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2: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篇1

学术界公认,“Key competencies”由国际经合组织和欧盟理事会首先提出和使用。在国外,一般将competencies理解或翻译为“能力”或“技能”,将Key competencies理解或翻译为“核心能力”或“核心技能”。而在我国大多将competencies译为“素养”,将“Key competencies”译为“核心素养”。历史教学界接受了这种译法,并由此派生出“历史学科素养”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两个重要概念。当然,这其中也有许多不同的声音。

说起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过是一个名词(概念)而已,但它实际关系我国历史教学改革的走向,一经写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其影响难以计量。笔者估计,一定会远远越过20世纪80年代初“能力”对历史教学的影响。可是,如果“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一词的生成与“Key competencies”的误译或不够准确的翻译确实直接相关,岂不让我国历史教学界脸上无光?丢面子是小事,如若干年后再来纠正误译的负面影响,麻烦就大了。与其如此,为什么我们不静下心来,仔细斟酌、认真推敲Key competencies到底能不能、该不该译为“核心素养”呢?磨刀不误砍柴工,现在多花点时间“磨刀”是值得的。

一旦competencies译为“素养”,Key competencies译为“核心素养”,并生成“历史学科素养”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两个概念后,必定有人会问:历史学科真的有“素养”和“核心素养”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弄清“素养”的含义。

感谢陈志刚教授,他在《学科素养含义辨析》一文中为我们列出了多种工具书对“素养”一词的解释。如《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素养是“平日的修养”;《现代汉语大词典》解释为“修习涵养”;《中华同义词词典》认为,在强调修养水平和状况时,“素养”和“素质”大多可以通用。他还根据《百科要览》等书的解释,强调指出:“素养现在多用于指人们通过经常的努力学习、刻苦锻炼和自我修养所取得的各种收获、成果或所达到的水平和境界。”笔者注意到,上引各条,解释的实际上都是人的素养。近年,我国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学生素养,尤其是核心素养。如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宣布,“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为此,教育部还委托专家进行重大课题《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研究。①综上所述可知,素养(含核心素养)的主体是人。素养是人的“专利”,只有人才有素养。这里所说的人是广义的,包括个体和群体、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在未成年人中,中小学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除人以外,还有什么事物有素养?笔者没有找到答案。也许有人会问,某些动物,如“聪明”的猿、“通人性”的马、狗等动物有“素养”吗?对此笔者没有研究,暂且搁置一边吧。

学科者,学习或研究的科目也。作为学校的一个学科或一门课程,历史学科有其属性、特点、功能和目标,以及由人为其构建的内容体系等,但它本身没有生命(狭义),没有感觉和思维,不能“努力学习、刻苦锻炼和自我修养”,因而也就没有“素养”和“核心素养”可言。从汉语词语的角度看,“历史学科素养”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有杜撰之嫌。

形式逻辑根据内涵和外延两个要素,将概念分为真实概念(亦称实概念)和虚假概念(亦称虚概念)两大类。②既有内涵又有外延的概念是真实概念(实概念),如“学生”“中学”“历史学科”“历史教学”等。只有内涵,没有外延(亦即世界上不存在与之对应的客观事物)的概念是虚假概念(虚概念),如“上帝”“天堂”“灵魂”等。那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属于一类概念呢?上文已说,历史学科本身没有“核心素养”可言,世界上不存在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对应的客观事物,所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没有外延的虚假概念(虚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在人的思维活动中,虚假概念也有使用价值。但是,如果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先天不足的虚假概念作为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乃至整个中学历史教学的具有全局影响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词,显然是不恰当的。

虚假概念也可以下定义,如人们就给“上帝”“天堂”“灵魂”等虚假概念下了各式各样的定义。但真实的科学定义要求遵守逻辑规则,做到内涵与外延的统一,因虚假概念没有外延,界定起来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

近来,历史老师们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下了一些大同小异的定义,下面摘录的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③推敲起来,此定义问题不少,突出的两点是,第一,形式逻辑要求真实定义“必须揭示事物的属加种差”。④但上引定义中,我们既未见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属”,也未见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同种事物的“种差”。第二,形式逻辑要求定义项的外延与被定义项的外延要完全相同,⑤而在上引定义中,被定义项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定义项讲的却是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及其内容要点等,二者外延明显不同。

要为没有外延的虚假概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下一个科学准确的定义难度太大,而要让广大一线历史教师和中学生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含义则更难。面向大众(尤其是中小学生)的理论以简洁明了为好,否则无法落地。

历史学科本身没有“素养”和“核心素养”,但是,历史学科却具有培养和提升历史学习者素养(包括核心素养)的功能。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不必在研究历史学科本身的“素养”和“核心素养”上再耗费太多时间和精力了。当下,应集中力量研究历史学科怎样才能更好地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素养(首先是核心素养)作出贡献。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在深入研究历史学科(课程)目标体系的基础上,确定核心目标。在这一点上“三维目标”存在明显的不足,让广大教师十分纠结,严重制约了历史教学的发展,应尽快弥补。

近来在讨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一些论者实际上已涉及历史学科(课程)核心目标问题。如何成刚认为:“唯物史观”理应成为学生经过中学六年的历史学习,初步掌握的一种核心理论素养”。①夏辉辉及其团队认为,“历史价值观是核心素养中的‘核心’”“是皇冠上的明珠”。②根据自己以往的研究心得,参考同行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中学历史学科(课程)的核心目标应是引导中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之所以确定这样的核心目标,其理由是,第一,这个核心目标学科特色鲜明,能区别于其他任何学科的核心目标,体现出在培养和提升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上,历史学科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地位和价值。第二,这个核心目标内容丰富,展开以后可以形成二级目标群,构建起历史学科目标体系。因为,正确的历史观是科学完整的历史观,是真理论历史观、价值论历史观、审美论历史观的综合与统一。第三,这个核心目标与中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人文素养)有对应关系,其达成的过程就是提升中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第四,学科核心目标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泛(烂)。多核心即无核心,能归结为一个最好。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后,故笔者提出了中学历史学科(课程)应以学生正确历史观的逐步形成为核心目标的看法。

