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餐饮礼仪的差异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西方餐饮礼仪的差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十分热情好客,与亲朋好友在一起就餐图的就是热闹和喜庆。在老百姓的餐桌上,我们常常看到划拳、行酒令、相互敬酒等场面。为了显示主人的热情好客,餐桌上的饭菜通常花样繁多,十分丰盛。中国饮食推崇群享方式而通常实行合餐制。大家围坐在一起,共享餐桌上的任何一道美味,体现出中国饮食方式的共享性特征,这是集体主义思想的体现,说明中国人在饮食过程中更注重人际关系、社会角色的协调与分配。而西方人用餐,人们一是讲究吃饱,二是享受用餐的情趣和氛围。西方饮食主要以独享方式进行,奉行分餐制。大家虽然坐在一起,却各吃各的,分盘进行,充分体现出人际关系中的个性独立。对以个人主义为取向的西方社会来说,个人自由被当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们必须遵守。[1]中西方餐饮礼仪各方面都被赋予了丰富而独特的饮食文化内涵,了解不同的饮食文化,为增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中西方服饰礼仪差异
中西方服饰受不同环境、不同文化的影响,体现出不同的特征。由于受中庸思想的影响,中华民族形成了稳健持重、知足常乐、因循守旧的思想意识,使得中国人着装特别讲求和谐。像雍容华贵的唐装、使用方便的中山装,含蓄隽永的旗袍更是中国女性独具特色的民族服装之一,展现出东方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气质。而西方国家更强调个性解放,利用各种剪裁、色彩搭配等手段来完美身体曲线。服装概念以追求人体美为核心,服装突出个性、彰显个性。在正式社交场合,西方男士习惯穿着西装,搭配白衬衫和领带。当然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中西方国家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中西方服饰文化融合趋势空前加强。如今的中国人穿着打扮也日趋国际化,正式场合上的着装与西方的差异越来越小。但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是根深蒂固的,因此服饰方面的差异也很难完全消弭。例如女士穿黑色皮裙在西方被视为是的符号,但在中国则没有这个概念。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礼仪专家在传播女士穿黑皮裙的禁忌,其实也大可不必,在中国的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国际地位逐渐凸显的今天,我们不必一味屈从于西方的文化,正如我国目前利用孔子学院来传播中国文化一样,我们同样固守我们本土的服饰文化和礼仪,来影响在中国的西方人,让他们也入乡随俗,尊重我们的文化和民俗。
三、中西方称呼礼仪差异
篇2
中西方餐桌文化因其形成历史、民族背景、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政治属性和经济结构等不同而不同,同时,又随着两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而不可避免地彼此影响,相互吸收,以满足更大的需求。本文将以中餐和西餐的餐桌礼仪为例,对其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加以叙述。
一、中西方餐桌礼仪的相同点
想要掌握好餐桌礼仪,就必须要了解餐桌礼仪的基本准则。虽然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别甚大,但是基本准则却大体相同。
首先诚信守礼。所谓守礼自律,就是诚实守信、守法循礼。每一位参与者都必须自觉遵守餐桌礼仪,不可违背。餐饮活动中,我们务必要待人以诚,表里如一,才能更好的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论语·颜渊》中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概括出了东西方餐桌文化最重要的守则。
其次要尊敬他人。在餐饮活动中,中西方的饮食礼仪都有敬人的原则。无论是落座、交谈还是接物,我们要维护他人的尊严,做到处处不可有失敬之处,更不可侮辱对方人格。谨记敬人本身就是敬自己。
第三要谦恭适度。餐桌虽是交流情感的好地方。但是如果不把握好尺度,做过了头或做不到位,都会让自己失了身份,所谓的“过犹不及”便是这个意思。所以,在运用餐桌礼仪时,我们要态度谦虚、不卑不亢,以自尊和尊人为准则,做到大大方方,谈吐适度。
第四要宽容豁达。餐桌之上,人与人之间由于生长环境、生活经历或修养不同而产生的差异不可能消除。这就需要我们宽以待人。对于不同于己或不同于众的人要耐心包容,这不仅能够消除人际间的紧张关系,还有助于我们扩大交往空间。
第五要人乡随俗。因为国情、地域、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餐桌上完全可能存在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情况。这时,我们要本着入乡随俗的原则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正像英语中的那句“when inrome,do as the romans do”,只有这样,才有助于人际关系的融洽。
二、中西方餐桌礼仪的不同点
《礼记·曲礼》中的“入境而问禁,人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说明了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风俗习
转贴于
惯,而餐桌礼仪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了解中西方餐桌礼仪的不同,不但可以使你在各样的餐饮活动中游刃有余,也能更好的展现个人风采。
首先是入座方式不同。中餐讲的是先长者、后女士的原则。坐下后姿势要端正,脚放在自己的座下,不可任意直伸。手肘不可靠在桌子边上。更不要将手放在邻桌椅背上。而西餐中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且本着“女士优先”的原则。男士要帮助女士拉开和推进椅子。用餐时,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一个拳头的距离。
其次是餐具使用。中餐餐具一般有杯子、盘子、碗、碟子、筷子、勺子等几种。用餐时,不要伏碗吃饭。应该端碗。用匙饮汤,不举碗海喝。不用筷子在餐盘中乱翻。任何情况下不反扣餐具,无论是碗还是酒杯。不能用舌头舔舐餐具。上餐时,不可用筷子互相敲打,或拿筷子敲打餐具。西餐餐具包含刀、叉、匙、盘、杯等。使用刀叉的原则是左手拿叉,右手持刀或汤匙。刀叉的拿法是轻握尾端,食指按在柄上。汤匙的握法与握笔的方式相同。如果感觉不方便,可以换右手拿叉,尽量避免更换频繁。
第三是进餐礼仪不同。吃中餐时不要急于动筷,须等主人举杯示意开始,客人才可用餐。如果有长辈,应礼节性的让菜或斟酒。夹菜时,须用公共筷。西餐中,喝汤时应先用汤匙向后往前舀汤,以免弄到别人身上,另外,喝汤绝对不能出声音。吃面包时,要先将面包撕成小块,再由左手拿起来吃等等。
第四是酒水礼仪不同。殷勤劝酒历来被中国人视作表达情意的重要形式。敬酒态度要大方,应起立举杯并且目视对方。借敬酒之名行灌酒之意,甚至偷偷给别人的杯子倒酒都是有违礼仪的。喝酒的速度以不超过宴会主人的速度为好。饮酒也不宜过度,以控制本人酒量的三分之一为宜。按西餐传统,主菜若是肉类。则配以红酒,若是鱼类则配以白酒。无论哪种酒,都与中餐相反,切忌一饮而尽或是边喝边透过酒杯看别人。饮酒前要轻轻摇动酒杯让酒与空气接触以增加酒味的醇香,但不要猛烈摇晃杯子。若杯上留有口红印,应用面巾纸擦拭,不能用手指擦拭。
第五是停餐方法不同。如果是席间暂时离开。中餐是把筷子并拢、纵向搁在碟子或者碗上。如果将筷子横向搁在碟子或碗上则表述酒足饭饱不需进食了。西餐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应把刀叉以八字形排在盘中。刀叉不应突到外面,切勿边说话边挥舞刀叉。用餐结束后。将刀叉并拢排在盘中即可。
篇3
一、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
1.交际礼仪的文化差异
中国人日常见面打招呼,一般都是关于吃饭、去处、去做什么事情等,这使得人们感觉到一种亲切感。然而在西方国家,这种寒暄方式反而会使对方感觉到突兀、尴尬,甚至厌恶,在他们看来这种打招呼的方式是在“盘问”,是在打探他们的私生活。对于西方人来说,日常问候只需一声“你好”或标明时间来区分的问候:“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又如,尤为特殊的是,英国人见面一般只谈论天气:“今天天气很好啊!”
