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3: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也就是说,在万物互联时代,硬件除了本身具有的功能外(比如冰箱制冷功能、空调调温功能、电饭煲做饭功能等),还要有连接和感知的功能,把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数据送到云平台,经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处理后,硬件才会变得智能。
人会制造出很多有高度智能的虚拟物体,这些虚拟物体会代替人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是虚拟物体必须联网,让人可以控制它,还能很清楚地把人想知道的情况反馈上来,之后通过计算机大数据的处理,最终变成人需要的知识和经验。比如,科大讯飞的语音识别越用越准确了,这就是通过大数据分析让语音识别率更准确。
这种“连接+感知+智能化”使得任何一个物体和设备都会进入高度智能的状态。我们把它用到什么场景就会诞生相关领域的智能。比如,我们把它用到工厂,就是现在热谈的工业4.0;用到城市管理,就是智慧城市;用在交通,就是智能交通;用在医院,就是智能医疗;用在家庭,就是智能家居;用在个人身上,就是智能可穿戴设备。
诸如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等各种各样的应用和解决方案都属于产业的下游,有些更成熟一点,有些则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发展才能变得成熟。这里所说的成熟不只是技术层面,还有政策、利益格局等其他方面。
万物互联的应用范围很广泛,包括人人互联、人物互联、物物互联……人的互联从智能手机开始已经发展了很多年,现在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可以集中到手机上。真正来说,人的互联已经进入“大鱼大肉吃完了”的状态,而且人本身就是拥有很多感知、高度智能的个体。
这意味着,万物互联时代的机会并不在于人的互联,以人为中心的可穿戴设备其实是反人性的产品。除非是在外应酬需要佩戴珠宝,回到家里人们还是不喜欢佩戴太多的物品在身上,甚至什么都不想戴,所以可穿戴领域的产品形态与人性的诉求是背道而驰的。
创业者只围绕人来做智能产品是远远不够的,人只是万物互联中的一个角色而已。万物互联意味着人掌握了更多智慧的工具,我们应该更多地转向人物互联、物物互联领域,关注产业方向,关注如何提高生产力。
举个例子,中国有几千万台电梯,但是我们并不清楚每台电梯每天的运营情况,出了问题也没人及时修理。那么,我们能不能给每台电梯安装一个可穿戴设备呢?现在我们国家的电梯每秒钟只能跑4米,日本的电梯每秒钟能跑16米,这种超高速电梯在高速行进过程中要使人保持很舒适的状态,就要有很多感知设备,通过感知参数的变化和角度的变化去调整控制系统,越高速的电梯对智能的要求越高。智能电梯其实就是万物互联很典型的一个案例。
再比如北大荒和新疆建设兵团的耕地,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农用设备变得智能化,比如耕地用的拖拉机是不是可以变成自动驾驶的拖拉机,通过智能化操作控制播种、施肥、浇水的具置。这样的智能化操作既高效又不浪费,可以帮助农村提高生产力,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远比可穿戴设备要多得多。
篇2
2015智能硬件“布局”之年下一个万亿风口
如果说2014年是智能硬件的试探之年,那么2015年是智能硬件的“布局”之年。在硬件复兴的“风口”之下,无论是大厂商还是创业公司都已经推出智能硬件产品,或者搭建智能硬件相关的平台系统。
未来20年,将来到“产业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将改变每一个产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产业互联网所代表的跨界融合成为总的发展趋势,从最早的零售业到如今的金融、医疗、可穿戴、在线教育、在线旅游以及生活服务的方方面面,传统硬件领域也将被改变。一个小米是不可能独揽天下的,智能硬件将会迎来爆发式发展,硬件还是一个新蓝海、新起步的市场,互联网巨头开始布局“万物连网”产业链。
百度:期待诞生“中国大脑”
2013年,百度频频出手与智能硬件创业公司合作,2014年百度围绕人工智能进行了一系列大手笔的投资,百度选择技术道路并且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就像Google是美国最积极的巨头一样,百度与Google都是技术驱动、工程师文化浓厚的公司,创始人都是技术大拿,有着浓厚的技术情结。整个公司研发人员比例和地位都相当高。产品的核心优势也在于技术,比如搜索、翻译、地图、语音,门槛都相当高,人工智能时代同样是技术为根基。
阿里:全产业链推智能产品
从阿里巴巴进入智能硬件领域的资源优势来看,阿里云计算资源、活跃在阿里云上的创业者,以及淘宝和天猫的电商平台,都是阿里进入这个领域的重要筹码。阿里巴巴的动作大部分围绕家庭场景展开,阿里在智能电视领域牵头成立了SmartTV联盟,同时投资华数、文化中国等内容厂商,推出天猫魔盒电视盒,并且与华数合作推出电视支付,要做智能电视生态。在智能家居领域则投资了海尔,与格力等合作在智能家电中接入了阿里云服务。合作为主,投资为辅是阿里进军智能家庭的策略。
2014年3月,阿里巴巴和美的集团达成合作,双方将共同构建基于阿里云的物联网开放平台,实现家电产品的连接对话和远程控制。彼时,美的了首款基于阿里云的智能空调,并于天猫商城进行销售。同时,阿里推出alink物联网平台,将云计算、支付、电商等整合在一起,智能硬件创业者可快捷地采用上述资源推出产品。
腾讯:生态构建开启探索之路
马化腾曾提出腾讯要做“连接器”,连接人、连接服务、连接一切,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连接硬件。
腾讯方面表示,QQ物联将通过海量用户覆盖、快速联网、消息触达、服务扩展、大数据计算、安全稳定、一点接入等七大能力全力扶持传统硬件厂商,同时携手越来越多的软件厂商以及第三方服务企业,共同打造智能硬件生态和服务体系。2015年投入20亿去扶持硬件厂商,三年内帮助1000家传统硬件厂商实现互联网化。
“互联网+”:演变的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PC互联网(过去、死海)
——基于台式机、笔记本
PC互联网从第一代计算机诞生至今,互联网应用在中国越来越普遍,互联网将改变每一个产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进入2015年,互联网能看到的大部分机会已经被阿里、腾讯和百度三巨头,以及京东、苏宁、小米、美团、大众点评、网易、360等公司瓜分了。PC端已经成为过去、历史。
