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传播的特性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3: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传播的特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互联网视听节目发展到今天,作为一个行业已经正式被官方认可。按照广电总局和信息产业部2007年底联合下发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是指制作、编辑、集成并通过互联网向公众提供视音频节目,以及为他人提供上载传播视听节目服务的活动。
互联网视听节目作为网络媒体中的新型传播方式,它符合网络媒体的公共定义,即以网络为传播载体,通过视听节目形式来进行个人、公共或商业行为的一种信息交流方式。这种新型的信息交流方式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都呈现出了异军突起的趋势。最直接的体现是,互联网视听节目市场整体规模在迅速扩大。由中国互联网协会、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联合的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互联网视频点播/直播市,场营收规模达到8亿元。根据艾瑞咨询公司的预测,2010年该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4亿元。
网络视频的传播模式
互联网视听节目发展速度缘何如此迅速?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这是由于互联网视听节目的传播模式体现为一种多维的复合传播,因而具有其他媒介无可比拟的传播优势。这种复合的传播模式体现在媒介形态、传播主客体、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四方面。
在媒介形态上,互联网视听节目融合网络媒体的时空特性与广电媒体的视听特性,网络媒体突破了时空观念和媒介物质属性的限制,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网络中每一个成员可以平等地共享网上信息,在世界任何地方,只要有计算机,只要与互联网接通,就可以获取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信息。网络媒体让受众感到了空前的平等与民主,这是传统媒体无法提供的享受与权力。
广播电视作为次于报刊媒体之后出现的电子媒介,第一次将信息传播过程变得“有声有色”。广播电视媒体兼具声画结合的视听特征,直观生动的视听传播形式天生具有吸引受众的魔力。
在媒介形态的演变过程中,新媒体总会在一定程度上兼容旧媒体的既有特性,互联网视听节目从媒介形态的本质上讲,仍属于网络媒体。但它既具备网络媒体不受时空限制的特性,又融合广电媒体丰富表现形式的视听特性,因此是目前为止最具复合性的媒介形态。
在传播主客体上,互联网视听节目汇合“点对面”的扩散特性和“点对点”的长尾特性,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从主体到客体,是一个“点”到“面”的过程。传统大众媒介机构这个“点”,向受众群巨大的“面”,进行传播,这种传播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随着“面”的不断扩大,而使成本不断降低,收益则随之不断增加。“点对面”的最佳传播效果是“点最小,面最大”,这符合传统媒体所属工业时代的经济规律。
进入网络时代以来,“长尾理论”取代以往的“二八定律”成为新经济时代的规律,长尾上不显眼的传播主体,也能对应数量庞大的传播客体。因此,互联网视听节目在传播信息时,两头都是个性化的独立个体,基本的传播结构是从一个独立的信息原点,到另一个独立的信息原点。当很多人关注到同一个事件时,这些独立的点,将自主地汇集成一个巨大的信息面。
互联网视听节目的传播主客体,一方面具备“点对面”的扩散特性,另一方面更多具有“点对点”的长尾特性。前者如新浪网的播客,借助于具备强势传播优势的门户网站这个“点”,力图使更多的人能看到播客内容,形成更大的“面”。后者更多表现为垂直网站,例如视频分享网站、各种专业论坛、影视类网站等,受众群为各种小范围的共同爱好者,网络视听节目到受众群的传播过程为典型的“点对点”传播。
在传播方式上,互联网视听节目结合单向传播的即时特性与互动传播的反馈特性。平面媒体和广电媒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都是单向传播,即新闻机构向受众传播,而不能即时接收受众的信息反馈这一环节;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而缺少公开就信息发表意见的途径。传统媒体由于“单向传播”这样一个“先天不足”的因素导致了反馈渠道的微弱,使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沟壑无法填平。
互联网在传播方式上的“先天优势”就是互动传播,即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受众可以直接进行信息反馈。网络视听节目在上传至互联网后,受众即可在第一时间内看到视听信息,同时即可发帖留言,进行有效及时的反馈。互联网视听节目结合了互联网和传统广播电视两者的优势,将互动传播与单向传播的优势结合,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在传播内容上,互联网视听节目整合传统媒体的专业性和个人媒介的原创性。借助于互联网,传统广播电视的传播空间将大大扩展,任何级别、任何大小的电台、电视台都可实现全球范围覆盖;广播电视稍纵即逝的不足将得到弥补,受众可随时点播,自主选择收听、收看、复制广播电视节目。广播电视具有专业水准的视听节目,将不局限在电台、电视台这样的平台上,受众通过网络在任何时间和空间都能获得。
网络给受众带来了更多的原创空间,尤其是个人播客的出现,使得网络的原创性优势得到了升级。原创的网络视频需要摄制人员亲自赶赴现场,这更加突出了原创性,同时也增强了其个性化程度。
在传播内容方面,互联网视听节目内容由传统影视的专业机构制作发展到草根类个人网民短片制作的大量涌现;在平台形态方面,网络视听节目的展现从传统面向用户单向点播平台,转化到用户互动分享为特征的播客形态。因此,互联网视听节目既具有传统媒体的专业性,又具备草根时代所需要的原创性和个性化,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网络视频的产业价值链
互联网视听节目因其复合传播模式而成为人类传播史上的一大进步,在给公众增加通过在线视听形式发表个人意见的同时,还将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但是要形成健康有序的网络视听节目新产业必须建立新秩序,形成可循环的产业价值链和健康的生态系统。
篇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风险 监管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改变了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运作模式,并凭借其高效快捷开放性的优势获得了快速发展。由于互联网金融是新鲜事物,其金融体系并没有得到发展完善,使其在不断扩张规模的同时,出现了新的风险和挑战。与传统金融相比,由于我国网络技术不够成熟、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以及监管机制的不够完善,互联网金融面临着更严谨的挑战和挑战。
互联网金融风险具有独独特性。
一、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独特性
互联网金融基于互联网技术来提供金融服务,互联网具有传播信息速度快,规模大、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因此互联网金融的风险跟传统金融风险相比更独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风险的可控性降低
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就是方便快捷。因此,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传播速度相比传统金融机构更快,传统银行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及时纠正差错或失误,及时制止或防止不利影响。互联网渠道是依赖数字化和数据库的,致使纠错空间降低,缩短了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和借鉴问题的时间,降低了风险的可控性。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点是多向性和互动性强,风险扩散速度加快。传统媒体的传播是单向传播,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信息的不对称性,风险可控性增加。而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相符,不熟传播者与被传播者的身份和空间限制,增加了风险。
(二)风险的传染性增加
传统金融机构通过独立经营、各自监管来运作,风险范围相对独立,传播性小。互联网金融的隔离有效性相对弱化,机构与客户之间互相交错、互相渗透,强化了了金融业和国家之间的风险关联。风险不但影响某家互联网金融机构,也迅速扩展到整体行业。一旦某个互联网金融机构发生风险,相关信息便快速通过互联网传播,扩大负面舆论的形成,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客户流失。
(三)风险的外部因素作用显著
对于传统的金融机构,金融活动的表现方式为货币信息的交换和传递,对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交换和传递过程,则用数字化信息的货币来代表,数字化信息流动速度快、流量范围广、流动数量大,一旦受到病毒侵袭、黑客攻击、系统破坏等问题,就会导致银行和客户利益损失。另外,当前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政府监管和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一些超级金融机构拥有操纵市场,转嫁风险的能力,从中获取不当利益,造成系统危机,影响整个行业的正常运营秩序,使互联网金融体系蒙受损失。
(四)风险的放大效应增强