在称呼上,汉语中一般只有彼此很熟悉甚至亲密的人才可以直呼其名。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则在很大范围内都可以“直呼其名”。在英语中,“先生”和“夫人”是用来称呼不知名的陌生人的。对于女性来讲,十几或二十几岁称呼为“小姐”,之间不分长幼尊卑,已婚的可称其“女士”或者“夫人”。家人之间可以互称姓名或者昵称,可以叫父母的名字。所有男性长辈均称之为“叔叔”,所有女性长辈均称之为“阿姨”。而在汉语文化中,一定要严格分清老幼辈分等关系,否则就是及其不礼貌的。
在告别语方面,中英两种语言差距也较大。如医生和病人告别的时候,汉语中多数会说“多喝温开水”“注意加减衣服”“好好休息”之类的话,以此表示对病人的关切。但英语中这样的表达往往会被认为是唐突和冒犯,西方本文由收集整理人一般只是简单地用“请多保重”或者“祝您早日康复”等来表达。
2.餐饮文化的差异
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可见中国人是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的。中国菜肴素来讲究色香味形意俱全,营养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而西方国家则是讲究科学的饮食,注重营养的搭配以及吸收。西方人的饮食多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健康状态,似乎不太讲究色香味形意的搭配。
对于餐饮氛围,中国人很享受喜庆热闹的氛围,喜欢大家围在一起营造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国人在餐桌上没有很特别的礼仪,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而西方人则享受幽雅娴静的用餐环境,他们很重视自己的用餐礼仪,强调文明用餐,如在进餐时绝对不能发出不雅的声音。在宴请礼仪方面,中西方也是各具特色的。在中国,向来都是以左为尊,地位最尊贵的客人要被安排在最左边的上座位置。而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女宾的席位要比男宾的席位稍高些,男士要给自己右边的女宾拉椅子,以示其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在用餐时要端正而坐,他们认为低头,弯腰或者用嘴凑上去用餐,都是很不礼貌的行为。用餐时,西方国家的主人不提倡大肆饮酒,而在中国的餐桌上酒却是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也是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二、中西方教育背景的文化差异
教育是所有国家振国固邦的重要因素,中西方国家都着力发展现代化教育,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包括与教育有关的一系列环节的改革与创新。这其中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尤为重要。
就教育模式来看,考试是当前世界各国选拔人才的最主要手段。然而,考试在各国考试又存在很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就体现在各国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上。
深受几千年来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中国历来重视考试成绩。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我国的教育事业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张提供了了大量的人才。但由于受种种的社会因素及某些传统观念的束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教育事业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就美国而言,美国的基础教育及其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我国的基础教育相对漠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尤其是不够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的培养。中国的家长和学校都将“应试”作为学习的目标。
就国际数、理、化“奥赛”而言,我国对其重视程度无疑超过了任何国家。某位参赛选手在“奥赛”中获得了金牌,其省教育部门的领导及学校地领导和教师们为其组织了隆重的仪式并全程拍摄,此段拍摄在其省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放。相比之下,美国教育对此事要很漠然得多,有甚至连相应的正规辅导也不进行,这仅仅被看做是对学生某种能力的日常测试。
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结合自己亲身经历及其成功经验,对中美教育的差异发表了自身的见解:杨振宁教授指出:“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10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想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杨教授还通过他所指导过的中国研究生总结了中国学生的某些共性:在考场上游刃有余,一到实验室却不知所措。他曾在一次演讲中用一个生动事例来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对一个将上海交通地图背熟了的外地学生和一个完全没有背上海交通地图的上海本地学生进行有关上海交通知识和能力的测试。在考场上,外地学生的分数遥遥领先,当两人进入上海市内交通中进行实地比赛时,外地学生不知费了多少周折才能成功,而上海学生却能轻车熟路地达到目的。
就具体的教育实践而言,中国的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轻视能力的培养;重视分数的提高而轻视人格的塑造培养。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不可能有真正的培养出学生和人格本位,培养出的只能是分数本位。
基于以上差异,经过反思,我们得到如下几点认识:
其一,我国的基础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强弱不等的现象。强是指我们过多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全面传授和牢固,过多强调对学生考试能力的训练扎实而有效。弱则是是指我们对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普遍薄弱,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
篇4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02
语言和文化是人们常用的两个词汇。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没有语言也就不可能有文化,同时语言也是保存文化、交流文化和反映文化不可缺少的工具。反之,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也深受着不同文化的影响。二者不可分割,相互作用,相互依靠,相辅相成。因此,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文化的过程。学习语言决不能与学习社会文化知识割裂开来。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不仅要进行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教学,还要让学生了解其深层次的文化意义。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文化差异。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群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节日文化的差异等。
(一)中西方文化中群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
中国历史悠久,经历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中国人向来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一种极其平和的精神状态,强调对待事物关系要把握一个度,以避免对立和冲突。提倡“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同时,中国人还具有“天人和一”的思想,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对将它们割裂开来,强调天地之和、天人合一、人际之和。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和”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这就必然使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
相比较而言,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一样,历史悠久,气象万千。西方文化发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统治。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出现,后又产生了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而这些都促使了西方人个体性意识的觉醒和成长。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以“争”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总的来说,西方文化就是突出个体,强调个人价值的文化模式。西方文化经过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长期统治,阿拉伯文化的融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出现,出现了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经过17世纪的科学革命,18世纪的启蒙运动,现代西方文化到19世纪臻于成熟,并向全世界扩张。西方文化在20世纪面临着来自内外多方面的挑战。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只反映了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方面,表现出其躁动不安的情绪,远远不能概括其全貌。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以“争”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以自然科学和科研为核心的文化发展观。总的来说,西方文化就是突出细节、突出个体效果的文化模式。
(二)中西方文化中社会关系的差异
中国的社会关系看起来要比西方社会复杂的多。单从称谓上来看,中国人对于称谓的表达非常具体严格。这是因为中国经历了两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统治。这种封建社会高度重视血缘关系,特别强调等级间的差异,提倡长幼、尊卑有序。亲属关系亲疏,长幼和性别等万面不同,权力和义务也随着出现区别,故称谓区分得严格而细密。而比较来看,英语中的称谓比汉语中要少得多。例如,uncle一词,对应汉语的叔叔;伯父;伯伯;舅父;姨丈;姑父等。而英语中的称谓不多,除dad,mum,grandpa,grandma,uncle,aunt等几个常用称谓外,其它的几乎不用。
同时,西方式的家庭结构也比较简单。父母以及未成年孩子组成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结婚,就得搬出去住,经济上也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作法给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实际上,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就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小孩子常常通过打工等手段自己赚零花钱,甚至是学费,孩子为此也感到非常自豪。但由于这种独立,有时也会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而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但由于过度呵护,往往忽视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大多数中国的孩子都是靠父母的资助完成学业的。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能力。
