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方法的种类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4: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审计方法的种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审计方法的种类

篇1

关键词:乳腺癌;肋间臂神经;腋淋巴结清扫术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4-0723-03

腋淋巴结清扫术是各种乳腺癌根治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腋淋巴结清扫术需切除肋间臂神经(intercostobrachialnever,ICBN),患者术后出现患侧上臂内侧及腋部皮肤的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影响生活质量。近年来,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临床意义正逐渐引起重视。本院从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对67例I、I期乳腺癌患者施行保留肋间臂神经56例,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7例,女66例,男1例;年龄31~76岁,平均51岁。病变部位:左侧乳腺癌37例,右侧乳腺癌30例,其中合并腋臭2例。按国际抗癌联盟(UICC)临床分期:I期24例,Ⅱ期43例。病理学诊断:浸润性导管癌43例、单纯癌10例、浸润性小叶癌6例、髓样癌4例、腺癌4例。手术方式:Auchincloss术53例,Patey术7例,Halsted术5例,单纯切除加腋淋巴结清扫术2例。

1.2 手术方法

本组保留肋间臂神经的方法分别采用经起始部途径和经腋静脉下方途径各17例、39例。经起始部途径:清扫腋淋巴结时先清除腋静脉周围的淋巴脂肪组织,再沿胸壁由上而下清扫至第2肋间,可见肋间臂神经自胸小肌外后方与第2肋间交界处穿出,直径约1.5~2mm,其走行与胸长神经垂直,沿腋静脉方向走向腋窝后方背侧和上臂后内侧皮肤。自内向外将此神经锐性分离至上臂内侧,再继续按常规方法清扫腋淋巴结。经腋静脉下方途径:于腋静脉下方将脂肪、淋巴组织向下剥离,在显示胸长神经、肩胛下血管和胸背神经后,向下剥离即可触及横行的索状物,此为肋间臂神经,术者左食指将其轻轻勾起,然后向两端继续分离,直至显露并游离出肋间臂神经全长,继续清扫腋窝淋巴脂肪组织。

2 结果

术中成功保留肋间臂神经56例,切除肋间臂神经11例(其中合并腋臭2例,术中发现腋淋巴结明显肿大或与肋间臂神经有粘连5例,均未保留肋间臂神经;因技术原因误切该神经4例)。所有患者均进行了术后1~4年随访,平均随访23个月。在肋间臂神经保留组术后51例感觉正常,5例感觉异常,感觉异常者均在2个月内恢复正常。而在肋间臂神经切除组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感觉异常,少数患者于术后2~3个月症状有改善,只有极少数患者在术后1年后逐渐恢复正常,但绝大多数难以恢复正常。感觉异常包括上臂内侧、腋窝皮肤麻木、酸胀、疼痛或烧灼感、蚁行感等。全组67例均未见有胸壁或腋部复发。

3 讨论

长期以来,临床医师在乳腺癌行腋淋巴结清扫术时,较重视运动神经(胸长神经、胸背神经)的保留以避免术后发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而对纯感觉神经(肋间臂神经)的作用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认为保留该神经不利于腋窝淋巴组织彻底清扫,有增加乳腺癌局部复发的危险,从而将该神经连同腋窝淋巴脂肪组织一起整块切除,导致患者术后出现上臂内侧、腋窝部位皮肤麻木、酸胀、疼痛或烧灼感、蚁行感等感觉异常以及腋窝无汗症,药物及其他方法治疗效果欠佳,往往加重肿瘤患者的心理负担,影响生活质量。近年来逐渐开展保留肋间臂神经的腋淋巴结清扫术,游离肋间臂神经约需10min,可减少术后患侧上臂内侧及腋部皮肤感觉异常的发生率,有利于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肋间臂神经起源于第二胸神经腹支,通常于第二肋间隙与胸小肌外缘交汇处穿出肋间肌与前锯肌,但该神经不象其他外侧皮神经那样分成前支和后支,而是继续保持原来的粗细,直接穿过含有第一站淋巴结的腋脂肪垫,越过背阔肌上部前缘,于腋静脉下进入上臂,主要分布于腋窝及上臂内侧皮肤。近来,对肋间臂神经的解剖有新的认识,王圣应等认为肋间臂神经是由以第2肋间神经分支为主的与臂内侧皮神经联合构成,可有第3或第1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参与的皮神经总汇,它们之间可互相联络,亦可独立行走,共同支配上臂及侧胸壁等区域皮肤。根据第二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出前锯肌及胸壁外分支的情况,吴诚义等首次提出将肋间臂神经分为五型:①缺如型,即第二肋间缺如,相应皮肤感觉由第三肋间神经代替。②单干型,第二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出前锯肌时为单干,在腋脂垫中无分支。③单干分支型,主干走行1~2cm后分为2~3支。④二干型,第二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出前锯肌时为Ⅱ干。⑤三干型,第二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出前锯肌时为Ⅲ干。其中以单干型、单干分支型、二干型为多见。

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有三个途径:经起始部途径、经腋静脉下方途径和经背阔肌途径。其中的经背阔肌途径是根据肋间臂神经远端于背阔肌上部前方越过达上臂内侧的解剖特点,顺着背阔肌由下向上可找到该神经。由于肋间臂神经分支及走行部位不恒定,加上该部位的淋巴脂肪组织致密,具有寻找神经费时、易切断神经的缺点,因此尽量不采用此种方法。我们成功保留肋间臂神经的病例,大多采用经腋静脉下方途径,少数采用经起始部途径,仅误损伤肋间臂神经4例。在肋间臂神经保留组中有5例感觉异常,但均在2个月内恢复正常,分析其原因可能为:①术中过度牵拉肋间臂神经。②术中血管钳误夹肋间臂神经。③术后局部炎症刺激。④术后瘢痕形成。⑤皮瓣张力过大,压迫肋间臂神经。

