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3: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皮影;数字化;计算机动画
1皮影艺术概述
它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皮影戏艺术融中国传统剪纸、窗花、门画、工艺美术、雕刻等所有民间艺术制作之精美,和地方戏、相声、口技等传统表演艺术之精髓,是我国民间j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的一朵奇葩。在历史的演变中,它主要体现受众广、题材广、种类广等三“广”特点。皮影艺术在传播的过程中,与不同地域区风土人情结合,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
2传统皮影的传播方式的局限性
皮影传播方式主要靠实地演出。这主要受到演出场地。观众、天时、地理条件等影响使得皮影在演出和传播的过程中受到很大的限制,减缓了皮影文化的传播速度与影响,另一方面,皮影的传播需要技术精湛的皮影艺人来演的.如今皮影艺人的日益减少,加上惨淡经营的传播现状使得继承皮影这门古老的技艺的人也很难寻觅了,传统的皮影艺术受到现代娱乐的冲击,即使在皮影最早的根据地农村地区,热爱皮影的青年们越来越少,市场的萎缩同样也挤压了民间艺术的生存空间,皮影艺术在当代文化传播受到了生存的挑战。
3数字化是保护传统皮影的需要
皮影道具由于其采用的天然材质,使得其保存也同样也受到威胁,一方面,皮影用了牛皮和驴皮和羊皮的材料,在自然的保存中,容易风化。甚至发霉渐渐褪色。加上以前的皮影戏文字剧本、影卷,多数是手抄本的形式散落在民间,皮影戏的演出道具、伴奏乐器、民间舞台和历代皮影造型资料的消失使得皮影文化形势更加严峻。与皮质的皮影制品相比,纸质的皮影剧目和皮影人物画稿的保存更是难上加难。因此,皮影艺术的保存也是皮影艺术濒临消失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4皮影艺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研究
在科技日益强大的今天,将皮影戏用数字技术保存并发扬,并不是一个新鲜的事情了,但是至今将民艺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与应用开发出一整套的应用,并以数字动画的形式保存,将传统艺术用现代科技结合并保护,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课题。数字化的动画能真实地再现皮影戏的原理,同时随着软件的日趋多样化,皮影动画在制作相对容易了。并且还可以根据需要而进行随意地修改。传统已经不再是皮影戏作为艺术的沉重枷锁,在艺术的表达上可以根据需要加给它新的大量的现代流行元素。用电影拍摄中的长镜、短镜以及蒙太奇手法都可以在皮影戏数字动画制作过程借鉴。另外在制作完成后,传播时,可以通过现代的网络技术,让皮影戏流传于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去接受并喜爱。例如,由环球数码深圳公司推出的一部独立短片《桃花源记》在国内和国际屡次获奖。虚拟现实是通过计算机对复杂数据进行可视化操作与交互,利用计算机模拟创造出虚拟的三度空间,并能产生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与之进行互动追求身临其境的感受,皮影戏的虚拟技术是通过计算图形方式建立实时的三维视觉效果,首先对皮影进行建模和渲染,然后以皮影图形为基本元素建立皮影戏虚拟环境三维造型。并根据场景的需要或者创造者的想象建立相应的虚拟场景模型。而皮影的手工技术工艺局限主要是讲皮影道具的制作,一套完整的皮影道具需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来完成,每一道工序之间相互关联,出了问题都会使整个皮影道具制作失败,另外制作的技术还需要专业化的训练,随着老艺人的去世,熟练掌握皮影雕刻和制作艺术各个环节要求的老艺人越来越少,精美的皮影道具制作面临失传。好在是动画技术实现皮影不需要制作者有多少的雕刻技巧、拿影、说唱的技艺,只需要有足够的熟悉电脑软件,有绘画功底。数字动画的表现手法能够赋予民间传统皮影戏新的生命及活力,这也正是要把皮影戏制作成数字动画的初衷。皮影的传播是“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是其文化的真实写照。皮影戏独特的道具造型,夸张,变化多端动作,乡土气息十足的背景音乐,喜闻乐见的念白唱词,瞬息变幻的光影,情节紧张的剧情不知不觉的引导着观众的感知、想象、情感。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观众的审美、道德判断、这将会给我国动画提供坚实的支柱。皮影中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对于艺术的表达有着深厚的积淀。从内涵来讲,它所包含的是历经千百年沉淀下来的民族文化精华;从表现形式来说,它是华夏民族共有的审美感受。这种历史的沉积是根植于每一位中国人心中的精神家园,皮影元素能让现代动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使我国现代动画成功地突破古今壁垒。如何将当下的皮影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进行艺术重塑,进而达到新时代背景下的皮影文化创新。这也是皮影艺术传承的关键所在。另外,如何借助现代的传播媒介,扩大皮影艺术的影响,使其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传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5小结
数字化浪潮对设计艺术最明显的影响是设计手段的虚拟化和数字化。数字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使得设计元素如形状、构图、色彩、线条和质地等,变成了虚拟的数码编号,电脑技术的运用使动画制作效率大大提高,各种效果得以轻松实现,从而人们对它越来越依赖。尤其是在网络遍布快速传播的“图像时代”动画艺术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的对于新鲜视觉的需求,但是日趋快餐式的图像却也有了程式化、空洞化、低俗化的弊端。因此,将皮影戏的元素运用于动画,可以说是给当下动画加入人文,是向艺术的回归。这使动画从单纯的技术层面追求转向美学层面,加强艺术表现形式、提高它的人文内涵,为我国动画艺术在全国乃至世界的传播打下良好的基础。2007年《快乐驿站》推出了FLASH相声系列——《剪影中国》可以说它是对皮影与动画的一次完美结合,它将著名相声大师的作品用这种时尚活力的形式表现出来,使相声不再显得单调、皮影不再显得古老,而二维动画也不再单调、呆板,这种成功的结合,使栏目受到了众多观众的喜爱与好评。设计师通过计算机对数字信息在虚拟的环境下进行随意的处理和更改。节约了资源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非物质设计的发也是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体现。满足了人们对于多元化生活方式的渴望。传统皮影面临时代的要求考验,必须寻找符合时代要求的传播方式。数字技术的应用于发展正好提供了的展示平台。二者结合在保留皮影原有艺术面貌的同时创作了具有时代气息的新艺术.符合了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魏力群.中国皮影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2]肖路.国产动画电影传统美学特征及其文化探源[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3]杨秀娟.浅析皮影艺术对现代动画的价值[J].学术理论与探索,2011.
篇2
[关键词] 豫南皮影;造型特征;民俗文化;传承延续;创新运用
[中图分类号] J827 [文献标识码] A
1 豫南皮影艺术的发展
豫南皮影艺术正是以其独有的造型特点,承载了中原大地的文明,告诫后人历史的变迁。从形式上看,豫南皮影制作精细、工艺细致、造型粗矿,上小下大,带有中原文化气息,既有使用价值,又有欣赏功能、教育功能;从内容上来说它是广大民众的精神食粮,寄托了人们对平安吉祥的期盼和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在现今日渐衰退的发展形势下,豫南皮影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兼具视觉与听觉、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性,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看,都有深入探究的必要。
豫南皮影的造型艺术、制作工艺、文化内涵等都有自己的特征,但是受到了时代的影响,如果要传承下去,有创新,才能有出路,而创新的前提必须是对传统的了解。基于我对皮影的考察和研究,以及对各地域皮影在造型形式、手法、材质、工艺、色彩运用、地域文化特色等进行的比较,以期使豫南皮影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并能得到很好的传承。
2 豫南皮影艺术的发展与民俗文化
豫南皮影包括罗山皮影、桐柏皮影、商城皮影、信阳皮影、固始皮影、新县皮影等小剧种。豫南以其神秘而厚重、原始而瑰丽、古朴而概括的特殊艺术形式、不断地吸引着专家学者的探源追踪。豫南皮影具有朱仙镇的木板年画、淮阳的泥狗狗、南阳的画像砖、开封的汴绣、灵宝的剪纸艺术等艺术形式给予的感染和启示。
豫南皮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历近千年,特别是豫南皮影的民俗文化对豫南的民众信仰和民俗活动有很深刻的影响。
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的豫南地区自古就有“礼”(礼仪、礼数、礼节),本身保存着较为完整的乡俗礼仪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各种娱乐方式的丰富,人们对皮影戏不再像以前那样热衷,豫南皮影戏的存活空间更多是以酬神还愿,“愿影戏”的方式存活在人们的生活中,给民众所看到的是“皮影是神”,可以给予一切,保佑人们的生死安宁。
3 豫南皮影的造型与色彩特征
豫南皮影风格质朴简洁,装饰性意味极浓。影人一般高50厘米至60厘米左右,人物的造型的外轮廓多以长直线或是长弧线,这样可以使人物造型好看,但又不流俗。从人物脸谱的五官到衣服发饰的图案,女则花云草凤,男则云龙马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生旦净丑,一应俱全,每个人物造型都是匠人深思熟虑、精心雕画出来的,细腻精巧。
豫南皮影人物造型分为六个部分:人身造型、面部造型、动态造型、关系造型、角色造型、动物景片造型,与河北、山西等地方皮影不同的是,豫南皮影中的帽子和头脸造型是分开的。
对皮影性格的塑造,主要是通过人物头脸的造型特征来展现,豫南影人面部造型很注重眉、眼部分细节处理,进行强调夸张、夸大化,给予眉毛、眼睛故意拉长刻画。豫南影人的形象,从人物的头部开始有较大的变形,眼鼻夸张,是影人角色、性格特征的展现,适应观众的视觉要求,更能表达造型的特色性。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行规,在豫南皮影艺术造型中,角色造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区分:脸部造型区分角色、头饰造型认识角色。豫南皮影的人物头脸造型人物面部的刻画不但可以展现人物的地位和身份,面部某些细节的特写更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自古民间就有神秘的“面相术”。