(三)中西方文化中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人际交往,社会礼仪,但又有着明显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交际方式的差异;餐饮礼仪的差异;服饰礼仪的差异;个人人生观的差异等几方面。这里以交际方式中的问候语为例。由于中西方问候语也会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常常造成交际失灵或产生误解。汉语中一些打招呼的形式往往使初来乍到的外国人感到不可思议。比如:中国人爱用“吃过饭了?”这样一些话来打招呼,这是极为平淡、俗套、常见的日常问候语。而这种问候语直译过来却是无法被说英语的人接受的。在英语里的寒暄语常常是评论或预测天气状况,这是由于除了英国人的地理位置对天气特别敏感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天气永远是一个非个人的话题。对大多数西方人来说,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How old are you? How much do you make? Are you married?等谈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家庭情况等问题的话题,是不礼貌的。因为这些话题属于个人隐私范畴,所以常常忌讳别人问及。而对于中国人来讲,这些话题都是极为平常的。可以拉近说话人之间的距离,增加亲近感。
(四)中西方文化中节日文化的差异
节日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也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性格特点。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多年,长期处于自然经济和农业社会,其传统节日大多带有浓厚农耕文明色彩。如我们的七个主要节日:春节、端午节、七夕节、清明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与农业节气有关的重要农事节日。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比如Easter复活节.春分过后第一次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就是复活节,一般在3月底或4月初。这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一个宗教节日。再如Valentine's Day情人节是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Christmas圣诞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在众多的西方节日里,与基督教有关的占了38个至多,可见,宗教对于西方文化的影响非常之大。当然,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中国漫长。在节庆方式上也存在明显文化差异,如庆祝方式、饮食、衣着都有很大的不同。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只有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生才能更快更准确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才能更准确学习和运用英语,从而大大提高英语教师教、学生学的效率。传统英语教学是应试性教学。因此要求英语教师要端正英语教学思想,使英语教学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与需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在训练和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同时,应有意识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指引学生比较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常见的差异,从而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懂得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和社会,才能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语言。
(一)从英语语言本身入手,引领学生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既不能抛开文化进行纯语言技巧训练,也不可固守传统,将文化只看作是语言学习的背景知识。而应从英语语言本身入手,引领学生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比如:教师在讲解dragon一词时,可以把西方人看待龙的看法讲解一下。对于中国人来说,龙具有比较美好的象征含义,而在西方却是集所有邪恶于一身,有翼,利爪的怪物,是恐怖与邪恶的象征。再如,对中国人来说,黄色是尊贵之色。而英语中yellow则含有胆小卑怯之意。例如:a yellow dog (美)可鄙的人,卑鄙的人;a yellow livered(美)胆小鬼。教师如能自始至终地将文化的理解和语言的传授并重起来,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感悟到英语学习的过程正是感受其文化的过程。
(二)拓展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渊源,并解释这种差异的现象的由来
汉语中的词汇、典故多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而西方人的典故则多出于《圣经》、莎士比亚戏剧和希腊、罗马神话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二者有着很大的不同。例如,许多英语典故就来自基督教的《圣经》中的人物或事件。如《圣经》中的“Solomon”(所罗门)和“Old Adam”(老亚当)分别被用来指代智慧的人和人类本性的罪恶。如果我们对《圣经》一无所知的话,就很难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了。
(三)将两种语言文化的比较贯穿于英语教学之中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使学生有意识地认识到采用比较文化这一方法的优势所在。诚然,仅仅认识到这一点还是远远不够,教师还应将两种语言文化的比较贯穿于英语教学之中。比如,教师在谈及万圣节的文化习俗时,可以从以下方面同中国的中元节作比较:1、节日的目的:万圣节主要是驱鬼,现在则变成狂欢的时节,中国的中元节是以祭祀为主;2、活动的形式不同:万圣节是为小孩子增添的娱乐节目,中元节就比较带点信仰节日。驱鬼,祭拜;3、节日的气氛不同:万圣节气氛很欢乐另类的狂欢。中元节是为了祭已逝者,气氛沉重.。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就可以从两种独特的文化习惯中更好地掌握两种独特的语言。
(四)指导学生如何在课余时间多角度地感受英语语言文化
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西方文化的人文、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尽可能充分感受语言文化。但是,公共教学只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完成。因此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化的意识的同时,又要注重指导学生如何在课余时间多角度地感受英语语言文化,将课堂教学同学生的课余时间相结合。如教师可以开展一些语言实践活动:如举办英语晚会,英语竞赛,英语角等;也可收集和利用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文化知识和风土人情;利用电影电视引导学生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情况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强化学习西方文化的意识,其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也会相应提升。
总之,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中西方文化无论从萌芽、发展到现在的格局无疑是各具特色,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强调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学生理解所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篇5
一、在英语教学中的优点
(一)生动、形象。易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密不可分的,黑板和粉笔虽然在教学中仍起重要的作用,但教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现代化教学设备,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把有些学生不易记忆的单词、句型和发音通过生动形象的图形、动画、文字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使其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重点的内容而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动静结合,前景和背景的色彩起到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二)增强记忆。文字、图形、动画、视听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和学到地道的单词发音。对于难记忆、难背诵的语句可以通过图片的展示和动画的表现,再配以地道的英美录音同时带给学生,这样会带来生动有趣、直观易解的良好教学效果,比如在我们学习第一册Unit6 good manners的Reading部分是介绍西方餐桌礼仪的说明文,这时作为中国学生首先想到的是中国餐桌上的礼仪,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中西方文化有很大差异,这时为了让中国学生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特别是餐桌上的文化差异,就可以通过一些图片、动画和文字的结合分别从对餐具的摆放、餐前礼仪、餐中礼仪、餐桌上的谈话礼仪、饮酒礼仪、餐桌礼仪变迁等几方面来介绍,充分了解中西方的餐饮文化,并使学生很容易地掌握一些词汇。在播放文字、图形、动画的同时配有录音,这些录音基本都是选自英美国家的著名人士的发音,发音纯正、地道,在学生看的同时,也能听到地道的英美发音,有助于中国学生更准确地了解一些单词的发音,学到一口纯正的英美发音,有助于他们以后的外语交际能力,而不像有些人说起来是满口中国式的英语,和外国人交谈起来,让人家感到莫名其妙、难以理解、难以交际。有时候适当的旁白、音乐,也会产生更加逼真的效果,易于学生接受。
(三)知识容量大。多媒体教学内容容量大,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和扩充学生的词汇量,并有助于了解英美国家的一些风土人情及其时尚文化,例如在学习第一册的Unit21 Boy language时可以运用文字、图形、动画展现很多国家不同的身体语言所表达的含义,也可以了解一种身体语言在不同国家所表达的具体含义。还有在我们学习高一第一册Unit8 sports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各种不同的体育项目。通过世界体育图片展让学生了解各国的体育项目,并可以把前面举行的几届奥运会的盛况及有关比赛项目展示给学生们,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层的理解“奥运”在世界人民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奥运”精神。
(四)更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在实际教学中能辅助教师创设一定的环境,增加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
二、在教学中的弊端
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固然有其优越性,但通过几年的摸索,我也感到它也有一些弊端,浅谈如下:
(一)流于形式,屏幕代替黑板。有时学校强行规定每节课必须全部使用计算机教学,不允许使用粉笔和黑板,整节课教师都得点鼠标,一些内容的讲解变成了计算器的播放,众所周知,无论是多么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它仅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作为教师应该对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内容加以精选,又针对性地使用,教学中用黑板能讲清楚地问题,最好不要去搬弄计算机,过多过滥的电子板书容易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过于渲染。图形、动画太多太滥、教师参与太少,整个过程又配有悦耳的乐声,一节课堂简直像看一场电影,课堂变成了电影院,没有实际内容,学生不能掌握重点内容,学习效果甚微,浪费学生的重要学习时间。
篇6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菜单;翻译
