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职业培训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5: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插花职业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插花技能 职业核心能力 培养方法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它不仅是学生适应当前工作岗位的能力,而且是今后职业迁移和职业升迁所必需的基础能力。199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自我学习、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与人交流、创新革新、外语应用,前三种是方法能力,后五种是社会能力。这些能力能让人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做人。它适用于各种职业,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人综合素质的体现。调查显示,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人际关系处理、团队协作等非专业技能的缺乏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所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对于如何围绕核心能力培养目标,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评价考核体系的研究相对较少。下面对高职插花艺术课程蕴涵的核心能力培养目标进行分析与界定,开发和选择适合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和考核评价方法。
二、高职插花艺术基础课程中蕴含的职业核心能力
插花艺术基础是高职园艺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拓展课程,也是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载体。插花艺术基础主要培养的是插花员,插花员的就业岗位有花卉市场及花店插花员或老板,宾馆、饭店或婚庆公司的插花员等。主要服务范围有会议、餐厅、宾馆大堂、丧礼祭祀、婚礼、庆典、艺术欣赏等。根据岗位和职业能力需要,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包括以下部分:基础理论与基础造型;礼仪花艺的设计与制作,装饰插花的设计与制作,艺术插花的设计与制作。
从岗位实际出发,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比较真实的情境下学习和实践。每个综合项目都是由若干个小单元组成的,所有小单元完成后进行综合实训。例如,礼仪插花中的婚礼用花设计与制作是一个综合实训项目,学生要先学会一些基础单元,如:手捧花制作;头花、胸花、腕花制作;花车制作;婚礼现场插花制作,等等,然后进行一次综合实训,创设相应的情境,学生根据情境进行作品设计,花材的选择和订购,作品的制作和展示。通过这样一个训练过程,学生的沟通、设计、协调、表达和组织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课程教学设计要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职业核心能力
课程教学设计,要围绕核心能力培养目标,改革现有高职插花课程的教学内容、考核方法,将学生自我学习、与人交流、团队合作与创新等核心能力培养渗透到课程教学过程中。
插花员技能性比较强,在课堂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技能点的掌握是否准确。我在课堂上采取“讲、看、练、评”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技能操作和理论知识,加快学生掌握技能点的速度。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利用实物教学,一边讲解技能要点,一边操作,学生通过观察加深理解。接着学生独立操作,制作作品,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单独点评,指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学生再修改。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技能水平提高较快,对基础造型作品制作的技能掌握比较牢固,半年下来,对所学的基础造型作品都可以独立制作,并可以综合设计,合理使用每一种造型作品,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而且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以岗位标准要求学生,培养合格职业人。如对于各种花材的保鲜和插花中花材剪切口的剪切方法,花材插入花泥的深度,制作过程中周围环境清洁的保持,作品完成以后周围环境的整理,等等,都是关于基本操作规范的要求,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技能训练,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改革评价考核方法,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提高
考核评价是项目化教学的重要环节,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和插花艺术基础课程特点,对基于项目化教学的插花艺术基础课程考核评价方案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确立了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技能的考核,重视过程考核兼以结果考核评价方案。具体方法:过程成绩占70%,结果成绩占30%。这种考核方案,不仅加强了插花艺术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而且实现了插花艺术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教学目标,如下表。
插花艺术基础项目化教学职业素质和学习过程考核评分表
篇2
我与协会结缘,是在2000年4月新罗区肢残人协会成立之时,我有幸被选举担任该协会副主席。刚开始,我对协会的认识还很肤浅,同时也因为忙活于生意上的事,对协会的工作和活动参与的并不多,直到2001年,我开办了顺通职业培训学校和顺通网络培训中心(龙岩市新罗区首家民办非企业单位),来参加办公自动化软件培训和互联网等实用技术培训的残疾人越来越多,与残疾人朋友接触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慢慢地,我有了一个想法,何不充分利用自身拥有的社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为协会工作和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些平台呢。市区残联领导对我的想法表示赞同并给予了大力支持,2003年,市、区两级残联经过实地考察后,正式确定顺通职业培训学校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2005年12月学校被福建省民政厅授予“全省先进民间组织”;2008年4月学校又被评为“省级残疾人之家”。自从学校开办以来,我就私下定下了铁律:凡是残疾人参加培训,一律减半收费,特别困难的全免,并言传身教鼓励残疾学生自强、自信、自力、自尊,努力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因为培训学校课程实用,教学负责,收费合理,管理人性,受到残疾学员们的好评,一传十、十传百,“顺通”的美名不胫而走。培训学校开办至今已培训残疾人200多名,成功就业100多名,就业率达53%。
因为我所处城市是龙岩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为了给周边县市区残疾人协会工作的开展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2003年8月,经过悉心筹备,龙岩市肢体残疾人协会正式成立了,成为福建省第二家经民政部门批准的肢体残疾人协会。我被大家推选为协会的主席。在市、区残联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在新罗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五楼有了自己的办公场所和活动阵地。
为了给协会募集更多的经费,一方面我和协会几个负责人带头并号召经济条件比较宽裕的残疾人企业家慷慨解囊,另一方面以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为主线,通过在全国助残日和国际残疾人日期间多次举办助残现场募捐文艺晚会,让有一定文艺才能的残疾人表演节目和邀请市区领导与有关单位及社会有识人士献爱心。在丰富残疾人生活,营造关爱残疾人,携手共进的良好社会环境的同时,提升了助残单位和爱心人士的良好社会形象,如新罗区西城西安社区居委会被评为全国扶残助残先进集体;中国太平洋保险人寿股份有限公司龙岩中心支公司、龙岩女子医院、新罗区南城溪南社区居委会等先后被评为全省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几年来,通过各种渠道,已为协会募集到善款近20万元,使近几年协会工作和活动的开展有了较好的经费保障。
为了帮扶残疾人走出家门,我们积极主动与新罗区慈善总会联系,争取到专项康复经费10多万元,为20名肢体残疾人免费安装了假肢、为50名下肢残疾人赠送了轮椅、为50名听力残疾人赠送了助听器。同时还取得龙岩市交警支队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开办了福建省首批残疾人驾驶员小车培训班。目前已经有16位下肢残障的残疾人考取了自动档小车驾驶证。
为四川地震灾区的人们募捐善款,慰问龙岩学院和特教学校的残疾学子,协助东肖镇连圣村等成立残疾人协会,帮助新罗区肢残人成立创康好爱心之家,引进残疾人假肢矫形器装配服务定点单位――德林义肢股份有限公司,筹办残疾人职业培训班,针对残疾人的需求特点,专门开设了电脑、家电维修、手机维修、插花艺术、电脑维修、电工电焊、盲人按摩等科目,并专门培训了近两百名残疾人,为他们的就业和自强、自立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并协助安置残疾人就业达100多名。
篇3
(一)项目设置中的职业技能要求
世界技能大赛比赛规则中提出:“技能的类别总数和实际类别是根据2006年技能大赛组织大会正式批准的指导原则决定的,这些指导原则保证比赛中的技能种类体现世界技能组织的使命和比赛目标,并代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技能要求。”
2009年开始,世界技能组织将大赛竞赛项目划分为六大领域:运输与后勤;结构与建筑技术;制造与工程技术;信息与通讯技术;创意艺术和时尚;社会及个人服务业。能够体现上述六大领域竞赛项目的技能有:竞争与经济成功所必需的现代技能;知识社会中必需的信息通讯技术与革新的技能;工作中必需的社交技能,包括创造性、主动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交流等;发扬传统和文化遗产的技能。
世界技能组织致力于延续平衡的技能大赛,主要是尽量运用世界上国际领先的各项资源,同时又要利用好有限的空间和物质资源。
世界技能大赛竞赛项目设置类别有:正式项目、演示项目、展示项目、主办国恢复项目、展览项目。除展览项目外,其他项目都有对应的技能衡量标准。正式比赛项目的技能衡量标准包括:现代技能、必需技能、社交技能及传统和文化遗产技能;演示项目的技能衡量标准包括:设计技能、制造技能、交流技能及市场营销技能,其中设计技能、制造技能两项技能为必须具有的,另外两项中至少还要具备一项,也就是至少包括三项;展示项目的技术衡量标准为展示其比赛的创新面或一种可能的新技能;恢复项目的技能衡量标准为等同于正式项目或演示项目技术要求。
世界技能组织指导原则明确,在大赛的间隔期,至少25%的技能项目要接受外部针对其与全球经济相关的审核检测。这样每四届大赛(每八年)就对100%的技能项目进行检测。大赛质量审查员的报告与技术委员会的推荐一起作为参考来决定接受外部审核的技能项目的先后顺序。保障了赛项反映着技能领域的最新变化。
世界技能组织鼓励新项目的引入,并且在每届大赛上保障有最低数量的演示项目。新的演示项目要包括该技能所要表达的衡量标准、实际操作以及对全球经济的重要性。能在六大领域中取得平衡(一致)的技能项目可以获得优先地位。
(二)竞赛项目技术标准的要求、变化与进步
世界技能大赛对竞赛项目技术标准的制定,要求体现该技能所要表达的衡量标准。制造技能的标准指的是在已完工的产品的制造过程中所运用的技能。设计技能的标准指的是产品或零件的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技能。营销技能的标准指的是涉及对一项产品或服务进行营销的技能。交流技能标准指的是涉及交流或在人们之间传递信息的技能。
世界技能组织明确,在众多技能项目中,技能标准要体现以下方面的变化和进步:从主观评分到客观评分;从个人竞赛到团队竞赛;从传统的技能到现代的技能;从单一的技能到多元化的技能;从以训练为基础的竞赛到以职业实践为基础的竞赛。
(三)竞赛项目规则中的职业技能要求
世界技能大赛竞赛项目设置分单项赛和团体赛。单项赛的选手参赛当年年龄为22周岁以内,团体赛为25周岁以内。参赛者只能参加技能大赛中的一项,且一生只能参加一届世界技能大赛项目比赛。其意义在于为更多的世界青年技术工人提升职业技能水平提供更多的接受职业技能和培训的交流机会。
世界技能组织对竞赛项目制定了引入、退出和恢复的规则,并履行着严格的执行程序。
技术委员会决定新技能的准入。世界技能大赛中所使用的新技术必须在现场比赛情境下被测试,该技能称为演示性技能。演示技能在两届大赛后要成为正式比赛项目,需要在赛前成为准备测验项目。准备测验项目的基础是技术说明和前两次比赛中专家组的测验项目。要以ISO-A和ISO-E为检测测验项目内容的标准。每个测验项目必须要有与评估标准相匹配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在技能分类中可以查到。
世赛制定有严格的技术评分规则。评分规则由测试项目的设计者指定。详细和最终的评分规则由所有专家共同确定。每个测试项目必须遵循“评估标准”所规定的的评分制度。评分规则应在竞赛前录入CIS。
世界技能组织在技术文件中进一步明确,世界技能大赛赛项技术需要定期进行有关技术说明的更新,以使其包括最新的技术进步。并且更新的生效必须得到不少于80%的专家的签名承认。技术说明不能违背比赛规则,任何情况下都要考虑比赛规则。进一步说明世界技能大赛致力于发挥对全球职业技能水平提升的引领作用。
世界技能组织还鼓励成员国发展与外界的技术交流,并希望有更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世界技能组织考虑到大赛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成本管理,对于那些要求过多空间与基础设施的新项目能否举办,世界技能组织与主办国有最终决定权。说明世界技能组织考虑竞赛项目与产业发展的结合。
二、项目设置、技术标准与产业发展的对接
世界技能大赛竞赛项目设置的依据是职业发展情况,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引领性。世界技能大赛项目设置对接着产业发展。世界技能大赛将比赛项目划分为六大领域,就是兼顾了企业生产和社会生活需要的大多数技能项目。既设置有高端科技项目,如机电一体化、飞机维护、模具制作等,也设置有新兴职业项目,如移动机器人、网络系统管理、网站设计、企业IT软件解决方案等,同时兼顾传统工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如焊接、印刷、汽车喷漆、砌砖、木工、插花、烹饪、美容美发、护理等。
从近5届的比赛项目设置情况看,不仅项目数量有变化,大赛还对项目进行了增删或升级。见表1。随着社会发展需求一部分项目被取消,如材料绿色化导致2009年加拿大大赛上铅管工项目的消失;而另一部分项目被添加进来,如随着技能精细化程度的加深,建筑类和艺术类自成一派,2009年世界技能组织将技能比赛项目划分为6大类后,石雕技术具体化为建筑石雕;还有的项目随着技术和材料的开发进行了转型升级,如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发展,工业控制系统实现网络化,以及企业为实现生产、经营、管理的最优化,将工业控制引入到制造和工程技术领域。
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2013年德国莱比锡大赛上,增加了塑料膜工程项目。因为塑料包装及其产品,特别是复合塑料软包装,已经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并且各行业对塑料薄膜的市场需求不断上升。
