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突发事件法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2: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应对突发事件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应对突发事件法

篇1

关键词: 突发事件管理制度;法律不足;危机意识

中图分类号: X507

1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特色

该法的特色主要在于:重在预防、关口前移;既授予政府充分的应急权力,又对其权力行使进行规范;对公民权利的限制和保护相统一;认识到问责制度对提高处置突发事件效率的意义;突发事件应对制度的相关观念及概念的变化,体现了立法机关以及政府相关部门观念的逐渐转变。

2 《突发事件应对法》在实践中的不成熟

(1)领导机制不具体。

我们调研发现,南京市很早以来就成立了扫雪防冻指挥部,负责每年入冬以来的扫雪防冻任务,并且形成了惯例,在处理此类气象突发事件时相对熟悉。设立突发事件指挥部不是《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以来才有的事情,而是各地方在常年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所以《突发事件应对法》应当着眼规定的领导机制是将领导机制细化,将权力、权利、义务等以制度化的形式确立下来。而该法仅仅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由本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根据实际需要,设立相关类别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

通过与南京市扫雪防冻指挥部李宜武副指挥长的交谈,我们发现南京市每年的扫雪防冻预案尽管常改常新,但是并没有将各组成部分的职能规定细致,尤其是没有将指挥部成员的权力、责任固定下来。只是在每年召开的扫雪防冻协调会上由指挥长(副市长级)、副指挥长(市容局副局级)进行分配,更多强调的是由指挥部分配任务,而非各自履行法律规定的自身职权。权能不清可能会造成工作人员不明了份内职责,导致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缺少自救意识和自救方法,造成损失。同时可能会造成官员的滥用权力,也不利于民众利益的保护。

由于中国传统以来都有过分重视行政的习惯,形成了出现事件首先大家开会讨论一下,然后采取对策应对。这种方式往往会错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最佳时期,例如震后72小时“黄金时间”。拿今年大雪灾为例,一台大型扫雪设备在经过层层协调之后才加入南京长江大桥的除雪任务中。这延缓了南京城内外交通进出恢复便利。

从另外一方面来看,突发事件的应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经验积累以及前人总结。突发事件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因此领导机制不细化反给予了决策者灵活决策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

这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制度的未细化,却在实践中可能带来危害。因为决策者们的每一项关于突发事件处置的决策关系到的都是群体的利益,最终落脚点是社会公共利益。如果没有赋予决策者自由裁量权,瞬息万变的灾害将侵吞社会的财富;如果不对决策者进行限制、过于自由也不利于保护群体利益。《突发事件应对法》只是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根据该条,国务院应该制定相关的行政法规,进行确权。

(2)协调机制不清晰。

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在突发事件应对时的协调往往会出现问题。现代的政府部门之间工作内容具有相对独立性,突发事件的产生涉及多个职能部门,这就必然需要政府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在平时,只要处理自己的问题而不用顾及其他;在进行合作时,如何协调却成为了一大问题。在今年年初的大雪灾中,南京市的各个部门虽然在扫雪防冻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之下,分工进行工作,但协作不畅导致一些环节出现问题:比如说调运扫雪装备的车辆往往不能第一时间赶赴除雪现场。究其原因,在于缺乏制度层面上较为详尽的规定,缺乏各地相应制定的详细的应急预案,缺乏实践中熟练的配合演练。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其他单位应当服从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配合人民政府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做好本单位的应急救援工作,并积极组织人员参加所在地的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实践中,各地政府应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加具体的地方性法规,各相关部门也应当根据国家设定的应急预案样本制定相关详尽的预案以供参考。

(3)技术支持、物资储备不到位。

应急技术支持对于不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突发事故都必不可少。由于现代社会公共危机的复杂性和危害性进一步加大,先进的技术手段成为了必须。我们在进行调研的时候发现,在对长江大桥进行的除雪过程中,虽然拥有进口高级扫雪车却没有能够发挥其作用,最后撤离了大桥。这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延误了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另一方面,技术的支持是应对突发事件是高效率的基础,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另一方面,关于技术方面的投入不当,反而会使政府难以运用各种先进技术进行高效率的突发事件快速处理。问题就在于怎样使得必要的技术支持能够时刻保持状态。而不致今年南京在处理大雪灾的时候出现扫雪装备年久失修的现象。

经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南京市受雪灾影响最大的就是道路交通情况。在南京大雪的第一天,全南京用于扫除道路积雪的工业用盐告罄(只是撒在桥梁、隧道、陡坡等地段),后来紧急从安徽等地调运才保障了南京扫雪的顺利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应急物资储备不足的问题。在大雪灾这种跨省市、影响地域极广的突发事件面前,从外部调运的这种补救措施显然不是最佳的方法。当然,物资的储备与保管在平时也是一个问题。一方面,储备不足、保管不当会造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方面,囤积过多的应急物资其保管又会花费不菲。

不论是统一指挥的领导机制还是复合型公共危机管理的协调机制,都应该将其变成突发事件应对法律制度中制度化的东西。制度化的优点就在于用文字的形式固定权力、权利、义务,使得行政机关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只有在法律的规范下政府下才能正确有效地进行危机管理。《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地方政府进行公共危机管理提供了法律支撑。同时这类具有指导意义的东西不能没有具体的规定,否则会造成实践运用中的脱节。我们认为,将突发事件的一些重要的原则进行制度的细化、进行“度”的把握、进行法条层面的确认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帮助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的有效率;并且使得官员不能恣意妄为,保障了民众的集体利益;不论是从法律制定的角度还是从适用法律的角度都能够体现立法的宗旨。

3 应对对策的建议

(1)制定行政法规,界定官员权能,明确协调机制。

没有将其职能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到法律中去,与该法宣示的确权、限权的原则与立法特点互相矛盾,这可能会为官员提供机会,将会不利于保障民众的生命财产利益。即使没有实行危害他人权益的行为,其自身的错误行为(比如一些错误的决策)也可能会被其解释为合理行为而逃避责任。同时,明确职责,在事件发生时就可以视其是否是作为,这也成为了依问责机制进行问责的根据。

在依照《突发事件应对法》相关精神制定地方各部门的具体规章时,也应当将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划分清晰。可以由省市一级制定专门的协调机制指导意见,也可以将协调机制的设立放在各部门的预案中,以便发生情况后立时适用。在规定中,必须要强调日常的协调演练,并且以事后问责的形式(若在事件发生后出现问题,追求平时没有认真贯彻规定的官员的责任)强调日常的重要性。

(2)将“重视技术”从观念转变成行动;将“物资储备”从松懈转变成常规。

各地政府都普遍意识到技术在处理突发事件中的重要性,可鲜有做到位的。究其原因是不作为:疏于对于关键装备、高技术装备的平时养护,装备无法保持在应有的工作状态。拿南京而言,即使是百年一遇的大雪,扫雪车买回来就是要用的,应当在每年的固定时间里调试、适用,保障其效能。

同样的问题出现在物质储备中。一方面应该根据南京地区历史上的降雪量结合城区特点,稍微多一些的储备用业用盐,以保障在使用时没有障碍,不会短缺。在保管时,也应该有专门机关、专人保管。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常规,常备不懈。

(3)增强危机意识,提高防灾救灾水平。

基层各部门往往主动自救的意识不够强,并且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相关内容知之甚少。基层的行政机关没有主动进行防灾救灾的意识。由于自上而下的防灾意识薄弱以及处置措施的滞后性导致了首次突发事件的严重损失。成本意识不强烈,在平时预防以及事后处理时往往不考虑成本因素,总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导致防灾成本大幅上升,使得资金日趋紧张。同时,相关部门也没有成立相应的成本核算组织进行预防、处理的成本核算,算出最低的成本,从而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突发事件处理。

参考文献

[1] 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应松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4.

