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的实验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2: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实验的实验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实验的实验报告

篇1

[关键词] 小学科学 实验报告 科学素养

在科学教学中,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以及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从而提高其科学素养。科学实验的全过程应包括:明确实验目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及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并写出实验报告的一系列活动。把科学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结论等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写成的书面汇报,就叫科学实验报告。因此科学实验报告的书写是在学生经过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思考之后作出的书面报告,完整的记录了科学实验的全过程,包括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这是对科学实验的再认识过程,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实验报告的书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的目的、方法和技能,还能通过对实验现象和结果的分析得出自己的体会和结论,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得到升华,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观察、勤思考、善总结的科学素养。

随着科学课程改革的日益发展,科学实验也随之有了较明显的变化,实验的种类日见繁多,如由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的逐渐过渡,由定性实验向定量实验的逐渐转变,由课内实验向家庭实验、研究性实验的逐步扩大……在新的形势下科学实验报告应该如何书写呢?不同的年级阶段要求不同,高年级阶段学生要能够自主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或撰写科学小论文,不同的实验目的和要求不同,在实验报告的书写内容上应不必强求一致,该繁则繁,该简则简。

一、 科学实验报告的书写:

一般情况下化学实验报告是根据实验步骤和顺序从六方面展开来写的:

1、实验名称:即本次实验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目的是什么。使实验在明确的目的下进行,可避免学生无目的的忙碌。

2、实验日期和实验者:注明实验时间和实验者名字。这是很重要的实验资料,便于老师掌握学生的查找时进行核对。

3、实验器材:写出主要的仪器和药品,应分类罗列,不能遗漏。此项书写可以促使学生去思考仪器的用法和用途,药品的作用,从而有助于理解实验的原理和特点。需要注意的是实验报告中应该有为完成实验所用试剂的浓度和仪器的规格。

4、实验步骤: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和原理来设计实验,写出主要的操作步骤,这是报告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此项可以使学生了解实验的全过程,明确每一步的目的,理解实验的设计原理,掌握实验的核心部分,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此项中还应写出实验的注意事项,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5、实验现象:正确如实的记录实验现象或数据,为表述准确应使用专业术语,尽量避免口语的出现。这是报告的主体部分,对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应要求学生即使得到的结果不理想,也不能修改,可以通过分析和讨论找出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养成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6、实验结论:对于所进行的操作和得到的相关现象运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分析和解释,得出结论,这是实验报告的关键所在,有助于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二、在实验报告的书写过程中,应注意表达的方式方法。

教师应结合科学实验报告的特点指导学生书写。科学实验报告有如下特点:

1、以说明为主。即实验报告以说明为主,不用像记叙文一样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更不用在说明过程中展开联想或比喻等,要避免主观感受的出现。

2、必须记实,资料客观。实验报告所使用的资料都应是通过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所获得的数据。这些内容应是客观、真实、确切的,不允许有半点虚假。

3、尽量用图解辅助。图解可以增加实验报告的表达能力,比如实验装置有时较复杂,光靠文字无法完全说明,如果使用图解辅助,加上文字注解,就可以一目了然;图解有时也可以省略繁琐的实验步骤的表达;对于非标准仪器的使用,则必须进行图解说明,使他人对本实验所用仪器能有一个感性认识。

4、表达准确简明。准确,就是按照实验的客观实际,选择合乎科学学科特点的最恰当的词句,科学地表达意思;简明,就是在说明问题时语言简洁明了,避免冗长的句子和啰嗦含糊的表达。教师可以利用书写表达方面的要求训练学生的科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提高科学素养。

三、科学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没有固定的要求,可以根据实验类型的不同而不同,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的实验类型设计不同形式的报告。

1、对于常见的验证性实验,由于实验内容较多且相互间无过多联系,一般可以采用表格形式。表格可以分成三大块: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

也可以不采用上述表格形式,只需按照实验项目的顺序,罗列成条,完整表述即可。

2、近年来科学课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探究性实验。这种类型的实验重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去解决一些实验问题,因此重点在实验的设计和评价上。实验内容较为单一,只围绕一个主题,但实验各环节联系紧密。这类科学实验的书写格式较为开放,可以采用表格式、罗列式或论文式等。

3、论文式实验报告要求以论文形式书写实验,除适用于以上实验类型外,更加适用于科学研究性学习的实验以及一些家庭和课外实验。这是对学生更高层次的要求,可以为撰写科学小论文打下一定的基础。教师对论文式实验报告应作细致的说明和指导。论文式实验报告应包括:

① 选择该项实验课题的原因,

② 实验采用的方法,

③ 实验设计依据的原理,

④ 实验步骤和实验记录,

⑤ 实验结果及分析,

⑥ 实验结论,

⑦ 实验评价和改进,

⑧ 实验体会,

篇2

关键词: 大学弱势群体体育教育体育保健课改革实践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纲要》明确指出:“保健课,系为个别身体异常和病、弱学生开设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应有针对性地组织康复、保健教学。”教材内容与要求虽与正常班体育课不同,但总的教学目的是一致的,即通过体育保健课的教学,改善学生的身体机能,增进其身心健康,增强其体质,逐步使身体康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走进了大学校园。我校自2006年起开设体育保健课,3年来结合我校的实际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体育保健课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实践与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人文价值下的大学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理念构建

1.1大学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的身体及心理接受与价值引导。

对于大学弱势群体来说,当他们面对充满欢乐的体育场域,面对体育运动器械,必须直面自身的身体缺陷,其内心体验尤其酸涩、痛苦,因而产生回避体育的意识。客观地认识自己身体局限,鼓起体育锻炼的勇气,追求体育运动的快乐,对每个身体有缺限的大学生都将是心理大于身体的挑战。为此,大学体育要在课程及评价上最大限度地体现出对大学生生命的关怀及终身体育的教育引导。对大学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的人生价值迁移教育及心理疏导体现了大学教育的人文价值与对大学生的生命关怀。

1.2大学校园人文教育氛围及对大学弱势群体的生命呵护。

当代大学都比较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但大多只关照正常的普通学生,对大学中的弱势群体还没有给予生命的关怀。没有人文关怀的大学教育是一种缺憾的教育,它从根本上忽视了对个体生命力的呵护与关照,忘记了对生命的完善和价值的提升。

大学校园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首先要营造出“有身心障碍的学生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校园文化氛围,普通学生要培养学会关心他人的精神,把大学校园营造成适合身体障碍者生存环境的土壤。另外,为提高全校师生对大学弱势群体的认识,大学要加强对这些弱势群体的宣传报道,有意识经常组织播放有关残疾(障)人的电影,促进正常学生和残障学生的相互交流,大学的公共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尤其是这些弱势群体需要,体现大学教育的人文关怀无处不在。

2.体育保健课的基本特点与教学措施

2.1基本特点。

体育保健课采用运动手段进行治疗、康复和预防身心疾病,从而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改善运动功能,达到恢复自信及增强体质的目的。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不同运动项目、练习强度、幅度、时间等的选择,注重教学对象的针对性、个别化、具体化等问题,因人而异,区别对待,有的放矢,科学、合理而有效地进行教学,力争用有限的时间获取较佳的效果。

2.2教学措施。

2.2.1使学生掌握有关体育运动、身心保健、康复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与方法,自我监督与医务监督密切配合定期进行定量测验对照(成绩、心率)。注意保持合理、科学的运动量。对健康逐步好转,体质逐渐增强的学生,可适当增加运动量,以提高进入参加正常体育锻炼的适应力,运动时心率可保持在120―170次/min之间;但以无不良反应为度。健康情况较差的,运动时心率可保持在110―140次/min之间。对患有心率失常的学生除定期检查外,应注意有否出现心率失常现象。进行功能锻炼要根据负荷,承受力来决定,肌力锻炼一般感到有胀、酸感为度。

2.2.2集中教学、分组进行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相结合,传统讲授与多媒体讲授相结合。要贯彻量力性、启发诱导性的原则,积极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与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逐步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体育基本理论、运动、康复、保健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方法,养成终身自觉锻炼的习惯。

3.体育保健课的考核与成绩评定的科学化及标准化改革实践

3.1体育保健班学生上课管理要求。

患急性肝炎临床治愈后,肝功能3次检查正常后可上体育保健课;乙肝病毒携带者(大三阳、小三阳)在肝功能恢复正常后可上体育保健课,在上课其间,两个月复查肝功能一次,以便任课老师掌握运动量。心肌炎恢复期和心率失常在观察期间可上体育保健课,在此期间,应每月复查心电图。运动外伤、骨折或大手术后体弱,根据医院病假标准适当延长2倍时间,可上体育保健课。所有参加体育保健课的学生,每学期开学后2周内,应集中到校医院保健科进行检查,符合规定者,由校医院保健科开出证明,交体育教研部,以便统一安排教学。

3.2体育保健课考试项目、内容、方法和标准。

3.2.1考试基本要求

体育保健课考试是检查康复和体育保健教学是否完成了大纲规定内容、要求的一种手段。考试的内容应全面反映高等学校康复、体育保健教学的效果,反映学生对体育基本理论、康复、保健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方法的掌握和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水平及康复效果。

3.2.2教学实践

根据“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从我校的具体情况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校3年来进行了如下改革实践与探索。考核项目、内容:体育理论,基本理论,保健理论。实践部分:徒手操、太极拳、太极剑、五禽戏、推拿按摩点穴法、常见疾病防治法,毽球、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跳绳等。每学期酌情选择以上考试项目、内容。

考核方法、标准与成绩评定:体育保健课每学期都进行考试,或单学期考查、双学期(学年)考试。每学期的考试或考查项目,以1―2个项目为宜。体育保健课采用100分制计入成绩,同时套入“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四级评分。体育理论(基本理论、保健理论),每学年考试一次。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材《理论教程》为主要内容,结合我校教学的实际情况统一命题、开卷考试,以一次考试的成绩记分。体育理论考试成绩在体育保健课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不低于20%。实践部分的考试项目可进行两次考试,以最佳一次的成绩计入总分。学生康复效果如何确认,每学期根据医院保健科出示的证明、教师观察考核认定、学生本人的自我评价来综合打分。学生康复效果在体育保健课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不低于20%。学生学习态度、锻炼意识、课堂表现占体育保健课总评成绩的10%。出勤情况评定占体育保健课总评成绩的10%。

每迟到、早退一次,扣1分;有齐全的病、事假手续,每次扣2分;无故缺席、旷课一次扣5分;一学期缺课、旷课1/3以上者(含1/3),体育保健课不予评定总成绩,必须重修课程。体育保健课的考查、考试严格遵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学生学籍管理条例》中有关体育课的条款执行。每学期体育保健课总评成绩为不及格者必须进行补考。

4.提高体育保健课教学质量的对策研究

4.1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学校领导的重视是体育保健课程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加快体育保健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因此,高校各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应重视对体育保健课程的建设,为体育保健课程提供教学设备、教学场所、专业的体育保健教师,保证保健课程实验科学研究资金。

4.2加快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材建设。

高校体育保健课教材体系应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为中心,围绕课程目标而构建。加强对实践教材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新的教材内容要体现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民族传统健身内容为主,吸取国外娱乐性、趣味性强的内容。在组织教学上,要轻松、活泼、灵活、多样,贯彻以学生为主的思想。重视对学生保健健身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掌握康复体育保健的运动处方,学会在锻炼中的自我医务监督和康复健身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4.3全面提高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师的业务能力。

应重视体育保健教师的再教育,培养具有专业的康复医疗体育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合格体育保健教师。同时应多开展有关课题的研讨会,探讨科学、系统、合理的教材建设、教学教法,提高体育保健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技术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4.4建立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程的评价标准。

建立客观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是推动体育保健课程朝着正规化、科学化方向前进的必要手段,也是反映教与学过程效果的重要依据。评价标准应从健康教育和健康意识的养成入手,从掌握康复保健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制订适合自己康复的保健运动处方和执行运动处方能力,以及身体功能恢复状况、学习过程主动参与度等方面来综合考评。这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体育保健效果的评价,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乐趣与收获,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和自觉参与课余健身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是对教学质量的检验,并为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供有效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Z].2002.