篇2

摘要:审计专业教学是向社会输送审计工作专业人才的主要渠道。我国当前的审计教学存在各层次教学目标不清,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部分课程内容交叉重叠等问题。需要重新定位各层次审计教学的不同目标,重构高职审计教学内容体系。

关键词 :高职;审计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体系;重构

一、我国审计活动、审计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审计活动“源远流长”。具有“独立的经济监督”特征的“国家(政府)审计”审计起源于西周时期,二十世纪初、中期,又从国外借鉴、引入“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传统审计”与“现代审计”并存。“政府审计”、“民间审计”与“内部审计”等审计形式共存。

审计专业教学是向社会输送审计工作专业人才的主要渠道。自20 世纪80 年代初,随着我国国家审计机关的设立、注册会计师审计组织的恢复、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各层次的审计教学的蓬勃发展,专业课程相继设置,审计类专业通常开设“审计学、财务审计、内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审计案例及审计理论专题”等课程。会计类相关专业通常开设“审计学基础、财务审计实务、审计案例”等课程。审计教学内容多有重叠、交叉。且不同层次审计教学课程体系几乎相同。

我国现行的审计教学,从硕士研究生、大学本科、到职业教育的高职、中职各层次均有开设。但开设课程与教学内容大同小异。由于教学体系及教学内容的趋同性。不能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专业知识及职业能力”人才的需要。

从社会的审计实际工作角度看,需要不同层次,不同职业能力的人员。高职审计教学基本目标,是由审计工作需要及其应具备的知识能力要求决定的。教学目标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掌握一定的审计专业理论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能在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审计机构从事初级审计工作或助理审计工作的人员”。教学内容应定位于“审计基础知识”与“企业财务审计实务知识”与“审计实训技能”等部分,不宜再过多过宽。可开设,“审计基础”、“财务审计实务”、“审计实务”等课程。

“审计基础”应包括:“认知审计种类、理解审计基础理论、熟悉审计基本方法及工作流程”等教学内容。“财务审计实务”应包括“以企业财务报表审计为载体,主要的操作程序、操作内容、操作方法及常见错避问题分析处理”等教学内容。“审计实训”应包括“实务训练,即以财务审计实务为主要内容的仿真性模拟训练,全过程的实务作业,达到熟悉、掌握必备的审计实务技能的目的”。

各层次教学目标不清,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部分课程内容交叉重叠,加之有理论,无实践的教学,使培养出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很长时间的适应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要。

二、重构审计课程体系及审计教学内容体系

(一)根据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重新定位审计教学目标

由于我国现阶段传统审计与现代审计并存。“政府审计”、“民间审计”与“内部审计”共存。因而,对审计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政府审计”侧重于“查错纠弊”,“民间审计”侧重于“经济监督与经济鉴证”,“内部审计”侧重于“改善经营管理”。他们对审计专业人才有着不同的“能力”与“知识”方面的要求。

“美国会计教育委员会”对会计与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的要求表述为:①辨认目标、问题与机会的能力。②识别、汇总、计量、总结、分析、解释那些对处理目标、问题与机会有用的财务审计与非财务数据的能力。③应用数据、作出判断、估计风险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我国的审计教学的目标就是通过审计专业教学,向社会提供具有审计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的人才。借鉴美国的经验,我国的审计教学目标可定位于培养具有“全面的审查能力、系统的分析能力、流畅的表达沟通能力”的审计专业人才。审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应包括“法律法规知识;财务会计知识;审计实务知识;应用写作知识”,除一般的职业能力与知识要求外,不同层次的审计教学目标应有所侧重、有所区别。硕士研究生应培养审计理论及审计实务的研究型人才。教学内容除审计基础、审计实务外,应侧重于审计理论专题。本科应培养注册会计师等审计中、高级应用型人才,教学内容应侧重于中、高级审计实务。高职应培养审计初级应用型人才。教学内容应侧重于初级审计实务技能与知识。

(二)根据审计教学目标,重构审计课程体系及审计教学内容体系

高职审计教学内容体系应以《财务审计实务》内容的构建为中心,向《审计基础》追溯和向《审计实训》延伸。《财务审计实务》内容应包括①初步审计活动:包括“认知审计流程、了解委托人的基本情况、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审计风险及评估、制审计计划”等。②业务循环审计:包括“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生产与费用循环审计、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货币资金审计”等。③审计业务完成阶段工作:包括“审计报告编制前的工作、编制审计差异调整表、编制试算平衡表、取得管理当局声明书和律师声明书、进行总体性复合、审计总结、确定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评价审计结果、发表审计意见”等。

《审计基础》课程为“审计实务”的开展提供基础知识、方法。内容包括:①审计概述:具体包含“审计的定义、审计的必要性;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审计的职能、作用、特征;审计对象;政府审计机关、民间审计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及其条件;审计职业道德的涵义、职业道德规范”等。②审计目标与审计流程:具体包含“我国会计报表审计的总体目标、会计报表审计的具体目标、会计报表认定;审计的基本分类;审计流程、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及评估、审计计划编制、审计各阶段的工作项目”等。③审计方法与审计抽样:具体包含“审计一般方法和审计技术方法的区别、顺查法与逆查法、错账查找的方法、审计技术方法及运用技巧。审计抽样的涵义及种类;样本的设计与选取;分析样本误差,推断总体误差,重估抽样风险,形成审计结论”等。④审计准则与审计依据:具体包含“国家审计准则体系、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内部审计准则体系、独立审计的过程;审计依据的特点、种类”等。⑤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具体包含“审计证据的定义、作用、种类、特点,审计证据的收集,审计工作底稿的定义、种类、格式及编制”等。⑥审计报告与管理建议书:具体包含“审计报告的编制、管理建议书的编制”等。

《审计实训》按《财务审计实务》的体系安排具体的实训内容。

参考文献:

[1]张贵平.审计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与体系构架研究[J].中国审计网,2013/4/30.