[3]刘长敏.危机应对的全球视角――各国危机应对机制与实践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4]韩大元,莫于川.应急法制论: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5]苗兴壮.突发事件应急静态系统建构[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汪永清.《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几个问题[J].中国行政管理,2007,(12).

[7]戚建刚.《突发事件应对法》对我国行政应急管理体制之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07,(12).

篇2

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服务、为民解困”的民政工作宗旨,认真贯彻“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生产自救”的救灾工作方针,急灾民所急,帮灾民所需,解灾民所难,及时对灾区困难群众给予救助,解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问题,确保灾区群众人心稳定、社会稳定。

二、自然灾害类别

自然灾害具体分类为:主要包括干旱、洪涝、暴雨、暴雪、高温、冰雹等气象灾害;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突发灾害。

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视为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群众给予重大自然灾害临时生活救助。

(一)发生水旱灾害,暴雨、干旱、冰雹、雪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造成全市或某一县级行政区域内,死亡5人以上;紧急转移安置2万人以上;倒塌房屋2千间以上。

(二)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造成全市或某一县级行政区域内,死亡3人以上;紧急转移安置2万人以上;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2千间以上。

三、救助对象

救助对象为因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原因,造成无房可住、无生产资料和无生活收入来源的“三无”困难群众;因灾致贫和因灾致病的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对象具体界定如下:

1、因重大自然灾害造成家庭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和房屋受损严重的农村困难群众;

2、因重大自然灾害造成家庭生产资料受到破坏,无法正常生产,无收入来源的农村困难群众;

3、因灾致贫或者因灾致病的城乡困难群众;

4、因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和房屋受损严重且无经济来源、生活困难的城镇困难群众;

四、救助金额

根据救助对象生活困难原因、种类及实际困难程度等因素,进行分类施救,采取不同标准施行救助。救助对象的救助金额原则上确定为:

1、因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原因,造成人员死亡且家庭困难的群众,实施临时生活救助。

2、因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原因,造成重大伤病且家庭困难的群众,实施临时生活救助。

3、因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原因,造成房屋倒塌或严重受损且家庭困难的群众,实施临时生活救助。

4、因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原因,造成生产资料受到破坏,无法正常生产,且又无经济来源的困难群众,实施临时生活救助。

5、城乡低保家庭成员中因患重大疾病,经城乡合作医疗组织报销,民政医疗救助后,还存在大额自付医疗费用(一般在5万元以上),实施临时生活救助。

一个家庭原则上一年只能享受一次临时生活救助。无论因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群众,还是因灾因病致贫的困难群众,一年内先后出现符合救助条件情形并申请不同类别救助的,全年累计救助金额不超过10000元。

五、救助资金筹措与管理

市级设立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临时生活救助专项资金,在市民政局机关帐户中设立临时救助专户。今年在救助专户中安排福利彩票公益金50万元,市级财政筹集50万元,作为临时生活救助的启动资金。从明年开始全面开展各项救助工作,救助专项资金主要来源:

1、每年由市本级财政安排100万元作为救助专项资金;

2、每年在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拿出10%的资金作为救助专项资金;

3、每年将一部分社会捐助资金作为救助专项资金;

4、积极向省上争取资金作为救助专项资金;

临时生活救助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严格执行专款专户、封闭运行的方式,不得转移、挪用、挤占临时生活救助资金。

六、救助资金的发放

重大自然灾害及公共突发事件临时生活救助实行属地原则,动态救助的办法。救助资金发放原则为:

(一)在某一县级行政区域内,因遭受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造成灾区生活困难的群众,按照个人申请、民主评议、公示、乡镇审核、民政部门审批的程序,由县级给予临时生活救助,在县(区)级专项资金中发放临时救助生活补助资金。

篇3

现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通知》(〔〕62号)转发给你们,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认识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重要性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对应急管理工作实践的总结和升华,揭示了应急管理工作的内在规律,规范了应急处置的流程,是应急管理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认真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于加强应急管理,依法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各地、各有关单位要集中力量,全神贯注,切实把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作为当前政府工作的一项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科学部署,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进一步提升应急管理水平和依法行政水平。

二、加强培训宣传,营造突发事件应对法贯彻实施的良好氛围

各地、各有关单位要按照〔〕62号文要求,认真组织学习活动,确保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深刻领会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精神实质,深入了解、熟练掌握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各项规定。省、市行政学院举办的有关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要将突发事件应对法纳入学习研讨内容。各级行政机关组织的公务员培训,要增加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内容。各地要对城乡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同志和从事应急管理工作的人员,加大突发事件应对法学习和培训,推动相关规定和要求在基层得到全面落实。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围绕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背景、主要制度和贯彻实施情况,结合各地、各有关单位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新举措、新成效、新经验进行宣传,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正面引导。各级普法主管部门要将突发事件应对法列为“五五”普法的重要内容,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普及,使广大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全面了解这部法律,积极配合、大力支持政府开展的应对突发事件各项工作。

三、加强制度建设,确保突发事件应对法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了一系列应急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要贯彻实施好这部法律,使各项规定落到实处,需要制订大量配套制度和措施。省法制办要会同省政府应急办等有关单位,结合我省应急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抓紧起草与突发事件应对法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争取在年上半年出台。各地、各有关单位要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有关精神,建立健全配套制度。

篇4

【关键词】突发事件 大学生 心理反应 调查 对策

近年接连几起震惊全国的高校突发事件给高校管理者敲响了警钟,这不但使陷入突发事件漩涡的高校人财物受到损害,引发形象受损、声誉下降等后果,还严重威胁着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也给大学生的心理埋了下长期无法祛除的阴影。

为了解突发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层面造成的影响,促使高校突发事件防范及处理机制的建立,笔者对辽宁省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做出分析,藉此展开研究。旨在为构建高校突发事件的防范及处理机制、健全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供参考。

对象和方法

调查对象。对辽宁省26所高校在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学生涉及本、硕各年级;学校类型涉及重点院校和一般院校,综合性高校和地方院校;专业学科涉及理学、工学、农学、林学、医学、文学、法学、哲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生身份有普通学生、班干部、院级干部和校级干部。

调查内容和方法。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对大学校园突发事件心理反应调查问卷》作为调查工具,利用电子和纸质问卷的形式开展调查。问卷分为大学生个人信息、大学校园突发事件情况调查、大学生安全意识评价、校园安保安全状况、大学生安全教育情况等5部分,共30题。

分析方法。所有问卷进行整理、统一编号,用Excel2007工具录入数据建立数据库,数据结果采用国际通用的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及分析

调查问卷个人基本信息。本次调查有效问卷共2075份,其中男学生有1083人,女学生992人。其中理科学生307人,工科学生828人,农林医科学生142人,文法哲学生274人,教育经管学生524人。

校园突发事件情况调查。在所在学校遇到过或听说过哪些校园突发事件的调查中,“宿舍被盗”、“遭遇扒手”、“自杀”这三项占据选项的前三名。不同性别、不同身份的学生对这三项答案的选择数据上没有差异,只有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答案差异显著(p0.05)。在校园突发事件影响的严重程度认定中,58.6%的大学生认为自杀、杀人或被杀影响最为严重,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重视,也折射出此类突发事件对大学生心理的巨大冲击。

35%的大学生认为校园突发事件发生后给自己带来的最大影响是心理阴影和情绪波动。在发生突发事件后,校方是否对周围的学生及相关人员做心理危机干预,是否及时进行教育或消除心理阴影的回答中,55%的大学生表示不清楚,只有29%的学生的答案是肯定的。在导致校园突发事件发生原因的调查中,学校防范措施差、学校管理有漏洞、大学生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差、学校安全教育滞后等分别占据了主要原因,而选择“大学生心理素质差”的学生比例高达33%,说明当今大学生心理层面的呵护急需加强。