世界技能大赛还设置大赛举办国的特色化项目。2007年在日本静冈举行的第39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代表主场优势的移动机器人项目被纳入比赛项目,之后便成为每届大赛的热点赛项,不仅使日本的机器人技术在世界上得到推广,也体现了全球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走向。
世界技能大赛竞赛项目技术说明明确,项目解决方案要遵循相关行业标准、ISO标准以及该领域的最新规定,如:确保模块的特征能反映现代工业的特点、测试项目的图纸必须采用ISO-E和ISO-A标准、提供真实的加工零部件、项目设计侧重“专业术语”,例如尺寸和比赛标识等,确保测试涵盖各种技能特征和能力,既反映全球培训情况又能反映实际操作情况。对选手的能力检验,直接对接着产业技术工人的素质标准,以“制造与工程技术项目”为例,对参赛选手的能力要求为:掌握制造和技术加工的质量标准、车间的环境、安全、卫生环境及防护措施、技术设计、对机械工程的识图能力、操作加工技术、精度检验技术等,以及仿照企业真实场景布置大赛场景:“客户和技术人员会面”,即由客户(专家组)带着图纸和库存材料来见技术人员,技术人员首次与客户见面时如何满足客户的需要。竞赛项目的内容完全来源于行业或企业的实际工作。
三、世界技能大赛项目设置、技术标准和规则对中国职业技能水平提升的影响
(一)对接世界技能大赛成为中国提升职业技能水平的途径之一
借鉴世界技能大赛成功的办赛经验,服务于我国竞赛制度建设,已成为我国举办国赛的必然趋势。在我国人社部召开的“2012年职业技能竞赛技术工作研讨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刘丹在“加快推进职业技能竞赛制度改革和完善”的讲话中提出,要统筹推动国内国际竞赛协调发展,将国内竞赛与世界技能大赛衔接起来。提出中国大赛赛项的设置,在坚持行业特色和产业发展需求的前提下,要尽可能设置一些与世界技能大赛项目相关的职业(工种);在竞赛标准上,进一步熟悉并掌握世界技能大赛规则标准,使中国竞赛规则标准与其相衔接;在竞赛组织实施上,要借鉴世界技能大赛的组织程序规则和开放办赛的好办法,改进职业技能竞赛组织模式,促进国内竞赛更加科学、规范和开放;在选手选拔上,做到早发现、早培养。依托中国技能大赛竞赛活动,为世界技能大赛培养和选拔优秀选手参加世界技能大赛。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加大世界技能大赛参赛选手培养力度,建立后备人才队伍;要建立竞赛成果转化和共享机制,确保竞赛成果转化为职业教育培训和技能、技术标准,促进产业生产力提高,促进人才成长。
在2013年2月颁布实施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年规划(2013-2015年)》中,明确大赛要以岗位或目标任务要求的技术技能综合(组合)运用水平、比赛任务完成指令以及选手素质水平为评判依据,设计比赛的形式、内容和设置奖项;将理论素养水平测试融入比赛,以理实一体的方式体现职业岗位对选手理论素养和操作技能的要求。要充分发挥赛项专家组的作用,根据相应产业主题岗位的核心要求,结合产业发展最新趋势研判,不断调整完善比赛内容、评判标准和组织方式。研究世界技能大赛要求,提升赛项质量。
上述内容表明,在世赛的影响下,我国举办国家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不仅从竞赛制度、竞赛内容上开始借鉴世赛经验,也从项目设置、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上,逐步体现世赛的标准和要求。因此,对接世赛,成为我国提升职业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对接产业标准提升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水平
“世界技能竞赛的命题原则是来源于生产实践,高于生产实践,对选手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操作技能,灵活的应变能力,还要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陈远芝:《更新办学理念强化职业素质》,《中国培训》2012年3期,第44至45页)。世界技能大赛对竞赛项目设置及技术标准的要求,既是产业标准,同时也要体现世界技能领域发展的最新趋势。因此,以大赛引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事业的发展,为世界青年技术工人搭建交流平台,成为世界技能大赛的办赛宗旨。我国举办国赛也是以此为目的,积极发挥对职业院校的引领作用,依据产业发展设置竞赛项目,提升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水平,推动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
201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举办,正逐步学习和吸纳世界技能大赛办赛理念和经验,积极推动竞赛项目与产业的结合,吸引企业、行业参与大赛。
从2008年开始,大赛重视发挥相关企业、行业对大赛的支持工作,企业主要通过赞助商的形式、行业主要以专家担任裁判的方式来参与赛事。2009、2010年开始形成“企业支持大赛,大赛人才回报企业”的共赢态势,部分赛项由企业单独冠名,同时建立了企业对大赛优秀选手招聘机制。2011年,各个赛项都实现了由行业、企业参与、教育部门配合的工作态势。全国各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得到2800多家企业的支持。(刘红:《以竞赛促进全面改革以改革助推内涵建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22期,第39至55页)在赛项的设置上,体现为紧贴国家产业、行业发展需要,不仅设置了反映新兴产业的比赛项目,也涵盖了汽车、纺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物流等十大国家调整振兴行业。这十大产业囊括全国80%的工业增加值,占中国GDP比重超过3成,是实打实的国家支柱产业,直接关系到国民生计。这一切表明,大赛与产业的对接,要求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也必须以产业标准来培养技能型人才。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出席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闭幕式的讲话中提到,“职业教育水平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对国家产业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基础性、关键性作用。”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提出,“职业教育与产业密切合作,实行‘教产合作’,是职业教育必须牢固树立的理念。”
全国技工院校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连续成功举办,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加快培养符合产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技能大赛中存在的问题,也使大赛对职业教育改革和职业培训的引领作用受到局限。与世赛相比,说明我国大赛在制度建设上需要进一步完善。
世界技能大赛不仅制定有竞赛规则、技术标准,而且每项竞赛项目有完备的技术说明。以“钣金技术”项目为例,项目说明涵盖以下方面的内容:1.名称与技术说明(技术说明、应用范围、相关文件);2.能力及工作范围(能力要求细则、理论知识、实践操作);3.测试项目(项目模式和结构、项目要求、项目开发、项目/模块的设计者、评分细则、项目确定、项目的选择、项目的公布、竞赛的准备环节、项目的调整、材料和厂商说明);4.技能管理和沟通(论坛、参赛者信息、测试项目、日常管理);5.评测(评测标准、主观评分、技能评测细则、技能评测程序);6.具体技能的安全规定;7.材料和仪器(基础设施列表、参赛者工具箱中所含材料、设备和工具,由专家提供的材料、设备和工具,竞赛场地禁止的材料和设备,竞赛布局图)。我国大赛竞赛项目虽然也制定了规则要求,但是与世赛标准比,内容缺乏明确的项目技术说明细则。此外,大赛中突出的问题集中在比赛设备上。由于大赛指定统一的比赛设备,这些设备提供商又都是赛项的参与者或是赞助者,为了夺冠,一些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和参赛学校不惜重金购买,并要求企业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帮助,逐渐地在三者之间形成了利益链。此外,大赛虽然制定各赛项评分标准,但是评判标准中明显带有主观性,且过程不透明。往往比赛结束还要集体商议,比赛结果不公布分数,只是宣布获奖选手的名单。(杨诚:《对接产业发展,引导教学改革——“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赛项回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30期,第64至67页)为此,我国大赛可以借鉴世赛评判标准,使赛项评判标准体现客观性、公平性。世界技能大赛制定的技能标准要体现五个方面的变化和进步,其中就强调了竞赛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所以,对接产业标准设计技能大赛赛项,就会促进职业教育的变革,提升职业培训水平。与世界技能大赛相比,我们重视竞赛的技术难度,而世界技能大赛更加重视质量和精确度。“以数控项目为例,第41届世赛上中国获得第8名,排在前三名的为日本、韩国、泰国选手,得分为97、96、95。这意味着4个工作件上总共有120多个尺寸精度、位置精度、粗糙度的要求中,他们只丢2-3个尺寸要求,可以看出他们平时训练的准确率应该接近100%,而中国选手只能达到90%左右,在完成质量上存在明显差距。” (车明朝:《行业企业参与大赛,产教结合贯穿全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22期,第59至70页)这说明,通过技能竞赛,我国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要改变原有的对技能型人才培养和训练的模式,既要重视人的职业素质的培养,更要重视产品的质量标准,教育学生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产品的加工、每一项任务的完成,让学生树立产品的质量和精度意识。所以,参照世赛项目技术标准,引导学校深化做学一体化模式改革,应成为引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提升职业培训效果,实现职业技能水平提升的有效途径。
做学一体化教学就是将理论讲解与实际演练、操作结合为一体,让学生能够在学中做,做中学,既夯实了理论基础,也让学生掌握了实用技术,并通过操作练习提升技术水准,既体现了职业教育课程与普通教育课程学习的差异,也充分体现了技术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的有效性。
职业院校开展做学一体化教学改革,既是对接中国产业发展,培养实际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要,也体现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发展的宗旨和职能。职业培训就是按实际生产领域的技术标准进行的实操训练,否则职业培训就失去原本的职能。
篇4
围绕妇女就业再就业,我局充分发挥就业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力量,开展多专业、实用性和短平快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使广大妇女实现充分就业。仅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开发就业岗位52827个,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3910人。其中,促进20683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重点帮助3204名“4050”特困群体实现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65360人,其中转移到省外6732人。以上人员中妇女占很大比重。生育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覆盖面逐步扩大。新增生育保险参保人员1.4万,参保职工累计31.8万人。审核生育保险待遇2044人,支付待遇1238.21万元。切实维护了生育女职工的合法权益。我市劳动监察机构通过举报专查、劳动保障执法年审、专项检查、巡视检查等监察方式,重点解决使用童工和危害未成年工劳动保护权益的问题。共对28370户用人单位及职业介绍机构实施了劳动监察,共清退童工20人。具体做了以下工作:
一、引导妇女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妇女同志应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摆脱依附心理,放弃不切实际的择业观,重新定位,先就业,再择业,积极踊跃地从事社区非正规就业,通过一些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工作方法解决就业问题,努力开拓就业出路。使自己在市场闯荡中变得更加自信和坚强,实现自身价值。
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妇女自身素质。随着现代高科技、文明化的出现,劳动力已经成为一种专业技术和能力的运用。失业妇女普遍存在文化偏低、技能偏差等问题,按照“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建立符合市场要求,符合培训对象的就业意愿,符合就业条件的灵活多变的培训模式,对妇女进行系统、实用、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她们掌握再就业的本领。昆明市建立了培训超市,根据妇女的特点,开办家政服务、插花、园林绿化、计算机、烹饪、茶艺等专业,让妇女自己选择适合和喜欢的专业参加培训。在石林、宜良、禄劝等县,还充分发挥旅游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办导游服务、景区摄影、歌舞表演、餐饮服务、清洁、绿化、培训班,同时,与职业介绍部门建立了联动机制,把培训合格的学员推荐就业,使“培训、就业、再培训、再就业”的培训模式规范化、系统化。
三、鼓励和帮助有创业愿望的女性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从去年开始,我们启动了创业培训机制,为适合创业的人员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小额贷款、事务等“一条龙”服务,落实国家积极的就业政策。
四、针对农村女富余劳动力开展就业前引导性培训。重点帮助无一技之长的农村妇女结合就业意向掌握就业技能,为农村女富余劳动力提供再就业帮助。
五、保障妇女在就业中的平等权利。劳动保障部门始终将保障妇女的平等就业权利作为工作重点,继续实施和完善有利于妇女就业的政策,改善女性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和生产、生活环境,认真解决拖欠工资、女职工特殊保护等突出问题。大力开展关爱活动和维权服务,严厉打击侵害女性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六、加强维权宣传,维护和保障妇女儿童权益。通过上街宣传,发放资料等方式,大力宣传和贯彻落实有关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使广大干部群众提高依法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自觉性,形成男女平等、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良好社会氛围。劳动部门每年都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春风行动”,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和安全教育。并在外来人员较集中的南坝劳动力市场,设立了法律咨询窗口,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同时,还专门印制了《务工人员手册》,在法律法规、城市相关法规、维护自身权益等方面,为外来人员提供指导。
