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的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3: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交礼仪的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交礼仪的知识

篇1

安排一个与其他孩子一起玩的计划。先问问你的孩子他想和谁玩儿,如果他没有什么建议,就问问托儿所的老师。挑那些安静的,他们的父母、祖父母能够感受到你孩子需求的孩子。第一次应该安排在你家里,第二次可以在别的孩子家。(误纵容孩子每次都在自己家里。)如果你对女主人讲清楚你呆几分钟让你的孩子安顿下来,她可能会愿意经常关照一下你的孩子是否感觉良好。

哪怕玩的时间只有30分钟,而你已经可以不在孩子身边了,这也是取得了成功。表扬孩子做得有多好,可能下一次玩的时间会更长的。

随着你成功地安排了一两个其他的孩子和你的孩子一起玩,你们的社会交往会逐渐扩展。慢慢地,你的孩子就会适应各种社交活动!

篇2

关键词:公司治理;社会福利;博弈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14-0125-02

1 公司治理的背景介绍

1841年10月5日,在美国马萨诸塞至纽约的西部铁路上,两列火车迎头相撞,造成近20人伤亡。事件发生后,舆论哗然,对铁路公司老板的管理工作进行了猛烈抨击。为了平息公众的怒气,在马萨诸塞州议会的推动下,这个铁路公司不得不进行管理改革:老板交出了企业管理权,只拿红利,另聘具有管理才能的人员担任企业领导。自该事件发生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开始分离。依据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公司治理结构中各利益相关方分别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但这些利益之间存在冲突,企业所有者(股东)和职业经理人(管理者)都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努力着。而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实现的同时,非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第三方利益,以社会福利代替)也需要被尊重、被保护。本文从社会福利的角度,考察公司治理的内外部效益,将能够重新认识公司治理的性质及方式。

2 公司治理中的利益冲突

企业管理者一般有其自身的利益或目的,因此常把股东的最大化目标放在其他管理目标之后。二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表现为:管理者不持有企业的股份,他的努力所带来的企业盈利的增加不能为自己所有,但却要承担这些努力的全部成本;另一方面,管理者花钱的成本由全体股东承担,而花钱的好处却由管理者自身来享受。

管理者在经营管理中,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可能采取短期行为,这种短期行为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的最大化;而企业价值最大化直接反映的是股东的利益,与管理者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因而,管理者与股东的主要矛盾就是管理者希望在提高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的同时,能更多地增加享受成本;而股东则希望以最小的享受成本支出带来更高的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

面对上述冲突的存在,股东与管理者都会想尽办法去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由于在非完全市场下,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未必能导致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就公司治理而言,只需要考虑社会福利最大化,而可以忽略个人利益。

3 社会福利下的公司治理博弈分析

对于股东而言,面临的选择是是否对管理者进行约束监督。不进行约束监督,管理者可能更倾向于享受公司提供的各项方便而不能尽心经营公司;而进行约束监督则需要花费成本,股东将在这两者之间进行权衡。管理者也面临着两种选择:倾向于享受公司的便利和倾向于尽心经营公司。

篇3

关 键 词:多元智能 艺术设计 教学

近年来,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原有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使得培养的学生模仿能力强而创造力弱,缺乏实践和社会适应能力。艺术设计教育不仅仅是传统的技法教育,而且是一个需要创造性的、开发智慧与想象力的,能够培养学生多种知识、多种能力的综合性教育。笔者就加德纳先生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谈谈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启示。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容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他给出了智力的新定义,认为“智力是解决问题和创造具有某种文化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强调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它突破了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传统单一智商(IQ)理论,揭示了智力的多元性,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各自独立的八种智能组合而成,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反对用一个标准来衡量,认为各种智能都是平等的,“人类个体的不同在于所拥有的技能的程度和组合不同。”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启示

1.多元智能理论对艺术设计教育观念的启示:树立全新的教育观

①教师要平等看待学生智能的差异

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通常用一些标准来判断学生是否优秀,符合标准成绩好的就是优生;反之则被划为“差生”的行列。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各有自己的智能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有区别于他人的智能组,都是可塑之材,教师应该以平等心态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掘每个学生的优势,并鼓励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智能,树立信心。有了自信之后,学生就会努力地发展自己,做到以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的发展。

②教学目标要多元化

艺术设计教育仅以狭隘的知识和技法传授是不够的。成为设计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广博的学识、活跃的思维及与人沟通的能力。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智力的表现和发展程度是不同的,但在正常情况下,只要有适当的外界刺激和个体努力,每个人都能加强自己任何一方面智能。因此,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不应该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应该为学习者提供发展的、多元的途径,着重培养学生对特定事物的深入理解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③教学过程具有生成性

在艺术设计教学尤其是基础教学中,教学活动过程就是一个机械的强化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强调的是外在于学习者的知识及某种技能与行为目标的实现,学生只是按照一种模式一种技巧来进行表现,达到一定的效果,完成一定的目标。这势必造成学生模仿能力强而创造力弱。多元智能理论将教学过程界定为一种生成性的过程,在加德纳看来,知识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教学活动要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建立“重在理解的建构主义者的课堂教学”模式。

