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障碍康复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5: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吞咽障碍康复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2-071-01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另外,脑梗死常会引起多种并发症[1-3]。
脑梗死引起的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中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患者虽然不是非常痛苦,但是由于对食物无法正常吞咽,导致其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进而会导致营养不良、焦虑、抑郁等并发症。另外,吞咽障碍还会导致脑梗死患者并发呼吸性肺炎的几率增加,病情严重者甚至会引起窒息,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4-5]。因此,吞咽障碍也是脑卒中患者死亡的独立的危险因素之一。
2009年至今,我科应用综合康复方法,并结合吞咽言语治疗仪,加以静脉滴注高氧液体等治疗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500多例,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2月-2011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伴吞咽障碍患者共计21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18例,女性患者92例,年龄分布在38-87岁,平均66.8岁,以上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均为第一次发生。本研究依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的诊断标准对所收治的脑梗死患者进行诊断和病例分析。根据吞咽言语治疗仪设置的吞咽障碍诊断值:在210患者中,轻度、中度、重度吞咽障碍患者分别为30、140和40例。按照随机性分组的原则,将21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22例)和对照组(88例),利用spss18.0,对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进行检验,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检查与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药物治疗,同时给予静脉滴注高氧液体,辅以吞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同时辅以吞咽言语治疗仪治疗。该治疗仪(德国菲兹曼医用电子公司)可以设定诊断程序以及多种治疗模式。
康复治疗:采用ABCDE康复治疗法,即积极锻炼(Accumulatesexercise),控制体重(BMIcontrol),戒烟限酒(Cigarettequitting),合理饮食(Diet),稳定情绪(Emotion)。
1.3 疗效评定 疗效评估标准:根据洼田氏饮水试验分级标准进行疗效评定。其中,1级为正常;2级为轻度吞咽障碍;3级为中度吞咽障碍;4级为重度吞咽障碍。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中计量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α=0.05为作为检验的显著性水平。
2 结果 (1)通过两周的治疗后,观察组吞咽功能障碍明显改善者共计100例(有效率48%),其中显效56例,有效44例,无效22例;对照组显效30例,有效26例,无效32例,总有效率为27%。(2)利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有效率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梗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者,约占75%,病死率平均10%-15%,致残率极高,且极易复发,复发性中风的死亡率大幅度增加。
吞咽障碍是脑梗死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6-9],应予以充分的重视,要及时治疗,并予以综合康复训练以及其他方式的辅助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7、10-11]。脑梗死吞咽障碍是中风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者不能进食,言语謇涩,食物或液体进入咽喉而引起剧烈呛咳,往往引起吸入性肺炎,严重营养不良、脱水,甚至窒息等并发症,严重影响中风病的康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病死率。
脑梗死的吞咽障碍,和食道癌不同,脑梗死病人的吞咽障碍是进食稀的东西呛咳,特别是饮水呛咳明显,食道癌则相反,进食稠的、粗的东西困难,晚期才出现饮水。所以遇到吞咽障碍的老年人,应仔细询问病史,询问吞咽障碍的情况。本研究应用综合康复方法,并结合吞咽言语治疗仪,加以静脉滴注高氧液体等治疗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为该类疾病的治疗和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参考。
参考文献
[1] 邵艳.脑梗死病人的康复护理[J].中外医疗,2011,30(15):173.
[2] 张宏.脑梗死患者偏瘫的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7):81.
[3] 王会敏,李冬梅,马秀银.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早期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4):202.
[4] 郭建一,陈泉,胡美云等.综合康复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疗效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23):2602-2603.
[5] 李红梅.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9):146.
[6] 曹婷婷,王小花.脑梗死患者的早期针对性康复护理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6):33-34.
[7] 冯玉娟.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2):213-214.
[8] 李仁梅.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2):110-111.
[9] 刘文洁.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康复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5):88.
篇2
方法:抽取90例出现吞咽功能障碍的老年卒中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平均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临床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早期综合康复训练。
结果:干预组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症状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住院接受恢复治疗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结论:早期应用综合康复训练措施对出现吞咽功能障碍的老年卒中患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综合康复训练吞咽功能障碍卒中老年患者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41-01
