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审计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2: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主要审计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主要审计方法

篇1

“管理审计”一词最早是在英国罗斯撰写的《管理审计》一书中被提出,主要是批判业务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到20世纪70年代,已经发展为独立且全新的审计领域,主要工作是审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业绩以及管理工作等,其中包括多种审计形式,例如,管理导向审计、管理经营业绩审计、综合管理审计、货币价值审计等等。

一、管理审计的主要工作

管理审计的主要工作是审查企业在计划、组织、领导、决策、控制等管理方面的能力。

(一)对企业的审查

首先需审查企业的战略方案是否明确,因为企业的战略方案关系着企业的责任与使命,是企业价值观的体现,同时也是企业存在的意义;其次,需审查其制定的战略方案是否符合行业性质,因企业间的产品和行业的生命周期不同,所以各个企业应制定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竞争、财务策略,例如,企业如属于分散行业,就应该采用连锁、特许或者横向合并的经营方式,以使竞争力以及市场占有率得到提高。企业若属于成熟行业,就应该采取缩减产品、减少成本、增加销量等方式提高竞争力,或者也可通过采取国际化的经营方式使企业快速发展;第三,审查企业的战略能否适应于其自身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如在激烈竞争的企业中,采取何种战略能够使企业稳步求生并得到发展;第四,审查企业是否能够有效执行其制定的战略方案,其中具体包括:

1、审查企业中各个职能部门是否能够以企业的总体战略为依据,制定其自身的战略方案,其方案是否对本部门的经营活动范围和目标有详细的说明;

2、审查资源分配和工作计划是否衔接;

3、审查对制定战略的实施形式是否得当;

4、审查企业对自身出现失误情况的改善措施是否得当。

(二)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审查

1、审查纵向分工

确认企业的管理层次是否适中,具体表现为:是否有适当的集权和分权程度;管理人员的人数是否适中;是否能够及时传达信息;管理人员的行为是否受到限制。

2、审查横向分工

一般包括:直线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母公司与子公司、分公司等多种分工结构。将是否能够正确的选择分工结构,能否有效的控制幅度与成本作为评价标准,以使企业的管理水平及效率得到提高。

(三)对企业计划的审查

1、审查企业能否制定出适合其自身发展的计划,其计划的范围、形式是否与资源的配置、业绩评价相适应。

2、能够符合企业的目标,并服务于企业的目标。

3、是否预计到影响企业计划的不确定因素,并提出应对方法

4、其计划必须是在对企业以往数据的有效分析以及对企业未来发展预测的前提下所建立的。

5、制定的计划必须与企业的成本效益原则相符合,企业的实际完成收益是否大于计划的成本。

6、企业间各个部门的计划合作是否协调,能否在得到计划执行等部门的同意后再执行,而不是一意孤行。

7、制定的每一个计划和标准是否可为评价以及执行考核计划提供依据。

(四)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审查

审查企业管理人员是否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对相应岗位的现代管理科学知识以及技能是否都熟练的掌握;是否能够协调与职工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工作上的配合程度;企业对于员工的培训是否彻底。

(五)对企业激励方案的审查

对于企业的管理的民主制是否有效落实,审查员工的收入分配是否公正、透明;审查公司的绩效评定方案是否合理;审批企业制定的激励方案是否合理。

二、管理审计的方法

在准备阶段,搜集与企业行业管理、内部管理、规章制度、账务帐表等相关的文件,以了解整个企业的经营状况。在调查阶段,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需深入各个部门了解实情。在实施阶段,可采用金额法,将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以货币量来表示;或者采用系统分析法、分析评审法等进行评估,来了解企业的管理情况,以及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在审计报告阶段,应当深入的剖析问题。解决问题,对管理中出现的纰漏及时进行分析并改正。

篇2

关键词:网络审计 优势 局限性 对策

一、产生网络审计的必然性

1.在网络时代,客户需要提供实时化、个性化的服务,这促使审计机构向在线实时服务为主的方向发展,充分利用网络的低成本性、快捷性、跨越时空性等优势。因此,审计机构应建立起以网络为依托的审计新模式,从而,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经济。

2.网络经济时代会计管理软件不断走向成熟,出现了企业资源计划和业务流程重组等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管理思想。ERP软件的应用和BPR的实施加剧了传统管理流程的变革,使审计面临的对象更加复杂。

3.Internet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给财务管理带来了重大变革,财务管理从“桌面”走向“网络”,这是企业财务管理从思想观念到方式手段的一次重大发展,并使审计面临网络的挑战。发展网络审计技术已是审计领域当前等待解决的问题。Internet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电子商务模式的运用,带来了经济结构和运作方式的变革。

4.网络经济是跨越时空的经济,经济全球化是它的特征之一。对于每个提供审计服务的机构而言,网络经济给它带来了机遇,使它摆脱传统地域观念的束缚,开拓新的审计领域。同时,网络经济也给它带来了挑战,全球审计服务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将使竞争更趋激烈,只有在竞争中寻求合作,才能更好地参与竞争,保持优势。

二、网络审计的优势

1.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随着整个世界经济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我国企业与世界上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的贸易来往愈来愈频繁,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相关主体往往分布在不同国家与地区。因此,审计信息和审计报告是他们进行理性决策的必要信息资源。

2.提供智能化服务。网络环境下,审计人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所特有的先进电子服务技术,查找跟踪各网络网站的审计数据资料,充分利用Web共享这些数据信息资源。同时,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也可以邀请国内外审计专家进行网上会议,共同寻找克服难点的途径。

3.大幅度降低费用。在网络环境下,审计领域节约的有关交易费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节约了有关搜寻审计信息、审计证据的长话、电传等费用;减轻了审计人员对审计信息的搜寻、整理、等待成本以及与其他单位、个人的联络费用;节约了有关审计人员的人力以及发生在审计工作中的能源、资源的消耗。

4.提供实时审计服务。在网络环境下,审计部门随时对企业进行审查,及时收集被审计单位的最新会计信息和有关经济业务信息,并向有关各方,审计的时效性大大提高。

三、网络审计的局限性

1.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网络审计是我国审计领域出现的新生事物。我国有关网络活动的法律法规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阶段,难以完全解决网络活动中出现的所有新问题、新纠纷,这就给审计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2.网络审计的安全性有待加强。在网络审计活动中,安全性、可靠性问题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由于计算机自身的局限性及黑客袭击网络网站,篡改、破坏审计数据乃至整个系统,使经营者蒙受巨大损失。

3.高素质的审计人员严重缺乏。网络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必须对审计系统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处理系统有充分的了解,同时,还要对审计程序所必需的电子数据处理有足够的知识,审计人员既要懂网络知识,又要精通审计理论,同时还要熟悉网络审计软件的开发、设计、维护等。

4.审计软件不完善。审计软件是审计人员开展具体审计工作的有效工具。目前,我国审计软件尚处在开发阶段,并且在涉及到审计软件与财会软件的接口问题上,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四、克服网络审计局限性的对策

1.从规章管理制度上加强对系统的监控。建立必要的上机操作控制和系统运行日志。按照网络审计系统需要设置审计岗位,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定期调整内部控制人员的监督权限;严格计算机硬件设备管理,确保计算机硬件设备能够连续地、实时地运行,系统内部人员按操作程序办事;加强系统软件开发控制,强化内部审计制度。