[2]吴燕丹.生命关怀视野下我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6,(2).

[3]吴燕丹,白永正.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4).

篇3

一、提高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必须强化五种意识

(一)强化职能意识是提高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的基石。税收作为国家运用公共管理手段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财力保障的财政职能,作为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保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助推器”的经济职能,以及作为净化经济发展环境、规范经济发展秩序执行者的监督职能,在服务经济,促进经济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税收工作必须以充分发挥固有职能作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为优化发展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二)强化法制意识是提高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的要件。一方面,税务机关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纳税人要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征纳双方共同维护税法的尊严与和谐的纳税氛围;另一方面,税务机关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维护好税收法律法规赋予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尽可能为纳税人提供各种便利,纳税人也要主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出意见、建议和需求,这些都是提高纳税服务水平的必要条件。

(三)强化人本意识是提高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提高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在税收决策上要妥善处理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充分考虑纳税人的利益和需求,比如近两年连续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其次,在政策执行上要妥善处理执法刚性与人性化管理的关系,寓服务与执法之中,改进作风、提高效率,切实为纳税人解决实际困难,构建和谐征纳关系。

(四)强化责任意识是提高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的保障。一是要树立大局意识,纳税服务要服从服务于税收工作全局,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彻底清除个人主义和小集体主义,切实维护优化发展环境这一根本利益;二是要树立政治意识,增强政治敏感性,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紧密围绕地税工作思路和上级部署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三是树立效率意识,坚持“又好又快”的原则,真正做到想纳税人之所想、帮纳税人之所需、解纳税人之所难;四是树立廉洁意识,恪守廉政规定,杜绝行业不正之风。

(五)强化创新意识是提高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的动力。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与税收工作赋予了纳税服务新的内涵,发展环境的日新月异也对纳税服务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地税机关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创新工作思路,落实新的举措,力求新的成效,不断把纳税服务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二、提高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必须破解四个难题

(一)破解思想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重执法轻服务的错误思想。长期以来,税务部门所处的强势和主导地位,以及税收法规的制定未能达成征纳双方在权利和义务的平衡,把执法与服务割裂开来,造成部分税务机关和人员“管”字当先而服务意识淡薄,没有形成执法与服务两手抓、两手硬的工作格局。二是重形式轻实效的错误思想。纳税服务工作只作表面文章,停留在几句文明用语、改善硬件环境等初级阶段,而在服务范围的拓展、服务内容的深化、服务措施的细化以及服务效果的量化上与纳税人的需求尚有一定差距。三是重眼前轻长远的错误思想。只落实当前的工作部署,却没有长远的工作谋划,各个环节间缺乏衔接,工作不系统、延续性差,只能被动应付。

(二)破解工作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缺乏系统的长效机制。从法律层面上看,虽然《税收征管法》和其它一些税收法规、规定对开展纳税服务、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做出了明确规定,但在服务的组织保障、制度规范、具体要求、追究问责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的拓展和细化空间,还没有形成系统、具体的指导性意见;从各地税务工作实际看,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定,服务模式、内容、尺度、要求存在一定差别,水平参差不齐;从具体的工作实施中看,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服务措施也缺乏统筹协调,相互割裂、互不衔接的问题比较突出,比如目前企业网上申报与上报财务数据通过网络和U盘两种途径进行,给纳税人带来很大不便,如果合并为一个模块办理,纳税人便可足不出户,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二是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纳税服务的标准、尺度没有权威、详细的规定,可量化的指标也比较少,服务质量的高低由谁来评判,考核评价的方法程序、结果的确定都有待于进一步明确。三是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关于纳税服务的监督人、监督形式、监督内容以及对违规者的处罚还没有具体规定,对纳税服务的约束力有限。

(三)破解服务手段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服务手段不够多元化,主要表现在服务手段过于单一,不能满足大多数纳税人的需求;服务手段过于陈旧,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服务手段过于呆板,与实际情况相脱节等等。二是服务手段不够人性化,缺乏换位思想,没有从纳税人的角度充分考虑工作,没有真正贴近纳税人、贴近普通百姓。三是服务手段不够集约化,在机构设置、人员、设施配备等方面缺乏科学统一的筹划,各种服务资源配置不合理,没有发挥应有的效能。四是服务手段不够精细化。纳税服务存在粗枝大叶的现象,造成不必要的疏漏,没有达到精益求精、精雕细琢。

(四)破解人员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税务人员思想素质与提高服务水平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少数干部责任意识淡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强;作风较差,对待纳税人态度冷、横、硬;存在不廉洁行为,籍权力之便谋取私利,吃拿卡要现象时有发生等等。二是税务人员业务素质与提高服务水平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办事效率低、差错率高等方面。

三、提高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必须落实五项措施

(一)搭建多种沟通渠道,满足纳税人服务需求。一是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调研活动,今年以来,我们围绕唐山为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实施的“退二进三”战略,城市大规模道路改造、外环线建设项目和拆违拆迁工程等,先后组成几个专题调研组深入相关企业了解其对税收的影响,对企业遇到的涉税问题,如税收管辖权的归属、工程结算纳税和房产、土地损失后的计税等问题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研究,做好专项辅导,帮助企业及时办理相关手续,解决了大量的实际问题。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税收宣传活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比如定期上站辅导,举办培训班等,主动送政策上门,让纳税人及时了解最新最全的税收政策,真正做到缴明白税、缴放心税。三是加强互动,广泛征求纳税人意见建议。通过走访纳税人、设立纳税人接待日、召开纳税人质询会和税企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纳税服务方面的意见建议,及时制定措施改进工作。四是充分利用“12366”服务热线,就纳税人申报、减免税政策变化等发送短信,实行提醒服务。今年以来,我局发送各类信息1100余条(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受到纳税人的普遍欢迎。

(二)全面履行税收职能,为优化发展环境奠定坚实基础。一是履行好财政职能。牢牢把握组织收入这一中心,强化征管、堵漏挖潜,确保税收较快协调增长,为优化发展环境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同时,要深入分析研究经济税收关系,把握其规律并形成有价值的信息和参考性意见,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二是履行好调节职能。在实际工作当中要严格落实各项税收政策,确保国家运用税收这一经济杠杆调整产业政策、达成社会公平正义的意图得以实现;同时要认真总结反馈实际执行中的经验和问题,为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可靠依据。三是履行好监督职能。一方面,通过完善落实监督机制,比如推行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制度、欠税公告制度等,营造正义、诚信的发展氛围;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大税收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不断净化发展环境。使税收服务于经济,推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拓宽服务领域、优化服务手段,营造和谐征纳氛围。一是要实现税收管理的扁平化。要通过合理地设置税务管理机构,防止职能交叉重叠,减少多头管理;优化资源配置,规范税务征管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手续;加强各项工作的统筹整合,提高各项信息数据的综合利用程度,减少重复工作;提高办税服务厅工作效率,实现“一窗式”办理各项涉税事宜。最大限度降低纳税人的负担。二是要实现纳税服务的多元化。纳税服务要紧密结合地税工作实际和纳税人实际,要尽量满足不同层次纳税人的需要,要区别对待不同情况,不搞一刀切;要进一步增加服务的信息化程度和科技含量,要充分运用现代化设备、网络和通讯手段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减少纳税人上门办税的次数和时间;要增强纳税服务的前瞻性和创新性,要提前谋划,明确目标措施,抓好落实,要取消和改进过时的,不合时宜的老办法、老规定,及时推出新举措满足纳税人的需求。三是要实现纳税服务的制度化。在立法层面上应尽快出台系统、可操作性强的《纳税服务管理办法》,各级税务机关根据实际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或操作规程,明确纳税服务的具体内容、标准和要求等。同时把纳税服务与基层规范化管理、地税文化建设和行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服务的经常化,加大监督考核力度,保证服务措施落到实处。

篇4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解决能力就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数学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质。本课题力图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寻找“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课程教材知识体系学习之间的互补与平衡,形成稳定简明的教学理论框架及其操作性较强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数学意识、逻辑推理、信息交流、思维品质等数学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个性打下良好基础。

(一)“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

(1)在一定的问题情境背景下,学生可以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主动获得知识。

(2)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动力,而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两者之间的互补与平衡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

(3)学生和教师是教学活动中能动的角色和要素,师生关系是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得到发展和发挥。

(4)学生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

(5)教师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认识的过程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是发挥主体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二)“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

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开掘创造性思维潜力,培养主动参与、团结协作精神,增进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自觉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三)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目标

1.会审题――能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和综合。

2.会建模――能把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

3.会转化――能对数学问题进行变换化归。

4.会归类――能灵活运用各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进行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并能进行总结和整理。

5.会反思――能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

6.会编题――能在学习新知识后,在模仿的基础上编制练习题;能把数学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编制数学应用题。

(四)“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教学流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从生活情境入手,或者从数学基础知识出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法:(1)通过语言描述,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2)利用录音、录象、电脑动画等媒体创造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3)学生排练小品,再现问题情境;(4)利用照片、图片、实物或模型;(5)组织学生实地参观。

2.尝试引导,把数学活动作为教学的载体

学生在尝试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常常难以把握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向,难以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难以判断知识运用是否正确、方法选择是否有效、问题的解是否准确等,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启发引导。

常用启发引导方式:(1)重温与问题有关的知识。(2)阅读教材,学习新概念。(3)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联想、猜测、类比、归纳、推理等。(4)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