七、强化维护妇女儿童劳动权益的执法力度,通过强化日常巡视监察、开展专项检查等活动,清理整顿职业介绍服务机构,规范用工行为,及时发现和纠正用人单位侵害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合法权益的行为。
篇5
低廉的学费保障了全民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权利
澳大利亚公立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经费,政府投入占97%(其中联邦政府投入1/3,州政府投入2/3),自筹经费占3%。澳大利亚政府通过立法,规定企业必须拿出占工资总额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培训。企业首先提出员工培训的需求和目标,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等培训机构派人与企业的专职培训教师共同研讨、制定培训项目数,包括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材选取、考核与评估、时间、场地、费用等,经公司认可后,由职业培训学院照此实施。因此,澳洲本国学生的学费很低廉,如堪培拉职业技术学院的园艺类课程,学费大约2澳元/小时,34周/年,2小时/周,150澳元/课程,一年修4门课,一周8学时,学费600澳元左右,占当地居民年收入的一小部分,一般家庭都能负担。澳洲各职业技术学院都有多家赞助单位,如堪培拉职业技术学院的主要赞助单位就有:堪培拉工业和商业会所、堪培拉政府工商业发展部、澳洲国家博物馆、澳洲国家资本当局等。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培养学生能力标准设计方面的渗透
(一)在职业教育各环节中的渗透
在澳洲国家资格认可标准中,在每个专业的职业能力标准中,都把“公共职业素质能力”定为“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包括7个方面:①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组织能力;②思想和信息的交流沟通能力;③计划并管理个人行为活动的能力;④团队合作能力;⑤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⑥数学应用能力;⑦实践动手能力。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特别强调所有的职业教育培训包中,都必须把7个核心能力有效地融合进去,明确7个核心能力是职业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学校教学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培训包开发者、培训项目设计者、教师和学员,都必需把核心素质要求始终贯穿在职业技术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以保证培养出来的劳动者能在工作中充分、有效地发挥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工作效率,也为将来的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打下基础。
(二)专业设置和专业能力标准与行业的发展紧密联系
澳大利亚教育体系中,行业协会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是澳大利亚职业培训最高的管理机构,下面设有11个由各行业专家组成的专门的行业委员会,行业委员会的成员都是各个行业领域的专家,其任务就是确保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课程及其能力标准(国家资格认可标准———培训包),确实满足行业的实际需求。行业委员会与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保持着长期的合作,每年公布一次该行业的劳动力市场情况调查及预测报告,指导该行业职业技术培训的专业设置和课程的调整,以确保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确实是符合市场的需要,符合行业的需求。如澳洲农业食品委员会2010年度的行业报告中指出:根据有关研究预测,到2014年前,食品加工业的劳动力需求每年增幅为5.1%,而农业生产和渔业养殖增幅为1.9%。职业教育与行业专业委员会和企业的合作,促使专业设置和技能标准制定时能做到以市场为导向,随市场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这为劳动者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动力和资源,保持了职业教育系统自身的持续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三)环境保护能力成为专业培训包中的任职资格能力标准之一
澳洲农业培训委员会遵循被广大行业认可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把这种理念落实到具体的工作操作过程中。因此,在澳洲国家职业资格认可标准———培训包的职业能力标准中,包括了“环境影响报告”,要求学员具备环境保护的意识、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能够预见工作场所和生产活动中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分析导致环境问题的原因,并利用环保知识和技能,制定或执行相应的环保措施;采用环保生产方式,尽量减少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如园艺类专业,环境保护能力主要体现在节水灌溉、雨水收集、中水利用、化学物质正确的应用、土壤适当耕作、包装材料的收集处理等方面。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是职业能力考核的内容之一,初级阶段的学员要求能识别、报告工作场所的环境问题,执行环境保护行动;高级阶段的学员还要求能因地制宜分析引起环境问题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在生产操作过程中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澳洲把环保知识和技能融入到全民的职业技术教育中,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最直接的渗透。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教学实施和考核评价体系方面的渗透
根据有关专家对目前职业教育与培训方法的分类,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最为接近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这需要教育组织者和教师都要懂得如何将可持续发展教育整合到日常的教学组织和教学实施工作中。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体现在“赋权”,即给学员选择和决策的空间。如对学习专业的选择、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时间的选择等,学生自由选报学习专业、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学分制考核都是“赋权”的体现,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判断、独立思考能力,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澳洲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组织和教学实践过程中,这种“赋权”就体现得更为深入。
(一)学制方式多种多样
学制有全日制、工学结合的学徒制、业余学习班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时间,以修满学分为准。全日制主要针对应届高职毕业生和国际学生的专职学习,但考核仍然是学分制。学徒制是学院与企业联合办学。如堪培拉职业技术学院园艺专业的学徒制学生,每周有4天在单位工作,工作过程配有专人指导,只到校学习一天。这些学徒制的学生基本都是在职高学习过程中发现了自己对园艺工作的爱好,并在实习时被企业主选中,从而选择了这种学习方式。大部分学徒制学生的学费都是雇主资助的。业余学习班的学员主要是在职人员和其他社会人员,上课时间一般安排在下班后或晚上,但周末不安排,学生修够学分就可取得相应的资格或学历证书。
(二)教学方式体现因材施教
澳州的职业技术教育以“能力本位”为原则,教学中没有固定的课本,老师根据学员的专业背景和学习要求,针对课程目标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教学材料,一般都是以实用为主,通常教师会推荐辅助教学材料,但不强制,或在课堂上分发授课章节的学习材料。因为学院提供的专业众多,且都是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实用技能课程,加上澳洲严格的就业资格准入制度的实施,使职业教育与培训具有广泛的生源。澳洲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就有来自80多个国家的1200多名海外学生。如笔者参观的一个园艺专业的苗木繁殖课程,一个班15个学员中,有30多岁的家庭妇女、40多岁的公务员、50多岁的苗圃经营者、60多岁的退休教师等,学员每周上课2小时。学员在课堂上与教师配合很默契,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实训课上,学员认真地按要求操作,一点都不马虎,教师也喜欢教这样的学员。而另一个学徒制班的学生,都是澳洲本国的高中毕业生,学制3年,大专层次,一周到校学习一天,其他时间在公司工作,公司指定师傅。当问到他们为何选择职校而不去大学学习时,有的说自己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边学习,边挣钱(学员每天可收入100澳元),毕业后,可选择就业或继续学习。
(三)教学中强调实践教学和学生的参与式学习
“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突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这首先得益于实训条件的保障。尽管堪培拉职业技术学院的外观简单而朴实,但走进教室、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就会明显感受到澳洲人务实的精神。实训基地的材料、工具、设备一应俱全,井然有序,甚至是培养花木所用的土壤、农家肥、沙子等都设计了专门的堆放地点,专门的沙池供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练习地下供排水网管的布设技术,还有供30个学生同时练习木工技术的木工室。花艺室常见的插花模型、剪刀、彩带等工具一应俱全,很多教室就设在实训基地内,理论讲解与实训紧密结合。其次,教师大多数都具有行业工作的经历,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也懂得教学。教学过程通常采用“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有效地组织教学,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公共职业技能。
园艺专业学生培育出来的苗木,都挂上标签,标签上印有植物名称、花或果实的图片、栽培和管理技术的要点等内容。苗木除学生利用实习时间进行管理外,学校也安排专业的人员进行日常土、肥、水、病虫害的管理,苗木将来都销售到市场上,回收的资金用于试验实习材料的再投入。这不仅保证了实践学习的连续性,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四)考核评价体系体现“能力本位”的评价理念
澳洲职业技术教育中明确了“能力本位”的考核评价理念,即承认学生所具有的能力,而不是所学过的课程。澳洲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培训包所规定的专业能力标准,是对学员进行成绩考核的标准,将被检测的能力将与该能力标准进行比较鉴定。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除了通常采用的观察、口试、现场操作、第三者评价、自评、面谈等方法来评价学员的在校学习成绩外,学员以前从生活和工作经历中所获得的与所申请专业有关的知识和技能,都可以作为能力的证明。学员可用相关的证明材料,如工作经历证明、专家评价、工作报告、奖状、视听材料、照片、所承担项目的说明等,来证明自己具有与所申报资格相匹配的能力。评价指南中明确规定,培训和评估机构有责任指导和帮助学员收集相关的证明材料。对语言表达有障碍、文化背景不同的学员,在不违背其所学专业要求的前提下,考核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能力,而不是书面和语言表达能力。学员若对评价结果不服,可进行申诉。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理念,不仅关注评价结果,更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体现了对人的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尊重,把职业技术教育“能力本位”的目标落到了实处。
澳洲职业技术教育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启示
澳洲比较完善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职业教育中应用的结果,其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教育体系和培养目标的设置体现了职业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其教育体系中设置了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各层次的培养目标很明确,而且之间连接很畅通;学院与行业专业委员会的结合,保证了专业设置和技能标准的制定,做到了以市场为导向且不断更新,保持了教育自身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为受教育者提供了终身学习的目标。
(二)政府保障下的低廉学费促进了教育的公平性
政府支持下的低廉学习费用,保障了大众接受职业教育、不断更新知识和能力的权利,在适应社会和工作要求的同时,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三)务实的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融入了教育的整体性理念
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强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及其务实的教学方法和实训条件,促进了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和实施过程中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承认家庭、社会、非学校教育的成效,体现了对教育整体性的认识,提高了教育的成效。
篇6
关键词:园林专业 实践教学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项目来源: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5J40:园林专业“一体两翼三结合”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前言
园林专业是生态、植物、建筑、艺术设计等多学科相互交叉结合发展起来的复合性学科,高职园林专业培养服务园林工程建设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专业被列为高职示范性院校国家级建设专业、陕西省重点专业、国家林业局重点专业,为陕西乃至西北园林事业输出了大量专业人才。
