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网络行为研究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2: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网络行为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现状
1.网络消费手段多样,条件较为完备。大学生受教育程度较高,对于电脑、手机上网购物,网上银行、物流快递等驾轻就熟。调查显示,一半以上大学生使用电脑、手机上网的时间每天已超过6小时;学校及周边交通方便,物流配送便捷;校园各种设施齐全,银行遍布,完全可以满足各种网上支付的需求。
2.网络消费经验不足,消费水平不高。80%以上的大学生主要经济收入来自于家庭,日常生活消费比重较大,占其消费的60%以上。虽然大学生对网络的认知程度较高,但其经济来源及消费比重,大大影响了其网络消费的经验及水平,网络购买率相对较高,但其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3.网络消费同质性高,消费延伸性强。由于平日的共同生活和学习,大学生消费行为具有很强的参照性和规范性,其网络消费行为、消费习惯具有很强的延伸性,客观环境的影响很容易让大学生消费者群体网络消费产生盲目性和从众性。同时,作为网络消费市场的年轻力量,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又影响着整个大众文化及消费。
二、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分析
1.独立自主,追求个性的消费心理。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个性突出,审美观、消费观、价值观多元化,喜欢追求新潮,敢于创新,网络消费正好符合、满足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及需求。通过网络,大学生更容易寻找自己喜欢的商品和元素,更容易满足其需求差异,凸显个性的心理需求。
2.求“廉”和求“实”的消费心理。虽然家庭给予的生活费用的逐步增加,部分大学生还有兼职收入,但价格仍然是影响大学生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对商品价格的细致差别和变化反应非常灵敏。网上商品相比实体店商品的价格要便宜实惠,这大大迎合了大学生消费的心理及需求,满足了其求“廉”、求“实”的消费心理。
3.求“便”和求“新”的消费心理。随着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强,消费者越来越关注购物中所耗费的时间、精力等在总购物成本中的比重,购物中的即时、便利越显重要。简单、快捷的网络购物的应用和推广,深受青年群体的喜爱。同时,个性化的消费心理,使大学生更加追求创新、渴望变化,在实用的同时,更要与众不同,更能充分体现自身价值。求“新”型已成为大学生消费的主流。
4.情感和惠顾的消费心理。大学生受教育程度较高,其道德感、理智、审美感等情感丰富,很容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在上网的过程中,在经验和感情的基础上,在外部环境和自身内部环境的共同影响下,大学生很容易对特定的网站、广告、商品等产生特殊的信任与偏好,重复、习惯性的访问网络,形成购买动机,产生购买行为。而其自身的购买动机和行为,对同类潜在消费群体又起着宣传和影响作用。
三、大学生网络消费存在的问题
1.冲动性、盲目性购买现象普遍。大学生求“新”性较强,群体集中,群体性攀比行为强烈,消费欲望较强,很容易导致冲动性、情绪性、盲目性购买及消费。随着网络消费的不断发展,在大学生中也出现了超前性消费行为,这不仅会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也会造成加大的精神压力,导致其陷入盲目消费、攀比虚荣的误区。
2.网络成瘾,难以自拔。大学生自我防御心理较为脆弱,自制力、控制力较差。调查发现,上网时间越多、网络消费越多,自制力、控制力较差的消费者就极易成瘾并沉溺其中。网络成瘾毫无疑问会影响学生正确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形成。
3.网络消费风险意识有待加强。网络是一个相对开放和自由的体系,网上的商品虽然丰富、价格低廉,但大多数消费者都是在无法看到实物的情况下做出购买选择,目前网络购物仍缺乏适当的法律手段规范。由于消费经验不足,社会经历较少,部分大学生因过分求“廉”,导致不必要的损失。同时,网络购物在货款支付、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网络消费还需小心谨慎。
4.自我维权意识淡薄。无论有无网购经历的大学生,产品质量难保证是网购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加之网购商品缺乏真实感、送货时间长、售后服务难保证等,在网购过程中,大学生或多或少都遇到过相应纠纷和问题。但往往遇到“问题”后,社会阅历较少的大学生确往往退却。
四、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建议意见
1.树立正确合理的消费观念。随着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支付能力不断增强,但对于无固定收入大学生来讲,超过其支付能力的超前消费、过度消费是尤为不可取的。大学生作为一个经济上未能完全独立的消费群体,在消费上应该确定合理的消费期望,应根据生活、学习和文化娱乐的实际情况明确消费标准,把握一个“度”,量力而行。
2.积极做好教育引导。网络消费作为新兴的消费方式,给大学生带来积极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学校及家长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道德观和消费价值观,让其了解网络消费的内涵、道德规范、风险防御及对策等,提高网络消费综合能力,引导大学生理性、健康的网络消费。
3.加强网络监管力度,规范网络竞争。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网络消费的政策监管力度,规范网络竞争行为,及时清理虚假的网络信息,维护网络安全稳定及网购消费者权益,建立健康、有序的网络消费市场机制,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消费市场。
4.积极营造健康合理的网络消费环境。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有助于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随着大学校园与社会联系的紧密,社会消费文化及环境对大学生的网络消费意识和行为影响日益加强,营造健康合理的消费环境,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各界应通过各种途径,倡导量力而行,鼓励合理消费、杜绝浪费。
校园网络消费已逐渐成为大学生新的消费理念及方式,如何养成大学生理性、健康、合理的网络消费心理及行为,这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学校、家庭、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吴菲菲,漫谈当代大学生消费趋势\[J\].现代经济信息,2009,(17).
