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方式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2: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内部审计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内部审计方式

篇1

【关键词】内部审计;价值增值;内部审计增值方式

一、内部审计含义及其发展

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建立的,以服务本组织内部管理部门为职责,对组织内部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的内部机构。具体内容包括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和组织经验管理的有效性等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2011年1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颁布了新版《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其中,对内部审计这一概念进行了新的诠释。在新定义中,明确“内部审计的终极目标是为组织增加价值”。随着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不断深化,其作为组织内部的一个重要的监管部门,从最初的仅仅以防弊纠错为主要目标,到现在以增加组织价值为宗旨来为组织提供服务。

二、当前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水平较低,发展不够完善

1983年,我国建立了内部审计制度,随之组织内部也纷纷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我国内部审计已经走过三十多个年头。但纵观这几十年的发展,与企业飞速发展相反的是企业内部审计从总体上看仍旧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的阶段,这与我国企业的实际发展水平是及其不相称的,更甚者会制约企业的发展。同时,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仍存在委托关系混乱,国有企业产权关系不清晰和所有者缺位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致使我国内部审计还是以传统的合规性审计为主,兼有少量效益性审计,但增值型内部审计在很多企业仍属于空中楼阁。

(二)从企业内部来看,管理当局对内部审计缺乏重视

内部审计其目标的实现程度及职能的实施效果,除了内部审计人员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质量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管理当局对审计成果的重视程度和利用程度。但现今,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管理层仍对内部审计部门缺乏足够重视,认为内部审计部门只是一个摆设或认为其职能仅仅是检查经济问题和防止内部腐败。由于高层的这种“消极”情绪,造成内部审计没有用武之地,其为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职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三)从内部审计本身来看,内部审计的职能难以有效发挥

内部审计发展到现阶段,内部审计已经发展成为企业价值的增加者。其增加价值最主要的方式就是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内部审计对其自身的职能定位不明确,这造成了内部审计人员将工作重点仅仅放在了较低层次的检查监督上,而未以企业的整体情况为基础,把企业的管理决策和防范重大风险纳入审计范围,同时内部审计的咨询职能也并未有效的发挥。这造成企业内部审计资源的极大浪费。这一情形不仅是严重制约内部审计发展的“瓶颈”,更有可能成为威胁组织内部审计生存的“致命因素”。同时内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强,风险意识较弱,但又不注重业务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内部审计的方法、手段相对滞后,种种情况制约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我国内部审计的增值方式

(一)适应新时期变化,为内部审计的发展创造条件

在国内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新型的经济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要积极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强加国家方面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立法,建立合理有效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管理体制法规,规范企业内部审计信息披露程序。同时各个行业内部也应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同时结合国家内部审计准则,建立健全本组织内部审计工作规章制度和内部审计控制制度。为内部审计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也有利于其增值能力的发挥。

(二)提高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

内部审计工作的目标是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最终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所以内部审计工作不应只局限于财务领域,而应扩展的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管理层不能仍旧持有“内审只是查账”的这种想法,或者因为其与审计工作中的利益、观念冲突,对内部审计有“歧视”。管理层要积极转变观念,保持客观独立的立场来对待内部审计工作。要树立内部审计是帮助企业合规合理地履行经济责任并增加企业价值的有效手段的观念。独立高效的内部审计不仅能够帮助管理层发现其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风险,还能通过风险防范的手段降低其对企业生存发展的危害程度,最终维护企业健康发展的积极趋势,增加组织与自身价值。

(三)提升内部审计部门的业务水平,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内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同时也是一种高层次综合性的经济监督工作,其对内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要求很高。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来说,必须尽快适应社会大环境的新变化,提高职业灵敏度。要通过加强日常学习和工作,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能力和水平;坚持独立客观的工作原则,树立优良的职业道德观念;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同时,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也应积极有效的利用计算机信息和网络来不断更新内部审计的方式方法。

(四)在不同领域积极开展内部审计增值活动

内部审计可以从以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这三个领域开展增值活动,以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管理服务。在内部控制中开展内部审计增值活动,就是要积极协助本企业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时刻关注控制环境的变化,观察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状况,及时发现内部控制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在公司治理中开展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内部审计人员积极与董事会沟通并使其及时了解企业内部相关情况并据此采取相应的措施督促管理层积极履行其受托责任,缓解冲突,提高经营管理绩效,增加企业价值。在风险管理中开展内部审计增值活动主要是对风险进行把控,把风险可能对组织造成的不良影响减至最低程度。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使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实现企业的经营活动目标、减少甚至防止企业的损失,最终增加企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凤华.《内部管理审计增值功能探微———基于价值链理论视角》,《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年.

[2]廖洪,余玉苗.《审计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

篇2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审计 价值提升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价值提升方式

(一)对事业单位风险管理进行评价和改善

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实施内部控制具有显著优势:相比较于其他部门,内部审计对独立性更加关注,立足于单位整体对风险进行全面而客观的把握,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有效应对和控制风险的对策;相比较于外部审计而言,可以立足于单位实际情况及现实需求,对风险进行更加积极主动的识别与分析,提出科学可行的应对方案;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还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点,其以事业单位全部经济活动为审查对象,所以能够更加全面的对事业单位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和把控;经常性及及时性也是内部审计的突出特点,可以及时对所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审计,实现对风险的有效防范。

(二)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和改善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实现依赖于特定的控制环境,而控制环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此过程中,之前已经构建起的完善且有效的内部控制会逐渐无法应对新出现的问题;再加上关于内部控制的认识日益深入,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总结问题及不足,及时采取弥补措施,促进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对于内部审计人员而言,采取此种评价方式,在确保内部审计成本不断降低的前提下,准确性及实效性都会明显提升,从这一角度分析,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充当内部控制健全有效的重要评价维护者角色。

(三)对事业单位管理过程进行评价和改善

在全面开展审计活动的同时,应对现行制度及管理措施进行全面审核,对其中所存在的不足要尽快进行改进,确保管理措施、预算及计划顺利实施,管理方式不断优化,组织战略与行动计划相协调,为组织价值的进一步提升创造便利条件。

(四)依据风险管理需求实施内部审计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要严格以风险管理的具体要求为依据,即在经营、风险、控制、监督的过程中将内部审计监控效果充分有效发挥出来,换言之,在开展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首要工作就是从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及现实需求出发,制定风险控制及管理目标,对决策信息、情况及风险信息等进行全面收集及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对待审项目风险进行评价,并制定科学可行的内部审计风险控制对策,采取计划、实施、检查以及行动步骤及方式,开展针对事业单位管理层、业务管理层以及业务执行层的审计工作。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价值提升保障措施

