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务劳动对家庭的价值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务劳动对家庭的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务劳动对家庭的价值

篇1

摘要:关于家务劳动概念的范畴、家务劳动是否存在价值以及是否应为其付酬,理论界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家务劳动在家庭内部的分配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和分配不公平现象,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家务劳动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中图分类号:D669.6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4-2563(2009)02-0073-06

从经济学角度对家务劳动的概念、价值、性别分工不均原因的研究,国外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出现了相关的学术文献。1974年Ann Oakley发表的The Sociology of Housework在社会学领域得到认可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家务劳动作出研究,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更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中国学术界关于家务劳动的专题研究较少,且大部分集中在家务劳动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化的论证以及家务劳动补偿制度的研究之上。

一、家务劳动的概念

理论界关于家务劳动并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关于照看孩子是否属于家务劳动,家务劳动是否有价值,应该是有酬还是无酬劳动也存在着分歧。

(一)家务劳动的定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家庭中存在着自然劳动分工,其基础等同于具有不同生产方式的社会劳动分工。Yanagisako和Collier认为,家务劳动是自然的还是社会的、家庭的还是公共的、生产还是再生产,是家务劳动清晰定义的基础。众多学者认同家务劳动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生理需要,基于女性生产、早期哺育的“自然的”、“家庭的”、有性别分工的活动。经验主义者则从实践角度对家务劳动作出了定义:家务劳动是一系列的任务,按每天的、每周的、偶尔的来划分,包括:每天的――准备三餐以及餐后的清洗;每周的――整理和清洁房子、洗衣服;偶尔的――日常用具的保养和修理、装饰和车辆保养。并将家务劳动分为“男性气质的”(如传统的整理院子、修理房屋以及车辆的保养)和“女性气质的”(如做饭、清洁、洗衣服以及购物)。但经验主义者的定义并没有包含情感工作和性工作。

到20世纪90年代,有很大一部分学者把照看小孩、情感投入纳入到家务劳动的范畴内。这一时期,家务劳动被广义地定义为:所有包含在家庭内部(有时在外部,而为了家庭)无报酬的劳动,如做饭、清洁、洗衣服、照看小孩、购物、开车等。家务劳动会随着人的生活轨迹变动而变动,第一个或两个孩子的出生会使家务劳动发生很大的改变,其不仅由夫妻完成,邻居、朋友、孩子都可以完成部分或全部。家务劳动既是体力劳动,又是脑力劳动,但脑力劳动部分是不容易被观察的。

中国学者关于家务劳动定义的研究比较少,并没有对家务劳动的性质作深层次的探讨,大部分学者认为家务劳动是发生在家庭内部的,完成生育职能、履行赡养职能的服务性活动的总和。朱梅、应若平对农村妇女“家务劳动”作出了广义界定:农妇“家务劳动”是指农妇从事的为家庭无偿付出的非货币化劳动,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家务杂事,还包括经营承包地的劳动中用于家庭自用的那部分劳动成果所对应的劳务。

(二)价值确认和计量

关于家务劳动是否存在价值、是否为有偿劳动的争论,在早期以日本为代表。19世纪60年代,矶野富士子在“妇女解放的混迷”中从提高妇女的社会、家庭地位,承认妻子独立人格的角度出发,指出“尽可能使主妇劳动不仅有用,而且亦生价值”。中川淳则认为“家事劳动之无偿性”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其不产生任何的价值”。相反,有地亨则主张从经济学以外的观点来评价家务劳动:“家务劳动为无价值的,乃是经济原论上的问题,不可因妻之家事劳动不生价值,即断言妻之家事劳动为无偿劳动,不能获得金钱的评价”。Beck-er则充分肯定了家务劳动的价值,认为“把家务劳动同样看作是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中象商品和服务那样的组成部分,现在是时候了。花在家务劳动上的大量时间表明,家庭生产在国家的生产总值中都占有可观的百分比。”

中国台湾学者林秀雄认为,家务劳动虽然“为商品交换社会之外之私的劳动,不具有商品交换社会之经济价值”,但从法学角度否定了家务劳动的无偿性,认为“应为家事劳动寻求一给予适当评价之途径。”其他学者如沙吉才、夏吟兰、刘茂松等充分的肯定了家务劳动的价值。沙吉才认为家务劳动“凝结了一定量的人类劳动,是人类抽象劳动的结晶,因而它也是有价值的。”同时,“作为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过程中的追加劳动构成社会总劳动的必要部分,家务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同样是社会总价值的一部分。”刘茂松教授则从经济学家角度更加深入地进行了分析,认为家务劳动具有边际价值、替代价值和家庭内部交换价值。

关于家务劳动的计量,由于其范畴的不确定性、量的模糊性,缺乏质的比较,在计量方面存在许多操作性的困难。在英美,20世纪后期就如何衡量家务劳动的生产价值提出过几种解决措施,包括将之与一位全日制的仆人的工资相等;列出一位家庭主妇的所有活动,然后在货币经济中找到与每一种活动最接近的专门的职业,进行二者的工资级别的比对;或者使家务劳动的价值与家庭主妇走出家庭从事一份全日制工作所挣的工资相等。但这些做法在理论上和实际操作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无法真实准确地计量家务劳动。

二、家务劳动分配

Cowan指出,在1800年前,男人和女人都要做大量的家务劳动。她写道“如果你是个生活在1800年前的家庭主妇,你要做饭,烘烤足够的食物,你的丈夫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例如劈柴、谷子脱壳、将谷物弄碎;同时,你的孩子还需要照顾”。事实上,直到19世纪中期,家庭内外的劳动没有区别,但工业革命使得许多重体力劳动转移出家庭,男人所做的家务劳动减少,在当时的主导意识形态下,男人主要从事家庭外面的工作,而妇女的活动空间是家庭。

在20世纪后半叶,妇女在家庭和劳动力市场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妇女的劳动参与率有所增加,从事家务劳动的数量和比例有所下降,但关于男性是否正在做越来越多的家务劳动(包括实际的任务和所花费的时间),家务劳动的分配是否越来越公平,存在很大的争议。部分学者肯定了男性对家务劳动的贡献:在60年代,妇女做的家务劳动是男性的6到7倍多,现在做的家务劳动只是男性的2倍多,男性正越来越多地参与家务劳动,尤其是在照看孩子方面。然而,Coverman和Shelley以及Cowan则认为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男性所做的家务劳动并没有很大的变化,变化的只是和妇女比较而言的男性的相对贡献。妇女比过去做的家务劳动少是因为现代化的家用设备(如洗衣机)和低出生率。男性并没有做到和妇女等同的家务劳动量,家务劳动只是在夫妻间进行了极小量的重新分配,大部分家务

劳动,照看小孩仍然主要由妇女来完成。Oakley指出,妇女每周花在家务劳动上的时间是77小时,几乎是男士每周工作40小时的2倍,只有少数丈夫会帮妻子做点家务,但这种帮忙常会被视作对妻子的疼爱,而非丈夫的责任。因此,妇女不得不在家庭和市场中做两份工作。

三、家务劳动分配不均的原因

家务劳动的分配公平就是家务劳动的分配没有性别差异。Gregson和Lowe认为家务劳动的充分分享(除性别中立的劳动外,3/5的有性别隔离的劳动被分享)预示着家务劳动的重新分配。技术发明使得妇女无需主要从事照看家庭的劳动,但妇女要想推掉家务劳动和照看孩子的“责任”,还要克服许多历史因素和文化因素。家务劳动分配不均现象普遍存在,就其原因有以下几种解释:

(一)相对资源的讨价还价能力

这一理论认为家务劳动是根据夫妻双方相对经济资源讨价还价的过程,经济资源相对较多的一方所承担的家务劳动较少。Blood和Wolfe用两种方法来解释已婚夫妇家务劳动的分配:资源依赖和资源议价。两种方式都表明男性家务劳动的参与是源于男性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资源依赖”假说认为妻子提供有价值资源的方式少之又少,虽然妻子提供的家务劳动也是有价值的,然而,能够提供更多可变现资源的一方才拥有家务劳动分配的决定权,而丈夫往往在经济资源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他们在决定家务劳动分配中也就具有强有力的权力。“资源议价”假说则认为、丈夫和妻子提供了不同的资源,丈夫和妻子的相对贡献是平衡的,目的是家庭利益最佳和家庭产出的高效率,而非控制或权力。但这仍然会在家庭内产生潜在的控制力和不同的交换价值。家务劳动是枯燥的,提供很少的满意感。那么,不做家务劳动的一方将会在议价时处于优势。

基于这一理论,拥有越多市场资源――教育程度、潜在收入、职业地位等在资源议价时就处于有利地位。经验主义者支持这一理论,研究人员发现,夫妻双方的收入差距越小,家务劳动分配越公平,妻子有高收入的丈夫会做更多的家务。职业地位也是可交换的资源之一,但学者们的发现却不统一:McAllister通过对澳大利亚家庭的研究,发现具有相对较高职业地位的男性所做的家务劳动较少;在美国,Deutsch发现具有较高职业地位的男性所作的家务劳动的比例更高;而另一些学者却发现职业地位对男性所做的家务劳动没有影响。关于受教育程度和家务劳动间的关系,大部分学者认为男性的受教育程度对其家务劳动时间具有正的影响。而关于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对其家务劳动时间的影响,却没有统一结论。部分学者也对受教育程度和家务劳动效率间的关系作出了研究,Gronau认为妇女受教育程度和家务劳动效率间呈正相关关系,但Graham和Green却得出妇女受教育程度和家务劳动效率间呈负相关关系,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妇女对家务劳动越不满意,进而家务劳动的效率也不高。

(二)时间的可用性

家务劳动是在做完所有重要任务才去做的事情,并且其分配要根据夫妻双方的空闲时间而定,由工作的“时间约束”,常用职业地位、每一方每周工作小时数、工作进程的灵活性,双方是否有不同的工作时间进度来衡量。关于妻子已就业的男性是否比妻子没有就业的男性做更多的家务,Goldscheider与Waite发现,对妻子就业本身而言,与男性家务劳动的参与没有联系,必须与他们相对工作时间的总量结合。妇女总的工作时间对男性家务劳动参与有正的影响,而男性的工作时间对其所作的“女性的家务劳动”(如做饭)有负的影响。若妻子和丈夫在不同的时间工作,男性会做更多的家务劳动,晚上工作的男性会做更多的家务,但对于女性来讲,却没有这样的特征。

(三)性别意识形态

此观点认为家务劳动是性别信仰的特定象征符号,性别意识形态对家务劳动分工决定会有一定作用:自由主义的性别角色态度会导致平等的家务劳动分工,有较少传统性别角色态度的丈夫会做更多的家务劳动,尤其是“女性特征的家务杂事”。虽然大多数相关文献认为男性对性别角色的态度和信仰对理解家务劳动的分工尤为重要,家务劳动分配不均也体现了性别不平等,但也有学者发现男性对家务劳动是否应在双职工家庭平分的态度与所做的家务劳动量没有联系,有时妇女的态度比男性更具有决定性。

(四)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

Fuwa和Cohen利用Chang对于妇女就业的社会政策的定义,通过在33个国家相关数据的分析,研究社会政策对家务劳动分工的影响,发现旨在缓减性别不平等和工作家庭冲突的社会政策对夫妻家务劳动平等分配有积极的影响。在不考虑妇女个体特征的情况下,消除性别差别的政策和双亲社会抚养政策,会使家务劳动的分配更公平。传统的研究并没有涉及到社会环境尤其是国家相关政策对家务劳动决定的影响。

四、其他相关研究

(一)家务劳动和工资的关系

关于家务劳动和妇女低工资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哪个是因哪个是果,理论界存在着很大的争议。Becker的精力分配理论认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精力又和工作产出进而和工资联系在一起,在家务劳动上花的功夫多,在工作上的努力就会少,进而工资也会低,甚至造成职业上的性别隔离。Bielby对Becker的理论提出了质疑,他在Quality of Employ-ment Surveys(QES)中发现,妇女自己报告花在工作上的精力要多于类似家庭状况的男性。他提出了另一个解释原理:妇女个体期望在家务劳动上花更多的时间,尤其是在每周工作日想获得时间安排灵活的工作,而这种工作时间的灵活安置对雇主来讲就是一种成本,低工资就是对这种成本的补偿。

