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时代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时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时代

篇1

该走的路一步也省不了。

近两年,我们经常听到一些诸如“这是一个千亿元级别的市场”“一定能够颠覆BAT”的豪言壮语,如今却很少听到了;中关村的创业咖啡也凉了许多,“什么都不缺,就差一个程序员了”的创业者在资本的萎靡下也开始考虑为了明天的早餐开始找工作;盛极一时的iOS培训也偃旗息鼓了,培训出来的iOS学员发现市场上很难薪资溢价了,因为和他们一起应聘的,可能就是当时的培训老师……

经济不好,创业前景、公司发展遇阻的时候就会搞概念。

“过去大家普遍认为好概念对互联网企业最重要。但Google的成功案例使人们猛然发现,凭借技术在行业里树立最大壁垒,可以获得产业最有价值的利益链条,现在连微软这种典型的技术型企业也开始涉足互联网了。”阿里巴巴CTO吴炯说。而马云笑称,自己虽然算不上懂技术,但懂得寻找“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

这种提醒针对的是新一轮互联网创业风潮。目前的创业者们总是坚持,一个好概念暗示着辉煌的未来。

但新一轮互联网的辉煌迟迟没有到来,代表着中国互联网新兴力量的Web2.0公司,不管是在流量指标上,还是在盈利模式上,至今都没有出现过像美国的社区网站YouTube、Myspace那样的颠覆性力量,伴随它们的反倒是裁员、资本枯竭等不利消息。

IDG亚洲区裁熊晓鸽认为,风投最先选择的是能创造服务和技术的人,其次才会考虑公司对行业的影响。而“技术大拿”们对这种现象的评价更为苛刻,在他们看来,互联网的迅速崛起,靠的是打破常规的奇思妙想。如今的互联网企业则经常缺乏创新精神,害怕失败,于是炒作概念往往成为捷径,很多新概念就出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结束、下半场开始、新零售变革……

移动互联网时代结束了?

首先是李彦宏提出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结束。”核心概念是,靠移动互联网的风口已经没有可能再出现独角兽了,因为市场已经进入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下一个发展阶段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时代

互联网人口发展到一个瓶颈期,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讲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结束,可能还为时尚早吧。如果说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结束,那么百度岂不是完美错过了整个移动互联网时代?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冲击了PC互联网,但也并没有出现能够取代移动互联网的新型互联网方式。移动互联网这一波已经过了几年,它的体量已经很大,所以它的发展速度自然会慢慢放缓。但是在移动互联网上面还有很多可以创新的地方,比如Wi-Fi通讯方式还并没有像流量一样,随时随地统一入口覆盖,随时随地可获取流量的发展也没有达到成本可忽略的程度,新的独角兽仍然未出现。还有诸如“互联网+自行车”这样的模式出来,所以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只是梯度放缓,绝不是结束。

李彦宏提出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结束,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时代才是未来。我们完全可以理解百度错过移动互联网时代,并急于在人工智能方面抓紧迎头赶上的迫切心态,毕竟曾经腾讯加阿里也不如百度的市值高。但是经此移动互联网一役,百度已经只是这两家市值的零头了,可见人工智能并不是靠造概念就行的。

人工智能更多的还是在云端,终端客户不需要去理解什么是人工智能、如何使用人工智能,他们只需要关心人工智能可以为他们提供哪些服务。

所以在云端怎么让它更智能,如何运用大数据,这才是风口,但是现在是到了一个最关键的时间了吗?我认为还需要很多基础的东西。人工智能谈了几十年也是在这两年才有了比较大的突破,后面就可以很简单地应用在各行各业了吗?我觉得未必。因为差距还有很远,就像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可能让用户去编程机App一样,人工智能时代肯定不可能试图让用户去理解人工智能,需要给用户提供的只是人工智能物化了的产品和服务。

这些服务如何提供给终端用户?我认为目前在没有更好的互联网服务的基础上,还会继续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方式提供。独角兽的出现并不一定要互联网人口红利,和PC互联网发展到移动互联网不同,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发展并没有抛开移动物联网。相反,还需要紧密结合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硬件铺设上还没有达到完美的程度,所以何谈移动互联网时代结束呢?

互联网下半场开始了?

下半场是美团CEO王兴在公司内部提出的一个概念,核心意思是,就像中国经济用三十多年的时间,吃光了人口红利,于是“新常态”就成为中国经济的下半场;互联网的人口红利吃了二十几年,也吃光了,互联网公司的发展不得不从追求速度和规模,转向追求纵深和创新,这就是互联网的下半场。

互联网从1995年开始到现在短短21年时间,如果非要拿上半场下半场这种概念来说,也就算开场踢了5分钟,何来发展如此迅猛的上半场下半场?如果按王兴的说法,现在是进入到了下半场,到2037年之后算加时赛吗?需不需要搞个新赛季,再搞个甲级、乙级、晋级、降级比赛?

另外,从王兴提到的人口红利上来看,如果以人口红利没有了来算上下半场,那就更牵强附会了。就像独立IT评论人keso说的那样:以电力为例,如果从电力照明普遍进入家庭开始算,电力的人口红利也早早就没有了。但电力真正的革命却发生在照明之外,它带来的红利远非人口红利可以概括,从中获益的绝大多数也并非做电灯泡的企业。即使是做灯泡的,感叹人口红利不在的,也一定不是GE、欧司朗这样的不断以新技术引领照明行业的企业。

篇2

近些年来,业内一直不乏为保险正名的声音,但这种正名更多的是体现在宣传层面上。随着互联网保险的发展,“互联网+”从销售、投保、理赔等各个环节给保险带来了革新与升级,让用户在耳目一新中感受到保险业给生活带来的保障与安稳。可以说借助“互联网+”赋予的新生与活力,保险业正在通过优化自身的产品体验来为自己正名。