第二阶段:移动互联网(现在、红海)
——基于智能手机、PAD
人类社交的需求,在PC互联网时代已然存在,进入移动时代后,移动社交媒介由电脑端转移到手机端,借助移动设备,人类社会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这也决定移动时代的生产力应用应该是社交沟通中线上线下的产品。
如果把移动互联网发展作为一个周期,那么2015年已经进入下半个周期,基于线上线下融合的O2O模式强化延伸到生活服务、应用场景。
第三阶段:万物联网(未来、蓝海)
——基于智能硬件、智能家居
互联网已叩响了“万物互联时代”的大门,在物联网的推动下,更多的智能设备互通互联,这不仅是一种需求,同时也是一种趋势。而需求和趋势就代表着机会——智能硬件。纵观全球无论是虚拟现实设备、无人机、智能手环、手表、智能医疗等各个领域甚是火爆,智能硬件正在刮起一场全球瞩目的风暴。
如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已成“红海”,智能硬件正成为成为下一代生活、制造的“风口”。
在此背景下,长期致力于产业互联网化的编写《智能硬件:下一个万亿风口》一书,为更全面、系统、专业地编著本书,中心本着“开放共赢”的理念,特向全国智能硬件有关典型企业进行优秀案例征集。详情查看《智能硬件:下一个万亿风口》合作及征订(100ec.cn/zt/znyj/)另外,旗下“中国智能硬件网”已经上线。
据悉,“中国智能硬件网”主要分为研究篇、产业矩阵、热门领域、行业领域四大模块。
研究篇全面系统地集合了智能硬件行业的“干货”,包括案例、分析、报告文章以及信息图和盘点、PPT。产业矩阵涵盖了互联网派、传统派、海外派、创客派等热门行业的研究性文章。在热门领域中可以看到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手环等主要智能硬件行业下的热门领域。行业领域摘选了智能硬件热门行业当中的细分领域,如Iwatch、小米手环、菜鸟网络、京东智能家居等。
成立近十年来,长期致力于打造中国“互联网+产业”第一智库。我们的核心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制造业、流通业、服务业、金融业的互联网化。重点研究B2B、C2C、B2C、O2O、互联网金融、跨境电商等领域。目前,中心内部数据与服务已全面覆盖了国民经济各主流行业,包括大宗品、工业品、消费品、生活服务、金融产品在内的供应商、制造商、贸易商、品牌商、渠道商、零售商、分销商、服务商、平台商在内的“全产业链矩阵”。
篇3
“+时代”万物互联互通
在以手机为核心载体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中,移动互联网产业全价值链得益,厂商通过移动端APP应用,有机会直面用户需求,厂商与用户之间的多重关卡被打通,根据用户需求厂商之间的跨界合作更加频繁。与此同时,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用户还使用智能手机,将各种智能设备串联的同时也通过移动网络进行信息的再分享,形成了万人皆媒体、万企皆电商、万物皆互联的聚合连接。
“+时代“的”三高“之痛
然而在享受“+时代”APP应用发展带来的便捷与满足的同时,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中的利益相关者,包括用户都越来越多的承受着“+时代”的“三高”之痛。第一是用户面对日益庞杂的APP应用越来越感到茫然无措,获取新服务的路径变长,时间成本提高。第二是企业通过APP应用提供服务,需要跨平台对APP应用进行研发、维护以及升级,导致提供服务的成本不断提高。第三,对于想要加入移动互联网服务或者是新加入移动互联网企业来说,新服务推广门槛越来越高,强者用规模以及资金碾压新兴服务提供企业,最终导致垄断的产生,进而危害用户利益。
“+时代”终端智能探索
为了打通APP的信息孤岛,解决“+时代”的”三高“之痛,移动互联网企业开始研发具有生态整合优化价值的一站式操作系统。华硕作为传统的硬件厂商,顺应“互联网+”的时代潮流,独家开发了“省事儿”智能桌面,并成功的将其全面升级至“省事儿2.0”,不仅解决了手机有限存储空间与海量APP的矛盾,更打造出了产业链利益共享的良性互动模式。
“省事儿2.0”智能桌面系统可实现独具一格的“拍+”、“搜+”、“赚+”功能。“拍+”模式可对拍摄的照片进行图像检索和智能识别,围绕图片自动展示丰富信息,并自动生成H5页面,还支持一键分享。“赚+”功能其实是将用户使用“省事儿”智能桌面产生的流量利润以华硕Zen币的形式分成返还给用户,用来兑换积分商城的海量豪礼,还可参与幸运大奖的抽取。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4G用户和运营商之间的单向消费关系,鼓励用户更高频次的使用移动网络及服务,一方面非常利于培养用户使用4G网络的应用习惯,帮助运营商摆脱以本伤人的价格战泥潭。另一方面则通过用户高频次的使用为运营商以及互联网企业提供用户使用习惯以及偏好的大数据,不仅可以进一步促进企业盈利,也有利于促进移动互联网服务的改善。
篇4
关键词:5G时代;教师培训;专家教学;互联网
15G时代教师培训发展机遇
1.15G开启互联网发展新篇章
2019年6月6日,我国工信部向四大运营企业发放5G商用拍照,预示着我国5G网络建设和应用将进一步加速。2019年中国互联网大会的《中国“智能+”社会发展指数报告2019》指出,目前,我国“智能+”社会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数字化和网络化仍在快速发展,智能化初步应用,未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长期并存。5G通讯技术具有低延时性、高可靠性、高带宽、大连接等特性,它将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革,正如华为提出的基于5G技术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畅想所言,5G通讯技术将实现工业、医疗、交通、教育等领域融合,形成万物感知、万物互联和万物智能的未来。
1.25G时代教师培训新机遇
5G通信技术将给教育领域带来深刻变革,5G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能够促进智慧教育、智能远程教育的应用发展,将对教师培训产生重要影响。中国移动通讯发表的《5G+智慧教育白皮书》分析认为5G标准发展成熟要1-2年,5G教育网络成熟需要3-5年,而达到5G支持的教育模式变革则需5年以上。教师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获取新知识、提升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实现跨时间、地域资源共享,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5G时代,教师培训在授课方式、互动教学、协作学习等方面都会产生巨大影响。例如,5G通信技术的低延时性将极大程度上消解网络平台信息传输的延迟效应,实现真实情境再现,为情景化学习等远程参与式学习提供更有力支持。