经过多年的实践,专业已经走出规模发展的阶段,逐步进入内涵式发展,即通过改革创新提升专业的内涵与质量,形成品牌与特色,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专业将“一体两翼三结合”的实践教学建设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打破理论知识的系统性,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不断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围绕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教学模块体系为主体开展技能培养
1.科学制定实践教学模块,进行实践教学课程开发
根据“突出实用、服务当地、满足需求”的指导思想,以培养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以夯实基础、拓宽就业口径为导向,探索形成 “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依托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把教育教学、企业经营和学生培养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实现三方合作共赢。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深入行业一线进行调研,组织行业专家、企业管理者与学科专家进行园林生产建设过程分析,提出行业就业岗位,列出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所需技能,进行课程开发。通过研究确定了高职园林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四大职业岗位:园林工程施工岗位、园林规划设计岗位、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岗位、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岗位。参照国家执业资格和行业工种设置,确立了与之相对应的四项核心岗位技能。培养的毕业生要求适应职业岗位群,具有较强的转岗能力。将四项岗位技能作为实践教学一级模块,细化出实践教学二级模块,再分解二级模块列出单项技能训练,制定体系化的实践教学,使得教学有递进性,整体有系统性。以目标倒推法进行课程开发,整合项目课程,形成知识、技能和素质课程体系,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2.开展三段式实践教学
初期学生通过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掌握了园林植物识别、园林制图、材料识别等单项技能。在此基础上开展专业认识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一年级第二学期,结合园林艺术课程开展专业认识实习,使学生对园林有深切全面的认识。近些年专业开发了昆明园林线、江南私家园林线、北京皇家园林线、岭南园林线四条线路,让学生以艺术欣赏的眼光认识园林专业的建设成果和涉及范围,明确专业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激发学习欲望和热情。教师从专业分析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讲解,增强专业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中期开展课程模块综合训练,培养专业核心技能。园林专业的课程综合训练为:园林工程施工技术综合实训、园林工程管理综合实训、园林规划设计综合实训、园林植物栽培及养护管理综合实训模块。通过设置与企业实际项目相结合的生产任务,开创工学一体的生产性实践教学。以任务驱动、小模块向大模块推进、项目轮训为模式的实战训练,使学生体验了与实际工作相一致的整体连贯的工作过程。
毕业前通过顶岗实习,培养职业综合能力。顶岗实习是在三年级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为主的实践教学形式。是对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全面有效的检验方式,也是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形成职业综合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学生以“员工”的身份进入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落实具体岗位,参与实际生产,学习企业运作、技术实施、设备运行,领悟企业文化,培养职业素养,形成全面的职业综合能力,从而在就业时达到技能强、上岗快、留得住、受欢迎。
以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教材建设为两翼,为实践教学开展提供基础保障和助推力
依托国家级、省部级、院级项目支持,从师资、教材、教学设备、教学场地等多方面加强建设,为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基础保障。
1.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实验实训室建设
实验室是开展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场所,主要满足单门课程实验实训需要,培养学生单项实践技能。经过近些年的建设,已经建成的有园林绘图室、园林手绘室、园林测量仪器室、园林植物标本室、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房、园林设计工作室、园林工程造价实训室及录播教室,并制定了配套的实验实训室管理制度。
(2)园林工程综合大厅
园林工程综合大厅是使用率较高的园林专业综合实训大厅,其面积大、功能全、设备先进。大厅长30米,宽16米,对外进行专业教学成果展示,接待上级视察指导及兄弟院校交流学习,对内主要满足专业多门课程实践教学及部分课程实训。内设假山模型、园路结构模型、地形地貌模型、著名微缩园林建筑结构模型、颐和园沙盘、现代园林景观沙盘、园林喷灌模型等,有立体构成、园林插花实训区,还有园林手绘、园林制图 、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工程设计等优秀作品展示区。
(3)农林综合实训基地
农林综合实训基地是2005年由中央财政资助建设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面积最大的农林类综合实训基地,占地4万平方米,集生产、实训、培训功能为一体,是陕西省重点实训基地。基地建有全智能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和露地苗圃,开展园林花卉、苗木的栽植繁育并对外销售、租赁,将生产与教学有效结合。室外建造了自然式小游园,划分有园林工程材料及施工场地,开展施工放线、微景观施工等。东北角建有一座五开间梁架式二层大厅,底层分为现场教学区、操作实训区、学生作品展示区、园林机械区四个功能区。二层钢制观展台为廊道式,挂有历届学生综合实习及毕业设计展板。基地主要满足园林植物、园林工程、园林测量、园林艺术、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沙盘制作、园林建筑设计、园林机械等课程现场教学及实训操作。
(4)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与园林企业联合建立的教学实训基地,充分利用企业先进成熟的工艺流程、技术手段和管理方式,是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联合办学的重要举措。[1]结合学院“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园林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在原有园林规划和施工公司的基础上,新增园林绿化苗木生产销售公司、室内花卉租赁养护公司、园林养护管理公司、生态旅游开发公司等。并进一步拓展地域范围,由陕西扩大至北京、浙江、青岛等地,结合工程项目提供教学参观、暑期学生实践锻炼、毕业生顶岗实习等。
2.实践教学师资及教材建设
通过实施“锻炼、进修、培训、引进”模式,全面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青年教师暑期深入合作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掌握行业发展动态,积累实践教学案例;专职教师通过申请可到相关大学、企业进行1―2年的脱岗进修,或暑期到德国、香港等国外合作学校和企业进修;引进专业导师到校进行教学手段及方法、心理学等供需课程培训,举办德国、澳大利亚教育教学技术培训。聘请有工作经历的兼职教师和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加盟教学队伍,建立“兼职教师库”。组织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院校同行合作成立教材开发项目小组,紧密结合专业生产实际,完成了国内首套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训指导教材,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在实施过程中与企业发展、技能证书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相结合,使实践教学成果更丰硕
1.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实现共赢
以学院“百县千企”工程为平台,选择大型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按照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企业与学校双方共同参与园林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组织与管理等。团队教师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技术支持,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为企业实行“订单式培养”,根据企业的需求开展在职员工的职业培训,提供人才支持。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充分享受到学校人才和技术资源的优势,为实现真正的人才共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与技能证书相结合,提升双证率
依托学院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将各项技能训练与园林行业特有工种训练相结合,技能考核与岗位工种测试相结合。开展高、中级风景园林施工员、风景园林设计员、花卉园艺师、绿化工等5个工种的校内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工作,毕业生的双证书率达96%以上。校内开展花卉艺术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微景园施工、手绘表现技法等技能大赛,积极参加全国农业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及地区举办的园林景观小品设计大赛。通过这些活动,既促进了学生专业学习热情,也是对学生实践技能的检验和肯定。
3.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相结合,提升就业竞争力
园林企业关于毕业生情况的调查问卷显示,企业对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要求排在第五位,而更看重毕业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根据专业特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团队、比武、竞标等形式和手段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团结协作、实践创新等社会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善于钻研、分析解决等方法能力,注重思想品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职业修养与扎实的专业技能相结合才能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应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探索实践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师资队伍及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优化办学条件,形成专业优势和特色,培养更多优秀的园林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群:《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讨》,《安徽农学通报》2012年第18期,第174-175页。
[2]邱希阳:《高职园林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职业教育》2014年第12期,第15-17页。
篇7
主要的做法和措施
一、创新思路,围绕中心,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上新台阶
今年是我区创建“充分就业区”的关键年,全局上下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开展工作。《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给就业工作带来诸多新问题、新压力,对创建“充分就业区”带来一系列影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全局人员不断开拓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全力以赴推进创建工作。
(一)完善各级机构,稳步推进创建工作。成立了“雨花台区促进就业委员会”、创建“充分就业区”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组织领导创建工作。组织工作人员深入街道、社区,查找劳动就业和创建工作存在的不足,分析了创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组织编辑了“创建简报”,及时宣传各成员单位创建工作过程中好的做法,通报批评创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不断推进我区“充分就业区”创建工作。
(二)落实责任,按序时进度完成各项指标。截止9月份,城镇登记失业控制人数3049人(指标5000),失业控制率控制在3.5%以内,辖区内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并持《就业登记证》和《再就业优惠证》的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率达到90%以上,农村劳动力充分转移就业85%以上。按计划完成了铁心桥街道5个社区“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就业保障街道”的创建工作。各项工作均按时序进度有条不紊地推进。
(三)积极协调,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平台。按照“六到位”要求,全区8个街道、56个社区、12个行政村全部建立劳动保障工作所(站),在完成所有街道劳动保障所出新的基础上,区、街道继续加大投入,共投资近36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社区、村劳动保障服务站提档升级工作。截至9月份已出新改造38家,其中宁南街道丁墙、铁心桥街道尹西社区、春江新城一至四以及景明佳园一至三、开发区金叶社区、天后村、板桥街道永安村等劳动保障站面积均超过100平方米,建成了集劳动保障、民政、计生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服务大厅,为社区、村群众办理相关业务提供了宽敞整洁的环境和方便快捷的服务。