(一)积极转变观念

传统的内部审计是在国家审计机关的组织与推动下实施的,然而这种将内部审计作为国家审计基础的做法没有明确区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的目标,会对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造成限制性影响。

事业单位要与时俱进,结合实际情况,积极转变观念,彻底摒弃内部审计是国家审计基础的传统思想,明确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定位:即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是其内部的可以提升自身价值的一项管理职能,确保内部审计对于事业单位的价值得以切实发挥;与此同时,内部审计人员所履行的职责应当与所获取的经济利益保持相协调,充分调动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确保内部审计工作切实履行到位。

(二)实现审计真正内部化

为尽可能扩大内部审计范围,确保内部审计工作客观公正的开展,内部审计作用有效发挥,必须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这也是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内部化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实现真正的内部化,是确保内部审计工作及时性、经常性以及针对性的重要前提,是内部审计自身价值得以充分展示的保障。在此需要格外强调的是把控好内部审计的独立化程度,内部审计不同于外部审计,因此其独立性程度并非越高越好,否则将会适得其反,导致内部审计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三)提升审计人员素质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应立足于事业单位全局利益,树立并时刻保持法制意识及规则意识,公正、客观、诚实、守信,注重日常积累,增加有关会计、审计、管理以及经济领域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储备,熟悉内部控制规律。充分利用当前内部审计人才市场竞争压力,招聘高素质优秀内部审计专业人才,并积极引导其在工作实践中注意积累与自我提升;积极组织针对于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讲座等有助于提升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能力及素质的活动,设置奖惩措施,增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吸引力;同时还要注意合理配备与委派内部审计人员,确保从事各项审计事务的审计人员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足够的业务素质以及工作能力。

(四)对内部审计予以有效利用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独立开展、效用充分发挥以及维护内部审计权威性的重要保障就是事业单位高层管理人员予以足够的关注并给予应有的支持,否则借助直接方式提升内部审计价值的难度相当大;另一方面,事业单位管理层人员也要积极配合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所提出的意见与建议,要进行客观综合的考量,对于有价值的要予以采纳,积极主动的向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咨询,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所提供的资料要充分利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通过间接方式促进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价值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宇.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J].商业经济. 2012(06)

[2]敖云良.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几点思考[N].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1(03)

篇3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成本控制意识 

长时间以来,大部分事业单位都没有把核算成本规划到财务管理中,一般单位都是采取粗放式管理方式,没有完善的成本控制意识,不会主动进行成本控制。同样事业单位内部也缺少控制成本的意识,不能很好地结合支出与投入之间的关系,审计工作往往仅仅是注重效益而忽略效率和审计成本,从而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二)成本预算管理缺乏系统性 

在单位审计部门中,成本控制预算是其中的主要部分,但是成本预算还没有实际意义上的系统性,存在操作不规范、不安全等问题。现阶段,还没有单独的计算审计成本,仅仅只是利用审计部门的经费来核算内部的支出费用,没有明确地把成本管理归纳到审计配合成本中,导致占用了大量审计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把审计成本转移到审计单位,从而导致审计成本管理不完善,预算过程中出现很大问题。此外,成本预算还与审计项目出现脱离现象,没有把外包成本归入到成本预算中,导致人员没有积极的态度,从而提高了审计的成本。 

(三)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大部分审计部门都没有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没有考核标准,考核仅仅限于形式上。一般只是重视完成项目的数量,而忽略了审计的成本和效率。在薪资方面,一般都与职称关联,没有考虑实际的经济效益。没有完善的考核机制,因此导致极易出现成本浪费,不能有效地发挥审计人员的主动性,从而增加审计成本。 

(四)资源不足和闲置的情况严重 

第一,在审计工作进行过程中,没有投入足够的资源,主要包括人员、资金以及时间的不足。第二,没有有效审核工作量和可使用的资源,在审计过程中,一般都是遵循多就多配、少就少配的原则,极易出现时间和任务不符的问题,导致资源闲置问题非常严重。此外,还存在着调度不均匀、审计不彻底的问题,导致审计成本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增加了审计成本。 

(五)审计方式比较落后 

有效的实施审计是保障顺利完成审计目标的主要手段。但是,在实际的审计过程中,由于程序比较僵硬和繁琐,非常容易出问题。一般情况下审计成本越高审计过程越繁琐。现阶段的审计方式还是比较落后的,使用的还是逐笔检查,没有合理使用分析复核。由于审计方式落后,导致审计效率比较低。 

(六)审计人员的素质过低 

现阶段,我国审计管理人员的选择标准和方式还不是很完善,不能科学的进行选拔,一般的选择审计人员,还是以经验为主要方式,着重在会计中进行选择,具有一定随意性,认为只有不断接近审计工作才可以做好工作,从而导致了审计人员缺乏一定的审计技能,水平不高,浪费时间比较多,从而降低了审计效率。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提高审计效率的对策 

(一)完善审计管理机制,降低审计成本 

第一,优化审计工作,整合审计资源。审计资源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审计成本的情况。控制审计成本的主要手段就是结合审计对象和审计力量,合理的管理和组织。在审计工作中可以通过明确审计的目的,突出审计重点;保持审计专业优势,利用科学的方式调整审计的力量,形成有机的整体,从而减少审计成本。 

第二,建立奖励约束机制。奖励和约束机制是保障审计有效运行的手段。事业单位,应该依据具体实际情况,合理使用奖励与约束两种力量,完全发挥审计人员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第三,编制科学审计计划。在编制审计计划的时候应该具有选择性,要选择重点部门、重点领域、重点事项来开展工作,还要合理选择能够有效提高宣传效果、扩大影响以及提高效率的项目进行审计工作,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支出。 

第四,培养人才,提高素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也会对审计的资金和时间造成影响。想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就必须提高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虽然会增加成本,但是会提高审计的效果和效率,从而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二)控制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第一,控制审计程序,改变审计方式。影响审计成本的直接原因就是审计程序。在审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审计的重要性评估、分析性复核以及内部控制评审等先进  [h: 0px" />

第二,优化审计资源组合。审计工作,与需要审计项目的复杂度、审计规模、审计有效程度等有着很大关系。应该不断增加对审计对象和项目的了解和深入,选择符合要求的审计人员,匹配符合审计要求的审计资源,有机融合人员、资金和物资,从而降低审计成本。 

第三,审计调查和审计有机结合。掌握审计调查的作用,审计调查拥有时间短、程序灵活、形式多样、掌握情况多以及耗费精力少等优点,一旦出现审计力量不足的情况,需要增加审计调查力度,对审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在不影响质量的情况下,可以节约一定的审计成本。