篇2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优化;价值观念

引言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历史理解以及简式素养。同时要增强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的有效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具有鲜明的学科教育特色,紧密依托于具体的学科知识,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之后,形成具有历史特点的思维品质以及关键成就,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与思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

一、准确设置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更明朗

由于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的指向标,所以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在历史课堂教学当中,使学生能够沿着教师所设定的教学轨道,积极的进行探索和前进,从而逐步强化学生的目标感,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学习动力。教师在教学当中要使学生通过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技巧和历史学习技能以及知识转化能力和情感态度进行教育教学的提升。教师在目标设置的过程当中也要根据学生在具体学习中的知识掌握状况和知识掌握能力,进行综合性的考虑和设计。例如:当学生在学习唐朝经济发展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思维,开展分层教学引导,强化学生在分层学习中的创造能力和联想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思路,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较强的时间性,需要学生在学习和思考当中养成良好的积极心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并且在稳扎稳打当中努力的探索和前进。教师要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读懂历史并且理解历史,思考历史当中的深层次价值,教师也要在教学中,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唐朝经济发展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先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在网络上搜集优质教育资源,通过PPT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性的教学,教学生展示唐朝城市的布局,并且引导学生了解当时唐朝的经济发展,使学生通过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做唐朝当时的向导,引导其他同学在聆听当中感悟,当时唐代经济发展的盛况。教师通过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在历史核心素养学习和养成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学习心态,并且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当中保持自己的观点,逐步的转化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三、加强核心素养宣传力度,提高教学专业性

教师在历史核心素养教育教学当中,要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进行教育教学的拓展,由于学生在历史学习当中,需要教师进行深层次意义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历史蕴含的深层次韵味。教师要在核心素养教学时增强自身的专业性,这位教师在教学当中具备一定的教学素养,才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养成正确的学习心态,每一名历史教师要具备丰富的历史教学内涵,做到与时俱进不断的开拓自身的思维,在历史教学当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的转变教学观念,了解教材当中每一个细节,通过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动态教学当中,强化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在学科探究当中的核心素养养成。只有教师对于历史教材以及学生两方面进行深层次的了解,才能够在教学当中游刃有余的把握,学生以及教材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态掌握扎实的历史学习概念,不断强化学生自身的历史观念,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核心素养。

篇3

关键词: 人文素质 初中历史 教学方法

一、什么是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文学语言、历史哲学、美术音乐等方面的素养,结合日常生活,通过内心感悟形成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它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即软国力(国民的道德水准,情感,意志,心态,价值观,哲理思维水平,凝聚力等)。通常人们把人文素养教育看做是关于人的生存目的的教育,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实际上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它具体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的执著追求。“提倡人文关怀,提高人的素质,弘扬人的精神”,这不仅是历史教育的一个新热点、新亮点、新视点,而且是整个素质教育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初中教育现状分析

重理轻文的现象不仅体现在高中学段,而且初中时期十分明显。有人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以看出学生对理科的偏爱。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全部归咎于学生,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的地区政史地不参加中考,有的即使是参加中考,分数也打折扣。在这种教育大背景下,学生自然而然地将学科分为主副,将政史地纳入次要科目,而更多关注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和价值观的教育及对学生德育的渗透。

三、初中历史学科教育目标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说明初中历史教育目标是:学生通过中外历史基本知识的学习,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初步理解唯物史观;感受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树立爱国主义情感、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观念,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以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开阔国际视野,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成为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一生的基础。为此,初中各学段,可根据不同内容设立不同培养目标。

初一年级,激发兴趣,陶冶爱国情操。学生从初一开始完整接触历史这一学科,老师应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并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二年级,树立学生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初三年级,树立学生的全球意识。

四、如何在历史学科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1.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理想的历史课正如厚重的历史一样是博大、精深、睿智、理性的统一体。要上出这样的课,历史教师必须有渊博的哲学、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还要有娴熟的教学技巧。因此,历史教师除了要在从教前积累丰富人文知识和树立以人为本的历史教育观,还要在从教后,利用各种类型的业务培训和学历进修,广泛涉猎并一定程度上了解和掌握构成历史的各要素如语言、文学、哲学、音乐、美术、宗教、民俗等各学科的基本知识,从而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2.营造人文教育环境。

校园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因而要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充分利用橱窗、板报,彰显学校的人文底蕴。设立“历史长廊”、“历史的脚印”等专题展示各种历史素材,使校园“处处存诗意,字字总关情”。让学生每日踏进校园就能呼吸到浓浓的人文气息,感受悠久的历史传统。

3.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

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从学科成绩的桎梏下把自己解放出来,认识到学业成绩并非学习的全部。历史学科的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探索历史的过程中,提高思维品质、明确价值取向、摆正人生道路等,这些智慧的生成远比对历史知识的把握更有价值。比如讲《贞观之治》一课时,可以系统地让学生了解唐太宗其人,为什么他能开创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作为“一代帝王”,他能虚心纳谏,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认真听取别人善意的规劝?在学生的讨论中,道理会越来越明,这些学生自己讨论出来的结论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远非“死记硬背”的效果所能比的。

4.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

历史教材中有人类几千年的文化,字里行间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人文情怀、深厚的人文内涵。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内容,充分发掘历史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才能真正把人文精神传授给学生。如在1985年,中国发行的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的邮票里,我们明白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与很多亚非国家有友好往来。友好交往自古以来就是不同国家交往的主旋律。鉴真和尚六次东渡,虽双目失明,却矢志不渝,成为中日友好往来的使者。西行天竺,历经磨难,九死一生,却信念坚定的玄奘,最终求得真经。华盛顿坚决不参加第三届总统候选人的竞选,开美国民主政治的先河。林肯为维护美国的统一献出了生命。通过对这些伟大人物的了解,寻找伟人的成功经验及人生智慧,从而启迪学生,丰富学生的人生,这将对学生一生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体现绝对价值。