Hersch and Stratton通过研究说明家务劳动对妇女的工作效率有影响,家务劳动时间和妇女的工资收入呈负相关关系,而与丈夫的收入没有明显的关系。但部分学者认为,妇女做更多的家务并不是妇女低工资的原因,反而,妇女比男性做更多的家务劳动是因为家庭约束和低市场工资。

(二)家务劳动和公平感、婚姻满意度

Robinson和Godbey指出,最不受欢迎的家务劳动是洗熨,接着是每天必做的洗碗、买菜。做饭、洗碗、洗熨、清洁,这些工作是重复的、无聊的、不需要计划的,90%是由妇女完成的,男人更喜欢做一些户外的家务,汽车维修、账户管理。家务劳动的性别隔离使得丈夫认为大多数家务劳动是“妇女的工作”。有研究表明,妻子对家务分工是否公平较丈夫更敏感,男性承担家务劳动特别是承担在传统意义上被认为“女性的劳动”越多,夫妻双方的家务贡献越平衡,女性对家务劳动的公平感就越强。

事实上,夫妻间的家务劳动分配并不用50%作为“公平点”,家务劳动分配的不公平感与事实上的

不均关系很小,而是源于现实中做的家务比预期多。尽管妻子和丈夫对于“公平”的看法有所不同,家务劳动分工主要通过公平感来影响婚姻满意度,男性是否参与日常家务劳动已成为婚姻满意的主要预警器。但Coltrane却认为,不公平感多数来自婚姻的其它冲突,家务劳动分工只是催化剂。

性别意识在很多方面也会影响着劳动分工公平感和婚姻满意度。当丈夫的平等意识更强时,婚姻的不满意较少,但是当妻子比丈夫更具平等主义时,婚姻冲突通常更多。妻子对家务劳动分工的满意度在没有生育前和子女离家后的阶段最高,在养育孩子阶段最低。而丈夫对家务劳动分工的公平感与满意度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并无多少变化。

(三)家务劳动社会化

恩格斯主张“把私人的家务劳动溶化在公共事业中”,夫妻通常接受有偿劳动的帮助或从他人(往往是父母)那里得到的无偿帮助。Cohen在Con-sumer Expenditure Survey中发现美国6%的家务劳动是花钱的有偿服务,而德国不来梅的相关调查显示有1/8的家庭会使用有偿家务劳动;荷兰的一项研究发现何兰有12%的家庭支付有偿的家务劳动。

中国也有部分学者提倡家政业的发展,认为应积极实现家务劳动的社会化。柴效武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清晰地分析对比了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和现代化:家务劳动社会化是用大工业生产和大社会服务的方式,使家务劳动逐渐脱离开家庭,成为社会性劳动;家务劳动现代化则是用现代化处理方式实现家务劳动的机械电器化操作。并从经济学的角度,引用前苏联经济学副博士威廉・阿扎尔《家庭和空闲时间》中的数据,说明前者是“大而专”后者是“小而全”,认为前者要大大优越于后者,提倡在家务劳动现代化的同时更需要大力发展社会化。李秋芳则认为要促进家务劳动社会化,须努力发展三个市场:家庭事务劳动力市场、家务劳动设备市场、家务劳动加工市场。

五、简短评述

Beeker认为,家庭实际上是个小型工厂,即使在能够提供各种重要服务的、生产许多昂贵商品的最发达国家里,情况也是如此:抚养儿童、烧茶煮饭、收拾住所,还得照顾病员、护理老人并承担各项辅助任务。因此,日常琐事(洗衣、做饭、清洁等)、照看孩子、老人、病人属于家务劳动都得到的大部分学者的认可,但情感投入是否属于家务劳动还存在很大的争议,笔者认为情感投入并不可以划入家务劳动的范畴内,在一个家庭中,有情感投入的不仅是妻子,丈夫、孩子、老人甚至投入更多,并且这种投入是人类特有的也是人类的本能,情感的投入不会因相对资源多寡、国家政策、社会观念等的不同而进行不同的投入,情感的投入是内在的、不外露的、不易观察的,是维护一个家庭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并不能将其等同于洗衣做饭,划入家务劳动的范畴。

从技术角度讲,家务劳动的计量存在很大的困难,家务劳动并没有统一的范畴、也没有规范的程序和质量标准,并且因个体家庭状况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异。实际上,为妻子家务劳动付酬只是停留在理论的争辩中,而要在现实中真正实现为妻子的家务劳动的付酬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不仅因为计量的困难,更是因为观念转变需要漫长的时间。由于科技的发展和家政业的繁荣,使得家务劳动部分的实现了现代化和社会化,夫妻的家务劳动量有了明显的减少,同时也为家务劳动的计量带来统计上的便利。但理论界有关家务劳动的现代化和社会化的研究太少,大多数文献在关注家政业的发展和从事家政业人员的工作状态,很少有人关注雇主(家庭)的状态,家庭使用有偿家务劳动的状况并不明朗,有偿家务劳动对夫妻双方家务劳动状态的影响也并不清晰。因此,家务劳动现代化和社会化对夫妻双方家务劳动状况的影响状况成为以后相关研究的一个方向。

篇2

考虑孩子身体弱经常生病,需要悉心照料,李娟便辞去了让人羡慕的外企工作,当上了全职太太,在家全身心地照顾孩子与丈夫。直到5年之后,李娟才又重新在一家民营企业上班,但收入明显比丈夫低很多。2001年4月,他们贷款买了一套商品房,房屋总额85万元,银行贷款50万元,贷款期限20年,月还款额3300多元。

夫妻二人的感情一直挺好,可2008年,李娟无意中发现罗成的手机上有暧昧短信,出于对丈夫的信任,也没多问。一年之后,罗成提出离婚,李娟虽略感意外,但她深知如果老公已经不再爱她,硬绑在一起也不会幸福,更没意义。

李娟同意离婚,但要求房屋归自己所有。罗成却说,自打孩子出生后,李娟就没有工作,即便后来去了民企,挣的也很少,家里一切开销都是自己辛苦赚的,房子李娟未出一分钱,银行贷款一直是自己偿还,所以坚决不同意将房子给李娟。

无奈,李娟向法院。

【看看律师怎么说】

有钱就是大爷?No!夫妻双方对家庭贡献的大小,不能以挣钱多少来衡量。

男女平等啊!都说了多少年了。夫妻的地位当然也是平等的。在咱国家,往往是妻子以女性特有的方式,对丈夫的成就和地位进行着投资。她们为了家庭的整体利益、为了孩子的抚养教育,为了丈夫事业的发展及知识素养的提高,放弃自我发展与升职的机会,甘愿承担全部或主要的家务劳动,甚至做全职太太。

家务活,人人有责,本来就是夫妻双方的共同义务,如果由妻子一人承担,她当然有权分享家庭的共同成果,即使她工资挣得少,甚至没有收入。这个案例中,丈夫认为买房子的时候妻子未出一分钱,银行贷款也是用自己的工资在偿还,所以全是自己的功劳。这不对吧?做家务不是劳动?不是对家庭的贡献?他这么想,就是无视妻子在家务劳动中体现的价值,“侵犯了妻子对家庭财产的共有权”。

从法理上分析,“基于配偶一方牺牲自己而使对方人力资本增加的,离婚时,在财产上不能得到肯定或合理的分配,势必造成对配偶一方无情的剥削与掠夺。”通俗一点讲,就是为了家庭发展舍弃工作,埋头做家务的女人,不该在离婚时净身出户。这与婚姻法中实现男女平等,保护弱者利益的基本原则是相违背的。

有个调查很有趣:已婚女性每天在家务劳动中所花的时间为4.36小时,男性为1.54小时,女性约是男性的3倍。往大里说就是,“女性为了承担人类自身生产和家庭主要劳务,失去了自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活不能白干,付出是会有收获的。离婚时,法律会充分评估家务劳动对于夫妻各自人力资本及其预期利益的影响,受益方应对付出方给予以适当的经济补偿。如果丈夫觉得妻子做家务是“应该”,是“她自己愿意”,忽视她对家务劳动所付出的时间成本与机会成本,于情,于理,于法,都有失公平。

回到这个案子中,罗成老是强调买房子的钱是自己出的,房子就应该归他,这个主张是错误的,没有法律依据,更不符合我国《婚姻法》关于婚后夫妻财产共同共有的规定。妻子全身心在家看孩子做家务,相夫教子,对家庭,对孩子,对丈夫的付出、奉献与功劳是不可磨灭的,虽然我国在家务劳动补偿上尚存在立法缺陷,但作为妻子应享有的夫妻财产共同共有的分割权是不能任意被剥夺的。根据婚姻法及司法解释的规定,从照顾妇女,儿童角度出发,应该将房屋判归李娟所有。

篇3

    关键词:夫妻关系;财产分割;家务劳动;价值

一、我国新《婚姻法》中关于家务劳动价值的补偿及缺陷

    在新《婚姻法》颁布前,对如何修改我国婚姻家庭法中的夫妻财产,学者们谈到应遵循的准则是:坚持男女平等的原则;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坚持承认妇女从事家务劳动创造价值的原则;坚持婚姻法的规范与其他民事法律的相关规范相一致原则等等。立法机关经过充分酝酿、论证,采纳了学者们的上述建议,在新《婚姻法》第四十条规定:“夫妻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予以补偿。”这是我国婚姻立法史上的重大突破,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承认隐性付出和投资所体现的价值,使得在夫妻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的情形下,尽较多家庭义务的一方有了向另一方请求补偿的法律依据,填补了法律空白,体现了法律的公平原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法律理念,对于切实保护在分别财产制下,从事较多家务劳动一方的财产权益有着重大的意义。然而,新的《婚姻法》中关于家务劳动价值补偿的适用范围过于狭窄,条件过于苛刻。第一,本条的适用范围仅为婚后约定的分别财产制,夫妻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财产归各自所有的情况。我国《婚姻法》第19条规定:“夫妻可以以书面的形式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财产共同所有或归各自所有,或部分共同所有、部分各自所有。”本条规定的内容当中只有当婚姻当事人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财产各自所有即采用分别财产制,家务劳动才具有价值,才适用补偿救济;而婚后所得共同制或约定一般共同制和婚前财产约定的情况下,付出较多家务劳动补偿问题,我国现行婚姻法未作明确规定。第二,本条所规定的内容并不是对所有采用分别财产制的夫妻都适用家务补偿,而只有在一方为婚姻共同体尽了较多义务,如抚养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的情况下才可向对方请求补偿。就是说,请求补偿的前提条件是一方对家庭付出了较多义务或一方协助了对方工作,即一方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奉献给了家庭或另一方,而另一方明显从婚姻中受益,如果双方都为家庭尽了义务,则不存在补偿问题。究竟在什么情况下才算尽了较多义务,我国法律没有一个具体的评价标准,实践中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第三,此种补偿并非在分别财产制下,离婚分割共同财产时的必备考虑因素,而是一种独立的诉讼请求权,并且法律的表述是“补偿”而非赔偿。付出较多家庭义务的一方提出补偿请求,离婚是否实行经济补偿,取决于离婚当事人自己的请求,法律虽然制定了家务补偿制度,但并不强制适用,是由当事人自行决定。

    由于我国几千年的传统习俗形成的“同财共居”普遍得到了认可,长期以来实行分别财产制的程度比较低,还不到5%,这三个条件在目前情况下,实际上限制了很多对家庭作出较多贡献的一方得到合理补偿的权利。

 二、家务劳动价值确认及补偿的国际比较

    对家务劳动的经济补偿在我国虽是新《婚姻法》颁布后才谈及的话语权,但在国际上其他国家立法和司法实践早就对家务劳动价值有所体现。1963年美国民事和政治权利委员会就妇女地位向总统委员会所作的报告提出,婚姻是一种合伙关系,每个配偶都作了不同但同样重要的贡献。家务劳动在商品交换社会中,对社会而言无经济价值,但对家庭而言是有经济价值的。妻子通过家务劳动、子女抚养而对婚姻的贡献,与丈夫维持家计扶养家庭成员有同等的价值。因此,如果在分割婚姻财产时实行均等分割将导致结果不公平,法院可以以公平原则代替均等原则;俄罗斯也明确规定:夫妻双方承担家务劳动多少,是分割共同财产时的考虑因素。