(四)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就业市场服务新模式。为进一步加强就业服务,在政策法规法允许的前提下,区人力资源市场(南京技能人才市场)积极探索就业市场服务模式,在服务上率先基本实现了劳动力市场与人才市场的一站式服务,对个人全部实行免费的公共服务。现场招聘会由以前每周四一场招聘会改为周四、周五两场,并不定时在街道和社区举办现场招聘会,市场更加完善和充满活力,跟综服务更全面,实现了区、街道、社区就业信息共享,服务模式更加创新(对就业困难人员推行了“保姆式的服务工作模式),效果更加明显。今年已举办现场招聘会55场(街道、社区10场)、进场单位数2875家次,提供了67168岗位,达成就业意向人数13458人。就业备案13765人,更多的劳动者实现了稳定就业。
(五)创新模式,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各街道、开发区大力宣传和加大资金投入,以不同的形式搭建创业平台。铁心桥街道春江新城创业大市场和景明佳园创业园,两个创业园现有门面房240多间,经营户206家,从业人员406人。还完成景明佳园创业园的简易房翻建工程,业主陆续进场经营,创业园房屋结构更稳定更安全,为创业者长期稳定创业提供了保障。雨花新村家政服务中心已吸纳318名失业人员从事家政工作。赛虹桥科技创业园吸纳了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和就业,梅山街道梅欣创业园、梅山创业一条街解决了部分职工家属就业问题。今年以来共发放小额贷款264万元,完成了任务105%,培育自主创业72人、带动就业754人,充分发挥小额担保贷款的促进创业作用。
10月23日,我局与区文明办联合成功召开了雨花台区第二届“十佳创业之星”表彰暨演讲大会,播放了创业明星们的艰苦创业之路电视片,大力弘扬了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有力地鼓舞了广大有志创业人员的创业激情,形成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二、政府扶持,加大补贴,促进职业培训再出新成果
坚持扩大就业,优化就业结构,提高劳动者技能是首要条件。我局启用了投资200多万元改造的区职业技术培训中心(总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有大小15间教室,80多台新电脑,3间多媒体教室,各类设施一应俱全,可同时容纳450人上课,目前开展了汽车维修、钳工、数控机床、电焊工、保健刮痧师、电动自行车维修、民间工艺等20多个工种培训班)。围绕“有的放矢”的培训目标,我局在“定向”和“订单式”培训上下功夫,比如梅山街道根据梅山冷轧板厂需要大量行车工这一信息,举办了一期行车工培训班,73名失业人员参加培训,政府给予每人2500元的补贴,确保培训人员结业后100%实现稳定就业;又如476厂需要几十名电焊工,我局培训中心积极招聘学员,先理论培训后到厂实习发生活费,一年后正式录用,很好地解决了稳定就业的问题,受到单位和学员的好评。此外,加强与街道的合作,对特殊人群采取特殊政策进行培训。在铁心桥举办民间工艺、电脑、保安等培训班,就近培训春江新城失业人员及失地农民780多人;在板桥街道组织电脑培训班和插花培训班,培训失地农民540多人;在西善桥街道开展手工编织培训班培训100多人,使她们在家口门就业并获得收入。通过技能培训,让更多劳动者走上了工作岗位,提高了生活水平。
三、紧扣目标,突出重点,促进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按照建设“五有”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构筑和谐社会安全网,从根本上保障民生,维护民利。
(一)多措并举,全面完成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今年以来,我们以“新办企业抓参保,参保企业抓漏保、失业人员抓续保”为工作重点,积极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强化基金征缴。通过强化责任机制,建立了局负责街道、街道负责社区、社区负责到人的“三位一体”责任机制;实行了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部门目标管理责任制。将扩面的重点放在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方面,进一步扩大我区的社会保险覆盖面。区、街道联动,监察、保险紧密配合,对辖区内进行地毯式检查,对部分重点单位进行实地稽核,对拒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单位采取预征手段,确保了社会保险基金的征收到位,做到了应保尽保,应收尽收。将缴费基数申报工作与社会保险稽核工作有机结合,对900家用人单位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申报进行了审核。通过以上举措,确保了社会保险扩面征缴任务的完成。
(二)攻坚克难,各项重点工作推进顺利。一是结合缴费基数申报工作,我们积极做好企业职工4险转5险工作。截止目前,4险转5险共8022人,自由职业者参保3980人,完成全年任务的240%。二是事业单位参加医保工作有序进行。符合条件的人员701人顺利参保,享受到职工医保的各项待遇。三是居民医保扩面工作取得实效。按照“边宣传、边参保”的工作思路,我们重点抓好在校学生的参保。通过向每个学生家长发放“一份医保宣传册、给城镇居民的一封信,一张参保登记表,一个参保须知”等宣传资料,共计2万余份。在服务上,做到有问必答,有喊必应。通过努力,我区学生儿童参保率达到了90%。四是社会化管理工作全面铺开。针对企业性质的不同,效益的好坏,以及退休人员数量的多少,采取共管和社区管理的不同的方式进行纳入,做到平稳起步,先易后难,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工作。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实行了“四走访”、“五慰问”、“六服务”等制度,全面提高服务质量。
(三)落实惠民政策,确保部分特殊人员享受充分保障。目前我区城镇居民养老补贴工作和新农保工作已全面实施。符合领取条件的人员901人从20*年7月起领养老补贴款。被征地农民进入基本生活保障率100%;根据市局有关文件要求,对符合条件的43名“三线”建设退休回宁定居“老军工”人员发放了生活困难补贴。通过努力,我区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四、以人为本,积极维权,促进我区劳动关系更加和谐
今年来,围绕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三大民生法律,建设和谐劳动关系,重点在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大力加强宣传,增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律意识。我们通过区有线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广场咨询活动、组织厂长经理及劳资干部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全面宣传、贯彻、落实“三法”,共开展广场宣传咨询活动15场,发放宣传资料2万多份,组织用工单位培训6场,培训劳资人员516人次,走访企业232家。为全区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奠定了基础。
(二)强化危机事件处理工作,及时有效解决劳动纠纷。近年来,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劳资矛盾和纠纷呈现急剧上升势头,特别在春节前后围绕建筑工地因拖欠工程款而引发的拖欠农民工工资集体投诉事件时有发生,个别案件由于农民工情绪失控而发生爬楼、爬塔、堵路等恶性事件,对社会稳定产生及其严重的负面效应。为此,我们制定了应急事件处理预案,在突发事件出现后,不分时间段打破常规按照应急预案立即在第一时间参与调查和协调,20*年春节前后,我们不分昼夜的成功处理了铁心桥朱家场工地爬塔事件、海外建设工地农民工集体堵路事件、贝斯特工地集体爬楼事件、明发商业广场和赛虹桥农贸市场集体上访事件,及时协调资金为298名工地农民工兑现了173.6万的劳动所得,通过积极有效的维权工作确保了春节期间的社会稳定。
(三)建设数字化仲裁庭,推进和谐仲裁。《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现以来,我区劳动争议案件呈现“井喷式”增长。截止10月底,我区仲裁委共受理劳动争议案2024件,比去年同期增长230%,原有的仲裁庭设施已不能满足需要。局里对此十分重视,在资金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投入近50元对仲裁庭进行了全面改造升级,新建了2个数字化仲裁庭和1个仲裁调解室。新仲裁庭具有先进的监控系统和信息化设备,体现了人性化需求,营造了和谐氛围,维护了仲裁庭审纪律。数字化仲裁庭的启用,大大加快了仲裁案件审理进度,提高了效率,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更加快捷的维权服务。
五、狠抓作风,加强管理,促进我局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在20*年获得市“行风建设示范窗口”的基础上,继续抓管理、抓服务,不断提升为民服务的水平。一是精心规划,注重细节,营造优美服务环境。各级劳动保障服务大厅区域功能明确,自助服务设备齐全,休息专区宽敞明亮,信息快捷高效,宣传资料充足有序。二是从严管理,加强培训,不断提升服务素质。继续完善了“工作人员服务手册”“首问负责制”、“一次投诉查实待岗制”等规章制度,统一言行标准,确保工作人员言行得体,服务规范。加强对全区劳动保障协理员的培训、考核,举办了第二届劳动保障知识竞赛,全面提高协理员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三是务实高效,多办实事,打造优质服务品牌。各级服务窗口均实行“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制度。在服务大厅内依次设置了相关联的所有业务窗口,群众可以在大厅内一次性完成所需办理的各项劳动保障业务,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广大群众。今年来,在全区劳动保障系统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先后获得了省“优质服务窗口”、省“先进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省“居民医保服务先进单位”,市“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先进单位”等荣誉。
2009年主要工作目标
2009年,我区将继续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服务水平,确保完成实现就业再就业3500人次、城镇登记失业控制在5000人(含失地农民)以内,职业技能培训5800人、城镇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98%以上、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70%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00人次。为建设“五有”社会,实现“五个率先”作出新贡献。
一、进一步加大投入,打造一流的劳动保障服务平台。
随着劳动保障工作内容和内涵的不断延伸,基层保障服务平台的建设至关重要。2009年我们将结合《市政府批转市民政等部门(关于统一社区专职工作者工资补贴待遇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宁政发[20*]159号)精神,与各街道密切协调,通力协作,进一步加大投入,按照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到位”的要求对全区56个社区12个行政村中未改造、升级的20余家社区保障站全面开展提档升级工作,加大新建、改造出新力度,提高信息化程度,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宽敞整洁的办事环境。
另外我局将继续加强劳动保障队伍建设,坚持凡进必考、持证上岗,规范制度、严格管理和强化培训,不断提高的原则,努力提高协理员的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打造一支服务意识好、工作水平高、为民办事能力强的劳动保障队伍。
二、进一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就业援助力度。
最近发生的金融危机已经演变成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势必会对我国的实体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将对就业工作带来空前压力。因此明年我局一是继续扩大再就业资金规模,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明确就业困难援助对象和工作目标,推广实行“保姆式”推荐就业服务模式,确保就业困难人员得到及时援助,“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二是建立“区创业指导服务中心”,鼓励和推动创业带动就业。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鼓励初始型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通知〉(宁政发[2006]196号)精神,充分发挥《再就业优惠证》的促进作用,扩大小额担保贷款基金规模,大力宣传和弘扬“自强、自立、勤勉、诚信”的创业精神,鼓励更多的劳动者自主创业,勤劳致富;坚持“以发展促就业,以创业增就业”思路,以创建创业园、创业街、创业社区和创业家庭“四创”活动为抓手,加大资金投入,让各类创业园、创业街等变成创业培训基地,起到创业“孵化器”的作用。区劳动就业管理中心组织专业人员建立一个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做好全区创业人员、创业园的管理服务工作。三是认真贯彻落实市局《关于进一步支持和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宁劳社[20*]11号)精神,建立局机关干部重点联系帮扶制度,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就业困难,对各项就业优惠政策以及其他部门政策加以落实和帮助,对涉及到的行政收费进行梳理,坚持能收能不收的不收,能高能低的就低原则,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切实帮助解决发展难题。四是做大做强南京技能人才市场,构建人才供求桥梁。1、进一步探索就业市场服务新模式,加大整合人力资源市场与人才市场力度,实现资源共享,提供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劳动合同备案、社会保险关系办理、代存档案、职称评定、代办户口等“一站式”服务,为方便群众办理手续提供优质服务。2、根据就业形势需要,把每周四、周五两场招聘会扩展到周四、五、六三场,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更多的求职机会。3、对已投入运行的“用人单位信息库”、“南京技能人才库”和“南京技能人才市场网站”进一步进行改进优化,搭建起方便快捷的网络招聘平台,为企业招聘和劳动者求职提供信息化手段。
三、进一步优化资源,打造雨花特色的培训体系
选择师资力量强、信誉好的培训机构,进一步建立市场化、社会化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南京市通用职业技术专修学校和贝特职业培训学校等社会各类培训资源优势,努力拓宽培训面,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办有市场需求的职业、工种培训。做好职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初级技能鉴定和证书核发工作。深化创业培训,重点搞好对新生劳动力、农民和失地农民的培训。坚持联合办学,不断提高特殊工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培训的数量和质量。继续在“订单”和“定向”式培训上下功夫,对企业急需的、就业前景看好的电焊工、行车工、钳工、数控机床、汽车修理等工种,采取由政府出资补贴的方式进行培训,实现与就业岗位的对接,做到培训一个、上岗一个、稳定一个,提高培训质量,推动我区培训工作再上新水平。