5.多渠道增长学生的历史见识,丰富学生生活阅历。

篇4

关键词:历史教学;传统文化;创新;融入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历代相传,经久不衰,是提高全民人文素养的基础。传统文化经历了多次时代变迁流传至今,与历史学科有着一定的关联。在中职教育阶段中,将传统文化与历史学科相融合,可以帮助学生领略历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精髓、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与优异的道德品质,从而有利于提高历史核心素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职院校学生被多元文化所影响,功利主义与享乐主义萌生,而传统文化与历史学科的融合可以端正学生的心态,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养与品质,使学生能更好地面对学习与生活。因此,教师应提高对传统文化与学科融合的重要性的认识,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与优化教学手段,将传统文化精髓与历史学科有机整合,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与人文素养,提高历史学科学习质量,更好地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传统文化融入历史学科教学的必要性

传统文化是历代人民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所形成的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对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教育教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各阶段学科教育中十分必要。

1.1实现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历史使命

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是每一位教师与学生的责任与义务。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下,中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获取主要依靠课堂教学,而这一过程是体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在中职教学中,历史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当中包含了不同时代的历史知识,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中就有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逐渐演化成影响中华民族的发展与人民思想意识的重要力量,这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1]。仁、义、礼、智、信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能使学生形成正确观念,也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需要学生弘扬与传承。中职学生肩负着弘扬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所以有必要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历史学科教学深度整合。

1.2提升文化自信,培养爱国情怀

随着国家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在不断提升,对传统文化教育愈加重视。文化自信是一种先进性的自信,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传统文化随之流传。传统文化在历史变迁与进步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将其与历史学科融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使中职学生成长为能造福社会与人民的优秀人才[2]。在新时代大背景下,国家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所以在中职历史教学中,教师也要加强传统文化创新建设,探索出更高效的渗透与传播途径,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优势,全面提高中职学生文化自信与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

1.3提高综合素质的现实需求

传统文化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历史教学逐渐从历史事件、人物故事上升到传统文化教育层面,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极大的意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是中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将传统文化与历史学科融合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与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也是学生追求理想,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漠视国家大事,没有社会责任心,无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这与缺失传统文化教育有一定的关联。所以,在中职院校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学校与教师应充分意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将传统文化与学科教育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历史文化知识中的传统文化内容,从而实现文化传承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现实需求。另外,传统文化与历史学科的融合也能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加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使中职学生能自觉拥护国家社会发展建设。

2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时代不断发展,科技不断创新,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传统文化教育功不可没。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真理对历史教学具有重要教育价值,可以让学生看到不一样的历史学科,从而提高历史学科综合素养。这对培养创新人才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教育意义[3]。

2.1影响中职学生的未来发展

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希望,学生兴则国兴,国家的进步与学生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每一位中职学生都肩负着振兴国家的责任与义务,在历史学科中融入传统文化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教育与引导作用。所以,在中职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树立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信,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社会越来越重视学科的融合,历史学科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整合顺应了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为中职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中职教育是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时期,关乎着学生的未来发展,为此,教师应提高认识,重视历史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浸润与传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这对学生的发展与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传统文化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全面素养。可见,传统文化在中职历史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

2.2丰富中职历史教育内容,做好教育与教学的衔接

中职历史教材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使历史教学内容得以丰富,对学科教学与传统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中职院校教育与传统中学教育有着一定的差别,中职院校偏重学生对技能的掌握,使其今后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所以,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欠缺。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中职院校的教学理念有了一定的转变,对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不仅要学习历史文化知识,更要对传统文化思想形成正确的认知,了解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历史教育价值,进而转变中职学生的思想。历史学科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提高了中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意义,丰富了历史教学的内容,充分实现了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

2.3规范学生行为与思想,丰富学生精神世界

历史是中职院校的重要学科之一,让学生近距离地了解历史、学习历史、感悟历史,使学生能够生在当代,深知古今。多元文化的流入,对各阶段学生的思想与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中职学习时期的学生正处于独立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在历史学科教学中,传统文化可以向学生灌输积极、健康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从而营造健康向上、轻松活跃的历史课堂氛围,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例如,当教师在讲到关于孔子的历史事件时,《论语》就是最具代表的传统文化书籍。《论语》成书于战国时期,当中包含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内容,语言精简,意义深远,具有极高的传统文化教育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行为与思想有所影响,也让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饱满丰富。

3中职历史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措施

历史是展现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重要形式,与传统文化发展历程极为相似,所以在中职历史教学中,将其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能有效推动社会、教育,以及学生的未来发展。为此,教师应深入探索,寻找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通过有效措施将两者相互整合,提高历史学科教学成效,提升传统文化教育价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4]。

3.1研读教材,有目的地融入传统文化

教材是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在中职历史教学中,教材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内容,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展现出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另外,教师还应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向外拓展,让学生学习一些教材中没有的历史知识,从不同途径实现历史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例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当教师在讲解中国近代史中关于的内容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内容,所以教师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工作,为创建历史高效课堂做好前期准备。是我国近代历史屈辱的开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牢记国耻,拼搏进取”的民族精神,向学生介绍有关的前因后果。是1840—1842年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是我国屈辱的一段历史。被英国人称为“通商战争”,以林则徐为借口发动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清政府以割地赔款而告终。这段历史也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懦弱与腐败。因此,在这段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林则徐的民族精神,敢于同敌人抗争到底,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为民族崛起而读书奋斗的学习动力,从而体现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大意义。