(三)增强预算管理,控制支出规模 

第一,增加预算控制,限制审计规模。预算实际上是一种有效地控制手法,可以降低支出的费用。对于事业单位,审计预算实际上就是依据规定时间内审计的难度和数量来进行预测,把审计支出控制在预算范围内,此时就需要事业单位合理实施审计预算控制,依据实际审计的人员、时间、工作量来衡量审计成本。此外,也应该把审计外包项目归算到审计成本中。在制定审计计划的时候,做好审计预算工作,以此当做控制成本的依据。除此之外,可以依据审计的实际经验,来科学的进行审计预算,对项目的类型、性质、规模进行预算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因素的影响,确保预算结果的科学性和计划性。 

第二,改变以往的预算管理模式,实施分项控制。现阶段的事业单位,基本上还是财务部门作为总管部门来进行审计的预算管理,但是财务部门没有实际掌控审计具体的运行情况,使得预算控制效果不高。因此,就必须找到最合适的预算控制方式,也就是说可以把审计预算分离出来,让审计预算作为单独的项目,然后使用合理的方式进行成本控制。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预算成本一般都是由财务部门管理和监督,单项审计预算实际上是一种平行控制,也就是说需要审计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控制,增加适当的奖惩方式,从而降低了财务部门控制审计成本的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审计部门控制成本的有效性和主动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成本控制又是审计工作的重点。现阶段,由于成本管理方式、思想意识以及控制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影响,使得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成本控制不是很理想,导致了效益低、效率低的问题。因此,事业单位需要不断挖掘审计成本控制的内涵,合理优化审计管理体系、控制成本等,从而有效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丁园园.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成本控制与效率研究[J].现代商业,2010,(21):219-220. 

[2]徐明林.如何提高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成本控制与效率[J].新财经(理论版),2012,(2):211,213. 

[3]杨海涛.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中的成本控制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4):177. 

[4]张立华.试论单位内部审计的成本控制与效率提高方法[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3  [h: 0px" />

[5]王红艳.论事业单位成本控制[J].管理观察,2013,(11):135-136. 

[6]田园,郝向莉,钱巧等.刍议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成本控制路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3,(1):150. 

篇4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原因;防范措施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是对企业管理进行规范的调整的重要工作,审计工作会产生大量的对企业发展的客观意见,对公司经营制度的调整有重要意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运行质量,近而促进企业的发展。与外部审计机构的工作人员相比,企业内部的升级人员专业性较弱,所以在对审计风险进行调控时的困难性较大,因此要求审计人员提高职业能力水平,抱着严谨的工作态度严格执行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各项要求,这样有利于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降低。

1 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内部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弊端和漏洞,而内部审计人员认为财务报告是合法、公允以及经营管理是健全有效的,并因此提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就其风险问题的产生而言,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1 客观原因

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其工作职能的性质和地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风险存在的必然性,这是导致在企业内部开展审计工作存在一定风险的客观原因之一。

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是根据会计工作的结果来开展审计工作,因此会计工作和审计工作都是企业内部审计的组成部分,但由于质量部分工作都在实践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给其工作效率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风险。在开展会计工作时,其信息的记录工作是在经济业务开展之后执行的,所以在时间和准确性上存在着一些差异;另外,审计工作又是在会计工作所形成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实践方面又较会计工作滞后了一个阶段,这种巨大的时间差异性使得内部审计的风险随之产生。所以,会计和审计这两项工作执行的时间差异是造成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又一客观原因。

企业内部执行审计工作的部门是一个包含于整体企业结构之内的职能部门,地位较为特殊,其主要的职能责任就是对企业内部的工作进行审核,然后根据具体的检查结构为企业制定相应的修改意见,一切工作都是为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为企业提出更好的发展建议、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而进行的。因此,要对公司能不一切需要开展审计工作的项目进行审查和估计,基本不能实现对项目的挑选,在审计项目选取上具有很强的被动性,这就造成其审计质量和效果的降低,与采用外部审计中介的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方式产生的工作效果具有很大的差异。这也是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时易风险性增加客观原因之一。

1.2 主观原因

造成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种,主观原因也是造成其风险性增加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的企业在通过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审计时需要承担很大风险,因为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专业性较外部审计机构而言相对较弱,在工作方法和技术能力方面相对落后,在工作执行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工作效率不高,进而导致企业内部设计风险的形成,这是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之一。

另外,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高低不一也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主观原因,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与外部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距使得内部审计的风险进一步扩大。

2 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2.1 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科学化管理

科学化管理是所有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完善和加强企业的科学化管理尤其是风险管理是所有企业建立规范的经营制度,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作为风险管理的再管理,如果也能把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做到科学化管理,那么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内部审计风险,能够促进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1)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行业自律机制

我国内部审计协会是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行业自律组织,它能为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指导并予以评价。所以我们内部审计协会应大力推进和传播内部审计信息和国际先进惯例,致力于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行业自律机制,提升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打开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新局面。

(2)建立企业内部审计控制制度,加强内部审计风险评估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要建立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审计底稿和审计报告等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科学严密的审计计划和方案,编制审计工作程序和相关内部审计项目的审计工作流程,充分评估审计风险。未来的内部审计事业是建立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整个企业管理系统进行分析评估,保证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财务信息的及时准确、经济活动的合规合法,为此应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控制制度,加强内部审计风险评估,增强审计责任感,充分重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是企业内部审计科学化管理的方针政策。

2.2 企业内部审计队伍的科学化管理

(1)加强企业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队伍建设,首先要确保引进的内部审计人员必须通过相关审计专业考试,持证上岗,这样严格的内部审计执业资格制度,提供了一个具有审计工作能力的内部审计人才平台。其次,根据内部审计工作任务,及时增添配备相关审计人员,为节约成本,也可以聘用兼职审计人员,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加强企业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和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2)提升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审计人才,促使审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内部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首先要加大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高度重视后续教育。只有内部审计人员及时了解国家政策更新变化,掌握新的专业技能和审计方法,及时运用现在审计技术更好的完成审计工作任务,这样才能有效降低内部审计风险。其次,要加大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多元化培训内容,通过专业培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能加强不同企业间内部审计人员的交流,增强他们的职业谨慎性以及职业道德教育,促使内部审计人员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结束语

审计工作是一项客观性极强的工作环节,对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审计风险对公司的管理和改革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所以,要时刻确保审计工作的客观性和严谨性,尽量减少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但是审计工作中风险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因此,一定要仔细分析产生风险的原因,认真分析企业内部审计的特征,最大程度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水平,为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理;防范;措施