互联网金融不但具有传统金融的风险特征,也扩大了传统金融的风险形式。互联网金融的技术安全风险,会增加出现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因素。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开放、自由传播信息的特点,使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会放大传统金融风险的程度及影响,并加大风险造成的破坏性和损失性。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分类
互联网金融结合互联网和金融两方面的特点,互联网只是依托和途径,核心还是金融。因此,互联网金融风险不但会扩大、加剧传统风险,还存在独特的风险,增加了预防监管的难度。互联网金融风险分为以下几种:
(一)法律监管与保障缺乏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法律风险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是监管法律缺失带来的风险;第二是违反法律法规带来的风险;第三是跨境司法管辖权法律风险。
1.监管法律缺失带来的风险
我国有关金融的法律法规的规制对象主要是传统金融领域,由于无法涵盖互联网金融的众多方面,更无法贴合互联网金融的独有特性,势必会造成一定的法律冲突。如有关互联网金融市场的企业准入标准、运作方式的合法性、交易者的身份认证等方面,尚无详细明确的法律规范。互联网金融企业极易游走于法律盲区和监管漏洞之间,进行非法经营,甚至出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等现象,累积了不少风险。网民在借助互联网提供或享受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将面临法律缺失和法律冲突的风险,容易陷入法律盲区的纠纷之中,不仅增加了交易费用,还影响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对应的较高的互联网金融技术环境中存在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对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控和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金融当中的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等的交易和支付过程均在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上完成,交易的虚拟化使金融业务失去了时间和地理限制,交易对象变得模糊,交易过程更加不透明,金融风险形式更加多样化。由于被监管者和监管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金融监管机构难以准确了解金融机构资产负债实际情况,难以针对可能的金融风险采取切实有效的金融监管手段。
2.违反法律法规带来的风险
(1)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套现风险
互联网金融企业还面临着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套现风险。套现是指利用不同市场中同种产品或接近等同的产品价格之间的席位差别来获利的行为,这是一种非常不正当的获利行为。最常见的是信用卡套现,将信用卡中信用额度内的资金以现金的方式套取,不支付银行提现费用就是信用卡套现。目前我国市场上主要的收单市场由银行占领。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其也在大力推广POS机抢占收单市场。在抢占收单市场的同时,信用卡套现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关的监管机制来抑制第三方套现行为。因此,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套现风险增加。
(2) P2P网贷领域的非法集资风险
P2P平台的债权转让模式和优选理财计划模式,就是亟须引起关注的互联网金融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债权转让模式是指,借贷双方不直接签订债权债务合同,而对期限和金额进行双重分割,由第三方个人(专业放贷人)先行放款给资金需求者,再由该第三方个人将债权转让给投资者,此时P2P平台成为资金往来的枢纽,不再是独立于借贷双方的纯粹中介,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有一定的相似性。依照最高法设定的标准,是否认定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核心问题在于资金流转行为是否形成了新的存款、债务或股权关系,专业放贷人是否有先获取资金放贷再转让债权的行为,是否将向社会公众吸收的存款划归自有账户名下,是判断是否触及法律底线的标准。由于目前尚未有法规出台,P2P非法集资的边界并未明确。
(3)电商平台的个人隐私泄露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一大基础是在大数据基础上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交易数据的敏感信息很容易被广泛收集,对客户账户安全和个人信息的保护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目前客户的信息数据丢失出现了不少案例,交易平台并没有在传输、存储、使用、销毁等方面建立个人隐私保护的完整机制,加大了信息泄露的风险。
电商平台数据库中存有所有客户的个人隐私数据,这些数据背后存在巨大的商业价值。很多机构和个人为了谋得个人利益非法出售隐私信息。虽然我国有关于个人隐私的法律,比如《居民身份证法》、《侵权责任法》、《刑法》等,但实际缺乏可操作性,客户被窃取信息后难以取证、损失也难以界定。泄露顾客的个人信息,给顾客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等,对企业信誉的损失巨大。
(二)技术风险
计算机病毒可通过互联网快速扩散与传染;此外,计算机操作系统本身就存在漏洞,且层出不穷,这就给利用互联网窃取别人隐私的黑客提供了温床。当人们通过互联网进行投资或融资业务时,也就将个人信息及资产暴露于互联网风险之前。
互联网金融平台因技术缺陷在某些特殊时刻无法及时应对短时间内突发的大规模交易也会产生不良后果。该风险主要存在于“七夕”、“双十一”、“圣诞节”等传统电商打折促销日。由于巨量网上交易集中在一天甚至某个时点,数据量远超于日常基准数量,极易出现系统不稳定、服务器故障等问题。淘宝、天猫、聚划算以及京东、当当等都是直接参与一日促销的主力电商,在过往几年的大促销活动中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页面崩溃、下单系统无法打开、银行支付系统拥堵等情况。
(三)信用风险
在网上“刷信用”“刷评价”的行为仍然存在,网络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会受到影响。另外,部分互联网平台缺乏长期的数据积累,风险计量模型的科学性也有待验证。所以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信息不对称依旧存在。随着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增加,近年来也发生了部分平台卷款跑路的风险事件。
以P2P为例,P2P平台一般强制要求借款人提供基础资料,自愿提供财产证明、学历证明等详细信息。一方面,此类信息极易造假,给信用评价提供错误依据,交易者也可能敌意隐瞒不利己的信息,导致P2P平台在选择客户时处于不利地位;另一方面,P2P平台所获取的资料存在滞后性、片面性,不构成“大数据资源”。
(四)货币风险
货币供给包括两个环节:中央银行供给基础货币和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记账货币。当经济低迷需要刺激经济增长时,政府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进而刺激私人投资和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当抑制经济的过快增长和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通过减少货币供给,提高利率,进而减少私人投资,抑制总需求。因此,如果现实货币供应量不能被有效估算的话,就会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从而产生货币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交易等是在网络虚拟世界形成的,并不是现实中的货币。我国尚未对虚拟货币进行政府监管。互联网金融虚拟货币的不当使用,会影响政府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从而产生货币风险。
三、建议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控制需要有效的监管。
在法律风险方面,完善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建立完善的市场退出法律机制。完善风险监管主体法律法规,完善金融业务法律法规,完善保护金融消费者权利的法律法规,完善打击互联网金融犯罪的法律法规。
在技术风险方面,完善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建设:开发具有高科技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增加在软硬件设施的投入水平;建立互联网金融的技术标准。
篇3
关键词:互联网 网络广告 互动性
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1-183-01
自从发明了电脑,互联网就使时空的距离缩短为零,整个地球被收缩成一个地球村。在互联网上,我们可以周游世界,大大地降低了信息的传播费用,达到信息的迅速广泛的传播。而互联网的互动性设计使得互联网成为很多的商家宣传产品形象的场所,因而网络广告也随之兴起。
1网络广告的发展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媒体高速发展,让很多的商家看准了这个拥有众多网民的互动空间。加之数字媒介的到来,出现了新的广告形式――网络广告。传统意义上的广告是指广告主通过付费的方式,运用媒体向特定的群体传达产品或服务等信息或观念的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基于此我们给网络广告下一个定义:广告主通过付费的方式,运用互联网媒体向特定网络用户传达产品或服务等信息或观念的一种信息传播活动。由于互联网缩短了时空距离,因此,网络广告目前已成为发展最快、最有影响力的一种广告形式。
2网络广告的互动性
