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相关政策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3: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经济相关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经济相关政策

篇1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包括许多企业离退休人员已经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关系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政府针对企业离退休人员进行管理服务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从了解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特性出发,分析管理服务现状。强调政府职能的必要性和落实现状,立足实践,解决离退休管理的现有问题,才能科学地整体上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水平,切实满足员工需求。

1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特点

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今天,我国普遍企业年限不短,存在大比例的为企业做出贡献的离退休人员。他们的基本特性分述如下:首先,由于离退休人员的年龄普遍偏大,离退休人群的健康问题是不容忽视的。离退休人员的身体状况整体不佳,有一些职工存在较重的健康医疗负担。这些职工的年龄层对于许多老年病、慢性病而言,具有较高的发病风险和患病率,且预后状况和经济负担都较重。一旦存在相关疾病,患者短期经济压力不会消失,长期医疗的经济负担不容忽视。

其次,离退休人员的生活状态和在职职工相比,有着较大的不同。生活状态和社会角色定位的改变需要职工积极进行心理调节。若忽视这一问题,则会导致离退休职工的精神生活的欠佳。因此,必须重视对离退休人员精神关怀的需求。他们可能不仅存在上述健康问题,在社会角色和人际关系的转变中,若忽视这方面的护理,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甚至精神疾病。

同时,离退休人员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高压力。一些离退休人员由于儿女家庭的多种原因,存在独居现象,这是存在极大的安全风险的。如果不能正确对自我认知,很容易产生自轻的想法,认为自己是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同时,对于其他家庭成员的生活和经济现状,有焦虑感。综上所述,企业离退休人员具有身体素质不佳、精神需求较高以及生活压力大导致的焦虑状态普遍存在的特点。

2政府职能在企业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的重要意义

基于上述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特点,政府职能对于离退休人员管理十分重要,首先,政府作为相关政策的制定者,有着全局观的领导、把控的重要作用,起到引领发展方向的重要意义。政府的重视对于大力发展完善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掌舵者,政府的一举一动关系着养老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关系着社会稳定和谐。其次,政府相关部门也是优民惠民政策的落实者,通过系统化的政府职能分工,彻底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是政府十分重要的职能之一。最后,政府还是沟通反馈的重要途径,畅民言,听民意,对于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和服务意义非凡。总之,政府职能是人员管理的基本,是重要保障,在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管理中担任了多种角色,不容有失。

3政府职能在企业离退休服务管理工作的现状

随着信息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资讯的获取越来越便捷。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包括问卷调研和谈话探讨分析企业离退休服务管理的现状。发现离退休人员十分重视生活质量、经济福利以及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同时,我国企业离退休服务管理虽然在优秀政策的支持下,有著长远的进步和发展,但管理服务现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政策的落实不够及时完善,一些工作人员对该问题的重要性意识不足,管理服务的反馈和系统评价仍不够规范,相关的奖惩机制可以进一步加强。在当今信息时代,企业离退休人员之间以及和外界的交流频繁密切,相关群体也较多,这些群体更重视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现状,和在职状态以及其他员工进行比较。若现状不佳导致心态失衡,不满和焦虑很容易在人群中扩散加强,这也为政府职能在服务管理中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基于上述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特征,服务管理过程中,不仅仅是服务管理内容,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也是十分值得重视的。

文章通过分析这些现状,提出如下可行性建议:从素质培养出发,加强相关人员的管理和培训是改善这些现状的重要途径。这不仅关系到离退休人群的精神健康和身体健康,也影响到企业的整体长远发展,进一步对社会稳定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离退休人群的管理服务不是一件小事。必须秉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提高相关人员的意识水平和专业素质,真正落实好政府的相关政策。必须强调人员的责任心和服务态度,重视细节体验,真正贯彻惠及人民群众的相关政策服务。服务内容具体包括调查记录离退休人员的生活情况,因人制宜地提供服务,鼓励离退休人员调整积极心境,及时沟通,避免负面情绪的产生和蔓延,提高离退休人群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同时,要重视相关体育活动、文艺活动的开展和落实,丰富离退休人员的精神生活建设。这也要求相关配套设施的落实,注意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地开展真正适合该人群的活动内容,提高离退休人员之间,离退休人员和其他社会人群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多向沟通。完善沟通途径,简化沟通流程,真正及时有效地调整、落实企业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

值得重视的是,在现在信息化时代,利用相关计算机技术,重视企业离退休人员的数字化、系统化管理,也是必要的发展方向。加大系统投入,充分利用文化宫、文化馆等政府职能部门,均衡城村建设,互通有无。尽量平衡调节地区差异和人群差异,为各地区离退休人员均提供高质量标准的管理服务。数字化、系统化的管理评价,是企业离退休人员管理的必由之路。及时地反馈管理模式和管理效应,进而调整决策,让惠民政策落到实处,是计算机数字化管理的意义所在。

篇2

这次峰会9月27日在常州举行,汇聚了众多行业大咖和精英人士。在峰会上的这份《报告》,首次对“数字创意”的产业政策、细分市场、典型园区、企业案例、发展瓶颈与前景、产业指数等做出了专业解读,颇为引人关注。

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呈现高速发展

数字创意产业是以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满足人们现代生活需求、引领新供给新消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它主要包含网络文学、动漫、影视、游戏、创意设计、VR(虚拟现实)、在线教育七个细分领域。

2009年是中国数字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界碑,此前这一产业在中国处于萌发状态,此后随着国家不断推出政策促进和大量科技相继加入,而加速发展。

《报告》对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概况、长三角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概况、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指数进行了专业解读。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已集聚了36948家企业,同比增长13.8%;从业人员384万,同比增长13.1%;产业规模达5939.85亿元,同比增长22.9%。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

《报告》还对2009年以来中国数字创意产业政策的发展脉络作了一次系统梳理。指出数字创意产业作为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将持续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消费增长、引领社会风尚提供有力支撑和有效供给。

这一产业呈现出十分美好的前景。

相比欧美,中国尚有十多倍差距

近年来,全球数字创意产业不断突破创新,成为信息服务业中一个高速增长的新兴产业,并引领着文化产业的发展。

《报告》深入分析了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情况,为中国企业的决策者提供了参考:目前数字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英国高达8%,中国仅为0.7%,有着十多倍差距;全球音乐的15%、视频游戏的16%来自英国,全球影视票房收入的1M3归于美国,全球60%的动漫制作来自日本……

这些数据表明在数字创意产业发展上,中国既有较大差距,又有巨大发展空间。因为中国受众众多,市场庞大,具有后发潜力。

数字创意产业渐成长三角经济发展主动力

《报告》对中国数字创意产业的整体和区域发展状况做了全面客观分析。其中的2015年数字创意综合指数显示,获得区域排名前三的依次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

值得注意的是,区域发展已经呈现差异分布格局:长三角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珠三角成熟稳定,京津冀则有分化,河北发展程度偏低。江苏省数字创意产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与北京、广东等发展较为成熟稳定的地区相比,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区域综合指数还显示:北京市在政策扶持、产值占比、文化普及和工作薪资等方面表现突出,综合指数居于榜首;上海市需求指数排名第一,文化娱乐消费意愿较强;广东省企业指数居于首位,营收能力旺盛;江苏省要素指数、企业指数均高于平均值,政策和技术环境、企业数量和营收规模可观。另外,江苏省在政策扶持、科研人才和企业发展方面都排名前三,科研支出方面最为突出,说明江苏省高度重视创意产业研发,推动行业发展。

“数字创意产业成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主力。”《报告》认为,上海、江苏、浙江三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这一可喜局面:三地发展数字创意产业,有着“经济效益高、创意基石多、文化特色浓”的良好背景,如有海派文化、金陵文化,吴越文化和江南文化等;三地政府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加以扶持,第三产业获得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占地区GDP的比重均超过5%,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之一;创新研发动力强,呈现多元化、开放性、融合发展的特点,如上海以“文创+旅游”为主,江苏以“文创+金融”为主,浙江以“文创+高端制造”为主;数字创意企业积极采用VR、AI等新型技术,如常州恐龙园文化以“恐龙人”为主题打造优质IP内容,《恐龙宝贝》、《米多龙》等作品赢得国内外市场。

从细分领域看发展寻商机

2015年中国数字创意产业规模达5939.85亿元,同比增长22.9%;其中VR增幅最大,达267.5%,显示其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和活力。

中国数字创意产业的七大细分领域,目前呈现出“游戏盈利强,动漫衍生广,VR潜力劲”的外部特征。睁眼细看,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商机―――

网络文学:处于发展阶段,作为IP源头,提升机会大;

动漫:处于发展阶段,IP衍生市场潜力大;

影视:处于成长阶段,受众广泛,优质内容爆发力强劲;

游戏:处于成熟阶段,电竞、VR是其新增长点;

创意设计: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经济附加值空间大,但创意理念和水平有待提高;

VR:处于起步阶段,潜力大,高增速,但技术、产品和内容等有待提升;

在线教育:处于成长阶段,融合语音识别、直播互动、AI等技术可获得快速发展。

突破瓶颈,方能获得大发展

中国数字创意产业虽然发展态势良好,但其进程面临瓶颈挑战。

篇3

[关键词]数字出版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2-0081-04

作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建设已成为我国新闻出版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平台。继2008年上海张江数字出版基地挂牌成立并取得成功后,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发展迅速。目前,新闻出版总署批复的主要有上海张江、重庆北部新区、浙江杭州、湖南中南、湖北华中、陕西灞、广东广州、天津空港、南京雨花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建设与发展初显成效,作为领头羊的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连续3年每年以30%的产值递增,2010年年底产值达到上百亿元[1]。但我国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尚处于初创期,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困境。为此,本文就我国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建设中的困境与解决措施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的基地建设提供参考。

1 数字出版基地建设的困局

国家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以及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本身如火如荼的发展和骄人的成绩表明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在短短几年内已迅速成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及新闻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然而,在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迅猛崛起的同时,仍有诸多问题困扰着基地建设,成为其健康发展的瓶颈。

