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礼仪文化差异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2: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外礼仪文化差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历史文化内涵方面
1.。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文化历史,其中儒家学说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还有佛家、道家的影响也较大。而西方则受基督教影响较大。
2.通俗口语。谚语俗语是经过长时间流传或经专人整理下来的语言,其大都语言生动活泼、简洁、明确,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例如:“有志者事竟成”这句俗语的含义就与“Nothing is impossible to a willing heart”这句英语谚语的意思是大致相同的;“祸不单行”这句汉谚与“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这句英谚类似。中国描述夏天一般是“暴晒”、“酷热”,而英国属于海洋性气候,因而常用“美好”、“可爱”来修饰。
二、日常交际用语方面
1.询问私人问题的差异。就中国人而言,我们并非非常重视个人隐私的保护,而欧美人却对个人隐私尤为注重。在见面时,中国人习惯于询问对方的marriage、work、parents等有关对方隐私的问题,这些问题对西方的人来说都是很不礼貌的,因此,“Do you have a boyfriend? How old are you?”等问题不能随便询问。如果你对外国人十分关切地询问这些问题,那么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冷冷回答——It is none of your business.
2.问候及致谢语的差异。日常交际用语诸如致谢、问候等的使用方面,往往中国人与欧美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学生该方面的英语文化知识如果缺乏,根据汉语习惯加以套用,比如与英语国家的人打招呼: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 这样便会导致一些误会的产生。这是因为这些话在西方国家并不是打招呼的语句,在西方国家中人们很重视对隐私的保护,会认为这些都是他们的隐私,对于这样的问候对方会认为很没有礼貌,甚至还会产生没必要的误会。还有,当中国人受到奖励或者表扬的时候表现都比较谦虚,例如对于夸奖:You are pretty good, well done!中国式的回答会是:Well, just so so.或是Oh, no! 在我们中国人看来这些反应是非常正常自然的,但是却会使得赞美者产生不快,他们认为“Thank you.”才是正确的回答。因此,让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进行了解,有利于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三、礼仪及社会风俗方面
1.谈话切勿拐弯抹角。在谈工作的时候,英美人往往会直接切入主题,他们将拐弯抹角的交谈认为是浪费时间。一般英美人在说“No”时,并非是与你讨价还价,而是将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明确地表达出来。绝大多数中国人所说的“不”则表示谈判的开始,拐弯抹角更被看作是“修养与涵养”。与此同时,英美人比较喜欢幽默,在严肃的谈话中也会有一些笑话穿插。
2.遵守公共秩序,讲礼貌。中国有着庞大的人口总量。往往人越多的地方会越拥挤,人们一味地担心自己会吃亏,特别是在邮局、银行、汽车站以及火车站等地方等待服务的过程中。有了限行通道及排号机之后,这些不良状况有一定的好转。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对公共秩序的自觉遵守已经成为习惯,站在自动扶梯上,英美人会靠右边站立,将方便给予其他人的同时也方便了自己。在遇到困难向他人寻求帮助时,英美人一般都会说“Excuse me ”,而当他们接受旁人帮助时会说:“Thank you very much.”欧美人一般都会说“It’s a pleasure”来作为对感谢的回答。这一语言习惯早已根深蒂固,不管是遇到什么微不足道的事情均会如此。
篇2
【关键词】酒店管理 企业文化 对比分析
当今社会,酒店集团在经历了价格竞争和质量竞争之后,最终必将走向企业文化竞争。越来越多的酒店意识到,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兼具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是酒店发展的软实力,是酒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核心竞争力。然而,一个酒店企业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尤其是在全球一体化和国际化发展步伐加快的今天,酒店企业不仅要面对经营过程中新生的日常管理问题,还要面对因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其他管理问题。因此,我国酒店要想在全球的竞争中占有优势,就必须对中外酒店企业文化之间的差异有清醒的认识。
一、文化、企业文化及酒店企业文化
“文化”一词,至今为止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文化对经济、社会和人本身的影响之深刻已是不由争辩的事实。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文化则指后者。不管广义狭义,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创造的产物,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沉淀物。
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的总称。根据企业文化层次理论,企业文化可分为企业物质文化、企业行为文化、企业制度文化和核心的企业精神文化。一般来说,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核心的精神文化;狭义的企业文化指企业的精神文化。为了更科学全面地把握酒店企业文化的内涵,本文对酒店企业文化作如下定义:
酒店企业文化是指酒店企业在长期经营管理过程中,逐渐发现、总结并凝结成的,为全酒店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经营理念、管理制度、行为规范、企业愿景以及价值观和一切物质形态等的总和。其内容主要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以及处于核心地位的精神文化。
二、中外酒店集团企业文化的对比
(一)物质文化比较
酒店的物质文化指酒店的建筑和设施设备(即酒店的硬件)所表现出的文化,是酒店企业其他文化的物质载体。
通过对大量中外酒店的对比研究发现:相应级别的中外酒店在物质文化上差异不大。它们大多地处城市CBD,交通便利;建筑识别性强;客房格调雅致,并配备技术先进的服务设施;齐全的休闲康乐等配套设施;支持全球交互预定的销售网络。
(二)行为文化比较
酒店的行为文化指酒店企业员工在企业经营、对外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以及人员管理中产生的文化。它是酒店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
中外酒店企业的行为文化差异显著,究其根本是国家文化层面上的差异。具体到酒店内部,主要体现在服务顾客时的语言、举止等方面。比如,“服务进房”和“卫生间贴身服务”在中国看来是酒店热诚待客的表现,而在外国却被视作不尊重顾客隐私,甚至严重侵犯顾客私生活的行为。
(三)制度文化比较