2.从安全技术上强化系统外部控制。实行识别认证和访问控制技术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采用加密技术,提高网络系统数据的保密性。并不断提高抵御病毒入侵、杀毒能力。采用数学签名技术和公正仲裁制度,有效地解决交易双方发生纠纷的法律适用问题和公正处理双方合法权益问题。

3.加强系统外的审计监督力度。加强对系统开发的审计监督。在系统开发的各个阶段,审计人员要注意审查系统的可行性、安全性、程序控制的适用性等。通过审计监督,为系统的高质量提供制度保障,同时为审计人员实施网上实时审计创造良好条件。

4.建立健全网络法规。将网络化财务、审计系统的安全纳入法治化的轨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了《计算机系统安全规范》等法律法规,并在《刑法》等相关法律中,增加计算机信息安全方面的条款,为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提供了法律保障。不过,这些法律法规不涉及网络财务系统犯罪的领域,所以,需要制定专门的网络法,对网络系统、网络化审计系统的风险防范作出明文规定。

参考文献:

[1]刘 彬:《审计入“网”初探》,《中国会计电算化》, 2000.6。

篇3

**党委力求将深化作风整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做实,坚持问题导向,集中整治五个方面问题:

(一)解决失责失信、不依法治企问题。重点是:不担当不负责,责任不履行,经营无为,新官不理旧账;不诚信经营,不履行合同,服务质量差,质价不对等;不依法决策,不依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规章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力;不守法经营,不遵章守纪,损害国资利益和合作方权益。

(二)解决思想僵化、不公平竞争问题。重点是:思想僵化、手段固化,经营理念模式守旧;不能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不遵守商业规则,采取不诚实或其他不正当手段侵犯其他竞争者权利,破坏市场竞争秩序,损害营商环境。

(三)解决流程不优,机构臃肿问题。重点是:工作流程不优,流转效率低下,推诱扯皮、中梗阻;机构行政化,部门设置随意、臃肿,职责权限不清、业务交叉,随意招人,因人设岗,人浮于事。

(四)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问题。重点是:方案计划多,行动少落实差,深化企业改革动作迟缓,不研究解决问题,深入基层调研少,项目论证不足;文山会海泛滥,内容不切实际;用责任状推卸责任,用检查考评代替落实;数字造假、虚报浮夸,报喜不报忧,搞材料政绩、文字经验。

(五)解决不细不实,能力不足问题。重点是:本领不强、专业不精,工作办法少、打不开局面;基本功不扎实,家底不清、情况不明,履职尽责不到位;工作研究不深不透,制定方案跑粗,措施不细不实,遇事拿惯例当依据;企业长期亏损,经营没有好转,推动企业改革发展能力不足。

二、主要方法和措施

(一)结合**发展实际,开展专项整治。

1、开展企业失信违约专项整治。深度查摆建立**本部、各权属企业对内对外失信违约清单,视具体情况进行研判,若能够依法依规解决的,列出时间表,在限期内逐项解决,并为相关单位及负责人建立失信记录,以此作为考核评优的重要标准,努力打造诚信企业。

2、开展再造工作流程专项清理。在**本部和权属企业开展一场大调研,重点看是否存在机构臃肿、部门设置随意、招人随意、因人设岗、人浮于事问题,并整合职能交叉、重复设置、人员偏少的内设机构,精简优化人员。针对部门职能,重新梳理管理流程和审批流程,并装订成册,在工作中严格执行。

3、开展涉法案件专项清理整治。以全省开展司法执法环境专项整治为契机,建立**涉法积压案件和法律纠纷问题台账,深入研究解决对策,积极争取司法机关支持,力争更多地解决历史遗留的涉法问题。进一步加强合同管理,配备专业人员,严格审查合同文本,防范新生法律风险。

4、开展治理“跑粗”专项行动。每名领导干部要全面深入基层、深入项目、深入施工一线,通过实地调研,掌握各权属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并大力开展算细账活动,实施精准管控,向粗放“开刀”,解决相关单位的“跑粗”问题,树立精打细算、精益求精的经营理念,确保提高发展质量,提升经营效益。

5、开展发挥战略引领作用专项行动。坚持以**全面修订后的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为总纲领、总遵循,强化战略执行定力、执行能力。权属企业结合自身功能定位和肩负的发展责任,突出问题导向,修订完善本企业“十三五”规划,严格按工作推动的路线图、时间表扎实有效执行。**总部着眼抓好重大战略部署,提升战略管控能力,制定出台传统板块优先发展、新兴板块引领创效、多元板块培育提升具体实施指导意见,明确各板块发展内涵、发展方向,形成有效支撑规划落地的完整体系。

6、开展三大战略深入推进专项行动。扎实深入推进传统板块优先发展、新兴板块引领创效、多元板块培育提升三大战略,各板块企业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主要领导,根据本企业“十三五”战略规划,找问题、找短板、找弱项,形成有分量、有质量、有操作性的任务分解表,列入领导班子和成员任期和年度民主评议目标清单,确保责任落实压靠。传统板块企业切实坚持“优是手段,先是生产力竞争力的体现”的核心思想,充分体现通过创优进而争先;新兴板块企业切实坚持谋发展“前提是引领牵动,核心是创造效益”的核心思想,推动**实现更有质量、更有内涵的发展;新兴板块切实坚持“新思维、新动能、新空间、新支撑”的核心思想,加快培养多元经济增长极、增长带。通过强有力的绩效考核和民主评议制度,解决领导干部种好自己“责任田”的问题,赢得三大战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发展成效。

7、开展提质增效实现突破专项行动。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着力解决规模效益不协调的问题,抓好转方式调结构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基础上,深入抓好“三去一降一补”。**制定出台相关专项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重要举措、时间步骤、责任分工,重点抓好去库存,梳理清理投资效率低、投资回报低的项目,盘活呆滞资产,加大应收账款清理清收力度,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和坏账损失;抓好去杠杆,坚持以结构性去杠杆为基本思路,实施稳增长和防风险兼顾,推进资金管理改革,控制资产负债规模,实现杠杆率科学稳步下降。

8、开展全面深化企业改革专项行动。着眼于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立足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成立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列出优化企业决策机制、经营管理机制和国有经济布局任务清单,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努力在深化企业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上实现根本性突破。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制定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指导意见,明确重点、推进形式和实现路径;积极引入具有资本增量、市场增量价值的优质战略合作者,重点推进与行业顶尖资源谋划发展跨行业、跨领域产业,陆续启动三级子公司混改。

篇4

一、传统审计方法的内容与缺陷

(一)传统审计方法的内容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的基本程序是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了解并测试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而确定审计风险和审计重点,在此基础上,通过查询、比较、复核等方法对账户余额进行实质性测试。在整个审计实施阶段,主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对被审计单位的账户余额进行实质性测试。传统的符合性测试的主要方法有检查、观察、询问、穿行测试等方法。检查被审计单位有没有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遵循,观察被审计单位制度的运行情况,询问相关人员获得口头证据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制度实施情况,抽查一些业务重复执行测试制度的运行情况。传统的实质性测试的方法主要有复核法、查询法(包括询问和函证)、比较法、分析性复核法、观察法、盘点法等。这些审计方法对于审计人员获取审计证据、收集审计线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审计准则里对这些方法的概念和运用都有具体的规定。但是,随着审计客体、审计对象的变化,这些方法需要增添新的内容。