吞咽困难是临床上患有脑卒中的患者一种非常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患者出现窒息、吸入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等严重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以及预后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1]。本次研究中选取90例出现吞咽功能障碍的老年卒中患者病例,对早期应用综合康复训练措施对其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90例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1日我院就诊的出现吞咽功能障碍的老年卒中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81至96岁,平均89.4岁;干预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80至98岁,平均89.9岁。研究对象自然资料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临床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早期综合康复训练,主要方法包括:①心理护理:在短时间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为有效沟通打下坚实的基础。良好护患关系是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与患者进行沟通的精髓与一个主要的切入点,建立良好的病友关系,可以使患者的精神变得更加振奋。出现吞咽功能障碍的卒中患者,通常情况下会表现恐惧心理,由于害怕进食不利而出现呛咳现象,所以采用科学的心理疏导方式引导患者对安全进食的方法进行了解,患者每次进食后都应该给予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帮助患者从疾病认识上转变思想观念。②口腔:每天定时对患者的口腔进行护理,防止食物的残渣在患者的口腔发生存留,进而导致口臭。还可以有效防止出现由于食管反流而导致的误吸现象,患者在餐后应该至少保持坐位半小时。③环境:在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应该努力为其营造一个整洁、轻松、愉快的进食环境,使患者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进食并使其治疗信心显著增强。④吞咽训练:吞咽康复主要包括咽部冷刺激和空吞咽,屏气一发声运动,吸吮与喉上抬的训练,侧方吞咽,点头吞咽,用力吞咽,门德尔松手法、抬头运动等几大部分组成。⑤摄食训练:护理人员应该尽量鼓励患者进食,如果病情允许可以让患者自行进食,对肢体功能锻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进行适当的摄食训练,从胶冻样食物开始逐步向糊状食物过渡,比如食藕粉等对吞咽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进食时以躯干后倾和轻度颈曲位较为理想,不易导致出现误咽现象。⑥颈部训练:训练患者咽下时头部适当向麻痹侧旋转,因为头向麻痹侧旋转可以使咽腔的麻痹侧逐步变小,健侧的食道口不断扩大,可以使食团在通过梨状窝时不会遇到任何障碍。对颈部进行适当活动,可以使颈部的肌力显著增强,对呼吸辅助肌的肌力具有明显的提高效果[2]。对患者吞咽功能障碍改善效果、住院接受恢复治疗的时间进行对比。
1.3治疗效果评价方法。显效:吞咽功能障碍症状已经基本或完全消失,饮水试验结果的提高幅度超过2级,饮食内容提高程度在1~2级之间,进食量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增加,每次进食所需时间明显缩短;有效:吞咽功能障碍症状的改善程度明显,饮水试验结果提高幅度达到1级,饮食内容的提高程度达到1级,进食量与治疗前比较有所增加,每次进食所需时间有所缩短;无效:吞咽障碍症状没有任何改善,饮水试验结果没有任何变化[3]。
1.4数据处理。研究过程中所得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系统进行处理,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X±S)表示计量资料,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对组间对比结果进行X2检验,当P
2结果
2.1吞咽功能障碍症状治疗效果。对照组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症状改善效果为:显效14例,有效19例,无效12例,治疗总有效率73.3%;干预组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症状改善效果为:显效18例,有效24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93.3%。两组患者吞咽障碍症状改善效果比较差异显著(P
2.2恢复治疗时间。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住院接受恢复性治疗的时间分别为(16.32±2.08)d和(11.47±1.75)d,两组患者住院接受恢复性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显著(P
3体会
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的实施时间越早越好,系统的训练可以使吞咽功能显著提高,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都会对患者的康复训练造成影响,而康复护理工作量相对较大,持续性较强,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参与,有效护患沟通是实施护理的一个重要基础,心理护理应该贯穿于整个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早期康复训练可以使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得到显著改善,使生存质量显著提高[4]。
参考文献
[1]方丽波,王拥军.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康复及治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1(15):404-405
[2]马艳平,张俊玲,宋慧,等.综合性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1(16):491-492
篇3
应用脱水利尿剂与补液时应注意的问题
老年脑卒中患者,在健侧上肢血管,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液,可减少渗漏或静脉炎的发生,还便于指导患者早期床上患肢功能锻炼。
老年脑卒中患者在应用脱水剂时,临床上需要快速静滴或推注。但在短时间内大量快速使用脱水利尿剂,可诱发脑衰、心肺功能衰竭、急性肾衰竭,使脑卒中患者病情加重,因此,维持病人的有效循环血量也是十分重要的。但过多过快补液又可使脑水肿再次发生或加重。临床上使用脱水剂以20%甘露醇、复方甘油为主。20%甘露醇250ml,一般在15~20分钟输完。复方甘油用量500ml/次,每分钟≤2ml。
吞咽功能障碍
原因:脑卒中时,由于脑、脑干联合病损,单侧或双侧颅脑神经功能障碍,发生于吞咽过程的咽期,还因脑卒中病变使喉部肌肉闭合减弱,咽部麻痹与咽蠕动减弱,食物下降时就可发生吸入。在昏迷、注意力减退与口肌乏力时,食物也常贮留于口中,成为进食后引起吸入的原因。
吞咽功能障碍测试:①让患者咽下1/3汤匙(约1ml)水,当吞咽经过口期与咽期开始时,触摸下颌骨下咽部及喉结的活动,以观察吞咽效果与时间。如水能够顺利的通过,且有较好咳嗽反射,说明还可以进食,吞咽更多的液体。②患者直坐,嘱不间断的饮完85ml水,喝水时或喝完1分钟后出现呛咳,或吞咽后有湿性发音嘶哑均为异常。③反复的气管或肺部感染,或口腔内分泌物多不能下咽,体重明显减轻时,都要考虑有吞咽功能障碍。
