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和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2: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和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和方法

篇1

关键词: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处理机制;处理流程

中国目前正处在重要的社会转型期,高校学生意外死亡事件也逐步增多。探讨其成因及如何避免与应对的文章也为数不少①,由案例引发的思考也多有涉及②。我们固然需要防患于未然,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预防突发事件发生上,但却也需要正视当事件发生后,怎样及时、有效、合理地去处理。这方面的研究不多,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南则更少。故此,本文将从处置原则、组织结构、处置步骤等角度,以工作分工为线索,阐述应对类似事件的方法,期望对后来者有所帮助。当然,我们衷心期望,需要运用此文之事件永不发生。

一、突发事件的处置原则

处置原则,乃在处理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时应始终坚持的工作方针。此种原则有利于指导处理者明确事件处理的轻重缓急,最大程度地提高处理效率,减少事件的消极影响。概括言之,应坚持两个原则,处理好五个关系。③

(一)坚持两个原则:

1、“情、理、法” 相结合的原则。在事件处理初期,要以“情”人手,尽量稳定伤亡者亲属的情绪。情绪稳定后,应和伤亡者亲属理性地分析事件原因,确定事件性质,明确相关责任,在事件原因和责任的认定上以情人理,以理服人。要依法办事,依法结案,在当事人和校方意见相左时要做到以法服人,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2、“快、准、净” 的原则。对突发性事件的处理必须快速、高效,尽量在短时间内处理完毕。对突发性事件处理工作的指挥、分析、预测要“准”,对事件公布的消息和上报的材料要“准”。突发事件处理工作一定要干净彻底,不留隐患。

两个原则的核心就是要把善后工作妥善处理好,达到让各方都满意的状态,从而使各项工作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

二、工作团队组织结构设置

处理学生突发事件,需要将有效的人力进行有限分配,既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在一个科学高效的组织结构中,个人的功能都能得到增益,整体实现1+1>2的效果。

工作团队的组织结构,由下图所示:

具体分工为:

第一层:领导小组

由单位主要领导组成,全局负责意外事件的处理,向各组指示,负责对上的汇报。可根据需要配备秘书,负责协助与各方面的联络工作。

第二层:内勤组与外勤组

设置该层的目的是协助领导小组管理各相对分散的功能组,实现总分结合的组织结构设置。内勤组与外勤组的负责人由团队内经验相对丰富,业务相对熟练的成员担任,也可有领导小组的成员兼任。

第三层:各功能组

根据处理学生突发事件时承担职能的不同,对工作人员进行分组。各组之间相互配合,又相对独立。分组的意义,在于厘清处理此类意外事件时所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使各方能有针对性地在第一时间做好相应准备,避免慌乱与缺位,有序高效地完成工作。

三、工作流程

以上述的组织结构为载体,开展具体工作。下文将大致以时间为顺序,结合事件发展的一般规律,介绍处理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工作流程。

(一)预案启动

职责小组:领导小组

接到有关学生意外事件发生信息后,需要在第一时间直接向本单位的领导进行汇报。领导在接到通知并确认信息确切后,联系单位其他负责人,成立领导小组,确定学生突发事件处理预案的启动。

领导小组根据预案负责内勤组与外勤组的负责人,负责人再通知各小组负责人,保证人员在第一时间就位。

(二)前期工作

1、现场救援与医疗陪护

职责小组:医疗殡葬组

学生在遭遇意外事件后,任何非专业人士都无权宣布其死亡或拒绝采取急救措施。责任单位在得知意外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应组织力量进行医疗救助,联系校医院与就近的或有良好合作关系的大型医院。全程陪同救助并提供相应的帮助。

同时,配合保卫部门、宿管部门或其他事发地管理机关维护现场秩序,防止对事发人员的二次伤害,减小事件对现场其他人员的伤害,保护现场。

2、信息报送与传达

职责小组:信息工作组

突发事件事发后,最迟不得超过事发后30分钟向学校校办党办和党委学工部等相关部门汇报,若难以在事发后30分钟内报告的,可先电话、短信报告,再书面报告(1小时内尽可能上交),并在续报中说明原因。在突发事件处置完毕前,续报工作实行日报制。突发事件处置接受后,向上级相关部门进行终报。

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内容:

(1)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和所涉相关人员;

(2)突发事件发生的简要经过、伤亡或损失情况的初步估计;

(3)突发事件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

(4)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初步处置措施、下一步将采取的处置措施、事态控制的情况以及未来走势预测;

(5)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单位、签发人、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3、警务配合

职责小组:警务配合组

学生突发事件,除明显的因病身亡外,都需要有警方的介入。事件发生后,该组应及时与警方取得联系,根据警方的要求在警员到达现场前做好相关工作。其中,最主要的功能即为保护现场。所谓事件现场,广义地来说,除了事故发生地外,还包括事故当事人在事发前曾出现并可能为事件发生而作准备的地点。在高校意外事件中,学生曾生活过的寝室就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现场,因对其的观察与分析很有可能发现解释其死因的重要线索。

(三)家属接待

1、通知家属

职责小组:家属联络组

通知学生家属,告知事件发生的基本情况。在通知时应注意对象的选择,并在家长未到学校时尽量运用婉转的语言,暂不告知其学生已死亡的事实,稳定家属在到达学校所在地过程中的情绪。

2、家属的后勤保障

职责小组:后勤保障组

后勤保障小组的工作较少涉及事件处理的技术问题,最主要的任务在于为事件参与人(包括当事人、家属及工作人员等)的行动提供物质保证。具体如下:

(1)住宿。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后,学生家属一般都会该往事发地,即学校所在地。该组负责落实宾馆。

对家属住宿的宾馆有以下要求:(1)不可距离学校太远,否则不便于工作人员的往来、家属与校方的联系;(2)不可距离学校太近,以免家属因情绪激动而影响校园正常教学、生活秩序;(3)附近要有便利的饮食场所,交通相对便利;(4)所住宾馆或酒店应有小型的会议室,以供工作人员进行会议或与家属进行磋商谈判之用;(5)尽量选择空房较多的宾馆,因赶往学校所在地的家属数量很难估计与控制;(6)在家属所住房间附件多安排几个空房,方便工作人员居住,随时配合家属行动;(7)如因离异等原因,父母双方亲属不便在一起住宿时,考虑在距离合适的两处旅馆安排房间。

(2)饮食。负责为学生家属和工作人员提供饮食。根据不同场合、时间缓急等因素,选择饮食的场地与种类。

(3)交通。负责满足学生家属和工作人员的交通需求。该组成员应有2-3位有驾驶机动车技能,最好是拥有自驾车辆,方便出行。必要时通过向校方申请、租用车辆等方式实现。

(4)大本营。该组需要有部分成员留守大本营,即本单位的办公场地。方便接待可能的来访者,并维护好本单位正常的、最基本的职能。

3、家属接待

职责小组:家属联络组;医疗殡葬组

家属到达后,家属接待组负责陪同家属在学校所在地的行动,帮助处理相关事宜,与后勤保障组配合,安排好家属的一日三餐,给他们提供必要的生活用品;及时了解家属需求与事件处理进展,做好家属与校方之间的联络工作。

向家属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安抚家属的情绪。在此过程中,医疗殡葬组负责在家属情绪激动,导致身体异样时,也需要及时为其提供医疗服务;必要时,需安排医护人员全程陪同家属,直至其安全返家。

(四)善后事宜

1、丧葬事宜

职责小组:医疗殡葬组

发生学生突发事件后,必然需要处理丧葬事宜。责任单位应在充分尊重学生家乡风俗的基础上,配合家属办理丧葬事务。

2、遗体安置

经医院抢救无效,宣布死亡后,遗体运送至医院太平间保存;联系当地殡仪馆,由其派车将遗体运送至殡仪馆太平间保存;根据需要,对遗体进行遗容整理与防腐处理。

3、遗体转接

如家属要求将遗体运回家庭所在地火化,则涉及两地间的遗体转接问题。

4、校内手续

职责小组:校内手续组。

该部分之目的在于消除学生在学校的学籍记录、移交相关数据与物资,具有较规范的政策性。主要手续包括:1、注销学籍;2、办理退宿手续;3、集体户口注销;4、整理遗物;5、困难补助等。

5、保险理赔

职责小组:保险理赔组。

该组的功能为了解事发学生的参保情况,保险赔付额度等相关政策,帮助学生家属办理相关手续,最大程度的维护保险人及其家属权益。需注意:若学生死亡的原因认定为自杀,则无法享受一般人身保险的赔付。

(五)慰问金确定

职责小组:谈判磋商组

该组负责代表校方与家属进行会谈与磋商,确定意外事件的处理办法,各方责任的承担,善后事宜的责任与费用承担,慰问金的数额等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确定慰问金的数额。

1、责任确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国家法律的形式规定了侵权者当承担侵权责任并承担损害赔偿,但也以是否有过错为原则,规定了责任是否承担与如何承担的确认方法。若学生在校期间因自身原因遭受意外,学校不承担责任,但“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责任”④。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2002年8月21日教育部令第12号)(以下简称《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对发生学生伤害事故负有责任的组织或者个人,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学生伤害事故赔偿的范围与标准,按照有关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或者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中的有关规定确定”。

2、慰问金的确定③

区分校方对学生身亡事件的发生是否有责任。若有,则需要承担赔偿金与抚慰金;若无,原则上仅需承担人道主义抚慰金。若校方对事件的发生有责任,区分责任的大小与类型。责任越大,管理的漏洞越明显,则承担的慰问金数额就越多。

篇2

【关键词】突发事件 高职院校 危机管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236-01

随着我国社会变革和产业转型的步伐加快,各方面利益关系、利益格局调整幅度加大,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步伐亦随之变化,招生就业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等等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各种矛盾日益突出,新的形势对高职院校学生突发事件危机处理与有效应对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各地高职院校的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率较高,在没有完善的应对机制和充分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发事件极有可能造成巨大灾难。如何正确面对和有效预防可能发生的校园危机事件,使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维护正常教学、生活秩序和切实保护师生的安全,是当前高职院校不能回避的问题,特别是作为学生管理一线的学生工作,更应把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工作当作核心内容来认真研究和有效解决。

一、高职院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基本涵义

1.概念界定

突发事件是指在事先没有通知、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有一定的破坏力、影响力的事件,其具有紧急性、高度不确定性、一定的危害性、处理的非常规性等特点。当前高职院校突发性事件一般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原因等引发的,在高职院校内部突然发生的、由大学生起主导作用的,不以高职院校管理者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甚至危害的事件。

2.高职院校突发性事件的常见类型

从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一般特点来看,大致可分为四类:

(1)由于某些无法预测的原因引起的安全性突发事件,如地震、水灾、交通事故、食物中毒、群体性流行性疾病等。

(2)因学生自身利益未满足、学习压力或学校管理不当而引起的教学性突发事件,如集会、游行等。

(3)因学生心理、情感纠葛处理不当而引起的心理性突发事件,如打架斗殴、离校(家)出走、失踪、自杀、自残、自虐等。

(4)社会现实问题影响到高职院校而发生的威胁性突发事件,如被伤、被杀等。

二、高职院校学生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的极端重要性

1.高职院校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不仅关系着学校稳定,更关系着社会的稳定

2.高职院校学生突发事件造成的危机多在一种非常规、非常态的情境

3.加强学生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也是当前高职院校的现状所决定的

(1)当前高职院校承担的历史重任所决定

(2)居安思危,认真分析高职院校面临的不稳定因素

三、基于危机管理的高职院校学生突发事件应对策略思考

1.处理突发事件危机的重要原则

从实践角度出发,有效应对高职院校学生突发事件危机的基本原则有三:(1)严格按照突发事件处理应急预案处理突发事件;(2)坚持“责任分包制”,即“谁主管,谁负责”;(3)遵守“生命安全第一”的原则。

2.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为了切实贯彻上述应急处理原则,特别是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应成立一个责任明确而且行动迅速有效的团队,各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为各学院安全稳定工作第一责任人,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为各学院安全稳定工作的一线总指挥,将“预防”和“应急处理”工作纳入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从而形成一个“层层抓稳定、全面重落实”的危机管理工作机制。

3.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的对策建议

(1)建立以“教育预防为先”的危机监测体系

监测预警就是“防患于未然”,因此为了尽量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学校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教育为先”的重要原则。首先就要建立控制危机产生的有效“信息源”,具体包括学生、校保卫人员和教师三大主体,从而对学生进行实时监控预测,对于可能影响学生及社会稳定的言论或事态要随时掌握,以便及时处理,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而导致突发事件的发生。其次,应对引起突发事件的常见因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从源头上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诸如学生宿舍管理不善的问题、学生食堂伙食差的问题、学生看病难的问题等均都可能导致突发事件的发生。还有就是要做好对师生的危机意识和应急处理的培养。学校在平时就应该“居安思危”,如应经常性地开展各种预防突发事件知识培训,也可通过编制安全知识教育手册,普及救险脱困、防盗等安全知识,还可以充分利用社团、协会、学生会等各种学生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学生活动,以讲座、展览和晚会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宣传安全知识。

(2)建立健全危机处理机制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突发事件,往往虽做好了预防工作,但有时还是会发生的,且往往是发生突然、危害性极大,影响深远,因此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和有效控制非常重要。首先,应及时报告突发事件领导控制小组。其次,应立即启动预案以控制势态。应急处理机构在接到报告后应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组织教师、校保卫、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其他同学做好前期处理(如保护现场、抢救伤员等工作),阻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3)健全危机善后处理措施

常言说“祸兮,福之所依”,即是危机发生时往往也伴随着发展机遇,因此必须及时善后,化危机为机遇,计划未来的发展行动。而如果善后处理工作没有做到位,极有可能产生危机连锁效应,从而引起更大的危机。具体应做好两项工作,首先,必须搞好学生突发事件的调查工作,依据有关规定组织调查组开展调查工作。一般性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由学院组织调查;特大突发事件,由学院协同政府相关部门组织调查。其次,必须实施责任追究。要强化稳定意识,加强组织纪律性,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互相协作,确保学校学生突发事件处理指令的畅通。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方法,提高稳定工作保障条件和保障水平。

高等职业院校应建立起预防各种突发事件发生的长效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突发事件处理预案,以预防为主,及时、合理地处理好各种突发事件,确保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为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卫宇.高职院校突发事件成因及危机管理中存在问题探析.高等教育.2011年第5期

[2]谢美航、刘安.高职院校校园暴力控制系统构建与和谐校园建设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院报,2008(3)

篇3

一、工作原则

1.准确把握、快速反应。舆论事件发生后,首先与区委宣传部取得联系,力争在第一时间准确、权威信息,稳定公众情绪,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猜测的不准确报道,掌握舆论的主动权。

2.加强引导、注重效果。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使突发事件的舆论有利于全区和财政工作,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

3.讲究方法、提高效能。坚持舆论突发事件处置与宣传同步启动、同时落实,积极引导和应用好媒体,处置舆论突发事件的各部门密切配合舆论工作,确保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新消息,正确引导舆论。

4.严格制度、明确职责。完善我局工作信息报送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健全制度,明确责任,严明纪律,严格奖惩。

二、组织机构

为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应对、早处置日常工作中发生的舆论,经局党组研究决定后,预成立达州市通川区财政局舆论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组长由党组书记、局长黄本松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党组副书记李京同志担任,局内设股室预算股、国库股、债金股、党建办、行财股、监督局、社保股、投资股等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舆论的评估、预警、分析和报告工作,主要工作职责为:

1.根据舆论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启动应急预案,决定各相关股室介入突发事件的处置。

2.对舆论突发事件与信息应急处置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报告,提出解决方案及处置措施,确定相关股室进行处置。

3.落实上级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应急程序

舆论应急,应坚持以正面导向为主,把握主动权,增强事件处理透明度,以疏代堵,具体程序为:

1.各股室(中心)要密切注意舆论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向局主要领导报告,由各科室负责人对事件进行初步分析,根据事件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召开局舆论应急处置工作会议。

2.舆论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办人参室接到报告后,召开应急会议,有针对性地布置处置工作,形成新闻通稿并组织宣传报道。

