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5: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等职业教育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 要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社会地方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成人高等职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于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及相关人才培养的需要,所以成人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0 序言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责任,培养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当今社会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技能,但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计算机教育,尤其是成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安排及规划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造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与社会需求产生了脱节。因此,成人高等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定位在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基础技能型课程的基础上,要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主导,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实际操作经验,提高其综合计算机应用能力。
1 教学目标的定位
将培养“实际的应用能力”为教学的基本目标。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是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具有实际的知识应用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其教学的目标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能力就应该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目标定位作为基本目标。
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熟练掌握多种常用操作系统的安装、操作能力;(2)熟练掌握文字处理及表格处理、图形图象处理软件操作能力;(3)熟练掌握软、硬件常见故障的检测、维护和处理能力;(4)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5)熟练掌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具备较强的计算机知识运用能力:(1)能将应用软件操作知识运用到各类企业日常办公中去;(2)能将硬件维护和检测能力运用到各类计算机相关公司中去;(3)能将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知识运用到网络公司中去;(4)能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知识运用到电视广播行业中去。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发展趋势,教学内容要能够适应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发展的需求。一般来说,要能够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使得学生掌握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的操作能力,这样学生在将来的就业中就能使用计算机这一最重要的工具。突出的能力主要是办公自动化软件使用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设备使用等方面的能力。其次要能够使得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的选用、驱动程序、硬件安装调试以及相关应用软件的安装等方面的能力。在计算机的应用中主要是让学生能够不断学习最新的文字、图像、多媒体等多种实用软件的良好掌握。同时要培养学生对于新的技术、新的软件的学习能力。
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对课程中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整合。考虑到高等职业教育中计算机教学的实际情况,有必要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要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以及知识本位的思想,突出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塑造。对于教学内容的整合不能采用将课程的内容机械拼接的方法,要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基本理念,结合高等职业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以及实际的岗位需求来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要积极调研社会对计算机应用的能力需求,形成典型的工作岗位,根据不同的典型工作岗位进行工作能力的分析,最后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整合。在课程整合中突出职业能力的养成以及职业品质的塑造。
3 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对于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在教学中要采用以学生为学习中心,教师为教学过程主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相长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首先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以多媒体的教学媒介,增强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以及直接感知能力。在教学中,尽量采用案例式教学,这样可以使得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以及积极性。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的个别辅导。要鼓励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与教师多进行互动,在课堂上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思维对撞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对能力的掌握。同时班级同学可以组成学习小组或者基于工程背景的项目小组,共同完成教学中的案例任务。这样的过程对于学生形成实际的职业能力以及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具有良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通过邮件、bbs、qq等即时通讯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不断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延伸拓展专业技能。
4 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
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者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决定了教学评价的方式不能采用基于学科体系的教学评价方式。尤其是对于计算机这样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评价中,要采用动态的、过程性的评价方案。教师要将平时每一个教学案例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记录。同时学生的兴趣、自信心以及合作精神以及职业素养都是教学评价的内容。采用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以及同组同学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这样的评价也更具有全面性以及科学性,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效果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5 综述
高等职业院校的成人教育为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计算机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计算机教育的工作者,一定要适应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及社会变化的需求,不断进行教学各个方面的改革,全面提升教学的效果以达到良好的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 董喜雨,邢世霞.浅谈成人教育计算机技能教学模式.成人教育,2006.9.
[2] 朱淑鑫,夏欣.成人教育中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考试周刊,2008.
[3] 王国栋.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成人教育关系重构.继续教育研究,2009.
篇2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报关;商品归类;信息化教学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人们对进出口商品的需求也日益旺盛,这就催生了报关企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壮大,也对报关从业者提出了较高要求。《商品归类基础》课程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利用《进出口商品编码查询手册》正确查找货物对应商品编码的技能。商品归类是海关监管、海关征税及海关统计的基础,归类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进出口货物的通关与放行。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中开设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有200多所,但并不是每一所学校都会开设《商品归类基础》课程,一方面是教学资源匮乏,另一方面是专业教师紧缺,尤其是内陆高校的综合实训条件更显单薄。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笔者本着“以信息化教学为桥梁,师生互动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整合行业企业经常使用的信息化资源进行教学,为内陆相关院校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信息化教学方法。
