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法律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3: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网络法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网络负面新闻 青少年 法律意识
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是指青少年对于现行的法律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认知、观念以及行为态度等的总和,青少年时期形成的法律意识对人的一生的法制观念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当前,网络新闻以其实时性、广泛性、丰富性等特点成为青少年关注法律知识、掌握法治动态的重要途径。然而,网络信息来源复杂,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影响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需要社会各界引起重视。
一、良好的法律意识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
良好的法律意识是青少年对法律的正确认识和信仰,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法律意识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一是有助于青少年明确“该做”与“不该做”。加强学习法律知识,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能帮助青少年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和行为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观念,明确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因此,良好的法律意识能有效地防范青少年参与违法犯罪,促使青少年自觉远离不良社会环境。
二是有助于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能够帮助青少年提高现代法制观念,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目前,社会形势复杂,青少年缺乏社会经验和防范意识,针对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和伤害越来越多。只有形成了良好的法律意识,青少年才能提高对违法犯罪行为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是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代表着我们的行为偏好,是推动并指引我们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标准。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能够促进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确保我们的行为在法律的准绳之内。同时,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将促进青少年用法律来保护他人、帮助他人,以自己的价值实现来回报社会。
二、网络负面新闻对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影响
现在网络上有许多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出于牟利等原因,报道大量的法律负面新闻,影响了青少年对法律权威性的认可、对法律公正性的信仰、对少数不平等现象的认知,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1.网络负面新闻影响青少年对法律权威性的认可
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不容许任何人轻易破坏和践踏,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会受到法律的惩罚。这是每一个青少年都应该形成的法律认知。新闻事件通过网络快速传播后,青少年们也能很好地学习到法律知识,认识到法律惩恶扬善的权威地位。但网络上过度地报导负面新闻,会使得还不具备社会经验的青少年认为滥用权力、社会关系甚者恶势力会影响法律的运用,影响了青少年对法律权威性的认可,进而会导致青少年法律意识薄弱。
2.网络负面新闻影响青少年对法律公正性的信仰
众所周知,网络负面新闻会产生负面效果,其中笔者认为危害最为严重的就是会影响青少年对法律公正性的信仰。青少年对法律的信仰是青少年坚持遵纪守法、形成良好法律意识的关键。网络负面新闻不全面、不客观甚至是不真实的报道,对青少年尚不成熟的社会认知和法律意识是极大的打击,很可能导致青少年对法律、对国家、对社会产生信任危机。
3.网络负面新闻影响青少年对少数不平等现象的认知
在网络上对于少数不平等现象的大肆渲染下,青少年往往会认为权利和义务并不能对等,法律并不能发挥惩恶扬善、扶助弱势群体的作用,进而认为法律不如权利“管用”,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更不会倾向于寻求法律帮助,而是采取暴力、社会关系交涉等不合理方式表达诉求。
三、对策与建议
网络负面新闻对青少年形成良好法律意识的负面影响是客观存在且有待重视的,非常有必要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青少年对网络负面新闻的应对辨别能力、加强青少年法制意识。
1.加强对网络媒体行业的监管
在当前我国政府规范整顿网络环境的背景下,政府应当加强对网络媒体行业的监管。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行业和市场秩序及其从业人员的行为,加大对造成恶劣影响的网络负面新闻的惩戒力度,提高新闻媒体对网络负面新闻的认识和警惕性,避免对负面新闻的过度、不实报道。
2.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律教育
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律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都应共同努力的重任。笔者认为政府的相关执法部门可以与学校和家庭的法制教育相结合,将法律知识以小型讲座、模拟法庭等方式生动地为青少年展现出来,提高青少年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律教育。
3.强化网络文化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甄别能力
只有通过强化网络文化教育,提高青少年对网络信息的认识和甄别能力,才能从根本上降低负面新闻对青少年造成的不良影响。因此,可以考虑通过实例分析来引导和锻炼青少年“去伪存真”,并积极宣传网络法律知识,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养。
参考文献:
[1]董兆卫,刘成新.信息时代变迁的悖论图景――网络社会新闻传播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分析[J].青年探索,2007,(03).
篇2
一、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关键。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应当着力增强其针对性、普遍性和适用性。在内容上,应围绕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法律进行普及宣传,如《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等。这些法律较为常用,有助于青少年了解自身的行为界限,避免年少轻狂,恣意妄为,因一时冲动滑向犯罪深渊。在方式方法上,应根据青少年各个年龄段的不同特点,编写适合其生理、心理特点的法制教材,采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案例,运用主动引导、集体参与、自由讨论等方法,使青少年带着兴趣学习法律。在教育对象上,除青少年外,还应当包括青少年的父母、老师、社区工作者等与法制教育有关的人员,对他们进行法律基本知识培训,为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营造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效果评估上,要多听取青少年的意见,让青少年拥有对法制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真正做到让青少年自己来评估法制教育成效。
二、加强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帮助和预防犯罪
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帮助和预防犯罪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中之重,是探索和实践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和突破口。加强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帮助和预防犯罪,一方面要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的调查摸底,通过规范使用统计方法,科学利用统计分析软件,摸清重点青少年群体的底数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重点青少年群体动态信息管理系统,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根据各个群体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管理和服务措施。针对闲散青少年,主要采取强化监护、学习辅导和就业培训等措施,做到生活上帮困,学习上帮助,行为上纠偏,就业上扶持;针对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注重采用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等方法,切实提高临界预防实效;针对服刑在教人员的未成年子女,及时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困难,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保障他们基本的学习和生活条件;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通过“假期学校”、“代管家长”等多种措施,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和独立生活能力;针对流浪乞讨青少年,着力解决其家庭回归、就学就业和职业培训等问题,促使他们重新回归社会,回归正常的家庭生活。