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安全风险管控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2: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监理安全风险管控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监理安全风险管控方案

篇1

【关键词】建筑企业安全管理风险防范控制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工程中的风险可以定义为: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发生事故、发生危险,从而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可能性。建筑工程项目由于其规模大、周期长、生产的单件性和复杂性等特点, 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比一般产品生产具有更大的风险。特别对于现代建设项目,无论是在规模、技术复杂性、资金投入、资源消耗量还是在影响范围方面, 都比以往任何时期要大得多,所存在的风险比以前增加了许多,导致的损失规模也越来越大, 从而使得国内外许多风险管理的科研人员和实际管理人员开始重视对其进行系统的建筑工程风险管理研究和实践。由于上述的特点,或者说是不利之处,使得建筑工程施工与其他工业生产相比,成为一个高风险的产业。

一、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的风险来源

1、高处作业

现代建筑其高度越来越高,深基础的使用也较多,施工难度大,强度高,施工作业人员长年累月在相对的高处露天作业,会发生高处坠落和物体打击等各种事故,因此对高处作业人员来说,必须具备完好的身体素质和娴熟的高处技能并持有作业上岗证,有较高的安全意识,而目前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在这一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从建筑伤亡统计数据来看,高处坠落事故也是中居首位。

2、地理条件

地基基础是建筑工程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随着建筑物高度的不断增加,负荷增大,深度越来越深,深基础,人工成孔桩使用也较为普遍,在施工过程中,基础周边土层由于受到地面各种设施的干扰,地表水的侵蚀以及自然气候、环境等影响使原状土受到扰动,稳定性遭到破坏等这一切使基础施工工程中有诱发坍塌事故。

3、环境条件

建筑施工是在露天作业,同时又是不断流动的,受制于自然环境和现场条件的影响,对施工作业人员的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导致带来人员中暑等现象。

4、机械设备

建筑工程项目由于规模、类型的不同,所使用的机械设备品种、型号而不同,机械设备品种繁多,而这些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受场地施工条件和专业技术的限制,操作时稍有不慎就会酿成机械事故而造成人员伤亡。

5、成品材料

建筑工程所使用的预制构件、成品、半成品较多,如:屋架、预制柱、钢筋等这些体型笨重几何尺寸各异的材料在运输、吊装、堆放上都有特殊的困难,因而控制不好会出现失稳、坠落、翻滚、撞击的危险。

6、人员因素

建筑工程是一种多专业、多工种的群体作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筑施工固有的风险性和环境的多变性,对作业人员的专业技能、身体素质和现场安全意识有较高的要求,操作人员对专业施工熟练程度、身体的好坏、现场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都直接影响建筑生产的安全性。

二、防范与控制建筑企业安全管理风险的有效对策

1、抓好安全教育思想是安全风险防范的关键

应使各施工单位最高管理人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能否坚持安全第一,关键取决于施工单位管理层的领导和工程项目部的主要负责人能否把安全作为各项工作之前首先考虑的问题,为此施工单位应该明确提出把安全作为管理层和项目经理及技术负责人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完善管理体系,强化责任追究。

严格按照《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要求,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主体行为及职责做出明确要求。督促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各自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配齐安全管理人员,完善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安全措施,保障安全资金足额投人,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使施工现场每一个部位、每一个环节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加强现场防护和文明施工管理,及时排查事故隐患,努力为建筑工人创建良好的作业环境。凡是背离了安全生产责任制的,都要对其进行责任追究。

2、明确管理体制与职能

在施工现场管理中,首先,要必须营造出一种荣辱与共的氛围,职责分明但不失亲和力,让所有的工人都感到自己是这个项目的大家庭中的一员, 对工人要奖罚分明,多鼓励、多举办各类生产生活竞赛活动,从精神物质上双管齐下,培养凝聚力。其次,必须明确施工队伍的管理体制,各岗位职责,权利明确,做到令出必行。第三,针对具体情况适当使用经济杠杆的手段,对人员管理必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3、优化施工技术

首先是选取合理的安全系数。安全系数是建筑设计或施工中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它能保证建筑物或施工机械零部件所要求的强度裕量,保证设备安全运行和工艺工序的正常进行。在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中, 要按照既安全可靠又节省的原则,从安全和效益两个方面考虑, 辩证统一地进行分析,选取合理的安全系数。其次是提高可靠性,提高建筑物、建筑设备和附件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性能,具体有降低额定值、冗余设计、选用高质量材料、维修保养和定期更换等。同时要加强安全监控,即对建筑施工中的危险源进行监控,控制某些技术参数,使其达不到危险的程度,从而避免事故。

4、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素质

从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到施工现场的安全员,都要自觉地培育做好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一是把自己做的每一项工作同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工作结合起来,对施工现场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和事故隐患,能够及时发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二是提高安全生产责任人员的工作技能。加强内部培训,解决安全责任人员对规范、标准不了解、不熟悉、不理解的问题。要进行案例分析,从事故中真正吸取教训,在有针对性解决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同时,要安排时间对安全生产责任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教育,提高安全生产责任人员的工作技能。

5、实行工程安全保险措施

针对建筑施工企业现场安全风险发生频率高,危害特别严重的客观情况,施工企业在做好防范与应急措施的基础上, 还通过保险来分散和转移风险。施工企业与保险公司合作,通过工程保险来分散安全风险。通过投保,工程项目可以说增加了一道“防火墙”,大大降低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6、加强总包、分包的资质认证和管理

一个项目,严禁业主方肢解分包,严禁多次转包,加强总承包商对分包的管理。企业要建立施工现场工伤事故定期报告制度和记录,并建立事故档案。每月要填写伤亡事故报表,发生伤亡事故必须按规定进行报告,并认真按“四不放过”(事故原因调查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不明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不落实不放过)的原则进行调查处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将安全工作的违章情况、评估评价与招投标挂钩;对于“三类人员”不到位、无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施工企业,不予办理招投标手续;发生安全事故的企业,在参加工程投标时按相应规定扣减商务标书分;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企业,酌情给予暂停投标或降低资质等级处分。

7、提高先进科研成果运用能力

通过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含量,用于减少和弥补人为的错误,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不断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水平。运用人机工程学和安全心理学的科研成果,调整好施工操作人员的心理,生理特征和状况, 避免员工在情绪低落时出现失常行为,有效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

参考文献:

[1] 张程程.论建筑施工安全控制和班组管理[J]. 门窗. 2012(11)

篇2

关键词:深基坑施工;临近建筑物安全;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O383+.2 文献标识码:A

安全管控这样的工作,要贯穿在现有的基坑建构中。若要建构特有的深基坑,则应明晰基坑对现有的临近建筑,带来的独特危险。要辨识施工路径下的潜藏危险,接纳风险评估的总思路,设定出安全管控的可用程序。从现状看,深基坑建构路径下的风险评判,还存留着偏多的弊病。要在实践层级内,逐渐化解掉这样的疑难。

概要的风险辨识

统计数值表征出:现有的工程事故,涵盖了如下层级内的本源成因。首先,是技术层级内的成因。这样的成因,可以分出工程查验、预设方案、建构流程下的威胁、施工监测这样的弊病。其次,是没能妥善管控这一工程。这样的成因,可以分出不佳的机制、建设管控的缺失、建构方案的弊病、监理路径下的弊病。由于管控层级内的原因,造成了偏多的危险,它们都密切关联着现有的个体特性,带有随机的特性,没能寻找出可被依循的规则。[1]

在深基坑建构这样的流程内,技术层级内的风险根源,涵盖了建构路径特有的威胁,以及基坑建构对周边方位内的建筑威胁。在这之中,前一个威胁,是地下构架固有的难度,造成的带有潜藏特性的危险;这样的危险,密切关联着现有的场地状态、地下构架设定好的规模、挖掘的深度、现有的挖掘面积。后一个威胁,是周边范畴存留着的施工危险,是由于挖掘了这一深基坑,对周边方位内的原有建筑,增添的那些危险。地下及地上原初的设施,都会遇到偏多的这种威胁。

具体而言,深基坑挖掘特有的危险,可以分出这样的类别:周边方位内的设施,与这一基坑现有的接近程度;工程建构现有的影响范畴;周边方位内的建筑物,原有的特性;环境设施原有的特性;接纳的施工办法。在如上的考量中,要侧重查验场地内的多样设施、地层现有的差异沉降。此外,还要顾及施工路径的成熟程度、建构基坑的真实难度、周边架构下的地层沉降、意外态势下的可控性。因此,要综合考量这一工程固有的风险,分出这样的风险层级,并妥善去组合它们。[2]

安全风险的辨识和管控

依循深基坑建构的特点,安全风险的辨识及管理,要贯穿在现有的建构流程以内。具体而言,风险管控的总程序,可以分出如下层级:

首先,要辨识深基坑建构对现有的周边建筑,所能带来的那些影响,并明晰临近范畴内的建筑物,固有的安全特性。这样的评判,涵盖了独特的变形内力、建筑构架的残余强度、典型态势下的变形规则。经由这些要素的辨识,可以确认出精准的极限强度;在这以后,考量特有的安全系数,然后供应可用的管控标准。

基于设定好的建构方案,估测出临近态势下的附加影响,予以辨识和预测,然后明晰那种影响最小的管控方案。

其次,要制备可用的过程管控、应急态势下的各种预案。依循施工路径下的力学原理,把现有的管控目标,妥善去分解,制备出各个时段内的管控目标。从原理辨识、现有的经验解析、工程特性这样的维度,去制备如上的管控方案。这样做,能维护好总体态势下的目标合规,而不会超出既有的目标限度。

再次,施工路径下,应随时查验监测信息,予以辨识和反馈。依循施工方案特有的性质、临近区段内的管控重点,来设定全程态势下的在线监测。对监测得来的数值,要随时查验和反馈。比对现有的施工方案,与监测得来的反馈,以便寻找到现有的安全管控弊病。对工程现有的安全性,予以评判,调整原初的风险管控办法。必要时,要接纳应急预案。

建构完成后,还要修复原初的场地状态。深基坑建构这样的工程,难免存留着建构流程内的多样影响。基坑的挖掘,会对原有的周边建筑,带来偏多的损害,干扰到建筑应有的构架及性能。因此,在评判如上的影响时,应依循损害层级,供应带有经济特性的评估建议。在这样的根基上,妥善去恢复原初的建筑状态。

选取的管控实例

概要的建构实例

本镇某商住楼项目的基坑,紧邻既有的村民住宅。基坑的东侧,只有不到30米的覆盖范畴,距离住宅边缘不到4米。旧城镇改造中,基坑紧邻住宅这一现象,是屡见不鲜,若稍不注意,村民同开发商甚至政府,就会产生矛盾。因此很有必要加以重视。[3]