互联网保险市场已然爆发

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数据,2015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保险市场实现保费收入816亿元,是上年同期的2.6倍,逼近2014年互联网保险全年总保费规模。在这816亿元的保费收入中,互联网人身保险为452.8亿元,同比增长343.4%,占寿险公司累计保费收入的比例提升至3.5%;互联网财产保险实现保费收入363.2亿元,同比增长69%,占产险累计原保费收入的8.5%。互联网保险市场的爆发不仅体现在保费收入的急剧增长上,还体现在市场经营主体的不断增多。2015年上半年,我国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的产寿险公司达到96家,比2014年底多了11家,更是2011年底的三倍多。

互联网人身险首次超越互联网财产保险

互联网人身保险无论在规模还是增速上都超过了互联网财产保险。2015年上半年,互联网人身保险实现保费收入452.8亿元,同比增长343.4%,比互联网财产保险的363.2亿元多出了近90亿元,对互联网保险保费增长的贡献率突破70%。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人身保险占寿险公司累计保费收入的比例仅为3.5%,远远低于互联网财产保险占产险累积原保费收入的8.5%,这反映出未来互联网人身险在增长上仍大有潜力。不过需要注意的是,2015年上半年互联网人身保险市场的火爆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短期限、低扣费、高回报”的趸缴万能险的基础上,还缺少具有创新性的互联网保险产品。

互联网保险,不仅仅是互联网

互联网保险的本质是新技术驱动下的产品服务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背后的新技术不仅仅是互联网,而是互联网连接下的众多新科技,比如纳米技术、生物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

海外一些保险机构已经利用智能家居来提供家财险保险服务。比如美国State Farm保险公司与ADT警报安全公司合作,在用户家中安装智能家居设备。该设备不仅可以在家中失火或漏水的情况下自动关掉阀门,消灭安全隐患,还可以在犯罪事件发生时远程通知客户及时采取措施。此外,该设备还可以为家中需要照顾的人自动调节光线或温度,提供医疗警报服务。客户购买智能家居设备时可以享受九折优惠。使用智能家居设备不仅帮助用户消除了日常安全隐患,也在帮保险公司减少赔付成本。

互联网建立保险公司与客户间的“强信任连接”

互联网最神奇之处是高效地连接一切。互联网保险的一大要义就是利用互联网手段优化保险公司与客户间的沟通。如何提升客户忠诚度一直是保险公司头痛的问题,而通过与客户进行高频次、个性化的日常沟通,建立“强信任连接”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根据安永公司2014年全球保险消费者的调查结果,只有14%的客户对目前保险公司的沟通状况非常满意,约80%的客户愿意选择数字渠道和远程渠道完成许多不同工作及交易。这反映出作为保险公司的客户来讲,他们认为与保险公司之间的互动还很少,而他们也愿意通过互联网手段来加强沟通。

“至繁归于至简”的互联网保险产品

做互联网产品所遵循的一大原则就是“至繁归于至简”。产品在设计上要简洁,便于用户理解和操作。互联网保险在设计上也需要遵循这个原则。回首看看过去的一些保险产品,在产品设计上往往比较复杂,条款繁多而不易理解,缺少保险知识的普通民众很难全面理解产品。在对产品不够理解的情况下,一部分民众选择不购买产品,而在购买产品的那部分民众中,也可能存在对产品的误解,这为日后的理赔纠纷埋下了隐患。

互联网保险在产品设计上要简洁,要能直击消费者的“痛点”,要能让消费者很容易理解该产品能解决自己的什么问题,该产品的独特优点在哪里。对于一些保险品类,比如寿险、重疾险、家庭财富继承险等,由于其条款在复杂性上确实难以避免,而且保额重大。这就需要在网上销售时,先简洁易懂地传达出该产品最大的特点,激发目标客户了解该产品的兴趣,然后引导消费者向保险人进行更深更细的了解。

互联网保险不仅是把网络作为客户了解产品、购买产品的渠道,在产品研发、核保、理赔等环节也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遵循“至繁归于至简”的产品理念。之前不少消费者之所以对保险的印象不太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投保和理赔上比较麻烦、手续繁琐。现在一些互联网保险产品可以让客户不用填写表格,在线上就可以快速完成投保和理赔。就拿航空延误险为例,它虽然不是一个新的保险产品,但互联网让它获得了新生,让它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之前航空延误险在理赔上比较麻烦,需要客户先向航空公司要来航班延误证明,然后再跑到保险公司提交材料,一阵奔波下来才能拿到那几百块钱赔款。现在一些保险公司利用微信平台推出的航空延误险产品可以让用户通过手机就可以迅速完成投保和理赔。保险公司的后台与第三方系统进行了数据对接,航班延误后会获得延误信息,不用客户提交航班延误证明,就可以自动通过微信红包向客户支付赔款。

投其所好的线上场景化营销

把互联网作为销售渠道远远不是互联网保险的全部,然而做好互联网销售是互联网为保险正名的第一落点。过去,人们对保险业印象不大好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传统保险那种人海战术的销售模式造成的。销售的精髓就是在最合适的时机把产品需求方和产品供应方连接在一起,而过去保险的那种销售模式很难把握合适的时机,也很难建立起信任,而信任是金融活动的基础。无论保险销售人员是在街头推销,还是上门推销,人们大都视其为对自己生活的干扰,他们第一反应就是我不需要这个。产品销售如何出现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是传统模式一直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互联网保险则可以更高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现在人们的生活场景开始越来越多地搬到线上,保险机构就可以针对消费者具体的生活场景来提供相应的保险产品。这时候消费者就不认为这种销售是对自己生活的侵入,而是对自己生活的“锦上添花”或是“雪中送炭”。例如,当消费者通过在线旅行网站购买旅游产品时,保险机构就可以向其推送户外旅游险、旅游意外险、天气险等保险产品。

篇3

【关键词】 智慧旅游 大众旅游 新大众旅游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的快速发展,方便、廉价的出游条件催生了平民化的旅游类型——大众旅游。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缺乏灵活性的大众旅游越来越不适应大众旅游者的需求,人们越来越渴望按照自己的方式“自由”地进行旅游。智慧旅游将新一代的信息技术运用到旅游实践中来,旅游者可以利用移动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相关信息,并及时安排和调整旅游计划,这样一来,大众“自由行”的方便之门大开,一个全新的大众旅游时代正向我们款款走来。