此外,要进一步转变工作理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以理念创新带动工作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和方法手段创新,逐步建立重点青少年群体长效工作机制,促进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帮助和预防犯罪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三、加强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和重要载体,也是青少年学习、生活、娱乐和就业的重要场所,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加强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要把人力、财力和物力更多投向社区,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奠定坚实基础。要健全工作机构,街道(乡镇)要建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社区(村)要建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联席会议,做到合理分工、制定措施、明确责任。壮大工作队伍,充分调动社区群众的积极性,动员组织党政干部、社区民警、青年志愿者以及离退休老同志投身预防工作,建立以青少年事务社工为核心的专兼职结合的工作队伍,推进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建设工作阵地,建设一批社区青少年活动场所,为青少年互助、娱乐、健身和交往提供平台;发挥青少年宫等青少年活动场所的作用,充分利用现有公益场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动员公益性文化娱乐场馆和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所属的科技文化体育设施免费或优惠向青少年开放。
四、加强青少年网络犯罪预防
青少年网络犯罪是指青少年利用网络实施的或者基于网络诱因实施的与网络具有一定相关性的犯罪现象的统称,这种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它侵犯了国家、公民的合法权益,严重干扰了社会秩序,中断了青少年正常社会化的过程,影响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身心健康发展。近年来,青少年网络犯罪作为一种新型犯罪日益多发,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加强青少年网络犯罪预防,要大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切实按照总书记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五项要求,从加强规划、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充实队伍等方面采取措施,加强信息产业发展与网络文化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把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的要求贯彻到网络技术、产业、内容、安全等各个方面,共建和谐文明的网络文化。加强网络管理和监控,坚持政府主导与多方协调相结合,在进一步做好行政手段监管和技术手段控制的同时,加强和完善网络立法,推动行业自律。大力开展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将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到素质教育、公民教育高度,积极推动在中小学校开设网络素养教育课程,鼓励相关社会团体和公益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和教育活动,逐步提高青少年网络知识涵养和网络运用能力。适时启动预防未成年人网络犯罪专项立法,对预防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原则、预防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教育、未成年人健康网络环境的构建、未成年人网络不良行为的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预防和矫正以及法律责任做出明确规定。
五、加强中国特色少年司法制度建设
少年司法制度是一个国家法治进步和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改革和完善少年司法制度是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方面。要坚持符合我国实际与借鉴国外有益成果相结合,既要准确把握国情,从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情况出发,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出发,从把握社会公众对少年司法的新要求、新期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少年司法制度;又要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本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研究和借鉴国外少年司法领域的良好实践、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积极推动《关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配套工作体系的若干意见》的贯彻实施,进一步贯彻落实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及“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加速构建我国少年司法配套工作体系。抓紧调查研究,及时总结各地在建立和完善少年司法制度过程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加强少年司法创新试点工作,在适当的时候将未成年人轻罪记录消灭、社会调查、刑事和解等制度上升为法律。完善相应立法,逐步建立以宪法为指导,《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主体,其他法律法规为补充的少年司法保护法律体系。
篇3
孩子们喜欢网游,并不出人意料。这个虚拟的世界,给予孩子们在现实中无法获得的成就与满足感。诚然,中小学生有热爱网游的自由,砸钱玩网游也是个人自愿,但必须注意的是,网游对于未成年人,是个危险的地域。一是容易使学生沉迷上瘾,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二是市场上大部分游戏没有明确的年龄适用建议和提示,孩子难免会接触到中存在的不健康信息。
游戏带来的是令人心醉的视听体验,而青少年心智不成熟,对网络游戏缺乏足够的抵抗力,这才是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的真实原因。首先,一些孩子在成L过程中尤其是幼儿时期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爱与关心,长大后会一直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同,严格要求自己来满足别人对他的看法,即便得到了他想要的还是不满足,内心的自卑会给他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现实的压力与残酷会让孩子自己不能调解,转而把注意力转移到网络上,网络游戏的巨大吸引力会让孩子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其次,青少年本身辨认是非能力不强,不知道该怎样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这也是导致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重要原因。一开始孩子接触网络只是因为好奇好玩,但信息紊乱的网络虚拟世界让人眼花缭乱,如果旁边没有成年人的正确引导,孩子会迷失方向,久而久之深陷其中。再次,孩子本身价值观薄弱,看不到自己的目标,内心的迷惘与困惑让孩子压力倍增。通过网络游戏,孩子可以找到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殊不知这样的认同感会让孩子在迷途中越走越远。
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源于其心智的不成熟,对网络信息及游戏无法真实辨别,再加之周围环境的影响,其难免被网络游戏吸引,甚至擅自动用父母的财物。因此,防范青少年沉迷网络,需要多方着手,既要健全青少年的心智,提高其辨别是非能力,又要从周围环境入手,减少网络沉迷的诱导因子。
第一,家庭、学校应当成为防范青少年网络沉迷的主战场。在信息化社会,用条条框框阻止青少年上网是不可能的,那么,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家庭和学校则应各司其职。一方面,对青少年而言,刚开始接触网络,对于网络中的一切都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放任,则会激发孩子更大的好奇心,想方设法地窥探其中的奥秘。而如果父母做正确的引导,配合学校教育引导其正确使用网络查找资料,解疑答惑,则会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另一方面,学校的职责就在于教育。学校除了在现有网络课程中教会学生使用电脑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辨别能力,对于网络上鱼龙混杂的信息有自己的是非判断。此外,对于有沉迷网络倾向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应当指导其监护人开展家庭教育,配合家庭、社区及其他机构进行教育和引导。
第二,教育行政部门应成为防范青少年网络沉迷的生力军。上网是青少年应该享有的权利,教育行政部门在保障青少年权利的同时,应净化网络空间,建立绿色网络,依法严查存在违禁内容的网络游戏,从政策和资金方面扶持适合青少年的健康的益智的网络产品,引导未成年人形成良好的网络习惯。此外,教育行政部门还应联合相关部门,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出台,为网络监管、防范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等提供法律依据。
篇4
1.1造成青少年道德法律意识淡化
目前网络文化造成不健康的网恋盛行,特别是在青少年当中已经习以为常,网络上黄毒肆掠,宣传暴力的思想也吸引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注意,同时近年来网络文化诱导的自杀也时有发生。一些违法网站也在宣传封建的迷信思想,极大地冲击了青少年的道德意识。
1.2造成青少年身体健康受到损害
连续长时间的上网会造成青少年视力下降、情绪低落,使其变得孤独、敏感、忧郁、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甚至出现精神障碍、自杀等情况,这些都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受到侵害。
1.3造成青少年思维力,注意力的下降
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和注意力在经历了自由散漫的网络聊天和轻而易得的网络购买之后开始逐渐下降。由于网络的便捷以及网络知识的丰富,处于学习阶段的青少年遇见书本的难题时,他们不愿再花时间去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迅速求助于网络,照搬别人的方式方法。这样无形之中他们的潜意识就作祟,注意力开始不集中,思维能力也开始逐渐下降。