虽然基坑深度只有3米,但符合“周围环境复杂既基坑周边两倍坑深范围内有建(构)筑物”的深基坑建造规则。施工前期,由于认识不足,按普通基坑制定防护方案,只做了桩锚及重力式挡土墙。监理单位监测中发现围护墙顶水平位移3天达到了80mm,发出了报警并对基坑作业下达停工令。我们建设管理部门及时介入监督处理过程并给与了技术支持。按《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该基坑判定为二级基坑,属周围环境复杂的深基坑。经过对该区段基坑防护进行加固设计、重新制定施工方案并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监质[2009]87号)要求组织了专家论证,并且在施工过程中聘请了第三方监测单位进行监测,10天录得围护墙顶水平位移20mm,沉降10mm,均远低于变化速率及累计预警值,满足了基坑安全防护要求,并按这一要求组织了基坑验收。综上,在招标时段内、组织评审流程内、建构过程内,管理者应查验反馈得来的信息,并设定出可用的风险辨识及管控方案。

归结的管控经验

建立高效态势下的风险管控路径,明晰现有的主体职责,可以增添辨识风险的技能,提升原有的管控水准。深基坑建构的各种主体,都要明晰现存的危险,接纳可用的管控办法。要依循专款专用这样的总规则,用好现有的管理费用。进一步查验现存的管控模式,明晰其中存留着的多样漏洞,以便供应更可用的这种方案。要顾及到安全风险现有的类别,接纳分级管理这样的办法。对原初的控制指标,予以量化,能促动管控成效的提升。

建构在技术指引这一根基上的技术查验和管控,需要接纳特有的控制体系。在建构周边范畴内的建筑时,应明晰建筑现状,查验这一地带现有的地层变形;要妥善调和区段内的地层,把查验得来的监控数值,看成预设目标的根据。创设出科学架构下的风险预警、带有动态特性的关键控制。这样做,能供应安全层级内的保障。施工时段内的影响评判,是风险管控路径下的必备环节。

参与建构的人员,都要认知现有的工程特性,强化现有的风险意识。努力提升建构技术的水准。在预设规划的时段内,要明晰场地状态,及时发觉潜藏着的不佳条件。制备出限缩风险的可用办法。与此同时,要针对那些潜藏着的地层威胁,摸索出实效凸显的建构工艺。对深基坑这样的施工过程,要接纳地层加固的特有技术。

四、结束语

妥善评判深基坑建构的影响,可以限缩基坑施工原有的事故几率,维护好周边范畴内的安全。因此,要明晰基坑开挖特有的临近影响,依循基坑的建构方位及现有的位置关联,运算出精准的调整系数。要顾及到场地现有的土体状态,解析特有的致险因素;在这样的根基上,建构出临近影响这一范畴内的事故树。通过辨识概率,可以判别出精准的安全层级,设定出可用的风险管控路径。

参考文献:

[1]张雪松.建筑基坑支护工程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 [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7).

篇3

关键词:基坑技术;安全管理;施工措施

0前 言

城市用地日趋紧张,施工环境越来越恶劣,施工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在旧城区的改建或新建工程中,深基坑工程周围的建筑物密集,城市公共设施和管线拥挤不堪,场地内施工作业空间狭窄、地面超载严重,深基坑支护工程难度增大。笔者所指的深基坑是开挖深度超过5m(含5m)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开挖深度虽未超过5m,但地质条件、周围环境和地下管线复杂,或影响毗邻建筑(构筑)物安全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由于深基坑(槽)事故发生的突然性和灾难性,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1深基坑支护工程的特点

1.1深基坑支护工程的基本特点

深基坑的支护形式多样;临时性、施工周期长;规模大、造价高;地质条件多样性、复杂性;施工条件差。能使基坑维护体系起到挡土的作用,使基坑四周边坡保持稳定。对深基坑四周相邻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地下管道线路等不受影响,使得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及使用期间不因土体的变形、沉陷、坍塌或位移受到破坏。同时通过排水、降水、截水等措施,使基础施工在地下水位以上进行,保证施工安全。

1.2深基坑支护工程的技术特点

熟悉各种地基防水、加固、降水等特种工艺的施工方法,施工流程及相关设备的选择,能对各种方案进行质量、工期、造价进行对比。基坑的支护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为适应不同的地质及环境条件,设计者针对不同的工程实际,往往会根据当地建筑材料、施工条件等设计出不同的结构型式。在进行基坑支护设计时,对同一基坑可采用一种或多种支护结构相结合的形式,如放坡开挖与支护结构相结合。

1.3深基坑支护的施工特点

深基坑施工方案再好,防护技术再先进,如果未能得到贯彻实施,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于事无补。因此,在技术方面应做的工作,组成从项目经理到施工班组长的技术交底班子。充分认识深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所要达到的目的和作用,并让每位参与者都熟悉施工的每一个环节,严格执行有关规范,做到监督和管理的作用,确保施工技术方案的实施。并且要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加强日常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管,将基坑各种防范措施落实到位,及时对施工现场安全隐患检查到位,整改到位。施工中,切实按设计施工方案进行,必须尊重设计,按图施工,但施工中的不确定因素及设计所依据的资料有

可能与实际情况不一致,要求在施工中必须依据实际的情况,相应作出一些调整,达到规范要求。

2深基坑支护施工应注意的问题

(1)深基坑支护可考虑在原有地坪下1.5m~2.0m深处开始施工,即先开挖一层1.5m~2.0m土方。这样可以清除一些埋深较浅的地下障碍并减少支护高度,起到节约的作用。

(2)若采用护壁桩加锚杆体系,要注意护壁桩强度稳定后开挖第一层土,第一层土至第一层锚杆下0.5m标高处,这样避免护壁桩独立高度过长,又给第一层锚杆施工留下工作面。依此类推,实施第二、第三层锚杆及土方开挖施工。

(3)支护体系的设计施工应重视水的影响,并应在地表和支护内部设置适宜的排水系统以疏导地表径流和地表地下渗透水。当地下水的流量较大,在支护面上难以成孔和形成混凝土面层时,应在施工前降低地下水位,并在地下水位以上进行施工。当地下水位高于底面时,应采取降水或截水措施。

(4)支护体系的设计施工应考虑施工作业面周期和降雨、振动等环境因素对陡坡开挖面上暂时土体稳定性的影响,应边开挖边支护,以减小边坡变形。

3深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措施

(1)在进行深基坑施工之前,要求施工单位组织专家对基坑工程专项施工方案进行论证、审查,审查应有书面审查意见,施工单位应对审查意见进行回复。根据审查意见,施工单位项目经理部应对专项施工方案进行补充、修改,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重新审批后报项目监理机构审核。

(2)在深基坑施工之前要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测,同时做出相应的应急预案。深基坑的险情大体有流砂、管涌、周边环境塌陷、围护体的坍塌等几种状况。但任何险情都存在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作为安全控制要善于捕捉各种先兆,提前化解风险。针对施工单位制订的险情应急预案,要落实、要有抢险物资储备;作到程序合法、记录齐全。对重大问题要多召开专家会或专题安全技术会提前进行分析,化解风险;在施工过程中各参建单位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要每天组织深基坑安全专项检查,如果发现险情苗头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险情未消除不得继续施工。

(3)深基坑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分层分段开挖与支护的原则,不要超挖。分层分段开挖有利于边坡土体能量的释放。同时必须实行严格全面的管理制度,管理要确切的落实到施工的每一个工序和细节上,同时要确保按设计要求及相关规范进行施工。

(4)对管理人员上来说,施工单位项目经理部应至少设置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安全员、质量员、技术员、施工员及材料、机管、资料等管理人员和必要的特殊岗位人员;监理单位项目监理机构应至少设置总监理工程师、安全监理工程师、质量监理工程师及信息管理工程师等。以上管理人员及特殊岗位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5)对于深基坑施工中所用材料来说,施工单位项目经理部应对进场材料进行自检,并向项目监理机构报审,报审资料包括进场材料数量,使用部位及有效质量保证资料等对进场材料严格把关。对所使用的材料、配比进行试验检查,只有在具有合格证的材料及试验达标以后才能使用。

(6)推行信息化施工,包括预测、信息采集与反馈、控制与决策等方面的内容。由于深基坑开挖过程中,边坡稳定存在很多潜在的危险和破坏的突然性,开挖过程中对暴露出的地质构造、地下水分布的变化和未知地下建筑物的反馈,另外施工过程中支护结构的位移和应力监测的信息反馈。设计方面根据这些反馈的信息,做出具体的调整方案,进一步指导施工。

4 施工前的控制措施

4.1分析地质勘察报告

施工前应对工程的地质勘察报告认真分析研究,根据挖土深度范围内不同土质的物理性能和地下水位情况(特别是丰水期的水位情况),选择相应的土方开挖、支护结构及降水方案。基坑支护结构应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计算及对基坑周边环境及支护结构变形进行验算。根据所制定的施工方案,对全体施工人员作详细的安全与技术交底工作。

4.2调查基坑周围的建(构)筑物

调查基坑周围建(构)筑物在基坑开挖前是否已经存在倾斜、裂缝、使用不正常等情况,需通过拍片、绘图等手段收集有关资料,必要时要请有资质的单位事先进行分析鉴定。对于距坑边较近的地下管线应预先采取加固和保护措施。

4.3选择和确定施工方案

根据基坑的实际情况,选择确定安全、可靠的施工方案,并组织专家组对方案进行论证评审。对于地质条件较差,即软土地基及松杂填土地基,坑边距周围建(构)筑物较近时,宜选择排桩或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不宜选择土钉墙支护结构,并制定安全措施方案。

4.4硬化处理基坑周围场地

基坑周围场地范围内地面应做硬化处理,布置完善的排水系统,预防雨季大量雨水涌入基坑,或渗透到基坑周边的土体中,破坏了边坡土体结构,降低边坡土体的稳定性。

4.5建立系统的监控方案

基坑施工前应作出系统的监控方案。监控方案包括监控目的、监控项目、监控报警值、监控方法及精度要求、监测点的布置、监测周期、工序管理和记录制度以及信息反馈系统等。

5施工过程中的控制措施

5.1测量定位与监测控制

测量定位应确保工程的边线、轴线、标高等准确,同时对周边建(构)筑物做好监测记录,特别是地下水位高、需采取降水方案的基坑施工,对基坑周边进行沉降观测,以防过量降水造成基坑周边出现沉降开裂,还应对边坡及支护结构进行监测。

5.2施工方案的控制

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施工方案进行组织施工,不得随意变更。需修改变更方案时,应按审批后的方案进行施工。基坑坑顶边缘不得任意堆放土方、材料及设备,特别是有振动作用的设备,避免增加坑顶边缘荷载作用。加大边坡及支护结构的承载压力,同时在坑顶设挡水设施,防止雨水流入基坑冲刷坡面。