[2]付晓,姚晓刚.高职审计实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探讨[J].商业会计,2012,21:126-127.

篇3

关键词:代收款;审计;难点;对策

代收款业务是通过代收行为帮客户统一收集业务资金并划转到客户指定账户,代收企业收取代收手续费。从业务种类来看,代收款主要指代收石油、广电、高速路等营业款,业务资金种类多、资金量大。从业务流程来看,代收款业务涉及收款、押运、保管、交接、入账、对账等一系列业务操作环节,代收企业承担着相应的管理、资金、人员、设备的成本和风险。因此,对代收款业务进行审计,面临着种类多、行业多、资金多、风险大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审计方法和对策。

一、审计思路及审计方法的确定

代收款业务由于专业性强,审计人员首先应从业务流程入手,熟悉内部处理规定和实际操作情况,才能设计审计方案。其次,要熟练掌握相关业务信息系统,了解数据来源和审核关系,能够调取业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可采取远程调取数据和现场审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工作,设计审计表格。

二、代收款业务审计难点

(一)制度层面不完善

由于代收款业务是近年来新兴的业务种类,因此具体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制定的不够详细具体,有些企业是边做边制定,各项制度规定没有系统性、执行情况不统一、监管体系不健全。如业务资金划转权限设置、审批流程等方面的要求不明晰;没有全行业统一的操作手册,在管理方式和细节上缺乏规范;与代办点或第三方签订的协议版本未及时更新等。

(二)操作层面不到位

即使有完整规范的业务管理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执行不到位的情况。这导致代收款业务在日常对账、资金缴拨、权限审批、内部控制等方面出现漏洞,甚至导致资金案件发生。如日常对账不及时、无对账记录、对账单内容不完整、签章手续不全;未建立代收款资金管理日记账和缴款台账对资金收缴和划拨进行管理;向第三方划款时未履行审批手续,上门收款交接和登记手续不完善;代收类业务资金缴款不及时或形成欠费后催缴不及时;资金缴拨账号兑付现金或代收款资金直接存入私人账户等。

三、代收款业务审计风险评估

根据代收款业务目前存在的问题,审计人员需对这些问题可能引起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

第一类 资金押运风险

代收款业务本身的特性使其具有资金押运风险,上门收款的车辆、人员以及资金防抢防盗等方面存在安全隐患。如部分地区通过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偏远地区甚至单人步行上门收款。

第二类 资金缴拨风险

代收款资金缴拨存在风险,突出表现在各类资金的在途管理上。主要是较偏远的代收网点资金不能及时缴拨到指定的账号,大额资金留存在代收人员手中。

第三类 资金管理风险

从存在的问题来看,75%以上都是由于制度执行不到位、操作不规范、管理不严格而导致资金风险,这是风险防控的重点。管理风险一旦抓好,企业的风险防控会很快显现良好效果。一是管理方式需进一步改进。部分企业没有制定相应的考核和奖惩措施,导致制度推行不顺畅,执行力度不够。二是管理手段需加强。必要的设备和人员配备,是确保资金安全的硬件条件。人员培训也要同步,使安全意识深入人心才能防患于未然。三是管理模式需创新。部分企业代收款业务管理全部依靠电话询问、手工统计、第三方质询等方式了解业务管理情况,有些甚至是等对方发现异常情况主动来询问的时候,才知道出了问题。管理处于被动状态,对人员责任心依赖较强,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稽核、分析、比对等方式提前发现异常情况,没有积极与第三方沟通及时核对数据,变被动为主动。

四、代收款业务审计意见与对策

(一)对资金押运风险,应加强代收营业款人员及车辆配备,确保资金在途安全及收款人员人身安全。

(二)对资金缴拨风险,应加强代收款业务资金缴拨时限管理,减小在途资金。城市代收网点实现当天缴拨,偏远代收网点可规定限额缴拨或定期缴拨。

(三)对资金管理风险,一是完善业务资金管理制度和流程,严禁代收款账户兑付现金,确保业务资金安全;二是严格执行资金划拨权限管理;三是完善对账制度做到及时对账、规范对账、留存对账依据;四是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对临时不能及时存入指定账户的资金进行有效管理,避免风险隐患;五是及时更新并签订相关代收款业务协议,确保企业经营安全,避免法律风险;六是完善内控制度、加大资金安全检查力度。七是总结经验进行推广,促进代收款业务规范发展。八是加大信息化开发和建设力度,逐步实现代收款业务自动化管理、稽核、对账等功能。

五、审计结果应用

审计结果的充分应用,是审计整体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审计作用、有效提升审计地位和影响力。

(一)使企业领导详细了解代收款业务资金管理和业务流程管控情况,引起高度重视。

(二)以此为契机开展代收款业务专项检查,提升各基层企业的业务操作规范和资金管理水平。

(三)完善代收款管理办法。先对业务基本原则和操作流程进行规范,然后再根据每个具体业务出台操作手册,使各项制度和规定系统化、规范化,可操作性强。

(四)建立专门核算机构和人员对业务资金进行分类、整合、核对、分析。

(五)对代收款人员和设备进行标准化配备,保证资金和人身安全。

六、审计启示

篇4

一、审计证据应当具有的基本特性在表述上有了调整

新审计准则第八十四条至第八十六条从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明确了审计证据应当具有适当性和充分性。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包括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在原6号令中的表述为“审计证据必须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新审计准则中此项规定与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保持了一致,表明不同的审计种类,但同为审计证据,其基本特性是统一的,都是对质量和数量的规定,是一种与国际接轨的通行做法。另外,新审计准则的第八十五条和第八十六条分别对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作了明确,便于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判断和操作。