2应对网络文化对策探讨
2.1社会层面上
2.1.1要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加大网络文化立法力度,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同时相关法律部门应着力建立健全有关未成年保护法,以及网吧网络的监管法,同时要开发高端信息技术,有效地对网上的信息准入事项进行过滤与监督,确保网络文化的健康有序。我们还要呼吁社会给予青少年足够的关怀和爱。
2.1.2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宣传教育工作,要使青少年明确认识到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过度使用会对身心产生不好的影响;教育青少年提高网络信息的鉴别力,有选择的采用、学习,培养健康的应对网络文化心理,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2.1.3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对各种网络文化犯罪进行打击,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好的网络文化环境,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从而促进青少年的成长。
2.2家庭层面上
2.2.1家长要懂得运用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充分的认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带来的各种影响,进行健康的网络交流与知识运用,给孩子做好表率。
2.2.2家长要和学校保持密切的联系,时刻了解学生在心理上面的变化,做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工作,以便做好对孩子的网络文化的教育工作。
2.2.3父母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要培养他们的兴趣,多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抵消网络文化的侵蚀。
2.3学校层面上
2.3.1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在对青少年教育方面必须发挥其作用。学校应积极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校园制度建设以及校园规范建设。从制度上加强对青少年接受网络文化的监管。
2.3.2学校应该积极开展有关健康网络文化传播的活动,利用活动向青少年宣传健康的网络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真正从思想上引导青少年正确利用网络。让青少年认识到上网的目的及其意义,认识到网络文化存在的不良信息,从而提高对网络文化的免疫力。
2.3.3教师最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因此教师在对青少年的引导方面很重要,作为与青少年学生合作伙伴关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必须时刻保持敏捷的判断能力与洞察能力,并且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渗透与影响,从而使青少年青年拥有明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拥有远大的理想,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
3结语
篇5
[关键词]网络安全技术;管理;网络;建设;犯罪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8)06-0184-03
一、网络安全问题与计算机信息系统
网络安全技术不但要求防治计算机病毒,而且要提高系统抵抗黑客非法入侵的能力,还要提高对远程数据传输的保密性,避免在传输途中遭受非法窃取。网络安全产品有以下几大特点:第一,网络安全来源于安全策略与技术的多样化,如果采用一种统一的技术和策略也就不安全了;第二,网络的安全机制与技术要不断地变化;第三,随着网络在社会各方面的延伸,进入网络的手段也越来越多,因此,网络安全技术管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计算机网络最重要的是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及其拥有的信息资源。由于信息系统在应用中需要进行安全保护,因此,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问题的研究总是围绕着信息系统进行。
1.网络的开放性带来的安全问题。Internet的开放性以及其他方面因素导致了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系统存在很多安全问题,这些安全隐患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只要有程序,就可能存在漏洞。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漏洞被发现和公布,程序设计者在修改已知漏洞的同时又可能使它产生新的漏洞。此外,系统的漏洞经常被黑客攻击,而且这种攻击通常不会产生日志,几乎无据可查。二是黑客的攻击手段在不断更新。安全工具的更新速度太慢,绝大多数情况需要人为参与才能发现以前未知的安全问题,这就使得他们对新出现的安全问题总是反应太慢。因此,黑客总是可以找到漏洞进行攻击。三是传统安全工具难于保护系统的后门。防火墙很难考虑到这类安全问题,大多数情况下,这类入侵行为可以堂而皇之地绕过防火墙而很难被察觉。四是安全工具的使用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一个安全工具能不能实现期望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者,包括系统管理者和普通用户。五是每一种安全机制都有一定的应用范围和环境。防火墙是一种有效的安全工具,它可以隐蔽内部网络结构,限制外部网络到内部网络的访问,但对于内部网络之间的访问往往是无能为力的。
2.增强网络安全的防护力。首先是网络内部,即个人电脑。我们不能保证电脑用户每一次操作都是正确与安全的。由于如今流行的操作系统或多或少地存在漏洞和缺陷,并且新的漏洞与利用各种漏洞的蠕虫变种层出不穷,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安装防病毒软件来防御病毒的威胁。但是,面对蠕虫、木马程序、后门程序等,防病毒软件并不能起到很显著的作用,因此,一旦个人电脑遭到攻击,就很可能威胁到整个内部网络和核心区域。
其次是网络结构的安全性。通过部署多层交换机,实现多个VLAN和快速收敛的路由,是保证网络结构可靠性的最佳方法。在划分了多个逻辑网络和建立符合应用的ACL的同时,我们更希望能收集和归纳出整个网络的更多安全信息,包括流量的管理、入侵行为和用户访问信息。仅通过网络设备提供的日志、SNMP管理是远远不够的,现今的方法是通过部署IDS/IPS来实现更有效的管理。在核心的节点部署IDS/IPS探点,采集和汇总数据包的完整信息,然后提供给网络管-理人员分析,是一个正确的方法。
3.如何进行网络安全管理。现阶段,为了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防范网络病毒。网络病毒传播扩散快,仅用单机防病毒产品已经很难彻底清除网络病毒,必须有适合于局域网的全方位防病毒产品。校园网是一个内部局域网,就需要一个基于服务器操作系统平台的防病毒软件和针对各种桌面操作系统的防病毒软件。所以,最好使用全方位的防病毒产品,针对网络中所有可能的病毒攻击点设置对应的防病毒软件;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防病毒系统的配置,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自动升级,使网络免受病毒的侵袭。二是设置防火墙。利用防火墙在网络通信时执行一种访问控制尺度,允许防火墙同意访问的人与数据进入自己的内部网络,同时将不允许的用户与数据拒之门外,以此最大限度地阻止网络中的黑客来访问自己的网络,防止他们随意更改、移动甚至删除网络上的重要信息。三是采用入侵检测系统。入侵检测系统能够识别出任何不希望有的活动,并限制这些活动,以保护系统的安全。内部局域网采用入侵检测技术时,最好采用混合入侵检测,在网络中同时采用基于网络和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构架成一套完整的主动防御体系。四是建立网络安全监测系统。在网络的www服务器、E-mall服务器中使用网络安全监测系统,实时跟踪、监视网络,截获网上传输的内容,并将其还原成完整的www、E-mail、FTP、Teluet应用的内容,同时建立保存相应记录的数据库,一旦发现在网络上传输的非法内容,及时向上级安全网管中心报告。五是解决IP盗用问题。在路由器上捆绑IP和MAC地址,当某个IP通过路由器访问Internet时,路由器要检查发出这个IP广播包的工作站的MAC是否与路由器上的MAC地址表相符,相符,则放行。否则,不允许通过路由器。同时,给发出这个IP广播包的工作站返回一个警告信息。六是利用网络监听并维护子网系统安全。对于网络内部的侵袭,可以采用对各个子网建立一个具有一定功能的过滤文件,为管理人员分析自己的网络运作状态提供依据。设计一个子网专用的监听程序,该软件的主要功能是长期监听子网络内计算机间相互联系的情况,为系统中各个服务器的过滤文件提供备份。
总之,网络安全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仅仅依靠防火墙等单个系统,而需要全面考虑系统的安全需求,将密码技术等多种安全技术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高效、通用、安全的网络系统。
二、网络犯罪及防范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被互联网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然而,网络在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同时,网络犯罪问题也如影随形,各种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犯罪行为滋生蔓延,愈演愈烈,成为一个超越技术范围的社会问题。目前,对网络犯罪的立法工作还远远跟不上网络及其技术发展的速度,特别是一些法律规定对这类罪犯的处罚很轻,有的不过是在一段时间内被禁止离开住宅或处以罚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网络犯罪者的气焰。其实在当今社会,要想在电脑网络上从事犯罪行为,并不一定要掌握高深的技术,因为一些黑客(Hacker)专用软件已相当先进。对此一位美国调查官员称:“就算你从来没见过电脑,只需教你按几下鼠标,你便可以侵入到网络中
去。”当然,此话不免有些言过其实。不过先进的黑客软件着实令现今的黑客们如鱼得水,叫人防不胜防。因此,加强对网络犯罪的认识、预防及惩罚力度已迫在眉睫。
青少年的社会经验不足,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再加上青少年明辨是非能力差,法律意识淡泊,以及受青春期特有的反叛心理和追求新奇思想的影响,极容易被各类反面思想所误导,从而丧失应有的思想政治观点和立场,在互联网络这个复杂的虚拟世界中,容易被人利用,也容易受到侵害。据有关资料显示,大多数青少年计算机网络犯罪都是由于缺乏法律意识和明辨是非能力差所造成的。因此,要有效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本着疏导和教育为主、惩治为辅的原则,多管齐下,多方面开辟途径,从客观社会环境和主观因素等方面来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