3.自主解决,把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长远利益

让学生学会并形成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需要让学生反复经历多次的“自主解决”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把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作为长期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意识。

常用方式:(1)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体会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快乐。(2)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应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再进行尝试解决。(3)对于思维力度较大的问题,应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共同解决。

4.练结,把知识梳理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选择和设计例题与练习,培养主动梳理、运用知识的意识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达到更好地掌握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常用练习形式:(1)例题变式。(2)让学生进行错解剖析。(3)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命题,相互考察。

总结是把数学知识与技能通过“同化”或“顺应”的机能“平衡”认知结构的必要步骤。适时组织和指导学生归纳知识和技能的一般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记忆和应用。

(五)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1.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的确定应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能力目标的确定应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揭示和培养;(3)情感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学习兴趣的激发、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等。

2.教学方法的选择

采用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培养积极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3.问题的选择

合适的问题至少应有如下特点之一:

(1)重视情景应用,即给出一种实际情景和需求,以解决现实困难为标志。

(2)具有探究性,即问题不一定有解,答案不必唯一,条件可以变化,试验方案可以自己设计,允许与别人讨论等等。

(3)非形式化,即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模仿,不是靠熟练操作就能完成的,需要较多的创造性。

4.师生双主体意识的体现

(1)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意识强,能主动发现和分析问题,能联系新旧知识,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开展交流、讨论,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并努力进行验证。

(2)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能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洞察课堂中发生地各种问题,并准确地判断发生问题的原因,能动地、有效地处理这种问题,把握教学活动地主动权。

(六)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1.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1)能否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2)能否应用各种策略或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3)能否有效地解决问题;(4)能否证明和解释结果;(5)能否概括和推广解法。

2.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方法:(1)观察学生解题过程的细节;(2)聆听学生对解题方法的讨论;(3)批改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考试卷;(4)分析学生的学习体会或考试心得;(5)阅读学生的数学小论文。

(七)研究的成效

1.青年教师的课堂教育思想和观念从“灌输型”向“启发探究型”转化。

2.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转化。

篇5

2009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刊载了同志的文章《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同志在文章中提到钱学森曾问他:“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同志指出,我们出去这么多留学生,也成长了一批人才,充实了各行各业,但确实很少有像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那样的世界著名人才。

2013年10月7日,南方都市报以《北大教授称中小学教育把人修理成考试机器》为题报道:

中国12年中小学教育把人修理成考试机器?日前,广州举行首期广州教育大讲坛,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郑也夫作为讲坛主讲人之一,分析了中国教育的现状。郑也夫把中国中等教育的现状比作压缩饼干,“学生的天赋和能力参差不齐,教育机构的做法往往是上压下提。即成绩好的学生会被限制,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会被逼迫去学习,出现了伺候分数的现象”。

一次我从学校九年级窗前走过:全班四十几人有近三十人在睡觉!老师仍然在讲台前激扬文字、热情四射。

这是师与生的脱节、教与学的脱节、学与用的脱节、知识与能力的脱节。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已经到了非大改不可的地步。

二、当前教学模式调查

1.形式:当前教学主要形式是说教式。

2.内容:教师直接或间接给予结论,然后强化训练。

3.方法论:教师备课方便,不需动脑筋而照本宣科。

4.价值观:文科生缺乏情商的培养;理科生缺乏创新意识的培养。

5.现实状况:根据我的了解,许多老师上的课,学生很不爱听。总之是学生困顿、教师迷惘。

三、“六字模式”基本理念

基于“过程”下的“导学”式的“合作”教学模式,简称“六字模式”。其基本理念为:导学、合作、过程。

(一)过程理念

形式:文科注重再现感性思维历程;理科注重再现理性思维历程。

内容:与“应试”相对,“应试”关注题海战术;“过程”关注能力培养。

价值观:关注智商。

方法论: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教师要回避考点、知识点这样的功利化用语;让学生感受到一堂课就像是一颗种子在经历生命的全程。

(二)导学理念

形式:学生人手一张学案。

内容:以问题为线索。

价值观:关注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有课堂前置式导学案,有探索发现式导学案,还有前置与探索结合式导学案。

(三)合作理念

形式:全班学生隐性或显性地分为若干小组。

内容:(如7人组)组内合作,即1带2、2帮4、6促1,组间合作,即质疑与交流。

价值观:关注情商。

方法论:(1)科学组建小组,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2)每个学生要明确责任和目标;(3)组内展示平等与高效、组间质疑热烈与科学;(4)组内管理与组间评比要具有有效性;(5)教师仍是课堂的主导者。

四、试行“六字模式”教学时不我待

(一)试行“六字模式”的思想基础

1.教师的共识:

分数只是“敲门砖”,学生的能力是关键。

2.学生的内需:

学生需要在欲望中不断满足,需要在张扬个性的过程中塑造自我,需要在快乐中成长。

(二)试行“六字模式”的制约因素

1.来源于教师自身:

一是教师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二是教师知识结构趋于陈旧化。三是教师对工作的认识趋于职业化。四是教师对工作的神圣感被弱化。

2.来源于社会舆论:

读书无用论的观念依然存在。

3.来源于校长的担负:

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准是什么?一般就看升学率。怎样抓升学率?通行的方法就是时间加汗水。

4.来源于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

当前,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综合评价日趋科学化,但升学率仍是评价中的重点。

(三)克服“制约因素”的可行性办法

1.给教育行政部门的建议:

教育行政部门首先要强令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其次要淡化升学率在教育质量评价中的比重。

2.给校长的建议:

校长要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育人理念,不要急功近利。

3.对教师工作的引领要科学合理:

(1)帮助教师转变育人思想。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六字模式”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平台。

(2)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加强教育理论培训和教学业务进修,并实行激励机制,进行适当的绩效考核。

(3)转移并弱化教师的年龄问题。教师老龄化是事实,学校一方面要开展一些富有活力的文体活动,让教师感受到自己的青春依旧在。

(4)逐步转变“工作职业化”为“工作事业化”。让教师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做,教师在不断体验成就感给自己带来荣耀的同时,学校还要适当满足教师多劳多得的现实心态。

五、对实行了“六字模式”教学后的展望

1.学生高兴:人人参与,人人学有所获。

2.教师自豪:教师的莫大荣光来源于学生的快乐成长。

3.学校扬名:一所具有正确的人才观念、先进的教育理念,采用了高效模式化的教学方式,拥有乐于奉献的育人团队的学校一定是一所示范学校。

篇6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采用积极语言的积极教育方式作为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会使学生产生愉快情绪,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友善、自尊和自信,有利于形成、增强教育者所期待的行为。如果教育过程中采用消极语言,如冷淡漠视性语言、嘲讽侮辱性语言、抱怨打击性语言、惩罚性语言等,则表现为对学生的另一种教育方式即消极教育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积极语言,通过语言模式的改变,能够提升师生的幸福感,为和谐校园的氛围形成打下基础。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HAPPY语言;应用

一、研究问题

1.研究目的

积极语言定义为:引发个体积极情绪,发现个体优势及潜能,促进个体美德及积极品质形成,有利于建构积极人际关系的语言。此研究的目的在于,首先,提升教师积极意识和幸福感,促使教师形成积极语言习惯,给予学生正能量的同时,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效能。其次,探讨教师积极语言风格的规律,发现积极语言在提升师生积极情绪方面的作用。再次,提升学生积极意识和幸福感,促使学生愿意学习,快乐成长。最后,探索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系统化、可操作化。

2.研究意义

采用积极语言的积极教育方式作为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会使学生产生愉快情绪,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友善、自尊和自信,有利于形成、增强教育者所期待的行为。

如果教育过程中采用消极语言,如冷淡漠视性语言、嘲讽侮辱性语言、抱怨打击性语言、惩罚性语言等,则表现为对学生的另一种教育方式即消极教育方式。消极语言令学生感到厌烦,内心抵制,产生不愉快情绪,导致学生消极地评价自己,对自己缺乏信心,过于关注自己的缺点,个人成就感降低,自我效能感下降,对学习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学习变得机械化且效率低下,产生自卑心理和低成就感。

通过积极语言,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提升精神品质,促进人格核心,让师生终生幸福。作为一种新教育观和积极的教育方式,积极心理学及其积极语言模式,不仅为我们实施发展性心理教育提供了最新的心理科学理论基础,而且为发展性心理教育提供了操作模式。

3.研究假设

积极语言能为教师,也能为学生带来愉快体验和愉快情绪。积极语言关注的核心是教师到底如何说话,说什么样的话,能够有利于引导自己或学生关注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发现和激励学生的优势和潜能,促进积极的人际关系,让生活更幸福,享受健康快乐人生。具体假设有两个,其一,教师语言风格会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形成有影响。如对学生完成作业快慢、对错、主动程度及快乐程度有影响。对学生上课时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程度有影响。其二,教师语言风格对教师本人的情绪、工作效率和成就感有影响。

4.核心概念

4.1核心概念:积极语言HAPPY模式 积极心理品质

4.2界定:小学

4.3范围:本课题仅限于对北京市第十八中学附属实验小学的积极语言模式的研究。

4.4概念:“积极语言HAPPY模式”

陈虹博士首次在中国提出的有关积极心理学的语言应用模式)基本解释和简明扼要的概括如下:

其中各字母含义是――H:Hope for预想,期望;

A:Action行动;

P:Process过程;

P:(to the) Point关键点;

Y:Yield产品,收益。

4.5 HAPPY语言模式层次水平

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1.理论基础

1.1积极心理学双方面论 (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同样真实)

结合当前教学实际,目前,教学中易出现下面问题:

首先,教学过度关注学生消极方面。以写作业为例,教师通常关注的是:学生写作业写得慢,在规定时间内写不完,拖着不写,拿着笔发呆,边写边干别的,老师或者家长看着才写,错误多,同样问题反复错,不改错题,抄作业,写完作业就又说又打又玩,不想多做等问题;再如,在上课学生注意力能否集中方面,通常认为学生:上课时爱低头玩手里东西或做小动作,眼睛不看着老师,目光游离不定,东张西望,抓耳挠腮,当被老师叫起回答问题时不知道老师问的是什么,对某些小事反应强烈,情绪难以平静;提到上课纪律问题,教师常感觉学生:上课铃响后还不坐到座位上,仍然说话,不准备好学习用具,没有收起与本节课学习无关的东西,上课和其他同学说话,发出与学习无关的声音,课间追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通常说一些否定性的话:别人都能完成为什么你完不成,别玩了,不要再惹我生气了,不要动了,不写完不准回家,再不写就请家长……或一些负性肯定学生的话:

你又发呆,你就是贪玩,你太闹了……这些言语很容易引起学生低自尊。

其次,教学中往往刺激学生比来比去方面。教师们有时会无意识地让学生互相比。如:“某某已经写完了,你还不快点呀”“你看谁谁比你强多了,你得向他学习”“你怎么老比某某差”等。比你好、我坏,或比谁最好、最棒,或说哪个同学这回是第一名,目的是刺激学生去追求最好或第一,可能会突出典型,但这个结果一种可能是,有个别或些许学生满意,但大部分学生麻木,甚至不舒服;另一种可能是没有赢家,只有输家,“最好”“最棒”“第一”的学生不但没有得到好处,反而被孤立、冷落,内心负担着下次我要不是“最好”“最棒”“第一”,同学们怎么看我的压力。这种刺激学生比来比去的“比文化”容易让学生心生嫉妒,或仇恨他人。也就是说,不是学生变坏了,而是环境让学生的“妒”和“恨”生温了。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曾说:“妒忌是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一种消极的攻击情绪。在家里。父母一定要克服,不要拿自已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这是非常不人道的。”比来比去容易让孩子逐渐倾向建立“表现目标”,爱做那些给别人(老师)看的行为,更关心如何向别人(老师或同学)证明自己的能力,关注的是如何出众,或如何别当众出丑。而我们的教育,实际上应当尽量引导去学生设置“掌握目标”,常说鼓励学生的话,如:同学们都很努力,告诉老师你是如何进步的,你是如何变得越来越爱主动学习(做事、做值日、上操不说话、上课不下位子等)的。帮助学生更多关注:我如何努力,我如何进步,我怎样更愿意主动学习,我遇到问题如何喜欢寻求老师或同学帮助,我越来越会找到提高各种水平和能力的方法,而不要过多关注我要如何出众,我千万别当众出丑。

这些问题的实质在于,教师没有在教学中运用积极的语言模式,在教学中正能量不足。解决上述问题是是本课题提出的出发点。

1.2 心理教育1.0时代

十几年来,我国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急剧增加,研究者积极整合各学派对于心理健康的理解,已经在一些重要方面达成共识---心理健康是指一种生活适应的良好状态。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实践的结合也受到人们充分的关注,各类学校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均已各种方式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与心理健康研究的繁荣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个与此相关的主题积极心理学,其研究和实践工作在我国则刚刚悄然起步。

传统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可称心理教育1.0时代,其三大任务是:诊断并解决心理问题;让普通人更快乐,更幸福;让天才更天才,普通人更聪颖,帮助人们充分发挥潜能。可是,心理学家在1887―2000年这100多年间研究的是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学校关注的是“问题学生”、“学生的问题”、特殊群体学生,日常工作主题是个体心理咨询、心理档案甄选。渐渐地,心理学的三大任务中的后两个被遗忘了。

1.3 心理教育2.0时代

积极心理学则是以一种新的视角诠释心理学。正如积极心理学之父,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所说,“积极心理学并没有改变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但不同于以往心理学关注心理疾病和障碍的研究,而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

积极心理学倡导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我们常说的许多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

二十一世纪初,我国心理学界开始有学者敏锐地注意到了美国当代心理学的这一最新动向,陆续有介绍美国积极心理学研究及其最新发展的书籍、文章发表。

例如:心理学博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部主任孟万金的刊物《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课题研究成果。2007年,创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从而揭开了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篇章。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 ,心理学博士任俊,现为国际积极心理学会(International Positive Psychology)理事,目前主持“积极心理学在当代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学校心理学会会员刘翔平出版了《当代积极心理学》,陈虹主编的《给老师的101条积极心理学建议―积极语言HAPPY》,陈虹,张婷婷的《美国积极心理学倡导的“优秀品质和美德”》(2009);陈虹,李益倩的《美国积极教育引发的“幸福”启示》(2010);陈虹,吴九君的《积极心理学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2010)等文章。研究者们普遍认为积极心理学是一种新的研究方向,是对传统心理学的“消极”模式的大反思,认为积极心理学转换了传统心理学的研究视野,复活了人本心理学的研究主题,“为心理学乃至整个社会提供了以新的方法看待人类的生存和问题的解决”

积极心理学越来越引起我国心理学者和教育学者的关注和重视。

1.4 习得性无助理论

被动性、退缩以及服从是个人控制减弱的证据。如学生已习得一种不可控的消极的教育语言环境,而且感到无助,当他们接触到积极语言时,虽然这些积极语言与其行为有关,而且可能是对学生有利的,但学生却很难相信其有用,也就是说,学生先前接触过的那些无法控制、无法逃避的来自教育者的消极语言模式,减弱了学生可以让自己变好的控制倾向。让学生接触那些无用的、消极的事件反馈信息(消极的语言评价),不利于学生学会控制这个事件,更不利于学生把这个事件做好。

1.5 自我中心理论

该理论认为,无法控制某些重要结果的个体之所以会停止尝试,是为了防止他认为自己不具备解决眼前问题的能力。如果他不再尝试或一直说“我做不了”“我就是不行”“我老是错”,那么他可以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或我没有做,同将失败归因于真正的能力不足(我不行、我做不好)相比,这种归因方式对自我构成的威胁较少。这种习得性无助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在失败时保持自信的方式。令学生厌恶的教育语言,是学生能否变好的关键中介因素。教育语言作为一种条件刺激,我们可以对其可控性进行操作,比如,我们可以引入可控性因素:告诉学生你哪些方面变化,我会表扬你,你哪些方面不足我会指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我这样做了,所以被表扬;我没有做到位,所以被指出不足。通过告诉学生与事件有关联的事实(表扬语言和批评语言),可以增强学生自信,改善学生语境,鼓励学生对原来的失败或问题做出不同的解释。

三、研究程序

1.研究设计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05月―2012年09月)是课题研究的初始阶段,主要是为课题研究的启动准备理论、环境、氛围、研究队伍组建等条件,使老师进入科研状态,形成并了解课题的总框架,掌握相关的基本理论,课题设计人员收集资料,确定课题实验方案,填写课题申请书,做好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9月―2014年02月)组织开题讨论、咨询、制定阶段实施规划,按计划分组分段实施,注意过程动态管理、调控。在这一阶段中,进行实验研究交流和培训活动,开展课例分析、教学设计、撰写经验论文活动,收集优秀课例。完成教学设计集、论文集等。并写出阶段性实验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03月―2014年09月)整理分析实验资料,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完成课题结题鉴定。

2.研究对象

2.1范围:小学

2.2范本:北京市第十八中学附属实验小学(原丰台区芳星园小学)

2.3对象及领域:积极心理学HAPPY语言模式在(数学、语文、英语、美术、音乐、心理等)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3.研究方法

3.1操作法:以小学六个年级的每个学科的教学为研究的载体。(我们有专业的各学科的优秀教师,他们掌握了多方面的教学技能和经验。我们继续在原有的基础上在全校各个班级里开展以“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去生活”、等活动,同时,在教师团队中开展积极语言模式的练习和使用并且使用到教学中去,通过自主开发的扑克牌游戏方式使学生逐渐养成二十四项优良的积极品质。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也把操作法作为最基本的方法,用于积累原始素材。)

3.2.记录法:实时对活动的情况进行记录和归纳。(在操作法的基础上对每次活动进行比较详细地记录,包括书面记录、影像照片的记录等等。)

3.3.问卷法:师生对积极语言模式的调查回答。(在研究过程中,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反映师生对积极的语言模式认同性和参与意识,同时也可以从问卷中反映一部分结果。)

4.技术路线 第一阶段,报备阶段 2012年8月填写申报审批书,报总课题组审批,2012年9月审批通过。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 2012年9月课题申报后,首先进行筹备工作。对全体课题成员进行培训,为每位老师配发一本《给老师的101条积极心理学建议 积极语言HAPPY》,自学积极语言应用案例。要求每人写读后感,并在日常工作中使用积极语言,撰写应用案例及体会。在深刻领会课题精神和研究意义的基础上,结合教师工作实际,从全体课题成员中通过自愿报名加领导小组审批的方式选拔出优秀青年教师为课题核心小组成员参加个案研究。 2013年1月24日核心组成员召开班级情况分析会,确定个案研究对象和积极语言所要干预的行为。 2013年2月,将分析会录像转成可编辑的WORD文档,归纳出学生共同的行为问题,老师通常的解决方式,通常说什么话。确定每个班的个案研究对象。 2013年3月,对每个班选中的个案研究对象进行访谈,了解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通常情况下老师说什么,你希望老师说什么。同时对老师就相同的学生问题进行问卷调查。 2013年4月,将学生访谈录像转为WORD文档,与教师问卷合并,分析归纳老师和学生的共同需要,并列表呈现。 2013年5月,将学生问题,老师期望,老师语言特征归纳表反馈核心组老师修正确认,制定分层指导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目标,明确怎样说积极语言帮助学生在什么具体行为上关注学生的改变。与学生达成约定,通告家长,每天记录。 2013年6月正式开题,请专家论证课题方案可行,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 2013年7月个案研究实施。 2013年11月填写中期报告书。 2013年12月专家对中期报告进行论证督导。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

2014年6月填写鉴定结题申请书。

2014年9月专家进行课题成果鉴定评估及等级评定。

四、研究发现及结论

1. 研究假设

开始课题之前,我们为课题研究做了研究假设:

首先,教师使用积极语言能为自己,也能为学生带来愉快体验和愉快情绪。积极语言关注的核心是教师到底如何说话,说什么样的话,能够有利于引导自己或学生关注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发现和激励学生的优势和潜能,促进积极的人际关系,让生活更幸福,享受健康快乐人生。

其次,教师语言风格会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形成有影响。如对学生完成作业快慢、对错、主动程度及快乐程度有影响;对学生上课时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程度有影响。

再次,教师语言风格对教师本人的情绪、工作效率和成就感有影响。

2.研究发现及结论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的六位老师进行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习得与教师积极语言关联性研究实验方案》《教师语言风格调查》《教育部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课题“学生最深渴望比例》《习惯结构养成与积极品质习得记录表》等测试或调查,我们发现:

2.1教师使用积极语言确实能够为自己也为学生带来正能量,教师使用积极语言的模式是促进各学科优质教学、学生“乐学”的基础。

研究中,在课题负责人王志清校长(现任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副校长)提出的“积极语言,幸福课堂”的教师评价理念带领下,课题针对教师普遍关心的部分学生作业不认真、上课不专心听讲等实际问题,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将HAPPY语言的干预方法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旨在探索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系统化、可操作化。

结合学科建设年活动,教科研一体化,课题组赵静、丁t两位老师上示范课《小山村》的第一、二课时,赵静、赵丽分别上《房顶上的大蘑菇》和《找规律》。在课堂上,她们自觉应用积极语言。老师们发现由于语言模式的改变,师生关系越来越融洽,课堂气氛越来越和谐,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课后组织老师讨论分享,在哪些环节应用了积极语言,如何应用的,效果如何,对自己的教学教育活动有何启发。重点让教师树立积极的语言观、儿童观、育人观。抛弃不能说的语言,养成使用积极语言的习惯。从而达到让学生享受幸福课堂的目的。赵静老师应用积极语言的收获体会一文刊登在《心理健康教育通用能力培训教程》一书中,撰写的论文《绽放积极语言,成就幸福课堂》获区教育学会三等奖。

研究发现,孩子们喜欢的积极语言前六句是: 谢谢你!儿子,你长大了。 你可真了不起,这么难的卷子你居然考了100分。

3、你的表现非常不错,题全做对了,真不错啊!

