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3: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

篇1

[关键词]突发事件预防应对

随着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一幕幕惨剧,一场场纠纷,让人们扼腕叹息的同时,对在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发生的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应该有新的思考。

一、新时期高校校园环境分析

1.随着“大学城”的兴起,众多高校新校区处于城乡结合部或者郊区,流动人口复杂,治安形势严峻,加之高校周围大学商业圈店铺林立、舞厅、网吧等应有尽有。一些业主为了争夺顾客而经营含有赌博、内容的电脑游戏,甚至通宵营业,招揽学生。这些都容易引发学生和社会闲杂人员之间、学生和业主之间的治安纠纷。在一些地方,社会闲杂人员明目张胆到校园寻衅滋事,如果这些治安问题处理不当或者不及时,极易酿成校园突发事件。

2.随着高校教育的发展,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与高校在校人数急剧膨胀相对应的是,教育资源的增长却十分缓慢,随着新校区建设之风的盛行,部分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匆忙上马最终由于财力有限使之陷入经济危机,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全面紧张。财务紧张的状况不能在短时期内得到根本改善,这给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带来极大的不便。另外高校合并也使人员骤升。

3.部分高校师德失范现象日趋严重。教师本身失却了对自己的职业信守,丧失了自我约束的意愿。“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二、新时期高校校园突发事件预防和应对的现状

1.部分高校管理方式落后,采用“事后动员型”模式,习惯把突发公共事件处理看成学校安全保卫部门职责,很多高校仍把应对突发事件看临时工作,学校管理部门应急管理力量主体单一,没有形成高校的应急管理机制及建立专门的部门。

2.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对疫情、食物中毒、火灾、地震和防范意识苍白。

4.财力、人力投入不足。高校缺乏足够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基础条件,包括足够的设备、管理人员配备、资金储备,缺乏足够的社会合作资源和宣传资源。

三、新时期高校校园突发事件预防和应对的建议

(一)提升防患于未然的能力

应付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这就要求学校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定期检查、不断完善防火设施,绿色通道标志明显,每班配有紧急疏散图。工作人员做到会使用灭火器。结合教育内容进行防火演习,使学生掌握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技能。高校不但在硬件设施的安全性上要过关,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采取一定的举措,根据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促进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调解好情绪和情感,可以对学生加强思想和品德教育,一旦学生出现了自己摆脱不了的焦虑、忧愁和恐惧时,学校要帮助学生驾驭、控制、宣泄、消除这些情绪,必要时请心理教师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强化意志品质训练;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能够达到与他人良好沟通的目的。

(二)提升校园日常管理能力

1.就高校安全管理工作而言,不但要建立相应的预防突发事件的管理制度,更要把工作落到实处,大力培养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把预防工作与教学活动统筹安排,捆在一起,共同部署、检查和落实2.。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维护校园稳定的工作职责,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真抓真管,建立健全群防群治、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把安全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就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而言,要重视细节,要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发展变化的细节,从增强敏锐性和洞察力入手,及时掌握学生细微的思想变化和动态信息,在容易被忽视的时间段上,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或苗头,在容易出问题的时间段上,要善于发现、敏锐捕捉学生异样的生活细节,细致分析情绪波动的原因并找出带有规律性的认识,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主动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化解纠纷的苗头,排除不稳定因素,力争把各类矛盾和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数量控制在最低,范围控制到最小。如果出了问题要追究责任,并及时总结教训,对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要搞好重点整治。

(三)提升应急和快速反应能力

1.汶川大地震的余痛还在,各种火灾等重大突发事件仍在人员聚集的学校发生着,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应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出台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2.广泛开展应急宣传教育活动,发放防灾应急手册,普及基本的防灾减灾应急知识,公布报警电话,开设重大突发事件应急课程,使师生掌握避险、互救、自救、减灾、逃生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定期组织学校的相关教职员工进行应急管理教育培训,并组织教职工和学生进行一定次数的逃生演练。高校利用门口宣传栏、安全知识现场表演、安全竞赛活动等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地进行安全宣传、教育。3.建立信息报告员制度,配备专、兼职人员,对有关重大突发事件进行监测,平时进行常规信息监测与对重大突发事件易发处的信息监控。针对学校的情况变化要随时对预案进行修正与补充。4.建立一支抢救、应急小分队,每年进行技能培训,以不断提高抢救、应急等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能够及时发现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完善,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做到临危不乱、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

篇2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健康教育;功能恢复

全髋关节置换是解除患者的病痛、纠正畸形、恢复功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1]。手术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术后肢体的功能状况,而肢体功能的恢复又依赖于长期、连续的功能锻炼,功能锻炼的效果取决于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我院骨外科从2007年1月开始,根据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图文式健康教育方法对患者和陪护人员进行一对一关节功能的训练方法培训和指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80例,其中男56例,女24例,年龄60-79岁。纳入标准:①具有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指征;②无其他系统疾病和手术治疗的禁忌症;③愿意接受术后康复指导并能积极配合。患者家庭陪护人员80名,男32名,女48名;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4岁。与患者的关系:配偶42名;子女38名。均有较好的陪护意愿。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60-78岁,实验组患者40例(男31例女9例),年龄60-7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陪护人员与患者采取一对一陪护。

1.2健康教育方法

1.2.1实验组术后当天即开始对患者和陪护人员,采用图文式健康教育实施个体化,一对一讲解,示范和指导。出院前3天,健康教育护士再对患者和陪护人员进行一对一培训,示范,指导和出院后电话跟踪随访。培训内容:①术后第1天,麻醉过后鼓励患者主动活动,如进行股四头肌训练,踝关节背伸背屈运动;②术后第2天主动屈伸膝关节,避免患髋关节内收内旋;③第3天协助下床,先将患者扶起坐于床旁,健侧肢体离床着地,使患侧肢体离床不负重扶助行器在床旁站立或近距离行走。但是要以卧床或在床上训练为主;④5-10天,膝关节和髋关节屈曲训练:仰卧,慢慢屈曲患侧膝关节,使足后跟滑移向臀部;再慢慢恢复原位;髋关节外展训练:患肢向外滑向床沿,然后慢慢恢复原位;保持膝关节伸直,脚趾和膝盖朝向天花板;⑤术后2周患肢可部分负重行走,术后一个月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负重,术后三个月弃拐行走。出院后卧床仍应以平卧或半卧位为主,3周内屈髋应小于45度,以后逐渐增加屈髋度,避免屈髋大于90°。3个月内避免向健侧卧位卧,日常生活中应做到“三不”,即不坐软沙发和矮椅子、不翘“二郎腿”不下蹲等。护士通过讲解、示范、指导患者和陪护人员,使其掌握患肢功能训练方法并将图文式的健康教育手册连同联系电话卡发给患者或陪护人员带回家中,以便在居家护理过程中随时学习,健康教育护士每周进行电话随访及时了解情况,并给予恰当的指导。