(二)传统审计方法的缺陷手工系统下,对内部控制的测试看得见、摸得着,而在计算机系统下,内部控制融会于软件之中,主要依赖软件本身,增加了难以全面测试的可能性。(1)传统内部控制测试方法的缺陷。手工系统下,通过建立授权、执行、记录、审核等岗位责任中心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而信息系统通过划分操作员的责任范围,设置权限和密码实现人员分工,或通过软件审计划分若干子系统或功能模块设置不同的责任中心,这种权限设置的重叠或跨责任中心的越权设置,使传统的不相容职务相分离这一控制措施有可能形同虚设。(2)传统实质性测试方法的缺陷。传统的实质性审计测试方法在于通过对纸质介质上信息的辨认、追溯达到辨认错误信息的目的;通过对会计处理的每一步的文字记录和经手人签名的审查来发现清晰的审计线索;通过查阅纸质文档来获取审计证据。但信息系统中的电子数据存在被窃取、滥用、篡改和丢失的可能,且不留痕迹,而且计算机病毒、电源故障、操作失误、程序处理错误和网络传输故障也会造成实际数据与电子账面数据不相符;在信息系统中,从原始数据的录入到报表的自动生成,几乎不需人工干预,传统的审计线索不复存在,电子数据存在审计线索易于减少或消失的可能;在信息系统中,电子数据存放的格式可能不同,例如存放在普通文件、数据库、特殊格式的日志文件中,增加了提取审计证据的困难。

二、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方法内容的创新与完善

(一)内部控制系统了解与测试方法的完善 审计准则要求在审计前,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以便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初步评价,然后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实施内部控制测试。由于信息系统环境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所需了解的情况和内部控制测试的内容都会有所改变。在信息系统环境下,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了解需要了解其信息系统的基本情况,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测试主要侧重于对信息系统控制的测试。信息系统的控制可分为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一般控制是从管理的角度来对信息系统进行控制,而应用控制是从技术的角度来对信息系统进行控制。一般控制包括组织管理的控制、数据资源管理的控制、系统环境安全管理的控制和系统运行管理的控制。信息系统环境下,测试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方法也有检查、观察、穿行测试、重复执行,但测试的内容不同于传统方法下测试的内容。(1)传统的审计方法通过询问、检查等方法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管理组织、机构设置情况。在信息系统环境下,需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情况,可以通过向被审计单位计算机技术人员、业务人员询问、设计问卷调查,实地观察计算机信息系统和检查相关文档,如系统设计说明书、用户操作手册等方法,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体制中不同层级的单位对系统的控制情况,部门内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情况,调查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系统技术文档资料、系统的主要功能、系统的业务处理流程;同时审计人员需要对数据库及数据进行调查,可通过阅读相关技术文档,特别是数据库系统说明、数据字典、系统功能说明书等了解数据库技术方面的情况。(2)传统的内部控制组织管理的控制侧重于测试授权、执行、记录、审核等不相容职务是否分离;会计档案的管理、业务的标准化流程、内部核查等。信息系统中组织管理控制的职责分离主要包括系统的开发职务与系统的操作职务,系统的输入职务和审核职务,系统操作职务和文档管理职务之间的职责分离;数据资源管理的控制包括备份控制、访问控制、保密控制以及存储控制;系统环境安全管理的控制是指通过阻止入侵者非法入侵信息系统、阻止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来保护信息系统中各种资源免受毁坏、替换、盗窃和丢失的威胁;系统运行管理的控制包括对信息系统的操作人员、系统的文档、信息系统的软件和硬件的采购和使用控制,对系统的日志进行详细、连续的记录。(3)信息系统应用控制包括输入控制、通讯控制、数据库控制和输出控制。输入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输入操作的控制,只有授权的人才能进行输入,以确保输入数据的正确性、合理性、安全性和完整性。通讯控制包括数据加密、数据校验码等,对数据库的控制包括用户的身份认证、数据库的存取控制、数据库的保密控制、完整性控制、并发控制、恢复控制等,输出控制包括输出操作的控制、输出条件的检查、输出之前数据正确性的检查、输出数据完整性、安全性、及时性,输出异常的处理等。

(二)实质性测试方法的完善 实质性测试主要指对账户余额的测试,在信息系统环境下,主要是对计算机信息系统所处理的电子数据进行审计。传统的复核、核对、分析性复核方法内容的革新主要体现在对数据的采集、验证、分析方面。信息系统审计可以采用审计软件或数据库管理系统自带的工具进行数据采集,采用核对记录数、核对总金额、检查借贷平衡、凭证号断号、重号验证、勾稽关系等手段对电子数据进行验证,以保证电子数据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完整性。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主要通过财务数据绝对值、相对值的对比分析来发现审计线索,信息系统环境下的数据分析方法具有一些新的特征。在对电子数据分析的过程中,首先应进行总体分析,如进行账表核对、表表核对、进行指标分析,掌握被审计单位的总体情况,寻找薄弱环节,确定审计重点。在确定审计重点后,再对数据进行具体分析。在进行具体的数据分析时,审计人员应根据相关的业务处理逻辑、业务数据的勾稽关系、法律法规的规定或审计经验等,建立相关审计分析模型,然后通过应用软件、或编写计算机语句对数据进行复算、检查、核对或判断等操作,发现审计线索,收集审计证据。审计分析模型的建立途径包括:(1)直接依据法律法规进行分析。在对合法性的审计中,审计人员依据的是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建立模型是可以依据具体的条文,将法律、法规的定量、定性规定具体化为分析模型中的筛选、分组、统计等条件,对反映具体业务内容的特定字段设定判断、限制等条件建立起分析模型。(2)根据业务逻辑建立分析模型进行分析。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总是在特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进行的,被审计单位的一些经济指标如一定的投入产出比、标准成本、产品成本单耗、稳定的毛利率、费用指标、应纳税金、应提折旧等一定时期内是固定不变的,在审计特定对象时,审计人员应深入分析和挖掘、利用、寻找业务逻辑关系,根据业务逻辑关系建立分析模型,发现与业务逻辑关系不相吻合的事项,从而达到审计发现、核查问题的目的。(3)根据勾稽关系建立分析模型进行分析。各类会计账簿和报表的数据之间往往存在着某种明确而固定的对应关系,如应收账款和坏账之间,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之间,借款和利息之间在建立审计分析模型时,审计人员可以充分利用账簿和会计报表中有关数据之间存在的这种可以相互查考、核对的关系,方便、快捷地建立分析模型进行复算、核对,达到分析问题、发现线索的目的。(4)根据审计经验建立模型。将审计人员的经验运用到审计中来,根据问题的表征,从现象到本质,通过编写结构化查询语句SQL或审计软件来检索,查询出可疑的数据,并深入核实、排查,来判断、发现问题。在具体的审计数据分析中,SQL语句查询法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借助SQLSEVER结构化查询语句可以便捷地发现审计线索。在采用SQL语句查询法时,可以按某关键字查、按满足逻辑条件查、按设定的金额条件查、按时间条件查等,计算机会很快将符合条件的信息筛选出来。采用SQL语句查询审计法的审计路径是:采集数据取得数据备份获取有用的数据信息找到所需要的字段使用SELECT语句设定条件分析查询结果揭示问题。