5.3施工过程的控制

对于采用锚杆支护结构的基坑施工,基坑开挖和锚杆施工应按要求自上而下分段分层同步进行,预防锚杆施工跟不上土方开挖的进度,形成坑壁暴露进间过长,遭受风雨、日晒等风化作用易被剥蚀。锚杆施工尽量考虑采用螺旋钻孔干作业法,在上层锚杆注浆体及喷射混凝土面层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方可进行下层土方开挖。土方开挖至坑底标高后坑底应及时满封闭并进行基础工程施工。

篇4

关键词:大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目标;层次性;系统;思想性

中图分类号: 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某大型建筑工程项目总建筑面积约为20万m2,46层、高132m,其中有两层地下室,负一层高3.75m,负二层高3.8m,这两层地下室设停车场和消防池及战时避难所,裙楼有两层,首层设功能房及幼儿园,二层是高级会所和技术夹层,上面是43层的塔楼,全部为高端住宅楼和写字楼。这是我公司迄今为止承接的最高大、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工程,因此,我公司不仅在技术上进行充分论证与准备,而且在项目管理上下足功夫,在决策思想上和行动上将本工程项目管理的目标定义为:不仅是实现具体的目标(质量、工期、成本),也要做到项目建设与环境、社会的协调,更要为今后的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提供示范;绝不能出现管理上的失误、失策、失控,希望通过本工程的实践管理为日后的项目管理工作带来宝贵的经验,并逐步完善和推广应用。

2、 工程项目管理的目标层次性

传统建设项目目标管理的核心是经典的三大目标管理: 成本、时间、质量管理, 而现代建设项目更强调在资源保障的基础上, 从整体、全局出发, 进行建设项目目标管理。建设项目目标系统结构至少有如下三个层次:(1)系统目标 这是对项目总体概念的确定, 由项目的上层系统决定, 对整个工程项目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影响。项目实施期间系统目标通常可以分为: 进度目标, 成本目标, 质量目标; (2)子目标 系统目标需要由子目标来支持或补充, 它仅适用项目某一方面, 是对某一个子系统的限制; (3)可执行目标 子目标可再分解为可执行的目标, 它们决定了项目的详细构成。可执行目标以及更细的目标因素的分解, 一般在施工前通过技术设计和计划中形成、扩展、解释、定量化, 逐渐转变为实施相关的任务。本文通过工程管理的研究应用方法, 从技术、管理、系统以及哲理角度对建设项目的目标层次进行了划分。其中技术目标是基础的、具体的, 要达到各方面满意必须实现技术目标, 管理是实现各个层次目标的基本方法, 属保障目标, 按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控制、协调) 划分其子目标, 项目相关方满意、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全寿命周期管理构成了系统目标的子目标, 而和谐则是建设工程的哲理目标。

本工程的项目管理目标不限定在工期、质量、成本目标内对工程项目进行规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以实现项目预定目标;更对环境、经济和社会影响进行了综合考虑和管理,并采用适当方法进行全面管理。如为了保护环境,出场的车辆一律经我项目部清洁工冲洗干净后才可出场;为了保护路边一棵大树,我们将原来规划好的进出口改到了其他位置;为了不污染空气,场内设有垃圾堆场;为了不污染湘江流域水源,专设有污水处理池和排污管道。本工程的项目管理内容,除了具体的技术性方法,还向前期与后期(维修使用)、前方(施工现场)与后方的评价延伸管理,考虑到可持续、协调发展多方面,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工程项目管理在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上不同层次的特性。

3、工程项目管理的系统思想

工程项目管理的系统思想主要有三方面的内涵:一是以系统的观点来观察工程项目管理及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二是以系统的分析方法来分析工程项目管理及工程问题;三是以系统的管理理论来管理工程建设项目。

系统思想不仅是项目管理的基本思想,也是项目管理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之一。系统思想的科学基础是系统论,哲学基础是事物的整体观。在很大程度上,“项目”与“系统”是一致的,例如二者都有明确的目标、一定限制条件、需要制定计划实现目标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信息反馈进行控制与协调等。“系统工程学是为了研究多个子系统构成的整体系统所具有的多种不同目标的相互协调,以及系统功能的最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组成部分的能力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根据这些特性,我们在本工程项目的管理中将“系统”改为 “项目”,将“系统功能”改为“项目目标”。

将本工程项目自身作为一个系统来管理,也就是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通过信息反馈与调控,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综合管理,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以实现项目质量目标、进度目标、成本目标、环境目标以及安全文明施工目标等。项目管理的过程和关键工序。现以本工程基坑的支护及基坑土方的开挖为例对系统思想性进行分析与总结。

完成本工程共分三阶段:一期工程已竣工并交付使用;二三期工程的监理工作由我公司承担,二期工程已交付使用正处于质量保修期。三期工程在建,它的整个地下室呈一个标准的扇形状,与二期工程合拢呈一个标准圆形。该期工程的地下室 面积约九千平方米,设计开挖深度7.8m(3.75+3.8+0.25m),土石方开挖量约七万立方米。此基坑开挖超过5m,属深基坑开挖工程。通过地质勘探资料分析,本工程原为湘江的部分河床地段,后用泥砂进行回填,南临湘江,地下水丰富。工程基坑的支护及基坑土方的开挖分项工程无论从重点和难点方面都被列为整个管理系统的关键子系统。为了解决好基坑开控的问题,首先要考虑好基坑支护方案。而这个支护方案在系统中又牵涉其它子系统。如基坑的稳定与安全、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对日后基础工程施工与材料运输的影响、对总进度的影响及售楼的影响等。通过功能分析,本基坑支护重在维护基坑的稳定与安全,同时要重点考虑止水功能,特别是临湘江面的止水与安全问题。这就产生了两种方案,一是地下连续墙,二是现浇砼搅拌桩。通过力学测算两者都可行,前者偏于安全和保守,后者偏于经济和激进。经过多次的研讨和论证最终选择现浇砼搅拌桩。这主要是为业主节约成本,使售房价较低,更有市场竞争力,为社会节约资源。施工完现浇砼搅拌桩后,通过检测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后就开始分区分层进行开挖,历时45天提前完了任务。后因建设单位原因,基坑暴露时间超过预计时间,通过监测支护结构稳定性达到安全要求。基础施工阶段基坑支护结构不仅起到支护作用,而且形成水帷幕,使施工作业环境处于干燥状态。这不仅改善了作业环境。而且使人工挖孔桩的施工及防水施工得以顺利完成,这为总进度的提前创造了条件。该方案设计及施工的成功充分体现 了系统管理思想性为实现目标和效益及项目增值的重要性。

3.1精细管理

精细管理所追求的是每一个具体环节的工作质量的高标准和工作效率的高效性,应树立以优质工作确保整个工程质量和工程本质安全;以高效的工作来确保工程的总目标进度的管理理念;以工作的优质与高效来确保工程项目的总目标及项目投资综合效益最大化。

3.2系统思想与精细管理的辩证关系

科学的系统性思想,可使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在其错综复杂的影响因素及矛盾体中,梳理思路、分清主要矛盾、指出其管控方向,使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层次分明突出重点。细节决定成败,要使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立于不败之地的话,其各个环节的工作必须追求工作的优质与高效,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靠完整而精细的细节管理。

系统思想与精细管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两者互为互补,相辅相成,因为系统思想需要精细的分解与盘点,不能遗漏任何一个细小环节,这需要“精细”;同样,精细管理也离不开系统思想方法,因为精细管理所追求的是各环节工作的优质与高效,这需要寻求最佳的处理方法与途径,然而这完全离不开系统思想方法。

3.3工程项目管理要立于不败之地,唯有精细管理

精细管理在本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3.1、每项工作首先要盘点依据,第二要梳理程序,第三要拟定方法(方案),第四要掌握标准,第五要留下痕迹。

3.3.2、明细监理在质量、安全、进度、投资方面的控制要点,做到监理工作有针对性。尤其在质量方面,要求各专业应在充分总结以往其它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本工程、本专业特点,认真分析其本专业的施工要点、重点及难点,以此作为本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使其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把控工程施工质量(尤其是对照以往工程案例来针对性地管理工程质量)。

3.3.3、“条件清单闭环”:很大程度上出于对本工程项目的风险预控考虑,即,对各单位工程开工、重大施工项目作业、重要工序交接、重大关键节点到达、设备及系统试运前,严格实行条件清单闭环制:事前详细盘点其条件清单(环境条件、系统条件及安全条件),针对清单项目拟定计划——落实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规定其完成时间,待清单项目逐项完成并检查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步工作。尤其是对重大施工方案,事前召开方案评审会(如有必要召开专家评审会),对其风险因素及风险源进行认真分析,从而拟定预控措施,把风险预控做细、做实、做到位。

3.3.4、 “过程台账跟踪”:为了满足本工程施工过程中资料的可追溯性、及时性与规范性要求,作为监理人员必须实事求是、及时、规范地将监理过程中相关的台账做好(重点在于提高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要求各专业在监理实施细则中,详细盘点本工程本专业所需的台账清单,过程中强调其及时性、真实性与规范化)。

3.3.5、针对本工程重大施工项目严格坚持五个到位:一是方案编制到位,要求施工单位各级管理人员高度重视,认真负责,以提高方案编制质量;二是监理组织方案评审到位(重大方案必要时组织专家评审),认真分析方案中可能存在的过程风险,并作好相应风险预控,并盘点其“条件清单”;三是作业前技术、安全交底到位,使具体操作人员各尽其责,心中有数;四是作业前安全、技术措施落实、检查到位,严格执行“条件清单闭环制”;五是作业过程中指挥、检查体系到位,使整个过程秩序井然,并严格按已批准的方案实施。

3.3.6、针对本工程建设过程中召开的各类工程例会中所需协调、落实解决的问题,必须严格执行《例会问题闭环清单》,将其每项问题具体落实到责任单位、责任人及闭环时间,并跟踪其执行情况。

3.3.7、系统总结本工程各分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使“成功的经验”得以及时沉淀和升华,使“教训”在今后的其它工程中得以杜绝和借鉴。

3.3.8、对于设计变更,首先应分析设计变更的原因,其次是应分析设计变更的措施和方案,然后跟踪其执行后的效果;

⑴ 对于设备缺陷,应分析其原因,针对原因拟定其处理方案,并跟踪其处理效果;

⑵ 对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应分析原因,研究今后其它工程如何避免;

⑶ 对于试运中存在的设备及系统问题,应分析原因,研究其处理方案,并跟踪其处理效果;