3.工作领导小组将舆论情况及时以书面形式上报区委宣传部,及时上报事件有关信息,并与新闻媒体及时保持信,息沟通。

4.做好突发公众舆论事件的24 小时全程处置工作的文字、声像记录工作。

四、健全制度

1.建立信息反馈常态机制

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切实加强工作调度,认真做好信息反馈,严格执行信息报送制度。

2.建立健全舆论监控体系

一是做好新媒体管理工作。局网络管员为办公室工作人员李进涛,网评员为席峯、陈玮,加强新浪微博等网评工作,积极应对媒体舆论,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传播的舆论信息正能量。二是由网络管理员加大监测监控力度,做到早发现、早上报、早应对、早处置。

3.健全信息公开制度

要全力做好信息公开透明,尤其是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要做到及时、客观、透明,把握舆论的主动权,最大程度消除突发事件所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促进事态向良险方面发展。

篇4

【关键词】突发事件 地方政府 应对策略

2008年年初,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和西北地区遭遇了罕见的雨雪冰冻天气的侵袭。据官方统计,08年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107人死亡、8人失踪,因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11亿元。2009年年末,中国北方部分省市接连遭遇暴雪天气,因降雪对城市安全、居民生活、公路运输、民航运营、农业设施的影响巨大。

近年来,自然灾害、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生产事故等相关的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地方政府应增强突发事件的应对意识,不断优化应对策略。

处理突发事件上的常见弊端

突发事件应对是政府形象管理的关键点,对政府形象起着正面或负面的放大作用,也为政府形象塑造创造了良好的机遇。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在突发事件应对方面所表现出的状况不容乐观。

1、设置媒体报道障碍

改革开放后,地方政府的职能逐渐发生变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行政隶属关系,而是带有一定契约性的利益关系①。在突发事件中,尽管中央提倡各级地方政府要及时做到信息公开、透明,但是某些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更多关注其地方利益和官员政绩,往往会选择性地对信息进行过滤、筛选、并控制媒体的活动范围,审查媒体的报道内容,甚至回避媒体,出现瞒报、缓报、谎报、漏报现象。黑龙江省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即为典型案例。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起先瞒报的行为给一些不良动机的境外媒体可乘之机,造成流言、谣言的肆意蔓延,导致当地政府公信力的下降。

2、宣传本位意识浓厚

一些地方政府误解了“新闻”与“宣传”的关系,把新闻等同于宣传。什么是宣传?美国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哈罗德•拉斯韦尔认为“宣传,从最广泛的涵义来说,就是操纵表述来影响人们行为的技巧。”什么是新闻?按对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显然宣传与新闻存在差异,即宣传重观点,新闻重事实;宣传重操控,新闻重沟通。②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媒体要客观报道事实,不允许掺杂传播者个人喜好,或褒扬或贬低。地方政府能否及时提供事实、与媒体开展良好的互动沟通,成为考验政府应对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

3、信息传播技巧薄弱

信息时代,新技术的产生为政府处理突发事件,塑造良好形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些地方政府面对新媒体(网络、手机)的介入惶恐不安。如何与新媒体打好交道一时之间让一些地方政府摸不到头脑。面对突发事件,一些地方政府采取“躲猫猫”、“避重就轻”、“封堵”的方式与媒体周旋;一些地方政府忽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现状,没有掌握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协同传播的技巧。

增强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的策略

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迈克尔•里杰斯特曾提出著名的“3T”原则:Tell it your own(以我为主提供情况);Tell it fast(尽快提供情况);Tell it all(提供全部情况)。结合现状,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应在“三畅通”――信息畅通、民意畅通、政策畅通的基础上更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

1、信息畅通 公开透明

魏永征教授指出,在信息公开的社会,政府的公开信息并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人们可以通过其他各种渠道,包括各种媒体多元地获取信息,以验证政府渠道的信息,甚至识别政府信息中主观片面的东西,使自己的认识更加全面。突发事件发生后,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如果政府的权威部门没有及时做出反应,媒体没有给予及时关注,公众很可能会选择通过人际传播等方式主动参与到信息传播中来。2009年年末北方雪灾,受灾地区包括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湖北等地。遭灾的各地政府积极部署应对,通过媒体及时公开大量信息,包括受灾地区、受灾人数、死亡人数、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灾后交通运输情况、灾后安全工作部署情况等,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也避免了因信息的不确定性而造成的流言的产生。(见表一)

2、民意畅通 平等互动

民意指民众的意愿。信息时代,民众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提供的话语空间来实现意愿的表达。

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总理在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说“其实我每天几乎都上网,最长达到半小时到一小时。”“知政失者在草野,知屋漏者在宇下”。政府工作做得好不好,方法是否得当,效果怎么样,民意自有评述。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带给我们的启示尤为重要。

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发生后,通过华龙网、新华网重庆频道、人民网重庆视窗等各大网站,在线直播与出租车司机代表、出租车公司、市民代表、媒体面对面的交谈情况。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指出,“重庆市政府在解决罢运事件上确实为地方政府做出了示范。”③通过网上直播视频让网友参与到政府的突发事件处理中来,并认真听取网民的意见、建议,为事件的妥善解决提供了保障。

3、政策畅通 完善机制

近些年,突发事件发生频繁,如瓮安事件、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等。一些地方政府能够采取正确措施积极应对,随着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国家要求各级政府加强对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同时,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建设,包括预警机制、信息管理机制、协调联动机制、相关责任问责机制等。■

