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饮食文化研究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西方饮食文化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饮食观念的差异
1.1中国的饮食观念
我国在封建社会的时候就重视农业而抑制工业,而且还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支撑着整个国家过了2000年。艰苦耕作的农民们或者因为国家政策要交税,或者因为受到地主的剥削,或者因为受到天灾人祸的影响,收获的粮食很实在很难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所以自古以来,解决温饱问题是很多中国人的主要矛盾。发展到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大家注重的不仅仅是温饱问题的解决了,而是更加注重饮食的质量了。于是,随着这浪潮,出现了很多专业的厨师,开始研究饮食文化,开始研究烹饪,开始研究食材的搭配等,所以我们中国人在饮食中很注重色香味俱全的搭配的,视高质量饮食为一种享受,而非仅仅只有充饥的功能。
1.2西方的饮食观念
至于西方国家的经济一直都不比东方落后,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机械化大生产,人们的生活节奏又大大的提高,这造成了西方国家的人们对饮食熟视无睹,认为饮食仅仅是充饥果腹的手段而已。但是,从另一方面分析,他们采用了更科学、更规范和更合理的方式为自己的三餐搭配,很注重营养充足,适量搭配的健康饮食。特别是现代出现了营养学时候,更助长了他们在饮食方面的理性分析倾向,甚至根据不同人的身体状况来配给饮食。
1.3小结
总的来说,如果在西方国家注重营养搭配的基础上,再发展味觉上的享受,这才会使我们中国的饮食文化更加完善,而且将有利于将西方人所说的Chinese food推向国际。
2.饮食内容的差异
2.1中国的饮食内容
在中国,从封建社会到现在,国家都特别重视农业的发展,但仅限种植业,南方的水稻,北方的小麦,南方的米饭,北方的面食,都是中国的主食,可见,我们中国都是以素食为主。其实从东方人的体型就可以知道我们的饮食比较素,东方人都是以身材矮小、骨细肩窄为主。而且在中国经济落后的时代,很多平民百姓都买不起肉食,特别是在凭粮票购买粮食的时代,更加少有肉食,大概是在春节等重要的节日中,人们才舍得买肉食。但是现在中国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在人民的餐桌上找到越来越多的肉食,特别是过年过节,或者是招待客人的时候,鱼虾蟹、鸡鸭鹅、猪牛羊都常常出现。
2.2西方的饮食内容
在西方国家则比较重视牧业,特别是某些国家更加以动物发展出另类的文化,例如美国的牛仔文化,西班牙的斗牛文化等。而且西方很重视航海文化的发展, 因而渔业也发展得很好,这两点决定了西方人以进食动物为主。再次,西方人因为注重营养的摄入以保证体能的充足,他们都很注重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所以西方人的体型都是高大肥胖、骨大肩宽为主。但是由于现在西方人摄入太多脂肪,营养师建议他们的餐桌上应多增加蔬果类的食物,以增强消化。
2.3小结
总的来说,中西方的饮食内容都有发生变化,素与荤的搭配也日催合适,健康饮食的观念也以深入民心。
3.饮食方式和餐桌礼仪的差异
3.1中国的饮食方式与餐桌礼仪
因为中国以素食为主,大多书人都以筷子、勺子为主要的餐具,方便使用。很多外国人都不会用筷子,因为这与手的灵活度有关,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是属于心灵手巧的类型的,而外国人则比较豪放,所以比较难学会用筷子。
而平常饮食的方式,我们则大多以围餐为主,即放几盘菜在中间,大家喜欢吃多少便夹多少,尽量做到不浪费的原则。因为我们中国以前经济较落后的时候,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养成了中国人节俭的优良习惯,所以围餐就是尽量避免个人饮食的浪费。再次,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重,一家人一起围坐在餐桌前,互相夹菜,有利于维护家里和睦的气氛,无论是过年过节或是喜事丧事,一家大小都会坐在一起吃饭。长久以来,围餐已经成为家庭聚会的主要形式了。但是围餐也有不讲究卫生,容易传播疾病的缺点,所以现在如果是在公共食堂,大家都以一人一份饭菜为主,卫生观念以逐渐提高中。
3.2西方的饮食方式与餐桌礼仪
西方国家的人们因为以肉食为主,所以他们以刀、叉、勺子为主要的餐具,而且刀子也分为切包和切肉的不同,勺子也分了汤和食物的不同使用,他们的排放位置也有严格的要求,但这也主要是为了方便使用。
而进食的时候虽然都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但是都以一人一份食物为主要的形式,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西方国家的文化讲求的是自主独立,讲求个性,若不断给客人夹菜,客人会觉得主人在强迫,没有礼貌。虽然缺少了互相夹菜的温馨,但是也多了一份卫生健康的保证。西方人的餐馆都是很安静的,因为他们觉得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是不文明的行为,而且很可能会打扰其他人进食的心情,侵害了其他人享受安静环境的权利,所以西方人在餐馆进食时要不不说话,或者很小声地交谈,尽量做到不打扰其他人。
3.3小结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各有特点,没有优劣之分,只是生活习惯、文化氛围都造成的。现在随着世界全球化得趋势,中西方的饮食方式也开始走向日趋融合的方式,中国人经常吃西餐,西方人也开始青睐中国的食物,方式也随之得以变化。
4.烹饪方式的差异
4.1中国的烹饪方式
在中国,烹饪是一种民间艺术,因为中国烹饪追求的是随意性,而非像西方国家那样追求规范化。之所以称中国的烹饪时民间艺术是因为烹饪这艺术存在于家家户户中,食材的搭配、调味料的搭配都是随个人喜欢的,所以可能会出现明明是同一道菜,但是在不同地方食用会出现不同的风味。这些都造就了我们中国的菜系的形成,这菜系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都各有特色,各具自己独特的风味。
4.2西方的烹饪方式
在西方,烹饪是机械化的,严格按照营养学来进行科学搭配,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了一种机械化的技术性工作。由于食客也只注重营养的摄取是否足够,这更放宽了厨师的烹饪技术限制。
4.3小结
在烹饪方式方面,中国注重的是随意性、和合性,而且烹饪的方式也多种多样。而西方注重的是营养的搭配,因而具有机械性,搭配单一乏味,缺少趣味性。
篇2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饮食文化 差异
1. 引言
饮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差异及渊源,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讲,不仅能加深对所学语言文化的理解,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避免因为不恰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误解和交际障碍。本文从关注重点、烹调准则两个方面阐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增进了解,促进交流。
2.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2.1“营养”和“美味”的关注重点不同
感性的中国人追求的是美味和享受。中国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味道是烹调的最高准则。中国人通常重视味道,不太想到营养。在中国人的眼里,“吃”远不单纯是为了饱,也不是为了营养,有时吃饱了,还要吃,这是因为受不了“美味”的诱惑而尽情进行味觉享受。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补、食养,重视以饮食养生滋补,但我们的烹调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中国人重视味道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如果进一步问怎么好吃,好吃在哪儿,不好吃在哪儿,就很不容易说清楚了。这说明有些菜已经成了味道的载体,我们对饮食的追求也上升到了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在美味的诱惑下,中国人对饮食越来越讲究,这不仅体现在食材上,而且体现在用料上。因此,有句话这么说:“厨师三分艺,用料七分功”,选料精良是中国厨师的首要技艺,是做好一品中国菜肴的基础,这是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技巧才能做得到的。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只有好的食材才能保证饮食的美味。我们常说的色香味也没有提及营养组合,因此中餐是比较注重美味的。
理性的西方人更多关注的是营养与生存。西方饮食是一种理性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他们力求口味清淡和膳食的均衡,早餐往往是一个鸡蛋、一杯牛奶、几片面包再加一根香肠,热量十分充足;午餐是自助餐形式;晚餐也不外乎面包、薯条、香肠、牛排、炸鸡、奶酪等,简单又丰富。西方的中小学校都配有营养师,保证青少年的营养充足和平衡。在讲究营养的同时,食物的味道就降了一个层次,尤其是生吃的蔬菜和搅拌的色拉,味道都不怎么样,但其科学而理性的饮食观念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2“规范”与“随意”的烹调准则不同
中国烹饪推崇是随意与特色。中国的烹调技术可谓世界闻名,它不仅是为了吃而存在的,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技术已经演变成了一门艺术。常用的技法有:炒、爆、炸、烹、溜、煎、贴、烩、扒、烧、炖、焖、煮、酱、卤、蒸、烤、拌、炝、熏,以及甜菜的拔丝、蜜汁、挂霜等。不同技法具有不同的风味特色,每种技法都有几种乃至几十种名菜。刀功更是烹调所必需的,经过历代厨师的反复实践,形成了丰富的刀法,把原料加工成片、条、丝、块、丁、粒、茸、泥等多种形态以适应不同火候。厨师还会根据不同的食材雕出不用形式的花、鸟、虫、鱼等,形象逼真,以至于放在餐桌上成了一种供人欣赏的艺术品而不是食物。火候也是决定菜肴美味的一个关键因素,掌握适当的火候看似容易,操作起来却不简单,没有多年操作实践的经验是很难把握好的。厨师要能精确鉴别出旺火、中火、微火等不同火力,还要熟悉了解各种各种原料的耐热程度,熟练控制用火时间,根据原料的老嫩程度、水分多少、形态大小、整碎厚薄等确定下锅次序,这样做出的菜肴才会要嫩有嫩、要酥有酥、要烂有烂。最后,在合适的时间加入一定比例的调料则是提升菜肴美味的关键,另外,醋、蒜、姜、葱、辣椒等佐料的加入也可以起到杀菌、消脂、增进饮食、帮助消化的作用。这样一道鲜香可口的菜就可以出锅了。由于中国菜系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烹调风味各不相同。同样一个菜会因为不同的厨师、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场合,用餐人的不同身份、口味,加以调整。例如红烧鱼,在南方做得比较清淡,在北方则味道较重,在江浙又会偏甜,在四川就是辣味十足了。许多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中国厨师也能把它做成一道美食,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烹饪的随意性。
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西方烹调强调科学与营养,他们根据列好的菜谱购物,称量好每部分原料所需要的重量进行烹调。但这种烹和调没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有烹无调,仍属于前后分立的两道工序。西方人做饭像是在搞实验,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从时间、空间、温度、湿度等细微入手,烹饪则从物理、化学角度出发,厨房备有齐全的工具,如:天平、定时器、刻度锅等。食材都是单独制作,最后拼盘,多呈立体状,两种食物的味道不会串在一起。即便是调味料,也无外乎番茄酱、芥末糊、柠檬汁、辣椒油、黄油、奶油等。这些调料只是在烹调后连同食物一起吃的,可以根据个人口味的不同添加。食物虽然制作简单,味道欠佳,没有创新的特点,但有一点是值得我们羡慕的,那就是西方厨房永远都是那么干净整洁,不会像中国厨房会有很大油烟,清洗十分不便。
3.结语
中西饮食的诸多方面存在各式各样的差异,当然,这些差异都具有相对性,几千年来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促成中西方的饮食文化的不断融合。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使得多样的饮食文化不断互补与兼容。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将使人们增进了解,享受不同的饮食带来的不同感受,增进文化间的交流、互补与融合。
参考文献:
[1]胡文仲.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萨姆瓦.跨文化传通[M].北京:三联书店,1988.