⑷ 分析本工程在工程管控(“四控、两管、一协调”)上比较典型和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正面与反面)。

3.3.9、强化管控的执行力,切实提高项目管控能力:

⑴ 开展“四查”监督:查责任制落实、查计划任务落实、查整改项目落实、查协调问题落实;

⑵ 做到 “四快”管理:想法反应快、问题回复快、任务执行快、文件处理快;

⑶ 坚持“三严”控制工程质量:条件检查严、过程控制严、验收标准严;以“四查”监督、“四快”管理、“三严”控制,实现项目的“三不”目标:不甩项目、不留缺陷、不留尾工,高标准达标投产。

4、结论

本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主要是从目标层次性和系统思想性两个方面下功夫,经实践证明本工程项目管理是成功的。对项目管理的特性进行研究和探索一定会使工程项目管理变得丰富多彩,并成为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的管理,愿工程项目管理能为工程项目创造更多更大的效益与效应,为建设节能型社会和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参考文献

1成虎,工程管理概论[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篇5

关键词:工程施工;危险源;控制原则;有效对策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现代化城市发展中对于道路的施工质量与工期要求越来越高,在市政道路施工工程中,不仅要在预定的工期内保质保量的完成工程,还要保证施工现场以及施工人员的安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危险源的控制与管理,能够保证安全施工,使施工中的危险隐患防范于未然,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便利,满足城市化建设的根本需求。

1市政道路工程施工危险源的概述

危险源是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因素或状态。[1]辨识危险源是发现、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是市政道路工程安全管理中最为基础的工作,不仅要识别施工现场的危险源,还要判断其性质,项目部根据施工实际情况划分作业活动,并确定危险源。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中,一般危险源存在以下施工中:沥青混凝土摊铺,土方开挖、外运和边坡支护,大型机械设备工作(如摊铺机、挖掘机、吊车),施工用电等等。本文中笔者结合亲身经历的市政道路工程,运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加以探讨。

2控制及管理危险源的基本原则

2.1划分作业活动,辨识危险源。危险源可以说无处不在,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中,危险源作为必不可少的要素影响着工程施工进度与质量,甚至威胁到人的生命安全,给施工单位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根据施工实际情况,识别现场的危险危害因素,确定危险源。2.2对检测出的危险源进行及时的控制以及管理。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整个过程中对危险源进行及时的控制以及科学化的管理,是保证施工安全以及质量的主要方式。在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内容的变化莫测,更要提前制定出预防措施,同时对施工现场进行必要的监测,针对新出现的危险源进行必要的评估,并作出相应的控制以及管理。2.3完善突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是对施工中风险的预测以及管理的主要措施,是一种针对性较强的补救措施。实际施工中,难免会有出现突发事件以及紧急情况,通过提前制定的应急救援预案进行事态发展的有效控制,不仅仅降低了事故对现场人员安全影响,维护了现场的秩序。

3道路工程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预防、管控过程

芜湖市高新区南区南经一路道路工程,合同造价3384万元,总长约3.2KM,总面积(含人行道)约68000平方米,工程量包括沥青混凝土机动车道、透水彩砖人行道、园林绿化、雨污水管等,工期15个月。施工过程中,项目部组建了危险源管理控制小组,项目经理为组长,总工牵头D—危险源带来的风险值;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一旦发生事故会产生的后果。组织各个专业负责人、施工员、安全员分解各个施工工序,认真辨识出每一个工序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并一一列出管控措施。结合芜湖市高新区南区南经一路的特点,小组量化考评危险源并制定相应措施(受篇幅限制以下仅以沥青摊铺作业危险源为例):项目部危险源管控小组总计列出各个工序中的225个危险源,分别对其危险程度做出判定,指导施工全过程。最终,该项目保质保量完成,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获得项目业主、监理等各方面的好评。

4市政道路施工过程中危险源的管理对策

4.1建立健全危险源安全监管体制。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相关企业必须根据工程项目施工的特点,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如LEC法,量化各个危险源,有重点、有目的地建立健全危险源安全监管体制,形成规范统一的规章制度管理模式,使工程施工过程对于危险源的管理有法可依,并完善责任制以及监督体制,保障施工现场有序安全地进行。在危险源安全监管体制中,明确相关工作人员应该享有的行使权以承担的责任,对施工现场进行监督,实现市政道路工程施工危险源管理的合理科学性。4.2提升危险源管理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以专业水准。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危险源管理工作人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掌控整个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生死官”[3],掌握着施工单位以及施工人员安全。因此,危险源管理工作人员不仅仅专职安全员,包括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都必须时刻保持对施工安全的警惕,必须在各项工作环节不仅要提升自身素质以及专业水准,更要做到公平公正以及严厉,禁止一些违规操作,保证工程安全有序进行。4.3保障安全措施落到实处,为安全施工服务。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有了科学合理的危险源管控方案,更重要的是必须要落到实处,不要走形式,这是减少安全隐患的重要保证。有些单位往往忽略这些措施,认为这些措施对实际施工过程中的作用不强,不落实到实处,一旦危险源触发事故,不仅延误工期,导致人员损伤,给企业以及国家造成巨大损失。

5结语

无论在市政道路施工前以及施工过程中,对于危险源的管理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使得施工安全防患于未然,减少突发事故的发生以及降低了施工的风险,影响着施工现场的质量以及企业的效益。因而,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运用有效的危险源管理控制措施并落到实处在市政道路工程中势在必行。

作者:宋伟立 单位:福建远方建设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朱晓虎.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D].云南大学,2015.

篇6

关键词:水电工程;造价合理;安全可靠;效益提升

中图分类号:TV 54 文献标识码:B

1 概述

近年,在国家“转方式,调结构” 的宏观背景下,国有企业大力推行管理创新,以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及降低资产负债率为重点目标开展管理提升活动,大力推行安全达标,以期实现本质效益及本质安全,给所属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对水电项目工程而言,在建设阶段,要实现项目的最终目标,必须要解决许多因体制制约机制带来的突出问题,以设计目标为导向,提升管理效能,加强过程管控,确保工程造价合理及安全可靠;在此基础上,解决好基建系统和生产系统无扰动切换的问题,实现即投产即稳定(运行),为生产运营奠定良好的基础;进入生产运营阶段,通过管理提升,实现“三个目标”(安全达标、资产保证增值、降低资产负债率),形成良性的、长期有效的资产。

为此,加强全过程、全阶段的目标管理及过程管控,实现合理的工程造价,确保基建、生产安全无缝交接,投产后实现长期安全稳定运行;加强内控管理,进行有效的资本运营,确保资产合理的增值,成为必需要面对并解决的重大课题。

2 水电工程各阶段的目标控制

(1)决策阶段

决策阶段,即预可行性研究(或项目建议书)阶段及可行性研究阶段,对项目能否成功实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①确定基本指标、工程方案及总进度计划

应根据水电工程及设备工程的内在规律,按照规定的投资估算指标、类似工程造价资料或其它有关资料,在保证设计值达标的基础上,编制合理的投资估算指标;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打足必要的基本预备费和涨价预备费;利用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法及价值工程分析法等,进行多方案比选及优化组合,确定合适的工程规模、装机容量、工程方案、技术方案、设备方案等,在前期调研、勘察具备必要深度的情况下,合理选址,符合实际情况的总进度计划,为以后各阶段的控制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安全控制

首先,应对本工程区域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各比较坝(厂)址的主要地质条件、影响工程方案的重大地质问题等进行科学评价,查明库区地质情况和工程枢纽所在地的工程地质条件,确保工程枢纽的安全,为工程施工提供安全的外部环境条件;其次,还需参照国家、行业最新的消防标准,结合实际情况对消防系统进行科学设计,防止为了节省投资采用己跟不上时代技术进步,但还未废除的过时标准进行消防系统设计,给日后的消防安全验收造成被动;此外,由于无人值班(少人值守)或无人值班(现场无人值守)己成为时代的主流,在设备设计方面,应选择成熟、性能先进、运行效率高、可维护性好,符合先进环保标准要求的设备;在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设计方面,应采用新标准,参考成功的案例,保证现场值班人员处于照明度好、通风条件好,噪音、振动小,温度、湿度合适的舒适环境,既能减少工作人员因疲劳出差错的概率,也能有效保障值班人员的职业健康。

(2) 设计阶段

①造价控制

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统计分析,设计费虽然只占水电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但恰是这1%的设计费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度达75%以上,可见设计质量对项目建设投资控制的重要程度。

招标设计阶段,实际包括技术设计与施工详图设计两个阶段。应通过公开、公平、合理的招标竞争,择优选择具备相应资质、信誉度好的设计承包商,在此基础上编制主体工程、永久设备和其它工程的招标文件,在可行研究报告阶段输出成果的基础上,按技术设计阶段的要求开展设计工作,保证调研、勘测、试验等关键工作达到必要的深度,减少以后阶段不必要的变更,为施工招标打好基础。

施工详图设计是工程设备形成概念质量并转化为规范质量的关键环节,此阶段的造价控制要能确保工程、设备的质量达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并满足业主的合理需要。本阶段,应结合决策阶段及招标设计阶段确定的工程进度计划及施工的需要,编制满足施工、计量、验收等工作的需要的施工详图,为施工、计量及验收提供必要的保证。

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对以后各阶段的工程、设备造价具有重大的影响。决策阶段确定的投资限额(投资估算)决定了设计阶段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技术设计修正了初步设计总概算,施工图预算对修正的概算又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和补充(以施工图预算为基础招投标的工程,是以中标的施工图预算,作为承包合同价的主要依据,是结算工程价款的主要依据),以核实施工图预算造价是否超过初步设计总概算。可见,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具有动态性、阶段性、系统性等特点,具有很大的难度,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必需要遵循其内在规律,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实现造价控制的目标。

②设计质量及安全控制

设计质量终身制是对设计工作的要求,为此,要严把设计各阶段的条件传送关,本阶段通过科学合理的评审后才能转至下阶段,保留合理的质量裕度、安全裕度是必要的;要获得良好的设计成果,加强设计监管、设计评审、设计验证也是必要的;此外,还得为设计单位提供合理的设计工期,不能为了早开工促使设计单位仓促赶工,提交有问题的设计成果,为以后的施工安全带来隐患,增加不必要的变更。

在主设备设计方面,应选择成熟、性能先进、运行效率高、可维护性好,符合先进环保标准要求的设备;在辅助设备设计方面,应选择性能稳定、具有可靠的安全防护设计、使用维护便利的设备;在控制系统设计方面,应选择可维护性好,安全可靠、具有良好扩展能力的控制系统。