安全意识评价调查。关于大学生个体安全意识的调查统计表明,74%以上的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校园安全的重要性不亚于学生成才,只有不足7%的学生认为校园安全不是很重要。71%以上的学生遇到校园安全事件时,会选择拨打110或向附近公安机关和保卫部门求助,而9%的学生面对突发事件时可能会“不知所措”;50%以上的学生获得校园突发事件的消息来源途径主要是通过同学交流或者网络媒体,而通过学校和家庭教育途径的却不足11%;54%的学生关注国内外校园突发事件的程度是一般,31%以上的学生表示关注的程度较大或很大,而15%左右的学生表示平时关注突发事件的程度很小。

总体来看,大部分学生安全意识较强,但是直接信息来源较少。少部分同学对突发事件没有清醒认识,甚至缺乏危机意识。大学生整体对校园安全相关信息的认知度还不高,应对危机的认知程度差异较大,在学生身份、年级、专业、地域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理工类、文史类学生的安全意识普遍低于医学类和管理类学生。

校园安保安全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7%的大学生对学校有关校园安全措施管理制度以及保安管理制度完全不了解,60%的大学生有点印象。40%的学生认为大学校园总体治安状况比较好或者一般,有10%左右的学生认为不太安全或者非常不安全。55%的同学表示不会使用学校的紧急求助设施,只有12%的学生认为学校介绍过使用。平时能看见学校安保人员巡逻校园的学生比例约有75%,而表示“能经常看见,很负责任”的数据比例不足10%。

安全教育情况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影响校园安全最重要的因素是个人认知、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家庭影响四个主要因素。67.5%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为校园突发事件负主要责任,表明学生对学校抱有重要期望;51%的学生表示学校组织过系统的安全教育,但流于形式,只有13%的学生认可自己学校组织的不错,这些数据暴露了学校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上存在的缺陷。超过7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大学生生命安全(行为)教育的课程,认为不必要的学生比例不足5%。从学校角度看,65%的学生认可最有效的预防校园突发事件发生的途径是安全类课程,其次是健全制度、影视图片宣传、案例或研讨会等途径;从家庭角度看,75%的学生认为父母教导能够有效预防校园突发事件,认可亲属言行也能影响到效果的学生比例只有39%;从社会角度看,51.8%的学生认为制度法规是预防校园突发事件最有效的途径,其次是社区宣传、影视传媒及他人影响。

调查结果的思考

调查中所见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突发事件的认识是正确的,面对突发事件都能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尤其是研究生和大三、大四的学生一般已经适应了学校的生活,其心理相对较稳定。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积极调整心态面对问题。但也存在以下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一是目前高校中缺乏科学的、健全的制度防范校园突发事件发生,即常态下防范突发事件的机制及应急处理体系还不完善,机构组织松散,人力、物力投入不够,责任分工不清晰,使突发事件一出现常常导致被动应付、危机公关的局面。

二是学校的安全教育以及应对突发事件方面的教育才刚刚起步,学校安全教育的内容和体系还没有建立健全,调查显示,有些学校并没有将突发事件应急知识教育纳入大学生教育内容,更是缺乏防范危机事件的演练。

三是大学生在应对突发事件的安全教育基本知识方面还存在比较明显的欠缺。大学生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思想和心理还不成熟,有相当多大学生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情绪不够稳定,不具有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危机意识,不能够用辩证的思维来分析和对待危机,缺乏分析和决策能力,需要以后重点关注和加强教育。调查反映出大学生对加强安全基本知识教育的呼声较高。

对策与建议。从我们的调查来看,在大学生中开展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调研和进行突发事件安全知识的教育及培训,既是大学生发自心灵深处的真切呼唤,也是促进其健康成才的发展需求。怎样在大学生中开展应对突发事件的安全教育及培训,是一项需要深人调查和思考的远大工程。

要建立和完善科学化、法制化的高校公共安全机制,包括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突发事件前、中、后的大学生心理干预机制。基于此项调查,为有效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合理处置高校突发事件,同时减轻类似事件发生对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应激,降低对社会和高校带来的危害和损失,实施高校突发事件的防范机制建设已势在必行。

要完善高校安全教育体系,开展全面、完整的安全教育。强化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尤其对大学新生要进行系统地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危机认知度,对突发事件做好心理准备,提高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及自救互救能力。

篇5

关键词:突发事件;公民知情权;保障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3-0258-01

1 对突发事件与知情权的解读

1.1 关于突发事件的涵义与特征

对于突发事件,在国际上与其相近似的概念是“Public Emergency”,欧洲人权法院将其解释为“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机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欧洲人权委员会认为它必须是现实和迫在眉睫的。影响波及整个国家、全社会生活继续受到威胁、危机或危险必须是异常的,已至于采取正常措施或限制办法已明显不足以控制局势。 在我国,非典疫情没有爆发之前,我国法律体系并没有对“突发事件”作出明确的界定,公民也没有对突发事件给予高度的重视。而在最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指出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这可以说是立法上对突发事件做了明确的界定。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突发事件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突发性:突发性可以说是突发事件最显而易见的特征,突发事件的发生让人猝不及防,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其爆发的时间、地点、方式、种类以及影响人们的生活程度远远超乎人们想象。例如,我国的“非典”疫情,美国的“9・11”事件。它们的发生让人没有丝毫的思想准备,具有突然性以及极大的不可预测性。对于事件的爆发,要求人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反应,作出最有效的应对。

(2)紧迫性:在突发事件爆发之时,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突发事件在时间上的紧迫性特点,由于它的爆发给人们带来巨大的震撼,是人们所不能想象的,要求人们必须对突发事件作出最快的反应,否则,它带来的后果就不堪想象,将会给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带来巨大灾难。

(3)广泛性:这意味着突发事件在爆发的范围上具有广泛性。由于突发事件的爆发难以预测,爆发时又具有紧迫性,致使在很短的时间内很难控制局面,导致突发事件的发生覆盖性较强,影响范围广泛。

1.2 知情权的涵义

知情权一词源于英文“the right to know”,由于翻译的不同,有的称为“了解权或知悉权”。作为一项法律上的基本权利,学者们普遍认为知情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学者指出“广义的知情权,是指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依法所享有的对于国家机关、公共机构或者其他公民、法人、非法人组织要求公开信息的权利,以及在法律不禁止的范围内不受妨害地获得各类信息的自由。” 我们从这个广义的定义可以看出,广义的知情权不仅包括不平等主体之间的知情权,即公法上的知情权,还包括平等主体之间的知情权,即私法上的知情权。而对于狭义的定义,“是指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依法对国家机关要求公开某些信息的权利,和不受妨害地获得国家机关公开的信息的自由”。 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狭义的知情权就是所谓的公法上的知情权。本文所采用的也正是狭义上的知情权。

2 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对公民知情权保障的价值分析

公民知情权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格外的耀眼,在信息时代,人们要是失去了信息,就等于失去了自己的眼睛。尤其是在国家、社会、公民面对突发事件时又是那么的重要。在这危机关头我们来谈知情权就更容易理解其深刻的涵义,也更容易把握对知情权保障的价值。