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①吞咽障碍患者要对吞咽功能各个方面进行训练以增强其协调控制能力,如口部、脸部肌肉肌力,舌唇运用功能与发音训练等。为了保护上呼吸道可做喉部内收肌肉的练习;对咽部进行冷刺激以促进吞咽反射恢复;学习声门上咳嗽与顺序干咳技术和学习吸吮动作等。②为了防止吞咽吸入,患者白天尽可能抬高床头30°,进食时为90°。鼓励患者经常咳嗽与深呼吸。饮水不要用吸管。在为患者喂食或进液时,要注意观察,如疑有吸入时要及时用吸引器将口及咽部食物吸出。③患者进食时最好坐直或头稍向前屈,身体亦可倾向健侧45°,将食物由健侧咽部进入食道或头转向瘫痪侧80°~90°,此时健侧咽部扩大,便于食物进入。病人进食食团大小要合适,一般食团以1汤匙大小为宜,食物宜以冻状、糊状的磨烂或剁碎食物为主,此种团状糊状食物,不易吸入气管。单纯开水不易引起肺炎,如加糖或奶就不同,酸性物质或含脂肪较多的物质吸入后易发生肺炎。。
鼻饲的护理
鼻饲患者每次鼻饲前一定要先检测鼻饲管是否在胃内,每次输注溶液前应先抽吸,以了解胃是否已排空,老年患者胃肠蠕动减慢,防止发生胃潴留。在给予鼻饲时,患者取半卧位,头偏向健侧,并注意输注的速度不宜过快,量不宜过大,鼻饲液的温度适宜,一般在38~40℃。200ml鼻饲液一般在20~30分钟注完为宜。鼻饲后,要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呕吐,30分钟内不要给予患者翻身或进行其他操作。鼻饲液要保持清洁,最好先用现配,避免引起肠道感染,发生腹泻。长期鼻饲患者要做好口腔护理,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防止吸入性肺炎。
留置导尿的护理
老年脑卒中患者,出现尿潴留、尿失禁非常常见,采用留置导尿是必要的措施。留置导尿期间每2~4小时放1次尿,以保持膀胱正常功能,还要加强对患者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对认知功能好的,不管膀胱充满感觉如何,每2~4小时1次,在感觉阈达到前,指导病人排尿。对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要特别指导,骨盆底部肌肉张力的强化训练及利用听、视提示的生物反馈(如听流水声)等,以达到训练患者排尿功能的目的。留置尿管期间,要做好尿道口的护理,防止尿路感染。
保持大便通畅的护理
老年脑卒中后出现便秘及大便嵌塞较为多见。因老年脑卒中后,长期卧床,不活动,进食少,肠蠕动减慢及神经系统反应迟钝,出现大便干结,几天甚至更长时间无大便,它可引起患者血压升高及躁动等情况,因此要保持患者的大便通畅,每2~3天使病人自主或不自主排便一次。如患者可以接受固体食物的,要给患者多纤维(每日40~70g)的食物及蔬菜、水果等食物,必要时给予服用缓泻剂,还要经常配合腹部按摩,以助肠蠕动。
压疮的预防
老年脑卒中后,不能翻身,对躯体受压部位要特别注意。每2小时翻身1次,将肢体置于功能位,患肢跟部及外踝部最易受压,最易被忽略,必要时给予跟部保护器。如受压皮肤变红或发白,应及时给予轻按摩,如有条件的给予电动充气按摩垫或水床褥垫,缓解受压程度。除经常翻身外,还要保持患者皮肤干燥,不要浸泡于尿液中,防止压疮的发生。
康复锻炼的护理
篇4
[关键词] 循证医学;脑卒中;吞咽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
[中图分类号] R49;R7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26-157-02
Clinical Research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for the Rehabilitation of Dysphagia after Stroke
XIE Dandan
The Affillated Wenling Hospital of Wenzhou Medical College, Wenling 3175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 for the rehabilitation of dysphagia after stroke. Methods One hundred patients of dysphagia after strok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n=50):research group were under EBM treatment and normal control group under regular treatment. Complication incidences of aspiration pneumonia, mis-aspiration, malnutrition, dehydration and recovery of dysphagia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research group’s complication incidences of aspiration pneumonia, mis-aspiration, malnutrition, dehydration were lower than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The recovery extent of the research group had an advantage over normal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EBM on dysphagia after stroke can reduce the complication incidences of aspiration pneumonia, mis-aspiration, malnutrition, dehydration and improve dysphagia, and is conducive to recovery, comfort and quality of life for patients.
[Key words] Evidence-based medicine; Stroke; Dysphagia; Integrative medicine; Rehabilitation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遵循临床研究证据的医学,提倡在医师经验和已存在客观科学依据的基础上作出医疗决策,倡导根据个人经验和科学依据处理患者。循证医学提倡防治病、卫生决策和医学研究科学化。循证医学的模式包括4个连续的过程:确定问题、收集证据、证据评价、临床决策。目前,循证医学正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被逐步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急性脑卒中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由于易引起肺炎、营养不良、脱水等并发症而使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因此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之一[1]。笔者运用循证医学原理采用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5年1月~2011年1月我科收治的100例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均经头颅MRI或CT检查证实,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标准[2],吞咽困难程度洼田饮水试验Ⅲ级以上,意识清晰,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体征不再进展,排除食管疾患所致的吞咽困难及智能障碍、感觉性失语影响康复指导者。入选患者按照入院先后排序,再按单双号分为两组,每组50例,研究组按照循证医学中西医结合进行康复治疗,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治疗。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脑卒中类型、病变部位、既往病史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护理方法