豫南皮影作为影戏的一种道具,它的造型特征与我国传统戏曲人物中的造型一脉相承,但是它与传统的戏曲真人造型又不同,因为它是在牛皮上进行造型设计,有自己的艺术特色。皮影在许多造型上采用了装饰变形的方式,尤其在人物造型,影人服装处理上,多采用这种方式,即用一些抽象的装饰花纹来造型,例如点、线、面,和由点组成的线,由线组成的面,在运用过程中,有韵律、疏密和形式的结合等等,使之有更丰富的意蕴美,这种变形方式不同于现代艺术的变形方式。现代艺术变形是受审美意识形态的支配,变形是自觉地,是经过艺术科学的结构变形或抽象的变化,形式美的法则,是大众媒体所支配的。而皮影的变形处理是受具体思维方式和实用功能的支配,做不自觉的意象或象征变形,是自然而然的变形。并且以几何方式造型,在皮影中多数是采用这样造型手法,用几何分割的造型方式,并非自然几何结构的直接模仿,而是从具象的动植物形象变化出来,或者说是经过高度概括出来之后,加以修饰、夸张、幽默巧妙组合变形,最终形成了豫南皮影特有的造型特征:简单的脸谱化、夸张的艺术化、质朴的生活化、精妙的象征性、优雅的装饰性等特征。说是绘画,又别于绘,说是镂刻品,又带有装饰性,有着豫南的山村气息。通过与豫西皮影、唐山皮影、山西皮影、陕西皮影各个地域皮影造型特征的比较发现:无论哪个地域的皮影造型对当地的文化、美术、戏曲等都有启示和推动作用,皮影的造型元素和手法可以相互借鉴和运用。
4 豫南皮影的传承保护与创新运用
经过长期的发展,豫南皮影浓厚淳朴的艺术风格和民族特点始终被保留,并受民众所喜爱。但由于当今社会现代化和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豫南皮影显露出了自身的不足和缺憾。皮影戏的文化生态链面临着随时可能断裂的危险,其传承与发展让人担忧。豫南皮影的发展带动了豫南民间民俗文化的发展,增添了民众生活情趣。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知识普及,传统皮影艺人失传,皮影渐渐被排挤在外。豫南皮影戏正常的表演时间和影响范围在日益衰减,皮影剧团的运作停滞不前,整个皮影的发展举步维艰。从豫南皮影的生态环境角度出发,没有太多的生存空间和环境。
面对这样的现状和困境,只有容许和尊重民间的信仰空间,皮影及其相类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留存其适宜生存延续的文化土壤。
4.1 用传承的方法,与现代科技结合,培养皮影接班人,改良皮影剧目和环境。有了传承,当然也要有保护的措施。
4.2 加强政府职能,提高皮影艺人的经济效益,吸引更多的年轻影人。
4.3 提高皮影的收藏价值,皮影本身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不需要包装,便被广大民众所喜爱。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工作者和皮影爱好者都藏有中国皮影。
4.4 更好地利用皮影装饰艺术,在现代的影视动画中,很多作品都借鉴了皮影的造型特征、表演方式、剧目引用等。除此之外,皮影的造型元素已很广泛的应用于平面的设计当中,“中西结合,古为今用”,可以使皮影更好地再现。
5 结论
豫南皮影艺术的造型特征,是集多种民间艺术,如剪纸、戏曲、绘画、年画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虽历经千百年,豫南皮影依然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在豫南大地发展着,它的存在记载了大别山区民间文化的点点滴滴,是豫南地区民间文化的结晶。豫南皮影的历史及发展单单靠这些创造者记录的文字少之甚少,但是却承载了民众最为直接、最为实际的思想和理想。如果想保留传统的元素,又要符合时代的发展,必须让传统与现代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品种。
参考文献:
[1]魏力群.皮影艺术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3:121.
[2]罗山县政府罗山县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3:86.
[3]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58-59、67.
篇3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9--01
皮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艺术作品,是一种优秀的文化资源,其无论是从视觉上还是从艺术审美上都存在着一定的独特性,在造型与色彩的组合上给人带来了艺术上的欣赏,是当前艺术设计的研究方向,目前,我国艺术设计越来越强调还原本土、打造民族特色,所以,在艺术设计中如果能够把皮影戏艺术融入其中,会大大提高我国整体艺术水平,同时对皮影戏艺术而言,也是一种对民族文化遗产的全新继承方式。
一、皮影戏艺术与现代艺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在不断提高,在国际上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度随之而不断提升,尤其是对中国的民间艺术的传统文化的关注度相对比较高,对于国人而言就要把目光放到如何对我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保护,使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长远传承下去。
1.皮影戏艺术特征
皮影戏是我国汉族地区流行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具有较强的艺术、美术影响力,在我国某些地区皮影戏已经被批准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国相关艺术协会的重点研究对象,尤其是在皮影戏中皮影的造型和色彩都表现出了明显的艺术特征,其造型讲究、生动,形象逼真,尤其是皮影脸谱的制作过程十分规范,制作细节非常讲究,绘画和刀工也十分精细,这样在配合以形象化的声音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不同地区皮影上服饰的图案都会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具有比较明显的民族特色。
2.皮影与现代艺术
皮影艺术同现代艺术之间在设计原则和艺术构成上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联系,现代艺术设计上就能够较轻松的融入皮影设计上的造型、色彩和结构,形成一种现代艺术的创新。第一,主观精神表现力上具有相通性,现代艺术要像皮影艺术一样,抛除形式上的内容,追求精神实质上的提升,这样就能够提升艺术欣赏者对自然审美本质上的理解。第二,在艺术造型上存在相通性,无论是艺术造型还是皮影戏造型都追求一种抽象、夸张、变形、概况的表现方式,同时,皮影戏在几何形状的应用上也同现代艺术所追求的简洁大方,纯粹明了相符合。第三,色彩应用上具有相通性,皮影戏艺术中的重要部分就在于人物图案的色彩构造上,其能够与现代艺术设计中色彩应用方式的大胆、开放、强烈、抽象的风格极其相似,其实,最真实的艺术就来源于生活,皮影戏艺术就是古代人们对生活的一种理解和感悟,在艺术表达上也体现了较强的人文性质,从皮影戏艺术中能够寻找到古代人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向。
二、艺术设计中皮影戏艺术的应用
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无论是从精神情感的表达,还是从艺术品外形的设计,甚或是从艺术色彩的选用上,皮影戏艺术同现代艺术都有着很多相通之处,所以,艺术设计中的皮影戏艺术应用也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1.造型和色彩
在造型和色彩上主要是指,造型和色彩会带给艺术品观赏者以不同的想象。造型和色彩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上的表现方式,在艺术中这种视觉表现就成为了重要的情感表达方式。而在现代艺术设计中,造型与色彩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会产生一定的世界冲击力和艺术感受力,会对人们的情感、感知、联想等主观体验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设计师在进行现代设计过程中就要学会应用皮影戏中对造型和色彩的应用,以提高艺术作品带给人们的心灵感受,尤其是在广告艺术中进行应用,对消费者会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
2.形意结合
在皮影戏艺术中最值得现代艺术设计所学习的就是其中的形意结合,在皮影戏艺术中具有独特的造型体系,从造型中就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文化传承性和独特的审美性,而在当前的平面艺术设计中,就可以根据创意理念选择不同皮影人物形态作为情感的表达媒介,比如在多媒体数字广告中、在平面广告中都可以大量应用皮影造型艺术,这样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当地的文化内涵。除此之外,在服装、环境、建筑、工业、室内设计上都可以采用这种模拟皮影戏艺术的设计方式,不但能够保证设计作品的独特创意还能够使其具有充分的文化内涵,提升相关产品的附加值。
篇4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州皮影戏;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2-0146-02
皮影艺术,又称皮影戏、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驴皮做成的人物剪影,在光源的照射下隔亮布进行演戏,它是集绘画、文学、舞蹈、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中国皮影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在明朝传入辽南地区,复州皮影文化由此开始形成,经过历史的发展,几经传承和演变,最终形成了扎根本土、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复州皮影戏文化。复州皮影戏被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警钟在敲响
众所周知,一个时代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总体上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文化的发展却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放慢了脚步,这不仅表现在文化产业的缓慢发展,更体现在很多文化遗产濒临绝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复州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也遇到重重困难,可以说是“危在旦夕”,因而“非遗”保护“迫在眉睫”。