酒店企业制度文化指酒店企业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主动创制组织的规范体系时所表现出的文化,它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中介。
中外酒店企业在制度文化上差异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决策方式不同。在国外,由于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精神的影响,企业上下级之间的权力距离较小。决策管理追求理性和民主,力求做到制度化、程序化,以此作为高效率的保证。相反,在国内,受中国传统君臣等级文化的影响,企业内部存在较大的权力距离。许多酒店企业决策方式是“环链式”,即在做重大决策时,为了保证不出现或降低失误,通常采取企业领导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决断的方式。但是,随着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酒店企业的管理模式也在逐步升级,呈现国际化的特点。
(2)制度理念不同。在国外,酒店企业十分注重规章制度的建立,并要求员工严格遵守,凡事对事不对人,因此显得理性而缺乏人情味。在国内,由于大多企业都是家族式管理模式,成员之间都处在微妙的人情关系中,管理上更多靠的是无形的社会伦理秩序。
(四)精神文化比较
酒店企业的精神文化是酒店企业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在社会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长期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的综合,它是酒店企业文化的灵魂,决定着酒店企业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
在国外,酒店企业的精神文化是以追求利润和价值为出发点,但它们深谙利润和价值由人创造,也应与人分享的道理。为此,国外酒店都非常重视员工个人能力的挖掘和使用,并把酒店的利益的追求和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绑在一起。只要你有能力,有创意就能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而且,当你取得成功时,就可分享利益和获得荣耀;而当你失败时,依然能得到企业精神上的认可。
篇3
外国留学生到校后很快就会结识自己的第一位中国朋友。这些中国朋友都是通过《中外助学伙伴计划》从全校中国学生中选的优秀者。而中国学生会在外国留学生初来乍到时,帮助他们尽快适应这里的生活,同时通过伙伴们的小组活动,让留学生了解中国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中国人的交往礼仪。
留学生的汉语课程开始于他们在课堂上接受教师传递的关于中国文化的种种信息。国际教育学院开设有针对性的体验中国文化的实践课程,留学生可以体验书法、绘画、篆刻、武术、剪纸、茶文化、中医按摩等韵味浓重的技能,又针对中外文化差异,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对中外学生在相处和思考方式上、语言习惯上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误会等进行了剖析,缩小文化差异的距离,澄清不必要的误会,使留学生在中国的交往更加顺利,帮助他们在中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国际教育学院还时常安排留学生去当地中小学、企业、电视传媒等机构参观和游览,使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及文化差异。
浙江农林大学从尊重不同文化的角度打造各种不同文化交相辉映的文化活动平台,那就是一年一度的国际文化节。文化节由留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策划和自己参与,通过多样的展示平台展现各国文化的精彩之处,如展示各国不同文化的特色物品及海报、表演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歌舞、品尝不同国家的风味美食。文化节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校茶文化特色,专门设置品茗区,中外学生们在活动间隙一尝中国文化悠然韵味。在各种展示与表演中,中国文化与各国文化都在慢慢交融,形成一个包容万象的国际文化,促进中外学生直接的相互理解。
篇4
充分认识中外企业文化融合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2016年8月,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切实推进民心相通,弘扬丝路精神,推进文明交流互鉴,重视人文合作。”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我们要按照的要求,坚持文化先行,树立文化引领经济的高度自觉,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化的创新,通过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繁荣的主要渠道,也是世界文明日益多元、相互包容的时代标志。文化传承与创新已经成为各国经济贸易合作的“软”支撑。我国企业积极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各个通道的建设,是建设“一带一路”的主力军和骨干力量。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经济体制、法律制度、开放程度等方面各有差异,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不同的价值判断、市场规则、行为方式、生活习俗,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合作的深广维度、进程时序和企业的营商环境、经营管理的正常运行。文化环境对企业运行来说,其影响力是全方位、全系统、全过程的。“走出去”的企业在国际化经营发展的同时,与所在国合作中的多元文化差异、冲突问题也日益凸显。深入进行中外企业文化比较研究,推动中外企业文化融合,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中跨文化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搞好“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国企业先进文化建设,将会大大提高“一带一路”战略的安全系数,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良好的文化支撑。
理性识别文化差异
达成彼此文化尊重
推进中外企业文化融合
文化差异包括宗教的差异、历史的差异、价值观的差异、习俗的差异、习惯的差异,还包括语言、思维方式、工作理念、管理风格等差异,涉及伦理、信仰、法律、国际公约以及通行规则等方方面面。文化差异是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条件,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发展。企业要加强文化差异的识别,理性地面对文化差异,消除文化摩擦。以开放包容的文化理念兼容并蓄不同国家、地区文化的精华,滋养自身的企业文化生命,使之焕发旺盛的活力和强健的市场适应力,促进企业双边和多边的合作氛围。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建设,必然会受到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影响,而不同民族的文化都经历了各自独特的历史形成过程,因而呈现出具有本国特色、形态各异的文化特征。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要保持谦虚心态,尊重外方文化,注意人格平等。要尊重对方的政治立场和道路选择,不强求不干涉,平等自主、和平共处,为合作创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学习、尊重各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外企业文化融合的重要内容。