一、智慧旅游的内涵与特征

1、智慧旅游的内涵

国外并无智慧旅游的提法。智慧旅游在我国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目前还没有对这个概念标准的、统一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概念有:马勇(2011)认为智慧旅游是以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张凌云(2012)认为智慧旅游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也称信息通信技术,ICT),为满足旅游者个性化需求,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服务,而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变革。智慧旅游的核心是旅游者为本、网络支撑、感知互动和高效服务。智慧旅游系统主要由数据中心、服务端、使用端三部分构成,并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和传感网等技术相互联结。云计算、物联网、移动终端通信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是智慧旅游的四大核心关键技术。

2、智慧旅游的特征

(1)高度智能化。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者的出行模式是这样的:出发前,潜在旅游者只需要将自己的需求信息输入电脑,便可了解目的地的客房、餐饮、交通、天气和人流等一系列的旅游情况,并可进行虚拟游览和体验;潜在旅游者通过网上预订,选择游览项目、旅游企业,设计制订自己的个性化行程;到达目的地后,旅游者将自己的行程规划定制到电子导览导游机中,或将旅游计划和电子导览导游软件下载到自己手机里;在游览过程中,旅游者还可以与网络随时互动交流,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更改旅游计划,由网络帮助调整行程;完成旅游行程后,旅游者可以把对旅游项目的需求、对旅游服务的意见和投诉等通过电子导览导游机反馈到旅游企业和旅游管理部门,实现网络上互动交流反馈(见图1)。

(2)信息的有效聚合。智慧旅游的应用体系包括应用层、网络层和感知层。智能传感设备将旅游景区(点)、文物古迹、旅游企业、旅游交通、旅游公共设施等设施的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对旅游产业链上下游运行的核心系统实时感测,将数据整合为旅游资源核心数据库,为整个智慧旅游的应用体系提供基础数据的支撑。通过统一的智慧旅游中央管理平台和旅游资源数据库,实现旅游产业链上下游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地协作,达成目的地旅游系统运行的最佳状态。

(3)政府、旅游者、企业、居民深度参与。智慧旅游的四大应用对象为:以政府为代表的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部门、旅游者、旅游企业以及目的地居民。政府通过获取旅游信息、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市场监管信息、旅游目的地营销反馈信息等多种旅游信息,实现实时反应、协调运作,及时预测和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做出最优管理决策;旅游者通过信息查询、合理线路设计、旅游预订、智能导览、门票及优惠券获取、紧急救援、投保理赔、旅游投诉等多渠道获取旅游全域/全流程的信息服务;旅游企业通过获取旅游电子商务、营销、满意度调查、行为追踪、数据统计及挖掘等相关信息,实现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不断创新,同时旅游企业还可以利用高科技信息系统创造旅游需求,并对旅游者进行知识服务,引导旅游者进行消费;目的地居民则可以享受交通、游憩、休闲等多种系统信息共享带来的价值。

(4)个性化信息服务。智慧旅游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不仅体现在旅游者可以自行设计个性化的行程,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可以随时随地与网络互动交流,并可按照自己的意愿临时更改行程;个性化信息服务还体现在对旅游安全、旅游便利性需求、旅游移动搜索等方面。比如探险旅游者遇险时可通过终端迅速找到最近的避难所、急救站等,方便救援力量迅速确定遇险旅游者位置,实施有效救援,甚至还有专门的“人员追踪系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旅游者位置。

二、智慧旅游对大众旅游市场的影响探讨

1、大众旅游的内涵

大众旅游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工业化国家,由于收入的增加、假期的延长、交通技术的改进和旅行成本的降低,广大旅游者开始流向阳光、沙滩和海滨旅游目的地,工薪阶层的旅游消费成为旅游市场的主流。大众旅游的首要特征是普通的大众都参与到旅游中来,具有廉价、便利、安全、舒适等4个典型特征。

2、智慧旅游对大众旅游市场的影响探讨

(1)个性化、高效的自助游将成为市场主流。目前人们出游方式基本上可以分为自助游和跟团旅游两种,跟团旅游因其缺乏个性化体验而受到众多追求实现自身价值和高质量体验的旅游者的摒弃。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自助游成为一种新潮的出游方式。然而,目前旅行社和相关旅游网站推出的自助游产品只是简单的“机票+酒店”组合,缺少灵活性和多样性,出发地局限性大,尚未充分利用旅游者的反馈信息资源,更谈不上与旅游者随时随地互动,预订用户往往出于省钱的目的访问网站,真正的旅游价值尚未得到体现。智慧旅游将网人合一,实现旅游者深度参与、生命体验,网络与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无障碍交流。因此,如此便捷又能体现旅游者个性化价值的出游条件,必然促使在智慧旅游环境下,个性化、高效的自助游将成为人们出游的主要方式。

(2)旅游项目、旅游活动方式异彩纷呈。信息不对称是制约自助游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智慧旅游条件下,一方面,潜在旅游者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检索到适合自己需要的高效、准确的旅游信息,可以轻松自在地安排自己的行程。信息的通畅免除了旅游者旅游过程中遭受吃、住、行、游、娱、购等后顾之忧。旅游目的地、旅游活动方式、活动项目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发展趋势。另一方面,由于智慧旅游的个性化、智能化的特征,互联网能根据潜在旅游者需求偏好,对旅游者偏好进行细分,将具有类似需求特征的旅游者深度聚集,形成个性化的群体,互联网能将适合旅游者和群体的信息随时随地地呈现给用户。信息通道畅通使潜在旅游者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更能激发潜在旅游者的创造性和出游动机,使旅游活动更具有个性化。