[4]多晓萍.从饮食角度浅析中西文化[J].甘肃: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2).
篇3
关键词:菜谱 文化差异 翻译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6-0026-01
1 引言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对于这一点,每个国家的人都不例外。但是中西方的历史差异、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以及长期以来的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饮食文化。
2 中西方菜谱命名差异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每个社会都形成了一种与之相适应的饮食文化。菜谱翻译时,译者若能熟知这些差异,将对饮食文化交流的成功有着重要作用。
中国菜谱的命名多富于艺术性,为了提升菜肴的品位和档次,许多菜名文化蕴含丰富,牵涉到人名、地名、动物名称以及自然景色等。讲究文雅、含蓄和吉利,注重表情、联想能力,少量大众菜肴以原料命名;而西菜命名直截了当,突出原料,往往一目了然。几乎都是以原料加上烹饪方式或者地名来命名的。想要让西方人理解并接受中国菜名,翻译时必须遵循一些相关的原则,不能望文生义或因不考虑中西方文化因素差异而造成文化上的冲突。
3 中国菜谱英译的主要方法
3.1直译法
中餐菜名主要包括主料、辅料、容器、刀法、做法和口味六个要素,在不违背西方文化的前提下,对一些以传说、典故,特别是以形象命名的菜肴,仍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尽量在表达原译的 同时保持原汁原味,让海外游客在品尝佳肴的同时,领略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例如:
糖醋排骨――sweet and sour spare rib
荷包蛋――poached egg
铁板牛肉――Sizzling Beef Steak on Iron Board
白果虾仁――shrimp and nut
蘑菇虾――shrimp and mushroom
3.2音译法
语言是个符号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接受外来词,音译法能避免因直译或意译带来的误解和不可读性。在中国菜里,有一部分是用地名、人名、象声词或地方语来命名,为了保持原有特色风味,中餐特有的一些主食也可采用音译法。例如:
麻婆豆腐――ma po tou fu
东坡肉――dong po pork
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ed duck
炒面――Chow Mein
粽子――Zongzi
3.3意译法
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一般采用意译法。中国菜的命名讲究,常常富有诗情画意,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和回味,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在中国菜谱翻译中,为了将抽象或带有联想性的菜名以具体清晰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采用解释、删减、借用等手段。采用解释可以更加清楚的明白菜肴的原料以及做法;为了使菜名显得简明扼要,有时在翻译时可以省略无关紧要的词语这样更容易让客人一 目了然;借用西方人熟悉的菜名或主食名来翻译部分中餐菜名和主食,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
咕噜肉――sweet & sour pork(解释)
佛跳墙――Buddha Jumping Over the Wall (topmost fare of Fuzhou cuisine,a concoction of practically all delicacies from land and sea stewed in a sealed jar, so-called because legend has it that enticed by its aroma, even the Bud-dha jumped over the wall to find the source in defiance of religious command- ments)(解释)
四季叉烧豆――roast pork with string beans(删减了四季)
馒头――steamed bread(借用)
4 结语
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使得中餐菜谱翻译时常常要面对诸多矛盾和冲突,译者只有充分认识和理解它们,在翻译中采用正确的方法策略,,追求近似的对等反应,合理进行“折中”,才能更好的将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推向世界,才能实现成功的文化交流。中华饮食文化的独特性决定了菜名的翻译不可以也不可能局限于某一种翻译方法, 而是应该多种方法的综合体现。有时甚至可以直接使用汉语拼音来标注菜名,并且在旁边附上该菜的图片,并标注菜的主料、配料和口味等主要信息。这样便可以让顾客一目了然,不会因为对菜名的误解而破坏了品尝中国美食的兴致。
参考文献:
[1]周湘萍.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与中餐菜单的英译[J].北方论丛;2003(02).
[2]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顾蓓蓓.中文菜谱翻译的异化与归化[D].东华大学,2008.
[4]潘桂娟.中、西餐菜单的差异与翻译[J].商场现代化,2008(4).
[5]黄海翔.中餐菜单英译浅谈[J].中国科技翻译,1999(1).
[6]刘清波.中式菜名英译的技巧和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2003(4).
作者简介:侯学智(1992―)女,满族,辽宁鞍山人,(学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篇4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菜单;翻译
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中国人 的方方面面都与吃是紧密相连的,见面打招呼“吃饭了吗?”,赞美好的作品为“脍炙人口 ”,吃的心满意足为“吃香喝辣”,凡此等等,不一而足。西方的饮食文化不够发达,烹饪 没有中国讲究,但是他们的用餐礼仪和用餐器具是丰富多彩的,所以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的 差异以及探究这些差异产生的内在原因,有助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研究中餐菜单的英 译问题,从而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饮食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缔造了不同的饮食文化,所以饮食文化具有浓 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饮食的观念、宴会礼仪、烹饪方式以 及菜式命名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1、观念上的差异
中国是一种美性的饮食观念,从来都是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在中国的烹调 术中,对美味的追求几乎达到极致,想尽一切办法,使尽一切手段,将食品的味道弄出名堂 ,弄出特色来,这点是西方人望尘莫及的。西方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在摄取食物 的时候,基本上是从营养的角度理解事物的。强调采用新鲜原料,强调在烹调过程中保持原 有的营养成分和原有的味道,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所以说西方饮食之中营养是带有普遍性 的。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肴原料的形和色等方面的搭配 ,但是在滋味上各种原料都互不相干,各是各的味,注重营养的搭配。
2、烹饪方式的差异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 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西方人于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故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 行事。再者,规范化的烹调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此外,在原料 的粗加工上也是有区别的,中餐加工完的形状多种多样,有块、片、卷、条、段、丁、末、 汁等,而西餐的原料处理完,一般只有片、块、丁等几种形状。
3、菜式命名的差异
中国的很多菜名中往往包含了很多历史、文化的信息。中菜命名讲究文雅、含蓄和吉利 ,注重表情、联想能力,少量大众菜肴以原料命名;而西菜命名直截了当,突出原料,虽然 少了艺术性,但是多了实用性。如“佛跳墙”则是根据民间传说,这道菜的香味引得寺庙里 的和尚们纷纷跳出墙来等。西餐中的菜名要简单得多,往往一目了然。以“肯德基”餐厅为 例,光从店名就知道,这是一家炸鸡店,而店中的食品如炸鸡腿、香辣鸡翅、汉堡包,以及 新推出的墨西哥鸡肉卷和海鲜汤等,几乎都是以原料加上烹饪方式或者地名来命名的。
二、中餐菜单英译的基本原则
菜肴名称首先表现为信息功能,这是传递原料、配料、烹调方法等信息的过程。菜单作 为餐厅商品广告之一,具有吸引顾客、推销产品的目的。中国菜肴的命名多富于艺术性,为 了提升菜肴的品位和档次,许多菜名文化蕴含丰富,牵涉到人名、地名、动物名称以及自然 景色等。基于此,菜名的翻译要跨越中西方语言和文化上的双重障碍。想要让西方人理解并 接受中国菜名,翻译时必须遵循一些相关的原则。
