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教育培训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艺术教育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艺术教育培训

篇1

(一)艺术档案对传播群众文化艺术有着重要作用

艺术档案通过传播群众文化艺术来体现其在保存和传播过程中的价值和作用。如果文化艺术能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那么就能有效地促进和提高文化艺术的生命延续,能使这项有着良好影响的艺术活动继续传承下去,对以后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艺术档案对发展艺术事业有重要作用

艺术档案中记录着丰富的艺术活动资料,通过艺术档案的查阅和学习,艺术工作人员能对艺术思想进行创新,创造出更符合传播群众艺术文化的艺术活动,促进艺术事业的不断发展,提高艺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创造出更好的文艺作品。

二、加强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要保证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使艺术档案保存的更加完善,需要管理部门制定一系列的档案管理措施,并通过对管理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和能力的教育培训,使他们能对档案保管工作尽到自己的职责。同时在进行管理工作时,管理部门要对工作措施进行强化,使管理人员在进行档案管理时能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一)完善管理制度。管理部门要根据管理工作制定出明确的规章制定,对艺术档案的收集、归档等管理工作作出具体的要求,避免在档案管理工作进行过程中造成档案丢失和管理分散等问题。在保证管理制度的顺利开展,就需要把制度的执行情况作为考核档案管理人员的一项重要标准,通过展示优秀艺术档案来促使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对优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设立奖励机制,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明确归档范围。艺术档案材料的归档范围应当包括:文学创作,艺术表演,美术、摄影,社会文化,艺术研究,艺术教育,文化交流以及个人艺术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艺术材料(如文字、声像、照片、实物等载体形式)。另外,业务人员在职务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艺术材料,也属归档范围。而那些为艺术创作、研究、教学和文化艺术活动参考而收集的图书、报刊、音像带、照片、剧本和有关文章材料等,均作为资料保存,不应归档。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形成的属国家所有的各种载体的艺术材料和实物,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三)强化收集与整理。在对文艺活动产生的文艺档案进行收集整理时,要保证文艺档案和文艺活动中的联系性,使文艺工作者通过查阅文艺档案清楚地了解到文艺活动的内容。由于文艺活动的多样性,其在生成的文艺档案时也体现出了多样性,档案管理人员在整理档案时,要根据档案的不同类型来进行归类。艺术档案应分为大类和属类,大类设业务类、个人业务类、综合类等,具体属类应按照归档范围设置。要按照艺术档案材料的内容、种类立卷,其中戏剧材料按剧目分类立卷,音乐歌舞演出材料按节目分类立卷,文化艺术科研材料按科研专题分类立卷,艺术教育材料按各专业课程分类立卷,社会文化、文化交流材料按业务活动进行立卷。对录音带、录像带、照片、唱片、光盘等非纸质载体的艺术档案材料归档时,应将每一单项作为一个保管单位,单独编排档号,并采取按年度结合内容的方法分类整理和编号。其中与文字材料有直接联系的应编写互见号或互见卡。反映和记录本单位的文化艺术活动并对以后艺术创作、艺术研究有重要参考借鉴作用的艺术档案材料,应永久保存。(四)加强信息化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在档案管理方面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运用计算机把艺术档案建立成电子档案,便于档案的管理和查阅,提高各种艺术档案的保存寿命。在对文艺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时,需要把各种各样的艺术档案转化成电子档案,这就需要档案管理部门针对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和管理制度,使档案管理人员能通过制度的要求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五)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文化艺术单位在进行档案管理时,要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提高其工作意识,重视对艺术档案的保存,使艺术档案能完整地保存下来。随着信息化档案管理的发展,还需要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计算机专业技能培训,在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工作意识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使档案接收和积累的工作做好。

篇2

关键词:艺术管理;艺术创作;专业人才;素质要求;培养

中图分类号:J03 文献标识码:A

Qualifications of Professionals Majoring in Art Management

LIU Cheng-cheng, YANG Yong

文化艺术历史悠久,种类众多,并且各具特色,对其合理、高效地进行传承与发展需要一批优秀的艺术管理专业人才。要实现艺术管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须努力建立一支爱岗敬业、充满活力,在相关领域具有专业知识和特殊贡献的艺术管理专业人才队伍。

一、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

总体来讲,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主要有:优良的思想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必备的操作技能,这些素质是艺术管理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必备能力和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与基础。

(一)思想素质艺术专业人才的思想素质要求很高,要有优秀的品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热爱本职工作,对艺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有清醒的认识,从内心里想要发展和繁荣艺术文化事业;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勇于担当,敢于奉献;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工作认真、细致;要会学习,爱思考,具有创新的思想,并积极主动的开展各项工作。例如,巍山县文化馆忽亚平馆长多年来一直深入基层、深入民间,为当地艺术文化的管理与发展工作孜孜不倦地奉献着,思索着,前进着,以蹋实肯干的敬业精神、良好积极的思想素质以及较强的组织、规划与领导能力,加之其对艺术文化的强烈热爱,使得他在艺术管理工作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与成绩,为巍山县艺术文化事业不断努力着,追求着,孜孜以求而又默默无闻地作着贡献。

(二)专业素质一名合格、全面而优秀的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应具有艺术管理专业知识,系统掌握艺术学理论体系及国内外前沿艺术动态,在专业领域有一定的见解;掌握艺术文化管理与发展的观点、方法、前景,具备调查研究和搜集整理资料的基本技能,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融会贯通相关交叉学科知识,集多门学科知识为一体;专业知识扎实,具有较高专业素养、政策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例如,西双版纳州的州文化馆段其儒馆长始终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关注本地区艺术文化事业的开展,以其较高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和敬业精神成为西双版纳少数民族艺术工作的典型模范与楷模,并为其他地、州的艺术管理专业人才树立了先进的榜样!

(三)其他素质全面而高效的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应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了解历史、人文、地理等知识;懂得国内外有关艺术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和交际沟通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摄影、剪辑等技能等,如此方能高效合理地开展艺术管理方面的各项工作。例如,大理州文化馆馆长喻良其馆长,多年来一直奋战在大理州文化艺术繁荣与发展工作的第一线,具有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抢救和保护了一大批艺术文化遗产,并将其合理地发展与推广,为大理州民族艺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再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文化馆馆长黄邦勇,多年来处于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珍爱与重视,从各个方面收集整理的许多珍贵的资料,并将其系统化、理论化,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和工作经验对其进行抢救式保护。并充分运用影音设备、计算机文件处理等技术,及时而高效地开展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艺术文化管理方面的各项工作,成效显著。

二、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现状分析总体来讲,艺术管理专业人才数量不足,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整体素质不高,这已成为制约艺术管理事业的瓶颈。具体分述如下:

(一)专业人才数量不足艺术管理专业人才数量不足,严重影响了艺术管理的速度与成效。一方面,很多艺术院团及艺人需要专业人士的管理,急需采取措施进行有效运营;另一方面,艺术管理专业人才数量不足,面对众多的艺术项目,运营工作显得力不从心。

(二)专业人才质量不高许多地方的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知识及素养相对贫乏,学历较低,没有相关专业背景,大多是半路出家。虽然经过系统的培训和几年的工作,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缺乏系统的艺术管理政策、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技能,极大地限制了艺术管理与开发工作正常有效地开展。在笔者调研的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文化馆,共有在职职工11人,其中本科学历2人,副研究馆员1人,高级技工1人,专业人才仅占馆员数的15%,其余均为一般工作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再如,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文化馆现有在编人员6人,另外从县文工队调来4人;其中本科学历1人,大专6人,中专2人;有副研究馆员1人,馆员1人,其余均为初级职称;业务较强的有3至4人。其文化馆工作人员数量明显不足,并且出现人员配备不足、专业不对口等专业人才质量不高的现象。此种现象在其他地州也较为普遍和典型。

(三)专业人才出现断层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年龄偏大,很多地方的从业人员平均年龄都在40以上,缺乏青年管理人才,这不仅影响艺术管理工作的进度,而且会带来严重的专业人才断层的问题。以迪庆藏族自治州为例,其文化馆2008年7月挂牌成立了迪庆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增加编制四名。文化馆核定编制23人,在岗22人,退休职工10人。专业人员17人,其它身份人员6人。专业人员副高职称3人,中级职称5人。其工作队伍严重出现老龄化和专业保护人才青黄不接、出现断层等现象和问题亟待解决,刻不容缓。

