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的联系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2: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与艺术的联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文人画对民间艺术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繁荣的商品经济达到鼎盛时期是明代中叶之后。在这种状态下,市民的生活也随之更好,对于艺术界所造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绘画的商品化上。在明清代的文人中,绝大多数的都是卖画,还有人将此作为维持生计的方法。从绘画开始逐渐走向商品化,不仅仅是商品经济的发达,社会生活中对商品绘画的需要。明清初,有大批的暴富商人为了追求风雅,开始大量的结交名士,导致民间也开始出现这种风气,追求名画,将名画悬挂在家中作为一种装饰。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尤其在当时的江南地区,画家人数最多,所以江南是文化中心和美术中心。让艺术逐渐走向大众化,促进文人画家和民间艺术家开始了借鉴学习之路。毕竟在明清文人画家中绝大部分都是属于穷文人。而且在当时的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中,顺应时代的要求,也诞生了一大批平民画家。毕竟他们在底层生活,所以与民间艺人具有相同的地方,所以和过去的文人有很大的不同,明清画家都很重视民间艺术的学习。例如郑板桥,他是一个十分喜爱民间文化的文人画家,他的创作十分淳朴,但是又符合传统文人的画意。这类的作家多得数不胜数,在这笔者就不一一说明。
二、民间艺术对文人画的影响
民间艺术渗透到了文人画中,这是不能够否认的,从版画等绘画的形式具有属于自己独特魅力,在文人画中,起到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在和民间艺人的合作中,将风格和民间审美结合在一起,将带有木版韵味的话谱开始流行,促使文人画家也受到了绘画的影响,开始与民间艺术结合。在明清木刻版画中,文人画十分具有艺术魅力,其影响最大的是民间艺术的刻板画、瓷器绘画等。伴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市民阶级不断进步,所以,小说等俗文学开始出现,在明代中晚期的江南一带,印刻十分兴盛,戏曲小说连官府都在大量的进行印刻。由于大量的插图类书籍开始进入,所以很多商人开始请文人画家进行插图创作,陈老莲、萧云从等人十分出名。老莲曾经创作的《水浒叶子》等插图是当时最流行的作品,这也是典型的文人画家和民间刻工一起完成的艺术作品,是中国版画史上的宝贵财富。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优秀作品,如《九歌》等。
三、文人画艺术与民间艺术的互渗性
民间艺术的基础性和母体性都十分 重要,在中国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民间艺术和文人画艺术的交流影响方向,主要是在明清时代,是其文人画家和民间文化的融合,在色彩等运用上更加的突出只有,对于民间艺术中色彩的吸收十分明显。直接将清末上海画派各大画家色彩浓厚的风格表达出来,甚至还汲取了西方的画风,采用了鲜明的红和率绿对比;做到了画面感很强。其实所有的艺术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文人画家在民间艺术中汲取优点,促使文人画走向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其实民间艺术也收到了文人画艺术的影响很深,我将其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1.在明清时期中,能够看到与之前构造具有差异性的青花瓷绘作品,其中都汲取了民间艺术,最具有代表的就是龙凤花草图案,其采用的题材是以山水、花鸟、人物,通过瓷绘的创作出来,将笔墨的效果和趣味表达得淋漓尽致,将文人的艺术气息和民间艺术味道都包含了,是将两种形式结合在一起的画风。
2.我国古代的雕版印刷术的产生衍生了民间木板画,特别是到了明清末代的时候,是这种艺术形式发展的巅峰,获得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喜欢,所以当时的画作坊遍布全国。里面有很多的作品还是出自于文人画艺术的影响,有的还是文人画家亲自操作,将雅化带到民间木板年画中。例如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年画风格与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的木板年画,其画风突出,采用了强烈的色彩对比,但是去细致。
篇2
关键词:群众文化;和谐社会;融合发展;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1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表明,人类不仅需要物质生活,也需要文化生活,没有物质生活,人类就无法生存,而没有文化生活,人类就会一直处在蛮荒甚至野蛮的状态,所谓的物质文明也就不复存在了。尤其是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社会发展一日千里的今天,文化及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明进程。因此,可以说,文化是与人的生存关系相联系的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物质生产的动态过程中。马克思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方面给群众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使得人们对于文化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从而在文化生活上有了更多形式和不同层次的多样选择。在这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新时期群众文化文化娱乐、传授知识、思想教育等多项功能随即凸现出来。群众文化“用艺术的方式培养艺术的大众”的使命也会在促进人的素质提高乃至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显现出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本质上讲,群众文化就是人民大众的文化,群众文化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就群众文化自身而言,它是用文化艺术的形式作为社会生活的镜子,帮助人们去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用美的内涵作为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精神食粮而使人们得到艺术的享受。因此,可以说,群众文化肩负着提高整个社会审美意识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职能。群众文化功能的发挥程度越高,大众的整体素质就提的越高,群众文化自身的价值也就越高。这是一个客观的、辩证的发展过程,离开了人民大众,群众文化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和意义。以此而论,群众文化建设必须在遵循其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促进彼此的融合与发展。
一、群众文化与人民大众的关系
鲁迅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我们知道,人类首先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实用价值,然后创造了美。而在创造美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的审美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且凭借着这种不断提高的审美能力又不断地创造出更行更美的事物。可以说群众文化来自于群众,也离不开群众。群众文化的任务就是从人民大众中汲取艺术的营养和素材,并加以提炼和升华,再投入到人民大众中去,使之在得到更高层次的艺术享受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推进、协调发展的过程。一方面,群众文化工作通过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来满足人民大众娱乐身心、寄托理想、增长知识、规范伦理及提高道德水平的需求,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人们的文化艺术素质,进而形成一种健康文雅、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人民大众劳动创造也会不断地充实、完善群众文化的内涵,使之能够在更加符合新时代人民大众审美要求的前提下快速发展。