1、避免文化冲突
中餐菜名为了吉祥,借用了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忌讳食用的动物名,翻译是应 按原料名直译,如果原料本身是西方人忌讳的,则可省略不译。如“翡翠鱼翅”中的翡翠不 过是起装饰作用的新鲜蔬菜而已。再如“红烧狮子头”,是由肉丸滚上糯米而成,因为像毛 发竖立的狮子头而得名。又如“脆皮乳鸽”,将象征着和平的鸽子烹而食之,也是西方人不 能接受的,所以最好将其略过。
2、避虚就实原则
中华菜名除了其直接的所指意义外,还有的包括着丰富的联想意义,形成了菜名的又一 特色。中华菜名讲究美的传递,但是鉴于中西方各自的文化背景所产生的不同的联想效果, 翻译中可避虚求实,采用转译或者意译。例如,百鸟归巢这道菜,实际上是鸡腿、猪肉、鹌 鹑蛋加上竹笋丝的组合,鸡腿、猪肉、鹌鹑蛋象征“百鸟”,竹笋丝象征“巢”。若要对等 翻译,解释上要下一定的工夫,且不符合译名的规范。因此最好根据菜名组合译为chicken and pork with egg and bamboo shoot。一些“文化菜名”寓意深远,相当部分是不可译的 ,所以通常只译实名。此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赋予深刻象征意义的高贵植物和晶莹 透亮的玉石被用来为一些色泽鲜艳、赏心悦目的菜肴冠名。人们常用“芙蓉”代表蛋清,把 豆腐比作白玉,青豆比作翡翠,但是这种高雅的联想与另一种语言文化是无法相融的,英译 的原则只有实译。
总之,中餐菜名的英译应该借鉴中菜命名的艺术手法,尽量反映中餐烹饪特色,对一些 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菜肴在翻译后还可以附加说明,这样既保留了菜名信息,又有助于引 起食欲。
三、中餐菜单的英译方法
要将中餐菜单译成英文,首先要了解中餐菜名的构成及命名方法。中餐菜名通常由原料名称,烹制方法、菜肴的色香味形、菜肴的创始人或发源地等构成。这种反映菜肴内容和特 色的命名方法叫做写实性命名法,此外还有反映菜肴深刻含义的写意性命名法。由于汉语和 英语的差异很大,中餐菜名英译时,应采用写实性命名法,尽量将菜肴的原料、烹制方法、菜 肴的作料等翻译出来,以便让客人一目了然。
1、直译法
以原料命名的菜不加修辞,直译最为简便,烹饪方法不必译出。中菜汤类命名一般按此方 法,翻译时采用 “原料加汤”的处理方法。
如:
双冬牛肉——beef with mushroom and bamboo shouts
口蘑菜心——mushrooms with cabbage heart
青椒肉丝——shredded pork and green chili
豆腐汤——bean curd with mushroom soup
荷包蛋——poached egg
人参鸡——chicken with ginseng
坛肉——pock in pot
糖醋排骨——sweet and sour spare rib
直译能使目的语言与源语用基本相同的形式来表达相同的内容,获取基本相等的效果。 因此对于菜名翻译来说,直译是可取且实用的方法。此外,在不违背西方文化的前提下,对 一些以传说、典故,特别是以形象命名的菜肴,仍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尽量在表达原译的 同时保持原汁原味,让海外游客在品尝佳肴的同时,领略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
2、意译法
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一般采用意译法。在中餐 翻译中,意译法就是将抽象或带有联想性的菜名以具体清晰的方式表达出来,译者常常可以 采用解释、删减、借用、改写等手段。
第一,解释。
翻译时对原文本部分的字词用解释代替直译,这是十分必要的。比如一道常见的“鱼香 肉丝”,有人直译为“fish-flavored shredded pork”,也有人翻译成“shredded pork w ith garlic sauce”。后者作了简单的解释,对于外国游客来说,显得更为直观。类似的例 子还有很多。
如:
咕噜肉——sweet & sour pork
回锅肉——sliced pork doubly sauteed in soy sa
uce
干煸牛肉丝——sauteed beef shreds
酱爆肉——quick-fried pork with soy paste
茄汁石斑鱼——deep fried garoupa with tomato sauce
鱼香三鲜——shrimp, crab meat & lobster in garlic sauce
这样把菜式做一个简单的解释,西方人就能仅凭菜单就可以对食物做出比较正确的判断 想象。以免西方人想要这样的菜,却上成了别样的菜肴,减少这样的不必要的麻烦。
第二, 删减。
为了使菜名显得简明扼要,有时在翻译时可以省略无关紧要的词语这样更容易让客人一 目了然,更加清楚的明白菜肴的原料以及做法。
如:宋嫂鱼羹——braised fish soup,省略了“宋嫂”一词。
四宝豆腐煲——seafood and bean curd pot,英文可省略“四宝”一词。
金牌炸子鸡——roast chicken, cantonese style中省略了“金牌”一词。
第三,借用。
借用就是用西方人熟悉的菜名或主食名来翻译部分中餐菜名和主食,常常会收到意想不 到的效果。
如:馒头——steamed bun/ bread
蜜汁叉烧——b.b.q. pork
四季叉烧豆——roast pork with string beans
蘑菇叉烧——roast pork with mushrooms
雪豆叉烧——roast pork with snow peas
第四, 改写。
在上文中谈到,中国菜的命名讲究,常常富有诗情画意,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和回味,具 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例如:“龙凤呈祥”这道菜是以蛇和鸡作为主要原料的,“龙”和“凤 ”是中国神话的产物,是吉祥的象征。但是如果直译出来让人有莫名其妙的感觉,这时候就 必须对源文本进行改写,直接把菜的内容反映出来,即“snake and chicken soup”,使人 一目了然。类似的例子很多。
如:
鱼米之乡——fried minced fish with bamboo shoots and pine nuts
黑白分明——fried shrimp balls with black and white sesame seeds
翡翠鱼翅——double-bolied shark’s fin with vegetable
蚂蚁上树——sauteed bean vermicelli with spicy meat sauce
叫化鸡——baked chicken vagabond style或baked chicken wrapped with mud
翡翠不能食用,仅是一个代称,指绿色的蔬菜,翻译时不能按字面译为“jade shark’s fin ”。而蚂蚁在中餐中虽可入菜,但此蚂蚁指的是用酱油和淀粉和过的肉末。直译可能 引起惊诧。“叫花鸡”相传为乞丐创制,取名时以“叫化”代“乞丐”,是一种美化,翻译 时,以“vagabond”代“beggar”,也是一种美化。
又如:
霸王别姬——steamed turtle and chicken in white sauce
寿比南山——steamed chicken in pumpkin
连生贵子——lotus nuts in syrup
3、音译法
菜名的音译在翻译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尤其是英译汉。中国人在接受西方饮食文化的 时候似乎并无多大障碍。如:!汉堡包 (hamburger)、三明治 (sandwich)、可口可乐 (coca- cola)、巧克力 (chocolate) 能被广泛认同。语言是个符号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接受外 来词,音译法能避免因直译或意译带来的误解和不可读性。在中国菜里,有一部分是用地名 、人名、象声词或地方语来命名,为了保持原有特色风味,可采用音译法。
如:麻婆豆腐——ma po tou fu
东坡肉——dong po pork
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ed duck
毛氏红烧肉——chairman mao’s stewed pork with soy sauce
东江酿豆腐——bean curd stuffed with pork mince, dongjiang style
中华饮食文化的独特性决定了菜名的翻译不可以也不可能局限于某一种翻译方法, 而是 应该多种方法的综合体现。有是甚至可以直接使用汉语拼音来标注菜名,并且在旁边附上该 菜的图片,并标注菜的主料、配料和口味等主要信息。这样便可以让顾客一目了然,不会因 为对菜名的误解而破坏了品尝中国美食的兴致。参考文献:
[1] 任静生. 也谈中菜与主食的英译问题[j].中国翻译, 20__,(6).
[2] 刘琪. 论中式菜名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__.
[3] 穆连涛. 从文化角度谈中菜英译[d].苏州大学, 20__.
[4] 周桥. 谈谈中餐菜名英译[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__, (s1).
[5] 熊力游. 中华菜名功能与翻译处理[j].长沙大学学报, 20__,(3).
[6] 黄芳. 中餐菜单译法研究[j]. 中国科技翻译, 20__,(1).
[7] 熊力游. 中华菜名功能与翻译处理[j]. 长沙大学学报, 20__,(3).
[8] 刘清波. 中式菜名英译的技巧和原则[j]. 中国科技翻译, 20__,( 4).
[9] 李梦. 中式菜肴的英译方法和中国饮食文化[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__,(3 ).
[10] 黄蔷,王微萍. 浅谈中式菜名的英译及中国餐饮文化[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__,(2).
[11] 王伟娟. 从目的论角度谈中餐菜单的翻译[j]. 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 20__ ,(s1).