互联网不仅具有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介能够及时广泛传播信息的一般功能,而且还具有多媒体、实时性、交互性传播新闻信息的独特优势。我认为网络广告的特性首先更多地表现为互联网作为媒介的特性。
2.1精准性
走到今天的数字化时代时,信息的不对称被打破,消费者的洞察力提高,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一对一的行销将变得尤为重要。这将是网络广告发挥互联网的一对一性,实现信息传播和行销效果最大化的时候,是网络广告对于其它类型的广告的最显著优势。
2.2互动性
互动性是网络广告所独有的特性,网络广告的互动是随时、多次和持续的互动。这样的互动使人机的交互更有可能胜于人与人、面对面的互动,因为它利用了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它使交互可以借助图形、声音,可以超越交互双方的知识范围。
2.3多样性
网络广告形式多样。“交互式”网络广告的出现,使消费者拥有比面对传统媒体更大的自由。他们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是否接收,接收哪些广告信息。一旦消费者做出选择点击广告条,其心理上已经首先认同,在随后的广告双向交流中,广告信息可以毫无阻碍地进入到消费者的心中,实现对消费者100%的劝导。
目前,网络广告以其独特的互动性、多样性和精准性,彰显出与目标受众沟通时的无限魅力。网站本身发挥网络媒体的平台优势,不断规范自身,整合资源,为网络广告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对网络广告的理性认识
网络不同于传统的大众媒体,要充分地分析所有广告受众的需求。广告受众就是广告信息的接受者,信息传播的目的地,所有的上网用户都是互联网媒体广告的受众或潜在受众。由于网络所具有的高科技性,使得互联网媒体广告的受众都是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同时这些群体经济状况较好,具有巨大的潜在购买力。
网络的交互特性,使受众可以自由地选择浏览的内容,而且网上内容极大的丰富,受众有着宽松的选择余地,所以网络媒体是一种被动点选,没有传统媒体的强迫性阅读特点,这既是一种优势同时又可以说是一种不足。
另外,网络的管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首先,完善网站自身建设,禁止不健康广告在网站内传播,提高网站整体形象。其次,有关政府部门加大对网络广告的监管力度,开设有奖举报热线,政府严厉惩治不法分子在网络资源中的恶性传播行为。再次,提高网民自身的网络修养,对不健康信息进行屏蔽,拒绝登录非法网站。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网络广告环境的营造和改善,网络广告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广阔,形式也会越来越多样化,网络广告必将走向交互性、趣味性、关联性和精准性相统一的道路。
4结 语
互联网络作为一种大众信息传达媒体,已经成长为第一大众传媒。网络广告未来的趋势将会是传播更快、更具互动色彩,与电视广告的连接性也将更加紧密。中国网民近几年来的日益增多也为网络广告的发展奠定更加强大的用户基础,他们对网络广告的要求有别于其它媒体,水准要求也更高,这使得网络广告的发展更加趋于主流以及个性化。21世纪是媒体整合的世纪,是媒体创意的世纪。设计师为迎接新的世纪,需要把握多种传播媒体和多种传播方法、传播技能,需要在“网络思维”的关照下重新反省,政府有关部门也应给予网络以更多的关注,共同营造内容健康、环境优美的网络空间。
(课题项目:本文系聊城职业技术学院项目课题“关于聊城城市品牌形象塑造与传播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LZY11))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M].深圳新世纪出版社,2002.
[2]尹定邦.图形与意义[M].湖南科技出版社,2003.
[3][美]唐.泰普斯科特.数字化成长―网络时代的崛起[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篇4
在大机遇之下, 移动广告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比如, 如何更多释放广告价值、 如何让移动流量变现、 如何在移动设备上有效展示广告、 如何使移动广告更加个性化、 如何挖掘出移动搜索广告的价值等。
2012年中国移动市场规模达到1.96亿美金, 移动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迅速、 市场潜力巨大、 前景诱人的行业之一。 在大机遇之下, 移动广告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比如, 如何释放更多的广告价值、 如何让移动流量变现、 如何在移动设备上有效展示广告、 如何使移动广告更加个性化、如何挖掘出移动搜索广告的价值等。
关键点一:发掘移动互联网特性。
移动终端的随身性直接成就了移动互联网营销的随时随地性: 移动互联网正在重新定义着生活的方方面面, 甚至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习惯, 并从时间和空间上改变着传播的媒介形式。移动终端的随身性, 不但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使用移动互联网, 也使品牌的营销渗透到人们大量的碎片时间中。此外,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有一个特点, 他们会以某种相同特质聚集为一个群体, 群体之间有明显的特征。 这样, 品牌就可以通过各种系统, 实现时间和空间、 终端、 行为以及属性等信息的精准匹配, 准确地找到受众。
关键点二:传统网络巨头扎堆移动互联分蛋糕。
百度、 腾讯、 阿里巴巴、 奇虎360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在为进入移动互联网这个新领域进行着不懈努力和探索, 加紧布局属于自己的移动互联网版图。 比如在软件上扎堆宣布和手机硬件厂商合作推出自己的智能手机, 目标均是为了抢占移动互联网终端市场。
关键点三:3G网络和智能手机快速发展,促进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稳步提高,带来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根据《第3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 统计, 截至2012年6月底, 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 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 手机网民占据网民总数的比重也在逐年递增; 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 在中国, 庞大的移动互联网网民数量, 推动着移动互联网市场的迅猛发展。 尤其是近两年间, 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以100%左右的速度飞速增长, 成为目前中国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 移动互联网的增长, 成为2012年互联网广告市场广泛关注的焦点。
关键点四:采用有效的移动互联网营销方式,成就事半功倍
制作富有创意的App: 移动互联网下, 与消费者进行沟通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便是能够进入到消费者的移动终端界面。 通过制作富有创意的移动客户端, 让用户下载并且持续使用, 达到有效的移动营销效果。
充分发挥移动设备的互动、 分享功能: 移动设备的一大特点是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互动和分享, 消费者一旦认可产品、 品牌、 广告、 活动等, 就会主动地分享。 企业充分利用其这一点, 可以很好地达到口碑营销的目的。
关键点五:微博、微信及二维码等移动应用成为与消费者沟通的重要渠道,在移动终端充分发挥其“微”作用,促进消费者网络购买行为以及后续的互动和口碑的产生。
微博的高度开放以及移动互联网的不受地域限制等特性,使得用户能够及时的与获取消息并迅速传播。 利用这一特性, 厂商即时产品与品牌相关信息, 使其在受众中不断传播, 继而提高知名度。
微信最能体现网络营销价值的功能便是融入LBS元素的服务功能, 它精准定位作用对于某些行业在投放促销信息时起到一定的作用。 例如, 有针对性的新店的地址、 礼品赠送、优惠活动等信息, 吸引更多的顾客到场。
二维码的出现, 为企业的移动互联网营销提供了另一种好的方式。 用户通过使用手机内的扫描软件, 扫描二维码, 就可以迅速获得二维码内的信息, 然后通过手机的网络功能, 迅速实现与广告的互动。 原来 “遥不可及” 的广告, 变得 “触手可及” 。
篇5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 自媒体 传播特性
微信公众号是在腾讯微信公众平台上向全社会开放的一种自媒体服务形式。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个人、企业、社会团体都可以申请一个公众号来实现与特定受众群体的沟通、互动。微信公众平台在2012年8月正式上线,目前平台上注册的公众号的数量现已经突破1000万。庞大的用户群体,使微信公众号成为当前最具影响力的自媒体形式之一。本文在综合考察微信公众号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与总结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特性。
一、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自媒体形式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不断增加。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网民中使用智能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4年85.8%提升至90.1%,智能手机是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首要设备。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使整个社会进行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微信是腾讯公司在2011年1月推出的一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即时通讯服务工具。微信自上线之后,用户的数量的发展非常迅速。微信公众号是在微信基础上拓展出来的一个功能组件。人们每天浏览微信的频率非常高,由于微信公众号与微信是相互连通的,相应就为促进了微信公众号的浏览。另外,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也更愿意通过手机来传播信息,加之微信公众号不像微博那样有字数限制,且能够兼容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因此,其就成为手机中利用率非常高的自媒体形式。目前平台上注册的公众号的数量现已经突破1000万。庞大的用户群体,使微信公众号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移动互联网自媒体形式之一。