4、孩子,你写的字很漂亮。

5、你表现得很好,在关键的时候进了一球,为集体争光。

6、你长大了,知道帮妈妈做家务了。

2.2 教师语言风格直接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形成。积极的语言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首先,教师使用积极语言能够使学生愿意尽早做完作业,愿意花更多时间做作业。有意识尽量做对作业,不重复出错。由此,可以提高平均分(语、数成绩),并能够提高在班级的排名,等等。

其次,教师使用积极语言能够有利于规范学生行为规范,比如可以使学生打预备铃能不下位子、拿出要用的书本、不说话。课上眼睛看着老师,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而且,能按规定要求回答问题,并回答正确,等等。

2.3积极的语言会让教师保持乐观的心态、稳定的情绪,并使教师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成就感。

教师的积极语言可以引导教师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品质,并能激发自身内在的正能量。进而可以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增强履职能力、提高工作效能。由此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成就感。

五、分析和讨论

1.解决方法和理念依据

积极语言定义为:引发个体积极情绪,发现个体优势及潜能,促进个体美德及积极品质形成,有利于建构积极人际关系的语言。积极语言模式是试图构建一个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教师或家长趋于稳定的积极的语言表达基本机制。该模式建构思路是:积极语言积极情绪积极人际积极人格积极社会支持幸福、和谐、阳光的人。

1.1对学生报以积极的期待(积极语言HAPPY模式的“ H”)

1.1.1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才能让自己保持平静的心境,让自已变得有耐心,不急躁,不生气,情绪稳定,让学生感到很宽松,不紧张、不焦虑。

孩子的身心发育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孩子在知识能力、认知风格、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的。无论孩子做得怎样都是有原因的。都给孩子一个好的期待(积极语言HAPPY模式中的H就是这个意思)

1.1.2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评价孩子要从多方面、多角度,给孩子信心、勇气和成就感。

要改变以往的学生观,每位学生都是一个天才。重新定位教学观,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和智能弱势选择最适合学生个体的方法。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目标,多元智能并不主张将所有人都培养成全才,而是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确定每个学生最适合的发展道路。通俗来讲,多元智能理论不是让学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不是简单的要求给学生多架几座桥,而是主张给每个学生都架一座桥,让“各得其所”成为现实。要改变教学行为,教师备课、上课不能再像以往那样仅仅为了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而是更多地从关注学生,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去考虑问题。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核心思想是:人的智力是多元的,言语、音乐、逻辑、视觉、身体、自知、交流智能各有不同,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儿童原来有多聪明,而在于教师怎样使儿童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聪明。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感(空间智能)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体力(肢体运作智能)较强、公关的人际智能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

语言智能

这种智能主要是指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字的能力,即指听说读写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这种智能在作家、演说家、记者、编辑、节目主持人、播音员、律师等职业上有更加突出的表现。

逻辑数学智能

从事与数字有关工作的人特别需要这种有效运用数字和推理的智能。他们学习时靠推理来进行思考,喜欢提出问题并执行实验以寻求答案,寻找事物的规律及逻辑顺序,对科学的新发展有兴趣。即使他人的言谈及行为也成了他们寻找逻辑缺陷的好地方,对可被测量、归类、分析的事物比较容易接受。

空间智能

空间智能强调人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很高,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比较强,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他们表现出来的能力。能准确地感觉视觉空间,并把所知觉到的表现出来。这类人在学习时是用意象及图像来思考的。

空间智能可以划分为形象的空间智能和抽象的空间智能两种能力。 形象的空间智能为画家的特长。抽象的空间智能为几何学家特长。建筑学家形象和抽象的空间智能都擅长。

肢体运作智能

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的能力。这类人很难长时间坐着不动,喜欢动手建造东西,喜欢户外活动,与人谈话时常用手势或其它肢体语言。他们学习时是透过身体感觉来思考。

这种智能主要是指人调节身体运动及用巧妙的双手改变物体的技能。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手艺人都有这种智能优势。

音乐智能

这种智能主要是指人敏感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这种智能在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乐师、乐器制作者、音乐评论家等人员那里都有出色的表现。

人际智能

人际关系智能,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及其关系、及与人交往能力,包括四大要素。① 组织能力,包括群体动员与协调能力。②协商能力,指仲裁与排解纷争能力。③分析能力,指能够敏锐察知他人的情感动向与想法,易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的能力。④人际联系,指对他人表现出关心,善解人意,适于团体合作的能力。

内省智能

这种智能主要是指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正确把握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把握自己的情绪、意向、动机、欲望,对自己的生活有规划,能自尊、自律,会吸收他人的长处。会从各种回馈管道中了解自己的优劣,常静思以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爱独处,以深入自我的方式来思考。喜欢独立工作,有自我选择的空间。这种智能在政治家、哲学家、心理学家、教师等人员那里都有出色的表现。

内省智能可以划分两个长层次:事件层次和价值层次。事件层次的内省指向对于事件成败的总结。价值层次的内省将事件的成败和价值观联系起来自审。

自然探索智能

能认识植物、动物和其它自然环境(如云和石头)的能力。自然智能强的人,在打猎、耕作、生物科学上的表现较为突出。

自然探索智能应当进一步归结为探索智能。包括对于社会的探索和对于自然的探索两个方面。

存在智能

人们表现出的对生命、死亡和终极现实提出问题,并思考这些问题的倾向性。

1.1.3教师与学生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会不断加工和处理对学生的认知,形成带有一定综合性、概括性的认识,即“人际印象”就产生了。这个印象一旦产生,将倾向将学生看成是具有协调一致人格特征的人(人际印象的“一致性倾向”)。一旦对他人做出好或坏的评价,就会将它扩展到其他特性上去,也就基本上确定了对此人的总体印象。我们建议,教师能从目前积极心理学框架中六大美德24项积极品质去形成对学生“好的评价”。

比如,一男生被认为是热情的时候,他同时是友善、有同情心、善于交友、开朗、健谈、自信的人。一个人不会被看成既热情又冷酷,既诚实又虚伪。如果出现相反的特征,出现矛盾,教师也会重新处理头脑中关于学生的信息,来消除这种不一致。所以,教师对学生如果习惯性地产生积极的“一致性倾向”,将会对学生形成更好的评价。

社会心理学家奥斯古德(C.E.Osgood,1957)等人的研究发现,人们主要从三个基本维度来形成和描述他人的印象,即:评价维度:好-坏;力量维度:强-弱;活动维度:积极-消极。其中评价是最重要的维度,比如,认为学生是好的,是有力量的,是积极向上的,将会使学生受益终身,将会对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如在“智慧和知识”美德方面,学生更倾向有创造力、好奇心、开放的思想、有视野(洞察力)、热爱学习品质;在“勇气”美德方面,学生更倾向真诚、勇敢、有坚持性、热情;在“仁慈”美德方面,学生更倾向友善、有爱、具备社会智能(社交智力);在“正义”美德方面,学生更倾向公平、有领导力、具备团队精神;在“自制”美德方面,学生更倾向宽容、谦虚、谨慎(审慎)、自律;在“超越自我”美德方面,学生会审美(欣赏美和完美)、感恩、有希望、幽默、有信仰。

有人可能会提出,学生不会全是我们预想、期望的那样,但是,在我看来,学生就是我们预想、期望的那样。因为,我们预想、期望的是学生的总体,我们对总体的期望就是学生都向着这些好的品质发展,而每一个个体一定是不同的,这个个体可能这些品质表现突出些,显现成优势,其他品质相对不突出。另一些个体可能其他品质突出些,成为优势,同时,也会有不突出的品质。教师在对学生的积极的预想和期望指导下,会产生对学生的积极语言和行为,会促进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促进产生积极行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学生的预期,有的可能被证实,有的可能不能被证实。如果被证实,就意味着教师使用的HAPPY模式在学生身上起到了作用,得到了积极的反馈,那么,教师的积极语言将会被强化,教师将会更主动、更有创造性地应用这个模式。如果没被证实,也就是说,教师期待学生形成哪种行为,或改变哪些行为,教师不一定能看到学生这个行为发生或变化,这并不能说明,教师的积极语言没有发生作用,只能说明目前还没有发挥作用,或这个作用还没有显现出来。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戈登・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认为,尽管个体有一个比较稳定的人格,但行为会在不同的情境中而有所变化。 因此,教师不用担心,“我用了积极语言的HAPPY模式,为什么学生不见效?”那么,这时候,老师们感受一下自己是不是有变化,如果是,那么说明,你对积极语言HAPPY模式的应用已“见效”了。如果不是,那么,请你丰富和完善这个模式,使之“更见效”。

2.说积极鼓励的话,让孩子产生积极情绪(积极语言HAPPY模式的“A”)

用积极语言让孩子感受到快乐,产生积极情感(快乐、宁静和温暖)很重要。

积极情绪是指个体由于体内外刺激、事件满足个体需要而产生的伴有愉悦感受的情绪。积极情绪能够激活一般的行动倾向,对于认知具有启动和扩展效应,能够建设个体的资源,撤销消极情绪产生的激活水平,能够促进组织绩效。积极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身体健康具有促进作用。积极情绪对于个体的适应具有广泛的功能与意义。

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即正性情绪或具有正效价的情绪,“positive”即正性的、积极的。许多研究者对积极情绪给出过具体的描述或定义,如罗素(Russell)曾提出“积极情绪就是当事情进展顺利时,你想微笑时产生的那种好的感受”[1]。Fredrickson认为“积极情绪是对个人有意义的事情的独特即时反应,是一种暂时的愉悦”[2]。孟昭兰(1989)认为“积极情绪是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3]。情绪的认知理论则认为“积极情绪就是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取得进步或得到他人积极评价时所产生的感受”[4]。从分立情绪理论的观点来看,积极情绪包括快乐(joy,happy)、满意(contentment)、兴趣(interest)、自豪(pride)、感激(gratitude)和爱(love)等。快乐是指当情境被评价为安全的和熟悉的,或者事件被理解为个人目标取得进步和实现时而产生的情绪感受;满意是指被他人的接受和关爱所引起的感受,如果情境被评价为安全的、高度确定的和需要低付出的,就会引起满意感;兴趣是指当个体技能知觉与环境挑战知觉匹配时产生的愉悦与趋近感,当情境被评价为安全的、新颖的和改变的、神秘的以及一种困难感时就会引起兴趣;自豪是当目标成功实现或被他人评价为成功时产生的积极的体验。因此,概括地说,积极情绪即正性情绪是指个体由于体内外刺激、事件满足个体需要而产生的伴有愉悦感受的情绪。