二、《商品归类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商品知识匮乏
《进出口商品编码查询手册》共分为21类97章,囊括了进出口贸易中成千上万的商品。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由于其本身知识面较窄,很难准确把握商品的基本特性,进而无法找到正确的商品编码。尤其是对于编码手册中的化工类、纺织类、机电类等商品,学生背景知识匮乏,往往不能准确理解待归类商品的具体特征,这就给查找商品编码操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面对实物商品时,学生的知识缺陷显得更加明显,往往无法准确识别商品,更不可能给出正确的商品编码。这些问题都对学生参加报关水平测试和技能竞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教师教学经验不足
进出口商品归类工作实操性极强,而大多数高等院校的任课教师都没有在一线从事归类工作的经验,并且很多任课教师也不是科班出身,他们大多来自于如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等相近专业,任课教师在商品知识的储备方面和归类规则的运用方面都有待提高,因此如何有效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就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三)实训条件有限,教学效果欠佳
根据实训条件可以将开设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院校分为两类。一类是实训条件较好的沿海院校,该类院校一般都设有商品归类实训室,提供实物商品供教学使用。但此类院校也存在一些问题,就是实训商品种类有限,像大多数机电类商品就很难见到,因此达不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另一类就是实训条件较差的内陆院校,该类院校主要依靠PPT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虽然极少数学校购置了相关的归类软件,但学生无法切身体会到实物归类的现场气氛,学习兴趣较低,遇到具体问题经常束手无策。
三、《商品归类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探究
笔者在陕西工商职业学院《商品归类基础》的课程教学中,以多媒体网络教室为载体,利用“全关通”、“归类通”和“2016年最新海关HS编码查询系统”等教学资源,配合多媒体课件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学生熟悉工作流程,同时布置与具体业务对接的实训任务,要求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搜集资料,用PPT形式呈现任务完成情况,以达到锻炼学生搜集资料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最终能够熟练运用归类方法进行商品归类的目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模块(以伞类商品归类为例):
(一)教学导入
首先复习上节课即第12类第65章的相关内容,解答上节课程布置的作业。其次,要求学生利用“归类通”网站,了解第66章在商品编码查询系统中所处位置及特点。再次,要求学生利用“全关通”网站,学习本章章注的相关规定,并向学生强调其中的重点与难点。最后指导学生利用“全关通”网站学习第66章的品目结构。
(二)案例教学
利用PPT课件讲解具体的商品编码案例(案例一般来源于报关水平测试真题),通过讲解图片信息、商品特性、归类依据和商品编码等案例要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归类习惯。最后利用“2016年最新海关HS编码查询系统”查找与案例商品相关的申报实例,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对现实工作中面对的待归类商品有更直观的认识。
(三)任务训练
要求每个学生完成一个限时PPT作业(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制作内容必须与本章商品相关),学生需要搜集相关图片,介绍商品特性,写出归类依据,最终给出商品编码,四个要素缺一不可。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和Office办公软件完成作业,按时提交。
(四)总结评价
针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点评,对于学生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说明和强调,并且要求部分学生现场给出自己的理由,通过互动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纠错过程的印象。最后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分析,课后要求学生完成《商品归类基础实训报告册》,并对本堂课的实训项目进行总结。
四、结束语
《商品归类基础》课程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实践类课程,相关院校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课堂教学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笔者针对内陆院校的具体情况,以互联网为载体,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准确的掌握归类方法。对于内陆开设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院校,使其能够更有针对性的使用信息化资源进行教学,以达到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作者单位:陕西工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孙康.进出口商品归类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篇3
1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发展概况
1.1以学校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
这类课程以学校实施为主,非常重视基础知识,强调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该类课程产生于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各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刚刚兴起,很多国家将中等职业学校升级成高等职业院校,也有的国家直接设立全新的高等职业院校。如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英国的技术大学、日本的高等专门学校和法国的大学技术学院等。其中日本的高等专科学校一般都是5年学制, 前3年学习高中课程, 后两年学习高等专门教育课程。法国的大学技术学院在第一学年先学习专业基础理论课, 第二学年才开始按照不同专业方向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学习。
1.2以企业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
由企业设立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以培训在职人员为主,是对传统学徒制的改良。在课程内容上,以技术、经验、默会知识等实践知识为主,所学的知识与经济、产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如日本的各种“工学院”、大学校就提供此类课程。德、日、英、美等一些国家的很多企业也采取了这种以企业为主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1.3产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
产学结合的职业教育课程最早出现在19 世纪末期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中,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高等职业教育在德国大力推广,生产与学习相结合的职业教育课程渐渐运用到高等职业教育中,80 年代,生产与学习相结合的课程理念也被美国、英国采纳。大量事实证明,以学校与企业结合的方式实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是合理、高效的。一方面, 企业积极参与课程的编制,并对学习效果给予及时的反馈。另一方面, 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学以致用,符合企业的要求,有利于就业。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合作教育”课程也是一种产学合作课程,其课程实施主要有三种形式: 工读轮换制,即把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季分成两半,学生一半时间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半时间在企业里进行实践知识的学习;半工半读制,即学生每天都有一部分时间学习理论知识,另外一部分时间用于学习实践知识;实习制,即每学年至少有一次在生产现场学习实践课程。
英国高等职业教育采用“工读交替制”来实现产学结合。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机构是多科技术学院,通常采用“三明治”课程模式。也就是学生在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的第一年,直接进入企业学习实践课程,然后在余下的两三年中又在学校学习理论课程,到了最后一个学年又到企业去学习实践课程;或者是第一学年和第二、四学年学习理论课程,而在中间的学年里学习实践课程。
2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2.1实践课程越来越得到加强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技术型人才,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要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现场操作能力。所以实践课程越来越得到加强,这也是德国“双元制”、英国“工读交替制”和美国“合作教育”得以推广和延续的原因。从各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中实践课程的比例和安排上来看, 实践课程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理论课程要为实践课程服务,并且体现出“必需、够用”的原则。
2.2以能力为本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受到重视
篇4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问题是课程理论需要重视的问题。笔者认为,课程结构是指各层次、各类型课程间的构成比例及相互间的纵横关系。课程层次结构是指涵括不同知识、技术层次与水平的课程的比例等关系。课程类型结构是指各种性质的课程的比例等关系。下面,就课程层次结构和课程类型结构两个维度,论述确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时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层次结构应注意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问题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层次结构问题。进一步讲,这必然与高等职业教育本身在整个教育领域的定位层次问题和高等职业教育内部各类、各种人员的教育层次及差异问题有密切联系。