首先,从公民自身权益角度来看,在突发事件中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同时就是在保障公民自身的合法权益。有位学者说过“责备人民在权利上睡着,应先让人民知其有权利;责备人民违反义务,应先让其知义务所在。” 知情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它的实现结果在于获得某些信息,可以说知情权的实现是其他权益保障的前提,也正是这些信息对于公民其他权益的保障起了基础性作用。这种基础性的作用在国家发生突发事件时犹为重要。我们知道,突发事件来临之快,范围之广以及结果之严重,往往使人们陷入恐慌,在慌乱之中不但难以做到最大限度的保障自己的权益,而且极容易因听信谣言而失去保护自己权益的最佳时机。政府通过可靠、准确的信息来满足公民对突发事件的认识,满足公民“知”的权利,这样,公民可以在信息真实、信息对等的条件下保障自己的权益。

3 我国突发事件应对中保障公民知情权的构想

知情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已成为当今国家的基本理念。保障公民知情权是国家建设中的应有之义。公民知情权在国家发生突发事件时的重要性也凸显知情权的重要法律地位。那么,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如何保障公民知情权就显得尤其必要。笔者主要从以下几点来考虑:

政府与公民之外的选择――新闻媒体的介入。在现实生活中,正是由于新闻媒体具有传递信息的使命,同时它的及时性、公开性以及高效性,使得新闻媒体一方面作为保障公民知情权的手段,另一方面使得新闻媒体承担了舆论导向作用。

对于政府而言,新闻媒体一方面是在作为政府权力的监督角色,而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利用新闻媒体来协调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政府应当给予新闻媒体更大的报道新闻自由的权利,因为新闻媒体的自由度越大,获得的信息就越多,传递给公民的信息也就越多,公民了解突发事件的信息越多,越支持政府的行为,最后就越容易解决突发事件。

当然,政府对于新闻媒体的报道还是有一定限制的,比如,政府要明确新闻媒体报道信息的范围,规定新闻媒体报道信息的程序,坚决杜绝新闻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时夸大信息或者传递不真实信息,误导公民。新闻媒体应当独立的承担自己的角色,既不能受公民小道消息的影响,也不能仅仅成为政府的工具,要在政府与公民之间寻找到适当的位置,为突发事件的解决起到应有的作用。

4 结语

突发事件一词现在已经不为人们所陌生,正是由于其发生的突然、范围的广泛,后果的严重,在它发生的过程当中,人们更加呼吁要保障自己的知情权。这一特殊时期的知情权一方面保障了公民自己的合法权益,一方面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们仍坚信随着我国民主与法治的不断发展,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逐渐成熟,以及公民自身法律意识的提高,对待今后的突发事件,我们公民的知情权会得到切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韩大元,莫于川.应急法制论――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237.

篇6

O雯( 1983―) ,女,助教,河南新乡人,本科,研究方向:德育教育。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民办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由于民办高校办学时间不长,办学经验不足、管理模式不完善,加上政治经济因素等方面的原因,民办高校突发事件频发,不但严重影响民办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影响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研究民办高校突发事件的基本特点及成因,探索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有效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突发事件;民办高校;应对机制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各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与发展问题相伴,经济与社会矛盾交织,各种利益诉求不尽相同,潜在社会矛盾日益增加,各类突发事件不断出现,被誉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也深受影响,高校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伴随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民办高校的数量、规模和质量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提高国民素质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有效地缓解了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在民办高校快速发展的同时,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不断攀升,民办高校发展受到严重威胁,有的民办高校甚至受到“毁灭性打击”。因此,民办高校必须正确认识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性,把应对突发事件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来加以重视。

一、高校突发事件概述

(一)突发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于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对突发事件的定义进行了全面描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1]。同时,按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等四个等级。

(二)民办高校突发事件。高校突发事件主要是指由自然、人为、社会政治等原因引发的,突发在高校校园内或者是涉及主体为高校师生的在校外突发的事件,并影响、冲击或者危害高校正常的教学、工作、生活、学习秩序造的事件。所谓民办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在或涉及主体为民办高校师生的事件。

二、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突发事件的异同

(一)共同点。无论是民办高校还是公办高校,均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均为国民教育发挥重要的教育引导作用。在起因上,均以涉及学校为主体的突发事件,都符合突发事件的定义,受害群体都为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在结果上,都对学校产生很大影响,危机学校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秩序,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影响社会稳定。

(二)不同点。民办高校突发事件与公办高校突发事件相比,因办学主体、办学模式等方面的不同,而具有其独特的个性。主要表现在:

1.危机学校生存。民办高校的突发事件往往影响到民办学校的发展,甚至导致学校遭受“灭顶之灾”。民办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除了受到国家政府部门的整治,还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民办高校突发事件是由投资方埋单,一旦突发事件,会直接影响学校财务收支,从而影响学校发展。

2.危机学校招生。民办高校的招生,都是学校考多年积累的名誉招来的,一个学生的情况如何,直接影响整个地区的招生工作,容易引起连锁反应。招生受到影响,学校不能发展,逐步失去竞争力而无力存活。

当然,民办高校在师资力量、学生素质、政府重视程度、影响力等方面,都和公办院校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民办高校突发事件在成因、表现形式和应急管理上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三、民办高校突发事件概述

(一)民办高校突发事件的突出特点

1.源头多。突发事件一般是由细微的事件引起而发生的,对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方、方式、规模、影响程度都是无法预测、始料未及的。当前,我国民办高校随着教育改革的进程,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呈现多元化趋势,如师德、学风、招生、就业、后勤、人事管理、学生管理等均本受关注,一旦出现问题,极易引发不稳定事件。

2.影响广。一方面,当前大学生主要以95后为主,强调自我的个性张扬,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好,更加追求自我意识的表达,引发的各种矛盾较多。另一方面,人们对于民办高校的信任度还相对不足,民办高校突发事件处理不及时或者不得当,在新媒体时代,一点细微的民办学校事件,经过媒体的快速传播,就会引起家长、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产生持久性的负面影响,从而容易引起民办高校办学的恶性循环。

(二)民办高校突发事件的有关成因

1.宏观因素。高校一直都是这些西方敌对势力渗透的重要场所,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当代大学生进行渗透和腐蚀,比如网络、讲座、论坛、宣传页等。特别是利用国内外发生的热点事件、重大事件,或者特殊敏感时期,制造不稳定因素,引发高校突发事件。加之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涌入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标准受到较大冲击,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在享受获取信息快捷便利的同时,也更容易的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这些都给高校的安全稳定带来巨大隐患,也成为突发事件的导火索。

2.自身因素。一是经费投入不足,政府支持力度很小,融资渠道不畅通,导致民办高校自身发展遇到瓶颈。二是民办高校管理层不稳定,教职工流动性大,教师认同感不强等多方面综合原因,导致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三是民办高校历史沉淀不够,文化底蕴不深,校园文化却缺失,进一步家具民办高校不稳定因素的形成。

3.学生因素。民办高校学生常给人以素质偏低,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的动力、缺乏生活常识和法制观念等印象。长期学习生活上的不良习惯,形成自我约束能力不强、价值观不正确,性格偏激张扬等特性,导致多发。但其实民办高校大学生身上往往具备了我们很少关注到的优良特点,如果不正确看待,因材引导,由自身问题引发的校园突发事件会越演越烈。

(三)民办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领导不重视。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事关社会稳定大局,事关学校发展大计,但由于教育主管部门监督不够,民办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民办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欠缺。一方面是教育主管部门文件发了很多,没有追踪落实,使得民办高校的齐抓共管联动机制不能够发挥领导作用。另一方面,民办高校投资方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机构人员设置配备不到位,不能有效发挥监督保证作用。同时重视程度不够,对上级部署落实不到位,直接影响安全稳定工作的落实。

2.制度不健全。有些民办高校,不按照国家要求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日常管理制度,安全治安制度不完善,师生诉求渠道不通畅,检查督导不到位,加剧突发事件发生几率。有的民办学校各项措施制定的很多,督导落实的很少,成了一纸空文挂在墙上。同时,很多民办高校没有严格落实在责任制和责任追求至,安全稳定工作职责只存在于口头上。