三、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应注意的问题

(一)实现多种审计方式的结合改变传统的审计方式,把审计工作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

(二)实施联网审计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为即时审计提供了技术支持,联网审计技术是探索一种新的审计技术支持方式。联网审计技术方式的核心在于:及时采集数据,及时检查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把可能发生的重大损失浪费等问题控制在萌芽之中,促使被审计单位防微杜渐、规范管理。

(三)实现审计资源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通过建立信息化条件下新的审计管理和组织方式的思路,实现审计资源优化组合、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决策的科学性,使审计信息资源和管理组织方式的效益最大化。

(四)强化内部控制测试及信息系统评价技术服务与审计方法体系应用服务在信息系统环境下,探索新的审计技术服务方式 ,新的审计技术服务方式主要表现为加强内部控制测试和信息系统评价技术服务和审计方法体系应用服务,进行以数据规划和方法体系为基础的数据式系统基础审计。

信息系统审计方法体系是实施专业审计项目的总体分析、决策分析、问题核查等计算机审计方法的有序集合,是实施计算机审计的核心。信息技术服务应在建立数据规划和方法体系基础上,提供以元数据目录进行选择组合多维数据分析方法的技术、利用各类数据挖掘工具的智能审计技术、利用知识库进行方法提升和扩展的技术、进行审计方法批量执行的审计预警技术、对相关方法进行有机组合的专题方法技术并保留过程快照和过程回放的情景培训技术等的有机统一。信息系统审计在我国起步比较晚,探索信息系统环境下的符合审计实务需要的的审计方法体系还需要长期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孙立辉:《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技术方法》,《现代审计与经济》2010年第6期。

[2]张妍:《信息系统审计方法研究》,《审计月刊》2010年第11期。

篇5

一、教育绩效审计内容

是指高校管理经济性、效率性与效果性的审计;对政府制定教育政策的评估,教育公共管理活动的各个绩效要素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主要是检查损失浪费,决策失误,环境破坏;成本费用外部化,明亏、隐亏和潜亏等。绩效审计与财政收支审计相结合,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调查相结合。

(一)经济性是指教育活动在关注保证其质量的前提下将其资源消耗降到最低水平。学校使用的设备过于昂贵,造成功能浪费;物品采购舍近求远、舍廉求贵、舍优求劣等都是缺乏经济性的行为。通过审计资源的节约程度,分析不经济的原因,促进教育单位在保证经济活动正常前提下降低成本。

(二)效率性是指产出科研成果、培养的合格学生与其消耗资源的人、财、物关系,一项有效益的活动应该是在适当关注质量的前提下,以一定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或实现一定的产出使用最少的投入。审查被审计单位各种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是否有效,评价产出与投入是否相称,分析造成管理无效或效率不高的原因。

(三)效果性是指完成预算目标、政策或计划目标的情况实际产出与目标的关系。效果性审计就是检查预期目标是否达到评价目标的实现程度及影响因素,准确考量教育单位的工作业绩。

二、教育绩效审计方法

教育绩效审计方法的理念:绩效审计是取得审计成效,扩大审计成果的必然结果。审计方法的基础绩效审计建立在合法性、真实性审计基础上进行。审计方法的程序,与决策审计、业务审计、工程审计、采购审计、销售审计、生产审计等相结合。审计的主要方法:除运用财务审计中广泛使用的审阅、观察、计算、分析等技术和方法以外,更主要的还应运用调查研究、统计分析和经济分析技术:调查研究、统计分析、经济分析。

(一)调查研究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的工具,它可以用来调查事实、收集信息,也可以用来收集对特定问题的不同观点。调查有面谈调查、电话调查和函证调查。调查方法在绩效审计过程中,一般要综合运用。调查方法很容易受到人为的干扰。所以,审计人员进行抽样调查时,一般要保证一定的样本量。

(二)统计分析也是绩效审计中用来了解情况、进行分析的常用方法。在评价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时,经常要统计分析的方法,可以应用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假设检验等统计分析法,找出因果关系、差距及影响原因。统计分析方法不易操作,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数理统计知识和数学分析能力,但是,这种统计分析方法准确性强,结论相对可靠。

(三)经济分析技术方法。分析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影响进行总体评价。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采用哪一种技术和方法,把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以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四)应用经济学、社会科学、法律、管理、财会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鉴于评价对象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在教育绩效审计项目中通常要运用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包括管理学、计算机系统管理分析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统计学、经济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在绩效审计过程中要搜集相关的信息和数据,与公众认可的标准相比较得出结论。对于高校的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的选择,会使审计的风险加大,因此,对审计证据的搜集和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绩效审计报告主体要素应把握的重点

绩效审计报告主体应包括内容:

(一)基本情况。主要介绍与绩效相关的基本情况,如总结被审计活动发生的环境(包括历史环境)、介绍被审计活动的目的或总体目标、所涉及到的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职责及其管理机构、占有资源等。

(二)审计评价。围绕审计目标,运用相关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对被审计单位履行职责时利用资源的绩效进行评价。评价要客观、公正、准确、清楚、易懂。如果审计包括两个以上内容时,除总体评价外,还可以分别做出评价。

(三)主要问题。要从绩效的角度给问题定性,写明审计发现问题所依据的事实、数据及分析等。一般按对绩效的影响程度大小之顺序排列,可将违反财经法纪问题放在后面。

篇6

【关键词】建设项目 跟踪审计 方法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既是强化审计和经济监督的一种具体体现,也是搞好投资效益审计的一种具体方法。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工程项目投资主体的日趋多元化和多样化,对工程投资乃至质量、进度等项目管理内容实施动态的、主动的监督、服务和控制的各种要求都迫切的需要审计部门开展好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工作。通过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既可有效的提高审计监督效果,又能强化审计监督力度。

一、概念

传统的工程审计是一种事后监督,存在“时间滞后、信息不对称、问题隐蔽和隐含的审计风险”等问题。工程审计未能真正介入建设全过程,工作仍以事后监督为主,缺乏必要的事前预防和事中监控,尽管工程价款结算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在形式上能够核减部分费用,降低了工程造价,但事实上仍旧是事后的补救措施。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因其侧重项目前期项目设计论证阶段,兼顾项目中期实施建设环节,贯穿项目建设整个过程,即实施建设前期、建设期间、竣工决算的全过程跟踪审方式,成为做好新形势下建设项目审计工作的必然选择。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指在工程准备和实施阶段,审计部门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运用科学的项目管理方法和切合实际的审计依据,对工程投资乃至质量、进度等项目管理内容实施动态的、主动的监督、服务和控制。跟踪审计的实质是建设全过程的综合审计,包括经济性审计(如造价审计)、效率性审计(如工期和进度审计)、效果性审计(如管理审计、投资效益审计等)

二、实施阶段跟踪审计

(一)意义

项目实施阶段是工程实体的形成阶段,建设项目的投资主要发生在实施阶段。 在此阶段采取跟踪审计方法,审计人员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避免事后审计只能“揭示问题,无法挽回损失”问题的发生,真正实现项目投资控制、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的目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审计人员提前介入到项目建设的一些关键环节中,形成了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管理机制,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从而保证投资目标值的实现。