25G网络的主要特征
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是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5G的性能目标是高数据速率、减少延迟、节省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容量和大规模设备连接。
2.1高数据速率
早在2013年5月,韩国三星电子有限公司宣布,已成功开发第5代移动通信(5G)的核心技术,该技术可在28GHz超高频段以每秒1Gbps以上的速度传送数据。相比之下,第四代通讯技术服务的传输速率仅为75Mbps。2018年2月,华为在MWC2018大展上了首款3GPP标准5G商用芯片巴龙5G01和5G商用终端,支持全球Sub6GHz(低频)、mmWave(高频)等主流5G频段,理论上可实现最高2.3Gbps的数据下载速率。
2.2低延迟
5G通信技术是当前领先而可靠的网络技术,其空中接口时延水平在1ms左右,能够满足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实时应用。2019年1月,我国一名外科医生在福建省,利用5G网络操控约48公里以外的机械臂开展手术,成功切除了一只实验动物的肝脏,实现全球首例远程外科手术,手术中,视频成像、手术操作实施等几乎同步实时完成,延时只有0.1秒。基于5G网络低延迟特点,能够实现远程教育人机协同、智能操控等做到精确同步。
2.3广覆盖
5G网络能够实现超大网络容量,提供千亿设备的连接能力,满足物联网通信,实现万物感知、万物互联和万物智能。未来5G将通过超密集异构网络实现高数据流量,超密集异构网络功率和频谱效率高,扩大了网络覆盖范围,扩展了系统容量,增强了业务在不同接入技术和各覆盖层次间的灵活性。未来的无线网络将部署超过现有站点10倍以上的各种无线节点,在宏站覆盖区内,站点间距离将保持10m以内,并且支持在每1km2范围内为25000个用户提供服务。5G通讯技术的广覆盖特点将有效推动智慧城市、智能家居、远程医疗、智慧教室等领域的建设和发展。
35G对教师培训的变革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要加强教师信息素养,引导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启动“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2018年9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指出,要推动人工智能、智慧学习环境等新技术与教师教育课程全方位融合,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等,建设开发一批交互性、情境化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深度融合势在必行。教师培训的基本要素包括培训相关主体、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其中培训相关主体主要为培训管理者、授课专家和参训者。从培训相关主体的视角出发,5G对教师培训的变革主要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外部的变革主要为学习环境的日益丰富和学习资源的更加多元,内部的变革主要为培训管理者培训理念和培训管理方式的转变,授课专家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参训者学习方式的转变。内外的不断变革促使着教师培训向信息化、情境化、个性化方向不断推进。
3.1教师培训外部的变革
(1)学习环境日益丰富化。5G信息技术为当前教师培训开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有效打破当前网络技术壁垒,解决相关网络性能问题,满足VR、AR、远程直播等教学环境对数据传输的要求,实现高分辨率、多设备连接,实现情景同步再现、互动实时,达到虚拟和现实的有效结合,推动远程直播互动课堂、虚拟现实教学、触觉互联网等教学发展,为学习者创设一个更为自主、体验、合作与交流的贴近真实、多感官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得到卓越的学习体验。当前环境下,知识付费行业内的直播,往往是通过音视频录播结合及时性的互动答疑来完成,在5G时代,高数据传输和低延时等特点将为用户带来更为流畅的体验,远程培训跟面对面学习交流信息传输速度几乎一致,借助物联网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实现师生实时有效互动,随时答疑,获得和真实面对面教学一样的学习体验,有效的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极大降低了学习成本,这在以往的互联网时代是不可想象的。基于5G网络,结合VR/AR/XR技术,将创造以往教学中难以实现的高成本场景教育培训,例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实验操作教学场景,以及相关实践类技能类培训的模拟演练。实现触觉互联网,即通过通信技术远程控制实际或者虚拟的目标,实现远程技能交流,这将会创新教师教育培训中,例如美术、音乐等学科技能培训,为学习者带来全新的沉浸式、感触式学习体验。(2)学习资源更加多元化。学习资源是教师培训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它在训前、训中、训后三个阶段都为教师培训的开展和延伸提供有力的支撑。当下,无论是面对面的线下交流,还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交流,都是基于视觉、听觉等感官通道,通过语言、文字、表情、手势、图片和视频等信息呈现方式实现信息的获取、传输和交换的。随着5G时代的到来,5G+AI+VR/AR技术深度融合应用,将使得学习资源不再仅仅是停留在文本、图片、音视频中的单一知识,学习资源更多时候将是一种将知识蕴含在不同情境下的沉浸式学习体验,更加生动而富有趣味,让参训者身临其境,充分调动参训者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实现多模态学习与互动,充分发挥参训者的主体性,实现“做中学”。
3.2教师培训内部环境的变革
