幅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市场扩展空间逐步打开,未来市场的需求前景将进一步看好。逐利行为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本能与天性,在全球市场萎缩而中国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状况下,跨国公司具有通过各类促销手段(包括车展)扩大在中国市场影响的强烈动机。另一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上海车展与一些发达国家的车展也有一定差距。目前,我国人均GDP还只有3000美元,与许多西方国家的人均GDP形成多达十倍以上的差距,居民购买车辆与养护车辆的成本还比较高,市场的主体需求还是经济型、小排量型汽车,中国的汽车市场还远不是成熟型的市场,而跨国公司参与车展的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因而,与西方一些国家的车展相比,上海车展推出的新车型数量还不够多;在车展的布置与营销方面,也存在着提升与改进的空间。
当然,应该充分认识到,此次车展的成功举行,无疑会对汽车的生产者有提升信心的作用,对汽车消费者有激发消费的作用。从信息传播和扩散来说,上海车展引起生产商的强烈参与,各个厂商都使出浑身解数,以争取消费者的心理认同。而经过媒体的充分报道,车展引起全国民众的强烈兴趣。根据有关方面的调查,在此次车展后,愿意在近两年购车的民众比例有了明显的提高,显示车展在引导消费方面的积极意义有所体现。同时,一些企业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进行必要的结构调整以扩大销售较好的主流品种的产量。可以说,车展对于2009年中国的汽车生产与销售会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同时,也不能过度夸大上海车展的作用。在评价是调整振兴汽车工业规划还是上海车展在促进汽车工业发展作用孰轻孰重的关系上,结论是不言而喻的,上海车展的意义与作用远远不能与国家的调整振兴汽车产业规划相比。不过,在国家调整振兴汽车产业规划出台的情况下,上海车展对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起到了补充和共振作用,对2009年的汽车工业发展有促进作用。
汽车工业会在保增长中作出特殊贡献
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部门,其产业链条长、关联产业多、就业人数广、带动作用大的功能被国
内外广泛认可。我国以往的产业政策都将汽车工业定位为主导产业或者支柱产业,并给予高度重视,在政策上大力扶持。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出口增长受到影响,迫切需要通过扩大消费拉动内需,选择汽车工业作为突破口,对于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2009年第一季度的统计数据早已公布,国内外大多数人士认为中国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业绩好于预期。但是,第一季度的增长速度低于8%两个百分点,意味着要实现全年8%的增长目标,下半年必须加快经济增长速度。而加快经济增长速度的重点,是推动那些具有较大增长潜力的行业快速增长。鉴于农产品需求弹性较小,一些低价工业品的市场也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在这些产业发展方面,刺激消费的效果有限。但对于高档耐用消费品,如汽车工业来说,现实的汽车拥有水平与潜在的需求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有相当多的消费者存在临界购买意愿。基于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在购买成本下降的情况下,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会得到很大的激发,从而造成需求推动型的产业增长,这类产业应该成为国家刺激需求增长的主要产业部门。
目前,国家把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重点放在加强基础设施投资和增加消费、扩大总需求上。由于基础设施投资通过多年的建设努力,需求缺口不是很大,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虽有必要但是范围有限,加上基础设施投资周期较长、投资规模较大,项目选定还带有政府判断和选择的意味在内,如果政策管理中存在规范性、开放性不够的情况,未来拉动内需的实际效果则会大大降低。因而,未来政策的努力重心似乎更应该放在扩大消费上。而要实现扩大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目标,一方面需要提高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使其购买能力得以提高;另一方面需要发掘新的需求热点,尤其是那些需求潜力与现实需求之间差距较大的产业领域,如汽车工业。从这个角度理解,汽车工业会在2009年全国保增长的政策实践中起到许多产业所起不到的作用。
从国家政策持续支持与消费者购买意愿来看,整个2009年,中国汽车工业有望保持旺盛增长的趋势,对国民经济起到重要支持作用,并拉动一批相关产业保持增长趋势。
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苦练内功
虽然国内汽车市场出现繁荣走势,但今年1到4月份汽车产业的出口同比降幅很大。数据显示,与上年同期相比,2009年前4个月汽车整车企业出口每个月均出现50%以上的下降幅度,前4个月累计出口下降了61%。在全球金融危机与发达国家的汽车市场萎缩的情况下,中国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产业竞争力还不够强。实现汽车工业的持续发展,关键还在于苦练内功。
维护消费者依然是汽车工业发展的主旋律。从以往汽车工业的经验和教训看,需求导向是汽车工业发展成功的基本规律。最为典型的例证是,底特律的汽车工业尽管推出了一个又一个新车型,但是高耗油、高运行成本使这些汽车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力被严重削弱,而日本公司以省油、节能、环保为特征的汽车冲击美国市场,却能够后来居上,赢得美国消费者的青睐,并在汽车市场上站稳脚跟。
从未来汽车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两类汽车将成为市场竞争中的宠儿。一类是新能源汽车。汽车产品的市场需求将逐步转向省油、节能、环保类汽车,这类汽车必将为各国政府政策所支持。目前,美国、日本和西方一些国家逐步把政策支持重点放在新能源汽车,包括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方面,希望适应全球环境保护越来越严格的规则和消费者对环保的偏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另一类是性价比较高的汽车。高性能、低价格是消费者在选择商品过程中的长期偏好,不会随时间的变化而有所变动和调整。目前,印度的塔塔公司已经造出价格低于1000美元的汽车,冲击到汽车的价格底线。而日本、德国的汽车工业也并没有因为金融危机而放松对汽车工业的技术创新。金融危机的出现,改变了西方国家居民的消费行为,全球汽车市场恐怕很难再现以往的火爆格局。这也意味着,未来汽车市场的竞争将更为激烈。目前,中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处于与世界领先企业并驾齐驱的水平,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以自主创新技术为依托,已经在世界汽车市场上初露锋芒,显示出一定的竞争力。而在低价格与高性价比汽车的生产方面,奇瑞、吉利等民族汽车企业也有了长足进展。产品设计能力、产业配套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知名度有所提高。
篇4
【关键词】FDI 汽车业 技术溢出 效应
在中国巨大的汽车市场背景之下,中外合资企业的发展模式,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外合作、跨国企业的进入,技术溢出的过程,对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贡献作用显而易见。本文立足于对FDI技术溢出的认识,阐述了FDI的技术溢出对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贡献作用,并在实证分析中,论述了FDI对我国汽车业技术溢出效应。
一、FDI的技术溢出对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贡献作用
(一)逐步推进我国汽车工业产品结构的优化进程
外商直接投资对汽车工业发展的贡献力,主要在于对汽车工业产品结构的优化,也是外资技术溢出的重要表现。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国汽车工业生产以载货汽车为主,占比高达75.7%。但外资的进入,中外合资的企业建立,转变了我国传统汽车工业产品结构,客车、轿车等工业产品的占比逐年增长,转变了传统单一的产品结构模式,并且技术含量逐步得到提高。因此,外商直接投资对汽车工业产品结构的优化,是FDI技术溢出的重要影响及表现。
(二)进一步促进我国汽车工业出口
在外资注入发展的十余年间,我国汽车工业行业的出口额出现快速增长。但是,相比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而言,我国汽车工业出口明显存在差距。近年来,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稳步发展,国产汽车品牌的壮大及合资企业的开设,我国汽车出口额实现年均10个百分点以上的增速。在外商直接投资的拉动之下,一方面直接拉动力出口额的增长;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国汽车业吸收了国外的先进技术,自主品牌的技术壮大、质量提高、产品结构的改善等,都成为我国汽车工业出口快速增长的重要保障。
(三)进一步助力汽车自主品牌崛起
自主汽车品牌的崛起,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然需求,也观察技术溢出的内在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实现技术溢出的产生,并集中体现在:自主汽车品牌的核心技术的构建,主要引进合资企业的技术骨干。通过引进合资企业的技术管理人才,提高自主品牌的技术及管理水平;车型设计源于对合资企业产品的学习,并且零部件供应的关系链,强调自主品牌崛起之路的过程中,与中外合资企业紧密合作的必要性。
二、FDI对我国汽车业技术溢出效应的分析
(一)模型设定