1.1 产业板块重叠及定位模糊

当前我国鲜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明确自己的发展核心,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大部分基地产业板块重叠、发展方向趋同,导致各基地间产业、产品、服务的同质化竞争。例如,天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成立了全国最大的云计算中心,而重庆北部新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也在打造亚洲最大的云计算基地。又如重庆北部新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提出重点培育和打造数字图书、数字报刊、互联网出版、手机出版、数据库出版、按需出版和数字印刷、网络游戏和动漫、数字音乐、数字教育、跨媒体复合出版十大产业门类,这种“求大求全”毫无重点的发展方式表明该基地尚未认清自身的资源特色及发展重心,定位模糊。与之相似的是,数字图书、数字报刊、手机出版、数据库出版、网络游戏和动漫、数字音乐等也是天津、广东、陕西、华中等地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极力打造的产业门类,如此重复性的产业板块构建,不仅将造成各基地间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且是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浪费。

1.2 传统出版社与出版基地疏离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建设的目的是打通数字出版产业链,共享资源,实现产业的“集群效应”。目前我国数字出版基地建设的现实情况却是由于盲目招商、缺乏对入驻企业严格的整体规划,使得入驻基地的企业结构不尽合理,从而影响基地资源的整合、上下游产业链的协作,产业聚合度降低,“集群效应”减弱。入驻企业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基地内的同类型企业偏多,传统出版企业比例严重偏低。如目前入驻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企业中,包括上海方正数字出版技术有限公司、百度、世纪创荣、中文在线、盛大、点击书、易狄欧等技术提供商、网络和渠道运营商以及终端设备商,还包括IBM、英特尔等国外知名企业,但处于数字出版产业链上游、拥有丰富内容资源的传统出版社却少见。这一方面与传统出版企业消极对待数字出版的态度有关,另一方面更与各基地在选择企业时十分看重企业的经济回报而忽略企业的功能性有关。这无疑也造成基地内同类型企业偏多的局面,进而导致严重的同质化竞争。

1.3 扶持政策规制体系滞后

我国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还处于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基地自身和市场的力量相对薄弱,所以基地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培育、引导和扶持。我国各地政府和新闻出版局高度重视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建设,在用地、资金保障、人才引进、政策配套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但由于政府政策体系、制度还不够成熟,使得这些支持政策在基地建设过程中不是很适用。一是政府用项目资金支持、免租、税收返还等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驻,但有些投机取巧的企业趁机钻政策空子,哪个基地给的优惠多上哪,此基地优惠政策的跟进弱化后又流动到彼基地,在各基地间来回跑,导致典型的“候鸟式”迁徙现象。二是由于数字出版牵涉的行业广泛,包括文化产业、新闻出版产业、软件产业、通信产业等,这些行业都有各自的主管部门,因此出台的扶持政策也是各自为政,缺乏系统性,企业很难全面、清晰地了解相关政策。三是数字出版政策规章、法律法规制定滞后,阻碍了基地的管理及数字版权相关平台的建设。例如,天津数字出版基地正在建设数字出版版权认证中心和交易中心,但是根据其相关规定要求著作权人向版权局提交认证材料,显然这将导致海量数字内容的版权认证问题。

因此,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政府资金、人才等的支持,还需要政府尽快出台相关管理政策、制定数字出版相关法律法规,为其提供良好的管理运行环境。

1.4 运营管理的功能性与经营性冲突

在基地的运营管理模式上,若完全由事业单位负责基地的日常运作,单纯强调管理机构的功能性,则基地的很多服务将不到位,因而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基地建设的探索中,上海张江数字出版基地首创了公司制运营模式,即由张江集团组建,由上海张江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负责基地的日常运营服务。这一模式被其他基地纷纷效仿,如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成立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对基地进行市场化管理,重庆北部新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中南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也在谋划设立相应的基地公司负责基地的建设管理。

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问题。以上海张江数字出版基地为例,其运营主体是基地公司,是一个企业实体。“企业必然以追求利润为目标,而基地公司在这些年里,绝大部分的基地服务业务都是以推进基地建设、产业发展等公共服务为首要目标的,所以造成了基地发展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好,但是基地公司的发展没有基地本身发展得快的局面”[2]。

1.5 复合型专业人才供求矛盾突出

在数字出版领域,产业发展对人才专业素质有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而目前我国出版人才结构多是单一型的。数字出版复合型专业人才缺乏是我国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建设面临的又一大困境。由于数字出版迅猛发展,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在全国陆续崛起,社会和高校对数字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缺乏足够的反应时间。高校数字出版相应师资力量匮乏、又缺乏与出版企业的交流、合作,教育教学与数字出版产业脱节,产学研断链,使得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所需的既懂出版、又会技术、还善经营的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供不应求。同时由于有些基地的生活环境、基本配套设施等还不够完善,很难吸引、留住人才。这就导致许多基地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难以引进、留住企业所需人才。

1.6 出版基地布局偏重地产运作

2011年9月,《数字出版“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建设布局合理、类型多样的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建设8至10家功能各异、重点突出的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带动和辐射周边地区共同发展。在华东、华南、华中、华北、东北、西北、西南等具备条件的地区分别建设1至2家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目前,有代表性的9家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已在全国基本完成布局,但与“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并不吻合,华东地区最多,华南、华北、西北、西南相对较少。位于华东地区的基地相对密集,很容易导致上海、南京、杭州三个基地对人才、资源、市场等的抢夺与竞争,形成新的区域壁垒。同时各基地用地动辄几十亩、上百亩,如陕西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占地面积约800亩。有研究者认为,出版实现了编、印、发的数字化,“与传统出版业态需要出版大楼、印刷大楼、发行大楼、物流库房、零售网点相比,数字出版不需要这么多的地盘”[3]。有的地区想通过数字出版土地审批等方面的便利条件进行地产运作,最终导致基地建设 “变味”,造成资源浪费。

2 数字出版基地的发展路径

我国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建设存在的困境已成为基地又好又快发展的阻碍,对此,我国政府、基地等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改善目前的困境,以促进基地健康、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我国数字出版做大做强的目标。

2.1 差异化发展和错位竞争

目前我国9大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遍布全国东西南北,各基地所拥有的地域优势、产业优势、政策优势、市场优势等各不相同,因此各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自身的比较优势,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明确自己的产业定位、品牌定位,寻找产业发展的“蓝海”,将资源集中配置于具有独特优势的产业板块、企业及产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点板块和主业,建立差异化数字出版基地,避免同质化竞争和发展方向趋同。“是否拥有一定的异质性资源,即独特的、难以模仿的且不可替代的战略性内容资产,是媒体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4]。基地建设绝不能搞规格化建设,你采取“一基地、多园区”模式,我也采取“一中心、多园区”模式;你建云计算中心我也建,盲目跟风。例如,杭州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可充分利用其动漫产业优势及手机阅读基地资源,重点培育动漫和手机出版产业板块,打造自己的特色。实施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让基地向差异性、多元化方向发展,最终建成类型多样、功能各异、重点突出的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是基地建设的当务之急。由于我国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布局已基本完成,再做大的调整已不太可能,针对华东地区基地过于密集的现状,希望其在今后的发展中更能做到相互扶持、共享资源、错位竞争。

2.2 合理选择入驻企业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在审批、选择入驻企业时首先要根据基地自身状况优先引进有助于形成完整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企业。不能只看企业的经济实力,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接收企业,以贯通数字出版内容提供商、技术提供商、网络运营商、渠道运营商、终端设备商等环节,增强基地企业的聚合度,发挥基地的产业“集群效应”。其次要重视引进有一定实力的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出版的主体还应是书报刊出版机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建设必须集中传统出版的力量,必要时可给予传统出版企业更多优惠、扶持,提升出版主业的产业规模,以促进传统出版的转型、升级,推动数字出版实质性发展。再次,基地对入驻企业应当进行严格审批,防止某些“候鸟型”企业混入基地,造成基地土地、资金等的浪费。

2.3 构建数字出版政策扶持机制

政府始终是我国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和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和主要推动力,基地的快速、健康发展与政府的引导规划及大力扶持密不可分。首先,政府要作为基地企业与市场间的桥梁,对基地及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内容和发展规模等做出科学的整体规划,引导企业遵循市场规律发展成为市场运营的主体,前瞻性地适应市场。其次,政府应尽快完善扶持政策,为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第一,严格审查、审批基地的建设用地面积,最大程度地提升基地用地的利用价值,避免“圈地运动”。第二,认真梳理各层面已有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规范性文件,弥补某些政策漏洞,同时明确各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责,各司其职,并尽量以文件形式向社会公开,增强政策的透明度,也便于基地管理机构按照政策要求进行监督、管理。第三,加快数字出版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及政策文件的出台。这是引领数字出版产业快速迈上发展新台阶的根本。

2.4 兼顾功能性与经营性

对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管理主体的定位应该兼顾功能性和经营性,力争做到两者的协调、平衡,如此才能更加有效地管理基地运作。兼顾功能性与经营性应在基地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成立市场化的管理主体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大多数基地已成立了相关公司,但如何协调、平衡管理过程中功能性和经营性这对矛盾,却是各基地遇到的难题。为此,首先管理公司应切实做好基地的服务性工作,如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物理空间开发、招商引资等。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其次,政府应跟进相关政策,对基地管理公司的功能进行相关补贴、补助和扶持等,保证其经济效益,促进管理公司健康、强壮地发展。这也就为更好地管理、服务基地提供了保障。再次,管理公司作为企业实体不能光靠政府“输血”,而应加强自身“造血”功能,如通过为入驻企业提供增值收取相关费用等,从而发展壮大管理公司。