1.2.1 研究组 成立循证医学治疗护理小组,其中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1名,住院医师1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1名,护师1名。成员经循证医学培训,有较强的书写综合观察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职责界定:主任负责治疗计划制定循证评价,确保循证治疗有效并持续改进;其他人员负责循证问题、循证支持、循证观察和循证应用。提出问题,制订措施,并按轻重缓急进行首优、中优、次优排序。检索文献,查阅资料,结合患者特点及科室实际制订治疗措施。提出问题:①脑卒中患者急性发病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对治疗缺乏信心;②脑卒中可损害吞咽中枢,扰乱控制吞咽功能;③营养障碍及脱水等;④误吸性肺炎;⑤进食时和食品等;⑥危险因素:年龄、吸烟史、基础疾病、心肺功能、发病时间及程度等。寻找证据:针对问题,查阅资料,参考相关指标综合评定患者功能状态,对功能障碍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作出诊断。密切观察患者吞咽功能的动态变化,便于病情评估和治疗方案调整,对治疗的有效性做出合理评价,制定循证治疗管理策略。寻找最佳的康复治疗证据。证据评价:理论证据经调查专科护士、主管医生等普遍认同,评价得出证据真实可靠。
1.2.2 对照组 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即按照传统治疗和护理方式。
1.3 评价指标
采用藤岛一郎疗效评价标准,经过循证医学治疗后进行吞咽障碍评分。观察并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研究组吞咽障碍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对照组t=3.179,P=0.03;研究组t=2.927,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研究组吸入性肺炎、误吸、营养不良、脱水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卒中后吞咽障碍属祖国传统医学“中风”、“喑靡”、“喉痹”范畴,多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导致阴阳失调、脏气偏盛、气血逆乱、髓海被扰。吞咽困难多为气血两虚所致,风病多犯阳经,故配穴以阳经腧穴为主,阳明经气血通畅,正气得以扶助则机体功能及吞咽困难均能得以恢复。现代医学认为,脑梗死引起的吞咽障碍除由缺血等病变直接破坏神经功能所引起外,还与梗死灶周围的神经细胞功能受到抑制有关,针刺可直接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等病理状态,使被抑制的神经细胞觉醒。针刺风府、风池、翳风、廉泉四穴诸穴有利于改善椎基底动脉的供血。针刺廉泉可以调整颏舌肌的伸曲、咽缩肌的吞咽功能和环甲肌的发音功能。吞咽困难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治疗目的是降低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和脱水等并发症发生率,重建吞咽功能,提高独立进食能力。故积极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对于脑卒中患者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吞咽康复训练主要包括吞咽反射训练和摄食训练[3]。吞咽反射训练主要有手诱发吞咽反射法、舌控制法和冷刺激法。摄食训练主要有咽部冷刺激和空吞咽训练、发音运动、口腔操、加强口腔肌群的运动训练和咳嗽训练等。对中、重度吞咽障碍以基础训练为主:①空咀嚼、皱眉、鼓腮、吹气、张颌、闭颌运动,伸舌做左右、前后、舌背抬高运动或阻力运动;②空吞咽训练;③咽部冷刺激;④喉抬高运动;⑤呼吸功能训练等。每天2次训练,每次30min。轻度吞咽障碍以及接受基础训练后有一定吞咽能力的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接受直接吞咽训练:①合适的进食;②食物形态训练;③进食动作训练等。吞咽康复训练增加口腔肌肉运动的协调性,反射性地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扩大皮质感觉区,加速脑血流量的改善,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组织的重组和代偿,极大地发挥脑细胞的可塑性[4]。该训练的优点在于及早教育指导患者进行训练,维持吞咽进食的安全性,减少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与脱水等发生率,优化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饮食治疗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5]。鼓励经口进食,当不能经口获得足够的营养和水时就应该采取胃肠营养。对于尚能维持经口进食的患者应指导进食,尽量直立坐位;选择适合的食物。水、茶等稀薄的液体最易误吸,一般采用软食、糊状或胶冻状食物在饮食指导中,对液体食物的改进,有利于对食团的控制;对固体食物的改进,将吞咽难度较大的固体食物,例如硬度相对较大、混合质地的,经过机械处理使其柔软,质地更趋于一致,不容易松散,从而降低吞咽难度。
本研究表明,循证医学指导下的针刺联合综合康复治疗能降低肌挛缩,改善血液循环,加强舌和咀嚼肌的运动功能并提高与吞咽有关的肌肉运动的协调性,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有效地改善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研究组吞咽障碍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吸入性肺炎、误吸、营养不良、脱水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并有效地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对改善脑卒中后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Wang Y,Lim LL,Heller RF,et al. A prediction model of 1-year mortality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J]. Arch Phys Med Rehabil,2003,84(7):1006-1011.
[2] 喻磊,王心. 吞咽困难的康复[J]. 日本医学介绍,2005,26(9):431.
[3] 王惠贞. 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对肢体功能的作用[J]. 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8(3):94-95.
[4] 孙伟平,贺茂林. 卒中患者的吞咽困难[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4,1(4):186-189.
篇5
患者老王,56岁,3个月前患脑梗死、右侧肢体瘫痪在当地医院治疗。病情稳定后,他在家人的陪同下不远千里来到上海,希望能找到一种康复良方,帮助他改善生活质量。经检查,我发现老王的右侧肢体张力明显增加,上肢处于屈曲、痉挛状态,关节挛缩,穿衣时很难将手臂伸直,下肢大腿肌肉明显萎缩,处于废用状态。再经仔细询问病史,我找到了原因:在中风后的2周内,老王一直躺在病床上“吊盐水”,觉得中风以后就是要多休息、少活动,一直没有接受过规范的康复锻炼,最终丧失了最佳康复时机。
李先生正值壮年,经营着一家不小的外贸公司,平素忙于应酬,虽然身患高血压,但一直没有积极治疗。终于,不幸的事发生了。一月多前,他在工作时突发脑出血,造成言语障碍和右侧肢体偏瘫。突如其来的疾病对李先生打击很大,他整日郁郁寡欢,认为“中风偏瘫康复无望”,不愿意面对现实、也不愿意配合医生治疗。幸好,家属及时将李先生转至中风康复经验丰富的医院,在专业康复师的鼓励下,李先生的康复治疗取得了明显效果。
张老太太2周前发生了脑梗死,左侧上肢无力。她的孙女是一名护士,知道早期康复的重要性,便不断提醒和鼓励老人多锻炼。不料,老太太急于求成,肢体活动过度,把肩关节拉伤了。