本文依据国外实证模型分析,并以我国汽车工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先设定如下回归方程(1),并在模型细化与改善之后,(1)细化为(2)、(3),具体如表2-1所示。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字: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对策建议
一、绪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汽车产业也逐渐发展壮大,逐渐向国际水平靠近,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到目前为止,我国汽车产业还未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与世界汽车工业三大巨头-美、欧、日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分析我国汽车工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加快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并提升我国汽车工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产业国际竞争力概述
(一)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概述
评价财产国际竞争力指标有良多,最具备代表性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系统是迈克尔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子系统",他以为一国的特定财产是不是具备国际竞争力,取决于要素前提、需求前提、相干与帮助财产的状态、企业计谋、布局与竞争者、机缘和当局行动六个身分,波特将这六个方面的身分绘成一个菱图,来表白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构成为了财产国际竞争力钻研的"钻石系统";WEF在《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提出的四个反映国际竞争力的指数:即增长竞争力指数、当前竞争力指数、经济创造力指数和环境管制体制指数[1];多因素评价指标对一国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包括实力竞争力、成长竞争力、市场竞争力、成本竞争力、创新竞争力、投资竞争力以及管理竞争力[2];我国国内的裴长洪博士提出的竞争力因果分析指标,包括评价国际竞争力结果的显示性指标以及解释国际竞争力的原因指标[3]。
(二)本文主要选取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评价一国某个具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指标非常多,在本文中,本人主要选取了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对我国汽车工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四个评价指标分别是: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以及质量竞争力指标[4]。
1.市场占有率指标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的出口总额占天下出口总额的比重,可反应一国某财产或产物的国际竞争力或竞争职位地方的转变,比例进步申明该国该财产或产物的出口竞争力加强。它包括在开放的国际市场上,某种国产品销售额占世界该类产品总销售额的比重、某种国产品出口额占世界该类产品总出额的比重[5]。市场占有率指标的值越高,表示该产品所处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
2.贸易竞争力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数,即TC指数,是对国际竞争力分析时比较常用的测度指标之一,它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即TC指数 =(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6]。
3.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衡量一国产品或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最具说服力的指标。它旨在定量地描述一个国家内各个产业(产品组)相对出口的表现。通过RCA指数可以判定一国的哪些产业更具出口竞争力,从而揭示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所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类商品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三、中国汽车工业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核心技术
合资企业的深化也导致了我国国内汽车企业产生了对外国汽车技术严重的依赖,自我创新意识以及引进再吸收的二次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汽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从侧面导致了我国汽车产业缺乏自主品牌,减弱了我国汽车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7]。
(二)汽车工业劳动生产率较低
众所周知,一国某一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也是制约其发展和影响其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近十几年来,伴随生产技术及管理方法的不断进步,我国汽车工业的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
(三)企业专业化分工不合理,未真正形成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四)相关产业发展水平落后
众所周知,汽车整车和汽车零部件是汽车行业的两个基本的构成,但是在我国由于发展汽车工业的初期对零部件产业重视不够,造成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相对于我国整车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并且严重阻碍了我国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四、提高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自主创新,提升自主品牌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市场,汽车行业的发展瓶颈已不是市场与资金,而是技术与品牌。改革初期,国家制定了利用外资的政策,给予外资以优惠的税收,实施"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汽车工业的消化、吸收能力仍严重不足,自主开发能力和新产品推出能力均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中国汽车企业应有效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积极的将引进的技术演变成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技术,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
(二)推进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
发达国家的汽车产业都是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发展起来的,如美国的底特律、日本的丰田城、德国的斯图加特等[8]。汽车产业行业关联度高、规模经济效益明显,而汽车产业集群能增强集群内企业的竞争和合作,有利于技术的扩散和转移、资源的共享、交易成本的节约和专业化分工的形成。
(三)推动中国汽车服务业加速发展
在汽车工业的价值链上,整车组装等环节附加价值相对较低,而核心零部件生产以及汽车售后服务等环节附加值较高。中国汽车行业在注重汽车制造业的同时,也要推进服务经济的发展、推动售后服务、物流配送、汽车金融的发展,抢占汽车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中国汽车行业要尽快建立完善的销售服务体系,从汽车金融、售后维修服务、配件配送、汽车保险等各方面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要大力发展汽车增值服务,促进汽车服务市场全方位的发展,这对中国汽车工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结语
通过对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现状的回顾以及国际竞争力的分析,可以看出,近二十年来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截止到2010年已经成为全球生产和销售汽车的第一大国,汽车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地位有所提升。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起步较晚,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产品研发投入少,技术相对落后,缺乏自主品牌、汽车工业劳动生产率较低、企业专业化分工不合理,未真正形成产业集群以及相关产业发展水平落后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因此本文在第四部分简要的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旨在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地位的提升做出小小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蓝云. 中国蚕丝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D].广西大学,2008.