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层次看,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类教育(职业教育)高等层次。这就决定了高职课程的定位层次必须是高等教育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毕业时应具备高等教育的相关水平。因此,高职课程不能层次过低,而导致不达标,当然也不能过高而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应是符合学生实际的高等教育的课程。
从高职内部受教育者的状况分析,高职课程应在高等教育课程的范畴内,有不同的层次和侧重。据分析,在当前和今后的很长一段时期,伴随着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趋势,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扩大公民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为主题,耍为每一位愿意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公民提供合适的教育及课程,这就意味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自多方面,且教育基础是多层次的。事实上,生源多样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这种基础有异(不同生源的学生的职业理论基础、技能基础及实际工作经验各不相同)、来源广泛、目标多样、需求多元、层次不同的受教育者,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必须解决好层次结构问题。在课程建设上,课程要具有多种层次,必须提供不同层次、不同侧重的课程。例如,应提供继续深造的课程、职业技术培训课程、闲暇教育课程甚至部分启蒙式教育课程,等等。需要注意的是,每一层次的课程都应体现基础性,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为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类型结构方面应考虑的几对矛盾关系
从课程类型结构角度分析,人文型与科技型、理论型与实践型、传承型与创新型、必修型与选修型、分科型与综合型、基础型与拓展型、本土化与国际化等多对范畴所组成的课程结构问题都是需要综合考虑的。总体上讲,各类课程结构要以追求和谐性、均衡性和适切性为旨归,即做到各范畴内的课程类型结构能够搭配合理、相互支撑、体现特色。这种“和谐性、均衡性和适切性”的度的把握,取决于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工作需求、生活需求、学习需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培养目标。
(一)丈与理的关系:人文课程与科技课程相结
合,侧重科学技术21世纪我国普通高校的课程改革之一是注重通识教育,职业教育同样必须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毫无疑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突出技能和技术。高职毕业生主要到生产第一线从事成熟技术,特别是成熟的高层次技术的应用和运作。因此,要强调技术性课程或课程的技术性要强。但在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的同时,也要积极应答社会发展及人的发展对人文精神的呼唤;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弘扬传统文化,进一步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这是因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虽然是以技术为主的教育,但这并不否定进行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尤其在当前世界面临共同难题日益增多和棘手的时期,单纯的科技教育往往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离不开人文教育。通过人文教育,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科技伦理素质,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关心人、注重人的意识,促使他们不断考虑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着重为人的生存与发展着想。只有这样,高职教育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结合的大前提确定后,应怎样处理它们之间的具体关系呢?笔者认为,对于培养第一线应用性、实践型人才的高职教育而言,应适当侧重科技,即侧重第一线的生产技术、建设技术、管理技术、服务技术的教育。这是由高职教育类型所决定的,是特色所在。
(二)虚与实: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侧重实践
高职教育应强调理论课程,做到理论知识要起指导作用。高职不同于中职的主要表征之一,就是高职的理论性更强,理论知识起重要作用,或者说高职的技能、技术教育是建立在更为坚实的理论知识之上的。如果从人才培养的层次上讲,高职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而中职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显然,技术型人才的理论水平应高于技能型人才的理论水平。因此,高职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等方面都体现出对理论知识及素养的要求,都注重加强理论课程的设置及教学。但高职到底传递什么类型的理论知识,传递多少理论知识,什么时机传授为宜,还需要探讨。笔者认为,高职专业理论学习不在于达到掌握“为什么”的水平,而主要在于能够达到通晓“是什么”和学会“怎么样”的层次,即达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水平即可,主要侧重应用型知识,强调为技术和心智技能及高级技能服务。这些应用型知识以有用、够用、必需为度,适当兼顾一些学科理论知识,为学生进一步提高、发展作铺垫。
同时,高职课程应兼顾实践需求:实践性是与理论性相对应的特点,它与理论性相辅相成。高职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较高层次,是适应市场需求而设立的一种专门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新型教育模式,它仍要遵循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一般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的“实用”、“实训”、“应用”等特点。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特征,必须针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具体岗位需求状况,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急需的应用性人才。因此,高职课程必须以专业实践课程、实训课程为突破口,建立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加大实验、实训力度,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培养第一线的高级应用性、技术型人才。实践课程及教学效果如何,是高职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具备岗位和职业针对性,是否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关键所在。
因此,高职课程必须在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张力间作出选择,做到极强的实践性和必要的理论性相结合。在此基础上,适当侧重实践课程,这也是高职特色所要求的。
(三)新与旧:要做到基础与前沿结合,传承与创新结合,侧重高新技术和创新
从知识、技术发展的角度看,基础与前沿需要结合。每一门学科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构成了学科的核心和基础,在较长时间内稳定不变。因此,教学内容和教材必然具有继承性,这已被长期的教学实践所证明。保留这些传统的基本核心内容,不能视为陈旧落后。但是,必须以最简洁的形式,表达出学科的发展过程和基本理论体系,而把侧重点放在从这些基本核心内容出发,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最新的、最先进的科学内容。①高职的教材必须着眼于在重视基础内容的传递的同时,把学生引导到科技的前沿,这是培养创新人才所必需的。要“尽快改变过去过分强调基础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的传统做法,通过按类教学,尽力拓宽知识的覆盖面,大力传授反映当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新发展的多种新知识和新成果”。②同时,“在基础知识特别是专业知识的教学中,适度增加可供学生参与讨论的内容,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理解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③正因如此,任何教材如果“只见科学知识成果和结论,不见其背后隐藏着的辩证发展的科学思维;只有教师所要讲授的内容,而缺乏学生思考钻研的余地;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内容而不重视拓宽视野、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知识天地”,…那么,它们都不能满足创新教育的要求。
从行业、岗位发展变迁看,传承与创新须臾不离。经济、社会发展所显示出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产业变迁频繁、新技术行业不断涌现,这要求高职把系统的基础知识、技术同最新的前沿性知识、技术联系起来,培养学生从业与转岗的能力,尤其要求从业人员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创业能力,具有使产品升级换代的能力。而创新离不开
育成为受教育者为一生奠定学习和工作的基础,是受教育者不断补充信息、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载体。虽然高职仅仅强调培养技术型人才,以及它为更高层次的教育输送人才的任务现在还未能得到完全承认及很好落实,但高职必须在事实上承担起为学生一生发展服务的任务,因为任何一种终结性教育都与终身教育的潮流相违背,都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课程开发应强调课程的拓展性,强调正迁移性和发展性,为受教育者的一生负责,它应该使学生具备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这也是职业教育正由“需求驱动”向“发展驱动”转变及以人为本思想的根本体现。可以说,高职教育必须向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回归,以便完成一切教育都应该完成的基本任务和目标。
(七)本土与国际的关系:课程的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结合,突出培养国际化人才