1.“非遗”保护“迫在眉睫”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与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以非物质文化的形式世代传承的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民族个性、生活习性、审美态度的一种“原生态”的再现。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应该得以珍视、保护和传承。他们是各类文化形态发展的基础,任何文化形式的创新都应该根植于牢固的根基。但是在当今时代下,伴随着大众传播全球性,很多民族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单一化”和“标准化”愈发取代了民族文化的“生态化”。而这种文化的冲击也会形成产业链式的作用,影响民族的经济形态等多种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展现民族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是人民归属感的一种体现,也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但是当今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却让人们忽略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因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迫在眉睫”。
2.复州皮影“危在旦夕”
“皮影是人类电影、电视之祖。”这是中国民俗学会理事、著名专家乌丙安教授对复州皮影戏给出的中肯的评价。皮影戏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传统戏剧体系,集“生、旦、净、末、丑”于一身,兼容“说、念、唱、打”的唱腔形式,兼收并蓄,情感丰富,极富表现力,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复州皮影戏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本土文化发展的艺术结晶,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具有极大的社会价值。复州皮影戏起源于明末清初,是由当时来自于中原的戍边将士、经商和移民的群众带入辽南复州。在清朝嘉庆年间,山东的皮影艺人闯关东来到了辽南,复州皮影戏开始广泛流行。直到1949年,复州皮影戏才开始重新回到历史舞台,复州皮影戏才在人民群众的努力下发展到了历史的顶峰。据不完全统计,当时的复州皮影戏皮影班43个,知名皮影艺人20余人。时期,复州皮影戏又再次步入停滞阶段。21世纪,经济发展是社会的主要话题,伴随着科技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娱乐休闲方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复州皮影戏在这场变革大浪中却没能顺应潮流,逐渐没落,复州皮影“危在旦夕”。
二、特殊的文化符号
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代表性的复州皮影戏,作为特殊的文化符号,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符号背后的不断挖掘,才能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理解。
1.“非遗”的文化符号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的特殊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符号意义。从政治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长期积淀,能够激起人们心中的认同感和历史感。这对于一个国家内在文化的弘扬和政治稳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从文化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和特殊性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总结从而演变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而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由其别具一格的特点展现于世,同时多种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构成了繁花锦簇的文化世界。从经济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展现一个地区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情怀,与地区旅游业结合,能够产生产业附加值的效果,能够激起人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心理认同。
2.复州皮影的文化价值
复州皮影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其融合多种艺术门类并采用手工制作和手工操作为主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着其他艺术无法逾越的特质。同时,影人和真人的有机结合,唱腔和表演的完美统一也是在其他的艺术表演中不常见到的形式。复州皮影戏历经十几代的传承和发展,博采众长,集结了多种艺术门类,不断充实内容,更新艺术表现形式,让皮影艺术得以不断发展。皮影艺术借助民间方言,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文化,“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挥舞千万兵”。复州皮影戏剧本的编纂和唱腔的演绎都需要十足的基本功,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价值。
复州皮影戏的表演形式一般都依托于民俗文化进行开展。皮影戏歌颂传统美德,摒弃丑恶行径,用幽默诙谐、易于接受的方式向人们讲述着生活的点滴。其经济价值也体现在对历史的挖掘和保护,将科学的保护和经济复苏紧密结合,创造文化价值又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传承路上的困难
历史的发展需要传承,但作为文化的特殊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同复州皮影戏在时代的大背景下,都面临着传承路上的重重阻碍。
1.“非遗”:想说爱你不容易。(1)受外来文化、时尚文化的冲击。普遍来看,世界各国对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尚处于起步阶段。同时,当今时代下,时尚文化、外来文化都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盲目的追逐所谓的时尚文化,崇拜外来文化。加之广大的人民群众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认同,外来文化和时尚文化就很容易先入为主影响非物质文化的发展;(2)经费投入不够,专业性人才短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应该由政府主导来进行相关工作的开展。同时,其保护工作对专业性程度要求比较高,应该“专人专责”进行开展。但如今政府的主要任务都在经济方面,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专业性人才的培养。
2.复州皮影戏传承遇阻。(1)皮影文化后继无人,几近衰落。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城乡生活差距逐渐缩小,乡村居民逐渐向城区居民生活看齐,生活习惯和文化欣赏方式也和城区居民越发的相仿。越来越多出生于乡村的年轻人也不再喜欢皮影这种艺术形式,相反会表现出厌烦和排斥的心理。地区的方言和独特的唱腔本应成为皮影文化立足的根本,却成为了发展的阻力。众多艺人年事已高,无法从事该种行业,又存在一部分艺人为提高生活水平不再从事皮影演出。年轻人越发觉得这种艺术与时代脱节,更想追求高报酬的工作职位,从而放弃学习皮影艺术,导致了皮影文化后继无人,几近衰落;(2)政府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政府和相关部门虽已对复州皮影戏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和弘扬,但是并未取得较为明显的改进。在政府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皮影艺术强硬的走进了社区,走进了校园,但是这种形式却没有起到最初的积极效果,反而对皮影艺术的发展产生更大阻力。政府筹资建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却更多的流于形式,只为应付接待和相关的检查,背离了为艺人提供场所发展的初衷。
四、发展:传承的出路
只有分析传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角度的思考,才能破解难题,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复州皮影戏进行有效发展。
1.建立“非遗”保护机制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就是建立“非遗”保护机制。这种机制应该由政府出面起到主导的作用,利用相关政策,充分运用政府的行政手段。从资源分配到人员编制聘用,都需要一系列的调研和分析,形成长期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同时要落实好相关配套机制,对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部分进行充足考虑,进行机制的补充协调,保证保护机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复州皮影戏的发展之策
复州皮影戏的发展要立足于当下时代背景,探索时展趋势,充分与时代相结合,力求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地继承,为此,笔者提出两点策略。