1.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净化网络空间。涉网犯罪和网络侵权,不仅是法制问题的表现,更是道德问题的集中体现。涉网犯罪与网络道德的不健全有很大关系。解决网络问题,离不开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加强网络道德建设,首先应明确网络道德的基本标准,并使青少年自觉增强网络道德意识。网上交往的虚拟性,往往淡化人们的道德观念,削弱人们的道德意识,导致人格虚伪。爱国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调整个人与国家行为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价值关系的人生价值准则。这一准则体现在网络道德上就是指不在网络上有关损害集体、国家和民族的言论;不做任何危害集体、国家和民族的事情;自觉守法,是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也是网络道德最基本的要求。我们要遵守计算机网络管理方面的有关规定,不对网络系统功能或储存、处理、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等破坏;不利用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等违法犯罪活动;不擅自进入未经许可的计算机系统,篡改他人信息;不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及从事其他侵犯网络和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能正确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提倡网络文明,培养人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是预防网络犯罪的重要手段之一。
2.完善立法,加大打击力度。互联网的立法严重滞后,是造成网络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互联网发展迅速,并且是一个无国界、无时空的虚拟世界,现行《刑法》以及《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许多方面跟不上这个发展的虚拟世界。就我国而言,目前还没有关于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专门法律。虽然有一些互联网的规范性文件,但绝大多数属于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远未涉及当今计算机网络发展及其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网络上的隐私权与网络监察管制冲突问题,司法规则与现实执行问题等等,都需要不断地完善或制定新的法律法规,使之更加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所以,遏制网络犯罪,必须加快这些方面的立法工作。完善网络立法十分必要。
3.加强对网络犯罪的研究,提高维护网络安全水平。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技术,加强网络系统规范化,完善网络秩序,除了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外,网络安全管理也是防范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重要措施。公安机关必须建立高素质的网络警察队伍,强化网络日常的维护、监督和安全管理。同时,国家、企业应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投入与研发,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技术。由于互联网犯罪的高智力性、隐蔽性和远程性的特点,致使网络犯罪较传统犯罪难对付,不易侦破。因此要加强对网络犯罪的研究,提高侦破能力。同时,要根据网络犯罪的特点,提高对付网络犯罪的技术水平,为网络犯罪设置障碍。
4、加强法制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加强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引导作用。教师应多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精神,教给学生必要的上网常识,指导和教育青少年正确上网,安全上网,科学上网,高尚上网。在引导青少年学习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要引入网络安全法律意识教育和职业素养课程,提高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受挫能力及职业素质。培养出较高综合职业素质的复合型网络人才,不仅要求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更要求具备出色的职业素养,如职业道德、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将相关防病毒知识纳入到实践中,提高学生病毒解码能力。父母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择友观,引导青少年参加社会活动。对于家庭入网者,家长可以在电脑端加过滤软件,提取精华,剔除糟粕。家长还应重视青少年青春期的科学教育,引导他们过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
5.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管理,给社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人们利用网络,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从事各种和经济相关的活动。网络经济就是通过网络进行的经济活动,这种网络经济是经济网络化的必然结果。网络化极大地加快了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它有利于发展中国家通过逐步开放和适度监管来利用世界上成熟的技术成果、有用的信息和知识资源,以促进自身经济增长。网络经济,可从不同的层面去认识它。从经济形态这一最高层面看,网络经济有别于游牧经济、农业经济、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由于所说的网络是数字网络,所以它又是数字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中,信息网络尤其是智能化信息网络将成为极其重要的生产工具,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力。从产业发展的层面看,网络经济就是与电子商务紧密相连的网络产业,既包括网络贸易、网络银行、网络企业以及其他商务性网络活动,又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网络设备和产品以及各种网络服务的建设、生产和提供等经济活动。这就是信息产业界人士所宣扬的互联网经济,它可细分为互联网的基础层、应用层、服务层、商务层。电子商务是互联网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从企业营销、居民消费或投资的微观层面看,网络经济则是一个网络大市场或大型的虚拟市场,其交易额几乎每百天增加一倍。由于网络用户普遍看好这一市场,随着网络的扩大,网络企业的股票市值不断飙升。
篇6
【关键词】网络行为;监督引导;过滤信息;网络人格;文明公约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犹如给现代人的生活打开了一扇绚丽多彩的窗户,它让人应接不暇,给人以无穷的欣喜,尤其对青少年的求知、娱乐、性格、心理、社会生活、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都带来巨大的影响。网络的迅速发展和青少年网络群体的日益庞大,给青少年的道德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结合网络时代的新特点,探索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素养的方法,就具有了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努力规范网络行为
由于学生处在全新的网络环境中,随时都可以操作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交流及对事物处理和评价的方法、模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已经不足以约束学生的网络行为。因此,经常会发现学生在网络上的“不正常”行为。必须建立健全学校网络教育管理中心,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培养健康的上网人格,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网络环保意识培养,使他们懂得维护网络环境的重要性,保护网络环境,要从我做起,要具有公德心和责任感,绝不能有玩世不恭态度和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的报复心理。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地认识到:全社会的人都应该自觉维护网络环境。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能上一个新台阶,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孩子才有明天,网络才有未来。
二、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者应当先受教育,必须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学生的表率。这种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网络知识的学习问题;另一个是教师网络道德素养的提高问题。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教师才能与学生共用同一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青少年上网的指导。
三、 控制非法信息对学生的侵扰
随着国家对网络环境的重视,公安部门就网络环境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专项整治,一些知名的软件开发企业相继开发出专门用来隔离有害信息的应用软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帮助了广大网络管理人员控制信息源。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们有责任让每一位学生都上健康有益的网站,丰富大家的知识,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四、 加强家庭的监督和引导作用
1、向家长和学生推荐好的优秀的儿童网站。学生上网最初带有盲目性,所以要向家长和学生推荐优秀少年儿童网站如雏鹰网、童网、中青网等十几家儿童网站。正如一位家长指出的:“如果我们有更多的优秀的少年儿童网站,孩子们就没有闲暇时间浏览!他看自己喜欢的内容还看不过来呢”!