③ 目标总控制

总的来看,设计阶段的质量、造价、进度、安全四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存在着最优化的动态平衡。过低的造价要求和过快的进度要求必然影响工程、设备的质量,进而带来安全问题。高标准的工程、设备质量意味着较高的造价、合理的进度和以后较低的运行维护费用。因此,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不只是表面意义上的控制估算、概算、预算造价,其实质在于通过控制造价,达到保证设计质量,控制工程总成本的目的。必需要投入必要的资源,搞好管控与协调,确保设计评审和设计验证不出问题,并对决策阶段确定的重要数据指标进行对标、对比确认及优化,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指标进行优化。业主还应从全过程管控的目标出发,在安全管控方面,严把施工设计关,确保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的设计安全可行,符合实际施工的需要;在造价控制方面,要为相关方留下合理的利润空间,尽可能提前控制好可能会在施工阶段发生的变更。总之,要遵循客观规律,在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下,追求质量、造价、进度、安全最优化的平衡,防止牺牲质量和安全片面追求低的造价及不合理的进度,给以后的安全运行带来难以处理的缺陷及不可接受的质量安全风险。

(3)设备采购至试生产阶段

①对设备采购的重点要求

设备、材料的采购是直接影响工程设备质量、造价和进度的关键环节,工程、设备能否满足生产工艺及安全生产的要求,满足防洪、发电、用水、用电等要求,是否技术先进、经济适用、安全可靠、维修方便,都与采购工作密切相关,因此必需要做好采购工作的管理。

一是要对设备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可按照关键(A类)、重要(B类)、一般(C类)的原则,根据单台设备的价格、设备的作用、设备的复杂程度、运行的安全可靠性、设备的制造周期等进行科学分类,从项目的总体目标出发,以保证施工安全及投产后长期安全稳定运行为重点,合理配套,编制符合工程进度计划的设备采购计划进行采购,确保采购工作满足施工、安装、调试的要求。

二是要遵循技术先进、生产适用、安全可靠、便于维修、经济合理的原则,从项目的总体目标出发,规范采购工作的程序,处理好采购工作与设计、制造、施工、监理、业主、财务等各方的接口关系,杜绝片面追求低的造价而牺牲质量和安全的各种不正常现象,努力实现项目的整体目标,合理控制工程造价。

②对设备监造的重点要求

设备的制造过程是使业主的要求和期望最终实现并形成产品的重要过程,也是最终形成设备质量的增值过程,对整个工程项目的造价和项目未来的收益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水轮发电机组、主变、电气主系统开关设备、重要的保护和自动装置等成套设备,多属非标准设备,其制造质量,对以后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一要通过招标,择优选择优秀、信誉好的设备制造和监理单位;二要利用专业设备监理人员及业主单位生产技术骨干丰富的工作经验,以设备的制造过程为核心,进行必要的监视、确认、验证、检验和试验,确保设备的制造质量满足设计标准及业主的要求,避免出现对质量有问题的设备或质量不合格的设备让步放行,接受有问题的设备,造成进入生产阶段即开始大规模技改的被动局面,增加不必要的生产成本,影响企业的安全稳定及效益。

③施工安装调试及试生产阶段管控的重点

按照生产工艺所确定的设备布置图及施工安装技术规范的要求,将己到达并经开箱检查的设备在规定的基础上进行找平、稳固、装配等,达到要求的精度,并经调试合格,验收后移交生产,统称为施工安装调试。具体工作包括基础准备、出库、运输、开箱检查、安装上位、安装检查、灌浆、清洗、吹扫、加油、检查性试验、空转及空载试验、温度试验、切换试验、升流升压试验、带负荷试验、甩负荷试验、冲击试验、短路试验、72小时试运转试验、168小时试运行试验等。

施工安装阶段,对基础工程及隐藏工程要进行重点管控,加强关键质量控制点的见证及验收管控,防止少数设计人员、监理人员、施工人员及其它人员对质量不合格的工程、设备让步放,甚至出现一些违反程序的操作,给以后的安装调试带来难以处理的问题,给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隐患。

总装及调试阶段,水轮发电机组、主变压器、主开关设备、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安装质量控制为本阶段工作的重点及难点,要进一步加强“三控、两管、一协调”工作,防止出现因管控协调不及时和安全监管不到位造成人身事故及设备质量事故。

试运行及试生产阶段,是各种问题集中暴露的阶段,要严格开展逢停必检工作,在质保期尽可能处理好各种设备缺陷及隐患,防止问题遗留至正式生产阶段才进行处理,占用生产成本,影响企业的安全与效益。

3 生产运营阶段管控的重点

(1)处理好调度关系

进入生产运营阶段后,首要任务是要和调度机构搞好信任和配合工作,积极配合调度开展有关电网稳定运行和优化调度方面的试验,取得调度的信任。然后要结合运行前期暴露出的问题,开展优化运行工作,组织专业人员确定机组推荐的低耗水率运行工况区、稳定运行工况区和振动区,和调度进行有效的沟通,争取得到其理解和支持,为安全稳定运行打好基础。

(2)加强设备管理

以设备管理为重点,开展设备状态的诊断评价,根据设备工程的内在规律,对运行、维护、检修三个专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实行分级维护保养,在有限的人力资源下,确保设备状态良好,实现安全稳定运行。

(3)实行科学的检修维护策略

在定期维护及对设备状态进行合理评估的基础上,严格开展汛前检查性小修,汛后消缺性检修,对大修时间己到但还不需要大修的设备,可在小修中开展部分大修项目,消除缺陷或隐患,一可合理延长大修周期,二可降价生产成本。对必需要大修的设备,应及时开展大修,防止设备出现不可修复的问题,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此外,还应结合检修后设备的状态,开展逢停必检工作,及时消除可能会暴露出来的问题,加强优化运行及日常维护保养,确保设备能达设计寿命,争取合理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增加设备寿命周期的经济效益。

(4)实现安全达标

以安全达标工作为抓手,优化生产管理及安全管理,保证必要的资源投入,补长短板,保持安全生产的稳定。开展隐患排查及综合整治,控制生产安全风险,持续改进,真正体现安全就是最大、最基本效益的理念。

结语

根据水电工程的特点,遵循工程的内在规律,以安全为基础,以决策和设计过程为重点,确保设计值达标优良及满足业主的要求;以工程的质量优良和造价合理为保障,从保证施工安全及实现长期安全稳定运行的角度,科学合理进行设备的配套采购;利用专业设备监理人员及生产技术骨干的业务优势,加强设备制造过程的监控,确保设备的设计质量有效转化为制造质量;加强施工过程的管控,力争质量、安全、造价、进度动态最优;加强生产经营管理,确保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加强内控管理,进行合理的资本运营,确保资产保值增值,最终实现安全与效益双提升。

篇7

【关键词】钢管拱 无支架缆索吊装 施工方法

一、工程简介

西门河大桥位于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是一座主桥主跨为220米的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拱轴线为二次抛物线,矢跨比为1/4.5,矢高48.88米,净跨径217.09米,拱肋截面为1.9米x4.4米的横哑铃形四管桁式钢管混凝土结构。钢管拱两端分别设置19m和12m的简支空心板引桥,主拱肋总重量为960吨。桥址处属低山河谷地貌,大桥横跨汉江河谷,两岸与地方道路相连,相对高差100-200m。

西门河大桥钢管主拱肋为全焊接结构,但现场整体吊装受到吊机起吊能力和运输能力的限制。根据其结构特点及现场吊装能力将钢管1条主拱肋分解成9个吊装节段(由于运输的问题,各吊装节段又分2个加工小节段,全拢段为1个节段,在现场第二次组装成吊装节段),全拱肋16个段及2个全拢段合计共17件,及横撑桁架节段横撑7件。

二、施工方案

(一)缆索吊装系统试吊

按缆索吊装系统设计吊重作试吊控制重量,用拱肋节段加配重作为试吊物,检验无支架缆索吊装系统的工作性能。

试吊步骤为起吊卷扬机分次受力、逐次检查系统各受力部位、起吊试吊物距地面(船面)10cm、再次检查各受力部位、启动牵引系统运梁至跨中、测试数据、试吊物运回。根据试吊观察结果,对缆索吊装系统工作性能作出评价后采取相应措施。另外,根据是到检验卷扬机起吊系统和牵引系统工作性能以及供电、通航保障系统并采取相应措施。

(二)钢管拱肋吊装

钢管拱肋节段由工厂加工车运至工地现场起吊位置,用缆索系统垂直起吊,正落位。钢管拱肋根据施工各个方面统筹的工期安排,分节段运输到现场停靠在桥址下施工现场位置待用,安装时由安装方到桥址下施工现场的起吊吊点位置,由安装施工方将钢管分拱肋吊索安装好,起吊拱肋节段离开施工现场后。在整个过程中,由港航监督部门进行通航的协调和指挥。

1.拱脚扣段(1#扣段)的安装

(1)拱脚铰座、预埋主管的安装。浇筑拱座砼时用三维坐标定位方法精确定位,预埋拱脚铰座预埋螺栓及钢板和预埋主钢管,然后通过铰座预埋螺栓及钢板安装好铰座。

(2)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吊段的安装。第一吊段,先用上游的两组主索上的2个吊点吊运上游第一段至拱座旁,一边降吊点,一边张拉扣索,慢慢地将拱肋节段拱脚端置于拱座上,借助拱座上预埋件通过链子滑车逐步调整第一吊段拱脚端铰轴钢管位置,使其与预埋件的拱脚铰座接触密贴。向跨中的一端,用横向浪风索调整好轴线位置,根据设计标高用临时扣索调整标高,待力全部交于扣点并拉好抗风,拱肋标高、轴线调整满足规范要求后,取下吊点。第一节段吊装就位后将铰轴钢管及与拱脚铰轴连接的两斜腹杆灌注50号砼,待其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后进行第二吊段的安装。

按相同的方法,两岸对称吊完第二吊段、第三吊段,第四吊段用扣索固定,正式扣索挂好后,按设计标高对高程进行调整,用浪风索对拱肋轴线进行调整,正式扣索的张拉的放松均按分级,对称的原则进行,以标高控制为主,同时兼顾索力索力用频谱分析仪测试,在调索过程中实施监控,确保施工安全。以起限位拱铰、稳定拱肋扣段的作用。全桥合拢后再解除此临时的连接,并按设计要求焊接该接头。

因焊接节段间的焊缝是控制吊装施工工期实现的关键工序,此工序按招标文件规定,由加工方实施,因此实施中需与加工方紧密配合,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2.一般扣段的安装(2#、3#、4#扣段)