    1960年,日本的学者矶野富士教授在《妇女解放的论述》一文中提出,家务劳动不仅有用,而且有生产价值。他认为,是否承认家务劳动价值,关系到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只要承认妻子具有独立的人格,则妻子应当对于自己的劳动;有要求相当报酬的权利。家务劳动是劳动力再生产不可缺少的生产手段,当然产生价值。此价值构成劳动力即商品价值之一部分,家庭主妇可以从丈夫的职业所得中要求因家务劳动所附加的价值部分护.英国的关于婚姻及离婚的王室委员会在其报告的第九编“夫妻间财产上诸权利”的一般考虑事项中提出,婚姻为夫妻平等运作的合伙,妻子要通过家事之照料、子女之养育而对其共同事业的贡献,与夫之维持家计、扶养家庭具有同等价值。咚燕国还通过不断修正《已婚妇女财产法》补正分别财产制的不足。1970年的《婚姻诉讼程序及财产法)第5条规定法院于离婚判决而决定财产转移时,应考虑家事劳动之贡献;德国以剩余共同财产制作为法定财产制,使配偶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没有剩余或剩余较少的一方请求剩余差额半数的债权;瑞士民法规定如果夫妻一方为夫妻他方财产的取得、财产的增值和财产的维持作出了贡献而未给予适当的补偿,并且在财产分割之日尚存在财产增值的,夫妻一方有权对其所做的贡献要求给予相应的补偿;;1969年苏俄的《婚姻家族法》第20条第2项规定,夫妻一方从事家事及育儿或有相当之理由无法取得独立工资时,对于有形财产行使平等权利。

    我国台湾地区在“民法”亲属编修正之前,对于家庭内之劳动并未予以适当之评价,因此,于联合制之下,夫在外工作所得之报酬,属于夫,而妻专心于家庭内从事种种劳动,却一无所有。为了弥补此不合理之现象,立法者乃从德国导人剩余分配之制度,给予家庭主妇对于夫之剩余财产,有12的分配请求权。从此,家务劳动获得评价。

    可见,对家务劳动价值的肯定及经济补偿随着人们权利意识的增强已成为世界之共识,我国要适应全球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的基本细胞组织家庭要予以高度重视,重视夫妻双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从事家务劳动的价值,不能因夫妻财产制的不同而得到补偿的法律后果不同。

三、完善我国家务劳动价值评估体系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分别财产制的家务劳动补偿制度

    我国新《婚姻法》规定对付出较多家务劳动一方给予补偿,是对夫妻所从事的家务劳动给予正确评价的必然要求。家务劳动是指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为满足家庭成员生活需要所从事的劳动,包括抚养子女、照料老人、洗衣服做饭等,口这些家务劳动是维持家庭共同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从而间接地增加了家庭财富。基于此,我国新《婚姻法》规定对分别财产制中付出家务劳动较多的一方实行经济补偿。这种补偿,基本上调整了夫妻在分别财产制中家务劳动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但这种经济补偿过于笼统,第一,对于如何认定在家务劳动上的“较多”,实践中,在哪种情况下才算“较多”,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致使司法实践中的补偿都是不了了之;第二,在我国目前情况下,人的个体受多元化思想的影响,每个个体都是有理性的经济人,一旦婚姻终止,一方不顾夫妻感情,反目为仇,故意隐瞒财产,逃避对付出较多一方家务劳动的经济补偿,对于这种情况,国家没有强制措施;第三,对一方在另一方协助下获得的无形资本如文凭、资格证书和某种谋生技能等,并未作为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的共同财产予以确认。为此,国家应根据我国现代的家庭模式,借鉴外国和海外一些地区的经验,承认从事家务劳动的社会经济价值,制定分别财产制中,家务劳动补偿价值的最低标准和逃避补偿的制裁方式。

      (二)增加共同财产制中家务劳动补偿制度

    一些学者认为,夫妻共同财产制的特点是,将夫妻视为一个整体,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不论一方或双方的收人,也不论一方收人多或一方收人少,一方有收人或一方没有收人,双方都有平等地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共同财产的权利;因此,如果一方因从事家务劳动多而收人少或完全没有收人,而无论对方有多少收人都属于夫妻共同所有,并且,在离婚时,原则上均等分割,并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这就包含了另一方在操持家务、抚养子女、照顾老人、协助工作以及情感支持等方面的投人,也就确认了家务劳动的价值,这实际上也是对从事家务劳动多的一方的一种补偿,为从事家务劳动一方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护,无须再另行规定。但实则不然,夫妻共同财产制并没有解决家务劳动价值问题。众所周知,夫妻共同财产制是夫妻财产中的重要制度,它是指将夫妻财产的一部分或全部合并为共同财产归夫妻所有,至婚姻关系终止时分割。根据其范围,共同财产可分为一般共同制、动产和所得共同制、婚后所得共同制、劳动所得共同制等多种形式。乓事实上,这种均等分割仍然保护不了处于弱势一方在家务上多尽义务应得的补偿。因为在任何社会都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家庭这个小社会也不另外,因经济大权掌握在挣钱人手中,从事家务一方在家里无经济掌控权就决定其在家庭中无决定权,一旦因某种原因婚姻解体,少做或不做家务劳动一方有可能在离婚时极力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应归夫妻共有的财产,以致达到使对方无法获得财产的目的,而从事较多家务劳动的一方因无法举证,很难获取应得的财产。同时,因各个家庭经济状况不同,从事家务劳动的类型也有所不同。一种类型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家庭,丈夫在外面创业挣钱,妻子在家抚养儿女、赡养老人,即纯家庭主妇型,这种情况如果丈夫提出离婚,按照婚姻法第39条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商处理,协商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在这里,夫妻中任何一方无论是以财产形式尽义务,还是以劳动形式尽义务,用于尽义务的财产或劳动都为夫妻共有,家务劳动的社会价值无疑也是得到了法律的承认;第二种类型是白手起家的夫妻型家庭,面对激烈的竞争,为了养家糊口和增强个人适应市场的竞争能力,夫妻协商通过职业培训(如读研究生、博士或学习一门专业技术)作为改善境况的一条道路,而对这种白手起家的家庭来说,没有一定的家底,夫妻双方同时深造是不现实的,按照

(三)车重价值规律,制定家务劳动价值评估体系

    按照劳动价值理论的观点,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都是人类一般劳动的耗费,都能创造价值。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的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到:“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切他还谈到:“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特殊物品所必须的劳动时间决定,……。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而劳动力的发挥即劳动,耗费的一定量的肌肉、神经、脑等,这些消耗必须重新得到补偿,支出增多,收人也增多。

篇4

我国离婚房产分割制度中对妇女权益保护不足的原因

(一)观念原因

在我国几千年男婚女嫁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人们普遍认为结婚是由男方来买房的。如果经济条件比较好的男方,会自己出钱一次性或以按揭的方式购房,如果是经济条件不太好的男方,由于工作时间不长,这部分钱是由父母来出的。也有一些情况是,小两口和男方父母住在老房子里,这其中有一部分还会遇到老房子的拆迁问题。而女方一般支付的是结婚新房的装修、家具购买等日常生活用品的费用。根据以上的情况我们可以判断出,房产大多数为男方的婚前个人财产,并且在婚后不断升值,而女方的花费由于多为日常生活用品,会出现折旧的问题,并逐渐被慢慢地损耗掉。万一离婚,女性实际上得到的财产是很有限。

(二)社会原因

我们都知道,由于社会各方面的原因,女性的社会地位一直比较低。尽管近几年,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真正的男女平等这一美好的愿望还未实现。在就业领域,女性受到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是显而易见的,在一些特殊的行业,女性是无法涉及的,即使在女性允许进入的行业中,得到的薪金往往也比男性少的多。更有一部分女性为了照顾家庭,辞掉了工作后去做家庭主妇。这就决定了女性的经济能力低或者几乎就没有经济能力。万一不幸遇到了离婚问题,对家庭财产尤其是房产的分割是微乎其微的。实际上,女性对家庭的照顾是男性远远及不上的,表现在家务劳动、对孩子的培养、对老人的照料等方面,而这拿金钱是无法衡量的,社会中也并未肯定女性在这些方面的价值。因此我们可以说,女性应得的权益还未得到切实的保护。

(三)立法原因

虽然我国的《宪法》、《婚姻法》和《妇女权益保护法》都规定了男女平等的原则,但在实践中并不具有可操作性。迄今为止,最高院共出台了三部婚姻法司法解释,其中有关房产分割的条款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关于房产分割的司法解释看起来似乎是公平的,但却忽视了现实生活中女性收入比较低这一事实,使得女性在离婚房产分割时陷入了不利的处境。在此笔者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根据《婚姻法司法解释(一)》第二十七条第三款的规定,离婚时,经济条件较好的一方可以以房屋的所有权或居住权来帮助经济条件较差的一方,这一规定尽管是从女性的角度出发来帮助经济困难的离婚女性的,但在实践中可操作性太低。试问一下,已经离婚的两个人住在一个房子里合适吗?或者有哪个男性会把房子让出给女性呢?由此可以看出,法律对离婚女性权益的保护还不是很到位。

完善我国离婚房产分割中的妇女权益保护制度

(一)对《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中有关房产分割条款的解读

最高法新颁布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对此前的一些条款进行补充和说明,尤其是关于房产分割的条款颇具有颠覆性。第七条中规定: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可按照婚姻法第十八条第(三)项的规定,视为只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该不动产应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由双方父母出资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一方子女名下的,该不动产可认定为双方按照各自父母的出资份额按份共有,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本条中第一款规定对以前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的第二十二条进行了彻底的颠覆,立法者考虑到攀升的房价和高离婚率并存的情形,这一条款是为了对结婚的双方及其父母的权益进行很好的均衡。主观上体现了保护买房者利益的目的,但客观上却体现了高房价对婚姻带来的影响,这样的立法很可能是会危害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的,也许我们可以尝试用以下这样的办法:父母为子女结婚购房出资完全可以通过借贷关系来解决,离婚时首先用夫妻共同财产偿还。除此之外,还可以规定父母的出资是对子女个人的赠与行为,这样比法律的硬性规定要强一些,毕竟婚姻是自主的,应该赋予当事人自由选择的权利,由夫妻双方来共同处理。第二款规定是借鉴了《物权法》第一百零八条的规定,具有创新之意。值得肯定的是,在房价居高不下的今天,此规定可以防止一方以婚姻作为交易的投资行为,打破了少部分人恶意结婚离婚的不良企图。与此同时我们也听到了批评的声音,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晓力就认为此规定,是把“谁投资、谁受益”的资本原则,引入到了原本由伦理亲情主导的家庭财产领域,称之为“从人身关系法,变成投资促进法”。第十条规定:夫妻一方婚前签订不动产买卖合同,以个人财产支付首付款并在银行贷款,婚后用夫妻共同财产还贷,不动产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离婚时该不动产由双方协议处理。依前款规定不能达成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该不动产归产权登记一方,尚未归还的贷款为产权登记一方的个人债务。双方婚后共同还贷支付的款项及其相对应财产增值部分,离婚时应根据婚姻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的原则,由产权登记一方对另一方进行补偿。假定仅仅是单纯地以房屋产权证书取得的时间这一标准来划分按揭房属于婚前个人财产或婚后夫妻共同财产,这样的规定是很不合理的。于是在本条中第一款规定由夫妻双方协议处理,赋予了当事人很大的自主性。在第二款中规定,如果达不成协议的,此不动产归产权登记一方,并对另一方进行补偿。所以我认为此规定总体上是比较合理的,因为一方面保护了婚前个人财产,对购房者是有利的,另一方面也照顾了女性的财产利益。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对女性的补偿规定还太抽象,具体应该包括那些方面呢?希望立法者加以考虑,在相关法律中予以规定。

(二)确立房产登记制度的设想

我国《婚姻法》规定的夫妻财产制是以夫妻法定财产为主,约定财产为辅的制度。其中在法定财产制中,夫妻共同财产制是核心。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全面实行,以及男女平等原则的深入人心,这一制度已远远落后了。在当前社会中,如果男方对在外的工作收入、福利、奖金以及由此购买的数额较大的财产或房产有所隐瞒时,女方在家中是毫不知情,也无从查证的。因此,笔者认为法律亟需解决这一问题。虽然我国现在倡导签订婚内财产协议和婚前财产公证,但实践中签的人很少,所以我们有必要确立房产登记制度来引导人们的观念,规范人们的行为。在婚前,对婚前财产,夫妻双方签订协议,明确财产的数量和价值,并向有关部门登记,或者直接进行财产公证。在婚后,取得一些价值较大的财产,在一定时期内,也可以按照婚前的做法来做。这样,男女双方对家庭财产尤其是数额巨大的房产时,都有了明确的了解。同样,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对离婚家庭的财产数额或房产价值的来源都一目了然,有利于实现对女性权益的保护。