三、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艺术管理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的事业,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就无法很好地完成其管理工作。要做好艺术管理工作,使之能够快速、持续地进行,必须注重培养专门的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艺术管理专业人才队伍。经调研考察和系统分析后,笔者对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进行了前瞻式探索,总结归纳如下:(一)高度重视,提高全社会对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认识重视社会公众艺术运营与管理知识教育。通过对社会公众进行艺术管理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唤起全社会对艺术管理的认识和了解,让全社会认识到合理有效的艺术管理能促进艺术的健康发展、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全面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有利于凝聚精神力量,提高公众对艺术管理的重要性认识,激发全社会对艺术管理工作信任和支持,使艺术管理工作具有坚实的社会思想基础。营造、优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在现有的艺术文化单位内渲染艺术管理工作重要性的氛围,优化专业人才成长环境,让工作人员有归属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内心感到自己作为艺术管理工作人员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感到自豪,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二)实施科技创新人才战略,推进艺术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实施科技创新人才战略,培养能够适应文化遗产事业发展需要、结构合理、内外互补的专业人才队伍,推进人才培养制度和管理方法的不断深化,改变当前人才相对匮乏的状况。一是要适当提高艺术管理队伍的准入门槛,积极引进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年轻创新型人才,改善队伍结构,提高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二是要创造有利于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发展的环境,建立良好的人才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大力推行并完善持证上岗制度、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推行以提高业务素质和能力为目标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制度;三是要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降低人员分流门槛,妥善安置富余人员,建立适应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机制,用制度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四是改革文化馆、博物馆等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将职工的收人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相挂钩,形成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的和谐氛围。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三)建立艺术管理专门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1、在艺术院校或综合性院校开设艺术管理专业。

提高艺术管理工作水平,必须开设相关艺术管理专业课程,加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充分利用当地高等院校资源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应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在高校尤其是艺术院校中开设艺术管理专业,创造条件扩大相关艺术管理专业定向招生比例,相关部门在办学条件、学科建设等方面提供必要支持。

2、开展在职工作人员教育培训,注重高层次人才培养。

一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现有艺术管理人员再培训,成为骨干力量。根据工作需要,聘请相关专业人才到单位授课、讲座、指导,不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为艺术管理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和知识更新,使之适应工作的需要;二是外出考察,与相关单位进行业务学习和交流,学习其他先进地方艺术管理工作的成功经验。通过学习交流,不断提高艺术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三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对艺术管理专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网络培训,拓宽视野,及时了解国内外动态。

3、民族地区重视本民族青少年的艺术文化管理教育,激发民族内部管理意识。

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让它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不断流动,使其在流动中不断发展,从而得以传承下来,这才符合艺术口授和行为的传承方式、民众积极参与的传承途径和原生态的民族生活背景等特征。本民族青少年是重要的传承人才资源,具有很大的优势,要从本民族内部激发青少年以本民族艺术文化为自豪,积极管理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四)建立艺术管理专业人才激励机制公平合理的待遇是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建立专业人才激励机制,并从劳动保护、工作环境等方面进行保障,营造出留人、引人、用人的好环境,从而避免人才的流失。一是进一步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以优惠的政策、优厚的待遇、优良的环境吸引、留住艺术管理人才。二是根据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成果为主要标准,去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留住人才。三是积极为艺术管理工作人员提供继续参加教育培训的机会,提供其发展机会和空间。(五)落实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措施及保障各级政府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是艺术管理的主管部门,要落实艺术管理优惠政策和保障专项资金到位。要加大对艺术管理工作和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安排专项保护资金以及结合实际发展环境适时做出政策调整,以有力的保护措施来促进艺术管理工作和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2]吕艺生.艺术管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曹意强.艺术管理概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4]余丁.艺术管理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韩永进.新的文化发展观[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6]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7]威廉•伯恩斯.艺术管理这一行[M].台北:台湾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2004.

[8]周欣、李霞等.世界古典管理学家管理法则全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9][美]里奇•格里芬.管理学[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

[10][英]托尼•莫登.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篇3

    艺术档案是在各类文化艺术工作和活动中形成的,有着极高的使用价值和保存价值。

    (一)艺术档案是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载体。艺术档案是从事文化艺术活动的反映,它真实记录了文化艺术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是文化艺术智慧的结晶,凝集了许多艺术家的心血和时代艺术成就。所有文化艺术活动的成就都是通过文字、声像、实物、图表以及电子数据等多种形式保存下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艺术档案使文化艺术的生命得以延续。反之,如果没有艺术档案,文化艺术活动的历史就有可能被阻断。

    (二)艺术档案对传播群众文化艺术有着重要作用。群众文化艺术通过各种形式得以传播和流传的,文化艺术传播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文化艺术生命延续的长短。在各种文化传媒中,艺术档案以其原始性和真实性而最具有权威性和感染力。可以说,以艺术档案为媒介面的文化艺术,生命力相对旺盛。如极具影响的电影《梅兰芳》,其巨大影响就与艺术档案中关于京剧档案的传播有着密切联系。

    (三)艺术档案对发展艺术事业有重要作用。艺术档案是记录着大量丰富生动文化艺术活动信息的重要载体,它所储存的艺术资料是艺术的宝库。我们开展艺术活动可以从中去寻找材料,开拓思维,启发灵感,进行艺术再创新。艺术档案又是物态化的文化艺术活动历史,许多与文化艺术有关系的活动等,都必须依托艺术档案来佐证。尤其是申报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到艺术档案中寻找珍贵的文化艺术记忆,往往艺术档案中的一张照片、一份手稿、一份记录就是散落在历史尘埃的一颗颗珍珠,通过艺术档案就可以形成一串串闪闪发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链。

    加强艺术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艺术档案管理工作是文化艺术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记录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历史、保存艺术成品、造福后世的重要手段。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们要充分认识艺术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实现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

    (一)加强艺术档案管理是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环节。艺术档案是文化艺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艺术档案管理是进行文化艺术传承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和具体手段,建立艺术档案,管理好珍贵的艺术档案,是文化系统艺术业务和档案业务的新发展,也是文化系统业务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拥有全面、完整的艺术档案,才能充分发挥艺术档案对文化艺术研究、文化艺术教学、文化艺术交流的积极作用。

    (二)加强艺术档案管理是文化艺术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条件。艺术档案管理最终目的就是为文化艺术创新服务,文化艺术事业创新发展要有其精彩的内容做支撑,文化艺术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文化艺术生产,只有拥有适应市场、顺应时代、与时俱进的艺术作品,我们的艺术团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品牌和形象。艺术创作、艺术生产的生命在于艺术作品的推陈出新、发扬光大,而丰富完整的艺术档案和及时有序的艺术档案管理就能让艺术档案发挥超出其形成单位及其专业内涵的重大作用,为文化艺术教学、文化艺术交流、文化艺术活动、文化艺术传承和文化艺术创新服务,从而发展和繁荣文化艺术事业。

    (三)加强艺术档案管理是保护文化艺术产品、发挥艺术档案最大作用的客观要求。当前,艺术档案管理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有的甚至危及文化艺术产品的保护,影响了艺术档案的使用价值和保存价值。如有的文化艺术单位的领导同志和档案管理人员对文化档案的重视程度不高,艺术档案收集和归档一定程度上处于放任自流状态,造成一些艺术档案散落在创作者或演出者手中,未能及时完整地归档到档案管理部门;有的单位保管条件较差,艺术档案难以长期保存,造成文化艺术作品、创作设计图稿遗失或受潮、起皱、甚至霉变,破坏了作品本身的完整性,以致部分艺术档案无法利用;有的艺术档案建立得不完整、不系统,有遗漏、缺失现象,有的单位却把所有文件材料都装入艺术档案,有的没有明确归档范围、保存期限、归档时间和收集文化艺术材料的方法、步骤,致使艺术档案不规范。这些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对艺术档案的保护、收信和管理。

    加强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加强艺术档案管理工作,首要的是提高文化艺术管理部门对艺术档案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把档案管理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资金资源投入,强化工作力量,解决有人办事、有钱办事问题。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不断提高艺术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一)完善管理制度。加强艺术档案的管理,必须建立和完善艺术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对艺术档案的收集、归档、移交保管、借阅、利用作出明确规定。档案管理部门要严格执行《档案法》《着作权法》等相关法规,防止艺术档案分散流失,杜绝归为己有。要将艺术档案工作纳入文化艺术单位工作计划,并把其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还要给提供档案者出具收藏证书和补偿一定的制作成本费用,通过不定期举办优秀艺术档案展览等,提高文化艺术工作者上交档案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保存、上交艺术档案资料的激励机制。

    (二)明确归档范围。艺术档案材料的归档范围应当包括:文学创作,艺术表演,美术、摄影,社会文化,艺术研究,艺术教育,文化交流以及个人艺术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艺术材料(如文字、声像、照片、实物等载体形式)。另外,业务人员在职务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艺术材料,也属归档范围。而那些为艺术创作、研究、教学和文化艺术活动参考而收集的图书、报刊、音像带、照片、剧本和有关文章材料等,均作为资料保存,不应归档。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形成的属国家所有的各种载体的艺术材料和实物,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