(1)专家教学趋向智能化。5G带来的网络可以称之为“超级高速公路”,信息更新、传输速度达到空前,信息呈现方式多样化,伴随着智能技术的渗透,将为教师培训带来诸多便利。同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将会对教师原有知识和技能带来挑战。在5G时代,教师培训课堂不仅仅是单一的教师讲授,培训者还能够协同智能机器人等高科技成果,综合运用多元的学习环境实现情境教学,精准捕捉和分析参训者学习状态,实时优化教学过程,实现从一般教师向超级教师转变。(2)教师学习更加自主化。5G时代,学习将变得无处不在。依靠5G网络,我们可以不受电脑、流量的限制,随时随地学习各种培训课程,优秀的教育资源可以通过5G网络实现跨地域分享,无论是身处繁华的大城市还是偏僻的乡村,都能够通过5G网络享受顶级教育专家的教学指导,学习将变得更加自由。5G将使教师自我提升的外部环境阻碍将变得越来越小,教师参与培训的内驱力将更多来自于自身的需求,丰富的学习环境和多元的教学资源将不断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先进的信息技术结合大数据将为每位教师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教师学习将变得更加自主和个性。(3)培训管理走向信息化。5G信息技术将有效解决当前培训管理者在教师培训训前、训中、训后各项工作中遇到的若干问题。训前阶段,传统培训方案制定多是采用走访调研、网络问卷等方式获取教师培训需求,结合实际制定培训方案,传统方式费时费力,且获取的信息不一定准确。5G网络结合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能够为培训管理者获取参训教师培训需求提供便利,分析和精准掌握每一位教师的培训需求,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做支撑。训中阶段,培训管理者能够利用5G+AI+大数据技术实现实时跟踪掌握参训教师学习状态,及时反馈和优化培训方案,做好培训服务工作。训后阶段,通过对前期培训数据的综合分析可以了解每一个参训教师培训目标的完成情况,做到科学总结反思,为做好后续服务提供有力支持。
篇5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化设计;产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187-01
一、物联网技术概念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与物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其核心在于物与物之间广泛而普遍的互联。但“物”的概念并非仅限于物理界的实体,同时还包含数字界的虚体。因此,这个“物”也就无所不包、无所不含了。
(一)物联网的核心技术
根据信息生成、传输、处理和应用的原则,物联网可以分成四层:感知识别、网络构建、管理服务和综合应用。感知识别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是联系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纽带。感知识别既包括非接触射频识别(RFID)、各种类型的无线传感器等信息自动生成设备,也包括各种智能电子产品(智能手机、PDA、MP4、上网本等)用来人工生成信息。
1、RFID
作为条形码的完美替代品,非接触射频识别(RFID)有许多独特的优势:防水、防磁、穿透性强、读取速度快、识别距离远、存储数据能量大、数据可进行加密、可读写等。由于RFID芯片的小型化和实用性,射频识别标签可应用的范围相当广泛,不仅可以置人衣服布料,还可以帮助不同领域的管理者追踪置人芯片的物体的位置和搬运情况,实时报告物体的温度和压力。
2、传感器
无线传感器节点的微型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使得传感器成为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无线传感器节点的合理分布能实现空间和时间上的细粒度感知,也就是跟踪到单个物体的使用情况:还可以实现多功能的感知,即感知到物体多个方面的信息,从而推测用户的行为以实现智能:还能完成传感器的互联互通。通过传感器网络获得大量连续的数据有助于分析得出更多有用的信息。
(二)物联网的智能化
智能化的概念是基于计算机环境提出来的,让计算机的行为更像人类是智能化的终极目标。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小到手表、钥匙,大到汽车、楼房,只要嵌入一个微型感应芯片,把它变得智能化,这个物体就可以“自动开口说话”。再借助无线网络技术,人们就可以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也能“交流”,这就是物联网。“如果物联网再搭上互联网这个桥梁,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我们都可以即时获取万事万物的信息。可以这么说,物联网加上互联网等于智慧地球。”
二、产品设计的智能化特征
(一)智能性
所谓智能性,指产品自己会“思考” 会做出正确判断并执行任务。比如智能冰箱能根据商品的条形码来识别食品,提醒你每天所需饮用的食品,甚至提示你的营养搭配是否合适,商品是否快过保质期,如果缺少了一些物品,它会自动上超市自动订购商品等。
(二)网络性
所谓网络性,指产品可以随时和人通过网络保持联系。这种联系超越了空间的限制,人可以随时随地控制产品,产品之间也是互相联系的。海尔公司已经研制成的能与因特网连接的家用电器,如冰箱、电炉、洗碗机、洗衣机以及洁具。这种冰箱可以通过网上超市自动订购商品,电炉可以从网上获取菜谱,帮助准备菜肴。一旦出现故障,它还能自动呼叫维修服务;洗碗机可以根据清洗的数量,让厂家提供最佳的清洗程序。
(三)沟通性
所谓沟通性,指产品和人的主动的交流,形成互动。这种互动是积极的,一方面产品 接受人的指令,并做出判断的参考意见;另一方面产品可以觉察人的情绪的变化,主动和人沟通。宠物也会觉察主人的情绪,根据判断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取悦主人。
三、未来的产品智能化设计
物联网对人类的影响才刚刚开始,未来会有更加广阔和深入的应用,将渗透到人们生活的中的每个环节。在物联网时代的未来产品将显示出更多的数字特征,产品的智能化、智慧化的程度会更高,会根据情景判断做出不同的选择。产品网络化扩展的趋势越来越快,由单体变为系统,由线状变为网状,由封闭变为开放。总之,科技会变的更加人性化,产品会更加有生命力和亲和力,将变成我们生活中富有情感和生命力的伴侣,更加自然的融入我们的生活中。
篇6
Gartner预测,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设备将达到260亿台,市场规模将达到1.9万亿美元。麦肯锡的预测更加乐观,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11.1万亿美元。
面对又一个万亿美元级市场,谁会不心动?新的市场意味着新的技术与产品、新的商业与运营模式、新的玩家。那么,谁能把握先机?谁又能脱颖而出?