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中国人 的方方面面都与吃是紧密相连的,见面打招呼“吃饭了吗?”,赞美好的作品为“脍炙人口 ”,吃的心满意足为“吃香喝辣”,凡此等等,不一而足。西方的饮食文化不够发达,烹饪 没有中国讲究,但是他们的用餐礼仪和用餐器具是丰富多彩的,所以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的 差异以及探究这些差异产生的内在原因,有助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研究中餐菜单的英 译问题,从而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饮食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缔造了不同的饮食文化,所以饮食文化具有浓 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饮食的观念、宴会礼仪、烹饪方式以 及菜式命名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1、观念上的差异
中国是一种美性的饮食观念,从来都是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在中国的烹调 术中,对美味的追求几乎达到极致,想尽一切办法,使尽一切手段,将食品的味道弄出名堂 ,弄出特色来,这点是西方人望尘莫及的。西方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在摄取食物 的时候,基本上是从营养的角度理解事物的。强调采用新鲜原料,强调在烹调过程中保持原 有的营养成分和原有的味道,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所以说西方饮食之中营养是带有普遍性 的。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肴原料的形和色等方面的搭配 ,但是在滋味上各种原料都互不相干,各是各的味,注重营养的搭配。
2、烹饪方式的差异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 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西方人于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故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 行事。再者,规范化的烹调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此外,在原料 的粗加工上也是有区别的,中餐加工完的形状多种多样,有块、片、卷、条、段、丁、末、 汁等,而西餐的原料处理完,一般只有片、块、丁等几种形状。
3、菜式命名的差异
中国的很多菜名中往往包含了很多历史、文化的信息。中菜命名讲究文雅、含蓄和吉利 ,注重表情、联想能力,少量大众菜肴以原料命名;而西菜命名直截了当,突出原料,虽然 少了艺术性,但是多了实用性。如“佛跳墙”则是根据民间传说,这道菜的香味引得寺庙里 的和尚们纷纷跳出墙来等。西餐中的菜名要简单得多,往往一目了然。以“肯德基”餐厅为 例,光从店名就知道,这是一家炸鸡店,而店中的食品如炸鸡腿、香辣鸡翅、汉堡包,以及 新推出的墨西哥鸡肉卷和海鲜汤等,几乎都是以原料加上烹饪方式或者地名来命名的。
二、中餐菜单英译的基本原则
菜肴名称首先表现为信息功能,这是传递原料、配料、烹调方法等信息的过程。菜单作 为餐厅商品广告之一,具有吸引顾客、推销产品的目的。中国菜肴的命名多富于艺术性,为 了提升菜肴的品位和档次,许多菜名文化蕴含丰富,牵涉到人名、地名、动物名称以及自然 景色等。基于此,菜名的翻译要跨越中西方语言和文化上的双重障碍。想要让西方人理解并 接受中国菜名,翻译时必须遵循一些相关的原则。
1、避免文化冲突
中餐菜名为了吉祥,借用了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忌讳食用的动物名,翻译是应 按原料名直译,如果原料本身是西方人忌讳的,则可省略不译。如“翡翠鱼翅”中的翡翠不 过是起装饰作用的新鲜蔬菜而已。再如“红烧狮子头”,是由肉丸滚上糯米而成,因为像毛 发竖立的狮子头而得名。又如“脆皮乳鸽”,将象征着和平的鸽子烹而食之,也是西方人不 能接受的,所以最好将其略过。
2、避虚就实原则
中华菜名除了其直接的所指意义外,还有的包括着丰富的联想意义,形成了菜名的又一 特色。中华菜名讲究美的传递,但是鉴于中西方各自的文化背景所产生的不同的联想效果, 翻译中可避虚求实,采用转译或者意译。例如,百鸟归巢这道菜,实际上是鸡腿、猪肉、鹌 鹑蛋加上竹笋丝的组合,鸡腿、猪肉、鹌鹑蛋象征“百鸟”,竹笋丝象征“巢”。若要对等 翻译,解释上要下一定的工夫,且不符合译名的规范。因此最好根据菜名组合译为chicken and pork with egg and bamboo shoot。一些“文化菜名”寓意深远,相当部分是不可译的 ,所以通常只译实名。此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赋予深刻象征意义的高贵植物和晶莹 透亮的玉石被用来为一些色泽鲜艳、赏心悦目的菜肴冠名。人们常用“芙蓉”代表蛋清,把 豆腐比作白玉,青豆比作翡翠,但是这种高雅的联想与另一种语言文化是无法相融的,英译 的原则只有实译。
总之,中餐菜名的英译应该借鉴中菜命名的艺术手法,尽量反映中餐烹饪特色,对一些 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菜肴在翻译后还可以附加说明,这样既保留了菜名信息,又有助于引 起食欲。
三、中餐菜单的英译方法
要将中餐菜单译成英文,首先要了解中餐菜名的构成及命名方法。中餐菜名通常由原料名称,烹制方法、菜肴的色香味形、菜肴的创始人或发源地等构成。这种反映菜肴内容和特 色的命名方法叫做写实性命名法,此外还有反映菜肴深刻含义的写意性命名法。由于汉语和 英语的差异很大,中餐菜名英译时,应采用写实性命名法,尽量将菜肴的原料、烹制方法、菜 肴的作料等翻译出来,以便让客人一目了然。
1、直译法
以原料命名的菜不加修辞,直译最为简便,烹饪方法不必译出。中菜汤类命名一般按此方 法,翻译时采用 “原料加汤”的处理方法。
如:
双冬牛肉——beef with mushroom and bamboo shouts
口蘑菜心——mushrooms with cabbage heart
青椒肉丝——shredded pork and green chili
豆腐汤——bean curd with mushroom soup
荷包蛋——poached egg
人参鸡——chicken with ginseng
坛肉——pock in pot
糖醋排骨——sweet and sour spare rib
直译能使目的语言与源语用基本相同的形式来表达相同的内容,获取基本相等的效果。 因此对于菜名翻译来说,直译是可取且实用的方法。此外,在不违背西方文化的前提下,对 一些以传说、典故,特别是以形象命名的菜肴,仍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尽量在表达原译的 同时保持原汁原味,让海外游客在品尝佳肴的同时,领略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
2、意译法
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一般采用意译法。在中餐 翻译中,意译法就是将抽象或带有联想性的菜名以具体清晰的方式表达出来,译者常常可以 采用解释、删减、借用、改写等手段。
第一,解释。
翻译时对原文本部分的字词用解释代替直译,这是十分必要的。比如一道常见的“鱼香 肉丝”,有人直译为“fish-flavored shredded pork”,也有人翻译成“shredded pork w ith garlic sauce”。后者作了简单的解释,对于外国游客来说,显得更为直观。类似的例 子还有很多。
如:
咕噜肉——sweet & sour pork
回锅肉——sliced pork doubly sauteed in soy sa
uce
干煸牛肉丝——sauteed beef shreds
酱爆肉——quick-fried pork with soy paste
茄汁石斑鱼——deep fried garoupa with tomato sauce
鱼香三鲜——shrimp, crab meat & lobster in garlic sauce
这样把菜式做一个简单的解释,西方人就能仅凭菜单就可以对食物做出比较正确的判断 想象。以免西方人想要这样的菜,却上成了别样的菜肴,减少这样的不必要的麻烦。
第二, 删减。
为了使菜名显得简明扼要,有时在翻译时可以省略无关紧要的词语这样更容易让客人一 目了然,更加清楚的明白菜肴的原料以及做法。
如:宋嫂鱼羹——braised fish soup,省略了“宋嫂”一词。
四宝豆腐煲——seafood and bean curd pot,英文可省略“四宝”一词。
金牌炸子鸡——roast chicken, cantonese style中省略了“金牌”一词。
第三,借用。
借用就是用西方人熟悉的菜名或主食名来翻译部分中餐菜名和主食,常常会收到意想不 到的效果。
如:馒头——steamed bun/ bread
蜜汁叉烧——b.b.q. pork
四季叉烧豆——roast pork with string beans
蘑菇叉烧——roast pork with mushrooms
雪豆叉烧——roast pork with snow peas
第四, 改写。
在上文中谈到,中国菜的命名讲究,常常富有诗情画意,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和回味,具 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例如:“龙凤呈祥”这道菜是以蛇和鸡作为主要原料的,“龙”和“凤 ”是中国神话的产物,是吉祥的象征。但是如果直译出来让人有莫名其妙的感觉,这时候就 必须对源文本进行改写,直接把菜的内容反映出来,即“snake and chicken soup”,使人 一目了然。类似的例子很多。
如:
鱼米之乡——fried minced fish with bamboo shoots and pine nuts
黑白分明——fried shrimp balls with black and white sesame seeds
翡翠鱼翅——double-bolied shark’s fin with vegetable
蚂蚁上树——sauteed bean vermicelli with spicy meat sauce
叫化鸡——baked chicken vagabond style或baked chicken wrapped with mud
翡翠不能食用,仅是一个代称,指绿色的蔬菜,翻译时不能按字面译为“jade shark’s fin ”。而蚂蚁在中餐中虽可入菜,但此蚂蚁指的是用酱油和淀粉和过的肉末。直译可能 引起惊诧。“叫花鸡”相传为乞丐创制,取名时以“叫化”代“乞丐”,是一种美化,翻译 时,以“vagabond”代“beggar”,也是一种美化。
又如:
霸王别姬——steamed turtle and chicken in white sauce
寿比南山——steamed chicken in pumpkin
连生贵子——lotus nuts in syrup
3、音译法
菜名的音译在翻译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尤其是英译汉。中国人在接受西方饮食文化的 时候似乎并无多大障碍。如:!汉堡包 (hamburger)、三明治 (sandwich)、可口可乐 (coca- cola)、巧克力 (chocolate) 能被广泛认同。语言是个符号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接受外 来词,音译法能避免因直译或意译带来的误解和不可读性。在中国菜里,有一部分是用地名 、人名、象声词或地方语来命名,为了保持原有特色风味,可采用音译法。
如:麻婆豆腐——ma po tou fu
东坡肉——dong po pork
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ed duck
毛氏红烧肉——chairman mao’s stewed pork with soy sauce
东江酿豆腐——bean curd stuffed with pork mince, dongjiang style
中华饮食文化的独特性决定了菜名的翻译不可以也不可能局限于某一种翻译方法, 而是 应该多种方法的综合体现。有是甚至可以直接使用汉语拼音来标注菜名,并且在旁边附上该 菜的图片,并标注菜的主料、配料和口味等主要信息。这样便可以让顾客一目了然,不会因 为对菜名的误解而破坏了品尝中国美食的兴致。参考文献:
[1] 任静生. 也谈中菜与主食的英译问题[j].中国翻译, 20__,(6).
[2] 刘琪. 论中式菜名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__.
[3] 穆连涛. 从文化角度谈中菜英译[d].苏州大学, 20__.
[4] 周桥. 谈谈中餐菜名英译[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__, (s1).
[5] 熊力游. 中华菜名功能与翻译处理[j].长沙大学学报, 20__,(3).
[6] 黄芳. 中餐菜单译法研究[j]. 中国科技翻译, 20__,(1).
[7] 熊力游. 中华菜名功能与翻译处理[j]. 长沙大学学报, 20__,(3).
[8] 刘清波. 中式菜名英译的技巧和原则[j]. 中国科技翻译, 20__,( 4).
[9] 李梦. 中式菜肴的英译方法和中国饮食文化[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__,(3 ).
[10] 黄蔷,王微萍. 浅谈中式菜名的英译及中国餐饮文化[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__,(2).
[11] 王伟娟. 从目的论角度谈中餐菜单的翻译[j]. 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 20__ ,(s1).