2.5 建立出版基地人才培养引进机制

解决目前我国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专业人才匮乏的困境,一方面要靠培养,另一方面要靠引进。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一是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数字出版教育培训大纲,材,为数字出版教育夯实基础。二是基地应切实担起人才培养责任,制定数字出版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方案,打造数字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平台。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交流,适时将基地人才送往高校“充电”,同时也邀请高校学生来基地参观、实践学习等,从而将基地建设成集生产实践、教育培训和研究创造为一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基地,建立符合基地需求的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库。在专业人才引进方面,基地一是要制定政府人才引进的配套政策,加强基地的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优化基地生活环境,为吸引、留住人才创造良好的政策、生活环境。二是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通过社会公开招聘、内部推荐、委托职业中介机构等方式广泛引进人才,为基地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有助于整合各类资源、打通数字出版产业链,推动数字出版产业的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凸显“集群效应”,同时还有助于我国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转型和升级,是我国推进数字出版产业实质性发展的重要抓手。国家相关主管部门需意识到并及时解决出版基地建设中的困局,为基地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有力保障。

注 释

[1]任晓宁.首次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发展圆桌会议召开[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07-08

[2]崔立. 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 借先行优势创示范园区[N]. 出版商务周报,2012-03-05

[3]李南. 一周观点:撒豆成兵的数字出版基地[N]. 出版商务周报,2011-07-04

篇4

目前,我们国家颁布的《公司法》中明确要求企业应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在当今社会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必将会对其可持续发展产生有利影响。但是众所周知,履行社会责任需要付出相当代价,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要想其积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只靠法律制度和政府号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企业自身利益出发进行考虑,使企业充分认识到社会责任与其财务绩效之间的关联关系,从根本上激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重新解读企业社会责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实现就业稳定、民生改善、文化繁荣和生态良好,离不开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切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和员工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环境、消费者、对社会的贡献。毋庸置疑,企业的首要任务是创新和生产,企业应当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主要目的是给社会提供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企业是支撑人类社会生存的基本经济单位,企业如果失去了生产和创新功能,那么企业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本价值。因此,任何企业的第一要义是搞好生产,创造出市场效益,争取为社会多纳税,实现它对社会的经济责任,这就完成了它的主要任务。必须同时看到,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与社会也有着千丝万缕般的联系。企业来自于社会,也必将还原于社会,这是一种新形势下的社企关系。企业的生生死死,发展壮大或被淘汰出局,都要有社会来认可它、由社会来承接它失败的代价。更主要是,社会是企业的生存环境,没有一个好的环境,企业也难以生存。因此,企业与社会有一个共荣的关系,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与社会甚至有着更密切的关系,而不是关系变得相对疏远。

三、当前国内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法律规章政策不健全

我国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度的过程中,各种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管理部门只注重企业的利润和缴纳的税收,并没有起到对企业守法行为的监督作用。即使是一些地方政府认识到这种现象的危害性,也没有制定有关条例进行约束。当地政府看到的只是目前企业的经济利益,并没有看到企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且国家在企业诚信经营方面同样缺乏各种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导致企业不诚信经营的现象频繁出现。

(二)企业缺少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缺少对生态环境负责的态度

企业最终遵循的?l展模式应该是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对消费者负责,保证企业本身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对生态环境负责,保证企业发展有源源不断的生产资料,而不是在不断寻找新的生产资料上费功夫。近几年,每年国内大事件中。都会有企业因不遵守法律法规,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发生。企业在对消费者同样很冷漠,最让国内消费者愤怒的就是一系列问题食品安全事件,可见国内企业对社会责任的严重缺乏,甚至是忽视。

(三)未建立从生产到销售的绿色环保系统

可持续发展是为人类未来的理性考虑,但是存在某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重视可持续发展,也没有认识到企业的再开发是与社会密切相关的。企业的行为看起来是个体行为,但是作用于环境中的却是数以百万计的个体行为,这就可能会损害环境承载能力,限制未来人类的发展。所以,企业应杜绝不受限制地进入环境,以实现企业自身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市场营销中社会责任的提升策略

(一)提高法律意识,塑造诚信管理形象

法律是人类行为的底线。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应该去钻法律的空子来实现盈利。每一个企业以及这个企业所拥有的员工都必须遵守法律法规,要做遵纪守法的表率。从而要求企业要诚信经营、绿色经营,并且拒绝生产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存在危害的产品;要自觉履行合同中规定地点义务,合法经营,承兑保修允诺;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来反对政府个别官员强取和贿赂等任何形式的腐败行为。

(二)企业要努力推动组织结构转型,培养高素质的数字化人才

一是企业要努力打造数字化工作场所。应用现代技术打造统一的数字化工作场所,提升团队工作的协同效率,降低团队沟通成本,提升员工的敬业度和使命感,提高团队生产力。二是企业要提升数字化人力资源运营。人力资源部门自身进行变革,实现数字化运营,通过端到端的流程,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化、自动化;通过智能化的员工服务,提升员工整体体验;通过数字化的人才管理,打造满足企业战略发展需要的人才供应链。三是企业要实现数字化决策。以数据为基础,包括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通过智能化的分析,了解组织人才管理现状,人才市场竞争力,有效预测人才管理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从而帮助组织制定更科学的人才决策。

(三)完善相关披露制度

现今社会,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服务、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政府部门进行补贴发送等都与企业的信息息息相关,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会产生企业虽然承担了社会责任,但是利益相关者并没有完全了解的局面,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建立各行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是很有必要的。目前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会在网站公开社会责任报告,但这一行为是自愿而非强制,而且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并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审核检验,可能会产生很多问题。所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后,应当在一定的时间段将相关信息对外披露,使外界了解其履行情况,减少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四)企业要大力发展技术创新

国内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普遍不是很高,投入资金和人力不多。技术创新是具有特定含义的经济发展观,是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引进新产品,引入新技术,开辟新市场,实现工业生产的新组织。技术创新是实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主要形式和必由之路,是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基本前提。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大力发展技术创新,勇于实践,大胆尝试,积极探索,站在企业发展和行业发展的角度,积极推进行业的技术升级,勇担技术领先的先锋。

(五)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单是把它写进企业的规章制度中,丰富到企业使命中,更重要的是把它扎根于企业每一个员工、每一个管理者的心里,从而影响行为。使得当一个企业盈利时,它会积极主动的投身员工福利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这就要求企业将社会责任标准与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的合理要求相结合,落实于具体的企业行为中。

篇5

在2003年的辅导金修正案中,优先辅导采用动画技术摄制者。自此之后,台湾当局每年大约指导三部动漫。虽然台湾当局在动漫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扮演着政策领导者的角色,但坚持只有从技术着手才能塑造台湾动漫文化产业发展的理念。有学者评价台湾动漫技术政策中指出:“信息技术官僚将目光集中在这个包括多媒体的信息、视讯、声音科技垂直整合,以及全球和区域数位商务市场的地理水平整合的全球市场,却极少关注台湾本地的需求,不计代价引进国际化和自由化政策,却少见对当地文化数位化的关心。”[1]台湾当局并非没有考虑这点,只是受限于政策态度,动漫实践的选择范围才不得不缩小。从台湾的动漫政策来看,占据主导的是科技和经济,只有在开拓动漫市场时,文化的力量才被人们所看重。在文化创意产业上,台湾当局保持经济自主,极尽讨好远程消费者,却忽视了本土文化,从自主的防线撤守。由此可见,台湾数位化的本质可以概括为只重“数位经济”,不重“文化内容”。福建方面,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受限于计划经济政策,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作为中国大陆唯一的动画制片厂,福建只作为动漫产业的受众,且群体范围狭小。改革开放后,大陆经济迅猛发展,人民文化等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矛盾凸显,于是1996年,旨在发展中国动漫产业的“5155工程”启动,2009年政府将动漫产业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福建省抓住国务院赋予的先行先试政策,2006年以来接连出台《福建文化强省纲要》、《关于加快福建省创意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关于推动福建省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福建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意见》、《福建省动漫游戏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2年)》等政策文件,引领福建文化产业发展。其中,2009年的《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将动漫游戏业列为重点打造的十大文化产业之一,并设立了制度规范,提供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重点建设福州、厦门两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建设海西(长乐)动漫产业园区;重点扶持福建网龙等一批动漫游戏产业龙头企业;重点推进‘数字娱乐产业研发与孵化公共服务平台’、‘福建省动漫游戏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厦门软件园数字媒体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和系列大型益智健康网络游戏项目开发,积极培育和发展上规模、创新能力强的动漫骨干企业”[2],力图使福建省文化产业总体实力居全国中上水平,从而更好地满足福建人民的文化需求。这些政策突出表明福建省已确定动漫文化产业的性质和重要地位,确立了扶持动漫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动漫文化产业在福建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步上升。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台湾的动漫文化产业政策以技术为导向,试图通过技术支撑使台湾本土动漫在国际动漫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但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满足本土需求,推广本土文化,而是为了寻求更高的经济利益。福建动漫发展由“计划经济”转变至“市场经济”,其目的是为满足福建人民的精神需求,提高福建人民的文化素养,推广福建文化,从而推动动漫文化产业发展。对比而言,福建制定动漫文化政策的出发点是“文化需求”,这点符合国情和世情,是正确的;但台湾当局以“技术”和“经济”为导向的出发点也具有其合理性,关键是如何平衡各方面关系。着眼福建人民的“文化需求”,立足“技术发展”,追求经济和文化均衡发展,应是福建省动漫产业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