北京华夏物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夏物联)出手了,它将以城市物联网运营商的角色,分享共享经济的红利。
共享经济 共享城市
近日,华夏物联又有大动作,它与北京匡恩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匡恩网络)联合举行了“A夏物联―匡恩网络打造共享城市会暨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成为首批专家之一。合作双方在国内首次提出,以城市物联网为核心的“共享城市”理念,旨在联合产学研用各方力量,深入实践共享主义和共享精神,支撑各地构建共享城市,运营万物互联、共享生活的城市新范式。
从移动时代的电信运营商,到互联网时代的BAT,再到今天共享融合时代的城市物联运营商,信息的获取和使用方式在改变,人们正步入需要用共享治理资本的新时代。“共产只是方式,共享才是目的。”共享主义首创者卢德之这样说。共享经济代表去中心化、去标准化、低规模化。物联网产业的爆发,产生了和工业化所提供的完全不一样的服务,不仅具有更广阔的市场,而且具有颠覆性。在这一背景下,城市也将焕发新的活力,成为共享经济的一个重要载体。
一个城市物联网运营商,它的职责是提供城市物联网共享服务平台,更好地支撑政府建设、运营共享城市,推动城市升级为共享城市、共享社会。
倪光南表示:“城市作为物联网下一步拓展的核心载体,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物联网运营中心,实现城市级动态数据的汇聚、交换共享、融合分析。其中,突破瓶颈的唯一途径就是加快物联网自主可控技术的研发创新和物联网应用的快速落地。”
华夏物联与匡恩网络共建物联共享城市院士工作站和物联网安全院士工作站,目的就是积极推动物联网平台技术和物联网安全技术不断创新。具体来说,物联共享城市院士工作站将专注于城市物联网平台的研发,打造安全可控、接入能力和运营能力都达到较高水平的城市级物联网平台,支撑各地共享城市构建;物联网安全院士工作站将专注于物联网安全和城市基础设施信息安全,采用物联网安全、工控安全、深度视觉等技术,为城市构筑安全保障体系。
华夏物联与匡恩网络都是溢思得瑞科技创新集团旗下的企业。“近几年,我们一直在做以物联网为中心的产业创新和布局。”溢思得瑞科技创新集团董事长孙一桉表示,“以新技术为平台,以新的商业模式为驱动,通过物联网的建设,促进共享经济的发展,既有利于社会资源的节省,又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信息共享,还是生活、社会资源的共享,如果没有安全保障都是非常危险的。共享与安全这两个要素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任何系统在实现智能化联网之后都存在安全方面的隐患。华夏物联提出“万物互联,共享生活”,匡恩网络提出“万物互联,安全先行”,这是实现物联网化的社会必须关注的一体两面。
共享服务平台是核心
一个互联、安全的共享城市,不是空中楼阁,必须有可以落地的平台和工具。华夏物联网在这方面早有准备,一口气了自主可控的城市物联网共享服务平台(EVONET)、《城市物联网共享服务平台白皮书》,以及首个物联网应用商城EVOSHOP(即首个IoT Store),包括主体市场大数据平台、无人值守快速泊车系统、城市智能门户、区域能源管理系统等。
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国家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要求:深化物联网在智慧城市领域的应用,建立城市级物联网接入管理与数据汇聚平台,推动感知设备统一接入、集中管理和数据共享利用。正是响应这一号召,华夏物联才推出了城市物联网共享服务平台,它包括连接管理平台、数据分析平台、应用使能平台、物联商城、运营支平台和安全平台,同时具备完整的运营服务支撑系统,是集物联网管理、大数据服务、应用开发支撑、端到端安全、物联网资源交易服务于一体的电信级、动态化、全开放、高安全的城市综合运营管理平台。
城市物联网共享服务平台具有能力,分别是海量连接、广泛兼容、设备管理、应用孵化、安全能力、跨行业数据融合、完善的物联网生态、能力输出。正是凭借这些独特的能力,城市物联网共享服务平台才可以成为物联网智慧应用的支撑,可以充分发挥城市运行中各类信息的价值,利用数据智能分析手段,通过信息汇聚和资源整合,广泛收集、分析和处理城市运行的各类信息,及时掌握城市运行的状态,通过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和深度开发利用,从而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华夏物联认为,物联网产业将经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从连接构建到数据融合,最终实现模式创新。现在,物联网正处于连接构建与数据融合的混合发展阶段,基于连接管理和数据融合的物联网平台将成为物联网业务发展的核心。城市物联网共享服务平台正是这样一个平台。
这里还是要重点提一下安全能力。面向海量物联网接入设备,提供强健的安全运行和保护能力,确保用户和设备接入安全、数据隐私安全、数据融合共享安全和应用安全,这是一个城市物联网共享服务平台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华夏物联携手匡恩网络,无异于为城市物联网共享服务平台又上了一份保险。匡恩网络专注于工业物联网安全,建立了“结构安全、本体安全、行为安全、基因安全加时间持续性”的“4+1安全保障体系”,开创了人工智能算法、工业协议深度分析、模式匹配、智能感知等前沿技术在工业物联网安全领域的应用,具有全面覆盖工业物联网的保护、检测、管理、终端等系列产品,并已广泛应用于水利、电力、交通、燃气、供水、石油化工、冶金、烟草、智能汽车、智能制造等行业的关键基础设施保护。
今年初,匡恩网络了《2016年度物联网安全研究报告》,从物联网安全体系建设、感知层的安全防护、业务数据安全方案设计与建设、物联网设备的防护机制、工业物联网的网络连接、隐私信息保护等方面提出了安全建议。匡恩网络的专业和专注,为城市物联网共享服务平台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奔向IoVT新时代
溢思得瑞集团在物联网领域的整体布局可以分成4个层次:最底层是芯片,溢思得瑞在布局IoT芯片、交换芯片、网络安全芯片、存储芯片等;往上一层是硬软件平台,包括服务器、全闪存等;再往上是匡恩网络和华夏物联所处的平台层,华夏物联提供的是城市物联网共享服务支撑平台,而匡恩网络为这个平台提供安全保障;最上面的一层是应用,比如溢思得瑞旗下的公司在开发深度视觉应用,将视频、地理信息、医疗等智能化。
“物联网时代已经来临。”孙一桉表示,“物联网时代必然实现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数据存储的结合,形成垂直整合的价值链条。在应用方面,我们更多关注城市一级的应用和智能制造领域,通过提供开放接口,让第三方的应用与我们的平台进行对接。”