2、家校互动。对于一些上网成瘾的学生,严格规定他的作息时间,规定上课时间不得离开校园,加强值日检查,发现学生没有到校上课,就要进行跟踪调查,查明学生的确定去向,并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进行教育。对于校外时间的控制,可以争取家长的配合,让家长参照学校的作息时间,规定自己孩子放学后回家的时限,严格控制其多余的时间。
3、制定合理的上网规定。直接和孩子商计上网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等,并坚持下去,可以避免与孩子就上网问题发生争执,也有助于孩子的自我约束。
4、设法了解孩子在网上的活动。可以让孩子在你的身边上网,也可以在网上安装监督软件,当你了解孩子在网上的活动时,你才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5、及时发现并强化孩子与迷网行为所做的斗争。一些孩子也能认识到自己迷网行为的危害,他们有时也会自觉做出一些与自己迷网行为进行斗争的行为。家长们应当及时发现并且肯定他们的行为,适时告诉他们,你永远和他们站在一起。
6、作为家长,对孩子在家上网,也可以采取一些积极措施。比如利用那些青少年上网保护专用软件,这些专用软件不但可以防堵、进滤不良网站,而且可以控制孩子上网时间,有的还具有推荐优秀网站的功能。
五、 培养健全的网络人格
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之所以上网成瘾,是由于青少年自我发育不成熟、人格不健全。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上瘾,不能自控、自拔,究其原因,大多属于性格因素。一些孩子(如一些后进生)由于自身性格、素质能力或各种外在因素而无法实现这些需要,在遭受多次失败后,往往逃避到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中以获得心灵的藉慰,往往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心灵孤寂,心理闭锁,可能形成心理障碍,和师长心存隔阂,甚至有敌视心理。这就需要教育者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地进行心理辅导。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辅导信箱,也可以在学校主页上开辟心理咨询专栏,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校园内容,设置校园网文化平台,积极开展一些有益于培养学生网络道德的活动,开设“网上论坛”自由讨论热点问题、新人新事、建立电子刊物,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吸引学生参加,让他们在活动中陶冶情操,从而培养他们健康的人
格,把他们的注意力从网络上转移开来。
六、加强网络法规宣传,倡导网络文明公约
对于同络的虚拟性,不少人对网络上的法律规定或规范熟视无睹,甚至公然违背。为了营造一个更美好的网络生活空间,在学校中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可以倡导以下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骗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虽然仅短短70个字,“网络文明公约”却为我们的青少年在网上的行为提供了基本的言行道德规范,鼓励我们的孩子:信守公约,加强自律,做网络文明的实践者;积极学习,科学探索,做网络资源的开拓者;善于沟通,学会自护,做网络家园的创造者。
【参考文献】
[1]龙锦华.青少年沉迷网吧引发的思考[J].金色年华.2008.
06
篇7
对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的小学生来说,网络既是一扇通往神奇世界的大门,也是一个无限巨大的“垃圾场”。 这座巨大的“垃圾场”在一定程度上正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也左右着他们日常行为准则,有些不健康的内容已经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危害,影响了学生的学业,致使其道德意识、法律意识逐渐淡化。因此加强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已刻不容缓。通过调查,发现以下问题对学生的危害极大。
1、文化侵略。目前互联网上中文信息不到1%,而99%的信息是有发达国家制作的,如:美国就占80%。在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社会科学领域,几乎全部充斥着资本主义的观点,严重影响着少年儿童的感受和价值判断。
2、黑色信息。黑色信息是指制造社会、政治、经济混乱的信息,如:虚假信息、过时信息、垄断信息以及其它有悖于社会道德规范的信息,像的**功,这些严重妨害有用信息的吸收和利用,影响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网络的虚幻性、娱乐性往往使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3、心理问题。网络在缩短时空距离的同时会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造成人的孤独倾向,诱使一些自控能力差的人沉迷网络世界中,这样会不利于他们跟家长、跟老师、跟朋友的沟通与交流,严重的会导致心理问题。
4、上网成瘾。在一些城市,一种新的疾病正引起医务工作者的关注,这就是“网络成瘾综合症”。该症状的具体表现为:上网后精神极度亢奋,行为不能自制,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下降,情绪低落,孤独感、焦虑感增强,食欲不振等,这种症状发展严重时,患者就会沉迷在虚幻的网络世界内,不能自拔,这样不但影响身心健康,而且还产生逃课、逃学等想法,有些学生由于上网费透支而去诈骗、偷抢。
5、受骗上当。一些人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行骗,这对缺乏社会阅历的少年儿童是很危险的。
6、社会责任缺失。由于网络独特的虚拟环境,加上目前尚无有力的管理监督制约措施,一些人就放纵自己,在网上胡作非为,忘记责任、丧失道德。有些人还盲目追崇个人主义,把网上搞恶作剧的黑客作为自己的心中偶像,这就足以说明由此带来的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以上种种“海洛因”已经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堵”不明智,“放”有风险,“导”才是上策。
1、变“被动”为“主动”,更新教育观念,创造良好环境。要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总的方针是积极发展,充分运用,加强管理,趋利避害,发挥优势,主动出击,不断增强网上宣传影响力和战斗力,使之成为党和国家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讲话精神,加强校园网建设,通过视频、音频构筑全新的网络教育环境,努力为学生提供一片绿色上网空间,将先进文化、优秀教育思想通过网络技术优化整合,从小开始教育我们孩子规范上网、上健康网、上放心网。比如:雏鹰网就是集文化、教育、娱乐与一体的的学习网。
2、变“管机”为“管心”,重在正面引导,锻炼抵抗能力。网络信息庞杂多样,光靠控制学生上网地点和上网时间不是根本之策。在无序的网络社会里主要要求学生通过自律来约束自己的言行。我们只有在启蒙的时候先入为主,对他们进行“网风”“网德”和“网纪”教育,站在孩子的角度多想一想,从孩子的需求出发,带领他们上健康网,引导他们在网上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共事。
篇8
2016年1月,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公共服?账?平,促进民生、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和谐。但另一方面,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弊端,比如网络成瘾问题。而青少年正处于“生理成熟,心理半成熟”的状态,因叛逆、成人感、自主性与独立感等的获得与社会经验、经济能力、自控能力、自我同一性等欠缺,更容易受到网络的危害,成为终日沉溺于网络的“网虫”。了解为什么青少年沉溺于网络,如何“拯救”网瘾少年,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二、概念界定
(一)青少年
从我国各项法律可以得出,青少年是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而人民法院在公布刑事案件中青少年犯罪情况时所指的“青少年”年龄限制在25岁以下(陆士桢、王?h,2010)。当然考虑到我国的具体情况以及学术界对青少年界定的不同标准,本文将青少年界定为:介于儿童期与成人期之间、个体出现第二性征、身心成长变化相对较多的过渡阶段 、年龄范围为13-20岁的人。
(二)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IA)或网络成瘾症(IAD)”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戈登伯格(Ivan Goldberg)提出,他指出,网络成瘾的症状为:过度使用网络,导致其工作、学习、社会、家庭等身心功能的减弱。而金伯利.杨(Kimberly S. Young)将其定义为一种没有涉及中毒的“冲动――控制”的失调症,指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的现象,也可称作病态网络使用,网络依赖,或网络成瘾(钱铭怡、章晓云等,2006)。
而我国台湾学者周荣、周倩总结后,将网络成瘾界定为:“由于重复使用网络所导致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和耐受性、克制、退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