引言

企业内部审计能够有效降低企业运营风险,对企业内部资金起到监督和控制作用,并且还能够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宝贵的参考意见。而随着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普及,有些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流于表面形式,并没有将审计工作落实到位,使审计工作本身存在一定风险,严重阻碍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了有效降低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必须对相关的审计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综合的管理,并且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采取针对性措施防范审计风险,保证企业运行的健康、安全、可靠,确保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1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管理对策

1.1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要想加强对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管理,就必须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以此对审计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首先,加强法制建设,利用法律保障企业法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管职能。法人治理结构可以由企业中的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和总经理等主要领导层组成,直接对内部审计工作行使管理的权利。为了进一步保障内部审计的安全、可靠,最好可以在董事会下设置专门负责审计风险管理的委员会,提高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运营中的地位。此外,还可以指派优秀的内部审计人员担任监事,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公平、公正[1]。其次,内部审计工作本身是对企业的经营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目的是为了使企业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而在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风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因此,企业要想控制内部审计风险,最根本的还是要建立健全、完善、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保证对机构内部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进而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更好地开展。

1.2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首先,要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工作本身的目的是降低企业运营风险,保障企业的运营秩序,因而,要尽可能杜绝内部审计工作本身存在的风险,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发展中,内部审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部门,企业内部要树立审计部门的权威,这样也有助于加强审计工作者的风险管理意识。其次,为了更好地对内部审计风险进行管理,内部审计人员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手段,增加与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可以通过对风险评估结果的适时公布,使各职能部门对风险的具体情况有所了解,进而再对各自部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对比,形成全体人员对审计风险的全面管理。最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责任主体是审计工作人员,因而要想从根本上杜绝审计风险的发生,最终要的还是要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了能够调动审计人员工作热情,提高审计人员责任心,企业应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从侧面对审计风险进行管理。

1.3建立规范、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

当前,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以监督为目的的市场大环境。为了适应市场环境的要求,企业内部应该建立规范、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主要由董事会、管理部门来进行多层次的分工合作,利用市场监督体系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有效的约束。企业的经营管理本身而言就是一个具有风险的过程,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破产、重组、兼并等市场行为,在此过程中无法避免风险的出现,但是为了尽可能降低内部审计风险,企业必须保持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保证内部审计体系的稳定,杜绝出现因某个个体因素而引起的主体差错,同时,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处理好管理层与股东之间关系的方式,从而达到稳固自身地位的目的。

2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

2.1运用先进的内部审计方法

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为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更加高科技的作案手段。对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而言,在财务方面的作弊手段越来越隐蔽。基于此,我们必须运用更加先进的内部审计方法,才能有效杜绝审计风险的发生。比如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中应用的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这种审计模式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把企业经营环境纳入到审计中,在其中寻找潜在风险因素,将有限的审计资源放大到企业整个运行过程中,进而起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2]。总之,在审计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审计工作人员要不断创新审计方法,建立更加科学、规范、先进的审计新模式,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审计工作,进而使审计风险大大降低。

2.2将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结合起来

与内部审计相对应的还有外部审计,而外部审计中就包括社会审计。企业的内部审计本身存在一些弊端,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的小环境,不能全面、综合的考虑审计工作本质问题,因而在审计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而社会审计则不会受到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同时可以利用更多的资源,还有更加专业化的审计方法完成审计工作,对企业内部审计起到补充和完善的作用,进而还对内部审计存在的风险起到防范作用。因此,科学、合理地将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结合起来,是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途径之一。而实际上,将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进行结合也就是企业将一部门内部审计工作分包给社会审计的一种审计方法。它的本质就是利用外部资源对企业的内部管理部门进行适当的分工,利用外部专业化的资源来辅助内部管理资源,进而将资源进行整合以达到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目的。这种审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并且借助外部专业化的审计资源可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降低由于内部审计不严谨而造成的审计成本的损失,并且有助于促进内部审计人员创新审计手段,改掉墨守成规的审计习惯,这对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的帮助。

2.3严格执行三级复核制

现行审计准则规定三级复核制度,即审计组复核、审计组所在部门以及审计机关内部复核机构或者专职复审人员的复核。因此,要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必须严格执行复审准则规定的三级复核制,尤其要强化前两级复核制度。第一,审计组在编制审计报告之前,审计组组长应对审计证据进行认真的复核,并提出修改或进行完善取证的意见或建议,使审计证据符合合法性、充分性和相关性的要求[3]。第二,审计组所在部门应严格把好第二关,除了对审计工作底稿、审计组长提出意见、建议进行复核之外,主要是对审计组编制的审计报告中,审计事实是否清楚,对审计发现问题定性是否准确,审计评价、审计建议是否适当等提出修改意见,不能将复核流于形式。

3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企业内部审计效应,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就必须加强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管理,并且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内部审计风险进行防范。首先,通过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建立规范、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来对内部审计风险进行管理;其次,运用先进的内部审计方法,将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结合起来,严格执行三级复审制度对内部审计风险进行防范。在未来的工作中,审计人员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切实提高内部审计管理水平,探索出更完善的内部审计防范措施,从而促进内部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保障企业持续稳定的运营。

参考文献

[1]杜鹏远.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研究[J].财会通讯,2011,03:58-60.

[2]常士琴.浅谈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防范措施[J].品牌,2014,07:51+53.

篇6

一、公路内部审计风险的概念

内部审计主要是对企业自身的内部监督、监管、评价等实施的一种控制手段。具有比较特别的控制形态和控制方式,也要求高校的配合。公路部门要通过有效的内部审计的手段进行监督、控制和规避风险,提高公路的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在公路的建设过程中,要全面的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风险意识,对风险的预见性和可控型做相应的把握。要根据公路审计方面的相关规定去分析公路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和相关的预防措施。提高审计人员的管理素质,使公路行业的内部审计活动进行的更加科学,减少风险的存在。

二、公路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内审的机构模式建立不够合理、科学

公路企业在全面建成和施行运营阶段存在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公路内部审计机构建立的不科学性、不合理性。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的内设机构,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本单位实现经营目标服务。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没有完全展现出来,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的一些利益方面的限制。内部审计的组织形式也反映出其独立性的弱化:有的单位把审计机构设在财会部门中;有的单位由分管钱财物资金及账目的人员兼任审计岗;有的单位领导既领导财会工作,又领导审计工作。因此,企业的内部审计很难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这样就不能对企业的财务进行有效监控,不能做出真实、客观的评价。从而出具虚假审计报告,很难保证审计的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所以内审机构需要建立合理、正确和全面的管理体系,否则难以通过正确的内部审计去加强公路经营的发展。

(二)审计人员的工作素质不够高

我国的公路企业建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是由公路企业的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进行分别管理的。很多的监督管理工作不能落到实处,走形式化的路线。这对公路企业的内部审计结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关系到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内部员工水平不高,综合素质较低,识别风险、判断正误的能力较差、这些都是造成虚假消息的宣传的原因,由此给投资者和企业所有人造成不良影响,给公路企业的经营带来巨大的风险。