    (三)强化收集与整理。收集整理艺术档案材料时,应遵循文化艺术材料的形成规律,保持文化艺术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完整,便于保管和利用。要根据不同内容和载体分别进行归类和立卷。艺术档案应分为大类和属类,大类设业务类、个人业务类、综合类等,具体属类应按照归档范围设置。要按照艺术档案材料的内容、种类立卷,其中戏剧材料按剧目分类立卷,音乐歌舞演出材料按节目分类立卷,文化艺术科研材料按科研专题分类立卷,艺术教育材料按各专业课程分类立卷,社会文化、文化交流材料按业务活动进行立卷。对录音带、录像带、照片、唱片、光盘等非纸质载体的艺术档案材料归档时,应将每一单项作为一个保管单位,单独编排档号,并采取按年度结合内容的方法分类整理和编号。其中与文字材料有直接联系的应编写互见号或互见卡。反映和记录本单位的文化艺术活动并对以后艺术创作、艺术研究有重要参考借鉴作用的艺术档案材料,应永久保存。在本单位组织或参与的重大的艺术活动中形成的,并具有一定艺术参考价值的艺术档案材料,应长期保存。

篇4

一、中小学艺术教育基本情况

现有中小学70所(小学41所,中学29所),学生5万余名,艺术专任教师296名(音乐教师144名、美术教师152名),外聘管乐、京剧等艺术教师72人。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对艺术教育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加之实施各项有效措施,中小学艺术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

二、中小学艺术教育取得的成效

(一)中小学艺术教育管理机制不断完善

教育局成立艺术教育领导小组,在深入调研掌握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中小学实际情况,制定艺术教育工作方案。以“抓普及人人享有,抓重点打造特色”为指导思想,紧紧围绕普及艺术教育和创建特色活动项目两项工程,以形式多样艺术主题活动为载体,以评选奖励机制为推动力,不断深化提高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水平。各中小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完善艺术教育管理制度,成立学校艺术教育工作领导机构,由分管校长负责,中层干部和教研组长具体抓落实,有计划开展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学生艺术培养和艺术特长生选拔、升学机制不断完善。

(二)中小学艺术教育普及性高、形式丰富

中小学积极组建校园艺术团和文艺社团,现有合唱队、舞蹈、京剧等近十个种类152个校园艺术团队,有573个学校文艺社团(音乐137个社团,美术128个社团,动漫、摄影、飞镲等其他类型308个社团),专用教室231个(音乐93个,美术84个,篆刻、版画等其他54个专用教室),2万多名学生参加艺术社团(其中音乐4700名学生美术4800名学生其他12000名学生),学生参与度近50%。

中小学每年以艺术展演、文艺比赛、校园艺术节等多种形式开展校园艺术活动,师生参与率达到100%。近三年来,学生艺术团先后参加了世界华人艺术节钢琴大赛、全国青少年书法绘画大赛、全国中小学生健美操大赛等活动。在第十八届“海门艺术节”游园活动中,中小学艺术特色校、幼儿园和青少年宫书画院的200名师生共同参加“‘艺术蓓蕾绽滨海’——少儿艺术才艺展示”活动,师生共同展示了书法、篆刻、版画、藏书票、剪纸、刻瓷、刮色画、面塑、丝网花、集邮等才艺,得到游园领导和群众的高度赞赏。

(三)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初步形成

近年来,德育科积极推动校园艺术教育特色品牌建设,各中小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坚持艺术教育特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得到学生、家长、社会广泛认可。目前,一中心小学、上海道小学、实验中学和六中分别成立了铜管乐队,盐场小学的飞镲队、河头小学的落子队、浙江路小学的腰鼓队、向阳三小的秧歌队、桂林路小学和馨桥园小学的版画社等校园艺术社团初步形成规模。

德育科组织部分学校艺术教师到北京观摩学习,学习之后,各校借鉴先进的训练和管理经验,积极对各自的队伍进行节目的改进和创新。一中心小学在短短的一个月内,将传统的铜管乐坐式演奏改编为行进表演,使表演更具观赏性;浙江路小学的腰鼓和向阳三小的秧歌不仅保留了原有广场舞蹈健身的功能,而且经过艺术加工搬上了舞台,形成了普及与提高的有机结合。各校结合校情积极开展艺术特色品牌项目建设,涌现出了青少年宫的小海螺艺术团、一中社团、六中铜管乐、实验学校民乐团、草小京剧、浙小腰鼓、馨桥园小学篆刻、中心庄小学楹联、贻成小学藏书票、徐州道小学集邮等一批在全区、全市、甚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的艺术教育学校。截止目前,全区已建成艺术教育特色项目学校30多所,占中小学校40%,其中小学达到20多所,接近70%。

(四)艺术特长生培养机制日趋完善

校园艺术教育立足全面普及,整体提升中小学生艺术素养,重点培养艺术特长生。各中小学校积极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使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一项艺术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爱好和艺术特长。今年,通过教育局组织考核认定的小学艺术特长生有797人,比去年增加241人,增幅43%,这也是连续第三年保持40%以上增长。共有133人通过市级中学艺术特长生认定,居滨海新区首位,实现连续三年10%以上的增长。今年共有31名小学毕业生通过初中艺术特长生考核录取,有13名初中艺术特长生被高中校预录。应届高考艺术类录取数量逐年攀升,今年有92名艺体类考生考入二本以上高等院校(2010年有43名,2011年有54名,2012年85名)。小学全面普及,初高中、大学有效衔接的艺术特长生培养机制日趋完善。

(五)中小学艺术教育取得显著成绩

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狠抓艺术教育,逐年增加艺术教育经费,本学年达到112万元(教师培训费用12万元、专业团队建设53万元、购置图书及用品24万元、参加比赛经费23万元),为深入开展艺术教育工作提供了经费保障。通过这些扎实有效的措施,使得全区中小学艺术教育逐年发展,变化很大,取得显著成绩,近3年来在各类艺术活动中获得116个国家级、248个省市级奖项;实验学校评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中心庄小学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校。

三、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特色

(一)以比赛促提高,全面开展校园文艺展演活动

近年来,教育局先后举办了中小学生艺术节、校园合唱艺术节、少儿舞蹈大赛、校园集体舞大赛等大型文艺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推动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提高了艺术教育水平。2013年6月初,教育局相继举办了合唱、器乐、舞蹈等专场汇演展评活动,全区60多所学校选送了150多个节目,2000多名学生参赛表演。经过选拔评选,推荐29所学校的60多个节目参加天津市文艺展演,目前得知至少取得两个一等奖,八个二等奖和八个三等奖,突破去年成绩(具体成绩下半年公布)。

上半年,结合滨海新区创建文明城区和海门艺术节活动,教育局举办了中小学首届校园文化艺术节,这次活动在保证节目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学校参与度和特色活动展示。三十多所学校参与编排的九个节目,既有传统歌舞的创新演绎,也有充满青春活力的特色健美操和行进中的铜管乐演奏,更有京剧联唱、武术表演等国粹节目的创新编排,充分展示了学校艺术教育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二)结合责任教育,深入开展“五爱唱读”工程

教育局德育科坚持将艺术教育与读书活动、责任教育有机结合,在中小学生中深入开展“五爱”歌曲大家唱和“五爱”书籍大家读的“五爱唱读”工程,在增强学生文化艺术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开学初,各中小学校广泛发动师生,精心选取歌曲和书目,调动学生参与合唱和读书热情。利用音乐课、晨读、大课间、午休等时间组织歌曲练习和读书指导,校园充满嘹亮的歌声和读书声。各中小学校纷纷组织开展“校园合唱节”,在班级合唱的基础上,成立校级合唱团,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此项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和精神品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乐于读书的良好品质,营造出和谐向上、健康文明的艺术教育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

(三)发挥少年宫功能,拓宽校外艺术教育发展空间

青少年宫作为学生校外艺术教育重要部门,承担着中小学生艺术培养的重要职责。青少年宫现有声乐、器乐、科体、舞蹈、书画等33个科目培训班,每年为近万名青少年学生进行艺术培训。青少年宫通过组织开展中小学文艺展演比赛、“爱祖国爱家乡”百米长卷绘画比赛、“我的T台我做主”环保服装大赛、“大美滨海”幻灯片比赛、“秋风送爽含珍艺、丹枫迎秋蕴真情”送高雅艺术进军营等三十多场文艺活动,使60多所学校的12万人次学生享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成立于一九九八年的青少年宫小海螺艺术团,至今共参加各类大型文艺展演比赛活动100多场,舞蹈《踏浪》等近二十个节目荣获全国一、二等奖;培养了宋佳(北京音乐舞蹈学校)、史丽莎(中国艺术学校)等十余名优秀艺术人才。青少年宫“永丰少儿书画苑”定期组织学生外出写生,举办师生书画展,积极推荐优秀学员参与市级比赛,为学员成长成才创设条件。

青少年宫充分挖掘自身艺术教育潜力,将校外艺术教育培训活动拓展到各中小学校,先后在新港一小、北塘学校、实验学校、一中心小学、草场街小学、上海道小学等十几所学校开设艺术、体育、科技等专业课程,满足广大基层学校学生的艺术发展需求,拓宽艺术教育培训发展空间,为青少年创设和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培养青少年艺术素养,提升艺术教育水平。