篇5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差异 翻译 影响
翻译,在目前的翻译学中,很难给它一个准确的定位,只能简单地描述成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活动。对于翻译而言,能影响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美国人类学家F.Boas指出:“各个社会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正由于这样,它们才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的风俗,习惯,信仰和社会机构。”正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社会心态、交际方式及语言的词汇意义等方面的不同,因而由中西方文化差异引起的翻译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中国著名学者王佐良先生也曾经提到相关的见解,“翻译的最大难点是文化的不同”。从整体来看,中西方文化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差异:一是物质文化方面,包括自然环境、生产方式、食物、居住方式、生活器皿等;二是精神文化方面,如政治制度、法律形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等,因此译者必须搞清楚翻译所涉及的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充分尊重彼此不同的语用原则和民族文化传统才能翻译出忠于原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而又十分出彩的文章。而对于翻译人员来说,只有熟悉两种文化,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并将两种文化融会贯通,才能最终做到严复先生的翻译理论中所提到的“信”“达”“雅”。本文着重从宗教文化、社会心态、饮食文化几个方面分析中西方文化不同对于翻译造成的一些影响。
1.宗教文化造成的差异性
中国是一个多宗教国家,主要信奉来源于印度的佛教,以及中国本土的道教文化,在漫长的五千多年历史当中,宗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部分。而西方信奉基督教,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思想的中心,在于“尽心、尽意、尽力爱上帝”及“爱人如己”两点,于是上帝便成了西方的神。《红楼梦》第六回中出现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一谚语,西方翻译名家将其翻译成了:“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而中国翻译名家杨宪益先生将其译为:“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God和Heaven的差别在于God带有西方基督教色彩,而Heaven带有明显的东方佛教色彩。在翻译时,同时也必须保留各自的宗教文化特色,否则很容易出现翻译上的重大失误,比如“in the name of Christ”是“以基督的名义”而不是“以佛的名义”。
而从汉语与英语的结构上看,也可以看出宗教差异的影子,汉语就如同我国道教中的阴阳太极图,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结构相对比较稳定;而英语形态多变,变化无穷。从中西方宗教的思维方法和认知角度看,汉英两种语言各自遵循自己的思维方式、在形态、词序,表达习惯上各有特色。
(1)英语有形态上的变化而汉语却无形态上的变化。比如下面这个句子,“行动速度很快”,可以译为“He moved astonishingly fast.”“He moved with astonishingly rapidly.”“His movement were astonishingly rapid.”等三种不同形式。
(2)从词序上看,英语比较灵活,而汉语却相对固定。例如:“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可以译为:a very important question或者a question of great importance。又如:“他被剥夺权利后,只好离职,流落他乡。”这个句子在中文当中因为意义的限定,其词序是固定,而在英文当中我们却可以表达为:He had to quit the position and went in exile,having been deprived of his power.
(3)英语中有许多的冠词、连接词且语法意义表达丰富,而汉语却不同,有众多的助词,例如“着”、“了”、“过”等形态助词,“的”、“地”、“得”等结构助词,以及“吗”、“呢”、“吧”、“呀”等语气助词,因此在翻译上稍不注意,就很有可能出现误译。我们可以试比较以下两个句子:“She was with a child.”和“She was with child.”,对于第一个句子的理解是清晰的,应该译为“她带着个孩子”,而对于第二个句子很多人可能会感觉困惑,其实正确的译法应该是“她怀孕了”。
2.社会心态造成的差异性
西方人重视个人价值,强调自我意识,而这点和中国传统观念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在翻译时,由于中西方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的影响,很容易造成误译的现象。如to start a family,许多中国人在翻译容易译为“结婚”,这便是受到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其实正确的应译为“生第一个孩子”。西方的生活保障体系十分完善,即使没有孩子,政府也可以保障他们的下半生,而且他们认为一旦生了孩子便要承担一个巨大的社会责任,他们会考虑是否有了做父母的心里准备,或者有没有能力养育一个孩子,与婚姻无关,而中国基本把婚姻和生育划上了等号。这应该是和我国的社会结构体系有很大关系的。因为中西方的这些文化差异,英汉语难免受到这些文化差异的影响,而这两种语言中所谓的“对等词(equivalence at word level)”实际上并不对等,在词义、侧重面、含义、用法方面都大相径庭。而“family”这词在中国指的是“家庭成员”,但在西方却侧重强调的是“教养孩子的责任”,许多中国学生在自我介绍时,往往习惯用“I have a big family.”,许多西方人就会觉得匪夷所思,怎么年纪轻轻就生了一大帮的孩子呢?像这种在中英文中其实不对等的词还有很多,其中就包括“翻译”这个词,“翻译”在中文中,就可以被理解成三种不同的意思,它可以指从事翻译活动的翻译人员,也可以指翻译行为和过程,或者是指译文。
3.饮食文化造成的差异性
由于在西方,面包是最重要的主食,而中国人喜食谷物,因此对于英语单词“bread”的翻译时,我们应该注意遵循这种不同的饮食文化传统,如:bread and water(粗茶淡饭),bread and cheese(家常便饭),bread and butter(谋生之道,饭碗),在上述翻译中我们把面包自然地对应为了“饭”、“饭碗”、“生计”等。这种饮食文化的差异应该追溯到远古时代。在远古,我国农业所栽种的主体粮食作物是米:包括粟(小米)、稷(谷子)、黍(黄米)和稻(大米)。这几种粮食都适合以米粒的形式蒸煮来吃,不太适合磨粉后去烤去烘。而欧洲地中海沿岸、北非、西亚等地的大麦小麦,则适合磨粉后烘烤,而不适合以颗粒的形式来煮食。所以,华夏先民食用小米和大米,多采用脱粒、蒸煮的方式;西方先民食用麦类,则采用磨粉、烘烤的方式。这种饮食文化差异性很大程度也是取决于地理环境的。受地理环境影响的事例还有很多,例如,英国是一个典型的岛国,天气千变万化,也许早上出门还是晴空万里,中午就暴雨临盆了,所以英国人在出门时习惯携带一把雨伞,以备不时之需,并且打招呼习惯用“What’s the weather like?”“How is the weather?”,这也是出于英国人对于千变万化天气的关注。另外,一些习语中,饮食文化差异也非常明显,如:He was a bold man that first ate an oyster.(第一个吃牡蛎的人是勇敢的。)但在汉语中却称勇敢的人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One can’t make an omelet without breaking eggs.(不打破鸡蛋做不成煎饼。)煎蛋在英美国家是常见的早餐食品,但汉语中对应的句子应该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为“米”是中国人饮食中的主食。
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科技的创新,各种高科技手段的使用,使得中西方文化交流更加迅速、直接,无法避免地会触及世界各国、各个民族的文化,而翻译无可避免地要受到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因素在语言和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分析翻译中的跨文化差异,避免在翻译中出现一些误会,将语言形态和文化因素的翻译融合成一体,同时将社会文化知识融合到翻译中去。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篇6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衣食住行
从一名高三学生的角度来看,文化差异是影响其英语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所以,在面对这一问题的前提下,应引导高三学生更多的关注中西方文化中关于衣、食、住、行方面的文化差异,让学生不再禁锢于用自己民族的思维方式思考西方民族的交际行为,避免偏见的产生。同时,加强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也可让高中生在英语学习时,不再出现中式英语问题,并可轻松的记忆英语课文,翻译英语。
一、衣
从中西方文化中的服饰文化角度来看,两者差异较大。即中国服饰讲究的是“天人合一”。服饰发展初期,它追求的是御寒、蔽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服饰的功能开始由最初的御寒、蔽体转换为民族文化标志的彰显。包括政治文化、习俗文化、经济文化等等。同时,中国服饰更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以服饰文化来体现人的“气质”、“神韵”等等。此外,在中国服饰设计过程中,注重遵从色彩和谐,款式呼应的原则,增强服装的社会功能。同时,中国服饰中的色彩也是有所讲究的,其中,青蓝、赤红、黄、白、黑主要是用来彰显人的尊贵气质[1]。西方服饰与中国的“天人合一”理念有所不同,讲求的是个性解放和人文主义思想。即西方服饰作为西方文化中的一种,它写实性较强,主要为了彰显人的个性,并注重通过服饰色彩、造型等的设计,突出人体胸、腰、臀等形体。中西方文化中的服饰文化差异性较大,所以,作为一名高中生,在国际交往中必须意识到这一问题。
二、食
饮食文化也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种体现。其中,中国饮食文化讲究是“全”。同时,从请客吃饭方式角度来看,中国注重的是饮食共享,并把聚餐作为了一种交际行为,旨在利用聚餐寻找人际交往中的归属感。而西方则不同,西方的餐桌多数是长方形形状的,这便可以看出,西方聚餐不注重寻找归属感和集体温暖。同时,西方的聚餐不会按照长幼顺序对座位进行安排,更强调的是“人人平等”聚餐氛围。此外,从菜名角度来看,中国饮食的菜名也讲究集体主义。例如,“烧全鱼”、“四喜丸子”、“桃园三结义”等等,均是饮食中“全”的一种彰显。而在座位安排时,注重选择一个圆形桌子,并按照长幼顺序,安排座位。这样一来,可以给人们带来一种凝聚力,而西方聚餐就显得十分冷清,如同每人一盘“自扫门前雪”一样。除此之外,从付账习惯来看,中国习惯于争前恐后的付账,而西方则是倡导AA制消费,各付其账,体现个体独立性。
三、住
中西方居住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中国建筑设计过程中,融入了集体理念,并注重把“儒、释、道”渗透到建筑中,采取花园式、庭院式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这种建筑设计方式,会让人们产生集体意识,共同努力营造和谐的居住氛围。同时,在中国建筑设计时,倾向于采取全封闭的设计形式。而西方,与中国不同,建筑的个性更加明显,倾向于把建筑设计成严密的几何形态,呈现“院包房”建筑设计形式[2];第二,中国建筑更多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整个建筑较为沉稳、含蓄。如,紫禁城、四合院等建筑的设计,均采取了较为含蓄的设计方法。西方则不同,它的建筑会给人一种与自然相对立的感觉,个性过于明显。
四、行
中西方的出行文化也是有所不同的。在中国,人们外出旅行时通常会考虑“家庭”、“集体”对这一种出行方式是否感到舒适。同时,中国有句俗语:“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3]。所以,在外出时,人们更在意与他人之间的交往,想要通过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共同完成出行计划。即对于中国人而言,外出旅行中的团体构成比游玩更加重要。只有是和好友在一起,才能体会到旅行的乐趣。而西方则与中国完全不同,它倡导追求个体的生活享受,以出行经历为主,不太在意身边是什么人。认为,只有个体生活品质提高了,才能算是一次相对满意的出行经历,个体主义较为明显。
五、结论
综上可知,对于一名高中生而言,了解中西方文化中衣、食、住、行的差异,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让学生不再受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阻碍,产生文化冲突等交际问题,学会包容、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为此,应提高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性问题的重视,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差异之处,而后,运用自身已掌握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内容,学习西方语言和文化,善于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沟通、交流。
参考文献
[1]孙萍.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02):85-86.