二、多元化与平等性的传播主体
微信公众号所在的微信公众平台是自由开放的,其类型分为订阅号、服务号、企业号。其中面向社会大众的是订阅号,其功能是为订阅公众号的用户传达各类资讯。这类微信公众号是向全社会开放注册的,其后期的编辑、等操作也非常便捷。正是公众号的这种“零门槛”的特性,使其几乎可以被任何人所拥有。这一状况使其在传播主体方面呈现出多元化和平等性的特点。
第一,微信公众号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在WEB2.0时代,网民不再只是网络信息的浏览者,还是网络信息的制造者。因此,WEB2.0时代的媒体传播的鲜明特征就是自媒体传播。作为移动互联网上的重要自媒体,微信公众号的便捷性,使得人人都有了拥有自己的传播媒体的可能。在2016年我国十大微信公众号中,只有《人民日报》、央视新闻这两个公众号是媒体所有,其余的冷兔、任真天、十点读书、占豪、卡娃微卡、美国内参、视觉志、点点星光等皆为个人创立和拥有。在这些公众号的内容类型包括搞笑、荐书、时政评论类、生活等。因此,多元化的传播主体传播多样性的内容,可以满足多样性受众的信息需求,这是微信公众号的一大特点。
第二,微信公众号传播主体的平等性。微信公众号的便捷性使得每位公众,甚至是社会“草根”,都可以在的自己的公众号中信息。公众号的这一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公众的媒体接近权。所谓“传媒接近权”是指大众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皆应有接近、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微信公众号在受众信息传播上的平等性,拓宽了公民发表言论的渠道,是社会民主发展的标志。当然,传播主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自的增加,也为相关部门对内容的监管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一对多的传播系统结构
传播就是信息从传播者借助传播媒介而流向接收者,因此传播具有明显的过程性。在传播过程中,各部分相互协调,相互作用,使整个传播活动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性整体。传播活动的效果与传播系统的结构特点密切相关。一个适合的传播系统结构能够不仅能使信息准确无误的传播,还能够达到传播者的预想的效果。
在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结构中,其信息的者是唯一的,他们或是注册者,或是运营者。公众号中的信息向所有微信用户开放。微信用户只是通过“订阅”,即可获得者定期更新的内容。而订阅者可以通过“点赞”、“留言”等方式反馈信息。由此可见,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系统结构是一种“一对多”的结构,即一个信息传播者借助微信公众号这个平台对应众多的“订阅者”。而这一传播的结构模式也为微信公众号的传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一,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在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即时性是客观要求。作为微信的一个功能组件,公众号也具有即时通讯的特点。者在推送信息后,所有的“订阅者”即刻就能接收到信息。因此,微信公众号的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这也是人们喜欢把公众号作为自己的自媒体平台的重要原因。
第二,凸显了大众媒体属性。所谓媒体性,就是指传播媒介具有向社会大众进行“广播”的能力。微信公众号“一对多”的传播结构恰与此相符,由此也就使其具有了媒体属性。微信公众号的这一特点就要求者充分重视公众号的社会责任,按照媒体的规范性要求信息。
第三,实现了信息点对点的精准传播。由于用户是通过“订阅”的方式获得传播者推送的信息。从单一订阅用户的角度看,这种一对多的传播结构,就表现为传播者与“订阅”用户的点对点的精准传播,从而使信息的传播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四、碎片化和手机特性的传播内容
传播内容就是被传播的信息。而传播内容必须借助传播媒介,才能被接收者所接收。因此,传播内容与传播媒介必须要相互适应。由于媒介相对固定,因此传播内容的特点往往是由传播媒介的特点所决定的。
微信公众号是手机媒介的一种应用,而手机媒介是移动互联网代表性媒体形态。因此,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内容特性就要反映手机所代表的移动网络媒体的传播特性。而这一传播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碎片化和手机媒体的适应性
第一,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内容是碎片化的。所谓碎片化是指网络内容并不是以完整的、条理分明的、系统性的面目出现的,而是呈现出杂乱无章的、非线性的“碎片化”状态。作为移动互联网媒体的应用,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内容也是碎片化的。这主要表现为:传播者每次推送的具体信息都是不固定的、并列的。这是由微信公众号作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特性所决定的,是所有网络媒体共性特征。
第二,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内容符合手机媒体自身的传播特性。由于手机的界面屏幕相对较小,且信息的传输还有流量的限制,因此,人们用手机的阅读方式主要是以浅阅读为主。为此手机媒体的内容特点往往呈现为短小精悍、图文结合,极少有长文。与此相适应,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内容也是非常简洁,文字表述在对内容进行充分表达的同时,也是追求短小精悍、简单易懂。在版面设计上注重视觉传达,突出图片在迅捷传递信息方面的作用,在字体上强调简捷,字号、行距都较大,以凸显手机阅读的适应性要求。
五、主体性强的传播受众群体
如前所述,信息传播的过程就是传播者将信息借助传播媒介传达给受众的过程。因此在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中,除了传播者和传播媒介之外,受众特点和心理需求也是重要因素。在传播中,受众是接受主体,其接触媒介而获得信息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基于此种认识,20世纪40年代传播学的研究者就提出了“使用与满足”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的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而人们接触媒介的行为取决于两个条件:媒介接触的可能性和媒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求。
微信公众号的媒介方式就是手机媒体。目前手机的普及率非常高,这使得人们可以非常便捷的利用自己的手机来使用微信公众号。这是微信公众号能够被大众所广泛接受的一个基础性条件。除此之外,微信公众号是需要“订阅”才能浏览,而用户的“订阅”行为是基于其自身的需要而进行的自主。因此,影响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的重要因素就是用户的“订阅”行为。由此使得在微信公众号的信息传播中,受众的主体性地位非常突出。
受众的主体性地位对微信公众号传播者来说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必须坚持“内容为王”。因为只有不断生产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优质内容,才能增强用户的使用“黏性”。二是要注重品牌营运。由于微信公众号的数量很多,内容同质化比较严重。因此,只有那些具有优质内容的品牌“大号”,才能获得非常高的用户关注度。
综上所述,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传播平台,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是日益增强的。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研究,分析其信息传播的特性和规律,总结梳理其实际应用中的理念和技巧,从而发挥微信公众号在社会信息传播方面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李正良.传播学原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篇6
关键词:互联网;国际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2-0131-02
当今世界各国都把互联网作为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扩大国家影响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采取各种措施谋求优势地位,扩大在网络空间的影响,抢占国际传播的制高点。借力互联网,充分发挥其在国际传播中的优势, 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是顺应世界传媒发展趋势,实现我国媒体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是更好地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向世界说明中国的需要;是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竞争,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是打破西方舆论垄断,促进世界信息传播秩序更加公正合理的需要。