Fredrickson提出的积极情绪扩展和建设理论(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认为积极情绪比如快乐、兴趣、满意等能扩展个体的瞬间思维活动序列[2,8,9]。消极情绪一般会缩小个体的瞬间思维活动序列,缩小个体的认知范围,让个体在当时的情境下只产生某些特定的行为,动员个体身体能量应对特定的环境挑战。而积极情绪却能在一般条件下促使个体冲破一定的限制而产生更多的思想,能够扩大个体的注意范围,增强认知灵活性,能够更新和扩展个体的认知地图。

积极情绪能促使人的记忆功能和提取更多的积极材料,使个体在解决问题时更加灵活、完整、有效地进行思考和判断。

积极情绪下,个体表现出更高的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效率更高,决策更全面。

积极情绪能够促进人际问题的解决,协商与谈判问题的解决。积极情绪不仅能够为协商与谈判创造友好的氛围,同时由于积极情绪下认知灵活性的提高,能够使得谈判者想出更多的问题解决策略。积极情绪能够促进帮助、友好行为,密切人际联系,扩大人际资源。积极情绪能够提高应对水平,促进社会适应。

积极情绪能够撤销和恢复消极情绪导致的各种心血管活动的激活状态,使其恢复到正常的基线水平;对于消极情绪所造成的狭小的思维活动序列予以撤销,使得思维活动序列恢复到正常的水平,能够缓解消极情绪造成的紧张。尽管这方面没有直接的研究支持,但研究表明主观报告积极情绪水平高的个体表现出更灵活的、更建设性的应对方式,表现出更抽象的、更持续的思维水平。

积极情绪不仅对于个体的适应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组织内成员的积极情绪对于一个组织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组织内个体的积极情绪可以相互感染和传递,对于营造积极的组织氛围是极为关键的,能够激励组织中成员的学习绩效,提高组织的效能。

3.理解孩子形成好习惯需要过程(积极语言HAPPY模式的第一个“ P”)

如果学生已习得一种不可控的消极的教育语言环境,而且感到无助后,当他们接触到积极语言时,虽然这些积极语言与其行为有关,而且可能是对学生有利的,但学生却很难相信其有用,也就是说,学生先前接触过的那些无法控制、无法逃避的来自教育者的消极语言模式,减弱了学生可以让自己变好的控制倾向。让学生接触那些无用的、消极的事件反馈信息(消极的语言评价),不利于学生学会控制这个事件,更不利于学生把这个事件做好。

无助的人在情绪上并非变得麻木了,而是变得烦躁不安了。希罗托(Hitoro)和赛利格曼的一项实验也发现,当一个人在一种环境中经历了不可控事件时,毫无疑问他会在那一环境中变得被动和无精打采。 赛得克与考夫塔提出了“认知耗竭”理论 。他们认为,有关不可控事件的经历最初激发了个体大量的认知活动,因为个体想要解决出现的问题,并弄清楚他为什么无法解答这一问题,然而,无关联性导致这些努力必然无功而返。最终,个体进入了一种认知耗竭的状态,他停止了思考,无助效应就产生了。这一理论的关键之处在于,它认为:个体对他们所遇到的事态提出各种假设并进行评估,在随机反馈的情况下,个体不再继续不停地提出和评估这些假设,也就是说,无助导致了被试无法思考,即认知缺陷 。被试报告了不确定感和无法集中注意的情况,而且报告自己对成功的预期大大下降,导致被试在之后的那些比较困难而且需要进行努力的任务上表现糟糕。

自我中心理论认为,无法控制某些重要结果的个体之所以会停止尝试,是为了防止他认为自己不具备解决眼前问题的能力。如果他不再尝试或一直说“我做不了”“我就是不行”“我老是错”,那么他可以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或我没有做,同将失败归因于真正的能力不足(我不行、我做不好)相比,这种归因方式对自我构成的威胁较少。这种习得性无助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在失败时保持自信的方式。一位十岁女生在弹琴时总说:我怎么弹也弹不好,我不想弹了。一位五岁男孩滑冰时不断地说:我穿上新鞋就是总摔跤。滑冰一点都不好玩。

克里斯托弗・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1993)提出 ,就像存在习得性无助一样,也可能存在习得性掌控。正如对无关联的预期会降低诱发性动机并阻碍对关联性的知觉,对未来关联性的预期会增加诱发性动机,并增加对关联性的知觉。

令学生厌恶的教育语言,是学生能否变好的关键中介因素。教育语言作为一种条件刺激,我们可以对其可控性进行操作,比如,我们可以引入可控性因素:告诉学生你哪些方面变化,我会表扬你,你哪些方面不足我会指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我这样做了,所以被表扬;我没有做到位,所以被指出不足。通过告诉学生与事件有关联的事实(表扬语言和批评语言),可以增强学生自信,改善学生语境,鼓励学生对原来的失败或问题做出不同的解释。如果教育语言能够提高对学生期待的积极度及沟通话语的乐观率,观察教育效果可能会有所不同:学生情绪、学生行动、师生关系、动机、效能、学生人格、学生对过去一周或二个月的满意度(包括做事情的投入程度),对未来的希望 都会有所改善。

4.教师语言促进孩子形成好习惯的关键点(积极语言HAPPY模式的第二个“P”)

4.1不是不能给予学生批评,而是怎么批评学生

要看看挫折事件或创伤事件后是否让学生得到了如下启示,否则就不是教育,而是教师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第一、批评教育是否讲出了学生的优势(一般讲三个优势,批评一个问题3:1,学生容易接受),是否促进了学生提高其优势、发挥其优势;第二、批评教育是否让学生更热爱学习、更珍惜生活;第三、批评教育是否让学生明白我可以采取哪些行动,以解决问题或克服不足,以度过创伤;第四、批评教育是否促进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或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总会有人帮助我”;第五、批评教育是否理解学生出现问题或错误的恐惧心理及被批评后的不愉快情绪及羞怯心情,认识到学生出现逆返情绪或害怕挑战是正常反应,或创伤后信念崩溃是正常反应,但同时也指出学生应该改进的方面和可以成长的资源。这样的“挫折”才会让学生成长,而如果只是斥责,指出不足,学生在被教育之后,不知道自己有哪些优点可以被利用,不知道我采取哪些行动是有效的,和老师关系越来越差,变得不喜欢学习(不爱做作业了,不想上课了,听不进去了),说明“这个教育”不但没有让学生在挫折和失败中成长,反而“这个教育”本身成了引发学生挫折的导火索,而不是问题、困难和错误本身让学生感到是挫折。有些挫折是人为设计的,让学生感到“我不行,我无能”,“学习是痛苦的,生活毫无乐趣”,“我做什么都不对,我找不到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老师一点不理解我,我很想好起来,但老师不相信我”;“我再也不想理他了,我恨死她了,他说什么我都当耳旁风,她让我做什么我都不做”,结果学生的意志被“挫折”打垮了,而这个挫折有可能是“教育的过程”,而不是事实上的挫折。

4.2注意语言层次

4.3避免“比”

比你好、我坏,或比谁最好、最棒,或说哪个同学这回是第一名,目的是刺激学生去追求最好或第一,让学生拼命竞争,可能会突出了典型,但这个结果一种可能是,有个别或些许学生满意,但大部分学生麻木,甚至不舒服,另一种可能是,没有赢家,只有输家,“最好”“最棒”“第一”的学生不但没有得到好处,反而被孤立、冷落,内心负担着下次我要不是“最好”“最棒”“第一”,同学们怎么看我的压力。这种刺激学生比来比去的“比文化”容易让学生心生嫉妒,或仇恨他人。也就是说,不是学生变坏了,而是环境让学生的“妒”和“恨”生温了。

比来比去容易让学生逐渐倾向建立“表现目标”,爱做那些给别人(老师)看的行为,更关心如何向别人(老师或同学)证明自己的能力,关注的是如何出众,或如何别当众出丑。要尽量引导学生设置“掌握目标”,说:同学们都很努力,我选择那些不断进步的同学,然后告诉老师你是如何进步的,或你告诉老师你是如何变得越来越爱主动学习、做事、做值日、上操不说话、上课不下位子等等的,帮助学生更多关注:我如何努力,我如何进步,我怎样更愿意主动学习,我遇到问题如何喜欢寻求老师或同学帮助,我越来越会找到提高各种水平和能力的方法,而不要过多关注我要如何出众,我千万别当众出丑。这种话不是满足了学生的需求,而是满足了老师的需要,因为学生们会更关注老师对他们的看法,结果,是老师被“关注”了,是老师希望被关注的需要满足了,而学生如何努力、用什么方法提高、每个人提高了多少,则被关注得很少。要让每个孩子都发挥自己的特长,让每个孩子都感觉自己是重要的、是不可替代的,让每个孩子都关注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让学生感到改正这个错误很有趣。让学生关注自已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比如说:你可以快起来,你只需要今天比昨天快,不必去管其他同学。老师(妈妈)相信你。

少说“谁最好”,多说:你比你原来好多了,比自己某某点进步了。

语言刺激学生竞争,比如“我看谁最好”、“我看谁的答案最标准”“哪位同学最先举手,我就叫谁”,“哪个组想出的答案最多”“我看这次谁写得最快”,对学生有刺激作用,去争“最好”“最对”“最先”“最多”“最快”,但这是暂时的,因为,只有个别学生能永葆最好、最对、最先、最多、最快,甚至可能没有这样的学生,那么,如果几乎没有学生可以做得到,我们为什么还要去说呢?建议:不在课堂教学中说让学生去做“最怎样”,而多引导学生说:“今天的作业,比你以前进步了,而且也比以前整齐了。你是怎么做到的?”引导学生多去关注自己的正确之处和点滴进步,多去关注自己是做到正确的或怎样进步的,多去关注自己如果正确了或比自己进步了,心情怎样,而少让学生去和他人比。

自己是否进步,自己如何进步,自己哪点不足,自己用什么方法克服不足,这些自己是可以控制的,自己能控制的事情自己会觉得有安全感,而和其他人比时,自己努力了,别人也进步了,永远会有不安全感,而且越比越焦虑,越比越没有信心,心情也越来越糟糕。常听老师们,也可以说是家长们说,“对对,我一说:你看谁谁比你强多,我那孩子当时就说:你觉得他好,你让他当你儿子,我走还不行吗。”有的孩子,当家长一说别人家孩子,或叔叔姑姑家的孩子比自己好,就一摔房门,把门一关,进自己房间不听下文了。这是因为,学生自己努力时别人也在努力,自己进步时别人也在进步,这种去追别人,会让学生感到焦虑不安、痛苦不堪。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太多的“比文化”,把本来没有“比”这个念头的学生搞得不得不“比”,彼此之间成了挑战和冲突的对象,这正是嫉妒和怨恨的导火索。