[2]刘娟. 中国沿海省市海洋科技实力综合测评[D].中国海洋大学,2008.
[3]罗元青. 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
[4]温璐文. 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分析[D].广西大学,2006.
[5]邓莉. 江西纺织品的出口竞争力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
[6]郭岩. 铁矿石资源约束下河北省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
[7]窦立辉. 中国轿车产业组织演进与优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
篇6
【关键词】汽车工业;自主品牌;机遇;挑战
一、引言
汽车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经济支柱的作用,是支撑和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石。2010年,虽然中国汽车产销量已经超过1800万辆,但我国的自主品牌汽车产业仍处于低迷状态[1]。2011年3月中国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向,这样一来必会突显和扩大我国汽车工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存在和潜在的问题[2]。本文有必要强化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理论研究,特别是以“十二五”为背景,对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作深度观察。
二、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现状
(一)2010年中国汽车销售市场分析
2010年,我国以1800万辆的汽车产销量再次成为全球第一,并创造了世界之最。2010年有利的政府鼓励消费政策,如购置税优惠、以旧换新、汽车下乡等,加之部分消费者担心
政策退出而导致的提前消费因素,都促进了汽车工业的高速增长。
据统计,2006年我国以720万辆的汽车销量首次超过日本,挤身成为全球第二的新车销售大国。2009年我国以1364万辆的汽车销量超过美国,第一次成为世界头号汽车产销国。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以1800万辆创造了历史之最。
这两年我国国产汽车销量同比增长分别为48.3%和46.15%,自主品牌的逆势崛起,成为中国汽车振兴的主要支柱。2009年这十家企业共销售汽车1189.33万辆,占总销量的87%,在2010年这十家企业共销售企业1559.61万辆,占总销量的86%。
2010年,我国汽车企业兼并重组逐步进行,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我国汽车工业的整体发展相对分散、中小型企业相对较多且多不能达到规模经济;各个企业间竞相降价,从而过度竞争,使我国的汽车市场很混乱;汽车工业的纵向发展过高,导致我国汽车工业很差,影响我国汽车向高技术化发展。
(二)中国汽车工业生产格局
我国汽车生产工厂的数量超过200家,其中有100多家是汽车整车生产企业。从地域分布看,产量最大和最集中的主要有5个地区:长江三角洲;以广州为主,全国最大消费市场的珠江三角洲;以北京和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东北三省;以及以湖北东风汽车公司为主体的中西部地区。从我国汽车工业的地域分布上来看,我国相关的汽车企业区域生产集中度较高、区域间相关企业联系不密切、区域间存在严重的竞争制约。
(三)我国汽车工业的国际地位
目前,德、日、韩三国的汽车整车出口占总产量的比例分别为76%、65%、50%,而中国仅占3%。可见,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还处于初级水平。“十二五”期间,中国将采取多方面措施鼓励汽车企业“走出去”[3],提升中国汽车的国际地位将是我国汽车产业未来5年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十二五”期间我国汽车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我国汽车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1.政策机遇
对于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总结为国家公布的三项重大的政策规划。首先,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中,国家要重点开发低能耗、新能源汽车。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总体要求: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知名企业和品牌,构建自主品牌为主导的汽车产业格局;掌握核心技术和新技术发展趋势,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汽车;推动外向型国际化发展,全面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动现代汽车服务业发展[2]。最后,国家对汽车工业生产中有关装备制造业的16个部分做出了新的规定,规范了我国汽车工业的生产制造。
2.市场机遇
油价上涨、市场竞争白热化、消费需求增长,都为汽车工业的发展打开了空间。高油价对全球所有的汽车制造商都带来挑战,但高油价下小型汽车的畅销却能给中国汽车制造商带来机会。就美国而言,小型轿车在美国市场的流行还需要有一个过程,有可能会是在5至10年之间。以中国的国情包括购买力、道路情况等,特别适合小型汽车的发展,更何况还有不可比的成本优势。
3.改革机遇
我国汽车工业面临的改革机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汽车资本市场化的步伐加快、加大。所有上市公司都将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实现资本全流通,资本市场的开放为汽车工业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表现在我国越来越重视汽车的自主创新且创新方向也逐渐明朗。我国中高档轿车处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阶段,而商用车已完全可以做到以我为主、集成创新。
(二)我国汽车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自主品牌难以发展
近几年,中国的自主品牌凭借低于合资品牌的价格优势抢占了我国的部分汽车市场份额。因其缺少品牌影响效力,当合资品牌们凭其雄厚的资金优势大打价格战时,自主品牌的优势已荡然无存。而且合资企业的强大研发能力和互补产品线,使得自主品牌在市场上的操作越发不明朗,面临较大的市场压力。2007年上市的新车中,有70%的车型为合资品牌车型,以凯美瑞、福克斯、轩逸、凯旋等为典型代表形成了中级车市场的强大阵容[4]。可见,我国汽车的自主民族品牌生存压力大幅增加。
2.能源消费供需矛盾、汽车产业高速增长与环境交通矛盾日渐突显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新兴大国,长时期内燃油供与求的矛盾仍将持续。“十二五”期间我国汽车产能规模可能会超过4000万辆,这将引发一系列的环境、交通等问题,如空气质量下降、交通拥挤等。在此环境下,2011年绿色汽车产业的发展被得到高度的重视,特别在新能源与环保政策的制定、汽车绿色技术的推广、环保意识的传播等方面。“十二五”期间,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重点是节能汽车的发展、交通环境的改善、汽车增长运行和社会和谐发展等[5]。
3.零部件产业发展缓慢
目前,我国整车产业的发展和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处于不协调阶段。根据“十二五”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提出的要求,国家要积极支持对汽车的发动机组织、动力系统、车载设备等核心零部件的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我国整车企业的重点发展战略是培育和发展零部件合作伙伴,政府需扶持多个零部件企业达到国际一流水平[6]。
四、“十二五”期间提升我国汽车工业竞争力的对策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自主品牌
