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预算管理体系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预算管理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预算管理体系

篇1

论文关键词:构建;财务预算管理体系 

 

 

通过财务预算进行企业管理是一种具有战略性、全员参与的管理体制,企业要想驾驭市场,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节约和使用资源的环节,必须通过快捷、准确的财务预算来给企业的管理者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一个好的财务预算机制,可以使企业有效的回避风险,使企业向着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 

1 当今企业财务预算中存在的问题 

1.1 预算人员认识不足 

很多企业的主管部门对企业的预算如何去运作存在很多模糊的认识,很多企业仅仅是为了自己的企业能得到其他单位的认可,才制定了一系列看似严格的本企业财务预算制度性文件,然而企业不应该把财务预算作为自身的管理制度去补充企业管理制度上的空白,而是应该把企业的预算管理作为企业战略发展的助推手段,我们不仅要关注企业的财务预算制度,还应该关注财务预算在企业中实施和落实情况。 

1.2 建立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体系 

在实行企业财务预算的管理中,很多企业没有专门的企业预算管理机构,大部分都由企业的财务部门兼管,也有的由计划部门来管理,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没有组织部门保障,在日常的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冲突和矛盾,企业中没有协调的委员会进行协调。其次,企业中没有相对完整的财务预算制度也是当今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使很多企业在财务预算时十分简单,使企业财务预算工作有名无实,企业预算人员也没有严格的规范可以遵循,影响了企业财务预算工作的有效开展,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1.3 对预算的实际效应缺乏足够的认识 

在实现财务预算的企业中,财务预算管理和企业战略管理的关系处理的不好,造成了企业只注重计划、协调和控制的作用,而没有重视财务预算在企业实际管理中作用的发挥。 

1.4 企业认识上片面 

很多企业认为财务预算是纯粹的财务行为,应该由企业的财务部门全面负责管理和控制,而随着现代企业意识的加强,企业预算已经形成业务预算、资金预算、利润预算等综合性的预算体系,财务部门仅仅作为预算中的一个体系,为各部门提供预算编制的原则和方法,对各种预算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所以,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全面的管理行为,应该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组织和指挥,由业务、投资、筹资、管理等各部门协调完成,所以我们不能将财务预算看成是企业财务部门独立完成的任务。 

2 构建合理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 

2.1 制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的财务预算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是对企业未来的一种管理和约束,如果企业的财务预算没有站到一定的高度上,也只能算是企业的短期行为,对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提高竞争力没有太大的帮助,最终会使企业失去发展的方向,所以企业的财务预算过程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也决定着企业的预算模式,预算重点工作和预算目标的确定过程;企业的财务预算目标只有和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紧密联系起来,才会散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所以,企业应该首先根据市场的经济情况,制定出本企业的长期和短期的发展目标,然后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制定出本企业的财务预算目标和方向,使企业的财务预算真正的发挥实效。 

2.2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可以保证企业的财务预算顺利执行,企业一旦制定出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就成为所有参与企业预算人员必须遵守的规范,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依据,在制定企业内部财务预算管理规范的时候,必须依据有关的方针政策来制定,内容要详实,通俗易懂,每个工作流程的要求都要有,使得企业的整个财务管理过程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而保证企业的财务预算工作有效的开展。 

2.3 细化企业财务预算的项目,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 

虽然很多企业都在进行企业内部财务预算管理,但管理的力度和方式方法的不同最终的结果也是不同的,企业在制定财务预算的时候一般分为业务预算和资本预算,每一项工作的开展必须要求规范,流程要科学,企业要根据自己本身的特点制定出从生产到销售一系列的基础管理工作,对于企业财务预算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细化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头,企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动态管理,减少企业预算的盲目性,使得企业的财务预算真实、有效、合理。 

篇2

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力度的重要作用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预算管理实际上就是单位企业制定的下一阶段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根据企业和群众的基本需求,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编制财务资金的预算计划,并对计划的运行情况进行全程的监控,根据该计划的执行情况制定合理的奖罚制度,从而达到规范工作人员行为的目的。因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力度是十分重要的。

1.实现综合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计划分为多种形式,单位部门职能的不同其财务预算计划也不相同,财务预算计划方案的形成离不开各个部门的协同和配合。所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力度可以促进单位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使行政事业单位形成一个独立的整体,为实现公共服务的综合目标提供有利条件。

2.规范人员行为

对行政事业单位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单位财务预算方面的考核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可以了解到工作人员对财务预算计划的了解程度,制定相关的推广措施,还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工作人员的行为,及时制止违法乱纪的行为,加强工作人员对财务预算计划的认知,对于有违规行为的人员要进行严厉的处罚,从而端正财务预算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达到规范人员行为的目的。

3.保护国有资产

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合理分配是财务预算管理的根本目的,在国有资产分配和支出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实际的需求制定完善的预算计划,并在接下来的支出环节中严格按照预算计划的程序执行,对不按照规定行事的人员要追求其法律责任,有效杜绝贪污和浪费现象的发生,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起到一定保护的作用,使其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

二、当前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问题和不足

1.管理理念较为落后

从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对财务预算管理引起高度的重视,只是将其当作日常工作来抓,没有认识到财务预算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单位内部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还有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理念较为落后,还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经验管理上,缺少先进的健全管理体系,使得单位的财务预算计划失去应用的作用。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行政事业单位只是针对拨款的项目制定一些简单的财务收支计划,缺少完善的财务预算计划编制制度,造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计划编制工作流于形式的现状,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

2.财务收支反映混乱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收入主要涉及两部分内容,分别是向上级部门领取以及结余弥补的部分,在实际情况中,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外收入存在数额较大的情况,针对这些预算外收入,单位在使用的过程中十分混乱,并没有规范对其要求,还有一些单位甚至将其作为家底,造成单位财务信息账实不符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另外,由于单位的财务支出环节过于复杂,导致财务预算计划的编制缺乏准确信息的支持,使预算计划无法反映出支出的实际情况。

3.财务预算编制不科学

在现实中,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长时间的轻视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从而造成了财务预算编制水平极其落后的现状。编制财务预算计划的主要的机构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在编制的过程中,会受到财务部门实际权力和人员专业素质的影响,使财务预算计划并不能满足单位快速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另外还缺少与财务预算计划编制环节相对应的监管机构,使财务预算计划的编制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一些财务部门为了方便,仅仅是在单位上一年的预算中进行简单的修改,就得出现阶段单位的财务预算计划,使其不具备约束单位财务支出的能力。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计划编制工作还需要得到科学的编制方法的支持。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的措施

1.加强对财务预算管理的认识

单位的管理人员应严格按照现阶段精细化管理的具体要求,充分发挥出单位领导的引导作用,加强对财务预算管理的认识,形成健全的管理理念,带动行政事业单位的全体员工,积极开展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同时,还要在不影响单位公共服务效果的前提下,为财务预算的编制工作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提高财务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实时性。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编制是一种贯穿于单位各个环节的综合性工作,如果没有得到充足时间的支持,势必会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总体效益造成影响,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在调研工作完成之后迅速开展财务预算的编制工作。

2.完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

首先,管理人员应在满足单位内部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完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加大预算编制方法的研究力度,选择更为先进和科学的编制手段,使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发挥出最佳的效果。然后,单位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多个相关部门,并妥善交代财务预算编制的工作任务,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系统化的财务预算编制体系。同时,还需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针对考核结果组织相关知识的培训活动,合理运用激励机制,提高预算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