(3)吃、住、行、游、购、娱等各行业将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自助游使旅游者需要无障碍的旅游服务。而智慧旅游时代,旅游者只要向网络表达自己的意愿,网络将会合理推荐安排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者只需要在网络的提示下轻松进行自己的行程就可以了。因此,智慧旅游不仅将网络与旅游者紧密联系在一起,还将涉及到旅游活动过程的吃、住、行、游、购、娱等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个性化的庞大的旅游市场的发展机会,使酒店、交通企业、景点、商店等各旅游企业必须紧密联结在一起,提供一体化服务,才有更大的发展机会,否则,就会惨遭市场淘汰。

三、新大众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的差别分析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知,在智慧旅游环境下的大众旅游,是与传统的跟团形式的大众旅游有很大区别的新旅游类型,新大众旅游除具有大众性、便利、安全、舒适等特性以外,在旅游目的地、旅游目的、出游方式、线路设计、旅游过程中线路的更改、出游时间、旅游消费等方面与传统大众旅游存在着很大差别(见表1)。

虽然从旅游者方面看,传统大众旅游与新大众旅游都是广大具有旅游权利的公民,但是新大众旅游的旅游目的地除传统景点、景区外,一间普通民居、一间古老作坊、一处闲庭别院、水井、农田、校园、花卉、时装、寻常百姓家庭等都可以是旅游者的目的地,范围极广,因此,旅游者在空间分布上也不再局限于某些比较成熟的景区,而是广大旅游者心目中的目的地,旅游者的旅游目的也更加多样化,休闲、放松、修学、寻梦、寻根等都是出游的理由,线路设计是在智慧旅游条件下,客人根据搜索到的充分的旅游信息,按照自己的需求设计的,并可以在旅游行程过程中可以根据旅游者的需要随时调整,总之,新大众旅游是充分体现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的旅游新类型。

智慧旅游时代是高度智能化的网人合一的时代,它对旅游行业的影响是广泛和深刻的,其智能化、个性化的本质特征将个性化的真正“自由”的自助旅游推向新的,一个全新的个性化的“大众”旅游时代在“智慧地球”的大力推动下正向我们款款走来。

【参考文献】

[1] 张凌云、黎巎、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5).

[2] 张凌云:大众的“新旅游”,还是新的“大众旅游”?——普恩新旅游论批判[J].旅游学刊,2002(6).

[3] 李泽才:现代性条件下的大众旅游[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篇4

什么是互联网汽车?

主持人:我刚才在想,关于汽车,“未来派”和“传统派”肯定有争论,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我想让三位离汽车稍微远一点的人谈谈你们眼中的互联网汽车。

项立刚:我心中所谓的互联网汽车是智能交通体系,举个例子,我们说要到枕水酒店,现在告诉任何一辆车,说这个车可以到枕水酒店,可是到不了,为什么?我们的地图是模拟地图,没有精准的定位,所有的车可以做到每平方米精准定位吗?我想未来做的事情是,首先所有的车都要由中央控制中心控制,由车主自己控制不行。另外,道路要形成精准定位的数字地图。车沿着数码轨道运行,不是车在路上走自己发现风险,而是由中央中心系统告诉他这么做,另外在整个体系中要自动驾驶。

刘兴亮:我希望未来的汽车不仅仅是联网,需要更加智能化,汽车是一个代步工具,我希望它用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让更加安全,我曾经在瑞典的路上试驾过沃尔沃XC90,非常棒,可以把人类解放出来。

目前,这样的技术在北京推广起来很难,大家不遵守交通规则太多了,但是这是一个趋势,可以把我们解放出来,比如北京平均上下班开车2个小时,如果把这2个小时解放出来不知道可以多干多少的事情。以后车可能更加智能,比如上车调到18度,你这段时间可能在生理期,或者在身体不是很好的状况下,你适合多少的温度车帮你调到什么温度。或者是今天去上班的路上心情烦燥,路很拥堵,工作不顺心,这时候汽车是否可以提供舒适的环境?我觉得一定要上升到和人情感交流的高度才是未来智能汽车的重要方向,而不单单是更好的汽车。

石述思:严重同意两位老师的看法,我觉得它要满足三个要素才能叫互联网汽车,第一,安全,据统计车祸的死亡率超过战争,生命总是最宝贵的。第二,汽车是带给人快乐的。第三,汽车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自由。但是我有一个期待,未来的互联网汽车能帮助我们的中国实体创造利润,而不仅仅是花钱赚吆喝,一定要吸取互联网对实体冲击的惨痛教训,汽车的本质要靠创新获取利润,而不是降低成本,中国实体的悲剧是成本降下来了,实体没有挣到钱,所以创新是核心的原动力。

主持人:刚才石述思已经提了一个问题,互联网进入到汽车领域中应该怎么做?你开了题,这里涉及到李斌董事长,我相信你想要回答这个问题,他从互联网企业进入到汽车,涉及到造车运动中,而且是全新造车运动中非常值得关注的一支部队,你的蔚蓝汽车到底是怎么样?是互联网汽车还是什么汽车?

李斌:汽车归根到底要回到用户上,一个企业要创造利润,需要给用户更好的体验或者是更高的效率。我当时和很多汽车企业说,汽车企业应该进入到3.0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现在大家都盯着互联网汽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真正最大的改变是企业和品牌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现在绝大多数的汽车公司99.9%的销量都还是沿用一百多年前的汽车产业链的构建,在互联网出现之前,这是最高效的方法。在互联网出现之后,有一个新公司就是特斯拉,特斯拉70%的工程师是做软件,30%的工程师是做硬件,这和传统汽车公司不一样。将来的变化和用户之间的关联,整个产业链必须构建在移动互联网上。在这个时代很多营销的模式、产业链的构建和用户交互的方式最终一定会改变这个企业是否真的是为了用户而存在的,这是最基本的逻辑,或者以用户体验为出发点来构建。

传统汽车公司发展技术是本身,沃尔沃投入的安全技术、驾驶技术等都很领先的,如果只是从技术的角度和现有汽车公司PK的话,新的公司没有什么胜算。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重新构建一个新的用户体验,重新构建一个企业的技术,传统的公司原来强的东西成了弱的东西了,比如宝马在欧洲想直销,经销商一抵制就不行,所以汽车产业链的出发点都是做研发和制造,所有和用户服务,和用户体验的东西都有点失联,其实汽车公司没有自己的用户,他卖出去的产品是硬件。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交流的成本很高,现在可以随时随地,可以对已经买你车的人进行服务。从这个角度加上纯电动汽车,你可能有一些机会真正地重构汽车的价值链。

主持人:刚才四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已经讲了,这个争论一定会存在,一定不一样。田总您是沃尔沃自动驾驶中国项目的负责人,你从传统汽车企业的角度出发,怎么理解互联网汽车?

