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音乐特点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2: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古典音乐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竹笛;新古典主义;斯特拉尔斯基;谭盾
中图分类号:J64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2-0056-02
一、二十世纪西方新古典主义
二十世纪西方音乐发展在经历了几个时期之后,在浪漫主义后期出现了德彪西等一些风格特例的作曲家。他们开始运用不协和音,不完全解决等一些方法演奏出一些新的色彩。勋伯格更是打破传统的调式,建立十二音体系来创作各种各样的作品。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斯特拉文斯基和兴德米特提出了“回到巴赫”的口号。他们采用古典主义时期的素材进行新的创造,提倡回归古典主义,例如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春之祭》便是其新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作。
斯特拉文斯基和兴德米特的创作可以分三个时期,他们在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创作还处在探索阶段,虽然采用了古典主义的音乐素材,但他们的音乐作品还是具有明显的当代特征。
萨蒂和六人团是新古典主义的另一组代表人物。萨蒂,法国作曲家,才华横溢可惜晚年才被赏识。萨蒂出生在音乐世家,却不愿接受正规音乐学院的教育,弃学去咖啡馆弹琴。而就在这个时期他的作品便带有浓郁的新古典主义色彩。他提倡回归古典主义的音乐特点,即简单纯朴,反对德彪西等人的理念。同时他在作品中也使用了很有特点的和弦。六人团则是在萨蒂理念的影响下,提出回归新古典主义。但因后期风格不一,六人团的成员慢慢的分开发展了。
两组新古典主义代表人物,斯特拉文斯基只是表面上提倡回归古典主义,而萨蒂相对来说比较深刻的提出回归新古典主义的意义和方法。从现代中国音乐的发展趋势看来,不少音乐家也开始慢慢的有回归中国的古典音乐的想法,开始提倡音乐的美感,并慢慢的体现在创作的作品中。
二、中国音乐的“新古典主义”
中国的“新古典主义”最多提出是在中国文学方面。而新古典主义在音乐上是由田青提出的。他认为中国音乐应该着重保护好中国的传统音乐,保留传统音乐的美感和境界。中国音乐方面的“新古典主义”体现在了好多方面,例如田青在青年歌手大赛上最初提出“原生态”唱法。这一观点的提出是“新古典主义”很有力的一例。田青认为原生态唱法是中国音乐的精华,是应该保留和发扬的民间音乐和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盛行的中国,原生态唱法一枝独秀,它的出现不仅仅是不仅仅丰富了声乐界的演唱形式,更是一种观念和态度的转变。我们近现代的音乐发展既要跟上世界的步伐,吸收世纪音乐得精髓,更要保留和弘扬中国传统音乐和文化的美感。
除了“原生态”唱法的提出之外,其他的音乐家也有各自的想法和观点。比如非常出名的“谭卞之争”,就是两位艺术家对于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的争论。谭盾受到约翰凯奇等现代派音乐家的影响,写出了《地图》等具有现代意义的作品。他寻找一些新的发音媒介来创造新的音乐,在一些作品中,他运用了很多现实中的物品发出的声音,比如水声,石头摩擦的声音等。然而他新颖的写作手法引起了很多老一辈音乐家的质疑,卞祖善就是一个例子。作为传统音乐的倡导者,他认为谭盾的做法降低了作曲家和演奏家的作用,降低了整个音乐的美感。
除此之外,各个领域的音乐家对新时代的音乐走向表现出了自己的观点。本文具体以竹笛的作品为例,分析了器乐领域的作曲家的“新古典主义”倾向。
三、竹笛作品《金色的山东》
竹笛作品《金色的山东》是一个比较全面的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该曲的作者是北方笛派的代表,竹笛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曲祥。该曲分为《孔子随想》、《泰山放歌》和《黄河入海》三个乐章。在这三个乐章中,作曲者采用了竹笛上各种演奏技法来演绎这三个主题。
(一)作品分析
第一个主题《孔子随想》,作者描写了山东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孔子。这一乐章是采用了单二部曲式,第一段落描绘了在圣人孔子没有出世前,古代大地上的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场景。作者用紧张急促的节奏和连续的连音烘托出了战争时紧张的气氛,并用二胡的无旋律演奏表现出了战争中人们无力的呐喊。但是值得分析的是,该乐章的第二段则是与第一段截然不同的两种音乐。第二段之前的间奏,利用中国传统乐器箜篌,旋律立刻体现出了中国古韵的味道,间奏的旋律也是采用中国最基本的五声调式,简单的旋律庄重而典雅。旋律的主要部分,要求演奏时气息平缓,手指交替时非常讲究,整个画面犹如孔夫子出世,世间被孔夫子的光芒普照,战争和贫苦皆无。这一段的旋律采用中国民族七声调式,色彩古朴典雅,作者要求气息平稳,用慢速气震音的演奏方式使得这一乐段的整个感觉类似于古琴演奏,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色彩。
(二)乐曲的“新古典主义”特征分析
《孔子随想》这一乐章,首先在选材上就是对中国古典音乐的采用和推广。作者选择孔子这一特殊的历史人物,并且用了古代的乐器箜篌,采用中国传统的民族调式来表现这一历史人物。
同时,这一作品的新古典主义不仅是在作者选用的音乐材料上,更是体现在作者的写作意图上。作者采用中国传统的民族调式,在乐曲的处理上采用近似于古琴的音乐特征,不仅在音乐上韵味十足,旋律深沉典雅,在意境上更是古色古香。在这一方面,这部作品回归了中国古典音乐的根本意义所在。在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竹笛作品中,不协和音、超吹音的比重越来越大,而注重古典音乐美感的作品越来越少。而曲祥的这一完美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调式美感的作品在现代亮起了一盏明灯。
四、竹笛作品《龙灯高照》
竹笛曲《龙灯高照》也是曲祥老师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与《金色的山东》于2007年在山东上演引起巨大轰动。与其他21世纪的作品相比,这两部作品体现了与时代不同的色彩。
(一)作品分析
《龙灯高照》是一部以唢呐为主的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该乐曲分为四个乐章,分别是《灯月交辉》、《灯海如潮》、《多彩的秧歌》和《燃气的希望》。第一乐章“灯月交辉”是简单的单一部曲式,用激昂的曲调描绘了正月元宵节的热闹场面。正月元宵金龙舞,皓月当空人团圆。元宵之夜,万家灯火与无数彩灯点缀城乡,与银汉明月相辉映,宛若人间仙境。乐曲以古老的编钟玉磐为引奏,祥瑞之声衬出灿灿寒星,皎皎玉轮。乐队以浓郁的民间音乐基调与表演风格,描绘了月圆之夜的美景与温馨:万家灯火醉酒香,一轮明月照亲情。月下都市,繁华似锦,月下社火,人潮欢聚。灯月相映,金银交辉,飞虹落霞,流光溢彩。乐曲在洋溢着喜庆之气的唢呐声中结束,寓意着社会安定祥和、人们安居乐业的欢乐意境。第二乐章《灯海如潮》同样也是单一部的曲式结构,在乐章的开始用一连串快速的、舞蹈性的吐音表现了龙珠翻滚,龙腾狮舞,焰花飞溅,编织出一幅花灯如海、彩光喷泻的璀璨画卷。之后的乐队采用弦乐和弹拨乐追奏的形式,体现了灯会恢弘的气势和热闹的气氛。第三乐章《多彩的秧歌》,就是采用了秧歌的形式和曲调,旋律上富有鲜活风土乡韵,描绘出万民闹春、再盼丰年的狂欢场面。 第四乐章《燃气的希望》,再现了第一乐章的主题,乐队用嗦亮的笙管丝弦与激越的排鼓相结合,表现了新世纪的新希望。
(二)乐曲的“新古典主义”特征分析
与《金色的山东》一样的是,作者在选材和组成整个乐曲的素材上都是选择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素材。比如该曲的第三乐章,采用了山东秧歌作为基本的曲调,利用竹笛的滑音、花舌音的技巧表现了主题。
另一个方面,《龙灯高照》整个曲子在作曲的出发点上就是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元宵节。这些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味道变得越来越淡。在新世纪这一作品的提出,无疑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而它在音乐方面的意义,就是提倡中国的传统音乐,回归传统音乐的美感。
五、总结
新古典主义的影响不仅在音乐方面,在中国文学方面也掀起了一场中国文学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作为时展的一种趋势,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只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行,为了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音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田青.禅与乐[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01).
[2]田青.捡起金叶[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05).
[3]王富仁.中国新古典主义文学论(上)[M].天津社会科学,1998(03).
[4]王富仁.中国新古典主义文学论(下)[M].天津社会科学,1998(03).
[5]高宁.罗四林.论20世纪中国新古典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05).
[6]杨春时.现代民族国家与中国新古典主义[M].文艺理论研究,2004(03).
[7]杨经建.新古典主义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M].文艺研究,2006(04).
[8]乔建中.20世纪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论纲[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02).
[9]王亚丽.民族音乐概论与传统音乐分类研究[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1(04).
[10]傅晔.竹笛技巧及音乐情感的表现[J].人民音乐,1994.
[11]袁静芳.民族器乐(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2]赫乃凤.浅析中国竹笛演奏流派及其文化特色[M].黄河之声,2007(2).