一般扣段参照吊装程序与拱脚扣段(1#扣段)的施工方法进行施工。按吊装程序,每一正式扣索挂好后,均须对该扣索之前的扣索进行调索作业。调索作业根据设计方和施工监控方现场共同的调索索力和拱肋标高,调索顺序,对每一号索采用对应钢绞线束数的每岸8台千斤顶、油泵张拉设备,同步作业,对称、分级张拉,并进行特殊的低应力状态下的夹片防松措施。同时用频谱分析仪对索力进行测试,以确保调索顺利开展,确保各吊段间横撑连接焊缝,节段间连接螺栓,节段间连接焊缝结构安全。对每一扣段,均进行一次拱肋轴线、拱肋高程的调整,避免拱肋的线形、标高误差累计到最后而造成调整困难,确保其安装精度的有效控制。

3.合拢段安装

拱肋第6#扣段安装完成后,进行不少于24小时的温度影响观测,由反映升温和降温过程的“温度―悬臂端点高程、合拢段长度”关系曲线分析,为拱肋合拢提供温度修正的依据。合拢前通过扣索、浪风索,对拱肋进行线形、标高的调整,并根据需要进行温度修正,选择温度稳定时段用设计临时合拢构造实施瞬时合拢。设计合拢温度在18℃左右,不超过20℃。临时合拢构造设在两主弦管间,全桥共2个,通过花兰螺栓旋转对拱圈两侧施力达到弦杆内力调整及定位的目的。合拢施工方案在得到设计方、施工监控方、监理工程师的共同确定并同意后,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统一协调指挥,确保合拢时2个临时合拢构件同步完成作业。合拢后对拱肋线形及位置实施精确测量,通过扣索和拱顶合拢装置进行精调,调整合格后固定合拢装置,进行各扣段间连接的焊接工作,完成后拆除临时合拢装置。

(三)松扣和卸扣

空钢管拱肋合拢、各节段接头焊接完成,封固拱脚,由两铰拱转换成无铰拱后,逐级松扣,将扣索拉力转换为拱的推力。松扣程序为:从跨中4号扣索开始,两岸对称分级(扣索拉力分5级,每级放1/5),依次(从4号1号)放松,各扣索松一级,暂停15至20分钟后,测试拱肋钢管应力、标高、轴线及平面位置,经设计、监理、施工监控方确认后,再进行第二次放松循环。最后一级保留5左右的扣力暂不放松。松扣后对拱肋进行全面测试,根据测量结果来决定纠偏方式(适当调整浪风索、部分扣索索力等)和管内砼灌注方案和灌注顺序。拱肋钢管内砼灌注完成后,彻底放松扣索,利用工作天线、吊塔上扒杆、锚梁位置卷扬机将扣索拆除。

(四)成桥检验与临时墩的拆除

吊装结束后,同有关部门对桥梁几何尺寸、内部质量、外观进行检验。依次拆除临时墩顶支撑拱肋的垫块(从桥梁两端对称向中间进行,使拱肋脱离与临时墩顶的接触)、墩顶的限位装置和微调装置,并对临时墩顶接触部位的拱肋外表面进行补涂装。最后,清理现场,恢复桥面作业面。

三、施工监测和控制

拱肋吊装中,对拱肋杆件内力,拱轴线高程、桥轴线偏位、扣索索力、扣塔偏移以及缆索吊机的主要结构等进行全程的施工跟踪监测的控制。施工监测和控制在每天气温、日照变化不大的时候进行,尽量减少温度变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一)拱肋杆件应力测试:对拱肋的拱脚1/8、2/8、3/8、拱顶截面的上、下弦杆、腹杆进行贴片测试,测试方法采用长效电阻应变片。

(二)拱轴线高程,桥轴线偏位监测:结合两岸地形用两台PENTAX-V2全站仪和12台精密水准仪进行监测。每一扣段安装完成后,调整扣索和浪风索,使各扣点高程控制在设计值±15mm,桥轴线偏位±10mm。

(三)扣索索力监控:用频谱分析仪测试扣索及临时扣索索力,结合千斤顶――油表读数监控索力。

(四)扣塔偏移:用激光照准仪对扣塔偏移进行监测,通过计算对其信息的处理,自动化启动千斤顶张拉系统调整平衡索的索力,使扣塔偏位控制在≤10mm范围内。

(五)缆索吊机的主要结构:吊塔杆件应力用贴电阻应变片进行测试和控制;锚碇、索塔上设置标志,吊装期间密切观察标志的移动情况;主索、起吊钢丝绳牵引钢丝绳的受力情况用频谱分析仪测试并进行监控;钢丝绳的磨损程度,卷扬机、索鞍、滑车等机械设备,选经验丰富的起重工、机械工随时和定期检查,并及时更换易损件部分,保证缆索吊机的正常使用。

(六)吊装期间收集中长期天气预报和短期天气预报,收集气象水文资料,防止恶劣天气影响吊装安全。

四、结论

西门河大桥共17个吊装段,采用无支架缆索吊装施工法,成功地解决了悬拼节段多、风险大的施工难题,并通过严格的监测和控制方法,拱肋成型好。该桥吊装施工实践显示,无支架缆索吊装适用于跨越深峡谷或深水区的大跨度拱桥的安装施工,拱桥及材料运输较为方便。但是,其缺点是需要设置主塔、主索、扣塔、扣索、地锚等。拱肋在空中对接精度较难控制,拱轴线型控制有一定的难度,分段越多,其工期和质量控制的难度就越大,施工费用就越高。

参考文献:

[1]何雨微,刘三元.大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缆索吊装施工方案选择[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0,24(6) :630-633.

[2]崔斌.钢管拱肋缆索吊装施工技术[J].安徽建筑. 2006,(1)1:34-37.

[3]陈宝春.钢管混凝土拱桥设计与施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 A

一、影响建筑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

1、市场性因素

工程建筑施工需要使用大量的建筑材料、辅助材料、施工设备和人力。这些项目的资金投入直接受市场价格影响,同一种物资受地区、时期、物资紧张程度、施工环境和定额水平等因素影响,其价格也会不同。这些都需要在进行工程造价控制管理时予以注意。

2、人的因素

人是生产活动的关键性因素。工程造价管理一项规模庞大的、内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高效运转,离不开造价管理人员的努力与付出,要求造价管理人员要充分了解工程的设计要求,全面掌握施工进展,熟悉施工细节,对于各项投入对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的影响有着高度的重视,熟知行业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以及施工定额等造价依据,动态把握当地的政策变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造价管理工作高质量实施。

3、政策性因素

中央及各地区制定实施的行业政策对于工程造价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各级政府建筑行业管理部门负责建筑工程的报批、审查等工作,对于建设程序和投资费用的构成均颁布了明确的政策法规文件,对于工程价格、定额单价以及人力、建材机械台班费等内容进行了规范。这些文件规范的变化极易引发在工程造价的宏观方面的变动。实施工程造价控制管理必须密切重视相关政策的变化与影响【1】。

4、施工因素

根据施工设计和具体的施工组织方案,建筑施工过程由许许多多道不同工序按照一定要求组成。每一道工序的进展情况都会对最终的工程造价产生影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施工设计进行施工,防止偏差走样,确保工程施工质量,杜绝随意施工,避免因为施工质量不过关造成的重复投资。这些都是工程造价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与控制的重要作用

建筑工程造价作为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是决定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效果的重要因素。做好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工作,不仅可以节省投资,使获得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还可以规范建筑市场的竞争秩序,使建筑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并进一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建筑工程造价贯穿于工程的各个阶段,要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所以,工程的造价在建筑工程的建设阶段随时可能发生变化。为了避免因发生大幅度变动的工程造价对建筑工程的影响,可以通过强化动态管理与控制来实现。相对传统工程造价的控制方法,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具有定额指导性,其计价方法与实际情况更为切合。因此,在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工作运用动态管理与控制方法,能在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同时使得造价管理工作的效率大幅提高,使建筑工程造价、进度、质量间的关系更为协调。所以,应在实际工作中为实施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积极创造条件。

三、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控制系统的概述

1、建筑施工造价的计划系统

1.1 建立明确的计划以及系统目标。施工造价的动态控制可以由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来表示, 而工程项目造价控制体系一般由业主单位造价的计划系统和施工单位的造价计划系统组成, 这样做的目的可以使二者相互参照, 最后二者相互结合取得共同的造价计划。

1.2 规划系统的原则。建筑施工造价系统一般可遵循两条原则:分别是科学性原则与可操作性原则。具体分析, 科学性原则主要要求的是系统的设计流程、 系统中编制出的施工造价计划和造价计划方法, 它们都要遵循科学性、 可操作性的原则去系统化的解决实际性的问题。

1.3 计划系统的工作流程。通常我们说计划系统的工作流程主要是指其中的编制工程造价的流程。其主要的流程是:基于施工造价的依据和施工项目的全面性去分解项目来确立分部工程的施工造价, 再根据当中的分部工程和施工造价进一步确立整个工程所需要的施工造价, 最后去建立完善的建筑施工造价的监控系统【2】。

2、建筑施工造价的动态控制

在建筑造价动态控制中,需先对施工造价进行事先的预计,另外还需要对工程项目的实施进度建立动态控制,对工程造价采取实时的监控,进而采用有效调整和控制工程造价在预计目标之内。工程造价计划系统、工程造价监控系统和工程造价偏差调整系统这三大系统相互配合进行作业的过程就是工程造价动态控制最基本的原理。在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过程中,其主要工作原理是首先对工程项目结构进行整体的分解,然后根据施工特点以及施工进度进行分项造价的合理预算,经过确认合理后,来实施项目的造价计划、采集有关数据、数据的全面处理、接着预计出未完成分部分项的实际工程量、对比出实际值与计划直,分析其中是否有误差,一旦发现有偏差后,必须进一步对完成的工作进行具体的偏差分析和正确的去纠正偏差。

3、施工造价的监控系统

3.1 监控系统中的监控过程。监控过程中主要是灵活的掌握其相应理论进行完善的施工造价控制,具体步骤如下:预计施工项目预算的确立、监控模型的准确建立、监控准则的确立、监控过程的具体分析研究。

3.2 明确监控系统的目标。施工造价的监控系统是保证完成预计施工项目的计划的实施情况, 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分析已经施工的信息与预计施工信息之间的相似度, 再通过灰色系统理论对预计的施工造价进行全面的预测, 然后建立起实时全方位的监控系统。

3.3 施工造价具体的监控方法。其中主要方面有赢得值法、 因素分析法、 插值法与比率法, 后面的三种是静态控制中的方法。这些方法全都是可以或是从某一侧面上映射出整个施工造价的控制, 是值得采用的。

3.4 监控系统所遵循的原则是科学性原则与事前预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主要就是能够映射出施工造价中所存在的真实偏差。而监控的目的却不仅仅是为了能够尽早发现施工造价偏差所映射出施工流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它还能起到一个预警的作用。