充分进行文化沟通
达成彼此文化理解
推进中外企业文化融合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历史、文化、宗教不同,只有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才能让各国人民产生共同语言、增强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这些年来,我国与沿线沿途国家的文化交流形式越来越新、内容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这就为我们走出去的企业开展文化交流创造了和谐的氛围。企业要充分利用政府主导或引导举办的各种文化交流平台,加强与其他各国企业的文化交流,相互借鉴吸收,着眼大局,着眼于未来和长远利益,将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统一起来,在文化交流中让企业特有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念、沟通方式与世界接轨,共同创造新的管理文化。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60多个,人口40多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在,繁多,人与人之间由于利益不同、观念不同、信仰不同,难免会发生冲突和矛盾。中国企业要努力了解和掌握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外名胜古迹、哲学宗教、音乐绘画、社交礼仪等,这样才能成为促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桥梁,成为学习先进文化的先行者和推介中国文化的志愿者。我们要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国情和投资机会,研究各国的传统和企业文化,研究与不同国家企业不同的合作方式。
企业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力军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走出去”的企业不仅代表着企业自身,也代表着整个国家。美国企业,尊重个人价值,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提倡竞争精神、务实精神,鼓励创新、利益共享。德国企业,具有强烈的质量意识,重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德国制造做工严谨,这使得他们在世界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占有特殊的市场份额。这些国家的企业走出去,毫无疑问也将国家的软实力散播到了世界各个角落。因此,中国企业,尤其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企业,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提升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助力添彩。良好、充分的文化沟通有助于企业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化解文化冲突。通过沟通,要让世界认识中国和中国企业,读懂中国和中国企业,知道中国企业的理念和规则。同时,要深入了解所在国的文化和企业文化,熟知外国企业的理念和规则,知道国际通用的规则。要努力了解东道国的语言与非语言沟通的差异,并建立起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有形或无形的跨文化沟通的组织与渠道,针对既存的文化差异和文化障碍,建立起良好的相互理解与信任的协调机制、沟通机制和交流平台,以便及时有效地化解文化障碍。企业之间的合作,关键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要注重与相关合作企业核心人物的交流和沟通。为提高文化沟通效果,可建立技术交流、学习机制,以技术交流、学习为载体推动文化沟通;建立人才双向交流机制,拓展文化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各种活动机制,多层面促进文化沟通。
找到最大“公约数”
达成彼此文化共识
篇5
【关键词】差异;英语;中西企业;文化;交流
曾看到这样的报道,中国的人才资源短缺(指高级管理人才),不能满足这些条件及对外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全球五百强企业中有三百家在中国开设分公司,都主张在中国对其使用国际一流企业的要求,而且转向利用外国高级管理人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英语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很难同国外的管理人员竞争。 这就需要商务英语与中国文化实际相结合,让具有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能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企业跨文化融合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明确英语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当今的中国已正式步入国际化,机遇、挑战和生存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英语逐渐的成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通行证。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国民的重视,全国全社会都在学英语,英语的使用也非常的广泛。对于从事外贸业务的工作者来说,英语在他们肩上的担子是不轻的。因为领导者往往在实际的操作中都很少关注,他们更加关注的是这个组织能具备全面的能力。一般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相互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能力,问题抉择能力,这些能力则将决定你在今后的发展空间有多大。这就要求我们对英语有一个重新、全面的了解与认识和怎样更好的去利用和发挥它极大的作用。
二、如何掌握英语在跨文化商务交往与合作中的技能
我们在跨文化商务交往与合作中,应掌握的技能包括;对文化和组织的理解力、适应环境能力、建立关系能力、思维能力、礼仪端庄能力、善于交际能力和问题决策能力。这些因素决定了国际贸易能否成功的关键。然而这些技能需要在实践中中得到磨练和验证,实践所得经验和学习培训的技能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培训中也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利用英语进行跨文化商务谈判。可以看出的是,商务谈判双方的母语往往又都不是英语,这就使彼此地交流有了一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使用简单易懂英语词汇、清晰的口语来表达,不要使用容易引起歧义的词语来表达。若谈判者一方能清楚、快速地表达出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对商务谈判者来说,就非常容易的继续交流并合作下去。
如何做,我们才能更好熟练地掌握这些技能呢?