对于高职而言,要做到本土化和国际化结合,既要结合我国国情,强调本国特色,又要突出面向世界,并侧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国外的职业教育往往是与培训联在一起的,通常意义是“技术职业教育与培训”(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它侧重了培训的内容。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概念包含“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层含义,“高等教育”有学科和学术的成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强调本土化非常重要。高职课程必须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兼顾中,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比如,必须结合我国目前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训基地的实际,确立以实践和理论并重为原则。
教育国际化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所面临的良好机遇,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竞争范围的扩大、竞争速度的加快及合作越来越密切,都将给中国的职业变换提供充分的内动力。职业教育国际化表现在课程内容方面,就是要做到课程内容与国际接轨。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受旧有运行机制的影响很深,难以培养能够面向国际的职业人才。因此,我们必须突出高层技能人才的培养,调整职业教育课程,借鉴职业经验,加大教育培训设施的投入,减少职业教育成果上的差距,注重人才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竞争力。要从两个方面人手:第一,积极向世界学习,加强与世界合作。比如,在课程建设方面,就要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课程开发理念,注重课程的针对性、灵活性、发展性等特点。第二,培养国际性人才。高职教育要为经济主战场服务,要满足经济发展及竞争、合作的需要。我们必须主动出击,主动满足加入WTO后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的要求。高职教育要时刻面向世界,为企业参与世界范围内经济竞争与合作而培养“知识工人”。反映在课程上,就是要加强外语素质培养,加强国际法教育,加强国际贸易能力培养,加强国际理解教育,等等。不断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从而使先进的知识、技能在国际范围内流通,实现国际范围内信息、资源、经验的共享。
[注 释]
篇5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实践教学;构建
与传统的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不同,高等职业院校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技能培训,旨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应该重视实践教学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目前我国很多高等职业学校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应试为目的,没有认识到技能培训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导致高等职业教育中各种问题的出现,不适合当今社会的人才发展观,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一、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体系,重视日常教学中的实践性,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高等职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不仅要重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且要重视管理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日常的教学工作提供支撑和依托。在高等职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中也要重视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加强基础设施和教师团队建设。
二、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特征
1.职业化教育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大学教学,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该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职业化教学应用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技术的应用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础上,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重视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在日常教学中的重要性。通过增加实践教学在日常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符合现代人才培养观,达到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
3.社会实践特征
高等职业学校应该重视校企合作,以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立足于企业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案例进行模拟,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通过与企业合作,提供实践场所,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学校应该不断完善教学设备和教学实践体系,通过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水平,满足当今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三、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应该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建立一套适合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
构建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目的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学校通过与企业的沟通和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就业岗位。提高就业率的同时,保证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能力。学生不仅应该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有较强的职业技能,以及相关的从业资格证等。
2.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是根据相关岗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体,进行实践活动,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教师对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以学生的就业为目的和企业的需求为前提,丰富实践教学内容的同时,注重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3.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高等职业院校对实践教学的考核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和职业能力考察方面。通过考核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评定。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和考察体制,通过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分,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高等职业院校应该重视对考核体制的改革,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体系,让学生在考核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高等职业院校应该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在日常教学中的重要性,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和构建,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重视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促进教学设施的完善和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水平的提高,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构建合理完善的教学体系,满足高等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和核心竞争力。
作者:陈冰 单位:天津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视野 高等职业教育 问题 改革
一、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工程,是我国教育长期以来采取的应试教育的补充和完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素质教育则是严格遵循教育规律,以全面提高学生群体的基本素质、发展其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个性为目标的教育方式,因此,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质疑的,是一种历史必然。[1]高等职业素质教育思想的产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和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时代,为了应对这种挑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除了科技素质外,文化、历史、哲学以及艺术等方面的素质是每个大学生建立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完善思维结构和激发创造潜能的基础。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忽视和弱化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导致相当一批高职学生缺乏完整、系统的科技和人文素养,缺乏创造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这种不足和缺陷无疑将大大削弱其在竞争社会中的活力。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素质教育目前,我国高等职业素质教育已逐步推进。 [2]