1.2.2对照组由科内床胖任意一名护士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法,即在住院期间,出院当天在短时间内对患者及陪护员进行口头功能训练方法的指导。

1.3评价指标于术后三个月,采用Harris功能评价标准[2],评价两组患者的功能恢复状况。内容主要包括疼痛(44分)、功能(47分)、关节活动范围(5分)、畸形(4分)四个方面,综合得分在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70分以下为差。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3个月后各项评价指标比较(表1)

表1两组患者3个月后各项评价指标比较

3讨论

实施图文式健康教育法,对患者及家庭陪护人员进行一对一培训,并根据患者及陪护人员情况制定个体化,阶段性的图文式健康教育内容,使患者及陪护人员易于理解和掌握并能按照康复计划对患者进行训练指导,从而提高了患髋康复效果。表1显示,两组间手术治疗后功能评价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意义,这足以说明图文式健康教育法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可以调动患者和陪护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功能锻炼效果,而且弥补了传统健康教育的不足,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篇3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较多的国家。各种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了许多应急管理制度。改革开放特别是近些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对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迫切需要,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客观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一、突发事件处置存在的问题

一是,应对突发事件的责任不够明确,统一、协调、灵敏的应对体制尚未形成。

二是,一些行政机关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够强,危机意识不够高,依法可以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不够充分、有力。

三是,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等制度、机制不够完善,导致一些突发事件未能得到有效预防,有的突发事件引起的社会危害未能及时得到控制。

四是,社会广泛参与应对工作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公众的自救与互救能力不够强、危机意识有待提高。

二、突发事件处置的基本思路

一是,重在预防,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从制度上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及时消除风险隐患。突发事件的演变一般都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从本质上看是可控的,只要措施得力、应对有方,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是完全可能的。因此,突发事件处置要把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作为处置的重要目的和出发点。

二是,既授予政府充分的应急权力,又对其权力行使进行规范。突发事件往往严重威胁、危害社会的整体利益。为了及时有效处置突发事件,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需要赋予政府必要的处置权力,坚持效率优先,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协调指挥各种社会力量。

三是,对公民权利的限制和保护相统一。突发事件往往具有社会危害性,政府固然负有统一领导、组织处置突发事件应对的主要职责,同时社会公众也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应对突发事件中,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不仅需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积极参与有关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还需要其履行特定义务。因此,突发事件应对法对有关单位和个人在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准备、监测和预警、应急处置和救援等方面服从指挥、提供协助、给予配合、必要时采取先行处置措施的法定义务。

四是,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实行统一的领导体制,整合各种力量,是提高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效率的根本举措。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建立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三、突发事件处置的制度措施

建立健全有效的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准备制度,是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基础。

第一,建立各级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责任制度

各级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制定、适时修订应急预案,并严格予以执行;城乡规划应当符合预防、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场所;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危险源、危险区域的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省级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的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危险源、危险区域;所有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本单位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掌握并及时处理本单位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问题;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及时调解处理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矛盾纠纷。

第二,教育训练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整合应急资源,建立或者确定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与非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合作,联合培训、联合演练,提高合成应急、协同应急的能力;国务院有关部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应当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和器材;中国人民、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织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应急救援的专门训练。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开展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

第三,经费、物资、科研保障制度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财政措施,保障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所需经费;国家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建立健全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人民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工作提供物资、资金、技术支持和捐赠;国家发展保险事业,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并鼓励单位和公民参加保险;国家鼓励、扶持具备相应条件的教学科研机构培养应急管理人才,鼓励、扶持教学科研机构和有关企业研究开发突发事件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救援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具。

第四,监测和预警制度

突发事件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是及时做好应急准备、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前提。国务院建立全国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或者确定本地区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并与上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和监测网点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应当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突发事件信息;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有关单位建立专职或者兼职信息报告员制度;获悉突发事件信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立即向所在地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监测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基础信息数据库,完善监测网络,划分监测区域,确定监测点,明确监测项目,提供必要的设备设施,配备专职或者兼职人员。

预警机制不够健全,是导致突发事件发生后处置不及时、人员财产损失比较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制度;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当及时相应级别的警报,决定并宣布有关地区进入预警期,并及时上报;三级、四级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启动应急预案,加强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加强对突发事件信息的分析评估,定时向社会与公众有关的突发事件预测信息和分析评估结果,并对相关信息的报道工作进行管理,及时向社会警告,宣传避免、减轻危害的常识,公布咨询电话;一级、二级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还应当责令应急救援队伍和有关人员进入待命状态,调集应急救援所需物资、设备、工具,准备应急设施和避难场所,加强对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保卫,及时向社会有关避免或者减轻损害的建议、劝告,转移、疏散或者撤离易受危害的人员并予以妥善安置,转移重要财产,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易受危害的场所,控制或者限制容易导致危害扩大的公共场所的活动;警报的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事态发展适时调整预警级别并重新,有事实证明不可能发生突发事件或者危险已经解除的,应当立即宣布解除警报、终止预警期并解除已采取的有关措施。

第五、应急处置与救援制度

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必须在第一时间组织各方面力量,依法及时采取有力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开展应急救援工作,避免其发展为特别严重的事件,努力减轻和消除其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害。

一是,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人民政府应当针对其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二是,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有关人民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人员救助、事态控制、公共设施和公众基本生活保障等方面的措施。

三是,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有关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依法采取强制隔离当事人、封锁有关场所和道路、控制有关区域和设施、加强对核心机关和单位的警卫等措施;发生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事件时,公安机关还可以根据现场情况依法采取相应的强制性措施。

四是,发生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突发事件后,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可以采取保障、控制等必要的应急措施。

篇4

1.高校辅导员与处理突发事件的关系

处理突法事件的应变能力是每一位辅导员所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高校辅导员负有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消除学生的各种顾虑,对不同情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预防教育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思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责任。

加强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需要在思想上和法制上展开教育,化解大学生危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防范意识,避免突发事件的产生,减少恐慌、混乱,或为正确处理突发事件赢得时间。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懂得如何防治事件危害,对于整个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有进一步的认识,进行自我保护,并帮助尽快恢复受到冲击和影响的学生。高校辅导员是与大学生接触最直接、最密切,相处时间最长,基本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家庭背景和心理素质,在整体的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角色,整体上了解学生所思所言所想。因此,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和预防突发事件等,辅导员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教育引导作用。

2.高校突发事件频发

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频发,中国政法大学学生砍死教授案、云南大学马加爵案、北大清华?厅爆炸案等就可见一斑,地方的高校作为聚集了大量年轻学生,高校突发事件频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各种主客观因素所致。但整体上而言,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高校突发事件:

(1)政治类突发事件。未能选择正确的表达大学生的政治愿望和爱国热情而采取非法游行、集合、示威等聚众方法。

(2)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类所导致的严重影响了有关高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等时间,如1998年特大洪水、2008年汉川特大地震、2009年玉树大地震等。