(三)法律法规的缺失

我国在公路的建设方面的的相关法律体系不够健全,在公路企业的风险控制、监督管理上没有明确细致的规定和引导。公路内部审计无法发挥更好的监督管理职能,影响了内审计结论的权威性,因而增大了审计风险。

(四)审计对象比较复杂

公路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具有复杂性的特点,不仅在企业的财务部门中承担审计工作,还在工程的施工检查和工程的原料选择、工程的造价、工程竣工的质量监督上进行审计监控工作,目前很多的公路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具有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对真正的公路审计工作并没有达到精细和准确的要求。

(五)内部审计独立性比较低

我国很多企业面临着企业内部部门混杂,职责不明确的特点。这同样出现在公路的审计工作中,没有工作的独立性就会影响工作的开展和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三、公路内部审计的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风险的规避

对于风险规避的最好办法就是建立健全相关的检测风险和规避风险的机制体制。在公路审计的工作人员看,其评估和监督的项目要通过完善的运营机制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实施工程项目。对公路内部的审计工作进行细致的分化,完善审计制度,发挥审计部门的职能,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对公路企业的内部职责进行相关明确

公路审计部门要想很好的预测风险,规避风险就要对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让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够提高对于风险的认识态度,转变工作作风,公路企业要把具体的职责落实到具体的人物身上,做到各司其职。通过专业的培训提高公路审计部门的员工素质,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三)对已经形成的风险进行转移

每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要提高其承担风险的能力。我国的公路企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只有转移风险才能降低企业破产或者倒闭的可能,给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希望,从而保障企业的运营安全,减少损失。

(四)全面的风险评估

篇7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企业 内部审计 风险管理

一、前言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源于政策、市场、自身运营方式等多个方面,这些风险不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负面影响极为显著。所以,要想实现稳定发展,企业就必须要正视风险管理工作的意义,并借助强化内部审计等方式,来不断提升管理的有效性。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内部审计及风险管理措施

(一)内部审计工作现状概述

在当前阶段,虽然房地产开发企业对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联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中依旧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尤以下述两项最为突出。首先, 监督意识不强。在房地产开发企业中,担任领导职位者大多是技术专家,他们对于工程项目的要求大多侧重于开发以及建设,对于财政问题他们往往是既不十分了解也不十分关注,这就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处境尴尬,很难得到足够重视,开展时阻力重重。内部审计本质上属于内部监督,但现实中却有很多领导将内部控制与计划管理等同起来,认为没有必要再进行内部审计。薄弱的监督意识反映了企业领导认识方面的不足,极易引发工期延后、项目成本过高等问题。其次,内控监督停留在表面层次。受到流程不规范、设计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房地产开发企业业务流程之间的制约与监督作用比较有限,再加上相关制度执行不力,内部监督存在严重的刚性不足问题。比如,部分企业不重视付款控制,导致工程款超付问题时有发生。上述问题的产生与内控监督不力有着密切关系,是此项工作流于形式的间接后果。

(二)通过强化内部审计提升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措施

1、健全内控制度

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制度发挥着指引、衡量与约束作用,关系到实际工作的规范程度。所以,现阶段有必要针对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低下问题,加紧制度建设步伐,以健全制度的方式来降低不规范问题产生的可能性。内控制度具有整体性特点,涵盖范围非常广,其中不仅包括财务制度和合同制度,还包括人力资源规章及风险管理制度。为了充分利用内控制度的作用,在对其进行完善的过程中,就要格外重视制度的衔接与配合,以防出现信息孤岛现象。唯有这样,才能避免管控脱节,防止企业陷入效能抵销困境。

2、创新监督模式

工程管理并非是房地产开发企业风险的唯一来源,招投标环节、结算环节、签合同环节、落实合同环节出现问题同样可能导致风险。所以,企业唯有以全过程监督模式取代传统模式,方有可能实现风险的有效控制。为此,企业需注重构建全过程监督模式,并通过科学评价环节效益、减少舞弊等方式,来达到控制损失的目的。这样做可以为内部审计工作价值的充分展现提供机会,既有助于风险的降低,还有助于改变领导认识。所以,现阶段企业有必要在树立全过程监督意识的基础上,抓紧落实此项机制的建设,综合运用控制手段。比如,成品管理环节中,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材料收集及数据整理等工作的重视,并通过有效的双向沟通,来保证涉及的数据真实可信。而在销售环节中,企业则需要采取一切可行手段,来尽可能的减少库存,以保证资金的正常周转,进而达到降低经营风险的目的。

3、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高效的内部审计工作需要以高素质的审计队伍来保障,所以,提升审计工作的有效性也需要从这支队伍的建设入手。为此,企业应重点加强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为对现有人员结构进行调整,其二为重视人才的培养及引进。房地产开发具有复杂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所以,保证每个环节的工作质量是优化工作总体质量的必然要求。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的影响极为显著,在人员素质不高、无法适应岗位要求的情况下,审计的有效性也会偏低。所以,加紧人才培养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当前必须格外重视的一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企业可考虑通过培训的方式,来增强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比如,企业可通过对审计人员实施定期培训,来促使他们在工作中不断进步。或者,企业也可以通过岗位轮训的方式,来提升审计人员实际能力与其岗位要求的匹配度。人员素质提升可带动审计工作质量的改善,有助于管理有效性的增强,如此一来,企业面临的风险也会随之减少。

三、结束语

结合房地产开发企业目前的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情况来讲,监督意识薄弱、“监督形式化”问题依旧非常突出。此种局面不仅限制了审计职能的发挥,还会造成风险管理效率低下,使得管理目标难以实现。所以,现阶段企业有必要在加强反省的基础上,针对导致上述局面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尽快摆脱对自身发展形成制约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中华.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研究[N].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6,14(03):50-55

篇8

内部审计是对为管理当局服务的。其内容主要包括对企业内部制度的制定的完善性、可执行性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对企业舞弊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对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进行审计;对企业自身经营业绩、经营合规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 

1.1 内部审计的内部性特征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的一个部门,内部审计人员受单位领导层的直接领导,是为内部管理当局服务而非为广大投资者或政府、公众服务。 

1.2 内部审计的及时性 

内部审计直接参加单位的重大决策会议、审计单位日常经济业务的合理性,包括审计财务收支业务、招标文件、合同文件、工程项目的过程审计,相比于外部审计只是在短短的数日审计企业的经济业务来说,内部审计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向管理层反应,以便管理层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并纠正已经发现和可能发现的问题。 