二、审计证据的获取方式有了明确规定

新审计准则第八十八条至第九十一条规定了审计人员哪些情形下,可以在审计事项中选取全部项目进行详查或者选取部分特定项目进行抽查,也可以进行审计抽样,以获取审计证据,在进行审计抽样时,可以参照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有关规定。较之原6号令,这些条文都属于新增部分,也是新审计准则中关于审计证据的获取方式很关键的规定,当然条文一些如“少量大额项目”、“重要项目”等程度性词语还可能需要进一步细化明确,才能增强新审计准则的操作性。

三、审计人员获取审计证据的具体方法有了重大变化

新审计准则第九十二条规定了审计人员可以采取检查、观察、询问、外部调查、重新计算、重新操作和分析7种基本方法获取审计证据。同时说明了审计人员进行专项审计调查,还可以使用上述7种方法之外的其他方法。相较原6号令中规定的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7种方法,新审计准则的规定更加体现了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区别,在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我国国家审计在多年实践中逐渐总结规律特点,不断成熟发展的过程。新旧7种方法中,可能最值得关注的是新增的“外部调查”方法和删减“监盘”方法。“外部调查”方法实际是审计人员特别是国家审计人员一直在采用的方法,以前没有单独归纳为一种审计方法,这次修订实际是把常用的工作方法进行固化和规范,这一方法,也是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在实际工作中一个很大的区别;“监盘”方法,在社会审计中广泛应用,在国家审计中,也会应用到,但国家审计更突出“审计什么,评价什么”的原则,该方法对了解单位整体的资产存在情况可能很有作用,但是如果深入到审计具体的资产时,其他方法也能进行替代,笔者认为,“监盘”方法的删减,体现的是更加体现国家审计工作特点,同时也不排除这种方法的替代应用。

四、审计记录是审计证据的补充和完善

为了支持审计人员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和审计报告,证明审计人员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新审计准则,便于对审计人员的工作实施指导、监督和检查,新审计准则第四章第三节对审计记录作了规定。一是调整了审计记录的类型。在总结我国项目审计中需要记录的事项和原有做法的基础上,新审计准则第一百零一条和第一百零三条规定,审计人员应当对审计实施过程、得出的审计结论和与审计项目有关的重要管理事项作出记录,并将审计记录划分为3种类型,即调查了解记录、审计工作底稿和重要管理事项记录,取消了审计日记的做法。二是规范了各类记录的内容和要求。调查了解记录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的调查了解情况、对被审计单位存在重要问题可能性的评估情况和据此确定的审计事项及其应对措施,是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的重要基础。审计工作底稿主要记录实施审计的步骤和方法、取得的审计证据的名称和来源、审计认定的主要事实和得出的审计结论及其相关标准,并经审计组组长审核,以支持审计人员编制审计报告;审计人员对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每一审计事项均应当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而不是仅对审计发现的问题编制审计工作底稿。重要管理事项记录用于记载与审计项目相关并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管理事项。新审计准则第一百零四条至第一百一十一条对此作了规定。

五、对审计实施中存在的取证困难,明确了解决方法

篇5

关键词:信息化;审计成本;分析;策略

绪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管理难度的增加,审计部门的工作和责任反而越来越重,传统的企业审计部门的工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企业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必须实现自身的创新,实现改革,提高信息化审计应用水平。信息化的出现使审计工作更加严谨和细致,信息的把握更加及时准确,信息的监督更加全面到位,因此,信息化与审计二者相互促进,互惠互利。信息化下的背景,给审计赋予新的概念,本文将重新定义新时代下的审计理论,从各方各面分析影响审计成本的影响因素,从而为进一步控制成本提供策略。

一、企业信息化下的审计下的影响因素

(一)企业信息化审计的工作性质

信息化的审计包括与信息化结合和融入的审计技术,审计技术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实现巨大的改革和进步,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模式。企业审计的信息化同样分为不同的工作性质,性质的不同就成为了影响企业审计的重要因素。企业审计的信息化还分为一般审计和税务审计,一般审计是指上面所介绍的传统的普通审计行为,而税务审计与一般审计有所不同。税务审计则是细分出来的专门针对税务的审计行为,在审计机关有专门设置税务审计的审计部门,包括对有纳税义务的个人和企业的纳税业务进行审查和监督。税务审计具有国家强制性,因为税收情况关系着国家的发展状况。

(二)信息化背景下企业的审计主体

审计主体就是指企业审计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审计的设备也了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复杂化,各种企业不惜一切代价为企业引进了昂贵的信息化审计系统。因此,审计工作人员的效率、工作技能素质及工作人员的心情态度都会影响着审计成本。现如今审计信息系统的种类多种多样,操作难度系数越来越高,越来越专业,因此,工作人员对操作系统的熟悉程度和专业技能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身的工作效率,工作效率高的工作人员的审计成本就会相对来说节省很多。

(三)企业审计信息管理系统

企业审计信息管理系统是决定着现代企业审计效率的重要方面。他直接决定着计方案的准确性,公司财务的工作效率以及公司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公司企业管理机制。全审计方案是审计工作之前,先进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直接促进企业的整个生产和发展。另外,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还具有的监督和指导作用。由于人为因素的主观性,好的审计方案有可能因为人为因素而使审计方案达不到计划的目的。因此给予审计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

二、提升企业审计信息化模式创新与应用的策略

关于如何提升审计成本控制的措施,首先针对现有技术问题出发,从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抓起,只有解决了现有的技术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新的技术策略的突破。另外,应注重提高审计工作人员工作素质,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管理和监督。