篇2
关键词:女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8.033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迅速被大学生所接受,成为大学生学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网络学习也必然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能力造成了深刻的影。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女大学生的网络学习行为,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学习观念,提高其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能力。
本次调查我们采取了文献查阅、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对象以长沙高校女大学生为主,本次问卷调查发放纸质问卷300份,网络问卷10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327张,回收有效率82%。在对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的调查中,82.3%的学生频繁使用网络,15.2%的学生偶尔使用网络,2.5%的学生几乎不使用网络;在对网络学习态度调查中,62.4%的学生表示在学习遇到困难时会选择主动通过网络进行求助,30.07%的学生会选择向老师、同学请教;在对图书馆电子数据资源的使用情况调查中,72.5%的学生表示在会使用其书写论文,18.2%的学生表示会使用其查找相关专业知识,9.3%的学生表示在其他情况下使用;在网络学习资源获取渠道的调查中,67.7%的学生选择了自主寻找,22.3%的学生选择了老师推荐,10%的学生选择了学校提供。调查结果表明,女大学生网络学习消费已经慢慢普及,大家也习惯有疑惑上网搜索或查询,网络学习消费情况的整体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如下问题。
1 当代女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1.1 女大学生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信息素养是指在网络科技发达、各类信息交叉渗透的社会中,人们拥有的信息意识以及处理各类信息的技能或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搜集开发、信息鉴别、信息综合分析以及处理信息时良好的信息心理和信息道德。女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网络学习行为大学生对数字化资源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其使用的频率与效果。调查数据显示,57.7%的学生表示“只会使用像百度、搜狗等检索工具”,25%的学生表示“完全不会使用搜索工具”,17.3%的学生表示“能准确的使用专业检索工具”,被调查者表示不知道哪些网站可以满足学习需求。这表明女大学生对网络检索方式、网络学习渠道了解不充分,检索能力不足,不能充分的将网络学习资源应用到自身的学习中,不能很好的为自身学习服务。根据调查,大部分的高校都并未开设信息检索相关课程,大学新生在此之前并未对网络信息有着充分的了解,因此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检索方法、检索工具都十分有限,种种因素综合均导致了女大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造成严重缺乏。
1.2 学习动机不足,利用率低
学习动机是影响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重要内在因素。学习动机能激发人们主动设定某一学习目标,并主动细化其学习的时间、强度和方向,最终达成目标。为了更高效地进行网络学习,大学生需要有较高的学习动机,尤其是内在学习动机能够使网络学习者有集中的学习目标,能增强抵抗外部干扰因素影响的能力,避免“信息迷航”等问题的出现。然而,调查中发现女大学生绝大部分对于网络学习的目的性并不强烈,约90%的学生都不担心毕业问题,她们认为获取文凭是肯定能做到的,而且考试也一定能通过。如此一来,学习者对网络学习的动机不够强烈,导致积极性也不高,自然而然地网络学习的利用率非常低。在本次调查中当问及“你是否愿意用网络进行学习?”时98.35%的女大学生选择愿意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然而,在被问及“大学期间你利用网络一共学习了几门课程”时,56.73%的同学没有用网络资源学习过,17.54%的学生学习了1门课程,14.62%的学生学习了2门课程,2.75%的学生学习了3门课程,8.36%的学生学习了3门以上课程。著名网络学习平台幕课公布的数据显示幕课课程总体完成率低于10%。由此可见,女大学生希望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愿望是美好的,但能够坚持完成课程学习人数不多,导致网络学习的总体利用率很低,并没有真正发挥网络在学习上的促进作用。
1.3 网络学习资源缺乏信任
网络学习资源直接作用于网络学习行为,资源数量的多寡、价值的高低、使用的方便性等特征都对网络学习行为的表现有直接的影响。在对网络资源信任度调查中,49.7%的学生认为网络学习资源丰富,20.2%的学生表示可直接搜索权威可信的学校网站,29.93%的学生认为网络资源良莠不齐,大多数不相关,浪费太多时间。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同时充斥着大量干扰学生网络学习的因素,如网络游戏、网络暴力、网络病毒等不良信息。网络资源的使用环境并不纯净,女大学生在网络学习中更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形成“从良则良,随莠则莠”的行为习惯。网络学习资源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女大学生难以辨识高质量的学习资源,从而质疑学习资源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篇3
[关键词]网络信息搜索 影响因素 信息素养 逻辑回归
[分类号]G354
网络信息搜索行为是一种用户通过与信息检索系统交互从而搜寻相关或重要的网络信息的目的,受用户的意图、使用的系统资源和方法等多因素的影响。一直以来,学者们采用各种行为学实验来实证检验这些因素,然而由于信息行为学实验成本较高,步骤繁琐,实证样本量普遍偏小(40份样本左右),检验出的因素也较为单一。本文构建出一个综合性的因素指标体系,利用场景模拟实验对该体系进行检验,较为完整地实证了网络信息搜索行为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情况。