3.强化财务预算过程管理

现阶段主流的零基预算法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不会受到上一阶段财务收支情况的影响,为预算编制创造了很大的回旋空间,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但在现实情况中,有些单位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对现阶段主流的零基预算法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抵制情绪,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在充分考虑自身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强化对财务预算过程的管理力度,及时发现财务预算编制环节中的问题,制止并改进违反规定的行为,从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水平。为了有效规范预算管理人员的行为,单位还应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调高福利政策,从而激发人员参与财务预算管理的积极性。

4.建立财务预算管理的评价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应结合财务预算管理的实际需求,建立财务预算管理的评价机制,并通过不断的完善和创新,逐渐细化财务预算管理的操作规定。同时,在确保不影响单位财务支出政绩评价机制正常运行的前提下,根据财务预算管理的实际需求开展多种新型评价机制,在试运行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完善和优化,找到突破传统机制限制的方法,使这些评价机制真正能够反映出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实际问题,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依据,从而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篇3

Abstract: Investment diversification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modern corporation system. It leads to the inconsistent benefit of the investors, the managers and the creditors,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all parties on requirement for financial data is prominent. Financial management becomes a great challenge to modern company. The overall value model of modern company is improved based on financial management. On this basis,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 achieves enterprise established value steadily. And perfect 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 is an important system of comprehensive budget management.

关键词: 财务治理;全面预算管理

Key words: financial management;comprehensive budge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140-02

0 引言

财务治理是企业或公司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对公司不同层次的财务制度进行管理,实现内部的基于财务构建起来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全面预算管理是实现现代企业财务治理的一项重要的途径。在财务治理中,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是财务预算管理[1]。

现代管理会计理论经过的发展历程主要分成两个阶段:一是以 “差异分析”、“标准成本”、“预算控制”为主要内容的执行性管理会计理论,另一个是以“决策会计”、“执行会计”为主要内容的决策性管理会计。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会计理论的重要部分,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它在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企业而言,全面预算管理就是对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种因素加强管理,采取相关的有效措施,使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及投资支出严格的控制在预算范围之内,并且随时的反馈和揭示,减少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成本浪费和盲目投资。

1 全面预算管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算是一种用来分配物资和人力资源的统筹办法,它以一定的战略目标为中心,通过预算,分配人员和物资,以到达监控战略目标进程的目的,有利于控制开支,并预测企业的现金流量与利润[2]。

全面预算管理是建立在预算的思想和方法之上的一种重要的管理模式,主要通过资金和信息的整合,根据明确的分权授权制度,站在长远的战略角度上进行财务的全面有计划的统筹规划,实现资金的合理配置,促进工作的和谐有序进行。全面预算管理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汽车业,而后迅速被应用于各个大型的工商企业的管理中,从最初简单的计划、协调工作,慢慢发展为现在的全面的控制统筹工作,包含控制、激励、评价、规划等集诸多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企业经营战略管理手段,在企业内部的控制中起到核心的控制功能[3]。而这种理念不仅是管理层要有的,还必须贯穿在每个工作环节,深入每个工作人员的心中。懂得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思想能在工作中全面考虑问题,让工作更加顺利、高效地进行。这种管理制度反映了企业或单位在未来的一段特定的时间内的财务计划,反映企业在这段时间内可能出现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让管理者尽可能地考虑可能发生的问题,并予以解决。全面预算管理已经成为现代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在企业中发挥着导向和推动的作用,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和成熟,是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主要方法。

2 全面预算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

全面预算管理在财政部《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一文中是这样定义的: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而安达信公司将预算定义为:预算是公司对人力、财务、实物、进行分配的一种系统性较强的方法。

由此可见,全面的预算管理是协调、激励、计划、控制以及评价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机制,是一种能使企业的战略方针能全面贯彻的机制。这个机制对企业的经营、投资以及财务各方面都能起到有效的预测和控制。可预见这将是企业的重要管理模式。

2.1 全面预算管理可以提升战略管理能力

全面预算可以将企业目标量化和具体化,从而使得企业计划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以及部门单位管理系统的结合起来,切断人员和物资的盲目性,确保价值链、供应链、分配链的协调性。企业的价值目标与全面预算目标是一体的,因而预算的监控与企业战略监控合二为一,这样可以规避更多的企业风险,更加强了企业调整战略目标的机动性。

2.2 全面预算管理能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

预算涉及到各产业的上流材料以及资源分配,而预算的指标又能直接体现各个生产环节资源的效率及需求。通过预算的编制与实行,企业能有效的对资源进行最合理的分配和利用,从而避免盲目或重复生产。

2.3 全面预算能有效管理企业的经营风险

预算的编制能体现企业一定时间的业绩和下一阶段的目标,使企业的自身问题能及早被发现。管理层能及时发现潜在错误并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管理层在执行企业目标时参照预算计划,能及时监督纠正企业执行,把风险降到最低 [4]。一言概之,全面预算管理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规避风险的重要管理方法。

3 企业存在预算管理问题

近年来企业积极探索财务治理、预算管理、内部控制等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社会经济的转型给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的操作上带来了新问题,有专家指出,全面预算管理是能将所有关键问题融进同一体系的管理控制方法,但在实际工作中,这套管理方法却并不尽如人意。预算管理的实施苦难重重,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3.1 预算指标的不科学性

当今多数企业生产指标主要还是自上而下的分解制定,只根据往年的需求、成本、消耗情况,逐级分解,按地方分配[5]。这种方法虽然操作简单且容易实施,但是和本年度经济现状没有必然的联系,这导致了成本、产量、效益的不统一,有些企业指标甚至脱离实际。

3.2 预算控制不精细

量化的同一预算标准无法细致的完成各部门的需求,过剩和稀缺时有发生。

3.3 预算执行不严

现在我国多数企业主要还是依靠管理者制定预算,又细分给财务、生产、技术、物资各部门去执行,缺乏一个统一的协调机构,这使得整个预算执行过程中无法进行完整的审核、评价以及监督。全面预算管理人员的水平不高,则对财务的控制力度不够,不能真正实施全面预算的管理,加之,管理团队的专业性低,其对命令决策的执行力必定也相对较低。

3.4 方法单一

全面预算的编制的方法选择上比较单一,主要有固定预算、弹性预算、零基预算、滚动预算和概率预算,各项预算都有不同的适用范围,有其自身的优点和不足。预算方法单一,不充分考虑各种情况,必定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漏洞,使得全面预算管理的科学性降低,实用性也受到影响。全面预算管理较难计算全面,是自相矛盾的问题所在,全面预算管理就是要全面统筹计算,但现在的预算更多是关注支出的部分,进项上没有充分体现。全面预算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是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如果全面预算的指标或者控制经费的考核方式不能很好地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预算就有可能发挥不了作用。所以不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需要完善的指标体系作支撑,这就需要建立起一个完善的财务责任制度,将责、权、钱的职责关系明确,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效用。

4 加强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

企业相对于其他行业拥有自身的特点,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同时,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完善而合理的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全面、科学、系统的预算管理才能满足企业的经营发展需求。

4.1 建立独立统一的领导机构

预算管理是一门专业而复杂的系统管理工程。单一的部门或者个人是无法完成这个职责的,只有统一的并且能总揽全局的领导机构才能完成这个系统的管理。一个成功的预算领导机构应该能胜任三个职责:一、协调生产、销售、财务、物资各部门的关系;二、制定系统的预算编制及考核、执行工作;三、划分具体的责任范围、责任单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预算的具体化和实际化,每个单位都能找到自己相关的任务及责任,从而保证预算管理执行。

4.2 明确预算方法、指标

统一的预算方法和指标是保证各分散的在不同实际情况下的企业能协调生产的关键,鉴于各地区物资价格、产量、及运输成本差异不同,企业编制预算时都需要考虑这些地域的差异,做到地区与中央的协调统一。