(二)重要关注点

在实施阶段,审计部门要着重关注和做好以下几件工作:

(1)严格管理工程量计量。审计人员必须以工程施工图及施工现场为依据,严格按照各专业定额规定的工程量计算规则逐项进行核对,审核工程量有无多算、重算、冒算和错算现象。通过施工图纸与施工现场的对比分析,挤出工程量中的“水份”。同时做好工程重要施工部位资料记录和现场资料的积累,为工程结束做好工程结算提供依据。(2)完善现场变更签证手续。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现场变更签证的发生较为普遍,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现场施工条件变化、合同文件的不完善、工期调整、图纸修改、业主原因、材料价格波动调整等。涉及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变更签证,必须首先以招标文件、工程合同和相关协议为依据,严格执行合同条款,确定变更内容是否在合同约定的调整因素和程度范围内以及如何进行调整。为了更好地控制因工程变更签证所增加的费用,工程现场签证应经过技术分析、经济核算,此阶段审计人员可以会同相关单位商讨对策,在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的前提下对变更签证进行分析论证和经济核算,提出经济、合理、可行的方案。(3)加强投资动态控制。对项目资金及其运用的动态关注是保证项目资金有效使用和控制项目投资风险的重要方式,常以控制概预算建设内容,严格履行招标合同内容形式出现。在跟踪审计工作中要始终坚持概预算控制意识,在重大设计调整论证、工程变更审批、现场签证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建立和把关上,明确工作原则,设定控制目标,严控超标行为。实施过程中应监督检查合同内容的具体履行,保证工程建设内容按合同要求完成,实现既定效益目标。

三、实施阶段跟踪审计方法

审计方法是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跟踪审计的方式和审计目的而采取的实际操作方法。跟踪审计的常用方法是顺序检查法、逆序检查法、分项详查法、项目抽查法等方法的结合使用,具体实施方法以询问、检查、复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为主。

(1)常用方法。顺序检查法是根据项目建设活动的业务程序而实施审计的一种方法,即根据项目的实施顺序按照工程建设流程开展的审计工作方法;逆序检查法则是根据项目实施活动的程序进行反向审查的一种方法,一般是根据项目实际特点判断从某分项工程结果开始逆向审查项目流程、投资控制等工作;分项详查法是对送审资料或现场工作按照工程结构分类逐一审查的方法;项目抽查法是从送审资料或现场工作中抽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资料进行审查的方法。(2)方法介绍。询问法是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目的向项目建设参与各方提出有关问题的方法,它主要以固定格式化询问方式进行。固定格式化询问是指审计人员以一定审计目的向被访者询问相同的事先设定问题,例如对工程各参与方关于某项工程变更的问询;检查法是审计人员按照实际情况与送审资料的情况相核实的审查方法,也是跟踪审计现场工作的常用方法,主要方式有现场核查、重点追踪、现场抽查、实地清查等;复算法是审计人员按照相关计算方式对送审资料进行复核性验证的审查方法,是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例如按照工程定额或者工程量清单的规定核实工程量及工程造价;分析性复核法是审计人员对送审资料与行业标准、历史数据及其他数据进行分析核算审查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纵向或横向分析、趋势性分析、单一比率分析等方法,该法主要应用于投资资金的效益分析中。

四、结论

项目实施阶段跟踪审计,是审计部门随着施工进度对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控制情况以及其他事项而实施的审计,科学合理地选择审计方法确定介入的时机和内容,是高质量完成实施阶段跟踪审计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袁西耘.关于基建工程审计的有效控制[D/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006.

篇7

[关键词]信息审计 信息审计方法 比较研究

[分类号]F239.1

1 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强了组织与组织之间以及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如何建立与企业信息战略目标相匹配的信息系统、提高信息管理效率对CIO提出了更多的挑战。而信息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信息迷失”、“信息过载”、信息管理工具缺失、信息与信息战略不协调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信息审计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方法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而目前信息审计方法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这给信息审计人员在选择信息审计方法时造成了困惑,同时也形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为此,本文就现行的几种较有代表性的审计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作为信息审计人员选择审计方法的参考依据,从而选择或定制出最适合的信息审计方法,节约信息审计成本。

2 信息审计涵义与任务

2.1信息审计的涵义

虽然信息审计日前已经在国外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组织机构,但对信息审计具体概念仍没形成一致性认识,不同的专家学者有着他们各自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以下是不同学者、机构对信息审计的定义:

Buchanan和Gibb认为“信息审计主要任务是通过发现、监控、评估组织信息资源,进而有效地实施、持续并且发展组织信息管理。”

英国信息管理学会给出的定义是:信息审计是通过对组织成员和现有文档资料的调研查证,系统地评估组织的信息利用情况、信息资源和信息流的过程,通过信息审计可以确定组织内的信息为组织目标服务的程度。

Orna认为“信息审计是通过对一个组织中的人、文档等的查证,系统地检查信息产生、利用和流动的情况,进而确定其支持目标。”

结合当前新的信息环境和信息理论,基于狭义的信息资源定义,本文认为信息审计是一种通过识别、评估组织信息资源、信息流、信息需求,发现、解决组织信息管理缺陷的管理工具。

2.2信息审计的任务

不同信息审计项目的目标各有侧重,但信息审计最根本的目标是对信息管理工作进行有效控制,进而促进组织信息管理效率,达到组织既定的信息战略目标。所有的信息审计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个最根本的目标进行的。为了实现这个最基本的目标,信息审计工作必须包括识别组织信息资源和确定组织信息需求这两项任务,此外通常还包括以下几项任务:①分析信息资源对于组织战略发展的利用价值及可利用率;②识别经验技能及知识资产等组织内隐性知识;③识别信息缺口;④识别可为组织带来利益的关键点;⑤评价外部信息资源的利用,提出改进方案;⑥评价内部信息资源利用效果,提出改进方案;⑦描绘出组织信息流及其瓶颈;⑧描绘出组织内的信息地图;⑨设立一系列支持组织信息管理的信息管理原则;⑩监督、评估组织信息战略标准、政策、指导方针的一致性。

3 信息审计的四种主要方法

由于审计对象审计需求的多样化导致了审计方法的多样化,所以本文只选取了有通用性的四种方法:Burk和Horton的信息地图法、Oma的信息流方法、Buchanan和Gibb的集成审计法和Henczel于2001年提出的新信息审计方法。本文在选择考察对象上同时注重其是否能和相关标准相结合(如ISO14589标准),从而形成标准化流程方法。

3.1信息地图法

Burk和Horton发明的信息地图法可以被认为是第一个被广泛应用的详细的信息审计方法,主要包括4个阶段:

・调查阶段:通过访问员工和发放调查问卷确定组织信息资源基础。

・成本收益分析阶段:分析信息资源的利用成本和价值的比率。

・分析阶段:分析组织信息的结构、功能和管理,确定与组织战略相关的信息资源。

・综合阶段:基于组织目标对组织内的信息进行分析,确定其对组织的价值。

3.2信息流法

Oma的信息流法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信息审计方法,在其审计过程中包括组织机构分析这一环节。同时,信息流法不仅重视信息资源的识别,同时还对组织信息流进行了分析。信息地图的审计结果从本质上讲是信息资产清单,而信息流法的审计结果则是组织信息政策方针。信息流法最初由4步构成,后来发展成为一个10步的包括事前和事后审计的详细方法:

・分析组织关键业务目标的信息需求,进行战略层初级调查以确定信息审计指导方针。

・取得管理层的支持,即获得高级管理人员的委托进行审计。

・取得组织其他成员的广泛支持。

・设计审计计划,包括:项目计划、团队选择、审计工具和技术选择。

・确定组织信息资源及信息流。

・基于历史数据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流进行分析。

・公开信息审计结果,审计报告。

・制定信息政策,实现信息改革方案。

・监控改革效果,测评变革数据。

・重复审计循环,建立信息审计循环机制。

3.3集成审计法

Buchanan和Gibb发明了一种自上而下的信息审计集成审计法,其在信息流法基础上有所扩展,同时有更全面的信息审计工具设置。集成审计法广泛地吸收了那些原来用于制定管理原则的工具和技术。其主要步骤包括:

・准备阶段:宣传信息审计的重要性;确保高层支持和组织问的协作;进行初步的组织调查。

・初步识别阶段:通过确定组织信息资源和信息流,进行自上而下的组织战略分析。

・分析阶段:分析、评估已经被识别的信息资源。

・会计核算阶段:对信息资源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综合分析阶段:报告信息审计结果和组织信息战略。

3.4 Henczel的新方法

Henczel在分析信息流法和集成审计法的基础上于2001年提出了新的信息审计方法。其主要由7步组成:

・计划筹备:审计计划和准备,通过案例分析取得高层支持。

・数据收集:通过调研建立组织信息资源数据库。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分析。

・数据评估:进行数据判读,提出建议。

・建议交流:报告信息审计结果,交流意见。

・实施建议:开展信息审计建议改革项目。

・二次审计:使信息审计经常化、规律化。

4 四种主要的信息审计方法比较

本文从全面性、适用性、可用性三个方面对上文提及的四种信息审计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全面性是指对信息审计方法的概念、逻辑关系和结构进行分析;适用性指信息审计方法的适用范围以及是否能进行个性化

设置;可用性指信息审计方法是否能被广泛应用。

4.1全面性

要对这四种信息审计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最大的难题是目前还没有一种标准的、公认的方法和参考模型。本文为了对所选信息审计方法的全面性进行有效分析,在分析综合几种方法步骤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指导选择信息审计方法或制定个性化信息审计步骤的比较模型。

首先通过分析每一种方法中所有的步骤,对其进行分类整合列表分析。即通过分析四种信息审计方法步骤,编制一个关于信息审计阶段的清单,最终形成一个层次比较模型。经分析,四种审计方法总共拥有7个阶段:

・审计准备阶段:项目规划、准备审计案例、取得许可、信息审计动员和教育、初步分析。

・组织分析阶段:组织战略分析、组织文化分析。

・数据调查阶段:调查信息用户、识别信息资源、描绘组织信息流。

・会计核算阶段:成本、商业利益和信息资源价值。

・综合分析阶段:分析调查结果。

・审计报告阶段:报告、交流信息审计分析结果和改革建议。

・总结阶段:指导组织信息管理政策和信息战略开发、实施改革建议、创建信息审计循环机制、对信息审计追踪控制。

最后将每一种信息审计方法都汇入此模型中(见表1)进行比较分析。从表1中可以看到信息地图法主要任务集中于信息审计的核心方面,而缺乏初步设置、战略和组织分析和事后审计政策开发等。集成审计法缺乏初步设置阶段然。信息流法和Henzcel的方法十分相似,只有极小的区别,如0ma把初步分析阶段放到设置阶段之前以指导后者。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此模型是一个高层次的、近似的比较模型,并未评估这些方法每一步的实施效果,所以并不能作为最终的比较结果,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还要在下面讨论这些方法的适用性和可用性。此外,本文认为全面性比较最重要的贡献是提供了一个评价比较模型框架,其不仅仅可以应用于现行的信息审计方法,而且可以应用于未来个性化方法定制流程中。

4.2适用性

适用性是指信息审计方法对组织信息管理需求而言是否合适,即是否能满足组织需求。此项比较的目的就是分析考察每一种信息审计方法针对何种审计环境更为适用。主要通过审计范围和柔性两点来评价。

4.2.1审计范围 本文采用Buchanan和Gibb提出的信息审计范围矩阵对信息审计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矩阵由Earl提出的信息战略考察内容和组织运作层级两个维度组成,如表2所示:

表2标明了每一种信息审计方法所涉及的组织层级和信息战略考察内容。信息地图法审计范围只涉及组织资源层,是典型的自下而上的审计方法,同时其缺少组织分析阶段。集成审计法、信息流法和Henczel的方法都有相同的审计范围,能从战略和资源两个方面解决信息战略的四个要素。

根据表2所示,四种方法都没有涉及到业务流程层面。集成审计法、信息流法和Henzcel的方法都有信息流描述阶段,但都没有明确地把业务流程模型分析作为其审计活动的重要组成,其仅仅把业务流程模型分析作为一个可选项。而信息地图法没有信息流分析,其基于业务单元的信息资产表,也没有具体的业务流程模型分析。

4.2.2审计方法的柔性 本文从两个维度来考察信息审计方法的柔性:第一,根据具体要求精简审计流程的能力;第二,覆盖组织审计范围的能力。信息流法和Henczel的方法都有审计准备阶段,而信息地图法和集成审计法则没有。四种方法的作者都指出其方法是可以进行个性化定制,但都没有提出具体指导方针。同样的缺陷也出现在确定组织审计范围中。信息流法和Henzcel的方法提供了一些确定审计范围的指导方针和方法,但是信息地图法和集成审计法虽然提及但没有提供具体方法。

4.3可用性

ISO 9241―11对可用性的定义为:在特定环境下产品能够被用户使用,进而有效达到特定目标的能力。本文通过技术要求和支持工具来评价信息审计方法的可用性。

4.3.1技术要求 四种方法的作者都要求众多相关技术支持――从简单的信息审计原理到远远超出信息从业人员知识范围的技术要求。如集成审计法就包括:项目管理、战略分析、系统分析、统计分析、会计分析等技术要求。

四种方法都涉及到一些基础信息审计技术,其技术区别主要集中在“组织分析”和“会计核算”两个阶段,如:信息地图法没有战略和组织分析阶段,而且用简单的成本收益比率分析替代正式的会计核算方法。集成审计法包括战略分析阶段和正式的会计阶段。信息流法含有战略分析相关内容,但其考察重点在于组织结构分析。信息流法还包括基于信息地图的成本分析。Henczel的方法包括基于集成审计法的战略分析阶段,但是采用简单的会计核算方法,集中核算高层次信息资源成本收益。

总之,集成审计法的技术要求最高,包括战略管理和会计管理的内容。信息流法和Henzcel的技术要求其次,其采用的会计审计方法较为简单。信息地图法要求的信息审计技术最为简单,但是其也限制了其信息审计范围。

4.3.2支持工具 同技术要求相似,支持工具也覆盖了战略和组织分析、数据收集分析、信息流和流程模型、信息系统分析、成本收益分析和总结报告技术等多领域。以下就每种方法提出的相关工具进行分析。