(1)与高校共享资源,建立实践与教学基地。加强复州皮影戏在高校中的教育作用,立足大连高校,资源共享,广泛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动员高校学生在暑期、寒假积极到复州城进行调研,并面向他们宣传皮影文化知识。对兴趣较高的学生可以与高校联系聘请老专家开设公共选修课,不仅起到了教育学生的意义,也可以挖掘自愿传承这门艺术的学生;(2)以CIS系统拓宽知名度。挖掘复州皮影戏和复州城历史文化元素,结合当今城区架构和建筑的特点,打造独特的CIS系统。在旅游景区和整个复州城形成以皮影元素为核心的视觉识别系统。这种系统的组建,可以让皮影文化散布在复州城的每一处角落,让抽象的文化“形象化”,打造出具有复州城形象的“城区文化”,发展旅游业,拓宽城区知名度;(3)增强与新媒体的融合。复州皮影戏的发展也要和当今时代新媒体相融合,充分立足当下微博、微信的活力。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和微博账号,实现互联网资源和皮影戏文化的无缝对接。利用现代技术“H5”页面等形式,在重要时间节点和大事件进行事件营销,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性,从而进行复州皮影文化的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 曹新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研究[J].法商研究,2009(2).
篇5
关键词:民族文化 水墨 剪纸 皮影 视觉元素
1、传统的视觉元素
中国文化五千年积淀对中国动画的影响是什么?是包括封建文化、儒学文化、易经、禅学等民族文化元素?还是包括这些文化随着具体的事物通过视觉表现出来视觉元素,如水墨画、书法、雕刻、剪纸、皮影、年画、木偶等民族视觉元素,这些对于中国动画而言,是显示中国动画特点的因素, 是指导和影响动画成果的主导思想。中国的动画艺术,不仅在表现形式上充分吸纳或借鉴了水墨画、剪纸、皮影、年画、木偶等中国传统艺术的成分,而且自觉地深入到民族文化结构的内在层面,开掘与表现其文化内涵,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审美取向。
2、中国动画中的水墨情节
中国绘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使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中国水墨画中蕴涵的情感和韵味更是设计师们所追求的。中国水墨画素以中国特有的笔、墨、纸、色为工具,水墨画中墨色具有丰富的层次和变化,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以流动的线条,传动作之神态,求气韵之生动,形成著名的水墨风格,这种对黑白的艺术语言的选择与中国的哲学思想体系有着紧密的联系,对笔墨趣味的追求使水墨逐渐发展成独特的审美体系,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水墨画对中国动画艺术所做的贡献,不仅是民族艺术特色的体现,更是中国动画艺术的伟大创举。在水墨动画片中,意境的表现主要依托于画面本身的水墨画因素,动画电影因水墨因素而富有意境。水墨画讲究写意的空间,画面强烈的明暗对比,在简洁中蕴涵着丰富的韵味。基于中国的种特殊的审美意向,水墨风格是非常适合制作成现代动画的。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那种虚虚实实的意境和空灵优雅的画面使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重大的突破。在以假定性、想象性为特征的动画艺术中,传神、抒情向来被视为动画创作的瓶颈。几部民族风格浓郁的水墨动画作品成功地将情与景相交融,用动画语言和画面作了传神、抒情的尝试。
3D水墨动画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创新,目的是为了在中国水墨画和电脑技术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将水墨绘画的风格应用到现代动画创作中。这是数字和水墨的融合,也是现代科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构建水墨动画并以此为原则指导动画创作的调整和优化,表现出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美学精神,正是我们民族文化特性的鲜明体现。
3、中国动画中的剪纸艺术、皮影艺术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与皮影艺术是中国传统民艺的瑰宝之一 ,具有强烈的民族特征。中国的传统艺术跟西方艺术相比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一般讲究 “境生象外”的意境美。像 “图必有意 ,意必吉祥” ,都源自我国传统文化追求尽善尽美、 幸福美满的审美思想。我国民间剪纸图案和皮影图案是伴随着民间民俗活动而产生的,而动画的造型构造不仅得益于传统绘画艺术也得益于这些民间艺术。
剪纸是中国最古老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简且操作简易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它的表现形式直接、通俗易懂,普遍流传于民间。皮影戏,也是源于中国的一种艺术形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镂空的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中国动画电影创作者们从我国的剪纸、皮影戏中得到了艺术灵感,在1958年诞生一个新片种―动画剪纸片。它以平面雕镂艺术作为人物造型的主要表现手段,制成平面关节纸偶。剪纸动画的环境空间由绘制的纸和天片,贴在前、后玻璃板上构成背景。摄制时,按剧情需要,将人物和景物的活动,分解为若干个循序渐进的不同姿态,平放在玻璃上,由人操纵,依次扳动关节,用逐格拍摄的方法把分解的动作拍摄下来,通过连续放映而形成活动的影像。我国的第一部剪纸动画片诞生于1958年,万古蟾率领年轻的创作人员共同研讨了剪纸和皮影艺术,运用动画原理和电影手段,试制成功首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片中人物的造型不受自然色彩束缚,采用民间美术传统的对比色,格外鲜亮、悦目。除了吸取皮影和剪纸的优点,还将传统戏曲的服饰特点揉合其中,极具民族特色。
万古蟾在其自述中曾谈到:“剪纸片令我满意的是它浓郁的民族风格。我国早期动画片是我和兄弟们在外国片的启发下研制的。许多年后,还或多或少地带有外国片的影响。剪纸片则不然。它根植于民间艺术,一开始就显示出鲜明的民族风格,使我国的美术电影艺术在民族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4 总结和展望
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 历史悠久的文明进程,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领域形成了文化艺术上的多种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这是中国动画艺术立本的精神基础,更是动画艺术的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刘纲纪.《中华美学史》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刘小林,钱博弘.《动画概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篇6
看来,马克思并没有就“价值”一词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和概念,并在“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者之间似有混淆。《现代汉语词典》关于“价值”的定义:“价值:①,体现在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价值量的大小决定于生产这一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不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东西,如空气,即使对人们有使用价值,也不具有价值。②,积极作用:有价值的作品\这些资料有很大的价值。”[2]545可以看出,概念①是一个明显来自于《资本论》的典型的的定义。应该说,价值并非只是“商品”所特有的东西,如果只讨论“商品”里的价值,对“价值”一词的解释无疑是不完全的,是有失偏颇的,甚至所得出的“价值……是劳动”的判定是错误的。因为这个判定,使生活中的“价值”完全不同于经济学中的“价值”而经济学研究的根本却正是生活本身。定义②:“积极作用”让我们似乎感觉到了“价值”的真容,但是却是雾里看花,无法准确把握其真正含义。那么,该如何界定“价值”的定义呢?简而言之,事物的有用性,就是该物的价值,即一种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另一种事物的某种需要的可能性。这是“价值”在物质世界的最基本的定义。因为在物质世界里,一切的物质、生命、现象、思维等都可以被称为事物。因此,物的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可能性,即是该物的价值。就这个意义上讲,豫南皮影戏的价值在于,一是满足豫南民众某种生活、精神需求的可能性;二是满足社会文化研究需求的可能性。这两个方面应该是豫南皮影戏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体现。
豫南皮影戏在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对象之后,对其进行研究的学者纷至沓来,有从事艺术学的、历史学的、民俗学的、人类学等等,对豫南皮影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对豫南皮影戏的生存背景、音乐本体、还愿仪式、文化生态等方面做较为全面研究的(曹玲玉《河南罗山皮影戏音乐调查研究》、王传厉《罗山皮影戏家庭愿戏的调查研究》),有对其唱腔的各种板式以及各种板式是如何连接的介绍(曾凡广的《罗山县皮影戏音乐研究》,耿玉琴的《豫南西调“皮摔”戏音乐唱腔初探》,付玉兰的《豫南“皮摔”东调音乐唱腔牌子初探》);有对其影人的艺术造型、色彩运用、制作工艺的介绍(方丹的《罗山皮影造型、色彩及文化内涵研究》,刘松的《人、神和自然的交融—罗山皮影造型艺术分析》,蔡森林的《罗山皮影造型形式美初探》)等。可以看出,学者们对豫南皮影戏研究成果是有目共睹的,有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工作,有学者在某些方面对豫南皮影戏给予了不厌其详的介绍和耐心细致的分析。但作为“局外人”的学者、社会活动家等,在研究的同时也附加给了豫南皮影戏一定的观念、评论甚至是商品化的包装,大部分学者开门见山地指出豫南影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研究价值,这正是大多数局外研究者的心态和观念。事实也正是如此,豫南皮影戏的价值毋庸置疑,但作为局外研究者通常是站在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等层面上来看待和研究这些价值。当然,我们决不是反对对豫南皮影戏进行这些研究,如对其历史渊源的研究、唱腔的研究、音乐调式调性研究、剧目文学价值研究、影人造型研究、影人色彩运用研究等,相反地,这类研究非常重要而且必要。一是了解豫南皮影戏的艺术魅力、审美价值;二对当下音乐、美术、文学等的创作提供借鉴;三是商业化的包装演出,提高了艺人们的收入;四是与当地旅游业相结合,扩大了影戏知名度,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等等。这也是目前大多数民间音乐品种在研究与保护方面的做法和结果,即重在其外在价值的实现。事实上,民间音乐文化的外在价值只是“末”,其内在价值才是“本”。豫南皮影戏的内在价值在于它的生活价值、民俗价值、信仰与观念价值,这是它的根本价值,是我们要重点探讨的问题所在。