我国想要实现向汽车强国的转向,关键和核心就是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其中对高效低排发动机、变速器、转向系统、悬挂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显得格外重要。“十二五”期间,我国汽车工业要实现对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具有国际优势的自主品牌[6]。
目前同国外同行企业进行横向技术联盟是我国汽车企业的最佳选择,目的在于共同研发核心技术。目前,吉利与BOSH、FEV、HILITE等国际知名企业进行横向技术联盟,通过双方长期的技术咨询和交流,成功研制出了属于自己发动机。
实践证明横向技术联盟在我国是可行的。“十二五”期间,我国要以汽车的安全、节能、环保为重点发展方向,主要目标定位于我国的自主品牌的研发,重点对我国汽车行业的研发人才进行培养,如新型动力与电动汽车、汽车电子与智能汽车、轻质材料与绿色制造等汽车核心技术的开发。
(二)实施强强联合,打造一批强大的汽车企业
目前,我国汽车产业结构的主要局面为“散、乱、差”:企业间缺少合作、大量重复投资、企业在地域上的分散。改善目前局面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实施强强联合,按车型对市场结构进行分类,并逐一采取横向并购方式组建大型汽车企业集团,提高整个行业的规模效益和竞争实力。同时争取通过并购或培育5到10家基本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大型企业集团[7]。
位于美国的底特律和位于日本的丰田城都是利用这一产业集群方式获得了成功,提高了本国汽车业的竞争优势[8]。根据我国汽车工业生产的地域特点来看,有较高的生产聚集度的长春、武汉、上海等地区是作为汽车产业集群区的最佳选择。通过“自上而下”的产业集群发展方式予以发展,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三)加强零部件设备建设
建立纵向技术联盟是中国整车制造企业与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一种共赢战略选择,如国外的克莱斯勒建立的与供应商的联盟[8]。同时我们可以激励供应商参与整个经营价值链的改善过程,让供应商对整车制造以及更低层次的供应商提供的原料和部件提改革建议。“十二五”期间,我国需重点发展的汽车零部件技术:汽车安全、节能环保技术;汽车新能源化;汽车电子技术;实现汽车轻量化、洁净化;发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技术,实现循环经济。我国需重点发展的零部件产品:汽车发动机及其零部件,自主创新研发的汽车核心零部件和零部件制造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新能源汽车零部件[7]。
(四)实施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加大小排量汽车的研发与市场投入
目前,我国能源消费供需矛盾日渐突显,加之国际环保标准对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加快小排量汽车的技术创新是十分重要的,发展小排量车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十二五”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重点是推进混合动力汽车的产业化,并以混合动力的市场化应用为基础,形成电池和电机的产业链,实现我国汽车的节能减排、减碳的总目标[9]。目前丰田、铃木等都在往下探索,来争夺小车市场。企业自己要不断创新,不断改进以适应目前能源紧迫的市场。
参考文献
[1]贾可.盛世危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
[3]支陆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讲话.2011.
[4]李新文.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SWOT分析[J].汽车工业研究,2006.
[5]王超.临危受命“十二五”汽车工业环保生存报告[N].中国青年报,2012.
[6]陆文军.“十二五”期间我国汽车业有六大任务.工信部,2011.
[7]陈佳琪.中国汽车工业联盟战略研究[N].汽车行业报,2008.
[8]Teece,D.J.,“Competition,Cooperation,and Innovation:Organizational Arrangements for Regimes of Rapid Technological Progress”,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92.
[9]师建华.中国汽车“十二五”期间重要问题分析[C].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11.
作者简介:
篇7
论文提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汽车养路费等费用的取消,国内市场出现了对汽车需求大幅上升的趋势。本文试从规模经济的角度出发,阐述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状况,并提供建议和对策。
规模经济是汽车工业生产的基本前提,按照规模经济原则组织和生产是汽车工业发展的灵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汽车行业也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并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从理论上说,汽车工业是可以实现规模经济的,但我国的汽车工业还没有达到这种状态。
一、我国汽车产业的情况
(一)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十五”期间我国汽车工业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累计生产汽车2,085.1万辆,累计销售汽车2,086.2万辆。2000年我国汽车工业总产量仅为206.82万辆,2005年的汽车总量是2000年的2.76倍。2000年汽车工业的轿车产量为60.74万辆。2005年轿车产量是2000年的4.56倍,2005年汽车工业总产量已居世界第三位。
(二)产品结构发生较大变化。2000年我国汽车工业总产量中,载货车、客车、轿车的比例分别为36.35∶34.28∶39.37。2004年我国汽车工业总产量中,载货车、客车、轿车的比例分别为30∶24∶26,载货车的比例明显下降,乘用车的比例明显上升。2005年轿车在汽车工业中所占的比例上升到47%,轿车无论是从产量还是从增长率上都是汽车工业中提高最快的部分,我国汽车工业的产品结构正在迅速向以轿车为主体的方向发展。
(三)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汽车规模的不断扩大,汽车工业的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2005年我国汽车工业前三名汽车企业的产量为262.96万辆,占汽车总产量的46%。一汽、上汽已经具备了年产百万辆的生产能力。
汽车零部件企业规模有所扩大。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4年销售收入超过千万元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有3,570家,超过亿元的有727家,超过10亿元的有38家。万象集团还在国外成功的收购了美国上市的WAI公司,开创了我国乡镇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
二、当前我国汽车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技术能力是汽车工业的基础——零部件产业发展缓慢。在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约有5,000家,普遍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低、总体技术水平不高、技术开发能力不高,技术开发能力严重落后。据统计,2005年本土零部件专利拥有量仅占总产量的22%。