信息地图法在信息资源的识别方面最为有效。信息地图法为制作信息资产表提供了极其有效的信息资源获取、识别、描述工具。此方法也包括决定成本收益的表格被信息流法和集成审计法所采用。信息地图法工具集的局限表现在其只着重考察组织信息资源,而没有组织分析阶段和战略开发阶段工具。

信息流法的支持工具设置同样有局限性。由于其方法中缺少对初步组织分析的工具设置,Buchanan与Niekerson对此提出了设置全面性工具集合以支持信息审计每一步骤的建议。但是Oma在日后的研究报告或案例论证中并没有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加以补充。

集成审计法在现有管理工具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支持工具集合,涉及到集成信息审计工作的每一阶段。同时还提供了一个元数据模型用于描绘组织战略、信息战略和信息资源之间的关系,并应用会计方法于有问题的信息资源的成本收益分析。

Henczel方法的支持工具集合和信息流法和集成审计法相似。其同样缺乏组织分析和信息流模型,和集成审计法一样虽涉及到了流程模型但没有指导原则。Webster曾经指出涉及到具体的组织文化分析时,其具体操作过程描述过于模糊。

篇8

随着国外绩效审计的发展,绩效审计的方法也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在绩效审计中除了运用传统的财务审计的方法,还可以运用管理会计、信息论、控制论、概率论、规划论、网络技术、统计学、对策论、数量经济学等科学中的一些专门方法,形成了绩效审计的技术方法体系。这些技术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平衡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网络计划法等。这些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绩效审计的实践当中。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审计局近三年来出具的审计报告与所使用的审计方法之间的关系。

高等学校绩效审计方法体系构建

方法体系构建1.绩效审计方法按照其用途可分为信息收集方法和信息评价方法。客观地收集和评价证据是审计的核心。整个绩效审计过程就是一个证据收集、分析、评价并得出审计结论的过程。而审计方法就是审计师用于收集和分析证据的工具和手段。信息收集就是调查取证,通常可以从三个来源获取审计证据:人员、文件、实地观察。绩效审计中收集信息的方法有很多,而且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非常灵活,它主要是沿用了一部分传统财务审计的方法,比如审阅法、核对法、函询法、实地观察法、盘点法、抽样法等,也有自身独特的方法,比如面谈、调查问卷、案列研究、座谈会等。信息分析评价方法的职能在于在信息收集的过程中,审计师所取得的审计证据往往是一些原始数据,如何把一个个孤立的、表面看相互之间并没有相关意义的数据联系起来得出结论,需要运用信息分析评价的方法。常用的有分析性复核、案例研究、线性规划法、量本利分析法、净现值法等。因此,绩效审计就是通过运用信息分析评价方法,对所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查明被审计项目的所耗和所得,并加以分析对比、评价其是否节约,是否有效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和预期的效果,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经营管理。2.绩效审计方法按照通用性分为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无论是哪种审计,审计目的、程序、要求大体是一致的。因此,许多审计方法是可以用于各种不同的审计,包括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绩效审计、专项审计等。

篇9

对审计假设的冲击

现有的审计假设无一例外都是围绕财务审计提出的,是直接为财务审计服务的,这决定了审计的直接对象是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数据,因而如果说这些假设有效的话,那也是对财务审计而言,但由于人力资源审计主要是对企业人力资本配置和投资情况,以及企业人力资源使用效益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可以用货币量化的并不多,非财务信息在人力资源审计中占很大比例,这与传统审计假设是基于财务审计前提发生冲突。

由于审计假设直接或间接地以会计假设为前提,可以认为,审计假设是会计假设的假设。人力资源会计的出现冲击了原有假设。会计核算应以产权主体为中心,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主体;由于产权主体的地位和产权关系随契约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会计核算应强调契约周期,而不是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契约中规定的各产权主体的收益权,以及收入发生的时间和契约有效期限,为新增人力资源的会计要素计量提供基础,以工资形式或未来报酬折现值来表现。

对审计目标的冲击

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对审计目标所作的明确规定,反映了注册会计师认为审计的目标是:验证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公允性。它体现了审计主要服务于所有者(出资者)和债权人,并维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而人力资源审计,既要维护企业的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又要维护劳动所有者的利益。由此决定审计的目标不再局限于原来的审计目标,人力资源审计的目标是多样的和综合的,在普通的会计报表审计中,人力资源审计的目标是对会计报表中人力资源部分的合法性、公允性以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表示意见;在经济效益审计中人力资源审计的目标是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系架构,运转流程及各项专业职能进行评价,发现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管理建议;在对经营者的专项审计中,人力资源审计的目标是对企业经营者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是否称职发表意见。

对审计方法的冲击

现行审计模式采用的审计方法是与物质资源相适应的。由于物质资源的取得、运用,在会计上能够取得确凿的证据,并采用历史成本法计价,因此,物质资源审计采用的方法比较简单,并运用这些方法就能实现审计目标。而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不同,人力资源的确认和评估要以知识为基础,比物质资源的确认和评估复杂;人力资源的载体是人,它要受社会环境和内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不同类别的人才估价模式又有所区别,以上决定了人力资源审计方法比现行审计方法复杂得多,除要遵循传统的财务审计方法外,人力资源审计还要有自己特殊的审计方法。直线审计,指沿着组织和企业中的上传下达的直线型模型进行的审计。包括审计那些完成基本目标和落实各项工作的人力资源所进行的审计方法。职能审计,指沿着职能型渠道进行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审计。包括对每个具体公司实际工作职能的对象所进行的审计方法。

此外在运用“直线审计”和“职能审计”这两种基本方法时,还要结合分析方法(如:差异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敏感度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多因素分析法)和评价方法(如:成功度评价法、差额评价法、对比评价法、比率评价法、增量评价法、综合评价法)对人力资源进行审计。

对审计职能的冲击

传统审计职能是经济鉴证、经济评价和经济监督;财务收支为其主要内容。而人力资源审计评价主要侧重于企业人力资本配置的效益,人力资本流动是否符合企业目标及对有关人力资源的规章制度是否齐备、有效进行评价。人力资源审计鉴证侧重于对被审计企业的人力资源的内部控制制度、人力资源评价制度、考核体系等客观、合理、有效进行鉴证。人力资源审计监督侧重于对被审计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情况及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情况等进行监督。

对审计原则的冲击

人力资源审计除要遵循常规审计的原则,如独立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公正性原则、保密性原则、职业谨慎原则、重要性原则、充分披露原则等,还需要遵循一些特有的原则,如沟通与交流原则。即在进行人力资源审计时,审计人员应主动、积极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当局进行沟通与交流,这是因为,人力资源审计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审计中,可以用货币量化的信息不多,审计人员单凭观察和分析文字和数字资料,可能自己的理解与管理当局的意图不一致,所以审计人员应通过与管理当局交流,获取管理当局的真实意图,以利于人力资源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资料:

1.蒋燕辉,现代内部审计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篇10

关键词:审计项目;后评估;原则;内容

一、审计项目后评估的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要求评估人员对被评估的审计项目的评估资料及其相关情况等进行深入而周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掌握可靠和充足的审计项目信息;采用科学的方法是指在审计项目后评估中必须使用被国内外实践证明了的有效的评估方法;遵循科学的评估程序是指审计项目后评估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以便从过程控制上保障审计项目后评估的科学性。