扶持范围在动漫政策实施中之差异台湾扶持动漫文化的强大资金来源于特设的辅导金,然而,“整个土壤不肥沃,用辅导金再浇水也是杯水车薪”,首映创意公司执行长王世伟说。台湾当局投资动漫文化产业的针对性很强,几乎都投资在了必须花钱的地方,但其扶持面很小,仅投资在在每年仅有的几部动画电影上。由此看出,台湾当局“经济利益”导向的眼光并不长远,并未配备一系列相关设施,发展其他相关产业。相比较台湾地区“经济当先,文化其后”的政策,福建省以中央的精神和政策为中心,以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为支撑,以省政府为后盾,动漫产业与相关产业百花齐放,齐力推动动漫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从2009年起,动漫企业超过3%的增值税即征即退,在企业所得税、营业税、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等方面都将享有税收优惠[3]。近几年来,福建省动漫发展步入快车道,动漫产业集群效应逐渐呈现,福建网龙网络有限公司、厦门吉比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一批动漫游戏知名企业迅猛发展,逐渐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福州、厦门两个动漫游戏产业基地效益显著,诸多动漫企业集中发展,集群效应凸显。与此同时,2009年12月1日,三明召开首届海峡两岸创意产业暨动漫动画高峰论坛,一时间形成“基地热,展会热”现状。两地相比较,台湾对动漫文化产业的支持很狭窄,每年仅三部动漫电影,且没有长远发展的配套设施和规划。福建政府的扶持面很广,重点建设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和教学研究基地,培育一批动漫原创与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强、充满活力、专业性强的动漫企业。加强与影视、出版、旅游、演艺、娱乐、教育等的交流合作,发展服装、玩具、食品衍生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核心突出、分工明确、自主创新与竞争能力强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4]同时减轻相关税收,鼓励开展境外交流,给了各地产业充分的自由度。但网撒得太大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地方盲目搞展会,但质量却不敢恭维,展会规划没有层次,管理也未形成相关规范。因此,省政府应建立起相应的监督机制,严格审批程序,促进动漫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动漫行业协会之差异在当今政府主导的动漫行业,政府扶持下的动漫协会如何发挥好各自作用促进动漫文化发展是一个必须关注的方面。台湾动漫协会众多,对促进本土动漫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主要有台湾动漫创作协会、台湾动漫画推广协会、台湾游戏产业振兴会、动画产学共同开发联盟等,这些协会在台湾动漫的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他们结合各方面资源,举办各种动漫推广活动、促进行业交流、培育人才,为创建良好的动漫文化产业环境,促进台湾动漫文化产业均衡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福建省,动漫文化协会较少,只有福建动漫游戏行业协会、福建3C动漫协会等寥寥可数的几个,且知名度不高,形式胜于功能,实际发挥的作用并不大。由上比较可知,台湾动漫协会的设置和发展更为合理,在动漫行业发挥的作用也更大。而福建省对于动漫协会的作用明显认识不足,缺乏企业和政府的沟通环节,不能通过行业协会来反映消费者需求,缺少整合机制。因此,建立组织完善、功能齐全的行业协会有助于促进福建省动漫文化行业的健康长久发展。二、改善福建省动漫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建议对于福建省而言,动漫文化产业还是朝阳产业,政府的推动非常重要。

在政府的推动过程中,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进行宏观引导。台湾与福建省一衣带水,借鉴台湾动漫文化政策,制定有利于福建省的动漫文化产业政策,对于促进福建省动漫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出台的政策要全面具体。所谓全面,是指政策的覆盖面要广,尽量不留下政策空白,使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所谓具体,是指政策要细化具体,具有可操作性,避免政策空洞虚妄,无法应用于实际。就当前而言,福建省要制定和完善参展参会政策、补贴政策、人才政策、税收政策等。要充分借鉴台湾动漫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建立涵盖范围广、辐射性强,易于操作的规章制度。例如,对于人才政策而言,要参照台湾的人才政策,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包括人才的引进、人才的培养、人才的流动和人才的进修等各个方面的细则,尽量使政策渗透到动漫产业的每一个方面。2.政策要具有适当的倾斜性。为了促进闽台动漫文化产业发展,国家和部门对于这一产业要有适当的政策倾斜性。要以政策的形式保障闽台合拍动漫片享受国产片待遇;保障闽台合作培养动漫人才的不断更新换代;简化赴台出版交流的审批环节;争取厦门软件园成长为“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争取试点经营出国展览业务等。在培育动漫产业链上,加强政策的扶持和调控,探索企业盈利模式,加深动漫产业与福建省服装、玩具、食品、饰品等传统产业的合作,建立动漫产品衍生知名公司,加快动漫衍生产品的研发、推广和销售,扩展动漫市场,努力打造富有福建特色的动漫产业群。在政策实施上,要适当降低门槛,有针对性地对接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对闽台合资动漫文化产业在房产等资源上享有与本地企业对等的优惠政策。3.政策要突出保护性和激励性。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建立相关保护体系。尤其要加大对本土动漫产品及衍生产品保护力度,打击非法盗版等侵权行为,营造良好的动漫文化发展环境,切实保障闽台动漫产业茁壮成长。鼓励高校开设动漫专业,高校与动漫企业建立合作培养模式,建设一些动漫实训基地,鼓励与国际知名学校或者国内知名大学联合办学,共同培养动漫管理、营销和技术人才,积极申报国家动漫技术课题研究。加大播出原创动漫奖励。全国各媒体播出由福建省制作研发的动漫影视作品,原创动漫公司所在市财政局要给予相关奖励,奖励标准不低于国内其他城市。4.出台政策加强行业协会建设管理。制定行业协会公规,加强动漫市场管理,维护行业秩序,引导动漫行业良性发展。由省文化厅指导开展动漫文化相关活动和研发,出版行业杂志和年鉴,建立行业网站,整合全国动漫行业信息资源,为企业搭建服务平台,加强政企合作,推动福建动漫行业健康快速发展。5.出台政策加强闽台合作交流。承接台湾动漫产业的优势,大力吸引台湾动漫企业和人才来投资,鼓励动漫业务外包迁入福建,主动承接台湾动漫产业的转移,借用先进理念,提高制作水平,开拓两岸市场,打造具有品牌和文化特色的动漫精品文化,实现闽台动漫文化产业对接。

作者:王永兴 单位:漳州市科技情报研究所

篇6

近年来,四川文化创意产业初具规模,显示了巨大的活力,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创意设计产业位于文化创意产业链前端,它的长远发展离不开版权保护的支撑。版权保护不仅保护原创者的智慧成果、独创个性,也鼓励设计师持续创新。探讨如何构建行业版权保护体系,有利于促进创意设计业迈入高端发展阶段。

在我国,“设计之都”深圳的创意设计业快速发展,率先出台了《深圳市平面设计作品版权保护办法》,其版权保护体系逐渐走向成熟。作为西部经济高地的四川省,应把握住在创意设计方面的比较优势,有所作为。其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构建完整的版权保护体系。

版权保护:为创意设计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版权保护是创意设计作品保值、增值的基点

优秀的创意设计作品凝聚着创作者的创造和独特个性。创意设计是产品超额利润的主要来源,构成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但这种创意和智力成果是零碎的、无形的,需要版权为其保驾护航。申请版权保护将最大限度保障创意设计产业的价值,防止竞争对手的模仿和抄袭,避免创意为他人做嫁衣,能够使创意设计产品保值和增值。

版权保护是维护设计人权利、激励创作的支点

版权保护是版权使用者、开发者从中获益的支撑条件,能对抗设计复制对原创所造成的损害,设计师可牢牢守住自己的设计领地和市场份额。版权保护成为支持原创,鼓励创新的重要支点。

版权保护是促进产业良性发展的着力点

完善的版权保护体系是实现创意设计行业的制度保障,体现了对设计师创意、知识的尊重和对法律的敬畏。只有在完善的版权保护下,创意设计业进行的经济活动才是文明的、理性的经济活动,才可能符合公平竞争、平等互利等现念。

面临问题:行业版权保护意识薄弱,配套缺失

版权保护意识薄弱

主要体现在缺乏版权意识、版权登记被动、被侵权后不主动维权三个方面。四川省创意设计产业中有自我保护与尊重他人设计作品版权意识的人屈指可数,大多数设计师不清楚版权的重要性和保护流程,对作品在版权登记、备案方面很被动。当创意设计企业或者设计师作品遭到侵权时,大多不会选择依靠法律途径、通过司法程序维护自身权益,而是采取放任、和解或网络等方式,姑息了侵权行为。

创意设计作品借鉴现象普遍,侵权难界定

设计业的许多作品相互都有借鉴,即便是不同流派之间,亦会有共同的元素,整个创意设计行业的作品同质性强,使得抄袭与借鉴之间的界限模糊。而我国著作权等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的只是设计作品的表现形式,并非创意思想。因此,在创意设计领域,对侵权的界定是非常困难的,很难判定两个作品间是“借鉴”还是存在“抄袭”。所以设计师侵权的实际成本和法律成本很低,造成了设计行业“天下文章一大抄”的现象。

维权成本高,举证难

一方面,在创意设计产业中被侵权方的花费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很高。一般要花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找侵权方进行协商或者提请诉讼。而且仲裁费、诉讼费花费较多,但设计作品本身价格却远低于上诉费用。被侵权方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都过高,往往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

另一方面,上诉过程中举证难和损失计算难。在侵权案件中,被侵权人要搜集到足够的被抄袭证据很难。而且创意设计作品等以创意为核心的著作权有很多预期利益很难预算,损失很难评估。

直接政策保障措施缺失,公共服务机构作用发挥欠充分

四川省并未出台直接针对创意设计行业作品版权保护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创意设计产业的版权保护政策仅仅依附于2009年成都市版权局出台的《成都市作品著作权登记资助管理办法》和2010年成都市人民检察院办公室的《关于建立成都市版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的规定》,缺乏专门的政策、法规保障。而目前成立的版权服务站的工作大多局限于版权登记服务,部分版权登记中心现甚至处于空壳状态,版权登记事务委托于机构。

解决方案:构建完善的产业版权保护体系

完善产业版权保护的政策体系

应完善与创意设计产业版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创意设计产业与版权政策的衔接,出台一系列直接针对创意设计产业业版权保护的政策、法规,弥补现有政策体系中的不足。比如:对创意设计作品是否侵权的界限进行明确;出台鼓励设计企业主动进行作品备案登记、简化专利等申请程序、降低申请要求、缩短审查时间等措施;制定《创意设计产业版权保护发展规划》,对版权保护的发展做出具体的统筹和规划,提出细化的发展目标、对策及推进措施。