4.3 严格执行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监督企业执行情况的一大法宝,更是企业财务治理的关键,企业在推行全面预算过程中,要做到:统筹各单位部门职责与目标,做好资源分配和利益权衡,保证预算的执行;建立与预算相结合的考评和奖励制度,将企业的价值目标和战略目标和个人的经济利益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激励制度;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积极协调各单位部门的合作,加强沟通,相互促进和监督,使整个军需企业形成全面的预算控制和约束力,保障预算的全面实行[6]。

5 结语

全面预算管理是财务治理的关键环节,是企业贯彻和实行战略目标的有效机制,通过全面预算管理能实现企业的财务治理和经济资源的合理安排,激发企业个体的积极性,统筹和协调各部门的职责与目标,形成全面的预算控制,是企业财务治理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晓红.全面预算管理理论与实务[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2]林钟高等.财务治理——结构、机制与行为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3]李维安.现代公司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王斌.现代财务理论前沿专题——预算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篇4

关键词:高校财务 财务预算管理 新预算法 问题和对策

高等学校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其发展始终受到国家和社会的普遍关注。高校的管理制度体系始终是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中,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的地位。

财务预算管理是对学校财务收支预算的管理,将校内建设的整体收支状况纳入到预算管理体系中,使学校可以方便、快捷的对财务的收支状况进行实时的监控管理,从而可以有效的灵活运用和调配校内资金,使资金运用产生聚集作用和规模效应,以更好地促进高校的建设。

因此良好的预算以及科学的预算管理,可以使学校充分利用资金,提高校内资源配置效率,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高校科研、教学、行政、后勤等多方面的工作持续运行,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尤其是2015年1月1日,新的预算法的修订实施,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借鉴和支持。新的预算法在内容上更加凸显预算的完整性,强调了预算管理的公开和透明,有利于我国经济体制的完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作为国家公共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会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新的预算法的规范下,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将走上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的道路。

一、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概述

(一)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界定

财务预算管理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具有盈利性质的企业和具有非盈利性质的社会公共事业部门。

对于企业而言,预算管理是企业运营开展的计划和目标,是企业经营战略成果的推动和体现,良好的预算的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配置内部资源,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而对于高校的财务预算来说,则属于非营利性的社会公共事业部分。其基本目标就是通过财务预算管理和国家财政政策保持一致,因此高校的财务预算实质上是对内部的财务供需进行计划和管理。总结来看,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是指学校内部相关财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预算管理政策规定,根据学校的未来发展战略和定期的发展目标,而编制的年度校内财务收支计划。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还包括对财务预算执行的后期绩效评价,是有效配置校内财务资源的重要方法,也是学校有效提升内部管理水平的手段。

(二)高校财务预算的划分

对高校预算的内容进行划分,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

收入预算,是高校在编制年度预算时,预计该年度将要从不同渠道取得的各类收入的总称,是高校履行职能、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财力保障。收入预算来源主要包括上年结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以及其他收入。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高等学校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背景下,其收入方式和渠道逐渐呈现多样化和多元化。学校的教学设施水平、科研教育水平以及师资力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发展好坏的重要指标,因此良好的资金融资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学校解决资金矛盾的重要手段。因此收入预算的目的就是对校内的资金等进行管理。

支出预算,是高校编制年度预算时,预计该年度为履行职能,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所发生的各类支出的总称。主要包括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上缴上级支出、经营支出以及对附属单位的补助支出。其中,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是支出预算的主要组成部分。基本支出预算是高校为保障其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编制的年度基本支出计划,按其性质分为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项目支出预算是高校为完成其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预算之外编制的年度项目支出计划。

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是高校预算的重要构成部分,两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实际的预算管理中,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占据同等重要的位置,其中一项被忽视都会导致高校资金配置产生不平衡、不均匀的问题。

(三)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具体特征

1、体系架构的多层次化

由于高校院系较多,促使财务的收支管理涉及到多个部门和人员。因此,高校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财务预算的流程和内容也是由众多分支构成,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特征的预算体系,所以说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体系架构具有多层化。

另一方面高校的预算管理主要涵盖了学校运营的多个环节,从教学、科研到行政、后勤等,都是需要财务预算进行管理的。高校财务预算具有全局性特征。

2、预算事务的优先性

高校的财务预算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但是从高校的自身发展来看,教育科研水平始终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通常情况下学校预算支出存在明显的主次性。学校对教育科研的支出始终占有较大的比重,科研经费的支出也成为财务预算的重要管理方面,学校更是将有限的财务资源向教学和科研活动进行倾斜,说明高校的预算事务具有明显的优先性。

3、高校预算管理的战略性

高校的发展,实际上和企业的发展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促使了高校资金来源的广泛性。更多的资金基础将更加有利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为了更好的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学校的发展也应该走向战略经营的道路。在财务预算编制和运行上强调其约束力,完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战略目标,制定校内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体制不完善

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在校内事物运营中占据非常重要地位,同时财务预算管理也是校内财务人员的核心工作。合理的预算管理体制是开展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高校必须建立健全的财务预算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策略,使预算更加靠拢学校的发展实际。

但是,许多高校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存在预算管理体制不完善的问题,许多体制机制依然停留在形式和表面,没有真正的对高校预算工作起到指导作用,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高效、科学的管理体制,不能很好的发挥管理体制的控制、规范作用。例如一些学校的管理体制只是摆设,不能将预算制度提升到法律层面,缺乏强制力和控制力。

(二)预算编制存在问题

预算编制工作是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如今随着社会预算管理的提升,促使众多的预算编制方法开始被高校采用。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许多学校的预算编制工作的应用方法依然采用效率较低的传统编制方法,例如许多学校依然将“基数加增长”的编制方法,作为学校的主要预算编制手段,即将上一年的实际支出数额作为编制的基数,在此基础上在相应的增加变动的因素,通过这种方法来编制下一年的预算支出。

实际上这种方法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历史应用意义,具有简便、快捷的特点。但是在高校财务预算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这种方法会使后一年的预算和实际的预算收支出现很大的误差,如果所采用的原来基数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就会使下一年的实际预算出现问题。

总结来说这种方法,不利于预算编制的动态发展,没有做到预算以收定支和资源统筹兼顾的策略,缺乏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三)学校对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淡薄

由于高校财务数量庞大,涉及的部门和人员众多,促使财务预算的涉及面非常广,涉及到众多的财务数据,在数据统计和资料整理上,学校内部各个组织和部门都需要积极的配合财务预算的工作,以有效的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但是在许多高校的实际运行中,一些部门和单位对财务预算管理的认识存在明显的不足,认为预算管理只是相关财务部门的工作和本身的工作无关。因此不能积极主动的配合财务部门进行预算管理工作,存在一种“先把钱要下来,花的时候再计划”的心理。在编制预算时,不认真不精细,等到需要花钱的时候才发现预算编制不合理。

同时还存在一些部门为了争取更多的经费,而虚报上一年的财务支出等,尽可能的向学校财务部门多报预算,导致高校财务部门不能真实的掌握学校各个组织或部门的实际收支情况,最终导致财务预算管理混乱,预算编制与实际不符,影响学校整体的资金运作。

(四)财务预算在内容和制定上不完整

从国家发展的实际来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各大高校的实际收入来源全部依靠政府的资金拨款。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改革的今天,学校的财政收入已经不只依靠国家的经费拨款,而更多的是投向社会,高校拥有了更多的经营自,许多高校通过扩大招生、企业合作、信贷融资等多种方式来扩大学校的资金来源。因此在财务编制上所有的财务收入和支出都应该纳入到预算编制中,对高校总资产要进行统一预算、统一整理。