④学生角色由被动变主动

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角色处于一种完全被动的地位。教学活动忽视学生的学习方式、知识结构、自身需求等方面的不同。多元智能的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角色的主动性,以“学习者为中心”是多元智能教学观的根本倡导,这种“中心”强调了教师对学生主体角色的认同。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智力组合的特点,帮助其发展智力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知识和建构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并真正学以致用。

2.多元智能理论对艺术设计教学方法的启示

①教学方法要多元化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的智能分布和发展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摒弃传统的单一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材料和资源,运用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多种手段,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法等多种方法,课上教学与课后实践相结合,以激发每个学生的独特智能,引导学生自由探索。另外,教育新技术能为多元智能创设有效的解决方法和适当的环境开发多种智力。例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信息准确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用模型模拟设计可以创造新的学习激励因素,使用因特网可以获得全新的设计信息。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学习方法,根据不同的智力类型变换学习方法。

②课题设计要具有综合性、启发性

课题设计要有机地将设计所需的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完成这些课题的过程中学习并练就综合的设计能力,包括艺术设计、技术设计和市场设计的相应能力。课题作业要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把握设计的意义,并在实际操作中了解设计的类型、设计的题材、设计的载体及社会和市场的状况、生产制作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可以全面把握设计的流程,从而深入理解设计是什么,为什么设计,为谁设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及与人合作的能力。另外还要设置一定量的社会实践课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实践过程不仅是消化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它起到了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整合专业知识,并使之更加系统化,增强应用性的作用。

③创设有利于学习的问题情境

设计师应该是以“问题的观察能力、综合比较能力、系统处理问题的能力见长”。善于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才能推动设计向前发展。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教师要主动发问,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寻找问题,然后用设计解决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设计过程。这样不但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使学生消除对设计的神秘感,理解设计的本质。其实,很多设计大师名垂青史的作品就是解决了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如,让西班牙设计界骄傲的是我们都曾见过的能够拧拖布的筒。

3.多元智能理论对艺术设计教学评价的启示

艺术设计专业对于学生学习的评价通常以作业为主,加上少量的平时成绩(通常是学生的出勤等情况),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并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教师在成绩评定中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成分,对同一张作业,两位教师的评分可能相去甚远。

多元智能理论所主张的多元化评价为艺术设计专业的课堂教学评价提供了合适的借鉴。首先,多元智能理论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是由教师来进行,多元智能理论则主张评价可由教师、学生自己、其他同学及家长来进行,这样就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及发展的真实水平,避免教师课堂的片面性。其次,多元智能理论强调评价内容多元化。它所主张的评价不是考查学生对专业概念和技能的掌握情况,然后再用一个分数来代表,而是要考察学生更为广泛的能力,这包括:

①所创作作品是否有创新能力与想象力、美学判断能力与技巧等,而且,这种评价的标准在不同类型的作品中是不同的。

②学生的智能特征及学生在作业中所表现出来的认知智能上的强项、弱项及发展倾向。

③与人沟通的能力(包含语言表达的能力),完成作业的过程和作品的最终展示都离不开沟通能力,因此,沟通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评估内容。

④总结反思的能力即学生回顾已进行的工作、把握既定的目标、评估进展、提出改进方案和应用情况或从他人身上学到知识的能力。

另外,多元智能理论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促使评价方式也要多元化,单一的成绩评定过于局限,要采用口头评价、实地评价、观察、档案袋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多元智能理论主张评价应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要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反馈,使学生明白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而不是“把它当作指出学生失败的机会”。

综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论一方面强调为多元智能而教,另一方面通过多元智能来教。包豪斯设计学院创始人格罗佩斯曾说过:“一个人创作成果的质量,取决于他各种才能的适当平衡,只训练这些才能中的这种或那种,是不够的,因为所有各方面都同样需要发展……”

参考文献:

[1]H.加德纳.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P17—9.

[2]张扬,徐艳.论多元智力理论与创造教育[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1):P41-44.

[3]常锐伦著.美术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4

【关键词】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1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及教材内容设计安排,在于通过水和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的实例,使学生建立物质跨膜运输的感性认识,从而理性地认识到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第4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学习奠定基础。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为学习后面的探究性活动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

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四个方面做学情分析。

3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目标及内容标准、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1)说出渗透现象出现的条件;(2)举例说明动物细胞膜和植物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3)理解水的跨膜运输是顺相对含量梯度。

能力:(1)进行图示现象识记、分析;(2)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3)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4教学重点和难点(第1课时)

重点:探究水分进出细胞是顺相对含量度梯度的;难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5教学过程

5.1导入

走入学生,进行提问: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什么?细胞是如何完成这样的过程的呢?从今天起,我们就开始学习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