1 网络信息搜索行为相关影响因素
以Kuhhhau为代表的认知情感派学者们认为,用户的认知、情感、思维等是网络信息搜索行为的核心因素。在lngwerson的交互性搜索认知框架中,网络信息搜索行为围绕用户认知空间展开,认知空间包含用户的认知方式、用户的知识结构、用户情感、用户搜索动机等因素。用户认知方式指个体通过感知、记忆和思维等智能因素对信息和经验进行积极加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用户的知识结构包括用户的领域知识、搜索知识和系统知识。情感可分为正面情感、负面情感和中立情感。搜索行为中最主要的正面情感有满足感、成就感、自信感;负面情感为焦虑感、受挫感、压力感;中立情感包括挑战感。研究表明,正面情感多的学生较之负面情感多的学生更容易完成搜索。搜索动机被视作引发搜索行为的内部动力或念头,如兴趣感、好奇心、求知欲等,往往带来高效率的搜索行为。Kim、Lin等学者指出搜索任务类因素是搜索行为的关键因素:搜索行为始于信息需求,而这些需求由各种任务引起,如行为者的工作活动、研究活动、娱乐活动、学习活动等。任务的复杂程度、独立程度、主题等都对网络搜索行为产生显著影响,任务的结构、预期信息源的特征、任务的时空环境也会对搜索行为产生作用。研究人机交互的学者们强调信息系统类因素的影响,根据Saracevic的层次互动理论,搜索行为的实质是用户、IR系统界面和计算机的三者互动,故需考虑IR系统设计、计算机硬软件的影响作用。Wang将该理论扩展到了网络环境下,认为层次交互存在于用户、搜索工具和网络中,需将搜索信息对象、搜索工具、网络组织结构等也纳入影响搜索行为的相关因素中。同时,社会组织背景类因素,如用户的性别、年龄、社会地位、教育、专业等也被认为会对用户网络信息搜索行为造成一定影响。
在总结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将网络信息搜索行为影响因素归纳为6个维度:用户社会组织背景、用户情感、用户知识结构、搜索任务、信息对象和搜索工具。本研究以高校学生为研究样本,选择这6个维度中较为重要的相关因素构建网络信息搜索行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 实验设计及步骤
本研究运用场景模拟实验和用户调研方法,通过模拟各类信息搜索任务,让用户在可控的实验过程中完成完整的网络信息搜索行为过程。实验使用“基于搜索任务的网络搜索测试系统”(TBWSTS)为用户提供搜索任务并记录用户搜索行为数据。2010年底笔者对部分高校学生进行了网络信息搜索能力测试,每位被测者登陆TBWSTS以后需完成10项搜索任务。这10项搜索任务从题库中随机抽取,涵盖了事实性搜索、解释性搜索和探索性搜索三种智力类型,搜索任务举例如表2所示:
每位测试者的测试时间为1个半小时,为被测者提供一个和日常生活场景类似的具备压力的搜索环境,从而反映出被测者真实的搜索行为。实验过程中,每位测试者在事实性搜索、解释性搜索和探索性搜索阶段,会分别要求完成一次用户情感、知识结构、信息对象所在网页特征方面的调研,调研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本研究中,控制变量为用户社会组织背景维度下的变量;自变量为用户情感、用户知识结构、搜索任务、信息对象、搜索工具维度下的变量(但不包括认知方式变量);因变量用户网络信息搜索行为的测度值为用户有效的信息搜索行为,即完成搜索任务的情况。对于非开放性的搜索(拥有客观的唯一答案)来说,用户搜索情况分为完成和未完成两种结果;对于开放性的搜索(拥有较为主观的答案)来说,用户搜索情况根据搜索结果的相关性来确定。相关性由专家分为1-3个等级,1为无相关性,3为高度相关。在研究影响因素时,对非开放性的搜索结果(二分变量)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于开放性任务的搜索结果(定类变量),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在回归分析前,需对自变量中的分类变量进行哑变量处理。
3 实验结果分析
3.1 样本分析
在网络信息搜索行为上,本次实验对武汉大学301位在校学生进行了测试,其中141人成绩有效。其中男生84人,女生57人;本科生样本数29人,硕士生64人,博士生48人。从专业分布看,信息科学51人,理工科40人,人文社会科学50人。获得有效事实性搜索行为样本141份,解释性搜索行为样本141份,探索性搜索行为样本141份。在搜索任务的设置上,141份事实性搜索均为非开放性搜索,141份解释性搜索和141份探索性搜索为开放性搜索,如表3所示:
3.2 影响因素检验
3.2.1 事实性搜索行为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之前,需对上述变量分别进行Pearson卡方检验。结果表明,性别(X2=0,312,P=0.576)、专业(X2=3.160,P=0.212)以及用户感知的挑战感(X2=4.176,P=0.383)对事实性搜索行为没有显著影响,故logistic回归之前剔除这三个变量。将控制变量和自变量纳入logistic模型后,logistic模型p值为0.000,Cox和SnellR Square值为0.674,说明模型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拟合度较好。模型中各变量对事实性搜索行为的综合影响,见表4。由各变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B'绝对值大小可知(B'=BRS/Slogit,其中B为未标准化回归系数,Sx为变量x的标准差,Slogit为logit的标准差,R为模型确定系数的平方根),用户搜索知识及系统知识、任务复杂程度对事实性搜索行为的影响最大,其他因素也有一定影响。学历越低,有效搜索行为的概率越小,本科生是博士生的0.184倍。动机(兴趣)和正面情感(自信)对完成有效事实性搜索行为有促进作用。用户搜索知识和系统知识越丰富,任务步骤越简单,搜索行为情况越好。信息对象维度中资源类型、资源语种
的影响显著,图片资源和可视化资源的搜索完成情况仅有超文本资源搜索完成概率的0.650倍和0.114倍,中文网络资源的搜索情况显著优于英文网络资源。搜索工具维度中搜索工具类型、工具语种因素对事实性搜索行为也有一定影响。