但是目前高校预算主要侧重于财政性资金的预算,由于科研经费是由教师自己去申请,之前很难确定能否申请下来,因此,科研经费很难纳入到预算管理体系中,这是目前高校预算管理中的一个难点。

同时一些高校由于运营规模较大,如果没有形成一个科学、规范的预算管理体系,就会造成预算收支管理粗放,不能将学校的整体内外收支、社会融资、政府支持性基金等多项收支计划纳入到财务预算中,最终致使财务预算编制在内容上存在缺失。

(五)财务预算信息不够透明缺乏监督效应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涉及到学校内部多个组织和人员,经过校长领导的行政领导班子同意后,财务编制内容最终由校内审计部门、财务部门所形成的预算委员会来确定。一经确定就必须具有严格的法律效力。学校也应该实时的将预算信息的网上,以得到大家的监督。

但是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许多高校不能真正的保证预算信息的公开、透明。在实际的资金运用中会出现资金占用、截留和经费虚报的问题,从而造成学校收支不平衡,浪费国家教育经费。

三、新预算法对高校预算管理的影响

新预算法从修订实施以来,对社会的预算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作用,高校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重要组成,在新预算法的影响下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具体影响作用如下所示:预算基础。新预算法修订中,最为重要的改革就是将原有以上一年预算的情况为预算基础的情况,修订成“根据年度的实际预算发展目标、国家制定的宏观调控要求和跨年度预算平衡的总体需要作为预算基数”。这样可以有效的改变过去高校以“基数加增长”的方法进行预算编制时产生的预算与实际不符的问题。详细程度。原有的预算法没有对下级上报的预算支出进行详细的说明,容易引起虚报的问题。而新的预算法则对各级预算的草案进行了详细的要求,就使得下级单位必须对财务收支状况进行明确和细分。对于高校来说更加有利于财务预算编制内容的完整性。信息公开。原有的预算法没有对财务预算信息的公开进行明确要求。而新的预算法明文规定将预算信息向社会公开。利于高校财务预算信息的透明化。预算约束。原有的预算法主要强调的是预算管理,而对预算的约束没有真正的起到作用。而新的预算法有效的限制了,预算编制的随意变更,赋予了各级权利机关的监督权利。因此可以促进高校财务预算编制的执行力和监督效力。

四、高校预算管理的应对策略

(一)健全高校预算管理体制,采用新的预算编制方法

首先高校应该加强校内预算管理体制的建设,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委员会,由校长亲自带领管理委员会,完善财务部门的职责,加强对各部门财务收支的监督和管理,对预算安排调整进行总体规划和指导,建立财务预算发展战略目标。

其次高校要根据新的预算法要求,改革原有的预算编制方法,例如可以采用“零基预算”的方法,将高校的预算支出以零为基础,逐项的对各部门所产生的费用支出的项目和数额进行审议,在总体预算中采用择优选择的原则,有效的利用学校资金。

(二)加强对财务预算的认识,提高预算编制内容的完整性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首先应该在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之下,加强校内各个部门对财务预算重要性的认识,需要学校财务预算管理委员会对各级部门进行思想宣传,避免校内小团体因为私利而截留和占用资金。培养校内各部门的责任意识,不能因为私利而虚报预算,以影响学校整体的预算编制计划。

再者要加强对各部门上报预算的审计和监管工作,要求各部门对各项资金支出进行细分,保证收支的平衡性。在此基础上可以有效的提高预算编制内容的完整性,将学校内部的各项资金来源和支出全部纳入到学校的财务预算编制中,对财务预算进行统一编制,避免出现缺项和漏项的问题。因此就需要学校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保障学校预算编制的合理性。

(三)加强预算信息的透明化,强化预算的执行和约束力

有效的预算编制只是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开始,最为重要的就是加强预算的执行力度和约束力。为了更好实现社会对高校预算的监督力度,必须加强预算信息的透明化,学校在预算编制制定结束后要及时的将预算信息进行公开,通过监督来提高预算编制的影响力。在预算编制确定之前要做好预算的审批工作,从制度上加强对预算执行的控制力度,通过明文规定强化预算的约束力。为了更好的加强预算的执行力度,学校要采用责任制的管理方法,将各项责任划分到不同的组织和部门,通过责任落实来提高预算的执行力度。其次要有效提高财务预算的约束力,财务预算经过审批部门审理制定之后,如无特殊的问题或原由,在执行时不能随意的变更,强调预算编制的合法性和强制力。

五、结束语

财务预算管理是高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不仅能够完善校内资金的合理配置,还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资金资源的浪费和流失,是保障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各大高校应该根据新的预算法的规定和要求,加强学校财务预算管理,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淑珍.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10

[2]陈萍,康琛.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开发研究,2010

篇5

1. 事业单位对预算管理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从目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情况来看,很多管理人员本身并不重视预算管理,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差,信息时效性无法得到保障,这样一来预算管理难度也随之增加。还有一部分财务人员本身专业素质差,对于预算管理的各项细则以及规范根本不熟悉,管理方式陈旧、管理思维老套等问题也不同程度的存在,预算管理流于形式,这些都是是影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效果不佳的因素。

2.预算编制方法简单,缺乏科学性和战略性

很多事业单位为了能够缩短编制实践,在调查、研究以及取证的各个环节都过于疏忽,并没有进行合理的分析、科学的取证,从而直接影响了预算管理效果。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所采用的预算方法都是将预算支出假设为零,以此为基础进行编制。这样的方法对于往年预算不会产生影响,因此具备较好的科学性。但是在实际的预算编制中很多事业单位没有运用这种编制方式,而是采用了增量预算编制方法,进而导致预算结果误差严重,无法与新时期的预算要求相适应。

3.预算的执行力度不强

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要在国家政府的批准之后才能够执行,并且一旦批准,便不可随便更改,但是实际的情况确是,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不但执行力度不够,还随意更改预算指标,由于事业单位中预算财务指标没有明确,并且对于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不及时,没有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以及相关的激励政策、奖罚措施,从而导致了预算管理工作效率的低下,工作人员积极性的缺乏,管理工作根本没有得到落实。

4.财务预算管理体制不完善,运行机制落后

在事业单位内部,针对资金的实际运行上存在很多资金控制问题,领导本身对资金控制认识不足,内部管理体制落后,会计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同时,由于内部监督管理机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导致管理失控,资金浪费十分严重。在事业单位内部,财务预算管理运行常常出现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现象,职工在开源节流方面的认识十分薄弱,单位内部员工缺乏危机意识以及创新意识。最后,事业单位经济责任落实不明确,没有必要的责任机制,一旦出现问题,很难立即解决和处理,财务管理过于粗放。

二、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对策思考

1.改变传统的预算管理理念,提高员工参与的积极性

实现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必须要积极突破传统管理理念的束缚,提升财务预算管理在单位职工中的影响力。首先,从领导阶层开始,重视预算管理制度以及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通过领导的号召,达到上行下效的目的。其次,进行预算管理,要将财务部门以及各个部门、员工充分结合在一起,确保工作的连通性,同时通过预算考核达到激发职工工作热情的目的。预算管理还要充分体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以及监督等特点,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调研活动,确保预算编制与单位实际情况相符,最大限度的实现单位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预算管理效能的发挥。