3.2用历史人物事件启迪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精神

我国已有五千年历史,在这一历史长河中涌现了大量的优秀人物与事件,也从中体现出了优秀的传统品质,值得每一位中职学生去学习和传承。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与学生的引导者,要充分意识到传统文化与历史学科结合的重要性,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实时插入传统文化内容,讲述历史进程中的一些优秀人物事迹,从而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观,为中职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5]。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在学习“抗日救亡文化运动”时,教师可以留出一部分的时间为学生讲述抗日英雄事迹,让学生通过这些事迹感悟和体会当中渗透出的道德观念与精神品质。如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抗日英雄杨靖宇的英雄事迹,在弹尽粮绝时,在冰天雪地中,独自与日本侵略者连续战斗多天,最后壮烈牺牲。通过这一英雄事迹,使学生可以从中学到保卫国家不怕牺牲的抗战精神;在面对众多敌人时仍然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民族气魄,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课外书籍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学习丰富的传统文化,拓宽学生的认知范围,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进而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

3.3运用信息技术创建高效课堂,多途径实现传统文化融入创新建设

在中职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想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投入到学习状态中。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才能推动课堂教学的发展,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为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打造生动趣味的历史高效课堂,将静态的文化知识转变为动态的教学形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建设。信息技术是构建现代化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是众多学科教师备受青睐的教学形式,通过视频、图像、音频等形式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直观地呈现出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官体验与情感体验。历史学科涵盖了多方面内容,如国家制度、政治经济、中外历史、文化交流等,每一部分内容中都蕴含着深刻的传统文化,具有教育意义。例如,在学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时,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史实资料,让学生近距离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世界意义,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枯燥的课堂氛围愈加活跃,让学生能更加清晰地了解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历史学习更有兴趣。例如,印刷术是众多传统文化之一,对人类与社会有着突出的贡献。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学习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刷并与现代印刷相比较,令学生为之感叹传统文化的精妙,了解传统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与发展。所以,要想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建设,教学形式的创新是首要任务。

3.4组建优质教师团队,转变教学观念

在中职教育过程中,高质量的教师团队与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学生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学校方面应加以重视,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引导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工作,灵活巧妙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历史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与职业素养,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从而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3.5深挖历史,共同品鉴,实现师生共同交流历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所以教师应深挖历史知识,与学生共同品鉴,共同分享、共同交流。在中职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合作学习,从历史内容中深挖文化宝藏,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从不同层面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考与分析。例如,在学习古代贸易与文化交流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该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使学生从中学习到更多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课堂合作学习过程中,针对一些重难点,教师应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要与学生多交流、多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同的文化能体现出不同的古人思想,蕴含着深刻的内涵。例如,《诗经》是著名的古代诗歌总集,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之一,其风、雅、颂等作品中都散发着无限的传统文化魅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品鉴,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与文化素养,促进历史知识学习。

3.6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实现历史知识学习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

在中职教育阶段中,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应以历史知识内容为基础,积极组织课内外文化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科教学成效。实践可以检验教师教学的成果、学生学习的结果,以历史内容为主题的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学习当中的文化精神,让传统文化能伴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历史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并设置相应的奖项,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动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或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话剧表演,将历史事件与相关传统文化通过角色表演体现出来,让传统文化更加立体,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行列中[6]。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诗歌朗诵,如三国时期曹操的《短歌行》,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历史时期的文化作品。另外,学习文学艺术也是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的形式之一。从古至今很多优秀的诗歌、绘画、书法、戏剧、建筑物等都能体现出当时历史,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习这些优秀的传统艺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唐朝历史时,教师可以通过对唐朝的艺术品讲解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并欣赏《步辇图》《仕女图》等优秀作品,从而进一步了解唐朝的传统文化。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去博物馆了解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或者参观古代建筑,从不同的途径学习历史与传统文化。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院校历史课程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以及国家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传统文化在历史课程中的创新建设,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规范学生的道德思想,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个人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大意义。中职院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要深刻意识到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育结合的重要性。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通过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封留才.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读本[J].人民教育,2020(17):77-78.

[2]徐礼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J].江西社会科学,2020,40(5):226-232.

[3]季璇,王诗根,马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大学教育的支持体系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6(5):127-129.

[4]王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教育的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6(5):42-47.

[5]王春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思考[J].学园,2019,12(20):41-42.

篇5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教学;综合素质;活动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81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师生必须对其加以重视。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呢?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的要求。要想更好地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历史教师队伍。为此,历史教师应该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道德修养水平,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具备良好的情操和性格。

为了提升历史教师的综合素质,我们可以组织他们外出考察、参观等,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储备。或邀请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到校做讲座,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还要鼓励教师阅读历史专业书籍和教育教学理论的书籍,让他们能更好地对历史教材进行专业性的把握。

对历史教材的专业性把握,应本着实事求是和严谨的教学态度,切忌讲假话,讲大话,讲空话。一切真的、善的都是美的,历史教学如果失去了真实,也就失去了美,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当代社会已走入信息时代,学生的历史信息来源是多渠道的,并且和教师处在同一个平台。教师表现出的综合素质,总是最直接、最有效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学识的掌握和良好性格的养成。如何对待学生的不同意见、不同看法,能集中反映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如果教师宽容、理解学生,就等于给了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给了他们足够的助跑距离,使他们能够展翅高飞,有所作为,反之,则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学到的只是专制与非理性。

二、引领学生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历史课堂是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知识宝藏。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积极挖掘教材中的这些知识,组织学生思考、探讨、交流,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汲取这些文化营养,充裕自己的头脑,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现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适时的启发。

如“文字的演变”,通过展示从甲骨文到大篆体“马”的演变,引导学生思考:在此期间文字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学生不难发现,原先曲折象形的线条逐渐被拉直拉平,方形圆形的团块被线条所取代,文字的象形程度降低。

如“孔子”,教师让学生阅读和分析孔子有关教育的言论,使学生意识到古代圣哲的观念直到今天仍有教育意义和指导意义,完全摒弃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一大损失。