四、中小学艺术教育存在的不足问题

(一)学校领导重视艺术教育不够

有些学校领导对艺术教育认识浮浅,认为搞几个活动、出几个艺术尖子就是艺术教育;对艺术教育重视不够,认为艺术教育“白花钱”或“太烧钱”,不肯投入或经费投入少,不组织参加各项活动。一些学校艺术教育管理机构不够健全,没有完整艺术教育建设的规划,人员配备不足,艺术教师的研讨、交流活动很少,制约着艺术教育的发展。有的学校没有艺术团队,社团种类少,参与学生少,艺术教育活动质量有待提高。

(二)校际间艺术教育发展不均衡

中小学在艺术教育发展上由于发展基础、重视程度、投入力度等多方面原因,存在着明显的校际间不均衡的问题。实验学校、六中等传统艺术教育强校,学校艺术教育特色突出,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富有创新,学生参与面广。相较于这些传统艺术教育强校,更多的中小学校对于自己的艺术教育发展还没有准确定位,还没有找到符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的艺术教育发展方向,还处于特色建设的起步和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发展机制。另外中小学艺术教育经费投入差距很大,明显不均衡,现各中小学艺术教育经费平均每校投入资金18096元,最多的桂林路小学投入20多万元,有6所学校根本没有艺术教育经费投入,有37%的学校艺术教育资金投入不足,有22%的学校艺术教育设备满足不了教学和开展活动的需要。

(三)艺术教育师资队伍亟待加强

本次调研中,38%的学校反映当前学校艺术教育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少专业艺术教师,导致规定的艺术课无法正常开设,更无法组织开展学生艺术社团;32%的学校反映目前学校艺术教师缺少专业培训,艺术教师专业素养达不到学校发展需要。中小学艺术教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在艺术展演中,学生服装整齐,而指挥教师却穿着休闲服装登场;有的指挥教师节奏把握不准,或有气无力一副病态。展演中个别学校学生演唱集体跑音;有的学校选送节目几年不变,这都说明中小学艺术教师专业素养亟待提高。

(三)高水平艺术团队培养有待提升

近年来各中小学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赢得学生、家长、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但是,目前仅有青少年宫小海螺艺术团在全市具有一定影响力,显然无法满足人们对艺术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更与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艺术教育迫切需要打造更多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艺术团体,从而带动艺术教育快速发展。但是作为各学校艺术社团骨干的艺术特长生培养却出现了报名和招收人数萎缩的情况,特别是高中艺术特长生招不足人甚至招不上人,这种现象需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五、解决存在不足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艺术教育认识,完善艺术教育培养机制

全面提升中小学艺术教育水平,需要深化素质教育理念,尤其是提高学校领导班子对艺术教育工作的认识。要使学校上下形成这样的共识: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不仅是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需要,更是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开展艺术教育活动不仅要形式上的丰富多彩,更要保证内容上的赏心和悦目;学校艺术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某一方面艺术特长,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熏陶培养健全学生完整的人格品质。

因此,要积极开展校长、艺术教师艺术教育培训指导,以研讨、学习交流、比赛、督导等形式,加大指导、评比、检查力度,不断提高艺术教育认识水平,丰富完善学校艺术教育管理机制,加强艺术教育特色项目创建机制,完善艺术特长生培养机制,施行艺术教育评价奖励机制和艺术教师定期培训机制。

(二)严格落实课程标准,规范艺术教育课堂管理

各中小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务使艺术教育课开齐率和开足率达到100%,坚决杜绝削减、挤、占、挪用音乐美术课现象,确实保障学生美育教育时间和效果。各中小学校要积极引导艺术教师不断加强艺术课程研究,深入探索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结合学校实际开发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在普及艺术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学校特色艺术项目,使校本课程与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建设有机融合,相互衔接,递进发展。

各中小学校要在教育局配齐配足学校艺术教育资源基础上,做好日常管理和维护,为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和艺术活动提供有利保障。

(三)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丰富校园文化艺术活动

各中小学校在认真贯彻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基础上,全面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工程,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此,各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地域艺术资源、教师特别是艺术教师专业特长和技能、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等多方面因素,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确定学生易学会、好掌握的艺术项目供学生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各中小学校每年要有计划地举行各类艺术展演活动和校园合唱活动,有效组织班级人人参与;成立校级艺术社团,注重优秀人才培养和精品打造。以此活跃学校艺术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兴趣,陶冶学生艺术情操,提升学生审美情趣。

(四)注重艺术特长生培养,促进艺术教育持续发展

艺术特长生是各学校艺术活动的骨干力量,是有专业培养前途的艺术人才,扩大艺术特长生招生比例,既有利于推动学校艺术教育发展,也有利于扩大艺术人才培养范围。因此,在继续坚持小升初艺术特长生加分和艺术特长生免试提前录取政策基础上,增加艺术特长招生优惠幅度。建议将初中招生比例由原来的2%提升到4%(力争与体育持平),扩大高中艺术特长生招生学校数量(二中申请20XX年招艺术特长生),同时进一步降低录取分数(由原来的5分(一中)、10分(紫云等)降到20分、30分),使更多的艺术特长学生享受到政策,激发家长和学生坚持艺术发展的动力,促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持续发展。

要建立完善小学、初中、高中艺术教育项目有序衔接发展机制,为艺术特长生专业发展建立制度保证。推广六中经验,以班级为建制成立乐团,特别是一中、二中这样的完中校,有利于项目持续发展,形成规模。

(五)打造精品艺术团队,引领艺术教育高水平特色发展

教育局要制定完善学校文化艺术特色发展评价考核和奖励机制,对艺术教育发展有序、形成规模、成绩突出的学校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各中小学在发展声乐、舞蹈、绘画等大众项目同时,要关注地域特色项目的发展,发掘传统文化特色,集中力量打造版画、铜管乐等特色项目。依托特色学校和校外艺术教育机构成立中小学版画工作室和中小学铜管乐团,积极推动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发展地域特色,培养艺术特长学生提供人才保障。

(六)强化艺术教育师资培养,促进艺术教育健康发展

教师是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各学校要按照《学校艺术教育规程》的要求,完善艺术教师评价考核办法,结合课堂教学、组织课外艺术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参与教研活动等多方面表现与实绩对艺术教师进行综合评价。督促指导艺术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支持艺术教师的理论业务学习,积极组织艺术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教研活动,鼓励支持艺术教师组织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同时,各中小学校要在配齐艺术教师开足艺术课程基础上,积极吸纳有艺术特长的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参与艺术教育的组织协调工作,不断壮大艺术教师队伍。

篇5

一、高艺术人才的匮乏是影响社会文化发展的瓶颈因素

1、高艺术人才严重匮乏。高艺术人才是一种集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较强的实践经验和较高技能于一身的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发展条件下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东部城区目前拥有18万人口,是发展中的港口城市,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基础文化设施还相对落后,特别是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的相对匮乏,与我们建设“国际化海滨城市”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就连云区文化馆而言,缺少专业技术人才,学历层次较低,高级职称1人、中级人才相对较少,编剧类、网络类等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几乎没有,可以说是凤毛麟角,高文化艺术人才严重匮乏。人才的基础薄,后劲不足,创新能力不强。面对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知之不多,知之不深,无法站在专业和学科的最前沿,缺乏应有的创新能力。从年龄结构来看,平均年龄47岁,趋向老龄化发展,观念较为陈旧,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今,艺术教育和艺术培训规模也不断扩大,培训层次也逐步提高。而我区近十年来,没有引进新鲜血液,没有送出学习先进的经验,目前处在青黄不接的阶段,而高艺术人才的老同志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没有形成传、帮、带的局面,缺乏精品力作,业绩不显著。高艺术人才的严重缺乏,直接阻碍了我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2、缺乏合理的管理机制。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完善,工作不得力。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抑制了现有人员参加提高专业水平的热情,不思进取,惰性严重,工作缺乏主动和热情,扼杀了高艺术人才的创造性。由于没有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在经费短缺、面积狭小、文化阵地被分割,迫使艺术人才分散,各立门户,各自回家搞创作及培训,造成一些艺术人才不注重对艺术的追求与创新,工作目标不明,工作效率低下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形成不了“双赢”的局面。对人才的管理仍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阶段,想要的紧缺人才因为编制已满,难以引进,人才未能形成能进能出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优秀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新形势下我区人才战略的实施。

二、高艺术人才的培养是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文化的作用表现得越来越重要,文化已经成为决定经济发展潜力和后劲的重要因素。随着东部城区大建设、大开发的步伐,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人才的开发成为当务之急。

1、高艺术人才的开发需要一个相对完善的“链条”。这个链条涉及高艺术人才的培养、选拔、评价、使用、交流、激励和保障等诸环节。目前,我区处在向国际化海滨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对专业化、高艺术人才的培养,为东部城区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活力,使我区高艺术人才水平达到国际化先进水平,全面推进创新东部、和谐东部、国际化海滨城市的建设。