四、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有效性控制

本工程为某商业大厦的建设工程,该大厦共13层,1-5曾是购物广场,6层是美食广场,7-13层是办公区域,该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对于造价的控制选用动态控制系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决策与设计阶段的造价动态管控

1.1在决策阶段进行造价动态管控

建设施工企业的造价管理只有经过管理层的决策才能执行。所以首要在决策阶段就对工程造价要加强管理与控制。在决策阶段,建设施工企业从多角度全面的论证项目的可实施性和必要性,注意提高项目决策的准确性,并进行有效的投资和效益估算,以保障对施工方案进行预算评估的有效性,从而选择最优的投资方案,为设计和施工阶段进行科学合理的造价管理提供依据,帮助企业运用最佳的施工方案展开施工工作。

1.2 在设计阶段进行造价动态管控

工程设计阶段决定了一半以上的建筑工程造价,所以设计阶段造价控制工作尤其重要。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和控制的加强需要设计人员谨慎、全面地考虑整个项目。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限额设计和价值工程的作用来控制工程造价,在保质保量完成施工的情况下,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工程造价。筛选和控制备选方案可以按照投资限额进行,这样就能够保证实际的造价超不出总投资限额的允许范围。

在制定设计方案时,在考虑经济、美观及适用原则的同时,也要考虑设计方案结构的合理性、施工技术的可操作性、建筑功能及环保节能要求,确保选择出安全准确和先进的设计方案。设计人员以限定额度为依据,通过对对建筑的各项系数的具体测量和对建筑工程的具体分析,制定优的设计方案,并尽可能地保持设计方案不动。设计方案一经采用,在执行过程就要严格谨慎,避免随意更改。为了尽可能避免变更设计,则应全程跟踪方案的实施,针对设计方案中的缺陷及时优化原方案。同时,注意将成本的浪费降到最低程度。造价工程师在设计出完整方案的同时,分配好规划工作和资金,保证资金在运转过程中不会出现困难。

2、施工阶段的造价动态控制

2.1 规范现场签证管理

为保证各方关系协调,控制施工阶段的造价,必须规范现场签证管理,确保其真实有效性。监理方可通过书面核对与现场测量核对的方式,对工程量与签证单所附的原始资料进行重点核实,确定签证的形式符合规定,内容真实合理,才可将其作为调整结算的依据。

2.2 强化建筑工程合同管理工作,妥善处理工程索赔事件

无论是施工质量与进度的监管,还是工程计量与设计变更,或者工程款项支付与索赔处理,都需要依据合同进行造价相关的管理控制。在施工阶段业主方的工程师要对现场的监管工作负责,指定负责人也要重点审核合同执行中的变更、交付与延期事宜,以确保施工合同的顺利实施。承包方则应加强施工现场的机构管理工作,协调财务管理与资源配置,做好各项报表审批管理工作,保证施工进度与工程质量。此外,建筑工程合同中存在客观风险与人为风险,因此业主与承包商都应具备合同风险管理意识,并积极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例如对于经济方面的金融市场变动风险,双方加强合同管理时要综合考虑市场要素与价格影响因素,充分掌握劳动力市场与材料设备市场的价格变动规律,进行有效的工程造价控制【3】。

3、竣工阶段造价的动态管理

竣工阶段在整个工程管理系统中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和管理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是当对工程造价进行结算时,竣工阶段会对工程建设的成本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说,竣工过程的结算是造价管理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必须进行仔细审核。建筑过程进行到竣工阶段时,要选择那些信誉度良好、责任心强的审计机构审计各种税费、工程量和单价等的结算款项。在工程完成后,认真检查、核对工程项目,确认其实际建设情况与合同签订时的要求否相符合,对这些资料数据进行详细的整理和审核,确保结算过程的真实性、可靠性。更要注意详细核对那些未完工的或者发生变更的项目,以便核减结算款项,避免资金的浪费。

结束语

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和控制是确保造价水平的有效措施,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应该加强造价的动态控制,促进造价控制水平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德才. 浅析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J]. 科技与企业,2013,17:104.

篇9

关键词:建筑施工;基坑;事故;措施

中图分类号:TV551.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建筑市场的快速发展,中高层、超高层建筑中大量出现深、大基坑施工,日益成为建筑施工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在施工中由于地质勘察、基坑支护设计、实际施工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基坑类型、基坑开挖深度、降排水条件、周边环境对基坑的影响,基坑周边荷载、施工季节、施工技术人员素质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导致在建筑基坑施工中出现各种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

本文通过对实际工程事故的分析,总结基坑施工发生事故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以供建筑施工技术人员做为参考。一、勘察、设计方面原因

(1)地质勘察数据达不到支护设计要求  在深基坑开挖区域内,按国家规范的要求必须进行钻探取样。为减少勘探的工作量和降低工程造价,不可能钻孔过多。因此,所取得的土样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不完全性。而地质勘察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基坑边坡支护设计所需的土体物理力学性能指标,不注重对周边土体的勘察、分析,这使得支护结构设计与实际支护需求不符。

某办公楼基坑设计深度6米,仅对建筑物范围内的土体进行了勘察,而基坑边坡淤泥质土层的相关指标,由勘测单位凭“经验”给出。因提供的边坡土体物理力学性能指标与事故后的勘察值严重不符,导致据此设计、施工的支护体系发生滑移、倾斜,造成基坑坍塌。  (2)无基坑支护结构设计  基坑支护设计是基坑开挖施工时安全的基本保证,应由具有国家认可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支护专项设计。而部分建设单位为降低建设成本,节约建设资金,对支护设计单位降低资质要求甚至不做要求,导致出现无支护方案或错支护方案,最后出现施工事故。

陕西省某大厦基坑,开挖深度达8.8米,竟无基坑支护设计,最后导致基坑坍塌。  (3)支护结构设计存在缺陷  由于深基坑施工现场的地质条件错综复杂,设计人员应在全面了解现场实际地质条件的前提下,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支护结构设计。支护结构设计完全依赖勘测报告,不对现场情况进行全面细致了解,导致设计存在缺陷,势必形成安全隐患。

武汉市某基坑一人工挖孔护坡桩工程,地面以下6米左右有淤泥层。桩井设计深度13.5米,当挖至6米深时,尚未完工的相邻桩井突然塌陷,两桩井贯通,淤泥突然涌入该桩井,正在井下作业的1人被掩埋。

二、施工方面原因  (1) 基坑开挖方案不合理基坑开挖前应根据地质和基坑周边环境情况,确定基坑边坡高宽比,计算边坡的稳定性,并制定合理的基坑开挖施工方案。有的事故是由于基坑开挖方案不合理所致,如放坡不当,挖土进度过快,开挖分层过大,超深开挖;护坡桩成桩后即开挖土方;基坑挖到设计标高后未及时封底,暴露时间过长等。

某营业楼基坑深16米,坑壁为杂填土和淤泥质粘土,采用1:1放坡加土钉墙的支护的措施,由于基坑边坡高宽比过大,开挖至约10米深时,没有及时进行土钉墙施工,导致基坑突然坍塌。  (2)排、降、截、止水方法不当地下水对基坑施工有着极大的影响,施工前应对现场地下水情况及现场土质做具体了解,针对不同土质选择正确有效的降、排水方案。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对控水方案的实施必须进行监测,并对可能出现的险情,制定应急措施。

某商厦因降水措施不当,造成基坑开挖时地面局部塌陷,支护结构和周围建筑物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3)无施工组织设计、 不按施工组织设计施工 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的主要依据,施工方应根据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现场环境等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经勘察、设计、监理方和相关部门审查后,方可施工。由于目前施工企业技术人员对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一部分技术管理人员将投标技术文件中的施工组织设计稍做修改,甚至不做修改用做指导施工的施工组织设计,造成施工组织设计与现场实际情况有差异,一部分技术人员认为施工组织设计只是官样文章,凭个人经验而不按施工组织设计组织施工。违章指挥,违章作业。

一住宅楼人工挖孔桩工程,无施工组织设计,无有效的安全及技术措施,现场违章指挥,导致桩井坍塌,3名作业人员窒息死亡。    (4)对意外情况处理不当 在土方开挖过程中遇障碍物、管道或其他特殊地质情况时,不采取相应措施,不及时报告,或凭施工经验擅自采取措施处理,以侥幸心理施工。

某道路改造工程,开挖时遇一毛石混凝土结构化粪池,在未报告业主、设计和监理方的情况下,施工方擅自进行爆破,并在化粪池侧墙底部开洞排污,导致化粪池侧墙坍塌。  (5)忽视周边环境、建筑物等对基坑的影响  基坑开挖前应了解基坑周边环境、建筑物、地表水排泄、地下管线分布、道路、车辆﹑行人等情况,并且采取相应措施。基坑边上的堆载,以及机具开行等动荷载,雨水﹑施工用水渗透等因素,都会使土体自重应力和土体剪应力发生变化。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定,新建建筑物的基础埋深不宜大于原有建筑物基础,或两基础之间的净距应该大于两基础高差的1~2倍,否则要采取分段施工﹑做护坡桩、地下连续墙或加固原有基础等措施,确保原有基础安全。而在施工中忽视了新建建筑对原有建筑的影响。

某市政沟槽平均深度3.5米,槽身的一侧有一与其平行的2.2米深、带盖引水渠。施工时渠内积满生活废水,开挖的土体和准备打支撑用的材料堆放在水渠盖板上。当挖至2.7米深时,由于渠内水面高于沟槽,水不断向开挖面渗透,加之水渠盖板上堆土和材料荷载的作用,水渠和堆土突然向沟槽一方坍塌。  某大厦因基坑施工迁移的排水管沟,深2.8米,其侧壁距已有的民房仅0.8米。因管线沟槽无任何支护措施,距民房过近,开挖深度超过民房基础底标高,民房地基受到严重扰动,造成民房及沟槽坍塌。  (6)未对基坑开挖实施监控  对基坑开挖过程中的监控是通过布置观测点,监测基坑边坡土体的水平和垂直位移、水渗透影响、支护结构应力和变形等工作进行,以便于及时预防和控制事故。部分施工项目只重视常用的建筑物沉降、变形、倾斜观测,而对于基坑土体情况变化的观测不考虑、不重视,导致不能及时根据基坑土体变化采取相应的预防、处理措施。

某小区工程,对高度近20米的基坑边坡不做监控方案,不采取监控措施。由于未能及时掌握施工中土体变形情况,基坑突然坍塌毫无防备。    (7)管理及技术人员缺乏专业常识  目前虽然实行建筑施工岗位资格管理制度,但由于建筑施工本身的地域性、流动性等特点,部分施工项目选用的管理及技术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缺乏基本专业常识,有的把围墙当挡土墙使用。