3.2.2 解释性搜索行为和探索性搜索行为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中解释性搜索和探索性搜索均为开放性搜索,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前,卡方检验剔除了解释性搜索行为影响因素中的性别(X2=3.243,P=0.198)、专业(X2=6.551,P=0.162)、挑战感(X2=6.443,P=0.598)三个变量和探索性搜索行为影响因素中的性别(X2=3.935,P=0.140)、挑战感(X2=5.305,P=0.725)两个变量。表5显示了logistic回归后两类搜索行为的影响因素。解释性搜索行为和探索性搜索logistic模型p值分别为0.031和0.002,Cox和Snell RSquare值分别为0.492和0.578,模型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考察模型中各变量对搜索行为的综合影响(标准化系数B'的绝对值大小),用户搜索知识及系统知识、搜索工具类型及负面情感对解释性搜索行为和探索性搜索行为的影响最大。和事实性搜索类似,用户搜索知识和系统知识对完成有效搜索行为有促进作用;同时对于智力要求更高的开放性搜索来说,负面情感(焦虑等)会直接阻碍搜索结果的质量。搜索工具类型中网络地图、学术数据库的利用会降低有效开放性搜索行为的概率。除此以外,学历、兴趣、任务复杂程度、搜索资源类刑以及工具语种也是解释性搜索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学历较低的用户和搜索图片资源的用户,其搜索结果均倾向于“相关性较低”。而具有较高搜索兴趣的用户、搜索复杂程度较低的任务的用户和搜索中文资源的用户,其搜索结果更倾向于“相关性较高”。探索性搜索行为还受到专业、任务主题和资源语种的显著影响:信息科学的学生更容易获得“相关度高”的搜索结果,对日常生活问题的有效搜索要显著低于对学术问题的搜索,对中文资源的搜索要优于对英文资源的搜索。开放性搜索行为影响因素如表5所示:
篇4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8-0627-01
随着网民数量的剧增,上网的年龄结构呈现低龄化趋势 。本文调查中小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及上网时间,为针对中小学生中网络成瘾的状况确定教育对策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方法,在浙大附中(重高)、杭州市交通职业高中(职高)、湖州信息工程学校(职高)、富阳新登中学(普高)4所高中的高二年级和杭州市4所初中的初二年级以及杭州市4所小学四至六年级中各抽取6个班级,共确定3000名中小学生为调查被试,删除不上网学生,收回有效问卷2640份,其中小学生706人,初中生846人,高中生1088人;男生1419人,女生1221人;城市1900人,城镇468人,农村272人。
1.2工具
1.2.1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 包括人口学资料和上网时间。
1.2.2网络成瘾诊断问卷[1] Young根据对病态赌博的诊断标准修订而成。共8个题项,均做“是”和“否”回答,如果被试对其中的5个题项给予肯定回答,就被诊断为网络成瘾。此工具简单易行,是目前常用的用来筛选网络成瘾的工具。
1.3统计方法 进行秩和检验和χ2检验。
2结果
2.1中小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
2640名中小学生中网络成瘾者230人,检出率为8.7%;在学段上存在显著性差异(χ2=24.22,P
2.2成瘾者与未成瘾者上网时间差异比较
采用曼-惠特尼的秩和检验表明,中小学生网络未成瘾者平均每周上网时间少于网络成瘾者(12.2±15.0/7.1±15.5, Z=-9.988,P
3讨论
本调查发现浙江省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率为8.7%,与郑燕等人在浙江省抽样调查比例7.4%较为接近[2],但低于北师大学者王铟等人对北京市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14.8%[3]。由于采用的诊断工具都是美国学者Young编制的量表,网络成瘾比例上的差异可能是地区之间的差异造成的。本调查还表明网络成瘾率随学段增高而增高,男生成瘾率高于女生,这一结果与已有研究结果[4-5]一致,说明网络成瘾随学生年龄增长有发展的趋势,并在是否容易成瘾上存在性别差异,因此,在对中小学生开展网络成瘾预防教育时,要将中学生和男生作为重点教育的对象。本调查还显示每周上网时间成瘾者多于未成瘾者,高中生多于初中生,初中生多于小学生,男生多于女生。结合本调查的网络成瘾率呈现出随学段增高和男生成瘾率高于女生的结果,说明中小学生网络成瘾与每周上网时间有关,但其因果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 王智,江琦,张大均.网络成瘾者的编码和再认实验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1):106-112.
[2] 郑燕,李宏汀,葛列众.城镇中小学生网络心理的调查研究.中小学电教,2006,(12):71-80.
[3] 王铟,沈绮云.互联网对中小学生负面影响的调查与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10):5-10.
[4] 李晓驷,李泽爱,谢雯,等.合肥市中学生网络成瘾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1):51-54.
篇5
>> 基于不同视角的道德行为研究综述 论网络道德行为规范的构建 当前我国研究生网络道德行为的缺失与对策 道德情绪:道德行为的中介调节 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关系 论经济行为与道德行为的契合 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思考 中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高职高专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调查及分析 网络和虚拟条件下的道德行为 3~6岁幼儿道德行为培养研究 幼儿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道德行为 小议加强会计道德行为的建设 伦理决策中对道德行为的奖赏 职高学生道德行为的调查与分析 如何培养幼儿的道德行为 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 心理距离对道德行为判断的影响 转化道德行为偏差学生的点滴体会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 高芙蓉.信息技术接受模型研究的新进展[J].情报杂志,2010,(6):170~176.
[6] Leoanrd,L.N.K., Timothy,P.C. & Kreie,J.. What Influences IT Ethical Behavior Intentions――Planned Behavior,Reasoned Action, Perceived Importance,or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4,(1):143~158.
[7] 闫秀红.基于价值选择视域的技术接受模型探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10):33~37.