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豫南罗山皮影戏,自明代中叶传入豫南地区,[3]60历经400多年的历史风雨,是什么力量使它绵延至今并在豫南大地久演不衰,这显然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结果。几百年来,豫南皮影戏一直存在并延续着自身传承和发展的自然模式,这种自身传承和发展的自然模式虽经时代变迁而有所改变,但始终能在其存在的社会和历史时空中发生作用,也就是民众所认可和在生活中实际使用的价值。传承人李世宏以文字形式总结了豫南皮影戏的起源传说,在记载的10个传说里,有6个故事与中国古代皇帝而且大多是太平盛世的皇帝有关,如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汉元帝刘爽、隋文帝杨坚、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其余4个故事则是描述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之时,皮影戏却在豫南绝处逢生、异地开花。[4]通过其产生的多种传说,可以看出影戏在豫南民众心中的地位:一是崇拜和敬仰。对于草根百姓而言,古代皇是天之骄子,无疑是人神之合体,抑或说就是神的化身,在豫南多神信仰体系中,皇帝特别是盛世明君亦是民众信仰的神灵,由于与这些神灵的密切关系,使皮影戏更具有了神秘和神圣的意味。二是能带来福音福祉,中国传统农耕时代,对鬼神的崇拜成为对很多自然现象进行合理解释的一种常态,侍奉好所有鬼神,使他们赏心悦目,则能带来平安吉祥,皮影戏便成为鬼神崇拜的一种很好载体,成为“以虔敬所有超自然的神为第一目的的艺术。”
演影戏、看影戏都可以带来风调雨顺、家道兴旺、升官发财、福禄永居。由于皮影戏的这种神圣地位,使皮影艺人也具有了受人尊敬的地位。笔者在拙文《淮上“卷戏”的形成与音乐板式类型初探》中曾谈到皮影戏源自唐代的讲唱宝卷,最初皮影戏的演唱内容多是宗教故事,其剧本称作“卷”,唱影叫“宣卷”,演出用的灯称为“海灯”,都是佛教信徒的习惯,与讲唱宝卷相似。演出前还要举行宗教仪式,演员必须净面漱口,焚香念赞,然后才可表演。演出多以酬神还愿为主,且演员兼有某种宗教职业身份。[6]可以看出,皮影艺人同其他专业民间艺人不同,他们不仅不是被人鄙视的“下九流”,而且他们还有比一般大众高的地位,且常常具有双重身份。早期是宗教职业和皮影艺人的双重身份,现在是农民和皮影艺人的双重身份。他们忙时务农,与周围人身份相同,平起平坐;闲时受邀演戏,收入不菲,事主对其奉若上宾。不管是神圣的宗教职业还是有手艺的皮影艺人,在农民心中都是能与鬼神沟通和对话的人,甚至将其视为演出场合的神,都是值得崇拜和尊敬的人。在这一点上,豫南地区似乎一直延续着远古时期民众对巫覡的认识态度。那么,作为一个皮影艺人,在他们心中自然也一直有这样的情愫——传承皮影戏是一种荣耀,让自己的“绝活”流传于世是一种光荣,由此形成了一种开放式的师承方式:祖传家授(血缘传承)和广招门徒。祖传家授是为了家族荣耀的传承自不待言,广收门徒的师承方式只要举行一个约定俗成的简单、灵活的拜师仪式,首先要找一名引荐师引荐。找引荐师的作用有三:一表达对师父的景仰,二表示师父技艺超群,三显示徒弟通情达理,使师父产生好感。其次,举行拜师仪式。仪式上邀请见证师,目的是向江湖同仁宣告师徒关系的确立,同时也明确师徒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最后,徒弟学艺三年,期满若出师即可自立门户,行艺江湖。
豫南皮影技艺的传授沿袭着传统的口传心授模式,师父有空时会教徒弟戏词、操杆技巧、锣鼓点子,徒弟观察、体验师父的一言一行,观察学习师父的表演、唱念以及与锣鼓管弦的配合,在跟师父跑码头的过程中学会应付各种状况。另外一种学习技艺的方式叫“盘道”,这种技艺学习的方式似来自于佛教徒的辨经论战。盘道先由徒弟之间进行,双方艺人或演或唱或念,拿出自己的独门绝活,你来我往,各不相让,几个回合下来,若还难分高低,则有师父们上阵盘道切磋,这是双方徒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大好时机。常言道“学艺不如偷艺”,徒弟们往往在师父盘道切磋的过程中,学到很多平时难以习得的技艺和规矩,悟性高的徒弟能在几次盘道切磋中“偷”得双方师父的绝活。在广收门徒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值得一提,那就是“师访徒三年”,这是豫南皮影艺人中流传极广的一句谚语。即徒弟已经举行拜师仪式,在学徒期间,若认为师父艺不如人,可以谢辞师父,另谋他处学艺;若师父认为徒弟资质太差,学皮影戏没有前途,则可劝退徒弟。师徒名分既定也不妨碍各自的来去自由。因此,豫南皮影戏的师徒之间是一种十分和谐的关系。罗山县周党乡皮影老艺人岳义成老师傅,年已八旬,徒子徒孙遍及罗山诸乡镇,老人每每提起,总是充满了自豪和骄傲,弟子们提起岳师傅也是崇敬有加。豫南罗山皮影戏列入国家非遗名录后,也指定了“传承人”,希望通过保护这些传承人身上的技艺,进而使皮影戏得以更好传承。事实显示,传承人能做的只是把皮影雕刻手艺和雕刻成品变成旅游商品换取经济利益,或者是表演给上级领导、调查者、游客观赏。
这也是目前大多数民间音乐品种保护的做法与结果,并有可能成为一种常态。这种做法并不能体现皮影戏作为情感符号在豫南民众中发挥其组织和谐生活的作用,这是因为皮影戏的传承特别倚重于传承者上述的传承观念和流传区域的民众信念,当国家政府对他们中的个人的角色另有期待,他们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角色去适应新的要求。事实上,在指定传承人以后,豫南皮影戏的那些箱主们在心理上或者说在身份认同上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被指定为传承人的箱主,大约有两种心理状态,一种是诚惶诚恐,感觉自己责任重大,又不知如何做才能尽到传承人的责任和义务,由此产生一些焦虑;另一种是骄傲自大,认为自己技高一筹,胜人一等,本来很朴实的皮影艺人,却平添了几分骄气。我们必须注意到,目前在豫南罗山县60岁以上的皮影艺人就有50多人,能登台的约49人,60岁以下的有数十人,常年演出的皮影戏箱有20多担,且都是民间艺人的自发组织,政府认定的传承人只是他们中的少数,但是应该说,每一位艺人都拥有着或者说都体现着不断传承的、延续的和完整的皮影艺术的价值,豫南皮影艺术之所以呈现区域性的整体特征,正是因为我们能够从每个艺人的生命中看到这种艺术的整体性。
“非遗”语境下,政府部门、研究者或保护者总是站在一种超然的和“客观”的立场来认识和界定皮影艺术,那么,“非遗”是否真正揭示了皮影艺术的价值实质,同时,用“遗产”的概念,将民间草根艺术——豫南皮影戏同其他有形的古迹、文物等等同视之,一方面强调了豫南皮影戏的某种重要价值,但同时也暴露了对皮影艺术内在价值的实现缺乏信心。事实上,皮影艺术几百年来得到不断地创造、传承和使用,是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民俗文化、仪式表演、民众观念的呈现,这种认识到了一个应该回归的时候了。据《罗山县志》,罗山皮影戏是明代中叶传入罗山。流行于彭新、铁铺一带,而后扩及到青山、涩港、周党、定远等地区,逐渐遍及全县。几百年来一直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至今在豫南人民的社会生活中仍然十分活跃,如果说这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记载,那么从那时起,时间的车轮在21世纪业已转过了十余年,这期间约40年的时光流逝中,传统的音乐艺术样式在不断地衰弱、没落,甚至谢幕,不得不依靠行政手段加以干涉,企图使之保存、传承。而据调查,皮影戏却在豫南越演越火,颇有市场,众多的民间皮影戏班常年演出于民间乡镇村落,活跃在人们的乡俗礼仪生活中,各大庙会时期和春节前后,事主请戏需要提前一个月预约。皮影戏为谁而演又因何而唱?豫南农村有着浓郁的民间多神信仰气氛,家家厅堂都会张挂以“祖宗昭穆神位”为主的多种神祗画像,祖先崇拜和多神崇拜习俗渗透于民众个体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时,豫南地区自古就以“礼”为本,乡俗礼仪活动丰富而完整,酬神了愿的民间习俗,推动着皮影戏作为“酬神”过程中重要内容的乡俗礼仪仪式,酬神戏的演唱又使皮影艺人的祖师信仰和民众的多神信仰得以延续和加强,其间多向度的关系构成密切互动,成为豫南皮影戏延续的内在驱动力量。
豫南民间乡俗礼仪活动类型多样,但都与民众生活和民俗信仰息息相关,有明显的功利性。如祈雨活动、祭祖活动、丧葬礼仪、婚嫁还愿、得子还愿、升学还愿、祛病还愿、起房盖屋、母牛生犊等喜事还愿,也折射出罗山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在这种功利性的乡俗礼仪和民俗信仰观念里,酬神了愿成为民众共有的心理认同,皮影戏成为民俗生活中酬神了愿的最好媒介和载体,同时皮影戏的演唱进一步强化了民众的多神信仰。如对观音菩萨、王母娘娘、土地爷、龙王爷的信仰,表现在庙会、安土神、祈雨等礼俗活动中,这是以神为交往对象的礼俗活动;对祖先、家族新逝者的追悼,表现在祭祖、丧礼、迁坟等礼俗活动中,这是以鬼为交往对象的礼俗活动;在第三种看似以人为交往对象的礼俗活动,如婚礼、庆礼(各类庆典)、宾礼(接待宾客)中,实际上包含着对更多神灵的信仰。如生子礼、满月礼对送子娘娘的信仰,寿诞礼对寿星神的信仰,贺起房盖屋对鲁班爷的信仰,贺大病痊愈对华佗的信仰等等,像贺参军、贺上大学这类没有具体神明可信仰的,那就是各路神灵一齐信仰的结果。因此每逢诸如此类的喜庆事,必唱影戏以示祝贺,如贺上大学在戏台前挂上这样的对联:“金鼓齐鸣高科及第,笙簧同奏喜戏酬神”,横批“金榜题名”,如果是贺参军,则把对联稍作变动,即“金鼓齐鸣报国从戎,笙簧同奏喜戏酬神”,横批“保家卫国”,此类谓之“喜影”或“喜戏”;如遇盼儿求女、求福祈寿,祈求官运、财源亨通等事情,事主要在神明前发下誓愿,事后以影戏还愿,谓之“愿影”或“愿戏”。如因盼儿求女而许愿者,唱“送子娘娘领金银,三萧娘娘得金银……”。如因病许愿者,则唱“华佗师傅收钱纸,小鬼小判得金银……”。求神果报之后则要以影戏还愿,谓之“报神”……由此可以看出,地处大别山区的豫南村落社会、乡民生活里,皮影戏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其功能渗透在民众生活的每个角落,融化在每个乡民的血液里。一担担戏箱年年岁岁行走在大山深处、淮河两岸,为乡民提供着精神的慰藉满足着心灵的诉求,体现着民众对豫南皮影戏的欣赏、依恋。还有更多的文化认同和信仰的力量,这种文化认同和信仰的力量就隐含在交通不便、相对封闭的豫南乡镇村落至今所保留的丰富和完整的乡村礼俗传统中。这种乡村礼俗活动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敬神,它以娱神为旗帜,广纳民间文娱活动内容。名为娱人,实则娱神。将娱神与娱乐相糅合,使宗教生活、民俗生活与传统民俗文化以及皮影戏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乡村礼俗成为皮影戏的重要演出场合和赖以生存的沃土。除却民众的多神信仰是豫南皮影戏目前得以传承、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还有皮影艺人的祖师信仰是另一支重要的信仰力量。艺人讲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豫南,皮影箱主家都供奉有“供奉乐王教主之神位”的牌位,艺人家也都供奉有“乐王教主神位”。每逢农历三月十六晚上,箱主就会为乐王教主上供、焚香、守夜,直至第二天乐王教主生日到来,届时箱主带领全班人马举行隆重仪式,祭祀祖师爷诞辰。豫南皮影艺人认为,祖师信仰是获得更多台口、平安顺利演出的保证。