医生的话:据统计,70%~80%的中风病人遗留有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以后的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很大的负担。过去,人们总认为康复是“后疗法”,是针对各种后遗留的治疗。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康复应当从疾病发生之时即开始,康复必须同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对中风病人而言,康复治疗一定要早,还要科学,既不能不锻炼,也不能盲目锻炼。一般地说,中风康复应当遵循以下6大“纪律”。
纪律一:越早越好
中风后的康复治疗应在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症状不再发展后的48小时内即开始。康复训练开始得越早,功能恢复的可能性越大,预后也越好。病人应认识到康复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以便获得最佳康复效果。资料显示:中风病人在起病后的头3个月内,肢体功能改善程度最大。因此,中风起病后的3个月内是康复的“黄金期”。当然,康复医疗应持续更长时间,以防功能减退。
纪律二:贵在坚持
中风康复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想要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必须“持之以恒”。康复治疗应与药物治疗齐头并进。在中风急性期,康复运动的主要目的是抑制异常的原始反射活动、重建正常运动模式,其次是加强肌肉力量;在中风康复期,康复锻炼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病人的主动运动能力,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康复治疗应全面。除运动康复外,病人的言语、认知、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康复,也应受到足够重视。医生应密切观察中风病人有无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以免影响康复效果。
纪律三:循序渐进
中风病人的康复训练应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特别强调循序渐进。在中风急性期,家人应特别注意中风病人瘫痪肢体的摆放位置,如上肢应呈“敬礼位”(肩关节外展50°、内旋15°度,使肘关节和胸部持平,拇指指向鼻子),下肢宜呈“三屈位”(髋关节、膝关节伸直略屈曲,足背屈与小腿成90°),以免人为造成肢体畸形。同时,病人还可在家人的帮助下做翻身练习(双手交叉向前平举,身体分别向两侧转动,双足撑床)、床头抬高坐位训练(床头渐抬高,若每个位置能坚持30分钟,则渐加10度,再训练,直至能在床边坐起)、床―轮椅转移训练,以及坐-站立训练等。
需要提醒的是,许多病人在起病以后,需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准备期,才能自己行走。很多病人急于求成,结果造成了不正确的行走姿势,如划圈步态、拖拉步态、挎篮手、膝部过伸等。
纪律四:拒绝废用综合征
中风后常见的“废用综合征”症状包括:废用性肌萎缩、关节挛缩、直立性低血压、废用性骨萎缩、心肺功能减退等。在中风后的不同时期,预防“废用综合征”的办法各有不同。急性期的主要任务是交换、关节被动活动和早期坐位训练。恢复期的主要任务是限制每日卧床时间,早期起立、步行。慢性期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在家里进行康复训练、如站立、行走、上下楼、参加社区活动等。
纪律五:避免过用/误用综合征
“过用综合征”是指病人急于求成,运动量、次数及强度超过了自己所能承受的极限,结果造成全身性疲劳,甚至局部肌肉、关节损伤,如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周围炎等。“误用综合征”是指由于康复方法错误而引起的继发损害,如过早进行步行训练导致膝反张及划圈步态。一般地说,只要采取积极、正确的康复方法,就能避免过用和误用问题。
纪律六:重视其他功能康复
篇6
【关键词】 小牛去血清蛋白注射液;放射性口腔炎;复方硼砂含漱液含漱
【中国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189-01
放射性口腔炎是头颈部肿瘤尤其鼻咽癌放疗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放射性口腔炎的发生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使放疗程度受到阻碍,致肿瘤局部控制率下降。我院肿瘤科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对50例鼻咽癌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对其中的25例采用了小牛去血清蛋白注射液+复方硼砂含漱液含漱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50例已被确诊的鼻咽癌初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在38岁到62岁之间,平均年龄52.31±2.13岁,这些患者均为首次接受治疗。观察组男13例,女12例,临床分期:Ⅰ期6例Ⅱ期15例Ⅲ期4例。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临床分期:Ⅰ期7例Ⅱ期14例Ⅲ期4例。对2组的患者进行年龄、性别、病情及放疗的方案等进行比较。(均p>0.05)。在没有显著差异的情况下对两组患者进行分析对比,对比结果有可比性。
1.2方法:(1)小牛去血清蛋白注射液+复方硼砂含漱液含漱治疗方法:小牛去血清蛋白注射液:一次20-30ml静脉滴注,一日一次,连续2~3周。复方硼砂含漱液含漱:一次取少量(约10毫升)加5倍量的温开水稀释后含漱,一次含漱5分钟后吐出,一日3-4次,持续整个放疗过程。(2)复方硼砂含漱液含漱治疗方法:2组的复方硼砂含漱液含漱治疗方案相同,均含漱:一次取少量(约10毫升)加5倍量的温开水稀释后含漱,一次含漱5分钟后吐出,一日3-4次,持续整个放疗过程。(3)口腔护理①在进行治疗前有牙龈或齿科疾病的鼻咽癌患者去牙科治疗,以此预防口腔感染。②在每次治疗前鼻咽癌患者都应检查口腔情况,并对鼻咽癌患者口腔的粘膜反应及时的给予评估、处理和记录。③告诉并教会鼻咽癌患者保持空腔清洁卫生的方法,并要求鼻咽癌患者早晚用软毛牙刷和含氟牙膏刷牙,在饭后及治疗后用漱口液或生理盐水含漱,时间为2分钟,鼓颊和吸吮动作交替进行,以达到清除松动的牙垢。经常做张口叩牙动作,从而使口腔粘膜皱裂处能充分的进行气体间的交换,破坏厌氧菌的生存、生长环境,以阻止继发性的感染,并且让鼻咽癌患者多喝水。如果鼻咽癌患者出现口腔疼痛严重时,可予静脉补充能量、抗炎治疗、激素治疗。④评价标准:对于评价的标准可以参照WHO放射性口腔粘膜的反应评价标准来进行评价。Ⅰ级:疼痛、红肿,伴有轻度的吞咽困难等,能够进食固体食物;Ⅱ级:伴有中度的吞咽困难和中度疼痛,斑点状黏膜炎,能进流质食物和软食;Ⅲ级:伴有重度吞咽困难,仅能够进流食,重度疼痛,片状的黏膜炎占照射区域面积的50%;Ⅳ级:出现出血和坏死,片状的黏膜炎占照射区域面积的50%以上,需停止对患者所进行的放疗以及肠外、肠内的营养支持。
2 结果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情况比较 单位:例
观察组25例均完成了全程的治疗,对照组途中有1例放弃治疗,有5例因口腔粘膜损伤严重而延迟了治疗过程。观察组用小牛去血清蛋白注射液+复方硼砂含漱液含漱治疗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用的复方硼砂含漱液含漱的治疗效果。
3讨论
综合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结果,在对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中发现,小牛去血清蛋白注射液+复方硼砂含漱液含漱治疗的效果远远大于复方硼砂含漱液含漱治疗。由此说明,小牛去血清蛋白注射液对鼻咽癌放射性口腔炎起到了一定的预防及治疗作用。同时也需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注重对于患者心理的护理,让患者以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对待此类疾病,积极配合治疗,不能出现消极的情绪,这种治疗情况不仅仅会给治疗带来非常大的改善,同时还会是患者及时的康复。