2.采用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合理安排预算编制进程

在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效力的过程中,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也必须要得到提升,预算编制是一个复杂、繁琐的过程,所涉及的部门以及工作人员众多,因此兼具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的预算编制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要有充足的实践以及全面、深入的调研为基础才可以。这就要求事业单位要充分预留出编制的实践,提前或者是延长预算编制实践,从单位实际情况以及总体财务管理目标为基础,严格依据预算编制的步骤进行,这样才能够体现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时结合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才能够更好的达到预算的目的。在事业单位内部应该积极推行“零基预算”,这种方法与其他编制方法相比,科学性与合理性都比较强,最突出的特点是就是从零开始,更加切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并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开支,减少浪费现象。

3.加强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深化考核机制

在提升预算管理的过程中,深化考核机制是一个重要环节,并且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从预算分配方面来讲,事业单位内部应该可以采用逐层分析的方法,根据预算制度规范落实预算管理,并且确保深入到单位内部各个部门和环节,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确保管理效力,另外在事业单位内部针对经费、资金的管理是重中之重,必须要控制好浪费问题,避免费用超支问题的发生,实现单位内部的资金优化配置。最后,管理人员应该具备高超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实现管理自动化与办公自动化,借助先进的技术,提升工作质量与效率。

篇6

关键词:高校预算 绩效管理 指标体系

一、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高校预算管理意识相对淡薄

高校的办学经费基本上靠国家财政拨款,学校只是按照上级批准的拨款计划编制预算,简单地按开支标准管理支出,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其他管理部门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预算编制,未能充分调动各部门理财的积极性,部分领导对财务预算管理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预算管理作为单位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抓紧抓好。

(二)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

目前大多数高校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预算的编制按照上级财政部门的要求,尽量做到收支平衡。预算下发后,学校通过各种指标把预算下达到二级单位或基层单位,但由于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缺乏与各教学及行政部门的有效沟通,下达的资金预算经常无法满足教学及行政部门的需要,并且缺乏严格的控制支出措施。同时,很多高校当前预算的编制方法实质上仍然采用“基数加因素”法,并未真正采用“零基预算”和“绩效预算”等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

(三)预算执行力度不够

目前许多高校的预算管理还不是很完善,执行的随意性很大,缺乏严格的监督制度,经常出现预算经费指标的串用,使得预算执行出现赤字,造成许多资金得不到监控。同时,资金的收支随意性大,缺乏统一的筹划和控制,事前监督不严,事中控制不力,事后审计监督不及时,导致资金使用混乱,资金的流向与控制完全脱节,不利于考核预算执行情况。

(四)预算考核评价弱化

大多数高校没有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考核、评价功能,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也主要监督各预算单位编制和执行预算的规范性,对资金使用的效益性和社会效果的关注不够,各高校部门预算编制方法仍是“投入型预算”,重心放在争取预算拨款,年度支出预算并没有围绕绩效评价,也没有结合高校各层次、各环节、各部门的责任主体对高校预算进行全过程监督,对绩效的评价、奖惩、全部资源的配置以及预算管理也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预算管理工作绩效与高校内部各学院的考核和奖惩脱节。

二、高校绩效预算管理实施的必要性

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人才、从事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提供服务,这些需要通过创新性活动对高校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所有这些都需要充裕的资金支持,这就决定了高校需要考虑资金使用效益,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合理使用不仅体现的是效率,更要体现其有效性,这就是绩效。我国高校预算管理实施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预算外资金等一系列预算制度改革措施后,实现了预算内、外资金的统一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预算的透明度和规范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未从根本上改变“投入式”预算管理体制,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因此,高校绩效预算必须结合绩效来确定预算资金分配,将各部门本年度的预算资金与其上年度资金使用效益相比较,绩效考核的结果可以作为预算部门增减预算的主要依据。预算绩效管理要求将总体目标进行细化和分解,形成各部门的具体目标,实行目标管理,这就促使高校必须实施精细化预算管理,并且保证科学合理,增强预算管理的水平。

三、高校绩效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高校绩效预算管理体系的思路

为了改变传统高校预算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就必须加强对预算的约束力,积极推行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实现绩效与预算的有机结合,即建立以资金效益为理论基础,组建绩效预算管理组织机构,通过详细的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进行部门预算和目标管理,对预算执行过程的全程监控,通过畅通的信息反馈机制,构建绩效评价体系的预算管理运行模式(如图1)。

(二)高校绩效预算管理体系的基本模式

1.实施具体步骤。首先,根据学校的长远规划目标,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确定学校当年预算管理的总体目标,这项工作可由预算委员会完成。其次。把总体目标进行细化和分解,形成各部门的具体目标,再根据部门目标编制出部门预算。随着高校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的提出,预算的编制可以采用滚动预算。再次,建立完善的绩效指标体系,制定确实有效的绩效目标。高校战略规划中的长期宏观目标可分解细化为短期微观的绩效目标,而预算就是实现绩效目标的资源配置工具。预算和绩效目标之间由绩效指标建立联系,预算通过绩效指标的计算衡量是否达到目标,绩效目标通过绩效指标的计算对预算方案的执行结果进行反馈。具体的绩效反馈可根据中期和年度的绩效评估结果,由教学及行政等各部门以正式的书面报告向预算管理层反馈。

2.完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应该运用财务指标及非财务指标,通过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分两个层面确立预算绩效指标。一是用货币计量的确认绩效;二是反映具体事务消耗的资源。效率、效果、成绩如何,是高校任务、战略计划和工作内容的应达目标。

3.建立管理系统。首先,建立科学、完整、有效的绩效预算管理系统,可通过建立预算委员会来实现。该委员会可由主管财务的副校长、财务处、审计、纪委、教务等各部门的人员组成,把预算与高校的发展战略很好的结合起来,并对每个部门的权责进行有效控制和分配。其次,通过预算执行将预算目标变成现实,通过预算监督来了解预算执行的进度和结果,从而分析其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总体目标的实现。信息分析主要是分析绩效情况,确定和分析差异,找出差异形成的原因;监督评价则是通过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以保证绩效预算管理体系中传递的数据真实完整。最后,管理系统还应保障预算信息处理的及时、完整、正确和提供便于解读和利用的预算信息(如图2)。

(三)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指标体系设计

由于高校绩效预算管理的重点在于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因此,按照评价指标的确定原则,所构建的绩效预算评价指标应该涵盖教学、科研、财务、社会等内容,形成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诸多因素构成的集合系统。具体包括:第一,业务绩效预算评价指标。由教学工作情况、科研工作情况和学生工作情况组成。第二,财务绩效预算评价指标。由财务管理情况、预算执行情况、事业支出结构、组织创收能力和偿债能力组成。第三,社会绩效预算评价指标。由学校声誉、毕业生就业情况、社会捐赠和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情况组成。该集合系统反映了绩效的各种单一指标纳入到一个有机的相互制约的系统之中,全方位分层次对绩效进行比较分析;该体系根据指标性质和要达到的目标,将目标评价指标又分为若干较小的观测点,并按各观测点间的相互关联影响及隶属关系,将各观测点按不同层次聚集集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模型,最终把系统分析归结为最低层(具体观测点)相对于最高层(总指标)的相对重要权值的确定和排序上。

四、总结

绩效预算就是把资源分配的增加与绩效的提高紧密结合,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预算为主线、部门为基础、绩效为核心的绩效预算管理模式。最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高校财务制度》要求明确绩效预算管理并进行绩效评价。在高校实施绩效预算能否成功,关键是能否建立以事业发展目标为导向、以项目成本为衡量、以业绩评估为核心的绩效预算体制和绩效考评机制,结合业务绩效预算评价、财务绩效预算评价和社会绩效预算评价,形成“绩效目标—绩效评价—绩效预算”相结合的预算绩效管理新机制,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高校预算决策、配置、使用水平等做出综合的评价。