三、文献综述
自互联网发展至今,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从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等学科领域开展研究,研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网络成瘾的评判标准、危害、理论模型、成因以及介入的方式。
国外学者关于网络成瘾评判标准不一,Young于1998年提出的关于网络成瘾的8项诊断标准,即:下网后总念念不忘网事;嫌弃上网时间少,不满足;无法控制上网行为和时间;一旦减少用网时间会焦躁不安;一上网就能消散各种不快;上网比学习更重要;为上网宁愿失去重要的人际交往和工作;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用;对亲友掩饰频繁的上网行为;下网后会有疏离感和失落感(陈秀云,2013)。2005年,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参考国内外标准认为:网瘾的判断标准被分为必要条件和补充条件。必要条件为上网给青少年的学习、工作或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带来不良的影响。在这一前提下,只要网民再满足补充条件中的任意一个,即可判定为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会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学习、工作和生活。网络成瘾的危害分为三个方面:①出现焦虑、反应迟钝等症状阻碍学业完成;②危害身体健康,出现生物功能紊乱、食欲不振、免疫力下降等各种身体问题;③影响心理和人格的发展,造成不健全的人格和各种心理问题(张宏宇、魏文风等,2003)。除了心理和生理层面的消极影响外,陶然教授还认为网瘾会带来社会损害,造成诸如网络犯罪、道德沦丧、信任危机等。总的来说,网络成瘾的危害体现在个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社会的秩序和和谐上。
国内学者一般从网络本身和外因(个人自身、家庭、社会)两方面进行阐述。首先,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娱乐性和便利性等特点,让青少年在使用网络时可以在网络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中穿梭,以致最后两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其次,有较高社会需求比较严重的社交恐惧的人更容易形成网瘾(钱铭怡、章晓云等,2006)。
家庭方面,研究发现,网瘾学生在家庭方面具有一些共同点:教育上,家长对子女行为的过度干预、错误的严厉惩罚;家庭环境上,父母看不到子女的优点、拒绝和否定现象严重,家庭不和睦、亲子之间缺乏了解,从而使青少年更偏向于从网络虚拟世界寻求自我满足(李涛,2004)(周丽等,2008)。学校方面,刘成运认为学习环境的变化、角色的转化的不适应也会促进网瘾的形成(刘成运,2009),徐娟等人则从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安排以及学生的人际关系入手来研究(徐娟、于、张德兰,2010)。陶然等学者认为社会因素主要体现在文化、监管制度的不健全和体育等活动的不丰富(陶然、应力,2007)。
陶然、应力等教授详细的整理了有关网瘾的干预模式和方案,包括“八阶段三分之三疗法”、“心理动力治疗”、“认知与行为治疗”等疗法,并提出“五位一体”的治疗途径。陶宏开教授则认为应该从教育入手,改善教育环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陶然、应力,2007))。
近年来,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工作者开始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模式对网瘾学生进行干预,并取得良好效果。方遒、林琳主张运用心理―社会模式对网瘾青少年进行干预(方遒、林琳,2008)。陈秀云则着重从认知行为模式出发,更正网瘾学生的行为(陈秀云,2013)。但实际上,网络成瘾原因多样且程度不一,单靠一种社会工作模式既不具有针对性,又很难保证效果。
因此,本文基于社会工作的专业范围和当前青少年的普遍网瘾现状,将本文所提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界定为无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症状的青少年,因认知不完善、家庭支持不足而致沉迷网络,其正常生活和学习受到影响。
四、认知行为模式与结构家庭治疗模式的有效结合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在重建认知、纠正行为方面最为有效,因而能在介入青少年网络成瘾中发挥作用,另外,结构家庭系统模式假设个人问题与家庭动力、组织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家庭结构缺陷的副产品,注重协调家庭关系、恢复家庭动力、结构和支持系统(许莉娅,2013)。将认知行为治疗模式与结构家庭系统模式加以整合运用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个案中,可通过与案主、案主家庭会谈互动的形式,改善案主现状,缓解或解决问题。
个案工作的目标是指社工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以个别化的方式帮助案主恢复、增强其社会功能(许莉娅,2013)。因此,介入网络成瘾,首先需帮助案主正视自己的问题,摆脱其对网络的认知误区,再需帮助其寻找缓解压力、找到释放情绪的有效办法,并在这一过程中重整不完善的家庭系统、帮助案主从家庭处获得支持,改变行为。最后,协助案主重新认识自己,并发现自身优势与潜能,改善其人际关系,释放其潜能。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包括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六个步骤(王思斌、史柏年,2007)。首先,社工先与案主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再收集案主基本信息,包括人口学信息、家庭系统、网络成瘾类型与程度,预估案主网络成瘾成因与程度,再与案主一同确定目标、确定计划以及寻找网络成瘾的原因。其中,运用认知行为理论,逐步重构案主认知,使其认识到网络成瘾的危害,并与案主家庭合作,绘制家庭结构与系统图,找出家庭部分的原因,并在家庭系统内重建监督机制与沟通模式,帮助案主获得家庭支持,在家庭的合作和努力下制定解决办法,减少上网行为。然后,再挖掘并发挥案主潜能,让案主投身于更积极正向的活动中。最后,社工评估介入后案主的上网频率和时长,准备结案。
篇9
吴方泽“用爱心和科学帮助孩子戒除网瘾”巡回演讲办公室宣传组组长
陶宏开:不能怪孩子,应该怪教育
《青年时代》:有人说听了您的演讲能把有网瘾的孩子拉回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
陶宏开:很多家长看见孩子沉迷在网络里,往往说要把孩子拉回来。其实,我最不同意“拉”这个字,你把他“拉回来”,不久他又会掉进去。我们应该通过素质教育的方法,用理性的心理沟通,去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他们理智地感受到什么是人生的目的与价值。我也不愿意把网瘾说成是心理问题,我更愿意把他当成是一个认识问题、习惯问题,这样更加容易和孩子沟通。
我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就像种花一样,我给它阳光、给它浇水,它会健康成长,但是换个环境,没有阳光,没有护理,花就会枯萎。我现在在全国到处走,就是想把科学的理念与大家沟通。为做好这个工作必须先找到正确的方法。
《青年时代》:国内以百万计的青少年上网成瘾,是不是他们接触网络的必然代价?
陶宏开:国内上网成瘾的孩子这么多,绝对不能怪孩子,这应该怪教育。人们对电脑和网络没有正确的认知,很多孩子,甚至家长都误以为电脑只是一个先进的玩具,70%的人将电脑当作玩具用,其中还包括一些成人也是如此。
我接到过很多家长给我的电话、加急电报、特快专递,去年10月开始,我收到了大量孩子的来信,一开始我以为是网瘾问题,结果有很多孩子说的并不是网瘾,而是说他们的痛苦,有的无法和父母沟通,有的无法和同学沟通,有的无法处理学习压力,有的不知道怎么处理自己对异性的好奇心。我和他们素不相识,他们却找我倾诉,中国的孩子太需要被了解了。
有位母亲给孩子写了一封信,说从今天起,自己就是儿子最真挚的朋友了。结果儿子看见信就跑了。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孩子从心里感觉到这个人是自己的朋友,那这个人才能被孩子当作朋友而接受,而这位母亲的做法,含有一种恩赐的意味,孩子当然不会把她当作朋友。
孩子渴望得到的是平等的交流,要帮助孩子戒除网瘾,一定要得到父母的配合,我本身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父母自己就应该保持一个开朗的情绪,要常常微笑。
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根本,是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抓不到这个根本就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青年时代》:很多人都说您是戒除网瘾的专家。
陶宏开:很多人叫我网瘾专家,其实我不是,我真正搞,也最想搞的是道德重建,网络问题导致未成年人犯罪越来越多,传统文化得不到孩子认同,游戏制造商为了获利而毒害了大面积的孩子和家庭,网吧置法律于不顾通宵营业,接待未成年人,这些都需要进行道德重建。
《青年时代》: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们迷上了网络?