二、群众文化与民间艺术的关系
群众文化离不开大众,也同样离不开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一种文化遗存,是劳动者智慧的结晶。它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地域性、多样性、独立性和不可再生性等几个方面。它几乎涵盖了群众文化的各个层面。它的表现形式有民间音乐、曲艺、舞蹈、绘画、剪纸、刺绣、雕塑及手工工艺的多个类型。民间艺术除了在艺术领域充当着母体艺术的角色,在地域文化发展中也有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群众文化过去和未来的发展中都将占有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这些带着历史印记的、土生土长的原生态艺术形式就是群众文化功能的添加剂,进而使群众文化具有了多彩的形象。重视和承传民间艺术不仅是社会审美多样化的实际需求,而且也反映出人民大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具体表现。将民间艺术融汇到群众文化的建设之中亦是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必然要求。
三、群众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群众文化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具有“治心之具”的功能,它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对社会政治和经济产生影响。健康有益的群众文化生活会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伦理观念、行为举止等诸多方面发生精神教化的作用,这在新时期和谐社会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人民大众能够享受到丰富多彩、振奋精神的文化生活,也是社会高度文明、高度和谐的一个重要标志。而群众文化自发性、分散性和随机性的特点要求我们在群众文化与和谐社会的融合发展中,必须给与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以强有力的引导,要根据时代和社会进步的要求,群众的文化审美需求,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依据当地的文化传统、审美习惯等,研究和探索群众文化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切实需要的文化艺术活动,逐步把群众文化活动推向更加文明、更加健康、更高更深的新阶段,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朱萍,孙连红.城市群众文化的发展趋向[J]. 理论观察. 2007(06)
[2]许大文,杨秀礼.谫论群众文化品牌的建设[J]. 资治文摘(管理版). 2009(04)
[3]林小棉.关于发展茂名群众文化的几点思考[J]. 南方论刊. 2009(12)
[4]王晓云.群众文化 重在人人参与共享[J]. 才智. 2010(13)
[5]胡守勇.建国六十年群众文化研究综述[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05)
[6]江林娜.浅议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创新[J].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0(04)
[7]石慧.新时期群众文化的功能与建设分析[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1(05)
[8]刘晓霞.浅论群众文化管理工作的发展与创新[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2(07)
篇3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4.028
1满族民间文学与戏剧表演艺术的交融
满族民间文学与满族民间戏剧的出现已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羁绊,倘若没有满族民间文学的话,那么满族民间戏剧就不能称之为满族民间戏剧,就会成为形而上学的对其它戏剧的一种完全引用,就不会成为具有满族特色的戏剧文化,因此满族民间文学可谓是满族民间戏剧出现与发展的基石!
在满族民间文学中,占据主要并且最具有满族民族特点的便是“满族民间故事”满族民间故事的特点是来自于更多的是口头的表现形式,几乎都是口口相传,而有很多没有具体的文字记载。在满族在入主中原以前,几乎没有以文本形式记录本民族历史习惯。与许多不发达民族一样,满族及其先民记录历史的唯一方式,就是通过氏族部落酋长或萨满来口传历史,教育子孙。而为何将其归类到满族民间文学的行列中,是因为满族民间故事对满族民间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奠定的作用,从而间接的以故事编成文本的方式创作出戏剧的剧本以及在满族民俗艺术文化与戏剧表演上的交流、交融上做出了贡献。使其即可以通过戏剧为媒介展现出满族的民间故事,也可用改成故事剧本的方式,扩展戏剧表演的题材以及新的剧目!
2满族民间音乐与戏剧表演艺术的交融
满族民间音乐多为满族土生土长出来的音乐形式,多为山歌、生活歌、拜年歌等等,从而在满族民间戏剧中多有体现,而满族民间戏剧最早先的出现,也是通过满族民间音乐的方式所表达的,因此最早的满族民间戏剧多为戏曲。而在满族乐器中有一种叫作“八角鼓”的乐器,而在满族民间戏剧中的满剧里的就有一种戏种是以这个乐器命名的,为“八角鼓戏”,从而我们在之前所介绍“八角鼓戏”中了解到,此戏种,就是用八角鼓乐器为主用唱的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因此八角鼓戏就是满族民间音乐以戏剧表演艺术的表现形式为媒介所展示和创造出的,主要运用了主体抽象的直接交融方式,并且成为了两者交融中所产生出的独特戏剧种类之一。
3满族肢体语言、满族民间舞蹈与戏剧表演艺术的交融
在满族的肢体习惯上,主要是讲满族的礼仪,以及在平时的生活习惯上,从而借助戏剧文化艺术的平台上的展现,并且进行有机的融合,在礼节上表现为满族对长辈的“请安”还有见面打招呼等相应的理解习俗上,以及他们在平常生活中的习惯,而这些统统表现在戏剧艺术上的细节上,而与戏剧表演艺术上的融合,则是满族民间舞蹈。
在最早的满族民间戏剧中的“朱春”和“八角鼓戏”都是以说、唱、舞的形式在舞台上进行表演的,因此舞蹈,在满族民间戏剧中是占有不可忽视的重量的!例如在满族民间戏中,地方戏类中的“喇叭戏”里的一个剧目题材《跷中情》就是用满族的高跷舞来演绎的,还有那“秧歌戏”而“秧歌戏是融汇二人转和东北秧歌的表演及演唱风格并吸纳戏剧、曲艺、舞蹈等艺术特色而尝试创作的新的民间戏剧形式。”并且演出形式且歌且舞,从而与戏剧融合在一起,因此满族民间舞蹈是在满族民间戏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交融方法上则主要运用了主体上抽象的直接交融方法。
4宗教文化与戏剧表演艺术的交融
“满族及其先民崇信萨满教。萨满教产生于母系社会,是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英雄崇拜的原始宗教,是民族文化和民族形态的母源。”而萨满教多为融入到了满族艺术中的音乐和戏剧,并且通过戏剧、影视剧中被世人所熟知,并在最早的满族民间戏剧中有所体现。萨满教与戏剧艺术进行有机结合的有如对神、祖先祭祀的剧目《祭神歌》和与对满族历史上重大事件和战争的反映,如《胡独鹿达汗》;有满族神话、传说、故事的内容,如《错立身》,而这些来自于“朱春戏”剧目的出现也验证了,满族的宗教文化与戏剧艺术进行创造性的融合!而满族民间戏剧中的“朱春戏”大多是表达了萨满教文化的,因此满族文化通过戏剧表演艺术为媒介的方式展现出,即运用了主体上抽象的直接交融方式,因此朱春戏可以说是萨满教与戏剧进行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富育光.图像中国满族风俗叙录[M].山东:山东书报出版社,2008:13.