篇7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3-0290-02
1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同。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和思维方式来理解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错误的理解,从而产生冲突和矛盾。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在于使交际双方能够充分表达出自己文化的声音,又能够最大限度地相互接近和理解,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仅仅是获得目的文化知识和交际技能,深入了解目的语文化,更重要的是实现两种语言和文化价值系统之间的互动作用。
外语教学的核心是语言。语言是实现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手段,是一种工具。而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语言与人进行交流。但如果只懂得某种语言的词汇、语法和句子结构,是无法真正达到交流的目的的。要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必须要学习使用此种语言国家的文化。一方面是由于语言的使用离不开文化,语言的学习会因为文化作为背景而变得更加有意思;另一方面文化背景有助于语言的学习,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把重点放在词汇、语法以及阅读上面,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能够具备良好的语言基本功,拥有大量的词汇,文章句子结构清晰完整,也能够阅读一些外文资料。但这种教学模式没有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文化认知机会,因此,即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基本技能,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还是会遇到很多麻烦。学习语言是为了交流,学习外语更是为了跨文化交际,如果所学语言不能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甚至影响交流,那么语言的学习就失去其本来意义。事实上,现在很多学生学习外语已经丧失了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这也是为什么多年学习英语却学成了哑巴英语的一个重要原因。
基于此种原因,我们应该看到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还应包含文化教学,以便真正实现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功能,并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2语言学习过程中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
2.1地域文化差异
特定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不同地域文化有时差异较大,反映在语言上,必然使语言产生明显差异,富有浓厚民族色彩。如“东风夜放花千树”“东方风来满眼春”中国人喜爱东风,认为它象征温暖的春天。这种翻译对于西方人来说却是难以理解的。因为英国的地理纬度不同,其东风来自于欧洲大陆北部代表寒冷的冬天,因而英国人讨厌东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O,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提到的正是西风给他们带来的春天的温暖。文化交际中缺少这类地域文化知识就会产生交流障碍,甚至引发矛盾和冲突。
2.2思维方式差异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例如,有这样一则笑话:一名政府官员和他的妻子一起在机场欢迎国外参观者时发生的事,访问者下了飞机,见他朋友的妻子很漂亮,便有礼貌地对他说“你的妻子很漂亮!”这位官员听了心里很高兴,但却谦虚地说“哪里!哪里!”。翻译人员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就将“哪里!哪里!”翻译成了“Where? Where?”。外国人被他的翻译惊呆了,哑口无言。但为了不冷场,便对着那位官员说“Your wife’s body is very beautiful!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2.3风俗习惯差异
风俗习惯就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会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中国人认为龙是象征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却认为dragon是邪恶的代表,是怪兽,是恶魔的化身;中国人结婚喜欢用红色,显得喜庆;而西方人则是用白色象征圣洁。在餐饮习俗上这种差异显得更为明显,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主人习惯讲几句客套话,有时还会为客人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以尽地主之谊。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2.4价值观的差异
东方人和西方人在交流中因价值观不同造成很大差异。中国人在交谈尤其是在将对问题作出某种决定时,会更多地试图顺从对方的意见,从而避免矛盾的发生。比如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美国人商量去哪里共进午餐,中国人常常说随便你,而美国人往往反感这种回答,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意愿。因为中国文化历来十分重视“统一”,而反感“分裂”。即使在最具包容精神的唐朝,中国文化也是在异中求同,追求大一统的极致。这便是中国人在交流中尽力回避矛盾和分歧的历史原因之一。而美国文化不具备这样的历史背景,它是欧洲文化的移植,有着推崇鲜明法律传统和强调个人意愿的传统。因此美国人会更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2.5历史文化差异
不同的民族由于各自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而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中西方文化在各自的发展进程中,既具有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的共性,也有各自的独立性,因而两种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英汉很多比喻性词语都源于各自的文化作品、神话传说等。如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是贪婪、残忍的守财奴的化身;中国的《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象征着智慧。再如若将汉语中指多次登门、诚恳拜访某人的“三顾茅庐”翻译为“go to the cottage three thnes”就完全曲解了该典故的喻义。这些典故都深深植根于两种语言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只有熟知两种语言的历史文化背景,才能克服所遇到的跨文化交际障碍。
2.6宗教文化差异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各民族的、宗教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儒教、道教、佛教“三教”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不同程度地给人们的心理打上了烙印。西方人多信仰基督教,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生物和事情部是上帝创造和安排的,惊讶时常说“Jesus”,遇到困难、危险时说“God save me”;而中国许多人受佛教影响较深,习惯说“菩萨保佑”等。由于中西的差异,要求语言学习者要了解两种特定的宗教文化背景,切不可望文生义。
3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3.1教学中增加文化知识层面的介绍
教师可以在对词汇文章进行讲解的同时,对其文化背景进行一些介绍,例如有关风土人情、宗教、价值观等内容,在阅读的同时渗透进西方文化的点点滴滴,对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在进行口语训练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日常英语,指出中西方口语中的差异,避免学生在真实的交流中出现尴尬甚至误解。对于学生出现的典型“中国式英语”要及时纠正,并配合一定的场景练习。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相关的中英两种文化融于其中,而不是单纯地讲解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或只是进行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要使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相反,如果教师没有给学生适当的提示,忽视了两种文化的对应,翻译也就很有可能变得干涩无味了。另外在教学中还可以安排一些介绍英美文化背景的专题。结合这些来介绍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形成一个较系统的认识。
3.2根据具体场景组织讨论
一般来讲,学生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都已有所了解,但了解的范围、深度不一,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很大,有的学生了解的多一点,有的学生了解的少一点。让他们在课堂讨论中获得尽可能完整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组织学生就西方餐桌礼仪和西方圣诞节的习俗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踊跃发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轻松的气氛有助于学生对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讨论教学给学生提供了集体活动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促进他们在相互学习中获得知识,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英语的表达能力,对跨文化交际的学习起到了良好作用。
3.3利用网络媒介,普及跨文化交际知识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媒介,向学生普及跨文化交际知识,引导他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可以在网上通过结交外国朋友、涉猎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观赏精彩的中外电影录像、欣赏格调高雅的中外文歌曲等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以及中西方的历史风貌、风土人情、交际礼仪等,掌握中外优秀文化的内涵,从而加强他们的中西文化修养。
3.4发挥第二课堂的平台作用
由于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和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素质,它包涵许许多多因素,除了语言能力,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和实践,还有一些适用于任何不同的文化之间交际的习惯和技巧。因此光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不同类型的跨文化交际的活动,创造和利用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投身于跨文化交际的现实中,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接触、交往,观察和体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的敏感性,学习和运用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教师要积极利用课外时间和社会实践机会,适当、合理、有序地组织一些生动、活泼的课外跨文化交际活动,如:观看录像、听外语广播、听报告、讲座、上网阅读外语报刊、小说、参加外语演讲比赛,开展外语角活动。搞好第二课堂建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组织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有助于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合作精神。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英语教学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只要教师能够大胆地打破传统模式,将文化引入语言教学课堂,充分重视提高学生的文化认知力,那么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就一定会提高。
参考文献
[1]高宝虹.交际化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认知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8).
[2]张白杨,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J].考试周刊,2007.
篇8
关键词:翻转课堂;大学旅游英语;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2-0048-05
一、引言
外语教学的总体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由于旅游英语强调教学的实用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语言的基本技能和交际的能力结合起来。但是在教学目标上,大学旅游英语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很少关注学生语言的实用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中。
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出入境业务的增多,旅游行业急需有着丰富旅游知识以及较强英语口语能力的人才。虽然现在很多院校开展了旅游英语的课程,但是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还很欠缺。当前的重中之重应该是培养具备较强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能够从事导游讲解及相关旅游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大学旅游英语课程专业性强、实践性强、综合性强,继续采用传统授课方式讲授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旅游人才的需求。翻转课堂是由教师在课前录制好教W相关视频,学生课前自己观看教学视频,第二天到课堂上进行讨论,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下,学生可自由地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灵活地查找所需要的资料及书籍,用自己理解并且是可接受的方式来汲取知识。因此,将翻转课堂引入大学旅游英语课程十分必要。
二、关于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主要是基于慕课以及微课技术。慕课是一种以开放访问和大规模参与为目的的在线课程,它既是远程教育领域的新发展,也是开放教育资源所推崇的开放教育理念的新发展。微课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单一教学任务(知识点)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
1.翻转课堂的特点
(1)教学视频及时间控制合理
视频针对性强,便于学生学习、查找及复习。视频时间的控制对于学生学习是极为重要的,时间太长学生不能够做到全程都全神贯注,太短学生可能会存在听不明白的问题,因此将视频长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是很关键的。学生在翻转课堂中遇到听不懂的地方可以进行回看,大大提升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2)视频中教学内容清晰
在传统视频讲授中,学生易被视频中的某些东西吸引,导致其听课效率很低。在翻转课堂的视频教授中,学生只能看到教师写的课件内容,听到教师的声音。
(3)重新建构学习流程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主要是由学生在课前自行观看视频,将不懂的内容放到课堂上与教师交流,与传统课堂大不相同。这样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迅速了解到学生不懂的知识点,大大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4)利于学生自查且方便复习
学生看了教师讲解的小视频之后,能够自查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度。视频末尾还有几个小视频供学生自测,不会的内容可以到第二天的课堂上询问教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些视频可以供学生在学期末观看以便复习,教师也能通过平台了解学生学习状况。
2.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
(1)创造性教学理念