陶宏开:有一位网瘾少年和人谈及屈原及其作品时,这个孩子的评价是无聊。怎么会无聊?这位诗人这么伟大,在古代的名人中,只有他,人民每年都要用节日来悼念。孩子不再认同传统文化。2002年我回国,看见中国文化不健康因素太多了,电视上放的要不就是“某某格格”,一个演员尖叫着跑来跑去;要不就是武侠片,打呀杀呀;一些主持人穿着暴露。还有的媒体上,大肆宣传歌星、影星的桃色绯闻,球场改成商场,这对孩子的健康有影响吗?当然,还有家庭、学校、社会的不良影响。看看中国孩子周围,的确没有什么快乐的东西去玩,孩子们自然就跑到虚幻的网络空间里去了。
《青年时代》:借鉴类似自愿戒毒和强制戒毒的方法来戒除网瘾有效吗?
陶宏开:有一个省曾经组织过一批成瘾者,将他们集中起来与外界脱离联系一段时间,希望通过心理治疗的方法帮助他们戒除网瘾,最终结果我不知道,但是我不同意这种“关起来”的方法,孩子的问题是在社会上养成的,必须要到社会上解决,我们应该帮助更多的孩子戒除网瘾,教会他们做人、做学问、做事业。
《青年时代》:你怎样看待网络游戏?
陶宏开:有人说,网络游戏害了青少年,就该禁止网络游戏,那么刀能杀人,是不是就禁止用刀呢?这个提法根本站不住脚。钱,是好的,关键看你怎么得到,怎么使用它。游戏也一样,本身并没有罪,关键是什么游戏,是不是健康益智的游戏。
《青年时代》:你怎样看待网络游戏生产商?
陶宏开:我曾与一些网络游戏生产商面谈。我对生产商说,你们见过岳王庙的塑像吗?我和网络生产商并没有仇,我呼吁禁止不健康的游戏,是爱护他们,历史是无情的,他们生产引进的游戏毒害了千千万万的家庭和孩子,他们不能背上历史的骂名啊!网游致富几人笑,孩童迷途万众伤。
《青年时代》:你认为家长应该怎样与孩子沟通?
陶宏开:爱你的孩子,不是你说出来的,而是让他感受的。孩子们都有上进的心,家长也应该提高自己的素质,加强和孩子的沟通,让孩子从小懂得怎样生活,怎样做人。孩子就像一盆花,不能浇了水就说声“拜拜”,不管了,这样是不行的。
《青年时代》:你最希望做的事是什么?
陶宏开:我到各地,就希望做两件事,一件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让家长提高意识,防止更多的孩子成瘾。第二就是培训志愿者。
吴方泽:各地都束手无策
《青年时代》:您和陶教授一行在哪些城市就网瘾问题做过巡回演讲?
吴方泽:我们到大庆、吉林、长春、广州、昆明、长沙、西安等地做过演讲,陶教授的演讲都得到了当地家长的积极响应。
《青年时代》:在这些城市里,青少年上网成瘾是不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吴方泽:以前我没有料到这个问题这么普遍。陶教授当初看见媒体上报道一个母亲为了将沉溺网络游戏的儿子拉回来而求助舆论,他当即和这对母子见了面。经过他的帮助,挽救了这对母子。后来越来越多的父母找到陶宏开:教授寻求帮助,陶教授才发现,青少年网络成瘾已经不是个别现象。曾经有人对全国青少年上网问题进行过抽样调查,这个调查以3000人为对象,得出的结论是,网络成瘾的大概占了10%至20%,从中国人口来看,这个数据因为基数很大,算出来就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人群。国外的一份调查显示,在苏格兰,网络成瘾的比例只有6%。在西欧和北美的发达国家,就没有这么严重。所以,网络成瘾,特别是青少年网络成瘾,这个问题,在中国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青年时代》:哪些城市相对更严重一些?
吴方泽:这个现在还没有结论,不过从陶教授接电话的记录来看,河南、安徽、北京等地的求助电话最多,但是这也并不能说这些地方网络成瘾现象最严重。这是一个新的现象,全国各地对此都束手无策。
《青年时代》: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具体的方法呢?
吴方泽:吉林省今年6月开始将实行“零时关网”的做法,到0点,通过技术手段,关掉各个网吧的IP,以此制止网吧通宵营业,虽然这是一种被动的措施,但这也是为一种补救手段。不过这种手段对黑网吧仍然没有办法。
《青年时代》:您认为什么措施能有效杜绝这些黑网吧呢?
吴方泽:基层必须动员起来,发动社区、居委会等组织配合主管部门执法,进行持久的监督,对黑网吧发现一个举报一个,铲除一个,黑网吧就失去了生长的土壤。
《青年时代》:全国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注进程如何?
吴方泽: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最先关注的是媒体,逐渐各级组织和政府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今年,团中央维权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和华中师大素质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开展了“用爱心和科学帮助孩子戒除网瘾”的活动,包括巡回演讲、组织夏令营、冬令营、建立心理矫正中心等等项目。前不久团中央、新闻出版署和中央精神文明办还联合举办了“健康上网,拒绝沉迷,挽救未成年人网络成瘾”行动。
《青年时代》:在巡回演讲中,除了陶教授以外,还有什么专家?