篇6
〔关键词〕网络成瘾;小学高年级;农村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0-0014-03
一、前言
随着我国计算机的普及,使用网络的人越来越多,网络给人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也带来了其独特的负面影响——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正如美国精神病学家、网络成瘾概念首提者伊万·戈登伯格所说:“电脑和网络就像火一样,是个好帮手却是个坏主子。”“网络成瘾障碍”即对网络过度依赖而产生明显的心理异常症状,而且存在生理受损的倾向。1999年Young将此命名为“病理性网络使用(PIU)”。据2012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达到5.13亿,农村网民达1.36亿;网民中20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占了近29%。网络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也给农村孩子带来了许多问题。特别是对分辨能力、自控能力较弱的小学生来说,其负面影响会更大。以往的相关研究大都在中学生、大学生中开展,而对小学生网络成瘾研究甚少,农村小学则更少。研究农村小学生的网络成瘾情况有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为中学、大学网络成瘾预防教育提供基础。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本研究采用横向研究设计,分层取样,分别在温州瑞安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农村选取3所学校,随机抽取5个班256名五、六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五年级2个班,六年级3个班。男生137人,女生119人,被试年龄在10~14岁(平均年龄12.43岁,SD=0.688)。共发放问卷256份,剔除回答不完整的和随意作答的问卷,剩余有效问卷247份。
2.研究工具
本研究包含3个问卷,第一个是自编的《农村小学高年级网络使用问卷》,了解学生上网的一些基本信息。第二个是Yong编制的《网络成瘾自测表(IAD)》,共计10题,问卷采用“是否式”,其中答“是”得1分。总得分在5分以下的网瘾不大;5分和5分以上的网瘾很大;8分及8分以上的需要诊断是否患了“IAD”。第三个是《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陈永胜,2000),共包括8个因子,分别是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障碍、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不良习惯、行为障碍和特殊障碍,8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834以上,全量表的分半信度系数为0.943。
3.研究程序
由班主任和心理教师担任主试。下发问卷后,主试先指导学生正确填写量表,强调测验以不记名方式进行,仅用于科学研究。主试在确认被试理解施测要求后开始施测,并当场收回问卷。
本研究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农村小学生网络使用状况分析
(1)农村父母对子女上网内容难以管理
在温州瑞安,农村网络普及率已经接近70%,比全国(38.3%)高出很多,更多的学生选择在自己家或亲戚朋友家里上网,而去网吧的较少。在调查的三所学校中,经济欠发达的瑞安农村学校去网吧上网的学生最多。父母对孩子上网大都持认可态度,允许孩子在作业完成后或周末上网。有近70%的学生自认为电脑水平比“70后”的父母高,因农村“70后”父母对电脑接触甚少,对层出不穷的网络游戏知之更少,也就不很了解网络游戏的危害性。这使得父母难以管理学生上网的内容。有研究表明,如果父母一同和孩子上网,学生的网络成瘾现象会有所降低。一旦学生对网络产生依赖,家长就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管理学生上网。小学生对探险及一些未知的东西总是有强烈的愿望,他们自控能力差,冲动性强,一旦陷入网络游戏,明知会影响学业,却不能自拔。如今农村独生子女增多,家长为了防止孩子出现意外,经常让孩子待在家里,而学生周末生活普遍比较单调。同时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学生承受超出自身年龄的重大压力,面对家长和学校的双重压力,孩子们只能在网络中寻找失去的自由和快乐。已有研究表明,网络成瘾者为了获得情感支持和价值认可,往往将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当成心灵港湾。
(2)五、六年级学生第一次触网年龄存在显著差异
五、六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网络的年龄约在9~10岁,即约在二、三年级;五、六年级学生在第一次触网年龄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五年级学生普遍第一次触网比六年级早。瑞安这几年网络普及率逐年提高,网络经济不断发展,为学生第一次触网的提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普及率的提高,学生第一次触网的年龄会越来越提前。
学生每周上网时间五年级为7小时,六年级为9.27小时,呈上升趋势,但五、六年级学生在周上网时间上没有显著差异。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五、六年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渴望交际,特别是与同伴之间的交流,但是现实环境又阻隔了他们的交往渠道,他们只能转移注意力,去寻求另外的渠道,这是导致上网时间增多的主要原因。对此学校应该提早进行网络教育,如果能在学生第一次触网的时候就开始着手网络教育,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建议学校要在二、三年级开展网络教育。
(3)男女生在上网动机上有显著性差异
本研究对男女生的上网动机进行了卡方检验。发现男女生在上网动机方面存在显著差异(χ2=63.692,p
2.网络成瘾分数分布
研究发现,五、六年级学生的网络成瘾量表平均得分为2.0,呈负偏态趋势。这表明农村小学生总体网瘾不大,与中国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中心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系在2007年的报告相近。而有网络成瘾倾向(得4分)的学生占9.1%。如果不及时帮助这些农村孩子,他们在初中以后很有可能发展为网瘾很大,以致影响生活、学习。
网瘾很大(5分以上)的学生占12.6%,据《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2009)》显示,我国城市青少年中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14.1%,而在小学就达到12.6%,显然较高了。需要诊断是否患了IAD的学生占2.4%,与国内学者戴伟华(3.29%)、戴月(2.2%)的研究结果相近。
以上结果出现的原因可能与瑞安经济发展状况有关。许多农村家长忙于工作,他们一般每天工作10个小时;许多孩子还是留守儿童,因而有很多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缺乏和孩子的沟通和对孩子的关爱,致使学生精神空虚。部分学生生活在有父母,却没时间管的“真空”里。另外,因地处农村,所接触的教育及课外活动资源比较有限,对学习或生活感到厌烦时,学生没有其他地方可去,更容易上网。再者,很多家长教育观念不强,学生常常是完成作业后就可以随便玩,至于玩多久、玩什么,家长们没时间、也没精力管。
3.网瘾很大与网瘾不大的学生在小学生健康量表各因子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
网络成瘾者一旦停止上网便会产生对上网的强烈渴望,难以控制上网的需要或冲动,致使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导致心理错位和行动失调,对周围现实环境的感受力、记忆力减退。郑希付对网络认知加工进行研究发现网瘾被试在情绪关联词语上表现出比正常组突出的延迟倾向。Kraut等人发现,过度使用互联网会导致孤独和抑郁的增加,并会导致社会卷入的减少和幸福感的降低。本次调查显示:网瘾很大的小学生与网瘾不大的学生在小学生健康量表各因子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与以上研究结果不一致。究其原因,首先,是研究对象不同,本次研究对象是农村小学生,小学是学生接触网络的初始阶段,一些网络带来的症状虽有所表现,但还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其次,网络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还是新鲜事物,影响的时间还不够长。再次,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论,小学阶段个体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他们的内心仍是渴望勤奋的。