篇2
弗朗西斯·普朗克,法国作曲家、钢琴家。师从里卡多·维纳和凯西兰,为法国“六人团”作曲家之一。作有芭蕾舞剧、室内乐、双钢琴协奏曲、羽管键琴协奏曲、大量钢琴曲以及声乐歌曲等。其音乐风格清晰明快如古典音乐,又洋溢着讽刺和浪漫的口吻,受萨蒂的影响很深。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音乐显示出新的严肃性,特别在歌剧《加尔默罗会修女》(1957年)和弦乐与定音鼓协奏曲中。①作为钢琴家的普朗克,钢琴音乐的创作在其所有作品中占有很大比重。其创作的钢琴音乐中著名的有:《即兴曲》《两首间奏曲》《纳泽尔之夜》《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等。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钢琴作品,都有着旋律优美的共通性。生活环境所带来的音乐风格变化,造就了其音乐风格的多样性。
二、《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的音乐特色
普朗克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Concerto for 2 Pianos in d Minor)创作于1932年,受埃德蒙·波利娜(Polignac)王妃之托而作。同年9月5日由作曲家本人和J·费德列主奏钢琴,杜佛指挥斯卡拉管弦乐团在威尼斯国际音乐节上首演。②
在这首曲子中,普朗克的创作不仅追求了其一概偏好的旋律,同时在和声、节奏等众多作曲手段中展现了其独特的创作特色。普朗克的作品向来以旋律优美、动听而著称。在世界大战之前,这种音乐特色更为显著。而其创作风格的变化由于战争的影响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这个过渡阶段创作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正融合了其原本华丽的音乐风格及后来的朴素、简约风格。
第一乐章:
普朗克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为d小调4/4拍的传统奏鸣曲式。乐曲起始,钢琴以平行四度的快速音群做引子,带出了主部动机,作曲家又在第一钢琴中使用了双手八度音型的半音级进上行,极具不稳定性。然而,半拍的休止却让这种不稳定得到了缓解,配合第二钢琴的十六分音符伴奏音型,为连接部(谱例1)的引入埋下伏笔。笔者通过研究分析认为,此曲的曲式结构是相对严谨规范的,采用的是古典主义风格下的奏鸣曲式,这也是源于普朗克在创作该作品时所推崇的简约、朴实以及回归古典的意向。
谱例1:《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部主题:
在主部主题之后,连接部(谱例2)由第一钢琴经过一连串的半音阶下行引出了第一副部主题。通过谱例2可以看到,在连接部中,普朗克采用了第一钢琴的独奏炫技,快速而急促的跑动将音乐引入了第一副部主题。
谱例2:《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呈示部连接部:
在第一副部主题(谱例3)中,普朗克让双钢琴形成对话,由第二钢琴首先升c小调的低音区配合大提琴和倍大提琴以分解和弦八度上行跳进的形式“提问”,瞬间感受到了号角般的动力。而第一钢琴协小提琴及中提琴的“回答”则是下行的跳进,这种高音弦乐器与低音弦乐器的对话,不正是一种对于古典主义风格的重现吗?笔者认为,在这个副部主题中,普朗克采用的创作手法是追随了古典主义的创作要素,柱式和弦和八度的演绎,正是在新古典主义风格中崇尚质朴的体现。
谱例3:《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呈示部第一副部主题:
第一副部主题和连接部的两次交接后引入了第二副部主题。第二副部主题相对于第一副部主题而言,在音响上就更为丰富了。虽然在第二副部主题前出现了由管乐引导的连接部,但是由于钢琴作为伴奏声部而出现,故笔者认为以此做第二副部主题略有不妥。而真正的第二副部主题,是以谱例4的形式出现的。
谱例4:《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呈示部第二副部主题:
在第二副部主题中,作者采用了许多新的元素,调性的不稳定、音型的增值、装饰性的半音阶上行、震音的使用等都具有当时作曲家的创作技法。由此看出,虽然在节奏上呈现了相对规范的古典主义时期音乐风格,但各种新兴的元素依然在普朗克的作曲中呈现。
第一乐章的发展部一改呈示部的快速音乐风格,将曲速定位在每分钟88拍的慢板基调。由此得出,在音乐速度上产生的强烈对比直接导致了音乐风格的变化。演奏者会直接使演奏风格安静下来,弹出普朗克所特有的优美旋律,让听者在新古典主义音乐的独特风格中沉醉。
第一乐章的再现部较为短暂,采用的是将引子以及主部、副部主题结合的综合再现形式。结束的较为短暂且快速,为引入优美的“莫扎特行板”乐章奠定基础。
第二乐章:
普朗克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俗称“莫扎特行板”,即是其创作中有太多类似于莫扎特的因素。谱例5和谱例6分别展示了普朗克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与莫扎特的《第40钢琴协奏曲》(K.466)的第二乐章。
谱例5:普朗克《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主题:
谱例6:莫扎特《第40钢琴协奏曲》(K.466)第二乐章主题:
通过前4小节的分析以及音响的聆听,不难看出在主题主导音型的相似性,普朗克采用了简洁的主音单音延留,而莫扎特采用了每拍一音的单音形式。而中声部的半音走向,在相当狭窄的音域中承托着旋律,非常相似。主调风格的凸显是这个乐章最具特色之处,优美的旋律配合简洁的和声织体,将同为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演绎得如出一辙。对于古典主义的偏好使得其在第一乐章的冲击之后,带来了优雅的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
谱例7展示的是普朗克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的起始。其第三乐章为D大调的快板,是一个兴高采烈的终曲,基本是对于前两乐章的概括总结,具有一定的再现性。第三乐章的速度很快,节奏变化多端,对于双钢琴演奏者的炫技性、节奏感等钢琴技术有极高的要求,在演奏者飞速的演奏中,将全曲定格在相对愉悦的气氛之中。
谱例7:《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
通过对于普朗克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的分析研究,不难看出这部作品具有很多普朗克的音乐创作特色,例如:优美的旋律、奇妙的节奏、丰富的装饰等。然而剥离这些从谱面可以获得的信息,从听觉感官去判断这部作品,不由得让人看到了古典协奏曲的影子。
三、《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中的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是20世纪的音乐运动(特 别是1920年代),反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过分夸张、多愁善感、充斥变音的浪漫主义音乐。新古典主义音乐强调织体清晰、配器恬淡、意态冷静,回到18世纪(特别是巴赫)那样尊重对位和紧凑的曲式。③相比新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普朗克也对新古典主义颇感兴趣。通过上文分析《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看出其作品中的新古典主义风格。
(一)旋律特色
旋律的选取方面,普朗克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具有古典主义的特色,例如第一乐章中轻松幽默的主题旋律就是来源于巴黎流行曲调中那妙趣横生的片段:对局和小曲取自于若干年前的舞台和“咖啡馆音乐会”④;第二乐章中的主题动机以及音乐风格都被称为“莫扎特行板”,其旋律的发展、伴奏织体等创作元素均具有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特色,典雅清新且简洁明了。第三乐章对于钢琴的托卡塔风的旋律,具有极强的炫技及节奏感,这些都是古典主义时期或者说是巴洛克时期所留下的音乐风格。
(二)配器特色
配器的变化是普朗克《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音乐风格有别于新古典主义与古典主义的重要特色。然而,富有古典影子的配器手法却在新古典主义的影响下丰富多变。在其作品中,能看到乐队全奏,然而乐器的配置确实独具个性。例如古典主义时期的协奏曲,或者说管弦乐作品的乐队配置通常是双管制,而在普朗克的作品中,其使用的乐队配置相对随意,完全根据音色的需要而改变。再如,在古典主义时期的独奏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尾部通常有独奏乐器的独立炫技性段落,乐队在此时一般是不演奏,只为突出演奏家的演绎技巧,在普朗克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中,第一乐章末也有一段类似的炫技段落,但此时是处于乐队做和声织体的伴奏,与独奏共存。这些对于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特色的改变及革新,也就使得其音乐具有了浪漫主义时期的风格,同时兼备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韵味。
(三)调性特色
传统的古典主义时期音乐通常以清晰的调性作为其音乐走向的标志。无论是从古典奏鸣曲、古典交响曲还是古典协奏曲而言,突出音乐性格、风格的对比是音乐发展以及矛盾的重心。此时的调性往往是由对比强烈的大小调转换、主属调交替来实现。而在新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常常会使用一些20世纪音乐特有的音乐元素,如双重调性、不和谐音程、外音等。这些音乐元素的使用不仅是对古典主义时期的一种延续,更是突出20世纪音乐特有的音响效果。在普朗克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中,无论是第一乐章奏鸣曲式中的奏鸣性体现的调性回归,还是第二乐章中对于莫扎特风格的推崇,以及第三乐章中同主音大小调的交替使用,都可以看到古典主义音乐的调性特色。然而深入分析,就不难发现在其作品中有着丰富的和声语汇。古典主义的三和弦、浪漫主义的七和弦、印象风格的九和弦都在其作品中广泛运用,这从一定意义上以不同的使用频率、组成方式产生了新的音响效果。而这种音响效果是新古典主义所特有的,是在古典主义的调性基础上其音乐创作风格的一种进化。
(四)结构特色