提问学生:细胞的边界是什么?(学生回忆、回答,进入学习情境)作为系统的边界,细胞膜能够物质进出细胞,任何物质进出细胞都要经过细胞膜,不同物质跨膜运输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设计思想:简短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联系已有知识展开新授知识。

5.2新课

5.2.1渗透作用

(1)介绍简易渗透装置:鸡蛋壳一端开口,一端去掉外面硬壳,露出鸡蛋膜。组织同学们将蔗糖溶液小心的倒入鸡蛋壳中,观察现象,观察到现象的举手示意,并提问:鸡蛋膜中渗出的液体是蔗糖还是水分?如何知道?(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有液体渗出简易装置)

设计思想:创设问题情境,展示学生实验,由“扩散”迁移到“渗透”,并通过连续的追问,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2)PPT展示半透膜特点,组织学生操作。

(3)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完善

5.2.2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什么?(学生:水)

引入新课内容:细胞一定需要从外界环境中吸收水分,生命活动离不开水,因此研究水分怎样进出细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水是不是也是通过渗透作用进出细胞的呢?(学生:是)你觉得动物细胞是不是一个渗透系统呢?同学们的想法是猜测还是结论呢?猜测正确与否,我们还需要做实验来证明,请

学们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完成完成61页思考与讨论,以及学案相关问题。(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完成学案并总结:动物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水分子顺相对含量梯度跨膜运输)

设计思想:观察、分析有关图示,分析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逐步突破教学重点

5.2.3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展示图片创设生活情景:气候干燥或者炎热的时候,经常能见到市场中的菜贩给蔬菜喷水保持新鲜,坚挺的萝卜条经过腌制之后变得很软并且有水分渗出,可见植物细胞也有吸水和失水的现象,那植物细胞是不是也能够成一个渗透系统呢?(学生联系前两部分内容思考回答:植物细胞是渗透系统,具备半透膜及膜两侧的浓度差)

如果植物细胞是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的,必须满足哪些条件?植物细胞具备这样的条件么?

设计思路:创设生活情景,意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自己已经开始了探究实性实验的过程。

(2)PPT展示植物细胞结构,引导学生找到植物细胞是渗透系统的条件,介绍原生质层概念,并将探究问题具体化为研究植物细胞中什么结构相当于半透膜。

(3)完成探究性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胞结构上分析质壁分离和复原发生的内在原因

设计思路:将实验现象与理论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内化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设计思路:通过教师的设疑以及课堂检测,学生逐渐完善的知识体系,并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6板书设计

第四章第一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篇5

[关键词] 社会行动 战略制定 单元行动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技术日新月异,新的经营方式不断涌现以及信息交流过程发生根本性变革的背景下,企业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将眼光放长远,以未来为目标,做出统筹全局的规划。资源和技巧方面的最初优势并不是决定性因素,企业战略起着重要作用。企业战略是企业以未来为基点,为寻求和维持持久竞争优势而做出的有关全局的筹划和谋略。能否为企业制定一个有效的战略成为企业战略成功与否关键的一步。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以社会行动的“行动参照构架”来分析战略制定这一行动。

二、战略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

企业战略确定了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的总体目标和企业资源配置,并以战略目标的实现情况为依据对资源使用效率进行监督和评价。企业战略使企业不仅能对竞争对手、顾客和技术等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同时也使企业具备影响市场环境,进而主动影响市场环境变化的能力。

从宏观上看,一个企业制定的战略不仅对于单个企业而言关系到其能否取得和维持竞争优势,而且深刻影响着企业所处行业的行业结构、市场竞争态势和总体布局,进而对该行业的获利水平产生影响,这一点从近几年的家电大战中可以得到有力的证明。从微观上看,一个企业制定并实施战略管理,对于企业本身而言,也是保持企业旺盛生命力、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内在要求。企业实施战略管理可以促使企业改进决策方法,优化组织结构,并保持组织结构与战略的匹配性,增强整个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社会行动理论的“行动参照构架”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在综合马歇尔、迪尔凯姆、帕累托和M.韦伯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行动理论,他认为社会行动的基本单位是单元行动。一般来讲,单元行动具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与行动的主观方面即行动主体相对应的有两个因素:目的―行动过程所要达到的未来状态;规范―与行动目的相一致的价值标准和行动规范。与行动的客观方面即环境相对应的也有两个因素:条件―环境中不能为行动者所控制的因素;手段―环境中能够为行动者所控制的因素。这四种因素的组合即构成了所谓的社会行动的“行动参照构架”。

环境与行动的关系极为密切。一方面,环境作为行动的客观方面参与了行动参照构架的形成,也就是说,社会行动不仅是有目的的,而且它总是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中进行的,这种客观环境有时作为条件限制行动的取向和范围,有时又为行动提供手段或工具。另一方面,环境也不是自在和孤立的,而是在和行动的关联中存在和发展,其对行动的条件限制和手段提供只有在和行动目的相联系时才能成立,才有意义。