以上所述豫南皮影戏的师承方式、观念和民众多神信仰模式可看作是豫南皮影戏的内在价值的主要方面,它是人们相互交流、心理沟通的符号,其开放性也表现在内外价值的相互关联。豫南皮影戏从形成之初,就担负着娱人娱神的使命,在其流传过程中,既重视其代表的神灵信仰,也重视作为娱人部分的艺术价值。其戏剧表演和酬神功能同为皮影戏的内在价值,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至70年代骤然改观,“破除封建迷信”及大规模的深入城乡每个角落的“破四旧”运动,迫使皮影戏转化为单一的娱人功能。为了吸引更多人看戏,艺人们在影人雕刻、色彩运用、唱腔改良、表演技巧等方面经历了努力运作,使艺术表现、审美意趣成为这一时期皮影戏的内在价值,人们会赶几十里山路只为看一场皮影戏。历史进入80年代末,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又一次重大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经济的发展决定了文化走向,民俗文化、民间信仰在被长久抑制后有了强势回潮。豫南民众信仰的多路神明又回归到了厅堂和庙宇之中,与乡民的信念再次紧紧联系在一起。民众把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与供奉的神明相联系,遇坏事要请神灵保佑转好,有好事要酬谢神灵的帮助。酬神的最直接方式就是给神唱戏,皮影戏这种轻装易行、费用低廉、早期就有娱神功能的形式,最适合农户请进家门来酬神了愿。于是,皮影戏的功能又悄然发生了改变,由娱人转回到了娱神,民众的信仰及观念成为其内在价值,表演艺术价值外化。这是一种内外价值的互相置换。豫南皮影戏功能转型迎合了时代转型的契机,它深深植根于民众生活观念之中。当我们对皮影戏的保护仅停留在第一个层面——艺术欣赏层面时,是以头脑中经验艺术世界的模式为参照系而完成对皮影戏表面含义的理解,而皮影戏的意蕴不可能仅止于表面。
篇7
唐山皮影在人物造型的雕刻方式上分“阳刻”(大部分被刻掉而留下线条)和“阴刻”(留下块面而刻掉线条),如同篆刻一样。“阳刻”多用于正面人物,如“生“”小“”髯“”大”角色“,阴刻”多用于“净“”丑”角色。由于受中国传统观察方法的影响,唐山皮影采用中正侧面(五分脸)的脸线,四分之三侧面的头饰,后视角度的帽翅,侧面的脸线、正面的眼睛。它的造型基本继承了宋代以来“公忠者刻以正貌,奸邪者雕以丑行”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大量、巧妙地吸取了民间戏曲、剪纸、传统绘画、雕塑等姊妹艺术的营养。影人造型从整体上看首先是对头部进行大胆夸张,加大比例,把影人从自然人体头部约占身长的七分之一,加大为占整个身长的五分之一。“对自然物体的上下前后左右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并从中寻找到物象之间的联系。”使之在造型上不合理的又具有美感的那些造型合理化。“心理而非物理,想象而非视觉,整体而非局部,游动而非定点。”这就形成了唐山皮影人物造型结构的基本艺术样貌。
一、唐山皮影人物造型基本特征
唐山皮影人物造型的基本特征表现为:象征性、意象性、程式性三个方面。
(一)象征性造型
象征性是指“通过某一特色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荣格说:“象征是某种隐秘的,但却是人所共知之物的外部特征。象征的意义在于:试图用类推法阐明仍隐藏于人所不知的领域,以及正在形成的领域之中的现象。”唐山皮影人物造型的象征性在于用独特造型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各种性格,比如白净俊俏造型象征正面人物,额头突出、面带横纹象征反面人物等。
(二)意象性造型
民间艺术家在创造形象时较少使用理性色彩,有着浓厚的意念成分,人们习惯将这种造型方式称为“意象造型”。“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以自然事物为根本,又通过艺术家心源之神进行转化概括提炼;“以神造型,以神为魂”,创造出“气韵生动”的意象造型,这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灵魂所在。就皮影来说造型既不是具象的,也不是抽象的,而是意象的。人物造型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绝不是靠具象的细节的逼真来实现的,也不是通过抽象的造型来完成的,而是通过“形中有美”“美中通神”的意象来得到的。皮影由于受平面构成的二维空间影响,它只能做上下左右的平行移动,这就使它的造型不能细致入微,面面俱到,皮影正是以它神奇简约、高度夸张的意象形式赢得青睐。皮影追求情感上的真,而往往不注重形象上的真,“不求形似,而求神似”,也是基于这个道理。传统皮影的人手处理,几乎就是一个小三角,它可以指点,也可以拿握,亦可传递情感,真是无所不能。
(三)程式性造型
《现代汉语大辞典》中对“程式”的解释:“即规定下来的格式。”皮影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主要是通过地域特色而展现的,然而从皮影本身的特点来看,我们不难发现皮影在造型上具有很强的程式性。民间美术的创造,多出于劳动人民阶层,他们学艺之始,没有书籍讲义可读,都是靠前人口传心授的,以世代积累下来的一套“画诀”或“画样”作为范本。这种画诀是民间艺匠教徒传艺的唯一“教材”。虽然民间艺人们多数文化水平较低,但我们从中依然可以感受到民俗中的形式美与艺术美的结合,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诸多皮影造型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也有一定的程式,如刻画男性人物:眼眉平,多忠诚;圆眼睁,性情凶;若要笑,嘴角翘;分别点出人物喜、怒、哀、乐的表情特点。刻画少女:弯弯眉,线线眼;樱桃小口一点点,这在皮影造型的传承中被称为“口诀”。由于“口诀”的流传和皮影表演带来的扩散性,使各地的皮影造型都存在着一定的共通性。唐山皮影人物继千百年艺术的传承形成了三种脸线为基础,“生”“小”“大”“髯”“丑”为行当的程式化的造型。唐山皮影人物造型在各种不同的行当表现中,都有着相对应的脸谱,刻画不同人物的个性特征,具有非常显著的直观艺术效果。如小生、旦角人物造型,利用特有的通天直鼻、柳叶弯眉、樱桃小口、丹凤细眼、瓜子脸的特点来突出表现气宇轩昂、忠厚儒雅的人物性格。为了更好地显示人物的柔和美感,在人物面部额发交接处线条略呈弧形,与被夸张的眼睛相呼应。黑头、花脸之类的各种武将,其额头多为前突的弧形,适合与其被夸张的眼睛相协调。各式丑角,则被塑造成蒜头鼻,且多上翘,与下垂的眼角成反向,构成一种极其滑稽的反面人物形象。唐山皮影头饰雕刻技艺十分精湛,发型雕刻上比较写实,包括雕刻出头发和胡须的细节等。
二、唐山皮影人物造型手法
创作思维方法,是广大劳动群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保留和运用了原始思维的认识方法,在表现认识宇宙、自然、社会生活方面,拥有很多独特的见解、概念和审美形式。唐山皮影的人物造型手法有很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夸张变形和简洁与繁复。
(一)夸张变形
夸张变形是造型艺术最基本、最常用的创作手段之一。夸张是在省略提炼概括的前提下强调事物的最重要特征,使其艺术形象个性更加鲜明,更具艺术感染力。提到“夸张”就会联系到“变形”。徐书成有一段较为精辟的话,对两者作了一个合理的界定———“夸张”是以不改变某种物象的基本的固有特征为前提,有时甚至是为了强化表象这种固有的特征;但是“变形”则反之,以舍弃、改变事物的固有特征为前提,有时甚至可取“随心所欲”的态度。
(二)简洁与繁复
篇8
关键词:公共艺术;本土文化;艺术;传统文化
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使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但软实力相对落后。随着中国城市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外来文化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城市建设,原有的中华文明古国城市建设变得更加“现代化”,但随之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比如一些城市为了体现“现代化”,毁坏了古迹原有的自然文化风貌,使得城市形象逐渐失去了特色,愈加趋同化。如何挖掘本土文化内涵,使城市具有独有的品格与魅力,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1城市公共艺术应挖掘本土文化元素,与当代设计完美融合
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是一种文化元素的载体,它具有美学及象征意义,它以一种象征意义的符号来表现与传承城市的历史文脉。城市公共艺术的创作题材、表现形式等都体现着该城市的文化内涵。将本土文化元素与当代设计完美融入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是公共艺术总的发展趋势。将本土文化元素与当代设计完美融入城市公共艺术,展现文化地域特色,每处公共艺术都仿佛留存着文化的痕迹,成为艺术生命的载体,每一个细节都折射出超越本身之外的文化艺术内涵,将本土文化元素结合得恰到好处,这就是文化立体多义的魅力所在,以形象彰显文化,以实体再现历史。留存的实体成了人们洞悉历史的窗口,也成为城市文化自信的缩影,见证并述诉说着城市兼收并蓄的开放姿态、百花齐放的繁荣气象。
1.1本土文化元素介入城市雕塑设计中的应用。本土文化元素介入城市公共艺术不乏优秀的案例。例如,陕西戏曲大观园位于西安大雁塔北广场东侧的休闲区,是一座展示陕西地方戏曲文化的主题公园。通过提线木偶雕塑、皮影戏雕塑等景观小品,将戏曲艺术与当代设计艺术完美融合,展现陕西地方戏曲的独特魅力,如著名的《弦板腔皮影戏》雕塑。此雕塑是戏曲大观园中的彩绘雕塑,是陕西地方戏曲重要的剧种——弦板腔皮影戏。皮影艺人与纱幕的当代设计手法与传统皮影的完美融合,既展现了西安皮影文化,又能够触动当代人的审美情趣,使游客流连忘返。