3.保障不到位。民办高校出于办学经费原因,低配保卫机构,人员精简,办公场所不单独设置或不设,而且没有安全稳定专项工作经费,使得安全稳定工作不能有序开展。同时,校园安防器材配备不到位、校园交通规划不合理,安全警示标示不科学,易燃易爆物品管理部完备,信息安全监管技术不成熟等,使得突发事件发生后不能的到及时处置。

4.教育不规范

一是安全教育不丰富。学校不能把学生日常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落实到位,压缩学生在校时间,只顾文化课教学,导致师生教育不到位。二是岗位培训不到位。民办高校领导层不能够重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性,不安排相关岗位人员参加各类应急管理培训,人员素质达不到岗位需求,严重影响突发事件爆发后的应急处置。四、民办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

(一)预防机制

1.预防机制的重要性

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突发性,无论是自然因素还是认为因素引发的突发事件,无一例外都是有小矛盾的不断积累沉淀,由小到大,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因此,可以看出突发事件还具有可预防性,只要及时发现潜在的矛盾和隐患,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预防机制,有利于从根源消除引发突发事件的不稳定因素,切实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2.排查化解机制

建立健全矛盾的排查化解机制有助于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并做到早化解、早处理。排查机制可事先对一些可能存在的隐患做到全方位的了解,可以建立定期排查和不定期排查,抓提排查和公事性排查等,并根据排查结果制定详细的化解措施,把影响学校安全稳定的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3.应急预案机制

应急预案在突发事件爆发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人云:凡事预则立。在民办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中,建立事前预案,实施分类分级别反应,完善应急保障机制,健全危机全程监控体系,做到四阶段应急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合理。同时,做出应急预案后,要进行全方位评估和应急演练,在演练过程中,发现应急预案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并进行预案的修订和补充,切实发挥预案的应急联动指挥作用。

4.应急保障机制

民办高校在构建全过程、全系统、全方位的应急管理体系的前提下,做到事前预防为主,事中快速反应,事后全力恢复的工作模式。这就需要民办高校要站在学校的发展大局,把突发事件应对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贯穿于学校建设发展各项工作的始终,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不断加强后勤保障,构筑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切实保障应急管理体系顺畅运营。

(二)应对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领导机制的建设和应急机构的建设十分重要,认真执行一岗双责,强化应急指挥部门建设,夯实职能部门基础,不断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创新工作斯洛,拓宽工作渠道,积极探索有助于保证民办高校校园安全稳定的有效途径,逐步形成有组织领导、有分工合作、有协调联动的突发事件领导管理体系,切实维护民办高校和谐稳定的发展局面。

2.加强教育管理

通过分析突发事件的成因,我们可以明确得知,加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性和突出作用。民办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相对偏低,这也就要求民办高校教育者必须面对这一实际情况,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形成适合民办高校学生的思政课体系。另一方面,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提高到战略高度,凝练具有民办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切实发挥校园文化在应对突发事件中不可替代的文化育人作用。

3.加强队伍建设

针对目前民办高校的及实际情况,一方面可以通过提升教职工的福利待遇,完善晋升发展渠道来增强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教职工的集体荣誉感,从而吸引人才,形成人才集聚效应,实现学校与教职工的双赢。另一方面加强应急管理队伍的培训,选拔相关人员参加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应急管理培训,提高应急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积累应急管理经验。(作者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课题《民办高校发事件的应对机制研究》(HMX20140304)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9号,新华社,2007年8月30日

[2]李余华,李黎青,丁贵阳.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处置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3]张栋伟.对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思考与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4).

篇7

[关键词]高校;事件;思想政治;教育;沟通

伴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每年进入高校的人数也不断的增多,高校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随着社会的多元化,人们的思想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学校环境都变得越来越复杂,高校突发事件频频发生。然而,现今社会和高校应对突发事件办法很少,应对的机制也不健全。在此背景下,亟需一种好的方法和一种健全的机制来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思想沟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将其引入到高校应对突发事件中,帮助老师学生找到合适的途径进行思想沟通,将帮助高校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

一、思想沟通介入突发事件的必要性

思想沟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信息传递的有效途径。发挥思想沟通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帮助高校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思想沟通介入突发事件的必要性研究,可以进一步明确思想沟通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环境的复杂性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很多,个人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都可能引发一些突发事件。由于高校人口密集、环境复杂,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不断、不良信息的进入等等都导致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影响。加之学校周围的闲杂人员较多极易引发寻衅滋事等其他突发事件。同时信息化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学生思想复杂的原因之一。综合以上种种因素,高校环境的复杂性使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增加,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高度重视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发生。

(二)突发事件对学生产生的危害

突发事件对大学生的危害小到影响其正常的学生和生活秩序,大到危害其生命财产安全。突发事件的发生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道德观念和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都会产生影响和冲击,造成大学生情感和行为的不稳定性。在此情形下,对大学生进行及时的思想政治引导是必不可少的。

(三)突发事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契机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切工作的火车头、牵引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对维持高校安全稳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突发事件尤其是重大的突发事件对学生的意识形态、身心健康和对学校的正常管理秩序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且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以及心理方面都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一旦处置的不合理轻则对高校的秩序产生隐患,重则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此时受教育者最容易领会思想政治教育者传递的有效信息,可以产生心理的共鸣。如果教育者可以和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思想沟通,那将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四)思想沟通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思想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换的必要途径,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高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思想沟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协调人际关系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各大高校中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通过思想沟通而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也可以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通过有效的思想沟通将危害降到最低。

二、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沟通途径及方法

(一)建立和健全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

1、加强大学生危机意识教育

目前各大高校对学生危机意识教育是很少的。如今我国各高校规模均处于扩大时期,高校大学生的人数快速增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人员与教师的比重虽然也在不断的扩大,但是由于高校对学生安全教育缺乏重视,对学生的安全防范以及危机意识缺乏思想引导,从而使学生在面临突发事件时不知所措为改变这种被动的现状各个高校应该开展一些专业的安全教育和一些特色的安全课程,加强学生的生命观教育以及危机意识,从而减少危机事件对学校和大学生的危害。

2、开展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引导

心理教育是利用心理科学的方法,教育者通过与对教育对象进行心灵的沟通,打开被教育者的心扉,对其进行合适的引导,将积极的、正确的心理和方法传授给被教育者,可以促使其心理健康。目前在各大高校虽然都设有心理咨询服务通道,并且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宣传不到位,以及学校和师生不重视,因此效果并不是很显著。为此学校可建立一些专门的机构,丰富思想引导的方式。

3、充分发挥学校各种媒介的作用

学校应该发挥高校存在的如社团,板报,校报,广播,校园网等媒介作用,对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进行广泛宣传,使学生耳濡目染,发挥其隐性教育的作用。

4、学校应组织对突发事件的演习

突发事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突发性,由于人们对其难以预测,往往使人难以预防。所以高校除了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及时地进行宣传外,还应及时的对突发事件进行有针对性的演习,这些宣传和演习不能只流于形式,而应该切实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安全教育当中。学校应该切实的设置和模拟一些突发事件的场景,使学生真实的体会到突发事件的氛围,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例如防震演习,防火演习。

5、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应对突发事件长效机制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个人的事,它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思想沟通,只有尽可能消除他们之间的沟通障碍,使安全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思想沟通畅通无阻,才可能使安全教育工作有效的进行。在沟通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关心学生的需要,寻求双方在思想沟通上的共鸣,从而平等的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而且教育工作者应该多多收集相关资料,积极寻求思想沟通的新途径并掌握一些沟通的技巧,对学生因材施教,更加有效的进行思想沟通。