参考文献

①张宇,《集权、分权与市场化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②展江,《新闻与宣传:貌合神离》,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③《重庆出租车罢运处理:“黄金48小时”如何把握》,中国新闻网,2008年12月30日

篇5

【关键词】辅导员  校园  突发性事务

随着市场化经济的不断完善,贫富差距的加大,高校的不断扩招,后勤进一步的社会化,校园似乎不再是单纯学习的地方。近年来,校园打架、自杀等突发性事件屡见不鲜。突发性事件因其发生突然,且有一定的时间积淀,因此一旦出现,往往会造成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在高校,可以说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关系最深的伙伴,是大学四年校园内外的“保姆”,因此,学生中如果出现什么变动或突发事件,首当其冲的就数辅导员老师。而目前高校辅导员普遍年轻化,在应对紧急事务的能力上有所欠缺,有的辅导员在处理过程中劳心费力,而最后结果却不尽人意,因此,辅导员要妥善处理好各种紧急事务,就要了解这种事件的发生原因,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疏导和教育,预防这类事件的发生,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处理程序和原则。

一、突发事件的定义及特征

突发事件是指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突然发生的、预料之外的不良事件或矛盾冲突的爆发。如学生之间打架、意外受伤、情感纠纷等。它主要有以下显著特征:

1、突发性。由于事发突然没有预先的思想准备,也往往是一个发生、发展、急剧变化的过程,使教师没有充裕的时间仔细思考处理的对策,因而突发事件给人出乎意料的感觉。

2、不良影响性。这类事件一旦发生,往往给全班学生带来一定的震动、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聚焦于事件的发展,会对多数人的思想产生冲击,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3、紧迫性。突发事件往往具有紧迫性,这类事情一旦发生,往往要求教师必须马上作出判断,因势利导,随机应变,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使事件的影响得到及时控制。

4、影响的广泛性。突发事件往往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一定的震撼,不仅在学生群体中能够以极快速度传播,而且能够迅速的传播带家庭到家庭、社会,对全社会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如校园伤害案件,一旦发生,不仅学生心灵会受到伤害,而且能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传播到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引发高校突发事件的原因

(一)思想上的不成熟

大学生阶段是青年人成长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青年大学生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渐渐的走向成熟。这一时期,他们朝气蓬勃,有冲劲有创造力,但同时也常常会思考问题不全面、不成熟,部分人容易受到误导或者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从而一时糊涂,违反校纪校规,甚至违法犯罪,在成长的路上走一段弯路。

(二)人际交往障碍产生焦虑

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个人努力学习和实践,同时也要在校园生活中慢慢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与他人打交道。

但是目前的大学生,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多是在父母及家庭的照顾和宠爱下长大的,在这样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他们都是人际关系的核心。而来到大学,他们远离家庭,面临新的环境,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特别是处理人际之间的矛盾常常是横亘在大学生面前的一道难题。其中,宿舍矛盾是最常见的人际交往问题,不少学生也会因为无法和他人处理好关系而产生焦虑。

此外,关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障碍与焦虑,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例如网络进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网络可以用来更好的交流与沟通,但另一方面,网络也可能导致大学生沉迷虚拟世界,从而变得更加孤僻,不善于与人相处。严重影响了学习和自身人格的完善。

(三)恋爱等情感问题

近年来,由于恋爱等感情问题而导致突发遇紧急事务的个案,占据了此类事务很大的比重。现今大学生恋爱在校园中早已是非常普遍的事情,由于高校婚恋政策的适度放宽,近年来在校大学生结婚的新闻,也时常见诸报端。大学生恋爱是青年人成长过程中对于情感的需要的体现,也是大学生校园人际关系的重要一环,但是很多大学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或者在婚恋问题上没有真确的认识,一旦出现失恋等感情的变化,就会出现从情绪到行为上的偏差,或影响学习,或生活空虚,甚至出现其他更为严重的后果。

(四)前途困扰和就业压力

对于很多高年级大学生来说,常常会因故为前途问题而困扰。究竟是继续深造还是踏入社会开始工作?是在国内读研究生还是申请出国?要在工作和直升、保送研究生之间如何选择?诸如此类的问题会一直困扰着大学生。而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的竞争空前激烈,许多大学生为了获得一份好的工作,终日奔波于各种招聘会,忙于应付各类考试,承担着沉重的压力。所有这些,使得大学生备感肩上的压力之大,也使得大学生很容易因为求职、职业选择、前途规划而产生焦虑。

(五)经济压力

在目前的高校中,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经济情况比较困难,或者家庭突然遭遇变故导致产生各类情绪、心理问题,并可能导致行为偏差。国家对于贫困大学生总的来说予以了和大的关注和政策上的扶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高校中,如何关心与照顾贫困学生,还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另一方面,受到现今商业社会的风气和社会上一些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一些学生一味追求高物质享受,追求金钱带来的快乐,无心学习,甚至会因此走上违法乱纪的道理。