教学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观念至关重要。只有教师成为教学改革的思考者和实践者,他才有能力和动力以方法为手段翻转课堂。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前人留下的东西,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开拓性思维。因此,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与影响,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明确教育的基本功能和教师的基本职责,把课堂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2)主体性教学理念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不能主动学习,自由思考,充分发挥,而是被迫应付,压抑学习,他们对学习就很难有兴趣。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的课堂,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贯彻于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终身学习教学理念
教师必须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翻转课堂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过去,教师一本教案可走天下,如今只备课已很难适应。例如,教师制定的学生课前学习视频,如果制作不好,就可能不受学生欢迎而被冷落,教师的尊严和威信也要受到影响。这就逼迫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与能力,必须重新学习,阅读书籍,扩大知识视野,增加文化内涵,并深入走进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活动中,了解与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让自己制作的视频美观传神,让课堂教学成为吸取知识、碰撞思维、快乐与共的课堂。
三、大学旅游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大学旅游英语有以下几个特点:知识面广,涉及的范围多,包括各地的地理概况、风土人情、交通、钱币、卫生以及医疗等;旅游英语词汇量大,专业性词汇较多,要学好英语,词汇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对旅游专业的学生而言,专业英语是必须认真学习的。作为一名合格的导游,能说会道是基本能力要求,旅游行业需要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人员,这就要求学生学习旅游英语时要在口语方面狠下功夫,词汇、知识以及口语三方面缺一不可。但是,从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旅游英语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教学的体系和方法跟不上时代步伐
目前的旅游专业英语教学普遍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语言类课程的实际应用,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系统运用知识的能力没有有效的检验方法。学校多以考试分数来判断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容易导致学生死读书、唯分数论,不利于学生对语言的掌握。
2.教师质量参差不齐
大学旅游英语课应该配备专业教师,任课教师应该是旅游行业的专家,能够传授旅游行业的专业知识。可目前大学旅游英语教师质量参差不齐,大多是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或是旅游专业毕业的年轻教师。
3.学生水平差异大
学生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英语成绩好的学生已经通过了六级考试,而水平较差的学生连四级都没考过。不同水平的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进度的要求有所不同。英语水平好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够全英教学,内容难一些,进度可以适当放快;而有的学生则希望采用汉语教学,速度要放慢。由于学生人数以及教师数量的限制,就目前而言,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分班教学是不可行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4.唯笔试论
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学对理论内容的讲授十分丰富,但对实践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很多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仍然局限于笔试,但这类课程的实践性远超理论性,采用笔试不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
大学旅游英语课要让学生主动说,这是由英语课堂的特殊性决定的。这一特殊性可以很好的与翻转课堂有机结合,具体体现在:①成绩差的学生可以通过翻转课堂反复学习。传统讲授模式下,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往往不能跟上教师的讲课进度,长此以往,他们就丧失了对旅游英语的学习兴趣。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教师制作的旅游英语的视频,反复学习不懂的知识点,教师也能利用空余时间对这些学生进行辅导。②学生不用担心因缺课落下的课程。旅游英语是一门需要积累、记忆的课程,学生需要花时间在单词记忆以及句式背诵上。因为特殊情况无法按时出勤的学生可以在课后观看教师录制的视频,补上落下的课程。③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学生在课前观看视频进行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只需讲解学生不懂的知识,并对学生学习进度有宏观的了解。
四、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旅游英语课堂设计
1.教学分析
教师要想成功将翻转课堂引入大学旅游英语课堂,课前的教学分析尤为重要。课前的任务分析主要包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策略、辅助资料、任务运用以及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是教学任务的制定依据,主要包括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任课教师必须认清整个课程的总目标,并能够准确归纳分析出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大学旅游英语类教材每一单元都有丰富的内容及多样的问题,但这些并不是要求教师备课面面俱到,任课教师对学生所要掌握的学习要点以及学习目标要有清晰的了解,要能将所讲的旅游英语内容进行拆分,明确每一部分需要学生掌握的程度。教师要明确所教单元的重点与难点,这样才能有侧重点,便于掌握上课进度。在运用任务时,教师要明确课前任务以及课堂任务,在安排课堂任务时要注意先后顺序,这会极大的影响课堂效率。任务的可实施性、任务量的大小、内容与学生的关联度、使用的案例等都必须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策略方面,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拥有的设备等具体情况,采用视频、图片、PPT、作业等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关注,提高学生兴趣。当然,可以是个人或是同伴互助的方式完成任务。此外,教师在备课时要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并对学生能否完成学习任务做到心中有数。难易程度适中,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2.课堂教学过程
教师要根据课前视频内容所传授的知识设计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内化吸收并运用新知识。教师设计课堂活动时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及个性化,可以鼓励学生采用同伴互助的方式完成各种任务。在课堂上,教师需要用几分钟时间对学生课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讲解,这就是热身运动。然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步骤布置任务以及要求,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任务结束后要进行检测,教师要对学生课前学习情况及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具体包括: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以检测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接着解决学生在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同时,教师也要准备一些语法、文化方面值得探讨的问题,供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协作学习并展示成果,教师根据汇报的成果给予分数及奖励。
五、案例设计
本案例选取的是朱华主编的《旅游英语》一书,本书主要以游客预定、离境、登记、到达目的地全过程为主线,涵盖“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涉及出境、餐饮、住宿、交通、娱乐、购物等各种旅游活动,生动有趣地再现了丰富多彩的旅游情景。[12]
案例选取的是第10章餐饮酒水,主要介绍如何协助客人点餐,了解餐桌礼仪、餐饮文化以及中西方餐饮方面的差异,可以为学生进入酒店工作奠定基础。
1.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如表1所示。首先,学生在课前通过互联网搜集各种中西点菜的菜单,尤其是那些错误的“中式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展示一份菜单,通过小游戏的方式检测学生课前任务完成情况。菜单上有10道题目,每题2分,共20分,限时5分钟完成。其次,学生用终端观看教师录制的《餐饮酒水》相关视频。教师会根据学生观看的状态以及完成配套习题的进度给予评分,确认已经完成的学生得15分,没有完成的学生0分。然后,在上课前一天召开小组会议,就菜单的设计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及会议纪要上传到教师邮箱。设计出成果占25分,会议纪要占5分。再次,学生要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就餐桌礼仪设计情景对话并安排对话中的角色,完成学习目标中的第二项,在课堂上给予各小组相应的时间进行会话表演,在小组之间进行评价,本项满分25分。最后,学生学完相应的课程之后,在班级邮箱中打开教师发的链接,观看精品课程,看完后可以截屏发到学委的QQ中,学委统计后发到教师邮箱,此项占10分。
篇9
【关键词】英语;文化教学;单元教学;教材资源;课外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6-0043-03
【作者简介】苏杰,江苏省淮安市深圳路小学(江苏淮安,223005),一级教师,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英语骨干教师。
吸纳和传播英语文化是英语学习者的基本学习任务之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也增设了相应的文化目标,即“在学习和日常交际中,能初步注意到中外文化异同”,可见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日趋重要。英语教学中语言知识的呈现、相关信息的输入、各类项目的操练及运用能力的养成都离不开丰富的文化要素。综观一些家常课和公开课,一些教师对文化教学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这使得culture time的教学出现了一些误区,如:直接忽视该板块教学,教学中偏重知识训练或是剥离文化和语言,这些都在无形中削弱了学生的文化学习。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掌握文化,学到地道的英语呢?笔者认为,我们应遵循渗透性原则、融合性原则和自由性原则。除此之外, 文化教学还可以采用三条路径:于课堂教学中把握文化契机;于阅读实践中生成学生的文化意识;于开放性的资源中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一、着眼于单元整体脉络,把握文化契机
1.猜谜游戏延展文化。
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涵盖文化的词汇融合在游戏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此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和母语的负迁移,并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从而实现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的有机融合。
译林新版《英语》五上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中的culture time的内容为中国和主要英语国家的特有动物。You can see pandas in China. You can see bald eagles in the USA. You can see polar bears in Canada. You can see kangaroos in Australia.五年级学生已经认识熊猫,教师可以从网上找秃鹰、北极熊、袋鼠的图片,再根据 story time中描述动物外貌特征的句子,编写谜语,让学生猜测。
T: I have an animal friend. It is big and fat. It’s black and white. It lives in Sichuan. What is it?
S: Panda.
T: I have another animal friend. It lives in Australia. It has a big bag and its baby lives in the bag. What is it?
S: Kangaroo.
接着,教师在PPT中出示描述动物的主要句型,让学生同桌两人先选词填空再进行猜测,这样学生便学习了新词polar bear, kangaroo, bald eagle。由教师描述动物,学生们猜,到学生描述动物,学生猜,循环的猜谜游戏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如此,便充分挖掘了culture time中的隐含信息,且教学结合了story time的主要句型,这种寓文化学习于游戏的方式,提高了学生对文化学习的兴趣。
2.对话表演延展文化。
对话和表演是小学英语课堂活动的主要形式。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寻找与本课主题相关的文化资料,然后通过对话或表演的形式,将文化元素渗透在语言学习中。
译林新版《英语》六下Unit 6 A healthy diet中,culture time的内容为中西方早餐食物的差异。五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大量食物类单词,也知道哪些是中国食物,哪些是西方食物。教师可以在课前与学生的Free talk中引出本课的文化内容:
T: I had breakfast at home. I ate a bowl of noodles. What’s your breakfast?
S: I had an egg and a glass of milk or some bread.
T: Good. Chinese people often have some porridge and steamed buns for breakfast. Do you know what western people have for breakfast?
S: Hamburgers,pies,hot dogs....
T: Yes. Western people often have cereal, bread, eggs and sausages for breakfast. If you are in a restaurant, can you offer some food?Work in pairs.
S1: Can I help you?/Would you like a/some...?
S2: I want a/some....
S1: Here you are.
S2: Thank you.
Culture time里面的内容看似简单,但是有的单词较长,会让学生形成记忆负担。而当堂理解消化,课后加以巩固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将culture time的内容编排在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在对话表演中学会思考,学会运用,这样既能避免学生孤立地、生硬地识记单词,又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文本情境延展文化。
译林新版《英语》教材以故事为主,而有的故事涉及西方生活和文化方面的内容,有的则介绍和叙述某个事例,内容上未出现直接的文化信息。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再构文本,延续文化情境,从而让学生在教师整合的教材中更好地理解文本。
译林新版《英语》五下Unit 6 In the kitchen中,culture time的内容为东西方餐具的差别。教师可以续编Mike到Liu Tao家做客的情境:
Liu Tao: This is my home. Come in please.
Mike: Thank you.
Mike: Wow!It smells nice.
Liu Tao: Yes. My mother is cooking. Sit down, please.
Mike: Sorry, I can’t eat with chopsticks. I eat with a knife and a fork.
Liu Tao: Here’s a knife.
Mike: Thank you.