一、国际传播中互联网的作用
互联网时代,由于传播主体的“大众化”以及高速度、大容量和极具开放性的信息传播渠道的开通,国际传播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传播或一部分国家对另一部分国家的传播,而成为全球一体化信息平台上的传播。由于这个一体化信息平台的形成,国际传播逐渐淡化了“国际”的色彩,全球传播也就成为国际传播的高级形态。在国际传播或全球传播中,互联网的作用表现为:
(一)互联网将打破西方的话语霸权和新闻垄断
传统媒介时代,西方媒体凭借高度发达的媒介体制和媒介实力,牢牢掌握了国际信息的和话语的垄断,国内媒体在国际舆论界几乎处于“失声”状态。 “全球化传播时代的传播技术进步导致了传播成本的降低,加上媒体关系相对呈现宽松趋势,从而为弱势国家、群体和个人提供了发出自己声音的机会”。互联网拥有的不限疆域、不限时间、不限民族的一系列发展特性,都将有利于打破西方的话语霸权和新闻垄断。首先,通过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传播,能够打破西方对他国信息传播的制约和排斥,促进信息流通渠道的畅通,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公平性。其次,利用互联网即时快捷的特点,有利于打破西方新闻传播的封锁性。互联网把整个世界即时地连接在一起,同时为众多的个人和非专业组织、团体进行信息传播提供了极其快捷的方式,网上信息的流动越来越脱离国家和政党的控制。再次,利用互联网自由参与的特点,有利于打破西方新闻传播的垄断性。
(二)强化了社会公众的国际传播意识
传统媒体时期,由于传播技术手段和条件的限制,跨越国界的信息传播大都以国家为主体进行,广大公众只能作为信息传播被动的接收者。而网络传播中每一个网络、每一网计算机都具备网上信息的功能。互联网出现以后,人们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随之发生了改变,由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变为主动的信息者,相应地,人们参与国际传播的意识也大大增强了。网络时代的个人参与不再是以简单的、小范围的人际传播形式出现,而是以大众传播中的“大众”一员的主体身份出现;不再通过人员交流、商品交换的形式间接地传播信息,而是作为传播主体发表言论、参与意见,形成舆论。
二、网络时代国际传播的特点
(一)国际传播和国内传播实现“零时差”
传统媒介,从报纸、广播到电视,对国内公众的传播和对国外公众的传播通常是分别进行的,而且两者之间传播有相当大的时间差,通常是先进行国内传播,经过一系列环节才能进入到国际传播通道。而互联网则使两者的传播同时并进。网站一经设立,它既面向国内公众、也面向国外公众;新闻信息一旦上网,就会传向世界各个角落。同时,对于很多事件的报道,国内的媒体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抢到第一手信息或者有了信息源而没有进行报道,很多个人或者国际媒体把这些信息到互联网。这样,互联网共时性、全球性的传播特点使得网络时代的国际传播摆脱了传统媒介时期先国内而后国际传播的演进模式。
(二)由一元到多元的传播主体
由于传播技术手段的限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国际传播的主导者是国家,是代表国家行使管理职能的各国政府。各国政府不但通过大众传媒向外传播信息,还承担着国际传播控制者与管理者的职责,即大众传播中所谓“把关人”的职责。互联网的出现,使国际传播中的传受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互联网将千家万户连接起来,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连接起来,只要具备上网条件,任何人都可以摆脱相对封闭的区域性的信息环境,进入开放的、无疆界的信息空间。在这个信息空间里,人们不仅可以自主性地寻找和接收信息,作为信息传播客体而存在,同时也可以主动信息,成为信息传播主体中的一员。网络传播带来的传受关系的变化,使国际传播形态发生了相应变化,其结果是,国家不再作为主要的或唯一的传播主体主导传播过程,政府之外的其他机构与个人也摆脱了依附地位,成为传播主体。这就使国际传播主体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一元走向多元。
(三)从平面阅读到多维阅读
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受众被动地接受信息服务商提供的数量有限的信息,在网络传播环境下,由于海量信息的存在,受众越来越倾向于浅阅读,他们更多地采用浏览式、碎片化、跳跃性的阅读方式来获得信息或者进行娱乐;同时,受众也不单单满足于文字、声音、图像等单一媒体传达出的信息而更加青睐于多媒体化阅读,各种各样的社交网站、视频分享网站、主流的门户网站成为网络时代受众喜爱的多媒体阅读“基地”。网络时代的受众同时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博客、微博、维基、社交网站、视频分享网站等Web2.0应用不断涌现,受众的互动意愿持续提升,参与热情不断高涨。同时,得益于网络传播的全球性,受众的关注焦点逐渐跳出国内视线,国际事件、国际热点越来越“飞入寻常百姓家”。一国国内发生的事件,经过互联网的传播和放大,可能会对整个世界造成影响。
(四)传播内容突破单一的信息提供
传统大众媒介国际传播的内容,以信息的传递为主,相对而言较为单一。报刊、通讯社、广播一般以传播新闻、提供信息为基本内容。而网络传播的内容则有空前的变化。除了快速、及时、海量传播新闻和各类信息外,还提供极为广泛多样的服务。诸如影视、体育、娱乐节目和电子游戏,通信、通话、短信服务,文档、图片、数据、声像资料的传递或下载,网上购物、网上交易、电子商务,网上论坛、网上教学、学术交流等等。互联网络把国际间的新闻信息交流和多种服务融会交织在一个平台之上,已成为国际范围内开展交往的重要天地。
三、借力网络进行国际传播的对策
(一)加大投入,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网络平台
国际传播是关系国家形象塑造,国际影响力提高的重要举措,而当前,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与西方国家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美国的ABC、CNN、PBS、MSNBC等大广播公司均已上网播出,仅CNN的网络版每天就有350多万用户访问。全球现有的3.2亿网页中,80%的信息源自于美国。目前我们还缺少像CNN、BBC等这样在国际上能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媒体巨头,因此对互联网的关注和投入必须成为政府施政的重要措施之一。“打造一流媒体,切实提高传播能力”,把提高国际国内传播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积极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传播体系,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国内国际传播平台。
(二)增强网络媒体的公信力,提高传播的影响力
1999年,黄晓芳在《公信力与媒介的权威性》中将“公信力”定义为“媒介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在社会中有广泛的权威性和信誉度,在受众中有深远影响的媒介自身魅力”,这是新闻传播学界较早地提出公信力概念的文章。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决定其影响力。但是,现阶段,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尚不能达到和传统媒体相匹敌的程度。概括起来,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网络这一媒体自身的匿名性这一传播特性决定。另一方面,互联网以及网络新闻的法规还不完备, “把关人”的作用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网络上的信息不能得到有效地监管和控制,严重影响着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中国首届域名大会上的《中国域名产业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的域名总量达到1682万个,其中CN域名注册量达到1357万,位居世界第一。面对庞大的互联网群,政府、网站等应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引导网民提高媒体素质,增强自律意识;另一方面,各级政府机构应进一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加大立法力度和监督力度,建立健全一整套系统规范的管理体制,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增强网络媒体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着力培养善于利用互联网的国际传播人才
高素质的人才是媒介竞争的核心资源之一。当前,我国亟需一大批具有一流的外语能力,具备较高传媒素养,掌握现代传播技术,通晓国际各项规则的国际传播人才。为此,我国必须根据网络时代国际传播的特点和要求,着手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扶持国内高校相关学科的发展,构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对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除了政治意识、中国立场、外语水平、文化修养外,还亟待加强新媒体应用能力,以及基于互联网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教授学生如何利用博客、微博、社交网站、视频分享网站和Skype等当前最新最热网络传播方式获得新闻线索、采访新闻人物、研究新闻主题、和推广新闻等。
在国际传播中互联网将不再是第四媒体,它将成为主旋律。全世界的媒体都将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这给我国进行国际传播提供了巨大机遇。我国要把互联网作为提高对外传播能力、扩大国家影响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采取各种措施谋求优势地位,扩大在网络空间的影响,抢占文化传播的制高点。
参考文献:
[1] 李希光,周庆安.软力量与全球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 刘上洋.互联网将打破西方的话语霸权和新闻垄断[J].网络传播,2 008(7).