众所周知,古典协奏曲通常是由快——慢——快三个乐章组成的套曲。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写作,独奏乐器和乐队共同演奏呈示部,在尾声前常伴随着独奏者的炫技性段落。第二乐章是咏叹调式的抒情慢乐章,终曲明朗轻快,富有舞蹈性和民歌性。这种体裁在莫扎特的作品中臻于完美。然而反观普朗克的这部《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整体的格局与构思都与当时的古典协奏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笔者认为,这并不是巧合,而是有意地去回归古典。
从其作品谱面可以发现,作曲家采用了双钢琴和乐队的合奏来诠释古典主义的音乐风格。其创作的第一乐章是相对较为激烈的,而第二乐章的慢速与之形成对比,而后的第三乐章又恢复到快速之中。这和古典协奏曲的形式异常相似。从其作品的听觉角度可以感受到,作曲家在运用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和声体系、配器手法的同时,依然推崇着对于古典主义旋律的追求。这种追求会带给听者一种美感,即安详、深沉,以及在经历生活点滴后的宁静思索。
(五)其他元素
除上述四点之外,在普朗克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中,依然有许多新古典主义时期音乐风格相悖于古典主义时期的地方,例如曲式特点、节奏型的运用、整体音响的轻重把握等。然而这些都是基于古典主义音乐的特点而进行发展、变化的。也正是这种发展及变化,使得新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往往都依附在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之下。这些对于古典的崇敬,正是当时新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所推崇及追求的。就处于20世纪的新古典主义作曲家而言,采用切合当时音乐整体风格的创作元素来诠释,无疑是对古典主义的一种“回归”。
结语
新古典主义作为一种音乐风格的浪潮,在20世纪中期后获得了极大的释放。这种释放,不仅是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风格中的过分夸张、多愁善感、充斥变音的一种反对,更是一种回归古典,甚至对回归巴洛克的推崇。新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借以聆听普朗克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让我们感受到了斯卡拉蒂式的装饰、巴赫式的严谨、莫扎特式的优雅,更从内心深处,逐渐感受到了一种客观、冷静、均衡的音响体验。这种体验在各种具有浪漫主义时期的创作手法下孕育,让人流连忘返。它不同于过分地宣泄自我感受,也不同于追求印象主义的虚无缥缈,对于前两者而言,新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是“毕恭毕敬”的。通过对于其作品的研究分析,无不让笔者感叹作曲家在其所处的年代,即在如此音乐风格多变影响下的20世纪,放下喧闹、奢华的浪漫主义,撇开朦胧、意象的印象主义,能创作出如此沉静、细腻的作品。这种对于前人的敬意,融合了新时期的技法,在质朴简约的笔尖下,产生的新音乐风格带来了新的音乐体验——在社会动荡之后,人们内心所渴望的安详与宁静。这份安详与宁静,也正是新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所追求的独特美感。
李丹在其硕士论文中说:“普朗克并非刻意去模仿古典的原貌,这首新古典的作品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作曲技法,而是根据作曲家的意愿选择恰当的技法,不管这些技法是当时流行的还是过去的。在普朗克的钢琴作品中,没有很多标新立 异的技法,有的是观念的更新以及新旧技法的融合。普朗克的作品来源于现实,它真实、朴素、无拘无束,展现了作曲家本人最真实的一面。”⑤笔者认为言之有理。在对于当时音乐风格的两方“冲突”上,基于自我、源自生活的创作方式或许就是普朗克在《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中最大的特色,也是其留给我们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所在。
注释:
①③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外国音乐辞典.钱仁康,校订.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600,524.
②王志雄.外国名曲辞典.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54.
④爱·唐斯.管弦乐名曲解说(下册).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13.
⑤李丹.普朗克钢琴作品之探微.中央音乐学院,2010:17.
参考文献:
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沈旋,梁晴,丹.西方音乐史导学.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唐纳德·杰·格劳特.西方音乐史.余志刚,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陈雪慧.普朗克钢琴作品中新古典主义探微.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4).
陈艳.论普朗克钢琴作品风格.北方音乐,2010(2).
杨成刚.论普朗克钢琴组曲《纳泽尔的夜晚》.美与时代,2007(8).
梁晓奋.在矛盾中前行——记法国作曲家弗朗西斯·普朗克.音乐爱好者,2009(1).
徐闵.弗朗西斯·普朗克 十五首钢琴即兴曲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0.
徐乐娜.普朗克与他的钢琴世界.音乐爱好者,2008(2).
篇3
论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创作特征分析 精 品 源自中 考备 战
[论文摘要]普罗科菲耶夫的9首钢琴奏鸣曲弥久日新,越来越受到演奏者与研究者所重视。本文从其创作的背景、美学观念、旋律、和声、曲式的特征等几个方面,力图概括出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基本线索与某些共性特点。
[论文关键词]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古典与创新;托卡塔;谐谑
普罗科菲耶夫的9首钢琴奏鸣曲,从创作时间上来看几乎横跨了他一生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音乐创作话语系统的基本特点。其9首作品基本情况见下表:
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呜曲的结构基本上是传统的,但在听觉上带给听众却是新鲜的。他不是一个迂腐的传统曲式结构的守护者,他努力以自己的非凡创造力让传统曲式放出光彩。他甚至批判自己多年的好友米亚科夫斯基的创作拘泥于传统,小心翼翼,把作品弄得“光滑平整”。光滑平整与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是格格不入的。
现就他的三首战争奏鸣曲作进一步的结构分析:
第六章奏鸣曲
一乐章:Allegromoderato,4/4拍子,奏呜曲式。呈示部主部主题由三度双音锐利地动机式级进下行,性格粗野强悍又冷酷无情,副部主题是抒情性的、长线索的,性格是抑郁的,“陈述简练、没有华采。自然调式的旋律几乎没有和声支持,仿佛故意弄成对什么都无动于衷的萎靡不振的样子”。展开部情绪由不断累积扩张至全曲,效果是多调性的。再现部将二个主题作了高度浓缩,最后强奏主题动机结束。
二乐章:Allegretto,2/2拍子,E大调,是单三段式的加沃特舞曲。自始自终由左右手断奏的和声组成,这里面有作曲家一贯的谐谑风格。
三乐章:Tempodivaizerlentissimo,慢速的圆舞曲,c大调,9/8拍子。旋律有俄罗斯的民歌传统,旋律与和声都比较温情。
四乐章:Vivace,2/4拍子,回旋曲式但不典型,充满了动力,主要主题与一乐章呈示部主部主题有亲缘关系。但风格是风趣调皮的,与一乐章邪恶残暴的形象迥然不同。
第七首奏鸣曲
一乐章:Allegro,坐卧不安的快板,6/8拍子,奏鸣曲式。呈示部主部主题以八度重复出现,有不详、不安之感,副部主题为小行板,拍子在9/8与6/8等拍子中变换,歌谣体曲调有些抑郁、悲哀,如遥远的模糊的回忆。展开部低音节奏相当狂野。再现部相当兴奋,最后以排山倒海之势结束。
二乐章:Andantecaloro6e,慷慨激昂的行板,3/4拍子。感情深沉。主题优美,与贝多芬的奏鸣曲二乐章写法有些相似,和声语言的节奏主要是切分节奏,让人联想到钟声,随后乐思递进涌动至,最后再现钟声般的第一段,安宁、平和、幸福。
三乐章:Precipitato,猛烈的7/8拍子,是一首托卡塔般急速的终曲。节奏狂野,不协和音响也比较尖锐,乐曲一路狂飚猛进。然而有意思的是,乐曲结构却非常对称:ABcBA。第七奏鸣曲“受到批评家们无条件的热烈赞扬,他们肯定地认为,奏鸣曲的音乐充分表现了苏联人民健康的、目标明确的处世态度,在它那种威严的音调中想起的是祖国之声。”
第八首奏鸣曲
这是<战争奏鸣曲>中最抒情一首,作曲手法上采用全音音阶,曲式结构相对自由。
一乐章:Andantedolce-Allegromodera£0一An.dantedolcecomepirma—Allegro,B大调,4/4拍子,速度变化较多,不典型的奏鸣曲式。呈示部主部主题优美宁静,副部主题稍带哀愁。展开部回到了作者喜欢的那种狂野野尖锐的效果。
二乐章:Andantesognando,如梦的行板,D大调,3/4拍子,变奏曲式。全曲始终弥漫着难以捉摸的如梦的意境,主要主题是小步舞曲风格的旋律。’
三乐章:Vivace-Allegro ben ma rcto-Andanti.m—Vivacecomeprima,B大调,12/8拍子,典型的回旋曲式。主要主题具有很强的运动性,塔兰泰拉的节奏热情又有些俏皮。
关于其9首奏鸣曲的旋律,在此我首先想引用普罗科菲耶夫前辈拉赫玛尼诺夫的看法。拉赫玛尼诺夫认为旋律是音乐的首要因素,是“作曲家主要的、迫切的目标”。普罗科菲耶夫的看法同他如出一辙,他在致前苏联作曲家协会书记赫连尼科夫的信中说:“我从不怀疑旋律的重要性,我爱旋律,认为它是音乐的最大要素,我多年来在自己的作品中努力提高旋律的质量。找到一条能让外行一听就懂,同时又是新创作的旋律是作曲家最艰巨的任务,危险太多,可能流于琐碎或庸俗,可能是老调重弹,在这一点上,创作复杂的旋律的反倒容易得多。” 再看看他的奏鸣曲中和声语言的特点,他的和声总原则体现在“牢牢掌握古典和声的最根本思想和保持其具体曲式手段以及运用现代新和声技术的能力。”他以“新的手段丰富和声,而不是以新的手法排除旧的和声,是并用而不是取代。”他的和弦结构原则是在三和弦基础上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达到他自己所要求的动力性与丰富性。在奏鸣曲中,他通常使用如下四种和弦类型:(1)普通的三度结构和弦;(2)复杂化三度结构和弦;(3)非三度结构和弦;(4)复杂化的非三度和弦。从他的9首奏鸣曲中看出他对和声的两种态度:其一,不协和和弦不一定要求解决到协和,它具有独立性。其二,和声的紧张性与和声的结构意义是相区别的两个概念。如在第六首奏鸣曲(op82)一乐章的结尾部分,他把三个A从大字二组、大字组、小字组按八度叠置,中间放一个大字组的bB,我们知道A音的八度重复造成的音响效果是绝对协和、纯净的,而添加的小二度bB音却又是极不协和的。与斯克里亚宾钢琴奏鸣曲中的和声语言相较,斯克里亚宾重视对和声色彩的追求。有时甚至成了他创作的主要目的,尤其是1912—1913年斯克里亚宾创作的最后5首作品,取消了调号,和声语言迷朦飘忽,它越过了勋伯格所谓“飘浮的调性”。甚至走到了无调性。普罗科菲耶夫的和声尽管相当大胆。但能看出来,它还是扎根在传统的土壤里,还是被约束在作品塑造的形象中,换句话说。它没有成为目的,仅是手段而已。在这一点上。他与他的前辈穆索尔斯基的态度是一致的。然而穆索尔斯基的和声语言“大胆、新颖”却有些“粗糙”。