(一)搭建科学先进的审计信息系统

先进、完善的企业审计信息系统,是提高审计效率的直接保障。由于信息化背景下的审计工作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因此,审计的方法还保留着传统的模式和套路,传统陈旧的方法显然是不适合现阶段的审计工作特点,因此,必须摒弃传统的工作特点,充分m应时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开发出一套适合现阶段发展特点的审计流程。高效的审计信息管理系统是企业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核心部分,它涉及公司的方方面面。它可以协助企业在工作之前应该充分的分析审计的主客体,采取合理的工作方法,以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审计成本为主。在工作时全面的指导和管理审计工作人员,尽量减少因主观因素发生的问题和错误,最后对整体的审计流程加以评价防止下次的工作再出现类似的错误,对好的地方应该加以发扬和鼓励。

(二)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由于信息化背景下的审计工作具备一定的难度和技巧的考验,因此,引进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和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是重要的因素。审计主体是审计工作的执行主体,一定要尽全力提高审计主体的工作效率。现如今审计信息系统的种类多种多样,操作难度系数越来越高,越来越专业,因此,工作人员的工作对设备的熟悉程度和专业技能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身的工作效率,工作效率高的工作人员的审计成本就会相对来说节省很多。另审计人员不仅要熟练的掌握自身的本职业务,还要对整个的工作流程加深了解,这要才能真正掌握审计的大局,做到全面的控制成本,降低成本。

(三)提高企业审计风险评估

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信息化审计至关重要。因为,企业在信息时代下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企业信息和财产数据等时刻面临着被盗窃的风险。所以,建立准确及时的风险评估,全面提高审计管理至关重要。管理好审计方案,管理好审计工作人员,管理好审计程度和各种管理制度。做好预算成本与审计结果的比例分析图,如果不成正比,一定要分析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减少下次问题发生的概率及提高审计应用水平,为下次审计工作做借鉴。

篇6

一、信息化给审计带来的不适

(一)传统手工审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大数据的需要。前审计署长李金华曾经说过“审计人员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将失去审计资格;审计机关的领导干部不了解信息技术,也将失去指挥资格。”。随着国家一系列“金字工程”的建设,以文字记录形式的文档逐渐消失。审计人员面对的不再是传统的纸质账簿,而变成了种类繁多的财务软件,各式各样的数据库系统,结构复杂的数据表格。目前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达到了G和T的数量级,万亿条记录的数据表比比皆是,传统的查阅账簿审计方式如同大海捞针。

(二)现有的审计软件在应对大数据时捉襟见肘。当前审计系统正在使用的现场审计实施系统(以下简称AO)应用软件已经经历了三次升级,从原来的AO2005到AO2008,直到现在的AO2011,数据接口增加了很多,后台数据系统也从Access升级到SQLServer2008R2数据库。由于被审计单位财务软件种类繁多,现有的接口远不能满足当前审计的需要,且数据接口开发困难,导致审计人员有时会为了将数据导入AO系统而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说数据接口的缺乏己成为计算机审计的桎梏。另外尽管后台数据库从Acess升级到了SQLServer2008R2,但由于其最大仅能支持10G的备份数据,在当前海量数据模式下显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三)审计人员信息化水平不高的弊端日益显现。目前,审计系统人员多数为财经类专业人员,计算机知识仅限于word、excel等基础操作,对数据库知识掌握较少,大数据的出现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懂财务、知审计、会计算机,还要能熟练应用各种数据库软件及编程操作。审计时,审计人员更擅长从账簿上找问题,对信息系统和电子数据提不起兴趣,导致对业务系统审不清,查不透,审计风险明显提高。

二、信息化时代审计发展趋势

(一)组织方式由审计小组向审计分析团队转变。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大数据出现以后,多数审计人员对于计算机审计对象缺乏了解,在面对以电子数据为主的新型审计环境时无法应对。这就需要打破传统的由各处室人员为审计单位的审计模式,整合审计资源,综合分析各审计人员的专业审计领域、计算机审计水平、审计工作经验等情况的基础上,成立由宏观分析人员、行业审计人员、数据分析人员组成的审计分析团队。行业审计人员根据具体的行业政策和实际情况,提出可行的审计思路。数据分析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数据进行分析转换,根据行业审计人员提供的审计思路运用审计数据分析技术,构建数据模型,开展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最后由宏观分析人员进行宏观分析和制度执行效果评价,对宏观经济、制度执行等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审计资料由“信息孤岛”向信息资源全共享的转变。刘家义审计长指出:“审计的根本出路在于信息化,而信息化的基础是数字化”。长期以来,审计人员对采集的审计财务、业务数据都存放在处室或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或移动存储设备中,处于简单无序的管理状态,信息资源之间缺少彼此交流,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审计人员也只能针对“信息孤岛”中存在的信息进行查询分析,无法形成不同系统间的关联查询,大大降低了数据的利用价值。例如常见的“低保人员开奥迪”、“死亡人员领养老金”等问题都是多系统之间关联查询实现的案例。大数据的到来为整合数据资源、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条件,它可以将离散的电子数据按照统一的数据规划处理后集中存储、处理和共享,不同系统间通过关键字段能够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互查,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提炼出有价值的审计疑点,提高审计宏观分析和总体把握的能力。

(三)审计思路由“单点分散独享”向“全面辐射共享”的转变。审计方法是审计人员长期从事审计实践的总结。目前,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过程中形成了不少具有借鉴意义的审计思路,但大多数仅限于单个项目或个别人员使用,大量的审计方法、审计思路得不到交流共享。随着审计数据分析方法的发展和大数据平台的建立,审计思路可以通过计算机语言分门别类地转变成不同领域的审计数据分析模型,固化到系统中供其它审计人员使用,由原来的“单点独享”逐步转变为“全面共享”。审计思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整理归纳总结,在推广应用中不断优化和更新,探索建立审计方法模型知识库,发挥聚合分析优势,以促进审计数据分析方法的深入发展。审计方法模型知识库的建立,是更深入更全面开展行业审计的需要,同时也能为不同行业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提供引领,降低了行业审计间的门槛。