四、战略制定的行动参照构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战略制定这一行动具备了单元行动性质和关系结构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行动或行动系统,战略制定也必然具备行动参照构架的特征。也就是说,在战略制定行动中,它必然要以其主观方面即战略制定的目的与规范同其客观方面即战略制定的手段和条件之间的关系来建构自己的行动构架。这一方面表明,战略制定行动不仅有着自己特定的目标指向,而且必然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与之发生关系,它或者受到环境的限制而调整自己的行动路线和范围,或者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和能力以达成自己的行动目标,并在此过程中同时也参与对环境的重建(如图所示)。

战略制定这一行动所处的环境是企业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系统,可以分为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企业是外部环境中的一个子系统,各种外部因素都会对企业产生影响。但是不同产业类型的企业,有不同的外部相关环境因素。外部环境中对企业战略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称之为战略环境因素,按照战略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层级不同,外部战略环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般战略环境、产业战略环境和企业战略环境。内部战略环境是企业内部与战略有重要关联的因素,主要包括企业资源、能力和管理水平以及利益相关者(如表所示)。

内外部环境因素对于企业的影响可以最终归结为外部的机会、威胁,和内部的优势、劣势,这些因素或者作为手段为战略制定的行动主体所把握,或者作为条件因素制约着行动目标的达成。战略制定行动与环境之间是互动交换的关系,行动不仅受着环境因素的制约和促进,它同时也可以影响和重建环境。例如当企业在准备进入一个封闭型市场时,面对不利的外界环境,通常可以制定非市场战略来改变自己的处境。封闭型市场是指在这种市场上,现有的参与者和批准者设置了种种障碍,使得那些能够提供类似的甚至更好的产品和劳务的企业难以进入,无法经营。一般意义上来讲,这是典型的条件因素。这种封闭型市场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国家的政府干预加强以及因此而导致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而日渐普遍。企业为了成功地进入特定市场并在那里从事业务经营,在战略上就要协调地运用经济的、心理的、政治的和公共关系的手段以博得外国或当地若干参与者的合作和支持。甚至当企业采取非市场战略有效地处理与政府关系时,还可以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引导有利于自己的社会规范的形成。由此可见行动对于环境的重建作用。

行动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以文化为中介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文化为行动者提供了行动规范,行动规范是指行动者在确立目标、选择手段、克服障碍时所遵循的社会标准。文化不仅广泛地影响着战略制定行动的各个环节和层面,不仅涉及了战略制定行动的具体行动方向,还深刻地影响着从事战略制定行动的企业家及相关人员的心理定势、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对经济利益的追逐行为不是单纯的,而是要受到道德伦理、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等的制约。此外,企业文化也会对战略制定产生影响,规范着战略制定行动。企业文化是企业独特的传统、习惯和价值观的积淀,它与企业的生产过程、产品形式与服务手段密不可分。重视企业文化特色,按照自身特点去制定能够有效实施的战略,将意味着企业在文化环境方面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王璞:战略管理咨询实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美]C.W.L.希尔,G.R.琼斯.战略管理[M].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

篇6

【关键词】权利意识;法治建设

一、概述

(一)权利与权利意识

权利,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对于我们来说是再熟知不过的了。“权利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通过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物质利益关系―人的行为―法,这一多层次、多环节的序列而形成的。可见,对权利的需求产生了对法的渴望。i ”权利是主体能够依据自由意志进行选择,实现利益的自由,法律设定的目的即是为了保护和伸张这种自由。然而,“权利本身就是一种观念性的存在,它是一个人对自身自主性的认知和别人对这种自主性的认可ii ”,这种观念即是权利意识。人拥有了权利意识,即明确了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界限,明确了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及作用,明确了自己实际占有什么和应该占有什么,实际支配什么和应该支配什么,归根结底,即“明确了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员所具有的实际自由度和应有自由度iii ”。

(二)权利意识之于法治的意义

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定为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所谓“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以法治国”,强调一切按法律办事,“法律至上”。然而在大力推行建设、发展市场经济之时,我们似乎忽视了公民法律意识在法治道路上的作用,似乎认为经济发展了,法治进步了,人的意识也能自然而然地改变。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是否是法律上规定了要孝敬长辈,我们每个人都能毕恭毕敬的孝敬长辈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一个人连自己享不享有权利,享受什么权利,享有权利的范围和限度都不了解,那完美的法治设计又有何用?所以权利意识之于法治的意义就是:

(1)权利意识是推进法治的内在动力。再好的法律要施行,要能真正定纷止争,维护正义,没有公民信仰法律,主动使用法治的标尺进行价值衡量,都是不现实的。

(2)权利意识推动着人们行使权利,有助于法的实现。人只有具备了权利意识,才能谈得上在行为中阐释权利,将应然权利转化为实然权利,当人们都积极行权,实现权利最大化时,法治在人的主观世界中才能得到实现。