四、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一是扩大保障范围,实现我区所有居民老有所养。将农村各类人员均纳入保障范围,对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农村老年人员发放养老补贴,确保我区居民老有所养。二是完善制度,推进城镇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将所有企业全部纳入参保范围,实现城镇居民医保覆盖无盲点,为农村居民从新农合转换到居民医保做准备。三是破解中断人员续保率低的难题。通过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劳动保障平台,健全中断人员基本情况台账,完善中断缴费人员跟踪服务机制。四是全面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对不同企业,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认真做好退休人员的移交工作,维护社会的稳定。全面落实各项服务制度,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能力。在全区开展退休人员健康体检工作,组织退休人员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帮助退休人员建立自管组织,丰富退休生活。
五、进一步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当前就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条,一是结构性失业矛盾依然严重;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的城乡统筹就业问题;三是就业弱势群体面对市场就业缺乏竞争力,没有公平就业的良好环境保障。因此明年我们将通过加强舆论宣传、规范各职业介绍机构中介行为、加强用人单位招聘管理以及规范招聘信息等措施极力改进目前就业市场存在的不规范行为,努力引导和营造一个良好的公平就业的环境,减少就业歧视。
六、进一步贯彻《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全面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一是强化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努力消除用人单位对劳动法律法规认识中的盲区;二是以增强执法能力为目标,打造一支善于工作的执法队伍。大力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工作,将劳动保障监察的工作平台前移到街道和社区,强化对用人单位的服务、管理和对劳动者的服务;三是继续提高劳动争议仲裁处理效能。坚持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逐步在各类用人单位建立劳动争议调解机制,继续大力推进劳动争议仲裁实体化建设。充分发挥街道社会保障所、站协理员的作用,使局、所、站形成合力共同办案,从根本上解决劳动争议案件处理周期长的现象,全面提升劳动争议仲裁的处理效能。
篇8
关键词:种粮大户 基础设施 生产成本
种粮大户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代表中国农业未来的重要力量。培育种粮大户,是实施适度规模经营、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种植,提高土地效益,提升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破解“未来谁来种地”,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必由之路。目前,种粮大户在提高种粮效益、稳定粮食生产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但是,在扶持发展种粮大户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基础设施不健全。种粮大户承租的农田普遍存在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部分流转田块水利条件差,种田靠天收的现状还难以改观,水利渠道、电力设施建设滞后,往往出现大旱之年引水灌溉困难,大涝之年排水降湿困难。路网不配套,机耕路少,路面状况差,不利于运输与机械作业。晾晒、仓储设施不到位,影响粮食后期的品质和保存。种粮大户因土地租期不定、地块分散、资金不足等原因,也无力或者不愿投资完善水利设施和购置大型农机具。且涉及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巨大,新型经营主体难以独自承担,种粮大户渴望政府给予扶持。
粮食生产成本上涨较快。我国农业已进入生产高成本时代,粮食、大豆、油料、棉花、糖料、蔬菜等农产品每亩投入量的增加快于同期每亩产出量的增加,收益率明显下降。在农产品生产投入增量中,直接生产成本上升是推动农业生产总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种子、化肥、农药、农膜、机械作业、排灌、土地租金、劳动力等成本,占总成本80%以上,严重影响种粮收益。一是土地租金上涨。随着城镇化建设和惠农政策的实施,租地成本年均上涨15%左右,有的地区平均达到1000元/亩/年,成方连片、地段好的可达到1200元/亩/年。二是劳动力难找。种粮大户自家劳动力常常不能满足生产所需,雇工现象普遍。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适龄劳动力越来越少。所以对于种粮大户来说,“人难请”成为一大难题。在农忙季节,能请到的季节工年龄基本都在60岁以上,而且日工资也较高。三是农资成本上涨过快。近年来,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价格年均涨幅普遍在10%以上。四是农机具购买成本和服务成本有大幅增加。五是土地整理费用高。“小田并大田”、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恢复土壤肥力需要增加更多的投入。
Z食生产风险大。首先是自然风险大,高风险影响农业生产效益。农业靠天吃饭,自然灾害风险高,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各种灾害承受能力低,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涌现和经营规模逐渐扩大,千家万户的经营风险集中到他们身上,并随之放大。其次是经营风险大。目前的粮食市场全面放开,如果价格趋升,销售顺畅,不易出现积压滞销的情况。另外,目前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是10元/亩,最高赔偿标准为小麦320元/亩、玉米300元/亩。如果遭遇严重灾情,赔偿款甚至不足以支付土地租金。
销售价格偏低。自然灾害损失与市场波动对种粮大户的影响最大,两者加起来占到了经济损失的80%以上。由于种粮大户担心自然灾害损失与市场波动影响,加之缺少烘干和仓储设备,又迫于上缴租金、还贷款等巨大压力,多数农户只能选择收获后立即销售,遇到价格走低,增产不增收,甚至严重亏损。加上国家的种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均由转出土地的原农户享有,种粮大户只能享受上述补贴项目之外的专门对于大户的补贴很少,种粮大户生产经营困难。
发展资金紧缺。农村金融服务缺失,种粮大户融资难。在对种粮大户的调查中,普遍反映影响农户种粮经营规模的最大因素是融资难。资金紧缺是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瓶颈。一方面季节性投入资金大,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同时还要缴纳大额的承租费,雇佣劳力,发放工资。另一方面银行贷款难,目前农村信贷手续复杂,贷款金额少,加上农田不能抵押,缺乏有效的担保,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而言,由于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资产不足,实力不够,又缺少必要资产抵押,存在银行融资困难问题。
土地流转不规范。土地承包期限影响了大户对土地的持续投资,包括土地经营权到期后的土地附着物归属问题等。土地流转合同期限的长短是决定种粮大户土地投入的重要因素。从种粮大户与土地流转户签订的土地流转年限看,70%以上都在6年以下,其中流转年限在5年以下的占40%,有些甚至一年一签。没有稳定的土地经营权作保障,种粮大户很少扩大投资购买大型农业机械、修缮水利设施和扩大种植规模。很多农户担心土地流转之后无法收回,所以不愿意流转。这样容易形成“插花田”,使土地不容易集中连片,机械化作业不容易推广,从而无法降低生产成本。
土地流转信息市场体系尚未建立、完善起来,供需双方信息有效对接机制缺失。土地流转服务不够,土地承包不规范,影响持续发展。部分经营主体承租他人土地只是通过口头协议,与农户间没有规范的文书合同,伴随土地租金在年度间的涨落变化,农户和经营主体间的租种矛盾时有发生,导致土地流转不能持续、稳定开展。
农业社会化服务不到位。随着农地加速流转,各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但与之相配套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相对滞后。种粮大户普遍未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培训,对农业新技术掌握较少,科学种田水平不高,迫切需要农技部门专家在品种选择、病虫害防治、配方施肥、田间管理、市场信息、产品营销、绿色生态有机农业、标准化生产等方面进行技术培训与指导。但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问题,服务与农民实际需求不能有效对接,很多工作没有落到实处。由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经营主体对新型农业技术的使用积极性并不高。一些新型农业技术虽然具有明显的增产、节本、增效潜力,却因为缺乏从中央到地方的奖励措施而难以有效推广。
过度开发农业资源。生产粮食,拼资源拼消耗,已经持续多年,这种生产方式不可持续。我们用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但是,为了保吃饭、保供给,不得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投入品,付出了很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在这种大环境下,种粮大户普遍存在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投放量过高、有效利用率低问题。
基层政府对种粮大户支持力度不够。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务农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今后“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已经很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为解决这一问题,今年中央明确提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要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构建新型农业体系的重要抓手。但是,实际情况是70%的种粮大户都觉得基层政府对他们的支持力度不够,奖励政策不到位。
产品缺乏品牌支撑。生产成本上涨过快,经营效益下降,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价格涨幅较大,同时劳动力价格也由以前每天50~60元,上涨至60~70元,严重影响了种粮的直接经济效益;种粮大户由于没有晒谷场和仓储条件,粮食收获后必须及时销售出去,虽销售渠道顺畅,但粮价仍偏低。生产的农产品没有品牌,只能赚辛苦钱,不能赚大钱。生产的产品没有品牌,盈利能力低。自主品牌比例、产品认证率低。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M一步提高,对优质食品的需求会不断增长,加快高级别农产品认证有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居于有利位置。
部分种粮大户经营目标不明确。部分种粮大户没有长远的粮食生产经营规划,有些人承包很多耕地的目的不是为了认真地搞粮食生产,而是希望以种粮大户的名义争取得到政府部门对其的项目资金支持或奖励资金,或是通过销售其经营的粮种、农药、化肥及农机服务上获取利润。近年来,土地租金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涨,粮食生产成本不断提升,种粮效益比较低。尽管国家对粮食生产进行补贴,但生产粮食的经济效益远不如种植非粮作物。因此,部分种粮大户选择了部分或全部种植效益相对较高的经济作物,如蔬菜、果类等,偏离了种粮主体。
篇9
发展潜力巨大的项目――经销空气净化产品
概况:空气净化产品种类不下千种,包括:空气净化器、常温媒过滤网、光触媒、清除甲醛设备、空气过滤器、芳香型经济观赏型植物、具有净化功能的观赏型植物等等。
投资门槛:几千元至十万元不等。
投资回报:单品销售平均利润率70%―150%左右,大约3―6个月可收回前期投资。
市场现状:2016年第一季度空气净化类产品总销售额接近了50亿元人民币,2016年第一季度比2015年同期上涨了2.6个百分点。空气净化类产品的销售市场进入了稳定发展期。当前行业平均利润率相对较高,同时经营风险又相对较小。
市场容量:据2016年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环境监测中心和北京联合大学室内环境检测与评价中心的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国内空气净化产品的销售市场容量超过了2000亿元人民币。
市场前景:据北京市建筑装饰协会建筑装饰室内环境保护委员会统计,仅北京一个城市就有超过500万个家庭寻求过或正在寻求室内空气净化产品。调查显示超过70%的家庭倾向购买空气净化产品,同时这个比例还呈上升趋势。可见经销空气净化产品的市场前景相当广阔。而且如今雾霾天气在全国十分普遍,人们更加重视空气净化产品。
政策:国家针对空气净化行业目前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但从一些地方政府举措可以看出国家对空气净化行业还是持支持态度。如北京一座城市就有60多家便民检测治理机构,而且每家检测治理机构都在销售相关的空气净化产品。
趋势:技术――目前的空气净化产品大部分是以活性炭物理吸附为工艺原理。现在已经有光处理的净化产品研发出来了,有可能会在未来2―3年内取代现有产品。
销售――目前多数产品都是进入卖场进行销售。随着产品种类的增加,这种营销方式为投资者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越来越低。注重售后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的营销方式将成为新的竞争手段。
点评:
目前,空气净化产品的销售已经从培育期过渡到了发展期。市场对产品认知度提高,投资者经销风险降低,获利比较容易,而且经营的安全期较长。这个安全期至少有10年左右。
须及时进入的“黄金项目”――经销安全防护产品
概况:安全防护行业产品种类主要包括:手机动态视频监控项目、手机彩信智能监控项目、隐形安全防盗网、防盗报警器等等。
投资门槛:几千元到几十万元不等。
投资回报:经销安防产品单品平均利润率在80%―300%左右,大约3个月可收回前期投资。
市场现状:现在安防行业在我国属于市场培育期,市场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0%。2015年销售额为340多亿人民币,比预期高出了120亿元人民币。市场需求远远大于供给。
市场容量:中国安全产品防范行业协会预测,今后5年内安防行业将发展成为一个蕴藏着数千亿人民币(不含工程费用)的大蛋糕,年增长幅度为15%。
市场前景:在我国南部多个城市中,2016年第一季度安防产品销售份额比2015年同期销售份额高出了将近6亿元人民币,而且上升趋势还在继续。加之政府对娱乐场所安装安防设备的强硬举措,使得安防产品的市场销售前景变得广阔起来。
政策:现在部分城市的公众场所也强制性安装安防产品,如北京市规定,幼儿园、学校必须都安装安防产品。国家的强制性举措为安防产品的销售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趋势:政策――国家既然强令娱乐场所、幼儿园安装安防设备,就有可能要求其他公众场所也安装安防设备。政策有望成为安防产品销售的东风。
销售――现在安防产品的销售更多依靠政府或公安部门的政策导向支持,而将来可能更多依靠的是终端服务,依靠口碑营销来获取更多的客户。
技术――很多安防产品的功能都是单机实现,今后安防产品更多倾向于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功能。此类产品将会是未来几年安防产品主流销售产品。
产品――目前防盗报警设备销售火爆,但安防市场销售最大份额是视频监控设备销售。销售视频监控设备的利润要比防盗报警设备高出很多。
点评:
处于市场培育期的安防行业,理论上不适合中小投资者介入。因为市场处在培育期时在经营上有一定政策风险。但从目前国家政策看,国家支持安防行业,而且还有可能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因此从抢先占有市场份额上看,中小投资者可考虑进入。
投资回报诱人的项目――经销电信及互联网产品
概况:2005年开始,中小投资者可以经销电信及互联网的相关产品,如门户网站、网络游戏、手机增值服务、网络电话、短信实名、电话实名系统、手机游戏等等。
投资门槛:1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
投资回报:利润率在300%左右,大约3个月可收回前期投资。
市场现状:中国信息中心统计资料显示,2016年中国网络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上万亿元,将会比2015年增长47%。数据表明该行业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市场容量:2015年,中小投资者可以经销产品的市场份额大约2000多亿元人民币。
市场前景:网络、微信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信息传输载体。而且网络与微信的普及速度大大超过了电信及互联网行业的市场饱和速度,高出了将近22个百分点。这为投资者进入该行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投资前景十分乐观。
趋势:市场――未来几年,该行业将会成为现代服务业的生力军。
技术――电信及互联网行业是技术更新换代最快的行业,往往一个产品的市场刚要饱和,因为一项新的技术出现,又将产品市场的份额扩大。
产品――虽然经销电信产品的风险低于网络产品,但是其前景不如网络产品好。因为越来越多的电信产品要通过互联网才能实现功能。它对互联网的依赖,使得经营网络产品的前景更好。
点评:
电信及互联网行业的投资回报率十分高,但它也是把双刃剑,如果把握不好,不仅难以赚取财富,还会使自己陷入困境。所以中小投资者进入该领域时要对所经销产品的公司资质(是否有国家文化部发的网络经营许可证,是否有三大网络运营商合作协议等)考核清楚。
赚钱稳当的项目――经销小家电产品
概况:2015年是国内小家电销售的高峰年。小家电包括:美容小家电、健身小家电、保健小家电、日用小家电、厨卫小家电等等。
投资门槛:几千元到十几万元不等。
投资回报:单品销售的平均利润率在30%― 100%,大约3个月可收回前期投资。
市场现状:小家电的生命周期在3年至6年,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某种产品的市场刚刚饱和,可能具有替代性的产品就会出现。现在我国小家电行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市场需求量年增幅突破了30%。
市场容量:中国家电市场调查研究课题组调研数据显示,到2017年,国内小家电销售额将达到5000亿元,预估峰值将不低于7500亿元。而国内小家电市场容量至少有3500多亿元。
市场前景:随着连续两年小家电的销售增幅都接近30%,该行业具有快速发展的空间。
政策:国家对家电领域实施严格的3C认证制度。
趋势:政策――尽管有3C认证,但是使用小家电造成的事故还是不断发生。国家有可能出台比3C检测标准更为严格的新认证标准。
点评:
由于小家电的生命周期很短,产品更新换代快,所以造成小家电平均利润率在30%左右。小家电的销售适合不愿冒险、追求平稳的投资者进入。
永远不会消逝的赚钱机会――经销教育培训产品
概况:教育培训产品主要包括:环保教具类、培训教材类、幼儿玩具类、环保文具类等。
投资门槛:3000元――30万元之间。
投资回报:单品销售利润率在100%―500%之间,大约3―6个月可收回前期投资。
市场现状:教育培训业相关系列产品销售属于市场培育期,市场远没有达到饱和。这点从数字上也可以看出,2015年第一季度相关产品销售额在160多亿元人民币,而2016年第一季度相关产品销售额在190多亿元人民币,增长幅度在15%以上。
市场容量:根据2015年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教育培训产业相关产品销售的市场容量在1700亿元人民币。现在市场供应能力不足20%。
市场前景:“终身教育”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因此销售与教育培训相关的产品市场空间很大。
政策:2015年国家对教育培训的教材有相关规定,只有通过政府各级教委审核批准的教材才能进入市场销售。
趋势:产品――幼儿培训、各种新兴职业培训将成为培训业的支柱力量。经销这些培训领域相关产品的市场前景更为看好。
点评:
虽然该行业尚属市场培育期,但是政策风险并不像经销电信及互联网行业产品那样大,只要所经销的教具、教材、玩具通过教委认可即可。其中环保教具风险最低,经销的条件也相对简单。
进入门槛低的项目――经销电脑辅助用品
概况:随着电脑的普及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电脑辅助产品逐渐被开发出来。如USB系列产品(USB空气清新器、USB小风扇、USB吸尘器等)、电脑防辐射产品、电脑远程控制器等。从2010年中期开始成为了中小投资领域的热点之一。
投资门槛:仅需几百元到几千元即可。
投资回报:单品销售利润率在50%―150%,大约3个月可收回前期投资。
市场现状:该行业中产品的核心技术大同小异。因此一个产品从上市到消亡基本上只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就单个产品来说,市场饱和速度很快。但就整个行业来说,不断有新产品出现,市场就不断更新,基本上不会出现饱和现象。
市场容量:截至2016年上半年,国内电脑辅助产品的市场容量在千亿元人民币以上。但目前国内部分厂商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产品更多供给海外。国内可供中小投资者以经销形式介入的市场空间不足500亿元人民币,但国内的市场需求在1000亿元人民币左右。
市场前景:2015年全国家庭电脑普及率达到68%―70%,城市家庭电脑普及率达75%―80%。据国家信息中心统计,6成的电脑使用者想尝试使用电脑辅助产品,4成的人愿意使用此类产品,超过3成的人喜欢使用此类产品。可见此类产品市场空间巨大。
政策:国家对电脑辅助产品并无任何政策,只要产品能通过国内的3C认证、ISO9000系列认证,就可以获得进入市场的“通行证”。
趋势:销售――因为产品外观、技术特点的相似性很强,谁的营销方式更人性化,谁将在竞争中获胜。
产品――具有环保、保健、健身功能的产品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将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
市场――未来3―5年内,地县级城市是产品销售的主要市场。
点评:
政策风险低,资金投入也不大,对投资者自身素质要求也不高,经销电脑辅助产品是中小投资者的较佳选择。因为电脑辅助产品的主产地在我国广东省和浙江省,加之产品更新速度较快,需要投资者要学会抓住地区信息不对称的市场需求,将销售产品主战场开设在我国北方地区或是二三级城市。
前景乐观的项目――经销节能产品
概况:中小投资者经销的节能产品主要包括:节能玻璃、节油器、节电器、节水设备、节能建材,节能空调等等。
投资门槛:几千元到十几万元不等。
投资回报:单品销售利润率在100%―150%之间以上,大约6个月能收回前期投资。
市场现状:节能行业整体属于市场培育期。2015年销售额突破了300亿元人民币,2016年上半年销售额接近了170亿元人民币。数字说明节能产品销售市场开始良性循环。
市场容量:我国节能产品的市场份额大约在2000亿元人民币左右,其中属于中小投资者可以进入的经销领域市场份额大约在800多亿元人民币。
市场前景:国家鼓励和提倡“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些都为经销节能产品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能源价格的一再上涨,也使得人们认识到节能产品的重要性,节能产品销售量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趋势:政策――国家从宏观方面(能源使用)考虑,可能在未来几年内会出台类似强制使用节能型建材的相关政策规定。这可能会成为节能产品销售的一个良机。
销售――目前节能产品销售更多的还要依靠政府行政手段,单纯依靠投资者自身能力很难打开市场。但是已有投资者通过政府倡导来销售产品的成功案例。未来几年将政府倡导作为辅助手段的营销方式将会成为主流。
点评:
环保、节能产品很多都是“叫好不叫座”,这让很多中小投资者望而却步。但是在能源价格不断上涨,各种设施无法更新成节能型设施的情况下,节能产品将会迎来自己的春天。投资回报的时间相对较长一些,需要投资者要有更多的耐心。基本上需要半年才能收回前期投资。
发展势头迅猛的项目――经销汽车辅助用品
概况:中小投资者实际上是进入汽车后市场中的汽车饰品、汽车防盗、安全产品领域。
投资门槛:5万―10万元之间。
投资回报:单品销售利润率为80%―200%,大约4个月可收回前期投资。
市场现状:2015年汽车相关用品的销售额为160亿元人民币,2016上半年销售额就已经达到了130多亿元人民币,增长速率为38.4%。该行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市场容量:2016年初市场利润空间总额超过了3000亿元人民币,其中经销汽车用品的市场空间超过了800亿元人民币。2015年仅仅实现了不到20%的市场份额。
市场前景:随着私家车的保有量不断增加,汽车饰品、安防产品的销量将会继续走高。因此投资前景十分广阔。
政策:国家对汽车用品,尤其是安防产品的质量把关十分严格。小投资者选择经销的产品必须严格检查厂家的相关认证(3C认证、安全认证等)。
趋势:销售――“合作”胜过“单挑”,现在人们买车追求的是一站式服务,中小投资者应该学会与汽车经销商进行合作。只有合作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点评:
近两年是购买私家车的高峰年,这个势头还在继续上升。此时无疑是投资汽车辅助产品经销最好时候。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发展势头过猛往往带来偏差,国家就会采取行政手段进行干预。像有些城市已经执行摇号购买牌照政策,因此建议中小投资者将投资重点放到经济刚刚起步区域或者三四线城市。
今年火爆的项目――经销婚庆用品
概况:2016年是近3年内国内婚庆的高峰年。婚庆用品主要包括:绢花,不锈钢拱门,铁艺花架,罗马柱,烛台,新奇喜庆用品,结婚证盒,结婚纪念册、插花工具,气球冲气机,电子遥控彩球、泡泡机,冷焰火,喜糖请柬,纱绸蝴蝶结,结婚情侣娃娃等等。
投资门槛:数千元至二三十万元不等。
投资回报:单品销售利润率100%―600%,大约3个月可收回前期投资。
市场现状:近两年婚庆市场的发展速度很快,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市场运作十分成熟。
市场容量:我国每年婚庆市场都有上百亿的市场份额,其中经销婚庆产品的市场占了将近60%。
市场前景:虽然经销婚庆用品市场庞大,但民俗对其影响很大。如明年在民俗中属于淡季,婚庆市场就会趋于冷清,因此中小投资者进入这个行业时需要把握住进入的时机。2017年下半年进入是最好的时机。
政策:婚庆用品中有部分产品属于易燃、易爆危险品,国家安全生产监察局的危化监管部门开始关注婚庆用品中危险品。部分省市已经明令规定婚庆过程中禁止使用危险品。
趋势:政策――鉴于部分城市有过春节禁止燃放烟花鞭炮的规定,国家可能会出台在婚庆过程中禁止使用危险品的规定。因此中小投资者在选择经销产品种类时,应尽量不去经销危险品。
技术――政府禁令会促进婚庆用品的技术突破,预计电子类礼花、鞭炮将会成为婚庆用品市场的一匹黑马。
点评:
婚庆行业可以说是今年最火爆的行业。中小投资者单独经销婚庆用品不如开婚庆公司兼营婚庆产品。投资者现在进入婚庆领域,经营风险最小,因为市场中已经有了很多成熟且成功的运作模式。
风险低的项目――经销礼品及玩具
概况:玩具、礼品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各种新奇特玩具、礼品。
投资门槛:几千元到四五万元之间。
投资回报:单品销售的利润率在50%―400%,大约4个月左右即可收回前期投资。
市场现状:该行业已经进入到了成熟期。2016年上半年的市场份额与2015年同期相比仅高出了4个百分点。
市场容量:据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玩具礼品经销类市场份额都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市场前景:从2015年开始我国进入了玩具、礼品消费年,2015年全年玩具、礼品的销售额接近了1000亿元人民币。据全国轻工业信息中心预计这种消费热潮至少可以持续到2020年左右。
政策:国家近年出台了玩具也需要进行3C认证的相关法律规定,使得大量不具备认证条件的小企业倒闭。
趋势:利润――由于国家对玩具、礼品生产的监督力度将加大,出台了玩具也需要3C认证的法律规定。因为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大(产品需要认证),使得经销者的利润率降低。
篇10
一、现代都市农业的定义
(一)都市农业的定义回顾
现代的都市农业概念最早出现在1930年出版的《大坂府农业报》上,但作为学术名词则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青鹿四郎1935年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都市农业理论,最早把都市农业表述为“城市农业区域”或“城市农业生产方式”。197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在《日本农业模式》中,明确提出“城市农业”(UrbanAgriculture)概念。都市农业术语出现后,农业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学者纷纷探索都市农业的本义。(1)美国农业经济学家欧文·霍尼(1950)认为都市农业是在都市周边地区的都市楔形农田上进行的绿地建设和发展园艺业、果林业。(2)德国学者史密特(1996)将都市农业定义为一种位于城内或环城区的产业,它生产或养殖、加工或运输各种食用和非食用的产品,然后使用城市或城市周边地区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产品和服务,反过来为该城市地区提供大量人力物力资源以及产品和服务。(3)德国学者穆斯蒂尔(1998)将都市农业定义为在城市或城市周边地区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4)中国学者俞菊生(1999)认为都市农业包括城市内镶嵌插花状的小块农田、庭院和阳台绿化、城乡结合部的近郊农业、远郊甚至环大都市经济圈在内的适宜大都市市场需要的农业。(5)中国学者张强(1999)认为都市农业是地处城市郊区的农业以及市区扩展而划入市区的农业。(6)中国学者宋金平(2005)认为都市农业是处在大城市边缘及间隙地带,依托大城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名、特、优、新农副产品和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具有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教育和创新功能的现代农业。(7)中国学者张林成(2005)认为都市农业是分布在城市内及其周围地区或者大都市经济圈内,紧密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特殊形态的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农业为标志,以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要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
如上定义有个共性,就是强调都市农业的地域性和经济活动类型。从这个角度讲,可以把德国学者穆斯蒂尔的定义看成是这类定义的高度概括。但是,如果从概念体系的内部结构完整性和外部功能配合性的要求来衡量,这这些定义都存在明显的不足。从内部结构完整性来看,这些定义都丢失了都市农业的主体、生产目的、生产种类、产品等核心内涵;从外部功能配合性来看,都没有与城市生态环境、食物供应系统、乡村农业等相关概念建立配合关系。为此,需要对都市农业概念进行重新界定。
(二)都市农业的新定义
受如上定义的启发和满足概念界定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功能要求以及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的需要,我们将都市农业界定为:一种发生在市内或市外周边地区的,由城乡居民经营的,能提高市民生活质量、能为市民提供劳动就业和农业教育机会、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促进城乡社会协调发展的多效能农业生产模式。这样界定现代都市农业,能引导都市农业朝着多效能方向发展,使都市农业走上科学发展轨道。其合理性如下。