篇7
首先, 同3G和4G相比,5G速度更快,而且快得不是一星半点儿。专家认为,5G数据传输速度最终可以达到惊人的800Gbps,比目前测试的最新技术快100倍。三星公司曾在2013年宣布正在测试1Gbps运行的网络,记者当时激动地报道称,1Gbps意味着不到半分钟便可下载一部高清电影。而800Gpbs速度相当于1秒钟可以下载30部高清电影。
其次, 5G网络的容量将是巨大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约有70亿个网络连接,到2020年全球网络连接将达到1000亿个。5G网络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能承载1000亿个网络连接,这将为物联网的进一步铺开和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奠定重要基础。目前网络连接仍以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为主,但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智能设备的大规模商用,将带来大量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从而形成更广阔和开放的物联网世界。
第三,5G网络的另一特点是稳定性高,不会断掉。专家预测,5G网络的可靠性相当于光纤连接,能够保证突然中断情况不再出现。这对安全至关重要,无论是远程手术,还是智能交通都要求网络不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另外,5G网络的时延只有百万分之一秒,这是人类所不能察觉的速度,比4G网络快了约50倍。 未来5G的生活什么样?――万物互联
清晨醒来,卧室的灯和空调自动开启。你来到卫生间,洗脸水已自动调至适中的温度,数码牙刷记录并上传你的牙齿以及口腔的实时数据;戴上眼镜,妻子带着孩子正在上学的路上,通过眼镜片上的虚拟现实显示,孩子向你挥手说早安。你吃过早餐,遥控你的汽车自动开到门口接你,汽车带着你自动行驶在马路上,你在车上开启了视频会议……
以上便是未来5G生活的场景。
在5G物联网内,人们就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通过掌握物品的状态、情况和数据,从而更好地管理和操控它们。比如,你出差忘带了一个文件,可以立刻通过网络控制家庭监控设备找到文件,操控智能机。
物联网不仅可以让你通过远程控制的方式调节室内温度,甚至在列车还未到站的时候就可以告诉等车的乘客们现在还有多少空座。
新型的5G“多址技术”可以将移动网络接入数量提高近百倍。目前我们的4G仅可以连接手机等少量设备,而5G网络除了手机以外,还可以连接近百件设备,大到一辆车,小到一根针。
篇8
过去十几年中,以房地产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重化工业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随着市场需求的回调,一方面是增速放缓,一方面是部分产业产能过剩,各行业的优胜劣汰正在加速,“互联网+”为行业整合创新和企业转型提效提供了重要机遇。国际上,德国、美国等先发国家先后提出了新的制造业国家政策,力图打通“微笑曲线”的左右两端,再执全球制造业之牛耳。作为应对,我国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客观上符合我国门类齐全但发展参差不齐的产业结构现状,为突破单纯依赖规模化和低成本的竞争模式创造了可能。
当下,以“连接一切”为特征的“互联网+”已经实现了人与信息的连接,人与人、人与商品的连接,正在开始物与物的连接,呈现出“万物互联”的大趋势。这种新的生态为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数字化、物联化、智能化构建了基础。与信息化初期的“+互联网”不同,“互联网+”不是传统经济借助互联网沟通信息、改善服务的物理反应,而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业等融合创新的化学反应。它不仅会创造出新业态,催生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还将打通工业化与信息化、互联网与传统经济、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的通道,乃至在微观上也会推动企业的组织调整,重塑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个体与组织的关系。
“互联网+”的价值能被挖掘出多少,取决于人们对它的认识与理解,也取决于它面对的风险与挑战。实现“互联网+”,不能靠想象,要靠实实在在的人才与技术。当前,既了解产业流程又熟悉信息技术的跨界人才十分缺乏,深度的人才开发需求十分迫切;“万物互联”对信息安全的要求极高,如果技术不达标或者标准不统一,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则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也容易危及国家利益;此外,科技发展会同时加剧科技危机,而高科技的正负效应不能相互抵消,因此,防范科技发展的负效应仍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尽管如此,“互联网+”依然是可以期待的新增长动力。未来,智能化的工业互联网或许将成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一招定乾坤”的决定性力量。以此为起点,中国或可在“互联网+”所开启的第四次技术革命中率先发力,争取自己在全球工业制造业新发展阶段中的领先地位。
经济领域之外,“互联网+”为建立共享共治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因此在政府公共服务领域的运用空间也相当广阔。可以预见的是,“互联网+”必将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其想象空间巨大,未来发展还要拭目以待。
篇9
>> 卡位移动互联网 互联网+未来 开启未来互联网 互联网的未来 互联网安全防卫战 互联网抢票战 互联网广告规模战 互联网电视“暗战”依旧 “抓变态”与互联网未来 无线媒体:未来赶超互联网? 互联网:规律决定未来(上) 未来新势力――移动互联网 未来的移动互联网 倾听中国互联网的未来 移动互联网是未来金矿 互联网竞争的未来 移动互联网的未来 争夺未来的互联网 免费并非互联网的未来 畅想互联网电视未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管理 > 未来互联网卡位战 未来互联网卡位战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王砚青")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最直接的卡位方式便是对入口型企业进行投资或并购。