(3)校园安全类突发事件。高校大学城建立后高校为中心形成的商业圈给高校的治安管理压力,带给在校期间人身财产安全受到迫害。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如2008年东南大学动力楼失火事件、2010年河北大学校内车祸案、长江大学三名大学生溺水事件等。

(4)对学校管理不满类事件。指因为学生不满高校后勤管理、教学管理等,如学生不满学校食堂卫生状况或菜价过高等引发的罢餐、学生不满教学质量引发的罢课、学生不满学校管理诱发的罢餐、罢课、宿舍区闹事、罢浴、破坏公物等事件,引发的考题泄露、破坏公物引发的考试安全问题等。

(5)心理问题类突发事件。指学生由于不堪就业、学业、情感、经济等方面的压力而诱发的自杀、出走、杀人、自残等突发事件。

(6)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指由于已知或未知的集体性食物中毒、传染性疾病诱发的突发事件。

(7)学生个人因素引发的突发事件。如因学习、就业压力而导致的自杀,恋爱关系破裂所导致的伤人、自残、出走、报复等事件。

3.高校突发事件的原因

3.1学生因素

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是当前应试教育的主要导向,自小教师和家长都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包括身体健康、思想健康、人格培养等,同时受到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的影响,市场上不良思想泛滥于网络平台,大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深受影响,出现了一系列大学生感情问题,大学生思想问题,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与大学生生活问题等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都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过激行为。

3.2学校因素

大学生人数随着当前高考的进一步扩招而成倍增长,与之相矛盾的是而学校的各类软件、硬件设施的发展却跟不上学生人数的快速增长,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基本要求,给大学生教学与生活管理工作带了很大的难度。特别是当前高校大多采用多校区综合办学的模式,高校的管理范围逐渐扩大,此举必然给管理带来不便,很多的管理区域覆盖不到,必然降低管理效率,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和弊端。

3.3社会因素

当今世界形式复杂多变,国内外敌对势力有抬头趋势,各种不良宗教组织活动活跃、各种民族分裂势力活动加剧,大学生比较年轻、思想活跃,往往受到这些势力的利用,煽动学生,歪曲事实,严重者变成了邪恶势力的传导者,引发大学生群体事件,出现大学生闹事、罢课、非法集会或破坏公物等系列事件发生。

4.提升高校辅导员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途径

4.1逐步完备高校辅导员处理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

近年来,很多学者对高校辅导员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机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的解决方案,本文就此提出自己的观点。

4.1.1建立高校辅导员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反馈系统

高校要畅通信息渠道、拓宽信息来源,建立高校辅导员处理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反馈系统,高校辅导员从多方面了解各类信息,及时化解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因素,在整体过程中进行预警和干预。如当国内外发生焦点、热点事件时,高校辅导员可通过已经建立的舆情调查制度,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做出相应的预防工作,把突发事件遏制在萌芽阶段。

4.1.2鼓励高校辅导员研究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

在学习各种危机理论、提高理论水平的基础上,高校辅导员根据处理有关高校突发事件的经验和自己的工作实际,结合多年来的体会或借鉴以往教师的经验,建立适合自身的高校辅导员实际的突发件应对机制。

4.1.3建立高校辅导员突发事件交流制度

高校辅导员要建立高校突发事件交流制度的,经常举办高校辅导员之间的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沙龙活动、经验交流座谈会,实现辅导员间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共享。高校各院、系间也应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防范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

4.2制定完善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为高校突发事件做准备并提供处置突发事件所需耍的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方法和措施的一整套方案,概括地讲是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具有突发性、危害性、扩散性、紧迫性、多样性、指向性、群体性等特点是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决定了高校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工作的特殊性,也不同于日常管理工作,作为高校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行为指南的应急预案应该及早制定。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突发事件 处置

我国各类高职院校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20年左右的高速扩张式发展后,呈现出办学规模大,成员结构多元化、社会化程度提高等显性特点。高职院校与外界社会环境的联系多维度发展,这些联系与青年学生聚集、思想观念冲突明显相共振,极易引发突发事件。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发生的突发事件,佐证了此类事件的多发态势。本文拟立足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等特殊性,旨在探究此类院校中突发事件中的基本问题,思考防范和处置体系的建构,为此类院校理性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参考。

1 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概念及特征

高职类院校作为一种高校类型,伴随各高校规模化发展进程,数量不断增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与普通高校相比较,高职类院校普遍存在着办学硬件条件的增长与办学规模增速不相适应;教学和管理人员的观念、素质与办学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与追求目标不相适应等问题。管理、教学、就业、后勤服务,学生、教师、校工、外来人员的问题日益突出,各种显性矛盾和隐性矛盾更加复杂多样,在问题和矛盾的调处中,各种因素缠绕交织,处理难度不断加大,处理的预后难以预测,这些问题的出现,引发了不少突发事件,也继而引起学界的关注和研究。时至今日,出了不少成果。但就其概念而言,却还没有一个获得普遍认同的界定。这种状态制约了各高职院校对突发事件的防范体系建构。

在参考国内外诸多研究成果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事件”的界定,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突发事件应当表述为:“突然发生的与本校密切相关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身、财产的较大损害, 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如此表述,兼顾了突发事件的普遍性要点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避免了过宽与过窄的界定。界定过宽,会导致学校“多管闲事”,界定过窄,又会造成“该管不管”的失职。例如“突发事件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由本校师生员工实施或以其为侵害对象的涉及破坏社会和校园秩序并造成人身财产严重损害的突发公共事件。”“本预案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师生员工身体健康严重损害,直至死亡,或是公共财产受到损失以及学校名誉受到损害的事件。”从上述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表述中,不难看出其瑕疵所在。前者的“严重损害” “公共事件”的限定显然使之显得较为狭隘。 后者“师生员工”“公共财产”“学校名誉”排除了其他相关人员、师生员工的财产损害等问题,明显经不住推敲。但不管怎样表述,高职学院在思考突发事件应对体系时,都应当把握以下基本特点:

1.突发性。突发性表明事件发生的突然,出乎意料。可以说,高职学院人多事杂,突发事件发生有其必然性和确定性,但关键是预防体系的严密化建立和有效运行。

2.损害性。我们之所以表述为“较大损害”而不强调“严重损害”,主要基于高职院校突发事件具有成员密集性特点而容易迅速在校内外扩散,具有很大的动态性、突变性,难以预知最后损害后果而考虑。同时,对损害判断的尺度稍放宽一些,也有利于重视与措施跟进。

3.涉事主体的广泛性。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涉事主体应当包括本校教职员工、学生、学校管辖范围内的非本校人员、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侵权行为所侵害的人等。这些人员所引发的或是与这些人员相关的事件都有可能诱发影响学校正常秩序的继发性事件。所以,我们在研究高职院校突发事件问题时,不应该只局限于本校的师生。随高校办学的多元化、开放化、社会化趋势,其他主体导致的突发事件必然增加。

4.事发地点的不确定性。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事发地点主要在学校管辖范围内,但不排除学校相关主体在校外发生的事故、侵权行为等,如在校外实习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学生在校外发生的事故、非法行为等。