田小陵:互联网汽车是什么?我觉得XC90就是最好的互联网汽车。

以实际的产品来讲,什么是互联网汽车,我就说是XC90。现在反过来,从理念方面来讲什么是互联网汽车,中国互联网汽车将来的发展方向就是从汽车本身入手,比如XC90,要把附加价值链上的服务都联合到这样的车体卖给用户,将来的互联网汽车会越来越注重软产品,就是服务,除了硬产品车本身之外,包括沃尔沃汽车管家,实际上就是服务。沃尔沃会用现成的硬件采集用户的驾驶行为,就像母亲和婴儿的关系,每个在路上跑的车都是沃尔沃的“小孩”,不可能不知道小孩的在干什么。利用互联网的概念,将每个在路上跑的沃尔沃掌握在手上,提供保险、出行等商业化的行为,这是主机厂的未来。

主持人:你们讲的时候我有这样一个图画,传统汽车插着互联网翅膀正在走过来,互联网企业是从天上飞过来,但想接地气。郎教授,你做一个裁判,觉得未来是什么样的状况?

郎咸平:未来的汽车是什么样的情况?要贴近消费者,以消费者的需求设计为考量。我对沃尔沃做一个简单的定位,你们就是汽车行业的iPhone,在iPhone出来之前消费者不知道什么是触摸屏等等,出来之后,慢慢地知道消费者需要什么。沃尔沃走到今天,最感动的是通过各种层面,在汽车里加入一个iPhone的元素进去,音源也好,手机控制也好,安全系数也好,给消费者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最后由消费者来选择,你们提供服务之后进行私人定制,然后进行模块化。

讲到这里,互联网只是其中一项工具,比如,汽车如何和互联网嫁接,首先是与移动互联网要嫁接,与汽车之间也要嫁接,所以互联网思维不是通过互联网让沃尔沃进入4.0时代,而是进入4.0时代必须嫁接互联网,所以我认为互联网是汽车的方向,是和消费者嫁接的管道,但是一切的技术创新不是简单的互联网概念,是整个系统工程的建议。

传统车企和互联网公司

谁能走得更远?

主持人:我还继续沿着“挑事”的路上走,田总讲了这么多,对互联网企业造车新生力量的进入,你到底有没有压力?

田小陵:有挑战,目前还没有感受到非常大的压力,不能说没有对手,在我眼睛中互联网汽车或者是新能源汽车做得最好的互联网汽车当然是我们,新能源汽车就是特斯拉。财务报表看下来,2015年沃尔沃的税前利润是66.2亿瑞典克朗(约合7.7亿美元),而特斯拉还在亏损,从这方面看作为传统车企没有感到压力。

对特斯拉的设计理念反而有很大的压力,举个例子,传统车厂要做一个车,在车通过评审之前有一个材料成本的目标值,只有达到这个目标值,公司才会同意投前去做。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特斯拉不会,他都是超前预设,然后在后期通过元器件慢慢更新,而且用户不需要到4S店里,全世界所有的车厂都没有这样做的,就是把当下“没用”的材料放到车里,这在传统车厂没有这样做的。

主持人:新进入到这个行业中的企业可能有90%以上会死掉,蔚来汽车投入很大,你当然不想去死掉,你觉得最大的挑战,或者你的勇气来自于哪里?

李斌:之前我接受一个采访,我说做这个事成功的概率可能只有5%。创业不一定成功,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一直在创业,所以我不会给这么高的心理预期。虽然现在在欧洲、慕尼黑、伦敦、硅谷等有700多人研发人员,投入的决心非常大。但资金是做汽车最基础的东西,没有100亿人民币不需要做了。要推出来需要受到工程、质量、时间等限制,所以汽车行业有基本规律,如果不遵守基本规律就会很难看。从这点来看,汽车的供应链和研发、质量安全等基本规律是所有想进来的人必须尊重的东西。我们做研发和用户体验,在制造方面我们希望找成熟的制造合作伙伴,按照我们的质量标准制造。

到底是谁替代谁的事,我比较喜欢做靠自己的努力把50%的成功概率提高到51%的事,勤奋一点,思考多一点,判断对一点,还是能够往前走。汽车确实不是赢者通吃的产品。正因为这样,汽车行业才能成为工业的活化石,这有其特殊性。我们是否可以像手机一样,出了一个小米几年就有7000万个用户,这种事汽车想都不用想。但是新进入者的机会就是找到自己的切入点,不是说你一出别的汽车公司就不用玩了。

其实谁也取代不了谁,汽车厂商肯定有掉队的,新的公司中没有这么多钱的,或者没有这么多人才的,基本上也是黄粱美梦,没有什么戏。

消费者将主导汽车未来

主持人:

我想起一句话,当年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时候,工会让李书福董事长用一句话说为什么买沃尔沃?他说:I LOVE YOU。现在李斌的蔚来汽车和以沃尔沃为代表的传统汽车都对未来的汽车做出了设想。石述思,你会买吗?

石述思:

我代表郎老师买10辆。

主持人:

你是买李斌的未来汽车还是什么?

石述思:未来新能源汽车、互联网汽车是趋势,永远不要和趋势为敌,思考所有的问题要回到产品本身,为什么我愿意为沃尔沃点赞,因为产品很重要。我一直挺实业家,而且实业家最关键是突破起来强,可能互联网汽车是中国这轮经济振兴的关键结点,当然,还没有发现,希望我们能出现一个有希望的公司,出现一个标志性的企业。我希望这个公司是沃尔沃。

主持人:刘兴亮,你会买吗?买的话,买哪家?