(六)心理障碍和疾病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心理障碍和疾病不是一个独立的诱因它与上述几个诱因都有关联。之所以将“心理障碍和疾病”作为高校政治辅导员可能面临的突发事件的诱因,是因为最近数年来,高校大学生由于心理障碍或者精神疾病导致各类事故频频发生,有急速上升的趋势。例如,有调查指出:“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精神疾病呈上升趋势。(据调查,因精神疾病休学的比例占到40%左右,北京大学心理中心咨询者中精神疾病患者占到了60%)由心理问题引发精神疾病已成为修学、退学、学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突发事件尽管具有突发性和出人预料性,但是只要我们在平时把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有些突发事件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一)平时善于化解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产生无法避免,但是矛盾是可以化解的,教师应当善于化解矛盾,将突发事件产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学生学习、生活一起,不免会产生一些误会,甚至矛盾,帮助他们解开症结、清除矛盾是我们教师的工作之一,老师要及时关心、了解矛盾双方学生的情况,直到真正化解为止。

(二)要善于观察,将突发事件的苗头消灭在萌芽中。突发事件看似突然但实际上是有迹可循的。这就需要教师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不给突发事件产生的机会。比如说在上课中两名同学发生争吵,那么教师就应该马上去干涉,不让他们继续吵下去,不然随时都可以由争吵发展为斗欧。

四、辅导员处理紧急事务的基本步骤和程序

(1)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果断采取措施

一旦发生紧急事件,辅导员应该力争在第一时间内赶往现场,了解事件的情况,果断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并进行适当处理。

(2)了解情况,掌握信息,向分管领导汇报情况,与家长联系

当发生突发与紧急事务时,辅导员首先要保持镇定,不能慌张。要尽快去了解事件的情况,通过询问、调查,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及时向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老师汇报情况,如有必要,尽早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尽可能的争取到家长的配合与帮助,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3)做好善后工作

首先,是对当事学生的处理。一方面,辅导员应当根据相关校纪校规作为紧急事务处理的依据,另一方面,辅导员也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利益,以治病救人作为工作的方针;其次对于当事学生,无论是本身受到伤害,或者是将受到处分,辅导员都要和学校、院系以及家长共同努力,帮助学生调整心态使他们尽快的重新开始正常的学习生活;再者,辅导员要对事件进行总结,吸取经验教训。尽量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篇6

一、事件回顾

案例一:抢琴房肢体冲突事件

11月的一个晚自习,两个年级音乐专业学生因为抢琴房在学校发生了冲突,两方僵持不下,紧接着双方叫来了班里同学帮忙助威,就变成了两群人在学校互相推搡,大打出手。后来班长拨通了我的电话,当她们互相了解到双方都是我的学生时,顿时都泄了气散去了但是心里还是愤愤的。第二天我把三个音乐班的班长和主要班委叫到办公室,让她们互留电话、加QQ,互相介绍专业学习经验,取长补短,并两个年级比赛视频和照片分享给对方班级,利用班委的力量去班级扩散,在第二天召开主题班会,带动舆论力量。这件事也让我更加坚定让自己带的班融合管理,充分发挥班干部作用,培养沉着冷静果断的班干部队伍的重要性。

案例二:学生匿名信事件

大一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入学时就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有的学过器乐有的学过声乐有的学过舞蹈,每个人的方向不同,专业水平也层次不齐。学生入校后对音乐专业课程存在疑惑,班里个别性格偏执的学生就有些情绪,但是她的情绪还不愿意直接表达,于是就在全班同学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己写了匿名信。学校领导及时发现并给予我指导。这件事也给了我启发,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艺术特长生,除了综合发展外,她们在专业上更需要来自任课教师的引领。于是请来了专业老师利用休息时间给班里同学开展专题交流,从师资力量到人才培养,从课程设置到专业发展,从学时安排到日常学习,面面俱到引导学生专业发展。

二、突发事件的应对

(一)及时到位,安全为先

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后辅导员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以最快速度核实信息的真假,控制事态发展局势。如果不能立即赶到现场,要联系值班老师或学生干部先去现场。这就显现出了班干部培养的重要性。如果是特别严重的事件,要第一时间向自己的上级领导汇报,因为领导有大局观和丰富的经验,能在短时间内帮助我们把控局面。无论发生什么样的突发事件,处理的目标都应该保护和保障学生生命安全,这是处理学校突发事件的基本理念。

(二)随机应变,因案施策

学生突发事件主要具有不确定性和处理的非常规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突发事件的处理不可能走常规路线,没有模板和套路。对我们辅导员来说,就必须随机应变,因案施策,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需要把班级学生特点和心理需要重点关注的同学牢记在心,平时多加关注。

(三)有理有节,与家长达成共识

对重大事件,有的是家长必须来校处理的。我们要尽量和学生家长处理好关系,尽早与与家长达成共识,尽快处理问题。首先,对学生及其家长可能采取的不友好态度做好思想准备。一方面我们要对学生家长给予理解,在有限的范围和合理的尺度内允许他们发泄和发表看法,使他们的焦虑情绪得到合理的释放,保持冷静和克制,不能激化矛盾和产生负面作用。另一方面,掌握稳定对方情绪、进行有效沟通的科学方法,不断提高化解矛盾的应对能力,避免冲突升级。

(四)反省总结,防微杜渐

反省总结是整个学生突发事件处理的最后环节,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会给学生教育管理和学校带来必要的教训,也带来一些宝贵经验。所以,对突发事件进行认真而系统的总结不可忽视。

三、突发事件的预防

突发事件看似不可预测,不可控,但是只要我们在平时工作中把工作做到位,还是能最低限度的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如果能把工作做到平时,深入学生心中,那就能实现无为而治,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被熏陶和影响时,她们思维得到发展,能力有所提升,处理问题冷静理智时,我们就已经避免了很多的突发事件。