篇4
关键词:雅俗兼蓄;周立波;海派清口
中图分类号:J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263-01
虽然有人认为周立波是在消费社会中故作高雅,但不可否认他在为中产阶级煲制“心灵鸡汤”,成功开辟文化产业化道路的同时,也将自己塑造成为和海派文化的创新传承者。
海派清口的雅,源于周立波对“三俗”的自觉决裂,创立伊始,海派清口就是其精神格调上“清口”与“黄口”的对立、消费对象上“喝咖啡”与“吃大蒜”的扬弃。
不可否认,海派清口在优雅的人文情调之下,散发出浓烈的功利气息,但其成功之处也正在于把握了“艺术”与“商业”、“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平衡。宣扬艺术而不曲高和寡,追逐利益而不迎合低俗。“文化从高雅走向通俗是后现代消费主义给文化带来的转变”。文化成为商品直接导致文化产业化成为文艺界近些年来最炙手可热的景观。体制内的文化人在“艺术”与“商业”这对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时,或食古不化,漠视通俗文化的社会价值,或委身世情,追逐通俗文艺的经济价值。更多的是通过商业化“文艺形式”来调和折中,而海派清口则以与时俱进的主题和推陈出新的方式将娱乐休闲转化为消费行为,在灵光一闪所带来的欢声笑语中,实现由文艺价值向经济收益的飞跃。
海派清口的雅俗兼蓄首先体现在地域性与广域性的统一。作为海派清口诞生地的大上海本身就是兼收并蓄、中西合璧的产物。海派清口也得以在含蓄温和的吴文化与激越奋发的越文化的交融中孕育,又在本土传统和欧美流行的对峙中涵养。所以,海派清口可以被视为在殖民文化与世俗传统、市民生活与政治宣教之间相互激荡的特定区域氛围中形成的一种艺术表达。在“语言结构和思维逻辑是根植于上海的”前提下,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以近七成的普通话来传播这种中西交汇、南北兼容的创新表达方式。
海派清口的雅俗兼蓄还反映在历史感与时代性的糅合。海派文化是在“摩登时代的传统文化”、“时尚架构上的精致文化”,海派清口在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开明的政治氛围中冉冉升起,不背负丝毫的历史负担,却不失应有的历史厚重。虽然怀旧情节等对生存处境与生存方式的关注是引发共鸣、拉拢听众的法宝,但海派清口也“偏重于逻辑”,“用很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很严肃的主题”,而这种主题往往聚焦沪上最时尚、最鲜活的事件和话题。
雅不掩俗,海派清口的俗集中表现为艺术对生活的侵入,它突破传统高雅艺术的审美对象,将内容定位于听者的普世生活,实现艺术与生活的融合,将艺术的丰富内涵植根于生活的空间外延。从权利正义、理想追求到家长里短、饮食男女,从达官显贵、豪门富贾到草根市民、寒门学子,无不彰显其叙事空间的广度与深度。作者淡化叙事内容的逻辑联系,将都市人生活中的各色片段,包罗其中,加以提炼,线性罗列,然后通过妙语穿插,动作勾连实现凌而不乱,琐而不碎。对生活的艺术捕捉,却是对小人物的琐碎艰辛与悲欢离合的真实叙述。
俗不废雅,海派清口不仅使艺术诗意的栖息生活的“铁笼”,更完成了艺术对生活的救赎。诙谐的语言,瓦解了生活的乏味;夸张的模仿惟妙惟肖,击碎了生活的刻板;另类的解读发人深省,提升了生活的境界。清口艺术对生活的改造将心灵从僵化中复苏,将精神从物欲中解脱,将笑声从压抑下释放。在理性文化成分的调控下,将浪漫温情的世俗生活辅以精致细腻的审美情趣调侃得淋漓尽致,描摹出令人神往的“上海式休闲”。
篇5
1 动漫艺术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在历史积淀下,长期发展而形成的能够被广发人民群众接受和认同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因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基因中,博大精神的传统文化不但维系着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对世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动漫是动画与漫画的统称,其艺术设计反映的主体思想要与一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动漫艺术设计实质上是一种文化衍生品,以文化内涵触及人的心灵,进而产生共鸣,失去文化的设计就是无本之木,必然会失去生命力。由此可见,中国动漫艺术的灵魂就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动漫艺术设计只有融入传统文化,打上民族的烙印,中国的动漫产业才能再次焕发生机。
2 动漫艺术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动漫艺术设计融合传统文化是一种必然,这是由它们之间的关系决定的。文化是动漫艺术设计的根基,动漫艺术设计需要对文化进行传播。因此,动漫艺术设计的成功与否必须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审视。中国动漫在世界舞台上也曾占有一席之地,最近几年创作质量却在一路下滑,其根源是在设计理念上缺少原创思维和中国特色,致使中国动漫失去了生命力。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动漫产业就走上了传统文化与动漫艺术设计的融合之路,最具代表性的动漫作品就是《铁扇公主》,这部作品在日本和东南亚国家风靡一时,可以与美国的《白雪公主》相媲美,这为中国动漫走向世界开辟了道路。50年代到90年代,是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出现了大量传统文化与动漫艺术设计相融合的优秀作品。例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这些作品都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当时法国《世界报》就对《大闹天宫》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部对中国传统艺术进行完美表达的作品,艺术设计上表现出的美感甚至超越了美国迪士尼的作品。直至进入21世纪,中国动漫产业才由盛转衰。
3 动漫艺术设计对传统文化的再融合
3.1 动漫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应是多种元素的综合应用