迅速衰落的手机巨头往往都倒在了互联网“入口”争夺上。
苹果公司起势,摩托罗拉与诺基亚的手机终端被边缘化,部分互联网公司在借机补位,小米公司曾想成功借助互联网营销模式,重构中国的手机竞争格局。
硬件之后,迎来了操作系统、ROM(手机系统固件)、桌面的高速发展。早期智能操作系统塞班因功能简单,入口作用有限。2007-2008年,苹果和谷歌分别推出了iOS和安卓系统,iOS通过“封闭”积累了大量用户,安卓通过“开放”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生态系统,外加海量终端,互联网入口效应急剧放大。
需注意的是,除了底层系统外,ROM同样可以作为入口。掌握ROM的公司便可以随心所欲植入APP,这也是为何类似小米或锤子这样的手机制造商往往会从ROM开始。
大量用户需求缔造了应用的繁荣,对于APP入口的争夺也日趋激烈。国外的Android应用商店以Google Play占据主导,但国内应用商店则呈现碎片化状态,360手机助手、豌豆荚、91手机助手等存在竞争优势。为了快速抢占这一市场,一些巨头直接绕过自建应用商店的模式,干脆直接收购。
这些入口之上,进一步出现了因海量用户而产生的应用软件入口,包括搜索引擎、浏览器、地图、客户端、社交工具,比如微信、UC、百度地图等。
由硬件发展到平台,由平台到软件以及更深层次的需求,这是《英才》记者采访了多位互联网行业人士对互联网入口梳理出的大致脉络。 APP入口 防御性布局
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来说,BAT及3JM(360、京东、小米)这些公司几乎都锁定了中国互联网的主要入口。
最新数据显示,腾讯QQ用户数超过8亿,微信用户超过4亿;新浪微博超过5亿;阿里、京东的活跃用户也在数亿之巨。有互联网观察者认为:“这些数字叠加,远远超过了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这就意味着一个用户同时拥有多个账号,可以更便捷地选择和淘汰入口。”
用户的选择就是互联网公司之间竞争的结果。
在APP领域,对于现金充裕的巨头来说,最直接的卡位方式便是对入口型企业进行投资或并购。近两年内,仅BAT三家公司战略举措就已十分疯狂:百度斥资19亿美元收购91无线、3.7亿美元收购网络视频公司PPS;阿里巴巴并购UC、10.35亿美元注资微博、17.94亿美元收购高德地图、12.2亿入股优酷土豆;腾讯4.48亿美元战略入股搜狗、4亿美元收购大众点评20%的股权、2.15亿美元注资京东、7.36亿美元入股58同城、11.73亿元投资四维图新。
BAT入口收购案中,分析人士认为有几个不可忽视的难点:首先,要在一个没有围墙的市场形成入口,需要自身广积粮而高筑墙,海量用户只能通过该入口进入。筑墙过程中,还需要防止各种竞争对手的突然袭击;
第二,布局涉及应用市场、视频、本地生活、移动搜索、输入法、电商、地图等,覆盖通信、互联网、OTT、LBS,领域极为繁多;
第三,巨头抢占入口的过程中,并非以短期收益为导向,很多入口企业处在广积用户、后向收费阶段。
资深无线网络研究人员张进兴告诉《英才》记者,以前抢占入口主要在抢广告收入。但市场份额相对稳定,入口竞争激烈,广告客户很容易倒向竞争对手。而有投资人也向《英才》记者表示:“都在说BAT是以资本换空间,但入口争夺这个点上,很大程度上已经成它们的防御品种。”
据了解,现在依托互联网入口产生的盈利模式,已经从相对单一的广告收入开始扩大,以移动支付为基础建立起很多场景消费,但目前也都是在布局期,盈利模型和消费场景配合的并不好。 万物联网 入口由“软”到“硬”
小米与360曾掀起过一场无线路由大战。就在不久前,360公司董事长周鸿t再次投入2亿元大刀阔斧改造路由器。他认为,互联网不是消灭传统产业破坏性力量,而是双方在技术和产品上整合成为建设性力量。
从两家企业的路由之战中可以看到,尽管之前的路由是一个控制中心而不是入口,但移动、物联网的发展,对原有入口进行了重新定义。“整个市场在以指数级速度发生颠覆。”一位IT观察人士告诉《英才》记者。
事实上,在变化中的机会早已被一些企业发现。互联网企业通过合作、拓展、收购等方式,可以抢占更多“新入口”,向更多用户展开服务,并依托服务产生大量数据;另一方面,许多传统公司也意识到,万物互联时代,培养互联网思维,“水陆两栖”才能在互联网生态圈中继续向前。所以,不少传统企业在积极拥抱互联网公司,对自身进行智能化变身。
一直活跃的小米,今年继续提速。连续投资入股多家公司,覆盖家电、医疗硬件、大数据等,尤其是在扩大小米的入口集群。小米掌门人雷军称,小米试图构建智能硬件平台的设想由来已久,小米希望所有硬件厂商产品都能够与小米实现互联。
2014年12月,小米12.66亿入股家电巨头美的集团,彰显了其在智能家居方面的野心;2500万美元注资九安医疗,小米意在移动医疗、智能云健康平台上施展武艺。
一位具有丰富互联网经验的家电厂商负责人告诉《英才》记者,互联网公司通过与传统企业合作,进行智能化改造,有可能实现更大的入口市场,他甚至认为“智能硬件其实是下一代的移动互联网。”
有报告显示,物联网是一个比移动互联网更加复杂的生态系统。与目前手机是所有个人设备的中心不同,物联网的终端设备将会变得异常多样化,甚至可能达到数百万种;设备的数量也将远远超过智能手机。
篇10
关键词:窄带物联网;低功耗广域网;背景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6-0089-02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narrowband Internet of things (NB-IoT) is introduced. The main advantages of NB-IoT are including low rate, low power consumption, low cost, high capacity, wide coverage, multiple connections etc.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NB-IoT technology are listed including the transportation sector, health care, public facilities, the logistics industry, meter reading, industrial manufacturing, retail industry, smart home, intelligent agriculture, energy management, etc. Finally this paper provides the challenge and future analysis of NB-IoT.