如秦汉时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魏晋南北朝时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顾恺之的绘画作品,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句,宋朝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清朝扬州八怪的绘画作品等,均可作为课堂师生共鉴的材料。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表现方法去品评、赏析,而且要学生去思考作品本身蕴藏的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丰富而深邃的,区区几本历史教材无法将其全部涵盖其中,只能展现部分历史文化现象,更多地需要学生自己去揣摩与搜寻课外阅读材料,进而理解、消化、整合、升华。作为教师,应率先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触摸中国传统文化之脉搏,形成自身的传统文化品格,以应对当今瞬息万变的各种文化现象。这样才能使现实的历史教育与丰富的传统文化有效结合起来,推动新的一代以自身的文化品性去创造中国美好的未来。

三、通过多样的活动体验,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学生从课堂教学和书籍中获取的知识虽然不少,但能真正内化为自己文化认同的却十分有限。教师可根据中学生的认知及心理特点,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地方自身资源的优势和特色,依托乡土文化资源和历史底蕴,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校本课程体系,作为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使课程具有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功能,使传统文化更具亲切感、亲和力。

学生通过对经典的阅读,修身益智,在浸润经典文化中传承文化,提升素养。如教学“惠山泥人制作课程”时,组织学生走进泥人博物馆、古运河窑址博物馆等进行体验实践,并通过泥人制作,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动手,进一步了解家乡文化和民间工艺,提高审美情趣。又如组织学生以校园、社区、家庭为背景,通过寻找、捕捉身边的真实故事,以“微电影”、小报道的方式,反映普通人“诚实、谦让、孝顺、勤奋、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等真善美,使学生在发现美的过程中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再如利用春节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社区探究“楹联文化”,参加民俗活动,听社区老人讲述传统故事。让学生用画笔创作有关核心价值观和民俗文化的四格漫画,为社区的居民书写春联,用行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外,还可组织学生通过参加社会上的一些传统仪式活动来了解传统文化的习俗内涵,如中秋祭月仪式等,让学生通过学习古代礼仪能深入体会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篇6

1教育、教学和考试的关系

新课改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学,是以“能力为中心”,而不仅仅以“知识为中心”。能力的考核就是通过考试来测量的。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从学科的内在联系来看,它除包含天文地理等社会科学外,还渗透着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从时间来看,它记录着人类从古到今生活和战斗的历程;从空间来看,它承载着中外一切文明。历史教育的现实社会功用在于通过历史的学习,受教育者能够增强历史意识,吸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从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历史教育教学的直接表现就是考试。考试是一种随机的抽样,教育是一个全面的过程。我们的考试科目被浓缩到最小的程度。高考试卷中政治、经济、文化版块的分值的变化,只是考试随机抽样的具体表现。

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所遇到的最大困境和挑战就是教学的费时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构建高效历史课堂是巩固新课改的成果,推进新课改深化发展的关键。所以在目前的课程标准的实施当中,薄弱环节不是学生,而是教师。现在的教材对历史的过程性的内容少结论性的内容多。我们是否把这些结论性的东西历史情景化?对史料的鉴别、比较、解读,我们引导学生做了多少?初步的辨伪意识,把材料放在具体的历史情景中去分析,是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我们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养成起了多大作用?与其不遗余力地揣摩考试的东西,不如脚踏实地搞好历史学科的过程与方法,给学生以历史学科的根本培养。

2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所有的知识经过了人脑就是不一样的的知识了。能力是在知识基础上的活的体现。历史学科需要的就是对历史事物的解释能力。或者说,学习者个人对历史事件的解释、领悟的能力。现成的历史结论对于个人而言没有意义。所有现成的东西只是个人思考的媒介。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都是个人史。我们着力培养的是“史识”。通过课堂学习,真正让学生用自己的思考去解释历史,试图用自己的视角去重构历史。让学生有诠释历史的动力,帮助学生完成重构,是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核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因此历史教师的提问必须建立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从而把握历史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在讲到必修三文化史的四大发明时,笔者先让同学们体会到这是值得自豪的。但又引用了马克思的一段话 ,“火药、指南针、印刷――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得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在这儿笔者进行了设疑,这些发明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这些发明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这里面有许多深层次的原因需要探讨、挖掘。如此从感性参与到主动探寻,表现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事“创造”,创新精神与能力才会不断地得到强化与提高。

3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

阅读能力是一个基础性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的其他能力。缓慢的改革比疾风骤雨式的变革要好。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在深思熟虑中慢慢地往前走,渐渐地应用新方法,能为新方法的推行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如果说,教师希望自己的学生有个好成绩,作为历史学科的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从高考试题的趋向看,近年来,高考对材料阅读能力的考察力度越来越大。不论是新课程省份还是老课程省份的试题,都是以新材料新情境设问考察知识点。例如最近几年江苏省历史试题材料呈现方式多样,以文献、图片、视频截取、图表等多种形式出现,考察学生阅读理解力、材料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等,实现了学生阅读、分析、概况等多种能力的集体应用。

作为学生本身来说,高中生学习历史最基本的一个能力就是阅读能力,这是学习各方面能力的基础。阅读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活动,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载体,只有阅读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掌握各学科的知识,其他方面的能力才能提高。阅读能力是学生获得新知、培养能力、丰富感情、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篇7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素质教育 作用

一、引言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是新课程理念的思想观念到实施的一场深刻而又彻底的变革,同时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是靠学校通过具体的改革措施方能实现。在各个科目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既是如今落实学校教育改革方针的重点,也是学科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历史学科教学,作为中学教育教学的一部分,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初中历史教学为切入点,分析历史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具体措施。

二、历史学科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历史学科的特点

历史学科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活动和规律的促进人们文化素质养成的人文科学。历史学科的特点使它在各个学科中的作用与众不同。一是历史的人文特性: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给学生讲述的是历史知识,同时也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促进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穿过历史,我们可以获得辽阔的人生视野与丰富的人生阅历,帮助提高我们的智慧。进行历史人文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精神,有利于陶冶自己的情操,激发开拓进取精神,积极投身于人类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二是历史的规律性;历史学是认识主体与历史客体相结合的产物。