对动漫艺术设计进行创新,首先要实现动漫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性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剧、武术、礼俗等都是动漫艺术设计中的重要参考元素,美国的《功夫熊猫》就是最好的例子,它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的中国观众,主要是因为融合的中国元素在中国观众中产生了共鸣。有鉴于此,还可以推动动漫艺术设计与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创新性结合,融入皮影、剪纸、水墨画等,是对传统文化的最直接表现。例如,《猪八戒吃西瓜》,就将中国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还应注重动漫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美德的融合,动漫作品的主题思想能够弘扬传统文化的美德,将传统文化中的典故、寓言等融入动漫作品中。例如,《中国德育故事》,就对观众的道德人格塑造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3.2 动漫艺术设计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注入新的思维
人们将动漫艺术设计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情况概括为毛笔加鼠标,毛笔实际上代表的是一种中国独特的文化,鼠标则说明了在网络环境下动漫艺术设计必须借助现代工具,毛笔加鼠标是动漫艺术设计的一大趋势,它不仅可以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能够与现代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实现动漫艺术设计的有效创新,推动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现如今,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角度,在网络时代,动漫艺术设计必须与时俱进,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注入新的思维和设计理念,吸取更具时代特色的新元素,以焕发时代生机。
4 结论
从传统文化与动漫艺术设计的融合中,我们能够得出,中国动漫产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走向世界,就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盲目模仿只会限制中国动漫的发展。目前,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并不乐观,对传统文化与动漫艺术设计的融合和创新进行探讨和研究,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民族 音乐 属性 文化 精神 艺术 美学
中国民族音乐以其独有的民族艺术光彩,自立于世界音乐之林,成为中国民族文化与民族艺术的瑰宝。研究中国民族音乐的本质属性,将对民族音乐的繁荣与发展,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一、“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精神
中国民族音乐的第一个本质属性,是“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精神。“天人合一”实际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的表现之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1]
中国音乐这种“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精神,是一条红线贯穿始终。例如著名的“高山流水”的故事:战国时期的古琴演奏家兼作曲家俞伯牙善弹古琴曲《高山》、《流水》,樵夫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2]后来钟子期死,俞伯牙竟摔碎古琴,以谢知音。这种音乐创作者、演奏者、欣赏者共同以山水之乐、山水之心的音乐情缘,充分证明中国民族音乐的“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思想。在这种“天人合一”文化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民族音乐才形成了亲切、真挚、含蓄、委婉等独特的民族特色。
二、“寓教于乐”的民族艺术特质
中国民族音乐的第二个本质属性,是“寓教于乐”的民族艺术特质。中国民族音乐的艺术精神,是一种“娱乐艺术”,汉语中“音乐”的“乐”与“娱乐”的“乐”是同一个字,说明二者自有必然联系,也就是说,音乐就是娱乐,娱乐就是音乐。而音乐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都是通过娱乐,即“寓教于乐”,才得以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实现的。我国先秦时期的艺术理论著作《乐记》中说:“‘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山人乐得其欲,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铝。”[3]说的就是音乐即快乐,只不过强调,君子的快乐从音乐中获得道理,小人的快乐则是欲望得到了满足。所以必须以道理制约欲望,才能做到既从音乐中得到快乐,又不致因欲望引起惑乱。其实讲的就是“寓教于乐”的道理。
三、主客统一的美学原则
中国民族音乐的第三个本质属性,是主客统一的美学原则。所谓“主客统一”,指的是音乐创作主体、表演主体、欣赏主体与音乐作品客体的统一。这种主客统一的美学原则,与西方主客分立的美学原则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主客统一的美学原则,也是所有中国传统艺术所共有的美学原则。“中国传统艺术的主体性,决定了人品与艺品之间的密切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从来强调艺品出于人品、人品决定艺品,因而有‘文如其人’、‘画如其人’、‘诗如其人’、‘书如其人’等多种说法。”当然,“乐如其人”也是主客统一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传统的美学理论中强调的德艺双馨,当然也包括音乐艺术在内。
无数事例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战略时期韩国的女歌手韩娥,在韩国被秦国灭亡之后,逃亡到齐国,在过雍门时,卖唱糊口、她满怀爱国之情所演唱的歌曲,感动了许多百姓,留下了“余音绕梁”的典故。战国时燕国的筑(古乐器)演奏家高渐离,曾为刺秦王的荆轲击筑送行。荆轲失败被杀,高渐离隐性埋名,为人佣保。秦始皇闻其善击筑,派人熏瞎其双目,命其为之击筑。高渐离乃在筑内暗藏铅块,扑击始皇,不中被杀。唐代宫廷乐师雷海青,精通琵琶演奏技艺,堪为圣手。安禄山叛军攻入长安后,掠文武朝臣及宫嫔、乐师等,送至洛阳,在凝碧池作宴,以刀剑相胁,逼令众乐师为之奏乐。雷海青将琵琶掷地痛哭,以示抗议,被安禄山支解示众。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唯有立足本民族的音乐特性,才会流芳千古。
参考文献
[1]张岱年 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P151.