所以,高等职业学校进行素质教育是外部环境和内部要求决定的。进行素质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新形势的要求,知识经济的要求,社会进步的需要;同时,目前国家需要的复合型的人才,高等职业学校进行素质教育也是内在发展的需要。
二、素质教育视野下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连续几年的大规模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扩招,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发展势头迅猛,但是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一定脱节现象,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不是按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而是按自己的所能办学,因此,造成一方面社会急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或缺,另一方面大量不适应社会需求的毕业生没有就业市场。
2.忽视学生个性发展。近代以来,学校逐渐演变成为“教育工厂”:对人的培养采用了“批量化”的方式,人的个别差异不再受到重视,按照统一的规格“笔试”来“检验”产品。这种教育理念下的教育方式普遍存在着只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意愿的现象,教学过程也成了学生被迫学习的过程。
3.重专业技术轻人文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人文教育逐渐被专业技术教育所取代,出现了文理分割、重理轻文、重工轻理、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的倾向。长期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文课程缺乏、文化陶冶不够,缺乏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精华的基本了解,缺乏深厚的民族文化素养,缺乏对外来文化的鉴别能力。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1.教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脱离。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方法单一、手段落后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在课堂这个舞台上,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教学仍然是一个被控制的过程,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只是跟上教师的思路,理解教材的内容,训练学生的是求同思维。学生被动的听课,被动的思考,相关的讨论与实践机会很少,有的甚至没有。
2.以课堂为中心,与社会发展实践相脱离。教育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是不应开脱离实践的。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基本还停留在从课本到课本的讲授阶段,很少涉及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性。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学生不够了解社会,不够了解国情,实际动手能力比较弱,毕业之后不能完全适应工作岗位等问题。
(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学科本位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制约了新的教学方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没有完全摆脱学科体系,某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尽管改革力度较大,但在课程内容构建以及整体结构上仍然带有学科课程模式的基本特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基本是本科课程的压缩,课程改革没有明显的进展。学科体系的课程与教材往往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在思想观念上就给新教学法的引进带来很大的障碍。
2.文化课程设置不合理。一是文化基础课程体系基本沿袭学科课程体系;这种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科理论基础,但其学习内容与职业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有的甚至是脱节的。二是文化课课程目标不能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基础课一味追求学科的系统性,这就使得文化基础课程的教育目标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产生背离。三是文化基础课程未能发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效能;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研究重点,主要是集中在以专业课为核心的层面上,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往往是从专业课程的改革开始,以牺牲文化基础课而告终。
三、从素质教育的视角改革我国高等职业教育
(一)改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1.产学结合,校企结合。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要与相关行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努力做到“双向参与,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以便学生能够顶岗实习。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争取建立工学交替的教育教学制度,这样既为学生掌握必要的职业训练和做好就业准备提供了条件,又可以把在工作岗位上接触到的各种信息反馈给学生,使学校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学会生存在中国》一书中强调:“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3]因此,我们必须逐步改变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的倾向,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力求达到主体与主导的互动,学生与教师的共鸣,学法与教法的共振,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认识和情感的同步发展,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与效率,实现教学相长,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创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
1.建立以“应用”为主旨的课程体系。借鉴加拿大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纵条式课程体系结构的经验,在突破“三段式”结构,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新结构方面做出大胆的改革。在整体上变“三段式”为“三条式”:一条为公共课,包括高等普通基础教育和人文教育课程;一条是专业理论课程(含选修和辅修),包括专业理论和为专业理论学习奠定基础的相关理论课程;一条是技术技能训练课程(含选修和辅修),包括校内技术技能基础素质训练和在生产一线顶岗实训课程。这三类课程组成三条线,纵向并行,在校三年之内连续不断线,这样对学生的技术技能养成十分有利。
2.设置适当的文化课程。文化基础课课程设置应以体现素质教育和谐发展特性,突出基础性和层次性为目标。课程结构采用模块式结构,由三个模块组成:文化素质“三基”必修课模块、扩展文化素质的选修课模块以及隐性课程模块。“三基”必修课的教学以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为主。课程内容分等级,以满足不同文化基础学生的学习要求。
(三)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1.造就一支“双师型”和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建立专兼职教师队伍,采用外聘内训的方法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外聘”一是调进,一是聘请企事业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和教学评估师,包括聘请技师和高级技工担任技能实训教学等,选调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内训”是定期派出本校教师出国接受培训,去企事业单位学习、调研,顶岗参加实习和见习以取得双师资格。与此同时,也要改革高等职业教育系统教师职务评审制度,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注重实践性,逐渐向一专多能型教师倾斜等。
2.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4]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离不开教师创新意识的确立。首先,高等职业教师要打破自身的封闭性,不断学习、吸收各种相关知识,努力加强对边缘学科知识的了解与学习,加强横向联系,活跃学术交流,不断将新知识融入自己的专业中,认真观察和思考周围的事物,将创新教育的思想及方法体现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其次,应积极参与教育研究。如果教师自己不了解当代科学前沿,没有从事科研的亲身经历,不具备开拓创新精神,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便只能传授书本知识,而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来。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重技术轻人文教育,课程设置脱离社会需求,教师缺乏创新性等方面的问题,导致高等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很难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应该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进行改革,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师培养等各个环节入手形成一个系统的工程,使高等职业教育真正适应时代、适应社会、适应国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昌海.国民素质与教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249页.
[2]周太良.高校应做素质教育的典范.河南日报.2000年5月11日.