(二)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缓慢。“十五”期间我国汽车产业组织结构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仍然很不合理。全行业整车生产厂家仍然有120多家,由于市场仍然以较快速度扩大,再加上地方政府的保护,汽车工业退出机制仍然不能发挥作用。2005年我国汽车工业中有20余家产量几乎为零,除基本不生产的厂家外,2005年前10个月汽车产量在1,000辆以下的厂家有18家,这些厂家仍然存在,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地方政府为维持本地区在国家汽车生产目录上的存在,实行地方保护措施。
(三)资源局限。当前,环境与发展问题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日益严重的全球环境恶化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同时,它也是汽车工业所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据世界著名人士一致的论断:21世纪将是汽车的社会,世界上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正在向着成熟化的汽车社会发展,汽车工业是否保持其支柱产业和新技术带头产业的地位,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它的社会可认知性。
三、对策及建议
(一)针对汽车企业
1、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创新能够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由于资源总是稀缺的,创新的重点是研究资源优化配置,使有限的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确保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创新能力应该分为技术的创新和产品的创新。
技术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的动力,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企业必须通过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在造就企业竞争优势上的重要作用。我国汽车产品和制造技术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目前主要产品大都属于国外汽车生产企业10年前的技术成熟期产品,再加上对引进技术消化的不好,虽然国产化率有所好转,但整体技术与外国差距并未明显缩小。从实际情况看,近几年国内主流汽车厂家在自主研发、品牌价值等方面缺少实质性突破,因此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大。
美国著名市场学家希尔顿指出:“任何产品,不管其投入市场的时间长短,只要有75%的潜在用户还不知道它的名称或是还没有人使用过,都可以成为‘新产品’。”“新产品不一定要有一个全部的概念,它可以是改进了的产品,也可以是增加了新的特点或是新的用途的产品。”当今是市场竞争的时代,优胜劣汰。目前我国国内有相当数量的企业产品销售不畅,企业亏损甚至倒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重视产品创新。产品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需要,是一个企业提升经济效益的途径,是一个企业发展和壮大的必要因素。
2、调整需求结构。需求结构应调整为适应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我国汽车的需求结构正在呈现出轿车的需求量上升而载货车的需求量下降的趋势。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要适应需求的变化,而且还能够促进消费需求的扩大。例如,汽车生产比重增大不仅满足了较高收入水平条件下追求生活质量的需求的扩大,还由于汽车的使用而带来一系列相关产品需求的增加,如汽油、汽车维修和保养、停车场等,以及由于汽车使用而刺激的远程消费,如旅游、汽车旅馆,等等。所有这些行业的需求的扩大又会由于刺激投资,从而加速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促进经济增长。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市场上的需求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出口国家只有调整本国产业结构才能不断保持竞争优势。顺应国际需求结构的变化,扩大这些产品的出口带动国内产业的调整有利于本国的经济增长。
3、合理调整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关系。对于环境、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应该以汽车工业为中心,同时兼顾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从人类的历史发展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够用更有效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发展是建立在合理分配资源,减少污染基础上的。在长期发展中,只有达到规模经济,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水平,发展生产力,才能够更好地带动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二)针对政府
1、制定政策。政府增加支出,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随着人们对汽车需求结构的变动,轿车将占据汽车的主要市场,因此对公路的需求就会增加,必须要合理的加大对公路的建设,不能让“路”成为车的绊脚石。增加贷款、刺激消费,从而带动汽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优化教育改革。我们之所以在汽车产业上落后于发达国家,其关键就在于我们国家缺少高技术人才,难有重大性的突破。因此,笔者建议在基础教育阶段拓宽教育范围,扩大知识面,培养出一些具有领航标作用的高技术人才,带动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完善自身体制。政府应该充分协调好汽车产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得产业链条能够充分地发挥其作用,并且通过观察企业的生产量和利润额及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或者调控。适当的提高集中度,鼓励企业重组,减少地方保护,提供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戴双兴.规模经济是汽车工业的基础[J].汽车工业研究,2004.2.
篇8
从提出问题的形式看,直问式论述题已被材料式论述题彻底取代;材料式论述题的特点是:在题目的情景设计上,可以是一个或几个具体事实材料,也可以是一组或几组数据图表,也可以是上述材料的交错使用。从题目的设问方式看,可以是明显性设问,也可以是隐含性设问;可以是一题一问,也可以是一题多问;可以是收敛性设问,也可以是扩展性设问。
从提出问题的内容看,高考论述题侧重于考查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具有文字少信息多、可比性强等特点。考生要正确解答高考论述题,一方面要能够准确把握一年来的重大时事热点和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又必须具备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素质能力。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这类题目在高考试卷中所占分值大(约16分到20分之间),但是考生的得分率普遍低。考察考生失分比较重的原因,我以为主要是在审题即如何看懂表格本身直接体现的信息及信息背后所隐藏的本质内容和解题思路方法这两个环节上。本人欲在此文中以高考试题为例,就怎样使用哲学思维进行审题、解题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例:运用经济学有关知识,分析下列图表并回答问题
注:我国目前有115家汽车整车生产厂家,数量堪称世界第一。
(1)这三个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和问题?
(2)中国加入WTO后对我国的汽车工业会有什么影响?