第二,公正性原则。坚持公正性原则,就是在审计项目后评估中,要求评估者必须坚持公正的立场,不受权威或者利益的干扰。坚持公正性原则,必须做到:一是独立。要求从评估机构设置、人员组成、履行职责等方面综合考虑,以保证项目评估人员的精神独立和形式独立,减少危险、利诱和干扰,为后评估的公正提供组织保障。二是透明。透明就是要求审计项目后评估的标准、过程及结果要透明。

第三,全面性原则。“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坚持全面性原则,就是指在审计项目后评估中要对审计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估,以便最终给出该审计项目的整体性评价。

第四,效益性原则。审计项目后评估第四个要坚持的原则是效益性原则。审计项目后评估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审计资源”的利用效果,因此它更应该坚持效益性原则。坚持效益性原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审计项目的评估必须从成本和效益两个方面进行衡量,既不能过分强调审计项目的成本而忽视该项目的效益,也不能突出审计项目的成果而忽视审计项目的成本。二是审计项目后评估本身也要贯彻效益原则。既要坚持科学性,又要讲求效益性。

第五,实用性原则。审计项目后评估第五个要坚持的原则是实用性原则。审计项目后评估应少摆“花架子”,坚持实用性原则,才能切实、更好地发挥审计项目后评估的作用。主要是做到:项目后评估指标的设计、评估方法的选择和评估程序的优化要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尽量采用适用的成熟做法;后评估报告问题应针对性强,措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要能满足多方面的要求。

二、审计项目后评估的内容

(一)审计项目目标的后评估

第一,对审计项目立项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对审计项目目标合理性进行评估就是对照审计项目在《审计计划安排情况表》中的立项背景及必要性、审计目标的论述和确定,结合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重大目标变更,评估项目立项和目标的合理性。一是要检查审计立项前是否广泛收集有关资料、信息,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对审计项目的必要性、项目的风险、项目的难度和项目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充分的评估,以切实保证项目的重要性、针对性和可行性。二是看审计目标的确定是否准确、科学。具体地说,就是审计目标的确定是否反映了当初审计项目立项的愿望,是否抓住了人们关心的问题,审计结果公布之后,是不是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是不是真正促进了被审计单位改进管理,提高了效率和效果。

第二,对审计项目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对项目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估主要是分析和确认项目实际完成的各种目标与项目原定计划目标的一致性程度,具体地说就是目标确定的问题都回答了没有,预期目的达到了没有。审计项目后评估要对照原定审计项目目标去分析和检查实际完成的目标情况,检查项目目标的变化情况,分析项目目标实际发生改变的原因,以判断项目目标发生变化的合理性。

(二)审计项目实施过程的后评估

对审计项目的执行过程进行评估就是对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审计方法、组织分工、风险防范和操作程序的健全性及合理性进行评价。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审计项目实施决策情况。要检查审计模式和具体审计方法、审计技术手段的选择、组织分工、时间安排等是否符合项目的实际情况,评估审计项目实施决策不正确的影响,分析审计项目实施决策不正确的原因。二是审计项目的进度控制、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和审计项目的风险控制情况。三是“冲突”的管理控制情况。检查是否对审计项目中审计的范围、时间、成本和质量之间的冲突进行了管理和控制、管理和控制是否有效,分析无效或低效的原因,分析十分采取了有效的方法如“持续改善”的方法等。

(三)审计项目效益的后评估

审计项目效益的后评估主要是对审计项目的成本控制情况、审计项目的效益情况进行评估。

审计项目的成本。审计项目从立项到结束所发生的与审计项目相关的费用之和,包括资金成本、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即包括人员经费、日常公用经费和外勤审计经费。

审计项目的绩效包括收缴的违纪资金、案件的移交及查处、直接经济损失的挽回、微观制度的规范和宏观管理的完善等,还包括审计项目创新: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创新、审计组织方式的创新和审计项目管理制度的创新。审计项目创新包括:一是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创新。如新的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开发和新的审计方法的采用。二是审计组织方式的创新。如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整合,审计、纪检、监察联合办案方式的创新,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的完善等。三是审计项目管理制度的创新。如人员分工、权责制约、激励相容等的创新。

审计项目的成本绩效进行评估就是找出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造成审计资源浪费和绩效不好的原因,使项目实施单位吸取经验教训,提高以后同类项目的绩效。

(四)审计项目影响的后评估

审计项目影响包括经济和社会影响。经济影响主要是审计项目的收缴的违纪资金、直接经济损失的挽回、所审计项目的改进和宏观管理的完善等影响地区的经济;社会影响主要是通过审计项目,审计机关移交案件线索、配合有关部门查处大案要案、促进审计项目对象所在区域的制度完善和促进国家层次规范的修订与法律的完善等等,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和宏观绩效。

审计项目影响的后评估就是检查、评价审计项目的经济、社会影响情况,总结审计项目产生较高经济、社会影响的做法和经验,分析影响审计项目产生较高经济、社会影响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意见,促进审计项目的完善,促进审计事业的科学健康发展。

(五)审计项目持续性的后评估

审计项目持续性的后评估就是检查该项目社会大众、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需要程度和欢迎程度、该审计项目的成功程度(或完成程度)、该项目的成本效益情况等等,评价这些审计项目是否具有发展前景,分析该类审计项目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进而以后对审计项目的类别和重点进行调整,从而实现国家审计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三、审计项目后评估方法

(一)对比法

第一,有无法。是指将审计项目实施前与审计项目完成之后的情况进行对比,以确定审计项目效益的一种方法。它主要应用于对审计项目的计划、审计项目决策和审计项目实施的质量的评估方面。

第二,先后法。指将审计项目实际发生的情况与若没有审计项目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对比,以评价审计项目的真实效益、影响和作用。先后对比法主要应用于审计项目的效益评估和审计项目的影响评估方面。

(二)逻辑框架法(简称LFA)

审计项目后评估的逻辑框架法是将审计项目的多个具有因果关系的动态因素组合起来,用一张简单的框图分析其内涵和关系,以确定审计项目范围和任务,分清审计项目目标和达到目标所需手段(或程序)的逻辑关系,以评价审计项目活动及其成果的方法,通过应用逻辑框架法可以系统地分析审计项目原定的预期目标、各目标的层次、目标实现的程度和原因,从而评价审计项目的效果、作用和影响。它是审计项目后评估的主要方法之一。

四、综合评价法

第一,成功度评价法。审计项目后评估的综合评价方法可采用成功度评价的方法。成功度评价是依靠评价专家或专家组的经验,综合后评估各项指标的评价结果,对审计项目的成功程度作出定性的结论,也就是通常所称的打分的方法。

第二,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审计项目不仅有经济效果,更重要的是有社会政治效果,仅对经济效果评价,就难以全面、准确评价审计项目,因此应进行多目标综合评价。而审计项目的社会政治效果难以精确计算,具有模糊性。模糊评价法是在评价中引入模糊性概念,运用模糊数学来处理审计项目评价的一些问题。模糊法常与分层法综合运用,称为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

参考文献:

[1]王洁,袁静晓.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方法(执行).审计与理财,2004,(08).

[2]康波.审计方案入手切实提高审计项目质量,审计理论与实践,2002,(10).

[3]桂建平.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与国家职能定位研究,审计研究,2004,(05).

[4]高林.保持审计机关共产动员先进性关键在于提高依法审计能力,审计研究,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