篇7
关键词 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专业课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在蓬勃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综合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民素质提高的必然要求。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基础文化素质的提高,专业技能发展本身将受到很大的制约,培养出来的人才综合素质较低,转岗再就业能力低,今后职业生涯的继续发展也会受到严重的限制。因而,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1 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程的现状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文化基础课在课程设置中基本上是处于从属地位,各专业都很重视本专业技能,强调专业技能训练,对文化基础课重视不够,具体体现在文化基础课课程设置的种类、性质和课时分配上。专业课、实践教学课挤占文化基础课现象严重,专业设置上普遍存在重理轻文的现象。有些专业迫于学校规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及一些理化基础课,作为素质拓展课程,和专业选修课一起以选修的形式出现。在教育部、各省教育厅高等职业教育的文件中,关于文化基础课程建设的内容是比较少的,从地方到国家,文化基础课申报获批的精品课程也是凤毛麟角。相对于专业课程来说,文化基础课程的建设是落后的,无论是课程的研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教学的改革,还是学生重视的程度,学校投入的人财物都远不如专业课程,文化基础课程的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2 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改革措施
2.1 文化基础课课程设置的改革措施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指出:“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国外尤其是日本、韩国等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特别重视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设置文化基础课程时,应该考虑到学生是作为社会的人而存在的,不是简单的操作机器;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身体素质等综合素质,使学生真正具有应变、生存、发展能力,以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
当今国内职业教育专家纷纷强调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提倡加大实习实训课程的比重,加强专业课的同时削弱文化基础课。针对这一现状,基础课教师应通过阅读相关专业课教材,听专业课,下企业车间学习,与专业课教师进行沟通讨论,了解毕业生在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中的反馈信息,寻找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的结合点。通过以上4种途径,了解文化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联系,了解专业课程的特点,掌握专业课教学需要哪些文化基础知识,明确文化知识讲授的数量和深度。确定文化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制定文化基础课授课计划。遵循“必须、够用”的原则,对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起到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效果。
2.2 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文化基础课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主要包括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目标、内容标准等。课程标准要力求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要更新传统的思想观念,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提高文化基础课课程教学质量。
2.3 改革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以及评价体系
1)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变化,满足专业需求为专业服务,不是口号,而是行动。应该结合不同专业的特色,有侧重地安排教学内容。所谓加强基础,并不是基础课的学时加得越多、讲得越细越好,而是课堂上要有重点地讲解,启发思想,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积极应对多变的挑战和机遇,主动地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和职业技能。文化基础课教研室务必展开讨论,在编制授课计划时充分考虑专业教学需求,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主动和各系沟通交流。同时,鼓励教师自编文工交融的教材,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基础模块与选项模块相结合,积极开发校本教材。
2)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要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调整教师、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中,要在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探讨,以造就具有鲜明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其次,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运用项目教学法,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分析和综合,给学生创造积极思维的条件和思路。再次,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加快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使用,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
3)文化基础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更新,效果评价恰当。文化基础课程应该对学生的学习作出综合评价,不能“一张试卷定成绩”。要不断完善评价手段,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建立不同类型课程的评价体系,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法实施课程评价,充分发挥课程评价的检查功能、反馈功能、激励功能和在教学活动中的导向功能。课程评价要把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结合起来。
3 小结
我国职业教育专家陈庆合教授曾说过,职业教育中,专业课与基础课的关系就像“红花和绿叶”,缺少哪一样也不行。只有摆正各自的位置,做好自己的工作,让红花更红,绿叶更绿,使我国的职业教育更上一个台阶,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论文关键词:德国 高等职业教育 定位 校企合作
德国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职业教育.建立了完善的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包括职业教育发展的预测、职业培训条例的制定、劳动力市场的预测和劳动力安排、理论教学大纲与教师资格的审定、理论教学和操作技能的培训等.都有具体部门负责。
从图l中可以看出.德困的职业敦育体系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在许多地方都有交叉,形成}{型的沟通网络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初等职业教育的区别在于学生既有先进性、综合性术和技能的掌握.又有专业技术理论的深化和管理知识的补。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模式
德国的职业教育分为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两个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由两类学校完成,即技术(职业)学院和科高等学校。
技术(职业)学院 进入技术(职业)学院的学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具有升入高等学校的文凭.即文理高中毕业生或通过培训达到同等学力者:二是要与某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学院采用“双元制”的教学模式,毕业生一般没有学士学位,但却可成为企业中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专门人才或中高级管理人员成绩优秀的毕业生可以冉经过大约两年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获得学士学位
专科高等学校 专科高等学校实施学位教育.专业主要集中在工程技术和企业经济等领域.专科高等学校招收的学生必须是文理高中或高级专业学校毕业的.而且必须接受过职业教育(在“双元制”学校或技术学院学习过)。学校注重实践性学习,设置实习学期.要求学生下企业.并在企业完成硕士论文,学制4年,以培养企业和社会组织实际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学生毕业授予专业硕士学位.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采用“双元制”教学模式 从l975~l988年.具有综合性大学入学资格的学生进入专科高等学校的比例增加了7%-14%.目前.大约有4O%的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具有综合性大学的入学资格在工业界的招聘广告中.有52%的广告并不区分综合大学与高等专科学校的学位.德国职业教育如此成功.关键是采用了“双元制”教学模式.就是在校学习与在企业实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相结合..在德周.进入“双元制”体系学习的前提是学生与企业要签订学徒合同.南企业提供岗位实际操作培训.由学校提供理论知识教育、“双元制”学校的学生70%的时间在企业培训,30%的时问在学校学习也就是大约每周要有三天半的时间在企业培训.一天的时间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这使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联系密切,增强毕业生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注重能力培养 为了使学生在社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双元制”职业教育一方面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特别强调关键能力的训练关键能力是指与纯粹的专业性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无直接关系的,超出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范畴的能力关键能力包含的内容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独立学习、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控制与评价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目的是.当职业发生变更,劳动者原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没有用武之地时.这种非专业化的能力可以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专业设置灵活.符合企业需要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方式大体有三种:(1)根据人才市场设置专业。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各类专业都是依据劳动力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设置的.充分做到了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2)校企合作设置专业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校的专业建设工作都有企业直接参与.由校企合作共同完成。每个专业都成立丁专业委员会成员主要由学校和企业的代表组成.负责本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实施、检查及调整。(3)结合高新技术的发展,设置社会急需专业德国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高新技术转移到职业教育层面是现代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新起点.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发展新技术.可以保持技术的先进性。