首先,我们要培养对文化的兴趣,对不同国家的文化持积极乐观、尊重的态度来看待。在跨文化商务谈判的工作交往中,要理解双方在文化、风俗习惯、地域差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间的差异,并关注两国文化差异的不同之处,才能更好的掌握不同国家文化间的差异。因此在跨文化商务谈判的工作交往中,理解各自文化的差异,不要拿自己的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思维和行为方式去要求对方。还应积极的探索与发现各国文化差异的共同之处,促使跨文化商务谈判能顺利的进行下去。
同时,还要加强自身适应各国不同文化的本领。首次面对各国不同文化的时候,难免会遇到文化冲突,一时很难理解与适应。此时,应积极的去理解并适应这种文化的差异和不同,尽快认识并了解其差异的根源所在,使自己更好更快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这就要求交际者在商务谈判的工作中提前做好准备,特别是在文化方面的工作。如:提前熟悉对方的文化、风俗习惯、行为准则、价值观、信念,尽可能地了解并认识到双方的文化差异,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三、克服英语在中外跨文化交流中的误区
在中外跨文化的交流中,非语言性文化与语言性文化相比,不仅更直观,而且还更全面。通过实验测试得出结论,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信息约占65%,而在不同文化体中,身势语有着不同的作用和影响。
体态语又被称作“身体语言”,意思为用身体动作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说明动向的主要沟通方式,包括手势、仪态、面部表情和其他非语言方式。在中外跨文化交流中,手势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例如;一个“好的(Okay)”手势,在美国表示好的,而在法国却表示“为零”或者“毫无价值”。因此在中外跨文化交流谈判工作中,手势语更要谨慎使用。在中外跨文化的商务谈判工作中,他们同样也可以传递和表达各种信息。客体语意思为与人体有关的体貌、服饰、饰物、气味、字迹等所表达和传递的交际信息。例如,国际间的跨文化商务谈判工作活动中,十字形的挂件预示着不吉利的预兆。环境语包括室内设计、建筑设计、空间、时间与室内中的标识、颜色、灯光、气味等。例如,中国人对体积大小通常没有更多的要求,人们能够忍受狭小的空间,甚至容忍拥挤;而在西方人看来,根本无法接受近距离的接触。一旦发生阻塞、拥挤的情况,他们首先会选择回避一下。
另外,文化迁移也是避免预设差异的重要途径。从本质上来说,预设差异就是要保持开放性和动态性的思想。我们必须要拥有先有观念,这是认识事物的基础。首先,我们要把这些观念当成是预设差异的一种假设,需认真阅读并思索接受者提供的反馈信息,并随时对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正。照这样看来,我们就能在实践中了解各国不同的文化差异。
总之,在中西方跨文化交流中,要做一个有优秀品质的交际者,但要求我们把培养优秀的英语人才当作是第一要任,做到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只有把我们的创业素质充分展示出来,才能让我们的英语在中西方跨文化交流中也有一个新突破。
参考文献
[1] 柳青军,李娟.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6(6).
篇6
论文摘要: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联,外语教学中文化内容的导入和文化意识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文化的内涵,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探讨了外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并以新课程下高中英语教学为例,提出了解决以往教学中文化意识欠缺的策略。
语言源于文化,并且和文化紧密相联。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语言和文化这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外语教学中文化内容的导人和文化意识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作一探索。
1.文化的内涵
文化在广义上可以指人类精神和物质生产的总和,在狭义上指人类精神产品的总和;就不同国家和社会文化的差异性而言,文化乃指某一特定人群中人们行为和认知方式的模式以及与此相关的精神和物质生活,体现在人们的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相互关系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外语教学所研究的文化,相对来说是一种狭义文化。
2.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是文化的符号。人类文化世界的建构和运作正是通过语言的命名活动和语言的制约作用得以实现的。语言又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语言对于表达人类复杂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必不可少的。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是我们理解外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的基础和前提。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拉多在他的《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一书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
3.教学的误区
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属于不同的文化传统,语言又属于不同的语系,因此我们缺乏欧美国家所拥有的语言环境。况且,中国和英语国家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经常会遇到很多因文化差异引起的障碍。因此,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仅取决于语言水平的高低,还取决于他们对文章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英语教学中融人文化意识,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英语,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并培养世界意识。
由于我们对文化的认识不够,跨文化意识薄弱,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处理不当,英语教学中出现了严重的文化意识欠缺的现象。英语文化意识在我国英语教学中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大多数学校还是薄弱环节。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原本就很容易引起文化障碍,制约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进行。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轻视语言能力的培养,外语教学的目的被认为是让学生背熟语法规则,然后按照背熟了的语法规则做题,得高分,很少思考为什么要学这门语言,怎样才算学好了这门语言。英语教学一直忽视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教师把重点只放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没有对文化知识给予同样的重视,用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因对西方文化知之甚少,不能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放在重要的位置。教师应努力使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扫除因这种差异而引起的文化障碍,进而达到成功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境界。
4.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
4.1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信息