某大厦基坑开挖时,施工方将围墙当挡土墙使用,导致44人被倒塌的围墙压埋,造成19人死亡,25人受伤的重大安全事故。某给水管沟工程开挖深度仅1.9米,施工时工人将沟壁底脚掏空,并将土堆积在沟壁顶部,导致管沟南侧24米长的沟壁坍塌,3人身亡。 

三、对新的基坑施工技术、方法不了解

建筑的飞速发展给深基坑支护结构带来一场技术革命。在钢板桩、钢筋混凝土板桩、钻孔灌注桩挡墙、地下连续墙、锚喷支护等支护结构成功应用后,双排桩、土钉、组合拱帷幕、旋喷土锚、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多孔板等新的支护结构型式也相继问世。施工单位要在施工中采用新的技术、新的方法,必须要对其有全面的认识,否则容易造成施工质量、安全事故。

例如,锚喷中的锚杆通常是没有施加预应力的,竣工后,锚杆并不能像教科书或计算软件所说的那样锁定潜在滑动面;只有土体出现明显位移,锚杆才能被拉直和逐渐出力。因此锚喷是一种被动防护系统。在粘性土边坡中,土体发生明显移动前,滑裂面已经形成了,待土体移动到锚杆出力时,边坡土体、喷砼面钢筋和混凝土都已经变形到不能传递力和参与工作了,于是就出现整片下滑。

结束语 建筑基坑的开挖与支护结构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工程结构、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和施工管理等多方面。它是集土力学、水力学、材料才学和结构力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支护结构又是由若干具有独立功能的体系组成的整体。因此,施工中应该从勘察、结构设计、施工组织、现场管理等各个方面,将各组成部分协调好,才能确保基坑施工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参考文献 1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 余志成,施文华.深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3李继业,刘福臣.建筑施工质量问题与防治措施.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3

4 孙静;;我国基坑工程发展现状综述[J];黑龙江水专学报;2010年01期

5 曹卫民;季晓华;;基坑工程的风险管理探讨[J];建筑技术开发;2007年08期

篇10

关键词:建筑幕墙;施工安全影响要素;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67 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

由于当代我国对于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形式各样的高层甚至超高层均在不断的密集建设中,那么在此环境下,对于建筑幕墙企业来说,建筑幕墙安全及其技术的管理成了至关重要的环节。而且幕墙在很大程度上对当代建筑幕墙工程有着促进作用。在以往对于建筑幕墙项目的管理,一般只关注其施工现场安全的管理而对其它方面基本上属空白,建筑幕墙项目的管理存在着很多的漏洞,很难满足现代社会进步的步伐。所以完善建筑幕墙企业对于施工安全及技术的管理就显的尤为重要。而在实施对施工技术及安全的系统、良好管理中,就必须对其施工流程及各工序间的联系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进而作出合理、科学的管理。另外随着当代建筑幕墙领域的快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势必会影响到企业利益和利润空间缩小。所以,建筑幕墙项目的管理需转变以往传统粗放的管理理念,进而向集约式管理方式转变。若想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项目管理中取得成功,也只有在建筑幕墙项目施工管理中实行强抓核心问题点、管控施工要点才行。

二、建筑幕墙工程施工安全影响要素及其管理对策

1 对建筑幕墙工程的施工组织管理予以充分重视

在建筑幕墙工程施工中,应建立一套完整、有效地项目施工管理体系,并对整个工程科学合理的划分施工节点,实行节点作业控制,以实现施工过程监控,是保证工程安全的基础。在施工安排上,切实按照施工总进度计划目标要求组织进行;另一方面,积极主动争取主体结构配合幕墙施工有利条件,共同按照总进度计划要求,完成施工任务。

2 严格把控建筑幕墙工程施工材料与施工设备的安全

管理建筑幕墙项目的施工过程,第一便是对于原材料及施工机械设备的管控,对其进行检验、接收与入场管理。材料接收前,专业技术人员均需对其性能、规格及型号进行全面的检验。对于材料合格证件、质量检验报告检验不及格的,检验不全面的不给予接收入场,而不管材料来源于自身企业的采购还是甲方的供应。并且对入场的材料数量进行清点,并按型号规格存放要求进行存放。机械设备在施工过程中担当重要的角色,而对于建筑幕墙项目中用到的所有设备尤其是大型机械设备或者重要的大规模的建材,均需要在性能、规格,材质型号、国家要求的出厂质量合格证等方面符合国家的相关要求与规定,并且也要符合本建筑幕墙项目的设计要求。在各种机械、配件、材料入场过程中需经过严格的检验接收,在各种机械入场时,需对其三证进行检查,并且需在进行安装前严格依照施工规范进行测验。等全部检测合格后才可以使用。而任何不合格的材料、器材均不予入场,更不可以枉自使用。

3 认真细致地做好建筑幕墙工程图纸会审工作

在建筑幕墙项目施工前,必须对其工程项目的设计图进行审查,并且对其它相关专业的图纸也要仔细审看,标出设计图纸中所存在的问题与错误(如标准执行版本),进而在图纸会议审核中会同各方进行讨论解决。特别是在本工程中所运用的新工艺与新技术需对其进行技术审评,看其能否满足设计要求;而对于建筑幕墙设计里的空间布局也需作一定的审查,以确保空间能够容得下施工设备。若不能满足设备安装要求,那么需对建筑幕墙空间局部进行调整。

4 合理进行建筑幕墙工程施工方案的优化设计

在管理建筑幕墙项目施工时,由于施工方案的不同对施工的安全及工程建设周期有着极大的作用,为了确保建筑幕墙项目施工的正常开展,节约成本,缩短工期,需对施工的设计方案进行调整与优化。而对于施工方案的优化主要有对施工平面图的布置的优化、对施工顺序的安排的优化、建筑幕墙工程施工方法的确定的优化。而对施工线路有优化能够有效的缩短工期、优化施工结构、合理安排资金流动、降低工程造价;对施工顺序的安排的优化是在编制施工进度与拟定施工方案时需思考的问题,施工工序的合理化使得资源能够合理流动并提高施工的效率;建筑幕墙工程施工方法的确定是根据施工工艺、建筑幕墙结构等所决定的。

5 提前做好建筑幕墙工程的施工测量定位放线工作

对于建筑幕墙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而言,施工测量定位放线工作是不容忽视的。主控点的确定:为测量准确、方便、直观,采用内控法。设定内主控点和外主控点,在主控点位置上设置主控点标志。边缘控制点的确定:选取幕墙边缘外形定位关键点作为边缘控制点。控制单元及精度控制点的确定:为减少安装尺寸的积累误差,有利于安装精度的控制与检测,将幕墙分成多个控制单元,每个单元以九宫格的形式划分九宫格的边缘四个光点就是每个九宫格中九片玻璃的尺寸精度控制点。从测量放线到结构安装调整,玻璃安装调整定位都应按每个单元来进行尺寸控制。

6 注重建筑幕墙工程技术管理与施工工序协调控制

在管理建筑幕墙项目施工中,因为影响施工安全的因素十分多,所以在对其技术与安全进行管理中需分别对可能引发不好作用的环境因素进行制定科学有效的管控方案。尤其针对施工现场,需创造出一种文明施工的良好环境氛围,在施工过程中将材料有序的放置,以使施工道路的通畅,进而为其施工安全与技术的管理打下良好的根基。并且对于施工工序的优化管控是对建筑幕墙项目安全及技术管理的核心内容,若要科学合理的对其对行管理,需要做到下面四个方面:第一,对于工艺的施工流程需按设计严格执行,它不但是施工现场操作的根本依据,并且也是确保工序施工安全的根本保证;第二,对施工工序的重要环节要重点把关,确定安全控制点,以此保证施工工序的强化性管理,进而确保施工安全的良好管理;第三,对建筑幕墙项目施工安全及技术的管理中需对施工环境、环节、方法、原料、机械、人员实行全过程监管,也只有将上述所有的因素进行系统有效的管控才能够确保各个工序的施工安全及技术达到要求;第四,对于管理施工安全及技术得出的结果及时检查,进而确定该施工安全及技术管理活动的效果是否满足预定的目标,并且依据所反馈的信息对其施工管理进行优化调整,保证建筑幕墙项目全程中的施工安全及技术管理均符合要求。

7 建筑幕墙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控制重点

建筑幕墙是建筑物的护结构,其须固定设置在建筑物的外立面,在其结构施工过程中,焊接使用频繁,高处作业,焊花四溅并且外脚手架、安全防护网等施工作业周边,易燃易爆物较多,极易形成火灾隐患,加之施工作业点较分散的特点,给安全管理带来诸多的不便。因此,防火工作是重中之重。随着建筑物向高层和超高层的方向发展,建筑施工使用升降式脚手架的情况增多,但是使用升降式脚手架无法进行建筑幕墙的施工作业。在这种情况下,施工单位往往使用高处作业吊篮进行建筑幕墙的施工作业。高处作业吊篮作业的风险更大,高空坠落防护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施工企业要制定完善的高处作业吊篮施工作业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切实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工作,不断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施工安全。另外,在建筑幕墙的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现场交叉作业情况较多,所以各工种之间只有通过紧密配合、协调统一,才有可能实现安全生产,保证工效。由此可见,建筑幕墙施工应设专职安全人员进行监督和巡回检查,检查其高处作业、机械工具使用、临时用电等是否符合相应的技术规范;检查其主体结构的施工层下方是否设置防护网,在距离地面约 3m 高度处是否设置水平防护网;检查吊篮使用是否进行了安全检查,是否超载;施工人员是否按规定系安全带并严禁杜绝空中进行吊篮检修;交叉作业是否符合安全规范等。

结语

由本文可知,在管理建筑幕墙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其管理对象是建筑幕墙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技术与安全等一系列的内容,而此需要建筑幕墙工程管理人员优化配置施工过程中的全部资源并对建筑幕墙工程的规定严格落实。以此来达到施工全程的系统化、科学化管理及有效计划,从而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特别是针对建筑幕墙工程的专业化程度高,对其施工安全及其技术有着高要求性,所以当其施工过程中出现了施工安全或技术上的问题,那么就极有可能引发负面影响,更为甚者对建筑幕墙项目竣工交付后的安全结构与其正常使用功能有所影响。所以若要对建筑幕墙工程实行全方位、全面的管理,那么就需对建筑幕墙工程中的各个方面、因素进行细致化、全面化考虑,并制定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施工安全的管理正常开展,由此可知,在不断总结建筑幕墙项目施工技术与安全管理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定可以找出最佳的施工安全与技术管理方法,而对其的发展也必将持久不衰。

参考文献

[1]童建钧,李智文.建筑幕墙施工安全管理与事故防范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