1.3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较差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一样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按照会计准则、财务管理制度、审计准则等相关准则的要求审计经济业务,独立地检查、监督本企业各部门的经济活动,维护企业的利益。 

1.4 内部审计具有广泛的设计范围 

内部审计的范围必然涉及到企业经济业务的方方面面,包括财务活动、工程项目、经济效益、企业资产安全完整等等各个方面。可以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审计,也可以进行保护性和建设性的审计。内部审计比外边审计的时间更充裕,审计的范围更广泛。 

1.5 内部审计的程序较简单 

相对于外部审计来说,内部审计的程序比较简单,主要包括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审计结论、进行后续审计四个步骤。 

1.6 内部审计比较明确 

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十分明确,主要是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性、确保企业所有者的权益。通过内部审计了解各个部门在做什么、做的怎么样。是否按投资者的意愿做事。是否存在经营风险或做逆向选择,导致企业利益受损。 

2 内部审计存在的风险及形成的原因 

内部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弊端和漏洞,而内部审计人员认为财务报告是合法、公允以及经营管理是健全有效的,并因此提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的可能性。通常人们认为审计风险主要是由于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主观判断错误所致,其实审计风险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之中。内部审计的风险主要由几方面的风险,一方面是由于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有限或政策理解错误导致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者人为故意出现错识与舞弊(如出纳贪污)而不能有效的制止与发现;另一方面审计人员审计后认为会计报表并不存在重大错报、漏报的风险。也就是说内部审计风险是主管和客观因素共同造成的。 

2.1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较差,导致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受到影响 

内部审计部门是存在于单位内部,在单位管理层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大型的企业集团,有清晰的管理层结构,内部审计部门一般被称为监事会,监事会直接服务于董事会,对下属的分子公司进行审计,监督经理的管理活动是否实现了子公司经营效益的最大化。而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一些企业内部不设内部审计部门,或者将内部审计部门设立在财务部门之下,这些结构上的错误导致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较弱。很难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来评价单位的经营活动。如果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服务于领导的意愿,不能够客观、公允地评价单位的经营活动,出具虚假的审计意见书,就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风险的可能。 

2.2 面对复杂的审计对象和内容,给内部审计带来更大得难度,导致审计风险 

随着企业体制的改变,及企业重组、合并、分立等,导致内部审计的对象和内容越来越复杂,许多大型企业的集团的审计对象为子公司、分公司、下属单位、连锁经营店。企业内部的层次结构越复杂,交易活动越复杂,给内部审计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内部审计的内容也由单一性向多元性发展,由以前的财务审计,发展到现在的效益审计、投资审计、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决策审计、风险审计、环境审计等等。这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计的难度越来越大,审计风险随着增加。 

2.3 內部審计的人员素质不高,是产生审计风险的原因 

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主要原因是在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人员相比,业绩成果不明显,工资收入不高,这些都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对审计专业、会计专业的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较小。有些员工因缺乏对计算机的审计技术,从而不能有效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需求,还有些审计人员非科班出身又不追求上进导致无法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2.4 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内部审计方法比较滞后 

目前我国内部审计方法仍以账项基础审计方法为主。主要审计目的是查错防弊,风险意识较弱,很少利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来防范和化解风险。对于审计抽样技术的运用,基本靠审计人员主管从事这方面多年的经验来判定样本量,而正是这种判断抽样极其容易出现重要的漏洞。一些企业没有完整的审计程序,包括审计计划制度,审计报告制度等。审计报告以协调关系为基调,问题定性模棱两可,这些都导致审计质量受到影响。 

3 内部审计风险防范的措施 

3.1 积极参加内部控制制度等相关制度的完善工作 

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控制内部审计风险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不仅可以减少财务收支记账出现错误的风险,也可以使相关部门按照内控制度执行,在记账前期预防错误的发生。内审人员根据以往的经验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给管理层提出可行的管理决策方法,从而使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将风险消灭在萌芽中。 

3.2 建立审计质量评价制度 

要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权限、和其分工,防止后期出现问题时人员之间相互推脱、出现漏审、审错等审计风险的发生;其次要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工作标准和监督、检查、考核、奖惩制度。最后,坚持审计标准,正确处理审计样本数量和审计质量的管理,抽查的审计样本量要保证审计的质量。 

3.3 加强审计报告规范 

审计报告要在审计的底稿的基础上形成,审计报告对审计事项的评价要客观公正。措辞要严谨,处理意见要实事求是,要建立内部审计报告复核制度。 

3.4 重视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定期培训 

审计人员的素质对审计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把审计事业的发展和人员的生涯结合起来,根据每年不同的变化,修改和完善培训方案,增加内部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内部员工素质和业务能力,处理特殊事件的应变能力。 

3.5 优化审计技术方法 

计算机电算化高速发展,采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可以避免人工操作对审计工作造成的被动和心理上的劣势,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企业内部信息共享,可以实现经济业务处理流程透明化,有利于强化内部控制,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过程方法;符合性审核;内部审核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符合性审核是内部质量审核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一方面评价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与标准的符合性,另一方面评价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执行的符合性。如果审核员发现不符合项,将要求受审核部门采取纠正或纠正措施。符合性审核一般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或者公司手册程序进行,审核要求一般比较明确,需要审核员分析判断来做出结论的事项较少,一般得出的问题不外乎文文不符或者文实不符。因此,符合性审核的难度较小。

2 过程方法的内在优势

其一,确保审核工作的完整性。过程方法逻辑性较强,可以覆盖活动的全过程,不会遗漏对活动的子过程进行检查。

其二,有利于受审部门进行活动的持续改进,过车方法审核的取证过程是随着过程的进展逐渐显现的,这样受审核方就能够全面地看待问题,不用跳出过程独立地分析问题,更不会对审核问题感到不知所措。

其三,过程方法审核可降低审核员对企业手册程序的依赖程度。换句话说,即时企业程序对活动过程的描述不够细化或不够详细,甚至没有编写相应程序,审核员运用过程方法一样可以有效实施活动的审核工作。

3 运用“过程方法”开展内部审核工作

由定义指出,运用“过程方法”开展内部审核工作,需要做好识别活动的过程及其应用、确定过程之间的先后顺序和接口,分析确保活动有效所需的标准和要求,以及支持过程运行所需的资源。

3.1 对审核员的要求

过程方法主要是针对活动的过程及管理进行分析,判断活动过程的输入、输出是否满足规定的管理要求,因此这对审核员的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审核员不仅要对活动过程十分熟悉,对活动过程有分析能力,同时还要理解掌握活动过程中输入和输出的各项质量标准要求。