新课程普通高中英语课本,采用结构功能的编写体系,围绕中外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名人传记、传统节日、卫生与体育等16个话题选编语言材料,语言真实自然、形式多样,活泼新颖,所涉及的话题贴近生活实际,紧跟时代的步伐,如旅游、体育、航天技术、环境保护、交友、集邮爱好、影视等;阅读课文涉及题材广泛,反映了英语国家历史和地理、风土人情、名人传记、新闻出版、戏剧、文学、音乐等。这些题材和话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关注未来、关注社会,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从而提高学生对目的语的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有意识地结合语言教学向学生传授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学、艺术、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社会文化知识,不断增进学生对东西方国家国情的对比和了解,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世界意识,准确而得体地运用英语交际,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如在教Good Manners时,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西方餐桌礼仪,并引导学生进行辩论,论题是’’Western tablemanners is better than Chinese table manners"。双方辩手各举一方餐桌礼仪之优处,或宣扬,或反驳,气氛热烈。其实礼仪本无优劣,只是通过这一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东西方餐饮文化的异同,教育学生要人乡随俗,树立文化平等观,注重礼仪,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又如”Disneyland""A Freedom Fighter""Charlie Chaplin""Abraham Lincoln”等人物传记反映了美国自主、独立、崇尚个人奋斗的主流文化;"A Taleof Two Cities""The Necklace""The Merchant of Venice’,等反映了西方国家的价值取向,以及西方人瞻瞩金钱的价值观念。
4.2词汇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也是文化负载量最大的部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并正确运用词语。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是经过长期积淀而成的。一些很有文化内涵的成语、惯用语、谚语、理语和格言等都来自于成语典故、神话传说、文学名著,教师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介绍其背景知识,让学生理解其深刻内涵。如Shylock(夏洛克)是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一个人物,作为典故比喻那些贪得无厌的高利贷者,而Solomon所罗门)比喻非凡的智慧,出自《圣经》的传说。又如,to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铁卢之战),指十九世纪初,拿破仑称雄欧洲一时,最后战败于比利时的滑铁卢。这一词语被人们用来比喻“惨遭失败”。再如peasant(农民)一词,在汉语中是中性词,但对西方国家来说却有某种反面的、消极的意味,指“没有多少文化的人”,在西方称农民为farmer。又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在汉语中,狗含有贬义,而在英语中狗是宠物。因此,在词汇教学中必须结合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4.3开发校本课程,系统介绍西方文化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校本课程正是实施这一理念和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学生渴望更多、更系统地了解西方文化,因此,英语教师可摸准学生的兴趣所在,结合教材内容,编写《学点英文谚语了解西方文化》、《中学生英美概论》、《知多少》、《你喜欢的英文歌曲》、《西方节日文化》等学生感兴趣的校本教材。使学生更全面、深人地了解目的语文化。
4.4利用多种媒体资源培养学生英语文化综合素养
语言习得理论告诉我们,语言自然习得的过程是无意识的,是潜移默化的。英语的学习也一样。由于电视、多媒体等能创设仿真的英语交际情景,在课堂中适当地引人这些媒体所提供的地道活泼的英语素材,能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悟地道的英语文化,从而提高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引导学生课外自主地借助电视、网络等学习英语,扩大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拓宽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跨地域文化的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现有的英语教学资源,如:(1)英语影视节目(2)英语教学网站(3)各类多媒体英语教学光盘(4)英语教学的报刊杂志等拓宽英语知识面,提高语音素质、丰富英语文化,有效提高英语综合文化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4.5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结合教材设置情景,进行跨文化知识的介绍,也要在课外最大限度地创设英语文化氛围,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中西方文化差异。通过课堂内外的各项活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和意识,提高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4.5.1开办英语角,由外语老师与学生交流。有条件的话也可请外教或外国朋友与学生进行直接对话。
4.5.2开设研究性课程,以跨文化研究为主题,系统地传授英美文化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小课题,如:“美国的饮食文化”、“英国的婚俗”等。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电影和录像、请教专家等方式进行研究、调查和分析,并最终写出报告。这样的课程学习在拓展学生的英语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协作能力。
4.5.3利用西方的一些重要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等举行英语晚会,举办英语知识竞赛,使学生了解西方的节日文化,了解西方习俗。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5.正确理解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关系
怎样看待自己的文化和人家的文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文化平等观和语言平等观。“决不能认为哪一方的文化更好,语言更美。”(王宗炎)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到要正确地理解外语并恰当、得体地使用外语,不仅取决于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和理解程度,而且取决于对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差异的了解程度。因此,了解、熟悉本国文化有利于外语学习。并通过跨文化教育培养学生传播中外文化的使命感和文化融合意识。
篇7
摘要: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学习者才能深层去理解和掌握语言,从而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因此,在《英语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师在传授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应该重视和传播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外研版新高中英语教材的使用已进入了第三个年头,其阅读题材语言地道、风格新颖,内容极具时效性和贴近现实生活,因而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但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阅历背景知识和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学习和理解的障碍也随之突显。语言常常被称为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它深深烙着民族政治、历史、文化、习俗的印痕。学习外语,不光要掌握其语言,还要深刻理解掌握与语言使用密切相关社会文化因素。本文就外研版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问题提出一些浅显的看法,请教于大方之家。
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学好一门外语,就必须了解其文化和习俗