刘兴亮:我觉得刚才老师确实说得也非常好,产品也非常重要,但是和另外一个东西比起来的时候产品没有这么重要了,那个东西就是趋势。

当年我们用诺基亚手机的时候觉得它做得多好啊,抗摔,而且待机时间长,但是苹果没有出来之前,谁也不知道手机会是这样的趋势。所以干掉手机厂商的不是另外一个手机厂商,干掉谷歌的也不是另外一个搜索引擎,干掉微信的不是另外一个微信,它可能是更加符合用户交互体验的一种未来趋势的汽车。到底是什么样的形状?什么样的形态?谁也不好说,但是一定不是目前的形态,所以买什么样的车,现在选我肯定选沃尔沃,但是未来到底是不是,我不知道。

项立刚:我现在没有车,从更长远来看可能也不需要买车了,汽车会变成更加公共化的服务体系,我们需要车的时候叫一辆车来把我们送到那个地方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买车,有人说想开车,今天的马路上没有马,你想骑马去马场。所以,你想开车的话,就去赛车场就行了。

主持人:现在把最后一个关键问题留给郎教授,你来预测一下,未来的汽车可能是什么样的?

篇5

2016

年10月,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掌门人、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杭州云栖大会提出,未来将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电子商务本身正在迅速成为一个旧的概念。未来,他将开创“新零售”,即将线上线下和物流融合在一起。

马云将2017年定为阿里巴巴新零售元年。今年2月,阿里巴巴在上海宣布了新零售的第一个战略合作伙伴:传统零售巨头百联集团。

马云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是电商巨头看到电商即将遭遇天花板采取的自救?而自救的方式还是朝向曾经逼得人家关店、视自己为冤家的实体零售? 2016年天猫“双十一”总交易额达到1207亿元。

换个角度思考,阿里在线上销售深耕十多年,积累了不少技术和大数据,如今再来作用于线下零售,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新零售能否拯救阿里巴巴?真正的新零售该是什么样?

电商天花板

在马云说出“电商概念已旧”这番话后不久的第八年天猫“双十一”,当日总交易额定格在1207亿元,尽管在媒体看来超过去年912亿毫不意外,却未讨得华尔街欢心,阿里股价却不涨反跌。

从八年的增长率来看,华尔街的担忧倒是有数字依据。

从2010年到2016年,天猫“双十一”的交易总额增长率分别为1772%、455.5%、267.3%、83.3%、63.1%、59.7%以及32.3%。

不仅增长率持续下降,每年“双十一”这一天的销售还会严重透支用户后几个月的消费,影响到后一季度的销售额。

但这并不妨碍阿里巴巴把“双十一”的阵仗越搞越大。2015年与湖南卫视合办“双十一”晚会后,2016年更是请来国际知名导演大卫・希尔执导,邀请贝克汉姆夫妇等大牌明星出席晚会。

有分析称,阿里巴巴坚持“双十一”是为了品牌,也为了活跃用户数。

品牌影响力自不必说,活跃用户数则是电商平台赖以生存的重要指标,活跃用户数下降意味着点击和流量都会随之下降,而平台针对商家卖广告等服务也将随之下降,这是阿里目前最大收入来源。

不过必须看到的是,阿里的年度活跃买家正在放缓。

阿里巴巴财报显示,从2016年财年第四季度至今,年度活跃买家这个数字分别为4.23亿、4.34亿、4.39亿、4.43亿,也就是说,2017年财年前三个季度,环比新增活跃买家的数量分别为1100万、500万、400万。

在用户基数做大到临界点之后,增速放缓是必然结果,这也正是人们所说的互联网人口红利的消失。

数字之外,很多网购用户的直观感受是,购买数码、居家物品、妇婴产品等很多标品商品,上京东、国美、苏宁乃至一些垂直行业购物网站,都是个不错的选择,上淘宝更多的是挑选一些不好买的长尾商品。

是否意味着阿里电商增长率已触达“天花板”了?马云说,三年到五年内,阿里的电商业务还会保持高速成长。那么,五年后呢?

对此,马云早有意识和防备。早在2014年阿里巴巴集团重新上市之前,他就有意R地让阿里巴巴去电商化。

在阿里巴巴集团上市前大半年,马云通过一系列大手笔收购,试图告诉华尔街阿里不只有电商业务,阿里巴巴帝国的疆土覆盖线上的电商、游戏、音乐、社交、云计算,到线下的物流、娱乐、医疗健康,甚至体育行业。

如今,提到阿里巴巴,你不仅会想到天猫、淘宝,还会想到蚂蚁金服、菜鸟网络、阿里云、阿里影业、阿里健康、阿里音乐。

寻找出路

如此大形势下,马云的新零售,就有了“经济基础”。

电商本身是将零售、购物放到网上,也算是零售一部分,尽管电商增速快,但大头仍在线下。

2016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23万亿元,增速10.4%,其中,网络零售交易总额为5.16万亿元,同比增长26.2%,虽然增速更快,但总占比仍不到1/6。

如果说此前阿里做电商让传统线下零售巨头感到威胁的话,此番提出与线下一起做新零售,倒有点合作的意味――反正传统零售都要上网,传统零售企业都要触网。

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坦言,公司其实希望通过对线下商户的帮助,来实现线上零售的增长,而线上零售的增长,寄希望于将线下4.8万亿美元市场转移到线上,这样的模式有助于提高公司的交易额。