教师创设的文本情境自然而然地引出Mike不会使用筷子的事。这时,教师适时提问Why?学生积极地思考,因为Mike是外国人。接着,教师再抛出问题How does he eat?他们异口同声地说用刀叉。教师相机教授He can eat with a knife and a fork,并且让学生上台表演用筷子吃东西,和用刀叉吃东西,如此简单而又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轻松地了解了中西方的餐饮文化。
二、融贯于课外阅读与实践,生成文化意识
除了教材中的文化元素,教师还可以将目光投向课外资源和实践活动。如:为学生创设阅读环境,鼓励学生阅读英文儿歌、英文歌谣、英文故事、英文绘本等。
1.主题阅读延展文化。
译林新版《英语》五下和六下的culture time分别介绍了中国神话故事《西游记》《哪吒传奇》和成语故事,西方的《格林童话》《伊索寓言》。《格林童话》里面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它能培养学生善良的品质,而我国的故事可以增强学生对于善恶、勤劳懒惰、诚实虚伪的分辨。教师可以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并鼓励学生课外多阅读中英文故事,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了解中西方文化。
2.借英语文化节延展文化。
英语文化节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实践活动,包括英文字母设计大赛、英文手抄报评比、英文课本剧表演比赛、英文歌谣歌曲演唱比赛等,在英语文化节中,学生能接触到多元文化。例如:2015年,我校英语文化节的主题是万圣节,学生们积极参与,有的上网搜集有关万圣节的资料,有的DIY面具、南瓜灯和万圣节戏服,还有的设计海报。此外,在全校英语文化节上,大家齐唱This is Halloween,并玩Trick or treat游戏,每个学生都亲身经历了文化学习,对Halloween有了更详细的了解,文化意识得到了增强,英语技能也随之提高。
三、找准课程资源的开发点,拓宽文化视野
英语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教材中蕴含的文化资源。比如:根据课本上提及的英美国家的交际习俗,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就某一语言功能展开对话,体会中外交际习俗与礼仪的差异。课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挖掘生活中的文化。如:在家中,引导学生运用网络学习英语,拓宽文化视野。
1.微课资源延展文化。
微课是一种以视频为表现形式的教学形式。微课不仅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而且便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能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译林新版《英语》六上Unit 8 Chinese New Year时,culture time提及了中国、美国、英国三个国家最重要的节日。Christmas is the most important holiday in the UK. Chinese New Year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in China. We also call it“Spring Festival”. Thanksgiving is a very important holiday in the USA.教师可以将几个节日录成一个短小的视频,让学生课前学习,这既是对课程的补充,也能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掌握文化知识。
2.网络资源延展文化。
网络上有着丰富的图片、视频、音频素材,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给学生搭建一个深入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文化并在小组内进行汇报交流,以此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学习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到的知识、获取的信息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放映一些原版的英文动画片、英文电影,让学生感受原汁原味的英语。我们还可以介绍一些英语学习网站,让学生学习地道英语,提高听读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我们要寻找一切有文化交流的活动,利用当下流行的QQ群、微信朋友圈、班级网站、一起作业网,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 并在进行简短的课堂反馈。这样便借助各种学习平台,将文化延展到了课堂之外。
篇10
【中国餐桌礼仪】
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规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规则。
圆形餐桌颇受欢迎。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惊讶的是,米饭不是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骨头和壳类放在个别盘中。不干净的盘子必须经常用清洁盘子替换。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会提供刀*,但身为中国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了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
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确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顾到。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用餐对于家居生活是头等大事,体现个人素质和品味
眼睛看准食物才能动筷子
斟茶的顺序很讲究,先长后幼,先女后男
设宴原因有喜有悲
中国人向来「以食为先,饮食除了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传统习俗,聚首饭桌前大快朵颐。设宴的原因可以是庆贺,也可以是哀痛。每逢农历新年、结婚、中国节日如中秋节等,中国人便会一家老少聚首饭桌前共贺佳节;但另方面,若有人离世,丧家会在葬礼完成后设解慰酒,宴请出席葬礼的亲戚朋友,向他们表示谢意,可见中国人十分重视聚首饭桌前分享喜乐与悲哀。
灶君
中国人不单止十分尊重吃的艺术及礼仪,甚至会敬拜由火神衍生而来的灶君,他们认为灶君能保佑厨房避开火灾及各种不幸事件之发生,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都准备一顿美味佳肴祀奉灶君,包括一只完整的鸡、烧猪、多样蔬菜、饭等,以多谢灶君对他们过去一年的保佑。他们通常会把餐桌放置在灶居的面前,把佳肴放在桌上左方,供奉数个小时后才拿走食物。
吃的礼仪与迷信有何关系?
客人与传统的中国家庭同桌用饭,须尊重他们的文化、礼仪及习俗,用饭时注意不要触犯多样的禁忌,因为中国人认为饮食与个人命运几乎是息息相关的,用饭时犯了禁忌,便会惹来衰运。例如吃鱼,当吃完了一面鱼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条鱼翻转至另一面,他们认为若翻鱼时弄破鱼身,便意味著渔船会翻沉,这是由于香港在开埠初期是一个渔港,渔民很关注船只的安全航行;此外,中国人从不会端上七碟菜肴用饭,因为葬礼后的解慰酒须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碗饭的中央,因这样有点像在拜祭祖先;用饭后不可说我吃完饭了,这意谓自己已死去,不会再有机会吃饭,而应该说我吃饱了吃饭时避免筷子触碰饭碗而发出声音,这不单止是不礼貌,亦意味著「无饭吃;要培养吃光碗中饭的习惯,一粒饭也不可剩余在饭碗,否则将来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脸的,亦不尊重辛劳耕种的农夫。这些迷信的饮食习俗流传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为中国人的饮食礼仪。
用餐俗例
在饭食方式方面,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点不同,西方人喜欢各自品尝放在自己面前的食物,中国人则有一定的用饭规例,他们喜欢叫数碟佳肴,放在饭桌的中央位置,各人有一碗饭共同配这数碟菜肴,饭吃完可再添;夹起的菜肴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饭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礼貌的;依照惯例,客人出席正式或传统的晚餐,是不会吃光桌上的菜肴,以免令主人家误以为菜肴预备不足,因而感到尴尬。
餐桌摆设
日常饭食的摆设是在各座席摆上一个饭碗、一双筷子、一只汤匙、一碟调味酱,用饭后通常会给客人一条热毛巾,代替纸巾抹手及抹嘴巴。所有菜肴同时端上餐桌中央,各人用自己的筷子直接从各碟共享的菜肴夹取食物;汤水一大锅的端上,各人同饮一锅汤。客人用饭时绝对可以来一招「飞象过河,夹取放在远处的菜肴。由於中国人喜欢全体共享菜肴,他们的餐桌大多数是圆形或方形,而不是西方人多用的长形餐桌。
怎样叫一顿中式饭
先叫一个冷盘以刺激食欲,接著叫一锅清汤,热汤有助增加体温,喝过热汤后便开始品尝主菜,通常按照自己的口味叫主菜,但必要叫一碟十足辣味的菜肴,才算得上为一顿合宜的中式饭,以辣味菜肴配清淡的白饭,使菜肴辣而温和,白饭淡而香浓;一顿饭的压轴食品是甜点,通常是甜汤,如红豆沙、芝麻糊等,亦有其他种类,如布丁、班戟、雪糕等,同样香甜可口。
吃的方式
要待热汤变凉一点而入口时又不失汤味,应用汤匙一小口抿出声的饮;至于吃饭,要提起饭碗贴着唇边,用筷子把饭粒推入口里,这是一个最容易的吃饭方法,亦表示喜欢吃那顿饭;若吃饭时不提起饭碗,即表示不满意饭桌上的菜肴。
宴会
中国人很少在日常用饭时喝酒,但酒在他们的盛宴上则担当重要的角色。在宴会开始时,主人家必先向客人祝酒,这时客人的饮酒兴致便油然而生,啤酒或汽水都可用来祝酒,要先为别人添酒或汽水,后为自己添加,才合乎礼仪,且要添至近乎满泻为止,以表示尊重对方及彼此友谊,而主人家要尽情灌醉客人,才算合乎礼仪。若你不想饮酒,应在宴会开始时便表明,以免出现尴尬的场面。
宴席结束
客人享用完最后一款菜肴时,宴席便正式结束,于是主人家的主角会站立起来,表示宴会到此结束,并会站立门口向每位客人说声晚安,之后跟酒楼经理结账,主人家的其他成员则送客人乘车,挥手道别并目送车子驶离开去。
菜肴
中式菜肴大多数不会只有一种材料,通常有其他伴菜或配料衬托主菜,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例如烹煮猪肉,会以爽脆的绿色蔬菜做伴菜,如芹菜或青椒,衬托粉红色、柔?的猪肉。一顿饭不会只有一款菜肴,通常同时端上两款、甚至四款菜肴,且每款菜肴都要色香味俱全,端上次序则以菜肴的搭配为大前题,通常同类的菜肴会同时端上,不会前后分别端上,总之整顿饭都要讲求协调的搭配。
饮料
茶是中国人的日常饮料,汤是他们饭食时的最佳饮料,在特别的日子或场合上,中国人会饮葡萄酒或烈性酒,却不会饮水,这与西方人不同。中国茶是茶楼的主要饮料,虽然有其他饮料供应,但他们认为茶是最提神醒胃的饮料,尤其是吃了油腻的点心,茶有助洗去油腻。每桌都供应一个或两个茶壶,且可不断添饮,客人只需揭开茶壶盖并放在壶顶上,便有侍应前来添滚水;无论同席者的茶杯有多少茶,其中一位都可为别人斟茶,但记著要先为别人斟,最后为自己斟,这才合乎礼仪。茶楼备有不同种类的茶叶,客人可随个人喜好选择。
中国餐桌上的礼仪归结以下几点:
一.入座的礼仪.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第二,进餐时.先请客人.长着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用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第三: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凉.之内的话.以示歉意.