(四)工作方式由“属地办公”向“移动办公”的转变。随着审计信息化不断发展和云计算、虚拟桌面技术的不断完善,部分审计机关已经开始尝试建设审计移动办公系统,打破了原有的“属地办公”模式。通过审计移动办公系统审计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及时上传,在移动终端设备上进行实时查阅、实时监督和实时指导,有效防范审计风险和提高了审计质量,同时也畅通了审计现场和审计机关之间以及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的信息交互渠道,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移动办公”的出现可以使审计人员无论何时、身在何地都能够开展审计项目,对于缓解目前审计力量不足、复合型人才短缺、数据资源和审计手段不足等矛盾提供了帮助。

三、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审计相关制度建设亟待加强。目前《审计法》中还没有明确计算机审计的法律地位,不明确计算机审计的合法地位,就谈不上依法审计。此外,《审计法》的规定在审计实践中可操作性不强。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第十二条也仅要求“提供完整准确真实的电子数据”,对电子数据所进行的采集、分析方面的操作规范等制度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篇7

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来的,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改革举措,为生态文明建设及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项改革举措的提出,充分的表明了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决心。文中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概述入手,对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具体策略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领导干部;环境保护

通过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提出,能够有效的增强政府官员的环境责任意识,使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内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能够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重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作为一项创新性改革举措,在2013年11月才提出来,这也使人们对其研究较少,这对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的工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确保领导干部能够更好的履行好自然资源资产受托管理责任,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一、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概述

当前,政府作为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者,承担着公共的受托责任,而领导干部作为政府部门的管理者,因此需要对相关资产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承担起主要的责任。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即是对领导干部任期期间内对自然资源资产的开发、利用保护等受托管理行为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审计,从而对领导干部对自然资源资产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客观、真实的反映。通过对领导干部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能够有效的避免自然资源资产开发无度及严重浪费的问题,同时还能够对领导干部队环境责任进行明确,强化对自然资源的监督和管理能力,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策略

1.继续完善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对领导干部实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需要对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关系进行明确,这样在审计开展过程中,上下级审计机前、同级审计机关及各部门之间才能不统筹协调及大力配合。特别是各审计机关联合起来,能够实现资源共享,避免审计工作复生,有利于审计成本的节约。同时,各政府职能部门之间有效的联合,成立以审计部门为主的审计联合小组,建立协调统一的工作机制,能够有效地将各职能部门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确保离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2.征询专家意见,建立信息系统由于我国自然资源种类繁多,因此在开展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工作中,需要充分联系掌握自然资源信息的科研单位和社会团体,借助于相关领域专家的力量,有效地提升自然资源审计的效率。而且,为了能够进一步对分散的自然资源资产信息进行有效的利用,可以通过建立信息系统及自然资源信息平台,以此来整合自然资源资产,统一对自然资源资产信息进行管理和汇总,为审计人员审计工作中提供重要的依据,以便于客观对领导干部任期内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评价。

3.年度审计与离任审计有机结合在政府换届时间内,审计工作数量较大,在短期内集中对任期领导干部进行离任审计很难保证审计的质量,因此可以开展年度审计,通过开展自然资源资产年度审计,能够更好地对历届领导干部的环境责任进行合理划分,解决自然资源资产监督滞后的问题。

4.探索运用“先审、后离”模式一直以来,我国离任审计工作的开展采用的都是先离后审的模式,这就使离任审计工作失去了自身的意义,同时还会给审计人员带来较大的压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为了能够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环境责任进行正确评价,审计结果是作为领导干部队绩效考核及人事任免的重要依据。因此,为了确保离任审计的效力,则可以运用先审后离再任命的审计模式,同时将领导干部任前、任中及任后审计有效的结合起来,有效地整合审计资源,从而实现审计成本的降低。

5.运用风险导向,审计重点资源由于我国自然资源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政府部门的审计人员也十分有限,很难对所有的自然资源资产进行全面审计。因此,我们可以考虑运用私人部门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比如,对那些公众重点关注的自然资源进行重点审计,而对于其他的非重点自然资源资产,则可以采取抽样的审计方法进行常规审计。对部分种类、部分地域的自然资源资产进行重点审计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以便我们能够更加合理地配置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

6.建立责任档案,坚持终身问责我国目前的领导干部离任审计,一般是由上级组织部门牵头、同级审计部门具体执行的。我们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同时,应当完善相应方面的考核指标,使其能够全面反映相关自然资源资产的开发利用、存量增量、环境污染及保护等情况。此外,我们还要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制度,审计机关应当就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结果出具审计报告,并分别报送本级和上级政府有关部门。尤其是组织部门,在对领导干部进行考核、任免的时候,要准确制定并严格按照生态红线,将其作为选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归入到相应领导干部的人事档案中。

三、结语

篇8

有关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分类方法可以有很多种,但是如果仅仅从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产生原因来分析的话,可以具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业务产生的风险。随着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不断建立和逐步完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呈现日益激烈化的状态,企业内部审计面对的对象也日益复杂,使得企业审计风险不断加大。另外各种电子媒介等高科技设备的广泛使用,企业的审计部门获得的审计信息越来越多,信息资料多而复杂,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审计的风险。[4](二)制度产生的风险。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模式。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一般采用层级式的模式,这种模式往往不能够保证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平时审计工作中的独立性,审计人员不能自主做决定,所以公司的内部审计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方式。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主管的指挥下紧紧围绕实现本企业的经营活动目标进行运作,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员工的工作以及审计费用都需要公司负责。(三)方法引发的风险。当前情况下公司内部审计大多数采用账页基础审计方法,这种审计方法已经不能够完全适应当前日益复杂的企业运作环境了;还没有完全采用以风险导向为核心的审计理念[3]。抽样审计技术的采用大都是根据审计人员的直觉而已,这些特别容易使审计结论出现偏差。