6、加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前提。而这并不仅仅是思想教育团队人数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对思想教育工作者水平和素质的建设。目前,各大高校虽然都有较为庞大的思想教育团队,但是团队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甚至有些并不合格,绝大多数高校对思想教育团队没有长效有用的管理、培训和考核机制。思想工作者水平较低,对学生的了解不够,不能与学生进行有效合理的思想沟通教育。因此高校管理者应该着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教育,建立和健全培训和考核机制,培养一支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二)注重加强突发事件后的思想沟通

1、及时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

突发事件发生之后,不要刻意的对学生进行隐瞒,要及时地将事件的真实情况及对该突发事件的处理情况告诉学生,并在对舆情进行辨别的基础上指出流言蜚语的错误和来源,使事态向有利于事件解决的方向发展。同时可以利用多种校内媒体灵活机动地发表自主言论,通过一系列的学校媒体引领正确的舆论趋向。学校的领导也可以通过开会和慰问的方式加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

2、学校各部门之间加强沟通

各部门之间应该职责明确并且彼此之间应该加强沟通。学校安全教育工作不应该仅仅是保卫部门的工作,与学生的沟通也不应该仅仅是铺导员的工作。要保证长效机制的有效性就必须依靠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依靠,而不是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的相互推卸责任。只有将学校各个部门团结在一起才能够有效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危害。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学校应与家长密切配合,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阴影,将突发事件所引发的危害降到最低。

3、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突发事件后的作用

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坚守该岗位,迅速做出反应,及时的了解情况,深入学生内部给学生正确的有关突发事件的消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引导,并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避免危机事件对学生的二次伤害。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第一时间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安抚工作,稳定学生的情绪。认真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使学生迅速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

4、总结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突发事件发生后,不仅仅要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也要做好突发事件后的总结工作,对事件的隐患、成因、处理结果以及应对突发事件中暴露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大限度减少问题发生时造成的危害。

高校是大学生聚集学习和生活的地方,人口密集,人员众多,高校一旦发生应急突发事件,对学校和学生的生活将带来巨大影响。因此无论是高校的管理者、老师还是学生,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学校的正常秩序,都应该积极主动地构建起有效畅通的沟通途径,认真践行相应的应急预案,沉着、冷静、有序的预防和应对高校突发事件。充分发挥思想沟通在高校应对突发事件中所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小奎.论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4(14).

[2]王鸿,杜旭宇,周立军,荣燕,刘汉利.谈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探索,2011(05).

[3]崔小璐,陈小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有效性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0).

篇8

一、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与分类

高等学校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重大生态环境影响甚至破坏教学、科研及各项管理工作,扰乱高校安全稳定的局面,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处置的危险、紧急事件。

高等学校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六类:

一是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如“非典”、食物中毒事件等。

二是政治类突发事件,如学生为表达良好的政治愿望和爱国热情, 但却没能采取正确的表达方式而参与非法集会、游行活动等, 有的还张贴不利于学校、社会、国家稳定的大小字报、标语以及游行、罢课、绝食、聚众冲击学校机关及政府机关等。

三是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如学生宿舍被盗、学生被抢劫、伤害、学生宿舍发生火灾等突发事件。

四是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师生人身伤害、停课等突发事件。

五是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包括由学校内部管理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而引发的突发事件, 如罢餐、罢课、宿舍闹事、破坏公物、恶意匿名信和网络帖子等。

六是事故类突发事件,主要包括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等。

二、高等学校突发公共事件产生的原因

1.受我国已进入突发事件高危期的影响

我国目前处在突发事件的高发时期。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突发事件所带来的严峻挑战。

从自然的角度分析,中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灾害发生频度高、灾害损失严重。由于受灾害影响的人口大体在2亿左右,占全国人口的1/7以上,自然灾害在中国有着较强的社会性。自然环境的恶化,都会相对降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质量,造成生存困难,诱发群体性突发事件。

从社会的角度分析,我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既是关键发展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一些值得重视的新问题,如果处置失当,有可能会出现社会危机。从1999年起我国高等学校开始大规模扩招,造成相对紧缺的教育资源和日益增多的学生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已变成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此外,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最新变化也使得国际间的冲突和危机出现新的特点。

2.0缺少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基本法律

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与处理突发事件有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应对骚乱的《法》,应对自然灾害的《防震减灾法》《防洪法》,应对安全生产事故的《安全生产法》、应对公共卫生的《传染病防治法》、应付学生安全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各地方根据这些法律、法规,又颁布了适用于本行政区域的地方立法。但是仅仅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分别立法,相对分散、不够统一,难免出现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而且各部门都针对自己所负责的事项立法,“各扫门前雪”,缺乏沟通和协作。同时,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一些地方立法“以邻为壑”,大大削弱了处理突发事件的协作与合力。

3.信息管理系统落后

信息管理系统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则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和准确的信息;二则为民众传递适当的信息,避免民众情绪失控,促进民众沟通。目前,我国发生灾害及各类突发事件时,都是以部门为单位逐级汇报,缺乏快捷、有效的沟通渠道。信息量并不是不够大,也不一定不及时,最大的问题在于信息分散和部门垄断,无法在危难时刻统一调集,迅速汇总。

4.公共服务体系薄弱,很难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冲击

其一,对社会变动和市场经济波动起抗衡和缓冲作用的综合社会保障体系在我国还没有建立,社会保障覆盖面较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634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0584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2386万人,而我国就业人员总数高达7亿多人。其二,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的覆盖面还很低。据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靠自费看病。

此外,我国对公众的危机教育不足,防灾应急教育还没有纳入教学体系中。社会的警觉性较差,市民缺乏自救、救护的防灾意识和能力。在这一方面,也是应对高校突发公共事件不力的原因之一。

三、制定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原则

制定高等学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必须规划得周密细致,不能以简单的条条框框为主,要易于实际操作。另外,应急预案应该能够全面覆盖整个高校,各单位相互配合,各负其责,狠抓落实,从而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

1.应急预案应该包括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应急预案一般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特别重大(Ⅰ)、重大(Ⅱ)、较大(Ⅲ)和一般(Ⅳ)四级。应急预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都要作明确规定,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2.应急预案要强调预防为主

一般的预案主要是规定应急处置的流程、程序、原则。鉴于高等学校行政机构级别多、学生多、校园面积大等原因,必须要强调以预防为主和先期应急处置的重要性,要求各部门和各学院尽力预防突发公共事件和尽可能不要把一般事件扩大为严重的、特大的突发公共事件。

3.应急预案应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作为理念和原则放入预案中间

按照以人为本、保护师生、预防为主、教育在先、明确责任、教管结合、实事求是、妥善处理的原则,积极预防和处理各类突发性事件。

4.应急预案应具有超前性

高等学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种规章制度还不健全,应急预案要能够弥补这些规章制度的不足之处,同时也为今后各种规章制度的完善提供基础。

四、科学启动高等学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程序

1.信息监测与报告

高等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值班室,开通统一报警电话,24小时接收事件信息报告。各院各部门应注意收集本单位范围内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有关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以及其他领域可能对本范围造成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保证信息畅通,及时报告。

2.预警级别及

按照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预警等级分为四级。即:一般级(Ⅳ),较重级(Ⅲ),严重级(Ⅱ),特别严重级(Ⅰ),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预警信息经校有关部门审定后统一。