(注: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校绩效预算管理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GL12)

篇7

本文主要阐述了煤炭企业基建时期的特征,包括工期紧、投资额度相对较大、周期比较长以及要求较高的安全质量等方面,根据上述特征,构建了施工效果比例付款法,以此把施工企业利益和项目质量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具体的应用实例进行阐述,探究了财务预算在煤炭企业基建阶段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

煤炭企业;基建期;财务预算

一、煤炭企业基建期间的重要特征分析

(一)投资额度相对较高煤炭行业是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劳动与资金密集型领域,不管是立井或者斜巷开采,均必须支付许多资金,投资额度高是该行业的一个明显特征,动辄几亿甚至数十亿元,投资数额非常巨大。

(二)周期相对较长该行业具有一定的特性,多数相关资源均埋于深层,大部分处于五十米之下,在平原有时候埋于五百米之下,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的制约,复杂的自然因素也使项目难度有所提高,因此,工程相对较长,尤其是对于立井开采的公司来说,一般需要三至六年的时间。

(三)工期紧为能够尽快投产、尽快取得效益,煤炭公司在基建投资过程中,要求的工期比较紧,希望能够尽快收入投资,获得收益。

(四)安全、质量要求高长期以来,安全问题是困扰该领域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当前煤矿各类事故时有发生,造成重大损失,使得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十分注重安全生产。矿井筹备之初,政府和安监机构就对安全和质量问题提出了严格要求,矿井建设者对安全的重视程度同样逐渐提升。

二、构建施工效果比例付款法

(一)基本思路把建设方强调的重点和考核进行相互融合,构建起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经常性地考核施工效果;然后把资金预算与考核结果进行统一结合,按照施工效果按比例做资金预算,同时将施工企业的现金流和施工效果指标相互衔接,根据后者确定其资金回收力度与利润水平,以进一步激发施工方的主动性,使其保证项目质量、进度以及安全,从而能够降低建设方的管理负担。

(二)选择考核指标,确定其权重第一,建设进度。对于基建项目,进度是建设方的第一要求。确保一个较“快”的进度,就能够使建设方尽快投产,尽快从中收益,令投资风险有所减小。因此,考核施工方的第一个指标是建设进度,按照这个方面的受关注程度,我们确定其权重是40%。第二,建设质量。尽管煤炭公司基建期在其存续期中占的比例相对较小,然而却属于公司发展好的前提条件,关系着公司的安全生产大局,所以,其同样属于非常关键的一个指标,确定其权重是30%。第三,安全施工。煤矿基建相关工程均分布于地下,风险大是显而易见。尤其是当前许多煤炭公司一味地追求利润,放松安全管理工作,导致安全事故发生,造成严重损失。为使施工公司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切实维护好广大员工的利益,将该项指标也放在重要位置,确定它的权重是25%。第四,文明施工。这个指标能够体现建设方的形象。通常情况下,煤炭公司基建项目均为地方重点项目,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所以,把这个指标当做其中之一,相对于前面的三个指标,其重要性明显减小,确定它的权重是5%。

(三)考核方式1.考核模型。2.指标说明及计算。上面的模型中,P用来指代施工效果的综合评价值,A、B、C、D依次用来指代上述四个指标的单项评价值。当四者都大于100%时,在这种情况下,P>100%。如果P=0,则表示施工方没有取得丝毫成绩,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不会对其付款。A、B、C、D四者的求解。具体以A为例进行阐述,A值为施工方现实进度和目标进度的比,要是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大于30%),则表示计划制定不科学、不合理,需要尽快进行修订。A值能够超过100%,然而超过的幅度必须加以限制,要不然将影响到B值。P值与资金预算的结合。一般的,管理严格的建设方均根据计划拨付资金,按月度、年度对建设计划进行分解,资金同样以此来进行拨付。P值大小反映了建设方对施工方资金预算金额的高低,其大于100%,则表示能够根据合同,以月度资金池为总量得到足额付款。

三、应用实例分析

(一)单月考核结果应用建设方需要定期(月度)考核施工方的上述四个指标,并且和月度资金预算分配进行挂钩,在建设方月度资金池总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根据考核结果来分配资金,这样,施工方如果想获得较高的付款,一定要赶进度、保质量。

(二)考核结果的两期连续应用为对单月考核结果不理想的情况进行补救,能够实行两期连续应用,也就是单月考核结果不高,然而第二个月的结果相对较高,这样能够把两个月进行结合。需注意的是至多连续两期考核,以此来刺激施工方连续提高积极性,使建设方的目标能够顺利完成。

(三)考核结果和资金分配通常建设方提前确定了自己的月度资金池总额,这样,用考核结果与总量相乘,则能够计算出应拨付给某一施工方的钱数。

(四)举例说明某个建设方总计有三个施工单位,三者依次是N1、N2、N3,当月结算数值依次是580、320、600万元,当月资金池总预算为1500万元,具体如表1所示。当月三者的A、B、C、D值已通过业主、施工方与监理的综合评定,根据表1中的“得分”以及相应的权重计算得到每一家单位的施工效果值,具体如表2所示。因每一家的P值不同,从大到小依次是N1、N2、N3,那么N1、N2依次根据P值乘以其结算金额,总金额减去前两者的数额即为N3本月的可分资金,以此来惩罚其较低的施工效果。

四、结束语

(一)把施工单位工程效果和其利益相挂钩,调动其积极性基建项目中,建设方与施工方两者的利益点不同。施工效果比例付款法的突出优势是能够为两者寻找一个利益平衡点,大体上与现代企业制度下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相当,摆脱了建设单位大量人为因素的制约,真正由后者的施工效果所决定,这样就改善并提高了后者的积极性,使其将精力用在施工之中。

(二)促使基建项目业主加强资金预算廉政建设尽管项目实施定期结算的方式,然而实际操作中非常易于因部分人的特殊要求而违规为施工单位提供资金支持,例如多付款等。该种模式把建设单位的资金预算和施工单位的具体施工效果相挂钩,所有环节都是透明的,因此肯定会降低建设单位的人为因素的干扰,同时还有效维护了施工单位的合法利益,有效避免了资金预算腐败问题,促使业主加强廉政建设。

参考文献:

[1]申卫东.矿山基建成本预算与管理[J].能源与节能,2015(1):56-57.

[2]赵少峰,姜忠慧.全面预算管理在基建矿井的实践[J].财经界,2011(18):101.

[3]邢志丹.煤矿企业基建期间财务预算管理应用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5(06):112-115.

[4]闫捷.煤矿生产技术管理与煤炭成本的关系及控制策略[J].技术与市场,2013(12):192-193.

[5]龚敏.论煤矿企业财务管理———以机制保稳健靠管理增效益[J].现代商贸工业,2010(21):210-211.

[6]马联合.浅谈煤矿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1(12X):106.

[7]泰珖.财务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9):149.

[8]赵鑫.浅析煤炭企业基建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会计,2013(20):61-62.