2、高艺术人才的成长需要一个相对良好的环境。文化事业基本职能就是通过较好的文化设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秩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但硬件问题是首要问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阵地是基础,文化事业首先要有阵地,有良好的环境和文化氛围,才能发挥高艺术人才的潜质、培养具有创造性、高产量的创新艺术人才。近年来,我区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标志性文化建筑一直处于空缺状态,如:文化艺术中心、体育活动中心,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剧院等设施均为空白,严重阻碍了群众文化的发展,与国际化海滨城市的建设不相符合。政府应该为文化提供更多的路径和平台,把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实处。要大力加强文化对外交流,为培养高艺术人才、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条件,经常送出学习或引进先进的理念,让老同志了解新同志的学习情况,让新同志得到锻炼并提供了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良好环境,为年轻人的脱颖而出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形成激励创新、鼓励冒尖、尊重个性、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长期坚持,必将对我区的高艺术人才成长与创新产生重大影响,这也是培养高艺术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

3、高艺术人才的管理需要一个相对公平的机制。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和社会环境。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事业发展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为人才施展才华开拓更广阔的空间。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的人才使用标准和评价体系,大胆使用创新型人才,充分利用和配置现有人才资源,打破论资排辈,给真正有创新潜力、有积累、有准备的人才施展才华、大展宏图的舞台。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养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文化人才。扩大民主选拔、竞争上岗的比重,公开、公平、公正地将优秀人才提拔到领导岗位上,为初级、中级人才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建立人才资源数据库,努力做到人尽其才,在使用中发挥人才的潜能。

三、管理体制的改革是高艺术人才培养的关键

一是建立教育培训对策与建议。把全区艺术人才集中起来,定期进行培训,统筹全区范围内各类艺术教育与艺术培训资源,推进文、教合作。建立艺术教育培训计划,突出区域内各类艺术教育与艺术培训的改革与发展。

1、选才。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养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文化人才。扩大民主选拔、竞争上岗的比重,公开、公平、公正地将优秀人才提拔到领导岗位上,为初级、中级人才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建立人才资源数据库,努力做到人尽其才,在使用中发挥人才的潜能。

2、引才。大力发展我区文化事业,坚持用文化事业集聚人才,用特殊政策吸引人才,广开渠道引人才,把不同领域的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吸引到我区干事创业。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的力度,形成专业门类合理、年龄结构合理的文化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同时建立文化工作协调机制,充分调动驻区对外的专业和业余文化人才优势,形成以专业为骨干、以业余为基础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逐步建设出一支专业相对齐全、规模相对宏大、素质相对较高的文化工作者队伍,为文化的发展以及特色精品工程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3、育才。以基础教育为重点,以高中阶段教育为突破,以高等教育为龙头,构筑我区完善的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培育体系。同时,建立健全在职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针对不同岗位和不同领域人员结构的具体情况,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分期分批的进行专题培训、短期进修、学历教育等,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能力。

4、留才。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事业发展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为人才施展才华开拓更广阔的空间。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的人才使用标准和评价体系,大胆使用创新型人才,充分利用和配置现有人才资源,给真正有创新潜力、有积累、有准备的人才施展才华、大展宏图的舞台。

篇6

一、参与社会教育培训的现状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孩子是父母的、父母宁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培养孩子成才”“孩子将来出头父母脸上有光”等观念是中国家长们关于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写照。孩子的发展问题是大问题,在教育上,家长千方百计为孩子搭建平台,倾心尽力地扶持。在当前学校教育对于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功能有所缺位的情况下,家长们纷纷送孩子参加各种各类社会教育培训。

1.家长安排孩子参加培训的主要动机

为了了解家长们安排孩子参加社会教育培训的主要动机所在,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由于部分家长动机的多样性,此项作了多选,由此总百分比超100%,具体见表1。

上述选择表明:

(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迫切。表现在教育上,家长们已不再满足于学校教育的“有书读”,更希望孩子“读好书”,获得个性的充分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随着我国对素质教育的重视以及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也相应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转变,家长对于孩子发展的认识已越来越全面。特别是小学阶段,原先所代表的一种文化课“分数”观已渐行渐远,孩子综合素质的发展才是根本所在。

(3)社会教育培训具有开放性、兴趣性、自愿性、丰富性等特点,注重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品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够较好地满足家长对于孩子快乐成长、全面发展的需求。

2.家长对于培训的更多要求

家长对于培训机构的诉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设更加宽松的培训环境。家长们希望培训“不要像课堂那样严肃,多些轻松的环境”。为此,培训者不能为培训而培训,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规律,在教学方式、评价方式、教学进程以及物理环境等方面营造较为宽松的氛围,让孩子在一个舒畅的环境中更好地激发兴趣爱好,发展自己的潜能。

二是培训收费更加合理。家长们认为“参加培训的费用太贵”,希望“最好在费用上有明确的说明,最好能便宜些”。鉴于主要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以公益性为主的性质,家长们希望他们能告知各类培训项目具体的费用支出,以便有针对性的选择;同时希望最好能根据实际的培训支出需要,适当降低收费,以便能让更多的孩子选择更多的培训机会,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三是加强培训方与家长的交流。家长们希望“教师能多和家长沟通”。社会教育培训的发展时间较短,特别是一些私立的培训机构,更是“办办停停”循环不止。他们在办学过程中更多地认识到了家长的“功利心”和“虚荣心”,而很少深入了解家长真正的心理需求,从而鲜见与家长“走在一起”。为此,家长们希望培训者能创设一定的平台和途径,能多些与家长“一起探讨孩子发展”的机会。

四是进一步提升培训效果。家长们希望“控制培训人数”、增加“培训时间”,适当“布置点作业”。培训机构需要从孩子真正得到发展的视角出发,合理制定培训计划,科学实施培训规程,更好地提升培训效果,满足家长及孩子的需求。

二、参与社会教育培训的孩子态度

孩子的天性是玩乐,“在玩中学”是其最愿意的学习方式,故而当前很多“欢快”的图书和学习软件都是以此为开发基础,深受孩子喜爱。但同时,孩子的发展不能随性而为,需要作一定的“规范”,从而实现自身的社会化。那么,作为社会教育培训的主体,孩子们在其中的“自我”状态到底如何,我们在调查的基础上予以分析。

1.孩子选择培训项目的自主性

当前参与社会教育培训的主要是小学阶段的孩子,由于其身心发展远未成熟,因而生活、学习方面等安排更多地有赖家长的决定。所以,安排孩子参加什么类别的培训、报送几个项目等,除了家庭的经济因素外,主要在于家长的观念及目的。由此,孩子们作为参加培训的主体,是否完全失去了自,一切按家长意志办事了呢?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从结果来看,孩子在报选社会教育培训项目时,主要是父母和自己商量后决定的,完全由他人安排培训项目的占22.31%,而完全由自己决定的比例不高。说明在选择参加相关培训项目时,孩子的自主性相对不高,家长的意愿居于主导地位。

2.孩子对于培训的喜好程度

参加社会教育培训毕竟是孩子自己,父母本初的愿望能否达成,最终在于孩子的“努力”。而根据孩子的发展特性,兴趣、喜好是其全身心投入到一项活动中的原发点,也是相关发展的起点。由此,希冀通过社会教育培训,孩子在某些方面的素质有所增进,为后续的学习和成长奠定更好的基础,首先需要孩子“爱”相关的培训项目。也就是说,孩子对于培训项目的喜好程度,关乎到孩子能否“认真”参与培训,从而有所收益。从统计结果看,绝大部分孩子对于自己参加的培训项目是喜欢的,其中非常喜欢的比例很高,而没有感觉的或者不喜欢的孩子不是很多。说明孩子们对于所选择的培训项目比较喜欢,在参与培训的过程中也比较快乐。

3.孩子对于培训效果的看法

从结果来看,大部分孩子认为通过培训,自己在相关方面的素质有比较大的发展,其中有明显提升的所占比例相对也比较高,而没有获得多少进步甚至起反作用的相对比较少。说明社会教育培训的实际效果基本上是不错的,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同,这也与家长关于培训效果的看法相吻合。选择结果表明:

(1)社会教育培训各类项目的实施效果基本满足了孩子发展的需求。培训组织者在项目设置、开展形式等方面基本做到了以孩子发展为本,追求孩子素质提升的效果,从实际的角度来说,这也是其寻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须作为。

(2)社会教育培训中很大一部分是技艺型项目,孩子多为初学者,受训后的初期效应必然是比较明显的。

(3)孩子或者说家长对于参加培训后所能提升的程度要求相对不高,因而只要在培训项目上有一定的发展,心理就会得到满足。

(4)从孩子角度来说,参与培训主要在于开心快乐,同时有关兴趣和素质有所增进则更好,至于一定要体艺考级获得好成绩、思维训练拓展后提升学业成绩等不是关心的主要所在,因而对于培训的效果来说是比较满意的。