[2]李智.文学作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J].名作欣赏,2014,13(08):111-112+125.
篇7
【关键词】红楼梦;唐顿庄园;餐桌礼仪;中西方文化差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257-02
饮食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同的人对饮食的认识、要求、用餐方式等各不相同,饮食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具有较深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食礼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饮食,同时又约束着饮食活动。由于地域、文化、餐桌礼仪、文明发展等文化差异,中西方食礼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通过探究《红楼梦》和《唐顿庄园》中的餐桌礼仪,了解不同的食礼文化及其背后所隐含的中西方文化的根性。
一、从红楼梦看中国餐桌礼仪
中国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宴饮文化,至少在周代,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饮食礼仪制度,宴会中贯穿的礼仪、礼节,并非是对吃的情趣的束缚,而是表现人们的道德文化修养,在饮食生活中体现一种形式美、伦理美、人情美。《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经典名著之一,讲述了贾史王薛四大贵族家庭的繁荣与衰败,还原了当时贵族家庭的生活场景,对研究中国古代的餐桌礼仪具有极大的空间。
黛玉进贾府,是宏篇巨制《红楼梦》的开端,随着黛玉的进入,贾府的背景、人物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同时通过对黛玉进府过程的繁复描写,贾府繁紊的餐桌礼节也一览无遗,在贾母吩咐过传饭后,王夫人带着黛玉进去,已有很多人在此伺候,但却为何“在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脂砚斋在此处有批语:不是待王夫人用膳,是恐王夫人有失侍膳之礼耳。这是规矩。再而提到的是这侍膳的礼仪“李纨捧饭,王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而上桌的只有贾母、黛玉和三春而已”,在古代,根据满族重小姑的习俗,未出阁的女儿在家是姣客,身份是很尊贵的,所以女儿可以和父母一同吃饭,而媳妇则要在一旁伺候,待公婆和小姑吃罢才可以吃。最后吃饭的座次自然也值得一说,书中这样写道“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中国古代长幼尊卑,贾母自然是坐在正面,又有左右相对,左为尊的规矩,所以熙凤让黛玉坐左边第一张椅子。有王夫人、李纨等在场,黛玉自然是不肯,在知道她们不在这里吃饭后,方才坐了。此时“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也显示了古人以左为尊,尊者或长者坐上座,然后从左至右的吃饭座次的讲究,黛玉是客,所以礼让至左手一座,元春不在迎春居长,坐右手一座,接下去是探春惜春。孔子曰:“兴于诗,成于礼”,尽管这些封建礼仪十分繁缛,但表达了古人内心对长辈的尊敬及为人待客之道。
《红楼梦》中还有一段描写贾府中秋设家宴赏月的桥段。家宴是中秋节家人团圆的重要形式,贾府的家宴设在山之高脊凸碧堂内。为了达到阖家团圆的目的,能到的家人一律都到,连平时公务最繁忙的贾政也到了场。凡桌椅皆是圆的,特取团圆之意。坐法也有讲究,按照辈份,上面居中,贾母坐下。左边是贾赦、贾珍、贾琏、贾蓉,右边是贾政、宝玉、贾环、贾兰,团团围坐。宴会在圆桌上进行,座次仍是“尊卑有序”“长幼有序”。贾母是“老祖宗”,在上面居中坐下。贾赦是大房,所以成左;贾政是二房,所以居右。这是封建社会诗礼之家的一套礼仪。
封建社会的宴饮活动,不但座位安排很有讲究,“面东为尊”“左为上”;而且迎接宾客要打躬作揖,席间宾主频频敬酒劝菜,筷要同时举起,席终“净面”后要端茶、送牙签等等,礼仪十分繁缛。现在时代不同,过去那一套礼仪制度当然不适用,但我国是礼仪之邦,人们在宴饮活动中重现礼节、礼貌,几千年来已形成文化传统,其中展现中华民族伦理美,形成美的一些细节,仍沿袭至今。现在虽然没有古代这么拘谨,但每当重要节日或者特殊日子,人们依旧会以怀念的姿态去遵守这些古老的规定、规矩。当然平时的家庭饮食中,人们也会依旧以尊敬老人、师长、宾客为原则。
二、从唐顿庄园看西方餐桌礼仪
唐顿庄园讲述了发生在格兰瑟姆这个贵族家族的故事,主人公玛丽作为格兰瑟姆先生三个女儿中的老大,她的择婿决定着格兰瑟姆家族的财产将由谁继承,这成为了整个故事的中心。围绕这个故事,各色贵族穿梭于唐顿庄园。那么,在这座庄园一切礼仪就是来点缀这个故事的。
篇8
关键词: 中英隐喻 人生类谚语 文化差异 认知语义学 对比
一、引言
谚语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的重要财富。在中西方文化中我们都能找到大量的谚语,或描述情感,或表达对世界的认知。谚语是人类思想的生动反映,是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
Black(1962,p.27,引自林书武,1997)曾指出,谚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它们通常是以隐喻的形式表达,谚语、寓言和谜语都可以看成是一种隐喻。Black所说的隐喻并不是指传统修辞学里面的一种修辞手法,而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然而,在大多数人眼里,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通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其实不然,隐喻还大量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用语里,比如“山腰”、“山脚”等。也许正是由于人们太习惯于使用隐喻,以至于忽视了其普遍性,这也从侧面证实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因此,研究谚语中的隐喻,特别是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中的谚语,有利于揭示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独特的思维方式以及对世界的不同认知。本文以英语和汉语中的人生类谚语为研究对象,详细对比了其中所隐含的隐喻的异同并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给予了解释。
二、理论基础
传统修辞学认为隐喻是和明喻并列的一种修辞方式,和人类生活无关,只是一种纯粹的文学手段,其作用是修辞。亚里士多德甚至认为只有那些有天赋的或受过训练的人才知道如何使用隐喻(李福印,2000)。因此传统的隐喻概念和人类基本认知无关。然而,这种看法很快就遭到了挑战。Richard的互动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连串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它和人类的思维及认知有关,是隐喻创造了相似性而不是物体之间的相似性创造了隐喻(束定芳,2001)。互动理论为研究隐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在此基础上,Lacoff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她认为,隐喻不是话语,而是概念,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自如使用的东西,反映了人类的思维方式(束定芳,2001)。
Lacoff将隐喻定义为用一个概念领域来理解另一个概念领域,即,概念领域A是概念领域B(K?vecses,2002)。概念领域是指经验的系统组织。两个领域之间的相对应的部分或者映射构成概念隐喻,概念隐喻是隐喻语言表达式的基础。换句话说,隐喻有两个层次,即底层形式和表层表达式,底层形式就是概念隐喻,表层表达式就是我们实际说出来的话。概念领域B又叫做源领域。顾名思义,人们从这个领域中找寻隐喻表达式来理解概念领域A,所以它比较具体。而概念领域A就是目标领域,是人们需要理解的领域,比较抽象。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经常被引用的例子来更好地说明以上概念。英语中有很多这样的表达法:
Your claims are indefensible.
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
His criticisms were right on target.
I demolished his argument.
I’ve never won an argument with him.
You disagree?Okay,shoot!
If you use that strategy,he’ll wipe you out.