(一)明确辅导员职责,体会爱与责任坚守的事业

辅导员虽然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但是追根究底还是一名教师。作为教师,选择了教育就是选择了爱与责任的事业。如果你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琐碎的大材小用的事情时,你很难体会快乐也很难实现人生价值。教育不是要改变人,而是要帮助人。辅导员都是德育工作者,我们的道德品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身教胜于言传。作为辅导员要想走进她们的心灵深处,就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吸引、感染、引领她们。

(二)发挥团队力量,寻求资源协助与支持

应对学生突发事件,或者是日常学生工作,靠单枪匹马解决不了问题,必须依靠组织力量,团体协作,由团队处理的模式进行。团队处理问题的优势在于:对问题能有更彻底和完整的评价,产生更多解决问题的资源和方法,发挥集体合力,较好地控制局面,化解危机,把学生问题带来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遇到问题或者组织活动等,如果团队成员能齐心协力,不但会让事半功倍,也能让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三)分析学生特点,提前应对学生各个阶段出现的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一般是三年,大致分为新生入学适应时段,知识能力储备阶段,就业求职准备阶段。不同阶段学生会出现不同的问题,作为德育工作者,要有预见性的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不断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加强人生观、价值观及完美人格教育,主题班会是很有效的应对学生在各阶段可能出现问题的教育形式。

(四)及时把握学生动态,引导学生自主管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辅导员工作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辅导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勇于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 办公室 三办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c)-0237-01

随着高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高职院校参与市场的机会和与社会交往的领域不断增加和拓展,高职院校学院办公室工作的定位职责和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办公室工作更具复杂性挑战性。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学院办公室要进一步认清形势、明确定位,不断强化“三办”中心工作,为推动学院改革贡献力量、提供保障。

1 严格“办文”程序,把握“办文”技巧

公文处理是高职院校学院办公室的基本业务之一,包括收文办理、发文办理和整理归档三部分。笔者认为,学院办公室在办文过程中,要根据中办发〔2012〕14号文件精神,严格遵守办文程序,比如收文中要遵循签收、登记、初审、承办、传阅、催办、答复等程序;发文要严格遵循复核、登记、印制、核发等程序;需要归档的公文,应当根据有关档案法律法规以及机关档案管理规定,及时收集齐全、整理归档。

要想做好高职院校学院办公室公文处理工作,办文过程中除了要严格遵循办文程序外,还应该要把握办文技巧。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大局观念,协调各方。公文处理工作扮演着信息接收点与中转站的角色。办文过程中应当站得高、看得远,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协调各方,确保学院教学科研等工作有序开展。第二,分清主次,把握急缓。学院办公室每天会接到大量公文,首要做好签收、登记等基础工作;其次要理清公文类别、甄别公文的主次急缓,保证紧急公文和重要公文先办理。要牢记“急件先行”的准则,拿到急件、要件在第一时间就要请示主任提出拟办意见,再由分管院领导做出批示,进而转发给承办部门加以办理,并督促承办部门按期办结,确保工作及早落实。第三,明确权责,妥善协调。想做好公文处理工作,除了要踏实、严谨,还要有灵活、创新。比如,当某份公文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承办时,有时也难免出现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责任的状况。此时办文秘书要保持头脑冷静,要了解事情原委,向院领导反映承办部门的意见,请示院领导提出解决方案。与承办人交流时,要注意态度与沟通方式,既要准确传达上级意见,还要让对方欣然接受、以积极的态度承办工作。

2 发挥功能作用,提高“办事”效益

新形势下,学院办公室要把握办事原则,提高办事效益,要充分发挥职责功能作用。第一,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领导班子团结。在学院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领导班子成员之间难免发生工作分歧,在这种情况下,办公室作为领导班子的直接服务者,难免会感到无所适从或束手无策这个时候,发挥办公室的“桥梁纽带作用便显得尤为重要,客观公正、积极有效地进行干预和沟通,可以合理避免或减少不和谐的因素,可以有效消除或缓解班子成员之间的分歧或矛盾,促进领导班子的团结和谐。

第二,要把握分寸,妥善处理应急事件。学院办公室作为突发性事件的“第一知情者”和“第一面对者”,必须扎实掌握一些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和技巧,从而为科学处理突发事件奠定基础。一是要坐到急事冷静处理。学院办公室人员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要具备较强的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沉着冷静的思考,不冲动;第一时间将情况进行上传下达,不拖延;有条不紊地协调处理,不盲动。从而起到稳定人心、稳定局势的作用,使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二是要做到杂事妥善处理。学院办公室在面对突发事件时,首先要明确自身定位,不越粗代疱,及时将事件情况上报责任部门主管领导,并及时通知相关责任部门进行处理,而不是全管全包;其次要切实发挥协调职能,促使相关部门在事件处理过程中相互配合、密切合作,防止疏漏、杜绝推诿扯皮,确保事件处理有序、高效进行。三是要做到难事耐心处理。学院办公室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要积极主动的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处理,不逃避;要敢于迎难而上,认真梳理事件的来龙去脉,不退缩;要敢于负责,既要坚持一般情形下“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又要坚持紧急情况下“谁先得知,谁先处理”的原则,不推诿,避免事态失控。