(三)赋予妇女对夫妻共同财产的知情权

由于我国家庭财产组成状况复杂,在婚姻存续期间,一方对另一方的财产状况很难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如果出现在法庭上,举证方很难提出有效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诉讼请求,这是特别不利于保护弱势方尤其是女性的财产权益的。[5]因此,我们应当允许夫妻双方对共同财产有一定的知情权,尤其是对房产这一日益升温的纠纷问题的知情权。自2010年6月1日起,广州市颁布的《广州市妇女权益保障规定》中规定:夫妻一方持身份证、户口本和结婚证等证明夫妻关系的有效证件,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车辆管理部门等机构申请查询另一方的财产状况,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单位应当受理,并且为其出具相应的书面材料。笔者认为这项规定就是一个具有突破性的举措。这样一来对夫妻双方形成了无形的约束力,使得处于弱势的女性一方对财产状况有了明晰地了解,也使得夫妻双方之间更加透明,感情越来越信任。如果真的出现了离婚诉讼的时候,更是有利于处于弱势的一方进行举证,维护自身的财产权益。

篇5

 

做家务劳动的心得感悟

 

假期我帮妈妈做家务,从中体会到了家长的辛苦。首先是擦地,为了让地板显得十分干净,我特意将拖把放进装有洗衣粉的水桶里浸湿,然后我弓着背、低着头、弯着腰,使劲地擦了一遍又一遍,经过我的努力,最后把地板擦干净了。啊,真累!打扫书桌,再一次让我体会到妈妈的辛苦,书籍的归类摆放让我晕头转向,碎纸屑、随手乱放的铅笔、橡皮和布满杂物的窗台让我无处下手,在妈妈的指挥下,我仔细地把每个角落打扫了一遍又一遍,连一点儿纸屑也不放过。最后我把一大堆垃圾倒进垃圾桶里。这时我已经满头是汗,但是我感到整个卧室都干净多了。

 

学做饭算是我的最爱,我已经能够单独用燃气炉煎鸡蛋了,妈妈说;“我煎鸡蛋的水平能和饭店的厨师相比较了,形状和火候到达了很高的生活水平了”。当然,假期我独自在家时吃得最多的就是煎鸡蛋。这天在妈妈的监督下,我又学会了拿菜刀切黄瓜片的本领。

 

透过假期的家务劳动,我感悟到了爸爸妈妈辛苦和对家庭的热爱。我想在新的学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就应是对爸爸妈妈最好的回报,这也是他们对我的最大期望。

 

做家务劳动的心得感悟

 

星期六星期天,我正好没有事情做,于是就无聊之极地就拿起扫把,认认真真地扫起了地板。

 

刚开始觉得挺有意思,因为不常扫地,所以很新鲜,于是就卖力的到处打扫,好像要把灰尘都消灭掉才罢休。我发现干活好像没那么累,希望这种感觉久一点,省的老妈又说我半途而废,这样就又要挨批了。

 

可惜好景不长,还没干完一半,我就已经瘫倒在旁边的床上了。扫帚也随手扔在了一边,人都累死了,哪还管它怎么样。

 

但是不干又不行,真是的,现在有些后悔,干嘛自己没事找事呀!天哪,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都没那么砸的。真是倒霉!抱怨完了,地总是要扫的,加油!

 

经过好长时间坚持奋斗,本人终于完成了扫地这个光辉而艰巨的任务,万岁。不过,刚一庆祝,我的腰就被狠狠地扭了一下,可怜呀!虽然这次劳动很累,但是我也知道了所有的劳动都是会付出代价的,所以我们应该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不应该随意的破坏。而且我还明白了老妈平时的辛苦,要多多帮忙才是。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家务劳动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做家务劳动的心得感悟

 

时间过的可真快,焕然之间,五天劳动节的假期就这样过去了。但是在这个五一劳动节的假期里,我却做了一件十分具有纪念价值意义的事情,让我觉得这个五一劳动节变得十分的不一样起来。

 

在还没有放假之前,我们的老师就给我们布置了一道特殊的任务。那就是回家帮我们的爸爸妈妈或者是其他家人干一些家务活,并且还要写下我们的心得体会。一开始我是排斥这个任务的,但是在现在,在经历了一场酣汗淋漓的劳动体验后,我又有了完全不一样的心境。

 

五一这一天,我一大早起来就为了完成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任务,帮我父母做家务活。更准确一点来说,是帮我妈做家务活,因为我爸平日里要忙于工作,经常不在家,所以大部分的家务活都是我妈在干。

 

首先,我来到了客厅里,我打算先从客厅收拾起。客厅的茶几上,沙发上,地上全都是我昨晚晚上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零食,而弄在上面的渣渣。费了我好大一会劲,我才成功的把零食垃圾全都清理干净,这也让我开始后悔我平时在吃零食的时候为什么不多注意一些。把垃圾清理完,我就开始整理茶几上的东西,开始拖地。还没拖到一半,我就已经开始有一些不耐烦了,因为我已经感觉到了腰酸背痛,但是转念想了一想,既然我已经在做了,我就一定要坚持做下去,而且还要做好。于是,我又一鼓作气的接着做了下去。

 

到了我的第二项任务,就是清洁厕所。忍着厕所里的味道,和心里面的抵触,我开始刷起了马桶,这还是我第一次做这种事情,而我妈却每天都要进行这样辛苦的任务。我突然觉得自己这个女儿做的也太不合格了,平日里只知道享受着家里面给予的一切,不仅不懂的回报和感恩,而且还经常抱怨。连个打扫房间的家务活也从来没有主动的帮母亲承担过一次。想到这里,我就加快了我手中干活的速度,只想在那一天里尽可能多的帮母亲做一些家务活,好让她也体验一天在家里面轻松的日子。

篇6

关键词:创造力;家务劳动;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023-02

一、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创造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一个国家想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想要在国际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就需要在教育中应用各种教育手段,从小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创造力。对个体而言,也只有不断开动脑筋,坚持创造性劳动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有人说:创造力是少数天才的私有物。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说:“迄今为止获得的最有意义的认识之一是创造力再也不仅限于少数天才,它潜在分布于整个人口中间,即每个人身上都蕴含创造力。”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凡是孩子原先不会的,现在会了,就是创造;凡是别人没有想到的而孩子想到了,就是创造;凡是在自己和别人的基础上做得更好的,就是创造。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儿童本性中潜藏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要我们在教育中,注意诱导,并放手让儿童实践探索,就会培养出创造能力,使儿童最终成为出类拔萃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科学实验已经证明:任何一个儿童都有创造力,只是需要去发掘它并使它得到发展。小学生那稀奇古怪的念头中就有不少创造成分,教师、家长要培养得法,使小学生的创造力得以挖掘、表现、提高。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及以后进入社会发挥创造力有很重要的影响。

培养创造力的途径有很多,本文仅就家务劳动来谈谈创造力的培养。

二、家务劳动在培养创造力中的重要性

在我国,家务劳动素来被认为是绝对的家庭琐事――婆婆妈妈、琐琐碎碎,在所有的劳动中,可以说是最不上“档次”的。同时,因为家务劳动的受益者是劳动者自己及家属,所以被认为与社会无关。当中国人谈到家庭妇女甚至家庭“妇男”时,多少带有一些不屑的神情。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家长们普遍把重点放在孩子的学习上,而其他方面的教育则成为微不足道的陪衬,家务劳动教育更是被许多家长所忽略,从而导致了孩子劳动意识淡薄、动手操作能力低下的现象普遍存在,其结果是,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其实让孩子从小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还可以促进孩子的智力和体力的共同发展。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些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曾对波士顿地区的450名少年儿童进行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爱做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做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前者平均收入要比后者高出20%左右,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别。可见家务劳动对孩子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具体到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增强孩子的智力方面,家务劳动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增强孩子的智力

小学生的大脑正在发育中,家务劳动能调动孩子的多种器官,促进大脑产生丰富的神经联系,激活大脑的活动水平与能力。为了快速有效地完成家务劳动,孩子还需要动脑筋,所以,家务劳动还有助于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且,由于家务劳动主要是一些体力活动和家庭琐事,孩子还可以在劳动中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环,促进生理的新陈代谢过程,调节大脑疲劳,从而有利于大脑的发育。

(二)激发孩子的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解放他们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并且给予充分的营养。儿童时期,人的右脑发展得比较快,这一时期让孩子及时参与家务劳动,活动他们的左右手,对右脑进行及时的开发,可以促进创造力的发展,因为脑科学家研究证明,右脑与创造功能密切相关。同时,孩子在家务劳动的实践操作中还会得到一些启发,发现问题并引起思考和探索,从而激发孩子的创造思维能力。8岁的女孩吴超是我国年纪最小的专利申请人,她发明的“方便蚊香灰盘”与“共热分隔锅”就是在家务劳动中碰到问题后,为寻求适当的解决办法,而创造出来的。

(三)发展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丰富想象

儿童时期,人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也是想象力形成的时期。 “想象是创造力”,想象发展得越好,创造性思维也会发展得越好。在家务劳动中,小学生常常发挥想象,展开联想。他们用自己的想象力去编织这个世界,在假装游戏中想象或编造出他们听过、见过或做过的情节。于是收拾整理洋娃娃的时候,他们就会展开想象,让大的洋娃娃当妈妈,四周放着小的洋娃娃当孩子,甚至还有睡觉的床,吃饭的用具等等,都围绕着这个“娃娃之家”摆放。

(四)家务劳动对孩子的其他方面作用

小学生需要做的家务劳动,主要是收拾玩具、叠被子、洗自己的袜子、扫地、拖地、擦拭家具、饭前摆放碗筷、洗碗等等,都需要手、眼、脑、身体共同参与、协调一致,才能有效完成,所以家务劳动锻炼了小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孩子在参与操作洗衣机、参与择菜、摆弄碗筷等家务劳动的过程中懂得一些日常生活知识以及相应的科学知识,开拓了孩子的知识面;家务劳动还可以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比如洗碗时,边洗边玩边观察,发现筷子漂浮,勺子下沉,于是就发现了沉浮现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还可以让孩子外出买东西,比如买点葱、蒜、盐、烟等等,买东西不仅使孩子能够更好地认识事物,还可以增长孩子的社会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提高运算能力。

综上所述,很显然,家务劳动对小学生来说,是增知识长见识、开发智力与创造力潜能的最简便易行的途径。

三、在家务劳动中培养小学生创造力的途径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具有潜在的创造力,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发挥出其创造力。环境对创造力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良好的教育有助于创造力的发展,学校、社会的力量不可忽视,家庭的作用也不能低估。因为人一生下来,就开始受到家庭这一环境的影响,家长的教养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各方面的成长。对于家务劳动,家长一定要明白,不是家务劳动需要孩子,而是孩子个性发展需要家务劳动。

在家务劳动中,家长如何创设条件来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培养小学生对劳务劳动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取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只有让孩子对家务劳动产生兴趣,他才会主动、积极地参与,才会在劳动中不断开动脑筋,最终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培养孩子对家务劳动的兴趣,需要家长做好以下几点:

1.为孩子创造动手的机会

家长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家务劳动对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改变单纯追求学习成绩的错误观念,在不影响孩子正常学习的情况下,让孩子参与、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务劳动,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只有让孩子参与劳动,才能在劳动中体会到快乐、满足,继而才能产生劳动的兴趣。对于孩子在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家长不要急于帮助解决,更不能代劳,剥夺其动手的机会,应当有意识地启发孩子多动脑子、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孩子自己思考并探索出新的解决办法。

2.父母的榜样作用

常言说“言传不如身教”,家长的榜样作用在孩子的心目中是非常重要的。家长是小学生最亲近、最直接的模仿对象,父母的言行、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孩子,可以说从孩子身上,我们总能找到父母的影子。要孩子对劳动感兴趣,首先家长自己要热爱劳动,在劳动中充满快乐,因为家长的喜怒哀乐对于孩子来说感染力极强。而且模仿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当孩子能模仿大人扫地抹桌时,他也同样会模仿大人其它的行为方式,如语言、生活习惯和待人接物处理问题的方法。由于孩子的能力有限,他们的模仿是没有选择性的,父母的一些坏习惯、不文明语言,甚至不良行为都可能被孩子效仿。如果家长一边干家务活一边发牢骚,孩子就无法体会到家务劳动的快乐,相反,还会让他们觉得,家务劳动是一种连父母都不愿承担的负担。即使父母有时讨厌做家务,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发牢骚。做家务时可以放点音乐、哼哼歌。总之,父母要注意自身的榜样作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形象,以身作则。