第四;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着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
第五: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仍.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餐桌边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
第六: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
第七: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或手挡住自己的嘴巴.
第八:要明确此次进餐的主要任务.要明确以谈生意为主.还是以联络感情为主.或是以吃饭为主.如果是前着,在安排座位时就要注意.把主要谈判人的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谈或疏通情感.如果是后着.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识性的礼节就行了,把重点放在欣赏菜肴上,
第九:最后离席时.必须向主人表示感谢.或者就此时邀请主人以后到自己家做客,以示回敬。
【西方餐桌礼仪】
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梅罗文加王朝,当时因着拜占庭文化启发,制定了一系列细致的礼仪。
到了罗马帝国的查里曼大帝时,礼仪更为复杂,甚至专制。皇帝必须坐最高的椅子,每当乐声响起,王公贵族必须将菜肴传到皇帝手中。
在十七世纪以前,传统习惯是戴着帽子用餐。在帝制时代,餐桌礼仪显得繁琐、严苛,不同民族有不一样的用餐习惯。高卢人坐着用餐;罗马人卧着进食;法国人从小学习把双手放在桌上;英国人在不进食时要把双手放在大腿上。
欧洲的餐桌礼仪由骑士精神演变而来。在十二世纪,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国,餐桌礼仪和菜单用语均变得更为优雅精致,教导礼仪的着作亦纷纷面世。
时至今日,餐桌礼仪还在欧洲国家继续传留下去。若你前往朋友家做客,须穿上得体的衣服,送上合宜的礼物,处处表现优雅的言谈举止。
餐具摆放的位置主要是为方便用餐,由外而内取用。用过的餐具切忌放回桌上,通常侍应会收起用过的餐具。
①红酒杯﹕喝酒时应拿着杯脚,而非杯身,避免手温破坏酒的味道﹔
②水杯﹕喝饮品前最好先抹嘴,以免在杯上留下油渍﹔
③白酒杯﹔
④甜品匙﹔
⑤甜品叉﹔
⑥面包碟﹔
⑦牛油刀﹔
⑧鱼叉﹔
⑨大叉(主菜叉)﹔
⑩餐巾﹕大餐巾可对摺成三角形放在膝盖上,抹嘴时,宜用餐巾角落的位置﹔离开座位时,可把餐巾摺好放在椅上或桌上﹔用餐后,应把餐巾摺好,放在餐盘的右边﹔
(11)大刀(主菜刀)﹔
(12)鱼刀﹔
(13)汤匙﹕喝汤时忌发出声音。喝汤后,汤匙不应放在碗中,应把汤匙拿起放在汤碟上。
『入坐礼仪
如果是以主人的身分举办宴会,则男女主人应该分别坐在长餐桌的中间、面对面而坐。身为主人的你要逐一邀请所有宾客入坐,而关于邀请入坐的顺序方面,第一位安排入坐的应该是贵宾的女伴,位置在男主人的右手边,贵宾则坐在女主人的右手边。
如果没有特别的主客之分,除非有长辈在场,必须礼让他们,否则女士们可以大方地先行入坐,一个有礼貌的绅士也应该等女生坐定之后,再行入坐。
外出用餐时,免不了会随身携带包包,这时候应该将包包放在背部与椅背间,而不是随便放在餐桌上或地上。坐定之后要维持端正坐姿,但也不必僵硬到像个木头人,并且注意与餐桌保持适当的距离。
遇到需要中途离席时,跟同桌的人招唿一声是绝对必要的,而男士也应该起身表示礼貌,甚至如离开的是隔座的长辈或女士,还必须帮忙拖拉座位。
用餐完毕之后,必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的人才能开始离座。
『使用礼仪
有关餐巾的使用问题,必须等大家都坐定之后,才可开始使用。餐巾摊开后,应该摊平放在大腿上,千万不要放进领口,因为三岁小女孩这样做或许很可爱,但十三岁以后的成人这样做就有点不太好了。
另外,餐巾的主要功能是防止食物弄脏衣服,以及擦掉嘴唇与手的油渍,请不要在忘记带面纸的情况下,拿来擦鼻子,因为这样既不典雅也不卫生。
有些人或许会担心食具的卫生问题,因而用餐巾来擦拭食具,其实这是很不礼貌的举动,会造成餐厅或主人的难堪。用餐完毕之后,应该将餐巾折好,置放在餐桌上再离开。
在西餐的刀叉使用顺序方面,原则是由外而内。要先使用摆在餐盘最外侧的食具,每吃一道,就用一副刀叉;食用完毕之后,刀叉并排在盘子中央,服务生会主动来将盘子收走。食具除了用来切割食物之外,也被用来移动食物,因为在正式场合下转动盘子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食用礼仪
肉类:切牛排时应由外侧向内切,切一块吃一块,请不要为了贪图方便而一次将其切成碎块,这不但是缺乏气质的表现,而且会让鲜美的肉汁流失,非常可惜;割肉块时大小要适中,不要切得太大,以至于有嘴巴合不起来的危险。咀嚼食物时,请务必将嘴巴合起来,避免发出声音,而且口中食物未吞下之前,不要再送入口。
贝类海鲜:贝类海鲜应该以左手持壳,右手持叉,将其肉挑出来吃。吃鱼片时,可用右手持叉进食,避免使用刀具,因为细嫩的鱼肉很容易就会被切碎而变得难以收拾;遇到一整条鱼的时候,先吃鱼的上层,再用刀叉剔除鱼骨,切忌翻身,吃龙虾时,可用手指去掉虾壳后食用。
水果:水分多的水果应该用小汤匙取食。桃类及瓜类,餐厅会先削皮切片,应该用小叉子取食。草莓类则多放于小碟中,用匙或叉取食均可。另外,在吃水果的时候,餐厅通常会提供洗手盒,里面会放置花瓣或柠檬。以供洗手之用。
甜点:一般蛋糕及饼类,用小叉子分割取食,较硬的用刀切割后,同样用小叉子分割取食,至于霜淇淋或布丁等,就可用小汤匙取食。如果遇到小块的硬饼干,可以直接取用。
『饮用礼仪
汤:喝汤时要用汤匙,而不是将整个碗端起来喝,用汤匙喝汤时,汤匙应该由自己这边向外舀,切忌任意搅和热汤或用嘴吹凉。喝汤时避免出声是最起码的礼貌,当汤快喝完时,可将汤盘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托起,向外倾斜以便取汤。喝完汤之后,汤匙应该放在汤盘或汤杯的碟子上。
咖啡和茶:喝咖啡或茶时,餐厅一定会附上一支小汤匙,它的用途在于搅散糖和奶精,所以尽量不要拿糖罐及奶精罐中的汤匙来搅拌自己的饮料,也不要用匙舀起咖啡来尝甜度,不然保证你一定会得到全桌的注目礼。喝咖啡或茶时,应该用食指和拇指拈住杯把端起来喝,至于碟子就不必端起来了。喝完之后,小汤匙要放在碟子上。
宴会礼仪
(1)在当你应邀赴宴时,你对同桌进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谈话,大概要比对饮食要更感兴趣。因此进餐时,应该尽可能地少一些声响,少一些动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时,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有时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那样的话就把它取也,放在旁边的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双叠着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开。千万别将餐巾别在领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乱揉。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或脏物。千万别用它来擦刀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从汤开始。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汤匙,它就在你的右边的盘子旁边。不要错用放在桌子中间的那把匙子,因为那可能是取蔬菜可果酱用的。
(5)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后才开始。她不会像中国习惯那样,请你先吃。当她拿起匙或叉时,那就意味着大家也可以那样做了。
(6)如果有鱼这道菜的话,它多半在汤以后送上,桌上可能有鱼的一把专用叉子,它也可能与吃肉的叉子相似,通常要小一些,总之,鱼叉放在肉叉的外侧离盘较远的一侧。
(7)通常在鱼上桌之前,鱼骨早就剔净了,如果你吃的那块鱼还有刺的话,你可以左手拿着面包卷,或一块面包,右手拿着刀子,把刺拨开。
(8)如果嘴里有了一根刺,就应悄悄地,尽可能不引起注意地用手指将它取出,放在盘子边沿上,别放在桌上,或扔在地下。
附加:美国人用餐的戒条六条
其一、不允许进餐时发出声响。
其二、不允许替他人取菜。
其三、不允许吸烟。
其四、不允许向别人劝酒。
其五、不允许当众脱衣解带。
其六、不允许议论令人作呕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