三、社会教育培训的成效及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和启示

社会教育培训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延伸、补充,两者同属素质教育范畴,同等重要。而从社会教育培训视角出发,对于学校教育有一定的影响和启示。

1.在培训绩效方面,社会教育培训作用更大

学校教育在正常的教学安排之外,有时也额外为部分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评比进行辅导培训,地点一般在专用教室或教师办公室,时间一般是正常放学时间之后。我们对某校参与培训获奖后的学生,从培训项目数、培训时间量及培训绩效(学生获奖数)三个方面,就学校与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一学年内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以观两者在培训上的作用大小,具体见下图。

由图可知,在培训项目、培训时间和培训绩效上,社会教育培训都明显高于校内培训。究其原因,一是学校教育活动以“课堂”为主阵地,以系统的课程实施为主要方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渗透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很少以专项教育培训活动来促进学生某方面的发展;二是由于学校很少将学生辅导列入教师绩效考核之中,学生在校内的辅导培训很多是出于教师个人的行为;三是学校教育时间有国家规定,而辅导培训一般只有在放学后开展,这使得专项培训时间难以保证,从而也影响了培训绩效。而社会教育培训由于时间充分,培训有针对性,对于孩子参加相关比赛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同时,社会教育培训项目丰富多彩,孩子们有更多的选择。

2.社会教育培训内容丰富,空间宽广,凸显实践操作,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我们对某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项目设置进行了统计,从内容来看,项目涉及学校文化课学习拓展、体艺素质提高、信息科技素养提升、社会活动能力培养等方面,基本涵盖了素质教育各领域;从形式来看,有文化辅导、技艺训练、社会实践等,形成了认知与技能、动脑与动手、静与动的学习形式体系,凸显了实践操作性;从场所来看,以室内培训为主,若干项目延伸至社会、大自然,构建了多样的学习平台。由上可见,其一,社会教育培训从学校教育相对封闭的课堂体系转向了更为开放的、科学的课程体系,较好地改变了原有课堂由于学科性过强、过于严密而使许多新知识、新技艺较难融进去的情况;其二,社会教育培训由以知识为本的课堂转向以生全面发展为本的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主动学习,作用发挥的空间更为宽广;其三,社会教育培训课程设置更加多样化,不再局限于课本,局限于学校的有效教育空间,而是一种开放性的从课堂教学到实践活动综合起来的大课堂。

3.社会教育培训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社会教育培训因其特点和相关有利因素,较好地满足了家长和孩子发展的需要,深受他们的欢迎。由此,从更好地为孩子成长服务视角出发,社会教育培训在如下方面对学校教育有一定的启示。

(1)进一步重视艺术与技能教育。学校教育管理者要真正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观念,有组织、有规划地实施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比如:一是要保证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的正常实施,并注重相应师资专业水平的提升;二是要开足开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个学段、每个学期都应制定系统的课程计划,分阶段分目标实施;三是积极发掘课内外、校内外的人力、物力资源,加强课程资源的建设;四是开展学生发展相关主题研究,在实践中构建相应的操作规程,不仅为学生发展服务,同时可以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2)创新教育途径与形式。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体艺素质、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要研究转化利用社会教育培训的内容、途径和形式,依托少先队组织,积极建设课堂内外发展平台。比如开展特色中队、小队创建系列活动,在特色创建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素质状况及资源可利用情况,确定特色发展主题,制定发展目标,开拓形式多样的途径,最后通过多类平台进行展示,从而激发学生相关方面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相应的体艺技能、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等,为学生后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3)积极开拓教育空间。学生发展的需求就是教育的内容,为此,学校教育需向校外拓展,开展群众性教育活动,以此培养孩子的自信、自律、自护、自立、责任心、合作精神、社会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等综合素质。可以说,立足校内培养,同时将教育的空间拓展到校外,开展多类别、多形式的展示、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社会教育培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如今97.7%的孩子都参与了社会教育培训,可见,当下的一代孩子是被培训的一代。为此,需要明晰当前的培训在具体项目上孩子有什么收获,总体来说对孩子的成长在哪些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孩子口中培训的收获

孩子是最真诚的,他们的看法代表了社会教育培训的实际功效。我们对部分参与培训的孩子进行了访谈,以从培训的主体参与者口中了解他们在培训中的收获,以下是孩子们的描述:

生1:我参加跆拳道训练有3年了。跆拳道的道义是: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学了跆拳道以后,我觉得我自己在很多方面都有了进步。它不仅增强了我的体质,还让我的意志更坚韧不拔。跆拳道对我的帮助很大,我也收获了很多。

生2:这几年,我特有收获,不信?你瞧――大家都说我是小小舞蹈家,可不是,我今年还去了安徽淮南市参加比赛呢!不错吧!

由上可见,不管是文化类辅导,还是体艺类辅导,在带给孩子们欢乐的同时,也带给孩子们切实的收获。通过各类培训,孩子们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和维持,形成了自己的特长爱好,培养了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综合素质得以有效提升。

2.培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探析

(1)培训对孩子起到了有益的“保育”。在纷繁的社会中,各种对孩子很具诱惑力的赢利性闲暇场所大量存在,如网吧、游戏室、赌博机等。虽然国家明令禁止,但仍有不少企图不良的经营者偷偷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同时,由于家长素质参差不齐,一些氛围不良的家庭,如有些家长忙于自己的事务而疏于孩子的管束教育、有些家长自己沉迷于网络或赌博而让孩子也沾染了不良的习气。各类社会教育培训为孩子提供了学习交流、启发心智、培养兴趣、增长见识、增进友谊的服务平台,能让孩子在每年180多天的休假日里远离不良诱惑。在其中,孩子可以尽情地玩、快乐地学、健康地运动和专注地探究,从中受到健康的文化艺术熏陶和磨练了身心;还有青少年宫等公益性较强的培训机构会专门设计大型主题教育活动,从正面引导孩子明辨是非,从小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人。

(2)培训引发、稳固了孩子的兴趣,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绝活”。在兴趣的引领下,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自己所喜欢的培训项目,思维会处于兴奋状态,变得更加敏捷,从而使培训过程变得轻松愉悦,培训效果得以提高。这种状态下,孩子容易在某一培训项目的探求上获得成功,而成功的喜悦更激发了他们向更深一层领域探索的欲望,激励他们更自觉地进取,由此孩子的兴趣得以很好的稳固,更为其后续发展提供了更强的动力。

(3)培训树立了孩子的自信,让孩子在“我能行”中健康成长。社会教育培训项目丰富,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获得展示自己最佳才能的机会;培训氛围比较宽松,孩子们在其中不会感到压力和束缚,思维可以自由驰骋、技艺可以无限制发展;评价不作硬性要求,培训者因不需要对孩子进行量化评定而公平对待他们,孩子会得到更多的激励。由此,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社会教育培训中选择并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才能,并取得了某些在学校里得不到的成绩和荣誉,从以前总是“我不行”到“我能行”到“我成功了”,在这种不断的成功中找到了自信。另外,这种被优化的性格也会带回到学校,促进他们的文化知识学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4)培训锻炼了孩子的实践能力,让孩子在参与中学会信任、学会合作。当前的一代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千万宠爱下成长,难免形成自私、霸道、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说得“无所不能”,做得“疏漏百出”,实践操作能力较为薄弱,而与他人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更为缺乏。为此,我们的教育也在研究和实践中充分注重了孩子实践合作能力的发展。

篇7

关键词:建湖杂技;保护与传承;对策

一、建湖杂技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近年来,建湖杂技坚持在传承中保护,在创新中发展,扎实培养杂技人才,大力打造杂技精品,积极创塑杂技品牌。作为建湖杂技保护与传承主要剧团的江苏省杂技团,其精品节目先后获全国文华奖、金菊奖、第十三届法国国际马戏节比赛铜奖、第六届莫斯科国际马戏节比赛铜奖,获省级比赛奖项16余次,并两次登上央视《我要上春晚》节目。建湖杂技保护与传承方面的工作和所取得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人才培养显成效。近年来,作为建湖杂技传承的主要剧团――江苏省杂技团,扎实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为建湖杂技的传承发展储备后续力量。该团不仅内培师资,还在其他知名杂技团寻聘具有高级职称、经验丰富、掌握特殊尖端项目的教练授课,杂技学员的四项基本功取得了长足进步,节目效果也有了较大的进步,新创节目令人耳目一新,为建湖杂技的存续勃发蓄积力量。

(二)杂技惠民辐射广。据统计,2015年,建湖杂技全年完成“杂技村村到校校到”文化惠民演出288场次,完成周末剧场专场惠民演出41场次。并先后随国家文化部、江苏省文化厅、盐城市政府等出访荷兰、哥伦比亚、特立尼达、文莱、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均获得广泛好评。