3.及时鼓励、表扬

有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说:不会做时抢着做,能帮忙时不肯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家长引导不当,当孩子有效完成家务劳动时,没有及时予以肯定、鼓励,而家长对孩子完成工作的评价和反应,会直接影响孩子对待家务劳动的态度。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到努力劳动的价值,希望他们能从中获得成就感。所以,只要他们付出努力,不管结果如何,家长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许,给他们一个微笑,一个拥抱或一声“谢谢”,让孩子产生劳动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4.不要用劳动作为惩罚手段

在学校,学生犯了错误,老师们普遍喜欢将打扫教室作为惩罚的手段,并视错误程度,决定惩罚的期限,有的一天,有的一周,有的甚至一个月;在家里,孩子犯错误后,有的家长也喜欢用劳动来惩罚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强化下,孩子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会对劳动充满了厌恶感。

(二)营造良好的环境

首先,做个宽容的家长。孩子的生活经验有限,动手能力也有限,所以,有时孩子的劳动会给父母带来一些麻烦,甚至“帮倒忙”,父母一定要有耐心,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不能把眼光放着劳动的效益上,而应该看到劳动对孩子个性全面发展的作用上。

其次,做个聪明的家长,给孩子提供有利于创造活动的家庭氛围。买玩具时,可以买成套的医生用具、厨房用具、娃娃家系列用具等等,最适合过家家,而且孩子在玩耍及收拾这些玩具时,有利于展开丰富的联想。在孩子做家务的过程中,家长还应该做个聪明的合作者、指导者,给孩子讲讲有关这些家务活的常识,如择菜时介绍各种蔬菜的营养,收拾房间时讲讲分类的好处和方法等等,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孩子的知识面,还可以减少劳动的乏味感。

最后,做并欣赏着。刚开始参与家务劳动时,孩子往往是把家务劳动与游戏混为一谈,他们感兴趣的是劳动过程而不是劳动结果。他们愿意洗手绢是因为可以玩水,愿意择菜是为了揪菜叶,他们满足于操作工具或摆弄物品。家长要接纳孩子对劳动的这种态度,并努力做一个欣赏着。比如孩子常常拿家庭用品做道具,常常在劳动的过程中“花样百出”,比如洗碗时,把大小不同,高矮不等的碗、盘子排队放好;饭前摆放碗筷盘子时,一时摆成圆形,一时摆成长条形,一时又摆成个三角形;洗袜子时,泡泡也在他们手中千变万化。小学生没有过多的思想束缚,敢想、敢做,他们在做家务时,往往不按大人的习惯,新招迭出。全家人要善于鼓励小学生表现出来的的新异性,并一起欣赏孩子的劳动成果,使他产生自豪感。

总之,创造力的发展对小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应该重视小学这一时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家长应该注意发现孩子的创造力萌芽,保护孩子最原始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使他们的创造性得以持续和发展。如果不善引导,甚至过多限制、束缚,让孩子失去创造的机会、条件和信心,那么,他们这种可贵的创新精神萌芽,就会被扼杀在摇篮中,他们就只能在模仿顺从中长大,最终很可能成为一个平庸的、缺乏独立见解的人。

参考文献

[1]董翠艳.家务劳动教育切不可忽视[J].教育研究,2006,7.

[2]黄永兴.小学生家务劳动调查报告[J].教学与管理,2004,8.

[3]马文会.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J].家长,2006,2―3.

[4]于瑞.参加家务劳动有益孩子成长[J].新农村,2004,3.

[5]嘉心良.从家务劳动中培养孩子的幸福感[J].家教指南,2005,10.

篇7

许多年前,妻子对着月光深情地歌唱:“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许多年后,妻子一边“洗刷刷”一边高声唱着:“欠了我的给我补回来,偷了我的给我交出来!”

这样的场景不是逗乐。两会期间有女委员提出,老婆做家务,老公应该发工资。大家都知道,只要结婚成家,家务活便成为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儿。谁干得多、谁干得少,谁干重活、谁干轻活成了摆在夫妻面前的现实问题。到最后,往往是妻子落了下风―男主外,女主内嘛!女委员的这番言论,让习以为常的家务活成了舆论焦点,更让默默无闻做家务活的女人,挺直了腰杆儿说话。

可再一细琢磨,这种计算家务活的方式,颇有点儿“离间计”的味道,夫妻之间的情分,一下子化为了雇佣关系。再说了,一口锅里吃饭,谁能分得这么清楚?一时间,鲜花与板砖齐飞,怨夫共怨妇一色。

为何看起来平常琐碎的家务活,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是社会忽视了它的价值,还是男人忽视了女人的付出?家务活对于家庭的价值,究竟该如何看待?

家务活前景:老公给老婆发工资?

据说下面这个笑话特受女人待见。

一个男人非常不理解,为什么他太太整天待在家里还嫌累。女人抱怨多了,男人就很生气,他向上帝请求道:“万能的主啊,请你把我和太太换一下吧,我要让她知道工作多不容易。”上帝答应了他的请求。第二天不到7点,丈夫起床准备早饭、给孩子穿衣服,而太太则悠闲地吃着早餐;太太上班去了,他又把孩子送到学校,再去买菜,然后回家收拾碗筷、打扫卫生、洗衣做饭;下午,再去学校接孩子、安排孩子做作业,接着做饭、收拾碗筷、给孩子洗澡、讲故事、哄他们睡觉⋯⋯才干了一天,丈夫已经撑不住了。他又向上帝祈祷:“万能的主啊,请把我和太太换回来吧!”上帝微微一笑:“对不起,你得等上9个月,因为你怀孕了⋯⋯”

这个笑话替家务缠身的女人们狠狠地出了一口气。给女人出气的还有政协委员。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提出,应当实行家务劳动工资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承认和体现女性,特别是全职太太在家庭中付出的劳动价值。张晓梅说,不仅在离婚时,丈夫应当给做家务的太太以经济补偿,而且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做家务的太太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向老公索要经济补偿。简单地说,就是老公要给老婆发工资。

面对这个提案,有人欢欣鼓舞,有人大呼无聊,正方与反方势均力敌,理由个个掷地有声。

正方

》没有我们女人做全职保姆,男人能安心挣钱吗?应该发工资。

》坚决要工资,要不男人以为女人做家务天经地义,这不公平。

》职业女性包揽家庭大部分家务应该算兼职,也应该支付工资。

》全职太太很辛苦,比上班累。要带孩子,外雇保姆付不付钱?而且带得没有妈妈好。孩子上学要不要接送?学习要不要辅导?请个家教每小时多少钱?算算吧,别拿上班说事,太太不是你名正言顺领回来的长工,上班没啥了不起。

》凭什么不要工资啊,就因为那个红本本吗?如果是的话,男人又为女人做了什么呢?每月仅有的那点儿生活费,估计还不够男人出去花销一晚上吧。到最后男人还嫌弃妻子是黄脸婆,自己在外面找情人,大把大把的钱都给情人花。为什么舍得在情人身上花钱,对老婆就这个待遇?

》男人觉得自己赚钱了不起,女人做家务就一文不值?如果家务工资化,妻子也能得到尊重。

》女人做家务十分辛苦,这是事实,如果家中实行AA制,一定要给女人报酬!

》家务工资应该要的,这不单单是钱的问题,而是对女性劳动的尊重,特别是那些大男子主义、对钱看得很重的男人,把妻子当成免费保姆,让人气愤。家务也是一种服务,你接受服务理应付费。

》各位姐妹手上有没有家务价格表?我要贴在我们家客厅里,以后做家务先谈好价!

反方

》《婚姻法》明确规定,婚姻持续期间取得的财产是夫妻共同财产,既然这样,发工资不是多余的吗?

》做家务领薪水的话,那性生活的时候是不是男人也该要加班费呢?

》家务该按小时计费还是按量计费?计费的额度又由谁来规定?如果妻子没有完成,或完成得不好,丈夫可以扣她钱吗?可以和她提出离婚吗?

》你老娘帮你带孩子、做家务,你是否也要发她工资?

》如果夫妻之间变成了这种雇佣关系,那么女人在家里充当的是什么角色呢?生孩子的工具,做家务的保姆?如果这样,男人回家就可以看报喝茶,在外面就可以寻花问柳,女人没权利过问。

》这样最终会让每一个家庭演变为合同婚姻,没什么感情、亲情可言。

》我听说过当“二奶”会有工资,没想过当老婆还能有工资。

》基于男女平等,男的在外赚钱,老婆也应该付给老公工资,因为男方也是为维持家庭而操劳,不要因为女方没有经济来源就颠覆平等的意义。

》不要怨男人也不要怨女人,要怨自己没找对人!好丈夫不会说自己的成功没有妻子的一半,好妻子也不会说做家务要付钱。

主妇故事老公,老婆喊你回家做家务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女人主张家务付费,不是因为钱,而是因为心里头对老公有怨气。咱们不妨将争议先放一边,看看下面5位主妇的故事,究竟她们为何心存不满?她们又希望老公给予什么样的回馈?

不求你动手,只求你闭嘴

主妇/任雪 职业/全职太太 年龄/46岁

我下岗在家,男人在外面做生意,所以家务活基本上我全包了。我做家务无所谓,但老公的嘴实在是太碎了,整天对我做的事情指手画脚。就拿上次过节来说吧,按照习惯,他的几个兄弟姐妹都要来我家吃饭。为了准备好饭菜,我提前一个星期就开始忙活。

过节前一天,老公发飙了。他进厨房看了一圈后,说:“给你这么多钱,准备了一个星期,就弄成这样?你看看这牛肉,炖得黑乎乎的,能吃吗?还有虾呢,怎么没买?盛菜的碗碟怎么还没洗出来⋯⋯”然后blabla一堆,说活多么不利落,把我气得够呛。我一个人要准备十几口人的饭,还得搞这么多花样,容易吗?他不帮忙就算了,还在这儿挑三拣四的,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做了20多年的饭,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他一听我这么说,立马来劲儿了:“你说得对,你做了20年的饭,可一个能拿得出手的菜都没有。”

类似的情况不断在家里上演。他不断地发号施令外加评价:该去收衣服了、做饭的时间到了、屋里的东西不该这么摆……我真的烦死了。这些家务活就让我自己做主,成不?

你得陪着我

主妇/吴悦悦 职业/白领 年龄/28岁

我做家务不为别的,纯属个人爱好。眼瞅着被自己收拾得亮亮堂堂、整整齐齐的家,心情那叫一个舒畅。可不知道为啥,老公一在家,我仿佛就娇气起来,一做家务就堵心。你看,我要做晚饭了,他还抱着电脑不撒手。我心里别扭,好像他眼里根本没有我这个人似的。

“老公,来帮我把菜洗了。”我一呼唤,老公就来了。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听话,哈哈。可刚洗完菜,他又回到电脑前了。我当然生气了,称呼也变了:“王冲你给我过来!”“啥事啊?”他颠儿颠儿地过来,一副摸不着头脑的样子。

“你在厨房陪着我,帮我忙活也行,读读报纸也好,或者咱俩闲聊几句也成。”老公觉得莫名其妙,认为我这癖好很特殊,做家务还得有人陪?说对了,我就希望有人陪着。

怎么说呢,我觉得做家务也是谈情说爱的方式。我们工作都挺忙,做家务又费时间,如果这时各干各的,我们真正在一起的时间就没多少了。想来,老公对我的要求不是很情愿。哼,趁着现在年轻,赶紧把这习惯给他培养了。

别忘了,你还是老娘们儿生出来的

主妇/高燕 职业/国企职员 年龄/35岁

别提家务活,一提我就来气。如果时间能倒退10年,我一定跟着那个身高不到一米七的上海男人走了。不图别的,就图人家能干活。大家都说上海男人太“娘们儿”,斤斤计较的闹心,可你要是嫁个“纯爷们儿”,那就不止闹心这么简单了。

凭良心讲,老公别的方面挺好的,就是大男子主义。在他眼中,一个大老爷们儿干家务,那简直是奇耻大辱。每天我除了上班,还得去接孩子、买菜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完了再辅导孩子学习。有时我加班,家里铁定乱成一团。可人家淡定啊,可以看着孩子啃面包,可以看着苍蝇在碗碟上飞来飞去,可以看着垃圾堆得跟小山似的,自己依然四平八稳地看报上网。

作为新时代女性,我常常要求老公分担家务。但人家不,人家觉得老婆理所当然该伺候老公,孩子理所当然该归妈妈照顾。把他说烦了,他会特硬气地说:“这些都是老娘们儿干的活!”你倒是爷们儿,可你这个爷们儿再纯,不也是老娘们儿生出来的?我们都解放多少年了,男尊女卑的观念还没有改过来。男人认为家务活天经地义就该归女人干,这种想法真是要命。

别再让我唱独角戏了

主妇/媛媛 职业/老师 年龄/30岁

老公是技术人员,工作很忙,我是小学老师,相对轻松一些。很自然地,我承担了家务活,并且热衷于研究各种各样的菜谱、居家窍门等。每次,我都高高兴兴地把家里弄得干干净净,把饭菜做得色香味俱全,可每次都以失落和伤心告终。因为老公根本就不当回事,好像我做的一切都跟他无关似的。

就拿上次来说,我学了一道特复杂的菜,在厨房里捣鼓一上午,终于把菜端上了餐桌。我以为老公肯定会有点儿表示,没想到他根本没反应,从头到尾就知道吃。我终于忍不住了,向他邀功:“老公,我今天做的这道菜好吃不?费了很多神呢。”老公只是“嗯”了一声,说了句“挺好”,就啥也没有了。我气鼓鼓地放下筷子,他还不知道怎么回事,问了句:“吃饱了?”我真是“内牛(泪流)满面”啊⋯⋯他说句甜言蜜语会死吗?哪怕点评一下这道菜也是好的啊!我这满腔热情,愣是被扔进了伤心太平洋。

好吧,好吧,就让我唱着独角戏一直过下去吧。可是,没有老公的回馈,我做这些家务能有啥意思?