普罗科菲耶夫则显得训练有素。再从一个更大的范围来看,20世纪开始,世界范围内现代作曲的和观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十余年的国外生活。无疑也给普罗科菲耶夫带来了一些影响。至少在如下两点上,普罗科菲耶夫是坚定的:即“不协和弦的解放”与“和声材料的个性化”。但他却不是一个砸碎锁链的先锋战士,他的奏鸣曲创作还不能说充分和集中体现了一切现代和声的特点。
普罗科菲耶夫的9首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充分体现了他一生创作的一些共性特征,如古典与创新的品质:古典的线索源于幼年时代。耳濡目染其母亲在钢琴土演奏贝多芬等人的作品,培养了他良好的古典音乐趣味,这种趣味也渗透到他的创作中。他创作中的古典特征与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有着很大的区别,新古典主义的冷静、理智、平淡并不是普科罗菲耶夫想要与之靠拢的东西,新古典主义为了寻求某种“秩序”原则,转而向古典主义和巴洛克时期的体裁求援。他与斯特拉文斯创作观念上的差异。导致二人互相对彼此的作品持批判的立场。普罗科菲耶夫称斯特拉文斯基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创作手法是“巴赫加上虚伪精神”。乌克兰克雷然诺夫斯基认为斯氏钢琴奏鸣曲中的古典性主要体现在调性、主调和声、节拍律动与乐句结构等几个方面。关于创新性,普氏曾说“它始于我和塔涅耶夫见面,他说我的和声平谈,从而刺激了我。”“这条线一开始是寻找和谐的音乐语言,然后演变成寻找语言用以表达强烈的感情。”他的钢琴语言广泛继承了l9世纪钢琴音乐传统与民间音乐的表现手法,再加上野性有力的表现。从而形成了他新颖的个性化风格。与俄罗斯钢琴学派相较。他的表述方式与传统俄罗斯钢琴学派多有冲突,诸如大量的nonleagato的触键、大跳音程、独特尖锐的节奏、相距甚远的两个声部平行等等。和声语言上的冒险拓展了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势力范围。
托卡塔性是其钢琴奏鸣曲音乐语言乐此不疲的一种呈现方式,托卡塔加尖锐的敲击效果在9首奏鸣曲中极为常见。
篇4
关键词: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幻想式特征
中图分类号:J614.91 文献标识码:A
浪漫主义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来。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
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情善感。虽然浪漫主义精神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浪漫主义的兴起,却发生在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也是文艺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
浪漫主义乐派是继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及德国作曲家韦伯是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人物。浪漫主义的音乐富于抒发诗情画意的理想,注重个人情感表达、形式夸张自由,含有许多主观的幻想式特征。
“艺术歌曲”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的通称。其特点是歌词多采用著名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表现手段与作曲技法比较复杂,伴奏占重要地位。许多艺术歌曲现已成为声乐教材或音乐会保留曲目。艺术歌曲是随着抒情诗的兴起而繁荣起来的,它使浪漫主义时期将音乐和诗歌结合的愿望得以实现,它包括温柔的情感或戏剧性的民谣风格。艺术歌曲中最常见的主题是期待爱情,向往美好生活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为了遵循这一特性,幻想式的音乐风格逐步展现出它的魅力。作曲家为了在他们的作品中解决残酷现实与美好期望之间的矛盾,采用幻想的手法在艺术歌曲创作中将瞬间的遐想绘之于乐谱。浪漫主义作曲家之所以喜欢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中选择题材和形象,也正是基于幻想的创作源泉。
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的幻想式特征代表人物:舒伯特、舒曼以及勃拉姆斯。
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在音乐史上被誉为“歌曲之王”,其最有代表性的歌曲有《魔王》、《野玫瑰》、《圣母颂》、《菩提树》、《鳟鱼》、《小夜曲》、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日的旅行》等,另有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它作品。舒伯特由于没有固定收入,生活比较贫困,在他的一些作品里也常常反映出苦闷和压抑的情绪。尽管这样,他还是满怀热情地以幻想式的手法创作了大量的歌颂民族解放斗争的优秀作品。舒伯特歌曲的旋律十分优美,充满诗意,同时又是深深扎根于民歌土壤的,所以他的不少歌曲,如《野玫瑰》、《鳟鱼》、《菩提树》、《圣母颂》等都在世界范围广为流传。
歌曲《魔王》,既是体现舒伯特歌曲艺术魅力的典范之作,也是欧洲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一个里程碑。这原是歌德根据民间传说而写的叙事诗:一对父子为逃避魔王的追逐,在深夜飞马疾驰,但最终还是惨遭不幸。舒伯特用音乐加上了神秘、恐怖、虚幻的色彩,快速的三连音伴奏音型模仿蹄声,造成高度紧张的气氛,歌者一人兼唱父亲、儿子、魔王、叙事者四个角色,父亲的强作镇定,儿子的恐惧颤抖,魔王的威逼利诱,都表现得惟妙惟肖,颇具戏剧性。这样丰富的幻想与音乐水融正是这一时期艺术歌曲的代表。
德国作曲家罗伯特•舒曼,代表了德国的浪漫主义浪潮,代表了具有幻想性和主观性的情感,艺术歌曲是他创作的重要领域。他总是选择优秀诗人的诗歌为词,努力发掘诗的意境,重视钢琴伴奏的作用,人声与伴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舒曼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的内向性格,因而他更倾向于在心理因素与抒情诗的环境气氛上发挥钢琴的作用。同时,他使声乐与乐器之间的相互配合更加密切。舒曼为不同的情绪作了音乐的过渡,特别是他所写的前奏和间奏中,它们到后来不再仅仅是为了形式上的目的,而且是创造气氛的独立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范畴。他的最佳歌曲中所显示的良好字词价值意识,超过他之前的任何作曲家。《诗人之恋》是舒曼的代表作。歌词取自海涅的诗集《抒情的间奏》,是一部带有一定情节发展线索的声乐套曲,叙述了诗人从对趋势爱情的向往到失恋后无比痛苦的内心发展过程。现实生活的压抑、苦闷全部通过他的音乐表现出来了,他尽可能的用“想象力来装饰这个现实”,用幻想来创作艺术作品。
勃拉姆斯是继舒伯特和舒曼之后又一德奥杰出的艺术歌曲作曲家。勃拉姆斯对歌词的选择不如舒曼考究,但他始终突出优美流畅的旋律,钢琴伴奏写得丰富多样,有意识的把和声、伴奏织体等纯音乐的因素,提高到与诗歌、旋律同等重要的地位,给歌曲的周围造成一种音乐的力量,使韵和诗歌建立起均衡的关系。他的歌曲《摇篮曲》呈现出的是母亲轻声哼唱着歌曲,催儿入睡的景象,音乐温柔亲切,旋律像民歌一样纯朴,钢琴伴奏的切分节奏型,也好似摇篮在微微晃动。另外,幽默风趣的《徒劳小夜曲》、《星期日》、《我的更低微》等作品也非常著名。勃拉姆斯虽然生活在浪漫主义的繁荣时期,却执着地延伸古典主义,反对瓦格纳等人的大胆疯狂的音乐改革。延续德奥传统音乐,他继承和发展了古典主义的风格,创作了许多伟大的古典音乐作品,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位古典主义音乐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包括钢琴曲,交响乐,合唱曲等,歌曲创作近400首(200余首独唱歌曲、大量的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歌曲以及民歌改编曲),绝大部分属于艺术歌曲,在他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篇5
关键词:哈辉“新雅乐”;国学传播;文化复兴;国学音乐化
中图分类号:J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229-04
从建国初期的“土洋之争”到20世纪的“国学热”,传统与现代从“针锋相对”走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传统文化得以多样化的方式传承,变化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精髓。2010年8月7日哈辉《辟雍・新雅乐音乐会》世界巡回演唱会启动仪典在孔庙上演,开启了哈辉的新古典音乐艺术丝绸之路,同时也给传统文化开启了绚丽多彩的新篇章。
哈辉,中国古典音乐演唱家,新雅乐创始人,中国国学推广大使,组建了新雅乐府。2008年初春,哈辉个人艺术演唱风格正式由“民歌”转型为――“跨界古典”演唱风格,08年5月参加奥运会倒计时100天,演唱新雅乐歌曲《2008-礼》。同年受到以色列文化部与外交部的邀请,2010年10月在特拉维夫―古罗马遗址举办《弦诗・哈辉新雅乐演唱会》。哈辉在搜狐博客“哈辉新雅乐时代”中写道:“《关雎――后古典雅乐》可谓我艺术生涯的转折点,在这张新专辑上,我倾注了自己所有的创作热情,灵感与创新,一方面是为自己的艺术梦想,一方面是要通过我的音乐向大家再现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
一、哈辉“新雅乐”的艺术形式
哈辉“新雅乐”作品形式多样,犹如百花园里盛开的鲜花,绚丽多彩、争奇斗艳、数不胜数,每一件作品都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从哈辉《辟雍・新雅乐音乐会》、古罗马《弦诗・哈辉新雅乐演唱会》、《关雎――后古典雅乐》专辑以及新雅乐单曲中列举了一些主要的艺术形式。
(一)诗、乐、舞