2 高职院校突发事件基本类型及普遍存在的问题

2.1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类型

类型划分的现实意义在于对研究对象的认识提升,所以,对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类型的划分,必要且重要。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类型划分在学术界也没有共识性的界定,但考虑到类型划分对“应对处置”观念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影响,因此,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探索性划分。

1.以主体人数规模划分为群体性突发事件与个体性突发事件;

2.以主体是否涉及校外人员可以划分为单一性、混合性突发事件;

3.以事件主要地点可以划分成校内、校外突发事件;

4.以事件产生的动因划分自因性突发事件与管理性突发事件、不可抗力性事件、意外事故;

5.以危害程度及影响范围,可以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类;

6.按照事件表现形态,可以分为现物态化突发事件和网络媒体性突发事件;

7.按照事件性质可以分为犯罪事件、治安类突发事件、违规事件;

8.按照突发事件内容划分,可以分为政治类、公共卫生类、聚众滋事类、伤亡类、财产损失类突发事件。

2.2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2.1应对意识不强

与本科高校,尤其是历史悠久的高校相比较,由于高职院校发展历程短,办学基础条件薄弱,机制体制制约等原因,高职院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普遍存在危机防范意识不强,关注度不高的现象。教职员工更加乐于关心办学前景、招生与就业、教学与实习工作、学生常态管理、科研等工作,对突发事件问题松懈麻痹,不会居安思危。

2.2.2应急预案缺乏

各院校普遍没有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事前不重视,事发后相关的处置资源整合度不高,推诿扯皮,难协调。往往是按各自管辖范围谁管谁处理,凭老经验、老办法,处置效果往往差强人意。有时,甚至还因为处理的小失误使事件扩散化、扩大化,引发更加复杂的继发性事件。

2.2.3应急机制梗阻

客观讲,需要认真应对的突发事件一般不常发生,所以对其重视程度往往不够,普遍院校既没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也就谈不上建立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突机制。组织机构没有,配套制度缺乏,预防措施缺位,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的支撑。

3 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管理体系的建构

高职院校正处于改革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高等教育行业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背景下,处于内忧外患的状况中,有学者比喻说“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在此背景下,笔者以为,只有不断夯实自身的安全体系,确保学校安全稳定,才能聚精会神谋发展,齐心协力促建设。再紧再忙,都有必要建构集预防、控制、处置与善后为一体的突发事件管理体系。

3.1预防

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管理体系中,预防是上策。有效预防的基本思路是:思想防线牢固、人防部署严密、物防设施完善、技防手段先进、协防协调统一。

3.1.1思想防线牢固

全院上下必须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意识,应当达成共识。要始终把安全作为一切工作的前提基础和根本保障,始终牢固树立安全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

3.1.2人防部署严密

人防系统是关键,再好的想法、措施,都要靠人来实现。人防部署严密,单位上下一致,有人抓、有人管,全方位、全过程,不留死角。切实做到各岗位都有安全目标责任,人人都是一岗双责。同时,要有专门机构、人员督查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堵塞安全漏洞。

此外,按照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合理配置处突人员。

要把防范工作从被动预防转化为主动性预防。一方面,加强学生安全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开展有关安全、健康专题讲座,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另一方面,组织安全责任明显的部门教职工参加相关应急处置方面知识、技能的学习培训,提高处突能力。

人防部署中,要谨防一种倾向,认为安全工作可有可无,岗位清闲,人员配置老弱病残,或者配置一些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照顾性人员。

3.1.3物防设施完善

学校应当安排合理资金,配置、改善相关安全设施设备,保障各项工作安全运行。交通设施、校舍、水电、防火、食品、药品等符合相关安全规范。对相关设施设备要定期检查,毁损、失效的,要及时修复更换或升级换代。必要的应急处突设备也要适当配置。

3.1.4技防手段先进

校园安全稳定必须依赖一定的现代科技手段,至少应当配置一定数量的监控装置。尤其是学生宿舍走廊、图书馆、门卫、办公楼等重点部位。监控装置的使用,能够有效弥补人防力量在时间、精力方面的不足,同时起到威慑作用,促进人们的自制性,并能够有效记录事件线索,固化证据,提高突发事件处置的灵敏度、准确度。

3.1.5协防协调统一

学校应当与周边社区、单位、公安等单位建立良好群防协作关系,加强联系,及时消除周边安全隐患。

3.2控制

控制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防止事态的进一步延续、扩大、扩散而采取的措施。控制的关键目标是消除或遏制危险要素,应当说,有效的控制是整个突发事件处置的重要环节。其基本原则有:

3.2.1合法合理原则

控制措施要合法合理,这是前提,是“法治”精神的内在要求。要基于合法合理的目的采取合法合理的措施。诸多发生的突发事件不断恶性发展,大多是由于先期控制措施的不合法、不合理而诱发的,必须重视。

3.2.2及时原则

学校突发事件因人员的密集性而往往具有迅速扩散的特征,因此,一旦事发,应当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及时判断情况,及时组织控制力量(人、交通、通讯等),及时报告,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3.2.3适度原则

适度原则讲求“火候”“分寸”,防止“过”和“不及”。在此,应当牢牢把握住:一是生命价值 > 健康价值 > 财产价值,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对伤情危重者立即打120组织救护 ;二是把握轻重缓急,把主要问题控制好,把主要当事人控制住并带离现场,疏散围观人员;三是坚持教育疏导,摆明事实,讲清道理。忌讳把话说满、把事做全,堵了自己的后路。

3.2.4动态原则

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往往会逐步牵涉较多的人或事,如学生家长。所以,控制过程中,要根据事件发展的情况灵活调整策略和方法。

3.2.5多层次原则

对于性质特殊,较复杂、较严重的突发事件,应当考虑调配一些专门工作小组,如医疗救护组、家属工作组、联合调查组、法律规范组等,分头分层次展开相应的专项工作,以保障效率。

3.3处置与善后

处置与善后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环节,是对事件整体的定论和了断,它具有很强的“承前启后”性质,不可草率终结。处理得当,当事人及相关联的人无异议,避免再“死灰复燃”。旁观者受教育,校方积累了经验,增强了应急能力;既平息了事件,又消除了损害,还可以树立新形象,可谓一举多得。如若处理失误,则后患接踵而至,调处起来反而更被动、更复杂。

笔者以为,善后处置必须坚持以下基本要点:

3.3.1事实清、证据足、定性准

这是善后处置的重要前提。只有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事件的性质也才能准确把握,处理才会有的放矢,也才能使处理结论具有难以撼动的说服力。

3.3.2教育从严、慎予法办

学校以“教育”为使命,而非以“惩治”为本职。因此,对一些人为的突发事件,善后处置当以此为旨。这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然而,有些学校近年来似乎有些冷漠,动辄报案、开除了事。究其思想根源,无非是想“惩前毖后”、想“了却后患”而已。如此处置,绝非“善后”。当然,对于违法犯罪的当事人,学校也不应该姑息,无原则迁就。