虽然目前来说网瘾很大的与网瘾不大的小学生在健康量表方面没有出现显著差异,但并不是说网瘾很大不会给学生带来危害。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及最近的一些心理研究证明,暴力游戏可以同时在短期和长期内引发并增强人的攻击性和性,更可怕的是,引发这些的全部是出于人们的无意识层面。网络给农村孩子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有近四成学生的成绩、身体因为网络而不如以前。有近62%的学生为自己的网络游戏而充值,这不能不说是非常令人震惊的,少部分农村孩子为了能在网络游戏中升级装备,已出现小偷小摸等不良习惯。学校应在这一阶段对网瘾较大的学生做好补救措施,把网瘾扼杀在萌芽阶段。
主要参考文献:
[1]徐娟,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干预[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郑希付,沈家宏.网络成瘾的心理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3]田秀菊.中学生网络成瘾与家庭功能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1,6.
[4]陈光磊,黄济民.青少年网络心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5]戴伟华,周春英,许兹宁,等.江苏省南通市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2011,28(3).
[6]戴月,袁宝启.江苏省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4).
[7]谢守付,李奕,等.青少年网络成瘾心理社会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9,17(1).
[8]王刚,沈绮绮.互联网对中小学生负面影响的调查与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10).
篇7
【关键词】网络;道德失范;教育策略
由于“网络社会”虚拟性、自由性和开放性,使得许多正处于思想、性格成长期的青少年学生,因为其自身道德意识薄弱而放任自我、为所欲为,产生了许多不良网络行为,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带来了许多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有的学生沉迷于网上聊天、网上游戏,从而导致成绩下降;有的沉浸在虚拟世界中搞网恋;有些甚至上,使自己不能自拔。尤其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具有很强的反抗和叛逆心理以及求新性,他们试图摆脱束缚,任意驰骋,发展自己的个性。由于选择能力和自律意识不强,如果对他们上网不加以引导和管理,他们的思想将有可能受到毒害而迷失方向,甚至会走向犯罪的边缘。中小学生是道德观尚未完全形成的群体,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要把对学生的网络道德的教育贯穿于日常的道德教育之中,网络道德教育不应仅仅作为针对网络行为的应时之举,而应作为学校道德教育乃至社会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的表现概括起来有以下两方面
1.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多媒体属性,使各种文化类型都能在网络中占有立足之地,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冲浪并从中享受,而网络文化更给上网者带来既超越现实规范束缚,又能满足感官刺激的网上生活。这对涉世未深又充满好奇心的青年学生来说,是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这种诱惑力往往让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在上网时将上网是为了发展能力和培养兴趣目的忘得一干二净,而一味沉浸在游戏、聊天、听音乐和看电影录像之中。有一些学生因此忘记了学习,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了解,致使精神萎靡不振、与现实人际交往形成障碍、学习成绩下降、耗费金钱与时间。此种不良网络行为在青少年学生中最为普遍,已经成为学校和家长最难管理的网络行为问题。
2.由于网络是自由匿名性,使一些道德意志薄弱的青少年借此放纵自我,塑造虚拟的自我,在网上寻求满足本能需要的场所。据调查了解,在网络世界中,一些中小学生与网友交谈时毫无顾忌地吹牛撒谎,以蒙骗网友为乐趣;有的学生在网上频繁使用粗言秽语,造成一些聊天室脏话充斥;一些青少年对具有思想性和一定文化品味的健康信息与游戏不屑一顾,专门去寻找所谓带刺激的不良信息,玩耍充满血腥和暴力的游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不少青少年学生对和网页感兴趣。据新浪网上的一个调查统计显示,在经常上网的青少年学生中,有近一半的学生光顾过,有的学生不仅经常访问和浏览性网页,还下载其中的黄色图片;并用手机传播。在同学中造成相当恶劣的影响。
二、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对策
面对伴随着网络时代而来的种种教育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或者说,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到底应该从哪里找到突破口呢?我认为,家长、学校、社会应当齐动员,构建齐抓共管的教育体系,引领学生走出迷途。
1.学校应该开展多种教育活动,强化道德教育
作为学生道德教育最主要的阵地,学校首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其次,学校应开展更为丰富多彩的活动。在丰富学生在校及业余生活的同时,引导学生有度地利用网络,把精力放在更为有意义的事情上,而不是一味地热衷与网上聊天、网络游戏。此外,学校还有责任对已经上网成瘾的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帮助已有网瘾的学生尽快走出误区。
网络既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挑战,也为德育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润物细无声”地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例如,组织网上阅读积分活动、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等,使学生了解网络的积极作用,明确上网的目的;在校园网中提供丰富的、学生所关心的、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信息,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倡导学生共同参与校园网文化的建设,开设教师、学生个人主页,组织网页制作竞赛等,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欣赏品位和评价水平等。广大教师要自觉加强网络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缩小与学生之间的数字化鸿沟,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引导他们开展有益于增加网络知识、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的活动。
学校还可以拟定网络道德教育内容。一是要加强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正确识别是非、真假、美丑;二是要注重价值观的教育和欣赏品位的提高,使学生主动吸纳那些对自己身心发展有利的信息;三是要强化法制教育和网络责任感教育,使学生懂得,虚拟社会也需要有一套道德规范,公民必须以合法的言行介入网络,否则将承担责任、受到制裁;四是要注重道德意志力的训练,使学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相统一,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自觉规范网上行为。
2.家长应加强相关网络知识学习,教育以疏导为主
虽然当今已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发展十分迅猛,但大多数学生家长却对网络知识知之甚少。举例来说,每位家长都知道黄色网站对孩子有不良影响,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还不知道如何才能屏蔽网上的不健康内容。相关调查资料表明,19%的家长虽然知道孩子玩电脑游戏,但并不了解游戏的内容,也不知道游戏到底是如何进行的。此外,有54%的学生将自己玩电脑游戏向家长进行了隐瞒。面对沉湎与网络中的孩子,家长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又束手无策。在与孩子的针锋相对中,家长们往往由于网络知识的匮乏而被孩子取笑。面对这种情况,家长首先也是必须要做的就是加强自身的网络知识学习,只有和孩子站在同一个平台,甚至是更高的平台上,与孩子的沟通才可能顺利地进行,说服教育也会更有力。
3.社会应积极配合,加强监管
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家长和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社会也应该加入进来。认真清查、治理非法网吧,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加强整个社会的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与道德氛围。