二、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内部审计风险是无法消除的,因为它是客观存在的。其客观存在性决定了我们在防范内部审计风险时要充分认识到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概括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种:(一)企业改革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传统的企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审计风险。传统的企业结构是一些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同时还是其控股企业的最高领导,但是由于领导的经历有限,其只能负责有限的工作,管理者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往往会从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企业风险也会加大。(二)会计道德以及从事会计工作的员工的影响。因为从事会计工作的员工的业务素质是各不相同的,工作能力也是千差万别。有的是在账务处理方面不严格按照相关法规进行日常会计工作核算[6]。自身缺乏责任感,对工作不负责任。这些都会使企业会计完整性受到影响。进而误导审计做出正确的决策。[3](三)内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的影响。当代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要像其内部控制一样尽量集中在业务发生前及业务发生中,及时发现偏差以便企业管理人员及时的采取纠偏措施。

三、风险的防范措施

现在很多人对审计工作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相关的审计人员的所要承担的责任和风险也逐渐加大。怎样才能采用比较好的审计方法,减少审计工作的成本,很好地完成审计工作,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审计风险带来的损失,这些都是现在的审计工作面临的日益突出的问题。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一)加强公司高管的重视。公司中的每一项工作任务的完成都是需要上级领导寄予的重视和给予的工作支持,否则任何工作都无法正常的开展。企业的审计机构的审计、业务的培训工作、审计人员的配备、计算机网络的配备等方面都是无法离开上级领导寄予的高度重视的,[2]只有这样公司的审计工作才能够不断的完善。(二)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建设。企业必须从机构设置、人员、经费及业务等方面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审计部门工作的开展不受其他职能部门的影响和干扰,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完全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展工作,并且不用直接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负责任。这样可以保证审计部门工作时可以不受相关利益单位的制约。保证审计工作的正确性。(三)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企业内部审计团队。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培养内审人员具有良好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合理判断的能力。改革现在的聘用员工的机制,建立健全相关的审计职业准入政策以及审计从业资格获得制度,建立健全相关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等等。

四、对于控制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研究

篇9

【关键词】 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现状及对策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1033-01

社会保障资金是国家和社会依法建立,用于社会救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专项基金,是社会保障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的运行管理状况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它具有覆盖面广、运营环节多、资金量大等特点,因此社会保障的资金审计时面临许多困难。社保资金审计的主体是国家审计机关,在实际审计时,可以根据工作的需要借助社会审计力量,客体是有关部门筹集、使用和管理资金的过程。社保资金审计取得了很多成绩,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简单谈谈当前我国社保资金审计的现状及对策。

1 社保资金审计的现状

1.1 缺乏完善的审计依据 国外的很多经验表明,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政策是社保得以实施的基础,法律法规的滞后和不健全直接影响着审计作用的发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法律体系相对落后,没有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完整社会保障法律体系。行政机关的政策命令也影响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政策的随意性和多变性使社会保障制度失去可靠性和稳定性。实际管理中,与政策之间的冲突造成社保资金审计缺乏法律依据。社保制度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缺乏社保预算和各级政府在社保方面权责不清,给审计工作带来不良影响。

1.2 审计内容准确性的把握不高 社保涉及到城乡居民、干部职工和弱势群体等,覆盖面较广;资金的种类包括失业、养老、工伤、医疗、生育、救济等,种类繁多;资金来源有政府拨款、社会捐助、单位及个人缴纳、资金投资收益等,收支渠道复杂;资金的审计管理涉及社保部门、各级财政部门、卫生部门、银行、机关缴费单位和个人等,审计的内容复杂,对象重点很难把握。

1.3 缺乏有力的监督 由于一些机构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和管理制度,加上社保的业务流程复杂、来源渠道多等原因,在社保资金的征收环节票据管理不严,导致代办人钻空子。有些地方存在资格审查、保障金发放一人包办的现象,在缺少监督制约的情况下,冒领或挪用极易发生。审计体系内部的协调配合不够,而社保资金审计作用的发挥依赖于完善的法律制度、科学的管理手段、健全的运作机制和严格的监管制度。

1.4 审计效果不佳 社保资金审计未能将资金运营效益低纳入视野,且审计监督未能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从一定程度上,我国目前的社保资金审计还游离在社会保障的管理体系之外,制约着审计作用的发挥。由于我国并未建立真正的社会保障监督体系,还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部门和监督机构的关系没能全部理顺,审计机关难以及时介入和监督社保资金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审计作用发挥受到制约,效果不够理想。

2 社保资金审计的对策

2.1 建立完善的社保资金审计监督机制 完善的监督机制有利于社保资金审计作用的有效发挥,一方面,应改善社保的监督环境。制定完善的社会保障资金监管法律体系和社保投资的优惠政策,提高社保资金的收益,建立统一的社保预算制度,确保资金的收支平衡,维护社保事业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鼓励人民群众参与社保监督。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加强内部的自我调控、约束和防范。使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辅相成,在社保资金的审计中发挥重要作用。

2.2 规范社保资金审计的内容 为了进一步规范社保资金审计中的审计行为,要规范社保审计的内容,明确审计的重点,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社保资金审计中应抓住重点环节,首先是资金环节。应将社保资金的筹集方式是否适应社保制度的模式,社保、劳动、税务、缴费单位等部门缴费行为是否正确,社保资金是否完整入库、有无隐瞒、转移资金等行为;财政补贴和预算是否及时等问题一一落实。其次,资金管理的环节。应重点审查社保资金的经办机构、管理部门是否有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有无做到“专款专用”、实行“收支分管”;能否按照既定的保障目标和政策编制社保资金的收支预算,有无挤占、贪污、挪用资金等行为,是否按规定运营结余资金等。再次,资金支出的审计。资金的支付应按照严格的原则和程序,审计时应重点审查程序的合法性,是否及时、足额,有无提高或降低发放标准、拖欠、虚列、截留、虚报冒领、扩大或缩小开支范围等行为。最后,应审计资金的审计效益。审查社保的覆盖面,对其中存在的“断保”和应保未保现象进行分析测算,研究投资决策的可行性和筹集资金的满足社保的需求情况等。通过综合分析其实施结果,找出其中的阻碍原因,促进社保资金审计内容的规范。