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主要成分为多种游离氨基酸、小分子肽和寡糖。酶的活性可以通过细胞的一些代行方式进行激活,而且还可以完成在无氧状态下的修复,通过修复功能实现再生,这种修复再生的功能给细胞的自我复制以及完善提供了非常灵活的空间,对于疾病的康复和控制有很好的效果。另外葡萄糖可以向细胞内传递物质,通过一些磷酸肌醇,以及一些酶载体的传递,来实现一些代谢障碍的修正。细胞对氧的利用从增加线粒体的呼吸能力与高能磷酸的合成中得到促进,从而使能量物质ATP从促进中得到生成。神经细胞在糖酵解的代谢途径中转变为糖有氧氧化的途径,从而纠正缺血神经细胞的酸中毒,增强脑代谢的储备能力,延长细胞的生存时间。
各类有营养障碍等引起的损伤都可以通过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来进行改善,医学研究显示小牛血清蛋白注射液不仅仅能减少大脑皮层的水量而且也可以使氧自由基在破坏反应的产物丙二醛也跟着减少,这可以说明,氧自由基生成的减少有赖于小牛血清去蛋白的注射液。小牛去血清蛋白中主要的作用成分是小分析活性肽以及一些磷酸醇类,在小牛血清去蛋白的药物使用和临床分析中,小分子的激活肽在细胞的合成尤其是神经系统的细胞合成中非常重要,是元素组成的重要成分,通过一些酶的激活,完成对于神经细胞的处理。小牛去血清蛋白通过抑制一氧化氮,是一氧化氮的活性降低,从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一氧化氮的形成数量,这种情况对于脑部缺血的损伤有延迟的作用,这样延缓了细胞毒性的水肿,间接的对脑部结构起到了保护作用。很多一些实验表明,小牛去血清蛋白对于脑部含水量的调节作用非常明显,注射过程中可以增加大脑皮层的含水量,含水量的增加使得脑部的一些破坏物质失去效用,从这个方面也是一个对于脑部疾病的控制和预防。
对于放射性口腔炎来说,它不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而且还会使放疗进程受到阻碍,导致肿瘤局部控制率下降。研究结果显示,小牛去血清蛋白注射液与复方硼砂含漱液含漱配合使用,可以使鼻咽癌或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放射性口腔炎得到较好的预防及治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纪煌;陈万泉;;雾化吸入防治放射性口腔反应的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篇7
[关键词] 脑卒中;中医护理;随访分析;护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6(b)-169-01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有很高的病死率及致残率,会给患者的心理及生理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因此有必要对脑卒中患者采取中医护理干预及康复期随访,这样对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且最终使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1]。笔者通过对本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的6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中医护理干预及康复期随访,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为本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的60例脑卒中患者,其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为45~78岁,平均(48.0±10.7)岁,病程为1~6 d,且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2],且没有明显意识障碍,排除脑卒中发作前就存在肢体残疾以及认知功能障碍者及伴有不稳定性躯体疾病及精神障碍者。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
1.2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2.5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χ2检验,以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3 方法
1.3.1 对照组护理方法给予内科基础治疗,包括急性期溶栓治疗及应用尼莫地平等脑保护药物的对症治疗,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及康复期接受相同的健康教育。
1.3.2 治疗组护理方法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中医护理干预,并对康复期的患者采取随访措施,两组患者都以30 d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及康复期的遵医行为等。
根据中医辨证采取不同治疗方法:包括选用复瘫宁系列中药的一种治疗(包括息风复瘫宁、益气复瘫宁、补肾复瘫宁)[3]。每日一次水煎服。对于风痰瘀阻证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对于风痰火亢证则应用清开灵注射液治疗;对于气虚血瘀证应用生脉或参麦注射液治疗;阴虚风动证应用脉络宁注射液治疗[4];同时要对患者进行推拿康复治疗。对头面部及瘫痪侧上、下肢的有关穴位进行推拿治疗,在治疗的同时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患肢各个关节、肌肉运动进行训练。对便秘的患者应针刺背俞穴,同时进行穴位按摩,取天枢、中脘、大横等穴位,每个穴位1~2 min,同时手掌以顺时针方向环形腹部按摩10 min。
1.4 评价标准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0级病残程度为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1~3级病残程度为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为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以下或增加为无效[5],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
3 讨论
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都非常复杂,本研究将中医口服汤剂治疗、中药静脉滴注、推拿康复训练等中医特色疗法融为一体,故采用中医护理干预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中医药在脑卒中偏瘫治疗中的独到之处,对脑卒中临床疗效的提高及病死率、致残率的降低都有很大意义,同时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在本组资料中对脑卒中便秘的患者采用针灸背俞穴,因为背俞穴是汇聚脏腑精气之处,故针刺此穴对疏通经脉、调理脏腑作用甚大,同时应用穴位按摩,直接作用腹部,在物理刺激的作用下,胃肠管腔形态发生改变,胃肠蠕动也随之增加,从而胃肠内容物的排出也会加快。
[参考文献]
[1]刘莹莹,冯桂芳.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J].河北医学,2008,14(8):982-984.
[2]燕铁斌.现代康复治疗技术[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84-87.
[3]朱士文,李义军,任文搏,等.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临床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27(1):53-55.
[4]王永炎.概念时代应重视中医学原创思维的传承与发展[J].中国科学基金,2008,22(3):156-159.
[5]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5):57-59.