[2]列子·汤问[M].转引自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M]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P130.
篇7
[关键词] 美术技能 摄影技术 商业文化
一、概念
商业化以来,在美学表述中的“技术”与“艺术”是两组不同的概念,二者并不等同。商业化的技能和市场化的技术,一是商业摄影艺术文化,另一个则为市场摄影技术文化。根据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观点的分歧大致有以下几个视角:
1.手段论:文化一体,艺术也是手段。这个观点强调技术对文化的作用。在对商业与市场化以来的技术与文化关系的阐述中,德国批判理论家瓦尔特・本雅明最为重要的一位。他竭力推崇技术文化的作用。他认为“技术上的更新应受到重视。”他对技术重新进行了界定,技术包括生产、传播的方式,传播的革新,形式手段的变革,还包括物质性的技术手段、工具等。本雅明之左翼对技术持有这样乐观的看法,体现在他从摄影、电影这些新技术手段发明所受到的强大鼓舞当中。摄影技术的发展进步根植于社会文化的背景之中,摄影技术不仅表现出有形的物质性特征,而且它还体现出无形的文化特征,它是以“技术文化”的角色存在于文化之中的。一部技术史,也是一部文化史。摄影技术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摄影文化发展的历史。
2.环节论:摄影是技术还是艺术取决他的记录功能,目的是为了实现文化记录的任务,技术是保证社会文化认识、审美、教育的主要依据。因此,商业化模式下的艺术就是适当的调节审美活动和技术活动。所有市场技术都承担着文化的任务,如属于技术的各种艺术活动都涉及器官,不仅承担着文化的任务,也同样力所能及地肩负着社会方面的一些任务,因此,摄影在艺术中地位没有确定,文化主体地位容易丧失,容易被人瞧不起。
二、商业化时代的市场选择――机械复制时代摄影文化的反思
视觉文化,就是对身体以及文明、竞争的广泛的认识,就是人类悟性的、文明的、行动的基础。商业化时代的市场选择,产生了西方美学的“机械复制时代”,在德国批判理论家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艺术中最先提出后,美学界对机械复制时代,就是工业时代,这一时代的艺术作品与农业社会的艺术作品的一个根本区别是,工业艺术作品同时具备了其他工业产品的特征,这就是可以在相同品质的基础上无限复制。技能表现向技术复制转化,一下子打破了人们对摄影艺术的好感,使得摄影成了复制的代名词。
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性是区分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的一个典型的时代特征。遗憾的是,摄影的技术化、商品化,这个物欲文化倾向不仅冲击着摄影艺术,而且严重影响着当前摄影技术与科技发展轨迹。传统艺术作品具有原真性、永恒性、权威性、膜拜价值,它还带有个人独特的审美品位。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则完全是另一种态势。人们可以用一张底片复制大量的照片,这期间所花费的时间只需要几分钟甚至几秒的时间。照相摄影技术的复制性使得艺术作品不再是人们触不可及的神圣之物,它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与艺术的关系,艺术的社会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它不再建立在礼仪的根基上,而是建立在政治的根基上。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机械复制技术文化与工业文化的产物,它具有无穷复制性、可修改的特性、可展示性,给众多的欣赏者带来无距离的直接震撼。机械复制也有别于传统手工复制,它比手工制作更加独立于原作,另外技术复制能把原本摹本带到无法到达的地方,这些在照相摄影中表现尤为深刻。
三、商业化时代重塑摄影文化精神
回溯古今中外的美术文化史,莫不是源于劳动,竟于技艺,化与美学,劳动史、艺术史、美学史具有相关一体的特征。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探索人类个体工艺结构(亦可称作实践结构)在现代社会文化的宏观背景下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生发展过程和规律,并揭示其与个体语言、思维结构,文化、科学结构,意志、情感结构以及生理、心理结构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沿着这一崭新的思路深入研究下去,可能会导致从教育理论到实践的一系列重大突破。
1.摄影艺术的大众化方向:机械复制技术的复制性,使得艺术作品的复制可以独立原作,也为作品的大范围远距离的传播提供了可能。如果说人们在以往时期欣赏传统艺术作品时,要受到时间空间的种种限制,然而到了机械复制时代,复制技术所具有的大批量生产和大范围远距离传播特性为人们随时随地欣赏艺术作品创造了条件。由于摄影技术使得艺术作品能够在大范围远距离进行传播,这就以为着更多的人可以从事艺术事业,艺术真正地从神圣的殿堂中走出来,预示着大众文化时代和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
2.摄影艺术在电子影像时代的价值。随着大众传媒的无边渗透,电视、电影、网络、广告和MTV,当代社会正在成为一个视觉文化或者说影像文化社会。正如詹姆逊所认为“以大众文化为后现代社会的文化模式,认为它的特点是从现代主义的语言中心转向后现代主义的视觉中心文化”。摄影技术长期以来被当作一种超越文化的力量,它有其自身的文化内涵。尤其到了电子影像时代,科技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技术不仅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而且形成了新的意识形态,构造了一种特定的“合理化”的现代文化制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体现在它的复制性与传播的便捷性,还在于它改变了人们的观看方式。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摄影文化的发展,本身就是以“技术”为依托的摄影,又恰逢数码时代的到来,数码摄影的出现必将是摄影技术的一次巨大进步,或者说是一场重大的文化变革。
参考文献:
[1]苏珊・桑塔格:《论摄影》
[2]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3]张楚翔:《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的摄影文化流变》
篇8
1柱础装饰艺术构图的谨密性
柱础装饰艺术的表现形式从布局与构图都体现的较严谨慎密,柱础雕刻艺术的核心主要体现在柱础形制的中间部分,因此柱础中间部分的构图与布局很能体现艺匠的审美修养。从永州文庙现存的柱础看,中间部分的正六面或正八面形是整个柱础雕刻的重点,构图以独立的适合形式,布局采用均衡、对称、变化、统一、适合、连续的美学原则,体现了柱础装饰艺术严谨而慎密的审美观念。如图(2)永州文庙的柱础,柱础中间部分雕刻的装饰元素是“暗八仙”等传统典故图案,并在“暗八仙”装饰元素重构中配饰花卉装饰元素,构图灵活,“暗八仙”与花卉装饰元素组合相互谦让和谐,在变化多样中体现统一,在均衡对称中融合一体,整体构图布局上都是从当地审美习惯出发,充分合理利用一切部位,繁而不乱,使局部与整体达到和谐显示出艺匠们智慧和才能。
2装饰画及其与柱础装饰元素的联系
装饰画渊源流长,从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年代、刻锲年代就已始起。装饰画涵盖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其表现的手法与题材呈现多样化;从内容到表现形式,从材料运用到表现技法,从装饰画的题材选取到审美取向都吸取了绘画艺术的营养,形成了精微细致的语言表现形式,充满了情景交融的意趣化。
2.1装饰画的概念与艺术特征
装饰画是一种依照主观的意念和美的形式法则,借助物质材料与相应的制作手法,以点、线、面、颜色等造型因素,按照对称、均衡、韵律、对比等规律,运用抽象的艺术方式,运用造型语言以平面化的表现形式进行艺术处理,创造出具有装饰性的、艺术性的合乎人们审美理想的装饰画面。装饰画的装饰元素都是自然物象与生活感受的抽象提炼,装饰画的艺术效果体现了表意性、实用性、审美性的特点,凸显了装饰画形简而意深艺术特征。