在古代,诗歌、音乐与舞蹈三者是结合为一体的。《乐记》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皆本于心。”《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在古代都是用来歌唱的。
哈辉的新专辑主打歌曲《关雎》就是选自《诗经・周南》的开篇,配以中国画的水墨意境,诗与歌的完美结合展现出一幅唯美的画卷。《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毋庸多言了,先人们当时到底是怎样歌唱的,我们已经无从考证,哈辉演唱的这首《关雎》由作曲家林海赋予了古色古香却又新鲜清雅的释义,鲜活再现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周代社会风习及伦理道德认识。
(二)书法
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书法代表着古代的文化。舞蹈《墨香》中舞者象征着墨的颜色的黑色服饰,单臂水袖舞动着,以灵动的身形把水与墨的交融表现得淋漓尽致。背景有一老者的书法表演如游龙戏凤、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的书法艺术和古琴时而苍劲有力时而清脆幽静的音乐声融为一体,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之情传导到每一人的心里。
(三)茶道
中国的茶文化有几千年历史。茶道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人云:“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今人将茶道归结为“廉、美、和、敬”,即“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歌曲《茶香》中哈辉在现代乐器技法与古韵古风混合的音乐声中表演了茶艺,歌唱虽与现代歌曲风格更为相近,但在其他表演者身着汉服,执宫廷礼仪的背景画面中,歌、乐、茶艺凝聚成茶道的灵魂“天人合一”,体现出传统文化中以“和”为核心的茶道精神。
(四)吟诵
吟诵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亦称“吟咏”,是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言之不足故有咏叹。通过吟诵,诗词文赋的内涵和韵味更能得以完全呈现,堪称传统文学之活态。因其逐渐消亡,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
李煜的《虞美人》在哈辉似唱非唱,顿挫起伏的吟诵声调中,配以古琴演奏家王鹏低沉又悲愤的音调表现了李后主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凄楚之情,对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虞美人》进行了最详尽最精炼的解读。
(五)古琴
古琴在古代称之为瑶琴、玉琴、七弦琴。号称乐器里的活化石,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有四千余年。因其与雅乐清音相伴,被视作是古代君子的修身之器。古琴的声音带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灿烂文明从古回荡至今。
古琴演奏家王鹏演奏的古琴曲《鸥鹭忘机》出自《列子・黄帝篇》,其中《好鸥鸟者》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海上之人有子欧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
意为:在那遥远的海岸上,有个很喜欢海鸥的人。他每天清晨都要来到海边,和海鸥一起游玩。海鸥成群结队地飞来,有时候竟有一百多只。后来,他的父亲对他说:“我听说海鸥都喜欢和你一起游玩,你乘机捉几只来,让我也玩玩。”第二天,他又照旧来到海上,一心想捉海鸥,然而海鸥都只在高空飞舞盘旋,却再不肯落下来了。
解释:“鸥鹭忘机”一词即来源于上述寓言的前半部。“忘机”是道家语,意思是忘却了计较,巧诈之心,自甘恬谈,与世无争。“鸥鹭忘机”即指无巧诈之心,异类可以亲近。后比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
王鹏精湛的演奏技艺让闻者能由心灵感受到乐曲的神韵,闻之有尘俗尽释、超然物外之感。
二、哈辉“新雅乐”的演唱技巧
国外的媒体形容哈辉的嗓音与演绎――“如在丝绸线上滚动的水露珍珠,圆润而轻灵,飘逸而醇香,音聚而带神聚,形散而神不散”。哈辉的唱腔淳厚质朴,跌宕有致,具有“圆、润、糯”三大特点,被美国格莱美奖古典评委Josh先生称为中国独特的“吟弦腔”,堪称一绝。
(一)唱――“吟弦腔”
哈辉独特创新的唱腔“吟弦腔”,赋予了作品全新的艺术魅力。
“圆”:字正腔圆,原是戏曲唱念的基本原则方法,现代声乐的发展吸取了中国戏曲演唱的这一精髓,已成为歌唱艺术的重要原则了。字正是指字准、字真、字纯;腔圆指的是声音的圆润和腔调的婉转。哈辉的吐字清晰,咬而不死,咬而无痕,把“字正腔圆”这一原则在她的新雅乐作品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润”:哈辉新雅乐作品演唱中运用了许多对唱腔加以美化、装饰、润色的技法,归纳起来主要有:断音润腔法、装饰音润腔法、音色变化润腔法、声音造型润腔法、力度变化润腔法、节拍、节奏润腔法等。这些技巧被哈辉恰当地综合运用到了极致,对形成其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韵味和艺术感染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糯”:哈辉的音色软糯,流畅舒展、婉转柔和。音色取决于情、气、腔,在哈辉的作品中,情感的表现丝丝入扣,拿捏得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气声的运用推波助澜,让情感与音乐浑然一体;在润腔的美化中赋予歌曲灵魂,让文化的精髓伴随着音乐“润物细无声”。
(二)演――“清雅传神”
哈辉的表演清新、儒雅、灵动、轻盈,似一幅水墨画,没有太多雕琢、奢华的痕迹,却如清泉,甜润入心。其风格凸显出了中国女性所特有的――柔美、含蓄、娴雅与古雅之魅力。哈辉演唱会上由著名服装设计师叶锦添设计的服装古朴典雅,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汉代服饰多样化地展现,结合汉代的礼仪融入表演,加上古典舞的造型和韵味,舞台画面与哈辉的演唱成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唯美到极致。
三、哈辉“新雅乐”的文化内涵
哈辉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含义广泛,但无论是承载诸子百家思想精髓的文化典籍,还是包含了陶冶性情,颐养心性的琴、棋、书、画的显性文化元素,其根本是整个华夏民族生生不息,难以割裂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
(一)唐诗、宋词等经典名篇佳作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体现了唐宋时期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具有时代的烙印。唐宋时期因国家的繁荣昌盛,人民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多彩,涌现了许多才华横溢的诗人、词人,留下了宝贵的传世名篇佳作。新雅乐作品中很多取材自唐诗、宋词,如《山行》(唐 杜牧)、《春晓》(唐 孟浩然)、《蝶恋花》(宋 苏轼)、《青玉案 元夕》(宋 辛弃疾)、《相思》(唐 王维)、《鹊桥仙》(宋 秦观)、《一剪梅》(宋 李清照)等。在古代的形式、古代的内容上,哈辉和她的创作团队以现代的技法创作和演唱赋予唐诗、宋词以全新的面貌,使前人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一种全新的更适合的流传方式。
(二)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这九个字从古代沿用至今,教人做人做事的道理和行为准则。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做人做事的道理却是不会变的。
作为“新雅乐”的创立者,哈辉在她的音乐中充分体现了“礼”和“乐”的融汇,使“礼”的内容赋予“乐”的形式,以“乐”求“礼”,以“乐”载“道”,使听众在满足于感官愉悦的同时,又能从内心感受到音乐的意蕴。“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行为准则,而“礼”都是围绕着“德”展开的,是为了弘扬和表彰“德”而设计的。有德的人必然是最懂得爱人的,懂得珍视人的价值的,懂得尊重别人的。哈辉说,她要做的音乐就是一个人的精神,一个民族的精神。
其代表作品有《2008-礼》、《孔子曰》、《女德》等。《2008-礼》这首作品曲调平和,柔缓而又庄重,通过“礼”“乐”的融合,充分展现了传统礼乐“敬、静、净、雅”的要旨,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音乐风格,同时成功地加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在5000多年文化背景的积淀下,新雅乐作为世界性的传播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以音乐的审美意象呈现给世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及魅力。
(三)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文化内涵、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哈辉新雅乐作品《茶香》通过茶艺与歌唱的结合以新颖的方式融汇中华民族茶文化与礼仪涵养予其中,是对茶文化更为雅致的解读。
(四)酒文化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为创作复兴中国酒文化 泸州老窖高端品牌“国窖1573”特邀哈辉“新雅乐”团队为其创作长达4分钟的电视宣传影片,讲述中国酒文化,著名作曲家吴璇,作词家郭晓晔再次联袂合作,创作了《与君饮》。哈辉作为首位国学推广大使,让国人品鉴美酒之余了解中国酒文化。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立足哈辉的“新雅乐”作品,本文列举了几个方面,不足以概括全貌。哈辉的“新雅乐”作品以及其他国学复兴使者们不断创作的新作品将会给国学精髓更多更好的演绎。
四、中国国学传播的创新方式对文化复兴的现实意义
国学是中华民族辈辈累积、代代相延、时时创新的精神脉动,是在时间的淘洗和实践的磨砺中聚合凝练的智慧结晶,是闪烁在历史长河之中光耀子孙后代的灿烂星空,是中华民族之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心灵磁场、情感纽带和身份认同。