2016年起京东金融提出从服务个人向金融机构转型也是同样的思路,将自己定位于技术公司,服务于金融机构。

阿里内部对线下零售一直有摸索,目前拥有淘宝便利店、盒马鲜生等内部创业项目。

而最近几年来阿里也频频与实体零售联姻,直接、间接投资过银泰商业、联华超市、苏宁云商、三江购物,以及饿了么等一些涉及本地配送的企业。

如今,在启航新零售这件事,阿里又找到一个重量级新伙伴,百联集团。

百联是上海地方国企,旗下有在境内外上市的六家上市公司。2016年,中国连锁商场十大排名中,除了沃尔玛、家乐福、苏宁和国美,紧跟着就是华润万家和百联。

更让阿里垂涎而为此秘谈8个月的是,百联集团旗下丰富的业务线,几乎涵盖传统零售的各种业态,既有商业地产东方商厦,又有商场第一百货、连锁超市华联超市以及快客便利店。

在双方共同打造的新零售方面,定为将“人、货、场”等重构的过程,称双方将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在全业态融合创新、新零售技术研发、高效供应链整合、会员系统互通、支付金融互联、物流体系协同等六大领域展开合作。这些从字面上都不难理解,但关于新零售究竟是什么意思,新在什么地方,阿里目前并没有完全阐释清楚。

张勇在联姻百联集团当天回答记者提问说,“世上本没有路,世上的路是人走的。这个世界上本来不存在新零售,新零售是靠人创造出来的,今天我们正在走这条路的过程当中。今天我们给任何的像你说的深入浅出定性的描述都是不完整的,最终都是要靠实践不断的去探索,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形成这样一些合作伙伴关系,包括为什么我们要投资一些公司,只有这样大家真正形成一个共同体,才能够做真正本质上的改变和创新,才能发生化学反应。”

言下之意,阿里只是确定了新零售是零售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至于路怎么走,只能边走边摸索。以致有人猜测,每一位消费者,都是新零售的创造者。

不过在最近,阿里研究院在一份报告中给出阿里新零售的三大特征:以心为本、零售二重性和零售物种大爆发。其中以心为本,是说数字技术无限逼近消费者的内心需求,最终实现“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

谁是零售未来

马云提出新零售的“五新”论后,很快遭到杭州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等实体经济领头人的叫板,他们都认为新商业模式的冲击影响了实体经济。

一些线上、线下零售巨头也站出来表达自己理解的新零售。

国美在去年成立30周年之际,提出从“传统零售商”向“线上线下融合的家庭生活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国美高层认为,实体零售比互联网更强一点在于强供应链,就是有货。传统零售长期的积淀和重资产模式,使得其在渠道和供应链方面无可比拟的优势,是纯粹搭建信息共享平台的电商们不具备的。

有意思的是,同样作为电商巨头,京东集团CEO刘强东作出另一个选择,他没有提出什么新零售,而是继续摸索电商的新方向。

刘强东在2017京东年会上表示京东集团坚定朝着技术转型,在未来12年打造全球领先的智能商业体,尤其强调通过智能商业的供应链管理,未来在每一款在库商品配上一名人工智能“老采消”。

他还喊出,京东要在2021年前超越阿里,成为中国第一大B2C平台。

国内玩家还处于争论阶段时,亚马逊对新零售的理解和实践似乎达到了理想中的样子。

亚马逊在去年12月宣布,⒃诿拦西雅图开设无需排队结账的实体店。该店最大的亮点在于使用传感器去监测,顾客从货架上拿取、放回了什么商品,都在顾客离店后,亚马逊通过用户账户完成结账,顾客无需排队。

有分析称,亚马逊此番进军的食品百货领域正是亚马逊尚未取得主导地位的商品品类,亚马逊此前意识到电商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商品。

这是阿里巴巴同样面临的问题。在生鲜食品领域,无论阿里,还是京东等电商平台,都没有成为主流。

不同的是,亚马逊选择自己走到线下开设实体店,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改造它。阿里巴巴更多选择与线下巨头联盟。

任何一家企业想要在商业丛林中活下去、活得久一点,尤其马云想让阿里巴巴活102年,都得适应时代的变革,企业为此转型也是正常现象。

诺基亚最早就是一家造纸企业,后逐步向胶鞋、轮胎、电缆等领域,最后逐步发展成为一家手机制造商。美国通用则是被公认为多元化最成功的企业。

如今在互联网,流量时代已经过去,转向内容时代,BAT三巨头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快慢不一。

很早布局游戏、文娱甚至自媒体领域的腾讯,已然从社交平台转型为内容公司,阿里巴巴目前也是照这个路子,影视、音乐、体育等内容业务早已铺开。

篇6

公司拢共就这两位――高管兼员工,互相管理对方;刚成立时在杨浦区有个办公室,但长期没人就还给了政府;整天微信朋友圈美国、香港游的照片,一对“好基友”孟不离焦。怎么看,这都像一个不务正业的皮包公司。

还好成绩不骗人,两个人两年投了21个项目,其中9个拿到了下一轮融资,6家在近期将跟进,目前还没有一家倒闭,对于天使轮投资的项目,简直就是奇迹!

本期《张江新经济》对话致景投资的两位合伙人,共同探讨这只新晋天使基金的成长基因和未来发展理念。

ZJ:《张江新经济》

M:Michael

H:Harry

ZJ:Harry的经历大家耳熟能详,Facebook第二位华裔员工,第一位华人研发经理,出了一本被国内互联网人奉为圭臬的畅销书《打造Facebook》。可对于Michael的了解仅限两个抬头――前京东商城和天猫高管,能详细介绍一下吗?

M:我是2008年加入京东,担任百货食品采销部副总裁,负责除3C、图书以外的所有的品类部门,直接向CEO刘强东先生汇报。2010年销售同比增长6倍,2011年Q1同比增长5倍多。2011年天猫从淘宝独立出来后,我加入天猫任软百货高级总监,负责除3C、家装家纺、虚拟产品以外的所有业务,向CEO张勇汇报(原阿里巴巴COO),占天猫近60%的销售,约400亿人民币。2011年“双11”当天,所辖部门销售额过25亿。

ZJ:一位是优秀高管,一位是顶尖技术人员,现在都转而做投资。遍览中国投资人,有人“管而优则投”,有人“创而优则投”,一些富二代们“生而优也投”。这些顶尖的人才,以及掌握优秀资源的人都不愿自己创业,我们投资谁呢?