1.2本土文化元素介入城市井盖设计中的应用。井盖视觉设计在世界各国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尤其在日本,井盖设计得到了广泛而独特的发展,各个城市、乡镇、农村自行设计具有本地特色的井盖,而且大多数图案都不重复,五颜六色的井盖极富设计感。比如日本函馆市的井盖,颜色对比极其强烈,为城市增色不少,同时井盖上的名胜古迹还会告诉你这个城市什么最著名,什么最好玩,有的井盖还具有导视功能,方便外地人游览观光;日本动漫侦探柯南形象的井盖,其漫画作者出生在大荣町,井盖上的漫画柯南形象成为该城市的代言人;北海道函馆市盛产墨鱼,井盖上印有三只跳舞的墨鱼娃娃,其造型会告诉你当地的盛产。井盖俨然成为日本的城市名片,发展成为一门艺术、一种特殊文化。这种以本土文化元素与当代设计的完美融合设计的井盖,增加了城市的文化氛围,对城市的宣传大有裨益。从上述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城市公共艺术尽管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艺术表达是多元的,但总体上是公共艺术的地域性与当代性的完美融合。这种当代性是在地域性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当代的经济、科技、文化以及审美观念的多元发展的新变革,更加关注创新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只注重地域性,展现地域文化特征而忽视当代性的开放、创新、进步,这样的公共艺术是保守的,对公众而言是乏味的。或只注重当代性而忽略地域性,这样的公共艺术是徒具其表,缺乏可持续发展、缺乏人情味的,犹如无根的花朵迟早生命枯竭,对公众而言是缺少文化之根的。从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来看,公共艺术由单纯的城市公共空间营造逐渐转向城市文化的建构与展现,并具有当代性,这样的公共艺术承载着该城市的历史文化印记,同时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感,使市民有归属感与自豪感,对提升城市鲜明而独有的城市形象、提升经济与文化内涵、吸引游客具有重要意义。
2本土文化元素介入城市公共艺术应具有开放性、民主性、区域性、整体性
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城市的开放性、多样性与包容性,这样的城市才更具吸引力,芝加哥著名的千禧公园不同项目是由来自全球的艺术家设计完成的,这种国际视野使其获得了诸多奖项。在目前“创新驱动型”经济的时代,城市公共艺术一定要具有国际视野,并且能够跟上并引领时代潮流。有吸引力的城市不一定是大城市,却一定是具有多样性、包容性与开放性等现代都市风格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征集更应具有这种开阔的视野,在此征集中更是对城市进行了广泛而大力的宣传。公共艺术作品应在公众、艺术家、政府部门在相互交流下建立了良好的政治氛围下完成,它是检验公共艺术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公共艺术所服务的对象是公众,而非艺术家自身对公共艺术的艺术表达,不必太过考虑公众的喜好,所以公众应具有使用公共艺术作品的决定权,政府部门担任公共艺术作品实现的组织者,协调各方顺利进行,满足公众的愿望以体现民主性,这样的公众艺术作品才是公众所喜闻乐见的。城市公共艺术因其设置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所以受到其存在的城市空间环境的制约,城市公共空间的类型有商业区、生活区、休闲区等,商业区也分为综合性商业区和专业性商业区,不同类型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功能,需要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功能的街区、巷道使用的元素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除了符合地理环境外,还要与人文环境相适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人民群众需求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升级,从最基本的物质需求逐渐演变为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人的心理需求和审美标准发生很大的改变。城市公共还应具有其城市区域的文化内涵与与时俱进的设计理念,以满足公众的心理需求,彰显着该城市区域的文化特色。
公共艺术的实施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和制约,如美国的“公共艺术百分比”政策,主要是指政府用立法的形式,从工程建设投资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应用到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建设当中。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部分发达国家普遍认同了“公共艺术百分比”政策,它对塑造城市环境形象、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整体改善人文特色与城市人居环境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城市公共艺术要长期健康发展,应做好整体规划工作,这样才能使城市公共艺术快速发展。
篇9
皮影起源于汉朝,兴盛于唐朝,而渐渐流传。在我国皮影是一项宝贵而又历史久远的艺术,至今有两年多年的历史。皮影多见于四川、陕西,在长期的流传下渐渐形成不同地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皮影,例如北京皮影、唐山皮影、青海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浙江皮影等。选用优良上等牛皮、羊皮、驴皮,经过耐心绘图、剪形、上色、缝制等二十多道工序,其中北方皮影需手工雕刻3000多刀而完成。皮影造型艺术上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中的艺术美感,他们的艺术灵感大多来源于中国壁画、帛画、石像、砖画。皮影戏称为“灯影戏”。以牛皮、羊皮、驴皮为材料,通过描绘、雕刻、着色等方法,人物总体分为手臂、腿脚、头颈,最后用框轴连缀便可上场出演。皮影戏是融入了美学、戏曲、剪纸艺术于一身的民间综合艺术。一场皮影戏中由幕布、皮影木偶、唱腔者和一双巧手,表演出的却是耐人寻味的皮影戏。将灯光照射在用羊皮、牛皮、驴皮雕刻的人物上,投射在白幕布上。艺人们一边控制着手上几个皮影木偶,一边用戏曲唱腔演唱着皮影戏中人物的对话。“一双巧手调动千军万马,两根竹竿表尽喜怒哀乐”说的就是这幅场景。演奏的乐器有二胡、锣、鼓,各类乐器混合其中,明快又和谐。皮影戏分为三个区域性流派,分别是北方皮影、西部皮影和南部皮影。南部皮影之中,海宁皮影风格细腻秀美,影偶造型别致优美,多彩绘,少雕镂,透露着江南水乡剪纸艺术的风格。虽然,皮影戏已经成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就目前人们对民间艺术的忽视,皮影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宝贵的皮影在日新月异的现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它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威胁,早已经不再适应工业社会,想要保留有着两千年历史的皮影戏,就必须从其根本内在出发,重新审视它的内涵。
二、南方皮影人物造型特征的差异
浙江皮影的代表是海宁皮影。海宁皮影是江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皮影艺术,有着江南水乡剪纸朴素鲜明的风格。皮影木偶的整个制作过程十分复杂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和缀结完成等八个步骤。按照人体活动关节制成的人物一般由头部、身体、前后臂、大小腿等八部分组成,用线缝接,在背后支以竹签。演出时艺人舞动竹签,人物的各个部分关节与身体能够协调,自由扭动。人物造型方面结合了年画、剪纸、戏剧等许多民间工艺,经过时间的积淀,形成了具有江南特色的美学模式。海宁皮影从北方流传至江南地带,融合了江南水乡独有的柔美与浓厚的文化情怀,江南的婉约与北方的豪迈碰撞造就了现在的海宁皮影戏。海宁皮影戏与湖南皮影的不同在于它少雕镂、重彩绘、单线平涂。影偶较少雕刻,多为笔墨勾勒而成。海宁皮影影偶外简内繁的造型思想,外部轮廓简练,而内部纹饰繁多,身上华贵绚丽的装饰相互映衬,与北方的皮影对比,展现了江南柔柔的水乡之情。而最为重要的头饰和服饰上采用重彩绘表现其重要性,彩绘的部位主要在发饰或帽子,服饰的肩部、袖口、腰部、裙摆。人物的服饰是单线平涂的装饰性画工,颜色高雅,做工精美细致。皮影分为头和身段两个部分。头部的造型多为戏剧中的造型,有着各种类型的人物头饰,面庞,人物的性格也可从面部的颜色表现。而服饰方面也与头饰一致,皇后、王妃以及公主衣冠饰凤表现华美、富贵之态,运用单线平涂的表现手法,使整幅人偶富有生气,色彩分明而又明快,显示人物的身份。而平民妇女衬以花衫,由衣和裙组成,画满花卉等装饰性图案,还加入了嘉兴特色的蓝印花布,但颜色较为单一。
海宁皮影戏服饰身段上高贵富丽,彩绘工艺精湛,颜色轻重不一产生对比。在光影中,玲珑剔透的皮影加上鲜艳的彩绘使整幅散发着生机。而同属于南方皮影的湖南皮影与浙江皮影也有着较大差异。湖南皮影是具有湖湘地域民俗文化特征的一种民间艺术。湖南皮影戏主要以长沙、浏阳为代表。在湖南,皮影戏作为一种酬神还愿的途径,家家户户对皮影戏充满敬意。湖南皮影的人物原型来源于戏曲人物,符号化的人物原型展现人物的善恶忠奸。和海宁皮影戏一样,影人由头茬和身段两部分组成,通过头茬和身段可以了解此人物的定位,身份、地位、官职。湖南皮影的头茬和身段可以通用,只要在身段上换上对应的头茬,这样的方法遵循着程式化的规定。湖南皮影从头茬上可以分辨生、旦等正面角色。而对于反面角色,丑角则会浓墨重彩,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造型轮廓十分的简洁干练,然而内部的雕刻技术绝不能含糊。其图案的组成也是大有讲究,大量吸收了民间传统样式,如长短线,海浪纹、月牙纹、圆点等,各种图案相互融合,和谐的出现在整体结构上,也可以用来组织纹样、装饰图案,通过这样展现着人物鲜明的身份特征。海宁皮影的彩绘主要在于身段,而湖南皮影则不同,他们彩绘的重点在于脸部,采用七分式,露出一只半眼睛,也叫“七分脸”。而海宁皮影戏则只是露出一只眼睛。
三、南方皮影人物造型材料的差异
海宁皮影的制作工艺特征有“少雕镂、重彩绘、单线平涂”,脸形圆活、单眼侧面、少夸张、近实像、富“人情”味;整体以单手、并足(侧身)为主,颇具汉族文化特色。海宁皮影主要采用羊皮制成,而不同于北方皮影采用驴皮制成,这与早期浙江嘉兴一带制革有关。选用优质的羊皮,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考虑,加入一些化学染料使羊皮变得透明如膜又似琉璃。将羊皮泡制、刮薄、磨平,用刻刀耐心刻出身段、头、四肢,再运用特殊的染料将其染色。染色也有其一定的根据,女性多以云、凤、花等为主要图案,男性则多为龙、水、云为主要图案根据其人物的身份和服饰加以不同的色彩点缀。与戏剧人物一样,也有生、旦、净、末、丑,最后为了巩固色彩刷上一层清漆。湖南皮影的造型设计经过多年的风雨,形成多种材料综合应用的特点。由最初的纸,后用牛皮雕花而成,然而花纹较为单一、无颜色、不精细。又出现七层土纸做成的纸人,加以染料修饰但是效果依旧不理想,最后还是采用了牛皮和羊皮,因其质地特殊,经过特制工艺能呈现半透明状而透光。与海宁皮影相似,湖南皮影也需要将牛皮削成半透明状、晒干。不同之处在于,湖南皮影需要雕刻的部分多于海宁皮影。将稍薄的牛皮用于头部,下身需要稍厚的。人物头部和手部塑料片制成。据史料记载“如人则男女老幼富贵贫贱,动物则龙蛇狮虎牛马犬羊,物则房屋舟车桌椅杂具,凡举剧中应有之一切,无不必具”,这些都是由皮影原材料制成。单从制作工艺上看,人物头部均是采用彩绘方式,少数采用雕刻。而影人的身子需要雕绘十几道工序,这与海宁皮影是不同的,海宁皮影身段是采用少雕镂而重彩绘。
四、结语
篇10
[关键词] 中国学派;动画电影;民族性
一、民族性的内涵