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很高.特别是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外,必须具有10年以上高教系统以外的实际工作经历.即使一般教师也要有5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验。这对教学有很大帮助。兼职教师一般都来自于生产第一线.由有经验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组成同时学校还十分注重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及时更新、拓展教师的知识和技能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解放思想,营造一种重能力、重技能的社会氛围 在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如火如荼.有的学生不愿意读综合性大学.而愿意接受职业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却被深深地打上了次等教育的烙印.很多学生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读职业学校这与我国职业教育不发达有关.但历史文化方面的原因也不能忽视。我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孔孟之道盛行.“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这使得我国当今社会崇尚知识远远超出崇尚能力和技能.严重地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现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开始起步发展,必须营造一种重能力、重技能的社会氛围。
横向——明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一直不明晰.从图1中可以看到.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由一类独立于大学教育之外的专门学院承担的.这些院校自成体系.地位与大学教育大体相当但略低一些,在生源、就业、师资、教学与管理等方面均表现出与大学不同的特点,从而与大学教育一起构成分工不同的高等教育系统.两者之间形成一种既互相独立.又在一定的领域内互相竞争、互相沟通的关系,这种体制在英国被称为“双重制”(thebilqarysvstem)高等教育体制这种“双重制”高等教育体制是我国可以借鉴的.其最大的优点是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在相互独立的同时.许多地方又相互交叉.这种交叉可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
纵向——建立多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与德国相比.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还不够健全.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既有学历教育,又有学位教育.而我国目前只有学历教育。因此,要完善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可以考虑举办本科高职、硕士高职、成人高职。
抓住时机吸引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 在德国.企业承担了“双元制”职业教育70%的费用.这样做不仅是为企业自身获得高技能工作人员.同时也是为社会提供大量技能型人才,企业对社会发展应该负有责任和义务在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并非没有,技工学校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但仅限于技工学校。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据报道.我国目前各种类型的高级技术工人都出现了短缺的情况.这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是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不仅可以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而且是高职院校积极寻求校企合作的好时机。要引导企业参与到高等职业教育中来.为自己培养高级技术工人。
篇9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师资队伍 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and Inspir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n Germany
LI Yunping
(Tianji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Tianjin 300350)
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four aspects as sound laws and regulations, buil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raining targeted and flexible course system, analyzes why Germa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dvanced, and on this basis, summed up three inspiration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earning.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raining model; teachers; curriculum system;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0 前言
作为欧洲第一经济强国、世界三大经济强国之一,职业教育在德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内部还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其自身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1 德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特点
德国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所需者提供良好的培训,为青年一代在社会中找到一个合适的、高质量的工作岗位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了实现此目的,德国政府和教育部门在对职业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做到防患于未然,实现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规划与管理。
1.1 法制法规健全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德国政府先后颁布了《联邦各州专科学校发展协议》、《职业教育法》、《企业基本法》、《培训员资格条例》、《职业教育促进法》、《青年劳动保护法》和《德国高等教育总法》。进入新世纪,为了应对新的经济结构变革,并为了促进劳动力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德国政府把上述两项法律整合并进行了多处根本性修订,最终制定的新《职业教育法》于2005年4月1日开始实施。
通过对职业教育立法,确认了职业教育的管理机构,明确了职业教育的适用对象和获得职业教育机会的方式,公布了青年人接受职业教育所需的时间,规定了“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校企之间的合作形式,对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程序、教学改革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对行业之间、国家之间的职业教育成绩如何相互折算进行了规定等等。
1.2 校企合作共建
职业教育教学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直接与市场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接轨,严格采用“双元制”的教育模式。职业学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安排有理论学习学期和实践学期,在理论学习学期,学生在校园内学习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并在校内实验实训室、校办经济实体、“虚拟公司”系统、地区性行业协会教育实习中心进行基本职业技能学习;在实践学期,学生在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学生不仅得到了把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机会还锻炼了自身的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
在这种校企合作办学的教学模式中,学校按照总体教学计划实施理论课程的教学,企业则按照培训规章在企业实施实践课程的培训,学生通过培训使学到的知识更加贴近生产实际,而企业对职业教育的积极参与既保证了企业的需求,又满足了国民基本文化素质的要求,促进了职业教育的顺利发展。
1.3 培养目标明确
德国职业教育以“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脉搏”为首要任务,突出技术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无论青年人背景如何,只要有接受职业教育的愿望,政府就要为其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育资源,向青年人提供接受良好职业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不管如何开展,学生都必须经过职业教育以后步入社会。
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能力由行业协会统一制订,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今后完成技术工作所需的职业能力,不同的专业面对不同的工作岗位有不同的职业能力。第二部分是关键能力要求,是一种专业能力高度抽象而形成的能力,例如:注意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判断能力、责任心、执行能力、团体能力、交流能力等。
1.4 课程体系灵活
德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以职业活动的行为过程为导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应用为主,重视职业技能训练,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可自由选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没有固定教材只规定参考书目,课程的信息涵盖量比较大,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
在课程设计上,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合理地组合成一个专业技术知识体系。在课程内容安排上,通常把第一学年定为职业基础教育年,集中学习文化课和3门职业基础课,学生要从13种职业类别(群)中选择学习范围。普通理论课教学内容较为浅显,很少涉及高深的理论知识,做到浅而实在、学以致用;第二学年转入某一职业领域进行专业训练;第三学年则向特定职业(专业)深化。专业必修课门类虽少,却几乎覆盖了专业所需的所有理论。这种教学体系中,普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的课时之比为3:7,提高了学生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
2 启示