(1)这种定义强调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现代人只有转变常规农业经营方式,才能消除农业的负外部性效应。现代社会在都市区域开展农业生产,就是要转变农村地区破坏生态环境、缺乏人文关怀的常规农业经营方式,挖掘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人文功能和社会功能,使农业成为改善城市生态、为市民提供安全食品和优质生活空间的产业系统。
(2)涵括了目前出现的都市农业的所有经营类型。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地都市农业出现了种植农业、养殖农业、楼宇农业、园林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休闲农业、体验农业、教育农业等经营类型。都市农业概念应该涵括这些经营类型。
(3)概括了都市农业经营主体。现在从事都市农业的人不仅是城郊农民,还有市内的园林园艺工人、居家赋闲的退休市民、城市家庭主妇等。我们在定义中用“城乡居民”一词概括了这些都市农业经营者,强调了都市农业的经营主体。
(4)规范了都市农业的生产区域。都市农业应该特指在城市区域进行的各种农业生产。界定都市农业概念必须确定其区位范围和地理空间。如果都市农业定义不限定在城市区域,在实践上会产生许多误解,在操作上难以与乡村农业划定边界,也不便于都市农业的行政管理。所以,在定义中突出都市农业的生产区域是必要的。
(5)突出了都市农业的多重功能和产品特性。都市农业能为城市提供生态环境、安全食物、劳动就业、休闲娱乐场所、环境与农业知识教育场所;提供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缓解精神压力、陶冶情趣的生活方式。这些产品与服务以及生产功能是都市农业区别乡村农业的一个根本特点。
二、现代都市农业的经营形式和经营现状
作为城市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式,都市农业应该成为一种产生经济、生态、人文、社会效益的农业发展方式和发挥经济、生态、人文、社会功能的农业发展方式。自现代都市农业兴起以来,世界各地出现了新奇各异的多效能的都市农业经营形式。
(一)都市农业主要经营形式
(1)郊外生态防护林业。这是人类为了调节城市气温、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治理洪涝灾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城郊地区开发的一种都市农业。这类经营领域在食物短缺的时空环境里不受重视。在过去,许多城市郊区本应成为生态防护地带,但被一座座工厂、养殖场和一块块蔬菜基地所占领。结果造成城市周边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和地下水枯竭、空气质量下降。有了这些教训以后,人类才重视郊外生态防护林业。如近年,法国用财政在一些城郊山区和岛屿建立了7个无住户的国家级自然生态保护区[9]。近些年我国一些特大城市也开始重视这种都市农业。如北京,在2005年制定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提出,将重点支持京津风沙源治理、建立第二道绿化隔离带、营造水源保护林;又如上海,在“十一五”规划中也提出,要把上海城郊结合部建设成为城市的绿色屏障、安全空间、城市生态补充基地。
(2)郊外食物农业。这是建在生态防护林业带和城市之间的,给市民提供安全粮食、蔬菜、水果、肉食蛋禽、奶制品等食物的一种都市农业。其经营领域包括蔬菜种植、粮食生产、家禽家畜养殖、水果种植、食品加工等。由于市民需要足量的、安全的食物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因而郊外食物农业将向生态化、优质化、集约化、工厂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另外,发展郊外食物农业,要以都市市场为轴心、要注重资金、智力、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要注意引进工业生产管理技术和生物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尤其要以生产优质安全的高档农产品为经营目标。只有这样郊外食物农业才能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
(3)城市园林园艺农业。这是都市农业服务城市的主要表现,也是人类通过农业手段为城市提供绿色空间、园林景观、绿色公共活动场所、优质空气的重要领域。这种农业活动有悠久历史,自古以来,人类就重视城市园林园艺建设。现代市民把城市园林园艺美化视为都市农业的重要领域,并利用园林园艺工程美化城市空间。如法国,用绿篱带将住区与工厂、高速公路及污染区隔开,以营造宁静、清洁的人居环境;一些新城刻意保留部分农业用地,在城内种植蔬菜和花卉,制造农业景观。巴黎大区在城市规划中划定了自然保护区和农业保护区,提出要将农田、河谷、森林、公园等绿色空间联结起来,形成贯穿整个大区的绿色脉络。城市园林园艺农业包括郊外景观林木、草业、花卉生产和市内绿化、美化工程两大领域。前者是城市园林园艺农业的初级产品生产过程或原材料供应过程,生产地主要集中在城郊农村。后者是城市园林单位或郊区园林园艺公司将郊区的林木、草皮等其他植被移栽到城市住宅区、街道和道路两旁、街心花园、市内公园以及其他绿化地带的过程。两者是园林园艺市场的供求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郊外景观林木、草业、花卉生产是市内绿化美化工程的基础,为城市绿化和美化生产源源不断地供应原材料;市内绿化美化工程是郊外景观林木、草业、花卉生产的价值体现,为郊区景观林木、草业、花卉生产提供了强大需求。城市园林园艺农业发展过程就是这两种生产的协同过程。
(4)城郊旅游农业。城郊旅游农业属旅游农业,源于西方市民乡村旅游,在国外有70多年历史、在中国有30年历史。但世界各国对其称呼不同,德国叫“度假农庄”;日本叫“度假农业园”;澳大利亚叫“休闲牧场”;奥地利叫“农家旅游”;韩国叫“观光休闲农园”。它有农业公园、观光农园、体验农园、教育农业等四种经营形式。农业公园就是经营者在农业生产中融入城市公园经营元素,将农业生产场所转变为城乡居民观赏、游览的城郊公园;观光农园就是城郊农户将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生长以及农产品观赏或采摘活动成片开发为供市民旅游的场所;体验农园就是城郊农户用租种方式将耕地转化为供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劳动乐趣的场所;教育农业是郊区农业经营者或市政府为了给城市孩子提供一个了解农业知识和农业生产过程的机会而开发出来的都市农业经营模式。城郊教育农业是在城市传播农业文化的主要形式,但经营方法各不相同。如日本是把城市子女送到郊区农户家寄宿并参加农业劳动;法国将其作为农业职业培训方式。法国政府规定凡从事农业者都要在教育农场接受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为此建有1000多家教育农场,并受制国家农业部门职业培训中心。法国的城郊教育农业效果比较好。
(5)市内楼宇农业。这是城市内的居民在城市楼宇间可用空间里从事种植和养殖的多功能农业经营方式。楼宇农业的产生源自市民对田园生活方式的向往和对住区生态环境的高要求。世界上解决了食物保障问题的市民一般把从事楼宇农业作为调节和美化生活的手段,而处于食物供应短缺状态的市民一般把发展楼宇农业作为家庭食物供给的一条途径。但是在农业生产受到工业化污染的情况下,一些市民也重视楼宇农业生产,将它作为解决食物安全的一种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市内的楼宇农业成为城市食物农业的一部分。市内楼宇农业根据生产地点不同,有多种经营方式:第一,自家庭院、阳台、楼顶甚至外墙等狭小空间的绿化与美化种植,包括室内、阳台、庭院种植观赏性植物和水果植物、盘载蔬菜、小动物饲养,室外墙壁植草和藤蔓植物种植;第二,楼盘间空的绿化和美化种植,包括种草、植树;第三,旅馆饭店接待大厅的美化种植,包括移动的盆载植物和固定的植物装饰;第四,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绿色种植,包括街道绿化美化种植和钢架吊盆蔬菜种植。
(6)都市文化农业。这是农业经管者借用文化产业经营技术,通过开展文化活动促进当地农业发展和利用农村文化资源,给市民提供优质农产品、文化旅游服务、农业手工艺品、农村文化产品,从而获得较高经济收入的农业经营形式。主要有四种经营方式:第一,民俗旅游。这是经营者以民俗事象为经营内容、以文化旅游社区为经营空间,为市民提供旅游服务的文化农业经营形式。都市发展民俗旅游具有优势,因为都市人多,旅游服务需求量大,而且交通区位好,所以都市民俗旅游发展比较快。第二,农耕文化展览。这是经管者按照农业发展历史线索通过实物和文字资料将农业文化在展览馆展示出来的文化农业经营形式。这种经营项目具有较强的农耕文化传承价值,我国已出现这种都市农业经营方式。第三,农产品展览。这是经管者借助会展文化,在城市空间和特定时段,举行的农产品交易活动。世界各地许多大城市年年举办农产品展览会。第四,节庆农业。这是经营者利用节庆活动促进农产品销售和发展农业经济的经营形式。举办农产品文化节的目的不在于做博物馆式的陈列展示,而在于将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农业社会的日常生活模式与情境氛围分享给市民和外地来客。
(二)都市农业经营现状
国外比较重视都市农业,发展比较快,形成了一定规模,在解决粮食安全方面发挥出特殊功效。有专家估计,目前全世界有8亿人口从事都市农业经营,其中的2亿人口从事销售,他们中有1.5亿人是全职的(Smitetal,1998)[11]。由于世界各国的食物供应水平不一样,各国经营都市农业的重点领域不同。
在农业欠发达国家,不仅从事都市农业的家庭很多,而且主要从事食物生产。如生活在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和赞比亚等国城市中的6.5亿市民中,就有2.5亿人通过都市农业获得部分食物。都市农业不仅是粮食短缺国家的市民解决食物自给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他们提高农业食物品质的办法。如有专家称,在哈瓦那,城市菜园明显提高了农户家庭及其所在社区的食物数量和质量(尼科·巴克,2005);在低收入家庭消费的食品中,城市家庭食物自产比例不断提高。有专家统计,在东雅加达市,市民家庭食物自产达到18%;在坎帕拉市,市民家庭食物自产达到60%;在内罗毕市,市民家庭食物自产已达到50%(Mougeot,1994)。
在发达国家,都市农业的重点是生态恢复和生态保护。如英国想通过发展都市生态防护和园林园艺农业措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目前英国在20多个城市的原用于工业生产的土地上实施所谓的“城市农庄计划”。如德国采用生态保护农业措施恢复城郊矿山废地生态,如埃森市将城市内原来用于煤矿开采的土地转变成为都市农业规划用地,在废地上发展都市农业,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又如城市国家新加坡就是通过发展都市农业,不仅改善了国家生态环境,把新加坡变成了世界著名的花园国家,而且已经改变了国家农业食物生产短缺的现象,实现了肉类供应完全自给和25%的蔬菜的自给(Smitetal,1995)。
在我国都市农业发展比较全面。郊外生态防护林业、郊外食物农业、城市园林园艺农业、城郊旅游农业、市内楼宇农业、都市文化农业等具体经营领域,在我国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发展。我国的省会城市都建有郊外蔬菜生产基地,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新鲜蔬菜,甚至为城市超市提供一定数量的有机农产食品。我国一些特大城市还建设了郊外生态防护林体系。基本上所有大城市都兴办了旅游农业,尤其是农家乐几乎每个大城市都有。一些特大城市还发展了文化农业,如北京有316个郊区行政村开展了民俗旅游,民俗旅游接待户达13819户。北京房山区的韩村河村于2003年就修建了500多平方米的农耕文化展览馆;大兴区的庞各庄镇于2004年建起了占地面积2.3万余平方米的国内首家西瓜博物馆。大兴区于1988年首创性举办了西瓜节,到此已举办18届;大孙各庄镇举办葡萄采摘节;北务镇举办蔬菜采摘节;李桥镇举办西甜瓜采摘节;北石槽镇举办鲜杏采摘节;龙湾屯镇举办果品采摘节,他们以节庆方式招揽人气,以城区市民的广泛参来实现农产品的促销。现在北京农产品文化节已成为全国各市仿效的范式。
三、都市农业的多效能特征
都市农业是现代多功能农业的一种,能产生经济、人文、生态、社会效益,能发挥经济、人文、生态、社会功能,具有多效能特征。
(一)都市农业的生态效益与生态功能
都市农业的郊外生态防护林业、园林园艺业、农作物种植,向城市提供绿色生态环境、绿色的生态屏障、绿化隔离带,营造绿色景观,保持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都市农业还可以防止和减轻都市外来不利因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危害。都市农业与市内园林绿化美化农业一起还扮演着城市清道夫的角色,不仅大量地、持续地接受、储存、消纳、降解、净化都市排出的气、水、固体废气物,而且将城市中大量排出的食物残渣及其他生活垃圾通过农业的有效利用变为资源,从而减轻对环境的损害,保持城市的正常运转。同时都市农业减弱了城市的热岛效应,防止市区无限制地扩张,维护了农村地面自然景观。市内楼宇农业还扩大了城市种植空间,促使室内氧气与二氧化碳得到平衡、能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室内温度、吸收空气中被污染的灰尘和废气,帮助市民建立了一个宜居的小气候。就北京城郊食物农业产生的生态效能来说,2002年仅京郊农田生态系统在调节大气成分方面就产生了49.3亿元生态价值;在净化环境方面产生了109.63亿元生态价值;在蓄水方面产生了6.03亿元生态价值;在生态服务方面产生了293.4亿元生态价值。
(二)都市农业的经济效益与经济功能
由于都市农业具有经济上的区位优势、接近城市市场、拥有庞大的购买力旺盛的消费群体、具备走集约经营和发展设施农业所需的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而且产业分工比较发达,所以,都市农业的经济效能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1)极大地提高了农户的增收能力。根据文化等人的研究,北京从事都市农业生产的农户人均纯收入,2002年为5880.1元,2003年为6496.3元,其增幅为约91%。这种水平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根据近些年的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统计,我国农民的年均人平纯收入不过3000元,只有北京郊区农民年均人平纯收入的50%;全国农民年均人平纯收入增幅约为20%,其增幅能力不到北京郊区农民的一半。(2)促进了城郊第三产业发展。都市农业直接促进了郊区农村旅游业、物流业、畜牧业、种植业的发展,间接促进了郊区农村交通运输、通讯、服务业的发展。同时推动了郊区农村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发展,对周遍农村地区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辐射作用。更主要的是都市农业提高了农村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在农业走上设施化生产、精确化生产、优质化生产轨道方面起了促进作用,改变了农业经营落后面貌。以北京都市农业为例,到2003年为止,农机化程度达到70.4%;设施农业面积达到9.06%;节水设施控制面积达到81.2%;农户计算机拥有率达到16%。这是乡村农业无法达到的。
(三)都市农业的人文效益与人文功能
都市农业的环保生产相对常规农业的化学化生产,使农业具有了人文关怀特点和人文效能,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都市农业为市民提供了享受田园生活和从事养生劳动的机会,丰富了市民精神生活、锻炼了市民身体,加强了市民生活保健,提高了市民的幸福指数。(2)改善了市民生活环境。都市农业通过农业生产改善了城市空间结构、降低了城市污染,促进了室内外的碳氧平衡,为市民创造了宜居环境。(3)满足了市民的食物安全需求。都市农业为市民提供蔬菜、粮食、肉奶、水果等食物,丰富了城市食物供应。同时通过生产无公害的、绿色的甚至有机产品,为市民提供了安全的、优质的、有营养的农业食物,减少了“病从口入”的概率,为市民身体健康建立起了食物保护屏障,满足了市民对高品质食物的需求。(4)传播了农耕文化、改变了市民文化结构。都市农业通过发展会展农业、体验农业、教育农业,较好地向市民尤其是年轻人传输了农业知识、农艺、农耕精神,直接促进了农耕文化的传播。同时也提高市民对农业重要性的认识水平。另外都市农业通过发展楼宇农业、乡村旅游、休闲观光、采摘活动,使市民的审美文化和认知文化发生结构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