篇8
关键词:脑梗死;肢体功能;早期
急性脑梗死是好发于中老年的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组织或脑细胞因缺血,缺氧进而发生坏死的疾病[1]。因其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有极高的致残率甚至是致死率。中老年人的生命健康不仅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而且还会加重他们家庭的经济负担。为此,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改善他们的症状,提高他们生存质量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于2012年10月~2013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1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除基本溶栓治疗外,还配合早期康复训练,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上述时间来我院治疗的患者15例,女9例,男6例,年龄48~79岁,平均(62.3±6.5)岁,发病时间1.5~36h,平均(15±1.8)h,通过临床诊断以及头颅CT或磁共振检查明确诊断为急性脑梗死。15例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既往史中无脑卒中病史及后遗症。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基础疾病、生活质量指数等因素方面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有可比性。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相关检查,从各方面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经皮股动脉进行穿刺,然后在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内置入4F或5F导管,运用脑血管造影找到动脉狭窄或闭塞处的栓子,经微导丝导引插入微导管至栓子处,最后用微量泵将50万u 尿激酶和100 mI 生理盐水混合液以1.5万~2.0万U/min缓慢加压注入,于此同时注入造影剂,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对其进行早期康复训练。
2护理方法
2.1心理辅导 首先要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通过沟通减少患者思想上的顾虑,从而避免患者的不良情绪影响生活质量甚至放弃康复训练;其次要避免患者营养不良,对于能吞咽的患者,要鼓励进食,原则上应少食多餐低脂低胆固醇,不能吞咽的患者应给予肠内营养支持。
2.2卧床康复护理 此阶段由于患者不能离床活动。对此,康复护理措施主要是肢体的被动运动以及肢体活动摆放。①肢体摆放:在患者的肩下垫软枕,掌心向上的外展外旋位。从而维持患侧肢体功能位;软枕垫在骶髂关节处时,要求脚尖要垂直并保持向上呈内收内旋状态,以免造成患者足下垂。②肢体被动运动:为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和避免肌肉萎缩,应对患肢进行按摩。③吞咽功能的训练:1次/d按摩患者的咬肌和面部肌肉,可有效恢复其语言及自主饮食的功能。
2.3离床康复护理 ①起立坐下运动训练:患者精神状态良好时,可每天做此项训练。患者身体保持倾斜或取坐位保持30min。②站立训练:患者由床上独自坐立,同时锻炼双下肢。如果下肢力量恢复达到要求,便可进行下地站立练习。③平衡训练:让患者独自练习站立,同时练习保持平衡。
2.4步行方面的康复护理 患者平衡能力良好并可重心转移,基本步伐趋于稳定时,便可逐渐改善其步态,与此同时也要强化手部康复训练。根据个人喜好,可以开展一些画画,写字等练习。
2.5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选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组间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P
3结果
15例患者行早期康复训练4w后效果比较,见表1。
4讨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常常伴有神经运动功能障碍,脑梗死发生36h进行早期溶栓治疗以及康复训练,一方面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还可以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
护理时重点要做好患者认知能力的康复,重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在早期康复治疗中,要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适当的锻炼恢复方案,应遵循由简单到复杂,强度由小变大,在患者可承受范围内,循序渐进进行锻炼,切勿造成患者过度疲劳或锻炼中运动过猛而造成骨折、骨移位的发生。在早期康复锻炼中,要密切观察患者肌力改善、自我感觉及临床反应状态,据患者临床状况及时调整早期康复锻炼计划。
本文结果表明,早期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功能恢复,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J].护理与康复,2013,6,12(6):682-684.
篇9
关键词:老年患者;麻醉;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230-02
例1,男 61岁 以右侧腹股沟疝入院,既往有咳嗽病史二十余年。吸烟史40余年。体检:P57bmp,BP120/70mmHg R19bmp 神清 颈软 两肺呼吸音清晰,HR57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右腹股沟可触及5×6CM的包块,辅检:ECG示心动过缓,左室肥厚。全胸片示:慢性支气管炎。
1. 因病人HR57次/分,行阿托品试验(-)。
2. 病人步入手术室,情绪紧张,平躺后测血压170/100mmHg。经静脉给予安定5mg,复方氯化钠500ML加硝酸甘油5MG缓慢静滴,血压降至130/80mmHg。
3. 行硬膜外穿刺,一次成功。手术前,测平面T10。
4. 手术开始,切皮无痛。术中病人自诉胀痛不适,给予芬太尼0.1MG静推,约5分钟后,不适感缓解,轻度嗜睡,能被唤醒并配合医生。
5. 手术顺利,病人完全苏醒,护送入病房交班。
例2,男64岁,农民。术前诊断:食道癌 诉进行性吞咽困难二月余,查体:T36.8 P58bmp BP130/80mmHg R20bmp 神清,颈软,两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罗音。HR58次/分,律齐,无杂音,脊柱及四肢无畸形,辅检可,
1. 阿托品试验(-)
2. 病人进入手术室开放静脉通道,常规给氧,以力月西0.2MG、芬太尼0。2MG、丙泊酚100MG、万可松8MG快速诱导,经口腔插双腔管,术中以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泵入,肌松药(维库溴铵)间断推注维持麻醉,全过程中病人生命体征稳定。
3. 治疗行食道癌根治术,过程顺利。手术结束,病人符合拔管指征,拔管顺利,观察5分钟后,各项生命体征稳定,护送入病房交班。
两例病人均在回病房后三小时左右出现烦燥不安、詹妄、幻觉、对周围的事物不能认知等症状,经院内多科会诊,排除颅内病变、心脑血管意外等其他病因,综合诊断为“老年人术后认知障碍综合征”,临床上将其称之为术后精神功能障碍综合症,目前机理不明。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出现上述症状后均给予镇静、催眠等对症处理,处理过程中,生命体征相对稳定。一例二天后完全恢复正常、一例四天后恢复,清醒后对先前发生的行为没有任何记忆。
讨论:
术后精神功能障碍(POP)是指术前无精神异常的病人受围术期各种因素影响,出现术后大脑功能活动紊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识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的障碍。病因主要与手术创伤、基础疾病、麻醉及术中管理、心理因素及其它有关(1.年龄60岁以上;2.术后感觉剥夺的环境因素和持续疼痛;3.麻醉后精神障碍;4.术后心因性反应;5.人工呼吸综合症。)发病机理不明。临床表现:一、术后意识障碍;二、麻醉手术后认识功能障碍;三、反应性精神病。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以预防为主:一、完善术前准备 术前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加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信赖感及手术的安全感是预防和减轻术后术后精神功能障碍的主要措施;应将病人的心功能、血糖维持在最佳状态;同时,应尽量减少或避免应用抗胆碱药。二、加强术中麻醉管理避免缺氧、极度过度通气和长时间低血压;保持体内水电酸碱平衡;避免术中知晓,适度应用短时遗忘作用的药物。三、改进手术麻醉技术;四、完善术后管理 维持合理的血压和脑血流量;对术后需要脑保护的病人应选择浅低温;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镇静止痛;继续控制血糖。治疗镇静、催眠等对症处理。