著名的文体学专家王佐良教授曾这样说:“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掌握语言”。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水融。“真正掌握好一门外语就必须理解语言的深层基础——文化,要弄清英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其社会制度、历史沿革、人的信仰、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科学技术等。”只有把握了文化背景,才能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在日常生活中,中西方人交际中表现出的文化差异俯拾皆是:在西方,情侣、亲人、朋友在公众场合亲吻、拥抱被视为礼仪或自然之事。而同性之间表现过于亲密被视为不正常或Gay(同性恋)年长者被直呼其大名比称呼为“爷爷、奶奶、叔叔”更感到开心初次见面交谈的话题是天气、运动、新闻、电影或假期情况,而不是别人的年龄、职业、薪水或家庭状况。此外,文化也直接影响着语言的学习。许多学生诧异在阅读或与西方人交流时,独立的每个单词都懂,就是不知句子所云。如阅读理解中读到的“Ihavenevermetanyonesoreluctanttospendmoney,youScrooge!.这个句子没有深奥的单词和复杂的句式,但许多学生被Scrooge难住了。其实,只要对英美文学有所了解就知道,Scrooge这个字是从英国文豪狄更斯的小说“小气财神”中的一位吝啬鬼而来,也是圣诞颂歌中的一个主要角色,在人们的口语中广为使用。不了解这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就无法理解、体会其中的讽刺性,因而也欣赏不到语言在此的辛辣和美妙。正如西方人如果不了解中国的文化,就无法深刻理解林黛玉之美与白雪公主的美有何区别。“可见,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交际的语言能力,外语教学应与文化教学相结合,以理解语言的真正含义。”
二、语言教学必须融入语言的文化背景
而不能脱离文化单纯教授语言技巧文化是理解和掌握语言的基础。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了解文化就要了解对象语言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交习俗、政治宗教、生活经验等知识。否则交际中就会产生解甚至闹出笑话。沃尔夫森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语音和语法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现代夕吾教学观点认为交际错误有语法和语用两种错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面对面的言语交际时,因没有达到完满交际效果的差错被称为语用失误。”语法错误只会让人觉得语言学习者的水平不够,而语用的错误常会被人误会为对对方风俗习惯的不尊重从而产生严重的麻烦。所以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学习者才能深层去理解和掌握语言,从而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因此,教师在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应该重视语言使用与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帮助学生提高深层次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提高中学英语教学文化渗透力的方法和途径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展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材中有意识地增加了许多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要求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授文化知识,让学生不自觉地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遗憾的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词汇、语法、句子等基本的语言基础知识上,却忽略了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指导、学习。笔者认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互相渗透越来越多的形势下,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使用语言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一项迫切任务。为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对西方的地理概貌、风土人情、交际礼仪等要有充分的了解和研究。有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教师才能灵活地向学生阐述中西文化差异,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做一个语言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成为两种不同文化的中介者和解释者。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利用英美原版影视、录音、图片等手段创立英语学习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寓教于乐,提高学生们学习跨文化知识的主动l生和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标准、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和基本语言知识。
3.引导学生在课外多多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了解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言语行为,体会英美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从而为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4.在要求学生关注外来文化的同时,应提醒同学们同样重视本土文化的英语表达。因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体现不仅在于对世界文化的了解,还应包括向世界介绍本土文化的能力。
篇8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不可能面面俱到,对文化深透的内容要作必要的取舍。基于此,我认为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深透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⑴ 干扰言语交际的文化因素,如招呼、问候、致谢、致歉、告别、打电话、请求、邀请等用语的规范作用,话题的选择,禁忌语和委婉语,社交习俗和礼仪等等。
⑵ 非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如手势、体态、衣饰、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等。
⑶ 词语的文化内涵,如词语的指代范畴、情感色彩和联想意义,某些具有一些文化背景的成语、谚语和惯用语的运用。
⑷ 通过课文学习,接触和了解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史地、文学及当代社会概况。
⑸ 了解和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如人生观、宇宙观、人际关系、道德准则以及语言的表达方式等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交际,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因此,文化深透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其是否能与语言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下分别从词汇、对话、语篇、语法教学几个方面谈谈中学英语文化深透的课堂教学策略。
1 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词汇教学的难点是某些词语的文化内涵。如Hello/Hi/Sorry/Pardon等形式上极为简单的表达,困扰学生的并不是如何准确发音和正确拼写,而是如何得体运用。对于这一类词语,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必要时进行英汉文化比较,使学生不但知道它们的表层词义,更能了解其文化内涵。
例如,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词比汉语少得多,一个cousin涵盖了“堂/表兄弟,堂/表姐妹”等几种关系;而“农民”这个词在汉语里是统一的概念(泛指“农业劳动者”),英语中却以其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的不同,分别用farmer和peasant来表示。上述词汇指代范畴上的差别,表现了中西方民族在人际关系上不同的传统观念和社会风俗。