篇8

关键词:高等学校 财务预算 管理 问题 对策

一、前言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教育体制及经济体制的逐渐变化,高等学校的教育经费来源也开始从单一的上级主管部门拨款、财政拨款逐渐向以多形式、多渠道、以国家财政 拨款为主筹集教育经费的模式[1]。目前,高等学校的财务预算所关系到的资金额正在逐渐增长,因此,为了使高校的资金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合理分配及利用,必须对高校财务的预算及管理作进一步加强。

二、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一)预算执行比较随意,预算约束力薄弱

高校预算编制对其预算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当预算批复下达的时候,就说明预算管理工作已完全结束。根据相关资料可知,82%以上的高校都没有实行比较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及预算机制,这在很大程度对高校预算的管理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如某些财务工作人员随意调整或增加预算项目的资金数目,或随意改名资金的使用方向。如此一来,就会使财务预算失去其特有的权威性及严肃性,严重的还会使高校的资金使用混乱,条理不清,从而导致高校预算失去其应有的约束力[2]。

(二)预算缺乏有力的激励机制及绩效考核制度

一直以来,申请相关活动的预算经费时,很多高校都是只看重前期争预算、争项目、争经费,而对项目的过程及后期经费则很少进行相应的绩效考核或绩效评价。对相关项目没有进行有效的跟踪考核及管理,此外,也没有对其设定专门的监督或奖罚制度,这就很容易导致预算产生偏离现象,严重的还可能会导致的发生。

(三)预算管理意识薄弱及预算管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很多高校在预算管理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他们还没有认识到预算管理对学校工作的重要性[3]。学校的领导者对学校资金的预算管理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此外,学校内部缺乏财务方面的健全而完善的管理体制,预算申报程序出现诸多问题,科研、教学及管理部门对学校的财务预算没有达成正确的一致认识,以致学校财务预算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比较充分发挥。

三、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逐渐强化对预算执行过程的控制,不断细化预算执行结果

执行预算的过程中,为了能对预算的收支情况进行及时掌握,应对其进行定期追踪、分析并检查,并向相关部门反映预算的具体情况,当发现预算指标出现问题的时候,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以在最大程度上使预算收支保持平衡。

1、财务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严格监督预算收入及支出的执行情况,为了保证资金到位及时而足额,还应该严格监督承担收入的目标部门或院系的收入情况。财经纪律、预算金额以及财务制度都是支出预算需要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某些无预算或超预算的支出情况,财务部门都应该根据相关规定执行拒绝。

2、预算的执行者及被执行者都是学校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范围,因此学校内部审计部门应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4]。为了使学校预算管理的严肃性及权威性得到充分体现,学校的财务部门应该对预算执行进行严格而有效的考核,以使预算的控制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建立严格的预算绩效考核制度,逐渐完善预算管理方法

1、进一步细化指标控制,对每个项目的预算进行逐渐细化,并对中期检查及绩效评价作进一步增强,并综合评价每个项目的现状及年终决算中的“项目支出决算明细表”,以进一步确保保证指标控制的有效性。

2、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评价制度。为了在一定程度上跳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可把高校内部的考核及奖惩制度和预算的执行情况联系起来。

3、逐渐强化预算分析,对预算的执行进行有效监督。预算管理的后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内容包括预算数及支出数的比较、相关文字的评析说明以及相关因素的分析等。通过预算分析可对预算管理中的优势及不足作进一步的了解。

(三)逐渐增强高校对预算管理的认识,不断创新预算管理理念

1、推行比较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对学校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有着一定的优化作用,以使学校的预算管理得到进一步强化。此外,预算管理是学校财务部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程,因此,学校的各个部门都应该积极参与。

2、把绩效预算引入学校的财务预算管理中,以为支出项目的必要性及金额大小方面提供有效参考[5]。对学校的财务进行编制预算时,必须从学校的整体需要为出发点,在考虑学校事业发展及建设需要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财务支出能力。此外,还应该尽可能地侧重向科研及教学,在注重效益的同时也要保证重点,以使学校的资金得到充分发挥,并在最大程度上保证高等教育事业逐渐发展及不断壮大。

3、学校应建立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以有效保障学校财务的预算管理。预算管理的主要职责可包括预算的编制、组织相关部门、聘请相关专家或学者对项目进行审核指示,并对预算编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及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等。此外,还应该财务进行比较全面的预算,建立比较完善的激励及奖罚机制,以使财务预算得到有效执行。

四、结语

本文主要对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的常见问题进行简要论述,并针对此问题提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相关对策,以进一步促进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有效执行。

参考文献:

[1]高校预算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24(1):234―238

[2]高校预算编制及执行控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8):112―123

[3]中美高等学校预算管理比较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232―240

篇9

关键词:疾控中心 财务管理 会计核算体系

疾控中心的会计主要就是对资金的运动过程进行连续、系统以及全面的记录,对疾控中心执行国家预算的情况进行监督和反映。对会计的核算工作进行规范,能够有效的让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得到加强,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也能够得到一定的提升,同时还能够对疾控中心的职能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

一、我国疾控中心现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疾控中心现在的会计核算制度还不是很完整

因为疾控中心基本上都是靠政府部门的财政拨款,所以盈亏的意识比较淡薄,很多时候就会出现一种政府部门给多少钱,那么就做多少事的情况,依赖性比较的强。虽然很多疾控中心有各种财务管理的制度,但是这些管理制度很多时候都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大家在实际的工作当中都没有能够根据相关的制度来开展工作。因为会计核算制度不是很完善,所以很多疾控中心的会计核算都只是一种形式,那么在实际的财务核算过程当中就会造成很多的麻烦。

(二)在执行和预算的时候没有足够的约束力

首先疾控中心在对预算进行编制的时候没有能够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进行,这样就会对编制预算的准确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其次是有些疾控中心在使用资金的过程当中,没有严格的控制支出,这样就可能会造成比较严重的浪费以及超支的情况。第三是现在有些疾控中心并不能够真正的做到专款专用。

(三)在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并没有能够根据会计制度来完成

现在有些疾控中心在对会计业务进行处理的时候,有时候是根据事业单位的相关会计制度来进行,而在处理有些会计业务的时候却又按照企业单位的相关会计制度来进行。在对会计进行核算的时候,有时候会出现随意的编制会计科目。如果在处理会计业务的时候出现了不能够根据相关的会计制度来完成的话,那么疾控中心的会计信息可能就会出现虚假的情况。

(四)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当中,疾控中心的内控制度还不是很完善

有些疾控中心对于能够起到相互制约作用的财务监督制度现在还比较的缺乏,单位当中的出纳和会计都是同一个人在进行负责,没有按照相关的规范和要求进行移交,在对内部会计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没有起到很好的控制效果,这样就可能会出现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

二、对疾控中心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体系进行完善的措施分析

(一)监督管理工作应该要进一步的加强,这样疾控中心的资金使用效率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

首先疾控中心的预算应该要比较严格的去执行,在实施的过程当中应该要有计划和有步骤的去进行;其次会计的监督作用应该要有效的发挥出来;第三对于财务的执行情况以及财务的管理制度应该要实行公开化,这样才能够去更好的接受人们群众的监督。

(二)疾控中心应该加强单位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观念的转变

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中,财务工作主要就是负责报账、记账等工作,财务管理工作基本上还只是处于核算状态,而会计的监督职能却不能体现。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下,对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应该加强对财务管理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提高他们的财务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真正的把会计核算工作从核算型向着管理型进行转变,提高财务管理质量。

(三)疾控中心应该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

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应该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所以必须健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同时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认真贯彻执行,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符合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

(四)疾控中心应该认真贯彻执行会计预算体系,其发展趋势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强化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工程中,预算会计制度随着经济制度和相关财政管理制度的需要,会进行不断的修改,从而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制度体系。在国家财政不断变革的过程中,各单位资金的流向也产生了变化。如现今预算中的职工工资、货款或购买固定资产的资金不在直接由相关财政部门拨款,而是国库直接给员工发放工资、给供应商支付货款等。由于疾控中心为非盈利单位,与国外的非盈利组织相似,所以我国的预算会计体系应该向着国外相似的组织体系中先进的预算体系靠拢,从而提高财务管理能力。