重视技术手段在版权保护中的作用

一方面应该鼓励开发新的版权保护技术。比如可以开发出一套创意设计作品版权侵权检验系统,只要把两件作品分别扫描、比对,就可以得出二者的相似率,从而作为判断作品是否侵权的依据。

另一方面,注重现有技术在版权保护中的运用。目前版权人常用的技术措施主要有:反复制设备、电子水印、数字签名或数字指纹技术、电子版权管理系统以及控制进入受保护作品的措施。政府可以引导部分措施运用到创意设计作品的版权保护工作中。以平面设计行业为例,版权局可以建立平面设计行业的电子版权数据库,收录现有平面设计作品登记数据,以这一数据库基础建立电子版权管理系统。

强化版权保护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第一,完善版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建立版权资源信息数据库系统。尽快建立版权资源信息库,创意设计作品进行版权登记后,可以作为版权资源纳入版权资源信息库。当发生版权纠纷而证明权利难时,信息库系统可以方便公众查询作品版权的法律状态,为权利人提供快捷的证权文件,对举证起重要作用。

第二,充分发挥版权投诉中心和版权纠纷调解中心的作用。目前成都已建立版权投诉中心和版权纠纷调解中心,两个中心主要提供版权法律咨询,接受各类版权投诉,并组织当事双方进行版权纠纷的调解,指导权利人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权利等服务。应充分发挥这类非营利性版权服务机构的作用,着力向社会提供版权纠纷化解的公共服务。

第三,改善、加强版权工作站的建设。目前很多版权工作站的运行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应该进一步扩展版权工作站的业务范围,赋予其更多的职权。

篇7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内江市科学技术局

主办单位:四川省内江市科技情报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四川省内江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1436

国内刊号:51-1185/T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篇8

(赤峰学院 学报编辑部,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高科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高校学报的编辑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挑战,使高校的学报编辑、作者以及读者之间的交流更方便宜、快捷,也为高校学报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但是,在新的网络环境模式下,很多高校学报的管理方式还很陈旧,加上信息观念的落后,无法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在高校学报编辑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就现代网络环境下高校学报的编辑工作及三大理念进行概述,以期利用全新的网络环境模式,推动高校学报的发展。

关键词 :网络传播环境;高校学报编辑;理念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089-02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网络信息的服务功能日益强大,网络在传递信息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传统高校学报编辑工作,大部分都是手工完成的,如来稿登记、排版印刷及编辑加工等,都是由工作人员手工进行,工作进度较为缓慢。电脑和网络的出现,不仅把高校学报编辑工作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工作中解放出来,还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在高校学报编辑工作中,编辑理念是否先进关系到编辑工作的质量。尤其是在现代网络传播的环境中,期刊的信息服务形式和读者的需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高校学报大都沿袭了经济计划时期的工作模式,出版方式比较传统,无法适应当前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因此,树立现代化的编辑理念,是促进高校学报向现代化发展的关健。

一、网络传播环境下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三大理念

(一)数字化出版流程理念

1.构建数字化平台,加强网络系统与集成应用建设。大多数时代,高校学报数字化的出版意识还较为薄弱。因此,要提高高校学报编辑的技能及手段,在高校学报中实行全面的数字化改革,提升高校学报数字化的出版创新能力。高校学报应该将其采编稿件、远程处理、学术沟通以及检测等方面的数字功能加以提升,加强系统化和集成应用化的建设[1]。

2.改善传播生产及营运平台模式,实行多元化政策。高校学报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推动学术进步,传递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这一特点要求高校学报要将其覆盖面积、影响力及传播能力都要加强。网络的学术信息具有多层次、多角度的特性。因此,学报要根据不同特点的文章,将其学术价值及独创性展现出来,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需求,提升学报知名度。并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以读者为主体,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构建全媒体传播及运营的平台,推动高校学报数字化的发展。

(二)市场化经营理念

1.了解高校学报的商品属性。高校学报具有学术、理论及公益性,部分编辑依旧保持着传统的编辑理念,没有看清当前学报市场属性。在网络环境中,清楚学报的商品属性非常重要。高校学报是一种以脑力劳动分工合作、创造出拥有物质形式的智力结果、有很强使用价值、通过各种方式传送到读者手中的、具有很强市场价值的商品。了解高校学报的商品性,结合读者的需求和市场的规律,加强稿件的优化和选择,是提升高校学报价值的关健。

2.打造特色品牌,实行品牌战略。学报的品牌是高校学报的创办理念、风格、特色、市场营销及形象的综合表现。高校学报创办的目的虽然不以营利为目的,但是随着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报刊业发展趋势,学报必须走品牌化之路。为了适应现代学报市场,高校学报就要树立品牌意识,加强高校学报的品牌建设。

(三)集约化出版模式理念

集约化是现代经济市场中的术语,意思是充分利用有利的资源以集中合理的方式提升经济效益。因此,各高校学报之间应加强合作,结成企业联盟,实现跨区域合作。调整高校学报的结构,建设高效的学报期刊企业,并运用现代网络数字平台,将其规模以及传播业务不断扩大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学报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政策执行不到位

在中国,对高校学报有专门的政策法规及规范,以便加强对高校学报的管理,推动高校学报的发展。但调查显示,各高校学报对相关政策及规范执行率普遍较低。如高校学报管理办法其中一条规定,相关学校需为学报编辑部提供所需的图书资料、设备以及办公区域,指导学报的出版编辑工作,提高学报编辑的出版水平。但现实中,大部分高校对学报编辑工作并不重视,其工作人员的待遇普遍较低,且投资也相对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学报的可持续发展[2]。

(二)学报管理及编辑人员信息意识不强

当前,很多高校学报都还在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模式进行信息处理、编辑等工作,严重影响了学报的创新式发展。缺少科学、网络化的管理,导致很多高校学报无法适应网络时代的实际。

(三)编辑的计算机技术水平较低

在高校学报,编辑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计算机操作水平较低,致使网络运用的能力也相对较低,无法用电脑进行稿件编辑、校对及排版等;编辑人员不会对相关图片、网页进行处理和制作,办公效率普遍较低,严重的影响了高校学报向网络化方向发展的进程,跟不上现代报刊业的发展脚步。

三、网络环境下,改善高校学报工作的对策

(一)建立良好的网上办公编辑系统

高校学报网站是学报的名片,很多读者愿不愿意更深入了解其内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网站首页给人的第一印像。因此,网站首页建立有吸引力的链接是第一步。其次,网页的相关栏目要清楚明了,如信息、采集栏,稿件处理等栏目,让读者能很清楚的了解到有关学报的历史、特色及投稿要求等。最后,建立网上办公系统,让学报编辑可以在网上进行办。如,利用网络进行组稿、审稿等,提升学报的办公效率。

(二)设计适应网络运行的编辑流程

1.来往稿件登记。通常,高校学报都拥有专门的投稿邮箱,所有的来稿都会投到这个邮箱中。因此,编辑人员在值班时,应该先将这些稿件从邮箱中取出来,进行统一登记,之后依据稿件的类型配置单一编号,再将作者的资料存进信息库中。对于符合本学报要求的稿件,存入相应的文件夹中;不符合本学报要求的则第一时间告知作者,并给予退稿。

2.审核。高校学报的稿件审核主要分为三步:一审、二审及三审。一审是责任编辑对所管专栏的来稿给予初次审核,若来稿符合学报的基本要求,则将来稿交给相关的审稿专家,审稿专家审核合格后,提交二审。二审的稿件审查工作通常是由编辑部主任完成,如果稿件在二审中依旧合格,便可以直接交给负责三审的主编进行终审,最终由主编决定是否采用稿件。

3.稿件的检测和加工。通过三审的稿件,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其进行检测,如果没有抄袭和一稿多投的情况,便可将稿件交给责任编辑,让其对稿件进行必要的修整和加工。

4.校对和排版。校对和排版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美编人员自行对稿件排版,另一种则是将稿件交给印刷公司由印刷公司进行排版。待印刷公司排版完成后,将稿件发回编辑部,相关责编对排版样式进行校对、加工,确保稿件的内容及版式符合相关要求。

5.大样审读及交付印刷。经过“齐、清、定”之后,编辑部将大样交给相关的专家对其大样进行审查,专家指出问题后,编辑部对大样进行再次修改,修改完成之后交给主编签署意见,并根据主编所签意见,对大样进行最后一次修改,最后将大样发给印刷公司进行印刷。

四、培养高素质的高校学报编辑队伍

(一)提高学报编辑队伍的创新能力

当前报刊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高校学报编辑人员的创新思维和策划能力直接影响学报的竞争力。学报纺编辑人员也可运用网络优势,了解国内外学术动态,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及整理,探究学术的发展方向,寻找学术研究的制高点,结合编辑团队的实际,为学报选题策划提供依据。

(二)不断提高法律素质

网络的传播快捷、方便,但同时也容易产生与版权费有关的问题。如,作者的著作权和学报汇编权利等。如果编辑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不了解,很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因此,加强学报编辑人员的法律素养,提高编辑人员的意识,才能有效规避法律纠纷,使高校学报健康发展[3]。

(三)熟练撑握计算机,网络技术

当前,高校学报正不断的向网络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学报编辑人员熟悉掌握与计算机有关的技术,学会运用计算机处理学报的各项工作。因此,高校学报应该对其编辑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拥有一定的计算机使用能力,拥有一定的编辑策划能力。如让他们学会使用常用的软件,如图形图像、网页制作及office办公软件等。通过培训提高高校学报编辑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高校学报网络化建设。

总之,当前的高校学报已置身于网络传播环境中,网络化和数字化成为高校学报的一大特点。高校学报编辑要不断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提升高校学报的出版质量,让高校学报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英.论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困境[J].传媒实务,2013,8(10):122.

〔2〕温优华.网络传播环境下高校学报的三大理念[J].2013,3(1):44-45.