3.应急预案启动

应急预案由校相关部门统一启动,根据预警级别,应急响应为一般(Ⅳ级)、较重(Ⅲ级)、严重(Ⅱ级)、特别严重(Ⅰ级)。一般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对人身安全、社会财富及社会秩序影响较小的突发事件;较重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对人身安全、社会财富和社会秩序造成重大损害的突发事件;严重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影响全校稳定和师生正常生活、生产秩序,对社会财富及人身安全造成严重损害的突发事件;特别严重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遭受破坏性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或暴发疫情,事涉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突发事件。应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性启动相应级别的预案。

启动本级预案和相应救援力量组织应急救援难以控制灾害事故时应迅速报请上级应急指挥部门请求增援或支援。

五、科学处理高等学校突发公共事件的步骤

1.指挥与协调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现场均应开设现场指挥部,先期到达现场的应急救援队伍首先负责现场指挥;多灾种应急救援管理机构参加救援时,由主要灾种指挥员负责现场指挥;各种资源由其统一调配指挥。

现场指挥部的组成:高等学校主要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相关专家;救援组负责人;后勤保障组负责人;安全保卫负责人。

应急预案启动后,应迅速查明灾害事故状况,依据救援预案和灾情,快速形成救援方案;对灾害事故源进行紧急处理;组织人力抢救和护送危难人员;根据专家的建议,采取科学施救措施,消除灾害事故危害;抢救重要物资和机密文件;预测灾害事故发展趋势,果断决策、指挥人员撤离和转移物资;对灾害事故邻近危险源进行紧急处理,防止灾情蔓延;根据救灾需要,紧急调动增援力量;组织实施应急救援物资、设备设施保障;组织实施现场和交通管制,维持应急救援现场秩序;视情况开设现场急救所,对危重遇难人员进行紧急处置;果断指挥救援力量处置意外情况;当灾害事故危害完全解除、人员解救结束时,下达结束应急救援命令;善后处置工作移至相应的管理部门。

2.应急结束

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根据有关协调管理机构的报告和建议批准解除应急状态,由相关部门宣布转入正常工作。

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机构负责组织事件调查。对严重级以上突发公共事件作出应急处置情况报告,上报上级指挥部门。

3.善后处置

一是突发公共事件和灾害发生后,各部门要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恢复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

二是要组织有关部门和专业机构对事件所造成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损失额度和后果进行全面评估,经核实审查无误后报上级部门,经上级部门同意后向社会公布。

三是相关部门要做好事后安抚工作,紧急发放各种应急用品。

四是事发高等学校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在对突发公共事件造成损失情况、重建能力以及可利用资源评估后,认真制定重建和恢复教学、生活的计划,迅速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突出重点,兼顾一般,进行恢复、重建。

五是对参与应急处置工作的劳务人员应给予一定标准的经济报酬,对于因参与应急处置工作而伤、亡的人员,要给予相应的褒奖和抚恤。

六是调查和总结。事发高等学校和有关部门要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和应急处置工作的调查、总结、上报,要深刻认识到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危害性,吸取教训,认真总结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的得与失,为切实提高高等学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奠定基础。

六、提高高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措施

1.加强培训,努力提高高校教职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素质

无论哪种行业,素质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素质过硬,才能精干高效。员工如果没有人性化的服务意识、优质的服务水平、精湛过硬的服务技术、正确安全的防护措施,担当起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责任就根本无从谈起。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要注重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学习观摩等多种形式,从服务意识、服务水平、服务技术等方面加强对教职工的培训,不惜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职工尤其是新教职工的业务素质,努力使他们成为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真正担当起岗位赋予的职责,掌握应对危急时刻特别是大的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所需要的技能技术。同时,还要注重充分发挥老同志的作用,采取一帮一、一帮二、以老带新、新老结合等方法,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提高新教职工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办法,切实提高教职工的业务技能。譬如,分批组织教职工到全国各大高等院校学习参观,不断丰富和拓展教职工的视野,这些措施对提高他们的素质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联合攻关,集中解决高校突发公共事件难点问题

在下大力做好平时培训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还注重搞好重点培训,集中攻关。从教职工中抽调部分服务意识强、文化素质好、业务水平高、专业技术精的骨干组成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小分队,集中力量解决难点问题,集中精力攻克业务难关。对校领导如何正常有序地安排整个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如何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领导;如何制订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方案、预案,组建应急机制;如何及时有效地应对情况急、任务重、要求高的突发公共事件都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3.注重积累,不断丰富实践经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很多东西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经验是反复实践的总结和结晶。只有注重积累,注重总结,才能出真知,出经验。在平时的实际工作中,要注重对历次突发公共事件处理资料的原始积累,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从而不断丰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实践经验。在处理事故的过程中,要求各部门收集处理突发事件中最原始的资料,总结本次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譬如,就近几年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形成了重要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并准备整理汇编形成宝贵的资料保存下来,为以后应对类似的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要注重收集国家、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作为指导我们工作的依据。

4.扩大交流,构建高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网络

加强交流交往是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当今世界的一个主题。相互交流能使我们互通有无,可以让我们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才干。高校不仅要加强相互之间的交往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同时,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邻近地区的高等学校应该从理论上、技术上、人力资源上、物质资源上给予援助,协助事故地高等院校及时扑灭事故和成功进行自救,从而体现高校间精诚团结的合作精神,构造高等学校间的跨区域服务网络。

5.加强建设,完善高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设施设备

良好的设施设备是我们从容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基础。没有优良过硬的设施设备,从容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便无从谈起。高校平时应该加强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充分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为我们所用,体现高校的现代化、人性化的服务。同时,要做好必要的物品储备工作,使我们在事故发生后,可以有充足的物质用品投入到服务中去,从而确保我们的服务快捷、方便、有序。

参考文献:

[1]李元芳.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类的型及处理原则与预防对策[J].高教论坛,2004,(4):151-153.

[2]牟柏林.论高校治安管理中的道德教育[J].保卫学研究,1998,(1):14-17.

[3]韩连生.高校保卫工作与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篇9

【关键词】课堂教学 突发事件 转化应对

课堂突发事件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怎样把突发事件及时纳入教学并转化成教学中的宝贵资源呢?

一、把握好课堂突发事件的类型

(1)学生行为失当。指学生有意无意地干扰教学秩序,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表现。如学生间发生争执或是有学生搞“恶作剧”,这些现象往往把教师精心准备的一堂课搅乱。

(2)教学环境失常。指课堂教学中,教学环境突然发生变化。教学环境失常又可分为教学内部环境失常和教学外部环境失常。如正在使用的多媒体突然发生故障,天气骤然变化……这些情况的发生,都分散或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

(3)学生回答意外,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按照教师设计的思路回答提问,或是学生插嘴,或是向教师提出一些意料不及的问题,从而出现教师难以应对的局面。

(4)教师言行失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语言或其他的操作失误。主要有板书失误、语言失误,实验演示和教具使用失误等。

二、明确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目的

教师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应以排解和利导为目的。排解是指对一般课堂“突发事件”采取视而不见,姑且把它放置一边,暂不在课堂上做及时处理;利导是指教师巧妙地借助当时的情景,将“突发事件”向有利于教学的方向引导,将不利因素化为有利因素。

三、机智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方法

(1)巧妙地利用突发的教育资源,延续“当下生活”。真正完整的教育应包括外在客观知识的传授以及内在生命成长的引导两方面。因为教师所面对的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学习,而应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并由此而焕发生命活力。