2.2装饰画与柱础装饰元素的内在联系
装饰画的构成语言基本是对劳动人民生活习惯、、审美观念的积淀的提炼与对自然的模仿。装饰画体现了劳动人民朴素而丰富的情感,它既能满足与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又能渲染民族的民风习俗,还能提升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精神情操。柱础的装饰元素是劳动人们经过长期的劳动积累,并根据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审美取向提炼出来的装饰元素,是对劳动人民生活的提炼与对自然物象的模仿。装饰画与柱础装饰艺术的表现形式都是符合劳动人民的审美观念,两者在构成形式与运用美的规律都是根据劳动人民的生活习俗、造物意念、审美感受进行的艺术活动;两者在运用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重复与秩序等美的形式法则中所表现出的艺术效果异曲同工罢了。通过对柱础装饰元素的提炼和转化,使之运用到装饰画中,既使装饰画体现出个性化、现代化,又使装饰画不失去传统文化的意义。
3永州柱础装饰元素在装饰画中的开拓与运用
3.1对柱础装饰元素的解读
装饰画课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在装饰画创作中运用柱础的装饰元素,究其根源是要引导学生认识与把握柱础的装饰语言的精神气质,这就必须要求学生对柱础的装饰语言进行重新解读来完成;认识柱础艺术的渊源,掌握柱础艺术的造型形制,把握柱础装饰元素的种类,了解柱础装饰元素的艺术特征、艺术内涵、构成语言、构图形式、表现手法、审美原则等,了解柱础所包含的民族的、地域的、民俗的、宗教的等文化素养[4]。永州地区柱础的装饰元素内容题材丰富多彩,提取柱础装饰元素的艺术技巧与文化精髓,合理巧妙的把地域元素与装饰画融合在一起,将柱础装饰元素的艺术性与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到现代装饰画的作品中,一定是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装饰画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一次碰撞,必定能给人以强烈的文化冲击与视觉感受。
3.2对永州地区柱础的装饰元素解构重组
在装饰画课程中引导学生开拓与运用传统柱础装饰语言,首先要求学生对永州当地的柱础装饰元素进行信息采集,通过采集的信息对柱础的装饰语言以及精神气质进行重新解读,把握柱础装饰语言的精神气质,对柱础装饰语言进行理性地加工,通过解构、分解、抽象、简化、升华、概括和提炼出新装饰语言,再将提炼的柱础装饰元素运用到装饰画创作中去。如图(4)将收集到的永州地区的柱础装饰艺术的局部装饰元素进行分析、解读与提炼。根据装饰元素的造型、构图以及文化艺术内涵的解读与提炼,并对提炼的柱础装饰元素根据装饰画的表意性、实用性、审美性等艺术特点进行意象形态的艺术加工,并将提炼的元素根据装饰画的表现形式,以单独纹样、适合纹样、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进行组合,通过联想、夸张、强调、概括等手法,体现装饰画特有的审美情趣,如图(5)是装饰画课堂中引导学生根据永州当地的柱础装饰元素进行抽象转化完成的一幅适合形的装饰画作品,作品的装饰元素是对图(4)中柱础装饰元素的解构与重构。作品中间部分是通过对永州地区柱础装饰元素中的花卉植物元素进行解构、提炼与转化,然后经艺术加工后重新组合成的适合纹样,适合图形构成向心形态,围绕中心点上下对称,植物花卉图案运用在装饰画中增加了装饰画的意趣性,使装饰画更富有活力;适合图形正圆的边缘是通过对柱础装饰元素中回纹进行提炼运用,回纹元素既装饰了圆的边缘,同时也衔接了圆中心适合图形与四个角的三角形适合图形,四个角以永州地区柱础装饰元素中的波浪纹进行抽象转化,构成了适合三角形形态;整个作品体现了变化、统一、和谐、对称和均衡,学生作品通过灵活运用柱础装饰元素使得画面富有变化和创造性,而且更富有装饰性和特殊的艺术魅力。选用红色图白色底的表现形式,红色代表着喜庆、事业红红火火、步步高升,符合中国人的民俗风情。
4结论
篇9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公共艺术 设计应用 分析研究
引言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的国度,拥有属于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对如何发展传统文化,使之与现代潮流紧密结合的问题展开分析。因此,本文将通过从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的意义、传统文化和公共艺术设计的相关概念分析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分析等三方面展开研究,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与进步。
1 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的意义
首先,对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通过在公共艺术上使用传统文化,就可以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实现与时俱进。其次,还可以帮助公共艺术的设计提供更多的新鲜元素,促进公共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最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不仅关系着文化的复兴与繁荣,而且还对社会稳定、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公共艺术设计的进一步融合与发展。
2 传统文化和公共艺术设计的相关概念分析
传统文化简单来说,就是指中国5000年来悠久的历史文化,包括那些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并且流传至今的古代文化。而公共艺术设计是指设立于公共场所空间,并且供人们进行参观和观赏的艺术。
只有对这两个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才可以更好地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3 中国传统文化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3.1 中国传统文化在户外广告设计领域中的运用。
首先,传统文化可以和户外广告密切联系。例如公益广告中一些传统的诗句或者是名言警句,都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除此之外,在招贴广告设计的时候,常常包含水墨、书法等元素。这样一来就使得传统文化可以很好地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同时也为公共艺术增加了新的发展元素,使之实现了进一步的创新发展。所以说,广告设计不仅仅是时尚元素的聚集地,它也可以包含更多的传统元素,来增加广告的创意,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合。
3.2 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领域中的运用
在进行社会建筑施工的时候,还要充分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例如,人们在进行建筑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些地理位置较好的地域来进行建造,这其中就包含人们对风水学的理解和认识。一般来说,人们对风水是极为看重的,并且在进行大型工程建造的时候,往往会进行风水观察。所以说,在现代公共建筑施工的时候,往往也会注意到风水学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除此之外,在建筑施工的时候,还会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例如建筑与阳关的关系、建筑与采光的关系等,这些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设计原则的充分体现。而且,通过传统元素的应用,可以使现代建筑朝着一个创新设计的角度去发展,从而进一步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促进传统文化的时代化、现代化。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领域中的运用,使中国建筑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促进了公共艺术的发展范围的不断扩大。