2.历史学科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历史学科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方面,是其他自然学科无法替代的。通过学习历史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涉及的内容是非常广泛和具体的。人类在历史活动中创造了全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由于历史承载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因而历史学科和其他各门学科就有了紧密的联系。想要了解一门学科里面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不了解历史科学的各个阶段的发展是很难现实的。历史意识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和美感等诸多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影响初中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一些因素

1.对素质教育的认知不足

在中学基础教育中,要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中学历史教学也是这样。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在已经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素质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效果并不突出,这是由于社会对涉及素质教育的一些问题没有足够的认识。对素质教育下的历史学科教学目标缺少必要的科学认识。近些年来,在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学的目标是传授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思想道德教育。但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越来越体会到这一目标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在贯彻落实中,存在着诸多的矛盾,迄今为止仍然没有被妥善地解决;在“应试”指挥棒的指挥下,课堂传授越来越成为了历史教学的唯一方式。因此,为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构建适合历史教学发展的更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是目前教育事业刻不容缓的一项工作。

2.教学创新有待提高

教师的创新精神不强,是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历史教学是对历史本体的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它应当具有时代性,是人们为了现在的社会而认识历史。所以,它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它要求历史科目教育工作者以鲜明时代精神和科学思想观念阐释、分析、评价历史。人们对现实的认识是认识历史的基础,教学者本身的思想是历史认识的原始思想,它决定着对历史本身认识。目前,历史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占据主流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教师对历史事物和人物的评价,往往停留在呆板、公式化的说教,程式化的分析和记忆性的结论上,没有重视中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的感受,由此失去历史教学进行思想教育的意义。

四、在历史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举措

1.牢固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主体观。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必须把教师的传授与学生的学习统一起来。因此,广大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并贯彻到各项教学原则和教学实践当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历史教师应该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利用教材中许多故事性强、生动有趣、寓意深刻的事例,运用寓教于史和寓理于事的形式,让学生从中获取思想,领会历史的教益,陶冶人格情操,纠正以往历史教育的泛政治化、教条化的不足,真正体现出历史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特点。

2.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发扬学生本身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自己的自主创新意识与能力。因此,历史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传授历史知识,同时也是在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所以,教学实践中,必须有计划有节奏地将这一目标落实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构筑历史知识结构的完整框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历史教学中所运用的比较思维是通过比较方法总结历史现象、发展阶段及在宏观发展趋势中的特点,引导学生找出不同历史事件的关联,从而使学生养成一种宏观思维的学习方法。

3.完善历史教学的考试与评价方式

教育教学评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是实现素质教育机制的关键性的一项任务,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要解决教育教学评价问题。初中历史学科要推进素质教育,就一定要改进教学评价特别是课堂教学评价,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价值观。素质教育的价值观关键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中历史科目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历史教学关键不是凭教师是不是能讲,而是要考察其是不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构建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是完善历史教学教育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五、结束语

历史知识是形成人的文化素质的基础及条件,是体现人的文化素质高低的一个指标。优化历史教学的内容和创新历史教学的方法,历史科目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功能才能显现。因此,要正确认识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摆脱陈旧模式困扰,是目前历史教学改革的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

[1]冯长运.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S].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杨兆山,姚俊.教育学原理[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8

关键词:学科哲学;课程标准;教学主题

教学主题是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时教学设计中,选择某一维度作为中心,提炼和确立教学的核心概念或内容。历史学科哲学强调从哲学的高度审视历史教学,教师不仅要学生掌握表层知识,还要透过这些表层知识,将学科深藏的精气神挖掘出来,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

2015年10月,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福建师大教师教育学院举办高中历史“能力导向的课堂有效教学”教学竞赛活动,共同体成员六所学校各派一名选手参加,教研组推荐我参赛,接到任务,蛮有压力的,上出新意,上得精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主办方将课题确定为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北美大陆新体制》,这是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的内容,该单元以英、美、法、德四国代议制的确立,再现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基于教材内容,我依据课标内容设计了教学主题:精心选取材料,重点讲解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过程、内容和意义,本以为这个教学主题符合单元专题主旨,又与教材内容逻辑贯通。

第一次试讲,同组老师全部到位,我信心满满,倾着耳朵,想听听那一个接着一个的赞美声。

“导入新课,情境创设,师生互动,顺畅自如。”

“作为传统课,好像没什么可以挑剔的,但隐隐约约觉得少了点什么。”

“立意不够高,材料还得删减。”

“再梳理一番,后天再听一次试讲。”

是啊!我也觉得少了点什么,回到家里,我再次翻阅课标,一个个字念了起来: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突然发现,课标是全国性大众化的教学要求,顾及了全国不同地区中学的教育发展水平,有着一般性、基础性的特点。《北美大陆新体制》究竟要传达给学生怎样的历史内涵?随着思考的深入,我发现在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应加入自己个性化的解读与感悟,对课标内容进行重构,将课堂教学上升到历史学科哲学的高度。这时,我想到了曾经读过资中筠的一本书《美国十讲》。

作者在自序中说:“美国虽然立国只有二百多年,但经历十分丰富,在纷纭繁复的现象中找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绝非易事。许多重点阐述的内容大多有针对性,是针对在国人中流行的成见,包括自己过去曾有过的一知半解的看法,同时也澄清一些以讹传论的事实。”

第一讲《美利坚合众国的由来》,作者把世界上的国家分成两类:一类是“打出来的国家”(即从枪杆子里诞生的国家,如苏联、中国、越南等);另一类是“谈出来的国家”(如美国),是开会讨论出来的国家。

这些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由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主题:

1.理解北美政治精英的因时制宜的制度创新,立法过程中的理性妥协,谋求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2.透过1787年宪法,理解美国的宪法精神,培育具有现代公民意识与素养的国民。

第二次试讲,话题自然而然地汇聚到教学主题上来。

“历史课就应当要有教学主题。”