(3)你认为我国的汽车工业怎样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
一、利用现象和本质或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以及两点论的观点(注:如果材料给予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请运用两点论)对材料进行哲学剖析,力求对每段材料和全部材料之间的内在含义及其指示性方向有正确的把握。
首先,找出每段材料的关键词,并根据关键词的指向挖掘出其隐含的内在涵义;并且,在通常情况下,对关键词的内在涵义的了解和把握正是命题者的意图所在。
例如:图表一中,资金利润率是关键词,而其内在涵义是指企业的经济效益;年产量是关键词,而其内在涵义是指企业的经营规模。图表二中,中国汽车产量的逐年增加反映了我国汽车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当材料把中国汽车产量占世界汽车产量的比重与美国汽车产量占世界汽车产量的比重进行比较时,我们可以得知中国仍是汽车生产小国,那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对待图表二,我们要采取两点论,同时要把图表的内在涵义"是什么阻碍了中国汽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透过图表挖掘出来。图表三把中国一汽与美国通用两大汽车公司的某些具体指标进行比较,考生可先分析数字背后的隐藏涵义,并结合题下注(审读注释有助于把握图表的内在联系及材料的中心观点)可以归纳出企业规模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内在联系。
其次,把每段材料中的关键词以及全部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行内在的联系,并利用哲学思维进行剖析,可把其定为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等具体的联系形式,通过这个步骤,有利于考生明白出题者的意图并根据其意图组织答案。
例如:图表一中,年产量的增加即企业规模的扩大是原因,资金利润率的提高即经济效益的上升是结果。图表二中,1997年中国汽车产量是145.6万辆与图表三中的题下注:我国目前即1997年有115家汽车整车生产厂家,数量堪称世界第一相联系相结合,可以归纳出在我国存在汽车企业规模小、重复建设严重这一现象,而这一现象正是我国汽车企业经济效益差的原因之一,而此处正是命题的出题意图所在;而这一意图正是图表一的本质内容所在。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图表二、图表三是图表一本质内容的具体化。
二、迁移设问方式,针对不同的设问方式利用哲学道理进行剖析,并按照哲学逻辑组织答案。通过迁移设问方式,考生可以把千奇百怪的设问方式变成自己熟悉的设问方式,这样有利于考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与题目结合起来,以期取得好的成绩。
例如:设问一,这三个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和问题可以迁移为这三个图表是什么?针对"是什么",考生要运用现象和本质的原理组织答案。先分析材料中的关键词--现象及其内在涵义--本质,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以挖掘出每段材料以及全部材料的内在联系--本质;此外,针对"是什么",考生要注意两点论的运用,特别是材料中有正反两方面的素材。例如,透过图表二中美国汽车企业的产量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得知汽车工业作为美国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已经确立--本质;图表二中中国汽车产量的增加说明中国汽车工业取得了极大进步,而与美国及世界产量的比较又说明我国汽车工业的不足--两点论。
例如:设问二,中国加入WTO后对我国的汽车工业会有什么影响可以迁移为加入WTO将对中国汽车工业造成怎么样的影响?针对"怎么样",我们要坚持矛盾分析法中的"两点论"、"两分法",力求全面地看问题。例如,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使得面对"入世"是一种严峻的挑战,将面对残酷的国际竞争--不利的一面;同时也是一种机遇,"入世"将促使我国汽车工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加速汽车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有利的一面。
例如:设问三,你认为我国的汽车工业怎样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可以迁移为中国的汽车工业要发展该怎么办?针对"怎么办",我们要坚持利用矛盾分析法中的"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来组织答案。例如,面对"入世"的挑战,我国汽车工业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做到:国家要加强对汽车工业的宏观调控,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优化我国现在汽车工业的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导向,使汽车制造企业优胜劣汰,创造有利于国有大型企业发展的外部政策环境--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企业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为导向,实行企业兼并和大型企业的"强强联合",组建我国的汽车"航空母舰",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规模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企业要遵循价值规律,坚持市场为导向,不断提高竞争意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高经济效益--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
注:
篇9
摘 要 本文应用马克斯和斯尔博斯曲线和中国汽车产业2008年、2009年的数据研究中国汽车产业的规模经济状况,发现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不佳,绝大部分企业未达到最小规模经济;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正在改观;生产分散、市场分割、零部件产业发展滞后、市场需求不足是规模经济不佳的主要原因。最后,本文提出了可行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规模经济 马克斯和斯尔博斯曲线 集中度
2009年国产汽车产销突破1300万辆,同比增长创历年最高,乘用车产销首次超过1000万辆,商用车总体呈良好表现。2009年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和消费国。汽车工业是一致认为的最为典型的规模经济的行业,汽车业的生产规模和长期平均成本呈很强的相关性。那么,我国产销规模迅速扩大成的同时,汽车工业规模经济状况如何呢?
一、文献综述
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对其它产业具有强力的带动作用,其规模经济实现情况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共同的关注和研究。
19世纪60年代时,马克斯和斯尔博斯在他们所著的《汽车工业》一书中,结合当时英国企业状况,提出了“马克斯和斯尔博斯”曲线,来描述汽车产业中的规模经济产生过程:汽车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一条变形了的U型线,开始时随着生产量的增加,成本会急剧下降,但下降的幅度渐小,到达最低点(最优经济规模)后,会经历一段产量增加但成本不变的时期,再随着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增加,会带来成本缓慢上升,即规模不经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对于汽车工厂最低经济规模(即MES),排气量为1-2升的单系列生产轿车制造厂为25-30万辆,中型货车制造厂为6-8万辆,轻型货车总装厂为10-12万辆。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1990年测算出轿车的MES为年产30万辆。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生产技术,要素配置等因素的变化,这些测算的MES已经不符合现有的情况了,现在的MES应该大于这一标准。