3.2 审核方法的要求

(1)对准备采取过程方法审核的活动进行分析,确认活动相关过程以及所需资源。

(2)确认相关过程的先后顺序。

(3)针对受审核活动过程,俩节相关标准要求,确认程序文件的完整性和清晰度。

(4)针对活动过程的输入输出,结合本单位标准要求,设计审核内容。

(5)针对审核内容,编制审核检查单,除用于记录审核发现外,还用于防范审核员的随意性,防止偏离审核主线,并及时提示审核员审核思路。

4 过程审核的注意事项

首先,企业针对跨职能涉及多部门的活动,制定一些规范程序来区分职责或明确流程。但审核员在工作中绝不能死扣程序,而应将重点放在活动的过程,而非规章条款或者公司程序文件。

其次,不应只停留在记录方面的检查,而更应该关注活动的结果,一旦在记录方面发现问题,应该去追查活动过程或接口是否存在问题。

再次,受审核活动过程中涉及跨职能或者多部门时,需要将这些部门的相关过程纳入一起进行审核。

最后,过程审核不是对企业所有的活动都是最佳的,对于有些简单活动过程,符合性审核来的更直接、更有效。因此过程审核与符合性审核结合来做更实用。

5 实施内部审核活动

5.1 明确审核任务,周密策划内部审核

依据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设计内部审核活动,按照审核要求点确定检点,防止遗漏事项。审核组成员应明确分工,确定审核大方向,对以往出现的不符合项和改进项进行商讨,编制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内部审核检查清单,内容应覆盖验证纠正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内审员采取抽样方式和审核方法,提出取样的代表性。

5.2 采用科学的方法,达到审核目的

企业应将PDCA循环活动注入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工作,这样既可以提升体系管理人员的认知能力,又可以有效提高内部审核程度。审核本身的质量应遵循客观规律,保证审核质量,实施内部审核活动需要PDCA思想的大力指导。

5.3 内部审核活动的成功取决于现场审核的顺利进行。

内部审核实施过程中要搜集客观事实以评价事实的可信性,现场审核中,审核员应该以客观事实证据为依托,遵从审核原则,做到多多记录,保证科学合理。审核员应独立完成审核,不受外界影响就事论事,仔细记录审核发现细节。

5.4 广开言路准确辨别质量改进

审核不光是找缺点,更不是完成开出不符合的任务,而是通过此项活动使质量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并挖掘体系运行的中的薄弱环节以及将要妨碍体系有效运行的因素,使管理体系得到完善和改进。审核也是一种交流,是体系内的所有人员经验交流,使内部审核成为体系运行的坚实基础。

5.5 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内部审核的源泉

任何组织的活动,领导重视不重视,效果大相径庭。有了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参与,内审员也会有很好的积极性。原因在于权威和监控效应,领导的质量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公司质量管理水平,若非常重视质量工作,很多审核出现的问题会迎刃而解。

结语

目前,许多企业不仅仅满足与按照有程序进行符合性审核,这就对内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简单活动过程,符合性审核更直接有效,对于复杂审核,建议过程审核与符合性审核等审核方式相结合进行,这样对于企业的内审工作会更为实用。运用“过程方法”将会提高内审工作的审核效果,实施内部审核,将会使企业的活动过程得以持续改进,进而增值内部审核这项活动。

参考文献

[1]王群青.提高质量管理有效性的方法与途径[J].航天标准化,2004(03).

[2](美)理查德・B.蔡斯(Richard B.Chase)等著,任建标等译.运营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篇10

关键词:基层人民银行;内部控制;审计模式;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8)01-0057-03

近几年,人民银行总行和天津分行分别制定了《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内部控制指引》、《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内部控制评价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将内部控制定性为: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通过制定和执行一系列具体的制度、程序和方法,对相关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应对的机制和动态过程。指引的出台,标志着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为构建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框架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标准,保障本单位依法、正确、有效履行职责。

一、基层人民银行现行内部控制审计模式

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目前推行的内部控制审计模式是依照《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制定的全面型内控审计模式。

(一)审计模式主要内容

审计内容分为内部控制组织、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措施和内部控制监督五个部分,将上述五个部分归纳为两大类,即宏观类和微观类,宏观主要体现管理、环境、监督等职能。具体由内部控制组织、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监督四个部分组成。微观主要体现业务操作职能。包括:重大事项决策、风险点控制、领导层履行检查职责、授权、不相容职务分离、重要事项报告、应急方案制定等。内容基本涵盖了基层人民银行所有业务领域。

(二)审计方法

审计方法采取现场审计的方式。主要有:一是进点会谈。二是问卷调查。三是被审计单位汇报。四是依据现场审计表逐一进行审计,对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合规性和有效性做出“是”与“否”两种判断。五是检查有效项数与检查总项数之比得出被审计单位控制有效率。六是依据内审工作程序形成审计结论、处理决定、整改意见及审计报告等。

(三)审计评价

根据综合考评的分值对审计单位进行评价。具体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A级(85分以上)表示被评价机构内部控制健全,能够较好执行内部控制措施。B级(70分以上)表示被评价机构内部控制基本健全,某些控制措施存在缺欠。C级(60分以上)表示被评价机构内部控制薄弱,存在一定风险隐患。D级(59分以下)表示被评价机构内部控制缺失,存在较大风险隐患。

二、现行内部控制审计模式及评价方法存在的缺陷

(一)现行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指标不完整

现行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未涵盖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部控制的信息及其沟通、内部控制监督四方面内容。在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上述四方面无具体的评价标准和依据,审计人员难以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例如,在对中支内部控制环境的评价中,涉及职工教育、培训内容时,对应的形式多样,有的采取集体学习,有的分层次进行。学习内容、次数不同,学习效果不尽相同。评价时,既无量的评价指标,也无质的评价指标,无法对学习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二)评价结果缺乏一致性

内部控制活动的优劣应与其它四项内容有着内在的必然的正向联系。即内部控制活动有效,则内部控制环境优良,风险识别及分析科学,信息沟通渠道顺畅,内部控制监控有效。然而,目前的评价体系无法体现五项内容的一致性。例如,在锡盟辖区的内部控制审计中发现,个别支行的内控得分高于辖区平均分,内控有效率却低于平均有效率。内部控制评价得分与内部控制有效率不一致。

(三)评价指标未划分风险级次

人民银行总行《指引》要求“分支机构进行风险分析时应充分考虑外部和内部因素,可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进行风险分析,将风险区分为高、中、低等不同的风险等级”。但现行审计模式未将风险划分不同的风险等级进行评价,而是以指标控制有效项数与指标总项数之比的有效控制率为评价标准,不能明确反映存在问题风险程度。即使是风险程度不同,只要是控制有效项数相同,有效率就相同。