偶尔也请照顾我

主妇/阿黎 职业/事业单位职员 年龄/26岁

结婚一年,我一直开开心心地做着家务。我觉得,看着心爱的男人吃自己做的饭、穿干干净净的衣服去上班,是非常幸福的事。老公也懂得尊重我,常常夸奖我做的饭菜好吃,或者给我一个甜蜜的吻。有了这些,我根本就不计较家务活该谁干。直到有一次,我发现自己错了。

不久前,我接连加了几天班。周末,又被领导叫去单位。接连几天的加班已经让我筋疲力尽,回到家时,我真盼望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能好好休息一下。一进门却发现家里乱糟糟的,老公正埋头于电脑游戏中。第一次,我们因为做饭大吵一架。我指责老公不心疼人,一整天在家也不知道做饭;他却觉得委屈:“平常都是你做饭,我怎么知道今天要我做?”

是我惯坏了他,让他以为家务活是属于我的职责;让他忘记了,老婆也有需要照顾的时候。这时候,所有的甜言蜜语,都抵不上他实实在在地做一顿饭。我不需要他分担太多,只希望在我忙碌的时候,他可以主动搭把手,照顾照顾我。

调查家务活的是与非

大家看了这些主妇故事之后或许会觉得只是个案,不具有普遍性。为了更加客观、全面地呈现家务活分配现状,本刊联合新性频道推出调查,截至发稿,一共有2578人参加,结果如下:

■你家的家务活归谁干

妻子做得多74.7%

合理分配,一人一半15.4%

丈夫做得多5.1%

谁都不做,交给父母3.4%

请钟点工1.4%

■你喜欢做家务吗

不喜欢做家务 81.3%

我挺喜欢做家务 18.7%

■你不喜欢做家务,是因为

对方的态度让自己不爽,比如自己很累,对方却不心疼,没什么情感回馈等35.6%

觉得不公平,同样在职场打拼,凭什么家务活要归自己31.2%

自己不善于做家务21%

很忙,费时间11.9%

■你们是否为家务活发生过矛盾

基本上不发生矛盾52.1%

经常抱怨,认为对方做得太少25.8%

经常争吵,认为对方不顾及自己的感受17.3%

经常在家务分配上发生冲突,认为对方尽挑省事的做4.8%

■当你做家务活时,对方的什么行为会让你高兴

帮你一起做44.9%

在身边陪着你说话、解闷19.1%

给你情感回馈,比如一个吻,或者一句甜言蜜语17.5%

虽然对方不做家务,但会用别的形式来补偿,比如送小礼物等11.0%

非常真诚地感谢你7.6%

■关于家务活,你最不喜欢对方说什么

家务活天经地义就该归女人/男人干36.4%

(指手画脚地评论)“这里没弄干净、衣服怎么还不收下来”等23.7%

干点儿家务活,能有什么累的20.3%

脏就脏呗,大不了你别做19.6%

■对于承担家务活,你的态度是

如果能得到尊重和认同,我甚至可以为之放弃一些别的东西44.7%

心甘情愿,这是在为我的家庭付出27.4%

不太愿意,做家务又累又烦,我宁可花钱请人做18.9%

纠结中,如果没有家务活,我可以有更大的职场发展空间9.0%

■你是否同意用金钱来衡量家务活的价值

同意39.6%

不同意34.8%

不好说25.6%

调查分析

现实生活中家务活依然是“女性专利”

社会发展了,女性解放了,可在家务活上,依然是女人撑起大半边天。调查中,74.7%的家庭由妻子承担主要的家务劳动。做家务对于女性来说,“受罪”的感觉远远大于享受,近一半的女性常因为家务活和丈夫起冲突,只有18.7%的女性表示自己喜欢做家务。

丈夫不心疼让女人不喜欢做家务

让妻子心甘情愿地做家务并不难。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让她觉得自己的付出有所值。接近一半的女性表示,如果做家务能得到尊重和认同,她们甚至可以为此放弃一些东西。事实上,因为忙、做家务费时间而感到不满的女性十分少,只有11.9%,更多女性在意的是丈夫的态度。比如,自己累得半死,丈夫却不心疼,没什么情感回馈,这是女性不喜欢做家务的第一位原因;而大男子主义,认为家务活天经地义该归女人做,也是女性讨厌的论调。

女性并不认为“付钱”很重要

家务活作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需要夫妻二人共同承担。有44.9%的女性表示,做家务时,如果丈夫能帮着一起做,自己会很高兴。如果老公不善于做家务,那也没关系,剩下一多半的女性,只需要你给一些情感回馈。至于付多少钱,大部分女性并不认为这是最重要的。调查中,只有39.6%的人明确表示,家务活的价值应该用金钱来衡量。

家务活的价值有多大

今年两会期间,家务活突然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大家看法不一,见仁见智。作为一个心理学工作者,我也想谈谈家务活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所谓家务家务,就是“家之务”,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它的价值和我们在社会职业中所创造的价值并不一样,有更多私人性、情感性和责任性的内涵。

家务是家庭成员间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和纽带。我今天为全家人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等着家人一起来分享。从这桌饭菜中,我们展开了今晚的家庭故事,一种温情在房间里流淌。如果彼此能有赞美、欣赏、感谢和温暖的回馈,那么很多情感就会被激发出来,背后的辛劳成了淡淡的背景,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享受的是此时此刻的美好。

家务有时也体现着主人对家庭的期盼和向往。我家可以不高档,但要整洁,为此付出多少辛苦我也愿意;我家要有很多绿色,为此我要种些花草,适时地浇水施肥,乐此不疲;我喜欢蜡烛,即使那些烛台需要经常擦拭,我也不觉得烦;品茶是我们夫妻间的共同爱好,保养那些茶具也成为我的享受⋯⋯此时,家务似乎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点缀,像女人精致的妆容。

家务在家人之间分担的方式,也反映着家庭的互动模式。妈妈总是忍辱负重,爸爸总是优哉游哉,孩子总是坐享其成。妈妈似乎觉得只有自己最能干,不怕辛苦,把全家的重担扛在自己身上;爸爸和孩子往往逃脱了家务的劳动,却逃不了满耳朵的牢骚。所以爸爸和孩子并不领情,而孩子拥有自己的家庭时又会复制这种家务分配方式。而当孩子看见爸爸努力帮妈妈分担家务时,总是感觉他们如此恩爱,心里便希望,“将来我和太太也要如此这般”。

我想,这些才是家务活最重要的价值。遗憾的是,我们却要忽略掉它的这些价值,而用金钱的方式来达到所谓的公平和补偿。这种衡量方法,只会使彼此的家庭责任感发生偏移。付钱的人以金钱的方式逃脱了家庭建设的任务,心安理得地享受被“伺候”的感觉;收钱的人只对钱负责,拿多少钱干多少事,其他的要求就别再跟我提了。这样,夫妻间就少了一份叫做“感恩”的东西。我们对彼此付出的感谢消失了,我们之间的情感纽带没有了,我们不再是彼此需要、彼此依靠、共同进退的家人,而是社会商品化的一部分。

这样的感觉真的有点儿让人不寒而栗,似乎最后的一个安全堡垒也在失去。写到这儿,有一个场景总在我的脑子里晃:劳累了一天,我们夫妻二人正准备躺下来温存时,我习惯性地问老公:“今天我的工资你付清了吗?”

当然付不清,也不需要付清。家务活,以及做家务的那个人,在家人心中的价值,更多的是来自每个家庭成员的感受,它无法像股票市场的涨停板,可以用明确的数字来呈现。彼此的理解、体谅和包容,会让家务成为家庭生活的乐趣,而不是烦恼―因为它的价值早已融入到我们对家庭的责任和情感期待中。

本刊观点

老婆高高兴兴地做好早餐,老公问道:“做这顿饭,我该给你多少钱?”老婆回答:“20块。”老公皱皱眉:“太贵了,你自己吃吧……”

篇8

关键词: (中)关键词 城镇青年;生育二孩;家庭冲击工作

中图分类号: (中)中图分类号 C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49(2016)02-0001-09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602001

工作家庭冲突不仅影响员工的工作情绪和精力分配,甚至还会对劳动参与率产生影响。近年来,社会支持不足增加了女性家庭负担,有婴幼儿的职业女性容易产生家庭冲击工作的矛盾。二孩政策的实施,是否会给符合二孩政策的城镇青年女性平衡工作家庭带来更多挑战?究竟哪些因素会影响有两个孩子的城镇青年工作家庭平衡?按照《北京行动纲领》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目标要求,为了给职业女性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需要采取哪些积极措施?如何才能促进男女平衡工作与家庭?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无论对于促进女性职业发展,还是对于推动单独二孩政策顺利实施,都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回顾

女性既是生育的主体,又是重要的人力资源。二孩政策的实施,将会对女性就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分别从二孩政策对女性就业影响和平衡工作家庭两个方面进行文献回顾。

1有关二孩政策对女性就业影响的文献回顾

有学者认为,单独二孩政策必将给女性带来更大的生育压力,使女性发展机会受限和劳动权益受损[1]。很多用人单位对女性生育二孩增加用人成本的担心,使女性在入职、升迁和终身发展中雪上加霜[2-3]。实证分析表明,生育二孩会显著降低城镇妇女的就业可能性[4],已婚已育、有工作经验的职业女性,在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前,曾经是企业招聘中的强势群体,目前在重返劳动市场时,因存在再生育可能而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挑战和性别歧视[5]。不仅如此,单独二孩政策还增加了用人单位对应届女大学生的就业性别歧视。2014年针对招聘性别歧视行为的平等就业监管机制研究课题组调查发现,有5848%的女大学生“被问及是否独生子女或生育二孩事宜”,被问及次数平均达到288次[6]。

对于如何消除单独二孩政策给职业女性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学者建议提高生育成本社会化程度,减轻单独二孩政策给用人单位带来的生育负担,加强对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招人用人的监管力度。同时,政府应将托儿服务纳入公共服务范畴,减轻单独二孩政策给职业女性带来的育儿负担,推动男女两性共同发展[7]。

2 有关平衡工作家庭的文献回顾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已经围绕工作家庭冲突开展了很多研究。凯恩(Kahn)等学者认为工作与家庭领域的需求在客观上互不相容,导致相互冲突[8]。格林豪斯(Greenhaus)等认为,个体在同时扮演不同角色时,一种角色的责任可能会影响其他角色,来自工作和家庭的压力,会使工作、家庭角色难以协调;同时他们基于压力的来源不同,分别提出了工作冲击家庭(workfamily conflict)和家庭冲击工作(familywork conflict)两种具有指向性的冲突方式[9]。