3.3.3恢复重建、完善机制(秩序、形象、心理恢复)

恢复重建,完善机制是善后处置工作的归宿。高职院校在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消除后,应及时组织开展恢复重建工作,尽快恢复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一要组织有关人员彻查事故隐患,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突发事件死灰复燃,以及次生、衍生事件的发生。二要及时组织影响性评估。评估工作要覆盖到突发事件所涉及的所有领域,既要包括物质层面,也要关注心理层面;既要考虑校内影响,也要关注社会影响;既要注意事态的继发性危害与影响;还要关心网路、媒体舆情控制。

一言以蔽之,善后要从多个层面采取措施,消除危害,最好能够将“危”化为形象重塑之“机”。

在事件处置终结后,还应当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弥补突发事件管理体制机制的漏洞,促进机制的有效性和长效性,

总之,高职院校面临日益复杂的内外环境或因素,突发事件的发生是必然的,不发生是偶然的,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学校必须正视安全危机的客观存在,并理性部署。具体而言,就是要提高认识,加强研究,并结合本校实际,建立系统完善的突发事件管理机制,争取有效预防,处理得当,善后圆满,这才是我们的心愿,也是本课题的追求。

参考文献:

[1]王强,刘建平.论高校突发事件及其应对措施[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3).

[2]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2006(10).

[3] 黄克宇,兰茹,徐安娜.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探讨[J].广东白云学院学刊,2005(2).

[4]鲍勇剑,陈百助.危机管理――当最坏的情况发生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5]沈群群.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中学校责任的分析[J].求实,2005(11):289.

[6]李佑卫,陈庆华,张学忠.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类型、成因及特点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1-15.

[7]吴建勋.论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管理[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339-342.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B-0039-01

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难免会遇到突发事件。生活在一个集体中的学生秉性各异,身心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每个学生都个性鲜明,对班主任的受教效果不一样。因此,班主任必须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科学有序地管理班级,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和预防突发事件。作为一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我担任班主任工作21年了,多年的工作经验让我体会到,班主任处理班级突发事件,应该“举重若轻”,而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则应“举轻若重”。

一、“举重若轻”应对班级突发事件

每个班主任都希望自己管理的班级能够顺利度过每一个学期,但突发事件却不同程度、不可避免地在班级中发生。如何处理班级的突发事件,关系到一个班级的稳定发展,也反映出班主任的工作能力。面对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班主任不应慌乱,而要尽量冷静应对,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

初一新生活泼好动、调皮捣蛋,对某些安全问题的预见性较差,玩闹中很容易发生“小事故”。我曾经管理过的一个初一新生班级便发生过这样一起流血事件。下课时间,男生小王用小刀削铅笔,削完笔后,他突发奇想地想作弄一下同桌小李,于是就把小刀插在榫头的缝隙中,企图让同桌回来不注意就坐下,以便看看同桌倒霉的样子。因为小李也曾经作弄过小王,他趁小王从桌位上站起不注意时,把小王的凳子轻轻移开,结果小王一屁股坐了个空,重重地摔在地上,其狼狈样被同学取笑,因此早就企图“报复”,而此时机会来了――小李随着铃声快速地回到教室,一屁股坐在凳子上。“哎哟!”一声惨叫,他本能地弹跳起来,而屁股已被小刀深深地刺了进去,顿时鲜血喷涌而出。那个场面可真是吓人!当我第一时间来到现场后,震惊之余也迅速冷静下来:事件已发生,不要慌张!虽然小李未伤及要害,但流血较多,应快速送往医院。于是我快速通知学校领导、其他任课老师来到教室,兵分两路:我和两位老师护送受伤的学生到医院,另位两位老师留在班中安顿学生,特别是安顿闯祸了的小王(当时他已经吓懵了)。到了医院,在医生对小王进行救治时,我及时通知双方家长来到医院,把事情的经过详细告知他们,并理性对他们说:“你们的孩子发生的事是每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的,希望你们不要过多责怪双方的孩子。不幸已发生,但万幸的是没有生命危险。我们都应理智面对,不应再发生事后的偏激行为。”由于我从容面对此次突发事件,“举重若轻”,把问题考虑到方方面面,结果事件很快平息,学生也在这次突发事件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二、“举轻若重”预防班级突发事件

班级突发事件的发生,从表面上看,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如果认真分析,我们就会发现,每一次偶发事件的背后,都有一些必然的原因。因此,为了避免或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班主任一定要把平时的工作做细做实,“举轻若重”,以防患于未然。

发生在校园内的突发事件主要有几类:一类是意外伤害事故,比如体育活动中摔伤、扭伤,课间活动时学生互相追逐打闹的误伤,楼道、楼梯内的拥挤踩踏伤害等。第二类是极个别同学做出的极端行为,如离家出走、轻生等。第三类是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社会上的青年之间的矛盾升级引起的打架斗殴等。针对第一类突发事件,其预防工作要以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为重点。主要考虑以下几点:(1)班主任要认真贯彻学校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规定,或结合班级实际制定相关的安全纪律细则,以规范和约束学生课外活动的行为,避免学生在危险的地方打闹。(2)要熟悉班级学生喜欢的游戏、体育活动,可在班会或体育课上指导学生养成使用体育器材时检查其是否安全可靠的习惯。(3)组织班团干经常检查教室及其他设施的安全性,一旦发现存在安全隐患,应及时上报维修。对于第二类突发事件,在预防工作中,班主任要做好两方面工作:(1)多关注班里那些性格内向、人际关系紧张、家庭特别贫困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相对比较敏感,情绪调控能力较弱,若已产生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在受到批评、和同学发生摩擦后,班主任应密切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积极主动地做好安抚工作。(2)要在班级中开展集体性娱乐活动,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班级氛围,缓解学生各方面的精神压力。而第三类突发事件则要求班主任及时处理。分析在学校内的打架斗殴事件不难发现,学生之间最初的矛盾,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由于没有及时得到化解,小矛盾积攒,升级成大矛盾,最后导致“武斗”。因此,在平时工作中,班主任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本班学生之间以及本班学生与其他班级学生之间的矛盾,将这些矛盾制止在萌芽状态。

篇7

关键词:辅导员;高校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变迁的不断加剧,我国高校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各类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其社会关注度之高、负面影响之大、牵涉范围之广,给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辅导员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特殊作用不容小觑,提升辅导员的应急能力已成为高校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辅导员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特殊作用

1.事前的预防作用

辅导员在组织主题教育活动时,可以主动为学生讲解和教授应急常识,加强实训和演练,帮助他们养成应急、自救和互救能力。特别要强调处理突发事件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应对,选择正确的避险措施。针对特殊时期和特殊对象,更应重点预防和特殊关照。辅导员在这些时间需格外用心,适时而动。针对特殊对象,如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心理有障碍、迷恋网络无心向学者等,应密切注意其思想和行为动态。