4.4用坏习惯的相反行为,进行惩罚

举例:日本幼儿园园长,每天面带微笑、跪在门口迎接每个孩子。孩子进门时要脱掉鞋子,并将鞋子放在鞋架上才可以进园。如果有孩子不能把鞋放好,东扔一只,西扔一只时,园长仍然面带微笑,抓回孩子,让他把鞋捡回来放在鞋架上,如果还是东扔西扔,园长仍然面带微笑让孩子重复捡鞋,直到放好才可以进园。让孩子不断地捡回鞋子直到放好为止,这种重复好行为的“惩罚”(孩子会感到烦燥,让我没完没了的做捡鞋的事)是正向的,有意义的(形成放好鞋的习惯)。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园长始终没有丝毫的愠怒(源于他对孩子形成好习惯需要过程和训练的理解,情绪没有被孩子一时做不到而带动起来)。

表扬可以从六个方面入手:努力的过程、学习的态度、使用的方法、做此事的原因、产生的作用、表现或结果

赵静语文课中,【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记住并会写“房”“座”“兔”,会区别“座”和“坐”,认识“蘑菇”。

整节课上,老师提问学生时始终没有说:“我看谁答得最准?”“我看谁记得最快?”“我看谁先举手?我要叫先举手的同学”,也就是说没有刺激学生去争着举手,争着发言,而是平静地说:

A评价努力的过程

“好,老师看到你们都在思考了,同学们都试着记住哦。”(关注学生努力的过程)

“我猜你们都能记得住的,而且是能写得正确的。”(鼓励学生去记忆,去做到正确,关注学习的质量,引导学生关注学习本身)

B评价做事情的方法

“我看有的同学用手在桌子上画这个字”“我听到有的学生说:‘坐’是两个人,坐在土地上,所以上面二个‘人’,下面是一个土;还有的同学说:‘坐’就是在公交车上,二个人扶着高高的扶手,怕摔倒。”“这些同学们都找到了如何记住这些字的方法,好啊,还有什么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学习的方法,比引导学生答得最对,有意义。)

C评价做成、做好的原因

“噢,你为什么这么想呀?”“有什么道理呢?”“你是怎么知道这个方法的?是不是曾经听过这个故事?”(学生能做成某事时,当他人追问他做成的原因,其实是让学生自己激励自己,让学生描述自己做成功的过程,容易激发学生更努力、做得更好的动机,这比老师说“你要怎样”更有效,因为,学生的学习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努力,我们老师都是外因,只有调动学生自己的内在动力,学生的学习才会变得自觉,这个自觉则可以靠学生多次描述自己如何成的原因和过程激发出来)

D评价态度

即使有时学生答得不对,或站起来答不出来,但老师仍然说:“老师理解你,一站起来脑子突然空白了,但老师看到你在认真思考了。再想想,不急着回答。”(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目的是让学生在下一个环节更加愿意去思考,而不因为一个没答上来而沮丧,导致注意力不集中)

E评价产生的作用

而不引导去表现我做得怎样(形式),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让学生都去争最怎样,而是学生都能进步、都会,才是我们教师最希望看到的。

问为什么错,不强调怎么错,多问怎么对的,多让孩子描述是怎么做到的、做好的。

说正向话时,后面接“我很高兴”是可以接通的。如果说:你怎么又没完成作业呀,接我很高兴,那么“你怎么又没完成作业呀”就不是正向的话。

总之,用积极语言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因为积极情绪下的行为容易延续;表达自已的满意的行为,这个行为也是学生容易延续的行为。爱是快乐和被信任的混合感觉,经常表达对学生的信任很重要。

4.5根据研究结论获得的启示

结合课题研究实际,我们认为:

首先,教师应该努力转变观念,既教授学生科学知识,又形成学生快乐体验,既重视学生学业成绩,又重视学生人文关怀,既指出学生缺点错误,又尊重学生人格尊严,既帮助学生学业进步,又指引学生人生成长。

其次,教师应该转变语言模式,从批评、限制、抱怨的语言方式转向激励、引导、感激的语言方式。在说任何话前,应先期望学生具备能促进自我发展的积极力量,可以达到某项积极品质的特征,并相信学生能够形成这些品质的可操作行为。同时,还要激励和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标志性积极品质或期待形成的积极品质,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的内在动机,愿意发挥特长、创造性地做事。注重学生潜在优势、内在积极性和发展的可能性。

就目前研究结果来看,此课题是非常有价值的,通过教师语言模式的改变,能够提升师生的幸福感,为和谐校园的氛围形成打下基础。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值得在教育教学中推广。

六、主要成果

1. 王志清和孙忠共同撰写的论文《通过扑克牌游戏激发小学生发现优势美德的兴趣》获北京市心理卫生协会,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年会论文评选等奖并在会上宣读。

2. 王志清和孙忠开发的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辅助学具――心理扑克牌已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核被授予专利产品。

3.赵静老师应用积极语言的收获体会一文刊登在《心理健康教育通用能力培训教程》一书中,撰写的论文《绽放积极语言,成就幸福课堂》获区教育学会三等奖。

参考文献

1.克里斯托弗・彼得森著,侯玉波等译.打开积极心理学之门.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心理学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主编,2003

3.高屹,张瑞凯,北京市中小学生不同学习阶段心理健康特点的调查,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21-27.

篇7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各位朋友:

我演讲的题目是“诚信天下,稳健一生——我们**保险公司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2005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在阐述科学发展观的时候,讲到了诚信建设,要求我们保险行业“大力加强诚信建设”。这不由使我想起了去年12月9日的一条重要新闻:在山西平遥日升昌票号旧址举行的中国保险行业诚信教育基地挂牌仪式上,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出倡议:共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保险业诚信建设。

为什么山西平遥成为我们保险行业诚信教育的基地?因为创立于1823年的日升昌,用金融票据往来的方式,代替了几千年的商业往来必须用银两作支付和结算手段的老办法,从而开创了山西经营金融业务和中国现代信用制度的先河。日升昌前后经营长达一百多年,在北京、汉口、上海等大城市设分号40多处,遍及全国20多个商埠重镇。其间,别人仿效“日升昌”的模式,先后开设了二十多家类似的商号,山西成为当时赫赫有名的金融中心。山西票号之所以能经营百年以上,诚实守信的商德是其经营取胜的根本因素之一。由此让我们想起山东一项个人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占80.2%的被调查者表示,最迫切希望了解保险公司的信息是“信誉”,最关心保险公司的信息是“信誉”,而在没有参加保险的人群中,有43.3%的人不想购买保险的理由是对保险公司不信任。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每个从事保险行业同仁的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保险行业是一个以诚信为本的行业。诚信是整个保险业的生命线,也是保险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制胜法宝。对我们个人而言,诚信,是我们的“业务通行证”,是我们“展业护照”、是我们业务越做越大的“无价宝”。在这里且听我讲一个发生在我们公司的理赔故事——去年9月24日,我们公司理赔部突然接到保户的报案:投保价值4200多万元的万吨轮“嘉庆”号,在天津溏沽港碰撞码头,造成码头机械设备的重大损失。我们公司理赔部接到报案后,迅速行动起来,立即与南通港方面联系,请求他们的支持协助;在南通港务局的帮助下,我们公司聘请了上海关于港口方面的专家,我们公司理赔部立即派员与聘请的专家一同连夜赶赴天津。这时,正巧天下大雨,可是我们公司理赔部的同志心想:客户心里急得很呐,据了解,万吨巨轮在溏咕港码头多停泊一天,就要多损失五万元。早一天处理这件事,就会给人家减少损失五万元,我们冒点雨算什么呢?于是,他们一行冒雨在第二天就赶到了目的地。而这时雨还下个不停,客户看到雨中赶来的理赔人员,十分感动地说:“真没有想到,你们这么快就赶来了,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我们公司理赔部的工作人员连连摆手。他们与专家一起在现场进行了详细的查勘。当天就作出合理定损60万元。出事的“嘉庆”号轮船,第三天就离开了码头。轮船开出前,客户一再要表示感谢,可是我公司理赔部的工作人员说:“不用谢,诚信天下,快速理赔,这是我们太保一贯的作风。”客户由衷地连连点头:“你们太保的服务是一流的。相信我会成为你们太保的忠实客户。”听了这个故事,你不觉得诚信是多么可贵吗?

诚信是我们心灵中的一方沃土,感情的鲜花在这里开放;诚信是我们感情中的一泓清泉,它能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心府;诚信是我们理性中的一把火矩,它照亮着人们共同的黎明!世界因为有了花儿的色彩而变得灿烂绚丽,人间因为有了真诚的沟通而容易彼此沟通,我们保险业因为有了诚信一定会蓬勃发展!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学会去爱别人,别人同样也会爱你。”诚信对于我们保险业也是如此,我们对普天下的老百姓讲诚信,我们保险业必定誉满天下,赢得天下!“诚信天下,稳健一生”是**保险公司的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我们将永远坚持这个价值观!