(三)多管齐下塑品牌。近年来,江苏省杂技团突出创先争优打造精品力作,倾全团之力打造的音乐杂技剧《猴・西游记》在美国林肯中心商演27场次,打破了该剧场建成开放以来单一剧目演出场次、票务销售、盈利额度等多项纪录。演出期间《纽约时报》、《世界日报》、《人民日报》、《新闻联播》等多家媒体予以跟踪报道。2016年,创作了国内首部诗词歌赋杂技剧场《小桥 流水 人家》,并应邀参加了2016上海国际艺术节无锡分会场演出。

二、建湖杂技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建湖杂技存在从业人数不断减少,从业意愿持续低迷等问题,在保护与传承、发展与创新等方面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品牌效应不明显。虽然建湖杂技在全国杂技界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建湖县也曾多次举办烟花杂技节,国家和省、市新闻媒体也对建湖杂技多次进行报道,但与河北吴桥、山东聊城相比,建湖杂技的品牌效应还不够明显,全国各级媒体宣传还相对较少,在《中国杂技史》一书中记载还不够详尽,作为南派代表,其还没有足够史料和重大的艺术活动和精品节目来作支撑。近年来,虽然建湖杂技有一些作品在国际国内大赛中获奖,又创排了两台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杂技剧目,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建湖杂技的品牌地位,但建湖杂技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历史欠账多,品牌积淀不够,同质化现象严重,在传承的过程中偏重与对传统技艺和项目的简单重复,紧扣时代脉搏和反映当下生活的精品力作仍然不多。

(二)庞布设施简陋。由于江苏省杂技团现有规模小,功能厅房缺陷,设施设备老化等因素,建湖杂技人才队伍难以壮大、人才结构难以优化、成熟演员难挽留、新学员难招收、高层次人才难引进、新剧目难研发。省杂技团现有两处训练房屋,占地面积小,设备老旧,均难以承载新时期学员培训要求,更无法适应现代杂技节目排练需要;食宿条件简陋,平均10位学员住在20平米的宿舍内,房间条件简陋,食堂面积窄小,难以容纳现有工作人员同时就餐;无演(学)员文化活动室和专用的文化课教室,30余名杂技学员分设两个年级,一、二年级在团会议室上课,三至六年级学员挤在一个教室上课;无专业的音乐、舞美、道具、化妆等设计制作工作室,无专业工作人员,排练新作品时需要临时聘请、租用设备。

(三)杂技人才紧缺。21世纪以来,建湖县及周边地区杂技学员招生就已经存在一定困难。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机会的不断增加,同时很多秀场、演艺公司通过高薪吸引凝聚优秀杂技人才,使得建湖当地杂技团培养的人才大量流失。成熟演员的流失,对歌舞、戏剧影响较小,但对杂技而言可能带来很多问题,因杂技成熟演员所承担的节目角色和掌握的技艺能力是长年累月的积累练习的结果,流失一人,很可能导致已经成型的节(剧)目夭折。

(四)退役杂技演员分流难。退役杂技演员中只有少部分能够转岗做教练,大部分退役演员面临二次就业的困境。由于文化底子薄、知识基础差,杂技退役演员去向面狭窄,能够从事的第二职业可选择性较少。退役演员积压较多,杂技团也经济负担重、社会压力大。从这些演员身上折射出的困境,也会导致很多年轻演(学)员对自己今后的出路尤为担忧,此种现象的出现对杂技学员招收、队伍稳定必然会产生不利影响。

三、加强建湖杂技传承与保护的对策

为进一步繁荣发展建湖杂技艺术,推进非遗文化更好创新与传承。针对目前建湖杂技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主要提出以下对策: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争取文化艺术部门的关心和支持,按照“条件具备、功能完备、管理集中”的原则,建设建湖杂技传承基地。完善基础条件,健全配套功能,对新建基础设施与建湖县文化艺术中心原有训练、演出、管理等施进行有效整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体现新建设施的时代性、前瞻性、实用性。强化集中管理,充实演出训练、市场运营、后勤生活等管理力量,实现规范化运行、标准化管理。

(二)加强杂技人才培养。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在职师资队伍的再教育。二要提升杂技学员文化水平。配备专业化、规范化的教学设施,配备专职文化教师,夯实杂技学员文化基础。三要强化杂技运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四要提升音乐、舞美、道具、化妆工作,构建专业化业务团队。五要以“江苏省杂技培训中心”为依托,及时制定招生培训规划,建立教学基地,使杂技传承人才的招生、培训、分配、输出形成良性循环。

(三)打造精品杂技节(剧)目。要重精品节目的研发、创新和包装,积极打造精品节(剧)目,充分发挥建湖杂技现有的1名国家级传承人和1名省级传承人的积极作用,积极组织多方面专家综合研发,提高艺术实力,创新表演形式,丰富节(剧)目文化内涵。同时要以各类杂技团为载体,成立艺术研发机构,专门对节目进行加工、锤炼和提高,努力做到杂技节(剧)目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

(四)重抓大型赛事机遇。建湖杂技是盐城乃至江苏一项特色文化品牌,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也同样需要市场。因此,在打造精品节目的同时,必须全力抓住各类大赛机遇,e极主动主动参加省、国家和国际大赛,通过在各类赛事中积蓄力量,争得名次。同时还要努力推动建湖杂技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世界各地通过杂技更多更好地认识建湖,认识盐城乃至江苏。

(五)搜集整理杂技文物资料。为了推进杂技事业更加完美的发展和创新,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特色、挖掘建湖深厚的人文内涵,应组织力量,抢救性地搜集、征集、整理建湖杂技散失在民间的历史文物、实物、照片资料等,重塑建湖杂技的历史,还原其真实的面貌,为组建淮杂博物馆积累丰富的史料。同时为建湖杂技的传承、展示、创作其它形色的文艺作品积聚丰富的历史资料,为巩固“杂技之乡”的地位提供有力的佐证。

(六)借助“记忆工程”保护非遗文化。“记忆工程”及数字化是非遗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也是非遗传承保护的创新之举。应该充分利用“记忆工程”在资料的搜集整理、传承人老艺人的采访采集、图文影音资料的数字化处理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深入建湖杂技发源地,追根寻源,收集建湖杂技的有关实物,道具、衣饰、舞台装置、家传用具、文字传承资料,杂技老艺人家谱等实物,掌握第一手资料,力争“多、古、全”,使“建湖杂技”的历史在直观上看得见、摸得着。

(七)建立杂技生态保护区。建湖杂技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做到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必须具有一批传承人队伍,除专业的杂技学校教育培训外,还可以积极利用民间团体以师带徒的传统惯例,直接培养传承人。同时,积极争取文化艺术部门的关心支持,不断推动建湖杂技10多个民间杂技团的发展,在专业的杂技学习教育培训和民间杂技团杂技传承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建湖杂技生态保护区,努力使保护区成为所有杂技艺人和民间团体集聚区、南派杂技的传承区。

(八)打造杂技文化产业。要将建湖杂技做大做强,做出特色,除了建湖杂技本身的内涵发掘之外,还必须做好品牌的外延拓展工作,积极打造建湖杂技文化产业园。逐步在产业园区设立杂技大剧院、杂技博物馆、展览馆、杂技工业产业园、服装道具制作基地,力争举办全国性和国际性杂技艺术大赛,举行杂技汇演、展演,把杂技的历史发展、节目研发、传承保护、生产和演出等有机集中于杂技文化产业园中,使之成为具有影响的文化产业基地、影视拍摄基地、艺术发展交流基地、特色文化传承基地、世界杂技竞技基地。

[参考文献]

[1]浅谈中国杂技的艺术特色[J]. 池丽焕.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04).

[2]中国杂技的起源与形成[J]. 孟庆斌.文史杂志.2001(05).

[3]新时代杂技艺术的创新与弘扬[J]. 周小衡.杂技与魔术.2014(06).

[4]创新视域下的现代杂技艺术发展探究[J]. 祁海洪.戏剧之家.2015(11).

[5]中国当代杂技艺术的发展特点评究[J]. 许军,许仁.戏剧之家.2015(13).

[6]谈杂技艺术的发展现状及创新意识[J]. 许顺奎.戏剧之家.2015(14).

[7]让杂技走近观众走向市场 诠释传统文化新魅力――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对杂技艺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 余帅.杂技与魔术.2014(01).