3.3 中国传统文化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环境艺术有着很深的研究。人们自古以来就讲究生存环境中的安全、美观、实用,而且人们在进行环境设计的设计的时候往往也是充分去遵循这样一个原则。所以说,在今天的环境艺术设计中仍然有着传统文化元素的存在。例如,在对一些城市花园或者是休息区进行设计的时候,都会坚持生态、环保等方面的设计理念。因为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人类由于与自然环境的发展背道而驰,受到了教训,所以生态自然成为了人们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一种传统理念,那么在今天的环境艺术设计中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所以说,创新并不是意味着排斥所有旧的东西,有的时候在传统的元素中去发现其闪光的地方,也可以与时代的脚步进行融合,实现崭新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观点。
结语
通过本文研究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充分地与现展密切结合,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今后中国传统文化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浩.《传统艺术理念在现代设计中的延伸》.《装饰》,2011年总第128期.
[2]李政遣,赵萌.《当代设计的艺术文化学阐释》.河南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
篇10
关键词:舞蹈编导;不同文化;影响
在当今社会,由于政治、经济全球化的脚步进一步加快,各个国家和民族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艺术、文化,都出现前所未有的大融合的盛况。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一直在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我国传统舞蹈艺术形式有更多的素材来源,时刻掌握舞蹈编导最新的资讯。从而,舞蹈编导可以在继承我国传统舞蹈艺术形式的继承基础上,积极学习、借鉴、融合西方先进的舞蹈编排方式和舞蹈教学技巧,使我国的舞蹈艺术发展能够与时俱进、空前繁荣。
纵观中国历史,早在晚晴年间伴随着外来的侵略战争,西方文化被传入中国,并开始对中国人民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使得我国传统文化与外来的西方文化之间产生冲突,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裕容龄首次提出中国的舞蹈艺术要学习西方先进的舞蹈艺术,并且将西方先进、突出的舞蹈和舞蹈编导元素引入中国,积极应用于当时的舞蹈编导和舞蹈教学之中。可以说,裕容龄这一举动对我国舞蹈艺术的编导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不同文化的融合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进行舞蹈编导时,编排舞蹈的老师、艺术家都会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之中寻找题材,在继承我国传统文化、民族艺术的基础上,与舞蹈编排者自身的实际经历、感悟紧密结合,确保在舞蹈编导的实际编排过程中能够赋予舞蹈情感。
(二)西方优秀文化的融合
我国舞蹈编导和舞蹈形式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积极学习、借鉴、融合西方外来元素。舞蹈教师、艺术家在舞蹈编排和舞蹈表演中融入了大量先进、优秀的西方文化艺术,经过舞蹈编导和舞者演绎、诠释之后,使融入西方文化艺术我国的舞蹈形式赋予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并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不同文化的传承
(一)不同文化相互包容
在术的世界里,不存在地域差别,也不存在国家差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脚步不断加快和扩大,将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个国家、民族的人民之间频繁地进行交流、学习,使得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融合,从而可以达到多种文化共同发展的目的。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我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交往愈来愈频繁和深入,两种文化的交流、碰撞必然会对本民族文化产生一定影响。但是,不能因为引进西方文化对我国本民族文化会产生影响就闭关锁国、切断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联系,应该辩证地去看待这种影响,对好的、积极的影响要及时学习和吸取,对不好的、消极的影响要及时管理和纠正,对于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应该采取一种包容的态度,这样才能使我国的舞蹈编导水平和舞蹈艺术形式具备深厚的、多样性的文化内涵,从而使我国的舞蹈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比如《女儿河》等一些继承、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舞蹈作品,其通过舞者舞蹈动作的表达、舞蹈情感的传递,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与众不同的地方,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色彩。《女儿河》这部舞蹈作品,通过舞者的舞蹈动作和舞者的情感、神态,将中华儿女这种坚韧、顽强、倔强的性格特征进行生动形象地表达,对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进行真实地演绎和完满诠释。
现代舞作为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包容、相互融合的典型代表,以其独有的舞蹈特点,迅速征服了我国观众。现代舞,作为西方一种比较新的舞蹈形式,被中国引进国内舞蹈编导和舞蹈表演的创作之中,与我国文化相互结合,在舞蹈老师、舞蹈编导艺术家们的共同努力下,编导了许多成功的舞蹈作品,这些舞蹈作品包括《饥火》、《传音》等。舞剧,作为一种舞蹈编导和舞蹈表演新的表现形式,在我国舞蹈艺术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作用。舞剧作品《宝莲灯》作为舞剧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使舞剧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在此以后,舞蹈编导的老师们、艺术家们开始对舞剧进行不断的探究和革新,创作出了诸多舞剧,这些被创作出的舞剧大多舞蹈形式多种多样,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舞蹈艺术形式。这类舞剧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并且能够繁荣发展,使得我国舞剧的发展进入白热化阶段,使舞蹈这门艺术被更为广泛地关注。