He shot down all of my arguments.
(Kvecses,2002)
从斜体字可以看出,战争领域的术语被用来理解“争辩”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也就是说,战争的特征被映射到了“争辩”这个目标领域上。战争里的敌人映射为论辩的双方;战争中的行为,比如攻击、摧毁、射击等映射为辩论或争吵。因此,以上的句子都具有相同的概念隐喻,即,“争辩是一场战争”。从这个概念隐喻我们可以推出这些不同的表达法。这些表达法都是我们日常生活经常使用的,没有人会意识到概念隐喻的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的的确确存在于我们的大脑里。由此可以看出,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研究隐喻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用它来研究谚语中的隐喻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个民族的思考方式和认知习惯。因此本文将以认知语义学作为理论基础来研究中西人生类谚语中隐喻的差异。
三、语料来源及分类
本研究的语料来自于谚语词典或谚语集。研究者查询了尽可能多的相关词典(Manser,2004;Mieder,1992;楚风,2000;高兰英,2000;周锡卿,1987),最后找到了中英文人生类谚语各57条和90条。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些有限的谚语中,并不是所有的谚语都是隐喻表达式。比如:“Life is lifeless without health.”这句英文谚语是对事实的直接描述,没有蕴含任何隐喻。像这类非隐喻表达式都被排除在本研究之外。但是判断某句话是不是隐喻并没有一定的标准,Black(1979,引自Malmkjar,2000)曾指出还没有有效的方法来确定一个表达式到底含不含隐喻,更多的是一种直觉。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讨论,去掉非隐喻表达式后最终确定了50条英文谚语和26条中文谚语符合本研究的条件,从而建立了本研究的语料库。
为了更清晰地对比中英人生类谚语的异同,研究者按照Lacoff的方法将其分为三大类。Lacoff根据隐喻的认知功能将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和方向隐喻(Lacoff,1980,引自 K?vecses,2002)。在结构隐喻中,来源领域为目标领域提供相对丰富的知识结构,比如“LIFE IS A JOURNEY”。本体隐喻是指我们能够用事物或者物体等来描述经验,比如“LIFE IS FOOD”。方向隐喻使目标概念在我们的认知系统具备连贯性,通常和空间方向有关,比如“LIFE IS UP AND DOWN”。
四、结果和讨论
根据以上的筛选和分类方法,我们在语料库中找到了18个英文概念隐喻和10个中文人生类概念隐喻,如下表所示。
注释:① 按照惯例,概念隐喻用英文大写字母表示
② 括号中数字为隐喻表达式数量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概念隐喻数量方面,英文超过中文。在我们的语料库中,总共有18个英文概念隐喻,而中文只有10个。此外,英文概念隐喻的层次性也比中文丰富。英文概念隐喻涵盖了结构、本体和方向三大类隐喻,而中文人生类谚语中没有方向隐喻类别。数量和广度的差异表明西方文化对人生的理解较之中国文化而言更广泛。
从隐喻内容上开看,中英文人生类隐喻都呈现出了一定的相似性。通过表中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两种语言中都有如下三种概念隐喻:“LIFE IS A JOURNEY”,“LIFE IS A PLAY”,“LIFE IS PLANT”。尤其是第一个隐喻,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其隐喻表达式都是最多的,分别有12个和7个。两种语言都不约而同地把旅程当作是来源领域绝不是偶然。这种一致性可以从两个地区人民的共同生活经历进行解释。不管一个人生长在什么环境,都会经历生老病死,一生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正如一次旅程,从一个地方出发,经历艰辛最终到达目的地。因此人们很自然地就会用旅程来构建人生类谚语。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尽管存在着相似性,但更多的还是差异。首先,有些概念隐喻只出现在英文或者中文中。具体而言,汉语中人生没有被映射到战争、赌博、疾病、梦、金钱、商品、物质和食物,而英语中则没有天气、考试、书籍、棋、星星、火和味道等来源领域。K?vecses (2002)曾指出,不同语言中概念隐喻的差异是其文化差异的直接体现。因此对隐喻的差异可以从文化对比的角度进行解读。下面让我们来具体看一下某些差异如何体现了不同的宏观社会文化背景。
比如,在中文中出现的这个概念隐喻“LIFE IS TASTE”(人生是味道)就体现了中国独特丰富的饮食文化。众所周知,中国有着悠久的饮食文化历史,中国菜讲究色相味俱全,其中味就是很重要的一环。中国人吃东西讲究味道,比如日常生活中,主人上菜时通常会说“味道怎么样”或者“合不合您口味”之类的话语,可见味道在中国人饮食生活中的重要性。而反观西餐,却不大注重口味,味道没有中餐那么浓,菜式也比较单一。根据卞浩宇&高永晨(2004)的解释,西方饮食文化强调实用主义,注重食物的营养,饮食只是一种单纯的生存手段。因此味道没有在英文中被作为隐喻来源领域也就不足为奇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英文人生类谚语概念隐喻没有提及味道,却提到了食物,有6条英文谚语是来自于“LIFE IS FOOD”这个本体隐喻。其实食物或饮食也是西方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环,只是其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
另一个中文中出现而英文中没有的是天气隐喻。这个差异也可以从文化中找到答案。我们知道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民占据着人口的绝大多数。而传统的农业生产受天气的影响很大,是一种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因而人们对天气比较关注。中国古代传说中有很多关于雷公电母、龙王降水的故事都是这些思想的反映,此外中国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也体现了气候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这种思想相应地在概念隐喻中反映了出来。
再比如中文隐喻借用了星星和火比如“人生应该是颗星, 活着就要发光”, “人生有如火, 散发热和光”等来表达对人生的看法,而英文中则没有类似表达,这也反映出中西文化的不同价值观。中国是一种集体主义文化,而西方强调个人主义。孙隆基(2004)曾指出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呈现出“二人关系”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不光关心自己更关心别人,别人的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等等。因此“关心他人”、“为别人服务”之类的思想会反映在人生类谚语中。而西方人更关注自己,提倡个人自由,不会把别人作为自己人生的准则,因而也不会出现中文中的类似隐喻。
第二个差异表现为中英人生类谚语有相同的概念隐喻的隐喻表达式侧重点有所不同。以“LIFE IS A JOURNEY”为例,中文强调的是人们生活遇到的困难,如“人生如远航要破千重浪”, “人生路上关卡多,只能一步一步过”, “人生路上风雨多,愚者弱者叹奈何”, “人生路上几十年,酸甜苦辣味俱全”等。但英文中,困难并没有太多侧重,更多的是强调旅程的结构特征,比如“Life is just one parting after another.”,“Life is a voyage that’s homeward bound.”,“Life’s race is either forward or backward.”等。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英人生类谚语中的概念隐喻存在相似和不同之处,这些异同和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和生存环境差异有关。本文也再次证明了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反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认知习惯,而不单纯是一种修辞手段。因此对比不同语言谚语中的概念隐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资料所限,中文语料库相对英文语料库较小,可能会造成对比不是很全面,因而扩大语料库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1]K?vecses,Z.Metaphor[M].New York &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2]Malmkjar,K.The Linguistics Encyclopedia[M].London: Routledge,2002.
[3]Manser,M.H.The Facts on File Dictionary of Proverbs[M].Beijing: China Translation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004.
[4]Mieder,W.A Dictionary of American Proverbs[M].New York &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5]卞浩宇,高永晨. 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2):49-53.
[6]楚风.中国谚语集萃[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7]高兰英.实用英汉谚语词典[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
[8]李福印.研究隐喻的主要学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0,(4):44-48.
[9]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 (1):11-18.