2.事中的控制作用

突发事件的发生非常突然,学校需要在短时间内了解事件原因。辅导员最了解学生的情况,可以为学校妥善处理突发事件赢得主动。当辅导员及时到场后,有利于及时控制事态,以免造成更坏的结果和影响,保证学校开展正常教育教学活动。当然,由于突发事件影响大、涉及面广,而辅导员职权、资源有限,所以要及时向学校有关领导汇报,争取得到上级的指导,不能自行其事、自行处理,更不能隐瞒实情。

3.事后的安抚作用

经过突发事件以后,学生的心理往往会受到影响,学生心理安抚的工作需要辅导员配合心理部门落实。工作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团体辅导,另一种是个体辅导。要想方设法稳定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尽快恢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当代大学生心理相对脆弱,遇事容易步入极端化倾向。一旦遭受挫折,容易出现颓废、消沉、悲观甚至绝望等消极情绪。针对这种状况,辅导员应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眼前发生的人与事,正确对待眼前的突发事件,让他们能够在这种突然失衡的状态下把握好自身的定位与行为,从而增强遇事冷静、客观公正、正确选择的能力。

二、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分析

1.细化管理,提高辅导员的预警能力

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应坚持以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辅导员在日常管理中应密切关注学生动态,建立有效的信息网络。辅导员可以经常深入学生寝室、教室及活动场所,通过观察、谈话,直接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对异常情况要及时汇报。辅导员还应密切关注一些特殊群体,在全面掌握学生情况的前提下,重点帮扶,必要时应通知家长,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再者,辅导员应该加强对敏感时期的防患,如国际国内敏感事件发生、重大节假日、复习考试、学生毕业离校等。此外,辅导员还要建立危机检测和预警机制,设立信息报告员,建立学生班级和寝室日志,建立寝室长、班干部、学生代表月会议制等制度,不断完善精细化管理。

2.用心积累,提高辅导员的应对能力

由于高校突发事件瞬息万变、变化无常,其中的细节极端复杂且难以捉摸,需要娴熟的现场应对技巧。一是做好积累,摸索方法。突发事件不会经常发生,属于小概率事件,但小概率事件同样也有可能随时发生,这种不确定性更需要辅导员在工作中摸索应对突发事件的技巧,锻炼问题处理能力。二是多做调查研究,增强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敏感性。调查研究有利于这种敏感性的形成,辅导员深入学生进行调研,有利于深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掌握深层次信息,全面掌握突发事件的源起因素,从而提出应对之策。这种用心积累和调查研究的过程,亦是辅导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过程。

3.组织再造,提高辅导员的内定力

处置突发事件,尤其是,成败取决于辅导员心理素质和有效的方法手段。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加强辅导员队伍组织再造,促进辅导员组织的发展,优化辅导员的内定力。一是辅导员应强化学习。掌握正确的理论和方法,提升理论修养,善于从大局出发思考问题及把握方向,不出偏差;为适应新形势变化,掌握现代技术手段和网络思政技巧,优化知识结构;参与实践锻炼,学习应急技巧和经验,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二是改善心智模式,鼓励辅导员学会克制忍让,顶得住压力,经得住冲击,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和心理素质。三是组织辅导员团队学习,利用辅导员的集体力量分析和探讨疑难问题,提升整体协作能力。

4.加强培训,提高辅导员的反思能力

突发事件也称危机事件,既是危险也有机遇,关键是如何从中得到反思。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可启动适应突发事件需要的改革,这在突发事件没有发生时是没有办法开展的。如何紧紧抓住并充分利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时间,让突发事件的处理经验变成辅导员学习的珍贵素材,变得尤为重要。在这个时间段,学校可以集中加强辅导员培训,请有关专家和教授来学校开办专题培训,分享突发事件处理经验和心得,并鼓励辅导员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通过集训,提升辅导员的反思力,让他们在总结中进步、学习中成长。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民族地区 基层政府 突发事件 能力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国内关于基层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刘尚亮,沈惠璋等(2010)提出建立高效应急管理系统及监督机制,提高应急物资的调度及储备能力,培养和提升基层政府能力。王家义(2006)提出建立健全科学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和预警机制以应对突发事件。张艳丽(2010)提出民族地区基层政府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需要在思想、民主建设、应急机制构建等方面加以重构。吴开松,李默然(2011)以民族地区突发事件为研究对象,对提升领导权变能力进行探讨。张羽希(2013)提出提高基层公务员思想素质,加大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建设机制。

1.2国外关于基层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研究现状

澳大利亚、日本和美国是较早开始研究政府应急机制的国家。澳大利亚政府主要包括与灾害有关的政策制定、备灾措施、应急反应措施等8个方面的应急制度。日本在2002年,由消防厅消防科、防灾与情报研究所为首组织的研讨会,研讨日本防灾应急能力以及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评估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国家应急管理协会(NEMA)和联邦应急管理局(FEMA)共同研究了一套州与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估系统(CAR)。

2康巴藏区基层政府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目前存在的问题

2.1事前预防能力薄弱

在藏区大多数突发事件在事前是能看见苗头的,老百姓受专人离间集体上访,或是群众不明是非跟风聚集,这些事情都是呈螺旋式进行的,因此如若发现的早,在前期都可以很容易得到解决,但由于藏区的基层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嗅觉不明,导致事前预防期间处理事件的方式不得当,刺激突发事件的产生。

2.2宗教文化错综复杂

在康巴藏区的突发事件都包含有一定的宗教文化因素,因此,政府在处理与应对突发事件时,预测、把握和解决这些事件变得更加复杂。虽然州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应急救援制度,但上下沟通不当,信息失真,各种因子导致康巴藏区出现了一些宗教极端活动,严重影响本地老百姓的生活与国家的稳定。

2.3基层政府社会控制弱化

近年来康巴藏区基层政府控制力日益弱化,政府在老百姓的心中的权威和威信度开始下降,特别是在农村,政府的教育说服工作开展更加艰难,再加上一些基层政府对于老百姓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不重视,更加降低了百姓对基层政府的信任,因此,他们采取集体的形式引起突发事件,以此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3提升康巴藏区基层政府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对策建议

3.1改善民族地区社会心理环境,开展应急危机教育

在康巴藏区,要充分利用当地少数民族干部的力量,他们对本民族了解更多,也更清楚突发事件中可能产生的结果以及应对结果的最佳方案。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当地民族宗教人士的力量,例如一些喇嘛和活佛,他们不仅仅了解本民族,在群众中有极大的号召力,把这些人士吸收到应对突发事件的队伍中来,这样针对性的工作将对应急管理工作很有实效。

3.2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应急能力培训力度

在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政府人员进行培训的时候,应根据实地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方案,同时尽量坚持服务于少数民族的方针,使培训计划更加科学合理。在培训过程中,要阶段性的对培训效果进行监督与考核,通过考核结果,若发现不足之处,应进行有效地改进。另外,还需要对以往的培训模式和方式进行改进,提高培训人员的兴趣,提高培训效果。

3.3建立健全基层政府应急保障体系

首先,人力资源方面应得到相应的保障,聘请专家和有经验的学者对基层政府应急工作提供意见和指导,同时我们的地方医疗部门也要做好相应的应急准备知识,在出现了突发事件时,要熟练地掌握抢救工作,力争一专多能的效果。其次,在财政方面,应设定一定金额的应急资金库,主要用于突发事件产生时的支出,还包括平时的应急培训,应急网络维护费用等

参考文献:

[1]李岗.提升基层政府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对策建议[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

[2]张羽希.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建设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

[3]阿依努尔・托汗.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应急机制研究――以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为例[D].中国政法大学,2011.