篇9

关键词:数字经济;跨境电商;生态系统

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和普及,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逐渐加快,成为推动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跨境电商是我国数字经济的重要体现,数字经济在此背景下不可避免地改变了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为跨境贸易提供了新的窗口,扩大了国际市场份额,在发展跨境电商的前提下改变外贸发展方式和国际贸易规则。它兼具结构调整和整合世界资源的优势,即形成有效的跨国合作新渠道,提供发展空间,优化产业结构,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探索,中国跨境电商正在进入跨境电商生态系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阶段。随着数字化技术发展的不断成熟,跨境电商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此,构建跨境电商生态系统对于促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数字经济及其对跨境电商的影响

1.1基本概念

数字经济是一个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石的全新经济形式,以大数据技术为发展导向,实现社会经济的高效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与资源再生。数字经济将促进经济社会在各领域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推动各领域与国际贸易合作的进程,推动社会经济成长,提升劳动生产率,培养新市场、新增长点。跨境电商,是指在全球商务活动中与世界各个国家的交易主体开展跨境交易,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结算和跨境物流配送完成交易。在国家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和“一带一路”政策倡议下,我国跨境电商交易量持续稳定增长。

1.2数字经济对跨境电商的影响

在中国数字经济的带动下,跨境电商的发展越来越快,这也带动着中国外贸企业跨界融合的快速发展。自2016年数字经济成为我国创新发展战略提出以来,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新型信息的广泛运用,都推动了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随着数字科技的日益发达,无形商品和服务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流行。数字化服务主要通过电子商务等网络平台进行跨境服务,将原来有形的产品和服务,逐步地向无形的产品和服务转化。无形产品和服务的输出,已经彻底改变了中国以往的线下贸易流程,实现了线上即时交付,并由此大大提高了贸易效率。但如今,由于交易内容和贸易模式的改变,导致了中国现行的跨境电子商务规则体系已经无法支撑中国现实发展的市场需求,因此跨境电子商务规则体系迫切需要弥补中国数字商品市场与服务领域的空缺。

2数字经济中跨境电商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跨境电商服务平台存在缺陷

跨境电商平台的综合业务能力定位,由于缺少对行业和企业发展的深度认识,仅在经营策略上重视企业利益,而忽略了客户的现实业务需要,最后造成了资源投放走向偏离,企业服务质量无法提高,使基本业务功能难以实现,也难以实现整个企业综合业务能力的改善与提升。同时,因为没有跨境电商平台服务体系的策划与构建,在交易过程中就会存在着环境风险、流程风险与结果风险。目前,国内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仍然着眼于基本业务,而不是从企业需求的视角来思考问题,系统平台需要从结构、业务、系统、标准化、便利化等方面进行重新规划和重建。

2.2跨境电商物流系统有待完善

现有的物流运输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跨境电商的发展。海铁联运作为跨境物流的主要运输方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联运不畅、松散等问题,这增加了运输成本,使使用环节更加复杂,也浪费了时间。根据跨境电商的业务运作,物流模式可分为商流和物流。构建跨境电商生态系统,最重要的是建立跨境物流体系。由于交通枢纽和物流设施建设时间长、周期长,物流运输对跨境电商的帮助有限。同时,不同的物流模式有着不同的物流标准,往往无法顺利对接,影响跨境电商的有效开展。物流设施的不同标准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跨境电商的工作效率。这些成本最终会由跨境电商企业承担,不利于跨境电商企业的发展。

2.3海关流程仍旧处于模糊监管

由于货物种类繁多,不同的部门需要协同工作来协调和监督。由于中国各地海关的监管职责分工边界并不清楚,各监管部门任务目标的不同,工作重心也有所不同,监管流程和监管成本增加,从而造成了跨境电子商务的经营成本和商品价格增加,这也最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销售额的减少。同时,跨境电商是一个服务性的营销活动,需要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要。但国外顾客的需要无法精确预估,企业无法根据不确定的需求制定相应准确的运输计划。当货物到达顾客手中时,顾客经常会因为对货物不满意而退换货,因此他们不得不支付退货或换货所需的关税。虽然我国的保税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但其实施过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复杂性,会增加跨境电子商务的时间和成本。

2.4跨境电商经营理念陈旧

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是生态系统中的核心点,其自身陈旧的经营理念,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首先,供应链的风险很大。跨境电商作为一个长产业链,其经营风险不易控制,上游商品供应出现虚假宣传的行为,下游服务出现退货流程繁琐、时效延长的现象。其次,资本流转风险较大。在资本流转中,最主要的条件是安全性和便捷性,但是目前的跨境支付方式面临着不少风险,比如由于现在的外汇管制制度,使人民币无法自主地兑换和在全球流动,使跨境出口的公司主要在境外采用第三方付款方式。这样,就可能会面临着帐号被盗、资金冻结乃至洗钱和套现的经营风险,不仅对消费者的资金安全构成了威胁,也给跨境支付安全带来了挑战。最后,缺乏数字思维。在实际运行中,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通常较为简单,其管理主要集中在库存和供应链管理等方面。使库存的预测与实际销售产生一定的差异,因此库存成本控制不科学。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是基于信息技术,而缺乏数字管理思想导致的静态库存管理和落后供应链管理能力问题,使其发展无法赶上数字经济发展速度。

2.5跨境电商生态系统不平衡

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着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参与到全球数字商务中来。由于跨国电子商务公司的初始数字化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没有数字化人才和数字化管理理念,其数字化发展水平也和公司增长速度不相适应,从而造成了其抗经营风险能力相对薄弱,无法对抗因国际数字商业而产生的各类经营风险。跨国电子商务公司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交易,能够更好地实现全球贸易,但是经营风险也会增加,比如中美贸易摩擦、数字贸易壁垒等。跨境电商企业数字化水平落后,缺乏竞争优势,无法应对各种风险。数字经营中的跨国运营,对数字水平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同时跨国电子商务企业也必须向数字化经营转变,才能更好地处理各种风险。

3数字经济下跨境电商生态系统的发展策略

3.1专注于平台服务

跨境电商平台是跨境电商生态系统的核心,应加强对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特别是适合本土企业需求的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政府部门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积极推动贸易便利化;大力支持本土跨境电商平台的发展,推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境电商平台建设;在发达国家和重要节点国家适时布局,沿着“一带一路”路径,加快跨境电商平台全球化覆盖的进程;通过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促进综合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通关服务平台的融合发展,提升各平台的协调服务能力,从而加快信息、资金、货物自由流通。同时跨境电商企业应通过国际合作或并购等方式扩大销售网络、物流网络和支付网络,并通过本地化经营提高对海外市场的认识和服务能力。

3.2完善物流体系

跨境电商应逐步按照核心和的方式适应数字经济环境。除了打造更完善的跨境电商平台外,也要重视跨境物流体系的完善。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已经进入每个家庭,这种信息和网络环境被应用到各个领域,这就为跨境物流运输业务流程的改进提供了保障。跨境电商存在着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如对消费者市场的认识不准确、消费者心理不一致等,提升了供应链管理的难度和退换货的风险。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更为完善,更加灵活的物流体系的支撑。外贸企业可以比较国内港口到世界各地的运价,降低物流成本,实现利润,帮助客户获得最高的性价比。“海外直销、本地配送”的新模式和仓储物流的进一步转型升级,为跨境电商卖家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投入资金和资源,创造更高效的国际贸易市场,建立更为高效的物流体系势在必行。商流与物流深度融合,并协调发展,共同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

3.3完善海关作业设备和流程

为了支持跨境电商业务的发展,海关监管部门和相关业务流程部门应共同完善通关流程,解决如海关监管严格、流程复杂、等待时间长、用户需求大等问题。因此,海关监管部门应在不降低监管效果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电子技术和设备,在推进电子口岸建设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对于不同信用的跨境电商企业,海关监管部门应采取不同的监管政策。例如,对跨境电商进行分类监管,将不同诚信、信誉等级的跨境电商企业进行分类监管。同时,还需要对海关管理系统方案进行修改设计,完善部门的业务操作流程。要明确职责,减少空白处和监管重叠,各部门要在监管管理范围内恪尽职守,做好本职工作,使通关手续更加灵活,海关审批手续更加便利。此外,要加强各业务监管部门的监管合作,提高进出口货物的质量,共同建立一个严格维护、协调、高效的通关环境。

3.4采用先进的经营理念

在发展过程中,跨境电商企业必须注意对数字技术的投资,确保数字技术发展有稳定的资金来源。跨境电子商务公司要从模块经营转变为数字化管理,并高度重视经营中的数字化发展,把数字化发展融入到公司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如编制相关的数字化发展计划,制定相关预算,并设立年度技术研发专项资金等。在数字技术的开发过程中,公司应重视科技研究成果的转化,对取得的研究成果加以检测与评价,使得新的数字科技可以促进跨国电子商务公司的数字化发展。对跨国物流来说,打通环节不仅是宏观政策层面的,也是技术层面的。新一代信息系统的引入,显著提高了跨境电子商务的产业竞争力、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其中,区块链技术手段大大改善了传统底层的支付技术,显著提升了支付效率。另外,由于大数据分析、新一代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信息系统的运用,使以往许多非标准化问题转变为标准化问题,大大促进了企业管理过程规范化的进展。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产品与服务,极大地提升了使用体验。因此必须大力支持和引导创新,运用区块链技术手段,强化企业合作关系,保障跨境支付的安全性。要更加重视企业内外部数据建设,进一步丰富信息应用手段,建立和健全信息管理网络平台,增强供应链管理的有效性,运用信息推动跨国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