国内调查发现,家电行业销售人员的工作安排和家庭支持,对工作家庭平衡具有显著影响[10]。在工作家庭冲突的性别差异方面,陆佳芳等学者对北京部分需要照料孩子的员工调查发现,男性员工的工作冲击家庭比例和家庭冲击工作比例均大于女性[11]。而格瑞兹瓦兹(Grzywacz)等研究则发现,女性的工作冲击家庭比例高于男性[12]。佛斯曼(Fursman)认为虽然美国女性在工作领域取得了诸多成就,但其社会文化仍然要求女性首先应扮演好母亲角色[13],女性照料孩子并承担家务劳动比职业发展更为重要[14]。正是基于这种文化要求,美国职业女性经常被塑造成既能出色工作又能很好地平衡工作家庭的超级妈妈[15-16]。实际上,女性参与社会劳动后,其配偶并没有相应的加入到家务劳动的大军[17]。与配偶相比,女性除了承担有酬劳动外,还要承担更多家务劳动[18];与家庭妇女相比,职业女性照料孩子的时间并未因工作而减少,为此她们只能通过压缩睡眠时间来应对工作和家庭的双重负担[19]。

实际上单纯依赖个人或家庭力量,难以解决工作家庭冲突问题。虽然美国中产阶级可以把孩子送到日托机构或日托中心,通过购买孩子照料服务来缓解工作家庭冲突[20]。但是在美国低收入家庭中,单身妈妈比例较高,她们不但没有经济条件购买照料服务,而且还因其工作缺乏灵活性和稳定性而加剧工作家庭冲突的矛盾[21-22]。在中国现阶段托儿所短缺、社会支持不足的情况下,部分无法协调工作家庭冲突的职业女性,只能中断工作、回归家庭。在2010年城镇18-29岁女性中,有0-6岁孩子的女性就业率比未婚或已婚未育女性低84个百分点。八成未就业女性不是不想工作,而是由于需要照料3岁以下孩子而不得不放弃工作[23]。

近年来,国外很多雇主已经认识到雇员在较好平衡工作家庭后,能够为雇主带来更多利益,工作场所的育儿辅助设施有助于改善员工情绪、减少生产事故和缺勤情况[24-25]。在职场或职场附近提供婴幼儿照料服务,也能减少工作家庭冲突[26-27]。此外,带薪休假、在家工作或提供灵活的工作时间[28],以及上司和同事提供的支持[29],不但有助于平衡工作家庭,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误工风险[30-31]。

以上研究对于本文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然而,有关二孩政策对女性就业的影响,因缺乏相关实证调查数据,已有研究多为理论性探讨。有关平衡工作家庭的研究,以往多使用区域性调查数据,缺乏对全国的代表性。此外,以往研究对象的年龄从18-60岁不等,实际上生命周期和职业生涯不同,在平衡工作家庭时面临的问题各异,特别是对于40岁以下、已生育一孩或二孩的城镇青年女性,其工作家庭平衡状况如何?哪些因素影响了她们的工作家庭平衡?政府需要采取什么措施促进城镇青年女性平衡工作家庭?研究这些问题对于顺利实施二孩政策,解决职业女性“生”与“升”的纠结,具有参考价值。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假设

角色冲突理论认为,职业女性在工作和家庭领域扮演不同角色,个人时间精力的有限与人们对不同角色的期待,致使不同角色间发生冲突。同时受“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性别角色分工的影响,男性作为主要养家者,更多在外边打拼而很少管家里的事情;而女性即使就业,也要承担大部分或全部子女照料责任。据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1:二孩对女性平衡工作家庭的冲击大于男性。

时间是稀缺资源,职业女性照料孩子的时间越长,越有可能产生家庭角色对职业角色的冲突。“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商业宣传,进一步加重了父母对子女的照料与养育负担。据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2a:城镇青年家庭冲击工作的风险与孩子的数量相关,与只有一个孩子的城镇青年相比,生育两个孩子需要的照料和养育时间更长,家庭冲击工作的风险越大。特别是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托幼机构福利性质淡化,0-2岁孩子的照料责任几乎全部由家庭承担。据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2b:城镇青年家庭冲击工作的风险与孩子的年龄相关,孩子的年龄越小,需要的照料和养育时间越长,城镇青年的家庭冲击工作风险越大。

2.数据来源

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是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开展的重要的国情、妇情调查,最新一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以2010年12月1日为调查时点,在全国范围内采用省、县、村/居委会三阶段PPS抽样方法,通过调查员和被访者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共获得来自31个省区市的29696份有效问卷。此次调查的个人主问卷被访者年龄在18-64岁,调查内容除了样本群体的人口、经济、社会等信息外,还提供了样本群体的生育数量、最小孩子年龄、最小孩子3岁前白天的主要照料者、家务劳动时间、平衡工作家庭、“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性别分工观念等信息。调查内容丰富,数据质量高、代表性强,能够较好满足本研究的需要。

本文的研究对象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年龄在18-39岁,二是孩子数量为1-2个,三是调查地点在城镇。据此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城镇青年3815人,其中,有两个孩子的被访者583人,占符合筛选条件的1528%,低于宋健和周宇香的最新研究发现,即在18-49 岁城镇女性中,有两个孩子的比例为1951%[4]。样本基本特征见表1。

由表1可见,与样本群体相比,二孩样本群体同时具有“三高三低”的特征:“三高”表现在平均年龄较高、农业户口比例偏高、乡城流动人口比例较高;“三低”特征表现在受教育程度偏低、国有单位比例偏低、机关事业单位比例偏低。此外,在二孩样本群体中,既有非独生子女被访者生育双胞胎情况

在583位有两个孩子的城镇被访者中,两个孩子年龄相同、子女属于双胞胎的被访者共38位,占652%。,也有双独被访者生育第二胎情况,同时也可能存在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超生现象。

3研究方法

在测量工作家庭平衡方面,最新一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包含了工作冲击家庭和家庭冲击工作两个方面的内容,调查问题如下:

近年来,下列情况在您身上发生过吗?

结合本文研究主题,本文将工作家庭冲突进一步聚焦在为了家庭而放弃个人发展机会方面上。同时,考虑到“有时”、“经常”为了家庭而放弃个人的发展机会,容易给个人和职业发展带来较大不利影响,本文将“有时”、“经常”选项进行合并,赋值为1。将“偶尔”和“从不”进行合并,赋值为0。

在研究方法中,首先使用分性别比较分析方法,展示城镇青年男女在不同生育状况下家庭冲击工作的现状;其次,使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城镇青年的性别、孩子数量、孩子年龄对平衡工作家庭的影响。同时,为了考察个人因素、经济因素和家庭因素对工作家庭平衡的影响,本文构建了如下回归分析模型:

模型中的因变量FWC为虚拟变量家庭冲击工作。PFi为个人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户口性质4个子变量。EFi为经济因素,包括单位类型、所有制2个子变量。FFi为家庭因素,包括孩子数量、孩子年龄、家务劳动时间和孩子在3岁前的主要照料者4个子变量。模型的自变量为性别、孩子数量、孩子年龄,控制变量为年龄、受教育程度、孩子数量与户互项等8个变量。

相关分析表明,因变量家庭冲击工作既与性别、孩子数量、孩子年龄这3个自变量显著相关,也与其他8个控制变量显著相关。表明上述自变量和控制变量适合纳入模型并进行回归分析。

三、主要研究结果

1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

(1)超过1/4的城镇青年男女因为家庭而影响工作,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在城镇青年中,有2667%的人有时或经常“为了家庭而放弃个人的发展机会”,城镇男女青年因为家庭冲击工作的比例分别为1337%和3620%,女性“为了家庭而放弃个人的发展机会”的比例是同类男性的271倍,男女具有显著性差异(PearsonSymbolcA@ 2=226255,渐进Sig(双侧)=0000)。

(2)二孩女性家庭冲击工作的比例超过半数,性别差距悬殊。图1显示,有2个孩子的城镇青年女性“为了家庭而放弃个人的发展机会”的比例高达5098%,比只有1个孩子的城镇青年女性家庭冲击工作比例高17个百分点以上。与有2个孩子的同类男性相比,城镇青年女性“为了家庭而放弃个人的发展机会”的比例是同类男性的335倍,性别差距非常悬殊。从家庭冲击工作带来的就业影响看,在有2个孩子的城镇青年女性中,有过工作中断经历在最新一期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中,工作中断经历是指半年及以上既不工作,也没有劳动收入的情况,带薪产假不属于工作中断。的比例超过半数以上,达到5033%,其中非农业户口和农业户口城镇青年女性,有过工作中断经历的比例分别为5309%和4718%。从工作中断原因看,因结婚生育/照顾孩子而中断工作的占7386%,非农业户口和农业户口的二孩女性分别为7093%和7761%。二孩对城镇青年女性的平衡工作家庭的影响之大可见一斑从有2个孩子,并且有工作中断经历的城镇青年女性单位类型和所有制看,在企业、民办非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体工商户等单位就业的比例达到9281%,在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占719%;在国有含国有控股单位就业的比例为1176%,在其他所有制单位就业的占8824%。。

(3)城镇青年女性在孩子3岁以前家庭冲击工作的比例最高,性别差距最大。在公共托幼服务短缺的情况下,孩子年龄越小,需要的家庭照料越多,城镇青年女性“为了家庭而放弃个人的发展机会”的风险越大。由于我国缺乏公办托儿所,0-2岁孩子无法获得公共照料服务,高达4875%的年轻妈妈在孩子3岁以前,不得不“为了家庭而放弃个人的发展机会”,比同类男性高36个百分点以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城镇青年女性在孩子3岁以前,曾经有过半年以上工作中断经历的比例达到4293%,其中由于结婚生育/照顾孩子导致的工作中断比例高达8086%。随着孩子年龄增加,需要家庭照料的时间减少,城镇青年女性“为了家庭而放弃个人的发展机会”的比例明显减少。但对于有6岁以上孩子的城镇青年女性,其家庭冲击工作的比例有所提高的原因,主要与孩子放学时间较早、部分城镇青年女性因接送和照顾孩子而放弃个人发展机会有关。

2回归分析结果

本文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后,研究了城镇青年男女、孩子数量、孩子年龄等因素对平衡工作家庭带来的净影响。

(1)城镇青年女性家庭冲击工作的风险是男性的2倍左右。表2显示,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模型中城镇青年女性家庭冲击工作的风险是男性的207倍。表明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仅由于性别差异,城镇青年女性家庭冲击工作的风险比同类男性高107倍,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第一个研究假设。之所以存在城镇青年女性家庭冲击工作的风险显著高于同类男性现象,主要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分工有关。其中,越是认同“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性别分工的城镇青年女性,其家庭冲击工作的比例越高,反之,其家庭冲击工作的比例越小;而同类男性则无论是否认同“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分工,其家务劳动时间都较少,反映了家务劳动女性化、女性因照料孩子而影响工作的现实情况。

(2)二孩带来的家庭冲击工作的风险大于一孩。在p

(3)孩子年龄越小家庭冲击工作的风险越大。在p

(5)家庭因素对家庭冲击工作具有显著影响。家务劳动时间越长,家庭冲击工作的风险越大。家务劳动时间每增加100分钟,家庭冲击工作的风险可显著增加近1个百分点。此外,孩子在3岁以前由谁来照顾,也会对城镇青年的家庭冲击工作产生显著影响。孩子3岁以前由城镇青年女性或同类男性的妻子照料者,城镇青年产生家庭冲击工作的风险可显著增加7069个百分点,即在公共托儿所缺位的情况下,3岁以下孩子不仅对城镇青年女性职业发展产生影响,也会对城镇青年男性职业发展产生影响(见表2)。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1研究结论

对最新一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在城镇青年中,“为了家庭而放弃个人的发展机会”者超过1/4,城镇青年女性家庭冲击工作的风险是同类男性的2倍以上,二孩对城镇青年女性平衡工作家庭带来的冲击更大。

孩子的数量和年龄与平衡工作家庭密切相关。生育二孩以及有3岁以下孩子的城镇青年女性,家庭冲击工作的比例更高,性别差距更大。在控制了其他变量后,孩子数量、孩子年龄对城镇青年平衡工作家庭具有显著性影响。孩子数量越多、年龄越小,家庭冲击工作的风险越大,部分城镇青年女性因此而被迫中断工作。此外,单位类型、所有制、家务劳动时间、孩子3岁以前由谁照顾等控制变量,也对城镇青年平衡工作家庭具有显著性影响。

2政策启示

二孩政策实施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家庭生育二孩,孩子数量和年龄对家庭冲击工作的影响,将会减少城镇青年女性的工作投入。在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公共托幼服务紧缺的情况下,部分城镇青年女性可能因此而中断工作。根据《北京行动纲领》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目标要求,政府应该从支持女性平衡工作家庭层面,重新审视公共托幼服务政策及其实施效果。在制定公共托幼政策时纳入性别视角,既要考虑儿童的发展,又要考虑母亲的发展,为减轻青年女性育儿负担、促进女性职业发展、增进家庭和谐提供社会支持。

为了满足二孩政策带来的公共照料需求,政府应首先通过新建扩建公办托儿所、幼儿园,增强托儿所、幼儿园的服务与福利功能,解决二孩家庭特别是生育二孩的城镇青年女性在平衡工作家庭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其次,政府应增强用人单位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和能力,倡导用人单位善待有家庭照料责任的男女员工;鼓励用人单位实施家庭友好型人力资源战略,在可能条件下推行弹性工作制度,为城镇青年特别是为生育二孩的城镇青年提供照料孩子的缓冲时间。最后,提倡有家庭责任的男女共同承担孩子照料责任,为城镇青年女性平衡工作家庭创造有利条件,降低城镇青年女性因生育而中断工作的风险,促进城镇青年男女共同发展。

最后,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受调查数据可得性影响,本文在无法获得城镇青年因生育照顾孩子而放弃个人发展机会这一指标的情况下,只好使用“为了家庭而放弃个人的发展机会”指标进行替代。虽然在有工作中断经历者中,结婚生育/照顾孩子的比例占照顾老人/病人、支持配偶发展等“为了家庭而放弃个人的发展机会”的9543%,但是由于这两个问题并非完全对应,同时本文无法对结婚生育进行拆分,可能造成结果的部分偏差。

参考文献:

[1]林建军从性别和家庭视角看“单独两孩”政策对女性就业的影响[J]妇女研究论丛, 2014(4): 51-52.