此外,以《圣经》中的Garden of Eden(伊甸园)来指代汉语的“世外桃园”,以Shylock( 夏洛克)来比喻“狡诈者,守财奴”,以strong as a horse来表示“气壮如牛”,…诸如此类的成语、典故和短语,都是英语民族生产、生活、宗教、文艺的反映,只有将它们放在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教学,学生才易于理解和掌握。
2 创设对话的文化语境
在日常对话中,学生最容易出现语用错误。这不仅因为对话涉及到交际用语的规范使用以及礼仪习俗,更由于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语言形式的选用总是受到时间、地点、话题、交际双方的情感、个性、社会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的制约。因此,成功的对话课,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该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活动。
3 挖掘语篇的文化信息
现行的中学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大部分语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为学生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生动鲜明的材料。在语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4 让学生体会文化对语法的影响
篇9
关键词: 宾馆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教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及各国间贸易往来的频繁,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日益增多。然而,各民族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有着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日常交往中往往会出现某种冲突和误解,从而导致不同民族间跨文化交际的障碍。这种障碍不仅影响了各国间商务活动的正常进行,甚至会导致商务活动的中断和失败。作为现代商务活动重要场所的宾馆酒店,其服务和设施不仅体现了其自身的企业文化,还展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形象,宾馆酒店员工是否拥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其企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拥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宾馆酒店对高素质员工的新诉求。
一、宾馆英语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教育部高教司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规定“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1]。由此可以看出:跨文化交际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外语教学中教师仅仅传授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适度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来华旅游和进行贸易洽谈,作为旅游者栖身和商务活动承办场所的宾馆酒店,如果其员工不熟悉各国间的文化差异,没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很容易在日常交际中引起不必要的交际障碍。因此,刘润清教授认为“外语教学中要给学生以文化教育”[2]。
贾玉新认为语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应是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是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3]。严爱静则认为敏锐的跨文化意识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不同国籍、不同种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成功的决定性因素[4]。另外,学者Hinkel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如何讲语法正确的句子,而是学习讲符合文化方式的语言[5]。由此可知,在宾馆英语的日常教学中,教师不能只专注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传授和培养,还要使学生具备处理各国间文化差异的能力,因为宾馆英语在实际使用中与人文活动密切相关,宾馆员工只有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与外宾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然而,在我国高职宾馆英语教学中,目前关于中外文化差异的教学仍然十分薄弱,能全面系统地指导高职宾馆英语跨文化教学的专著和教材很少,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主要来源于影视网络等媒介,这些片面的文化知识势必会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的欠缺,从而影响其今后在职场的提升。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是跨文化交际学科的重要范畴,Brian Spitzberg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特定场合中得体和有效的行为[6];Lustig和 Koester则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由语境、得体性、有效性和动机、知识及行为构成的[7];Wiseman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了结论,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特指能恰当而有效地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所需的知识、动机和技巧”[8]。我国有学者视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一个系统,贾玉新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用能力、情节能力和策略能力[3]。文秋芳提出跨文化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共同构成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其中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跨文化能力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9]。交际中引发的跨文化冲突主要来自于交际者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只有在交流过程中尊重彼此间的各种差异,熟悉并遵从国际的社交礼仪,采取有效的交际策略,才能使彼此间的交流更顺畅。
三、高职宾馆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途径
(一)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的跨文化意识。
任何语言教学都是一项跨文化互动及交流的双向动态教育活动[10] 。外语教师大多有着深厚的文学和语言学功底,但未必系统地学过跨文化教学理论。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首先从思想上认识到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提高自身语言素质的同时,通过研读跨文化交际理论的著作增长自身的跨文化交际知识,了解目的语国家的地理概况、历史典故、风土人情及交际礼仪等。同时,学校在组织教师培训时,可适当增加跨文化教学内容,帮助教师认识到跨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增强跨文化意识,并将意识转变到宾馆英语日常教学中,用春风化雨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篇10
关键词 仁爱英语 渗透 跨文化教学