哈辉“新雅乐”这一国学传播的创新方式,以其内容的创新、形式的创新、精神的创新给中国文化的复兴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使国学音乐化、音乐乐教化,国学插上音乐这一特殊艺术形式的翅膀,飞向中华民族大众的心里。
(一)内容的创新赋予文化复兴时代的气息
现在我们所称的“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当代文化中的精华相融的学术精髓简称,决不是简单的复古,不知继承、改造和扬弃的国学其生命力势必不能长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主要来自儒家思想,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修身、然后方可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哈辉“新雅乐”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与时俱进,内容结合时代的需求更加详尽和提升。例如:她把她对“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理解展现为女子生活礼仪的《茶香》;把女子对丈夫忠贞思念之情化为《相思》与《长相知》;新雅乐的代表作《礼》打开了很多远在海外的游子之心;专为儿童创作的国学启蒙经典《声律启蒙》让每个孩子发现原来我们在说话和写作的时候,语言竟可以如此优美,同时让他们可以感受到中华古典音乐的古韵之美。从小培养他们诗一般的心灵。
(二)形式的创新开拓文化复兴广阔的道路
20世纪初兴起国学复兴热潮,各种各样的国学复兴形式在探索中开展,如国学培训班、国学进课堂、国学讲座、国学专题电视节目、国学知识竞赛等。哈辉作为首位国学推广大使,近些年来一直潜心研究国学音乐化,旨在“以礼修身,以乐化性”。以其多样的艺术形式给国学开创出更广阔的道路,如:书法、舞蹈、古琴、茶道、吟诵等。自哈辉“新雅乐”世界巡演开始以来,中国国学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影响巨大,各国人民对汉文化的学习与研究热情上升到空前的高度。国内的国学音乐化进展神速,国学吟诵活动和国学内容的音乐创作作品等精彩纷呈,通过音乐来演绎国学,让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三)精神的创新是文化复兴精髓的升华
中国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凝聚了数不尽的文化精髓。经数十朝,历几千代,中华文明所繁衍出来的传统文化,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支撑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民族在任何时展变化,必须重视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离开了传统文化,就丢掉了民族之魂,失去了发展的方向,也就淡化了民族特色。
作为中国国学推广大使,哈辉经常受邀参加国际间文化交流活动。她认为国内的文化作品与国外相比最大的差距就是民族个性的缺失。许多作品不是抄袭国外就是元素的简单重复堆砌,而真正可以为世人所称颂的作品一定是“思想性”和“形式美”和谐的统一。在哈辉的《相和歌―子衿》、《茶香》、《关雎》等诸多作品中都体现了国学文化和艺术形式的融合,在听觉上感受到音乐的美,在视觉上感受到汉服的古典美及表演的形式美,在心灵上感受到文化精髓的美。为此哈辉表示,艺术家首先要打开思路,解放思想,立足国内的同时放眼世界,学习借鉴外国文化的优秀成果,尤其是要从文明的根基上吸取养分;其次大胆创新,但又不能失去自己的民族性,尤其是像中国这样有着悠久文明史的国度,更应该从我们自身的文化中得到创新的灵感;最后艺术家也要加强自身的学习,要时刻对未知的世界保持好奇心,创作的激情才不至于衰退。
五、结语
中国古典文化正在复活,沉睡的东西逐渐苏醒,文化复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国学使者“哈辉”们任重而道远,由哈辉引领开创的国学音乐化道路正在成为我国文化复兴道路中不断探索、发展创新的一项新尝试。在“新雅乐”的音乐传递过程中,秉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以和为美”的精神理念,使听者达到人与自身的“和”,人与人之间的“和”,人与社会的“和”。故此,“新雅乐”所起到的是传承礼乐文化、复兴礼仪之邦精神的传承作用,让更多的中国人通过“新雅乐”,回归到民族的根性,回归到礼仪之邦“仁与礼”的精神起点上,凝聚华夏子孙之魂,促进民族和谐与统一。“哈辉”这样一些国学复兴的引路人,他们对民族文化复兴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不断孜孜以求地以振兴中华礼乐文化,弘扬中华核心价值观为己任,以自己深厚扎实的文化内涵与卓越的艺术技能让国学精髓世代传承,让我们的民族文化之花常开不败!
参考文献: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2〕龚妮丽.音乐美学论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王次.音乐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项阳.当传统遭遇现代[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篇6
关键词:结构主义;自律论;音乐关学;影响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回顾20世纪西方哲学史,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的思想和观念形成一股巨大的冲击波,在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诸多学术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音乐美学也不例外。60年代兴起的结构主义思潮对20世纪自律论的发展大有推进之势,本文旨在梳理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从一个侧面展示20世纪自律论的演进历程。
一、“结构主义”的学术渊源及其理论内涵
“结构主义”潮流产生之前,20世纪西方文论的主流为“新批评派”。它肇始于20年代,40、50年代进入鼎盛时期。占据了美国文论界的统治地位。这种文论主要强调艺术作品的自足性,认为艺术是为其自身而存在的,形式是艺术的本质。从本质来说,它也是一种形式文论,但由于它过度强调艺术作品的形式而忽视其内容,至50年代末日渐衰微,逐渐被60年代崛起的“结构主义”潮流所替代。
所谓结构主义,结构主义的一位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Levi―Struuss,1908―)曾给出如下定义:结构主义是“对于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生活的模式的研究。研究的重点是现象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现象本身的性质。”
“结构主义”虽然形成于60年代,但在思想上、文化上的准备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历程。其“结构”的观念源于本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D.Saussure,1857―1913)。索绪尔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始人,是本世纪最著名、影响最为深远的语言学家之一,其主要学术思想体现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1915)一书中。索绪尔认为语言现象是在一定时间互相并列、互相依存、互相制约而自成一体的符号系统。在语言系统中结构无处不在,结构系统具有整体性,它由若干元素组成,其中任何一个元素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其它元素的变化,从而导致整体结构的变化。其次,与“历时”语言学家着重研究各语种语言现象的历史发展有所不同,作为“共时”语言学创始人的索绪尔更主张研究同一时间内各种语言现象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它们同整个系统的关系。他认为,在任何一种由人类行为构成的社会现象背后。都蕴藏着一定的“结构”在支配它们的性质和变化。索绪尔还将对语言的比较引申到其他方面,他认为人类社会在表达和传递有关周围环境和自身的认识成果时,有意识和无意识地使用了众多相对自足的形式系统,而语言只是其中一种符号系统。这些形式系统的共性在于他们不同程度地代替、代表、反映所要表达的主客体对象,如语言、手势等。如果将这些形式系统纳入一个范围,找出其规律,将是非常有意义的。
另一方面,索绪尔的观点也不是凭空出世的,它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和语言学等多方面影响下诞生的。其中,与20世纪初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维特根斯坦在其《逻辑哲学论》(1922)一书中提出,世界是整体的系统,是由许多“事态”构成,每一事态都是有一条锁链相互连接,这条锁链又由多种事物构成,各个锁链之间出于某种特定的结构关系之中,这种关系就是事态的“结构”,而“形式”导致了这种“结构”的可能。
索绪尔之后,受到其语言学影响的结构主义者认为,人类的一切文化现象都具有语言的性质,可以分享语言学的成果。对于结构主义,语言不仅是激发灵感的动力和源泉,更是一种将结构主义原本各行其是的种种设想统一起来的方法论模式。列维・斯特劳斯是索绪尔结构语言学方法的积极响应者。他认为结构是真实的,但不是客观世界里共有的,而是人的潜意识活动的一种投射,是人的一种先天构造能力。一切社会文化现象都是由结构决定的,而各种结构最终又是人类潜意识的产物。英国学者霍克斯对二者的关系也阐述得十分明白,他指出结构主义关注的焦点,并非人的意识或者存在状态,而是人类社会和文化现象中“普遍存在的系统与结构的关系”。这种系统与结构关系先是被人的无意识认可,而未完全进入人的意识领域,未被人的理性所完全接受。
可见,结构主义的核心在于“结构”的观念,是透过事物的具体内容和单纯的因果关系(表层结构),去发现其内在结构(深层结构),即构成这一现象的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该现象与其他现象之间的关系。
二、结构主义对20世纪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影响