[4]高鹏飞.现代政府应急管理与应急预案实施手册[M].北京:新京出版社,2003.

[5]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我国转型期对突发性事件主要特点、原因及政府对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2(5).

[6]王绍玉.地方政府应急机制建设理论与实务[M].哈尔宾:哈尔滨出版社,2005.

[7]薛澜等.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8]肖文涛.论应对突发事件的政府执行能力建设[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9]杨安华.民族地区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机制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05(3).

[10]马琳.我国危机管理研究述评[J].公共管理学报,2005(1).

篇9

【关键词】辅导员;突发事件;高校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校的扩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大为增加。多因素导致的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且呈现出不断增加趋势。已严重影响校园稳定和教学。因此,如何有效的预防和处置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已成为高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伍务。在这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辅导员在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置中的作用日渐显现,因此,此项课题的研究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显现特征

1.心理因素成为引发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的首因

随着高校扩招的深入,一方面满足了高校教育大众化的需求,但另一方面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在即将面临就业、走入社会的最后一个学期,对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或者被实习单位辞退的学生压力较大,甚至出现拒绝找工作的现象。同时随着网络化的普及,数字虚拟出―个另类的世界,既蕴藏了无穷的知识,也包含了无数的诱惑。大学生虽然是掌握高级知识的的一个群体,其年龄阶段也使他们成为接受虚拟世界最快的一个群体。但是,大学生面对如此多的诱惑,自控力却没有提升多少,为引起突发性事件的潜在隐患。很多大学生在真实世界遇到挫折,会选择进入网络逃避现实。

2.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很强的扩散力和影响力

高校是传播和研究知识文化的场所,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它即受社会的影响,同时,也容易对社会产生影响。高校是大学生密集居住的地方,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就会产生很强的扩散力量和不可估量的影响力。因此,高校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和事件的及时处置成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3.是否能够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成为能否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的分水岭

虽然,高校突发事律在发生的具体时阿与地点是不可预知的,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高校应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型做出应急预案,要把应急预案机制贯彻落实下去,机制要坚持“决策迅速、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责任层层分解,具体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人员身上,这就要求高校的各个部门和相关人员树立责任意识、大局意识。[1]

二、高校辅导员在突发事件处置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1.辅导员在突发事件中的预防中的教育作用

近几年我国高校中发生率相对较高的突发事件主要有:社会政治性突发事件、学校管理类事件、精神缺失类事件、恶性伤亡事故与学生意外伤害事件以及自然性突发事件。这些事件有的是因为社会不良现象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出现迷茫,受他人的鼓动和误导而导致的,有的是因为学生法律意识淡漠引起的,也有的是学生精神缺失而引发的,还有的是学生缺乏安全意识而造成的。可见,高校突发事件大多与学生的思想问题有关系。

在高校中,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围绕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如通过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增强学生的政治判断能力;通过思想教育解决随机性的日常思想问题,端正学生思想;通过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过心理健康教育化解学生各种心理矛盾和心理障碍,减少和消除因学生心理问题而带来的不稳定因素;过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培养学生的应急能力。通过这些教育和管理,可以大大的减少和预防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2]

2.辅导员在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中的预防作用

辅导员通过日常上传下达的工作,保证学校和学生之间信息的畅通。要做好突发事件的防范工作,校园内必须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第一时间关注到可能引起突发事件的预兆和引爆点。辅导员通过平时的工作,深入教室、深入宿舍、深入学生活动场所,充分的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心理各方面的信息,并负责向学校提供本院学生动态的一手材料,是学校与学生之间最重要的沟通渠道。由于学校信息渠道不畅,学生向学校反映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问题而得不到及时解决,以及学生对学校新出台的政策不满而引发的校园管理类突发事件的在各高校中也时有发生,通过辅导员来加强学校和学生之问的沟通,可以减少和避免此类学校突发事件的发生,保证校园的稳定。

3.辅导员在协助高校处理突发事件中的积极作用

在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生时,辅导员在领导学生组织,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认真落实应急方案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校园突发性事件的处理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动员学校各方力量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应急方案的落实是在学校领导的指挥下,由各学院辅导员带领学生组织,动员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来实现的。在以往的校园突发时间处理中,学生被看作是危机管理的被管理者,学生的作用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辅导员通过平时的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调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学生在高校内部占有人数上的绝对优势,辅导员通过调动学生参与管理,为校园危机管理提供了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代锴.高校突发事件的成因及应对机制研究[J].魅力中国,2010,29.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重大突发事件

心理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

0105-02

高职院校中的重大突发事件指的是在校园内突然发生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可能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身安全并具有严重社会危害,需采取应急措施应对的事件。高职教育一直以来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面对近年来高校中重大突发事件呈现出的多发态势,高职院校有责任防范这些影响学院安全稳定的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预防和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主要措施即是心理危机干预。构建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针对各种重大突发事件的心理危机因素分类剖析,不仅能有效预防高职院校中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更有利于保障校园的安定和谐。

一、心理危机干预对抑制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意义

(一)心理危机干预能有效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

一般情况下,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缺乏明显迹象,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普遍缺乏危机意识和警惕性,往往都是在各类矛盾、冲突逐渐累积,并形成质变爆发之后才会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方可以借助有效的预警程序提前锁定安全隐患,运用科学分析手段迅速制定针对性的应急干预预案,进而采取必要措施避免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

(二)通过心理危机干预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力

重大突发事件对高职院校的安全稳定有很大的破坏性,并且其突发性的特征决定了事件一旦发生就会迅速波及校内的各个层面,对学院各项工作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在重大突发事件爆发时,通过心理危机干预的迅速介入,可及时了解相关人员的思想动态,稳定当事人的情绪,从而有效控制事态的发展,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的涉及面和影响力。

(三)心理危机干预有助当事人从重大突发事件中尽快恢复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极易导致相关人员思维紊乱并产生恐慌心理,甚至做出极端行为。妥善处理重大突发事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即是做好心理危机干预。高职院校应在事件发生后及时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动态,通过开展心理辅导、行为指导、心理暗示等方式进行干预,让学生能在心理教师的引导下尽快消除事件的消极影响,抑制情绪剧烈波动,尽快恢复健康、良好的心态。