杨志明(2006)认为我国汽车企业处于长期成本递减的阶段,即马克斯―斯尔伯斯线的 f(x)段;邹田(2007)分析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市场结构的状况,认为汽车工业中小企业众多、达不到规模经济,主导企业“大而全”、国际竞争力不强;何元贵、张捷(2009)采用多重回归分析法对影响中国汽车生产企业规模经济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中国汽车企业最优规模经济较小是因为受制于比较低的研发投入以及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二、2008年、2009年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
(一)2008年汽车产业绝大部分行业未达到最小规模经济,没有企业达到最优规模经济
如表1所示,2008年中国产量最大的十大汽车企业产量,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上汽172.2万量,一汽150.4万量,东风132.1万量,而后七名的都不足100万量,吉利和哈飞只有二十多万量。2008年中国的汽车生产企业有130多少家,后120名则分享了其它的156.8万量,平均每家不足1.5万量。
从2008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有三家企业产量超过100万量,即达到最小规模经济(EMS),其它企业均在100万量以下,未达到最小规模经济;没有一个企业达到200万量,即最优规模点。同时,中国汽车企业的产量相差比较大,上汽产量几乎是吉利的8倍,超过了后120名企业产量之和。2008年中国汽车工业规模经济状况不佳,大部分企业没有达到最小规模经济。
(二)2009年中国汽车行业大部分行业仍未达到规模经济,但比2008年有很大的改观
和2008年相比,产量排在前七名的企业仍是上汽、一汽、东风、长安等七大企业,第十名仍是吉利,第八、九名分别由2008年的金杯、哈飞变成2009年的比亚迪、华晨。同时,前十名的产量相比2008年均提高,上汽提高近100万量达到270.55万量,一汽提高近50万量达到194.46成量,而比亚迪提高幅度相对较小只有10万量左右。十名之后的企业则分享了190.03万量。
2009年中国汽车工业迅速发展,产量大幅度提高。从数量上看,有五大企业产量超过100万量,达到最小经济规模板;一个企业超过200万量,达到270万量,达到最优经济规模,三个企业产量接近200万量。其它企业产量都比100万量低,没有达到最优规模经济。同时,不同企业产量上的差距拉得更大。
总体上看,相对于2008年,2009&年中国汽车行业规模经济状况有所改观,仍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企业没有达到最小规模经济。
(三)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的整体特点
从整体上看,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不佳。中国汽车总产量大,企业数量多,单个企业数量产量相对较少,同时不同企业产量相差很大,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企业能够达到最小经济规模外,大部分企业产量低于最小规模经济。但是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正在改观,企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达到最小经济规模入最优经济规模的企业数量正在增加。
三、影响中国汽车行业规模经济的主要因素
(一)行业集中度较高与生产分散并存
2008年的集中度 =0.58,2009年的集中度 =0.61,根据贝恩的分类应属于寡占Ⅲ型,集中度相对较高。但是中国汽车市场结构呈现出极端现象,即产量最大的少数企业产量占市场份额比较大,市场比较集中,而产量较小的大多数企业产量则极为分散,这是影响中国汽车产业整体规模经济的重要原因。
(二)地区割据使竞争不充分,资源分散
据统计,我国的25个省市都有自己的汽车产业。因为汽车产业与其他产业关联性很强,产业链长,对地方经济带动作用很大,很多地方政府都把汽车产业做完其支柱产业。同时,实行地方保护,鼓励本地汽车企业的销售,限制外地汽车品牌进入本地市场。
地方政府的不合理干预对汽车产业造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构建了市场进入壁垒,造成了市场的地区性壁垒,市场过于分散;二是降低了产业进入壁垒,地方政府积极扶持地方企业进入汽车工业,致使汽车产业有产能过剩的风险,同时生产能力低、产能落后的企业数量增加;三是,不利于汽车工业的地区积聚,汽车工业在空间上过于分散,不利于形成积聚效应和外部规模经济;四是不利于汽车工业的横向调整,地方保护主义增加了并购、重组的难度。
(三)相关零部件产业发展滞后
中国汽车工业零部件投资仍显不足,投资比重占不到整个汽车工业的30%。地方、部门零部件工业自成体系,投资分散重复,没有形成按专业分工、分层次、合理配套的产业结构,难以体现规模效益。很多零部件企业面对的是本地的汽车生产商,没有将自己定位在面向全行业甚至国际市场的大汽车零部件生产集团。所以大规模生产的企业数量很少,很容易出现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生产,带来的结果是生产批量小,技术及装备落后,产品质量差,生产成本高,不利于汽车企业建立完整的上下游的生产链。
(四)市场需求不足
市场需求实现规模经济重要影响因素,如果最优生产规模对应的产量大于现有的市场需求,此时为规模经济而扩大生产显然是不理智的。各个企业应该致力于扩大市场需求,使自身面对的需求与最优产量尽量匹配。企业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国际贸易,增加汽车出口,来弥补国内市场的需求不足。同时也要开发国内市场,及时升级换代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性需求,降低生产成本与销售价格,使更多的消费者能够负担购置车辆的费用。政府在这一方面,也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如调整汽车购置税等来刺激市场对车的需求。
四、改善我国汽车规模经济状况的建议
(一)汽车产业的发展要一个总体上的空间规划,形成积聚效应
国家政策多向有条件、有优势的地方倾斜,构筑进入壁垒控制没有优势的地方盲目上项目,促成地区积聚,形成中国的汽车产业区,形成外部规模经济,充分发挥积聚效应。
(二)通过兼并重组、战略联合提高汽车工业竞争力
中国汽车工业目前呈现出总产量大、企业个数多、单个企业产量小、经济效益低等特点,不利于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的发挥。因此,需要淘汰一批落后产能,提高市场的集中度和生产的集中度。通过企业的并购与战略联合实现市场的集中和生产的集中是很好的途径。并购能够优胜劣汰,实现汽车产业的战略重组。通过破产兼并淘汰一批劣势企业,以加快汽车产业的市场结构调整步伐,提高整个产业的规模效益和竞争实力。
一方面,应当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减少政府对于并购的行政干预,尤其是地方政府构筑的退出避垒以及政府行政主导的并购行为。另一方面,完善市场机制和法律条件,促进合理并购,抑制不正当并购,通过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规律,使更多的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从而提高其规模,但也为有发展前途的小企业留下生存空间。
(三)有效地利用合资、合作机会,全面提升自身实力
在与外国汽车企业进行合资合作的时候,要从产品生产、技术、管理、企业文化、营销理念、维修服务全方位发展完善自己,充分抓住有利机会进行全面的改革和整合。
(四)规范地方政府在汽车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消除地区性市场分割
要规范地方政府的作用,让地方政府为汽车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的进入、退出以及市场的划分。
(五)充分发掘农村市场的潜力,扩大产销规模
一方面,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对汽车需求提高;另一方面,家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对汽车的需求;再则,国家积极鼓励汽车下乡。因此,农村市场非常有潜力,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一个重要的增长点。中国国产汽车相对于外国汽车来说在农村市场更有优势:首先是价格优势,价格和质量仍然是影响农民购车选择的最重要原因;其次是更熟悉农村市场;再次是渠道优势,许多中国汽车厂商一定程度上拥有农村市渠道。汽车产业要充分把握农村市场,提高农村市场占有率,从而为提高产销量、形成规模经济找到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邹田.中国汽车行业市场结构分析及启示.时代经贸(下旬刊).2007(8).