“国家颁定的课程标准侧重于学科基础知识,属于下位价值观,陈老师提炼的教学主题侧重于历史学科的思想和情趣,属于上位价值观。”

“课程标准与教学主题相互补充,共同组成教学目标的完整内容。”

“确定了教学主题,课堂教学就有了方向和主旨,材料的选取、问题的设置就有了聚集点。”

找到了这节课的“主题”,历史的逻辑清晰可见。我从《美国十讲》找到这样的细节:美国1787年宪法谈判的过程充满艰辛,在宪法制过程116天中,先是有人迟到,中途有人退场,后又有人早退,正式代表:74人,实际到会:55人,中途退场:13人,坚持到底:42人,在宪法上签字:39人。会议过程中充满了唇枪舌剑,会议每天都在争吵中度过,整个文本一条一条地讨论,最后达成了共识。

设置了一个问题,制宪过程如此艰难,为什么能形成大家都能接受的最大公约数?请问这最大公约数是指什么?

利益博弈是现实政治的常态,妥协是现代政治的最高艺术,妥协还意味着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关切全社会的共同福祉。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不善于妥协的民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一个不善于妥协的人,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朋友和团队。

“谈出来的国家”的立国基础是宪法,宪法保护着每家每户每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这样的国家必然是长治久安的法治国家。这节课,不正是要让学生领悟宪法精神,提升公民意识吗?

为了使学生形成辩证思维,我列举了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的内容:“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引导学生得出:看一个社会制度是否先进,主要看它是否适合本国国情,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今天,站在历史的高度,我们既要坚定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又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篇9

关键词:高中;历史文化;素养;教学

文化素质指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历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知识集合,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需懂得历史情怀,不断培养个人的文化素养,才能提高个人知识水平。因此,教师积极培养学生历史文化素养是不可缺少的,也是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1重视课堂教学实际成效

当前,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一个有学识不具备教育能力的人可以从事别的职业,但不能从事教师职业。历史是培养学生历史观念的主要科目,可从主观意识方面培养学生的先进理念,引导其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念。结合有效教学思想内涵,从课程教材、历史素养、结构组合等方面,提出高中学习历史教法调整对策,为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提供可行性指导。为了避免早期教学平台造成的不利影响,高中学校开展历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考虑教学思想应用的实效性。树立科学的教学原则,坚持教学方法多样化,实现教学形式创新化,这些都是有效教学思想的新方向。有效型教学是现代高中课堂常用方式之一,可从多个角度设定不同的教学任务,辅助教师全面开展思想历史教学活动。面对日趋更新的历史教学准则,高中学校必须调整原有的教学模式,以实效性为核心准则调整教学平台,这些是当代高中教育改革创新的基本思想。基于有效教学思想引导下,高中历史教法改革将朝着多样式方向进行,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路径等,均是有效教学思想改革重点,对学生未来高中化转型具有促进作用。“实效性”是衡量历史教学的硬指标,体现了课堂教学实效与质量水平。随着教育模式不断改革与调整,高中学习历史过程中更加重视有效性原则,从而为学生创设更具高效率的教学平台。

2广泛开展历史课堂阅读

文化素质不只是学校教给你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指你所接受的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包括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等等方面的知识。历史是一门文化性极强的学科,历史知识通过你的语言或文字的表达体现出来的,通过你的举手投足反映出来的综合气质或整体素质。新课标下,高中学校历史教学模式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才能从高中化角度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锻炼学生掌握高中历史学习要点。“阅读教学”是现代高中历史教育改革要点,其通过广泛阅读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教师需联系历史阅读教学特点,从学习思维、阅读策略、网络教学等方面,对历史阅读教学法改革提出建议。历史阅读是高中教学难点之一,教师与学生要转变过去的学习思维,及时适应新型教学模式创造的优势,为课堂教学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历史阅读教学是高中课程主要内容,教师需重视阅读教学模式改革与调整,以学生为中心设定科学的阅读教学流程。总体来说,历史阅读教学涉及面十分广阔,教师要结合多种角度展开教学工作。既要考虑高中生的学习思维,也要融合阅读教学特点,这样才能创设符合高中生学习需求的历史阅读教学平台,从多个方面实施一系列的教学调整,满足不同区域内历史教学目标的改革要求。阅读教学模式是新课标提出的新方向,依据师生课堂学习需求调整原有的授课模式,发挥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力。为了进一步落实历史阅读实践教学改革,教师需以科学发展观为衬托,深入学习“历史阅读”内涵,共同实施高中学校历史阅读教学改革工作。

3全面优化课程教学方法

历史文化素养需要长期积累,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不一定有思想,因为历史技术方面的知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现在学校教育传授的历史课程中,学生所接触的知识更具有局限性特点。教学方法是决定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转变教学思维可实现教学方式创新改革,为学生创设更为精彩的学习课堂。引入项目教学法,不仅体现了历史教学改革方向,也是实现学生专业知识水平提升的保障,成为当代高中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教师要深入理解项目教学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学习思维,从而体现出新教学方法的应用价值。“理论+实训”是现代教育体制的新模式,借助理论指导实训工作,以实训验证理论知识,进而促进历史专业教学的一体化发展,这些都是带动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引导者,必须从多个方面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促进历史教学体制优化改革。高中教育在社会人才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历史是一门融合历史、人文、文化等多种元素学科,重视历史教学是高中学校教学发展的一部分。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引入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缺陷,体现出新课标改革理念。教师要尊重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按照历史教学大纲拟定课堂教案,以项目教学法带动教学模式创新,实现教学质量水平提升。鉴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教师需积极引入新方法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推动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实现优化改革。

4结论

总之,文化素养是学习历史不可缺少的条件,只有具备了文化素养,才能深入地学习与理解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更为有序的学习平台。历史文化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成效,历史阅读、方法革新等方面,不断优化现有的教学模式。

作者:王泉水 单位:衢州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张美凤.科任教师需涵养“班主任情怀”[J].班主任之友,2009,(9).