3.5优化生态环境

首先,从政治制度与社会文化环境的视角,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特别是政府监管。政府部门要抓好政策保障工作,形成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总体布局,通过采取税费优惠政策或政府财政补贴等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国家生态战略的落实,以宏观策略的视角引导中小企业规范运营;同相关国家开展政治沟通和文化交流,积极降低贸易壁垒与摩擦;推动各级、各地方政府、各监管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全面开通国际监管协作平台,建立全球信用风险监测系统。其次,从技术环境的视角,关注数字人才的培育,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数字人才培养已成为从根本上促进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跨境电子商务公司也应该更加重视对数字人才的培育。一方面,跨国电子商务公司应该主动吸纳优秀的数字人才,并利用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培养优秀的数字人才。此外,跨国电子商务企业还应该定期地对现有人才开展数字技术培训,并构建好数字人才发展评价系统,建立自己的数字人才团队。唯有如此,数字化管理思想才能代替传统的管理思想,而数字化人才的优势,也才能充分体现到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的经营管理工作中。

4总结

生态系统建设是跨境电商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路径,特别是在数字经济时代下,研究和发展跨境电商的生态系统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相关人员需要结合现有条件进行探索和实践,依靠数字化信息技术为跨境电商开发新的商业模式和物流模式,以改进和加强跨境电商的生态系统建设。本文通过研究,指出数字经济时代下,跨境电商的生态系统建设应明确遵循核心原则,构建适应数字经济时展的生态系统。同时,跨境电商应该以主营业务为方向,以相关产业为支柱,构建具有优势资源的核心业务生态集群。此外,跨境物流业务具有的独特复杂性和货物流通高风险的特点,决定了跨境物流是跨境电商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跨境物流应通过优化物流业务流程,提高跨境物流与跨境电商的融合程度,这有助于跨境电商生态系统建设中物流资源的高效利用。数字经济时代下的跨境电商生态系统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通过对综合性人才的引进和管理,可以实现跨境电商生态系统的高质量建设。

参考文献

[1]戴永辉等.基于广义生态群落的跨境电商软性供应链仿真分析[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

[2]曲维玺,王惠敏.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态势及创新发展策略研究[J].国际贸易,2021,(3).

[3]肖亮,柯彤萍.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演化动力与创新实现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20,(2).

[4]熊励,叶凯雯.跨境电子商务生态发展与政策组合维度的关联性研究[J].软科学,2020,(2).

篇10

技术创新和数字设备的普及,使得大量的数据从各种各样的数据源头通过不同渠道定期产生,海量数据增长逐步衍生出一个新概念——大数据。大数据不仅强调数据巨量,更强调从海量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当前,大数据所蕴含的战略价值已经引起多数发达国家政府重视,相继出台大数据战略规划和配套法规促进大数据应用与发展。在政府大数据战略部署和政策推动下,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都开始积极探索大数据应用。据悉,美国大数据战略后,12个联邦部门启动开展了82个大数据相关项目[1],涵盖了国防、能源、医疗卫生、人文社会科学等众多领域。企业借助于大数据政策的东风,强化大数据的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Gartner公司的调查结果表明,全球64%的企业已经开始向大数据项目注资,或者打算在2015年6月之前将计划付诸实践。[2]

完善的政策是当前大数据先行国家推广应用大数据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国家层面还没有专门针对大数据出台相关政策。研究国外大数据相关政策,对我国制订大数据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政府大数据政策比较研究框架

为更好研究大数据政策,建立如下政策比较框架,从战略规划、技术能力提升、应用与管理三个方面比较分析各国政策着力点(见图1)。

“战略规划”层旨在通过分析国家级大数据战略或规划,探析西方国家发展大数据的目标定位、主要内容、重点发展的大数据应用领域,以及相应的管理体制等,总结各国大数据战略规划特色及要点。战略规划的制定为大数据技术能力储备、大数据推广应用与项目实施提供宏观指导与执行依据。

“技术能力提升”层探讨各国政府在大数据技术储备方面的相关政策措施,包括基础研究部署、核心技术研发、为相关产业和研究机构提供的技术创新扶持、人才培养以及技术研发资金保障等。技术能力提升为战略规划的落地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撑。

“应用与管理”层从推进政策和项目实施两个角度,研究为确保大数据推广应用与项目实施而制定的各项政策,包括数据开放政策、数据共享政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政策,以及政府和商业领域的试点项目规划等。应用与管理为战略规划的落地提供制度支撑和实施保障。

二、大数据战略规划比较分析

(一)美国大数据战略规划

2011年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提出建议,认为大数据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但联邦政府在大数据相关技术方面的投入不足。作为回应,美国白宫科学和技术政策办公室(OSTP)建立了大数据高级监督组以协调和扩大政府对该领域的投资,并牵头编制了《大数据研究与发展计划》(以下简称《计划》)。2012年3月29日,《计划》正式对外,标志着美国率先将大数据上升为国家战略。

《计划》旨在大力提升美国从海量复杂的数据集合中获取知识和洞见的能力。具体实现三个目标[3]:(1)开发能对大量数据进行收集、存储、维护、管理、分析和共享的最先进的核心技术;(2)利用这些技术加快科学和工程学领域探索发现的步伐,加强国家安全,转变现有的教学方式;(3)扩大从事大数据技术开发和应用的人员数量。

第一波纳入《计划》的联邦政府部门主要有: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卫生研究院、能源部、国防部、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地质勘探局等,投资两亿多美元,推动大数据技术研发。大数据发展不能仅靠政府,因此《计划》还鼓励产业、大学和研究机构、非盈利机构与政府一起努力,共享大数据提供的机遇。

(二)澳大利亚大数据战略规划

2012年10月,澳大利亚政府《澳大利亚公共服务信息与通信技术战略2012-2015》,强调应增强政府机构的数据分析能力从而实现更好的服务传递和更科学的决策,并将制定一份大数据战略作为战略执行计划之一。2013年2月,澳大利亚政府信息管理办公室(AGIMO)成立了跨部门工作组——“大数据工作组”,启动了《公共服务大数据战略》(以下简称《战略》)制定工作,并于2013年8月正式对外。

《战略》以六条“大数据原则”为指导,旨在推动公共部门利用大数据分析进行服务改革,制定更好的公共政策,保护公民隐私。这六条大数据原则分别为:数据是一种国家资产,应被用于人民福祉;数据共享和大数据项目开发过程中严保用户隐私;数据完整和过程透明;政府部门间以及政府与产业间应共享技术、资源和能力;与产业和学术界广泛合作;加强政府数据开放。《战略》还决定成立数据分析卓越中心(DACOE),该中心将通过构建一个通用的能力框架帮助政府部门获得数据分析能力,并促成政府与第三方机构合作以培养分析技术专家。《战略》列举了2014年7月前需完成的6项大数据行动计划,分别为:制定信息资产登记簿;跟踪大数据分析的技术发展;制定大数据最佳实践指南;总结明确大数据分析面临的各种障碍;强化大数据分析的相关技术和经验;制定数据分析指南。具体工作由大数据工作组与数据分析卓越中心协作完成。

(三)英国大数据战略

2013年10月31日,英国《把握数据带来的机遇:英国数据能力战略》。[4]该战略由英国商业、创新与技术部牵头编制。战略旨在促进英国在数据挖掘和价值萃取中的世界领先地位,为英国公民、企业、学术机构和公共部门在信息经济条件下创造更多收益。为实现上述目标,该战略从提升数据分析技术、加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研究与产业合作、确保数据被安全存取和共享等几个方面做出了部署,并作出11项行动承诺,确保战略目标得以落地。

(四)法国大数据战略

为抓住大数据发展机遇,促进本国大数据领域的发展,以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主动权,2013年2月,法国政府了《数字化路线图》[5],宣布将投入1.5亿欧元大力支持5项战略性高新技术,而“大数据”就是其中一项。2013年7月,法国中小企业、创新和数字经济部了《法国政府大数据五项支持计划》,包括引进数据科学家教育项目;设立一个技术中心给予新兴企业各类数据库和网络文档存取权;通过为大数据设立原始扶持资金,促进创新;在交通、医疗卫生等纵向行业领域设立大数据旗舰项目;为大数据应用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如在法国和欧盟层面建立用于交流的各类社会网络等。[6]

(五)各国战略规划比较

按照政府大数据政策比较研究框架,从战略规划层面,主要从战略目标、战略内容、发展领域和管理体制四个方面对各国的大数据战略规划进行比较分析(如表1),通过比较发现它们之间既有共同点又存在明显差异。

1.共同点

一是战略目标基本相同,均旨在通过国家性战略规划推动本国大数据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相关行业的推广应用,确保领先地位。

二是战略规划均具有明确的行动计划和重点扶持项目。例如,美国大数据战略明确阐明了政府拟重点发展和扶持的领域和相关项目。法国为本国的大数据发展制定了五步骤的支持项目。澳大利亚列举了一年内的大数据行动计划和具体时间节点。英国规定了11项政府将采取的行动承诺。

三是战略规划指定了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美国由白宫科学和技术政策办公室牵头建立了大数据高级监督组,通过协调和扩大政府对大数据的投资,提供合作机遇,促进核心技术研发和劳动力发展等工作促进大数据战略目标的实现。澳大利亚设立跨部门大数据工作组负责战略落地,同时配备专门的支撑机构从技术、研究等角度确保对大数据工作组支撑。英国战略分别针对技术能力、基础设施和软硬件建设、推进合作、数据开放与共享等指定具体的负责机构,同时,由信息经济委员会负责根据战略进一步制定具体战略实施路径。

2.差异点

一是战略规划的推动路径略有差异。美国重在“以点带面”,通过公布重要部门的大数据项目规划,扶持重要领域的大数据技术研发,带动其他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大数据技术的研发投入和推广应用。澳大利亚重在“方法指导”,通过设定大数据原则指导各部门应用大数据,同时注重技术跟踪、指南制定。英国和法国强调政府“铺路打基础”的作用,阐明政府在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扶持、项目规划、合作环境搭建中的基础保障作用。

二是战略制定机构不同。战略规划推动路径的差异与政策制定机构有关。美国、澳大利亚的战略制定机构主要是科学技术相关部门。美国白宫科学和技术政策办公室是美国的高级科技咨询机构,该办公室主任被任命为总统科技顾问。澳大利亚政府信息管理办公室职责是就信息与通信技术(ICT)投资管理、工程实施、ICT政策执行为澳洲政府及其机构提供建议,指导政府应用信息技术为公众提供更好服务、提升自身运作效率。而英国和法国的战略制定机构则是与经济发展相关的部门,制定大数据战略旨在充分挖掘大数据对生产、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大数据技术能力提升政策比较分析