【参考文献】
[1],李秀麟,李葆萍.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
篇8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同时也是以网络为依托、以信息能力为中心的信息时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的基本因素,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将是时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自主学习的方式逐渐有由原来的基于传统教学环境下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网络自主学习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自主学习方式,越来越多的受到学习者的青睐。因此培养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1]。
1、网络自主学习
网络环境广义的讲包括卫星电视网、有线电视网络、计算机通信网络和教育教学管理网络;狭义的讲是指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以教育软件、资源为基础、以网络技术环境为支撑的现代教育和管理环境。
网络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自主地选择认知工具、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通过可选择的交互方式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实现有意义知识建构的学习方式。其实质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主体认知生成过程中融入学生自己的创造性见解。
2、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对知识内容的简单的记忆和重复,更主要的是对知识的理解、组织和综合。大学生的学习相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是一种更深入的学习,大学教师所提供的学习指导也不再是详细具体的,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成为影响其学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同时,大学的学习是大学生学校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学校环境下的认知过程转入社会实践的最后一个阶段。此后,大学生将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进入社会。面对社会的瞬息万变,若大学生缺少自主学习能力,其将在进入社会后不能够进行有效地学习,就难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如此就有可能会被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所淘汰。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网络技术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渗透,都要求大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持续不断的学习,为进入社会后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大学生作为独立性和自主性都较强的成熟的个体,相对于中小学生更需要具备较强的网络自主学习能力。
3、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
3.1个体特征因素
(1)意志水平
自主学习的意志理论是由德国心理学家科尔和美国心理学家考诺等人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在人们的学习动力系统中,既有动机成分,又有意志成分。前者激励人们去学习,或者说启动自主学习,后者控制人们的学习行为,使学习者克服困难、坚持学习。一般而言,随着学习的进行和学习困难的增加,学习动机的推动作用会逐渐减弱,需要靠意志控制来坚持学习。具有较强的意志控制能力,自主学习者才能够顽强地克服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排除外界干扰,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强调,意志具有适应功能,不是任何情况下使用意志都是有益的[2]。
(2)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能力是以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为基础的。心理学家对学习策略内涵的理解,概括起来有以下观点:第一,学习策略是学习的程序、方法及规则;第二,学习策略是学习的信息加工方法;第三,学习策略是学习监控和学习方法的结合。学习策略是成绩的最佳预测指标,而目标倾向与绩效之间无直接的显著关系。也就是说,目标定向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可能通过学习策略等中介因素影响学习成绩。
3.2网络环境因素
(1)学习条件
这里的学习条件主要指学习者在网上学习时的所处环境的学习气氛和网络条件(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支持)。学习者的环境营造对学习者的自我效能、目标设置和学习策略有直接的影响,对个体的学习行为有直接的影响作用。此外,网络学习时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使用不便,会影响学生的意志控制水平,降低网络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影响学习效率。网络学习是在一定的网络条件下进行的。上网是否便利,各种附属设备是否具备都是进行有效网络学习的前提,都将影响学习效率。
(2)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是网络自主学习主要的客体。网络资源支持是网络学习环境的重要构成维度。资源数量的多寡、价值的高低、使用的方便性等特征都对网络学习效果有影响。 还有,冗繁的网络资源会降低学习者获取有用信息的效率,影响网上学习效率。另外有学者研究表明当发生学习者信息迷航时,网络学习者的自我效能会降低,从而影响其网络学习效果。
4、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策
(1)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大学生在网络自主学习上的引导,尤其是要增强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使大学生能够充分认识网络自主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教会大学生设置合适的目标,以增强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应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上的指导,尤其是教会大学生订制合理的网络自主学习计划、教会大学生采取恰当网络自主学习方法、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监控、为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提供合适的归因反馈,亦增强其网络自主学习的效率,降低其网络自主学习的焦虑水平。
(2)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更要注重网络自主学习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为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顺利开展减少障碍,铺平道路。
(3)政府应加大对弱势学校的投入,改善弱势学校的办学环境和水平,增强弱势学校的竞争力。弱势学校应注重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土壤。
5、结论
总之,通过了解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规律,以便使大学生能充分发挥其自主精神,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热情,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能够更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为大学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提高网络自主学习效果,提供借鉴和指导。
参考文献:
[1]钱玲,范宁.网络自主学习与元认知发展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4,4:64-66.