[2]胡晓.德育课程中历史教学的困难[J].思想•理论•教育,2006,(6).

[3]张凤飞.论历史教育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6,(2).

篇10

关于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的区别

课程标准是从具体学科出发,按照学科教学规律规定的关于教育过程应该满足的标准,解决的是“如何教”的教育问题。学生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这一要求,按照学生发展规律,规定的学生在一定教育经历后其必须拥有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问题。基于这样的目的,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涉及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1]。

纵观全球学生核心能力素养,有两个标准比较著名:一是21世纪学生能力框架(Framework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2],二是共同州能力核心标准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图1 21世纪学生能力框架

图1是21世纪学生能力框架,包含学生能力框架和支持系统两部分。能力框架包含“生活与职业技能”“学习与创新能力”“信息、媒体和技术能力”以及“核心科目和21世纪主题”。

国外的一些学生核心素养标准值得我们借鉴,但是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作为教师教育者,一方面要自己了解和研究核心素养的基本体系,另一方面在教师的学习和研修中,不仅要给理念,更要给老师一些实际的方法、模式和工具,去帮助教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思维导图和概念图就是这样的工具。

思维导图与概念图的特点和区别

概念图最早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等发明,是一种能形象表达命题网络中一系列概念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的图解,主要是作为一种学习技术。概念图的结构主要由节点和带有标签的连线组成。节点是表示某一命题或知识领域的概念,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思维导图是美国的东尼・博赞针对原来线性笔记存在的问题而发明的一种笔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焦点集中,思维导图一般要有中心图像,就像树的根;层次分明,因为使用分支图式,促进使用者从一种全局和整体的视角思考问题;使用关键词,方便记忆,提炼问题关键所在。

思维导图与概念图的区别,一是思维导图要有中心思想,呈树状图形,而概念图有可能只是呈现概念间联系,无法在图中找到核心思想。例如,图2是物理中三态变化的概念图,与思维导图相比,这个图是找不到核心思想的,也不是从中心到四周呈发散状的树状图形。气态、液态、固态是三个并列关系的概念,没有上下位之区别。二是概念图中概念之间的联系一般会通过连线上的标签明确表示,或者概念之间有明确的上下位或者包含关系,而思维导图主要是激发思维和整理思维使用,对节点间关系的要求不太严格,很多节点之间有可能只是关联关系。

图2 固、液、气三态变化概念图

利用思维导图与概念图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论基础

1.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理论

奥苏贝尔认为,人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学习,影响学习最主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掌握的知识。当学习者产生有意义学习的意向,并把所要学的新知识同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时,有意义学习便发生了。而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认知结构。所谓认知结构,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起的事实、概念、命题等构成的。新内容要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需要一种工具能够表示知识体系中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

2. 思维可视化

思维可视化来自于国外视觉学习和视觉思维的概念。视觉思维是一种学习风格,学习者对于以图形图像表示的思想、概念较之文字表征能有更好的理解。研究表明,大部分的学生属于视觉思维者。视觉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澄清思想,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思想和概念是如何相互连接的,因此,学生能够更顺利地组织和分组繁杂的概念。新概念与原来概念发生链接关系时,新概念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同时,在视觉思维条件下,学生也更容易发现一些概念间潜在的关系。

利用思维导图与概念图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模式

根据课堂研究和文献梳理,笔者整理出一些供师生在课堂上使用思维导图和概念图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模式。

1. 作为教师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搭建认知支架

教学过程是一个有意义的建构过程,也是学习者不断激活原有认知图式,扩充和调整新的认知图式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思维导图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促进认知和语义建构的脑力工具。借助它,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认知框架,并以此作为认知发展的支架[3]。

2. 作为学生学习策略,学生自主建构学科核心概念体系

国外很多思维导图工具,例如,Inspiration,提供了大量各学科的思维导图模板,这些模板其实是很多学科核心概念形成的思维框架。模板分为语言艺术类学科模板、自然科学类学科模板、社会科学类学科模板和思维与计划模板。以社会科学为例,图3展示的是历史学科中归纳历史事件的模板。由于是国外软件,原模版为英文,笔者对其进行了简单翻译。对于一个历史事件的归纳,涉及事件的背景、原因、人物、过程以及事件的影响。

图3 历史学科思维导图模板

图4 实验报告模板

图4所示的实验报告模板非常清晰地展现了一个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目的、实验假设、实验材料、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实验结论。模板甚至给出提示:实验结果要包含实验数据图表、实验结论是否支持假设、是否存在某些因素影响数据有效性等。

3. 作为学生的协作学习策略,支持合作探究与建构

以一节高中历史课为例,该节课是历史必修二的内容,主题为“开辟新航路”。教师采用了学生协作学习、合作制作思维导图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了解新航路开辟过程中的基本史实,理解葡萄牙、西班牙在16世纪海上争霸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

具体做法是:教师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分别代表葡萄牙和西班牙两个国家,以世界杯赛事为比喻,两国的海上竞争相当于一场世界杯。通过分组合作与交流,梳理新航路开辟的时代背景,两国海上争霸的过程,以及对历史的影响,最后将其合成统一的新航路思维导图(如图5)。

这种做法实际上是给学生一个学科思维框架,也就是如何对一个历史事件进行分析。

图5 学生分组合作最后完成的思维导图(略图)

4. 作为评价工具

学生的概念图会体现出学生对概念层级、概念内涵与外延大小等方面的错误认知,教师可利用概念图对学生的概念理解与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

以一节历史课为例,本课内容为宗教改革,教师设计一个自由拼搭课堂练习(如图6),主要内容为教师给出本课涉及的很多概念,要求学生根据概念的上下位和包含关系,将概念组合成图。教师通过学生的拼搭,可以清楚地发现学生对课程概念的认识。这个练习的答案并非只有一个,采用的是非常开放的评价方式。

图6 自由拼搭学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