(四)缺乏对行政管理职能的审计、评价

现行审计模式侧重对业务管理内容的审计,对行政管理内容缺少足够的关注。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不应只停留在查错纠弊的业务审计上,还应对领导层的行政管理职能进行审计。

(五)评价指标的分析方法单一

现行审计评价指标分析只有定性分析,缺乏必要的定量分析。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是”、“否”的简单方法对风险控制进行定性,不能充分说明风险控制的程度。例如,评价审批业务中,审计期内,有些审批符合制度要求,有些审批不符合要求。这样,在一个审计周期内,无唯一的评判结果,不能客观进行评价。

三、建议实行“风险型”审计模式评价机构风险状况

(一)风险型审计模式目标

一是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二是堵塞漏洞、消除隐患,及时防止并发现、纠正错误,保护人民银行资金、财产、人员的安全;三是规范人民银行内部各部门、各岗位行为,使各项工作及内部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

(二)风险型审计模式坚持的原则

一是权威性原则。内部控制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上级行规章制度,以此约束单位所有人员,任何人不得拥有超越内部控制的特权。二是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须涵盖单位内部各项工作及相关岗位,并针对人、财、物管理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三是制约性原则。内部控制须保证人民银行内部各部门、各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明确、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四是效益性原则。内部控制须遵循成本效益、效率优先的原则,围绕提高工作效率和确保内控目标实现,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五是适用性原则。内部控制须符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业务的变化、人员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三)内控审计评价内容

1.领导班子审计评价。重点审计评价:认真履行领导班子职责情况,传导货币政策,落实宏观调控措施情况,重大事项决策方面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情况,选拔任用干部情况,领导班子团结情况,金融风险处置情况,案件防范责任制落实情况,党风廉政建设和廉洁自律情况,依法行政情况。

2.办公室审计评价。重点审计评价: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和机关管理事项,要害岗位人员考核事项,密级文件管理事项,档案管理事项,计算机安全管理事项,行政许可实施事项 ,印章管理事项,财产管理事项。

3.国库会计评价内容。重点审计评价:执行国库会计制度情况,国库重大事项审批情况,国库业务核算情况,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运行及管理情况,组织指导人民币反洗钱工作情况,支付结算管理情况, 印章和重要空白凭证管理情况,账户管理情况, 财务管理情况。

4.货币金银审计评价。重点审计评价:岗位设置是否符合监督制约原则,查库制度执行情况,《发行库管理子系统》运行情况,发行基金调拨情况,库务管理情况,现金管理情况,反假人民币管理情况,人民币流通管理情况。

5.安全保卫审计评价。重点审计评价:保卫工作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持枪人员管理情况,保卫应急预案演练情况,守库值勤情况,管库人员监督制约情况,电视监控报警系统运行情况,枪弹管理情况,消防安全管理情况,技防设施管理情况。

6.金融管理评价。重点审计评价:货币政策传导情况, 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情况,农村信用社专项票据发行、兑付审查、考核情况,再贷款管理情况,风险处置情况。

7.调查统计审计评价。重点审计评价:金融统计监测管理信息系统运行情况,金融统计监督检查情况,金融统计资料管理情况,征信管理情况。

8.纪检、内审、事后监督评价。重点审计评价:党风廉政建设情况,执法监察情况,纠风和行业作风建设情况,案件防范和检查情况,工作管理情况,履行职责审计情况,离任审计情况,内控审计情况,审计操作程序执行情况,审计结论定性情况,审计责任落实情况。

9.人事工作评价。重点审计评价:人事档案管理情况,养老统筹管理情况,干部任免、后备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情况。

10.宣传群工评价。重点审计评价:党费管理情况,工会经费管理情况,评优评先情况。

(四)风险控制点分类

风险型审计模式首先要对各个部门、每项业务、每个控制环节的风险进行分析,内部控制的风险点就是内控审计的重点,因此分析风险级次、采取相应措施才能有效控制风险,针对现行模式高风险问题失控与低风险问题失控在有效率上无法准确反映风险程度的情况下,按基层人民银行业务内容可能发生风险的程度,将控制内容划分为一类风险控制点、二类风险控制点和三类风险控制点。一类风险点包括领导班子、办公室、国库会计、货币金银、保卫、金融管理六大类,二类风险点包括调查统计、人事、纪检内审事后监督三大类。三类风险点包括党宣群工一大类。

(五)评价风险等级

采取计算分值的定量分析方法确定内部控制风险等级。根据对各类风险控制点的现场审计结果及风险状况,对被审计机构做出风险等级划分,分为低等级风险、中等级风险和高等级风险三个等级风险。

将一类风险控制点每大类总分确定为100分,共六大类,总分为600分;二类风险控制点每大类确定为50分,共三大类,总分为150分;第三类风险控制点每大类为50分,共一大类,总分为50分。

扣分标准:用每大类风险控制点总分除以每大类控制点得分计算,如某项控制无效将扣除本项得分。如国库会计股共有81个风险点,国库会计属一类控制点,用100分除以81,得出每项检查内容分值为1.23,如果一个风险点控制无效则扣除1.23分。

对检查发现的问题,以控制点为单位按扣分标准扣分。对部门评价,按其扣分比例确定其内控状况等级,对被审计机构总体评价,按得分情况确定其内控状况等级。

1.部门风险等级。将部门内控状况按扣分比例划分为低等级风险、中等级风险和高等级风险三个等级风险。扣分比例在5%(含5%)以下为低等级风险;扣分比例为25%以下(含25%)为中等级风险;扣分比例在25%以上风险级次为高级风险。

2.机构风险等级。将支行总体内控状况等级按得分情况划分为低等级风险、中等级风险和高等级风险三个等级风险。所有的控制点总分为800分(一类控制点总分600分,二类控制点总分150分,三类控制点50分)。得分在760分以上(含760分)为低等级风险;得分在680分以上(含680分)为中等级风险;得分在680分以下为高等级风险。

(六)划分责任类别,实行责任追究

风险型审计模式采取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监督部门根据检查或掌握的情况,按内部控制点与被监督部门关联人的责任进行定性归类,根据该控制点的等级和责任性质分为领导责任、部门责任、岗位责任和集体责任。

假定总分值为100分。

领导责任(10%):主管行长对所负责的部门工作承担领导责任。

部门责任(20%):部门责任人对所负责的部门工作承担领导责任。

岗位责任:岗位责任区分直接责任、间接责任。直接责任是指内部控制点经办人员应主要承担的责任,直接责任人员承担该内部控制点责任的40%;间接责任是指该内部控制点复核人员、事后监督人员应承担的责任,间接责任人员按责任人数共同分担余下的30%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