全球化的新浪潮已经来临。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更加频繁、更加密切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我们应该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教学应该是对人的品格、思维、语言能力、健全人格、文化知识和意识等的全面素质教育,了解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增强全球意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和培养世界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如果我们对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之间的差异不重视,必然产生语言教学和文化脱节。正如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伦姆伯克所说:”采取只知其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仁爱英语Project English突出交际与文化,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学习语言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本身,同时还要了解语言中所传达的文化信息。教材在系统编排语言知识的同时,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文化背景知识,并由浅入深地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注重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提高学生对待文化差异的鉴别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在实际的情景中恰当而灵活地运用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学习外语,学生可以了解异国文化,有利于学生在将来的多元化社会中学会理解他人、互相尊重的同时,寻求合作与发展,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语言又是文化的写照,不仅反映文化的形态,而且语言结构部分或全部地决定人们对世界的看法。英国专家Sir Edward指出:”Culture is that complex whole that includes knowledge, belief, and mora1, law, custom 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 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既不放弃知识文化的积累又要加强交流文化的导入,还要向学生讲述英汉常用语在语言形式和风俗礼仪方面的差异。
一、在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一)提高教育者自身文化素养
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广义上,它包括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狭义上,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都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可以通过结交外国朋友,涉猎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观赏外国电影,学习外文歌曲等多种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才能适应跨文化教学的要求。
(二)优化语言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了解文化的前提是学习语言。因此外语教学必须遵循语言教学的基本模式。我国中学英语学习的周学时很短,我们在课堂上除了完成基本的语言学习,还应充分为交际提供时间、环境和实践的机会。精讲精练、大信息量的现代英语课堂模式,对我们的教学方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模拟语言环境、创设语言氛围方面,现代教学手段如网络等的应用已成为必然。如何将这些手段有机地与课堂结合,如何选择和语言材料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这都是需要我们教师努力的。
(三)充分利用教材,通过日常教学渗透
Project English中有许多地方都出现了与文化背景知识相关的话题。只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内涵,以教材为线索,通过日常课堂教学随时提供和补充相关知识是完全可行的。比如,七年级下册Unite 8 The Seasons and the Weather中,出现了Customs in Different Countries以及不同节日Let’s celebrate的话题。笔者就将风俗习惯以及节日的由来、庆祝时间、庆祝方式、饰物、礼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将中外人士行为习惯以及节日的对比作为重点以加深对文化差异的理解。我向学生介绍:In Japan, when you enter someone's home, you should take off your shoes. In Brazil, people never go out with their hair wet. In Indonesia, you mustn't point to anything with your foot. Don't eat with your left hand in Muslim countries, and don't touch a child on the head in Tailand.Unit 8 Topic 3主要是谈论节日,核心是“Christmas”,讲述了圣诞节前后常做的事。通过与中国春节的对比和谈论,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并学会尊重外来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给学生一个表达自我感受的平台。教材中可发掘的素材不胜枚举,只要教师有目的地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就会做到文化和语言并重。
二、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教学的实践
(一)英语词汇文化内涵的渗透
将词汇的学习与文化背景联系起来,即 “文化渗透”法来施行词汇教学,也是跨文化教学的一个方法。比如: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发音的区别都能暗示出说话人的文化特征。在拼写方面,美国英语中的center,color, traveled和英国英语centre, colour, travelled中也反映出英语的演变文化。在用词方面,中国人喜欢用”仙逝”来回避”死”,用”发福”来回避”变胖”,和英语中用pass away和 put on weight 来回避这种令人尴尬的词汇又有着同样的文化潜意识。
(二)英语语法文化内涵的渗透
语法主要描述词的曲折变化、词在句子中的相互关系及词法和句法规则。不同的语言有不同语法规则。例如:英语词汇的曲折变化有动词的时态、名词的单复数、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等等,但这些在汉语中却没有,因而成为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一种语言的语法不仅有其逻辑形式、结构,而且是通过语言在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必然对语言使用者产生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影响。英语教师在教语法时,应注意英语语法的心理因素,让学生懂得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和惯用语。如:汉语说”我想明天不会下雨”,英语中要说:”I don’t think it will rain tomorrow.”而不说:”I think it won’t rain tomorrow.”这就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思维方法不同,语言表达不同,句法结构也随之不同。
(三)英语对话和课文中文化内涵的渗透
在跨文化交流中,谈话的内容、话题的选择是产生交流失误的主要因素。一个文化中人们习惯交流的话题可能是另一个文化中人们设法回避的话题;一种文化人们常常涉及的内容,可能构成对另一个文化中隐私的侵犯。中学的英语阅读教学除了必要的知识传授外,更重要的是在课内创设议题。教师要灵活地掌握好教材的切入点,以利于学生结合文化背景和文化蕴涵来展开活动,进一步增进课堂效果和文化知识的积累。
结束语:
实现跨文化交流是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外语语用能力,是中国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Project English是适应跨文化教学的教材,我们应该利用这一平台展开跨文化教学。提高对跨文化教学重要性的认识,紧跟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大胆探索跨文化教学,做到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为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流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05-01
-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的划分依据
- 下一篇:历史学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