[10]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11]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9
关键词: 中国菜谱文化内涵翻译
中国的饮食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菜肴色味形俱佳,烹饪艺术高超,早已名扬四海。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外交流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对中国的饮食感兴趣。有关饮食文化的翻译无疑在饮食文化交流中扮演起了重要的角色。所以,中餐菜单的英文翻译就显得非常重要。一份中餐菜单的优秀英译,不仅可以方便客人点餐,更可以让客人在品尝中华美食的同时,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让中餐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从而成功地实现中国餐饮业走向世界。然而,目前对于这个领域的研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出版的研究寥寥可数。至今在中餐菜谱的翻译问题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世界文明的四大发祥地之一,其独具特色的烹调和饮食文化是世界饮食文化中最伟大的两大门类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突出贡献,被全球誉为“烹饪王国”。
从菜系上分,中国菜可分为四大菜系,即广东菜、江苏菜、山东菜和四川菜。广东菜是中国著名菜系之一,即珠江流域的粤菜(西汉时就有粤菜的记载),由广州菜、潮州菜和东江菜三大主要流派组成,是岭南饮食文化的代表。粤菜的用料较广、花色繁多、形态新颖、善于变化,讲究鲜嫩、爽滑。长江下游的江苏菜包括淮扬、苏锡、金陵和徐海四大风味流派,特点是选料朴实、讲究火工、重油重色、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黄河流域的山东菜在饮食风格上逐渐形成了济南、胶东、孔府三大风味流派,以其味道咸鲜适中、脆嫩可口、制作精细而享誉海内外。长江上游的川菜好麻辣辛香,擅调复合味,菜式朴实兼有南北之长,对长江中上游及滇、黔地区的饮食文化有较大的影响。
从名称上看,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式菜谱的名称也是多姿多彩、十分讲究的,既有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又有浪漫主义的写意笔调,既蕴涵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又充满着民俗情趣和地方风情。有的菜名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菜名,而是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名了,有的菜名背后甚至蕴藏着一首诗、一幅画、一则神话、一个美丽的传说或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如皇帝落难饥不择食时吃的玉米稀饭“珍珠粥”,以蟹黄和燕窝象征楚汉相争的“鸿门宴”,反映抗战时期重庆人民反日情绪的名菜“轰炸东京”,反映夫妻恩爱的“过桥米线”,反映百姓对奸臣无比痛恨的“油炸桧”,以及“东坡肉”、“宋嫂鱼羹”、“麻婆豆腐”、“叫化鸡”、“桃园三结义”、“狗不理包子”等都包含了浓浓的文化意蕴。
从烹饪方式来说,据统计,中国菜的烹调方法至少有50多种,主要有Boiling(煮),Simmering(炖、煨),Stewing(煲、炖、焖),Braising(烧),Frying(油炸),Baking(烘),Roasting or Broiling(烤),Steaming(蒸),Smoking(熏),Pan-Frying(煎)等。但专家们一般认为,传统烹饪方式有三十二字诀:煎炒烹炸,爆烤熘扒,蒸烧煮炖,炝拌绘焖,腌氽煸腊,煨靠酱熏,酿塌糟涮,风卤贴淋。这些传统的烹饪方式,在保持食物本色的基础上,又能充分释放食物的色、香、味,充分表现了中国菜肴烹饪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从原料上来讲,中餐菜单中主要包含六大原料:(1)肉类。如:鱼片(sliced fish)、肉丝(shredded meat)、鸡丁(diced chicken)、虾仁(shelled shrimp)等;(2)蛋品类。如:煮鸡蛋(boiled egg)、煮荷包蛋(poached egg)、蛋清(egg white)、蛋黄(yolk)等;(3)油脂类。如:猪油(lard)、植物油(vegetable oil)、花生油(peanut oil)等;(4)蔬菜类。如:番茄(tomato)、卷心菜(cabbage)、茄子(eggplant)等;(5)瓜果类。如:黄瓜(cucumber)、草莓(strawberry)、菠萝(pineapple);(6)调味类。如:咖喱粉(curry powder)、辣粉(pepper powder)、番茄酱(ketchup)等。
二、中餐菜单英译中存在的障碍及问题
饮食文化的特殊性表现为语言的特殊性,像中国的“饺子”、“元宵”、“粽子”等词汇,严格地来说,并没有相应的词来翻译。三者在英文中都可以译为dumpling,但却是完全不同的食物。更重要的是,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三个重要的节日,蕴涵着深厚的文化背景。例如“元宵”也可译做a rice glue ball或sweet dumplings made of glutinous rice flour(for the Lantern Festival)。如果缺乏一定的背景知识,译文读者根本体会不到元宵真正的象征意义。另一方面,由于中国饮食烹饪方法多种多样,内涵丰富,专业性又较强,要把中餐菜单中的每一种菜名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并非只是在语言层次上的转化,更是文化层次的进一步转化。但是由于人们在对菜单翻译时忽视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许多外宾在享用中华美食时产生了误解,闹出了许多“国际笑话”。根据2006年4月10日的《半岛都市报》报道:因为来青岛旅游的外国游客日益增多,青岛很多酒店都推出了外语菜单,但是这些外语菜单却把不少外国人吓跑了,原来他们把红烧狮子头翻译成“烧红了的狮子头”,“麻婆豆腐”翻译成“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童子鸡”译成了“还没有性生活的鸡”……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诸如此类问题的原因在于菜式空缺造成的词汇空缺和望文生义的错误翻译。
三、中国菜谱翻译的原则及方法
1.中国菜谱的翻译原则
早在19世纪末,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先生就提出了“信、达、雅(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的翻译标准。然而,当人们在翻译中文菜单的时候,却将此标准束之高阁。如果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能将此标准作为指导思想,那么大量中文菜单错译、误译的现象也许将可避免。从“信”的角度出发,译者在翻译中文菜单时,应准确翻译出主料、配料、烹调方法等信息。这是菜单翻译的基本要求。从“达”的角度来看,译者应注重译文的理解性。严复先生提出关于“达”的要求,其实质就在于译文应该容易被读者理解。从“雅”的角度分析,译者在翻译中文菜单时,应在整体上考虑英译菜名的“美感”,包括从文化、语言等角度。“雅”不仅要求译者考虑到我国的文化因素,还要注意外国的文化。例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英语世界的忌讳。有些菜肴的原料在饮食文化相当丰富的中国不会引起食客的反感,如蛇、青蛙等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但是由于文化差异等缘故却会引起外国人的反感。
2.中国菜谱的翻译方法
2.1写实性命名菜单的翻译
所谓写实法就是它是一种如实反映菜肴原料构成、烹制方法和风味特点的命名方法。这类命名有的以原料命名,如西芹牛肉、鲜笋肉片等;有的以烹饪方法命名,如酥炸鲜蚝、花菇煨鸡等;有的以刀工命名,如片、丝、丁、柳、块等;有的以地点命名,如北京烤鸭、道口烧鸡等;有的以烹制人命名,如宋嫂鱼羹、文思豆腐等。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写实性菜名是“名副其实”,因此,译者通常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来翻译写实性菜名。具体的方法归纳如下:
(1)翻译以原料命名的中餐菜名时,可选用一种原料的名称作为菜名的主要部分,其他原料名称可用介词with连接,放在后面,如:
杏仁鸡丁Chicken Cubes with Almond
牛肉豆腐Beef with Bean curd
西红柿炒蛋Scrambled Egg with Tomato
干烧龙虾Lobster with Chili Sauce
芙蓉虾仁Shrimps with Egg White
(2)翻译以烹饪方法或刀工命名的中餐菜名时,可用表烹饪方法或刀工的单词加上原料即可,如:
红烧牛肉Braised Beef with Brown Sauce
水煮嫩鱼Tender Stewed Fish
鱼香肉丝Fried Shredded Pork with Sweet and Sour Sauce
香煎鸡块Fragrant Fried Chicken
炒鳝片Stir-fried Eel Slices
(3)翻译以人名地名命名的中餐菜名时,为了传播中华文化,译者应尽力保留原文的地名和人名。故其翻译方法也只需直接按字面翻译。如:
麻婆豆腐Ma Po Spicy Tofu
四川水饺Sichuan Boiled Dumpling
扬州炒饭Yang Chow Fried Rice
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 Duck
2.2写意性命名菜单的翻译
许多中餐菜肴喜欢采用借代、比喻、象征等联想手法命名,使其听起来既优美动听又富有浪漫色彩。这些菜名在译成英文时,如若照译形象,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外国客人听了会感到莫名其妙。所以不如舍形求意。对于这类菜名,译者在翻译时可舍去原菜名中比喻的形象,意译出原义。比如,广东人新春佳节喜欢吃一道菜,名为“发财好市”,好像吃了之后就会“发财”、“生意好”。因为“发菜”和“蚝豉”跟“发财”和“好市”谐音。因此,这道菜可译为:Black Moss Cooked with Oysters。其它菜名例如:
红烧狮子头Braised Minced Pork Balls with Brown Sauce
芙蓉鸡片Fried Chicken Slices with Egg White
八宝鸡Rice Stuffed Chicken
红烧四喜肉Braised Brisket with Brown Sauce
然而这里有一个问题要注意,即中餐菜名为了吉祥,借用了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忌讳食用的动物名,译者翻译时应按原料名直译。如果原料本身是西方人忌讳的,则可省略不译。如“翡翠鱼翅”中的翡翠不过是起装饰作用的新鲜蔬菜而已。再如“红烧狮子头”,是由肉丸滚上糯米而成,因为像毛发竖立的狮子头而得名。又如“脆皮乳鸽”,象征着和平的鸽子烹而食之,也是西方人不能接受的,所以最好将其略过。
四、结语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底蕴深厚,菜式种类繁多。在将中餐菜名翻译成英文的过程中,译者应遵循“信、达、雅”的翻译原则,从不同的角度入手,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翻译。从而实现翻译原则和餐饮知识的完美结合,使中国餐饮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黄海翔.中餐菜单英译浅谈.中国科技翻译,1999.
[2]卢魁.浅析中餐菜单英译的原则及方法.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3]单宇.食在中国――中餐菜单英译问题小议.株洲工学院学报,2001.
[4]刘凤玲.菜肴命名艺术与饮食文化.广州大学学报,2005.