Key words:NB-IoT; low-power wide-area network; background
1 背景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各业界都非常认可未来万物互联互通的发展趋势。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情况是,真正承载到移动网络上的物与物联接只占到联接总数的10%,大部分的物与物联接通过蓝牙、WiFi等技术来承载。从电信运营商的角度来言,当前的物联网架构并无法为其提供额外的利润支持,随着传统电信业务利润越来越薄,整个电信行业都在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面向人和人连接的市场越来越接近饱和,而面向人和物、物和物的巨大市场则刚刚兴起。一个强有力的蜂窝物联网基础网络,变得迫切而且重要[1-2]。2016年6月16日,窄带物联网(NB-IOT, 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作为3GPP R13一项重要课题,获得3GPP批准。这正式宣告了无线产业广泛支持的NB-IOT标准核心协议历经两年多的研究已全部完成,标志着从现有的移动通信架构基础上,为连接越来越多的设备提供了标准。
据GSMA预测显示,NB-IoT在2020年将达到30亿的连接;Machina亦预测,NB-IoT未来将覆盖25%的物联网连接。[3]Gartner预测,2016年将有64亿物联网设备投入使用,同比增长30%,并将在2020年达到208亿。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来临,物联网正成为所有行业、设备的必需。同时,云计算、大数据的普及,让设备更加倾向于连接到互联网中,[5]这让NB-IoT迎来了众多发展机遇。
2 技术特点
NB-IOT作为LPWAN(LOW-POWER WIDE-AREA NETWORK,低功耗广域网)的技术代表,与其他热门的物联网技术例如eMTC、EC-GSM、Sigfox、LoRa等从技术参数而言,差异性如图1。 Sigfox、LoRa和GSM、Nb-iot的区别则是前两者工作在非授权频段,后两者是工作在授权频段,有3GPP组织进行了标准定义。[6]NB-IOT和GSM相比而言,又具备了更低功耗(电池寿命超过十年)、更低成本(每个模块不足5美元)、更强覆盖(比GSM增强20dB)以及更多连接(单个小区能支持10万连接)等几大优势,成为当前最新、最热门的物联网通信技术。
NB-IoT构建于蜂窝网络,使用License频段,可采取带内、保护带或独立载波等三种部署方式,与现有网络共存,只消耗大约180KHz的带宽,可直接部署于GSM网络、UMTS网络或LTE网络,以降低部署成本、实现平滑升级。它聚焦于低功耗广覆盖(LPWA)物联网(IoT)市场,是一种可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的新兴技术,具有窄带、低速率、低功耗、低成本、高容量、广覆盖、多连接等特点。
1)窄带:上行可选3.75KHz或15KHz带宽,两种模式(单音或多音);下行OFDMA占用200KHz宽带,两边各占用10K保护带,子载波数量12,子载波带宽15KHz。
2)低速率:上行速率峰值5.6-204.8kbit/s,下行速率峰值176-234.7kbit/s。
3)低功耗:聚焦小数据量、小速率应用,因此NB-IoT设备功耗可以做到非常小,设备续航时间可以从过去的几个月大幅提升到几年。
4)低成本: NB-IoTo需重新建网,射频和天线基本上都是复用的。
5)高容量:根据TR45.820中典型业务模型下的仿真测试数据,单小区可支持5万个NB-IOT终端接入。
6)广覆盖:NB-IoT室内覆盖能力强,不仅可以满足农村这样的广覆盖需求,对于厂区、地下车库、井盖这类对深度覆盖有要求的应用同样适用。
7)多连接:在同一基站的情况下,NB-IoT可以比现有无线技术提供50-100倍的接入数。一个扇区能够支持10万个连接,支持低延时敏感度、超低的设备成本、低设备功耗和优化的网络架构。
3 NB-IOT应用
尽管标准制定刚刚完成,NB-IOT应用已经逐渐铺开,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各方肯定。相关应用主要在以下几类行业中:
1)交通行业。涉及车载信息服务、车载定位监控、车载WIFI、车载视屏监控、车辆防盗等。用户只要安装看APP即可通过收据查找附件停车位,并可支持导航等功能。与传统的停车方案相比,这一基于NB-IOT的试点改变了需要通过中继网关收集信息再反馈给基站所存在的复杂网络部署、多网络组网、高成本等诸多问题。
2)卫生医疗。涉及无线血压计、儿童定位手表、老人智能手表等。
3)公共设施。涉及城市灯光管控、城市气象监测、城市设施监控等方面。
4)物流业:涉及物流车辆调度、物流追踪管理等。
5)抄表。涉及用户水表、家庭燃气表、用户电表等。
6)工业制造。涉及智能产品售后服务、智能工厂等。
7)企业能耗管理。涉及园区、大厦、企业等能源监管。
8)智能家居。涉及家居智能监控、家居安全防护等。
9)智能农业。涉及农业养殖等实时情况搜集和监控。
10)商品零售行业:涉及移动货架、自动售货机、金属POS机等。
4 NB-IOT面临的挑战
中国政府多次证实将在2020年实现5G商用,如今面向5G的各类技术已经迅速升温,不少技术方案已经逐渐落地。NB-IoT作为低功率广域网的代表技术,也是5G非常核心和重要的部分,如图2所示,低速率、低功耗、时延不敏感的设备将占据整个物联网中60%左右的份额。
但是NB-IoT作为一个全新标准的技术,受到来自Sigfox和LoRa技术的竞争压力(产业链较为成熟,商业化应用较早),不过Sigfox和LoRa属于非授权频段,不被运营商和设备商看好。同时尽管NB-IoT市场前景广阔,但火热背后也存在着价格战。NB-IoT成本极低,大规模应用下成本将降至1美元,目前单个连接模块还停留在5美元。而蓝牙、Thread、ZigBee三种标准的芯片价格在2美元左右,仅支持其中一种标准的芯片价格还不到1美元,这种价格差距让企业思考NB-IoT时不得不考虑成本优势问题。
虽然运营商正在积极推动,最终要真正实现技术的产品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广域物联所带来了更高程度、更密集、更有效的数据,必将进一步拓展物联之后的智能生活范畴,这是前所未有的。同时随着各个行业应用的广泛开展, NB-IoT生态正在以一种势不可当的态势成形,为各行各业带来巨大机遇和挑战。
5 结束语
NB-IOT是技术演进和市场竞争的综合产物,由于未来的市场被一致看好,设备厂商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曾激烈争夺市场份额和话语权,但预期达到的特性指标仍是基本一致的,标准也仍在加速制定中。目前产业链也在积极地开展实验测试及试商用,在不远的将来,NB-IOT将很大可能会被广泛应用在不同的垂直行业,融进人们的生活,并就此开启万物互联的新领域、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戴国华,余骏华. NB-IoT的产生背景、标准发展以及特性和业务研究[J]. 移动通信, 2016(7).
[2] 奚加荣. NB-IoT应用展望及生态协同[J]. 通信世界, 2016(25).
[3] 曾云光. NB-IoT网络技术特点及网络部署简论[J]. 中国新通信, 2016(21).
[4] 严益强. NB-IoT技术简介及其在智慧城市中应用研究[J]. 广东通信技术,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