[2]杨志明,钱世超.国内外汽车企业规模经济的比较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S2).
[3]何元贵,张捷,陈健.影响中国汽车企业规模经济因素的实证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09(4).
篇10
[关键词]汽车 工业发展 机械设计 低碳理念
中图分类号:U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4-0051-01
引言:在过去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社会、企业以及公众为实现更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收益,加快生产建设的步伐,却忽视了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很多企业的发展忽视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而目前环境污染引发的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社会生活,环保概念逐渐被社会以及普通民众重视起来。从某种程度而言,环保理念、低碳理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汽车工业的发展进步,为民众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更多元的物质生活享受,为社会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内容,在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如何让汽车行业的工业发展趋势迎合现在乃至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成为业界工作人员亟需解决的专业问题和社会问题。
一、汽车工业发展中机械设计低碳理念产生的背景
(一)汽车工业发展对全球能源危机以及温室效应的影响
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而汽车是交通运输行业中的主要力量,同时伴随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汽车在发展中国家的普及率不断增高,为汽车行业的发展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同时汽车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攀升了对石油资源的需要,有研究数据显示,截至到2020年,全球交通工具对石油的消耗量将占到全球石油消耗总量的百分之六十二以上,按照现有的能够结构比例,将会造成巨大的石油供需缺口,造成石油能源的使用危机。
过度的石油资源消耗的同时,交通工具会在石油的应用过程中排放较多的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的存在会加快全球变暖的趋势,造成酸雨、海平面上涨等衍生自然现象,严重影响未来社会人类的社会生活。交通工具成为全球能源危机和温室效应发生的主要因素,发展低碳理念下的汽车工业发展,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
(二)汽车工业中的碳排放标准水平成为很多国家汽车市场准入的重要标准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共识性问题,因此很多国家也将碳排放标准成为其国家汽车经营市场准入的重要衡量标准,欧盟、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都在逐渐的降低碳排放指标,并制订严格的碳排放惩罚措施,以保证汽车的碳排放水平的不断降低。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其发展进程却十分迅猛,在未来经济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汽车若想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定的市场空间,就必须将低碳理念贯彻到其机械设计的理念中,使中国汽车工作的发展水平能够迎合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实现中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汽车工业发展中机械设计中的低碳理念应用
将低碳理念引入到汽车工业的机械设计理念中,减少碳排放成为设计的关键指导思想,而发展新能源技术便成为了其主要的发展途径,新能源技术的应用能够在改变汽车动力来源的同时,避免了汽车碳排放的出现。国家已经充分的认识到新能源产业发展对于未来汽车行业的重要作用,大力的扶持新能源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大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力度,以满足未来社会对于低碳交通工具的需求。
(一)电动汽车的设计研发生产将成为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电力这种绿色清洁能源的优势,利用电力来改变汽车原有的动力系统,电动汽车的设计研发生产也将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很多国产汽车企业已经敏锐的捕捉到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发展机遇,加大对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和生产,丰田、本田等大型的汽车生产企业相继推出混合动力新型汽车,而比亚迪、奇瑞等国产汽车企业也推出了电动汽车面向市场,为社会公众的低碳理念提供了消费选择空间。具有方便性、经济性以及环保性的外插式电动汽车将成为未来社会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突破口,改变汽车对于石油能源的依赖,同时有效避免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汽车工业机械设计的发展方向也将逐渐向经济化、环保化方向发生转变,其主要机械设计需求将满足纯电动汽车的相关设计要求,随着社会基础服务设施的逐渐完善,汽车电动系统以及电池技术也将不断的发展进步,汽车工业实现电动产业发展格局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二)发展电动汽车,实现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跨越式进步
随着国家对于低碳生产经营理念以及低碳经济发展趋势的不断重视,对于低碳理念的汽车工业发展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目前我国已经基本掌握了电动汽车为主的汽车机械设计技术,同时实现了相对完整的汽车生产配件系统,包括充电设备、核心零部件的生产逐渐向整车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延伸,也已经有成品车在汽车消费市场中进行销售,随着充电服务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电动汽车必将成为未来汽车消费的主要选择。由于我国传统汽车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相较于发达国家的行业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在电动汽车的生产领域,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处于相同的起跑线上,我国可以借助电动汽车的发展,实现我国汽车工业的跨越式进步,在电动汽车的发展进程中,我国具有较为明显的资源发展优势,电动汽车的行业发展特点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良好的技术发展基础以及相对廉价的生产劳动力,将成为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优势,生产企业可以将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机械技术设计以及技术研发的过程中,实现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品质化的提升,同时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大力发展建设,我国也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为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发展优势和市场增长空间。
三、迎合低碳理念的汽车机械设计
未来的汽车机械设计需要迎合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将低碳理念彻底的贯彻到汽车的机械设计工作中,相关设计人员要敢于创新,拓展设计思路,将汽车生产环节中涉及到的外观机械设计、内饰机械设计以及构建机械设计都融合低碳理念、环保理念的设计要求,使人们在享受汽车带来的便捷生活方式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人赖以生存环境的破坏,使人类生活水平的发展能够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步。
结论
汽车工业的发展格局随着低碳理念的普及将发生重大的改变,为解决交通工具对于能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的问题,低碳理念的引入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作为未来社会巨大的汽车消费市场,相关的生产企业应当敏锐的捕捉到时代赋予产业的新型发展机遇,加大对于低碳汽车机械设计的投入和研发力度,加大对电动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拓展,实现中国汽车工业向低碳产业的转型和整合,为中国的汽车工作走向世界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汪晓茜,黄越.当前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充电设施规划发展综述及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15,(1):107-116.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汽车维护与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