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沉淀与民土风情相融合的体现,它可以通过一个国家的法律、文化、道德、人文精神来反映,同时也蕴涵在一些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中,艺术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民族文化表达形式,艺术的民族性指运用本土的艺术手段来描绘人们丰富的现实生活,从而使艺术作品更加富有民族风格。民族文化是一个地方人民长期生活积累下来的生活经验、审美情趣、品质特征、意识形态以及文化传统。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多民族文化特色的国家,深厚的民族文化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例如地方戏曲、京剧脸谱、水墨丹青、剪纸皮影等。20世纪开始,这些元素就成为我国动画电影丰富的创作题材,不仅创作出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动画角色,也让动画电影更加充满民族性和艺术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学派”动画电影,中国的动画电影创作并不只是机械地把民族元素与民族特色结合,也不是单纯地把多种艺术形式拼接在一起,因此在动画电影的制作过程中要注重艺术形式与文化内容的相互统一,否则创作出的动画电影只会显得空洞,让人无法深入了解作品中深厚的民族文化,任何文艺作品的目的都是为了向观众传递一定的思想和内涵,艺术形式是文化内容的一种载体,不是讲述一段故事就能表现出动画作品的内涵,而达到传播民族文化的效果。
二、民族性的艺术手法
(一)写实手法
写实是较早形成的一种艺术手法,创作灵感来源于人类某种意义上对自然的模仿,这也体现了艺术高于生活,但是却源于生活,写实手法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临摹,既要保持客观事物的真实性和特色性,又要让动画电影更加富有艺术审美价值,达到听觉和视觉上的最佳效果,写实手法最早来源于写实绘画,创作者需要深入理解民族文化底蕴和动画角色特征,从而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动画电影的民族性特征。
(二)夸张手法
夸张手法是艺术作品中比较常用的艺术手法,特别是在民族性动画电影中大量使用了夸张手法,使很多镜头充满了冲击力和刺激感,从而达到出人意料的画面效果,动画电影中夸张手法的使用,能够有效地制造幽默和搞笑的氛围。夸张手法能赋予给动画电影更强烈的艺术感,也是动画电影最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民族文化底蕴让动画电影具有更深厚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葫芦娃》中情景设计就惟妙惟肖地使用了夸张手法,从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抽象手法
抽象手法是动画电影中最普遍的艺术形式,较之写实手法更加倾向于表达民族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在动画电影中一般着重将角色的里层要素抽取出来,然后通过最简单、最朴实的方式体现出来,从而表达出一定的中心思想和主题,抽象手法在动画电影中属于难度较高的创作手法,需要创作者不仅仅能够理解民族文化的精髓,更要使表达出来的精神能与观众产生共鸣,具有带动观众情绪的作用。
(四)拟人手法
拟人手法是把事物人性化,把现实生活中一些不具有感情的事物加入人的特征和思维,动画电影中拟人手法的使用能让故事情节更加生动化和趣味化,动画电影中的很多角色都采用了拟人手法。
三、民族元素在动画电影中的应用
(一)戏剧在动画角色中的应用
戏剧是我国民族文化对世界影响力最大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被称为国粹,它独具魅力的表演形式成被历代人民所喜闻乐见,这也使得它在国际的剧台上独树一帜。中国戏剧、印度梵剧、希腊悲喜剧并列为世界三大古剧,在动漫电影中加入戏剧元素,体现出中国民族文化特色。20世纪后戏剧中的脸谱出现在大量的动画作品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56年推出的动画电影《骄傲的将军》是由漫画家华君武担任编剧,特伟与李克弱共同执导的。影片中的将军形象就是借鉴了戏剧中脸谱的元素,因为它充满了浓厚的民族色彩,因此赢得了国际剧坛上连绵不断的称赞,并被誉为“中国学派”动画电影的代表之作。这部电影在1955年便宣告成立了摄制组,正式拉开了拍摄帷幕,创作者们为了探索民族文化之路,远赴北京、山东、西安等地搜集古代的绘画、建筑、雕刻等资料,经过长达一年的努力创作,才于1956年正式与观众见面。《骄傲的将军》作为中国民族动画电影的开山之作,奠定了戏剧在中国动画电影史上的稳固地位,《骄傲的将军》从创作手法上看是以京剧传统脸谱的表现形式为主,例如将军借鉴的是大花脸,而食客师爷则是二花脸。《骄傲的将军》这部电影的民族风格不仅仅只体现在脸谱上,同时也可以从语言和动作中感受到丰富的民族特色。在影片的一开始出现了将军打战凯旋的画面,朝中的大臣皆为他接风洗尘,将军伴着铿锵有力的鼓声,威风凛凛地迈上舞台,昂首挺胸地出现在观众面前。这和京剧中的霸王项羽的登场一模一样,这也是喜剧中常使用的出场形式,文武百官都在这位得胜的将军面前谄媚奉承,将军潇洒地抛起铜鼎、射下风铃,从将军的语言与动作上都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戏剧韵味。文武百官聚集在将军府的亭台楼下,欢呼着给将军祝寿,而另一边则是美女在富丽堂皇的厅堂上献舞,影片采用了浓重深邃的色彩,来凸显出将军府的霸气,也会影片后面的故事埋下了戏剧性的伏笔。这部电影可以通过“临阵磨枪”这一成语形象地诠释了将军被胜利的喜悦冲昏了头脑,陶醉在自满的情绪中,花天酒地的生活让他逐渐地迷失了自我,消磨了意志力,他驰尘沙场的长矛束之高阅,缠满了蜘蛛网,而这位将军也因长期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变得发福,疏于练功的他连举一个百来斤的重物也憋得满脸通红,直到敌军已经逼近城楼之下,他才慌乱地去拿兵器,而此时的长矛已成了一根锈迹斑斑的废铁。无奈之下,将军只有束手就擒,这时的他再也没有以往那副傲慢、气势凌人的态度了。这部电影既反映了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少的相似例子,又很好地运用了民间的脸谱元素,弘扬了我国传统的民族特色,对我国民族动画电影事业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二)水墨绘画在动画角色中的应用
水墨动画对中国动画电影也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在电影创作中引入中国水墨画的元素,可以为画面增添轻柔高雅、虚虚实实的感觉,从而使得动画电影在格调上有了重大的突破,同样也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厂在1960年第一次推出了将水墨加入创作的实验片段,同年成功地完成了我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的拍摄,名为《小蝌蚪找妈妈》。片中的动画形象皆来自齐白石的笔下,《小蝌蚪找妈妈》在当时红遍了整个世界。我国水墨动画电影《山水情》是以传统文化的道家思想为主线,描绘出道者与世无争、修心坐禅的现实生活,片中轻熟的古琴技艺与水墨技法不禁令人称赞佩服,画面优美而富有民族性折服了大批的动画片资深人士。《山水情》是一部划时代的动画电影,创作手法既含蓄又苍劲,作者通过空灵的意境中向我们传达了他的巧妙构思和传统文化精髓,体现了我国水墨画艺术家的画工娴熟。一首优美的古琴伴奏让这部美术片富有更加深邃、高尚的人文情怀,《山水情》作为一部充满了诗意的山水美术片,同时也让观众陶醉在水墨画中的山水风景之中,而流连忘返。这部电影创作于1988年,较之同一时代的其他水墨动画作品得到观众更高的评价,人们叹服影片中把水墨画中的事物表现出亦静亦动的高超技艺,从而有一种心旷神怡、和谐安乐的感觉,把少年的一首古琴演奏作为片尾曲使得动画电影画面更加活灵活现,表达出了少年对老者的敬仰之情与师徒之间的欢乐,让每一个观众都能在一片山水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静谧与安宁,《小蝌蚪找妈妈》是用水墨画的形式来描绘动物可爱机灵的动作,使得水墨动画更加灵动、富有生命力。而《山水情》则让水墨画的意境更加优美,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民族文化中的自然之美。这部电影被称为我国水墨动画的最后一部艺术精品,而之后的动画电影则由动画电影低龄化走上了电影商业化道路,逐渐在动画电影发展的浪潮中迷失自我。
(三)剪纸皮影在动画角色中的应用
剪纸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艺术之一,也可以成为剪纸,它最早起源于公元6世纪,窗花和剪画创作出的艺术作品虽然看上去基本相同,但使用的工具的剪裁手法却存在很大的区别,人们把它统称为剪纸艺术。剪纸在视觉上给人带来一种透空、优美的感觉,因此被称做是一种镂空艺术。皮影即是灯影,人们把兽皮制作成人物形象在灯光的照射下隔着布幕演绎民间的故事,表演者只需要在幕后操作剪影、配乐、演唱等,在那个没有电视、影碟机,尚不发达的年代,皮影戏就成了最受欢迎人们欢迎的娱乐活动之一,剪纸动画片是借鉴了民间剪纸和皮影戏文化发展而成的一种动画艺术电影,也是我国具有民族性代表的动画形式之一。《猪八戒吃西瓜》是由万氏兄弟创作的电影,也是我国第一部以剪纸艺术为基础的动画电影,动画片中的角色则是根据皮影戏中的人物来塑造的,正因为它融合了剪纸皮影艺术元素的精髓,为影片增添了浓厚的民族风格,从而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成功,向《金色海螺》《济公斗螺蜂》《猴子捞月》等都是同一时期有名的剪纸动画电影,剪纸艺术为我国乃至世界的动画影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四)中国年画在动画角色中的应用
年画是中国最传统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古代民间的“门神画”,清朝时期,被称为“年画”,是保存了民族特色的一种绘画形式,人们在过年或春节时就会用年画来装饰环境,来增添家中喜庆的气氛,并寓意来年能够吉祥如意、生活红火。年画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开端,它是我国历史上民间生活、信仰、风俗习惯的一种反映,人们春节时在自己家的门上贴上门神画,以求来年能够家宅平安、万事顺利,同时也有避邪之意。动画电影《哪吒闹海》就是一部借鉴了年画的艺术形式,正是它独特而具有民间风格的创作手法,让它在1983年获得了菲律宾马尼拉的国际电影节上的特别奖、宽银幕动画片奖等。影片中角色采用了受民间喜爱的红、黑、绿等色彩,哪吒身着红色肚兜,一双乌黑而有神的大眼睛,具有勇敢、正直的性格特征;而东海龙王则身着一身浅绿色的衣服,也与其阴险狡诈的个性相称;托塔李天王一身红袍,体现出了他身份显贵,具有大将之风。同时李家整个色调浓厚庄重,则以暖色调为主,给人一种朴实的感觉。影片中的人物也因个性、身份的不同,在形象色调上也有不同,这部电影把历史与神话相结合,同时也传播了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动画电影的民族性。
[参考文献]
[1] 窦仲军.论中国动画电影发展三要素[J].电影文学,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