(3)权利意识的形成也有助于促进法律发展。美国法学家德沃金说“在所有承认理性的政治道德社会里,权利是使法律成为法律的东西。”iv在法律未触及的领域,权利主体发挥自身能动性,自由地进行活动,从而产生出各种新型的法律关系,法律适时对这些法律关系予以调整,从而完成了权利意识对法治发展的促进。

二、中国人的权利意识发展及其对法治建设的障碍分析

(一)专制集权与民主、权利平等。自从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建立国家起,便形成了王权高于法律,法律由王制定,刑罚由王决定的以国王为中心的专制政体。可以说,封建时期蕴育的根深蒂固的人治观念时至现代仍然深刻的影响着国人的权利意识。于是我们看到的是法律长期不被信仰,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分权制衡没能发挥作用,人们不愿通过法律实现权利,而是借助于一些非正常的,甚而是违法的途径主张权利。

(二)礼法传统与无讼是求、调处息争。礼是古代中国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它不仅起源早,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对古代法思想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儒家。无讼是儒家的理想境界,并以调处息争实现无讼。崇尚无讼,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厌讼、贱讼,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和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时至今日仍然历久不衰。对于为了讨回公厕收取的两毛钱而到法院的行为,笔者认为行权人主张的不仅是两毛钱,其目的是保卫蒙受不法侵害的人格权。因此,正如耶林所说的那样,“为权利而斗争是对自己的义务也是对社会的义务” v法只有实施方能体现其价值,只有权利主体真正具备认识权利、主张权利、要求权利的意识时,法治才能正常运转。

(三)权利本位与义务本位。古代的中国,社会成员以尽义务为天职,以争权利为非分,法刑苛刻,法律不外是“禁止做”的义务性要求,是以“义务本位”为支撑的。2004年“保护公民合法私有财产”被写入宪法,在保护私权方面迈出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步。公民权利意识的提高无疑推动着法治建设的前进。另外,权利本位还要求在行权的同时,尊重他人的权利,因为权利不是漫无边界的;权利亦不得滥用,否则都会成为法治道路上的绊脚石。

三、如何提高权利意识

(一)要重塑权力与权利关系。法治国家的思想核心历来是国家权力配置问题,以法律规范权力,以法律约束权力,最终实现在法律统治下的以权力约束权力。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所以,现代法治的首要目标就是控制权力。

(二)加强公力救济,提供权利主张的制度保障。当事人对进行诉讼的意义并没有良好的预期,在这样的情况下,当事人自然会选择放弃权利,放弃的直接动因是进行诉讼的成本大于获得利润的成本。只有救济制度完善了,主张权利才有处可寻,民众才会愿意使用法律作为捍卫权利的后盾。

(三)改革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权利意识启蒙。权利意识教育应从小抓起,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开发孩子的权利、自由意识并进行合理性疏导,从而使孩子的意识、观念与社会潮流接轨,成为法治建设需要的“权利人”。

(四)减少诉讼成本,降低权利主张风险。现实中的权利主张,人们还是更习惯的将其作为一种“利益”考量,尤其是与“金钱”挂钩的“利益”,关心诉讼成本就成为每一个认为自身权利受到侵害的人首要考虑的问题。因此,从实践的角度讲,若要期望全民的权利意识得以提高,还应当主张利用增加金钱利益的方法促进私人诉讼,努力消除实体法和诉讼法中的诉讼障碍。

结 语

“法治的源泉和基础不仅在于国家,而且更在于社会,法治的推动者应是公民,而不仅仅是政府,如果没有内生于社会生活的自发秩序作支撑,国家法就有可能缺乏坚实的基础,难以形成合理的、正当的秩序。”vi因此,对于提高利意识的建设应是法治建设的当务之急。

注释:

i 参见韩红等,《论权利是依法治国的内在本质》,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1月第23卷第1期,第148页.

ii 参见李拥军,《权利的生成》,载《学术研究》2005年第8期,第80页.

iii 参见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21页.

iv 参见[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页.

v 参见[德]鲁道夫・冯・耶林,《为权利而斗争》,胡宝海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页.

vi 参见田成有,《法律社会学的学理与运用》,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博弈论 中小学教师 激励机制

1.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

1.1参与方假设

在博弈论的概念中,参与方即博弈方。在中小学校中,主要是指具有判断以及决策能力的一方,通常包括从事行政管理职能的高层领导和从事教学工作的中小学教师,他们是两个互相独立的群体,拥有自身的职权范围,并且互不干涉,成为理性的参与者,这两个参与方的存在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1.2策略集假设

策略集是针对博弈方而言的,具体是指博弈方在决策时的可选择范围。高层领导的选择方案是激励和不激励,即通过调整一定的激励制度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促进教学工作朝着更好的方向展开。教师的选择方案是努力和不努力,即是否对高层领导的制度决策进行执行,即应用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