术后精神功能障碍一旦出现,患者家属容易紧张,产生“不理解”等排斥治疗方案的情绪甚至行为。由于患者术前谈话时即告诉家属术后可能出现全麻术后认知障碍综合症,病人出现症状,与医生所述基本吻合,其家属表示能够理解,反而认为此症状的出现,是医生有“预见”的,并能积极的配合医生的治疗。这样既减轻了病人家属的精神负担,改善医患关系的同时又可以给医生工作带来主动。
篇10
【关键词】 脑卒中;康复护理
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的多发病,常见病,多数突然发病,病情较重且复杂,致残率高达80%,由于临床对脑卒中诊断和治疗技术的提高,使急性期病死率大幅度下降,而致残率却有所增加,为减轻残疾,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我科对脑卒中患者积极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52例患者均系 2003年 5月~2007年7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病例入选标准: (1)符合 1996年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并经临床诊断和头部 CT或 MRI检查证实。( 2 ) 存在肢体功能障碍。( 3)生命体征稳定。 (4) 无意识障碍和认知障碍。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护理组76例和对照组76例,康复护理组:男 36例,女40例,年龄42~78 岁,平均年龄 61.5 ±5.6岁;其中脑出血 20例,脑梗塞56例。对照组:男38例,女38例,年龄41~82岁,平均年龄 62.7 ±6.2 岁。其中脑出血 26例,脑梗塞 50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康复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予神经科常规治疗,康复护理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以下系统的康复护理。
1.2.1 正确肢位的摆放 (1)健侧卧位:肩胛处于伸位,患侧上肢应支撑、肘关节伸直、掌心向健侧,健侧下肢稍后伸、屈膝、患侧下肢放在健侧下肢前,膝关节弯曲,并在膝内侧至足部置一较厚软枕(厚度为 13cm 左右),保持屈髋、屈膝、踝中立位。(2)患侧卧位:头应有良好的支持,躯干稍向后旋转,后背用枕头稳固支撑。患侧上肢应前伸,健侧上肢可放在身上或身后的枕头上,下肢是迈步位,健腿髋、膝屈曲并由枕头在下面支持。(3)仰卧位,身体与床边保持平行,不要斜位,可用软垫或棉圈垫支,身体与床边保持平行,不要斜位,可用软垫或棉圈垫支患侧的头、肩、臂、髋等,使患者肩部处于外旋、外展位,患髋处于略内收、内旋位。
1.2.2 床上被动与主动运动相结合 每天被动按摩患肢2~3次,每次15~30分钟,包括按摩、捏、按,按摩时应从肢体近端到远端,由轻到重,由浅到深,由慢到快。当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后,及时开展床上主动运动,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主要方法有:Babath握手、床上桥式运动、床上移行、床上翻身等。根据病人肌力不同,动作由简到繁,由单一到整个肢体运动,负荷由弱到强,时间由短到长,循环渐进地锻炼。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交替进行,使全身肌肉不疲劳。
1.2.3 坐位、站位、行走训练 先取半卧位(抬高床头 30度),无头晕心慌等症状时取坐位(抬高床头45~90度),以防性低血压。床上能平坐,再进行床边站立,先健侧下肢负重,逐渐过度到双下肢负重。当病人能独立站立和保持平衡后,才能开始跨步动作,逐步达到独立行走。
1.2.4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脑卒中康复护理总的目标是预防二次损伤的发生,指导患者用残存的机能,完成日常生活中洗漱、穿衣、进食等训练,注意饮食早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高热量限制钠的摄入,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1.2.5 心理护理 脑卒中患者突然发病,使家庭经济、家庭关系、社会地位等受到了严重影响,让患者感到绝望。因此在康复护理中要密切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及时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教育,调动病人内在积极因素,满足病人的健康需求,提高病人自我保健意识,关心尊重病人,避免任何刺激和伤害病人自尊的言行。鼓励患者克服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困难,帮肋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面对未来的生活。
1.2.6 早期预防并发症 脑卒中因昏迷、吞咽困难、语言障碍、瘫痪、气管切开、鼻饲、留置尿管等多发并发症,必须树立全面预防意识。首先以最快速度入院治疗,6h内开始治疗致残率最低。注意观察病情,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口腔护理,气管切开护理中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同时注意预防应激性溃疡、泌尿系感染和褥疮的发生。
1.3 疗效评价 两组患者均在住院时和住院 4周后进行改良爱丁堡-斯堪迪纳维亚量表(MESSS) [2]和 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MESSS评分是指临床神经功能评分标准,通过对患者的意识、水平凝视功能、面瘫、言语、上肢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观察评分,是由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 MESSS修订而来,其目的是对脑卒中后患者所存留的或新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识别和评定,并进行疗效考评。Barthel指数是指对患者的大便、小便、修饰、用厕、吃饭、移动、活动、穿衣、上楼、洗澡项目进行评分,得分越高,独立性越好,依赖性越小,评定时间 5~10分钟,广泛用于卒中,信度和效度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 果
两组治疗后肢体功能改善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情况均经 MESSS和 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康复护理组和对照组4周后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较入院时均有改善,但康复护理组改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表1 康复护理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MESSS和 Barthel指数
3 讨 论
脑卒中后神经中枢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重组和可塑性,在适宜的条件下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3],从而恢复区域性脑功能。偏瘫患者运动能力可在发病数日开始恢复,1~3月可达最大程度的恢复,3~6个月开始减慢。早期运动可改善肢体的功能,降低致残率。尽早进行关节被动活动训练,可以预防关节的挛缩和畸形。坐位平衡和站立行走训练可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和异常模式,最大程度地恢复正常步态。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和心理疏导可使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脑的可塑性能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训练得到强化和巩固。脑卒中后患者的康复护理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本研究分析表明,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极其重要,能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减少致残率,从而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因此脑卒中后康复护理尽早介入。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 (6) : 379-380.
[2] 聂 吉,李云波.脑卒中早期肢体康复训练的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4,10(7):494-495.
- 上一篇:高等职业教育基础知识
- 下一篇:插花职业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