M:从某个角度来看也许呈现的是你所说的这种情况,但其实还有其他角度。首先,投资是一个十分具有技术含量的活,并不是投了钱就能成,若非专业人才,以及具有整合各方面资源的能力,他无法判断一个项目的成长性和风险性,也不具备帮助一个创业企业成长的能力;其次,从数量上而言,创业者的数量仍是远远超过投资人的数量,优秀人才更多还是希望通过创业实现自己的价值。

H:其他投资人不清楚,但对我们自己而言,做投资也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这比在某一个企业工作能够获得更快的进步。也许在看项目的过程中发现某个合适的机会,并且切入进去的时机和合适,我们也可能毫不犹豫地转型成创业者。我们现在选择做投资,是觉得自己可以帮助到创业者,将我们积累的一些经验分享给别人。致景投资的有句slogan叫“给钱又给力”,我们希望投出去的钱是“Smart Money”,除非我们觉得自己能够帮助到这家企业,如果是我们不了解的行业,或者帮不上忙的项目,我们不会去碰。

ZJ:这说到了致景投资的投资理念,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是致景在行业内也留下了一些经典语录,比如“缺钱的不投”,“专心做天使”,“合投”等,可否分享一下?

H:致景的投资理念在逐步形成和修正的过程中,比如我最初回国内做“天使个体户”的时候说过,电商肯定不投,但现在有了Michael,Why not?所以致景的投资理念同我们两位合伙人的背景,以及对致景投资的定位有关。

创业没有不缺钱的,但有时候需要的金额很尴尬,比如100万,这些钱对于很早期的项目是一笔不小的金额,但对于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的公司,如果还需要这笔钱就值得深究――只够烧几个月的钱,很可能是拿来周转,拆东墙补西墙。“缺钱的不投”是指只缺钱的我们不投。

我们专注做天使,看的项目都比较早期,因为在天使阶段我们能帮上最大的忙。我在产品、技术和团队方面,Michael在商业模式、用户和管理等方面,我们能够给创业者分享我们的一些经验。

“合投”也是希望能够在最大程度帮助到创业者。我给自己的定位是“技术派投资人”,在产品、技术、团队给予创业者中肯的建议,而资金的投入除了对创业者的财务支持,也体现了我对这个项目的信心,并且附加了我的承诺――我投了钱,我会和你们一起努力。但技术派投资人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看问题的全面性会有局限。在硅谷,技术型投资人往往会和产品、运营等背景出身的投资人共同进行投资,所以我找到了Michael。

不过我们两个还不够,我们希望为创业者注入其他的资源和助力,所以还需要其他投资机构一起参与进来。在我们投得21个项目中,有20个都是采用合投的方式。

M:“合投”的另一个好处是分散风险。在中国,天使项目分享力度非常不够。美国融资每笔2万到5万美金的比比皆是,天使最多投70万至80万美元。很多项目都要求多个天使在一起投。这些天使并非钱不够才给2到5万,主要是因为小公司失败的概率远大于成功的概率,最好的创业公司成功概率也就20%,有很多看不到的因素会令你失败。理智的做法就是限制单笔投资金额,增加投资数量。

为了控制风险,纯粹的草根创业我们也不投,创始人必须有一定行业背景,要么是在这一领域有多年的经验,要么有独特的核心优势。

ZJ:刚刚Michael说到了中美的差异,在做投资的时候,国内和美国最大的不同在哪?

M:我觉得是理念的不同。Harry刚才用了一个词――承诺,这在硅谷是投资人天经地义应该履行的职责。我投资了你,就会把我的所有经验传授给你,把所有资源分享给你,不管顺境逆境,都会同甘共苦。和创业者做朋友,帮他们作判断,好项目会给其他投资人推荐,give to get!如果最后这个项目仍旧失败了,也不会哭爹骂娘,风险投资本来就有风险。

但在中国讲“Control”,顺境之下双方的关系很融洽,一旦遇到逆境,投资人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共度难关,而是首先想到如何降低自己的损失,这也就是“对赌条款”在国内为何如此普遍的原因。尽管“对赌”源自硅谷,但美国其实很少用这个条款。

H:我认为中西天使投资文化最大的不同是国外能认同追梦型的创业者,中国却很难,这有现实的考虑,还有长时间的心理惯性。人的素质很重要,需要时间判断。一旦生意好了,对方可能出现非公司行为,为私人牟利;生意不好了,他也许会马上离去。所以在看项目时,我一定会问联合创始人之间是如何认识和互相评价的。

ZJ:每个基金都有自己的主投方向,比如TMT、清洁技术、先进制造等,致景比较偏向哪个方向?行业趋势方面,你们有没有比较看好的?

M:我们只投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行业,比较关注和看好互联网金融、旅游(跨境)、技术工具(云服务)、移动医疗、人工智能、互联网教育(内容)、电商等领域,我们目前所投的21个项目也全部集中于这些领域。

H:现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个人比较看好移动领域的投资方向有以下几个。第一是LBS,如果能够用App做的话,用户就不会打开电脑了,用户在利用App操作的时候是全身心投入的。多点触控技术也令解决问题的方式变得很不一样。第二个是支付,但要做到两点:一个是简单易支付,一个是安全。在中国最最困难还不是技术,而是牌照和监管,即使拿了牌照,与银行等合作还非常有难度。第三个是云应用。在美国基础架构最大的提供商是亚马逊。但这套架构在中国不成熟,稳定性和效率都有较大问题。云架构也不适合创业者,但在上面做应用将是个趋势。相比云应用,大数据的技术门槛、收费模式门槛则更高。其看得见的应用之一是挖掘淘宝的开放数据,以此创业成功的可能性比较高,我曾看过两个类似的数据公司,其业务主要涉及如何利用淘宝数据为商家提供更好的商品筛选、页面分析、宝贝推荐等。

ZJ:致景投资目前募集了几期基金?自有和其他LP各占多少?

M:目前致景投出去所有的钱都是我们两个合伙人自己的,但我们近期正在募集首期美元基金。你说我们经常在微信上美国、香港游的照片,那都是在募资呢。首期美元基金规模是5000万,目前已经基本募集到位,5月份将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