1.3得益假设

在本文中,得益假设指的是高层领导和教师各自的独立收益,即在相应的岗位上,通过对事物的决策和执行,为学校创造一定的利益,以此来实现自身效益的最大化。高层领导和教师在实现利益前,通常会有多种选择,并组成一定的选择体系,不同的选择体系对应于各自的价值,即他们所得的净收益。

2.现行中小学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失衡

目前,大部分中小学都将物质奖励作为激励教师的主要机制,而忽视了在精神激励方面的机制设计。学校是高级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他们在追求物质奖励的同时,更加注重自身个体在群体中的学术地位以及教学层次。对于学校的决策,教师有两个选择,即努力或者是不努力。随着教师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单纯的物质奖励就不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原有激励机制不改变的前提下教师就会产生不满的心理,而对学校管理层的决策采取消极对待的态度。

2.2激励支付与努力付出评价失衡

在目前的中小学中,学校对于教师的评价制度是不完善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可操作性指标的评价。如学校将教师发表的论文数以及科研项目的结题数来作为其业绩的评价指标;二是非可操作性指标的评价。即教学质量的评价。尽管不同学校之间的评价制度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是缺乏公平性和公正性的。于是从个人利益角度出发,教师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但是,从学校的整体利益以及对社会的贡献角度分析,却是最差的策略,即个人理性与团体理性发生了冲突。

2.3激励支付与努力付出程度失衡

博弈均衡是指博弈中的所有参与者都不想改变自己的策略的一种状态。任何一方都不想偏离各自的不合作策略。学校对于教师的支付主要分为两种形式:第一是职称为主式。即按照教师职称的高低来决定工资额度的多少,而与教师平时的努力程度无关。这会打击那些刚刚参加教学工作的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第二是平均方法制。一些中小学为了缓和教师之间的物质冲突,采用平均主义的模式,这更加没法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这两种方法都不会形成教师与管理层之间的博弈均,如果管理层不及时改变原有的激励机制,必然导致教师队伍出现不稳定的状况,教师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选择离开教师队伍或者在工作中磨洋工。

3.中小学教师有效激励机制的设计

3.1以人为本的精神激励机制

学校的管理制度应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其一是舆论引导制度。即通过媒体的力量来达到宣传的目的,使得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所担任的角色的重要性,不仅是学校利益的体现,同时,也是社会利益的创造者。其二是情感关怀制度。学校应该在遵循公平、公正的前提下,体现对教师的情感关怀,满足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实现每一位教师的价值,能够让教师找到在学校的一种归属感和被需要感,从情感上首先建立和学校之间的密切联系。第三是期望激励制度。学校应该适应教师的需要,给予他们一个实现理想、成就事业的平台,并且将他们的继续教育纳入制度化轨道。

3.2适时激励与定期激励相结合的教、研业绩激励机制

该激励制度的具体公式为:教学奖励金额=适时奖励金额+定期奖励金额=平时教学质量等级*每一等级对应奖励的金额+期末根据不同职称级别应完成的教学工作量情况给予的教学奖励,结合本公式,需要指出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学是面向学生的,学生的感受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所以,在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时候需要结合学生的意见;第二,学生在对教师的业绩进行评价时,应该实行无记名评价,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会出现反复的,这就需要学校管理层适时针对教师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激励机制的设计不能单纯依赖已有的制度,而是要不断根据新的情况完善相关的制度,这是一个长期动态博弈的过程。

3.3竞争上岗与末位惩戒相结合的竞争激励机制

为了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职能,学校应该建立竞争上岗与末位惩戒相结合的竞争激励机制。实践证明,激励成本越大,教师的努力的概率就越小,盲目增加成本只会导致事倍功半,教师将利用学校制度的漏洞来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学校应该实施教学岗位和科研岗位并存的机制。此外,还需要执行教学管理上的末位惩戒机制。对教师每一学年的系统评价成绩进行统计,主要包括教学质量、上课认真程度、与学生的互动性以及关心学生、与学生的距离等。

4.小结

中小学教师工作积极性能否充分发挥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甚而关系到社会的长远发展。因此,科学设计中小学教师的激励机制愈加凸显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针对目前学校在激励机制设计方面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现象,学校管理层应该抛弃僵化的思想,根据教师队伍出现的不同情况动态地设计构建出不同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徐涌金;白瑞;试析激励理论在中小学教师激励工作中的运用[J];黑龙江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2]阳霞;周文峰;;基于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的中小学教师激励模型[J];现代教育管理;2010年12期