2.1 加大政府的投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资源短缺,这就需要政府对职业教育院校和支持职业教育的企业加大财政和政策投入,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学资源问题,使得企业既作为人才的最终需求者也是教育成果的分享者,同时,学校通过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来获得企业的援助。只有政府做好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剂”,使产学研合作制度化,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相互支援、共同受益。这样,高等职业教育目前的弱势地位逐步得到改变,消除企业和学生的顾虑,使更多的学生选择职业教育,使更多的企业直接参与职业教育。
另外,出台消除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障碍的政策,让更多职业教育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在满足职业教育学生继续求学的愿望的同时,也对职业教育招生和日常教学管理有积极促进作用。
2.2 合理设置专业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的同时专业设置没有紧跟时代变化,没能按照市场需求开设。在现行教学模式下,学生大多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高,很难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要求。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职业教育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围绕市场、围绕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校企合作和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设置专业,做到专业数量不多,但优势突出。教学模式的开展需要增加实践环节比重,教师只需把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交给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3 建立高素质师资队伍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但是在实践能力和实际工程经验方面有比较大的欠缺,学校应建立教师定期去合作企业进行带薪培训的制度,做好教师进行实践进修的管理工作,鼓励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的工作,逐步提升现有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加大从行业企业引进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技术专家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这些专家全新的教学方式在推动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在团队工作的同时提高了原有教师的教研水平;制定有利于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的激励机制,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集中优势力量培养一批各项综合素质高的中坚力量;建立一只稳定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从兼职教师和学校的实际出发,确保教学质量的同时,对满足条件的兼职教师,在聘用待遇、时间安排等方面灵活创新,吸引更多的企业优秀技术人员来学校兼职任教。
3 结论
德国的职业教育实行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需求直接接轨的原则,德国高等职业院校不仅要传授学生必备的理论知识,还要保证学生在毕业时具备企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及基本的专业技能,在成熟的制度保障下,德国职业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借鉴德国职业院校的发展经验,有利于更新我们的职业教育理念、重新确立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师资队伍的构成、改革教学质量评估的方式和方法,只有逐步把所借鉴到的经验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相结合,突破一个个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我们才能满足现代化进程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才能为产业发展与经济活动第一线输送高技能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琳.德国职业教育对我们的几点启示.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9(9):62-65.
[2] 杨洁.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发达原因分析.职业技术教育,2009(13):90-93.
[3] 孙士海,宋华明.德国高等教育的理念变迁及启示.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49-52.
[4] 卢小平,童遵龙.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及建设对策.职业技术教育,2008(31):49-51.
[5] 孙全党,靳瑞霞,龚声蓉.德国高等教育对建构我国计算机人才培养金字塔体系的启示.计算就教育,2007(10):62-64.
[6] 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改革重大举措.中国职业教育,2005(11):59-61.
篇10
关键词:教学管理;改革;职业适应能力;职业院校
一、引言
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改革的重要目的是与市场发展进行充分的对接,满足其不断发展的需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自我管理的需要,在此过程中,必须要采取改革的措施,唯有如此才能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目目前,相关的人员和部门必须要考虑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中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有哪些有效改善措施。
二、职业学院教学管理改革的重要意义
当下的职业院校的发展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无法满足产业发展对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同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大的不协调、不适应。在此基础上,需要进行教学改革管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第一,高等职业教学的定位存在一定的问题,还是很不明确的。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为企业和社会所用的高级应用型的人才,相关的工作都要围绕这一目标来开展,主要工作有教学管理、专业设置和师资配备等。不过,当下的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有一定的不适应的现象。同时,不适应也有着相应的具体的表现,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其一,很多的高等职业院校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还是到非常不足的,没有和市场的需要进行密切的联系,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表现的并不明显;其二,专业设置有一定的问题,还是非常欠缺的,尤其是与地方经济社会的联系上还不够密切;其三,在文化课和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存在不平衡的现象,专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没有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新进行有效的结合,这对于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同时,这三方面的问题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息息相关的。第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没有进行有效的结合,两者存在不适应的情况。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来说,必须要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保证其合理性和科学性。通过相关的研究和调查,将教学内容分成了三部分:其一,重视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这是高等职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需要对其做到足够的重视;其二,在具备了相应的文化素质的基础桑,培养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理论;其三,专业技能的培养,将相关的理论和实际技能进行充分的联系和结合。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是一个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所必须要具备的。当下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模式并不是其独创的,而是应用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没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实际相结合,两者之间是不能相适应的,对于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职业适应能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同时,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训非常欠缺。专业知识的教学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专业特色没有进行相应的凸显,课程内容非常的落后,等等。
三、教学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第一,将教学实践作为至关重要的内容和目标,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和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训。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不能只是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需要对相应的实践性的教学更加的重视,并且将其放在核心的位置上,是高等职业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具备了鲜明教育特色的教育形式,对其进行相应的定位是其教育目标所决定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在此基础上,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必须要重视实践教学的安排,突出其关键性的地位,同时,还要调整课程的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第二,将就业作为主要的指导思想,还总是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教学评价体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并且,教学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活动开展的方向和效率等,同时,教学形式的建立是由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学观念所决定的。那么,在此条件之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开展需要将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作为重中之重,在此过程中,将就业作为重要的导向,与社会的需求渐进性密切的联系,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