篇7
关键词:互联网;平民化;艺术
21世纪以来,艺术平民化的趋势日益显著,艺术平民化是人们对美的基本需求,越来越多的平民参与到艺术创造与传播中。互联网信息技术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彻底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另外,互联网信息技术也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土壤。近年来,已经涌现出一大批数据化艺术,但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样给艺术发展造成一些困扰。信息技术降低了艺术传播的成本,同样降低了艺术抄袭的成本,导致艺术大众化,使艺术失去独特性。下面将深入研究互联网信息技术对艺术平民化的影响。
1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20世纪40年代,随着全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克的问世,人类逐渐进入数字信息时代,各种新兴技术不断涌现。尤其是近30年来,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彻底颠覆人们的生活方式,技术的革新不仅仅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样影响着人们对物质层面的认识。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使用成本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接触并使用网络,网络为人类信息传递提供了新途径,同时加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变革。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各种文化的相互渗透提供了平台,人们的视野已经不再局限于生活界限之内,东西方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各个阶层之间的文化交融更加深入。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背景下,物质基础的变化延伸到了思想层次,现代艺术的内容也更加丰富。互联网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物质世界,在艺术方面的影响也呈现出多维性,艺术的表征形式很多,包括风格、依托媒介等。而艺术的核心则是形式之下的理念,这种理念反映出人类对自身与外界的思考,涉及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扩展,人们很早就开始了互联网与艺术的思考,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了人类对社会的实时把握,不同文化体系的差异性被不断削弱,最大限度提高了交流的效率。
2 艺术应该平民化
艺术平民化,指的是将艺术创造、审美活动实现大众化。古代社会体系中,艺术是王公贵族所特有的精神享受,平民很难接触艺术。一方面平民没有经济条件支持艺术;另一方面古代等级森严,艺术是少数人的特权,社会底层平民无法接触上层社会的艺术。以中世纪欧洲艺术为例,欧洲大部分的艺术家、艺术创作资源等均集中在少数上层阶级,平民没有资源支撑艺术创作。很多平民难以解决温饱问题,更不可能有时间与精力去欣赏艺术,而且平民也没有权利接触、参观这些艺术作品,艺术被束之高阁。而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艺术创作资源更加公开化,网络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多元化的素材,人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欣赏艺术作品。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艺术的传播速率,在互联网自媒体的时代背景下,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人们也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与艺术家的平等互动。
艺术平民化有利于艺术的发展,亲近民众的题材增加,有利于创作者从更多的角度,在更多的领域去创作和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创作出来的艺术也就更贴近于生活,更能被大众接受和理解。同时,越来越多的人能参与到艺术的欣赏和学习中来,也就有更多的人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思想。在21世纪初,当钢琴、绘画等,被作为兴趣进入民众的生活中以后,也就涌现出来了越来越多有能力和天赋的人,以及优秀的作品。
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了艺术的平民化,将艺术发展至平民,艺术家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素材,甚至改变原有的艺术技巧、艺术风格、艺术题材等。艺术的范畴被巨大地拓宽,每一个人都可以利用网络传播自己的艺术,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形势。以科学的角度解读网络平民化艺术,网络平民化艺术呈现出了人类思维的真实性、尚美性以及纯粹性,而互联网恰好可以将以上三种人类的思维特性进行完美统一。随着自媒体形式的扩展,网络平民化艺术正在进一步深化。
3 平民化艺术更贴近生活
艺术贴近百姓生活,艺术来源于百姓生活,艺术表现百姓生活,就是艺术平民化。艺术是奢侈品?这种说法是错的,我们可以说艺术品是奢侈品。人们追求艺术和美是一种天性,当社会发展到某些时候,奢侈和财富也是一种追求,所以当艺术具有形态时,也包含了奢侈!“一种文化现象,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借此宣泄内心的欲望与情绪,属浓缩化和夸张化的生活。文字、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任何可以表达美的行为或事物,皆属艺术。”以上是艺术的定义!应该说艺术也是起源于常态吧?
艺术平民化借助网络实现了艺术的升华,平民化艺术就是艺术升华后的结果,网络平民化艺术仍然面临着各种危机与问题,均具备双面性。互联网信息技术为艺术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给艺术带来了新的挑战。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全球信息呈现爆发式增长,人们获取信息的效率更高,而且网络信息的传播削弱了阶级壁垒,但网络平民化艺术也造成了艺术标准化的问题,人们接受着各种相似艺术的冲击,导致人们出现审美疲劳。另外,互联网信息技术毕竟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体现,其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高效沟通,而高效沟通模式会削弱彼此之间的差异,抹杀了个人、民族的文化特性。人们更加愿意将时间利用在个性化、独具匠心的作品上。艺术的最大魅力就集中在生命力与感染力上,而生命力与感染力就体现在独特性之上。
网络平民化艺术存在同质化问题。人们不能保护自身艺术的权利,所以艺术被无限复制、粘贴。除此之外,网络平民化艺术导致人们习惯性的标新立异。这种风格被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很多艺术糟粕正是迎合了人们的这种猎奇心理。革新与同质已经成为网络平民化艺术的主要冲突。网络平民化艺术并非抄袭与侵权,网络平民化艺术应该尊重艺术家的创作,保证每一项艺术作品的权益,艺术家们可以通过网络来举办艺术展览,有效解决同质与创作之间的冲突。网络平民化艺术并非廉价,任何艺术作品都是无价的,网络革命改变了人们的艺术空间,数字虚拟技术已经成为网络平民化艺术的未来趋势。就整体改变而言,网络平民化艺术的机遇优于挑战,网络平民化艺术可以提升大众审美意识,最大限度调动人们参与艺术的积极性。因此,网络平民化艺术对人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郭峰.当代中国艺术市场及其互联网经营模式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
[2] 唐玲玲,梁辰凌子,王冠.“互联网+”下我国艺术电影发展的新出路[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5(Z1):105-110.