篇9
一、主要任务
对小学生要着重进行法律启蒙教育,运用生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普及法律的基本常识,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品德,对中学生要着重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守法用法意识,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使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
二、基本要求
一是要确保课时到位,中小学要充分发挥品德课,在法制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同时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有条件的地方要开设法律教育专门课程。二是要提高法制课教师的授课水平,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对法制课教师进行法律知识的培训,同时要重视整个教师队伍的普法教育,使教师在学法、守法、用法等各个方面都能为人师表。三是要完善和规范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各中小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按照“四五”普法的要求,积极组织征订法制教育精品教材,进一步规范青少年法制教育内容。
三、方法与途径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法制课质量,注重法制内容向其它学科的渗透教育,增强学习效果。
2、积极开展学法用法实践活动,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开展有奖征文活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生动直观,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组织各中小学校开展中小学生带法回家活动。
3、深入开展依法治校工作,通过制定各种制度,落实责任,保证学校有一个正常的教学、育人秩序,把学校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强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落实预防青少年违法和犯罪的各项措施,确保师生有一个和谐、安全、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4、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建设。中小学要依托课外活动基地开展法制教育,加强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教育。
5、要推进青少年学生网络文明行为,要结合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创建活动的开展,依托学校电教职工室以及校外管理规范的网络阵地,广泛开展在校学生网络知识培训,最大限度地清除网络不良内容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
四、保障措施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建立健全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定期研究分析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要强化组织协调,建立责任机制,营造领导有力,职责明确,分工协作,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要建立部门与家庭,学校社会联动机制,形成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工作网络,逐步实现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
二要明确工作职责,切实抓好青少年学生的法制宣传工作,加强青少年校外法制教育,阵地建设切实搞好有关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宣传教育活动中小学要建立法制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同时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使学校法制教育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确保普及法律常识的任务在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完成。
三要健全工作机制,建立监督制约和激励机制增强学校,教师和学生学法用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把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估体系,把学生学法和遵纪守法的情况纳入学生、招生、招工、参军等考核内容。
篇10
一、信息技术能帮助其在最短时间内获取信息
当前多媒体的传播方式需要借助网络、手机等终端媒介,因此在对信息进行传递的过程中信息也都是即时发生并进行传递的。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人们的节奏都逐渐加快,并向前进步,此种生活状态和小学生的学习、性格特点也有着极大的相似点[1]。小学生天性使然,在生活和学习中更习惯追求快节奏,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性格特点和新媒体特点的融合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信息技术在对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不利因素
(一)网络语言对学生基础语言学习和积累的冲击
所谓的网络词语就是在互联网上兴起的,由数字、符号等形式组成的特殊语言或是文字,当前这些网络词语也在逐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其在影响范围和人群上也在不断增加,在此环节中其蔓延程度和渗透速度的加快,也是当前很多网络专家和学者没有预想到的[2]。可以说网络语言不仅将社会语言体系进行了转变,同时还对小学生的语言环境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小学生的特点所致,其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因此很容易在生活或是学习中受到的网络语言和环境的影响,而小学阶段也是学生学习语言,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时期,一旦此类语言影响到正常的教学课堂,必然会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起到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内容复杂性使得小学生道德意识呈现弱化的趋势
多媒体的主要特点和小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兴趣有着一定的呼应性,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多媒体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容易让学生沉迷。所以长时间对网络进行使用,小学生就将长期处于相对比较封闭的环境下,难以接触更多的人与事物,正是因为缺乏必要的交流,致使学生也将出现孤僻和冷漠的社会特征[3]。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学校、社会和家庭应该积极创造更优质的媒体环境
在当前小学教育工作中,首先应该从根本环节上杜绝不良信息的出现和蔓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建立起科学的网络信息档案,从而定期对学生进行监督,掌握其经常浏览的网站和信息等,肃清小学生的网络环境。
其次还应该在建立起完善的奖惩制度,对于不良信息要依法追究其责任。通过对专家、家长和老师等多方面意见的听取,总结出更完善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形成网络安全管理条例,使得这项工作的开展做到有法可依[4]。
(二)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强化网络道德教育
多媒体环境下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具备明显的双向性和互动性,在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阶段最为关键的时期,但同样也是一个人发展中最危险的时期,所以此种背景下,德育工作者也要充分利用各种平台让学生对自身的观念进行表达,并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得师生交流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教学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自由的进行交流与沟通,通过相关的交流和对话,对未知的世界进行探索,这种方式也使得传统教育模式发生了转变。这种教学方式是对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念,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有效沟通,也将使得教育者在学生心中逐渐成为了道德教育中的知心朋友[5]。
(三)家长通过自身素质的提升对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进行指导
家长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也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所以这就要求家长在对自身网络技能进行提升的同?r,还应该加强对孩子的网络行为指导工作。因为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和个性养成的关键阶段,在学校学生应该听教师的要求和指导,回家则应该听从家长的安排,但是在网络世界中,每个人都是主人,因此此种背景下学生更容易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所以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保护,为其建立人工防火墙,进一步对不良信息进行过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