(一)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研发

在大数据应用的技术需求牵引下,数据科学研究显得越发重要。美国大数据战略确立了国家科学基金会在基础研究中的核心地位。为促进基础研究,国家科学基金会采取相关政策措施包括:将向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资助一千万美元,帮助他们研究如何整合机器学习、云计算、众包(crowd sourcing)三大技术用于将数据转变为信息;提供对地球研究、生物研究等基础性研究项目的拨款等。在关键技术研发方面,联邦部门大数据项目列表[1]详细部署了国防、民生、社会科学等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研发。英国大数据研究扶持与技术研发政策包含在《英国数据能力战略》中,重在体现对高校、研究机构的资金扶持和合作平台搭建。

(二)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已被各国政府纳入推进大数据发展的重要议程中。Gartner预测,到2015年,全球大数据人才需求将达到440万人,届时仅有三分之一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7]美国《大数据研究与发展计划》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扩大从事大数据技术开发和应用的人员数量”。通过国家科学基金会,鼓励研究性大学设立跨学科的学位项目,为培养下一代数据科学家和工程师做准备,并设立培训基金支持对大学生进行相关技术培训,召集各个学科的研究人员共同探讨大数据如何改变教育和学习等。英国《英国数据能力战略》对人才的培养做出专项部署,包括在初、中等教育中加强数据和计算机课程学习;全面评估当前大学各学科所教授的数据分析技能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并实现跨学科交流;通过奖学金、项目资助的形式支持高校培养满足当前和未来数据分析需求的人才;政府与相关专业机构一起强化数据科学这门学科,勾画数据分析行业不同的发展道路。澳大利亚《公共服务大数据战略》强化政府部门与大专院校合作培养分析技术专家,同时计划将各类大数据分析技术纳入现行教育课程中,强化人才储备。法国《政府大数据五项支持计划》中第一步计划便是引进数据科学家(datascientist)教育项目。

(三)产业扶持

大数据对经济社会真正做出价值贡献,离不开对大数据相关产业的扶持。在产业扶持方面,《英国数据能力战略》指出英国政府将通过多种途径为大数据产业提供扶持,在资金支持方面,英国政府将为本国公司及有关组织提供更多机遇和便利,以获取欧盟研究与创新资金——展望2020(Horizon 2020)展望2020是即将于2014至2020年推出的欧盟研究与创新计划,拥有超过700亿预算,旨在提升欧洲科学水平。的资金支持,同时将各类大数据分析中心纳入“英国资本投资战略框架”中,促进大数据分析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应用。在产学研结合方面,英国还通过建立研究成果展现门户、搭建多种合作交流平台等方式,促进产业与各类研究、学术机构之间的合作和成果转化。

(四)资金保障

明确具体资金保障是国外大数据政策的一大亮点。继美国宣布投资两亿多美元促进大数据研发后,英国、法国也相继宣布政府对大数据的投资。2013年1月,英国财政部明确将投入1.89亿英镑用于大数据和节能计算技术的研发,旨在提升地球观测和医学等领域的大数据集分析能力。同年4月,英国经济和社会研究委员会又宣布将新增6400万英镑用于大数据研发,其中3400万英镑将用来建立“行政数据研究网络”,用于汇聚政府部门和机构所收集的行政数据,促进发挥政府数据对科学研究、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作用。法国政府宣布将在2013年投入1150万欧元,用于7个大数据市场研发项目,旨在通过试点探索,促进法国大数据发展。这些国家对大数据的投资,体现出一定的共性特征:一是投资领域均是关乎国家竞争力和全民生活福祉的重要领域,这些领域仅凭市场资本无法推动;二是强化投资的核心目的是提高关键领域的大数据技术能力,它是市场化应用的前提。

(五)各国技术能力储备政策比较

在大数据技术能力储备方面,各国的政策和计划均有侧重点。如下表2所示。

从纵向政策要点来看,注重人才培养、产业扶持、资金保障是多数国家的共识,这三方面正是政府为产业发展构建良性生态环境的政策落脚点。从横向国家来看,美国、英国国家层面配套技术能力储备政策较为完善,这也是两国引领大数据前沿的主要原因之一。法国和澳大利亚的配套政策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大数据应用与管理政策比较分析

促进大数据发展,除了搭建技术能力储备政策外,还从应用实施的角度,制定配套推进政策、规划试点示范项目,推动战略规划的具体实施。

(一)应用推进政策比较

1.数据开放与共享

大数据应用的基础是数据足量全面。为加强各部门所掌握的海量数据资产开放与共享,促进社会应用创新,美、英、澳、法等国政府均制定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政策。具体统计如表3所示。

表中所述国家在政府数据开放政策上具备两个共性特征:一是数据开放政策均建立在开放政府行动之下,使得数据开放有了更高的战略支撑;二是建立数据开放门户成为普遍趋势,有力保证政策得以落地。

美国是政府数据开放与共享的领头者。从其政策制定脉络来看,数据开放共享分为两大维度:一是对公众和社会,大力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制定一系列确保公众平等获取数据、开发利用数据的政策法规,二是对政府自身业务管理,积极制定信息共享战略法规,特别是在国家安全等方面,要确保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信息分享给正确的人。英国政府数据开放强调政策的执行力度。《开放政府白皮书》明确要求各政府部门每隔2-3年就要制定详细的数据开放策略,阐述他们将要对外开放的数据内容、首次开放时间、数据更新频率,以及促进市场使用这些数据的政策、原则,并定期进行数据开放总结汇报。

2.隐私与数据安全保护

大数据所带来的一个全新挑战就是对个人隐私与数据安全的威胁。因此,需要通过法规政策强化大数据应用过程中对个人隐私与数据安全的保障。当前大数据应用所适用的隐私与数据安全保护法规政策大多沿用多年前的法规文件。个别国家已经开始针对大数据特点制定专门的隐私与数据安全政策。在个人隐私保护方面,英国《开放数据白皮书》明确将在公共部门透明度委员会(监督各部门数据开放的核心机构)中设立一名隐私保护专家,确保数据开放过程中及时掌握和普及最新的隐私保护措施,同时还将为各个部门配备隐私专家;二是内阁办公室强制要求所有政府部门在处理涉及到个人数据时都要执行个人隐私影响评估工作(Privacy Impact Assessments),为此还专门制定了非常详细的《个人隐私影响评估手册》,三是各政府部门开放数据策略中均明确将开放数据划分为大数据(big data)和个人数据(my data),大数据是政府日常业务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可以对所有人开放,而个人数据仅仅对某条数据所涉及到的个人自己开放。在数据安全方面,澳大利亚政府于2012年7月了《信息安全管理指导方针:整合性信息的管理》为海量数据整合中所涉及到的安全风险提供了最佳管理实践指导。

(二)项目实施规划比较

试点示范项目的规划是推动应用实施的重要政策手段之一,通过规划政府领域的大数据试点项目,有效带动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大数据技术应用;通过规划商业领域的大数据试点项目,充分鼓励应用模式创新,促进技术研发,推动产业发展。

在国外政府大数据试点项目规划方面,美国政府最为明确,其特色主要是“聚焦政府领域应用,落实具体部门”。美国《大数据研究与发展计划》以及与计划同时的更为详细的联邦部门大数据项目列表,均是涉及国家战略发展、不便市场化的核心领域大数据项目,这些项目落实到具体部门和机构来实施。美国商业领域的大数据应用已经广泛开展,因此政策引导重在推动政府领域的项目实施。

五、结语

总体来看,国外政府大数据政策措施体现出如下明显特征:一是颁布战略规划进行整体布局。为抢占大数据先机,增强国家在大数据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大数据先行国家均将发展大数据提升为国家战略予以支持;二是注重构建配套政策,包括人才培养、产业扶持、资金保障、数据开放共享等,为本国大数据发展构筑良好的生态环境。

随着数据的与日俱增及其背后所蕴藏的巨大价值,大数据正在成为信息时展的新潮流,谋划制订大数据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就显得非常必要。由于各国大数据技术基础、市场基础、数据文化氛围不同,各国的政策侧重点存在一定差异。对我国而言,大数据市场刚刚起步,配套规划与政策还存在较多缺口,为加快推进我国大数据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在政策环境构建方面:一是要加快研究制定大数据发展国家战略。战略应进一步阐明大数据的有利发展机遇,规划重点领域的大数据研究计划,布局关键技术研发方向,强化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对大数据产业的扶持,做好体制机制、资金、法规标准等方面的保障等,真正将促进大数据发展提升为一种国家行动,为后期专项政策制定、项目规划等提供依据。二是借鉴国外政府大数据政策,勾画符合我国实际的大数据配套政策制定路线图,注重从战略技术能力储备和战略应用实施两个角度,落实相关部门职责,为大数据产业孵化、技术研发、推广应用营造完善的政策环境。(文/张勇进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电子政务研究室副处 编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 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Big Data Across the Federal Government.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files/microsites/ostp/big_data_fact_sheet_final_1.pdf,2013-09-10.

[2] Gartner. Gartner Survey Reveals That 64 Percent of Organizations Have Invested or Plan to Invest in Big Data in 2013.gartner.com/newsroom/id/2593815, 2013-10-11.

[3] Big Dat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itiative. 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files/microsites/ostp/big_data_press_release_final_2.pdf,2013-9-11.

[4] Seizing the data opportunity: A strategy for UK data capability. 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254136/bis-13-1250-strategy-for-uk-data-capability-v4.pdf, 2013-11-01.

[5] Feuille de route du Gouvernement sur le numérique. gouvernement.fr/sites/default/files/fichiers_joints/feuille_de_route_du_gouvernement

_sur_le_numerique.pdf, 2013-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