吴方泽:目前还没有,网瘾问题是科技进步发展到互联网阶段出现的一个新问题,在心理学领域,案例上没有什么积累,没有相关的理论,没有相关的著述,现在就缺乏理论的总结与建构。
篇10
关键词:青年学生,信任,网络轻信
“轻信”是信任的另一种极端表现,既不加思考地信任一切,是全盘地信任,它与信任危机恰巧走向反面,轻信是指信任的受托人通过提供虚假的信息和许诺的手段,使信任的委托人相信付出信任所得的利益大于可能的损失,从而轻易地将信任给予受托人。当前轻信行为的发生主要集中于网络社会中,许多人都受过骗,尤其是青年学生,在网络世界更是容易产生轻信他人的行为,导致自己的利益受损。本文试图分析青年网络轻信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提出一些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青年学生网络轻信行为及其危害
近几年来,青少年因上网轻信他人,不但给自己、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伤害,这样的事例很多,概括进来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轻信网友的“真诚”,私下与网友见面。许多青年学生在上网聊天当中,由于被网友花言巧语的“真诚”所蒙蔽,轻信网友,私下与网友偷偷约会,致使发生许多悲剧事件发生。比如:四川华西都市报道:一名17岁的泸州少女被甜言蜜语所惑,如约赴见网友时,被绑架64小时并被百般蹂躏。
2.轻信网络情感,陷入网恋,不可自拔。有些青年学生终日沉迷于网络中,为了填补现实生活中的情感真空,在网上寻找“恋人”。因而也成了骗子攻击的对象。论文参考网。如新华网报道: 2004年12月末,一大学生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张某在一次上网聊天中结识了一个“温柔体贴”的女友,聊天的时候张某透露了希望能早日找到一份工作的想法。张某想通过“网络女友”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可没想到,却被其拉入传销陷阱。
3.轻信网络中奖及购物信息,以致上当受骗。有些网络骗子利用学生涉世不深和想轻易获得钱财的心理,在网络上发送中奖虚假信任信息,诱骗青年学生上当。据羊城晚报报道:一大学生因轻信“网络购物”,损失近万元,[11]还有一学生因轻信网游能中奖,也被骗千元。
4.轻信网络虚假考试信息及求职信息,以致上当受骗。当前由于大学生毕业求职竞争激烈和考研也竞争激烈,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大肆散步虚假求职和考研信息,诱骗学生上当。如因为相信作弊能轻松考研,一位姓雷大三学生被骗走2000元。 [1]更有甚者,每当逢国家四、六级英语大考,几乎每次都有大学生上当受骗,致使国家改变了四六英语考试政策,不与学位与就业挂勾。
二、青年学生产生网络轻信行为的原因
1.从理论来看,著名的社会学家科尔曼曾经解释过为什么人们通常较难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而容易轻信骗子。他指出,在一般信任关系的发展中,信任付出可能带来的损失远超过可能获得的利益.而骗子使用的一个基本方法就是向委托人证明,与可能的损失相比,可能获得的利益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们不是理性地去加以分析,人们就很可能容易给予信任,而给自己造成损失。[2]P122-124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存在着大量的约束措施,使人们不会与大量的陌生人进行交往,也使得那些居心不良的人缺乏欺骗他人的机会,这也为容易轻信的人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然而网络空间中有着极强的匿名性,同时又缺乏相应的规范约束,这就为骗子行骗提供了条件。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许多青年学生轻信他人或是轻信网络中某种信息,都是由于考虑到自己给予他人(网友)以信任或是信任某种信息(如可以得到考试题目或是可以挣到钱等,当然这种信息是由人发送的,从其本质上来看,它是人格化的信息,是一种“准人格),可以获得超出自己假如不信任的利益。但没有考虑到它潜在的风险性所在。例如,有些社会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想通过国家四、六级英语考试心态,在网络只要交纳一定的费用就可以获得试题答案,结果许多大学生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投机心理,纷纷寄钱去购买,结果当然是大呼上当,以致影响自己正常考试发挥;当今考研也成为大学生热衷的选择,增加了竞争的激烈性,因而,有些不法也利用某些人的投机心理,大肆行骗,也有很多人上当的等等,这些都说明了某些大学生理性不足,投机心理太重,给骗子造成了机会。
2.从网络人际交往特性来看,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主要是一种“情感—情感”的关系,这种方式主要又是通过“数字化的符号”来进行的,且交往双方都是单线互动,缺乏现实生活“面对面”交往的现实性,这种因身体缺场而带来的真实身份的丧失,使得人们主要依靠想象和主观体验与对方交流,因而,网络交往具有较强的虚拟性。由于这种虚拟性的交往,若个体过份信赖这种关系,将会使个体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也就是容易导致轻信。
青少年由于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他们喜欢幻想,单纯天真,对他人戒备心理不够成熟,甚至喜欢标新立异,追求刺激等,因而对这种网络虚拟性的情感交流,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兴趣,这是也许多青少年有时沉迷网络世界不可自拔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一些不法分子伺机作案,诱骗青年学生的主要原因之所在。
3.从青少年自身情况来看,大量资料显示,目前导致网络轻信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量的年轻网民对网恋的美好憧憬。青年学生正处情感复杂时期,他们对情感的需要是充满好奇与神秘,有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动需要,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年龄限制,家长的管制,或是社会环境的制约,致使许多青年把情感寄托在网络这虚拟环境中,一旦得到现实中梦想的“意中人”,就会陷入其中不可自拔,最终发展成为网恋,对对方呵爱有加,一心只想网络上“形影不离”,然而网络社会最终只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反应,当陷入网恋之中的“情人”,总是不限于虚拟的交往,更需要在现实中交往,这就造成许多人为了见网友一面,不远千里去约会。当然也有成功的个案,但是大多数都是失败者,许多的是就是既被骗钱又被骗色,甚至命丧黄泉。
三、预防青年学生产生网络轻信的策略
1.加强网络自身的控制。从现有的网络社会中轻信行为的状况来看,网络骗子能得呈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网络社会的监控不到位,而造成网络社会的“失范”,给行骗者提供了机会。因而,要预防青年上当受骗,加强网络自身的控制是一个重要的途径。那如何加强网络自身的控制呢?本文认为:第一,要对网络进入的控制。从当前网络现状来看,网络上存在大量的社会问题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网络的过度开放。由于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社会行动者在进入网络时可以以虚拟的身份,这为一些不法分子制造了机会。对网络进入的控制,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要求网民在登录或者在网络交往过程中使用可以确定的身份的相关资料;另一方面要求网络要在技术建立规范的身份确认技术。这样对一些不法分子就会有一定的威胁和约束作用,以减少行骗的可能性。第二,要对网上在线行为的控制。网络进入的控制,可以确保网络身份的真实性。在进入网络之后,对网络在线行为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中针对网络犯罪行为的监控,防止其散布虚假信息,以免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上当,或是经不住诱惑而上当。另外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网络在线行为主要是要靠网民自身的道德素养的提高,以净化整个网络社会环境。第三,加强网络法规的建设,以制裁网络犯罪行为。在网络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相应的法律规范的制定跟不上网络的发展,使得网络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法律控制的真空地带,这也是一些网络不法分子肆行的原因所在。在制定网络法规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发挥相应的作用,再一个全球更应努力一起共同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定来惩罚网络犯罪者。
2、加强青少年网络知识的教育。加强青少年网络常识的教育,这是预防青少年轻信的主要手段,也可以说是现阶段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这里的常识主要是指加强青少年在网络上的辨别能力和识别能力的教育。青少年具有较高的必要信任是其道德素质的必然要求,在现代社会人们要有信任他人及社会制度的素养,这是因为信任是社会的一种宝贵的资源(科尔曼语),也是社会复杂性简化机制之一(卢曼语)。但是轻信只能给社会和个体造成损害,是应尽量避免。而青少年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对社会的复杂性和风险性理解不深刻,容易轻信他人。据调查有26.3%的青少年有第一次聊天就把自己的真实电话、地址、姓名等重要信息告诉网友的经历,有29.6%的青少年有本来不想让他人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但在聊天过程中不经意还是让对方知道的经历。由此可以看出,青少年在网络中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这就需要加强其保护意识教育,注意网络身份的安全,不要轻信他人。论文参考网。这就需要学校专门要开设网络安全教育的专题,让学生接受教育,另外家庭地对小孩加强此类教育,整个社会也应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的宣传,形成一个强大的宣传强势,以强化青少年的安全意识,以达教育目的。
3、加强社会诚信环境建设,以减少网络欺骗行为的发生。论文参考网。网络社会只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网络社会一些现象最终必然要反应到现实社会中,现实社会现象也要体现在网络社会中。因而,要减少网络欺骗行为的发生,就必然要加强现实社会的诚信建设。这主要我们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公民的诚信道德品质;此外,要加强全体社会成员的防范意识教育,让骗子无处可藏,无机可施,为减少青少年受骗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和现实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chinarealia.com/news_detail.php?id=1058&news_catpath=0004
[2] [美]詹姆斯.S.科尔曼;邓方译。社会理论的基础[M](上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 上一篇:城市管理整改措施
- 下一篇:轻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