篇8

一、调查时间、调查对象和调查目的

1.调查时间:2012年11月19日至2012年11月30日。

2.调查对象:高一年级12个班,共651人。

3.调查目的:通过调查,全面了解各个班级开展“三四五”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学习小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调整与推动课堂模式的改革提供第一手资料。

二、调查方法

利用信息课时间,采用网上问卷形式调查。网上答卷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没有了平时课堂上的种种顾虑,也不易受周围同学的影响,能更坦诚、更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

三、调查内容与结果统计

调查内容与结果统计请参阅附件《小组教学问卷调查》结果统计,或网上查询,地址:http:///shuxue/Survey/ListReport.asp? SurveyID=3。

四、调查结果分析

1.从对待这种授课方式的态度上看大多数学生是喜欢的

调查显示:70.41%的学生认为座位分小组摆放好,42.45%的学生很喜欢这样的课堂,只有13.07的学生表示不喜欢,持中性态度的占44.46%,这样的比例在我们意料之中,和入学成绩相比,我们已经很满足了。89.13%的学生认为在这种课堂模式下,班里的学习风气有好转,对学习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2.从学习习惯上看大多数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具备“独学”能力

调查显示:44.46%的学生能完成预习,36.82%的能简单预习,很少预习的占18.71%。有82.69的学生有做笔记的习惯,对于导学案中的探究题,有46.68%的同学会先独立思考,36.61%的同学会粗略思考,很少思考的占16.70%。这样的结果还是令我们欣喜的。

3.从小组合作情况看,多数同学有表现的欲望,但竞争意识不强

调查显示:36.82%的学生非常愿意参与交流,想成为一个表现优秀的学生,33.80%的学生愿意,但反应慢,总是被别人抢先一步,一般及不愿意的占到29.3%。在交流展示时有43.05%的学生会抢着回答,28.57%的学生害怕出错,总是很谨慎,不想展示的占8.45%。另外,对于现在的课堂,最需要提高的能力中,28.88%的选“自信,敢于表达的能力”,25.79%的选“积极探究与创新能力”,18.06%的选“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学生是有强烈的参与愿望的,这是最为宝贵的资源。

4.从教学效果上看,虽然还不够高效,但在改革的路上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调查显示:50.10%的同学认为现在的课堂更规范更活跃,认为跟以前差不多的占36.01%,认为不好的占13.88%。对于每堂课的检测,25.15%的学生能顺利完成,63.98%的学生能完成大部分,仍有10.85%的学生很少能或不能完成。和以往相比,前半部分数据明显提高。要想使课堂高效,教师需要更加关注后面这10%左右的学生。

5.从教师角度看,学生对教师的依赖逐渐减少,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调查显示:43.25%的学生认为现在的课堂老师讲的少了,自主探究展示的机会多了;58.55%的学生认为小组评价使小组的凝聚力增强,竞争意识提高,比较在乎老师的态度;28.57%的学生在交流展示时,害怕出错,总是很谨慎,他们需要老师的鼓励;24.08%的学生急需老师教给他们预习、学习的方法;24.8%的学生急需交流展示,归纳总结的方法等等,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口味”,需要教师用智慧去调和,用专业的知识去调控。

五、教学建议

1.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学校和教师都要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作为学校要加强督促、评价、考核,打破“旧”的教学习惯,使课改成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作为教师要勇于尝试,积极探索,不断调整,不断创新。

2.积极培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其自觉学习、主动学习。从调查来看,多数学生都有积极参与的愿望,但只有愿望是不够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竞争意识需要积极地引导培植,需要精心地呵护,只有学生全方位的积极参与才能保证教学效益的不断提高。

3.做好科研学习小组的后期培育工作。通过组长培训,组内合理分工,小组评价与奖励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合作意识,增强小组的凝聚力,使学习小组健康正常运行,成为课堂走向高效的真正推动力。

4.做好学生学习方法、组内分工与合作、组间合作与竞争的指导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将正确的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的纠正学习行为。

篇9

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一直以来都是成人职业培训持续关注的内容。辩论式教学是在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基础上融合辩论赛的高强度、高质量、竞争性的特点,打破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让成人职业培训有活力、有气氛,提升培训学员的学习力、执行力、心理调适能力等职场需要的职业素质,按照高端人才的培养方向研发的教学模式。

二、课题的突破与创新

1.引导个体对辩论的关注

鼓动和激发学员的参与热情是需要一个心理铺垫过程的,因此激发学员参与热情、启发学员对于辩论的关注,在于学员对辩论的理解。课程第一阶段着重渗透和提升个体与个体间的辩论意识,理论操作依据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辩证法,主要是让人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依照观点进一步推理,最后后引出谬误,从而使人认识到自己先前思想中不合理的地方,并主动改正。这种方法可以使辩论双方从科学、理性的角度对自己的、他人的、周围的不合理观念进行挑战和质疑。这个环节可以视频案例展示、讲授或情境模拟的方式进行,激发学员对辩论技术的好奇及应用渴望。

2.辩题获得的形式

辩题的获得是辩论式教学法的第二个阶段,它是组织出一次成功的辩论式教学的关键。为了鼓励学员参与,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可采用分组出题、评委选题的方式获得辩题。具体操作的方法是,现场由培训教师将学员分为几个大组,每组学员都在10~12人之间,每组由最年轻的学员为记录员,最年长的或资历最高的学员为临时负责组长,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并集合本组意见、决定本组的辩题。在学员讨论的过程中,培训教师关注每组学员的讨论情况,并指导如何在本组辩题生成后,选出参赛辩手,集合参辩论内容。辩手人数为每组内正反双方各三人。其他人为正反“护辩手”,并自由选择正反方。实施过程要控制在20~25分钟以内,各小组辩题生成后,由4人组成的评审小组进行决选。将评审小组的决定结果进行全班公布,被选中的小组一般在1到2个为宜。

以某一次辩论式教学为例,辩题情况第一组为“在职业发展中能力比关系重要还是关系比能力重要”,第二组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是父母为主导还是孩子为主导”,第三组为“是否应该延迟退休”,第四组为“培训期间是以学习为主,还是以吃喝玩乐为主”。这样的辩题实实在在地反映出了学员的需求。学员对于问题感兴趣,希望获得深入了解和解决的途径。最后评审组决定选用前两组为最后辩论会的辩题。

3.设置评审组

选择资深的学员作为评审小组的意义在于,他们可以把握辩题的方向和意义,不会使辩论内容过于娱乐而没有教学意义。另外,评审组还可以作为辩论会的总结和评价者,这对于提升教学形式的完整性、教学内容的时效性非常有效。

4.学员主持辩论

培训课程的第三个阶段就是在学员中选出有较强临场应变能力和较高表演热情的学员,最好选择辩题淘汰小组的成员。这样可以减小淘汰学员组的被忽略感和挫败感,获得积极参与而不是围观看热闹的心理。辩论赛由学员主持开场,公布辩论规则和顺序。正反双方各三名学员分别坐于主持人两边的桌子后,成面对面但略面向观众的形式。先分别由各方一辩申诉本方观点,二辩接着进行自由辩论,护辩手也可以在这个环节参与辩论,自由辩论的时间可以控制在10分钟左右,太长时间会有辩“散”了的感觉。最后由三辩进行总结陈词。主此人宣布本组辩论结束。如果时间控制合理,一组辩论在20分钟左右为宜,这样不会出现由于过度竞争或过于重复的辩论手段与内容导致辩论疲劳。最好可以留出第二个小组得以上场的时间,第二场辩论会出现和第一场完全不同的辩论效果。一是辩论变得有序、理性,二是辩论更加注重内容本身的指导意义,三是会体现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的特点,因为学员的注意力会转移至内容,而不再简单地拘泥于是否了解了辩论的流程。

5.评估与总结

辩论式教学的第四个阶段就是评估与总结,评估与总结阶段可根据实践情况安排一名参赛辩手发表参辩感言,由一名或几名观众学员发表辩论教学感言,由评审会指派一名资深学员进行参评及辩论式教学的总结性发言。最后由培训教师总结和评价课程的整体运行和组织情况,针对学员课堂收获的教学成果一一进行清晰地点评。这样也会让学员理性地认识到培训课的收获和成效。

篇10

【Abstract】Micro-class as an emerging curriculum resourc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eform of our country's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From the teaching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o the teach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begun to use a wide range of micro-class mode, its related research is also emerging after the micro-class in the jewelry related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lated research and the shortage of this article will be micro-class in the university jade jewelry appraisal course Teaching the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hoping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micro-class. So that micro-class service to better serve the university jade jewelry appraisal course students to serve, serve the teaching of teachers to establish a more suitable form of digital resources for student learning to create a new model of effective teaching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to achieve high-quality micro-class resources Build and share.

【Key words】Micro-class; Jewelery identification; Teaching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习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简单化、碎片化、可视化、趣味化等特点。伴随着以开放、共享为理念的网络教育资源运动的蓬勃发展,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对高等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教学信息化主要体现为将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即通过信息技术来更便捷、更有效、更趣味地展示专业教学内容。“微课”在这样背景下应用而生,逐渐兴起。随着两届全国微课大赛的成功举办,让微课走进高校,逐渐成为众多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主要研究领域,并将微课的应用到事迹的教学改革中去,甚至延伸至高职、中职教学改革中[1]。

1 微课的定义及特征

1.1 微课的定义

微课(Microlecture),顾名思义,即微型课程,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于 2008 年秋首创的,我国最早引用这个概念的是胡铁生。胡铁生从系统观的角度认为“微课程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2]。从该角度理解,微课的主体是一段教学视频(时长 5-8 分钟,一般不超过 10 分钟),围绕该视频,还有配套的课程设计、课件素材、练习测试、学生反馈、教学点评等教学资源,这些资源综合构成一个为完整的教学系统。从名称上来看,微课的首要特点就是“微”,以一段 5 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为主体;从内容上来讲,不同于传统课程“大而全”的课程内容,微课侧重于深入讲解大课程中的某个重点、难点或疑点,这就是“微”引发的“精”;而“精”的教学内容又要求学习者在使用微课学习之前对学习内容有一定的基础,这就使得微课的教学模式由传统的先教后学转变成先学后教,改变了课堂的教学结构,形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3]。

1.2 微课的特征

根据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参赛要求与参赛作品,以及最新陕西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评审规则(表1),得出微课具有以下特征:

1.2.1 应用广泛

微课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应用广泛,不但可以用于高校教学,还可以用于培训机构教学、企业培训、社会各类知识普及等方面。

1.2.2 教学时间短

微课虽然短小,但它的知识内涵和教学意义非常巨大,有时一个短小微课比几十节课都有用。

1.2.3 教学内容少

每节微课虽然内容少,但可以做为教?W的切入点,基本知识普及推广,教学效果显著。

1.2.4 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

微课教学应用广泛,方式多样,因此微课的资源组成/结构/构成可采用更为形象的方式来表达,而情景化的教学是实现微课教学的高效方法。

1.2.5 主题突出、内容具体

微课是碎片化教学,但每个碎片都是主题突出,内容明确具体的知识点,呈现的都是具体的知识点。

1.2.6 成果简化,多样传播

微课内容简单易于接受,同时可通过网络进行多途径传播。

1.2.7 反馈及时,针对性强

微课可搭建微课平台,通过微课平台应用管理进行课程在线评价、移动学习、辅助工具使用,为专业学习提供集中全面的单元资源包,实现翻转课堂,最终为课堂教育服务,提高学习效率,完善学习成果。

2 微课在珠宝玉石鉴定课程教学的应用

(1)微课主要是以教学片段为主线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素养、教学反思、教学点评、教学测试、学生家长反馈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一个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真实的情景化微课教学资源。使珠宝玉石鉴定课程教学避免单调教学模式。

(2)微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个知识挖掘的平台,通过微课,学生可根据自身所需搜索相应学习资源,自主挖掘所需知识点,有针对性开展学习。微课是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剪短完整教学活动。从而可以做为珠宝玉石鉴定课程教学的课前翻转课堂资源包,又可以做为课后复知识点资源。

(3)微课允许学生在自己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场所随时随地的开展学习,微课主题集中且简短,适合在各种闲暇时间段(如坐公交,排队等)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无形中使学生将珠宝玉石鉴定课程的课堂教学自觉延伸至课外,增加学习时长加强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