2.3 改善审计的方式和方法 传统的社保资金审计制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保审计发展的要求,必须从效益和风险的角度改善社保审计的方法。在实施中,应加强全面审计与专项审计、资金审计与延伸审计、常规审计与审计调查的结合,并加强预警监督和事后监督的结合。加大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采用一定的传输接收方联网审计的方式,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在联网审计的情况下,数据采集能够随需随取,缩短了审计数据的涵盖周期,审计数据从静态转向动静结合,是审计预警成为可能;现场审计和远程审计的结合,有效提高了现场取证和跟踪核查的效率,财务审计与业务审计利用计算机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能够有效防范财务审计的风险。

2.4 使资金审计效果达到最佳 社保资金审计的最终目标是合理配置深究资源,充分发挥审计作用、降低审计成本取得最佳效果。目前,审计机关普遍采用“同级审”和“上审下”的审计方式。“同级审”立足本级政府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但较容易受到地方的干扰;“上审下”审计方式受到地方的干扰较少,制约性强、问题揭示较全面,但审计成本较大。实际审计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审计的方式,保证资金审计取得最佳的效果。

3 小结

社会保障资金的运行管理状况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保资金审计取得了很多成绩,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结合实际,认为当前社保资金审计中存在着缺乏完善的审计依据、审计内容准确性的把握不高、审计效果不佳、缺乏有力的监督等问题,并提出建立完善的社保资金审计监督机制、使资金审计效果达到最佳、改善审计的方式和方法、规范社保资金审计的内容等对策。

参考文献

[1] 刘爱东,花蓉.社会保障资金审计工作运行现状分析与改进建议[J].财会学习,2011(1):52-54.

[2] 曹向丽.现阶段社保统计工作的不足及对策[J].中国科技纵横,2009(11):305-306.

篇10

【关键词】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我国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只有两年左右,其作为审计的新领域,在具体审计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难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当前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需要强化生态文化建设以此来全面实现环境质量的改善。因此,作为领导干部,在提升自身的政绩的同时,要充分的实现对环境的有效保护,确保生态的健康。可以说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概述

土地、森林、矿产、生物及水等都都属于自然资源,其在原始状态下即具有价值。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任期内所在辖区内的自然资源和资产的开发和和保护情况的评价。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和资产作为公共物品,政府作为其管理者,需要承担着公众受托责任。而领导干部作为政府部门的管理者,对自然资源和资产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承担着重要责任。因此需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在领导干部离任时,对领导干部任职期内的自然资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等管理行为的真实性和合规性行审计,客观反映领导干部对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通过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能够进一步对领导干部的行为进行规范,避免自然资源浪费现象发生,而且有利于强化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管。

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建议

1.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

在领导平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全面开展之前,可以通^开展试点,以便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步骤的便捷性和有效性进行确定。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在选择自然资源丰富而且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来进行试点,同时还要进行实地考察,对自然资源的各种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方案。

2.将年度审计与离任审计有机结合

我国各级政府换届时间相对集中,这也会给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如果在短期内进行离任审计也很难保障审计工作的质量。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可以将年度审计与离任审计有效结合,通过适当的开展年度审计,而且对自然资源的年度审计还要与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保持同步,以此来对历届领导干部环境责任进行合理划分。由于当前我国政府审计人员数量十分有限,因此全面推行年度审计也不切合实际,因此可以以2―3年作为一个滚动期间,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借鉴经济责任中的滚动式任中审计的做法,使自然资源年度审计成为常态化工作。

3.建立自然资源信息共享平台

在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中,由于自然资源信息呈现出碎片化特点,这也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带来了较大的影响。针对于这种情况下,需要加快构建自然资源信息共享平台,集中对各类自然资源数据进行管理,有效的保障各项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从而使审计人员能够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自然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从而得出客观和公正的审计结论。

4.探索运用“先审、后离”模式

目前我国的离任审计,一般都是“先离任、后审计”的模式。而离任审计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环境责任,以作为组织部门绩效考核、人事任免的依据。如果在领导干部已经发生人事调动甚至办理升迁手续之后,再实施相应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非但不能达到这一目标,反而会给审计人员带来压力。因此,为了达到离任审计效力的最大化,可以考虑将审计关口前移,逐步推行“先审计、后离任、再任命”的审计模式。通过任前、任中、任后审计的有机结合,实现对审计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降低审计成本。

5.运用风险导向,审计重点资源

由于我国自然资源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政府部门的审计人员也十分有限,很难对所有的自然资源资产进行全面审计。因此,我们可以考虑运用社会审计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比如,对那些公众重点关注的自然资源进行重点审计,而对于其他的非重点自然资源资产,则可以采取抽样的审计方法进行常规审计。对部分种类、部分地域的自然资源资产进行重点审计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以便我们能够更加合理地配置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

6.与各政府部门协同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自然资源资产的复杂性决定了审计机构必须加强与各政府职能部门的协同合作。自然资源资产的具体信息掌握在各政府职能部门手中,得到它们的配合审计工作可以更好地开展。特别是与国土、水利、农业和环保等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它们已经完成的基础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

三、结束语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充分的结合了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及管理情况,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我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开展的时间较短,但随着该项审计工作的常态化,审计人员会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创新审计方法,探索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新思路,从而更好地促进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实现对资源环境的有效的保护。

参考文献 :

[1]林忠华.探索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J].审计月刊,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