篇8

一是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与扶贫帮困送温暖相结合。街道党委、办事处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努力保证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在全街道营造扶贫帮困的良好氛围,着力推进社会和谐稳定。街道组织开展了“扶贫帮困”活动,发放各类慰问金共计120多万元。同时,还组织22家工贸企业开展“送温暖、献爱心”建和谐兰江活动,共慰问贫困户71户,发放慰问金近10万元。街道全体班子成员和街道下属各支部分别对结对的贫困户开展了慰问。

二是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与文化活动送欢乐相结合。为满足街道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推动街道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街道开展了“和谐文化发展年”活动,下发实施意见,召开动员会进行专题部署,同时还制定了第三届“兰江家园情”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实施方案。为深入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推动城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力营造建设富裕和谐新兰江的良好文化氛围,策划开展了“宣传十七大、唱响家园情”村社携手文化大联动活动。活动由4个社区牵头,13个行政村共同承办,广大群众通过自编自演的三句半、相声、歌舞等形式,歌唱十七大、歌唱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成就、歌唱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

三是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与进村入户宣精神相结合。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为主题,以“兰江讲堂”开讲为契机,重点组织好街道党委中心组成员和街道办事处机关工作人员十七大精神的学习培训。组织全体干部学习新,组织开展村、社区干部教育培训周和党员、党代表、村(居)民代表系列培训活动。同时建立以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为骨干的十七大精神宣讲团,印发十七大精神党课教案。目前,宣讲团成员已入村入社入企开展宣讲18余次。在此基础上,还邀请市十七大精神宣讲团成员到村、社区进行宣讲。同时,充分利用基层党校和党员远程教育点,采取通读十七大报告全文、专题辅导、党员培训、微型党课等形式抓好基层党员的学习,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七大精神上来,在全街道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热潮。

四是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与民生工程抓落实相结合。为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加快富裕和谐新兰江建设步伐,街道坚持把富民、惠民、安民、利民、便民、助民活动作为党委办事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年重点安排建设项目57项。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真正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开展了“重点项目推进年”活动,制定实施意见,召开动员大会,对重点项目进行责任分解,每个项目确定一名班子成员包干抓,明确一个责任单位,组建一个工作班子,每月下发一张工作进度表,确定一个完成时间。同时,为提高项目质量安全,确保项目保廉责任的落实,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五是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与包难保安转作风相结合。按照市委要求,深入开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每个班子成员认领一个调研课题,破解几个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难题,调处一个案件。街道将今年定为“作风建设深化年”,在街道机关开展“学习型、高效型、服务型、廉洁型、节约型、和谐型”机关建设。此外,我街道还积极探索社会综合管理和综合治理工作机制等改革,努力形成“六个转变”的工作格局,为建立和谐宜居新兰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篇9

关键词:艺术团建设;大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1

一、大学生艺术团建设与管理现状

(一)高校逐渐重视大学生艺术团建设和艺术教育活动

随着我国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人们的鉴赏能力在逐渐的提高,对大学生艺术团所展示的作品有了高标准的要求,在艺术团的建设和管理等方面随之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原国家教委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全国52所高校中展开了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并成立了“加强高校素质教育试点协作组。”1996年教育部又下达了《关于在普通高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实施意见》,这是第一次对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提出了具体的设想和意见。在2002年教育部又首次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规程》,中提出,今后每三年举行一次全国大学生艺术节比赛及展演活动。这一规程对艺术教育工作设立了更加明确的工作目标,对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长期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全国各地的高校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发展。

(二)大学生艺术团始终属于边缘性学生社团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绝大多数人对的大学生艺术团的定位仍然仅仅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功能认识也仅仅停留在供学生们自娱自乐而已,忽视了艺术教育在美育育人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和重要作用。相对于人们对专业课教学、科研及实践环节的重视,艺术教育由于只是对学生的“素质”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需要一定时间的熏陶才能发生效果,具有生效较慢却较长久的特点)而未能在当前得到足够重视。大量技能教育得到认可的同时,诸如大学生艺术团的学生文化艺术团体仍然停留在非主流、边缘化的状态。

(三)大学生艺术团专职教师队伍不稳定

大学生艺术团的业务指导和训练老师直接决定着艺术作品的质量。在业务指导和训练上,条件较好的高校可以邀请校内专业教师或校外有关专家担任指导教师或顾问,进行日常的训练。这种方式虽然暂时解决了艺术团的训练问题,但因指导教师不稳定等因素,使得专业性的指导缺乏连续性和长期性;而条件稍差一点的高校则只能由普通教师或一些条件好的学生来指导和训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艺术团的训练水平。

(四)有一定艺术类特长的生源不充足

普通高校的学生,大多数没有艺术学习的基础,自身的基本条件和艺术水平很难达到一定的高度,影响着大学生艺术团整体水平的提高和艺术训练的进程。有些学生对于艺术很感兴趣,于是报名参加艺术团,在训练过程中往往因为缺乏艺术理论知识的学习,使艺术训练的过程变得很艰难,影响了艺术训练的总体进度。

二、大学生艺术团建设与管理对策

(一)加强领导,保证艺术团健康发展

明确大学生艺术团发展的指导思想,制定长远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成立艺术教育委员会,完善大学生艺术团的各项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对大学生艺术团的组织领导。一方面是对大学生艺术团组织机构的管理,另一方面是对大学生艺术团所有团员的管理。以江苏为例,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校由党委书记和分管校长任委员会主任和副主任,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研究生院、艺术院系等部门的负责同志为委员,委员会负责指导、规划全校的文化艺术教育工作。全面开展艺术教育工作,对大学生艺术团有较为系统的教育培训计划及较为完善的交接程序,使大学生艺术团队伍整体水平处于稳定健康发展状态。

(二)设置课程,加强艺术团师资力量

大学生艺术团需要专业指导教师来制定学期训练计划和比赛计划,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也是促进艺术团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合理设置大学生艺术团的课程,科学安排课时对大学生艺术团的发展意义重大。即不能完全按照艺术院校的教学计划进行,又要兼顾普通高校的教学要求,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艺术专业水平以及他们做学专业状况而设置艺术实践课程。课程可设置为“个别课”+“小组课”+“大组课”三种授课形式相结合的模式,以下称为“三课”,授课时间根据艺术团学生的生源不同可安排至晚间上课。

这样专业指导老师可根据大学生艺术团实际情况制定每学期的训练与比赛计划,根据不同文艺比赛、文艺晚会进行节目的指导与编排,既能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又能让学生从艺术团的课程训练中掌握专业艺术知识,提高艺术才能。

(三)引入学分,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日常训练“三课”的同时,引入素质拓展学分,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参与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课程时。

(四)实践育人,促进艺术团良性运作

篇10

一、音乐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积极作用

实践研究证明,把音乐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不仅有利于师生精神素养的提高,还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促进整个校园文化和谐与美满。

(一)音乐教育具有积极导向的作用

培养出全面的综合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通过音乐教育手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拓视野,增加知识阅历面,加深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认识,还可以提高修为涵养。各种优秀的音乐作品主题鲜明,教育深刻,学生们在这些作品的熏陶下,可以全面的提升综合素质。例如:《红星歌》、《映山红》、《东方红》等优秀作品都充满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包含了巨大的正能量,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这些作品,深刻领会到里面蕴含的精神意义,提高国家荣誉感与民族自豪感。

(二)音乐教育促进校园的和谐统一

在高职院校中,教师们可以借助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音乐作品,全方位来提升学生们的心理素质承受能力。例如,歌曲《从头再来》、《风雨无阻》、《真心英雄》等等都是一些极具鼓励作用的优秀作品,通过学习它们,领悟它们,可以在无形之中帮助学生们树立起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获取健康的感情体会,不断的提升自我,鼓励自我,提高心理的承受能力,形成与学校共同的发展理念,促进校园和谐发展。为此,在高职院校中,校方应该要多开展一些关于音乐交流活动,鼓励学生们积极的参与到其中,提高个人的审美能力和情趣,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稳步发展。

二、音乐教育具有鼓舞作用

在高职院校中,一般都是在课堂上来对学生们进行音乐教育熏陶,但是这样是不够的,远远不能够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为此,校方应该要多举办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校园歌唱比赛,联欢会等音乐艺术交流活动,激励学生们参加表演,通过音乐的方式来激发学生们内在潜能,鼓励他们把所学到的音乐知识在舞台上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得到大家的好评与任何,满足内心的成就感,提高学生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在音乐艺术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涵养。

三、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有效策略

(一)重设课程架构,提高校园文化品味

高职院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现有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们的实际需要,来对课程架构进行重设。保证音乐教育内容符合学生们的实际需求,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学校要深刻明白一个道理,对学生们实施音乐教育,不是纯粹的为了培养出优秀音乐家或者歌唱家,而是借助这种方式,来全面提升学生们的艺术涵养,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为此,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们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选着一些他们容易接受的音乐教育内容,才能够从根本上来达到预先的教育目的。例如:组件各种音乐色团,选择大家都喜爱的流行音乐来实教等等都是一些不错的选择。

(二)举办音乐艺术活动,构建艺术氛围

举办各种主题鲜明的音乐艺术活动是展现音乐的最佳方式。为此,学校应该要定期举办各种音乐艺术活动,邀请学生们参加,让学生们有规律、有组织的去安排这些活动,在活动筹办的过程当中,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借助音乐,积极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例如:校方可以定期举办各种歌唱比赛、乐器演奏、舞蹈比赛等等。促使学生们在这些活动当中,尽情施展自己的音乐才华,把自身的音乐体会和经验与大家分享,同时互相学习,互相鼓励,通过他人的角度,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不断的完善自我。形成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以及音乐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