(二)不同文化相互吸收
无论是哪个国家,其本国文化的发展不能只单独依靠自己国家本身进行发展,需要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积极地进行交流、合作,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大融合,吸收其他国家、民族优秀、先进的文化。因为处于全球化时代洪流之中的每一个国家、民族,都具有自己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其文化和历史是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推敲、凝聚才积淀而成的,因此具有本民族的十分鲜明的文化特征。现阶段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还处于持续发展阶段,要想实现我国舞蹈艺术的繁荣发展,就必须夯实国家基础,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兼容并包的世界大国、世界强国。近几年,我国的经济水平持续提高,发展速度缓中提升,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中占用重要地位。在世界发展进程中,积极的同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和民族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友好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综合实力的提升,推动我国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在舞蹈编导和舞蹈表演中,对不同文化的相互借鉴、吸收,对观看舞蹈表演的受众影响深远,使其在观看舞蹈表演的同时,可以更新自身的思想、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塑造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舞蹈源于现实生活,是源于人民的艺术,积极将不同文化进行吸收和融合,有利于我国舞蹈编导和舞蹈艺术多样性的向前推进及创新。
三、不同文化对舞蹈编导的影响
(一)国家形式影响舞蹈编导发展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此之后,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往来愈来愈密切,进一步加快了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吸收以及相互融合。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下,西方经济和西方文化如同一支强心剂一般,及时地注射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之中,使得我国传统的本民族文化再一次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与活力。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进行的改革开放政策,让我国在全世界的大舞台上有机会和权利与其他国家、民族进行平等、自由地贸易和交流,获得更多的机会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推向世界,同时也有更多学习、借鉴和吸收西方先进技术、思想的机会,对于提升我国舞蹈艺术水平具有深远影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文化做为其附属品,也实现着文化全球化的宏伟目标。将西方先进的、优秀的文化艺术引进我国,与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和民族文化元素进行积极、有效地结合,使不同文化进行相互融合,从而丰富我国舞蹈编导的主题和表现形式。在政治理论上讲,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这就意味着,当人们对自身的物质生活水平达到满足的程度之后,就会想要丰富自身的精神文化内涵,追求自身精神文化水平的修养。恰好,舞蹈就是一种表现不同文化的艺术形式,通过欣赏舞蹈可以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素养。在我国,上至国家下到基层,都会经常举办不同种类的舞蹈竞赛,不分年龄、不分阶层、不分国家......参加条件宽松,只要喜欢跳舞就全都可以参加,舞蹈类型也不设任何限制,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对舞蹈的热情。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舞蹈艺术的接受性,有利于让舞蹈编导有更多的创作元素,能够更好的与不同文化进行融合,从而在舞蹈舞台表演中,赋予舞蹈更多的可能性和创造性,通过舞者对舞蹈动作的诠释,使观看者能够得到关于舞蹈新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使我国舞蹈艺术能够更好更快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为我国舞蹈编导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更多优秀、先进的西方思想和西方文化进入我国,与我国舞蹈编导相互融合,为我国舞蹈编导发展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二)文化融合影响舞蹈编导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洪流之中,文化也相应地形成了文化全球化。但是,所谓文化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只单纯地学习外来文化,摒弃本国传统和民族文化,而是在继承和弘扬本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对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进行辩证地看待,对其优秀、先进的文化进行借鉴、学习和融合,对其不好的地方要进行及时的处理和摒弃。在文化全球化的氛围中,一定要辨识出本国舞蹈编导发展真正需要和能够接受的西方文化,不能盲目的胡乱学习和融合。伴随着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可以使两个国家共同发展,在文化内容和形式进行互补,丰富本国舞蹈编导的观念和形式。
四、结语
纵观全文,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及趋势下,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不同文化随着本国与中国的交流,这些优秀的、先进的文化和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及弘扬。中国文化与多种不同文化进行交流与碰撞、融合与吸取,使得我国舞蹈编导的观念和形式得到革新和丰富,让舞蹈编导变得具有多样性,从而可以蓬勃发展。舞蹈,作为一门表达人类内心感情、传递不同文化的艺术形式,既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之中的精髓,又要对西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就不同文化在我国对舞蹈编导产生的影响采取辩证的眼光,正确、合理地对待,为我国舞蹈编导事业开拓更新颖、更广阔的思路和方向。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公路工程路基监理细则
- 下一篇:网络传播推广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