篇8
北京市微博客实名制管理的三个层面
从目前所公布的内容来看,《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所采取的管理框架仍是多头管理模式,其具体内容涉及到微博客管理的三个层面。
第一,在政府管理和行业自律层面,该规定明确了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所应承担的责任。该规定第十一条称,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管理部门、市公安机关、市通信管理部门、市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微博客发展管理的相关工作。该规定第十二条认为,网络媒体协会、网络行业协会、通信行业协会等行业组织也应承担相应的行业管理责任。可见,该规定一方面强调了政府相关部门所具有的管理职责,另一方面也认为行业自律是进行微博客管理的重要环节。
第二,在微博客服务运营层面,对于微博客服务运营商在实名制管理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该规定第七条要求开展微博客服务的网站,应当建立健全微博客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技术安全防控措施;建立健全用户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保障用户信息安全,严禁泄露用户信息。第八条规定,开展微博客服务的网站,应当建立健全信息内容审核制度,对微博客信息内容的制作、复制、、传播进行监管。由此可知,在微博客管理过程中,政府管理和行业自律并非微博客管理的核心内容,微博客服务运营商在进行内容审核和用户信息保护方面承担了相当重要的管理职能。
第三,在用户微博客传播方面,对用户的传播身份真实性和传播内容真实性提出了明确要求。该规定第九条明确要求,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注册微博客账号,制作、复制、、传播信息内容的,应当使用真实身份信息,不得以虚假、冒用的居民身份信息、企业注册信息、组织机构代码信息进行注册。该规定第十条对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违法利用微博客制作、复制、、传播的相关内容信息进行了明确。意即在微博客传播平台上,要对微博客用户从传播身份真实性和传播内容真实性两方面进行较为严格的管理。总之,从该规定的内容来看,微博客传播更多的管理责任仍集中在微博客运营服务商层面,对其所承担的内容审核、用户信息安全等责任都进行了特别强调。
互联网传播领域的实名传播和实名制管理
匿名传播和实名传播,听起来似乎是和互联网、手机、微博客传播密切相关的概念,但是,从传播史的视角来看,其实匿名传播和实名传播并非互联网时代所特有的现象,而是传播世界的常态现象。
客观来看,匿名传播未必一定导致恶的社会影响,实名传播也未必绝对产生善的社会影响。匿名传播和实名传播都是传播世界的固有现象,都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匿名传播是相对的,实名传播是绝对的。表达自由与否和实名传播方式、匿名传播方式没有特定的关联。在实名表达自由受到抑制时,表达者会自然寻求匿名状态下的表达自由。如果匿名状态下的表达自由也受到严格的制约,那么传播世界的交往空间就会变得相对狭窄。笔者认为,从逻辑上讲,实名传播的真实感有助于推动类似微博客这种移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独立传播者通过发挥微小的力量参与社会治理,这种微博客传播的真实感在于构建一个由亿万个真实参与者构成的公共空间。而较为理想的情形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虚拟世界里呈现真实的人生,讨论真实的问题,进行真实的交往,并推进社会问题得到真实的解决。
但是匿名传播所具有的传播价值也不应受到忽视。实名传播和匿名传播在互联网传播世界也都是固有的传播状态。从互联网传播治理的角度来看,是否在互联网传播空间实行实名制对于互联网传播治理并非最为重要或唯一的治理方式。
在进行互联网实名制管理方面,韩国的例子耐人寻味。为了规范互联网传播秩序,韩国从2007年7月开始实行互联网实名制。不过,韩国媒体2011年12月底相关报道显示,韩国将从2012年起开始推进在互联网上限制使用个人身份证号码的方案,以防止个人信息的泄露。韩国放送通信委员会称:“从2012年起,每天访问人数超过1万的网站不得收集并利用身份证号,从2013年起,这个范围扩展到所有网站。”这种对于互联网实名制的调整主要的原因是在互联网实名制实行之后,韩国网民的个人信息以及身份证号在15个国家的逾7500个网站广为流传,造成了对互联网用户的伤害。一家韩国门户网站的网络保安负责人认为:“尽管网络的保安技术不断发展,但黑客们总是想方设法开发新的技术来攻击。只有网站不保存像身份证号等能吸引黑客的重要信息,才能减少由黑客引起的个人信息外泄事件。”当然,用户信息安全只是引起互联网实名制反思的一个诱因,互联网用户在公共空间的表达自由度也是一个考量因素。笔者认为,从韩国互联网实名制的发展变化历程来看,对于类似互联网公民新闻之类的传播形态而言,可以对用户进行实名制管理;但是对于一般的互联网交往和娱乐而言,也无必须实行实名制的必要。
篇9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模型;稳定性;控制
1.计算机病毒的主要特征
计算机病毒在运行的过程中,尤其自身存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非授权性入侵以及破坏性,对计算机病毒特征的讨论,对防控计算机病毒有重要作用,下面笔者对计算机的这两种主要特征进行具体阐释。
1.1非授权入
计算机用户在启动计算机程序的时候,只有系统程序是计算机自行启动,其余的都需要用户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性启动,计算机根据用户发出的指令为用户正常运行计算机提供硬件和软件的支持,一直到用户关闭这项程序。计算机正常程序的运行都是按照用户个人需求以及主观意愿,因此,都需要计算机内局域网为其提供授权许可[1]。计算机病毒在操作运行程序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也就意味着用户在运行计算机的过程中,并不知道计算机病毒的存在,导致病毒已经入侵计算机程序,而用户却一无所知,用户在使用改程序的时候,计算机就会被病毒所控制,盗取相关的数据信息,用户依然不知道。
1.2破坏性较大
任何一种计算机病毒在入侵计算机后,都会对计算机产生很大的破坏性。计算机病毒还能够感染软件程序,甚至还能够破坏计算机的硬件设备,造成整个计算机系统运行瘫痪,无法正常运行。计算机病毒一旦成功入侵计算机系统,开始攻击计算机时,首先攻击的就是计算机的主系统,通过相关程序的操作,篡改其他系统的操作权限,进而使掌控病毒的入侵者控制整个计算机的运行,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已经不能够强制将病毒移除。
2.控制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的方法
通过计算机病毒传播的特点进行划分,可以将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分成三大类,即通过邮件进行病毒传播,局域网内的病毒传播以及通过互联网进行病毒传播,由于病毒本身有其特性,因此,在对病毒进行控制的过程中使用不同的方式,所以,针对病毒传播的特点,控制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的方法也相应的分成三大类,电子邮件病毒控制方法、局域网络病毒控制方法以及互联网病毒的控制方法。
2.1电子邮件病毒控制方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各种即时通讯方式以及电子邮件的发展,比如facebook、微信、微博等,每天都大量信息被接收,大量的电子邮件在互联网中发出或者被接收,在收发信息、邮件的过程中,以及传播带有病毒的网页链接或者有毒文件,因此这部分区域也成了病毒传播的高发区。自从2000年始,千年虫病毒在互联网中出发,之后出现了熊猫烧香的病毒,最近几年普遍存在的手机僵尸病毒,这些病毒都是通过网络邮件进行传播扩散的,给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性。如果想要彻底控制这种类型的病毒的感染以及传播,就要从源头开始控制和治理,首先要对邮件服务器进行改装,给个人或者企业所用的电子邮件服务器安装自动拦截系统以及病毒查杀软件系统,以保证接收的软件中没有病毒,在转发邮件的时候,也要开启软件的防御功能,在保证病毒已经被处理后再进行转发。与此同时,用户在操作邮件这个软件系统的时候,要提高警惕性,拒收来路不明的软件,如果想要查看这个邮件,要先开启计算机的杀毒软件,扫描完无毒后,再进行相应的操作。