篇10
[关键词] 文化商务礼仪差异
商务礼仪是人们在商务活动中长期形成的一种行为准则。它在商务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不同国家间文化传统的差异,世界上各个国家间的商务礼仪文化也是既有其国际性,又有其民族性。以儒家道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和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在文化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就必然导致中西方商务礼仪千差万别。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国际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我们必须了解不同文化下商务礼仪的差异,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交际障碍,消除文化冲突,实现更加有效的交际。概括来讲,造成商务礼仪这种差异的主要有中西文化中不同的价值观、时间观、饮食观、语言习惯及非语言习惯等。为此,下面本文将就以上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礼仪的影响。
一、 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人生的价值都是体现在它的社会价值之中,重视社会价值,否定个人的自我主体性,人生的道义往往与“忘我”相联系。汉语中有“光宗耀祖,显赫门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为公” 等字句,都是这一观念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总是把个人或自我放在社会关系中去考察,从社会价值出发判断评定个人价值,而不是从个人出发构建社会价值。它所追求的是一种群体和谐、稳定的伦理道德社会,个人不能脱离社会,个人有个性,应该弘扬个性,但个人永远不能置于国家、集体之上。
这种非自我主体性的价值观念与西方的以自我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大不相同。西方文化中,个人是社会的本位、目的和核心,追求个人利益的能动创造性是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应将个人利益置于高于一切的位置。他们主张利己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和自由主义,主张个人具有最大全力满足自己物质利益和精神享受的权利,主张个人具有自己生活上的隐私权。
下面我们以中美文化中对年龄看法的不同对中西价值观念的不同加以说明。
美国文化重视青年。青年代表着未来,是可能和希望的象征。而老年人则成为相对不受重视的群体。与之相比,中国传统文化中则强调尊重长者。长者是智慧、权力和权威的象征。汉语习语中就有很多体现了这一价值观念。如“宝刀未老”、“老当益壮”、“姜还是老的辣”等等。在汉语的称呼中,对待年长者常加称一个“老”字以示尊敬。如“老领导”,“老先生”,“老同志”等。甚至在姓氏后面加一“老”字以示对德高望重的人的尊称。如“刘老”、“张老”等。而在西方,和年老者谈话时应尽量避免提及年老的事实,即使涉及有关内容,也总以委婉的形式出现。如用senior代替old man,用elderly,advanced in age代替old。
另外,西方人过分推崇自己,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从而使人际关系非常冷漠。在对待隐私的问题上,中西方人的观念有很大不同。在西方人眼里视为“隐私”的事情,在中国人眼里却是关心他人的具体体现。如见面后寒暄,询问别人的年龄、籍贯、职业、收人、婚姻状况、家庭情况、体重等都属于很正常的事情。而在西方,这些都属于隐私,询问这些问题均被视为有失礼貌的。在中国,老朋友可以不用敲门就“登堂入室”,这对西方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即使是一件小事要问,他们也需要先打个电话,问主人是否方便。
二、时间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对时间的认识是一种环形时间观念。道家思想认为,万事万物都出于“道”,经过生长变化之后又都复归于“道”。在道家思想中,生命都有一死,但死不是绝对的,它只是宇宙生命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在“道”的展开过程中,先是逝,是远,最后是反,反也是返,即回到本原的道中。宇宙生命是一个大循环,个体生命之死,只是回到宇宙整体生命这个大熔炉中,投入整体的生命再造之中。阴阳五行说认为,阴和阳的相互推移和相互转化,导致了昼明夜暗交互轮回,春暖、夏暑、秋凉、冬寒周而复始,以及六十甲子为一个周期的气运变化。这些以阴阳交替盛衰为根源的循环过程,就形成了自然界的时间结构。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人使用时间比较随意,灵活性较强,可以随意支配时间,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中国人不重视预约,有时即使预约,也不严格遵守约定时间。
与东方人环形时间观念不同,西方人信奉的是线形时间观念,认为时间是一条有始有终的直线。他们使用时间非常精确,做任何事都严格按照日程安排,时刻保持着一种对时间的“紧缺”感。
在两种不同观念的支配下,各种文化里的人对时间的处理方式也不同。比如说,在美国商人的眼中,时间永远是金钱。“开门见山吧”,他们愿意在第一次会见时就能得到口头的承诺。“我们是不是说定了?”会谈中,他们不喜欢停下来或者保持沉默。他们习惯了集中精力、速战速决。因为他们的线形时间观念只是注重现在、计划未来,所以为争取时间应该及早地进入正题。
而中国人经商乐于感情投资,喜欢投其所好,送点小礼物,或通过宴请对手,在推杯换盏中边吃边谈。所以商务活动进展缓慢。中国商人不喜欢美国人急于求成的态度。以生意为中心的美国人和欧洲人都认为应该在双方协议好的一段时间内完成具体任务。中国人则更看重长远的相互信任。
三、饮食观
“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反映了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在中国,饮食已上升到了一种几乎超越其他一切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举足轻重的东西。中国菜肴强调“五味调和”和“色、香、味、形、器俱佳”。以追求味美为第一要求,致使营养问题成为影响中国饮食科学性的最大弱点。西方人饮食重科学、讲求营养。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等的要求。他们追求清淡少油,强调使用新鲜原料,在烹调过程中保持原有的营养成分和味道。摄取食物时基本上是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理解饮食的,饮食只是一种手段,吃得也较为简单,享受在饮食中基本上不占重要位置,所以不会过分地追求口味。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传统的宴席上,大家围圆桌筵席而坐,这就首先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置于中心,人们相互敬酒让菜、热闹非凡,这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西式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讲究优雅温馨,富有情趣和礼仪,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 达到交谊的目的。中国人吃喝出声与西方人吃喝不出声,反映着中西饮食文化的根本差异。中国人既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 至乐之中自然以享受为第一要务;反过来,西方人仅把饮食补充能量的一种手段,难免就要为进食制定清规戒律。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女士优先、尊重妇女”是人们宴会排座位的标准。宴席中,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四、语言习惯
在中国,保持低调、谦虚是一种美德,所以对别人的赞扬总是自谦,如“哪里”、“不好”、“不行”、“还不够”等,而这不符合西方文化传统,特别是美国。虽然这在中国文化中合情合理,但他们把这种过谦视为自卑,在人面前显示自己是无能之辈。中国人讲究贬己尊人,把自己的家叫“寒舍”,自己的作品叫“拙作”,称对方为“您”,对方的意见为“高见”、“宝贵意见”。而英语中的敬语和谦词则非常少见, 在英语环境里, 不管谈话的对方年龄多大、辈份多长、地位多高,you就是you,I就是I,用不着像汉语那样用许多诸如“您、您老、鄙人” 等敬谦语。我们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经常遇到的情况是面对别人的赞扬和祝贺时,中国人常会说出一连串的“哪里,哪里”、“您过奖了”、“我做得不好”、“不行,不行,还差得远呢”等自谦语。这往往使他们因为自己的话被直言否决而感到中国人不讲礼貌。因为,在西方文化里,夸赞人家的人总是希望对方对他的赞扬做出肯定的评价和积极的反应。西方人在听到别人的赞扬时,总是毫不犹豫地说声“Thank you”,这在中国人看来显然是堂而皇之的接受了别人的赞扬,是非常不谦虚的。
中国人见面时总喜欢问一声“您吃饭了吗?”,“您去哪儿?”。这在国内人听了非常亲切,可要是放到欧美国家说,他们听了就会反感。前面提到,西方人最不喜欢别人过问和干涉他们的个人生活。你问他去哪儿,他会认为你这是在打听他个人私事;你问他吃饭了没有,他会误认为你想请他共进午(晚)餐。在西方国家譬如英国,人们见面时总习惯于问一声“今天天气怎么样?”。
五、非语言习惯
中西文化差异也大量存在于非语言习惯之中。商务活动中,举手投足之间往往都能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性。通常,非语言习惯包括手势语、身势语、目光语、体距等。
现代商务礼仪中最常见的非语言习惯首推握手。在西方国家,两人握手后马上松开,两人的距离也随即拉开;而中国人为了表示热情和尊重对方,常常握住对方的手久久不放,还十分满足的闲谈消磨时光,有时还往往拍打对方的肩和背,对此西方国家的人会觉得就窘迫不堪,他们认为体距太近会显得过于亲密。
耸肩,也是许多西方国家常见的身体姿势。他们在耸肩时,常常表示“有什么办法呢?”、“我不知道”、“无能为力”,而在中国我们在表述上述意思时只是摇头或摆手。
在听别人谈话时,中国人总是习惯于默默地听着,并且认为此时提出问题打断别人讲话时非常不礼貌的,是不谦逊和爱挑剔的一种表现。而西方国家的人则对此感到非常疑惑,认为你这样做表示你没有好好听,要么就是厌倦和生气了,这时他们会不高兴的一再重复。因为在西方国家如美国,他们在听别人讲话时总是不断做出各种反应,提出各种问题。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对比可以看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商务礼仪,当今世界经济交流日益频繁,经济碰撞、摩擦日益增多,要想成功地进行商务活动,就必须了解西方文化的特点,从文化层面上更好的理解各国的商务礼仪。及时调整自己的礼仪行为,避免产生不经意的误会,以有利于与贸易伙伴培养感情,促进商务活动的成功开展。
参考文献:
[1]吴熹:跨文化交际语言得体性分析.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
[2]卞浩宇高永晨: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
[3]胡文仲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高华伟: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念.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