(五)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对财务的相关报告体系进行一定的改革和完善

这样才能够很好的去满足那些需要使用的人们需要,报告的信息应该要能够很好的实现真实性、公开性以及完整性,这也是我国对疾控中心财务报告的原则和要求。现在疾控中心的财务报告体系还是采用的一种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的体系模式,这种财务报告模式的结构组成主要包括单位的财务报表、财务报表的附注以及单位收支情况的详细说明书。但是经过很多的实践之后发现,现在实行的这种财务报告体系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所以就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完善。

三、结束语

疾控中心全面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必须要做好会计核算工作,在具体的核算过程中,必须采用合适的方法与措施,使得会计核算工作能够保证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完成,促进其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体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21:187-188

[2]肖斌.浅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J]. 企业导报,2012,03:56-57

篇10

随着中国证券市场发展,2016年末我国A股上市公司市值达50.6万亿元,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财务报告为资本市场众多参与者的经济决策提供依据,内控规范等法律法规也要求企业从内部管理的角度提升??计核算、报告的准确性。

同时,大中型企业近年来广泛实施业务、财务一体化的ERP系统,使得企业的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紧密相连,流程自动处理程度获得提高,系统化在提高业务处理效率的同时也规范了业务记录过程,提高了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另外,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跨区域发展不可避免,但异地发展带来的财务分散处理成本高、不便于控制等新的困难,因此可以实现效率提升、成本节约和集中管控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在国内大型企业中逐渐应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是将企业大量基础财务核算业务从各基层企业个体中剥离出来,集中到一个全新的共享中心来完成。共享服务往往建立在流程标准化、业务处理系统化、信息系统网络化的基础之上,实现了业务处理的高效和自动化。

大型企业在基础会计业务共享化、业务处理高度系统化的环境下,面临新的挑战,企业管理者需要面对挑战,建立适应新的环境的会计核算质量管理体系,从而合理保证财务核算的准确性,本文拟从企业内部管理的视角,对此予以探讨,建立会计核算质量管理体系,帮助企业实现以上目标。

二、会计核算质量的挑战

基于系统化和财务共享服务的财务管理体系相较于传统的会计体系在信息处理的速度、准确率等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但也存在新的困难和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业务估计的可靠性

随着财务共享模式的实施,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尤其是异地的业务部门的联系紧密程度下降,而跨会计期间、未完事项的会计处理离不开业务部门的合理估计,如何不受部门自身利益的影响,做出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的业务估计,是实际会计工作中常常遇到的挑战。

(二)新业务的会计处理

在系统化的会计环境下,日常业务已在系统实施过程中将业务流程标准化和自动化,诸如开票收款、收货付款等这类日常业务即使增加数量级,系统也能自动化地应对,但当一项新的业务出现时,或者新的准则颁布时,原有系统无法处理,都需要重新讨论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案,如何在业务源头识别新业务并参与其中建立新流程。

(三)系统间数据不匹配

企业在实施信息系统建设时不仅会设立ERP系统作为核心业务处理系统,也会设立和供应商、客户接口的专用系统,同时企业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往往也不在ERP系统中,如此就存在多通道信息交换,这些交互环节需要特别的监控,避免信息交互差错。

三、会计核算质量管理对策

基于财务共享服务的模式下,日常交易已经极大地流程化和自动化,处理效率高,差错率得到较好控制,但针对以上提到的几种风险,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相关研究还是集中在宏观方面,侧重于法律法规建设、内部会计制度、会计人员独立性及提高监管者素质。[1]微观方面,胡嘉提出的会计工厂模式下质量管理体系侧重于通过人员、生产要素和流程三方面构建会计核算质量管理系统。[2]同时,关于审计质量管理的研究较多,本文参考中南大学刘爱东教授提出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从企业文化层、组织管理层、业务流程控制层及人力资源管理层等四个方面来构建基于共享服务的会计质量管理体系[3]

(一)企业文化层

基于持续经营的前提,合规、诚信经营是现代企业立足之本,在财务领域合规和诚信也同样适用,不做假账是为会计职业的职业道德底线,建立合规、高效和价值创造的财务管理文化。

(二)组织管理层

在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方面,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责任应清晰定义。业务部门应负责其职责内的业务真实性、合规及经济性,相关业务确认在ERP系统中记录并用于后续财务处理过程,财务部门基于业务部门的估计完成相关的会计处理。

2.财务内部分工。由于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日常交易由共享中心来完成,各业务财务人员更专注于业务控制,会同会计部门共同确定对应专业领域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业务财务人员往往完成业务部门未收料的资产、服务费用等会计事项的预提,由于和业务部门更紧密的合作,对业务有深入理解,相关工作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同时,购、销、产等日常交易过程的记录则交由会计共享服务中心来完成并负责监控,会计共享中心有责任确定各项新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随着企业规模扩展,基于业务复杂程度,会计部门还可以设置技术会计岗位,专门负责会计方法研究,参与新业务会计处理方法讨论,以及给各业务财务提供会计技术咨询,并和股东方及外部审计人员及时沟通重大会计事项的处理决定并取得一致意见。

(三)业务流程控制层

通过特定的会计程序,在不同阶段对业务进行不同的侧重管理。

1.日常业务监控。随着越来越多的业务由信息系统基于设定的程序自动完成,但一项业务往往涉及两个或多个信息系统,企业应建立针对这些系统间交易的日常监控程序。如收款业务,往往通过银企直连系统传输到ERP系统中,在ERP系统中集中控制信用额度并继续后续销售业

务,一般可以建立每天收款数额在银企直连系统和ERP系统的人工总额监控,把传统会计工作的每笔交易记录转换为对交易总金额的监管,侧重于关注因系统不稳定、业务场景变化等造成的偶发差错。

2.新业务监控。会计部门的技术会计岗位和内控人员在新业务的早期即介入业务处理的讨论,一方面从流程控制角度确定新业务的流程设计,另一方面从会计准则角度探讨业务的会计影响,帮助选择合适会计政策,同时满足业务管理需要。建立潜在事项清单,会计期末逐项评估进展及相关会计处理。

3.结账控制。除了制订详细的结账步骤并由各步骤负责人确认相关事项已复核完成外,建立差异分析制度,确保结账过程准确无误。所谓差异分析是基于企业编制X+Y滚动预测中结账月的预测财务结果和实际结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利??影响因素(销量、价格、成本等)的预测和实际之间的差异及其利润影响,从而找出利润变动的业务原因并判断合理性。如果实际利润中有较大差异无法合理解释,则可能是结账中某个环节出现了差错,都需要在结账完成前逐一比对分析并排除差错,从而保证结账正确。

4.期后复核。建立科目对账制度,管理资产负债表科目的余额确当性。对账是指在特定时点评估会计科目余额有效性、正确性、完整性和适当性的书面流程,一般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各科目账面余额和相应的支持文件金额是否一致来评估会计科目余额的有效性、正确性、完整性和适当性,并能及时发现对账差异,并对对账差异进行分析,同时制定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案,及时上报,差异决策对应的管理人员批准差异处理方案,并在当期或后续期间予以解决的一套流程。

(四)人力资源管理层

基于系统化、共享服务式的财务部门的人力资源需求向高低两个方向发展。基础层面的业务操作类人员的需求随系统化带来的自动化率提升而有所下降,另一方面,专业财务人员则向更加业务导向的财务控制职能方向转变,以及相应精通会计准则、懂得信息系统建设的财务和信息系统复合人才的需求。业务需求的这些变化,导致企业需要一方面推进新人才引进,另一方面加强现有人力资源的转向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