2.2局域网病毒的控制方法
通常情况下,通过局域网进行传播的病毒扩散速度相当快,危害也最大,局域网内的计算机被病毒感染后,会导致文件丢失或者损坏。一部分病毒要对硬盘格式化后才能解决,这也说明局域网内病毒传播很难解决,并且其破坏性很强,并且影响范围广。如果要控制局域网内的病毒传播,就要保护好计算机,在计算机上安装相应的杀毒软件,经常对计算机进行杀毒处理,以保证计算机正常运行,常用的查毒软件有360杀毒软件,腾讯杀毒软件等。除此之外,用户应当绿色上网,文明上网,不去浏览不正规的网站,一般情况下,不正规的网站通常带有病毒,一旦点击进去,就会使计算机遭到病毒入侵。将U盘插入电脑的时候,要进行病毒查杀,确保无毒,再继续使用。在日常当中,要及时更新杀毒软件,修补系统漏洞。加强对局域网的管理,建立有效的管理系统,特别是规模大的局域网,要建立病毒查杀中心,以此来控制计算机,如果发现病毒,马上将感染源切断,禁止病毒继续扩散。
2.3互联网病毒的控制方法
互联网的出现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的频率越来越高,用户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很容易感染病毒。互联网病毒隐蔽性很强,不易被人察觉,因此,很多黑客都原意将带有病毒的文件隐藏在用户正常使用的软件程序之下,如果用户没有启用软件的时候,病毒处于隐藏状态,即使是病毒查杀软件也很难追踪到病毒。当用户打开病毒软件或者是带有病毒的网站时,病毒就会立刻显现出来,在这种状态下,再进行软件查杀,已经来不及了,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将病毒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然后再对病毒进行处理。所以,在使用互联网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对病毒的控制工作,做好防火墙的相关工作,拦截来路不明的信息和网站,在浏览网页的时候,使病毒查杀软件一直处于启动状态,尽量不要去浏览不当的网页和软件。
篇10
关键词:网络广告 创意想法 互动性
互联网在十年间从“西洋镜”变为“生活必需品”。2005年,中国网民突破亿人大关。对中国网络广告来说,“上亿网民”是一个里程碑,2006—2007年它以我们难以预估的速度在继续增长。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人,仅以500万人之差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预计在今年年初就会成为全球网民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网民的持续增长带动了网络广告的发展。
一、网络广告创意想法
众多数据及事实似乎都表明:中国网络广告营销在2002年后一路风生水起,前景看好。
但这里笔者想谈的是网络广告的创意,主要是指创意想法。谈到网络广告的创意,首先笔者偏向将创意执行和创意想法两件事分开:在执行的技巧上,笔者认为国内网络广告的水平还不错。但在“创意想法”这一节点上,悲观,还是乐观,这是个问题。我们难以凭偶尔一两次在国际某大赛中的获奖而作出结论。
中国网络广告的设计形式和创意水平不高,点击率低。这主要是在提及网络媒体的状况,但在网络创意想法方面的表现也是同样的。大多数广告主都“被告之”他们应该将一部分市场预算投入到网络广告上:广告主支付几十、上百万的人民币向那些门户网站(比如新浪)购买媒体空间,然后交给他们一幅平面广告——有时甚至是仅仅把平面广告进行了扫描,以此填充购买的媒体空间。而在一些网站公司,其创意部的工作人员并没有经过广告专业知识的培训,甚至不具备专职文案。重复别人已做过的事情,不能敏锐地监察到竞争对手的新近动作,不能及时捕捉最新Web广告动态。
广告人做的就是创意想法,没有想法的广告,不管线上线下,都是垃圾。事实上,除了媒体选择,传统广告和网络广告的创意想法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二者的目的都在于制作出色的创意从而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鼓励其进行点击。通常,线下广告的“点子”被用于线上广告;反之亦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普及,线下广告可做到的,网络广告都能做到,并且还能做到很多线上广告所无法企及的。可见这是一个展示创意想法的大舞台。网络广告可以做到传统广告所无法做到的事情。对于任何创意人而言,都是展示想法的好机遇。尽管越来越多的网络广告扮演着创建品牌的角色,尤其是通过网络广告可以直接进行品牌体验,这是其他任何媒介方式都无法企及的。在中国,像耐克(Nike)、奥迪(Audi)这些实力强大的品牌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点。传统的汽车制造商就是网络创意的推动者,在国外这一点尤为突出。于中国而言,笔者认为奥迪在这方面是最超前的。
网络广告策划中极具魅力、体现水平的部分就是创意。一是内容、形式、视觉表现、广告诉求的创意;二是技术上的创意。网络广告的创意因素主要来自互联网本身,互联网是一个超媒介,它融合了其他媒介的特点。互联网因为不同的传播目的、传播对象,可以承载不同的广告创意,同时互联网是电脑科技和网络科技的结合,注定这个媒介的高科技特性,也带来了更加多变的表现方法,为网络广告创意提供了更多的创意方向。
二、互动性是网络广告创意成功的关键
网络广告的创意要强调互联网本身的媒介特性。即交互性和实时互动性。人类是地球上最具互动性的动物。只要醒着,我们的生活就是一连串与周围的人和世界进行互动的过程。我们用视觉的、听觉的、嗅觉的、触觉的等各种方式面对我们周遭的一切,接受不同的信息,然后经过消化,再反馈出去。简单点,就是双向的沟通,唱独角戏是件很尴尬和恼火的事。就像互动性会使交谈的双方或多方都能表达自己的兴趣,并且能对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沟通。
internet作为一种媒体,是最具有这种相似的互动性的。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大多数时候是单向传播讯息,我们在看的过程中只能选择接受或者拒绝接受,就好像听报告。而internet不单单是一个传播者,人们在接受讯息的同时还能对这些讯息做出反馈,甚至以个体的形式传播自己的讯息,这一点现在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网络广告最为独特之处就在于其互动性。利克里德尔在其《人——机共生》一书中大胆预言:“人通过机器的交流将变得比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更加有效”,无疑预见了互联网的互动性在沟通中的巨大潜力。互动性表现在网络广告上对受众群体来说往往是一种乐趣。它传达的是一种体验,并因其技术的不断更新而及时进行自身的革新。在传统媒介可以借助短信互动前,最多也只能用电话和书信来互动,而传统媒介并不具备通信特性,网络广告的互动却是实时、多次和持续的互动。它使交互可以借助图形、声音,可以超越交互双方的知识范围。以实现人性化双向互动交流,能直接和广告受众进行互动。这种新型置入式行销,使消费者不但可以浏览产品信息,还可以将产品把玩在手指之间,这也是网络广告具有魅力的地方。“交互式”网络广告的出现,使消费者拥有比面对传统媒体更大的自由。他们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是否接收,接收哪些广告信息,这大大缩短了消费者的消费活动时间,达到了从单一告知性广告转变成互动性产品的比较。一旦消费者做出选择点击广告条,其心理上已经首先认同,在随后的广告双向交流中,广告信息可以毫无阻碍地进入到消费者的心中,实现对消费者100%的劝导。互联网使人们可以更加有效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通讯优势(双向互动)、利用电脑终端的丰富表现形式是对广告创意的巨大挑战。这也给了创意人很大的空间将创意生动化。因此,最出色的互动广告创意人才应该站在发展的最前沿,并拥有扎实的广告创作技巧和专业知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互联网营销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