19世纪中叶,在欧洲音乐美学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音乐美学体系――自律论。自律论与长期以来占据欧洲音乐美学思想主流的情感论针锋相对,它的确立以奥地利音乐美学家汉斯利克(Eduard Han―slick,1825―1904)的代表作《论音乐的美》(1854)为标志。汉斯利克批判了情感论认为“音乐内容是情感的表现”的观点。提出“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音乐美是一种独特的只为音乐所特有的美。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等一系列论点,建立了自律论音乐美学完整的体系。此后,自律论音乐美学越来越受到关注,只不过它对当时的理论批评和音乐创作实践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影响。直至20世纪,结构主义思潮出现,它作为一种形式文论的许多观点与自律论“音乐具有形式美”等诸多论点十分契合,对于音乐作品的分析也可以借鉴结构主义的一些分析方法,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形式一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发展。
首先是在理论方面,结构主义思想和方法对一些音乐理论家的影响颇深。列维・斯特劳斯曾指出音乐具有“可以理解但不能言传”的特质,正是这种特质,使得结构主义对它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着以结构来看待音乐的观念,列维・斯特劳斯将音乐解释为固定存在于一个共时存在的整体中的时间。他认为音乐需要时间,“在声音和节奏的层次下面,音乐在一个古老领域当中行事,就是听众的心理时间;这种时间是不可取消和不可挽回的历时性,而音乐改编各个部分为的是听起来让它成为一个共时存在的整体,与它本身非常接近。”这一特点使得用结构的观点来分析音乐成为可能。50年代以后,欧美、日本甚至在苏联与东欧国家都掀起了一股结构主义热。为我国音乐理论界所熟知的申克(Heinrich Schenker, 1868―1935)音乐分析法即受到结构主义方法的很大影响。
申克的音乐分析理论一方面来源于上述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思想和维特根斯坦的“结构”观念,另一方面还有形式自律论的音乐哲学前提。在申克看来。关于音乐的形式与内容,作曲家在音乐作品中所揭示的是“乐音生命的有机的、绝对的本质”;关于音乐与外在世界的关系,音乐自身所展现的内在规律与世界的内在规律是一致的。上述观点与汉斯利克形式自律论的立场是完全相同的。
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渗透方面,他在音乐上用来区分不同概括程度的术语――“背景、中景、前景”与语言学术语“深层结构”及“表面结构”类似,表示两种程度之间关系的术语“变化”与语言学术语“转变”也很接近。申克强调音乐作品的“内部结构”,他认为一部真正优秀的音乐作品,其内部会存在一种“有机的内聚力”(Organic Coherence)。在具体操作层面,他创造了简化还原的方法。音乐作品的形式由前景表现出来,通过简化还原的方法将其进行剥离分析,最后可见它的“原始结构”,即背景。在和声和对位的关系上。他认为和声源于对位,但对位又离不开和声的支撑,二者不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为此,申克还自创了一套图示分析的方法。这种图示以常规记谱法为基础,辅以一部分符号补充说明,既直观又清晰。这种图示分析的范例是1932年出版的《五首音乐作品的图示分析》。
诚然,申克的分析方法也有一定的缺憾。他的分析主要涉及和声、调性等方面,基本上没有涉及到节奏、动机发展等等,而且这种理论只适合于18世纪到19世纪后半叶调性原则确立以后的欧洲音乐。但不可否认的是,申克分析法在结构主义观念和方法的影响下,在音乐的形式和内在结构的研究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它不仅提出了新的音乐分析方向,更是推动了20世纪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发展。二战之后,申克的后继者凯茨、萨尔则、阿伦・福特等人进一步完善了申克的分析体系。
德国音乐家哈尔姆(August Otto Halm,1868―1929)的音乐理论观念与申克十分相近。他也认为形式、结构是音乐作品最本质的东西,否定音乐同情感及联想之间的关系,音乐美学应当从“情感的陶醉和幻想”中解放出来。哈尔姆研究的重点是在赋格和奏鸣曲方面。在《两种音乐文化》一书中,他将二者作了比较性研究,认为对位与和声在音乐结构的最始源、最深层就已存在,音乐创作的最高境界是在二者的统一和融合基础上所形成的有机体。这一点与申克十分相似。
其次,在音乐创作方面,从20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申克分析法中“结构”的观念已经深化为“秩序”和“组织”,一些作曲家也深受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尤其以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winski,1882―1971)为代表。
篇7
关键词:动漫音乐 符号学 宫崎骏 特征意义
一、动漫与音乐
动漫又可俗称为动画片或卡通片,它是以各种绘画设计形式,作为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造型的主要表现手段,运用逐格拍摄的方法把绘制的人物动作逐一拍摄下来,通过连续放映而形成活动影像的一种影视体裁。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感,并且可以直接表现审美主体情感体验的艺术形式。音乐家们通过作曲、演奏或歌唱,在作品中注入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悟,并通过音乐向听众倾诉不断变化的情感。音乐是抽象的、流动的,当然也是可以被理解的,由于它的抽象性能给听众留下无限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从而与创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当音乐进入动漫则会发生微妙的作用,它们相互融合,相互影响。音乐可以影响、塑造和形成一部动漫的风格,不同风格的音乐会形成不同的动漫风格,各种类型的动漫也需要不同的音乐来确定、补充和完善,以此来增加动漫的立体感和定位其特色。
在动画艺术史中,音乐最早是以现场伴奏的方式出现,纯粹是为了营造氛围、渲染故事情节,使观众能进一步理解画面内人物特性。当音乐真正融入进动漫时,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独特的化学反应,成为动漫这个综合艺术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衍生出一种“新的音乐体裁”,响应影片主题、营造气氛,使你的听觉和视觉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完美的统一,从而深化影片的思想内容。就像一位大师曾说过:“一名好的交响音乐作曲家不一定会是一名优秀的影视音乐作曲家。”因此对于动漫音乐进行深入的了解是有必要的。本文主要从“符号学”的观点对动漫音乐进行分析与研究,以此获得全新的认识与理解。
二、音乐的符号特征及意义
萨拉・科兹洛夫曾说过:“音乐,无论在电影还是电视中,都是无声的叙述人对观众‘言说’的主要渠道。”音乐是以声音为物质媒介,以时间为存在方式并且诉诸听觉的艺术符号,也被称为“时间艺术符号”,也是通过刺激欣赏者的听觉神经,从而引起审美感受的艺术符号。一般符号具有“能指”和“所指”的二元关系,我们用expression的缩写“e”表示能指(表达面),用content的缩写“c”表示所指(内容面),用Relation的缩写“R”表示意指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关于“符号”的一般公式:e R c。而艺术符号系统有它的特殊情况:艺术符号的能指本身通常就是一个符号,也就是说,艺术符号的能指e,就具有e R c结构的含义,而艺术符号的所指则是符号e R c的所指。因此,艺术符号的公式应为:(eRc)Rc。 罗兰・巴尔特在他的《符号学原理》一书中,把符号eRc看成第一系统,把符号(eRc)Rc 看成第二系统。 由此我们就可以得知第一系统是第二系统的一个简单要素――“能指”,可以从第一系统引申出第二系统。艺术符号作为符号的第二系统,它的所指就比一般符号系统多了一个层次,或者说,意义便会更深入,以至于“深入”到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地步。因此我们称这样的“意义”为“第二意义”,亦即罗兰・巴尔特所说的“意指”。由于动漫音乐属于艺术符号,因此我们可得知,动漫音乐符号系统具有符号的第二系统特性。艺术符号能指的“形式”,指的就是“艺术形象”。它是艺术反映社会的可感性形式,以其光、色、声、形作用于欣赏者的感官,给人以栩栩如生的感觉效果。而动漫音乐符号的能指的“形式”就是指每一部动漫音乐所带给观众的音响感受。音乐家用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元素将客观存在的声音加以组合变形,塑造音乐的“形象”,由此来创造出独一无二的音响供听众赏玩。随着时间的流动,欣赏者可以徜徉在音乐的世界里体验音乐的神奇与魅力。作为艺术符号所指的“意味”,亦称“意蕴”,是指艺术品所传达的审美感情,或曰“审美情感”。这里的意蕴在动漫音乐中就是指动漫音乐所表达的内容以及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思想情感。
三、动漫音乐的符号意义及特征
动漫作品与其他的影视作品主要的不同点在于它主要是拍摄给孩子们看的影片,故然主题思想的表达也是较纯真自然,主题音乐一般反映对纯真、美好生活的向往。要解读动漫音乐的符号意义,必须要先明确它的“能指”与“所指”特征。
(一)动漫音乐的“能指”特征
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音响是音乐最直接的表达,人耳则是直接的接受者。作为动漫音乐的“能指”即动漫音乐可直接诉诸于观众的整体音响感受。其中包含音乐的音符、音高、时值、强弱、和声、织体、配器等要素,这些要素构成动漫音乐的“表达层”。动漫音乐有别于其他的影视音乐追根溯源要涉及到动漫剧本身。动漫剧的人物一般都是虚拟的,是由动漫大师用先进的技术在电脑上制作出来的“不真实”形象。其次,动漫剧的内容大多是虚构的,现实中不存在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明了,可以是天马行空无厘头,也可以充满童趣和欢乐。动漫的产生针对的受众大多是儿童以及青少年。因此,动漫音乐的创作和构思必须根据动漫剧的题材、内容、风格样式、人物性格等因素和条件,使音乐的听觉形象与画面的视觉形象以及语言、音响等元素相互结合、碰撞以期在形式上达到“视听”的统一。有些动漫音乐,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通过节奏、旋律、和声、乐器等音乐元素仅对画面中富于运动性的人物造型或事物进行简单描绘,或是对现实音响进行模拟,因此造成这些音乐多缺乏情感色彩,只是为了达成与画面表现的某种对应的效果而创作的。现今由于传媒技术的进步,在录音与音乐创作上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如今借助电脑创作的音乐是一种新的趋势,同时,随着录音技术、器乐和配器技术的发展,已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音色和配器效果的选择,大大提高了创作者创作的空间和想象力。由于这些因素,使得动漫音乐的音响更具表现力与感染力,进而使动漫音乐的“能指”意义更加丰富深刻。决定一部动漫作品的成功因素有很多,而其中对整部动漫的情节起到渲染和推动作用的莫过于动漫电影中的音乐。当然对于动漫电影制作大师宫崎骏来说也不例外,宫崎骏动漫电影中的音乐能够使观众欣赏其电影的同时能够把剧中的音乐分离开来独立欣赏。这显然要归功于宫崎骏先生的搭档久石让先生,本文对这位日本著名动漫电影配乐大师创作的动漫音乐作品进行分析研究,来进一步说明动漫音乐的“能指”特征。