二、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存在的问题

(一)不重视预警防范的前期工作

1.预防工作重点不明确。心理危机预防工作应该着重培养高职生具备健康过硬的心理素质,使高职生能冷静面对危机发生,避免出现心理恐慌。由于一些重大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等)本身是难以防范的,因而高职学生是否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就成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

2.预防教育宣传方式简单。多数高职院校在预防知识宣传的过程中,都是使用如召开班会、讲座等传统的教育方式来向学生灌输各种理论知识,缺乏互动和实际演练,枯燥的教育模式并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接受。

3.预警工作形式化。虽然多数高职院校都成立了心理辅导中心或建立了心理教育多级网络,但各级网络、相关部门、责任人员之间缺乏交流,班主任(辅导员)以及班级心理委员很少及时、主动了解学生心理动态,预警机制基本流于形式。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危机预警防范工作难以取得实效。

(二)干预范围狭隘,缺乏主动性

1.干预实施主体单一。由于高职学生多数居住在学校,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学院作为主要责任人,理所应当成为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的主体。但由于突发事件会导致学生的心理承受压力过大,如果没有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力量的支持和协助,心理危机干预成效不佳。

2.干预对象缺乏主观能动性。在突发事件引发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后,高职院校的心理危机干预一般都是被动开展,并且在干预过程中干预者与危机个体欠缺交流,干预者注重行为实施而忽视心灵沟通,危机个体不能主动表达自身的感受,情绪难以抒发,因此难以积极主动配合干预工作,使干预效果大打折扣。

3.忽略危机个体相关人群的心理干预。突发重大事件影响面和波及范围广泛,致使心理危机也具有传播性,会对危机主体周围人群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心理危机干预只对当事人实施,没有将干预范围扩大至相关群体,容易导致事件影响扩大化,发展进一步恶化。

(三)缺少面向危机对象的后续跟踪反馈

事件发生时,前期的防范预警、中期的处理举措和后期的反馈共同构成完整的危机干预体系。多数高职院校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虽然采取了心理危机干预,但不关注危机个体和周围相关人群的后续情况,没有对干预实施效果进行有效评估,缺少后期干预的跟踪反馈机制。实施后期干预实质上是对防范预警、处理举措工作的延伸,只有通过对心理干预效果进行评估检查,才能及时反馈危机个体和相关者的心理状况,以进一步采取其他必要的干预措施,防止心理危机的反复,以此巩固应急处理阶段的干预效果。

三、高职院校重大突发事件中实施有效心理危机干预的对策

(一)预防型心理危机干预的及时介入

1.从宣传教育方面做好预防。高职院校应通过课堂讲座、宣传手册、网络互动、手机短信、广播校刊等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预防及应对突发事件的知识。另外,结合理论知识的宣传,积极开展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模拟演练,使学生不拘泥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师生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心理危机的重视程度,掌握基本的应对技能。通过理论实践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真正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能沉着应对,避免产生心理危机感。

2.构建心理干预网络体系。高职院校应建立由“学院心理健康领导小组―学生工作处―各系(部)心理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五级网络。各级网络间信息及时互通,工作职责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五级网络的建立将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能切实深入到学生当中,将日常心理教育与危机干预密切结合起来,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能被及时发现、及时解读。并且,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工作的开展,能使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心由面向少数学生的障碍性咨询和危机干预,逐步转到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辅导上来,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与人格完善。

3.争取社会力量支持预警防范工作的开展。注重与政府部门、兄弟院校、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的联系,如邀请心理咨询专家演讲;与公安、消防等部门联合开展应急演练;召开学生、家长、教师的座谈会等等。通过这些方式,建立一种相互支持、协助的社会网络,让高职院校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及时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最大限度地减小影响范围。

(二)有效处理危机事件的干预措施

1.使危机主体积极主动协助干预。重大突发事件爆发时,高职院校不能盲目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应在引导危机主体自身产生主观能动性之后,逐步深入铺开心理辅导教育,以取得更显著的成效。为有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协助干预工作,高职院校可以针对性地开展个体、群体心理辅导或教育活动,营造关心、关爱的氛围,让学生能正确认识重大突发事件的情况,激励学生主动说出自身感受及想法,保持理性且冷静应对突发事件。

2.使多个主体参与干预。一般来说,获得的各方面支持愈少,危机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愈弱;支持愈多,则危机个体的心理随能力愈强。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危机个体不能得到家庭亲友的支持,仅仅依靠学院教师的干预教育,是不可能迅速并彻底摆脱危机的。因此,心理危机干预必须由心理专家、心理机构、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共同实施,协同帮助其应对突发事件,使其获得理解与支持。这样,不仅极大地舒缓、释放了当事人的压力,而且能帮助其尽快摆脱心理危机,稳定心态。

3.拓宽、延伸心理干预的对象。当重大突发事件爆发后,其较大的影响范围致使心理危机会以一定形式扩散和传播。在此情形下,不光当事人自身的心理会遭受较大的创伤,与当事人相关的一些人员(如家属、同伴等)心理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并有可能引发“蝴蝶效应”,出现广泛性、群体性的心理危机。此时,心理危机处置专家应及时介入干预,运用团体心理危机干预的方式,鼓励相关人群进行团体内部沟通,互相交流情感,彼此协助,积极应对危机。进而使相关人群尽快解除心理困扰,摆脱突发事件造成的冲击和影响。

(三)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的评估反馈机制

高职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重点不能只停留在发生危机的即时阶段,心理危机干预是一整套联动的系统过程,还应加强对心理危机的后期干预。

1.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评估机制。高职院校应建立一套系统的心理危机评估机制,以便在心理干预的后期检查之前应急处置阶段的干预效果。评估方式可以让专业心理教师对当事人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通过交流谈话、心理测试等方式,科学地进行评估解析,以区分心理仍存在异常和已恢复正常的个体,对异常个体跟踪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危机干预。

2.对危机个体实施跟踪反馈。重大突发事件导致的心灵创伤具有一定的反复性和较强的隐蔽性。虽然经过调整干预,大部分人在一定时间后心理危机感会逐步降低乃至消失,但部分隐藏较深的应激反应会在某些特定条件(如类似事件、相同场景、纪念日等)下诱发,当事人极易重新产生心理危机。因此,必须建立一套跟踪反馈措施,以专业心理教师为主,家长和心理健康教育五级网络中的相关人员共同开展跟踪观察,密切关注危机个体及周围相关人员的心理动态,及时反馈信息,预防其心理状态转化,避免心理危机出现反复。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需要多个主体的力量沟通与协作,应才会使干预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注重宣传教育,培养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高职学生,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结合高职院校自身工作实际不断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以做好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孔德莉.建立高校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机制[J].中国轻工教育,2009(2)

[2]樊富珉.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与和谐社会建设[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1(增刊)

[3]周海谦.中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策略[J].科教文汇,2011(2)

[4]张萌.浅议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J].群文天地,2012(3)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课题(200804LX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