[2]杨菊华.“单独两孩”政策对女性就业的潜在影响及应对思考[J].妇女研究论丛,2014(4): 49-51.

[3]耿兴敏.陈秀榕代表和甄砚委员建议: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 消除就业性别歧视[N].中国妇女报,2015-03-05(A1).

[4]宋健,周宇香.中国已婚妇女生育状况对就业的影响――兼论经济支持和照料支持的调节作用[J].妇女研究论丛,2015(4): 16-23.

[5]叶文振.消除“单独二孩”政策对女性就业的负面影响[N].福建日报,2014-06-30(11).

[6]杨慧.大学生招聘性别歧视及其社会影响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15(4): 97-103.

[7]杨慧,林丹燕. 如何化解二孩政策带来的“生”与“升”的纠结[N].中国妇女报,2015-08-24(A3).

[8]邱林. 国外工作家庭冲突研究综述[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40-45.

[9]GREENHAUS J H, BEUTELL N J. Sources of conflict between work and family rol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5(10):76-88.

[10]房祥翠.家电行业营销人员工作家庭平衡研究[D].扬州大学, 2012:54.

[11]陆佳芳,时勘,JOHN J L.工作家庭冲突的初步研究[J].应用心理学, 2002(2):45-50.

[12]GRZYWACZ J G, ALMEIDA D M, MCDONALD D A. Work family spillover and daily reports of work and family stress in thelabor force[J]. Family Relations, 2002, 51 (1): 28-36.

[13]FURSMAN L. Ideologies of motherhood and experiences of work: pregnant women in management and professional careers[R]. Berkeley Collection of Working and Occasional Papers, 2002.

[14]JOHNSTON D, SWANSON D H. Invisible mothers: a content analysis of motherhood ideologies and myths in magazines [J]. Sex Roles,2003,49(1/2): 21-33.

[15]SHARON H. The mommy wars: ambivalence, ideological work,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motherhood[M]// SKOLNICK A S. Family in Transi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2003:40-56.

[16]HEATHER D, ELIZABETH P. Locating mothers how cultural debates about stayathome versus working mothers define women and home[J].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2008, 29(4): 437-464.

[17]刘爱玉,佟新,付伟. 双薪家庭的家务性别分工:经济依赖、性别观念或情感表达[J]. 社会,2015(2):109-136.

[18]CRAIG L, MULLAN K. Parenthood, gender and workfamily time in the United States, Australia, Italy, France, and Denmark[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2010, 72(5): 1344-1361.

[19]MAUME D J, SEBASTIAN R A, ANTHONY R B. Gender, workfamily responsibilities, and sleep[J]. Gender and Society, 2010, 24 (6): 746-768.

[20]ERICA O, GAIL R. Difficult children and difficult parents: constructions by child care[J].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007, 28(6):827-850.

[21]KATHRYN B M, AIREY L, MCKLE L, et al. Family comes rst or open all hours? how low paid women working in food retailing manage webs of obligation at home and work[J].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2008, 6(3):474-496.

[22]LLERAS C. Employment, work conditions, and the home environment in singlemother families[J].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008, 29(10):1268-1297.

[23]蒋永萍,杨慧. 妇女的经济地位[M]// 宋秀岩.新时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研究(上卷).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2013:163.

[24]SAHIBZADA K, LESLIE B H, MARGARET B N, DANIEL C K.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workfamily role combinations and workfamily organizational cultur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friendly workplace supports and job satisfaction[J].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005, 36(1):31-55.

[25]BLOOM N, TOBIAS K, JOHN V R. Are familyfriendly workplace practices a valuable firm resour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1, 32:343-367.

[26]PAYNE S C, COOK A, DIAZ I. Understanding childcare satisfaction and its effect on workplace outcomes: the convenience factor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workfamily conict[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012, 85(2):225-244.

[27]阮班红.员工工作与家庭冲突的管理方式探究[J].中国科技投资, 2013(17):133.

[28]SINGLEY S G, HYNES K. Transitions to parenthood: workfamily policies, gender, and the couple context[J]. Gender and Society, 2005, 19(3): 376-397.

[29]唐汉瑛.企业员工的工作与家庭平衡[D].华中师范大学, 2008:52.

篇9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非常重视农村中小学教育,各级各部门逐年加大投入力度,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教师待遇和教育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城区中小学相比,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仍然比较落后,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思想上淡化德育,德育工作难上常规。在农村部分中小学校,虽然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的名单挂在墙上,德育工作计划写在纸上,可落实在实际工作中的内容虚多实少,德育工作难上常规。突出表现在:

(1)学校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不能正常进行。(2)团队活动的开展有名无实。除农村学校资料少、教育基地少等客观因素外,学校怕耽误学生学习、怕外出发生安全事故担责任等也是制约团队活动开展的重要原因。(3)家长会不正常。学校与学生家长沟通互动不够,没有调动发挥家长的作用。学生家长一看到孩子成绩落后,就感到不好意思或者认为没有必要参加家长会。(4)校外辅导员制度落实不到位。没有严格实行校外辅导员定期辅导制度,往往只停留在纸面而没有实施。

2.一心抓应试教育,德育教育被忽视。自教育部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理论学得不少,具体实施不够,具体表现在:(1)没有按规定课程开课。有些学校,课程表的内容与国家规定的课程表相同,但实际上课只上主要学科,音乐、体育、美术、思想品德等课程很少开展。(2)班会、晨会经常被改为自习课,或被老师占用。(3)学生作业负担重,压力大,课余活动少。(4)教师因循守旧,只重视应试学科,忽视德育教育。

3.市场经济转型期,特殊家庭的孩子难管理。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推进的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管理中出现了一些令人颇感头疼的问题。(1)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傲气十足,在学校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同学之间不能友好相处。(2)富裕家庭的孩子花钱大手大脚。(3)部分贫困家庭的孩子有自卑感,容易形成孤僻自闭的性格,影响身心健康发展。(4)“留守儿童”管不住或无人管。

二、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入手共同解决。

(一)家庭方面。

1、提高家长对家庭德育教育的认识。家庭德育是指通过父母对子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必要补充,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必要补充和助手。孩子大部分时间在家中度过,与家庭成员的接触交往更多、更亲密,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子女,如果学校教育得不到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即使学校再努力,也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

2、让家长明确家庭德育的内容。家庭德育的内容与学校德育基本一致。但从家庭的特点及目前家庭德育中存在的问题来看,应侧重于以下几方面:

(1)家长要充分利用和创造有利于教育孩子的客观条件,如提供书报刊物、广播、电视等,引导孩子认识学习更多积极向上的知识。同时,要从小培养孩子关心别人、爱护别人的优秀品质,进而关心和热爱学校、家乡、祖国和人民。

(2)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家庭德育的重点,也是我国家庭德育的优良传统。

(3)家务劳动教育。家务劳动教育是家庭教育最主要的内容和手段。必要的家务劳动不但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苦朴素的作风,还可以增强抵御轻视劳动以至厌恶劳动,怕脏、怕累、贪图享受的腐朽生活作风。

(二)学校方面

1、提高思想认识。从思想的高度认识农村中小学德育的现状,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深入细致开展工作,持之以恒、狠抓落实,将存于学生意识中偏离了社会要求的道德观念扶回正道。

2、加强审美教育和心理教育。美育使人的心灵达到和谐,使人愉悦的接受、主动的追求和善的境界。许多农村学生的父母外出务工,学生缺乏亲情交流,心理脆弱,对教师的说教因缺少交流而易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必须加强心理教育,丰富学生情感。

3、热爱关心学生,营造融洽和谐的集体环境。要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增强师生情感,和学生打成一片,消除对抗,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陶冶学生,以自己挚热的爱温暖学生,营造温暖快乐的集体环境。

4、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座谈、讨论、故事、榜样、格言等具体办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道德理念,提高辨别是非能力。

5、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的先锋模范作用。少先队和共青团是青少年中的先进组织,从学生中来,最熟悉了解学生,是学生最亲密的朋友,因而共青团和少先队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好帮手。

(三)社会方面

首先,应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营造风清气正、健康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

其次,应加强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断优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尽量减少社会阴暗面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篇10

司法解释(三)为什么会引起人们如此强烈的反应?三次司法解释,又是怎样的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家庭财产,为什么是《婚姻法》越来越重视的主题?它预示着婚恋观和婚俗文化怎样的变化趋势?

时代,推进《婚姻法》变迁

建国60年以来,我国共有3个版本的《婚姻法》:

1950年版:废除了1931年施行的《中华民国民法・亲属》。在很大程度上消灭了包办婚姻、买卖婚姻,扫除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家庭领域里的封建习俗。极少涉及家庭财产。

1980年版:是对1950年版的修订。这时候大多数家庭居住的房屋为单位分配的“公房”,因此夫妻私有财产很少涉及房产。

2001版:是对1980年版的修改。明确规定夫妻一方的婚前财产为“夫妻一方的财产”。在此之前的10年间,出现“包二奶”、“重婚”、“家庭暴力”等多种社会现象,引发了一系列家庭生活中的新矛盾、新问题。

2001年、2003年和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先后3次对《婚姻法》作出司法解释,以便于司法实践上的操作。由于夫妻财产日益多样、丰厚,财产关系也日趋复杂,司法解释中对家庭财产给予了较多的关注。

司法解释(二)中讲到了离婚时如何处理股票、合股或独资的公司。司法解释(二)第19条还规定:“由一方婚前承租、婚后用共同财产购买的房屋,房屋权属证书登记在一方名下的,应当认定为夫妻共有财产。”这说明那时候大部分夫妻都是结婚之后用共同财产合力买房的。而在第三次司法解释中,房产成为焦点,这也是近年来房产在家庭财产中比重提升的体现。

法律,左右着婚恋婚俗

《婚姻法》的设立和修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婚姻观念和婚俗文化。1950年的《婚姻法》实行之后,颠覆了封建社会数千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夫妻双方成为家庭的主体。1980年《婚姻法》的制定,增加了“计划生育”的内容,第一次提出“感情确已破裂”的离婚标准,更多地维护了婚姻中个体的权利。2001年《婚姻法》增加了反对“家庭暴力”的细则,对受暴家庭成员给予更多的法律倾斜。

2001年以来的3次《婚姻法》司法解释,越来越强调家庭财产在夫妻关系中的重要性。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把握《婚姻法》和司法解释中体现的“协商”和“约定”原则,便容易对司法解释产生误读。

此次司法解释重点强调了婚姻关系是一种“约定”关系。随着人们对婚姻中约定原则的认识和尊重,对婚前、婚后财产的界定越来越清晰,男方负责买房结婚的婚俗观念将会被彻底打破。择偶向钱看的婚姻观念也将顺势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