说到动漫音乐不得不提的就是动漫作品中的主题音乐,它在影片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深化了影片的内容,同时还具有烘托影片气氛、刻画人物形象、升华作品主题的作用。主题曲作为动漫剧一个必要性的标志,习俗规则制约着它的标志性或指示性特征,然而,从主题曲的普遍特点来看,这种特征集中在所表达内容所指示的层面,而不单是内容本身。主题曲从另外一方面体现了动漫的样式、题材、主题思想、艺术风格以及导演总体构思。下面简要分析宫崎骏的作品《天空之城》以及《千与千寻》中主题音乐特点。
这部动漫作品本身是一则末世寓言,宫崎骏以一缕童心将其变幻成孩童的一席梦。在这部作品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久石让的这首音乐《天空之城》,让人感觉心似乎在一望无垠的田野中翩翩起舞。乐曲一开始用八音盒奏出主题的基本乐思,随后采用了模进的手法对该乐思进行展开发展,由此构成了音乐的主题句。我们可以从谱例中发现此主题简短,但描绘的音乐形象鲜明生动,旋律进行悠远柔美,音符经过几次上行后,转向四度下行进行,给人一种柔美之中略带一丝忧伤之感。与此时画面中女孩从天掉落时的感觉浑然相应。乐曲中前后附点的节奏型体现出一种坚定果敢的信念,传达着一种纯洁无瑕、坚强勇敢的爱。乐曲第二次出现主题是在帕兹救了希塔之后的第二天清晨,沉睡的万物开始苏醒,音乐就像道彩虹般出现在人们的耳畔,清亮、明朗,音乐中先是一段流畅的音符悠扬地走过,紧接着帕兹专注地用小号吹起主题变奏曲的前奏,这段音乐主题并不是很明显,旋律也没那么柔美,但却能唤醒一切成熟的事物,干净、明亮,像是乌云中的一道光,给人希望与安详。影片中第三次出现主题是希塔看到挂在帕兹家里天空之城的照片,音乐在听帕兹形容天空之城时响起,是主题的第二次,音乐很轻变,虽然主旋律没有直接出现,但与帕兹所描述的虚无缥缈的天空之城相吻合。影片主题第四次再现是在希塔与帕兹遇到危险坠落悬崖被飞行石救起的时候,飞行石的力量让他们仿佛有把降落伞使他们飘浮在空中,乘着风缓缓降落。此时的音乐在一段前奏之后响起了主旋律,这时的主旋律较前两次是比较明显的,但仍然属于主旋律的变奏。音乐轻盈、缥缈而美妙,与影片中的画面相辉映。影片中这首主题曲《天空之城》在乐器的选择上主要以电声、合成器为主辅,另外加上圆号、童声合唱、钢琴、小提琴等与之配合,将画面的飘渺与悲哀之情表现的完美得当,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影片中的音乐充分运用了电子乐节奏性强,富于动感的特点以及管弦乐抒情性强,富于表现力的特点将管弦乐的张力展现到了极致。在画面与音乐创作中,久石让和宫崎骏达到了高度的契合,均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叙述着同一个寓言,用简单的音符、朴素的曲风、淡雅的音调传达出对逝去时光的祭奠与对爱的呼唤,展现给世人一种震撼人心的穿透力。影片中久石让所赋予音乐的魅力,已经远远溢出宫崎骏的动漫画面之外,缔造了一个前所未见的遐想空间供听者徜徉。
而在《千与千寻》的音乐创作中,久石让将音乐的节奏逐渐压缓,主要借用最繁复多变的弦乐奏出的简单音符来诠释小女孩千寻内心情感的变化。乐曲中钢琴是以独白的形式独立于交响空间里,给人一种复杂世界里最孤独的心灵感受。音乐虽是细腻抒情,但琴键之音在这部作品中却已没有了宫氏动画中的童趣色彩,取而代之的却是悲伤孤独。钢琴与管弦乐的结合似乎把我们带入了小女孩千寻的世界,细腻的弦乐之音揣摩着千寻的情感世界,琴键中流淌着新古典音乐的风华,音乐再次展露久石让以简单的琴音捕捉复杂情感的独到技巧,并能娴熟地运用管弦乐掌握着惊险奇异的冒险历程。在繁复多变的弦乐编曲中更能显示出久石让采用日本民族与西方音乐作为情感基调给世人谱写出一张具有宽宏与纤细交融的琴鸣之作的实力。在影片即将步入尾声时,伴随着恢弘壮丽的主题音乐,小白龙想起自己的真实身份,与千寻牵着手遨游在一望无际的空中,当他向千寻诉诸内心情感的时候,音乐也随即变得柔和、轻缓。仿佛在一旁倾听他俩的浅低吟唱。这时的画面与音乐非常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情感境界。
细细品味宫崎骏的作品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背景音乐与主题音乐,没有二者与动漫的结合也不可能诞生出一部部优秀的动漫影视作品。在宫崎骏动漫电影作品中音乐最大的特色莫过于在配器上的精心编排,使音乐无可厚非地成为推动这部作品的精神支柱。钢琴、风琴、管弦乐器、交响乐队,甚至还有中国的传统乐器二胡等多种乐器巧妙地结合,不仅让观众在听觉上感到绚丽多彩,也让观众深深的体会到作者想要流露的真情实感。此时作者与观众是心灵相通的,彼此成为了对方的知音。
(二)动漫音乐的“意指”含义
这里的“意指”是所谓的第二系统(eRc)Rc ,比第一系统更具深层次的意义。由于动漫所传递的思想简单直接、单纯;内容的构思也是简洁明了;结局安排上通常以圆满的喜剧结尾,能给儿童或青少年以青春正能量的热情带来启发与引导。观众可能从音乐中感受到关爱、互助、勇敢、坚强等精神品质;也可能从动漫中寻找到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以此来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例如《天空之城》这部动漫影片首先在人物设定上是两个青年男孩和女孩,在语言抒发上富有童趣与意蕴。从孩童的角度歌颂善良、纯真以及自然美景,抨击战争、物欲、邪恶、环境破坏、水源污染等恶行;对观影者有正确的启发并引导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片中的主题曲在纯净而愉悦的童谣风中,意外地揉入了一点悲天悯人的味道,让人有了淡淡的哀伤感。伴随着唯美大气略带忧伤的背景音乐,从中我们渐渐体会到简单的快乐永远是最重要的,生活在城市中人们能够体会小镇生活、田园之乐的难能可贵,并从中感受到“人之初,性本善”的深刻寓意。人们有着对于单纯生活的向往,对单纯理想的追求,对单纯恋情的渴望。但现实总是残酷的,在被现实一次次打击后,人的欲望越来越强,人变得越发的物质,渐渐地失去了纯真欢乐。然懂得经常审视自己的人会尝试大隐于市,克制欲望,严以律己,在这混杂的城市找寻属于自己的那片绿荫,而不懂得在闲暇时分安静下来审视自我的人们,却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丢失了对于生活的那份意义与快乐。我们从影片中看到了作者传达给我们满满的正能量,这便是这部影片所带给我们的符号意义。
影片《千与千寻》传达出作者对于社会生活和关系的一种认知:生命力的发掘来源于与社会的沟通,互助和关爱是打破孤独、寻回自我的钥匙。影片《千与千寻》的故事借助小女孩千寻这个角色向观众传达人生就像是一场游戏,在不可以更改游戏规则的情况下,我们要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并在适当的时候改变社会,并在游戏中一点一点地寻回我们曾经失去的东西。另一个重要的启迪便是: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既不是主人也不是奴隶,人与自然应该始终保持和谐共存的良性关系,人类最终的希望应存在于仁爱之中,仁爱可以感化一切,使世界变得美好灿烂。整部影片渗透了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使观众再次深刻感受到了那种存在于一切伟大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力量。
动漫音乐的“能指”与“所指”满足了观众对动漫的想象与思考,它不仅可以指导人们理解动漫影片而且在对音乐的理解与认识上传递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对于“能指”它是音乐当中不变的因素,而对于“所指”却是会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因此也映证了音乐的特质:音乐是模糊的、抽象的有时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音乐是一种“听觉符号”,要想真正诠释好还得继续不断地深入认识它。
四、结语
音乐被称为是一种“抽象性”的艺术,它的“抽象性”体现在它既能够承载内容、情感,以及潜在讯息,又能使表达的情感不流于直白。同时它也是最能触动人的心灵,表现人情感世界的一种特殊工具。相对于动漫音乐来说更是如此,它既可以深刻而又细腻地表现那些难以言传、难以用画面表达的人物的内心活动,又可以恰到好处地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正因为这样,有些时候音乐对受众的审美水平有一定要求。音乐的这种特质使音乐的信息传达方式极富特质,正如爱德华・汉斯立克指出:“音乐的美是一种独特的只为音乐所特有的美,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音乐以及音乐的艺术组合中,优美悦耳的音响之间的巧妙关系,它们之间的协调和对抗、追逐和遇合、飞跃和消逝,这些东西以自由的形式直观的呈现在我们的心灵面前,并且使我们感到美的愉悦”。因此相对于真人电影,音乐在动漫艺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是动漫艺术生命力的表现所在。动漫中的音乐不仅能烘托作品气氛、塑造影视人物形象、升华作品主题,而且能够很好地表现情节、抒感,同时还兼备叙述画面隐含的内容,表达潜在信息的功能。音乐是对动漫的提炼,优秀的音乐令动漫作品飘逸、灵动、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薛燕平.世界动画电影大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陈宗明,黄华新.符号学导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3]谢飞.久石让,让音乐涤荡着心灵[J].东京文学,2011,(05).
[4]叶渭渠,唐月梅.日本人的美意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日]久石让.感动如此创造[J].何启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6][英]peccei,蓝纯.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7][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M].王东亮等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