篇8

各位领导、市北区街道社区的领导、“‘青岛职教义工’市北联盟”学校的领导、老师、同学们及各位居民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春暖花开之际,“‘青岛职教义工’市北联盟”成立仪式暨进社区服务活动如期举行,在此对“‘青岛职教义工’市北联盟”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预祝“‘青岛职教义工’市北联盟”进社区服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教育部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提出要把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途径。青岛市教育局早在2010年就启动了“青岛职教义工”进社区活动,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以推动此项工作长效化、常态化,今年在各区教育局的大力配合下青岛市“职教义工·社区服务站”挂牌成立。今天市区北辖区内青岛华夏职业教育中心、青岛交通职业学校、青岛经济职业学校、青岛旅游学校、青岛烹饪职业学校、青岛幼儿师范学校、青岛艺术学校、青岛城市管理职业学校等八所职业学校携手进社区,抱团做公益,无疑是推动“青岛职教义工”进社区活动深入发展的有力举措。希望“‘青岛职教义工’市北联盟”的志愿者们弘扬“青岛职教义工”精神,践行“青岛职教义工”服务理念,彰显青岛职教文明形象,发挥各校的专业特长,奉献爱心,服务社会,扮靓市北,扮靓岛城。

篇9

[关键词]环境艺术专业;双师型;素质能力

前言

中国职教界特有的名词,“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的教师个体所同时又具备“双师”知识、素质、能力的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或教师群体结构队伍中,由部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任教经验丰富的“理论型”专职教师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技能型”兼职教师构成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高职环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特征

“双师型”教师这一名词,是时代进步的产物,是高职院校所特有的。“双师型”教师与普通高等教育教师比较而言,具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结构。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是一种以纵向为主的框架式课程体系,强调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理论性,而高职教育的专业教学是以横向为主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强调的是职业岗位、技术的专项性、操作性和应用性。

(2)能力结构。因为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有所不同,具备操作是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职院校教师区别于普通高校教师的根本特征。高职院校教师要同时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操作能力、科技开发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

(3)素质结构。“双师型”教师除必须具有普通教师所应该的良好职业道德;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良好的身心素质以外还应凸显“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素养。

二、高职环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一)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职业道德

环境艺术设计行业是一个社会服务型行业,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是其基本要求,因此,“双师型”教师除熟悉并遵守教师这一职业道德外,还要熟悉并遵守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职业道德,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自觉按照行业职业道德办事。

(2)专业素质

环境艺术专业要求“双师型”教师不能单纯地传播理论知识,也不能一味传授具体的方法、技能,要求“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了解社会对环境艺术专业或工种对人才技能水平的要求,注重行业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并能正确完成技能操作示范,带领学生按行业标准进行综合项目的实践,从而要求“双师型”教师应致力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其理论水平、实践技能和组织管理能力的综合提高。

(3)创新能力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发挥创作思维,创造一个既符合生产和生活物质功能要求,又符合人们生理、心理要求的室内、外环境的社会服务型专业,创新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要求,也是环境艺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开拓事业的前提条件之一。环境艺术专业 “双师型”教师具有敏锐的创新能力是其基本素质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职责,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如何获取新信息、新观念、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主动适应变化的新形势。

(4)产学研的能力

环境艺术专业 “双师型”教师产学研能力的具备主要表现为:一是把教学实践上升为教学理论,把教学理论应用为教学实践,不断的总结、提高自我;二是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合作或者是独自承接项目设计的能力。能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研究,探索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教学规律的能力。

(二)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1、环境艺术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具有掌握行业发展动态的敏锐洞察力,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

(1)熟知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方向及在市场中的定位。作为环境艺术设计“双师型”教师,应该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了解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规格、方向的定位,正确应用教学方法传授学生职业岗位知识,培养市场所需专业人才。

(2)善于对行业法规的理解和解读从而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与市场未来需求接轨。了解国家政策和法律是行业发展的前提,也是学校培养人才的依据。环境艺术“双师型”教师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解读能力关系到人才培养是否能适应时代的变化,才能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满足学生毕业后能谋求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2、环境艺术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具有把握行业岗位工作标准的能力

岗位工作标准是企业根据劳动岗位的特点对上岗人员的条件提出的综合要求。岗位工作标准的内容一般应包括岗位名称、岗位职责、生产技术规程和上岗标准四个部分。环境艺术专业“双师型”教师要充分了解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中关于岗位名称、岗位职责、生产技术规程和上岗标准的具体内容且融入到教学中,培养出符合行业岗位工作标准的应用型人才。

篇10

关键词:社会体育;实践教学;体系

突破传统教学体系思维,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特点,也是高校所倡导的办学理念。在国内众多高校进行转型期间,如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做为教学重点工作,众多学者在此方面也都做了探讨与研究。海口经济学院自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以来,结合省内外高校的对比探讨,以及学校对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视,在以市场为导向的过程中,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具有一定的成效。以此依据教学规律与转型发展特点,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社会、为市场输送优秀的人才是重中之重。

一、构建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培养机制

专业基础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校内学习过程中能够进行一些基本的实践机会,结合专业特点与培养目标对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突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中的指导与管理能力。

(一)教学能力培养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对学生的指导实践能力具有要求与安排。我校在学生教学能力培养方面除了专业课程内凸显指导或教学能力培养,实践的平台重点是学校对全校大二年级所开展的15个体育俱乐部课程中担任助教,通过教师的前期指导,学生担任主要教学任务,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教学能力与指导水平。学生通过体育俱乐部助教的一年实践后反馈良好,感触颇多,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二)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培养