(2)艺术地转化,变“干扰”为“资源”。“干扰”可以成为教学过程优化的诱因,有些课堂突发事件利用得好,可以转化成课堂教学中的资源。有些隐性资源并非教师可以预料的,但却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件事:“谁在捣乱?把光照到我眼里?让我看不见了!”一个学生大叫一声,把同学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身上。教师的课被打断了。老师扫视一下全班,微笑着说:“我们班今后可能会产生一个发明家,因为他现在对光线的反射感兴趣了。你们愿意听一个有关光的故事吗?”“要!”同学的注意力又被吸引了过来。“有一天,爱迪生的妈妈患了重病,需要动手术,可是光线不够,爱迪生借来了镜子……”老师一边讲述故事,一边观察着所有学生,发现一学生听得特别认真。凭直觉,这件事多半是他干的。“老师很高兴,我班也有一个懂得利用太阳光的人,或许经过努力,他将来也会成为一个科学家。”老师看着那学生赞许地说,他顿时有些兴奋起来。“不过,这方面的研究还应该注意场合,下课后,我们一起探讨利用阳光的方法,一起做实验,好吗?”看着他跃跃欲试又带着羞愧的脸,老师知道他已经认识到了错误,也激起了兴趣,于是,刚才被打断的课得以继续。

(3)任务唤醒,激发心理动机。有些课堂突发事件的发生,可以归咎于学生的纪律观念或自控能力不强。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学生对教学的“游离”和“对抗”,可能正是教师“任务唤醒不足”所产生的。如一个学生总喜欢故意做出一些怪异举动来吸引同学。一次,老师让他回答问题,他站起来后,一连串“惊天动地”的举动随之而来―――先是凳子咣当倒地,后又是桌上的书哗啦掉地,这一切方过,他的肢体语言又接踵而来―――抓耳、挠腮、耸肩、抖脚,总之,身上的每一个“零部件”都在动,引得全班同学笑不可抑。老师郑重地制止了大家的笑,然后平和地示意他回答。他答了,口中仿佛含了一个橄榄,说话含混不清,又引起一阵窃笑。但老师却鼓励说:“很高兴,你能回答老师的问题,但能不能说得更清楚一点?”他的神情变得庄重起来,努力地又说了一遍,尽管未有多大起色,但老师还是把表扬送给了他:“很好,比刚才好多了,说明你完全可以做得更好,你说是吗?”这时他的脸上充满了感激与振奋。之后的每一堂课,老师发现他都在努力地听讲。

这个发出“惊天动地”响声的学生,就是因为教师的长期忽视使他远离“教学任务”,从而产生“对抗”心理。教师没有把他的问题行为视为消极的干扰因素,依仗权威的力量进行纪律约束,而是淡化问题行为,通过“任务唤醒”使学生感受到尊重与关怀,自然地消除“游离”状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4)精心预设,减少被动。教学内容的安排要适量。太多时,教师不易讲解透彻,会出现为完成任务显得手忙脚乱,学生为完成所学内容,被动接受,学得不深不透,一知半解。太少时,则显得课堂内容不丰富,学生收获不大,浪费时间,效率不高。所以教师应在熟悉教材和学生的前提下,认真备好课,确定一堂课的先后顺序,重难点怎样突出。只有做好了准备,才能确保课堂教学有条不紊。

篇10

迅速・及时

――迎战大冰雪直播报道

2010年4月12日夜至13日,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普遍降雪,哈尔滨市遭遇60年不遇的暴雪的袭击,市区降雪量平均达到40多毫米,日降雪量是1961年以来最大值。特大暴雪突如其来,整个城市陷入了紧急状态,在暴雪突袭的当天下午一点十五分,都市频道《新闻夜航》节目就推出了应对大风雪的现场直播《迎战大风雪》。将暴雪对城市的影响以及各部门迎战暴风雪的举措,通过直播节目第一时间报道出去,对于稳定群众情绪、疏导城市交通、协同各职能部门迎战暴风雪起到了关键作用。

现场直播中,共派出二十多路记者分赴暴雪前线,其中四路单边卫星车记者分别驻守在哈尔滨市城管监控指挥中心、哈尔滨市最大交通流量的交通岗、哈双高速公路入口和市区主要干道上,随时直播突况、及时报道全市路况,降雪、清雪状况,还有多路记者深入各行业,采集他们应对暴雪采取的临时措施,随时进行3G、电话连线,并邀请气象专家、交通部门领导、农业专家等各行业嘉宾做客直播间,对观众最关心的暴雪何时能停、交通如何疏解以及暴雪对农业的影响等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整场直播反应非常迅速,在暴风雪还在肆虐的同时,直播已经开始,记者冲入风雪中,发回的是最新、最及时、最准确的报道。跟踪清雪工人一整夜,全程报道工人连夜清雪的辛苦,并且通过嘉宾访谈和采访,对于暴风雪成因、发展以及预测,都做出了深入报道,另外,整场直播中,一直以政府在自然灾害面前,反应迅速、处理得当为主题,多方展现各部门迎战大风雪的坚决态度和得力举措。

迂回・坚持

――伊春空难直播报道

2010年8月24号晚上十点多,黑龙江省伊春市发生空难,死亡四十二人。已经准备睡觉的记者迅速反应,第一时间赶到单位联合技术部门,带着直播车连夜奔往事故现场。到达现场,事故的第一现场也就是飞机坠落的地方已经封闭,由于事情涉及问题严重,多方沟通并没有太好的结果,这时大多数媒体的记者选择了转战医院或继续蹲守。而我们则立即将了解到的情况组织语言,以机场为背景进行出镜,给采访留好备份和底牌,也就是继续争取进入现场,不过,一旦依然无法进入,节目也会有播出的基本材料和素材。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留有足够的底牌,这也是重大突发事件采访的一个很重要的采访经验。出于伤员安全的考虑,当地医院到处都是警察看守,禁止所有的记者进入采访。这种情况让大部分媒体的记者都只能选择退出或等待,而我们经过商量后,决定能了解多少就了解多少,无论什么形式,只要了解到的都是新闻。于是两位记者放下话筒和摄像机,空手进入医院,试图以谈话或旁听的形式尽量多的了解信息。就这样,发现了一个遇难者的家属,了解到了事故背后的感人故事。这次非常规的采访告诉我们,采访不一定非得扛着摄像机,举着话筒,摆着架子采访,有时候,也可以谈话,也可以听说,这种灵活变化的采访有时候可能更适用于突发事件的采访。半夜11点得到消息,凌晨1点出发;连续36个小时没有合眼,凌晨两点起来采访;没有一次按时吃过饭,没有一晚安稳睡过觉。这就是记者,这就是重大突发事件中记者最应该做的事情。

引导・服务

――全国抢盐事件报道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随后导致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核辐射”一词迅速在人群中传播,同时一个让人恐慌的现象出现了,所有超市的碘盐全部被抢光,商场门口被人们挤破,碘盐的价格也因此疯涨十几倍,一时间人们无所适从。《新闻夜航》晚上及时开通直播,派出多路记者,拍摄抢盐的疯狂现场、到碘盐制作厂了解碘盐的生产能力、采访专家驳斥碘盐防辐射的传言,第一时间缓解了人们心里的困惑,平息了人们心里的恐慌。第二天,碘盐抢购现象消失,市场开始恢复正常。这一重大突发事件,告诉我们媒体应该负有社会责任感,有义务用自己的镜头和声音引导社会舆论,服务百姓生活,树立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可信赖感。

思想上,无论何时何地,时刻做好准备,记者一定要有这份责任感,有突发事件,每个记者都要第一时间,亲自赶到现场,要有一种热情、一种冲动,同时要有一份冷静。无论如何,一定要在当天节目中播发。

采访上,提前做好准备,提前联系摄像、司机、联系好当事人,通过各种方式查询相关背景资料。准备好带子、电池、话筒、钱、手机充电。路上一边打听最新消息(网络、广播),一边构思采访框架,或稳定情绪。

到现场,摄像拍摄画面,记者联系当事人、目击者或处理者。多家媒体采访,不争抢,从另外角度入手,以自我为节奏,知道要什么不要什么,不要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