体育赛事在当代社会中如火如荼,人们强身健体意识强烈,做为体育专业学生,具备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能力,是一项基础能力。在该项能力提升办法上,我们主要是依据学校所开展的体育竞赛活动及学生组织的赛事来提高学生组织与管理能力。学校每年举办“三大球”联赛,乒乓球、羽毛球、游泳比赛,田径运动会等常规比赛,同时也通过实践教学周,让学生自己组织些小型赛事,全程赛事由学生主导,教师指导。成功举办了网球比赛、校园迷你跑、攀岩比赛、健美操比赛、三人篮球赛等等。

二、构建适应社区体育的实践能力培养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人群对体育锻炼意识明显提高,需求加大,但目前社区内专业的指导员缺乏,人群未能有效的进行体育锻炼,从而我们积极主动的进入社区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社区体育的认知与实践能力。

(一)体适能进社区活动

体适能是机体各个系统的有效的功能,有着良好体适能的人,可以对生活充满活力,可以出色得完成日常工作而不显疲态,可以有足够的精力去消遣时光,也能够面对紧急情况。[1]从服务社会角度出发,我院成立了“我运动、我健康”进社区服务队,分别进入乡镇、社区,为群众测量血压,咨询答疑、出运动处方等形式服务社区,深受社区、群众的欢迎。

(二) 社会调研活动

当前,大学生开展社会调研作为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有利于扩展教学空间、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结合我校社会调研政策,从“三下乡”等方式M入社区进行调研,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调研活动由专业教师带队,入学校、入乡镇进行调研,调研成果多次获得学校奖励。

三、构建小学期实践体系机制

关于小学期的概念与实施,国内多所高校均已开展与研究,构建小学期实践体系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从校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能够促使学生发现自身缺陷,提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进而反思、改善自身。从而达到毕业时能够快速的融入工作岗位,发挥自身才能,体现自身价值。

(一)教学实践小学期

教学实践小学期一般在第二、四学期进行。主要以观摩、顶岗等形式进行小学期的实践,结合专业特点、个人兴趣爱好、就业方向,进行安排。我校专业学生通过进入海口市及省内的健身俱乐部、高尔夫球场等单位,进行联合实施教学小学期。

(二)毕业实习实践

毕业实习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专业特点与单位需求不同,学生选择就业的方向或单位不同。通过毕业实习实践,能够于学生的就业尽可能的对接。我校统筹安排,采取定点定向、自由选择等方法开展毕业实习实践工作。通过联系行业内单位,学校指派指导教师,接收单位指派专人对毕业实习工作进行指导。效果明显,多名学生与单位达成就业意向。

四、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实践基地

校企合作的双方(校方和企业)各为独立主体,基于各自或共同的目标需求指向所进行的信息、知识、资源及行为合作活动,实现功能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3]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从而达到双赢局面。

(一)基地建设

教学实践基地是教学体系中关键环节,基地的数量、质量决定了学生实践能力水平。从教学实践基地的选择上,眼光瞄准体育相关行业,适合我院专业特点而建立。我院从最初的健身俱乐部到相关体育行业协同建立基地,解决俱乐部的教练、会籍顾问,公司亲水项目上各类岗位,基地与学校达成培养目标共识,学生通过基本岗位依次轮转实践,将校内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少数学生毕业后就职于健身俱乐部教练等岗位,主要起因是教学实践基地的实习中喜欢上该行业。

(二)校企协同管理制度建设

教学基地的各项建设中以制度建设为主要目标,以实体公司与校方对学生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原则下,配合实体公司的管理,逐渐完善教学实践基地的制度建设。制度的完善能够促进学生在教学实践基地中进行学习,且认真对待教学实践,适应社会工作管理制度,为毕业就业夯实基础。

五、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

从我国目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来看,迫切需要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逐渐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力度,各高校也在大力扶持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是国家层面对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能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从而提高社会经济多渠道、多样化的发展。

(一)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依据国家及学校加大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引导教师与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同时在学校的支持下,努力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尤其做为体育专业,在社会市场需求方面,原有的经济项目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在校内我们可以通过创新创业基地进行项目孵化,基础实践、模拟实践等手段与方法,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的提升。健全创新创业制度建设,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更好的凸显成效。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通过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比重,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应用型高校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举措。一方面从专业教师进行引导,课内培育创新创业意识;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主要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为主,结合创新创业基地进行孵化;还有一方面通过体验式培训,培育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业实践能力。

六、小结

针对专业建设及社会市场需求现状,学生实践能力是各用人单位的首要条件。我们在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校内外的教学实践,校企合作的渠道逐渐完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等等,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各高校的职责所在,也是符合国家提出建设应用型高校的目标。社会经济的发展,x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培养方案,建立完善教学实践体系,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毋张明.体适能研究发展综述[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11)

[2]张军莲,蔡高强.高校教师指导大学生社会调研的模式与路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2)

[3]徐科军,黄云志.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