3 抓好“办会”环节,确保“办会”质量

学院办公室日常工作中,办会是重要的一环。在实施过程中,要具体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一是要做到会前精心组织。首先,会议方案要细。方案的制定要建立在考察、调研、沟通、思考的基础之上。会务方案要将分工细则、经费预算、议程安排、准备文件、会场布置、接待服务、会议编组、后勤保障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考虑和安排好。其次,落实要精。方案确定后,应根据会议规模决定是否召集相关的部门或人员召开协调会和分工会,确保会议任务在第一时间下达给相关人员。会议检查要求会务工作者亲力亲为。要对照会议安排巡查一下会场座次有无疏漏,有无错排、漏排的现象;要巡查所分发的会议材料,特别是发给参会领导的会议材料是否足够、顺序有无差错、文件内页有无缺码等;要巡查会场的音响视频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影音资料是否分门别类备好等。

二是要做到会中细致服务。首先要做好会务接待,如签到桌要安放在会场入口处醒目位置。会务人员要主动引领与会人员找到自己的座位,使其有序就位。其次,要主动细致地做好会场服务,主要包括会议记录、影音多媒体调试等场内服务,还有安排会间服务以及食宿、人员接送、医疗安保等场外服务。最后,尤其需要关注的是会议进行中可能发生一些临时变动,如调整议题、增加与会人员以及其他特殊情况。会务人员要及时向领导请示,并根据领导的指示妥善处理,确保会议按照既定议题进行。

三是要做到会后督办。会议的总结和建档是会务工作创新的源头。而创新的源头在于继承,在于对以往经验的不断总结和升华,会后的总结和交流也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办公室应在会议结束后的第一时间召开一次会务工作总结交流会。大家将本次会议的亮点、不足、遇到的难题以及办会心得进行简单梳理,从而促进整体工作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中办发〔2012〕14号.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

[2] 张凯,于喜海.浅谈高校办公室会务工作中的精细化管理[J].中国电力教育,2013(1).

篇8

关键词:突发事件 应急管理 资金 问题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后,一系列突发事件在国内外频发,一系列重大的全球性问题需要我们面对,公共安全问题、气候灾害、事故灾难、地区冲突等问题时常发生。应急资金作为应急管理机制的中心环节,为处理突发事件提供财力支持。资金应急管理机制贯穿着整个应急资金的筹资、分配、使用等过程,然而我国在应急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所以,研究应急资金在对一些突发事件进行预防、处置和重建等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足,能够有效的避免和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害,保障灾民的生产生命安全,保证应急资金利用的最大化,从而维护国家和政府的形象。

二、我国应急资金管理现状

1.我国在应急资金筹集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进行财政应急资金筹集时,筹资的途径过少,筹集到的资金不多,方式上也过于单一。当前我国主要的应急资金筹集主要来自公共财物、财政转移和预备费、一些商业的保险资金,也包括专项资金、各界捐赠资金等等。突发事件中应急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公共财政,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我国政府机关会及时向灾区提供资金以及大量的救灾物资,还有一些财政转移和预备费等财政资金占了整个应急资金的百分之九十,社会捐助、银行、商业保险等社会资源的贡献率极低,筹资途径过少,筹集到的资金也不多。

我国只将不到中央财政百分之三的资金作为预备费,作为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国家,这笔费用起不到实质性作用,也不能支撑庞大的突发事件管理全过程。转移支付是指我国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资金再分配,以及财政资金在我国地方各级政府中的相互转移。我国中央财政提供的资金支持不足,各级政府代表的利益团体不同,导致转移支付发挥不了原有的作用。另外,我国在商业巨灾保险上,保险机构少、险种过于单一、保险资金管理方式不合理等问题较突出。社会捐赠资金在筹集和使用模式方面还需要改进和完善。

第二,我国缺乏完善的应急资金相关法律法规。在我国,国家财政和地方机构相关财政部门等需要承担一定的财政责任,而我国的相关法律并没有对这些责任主体所需要提供的财政数目进行清晰的界定,没有清晰划分责任主体在进行突发事件处理时应履行的义务和应尽的职责,对责任和利益的划分缺乏有力的法律,从而对救灾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其次,在我国相关法律上,规定只有县级或者县级以上的民政部门组织批准的共募基金会才能自主的进行救灾捐赠,其他个人、团体、非民政部门必须通过基金会进行捐赠,由于一些基金会没有足够的公共诚信度,在监督捐款运作和使用时缺乏透明度。另外,对于各种不同性质的突发事件和危机事件,我国没有设立专门的法律法规进行明确的规定。在进行突发事件处理时,不能以相类似的法律法规作为法律依据,所以我国立法部门应对此基于高度的重视,针对不同领域制定相应的应急管理法案,以完善我国在应急资金管理方面的法律。

第三,对危机意识教育投入资金不足。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主要以经济建设为主。当前我国政府对经济发展投入大量的精力,使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处于良好的状态,伴随而来,是我国的各种自然灾害、社会矛盾、问题的激增。然而我国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却忽略了风险意识、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的培养,没有把危机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和必要的任务来抓。政府官员和公众都觉得危险离自己很遥远,要知道危险无处不在,只有防患于未然才能从容面对危险的到来。

学校是传播先进思想和文化的主要阵地和途径,学生的危机意识能够直接影响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水平。汶川发生地震以后,我国的相关机构和媒体以灾害应急为主题,对灾区的学生进行应急知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灾区学生对于灾害应急知识毫无了解,仅有百分之十左右的灾区学生对于灾害应急知识有初步的认识,能够进行简单的应急和处理能力。可见,我国忽略了对于学生和人民群众在危机意识方面的教育,只对于危机应急知识的教育、培训投入了少量的资金,导致我国在公民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和自救能力较差。

2. 我国在应急资金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

应急资金分配涉及中央和地方政府等多个部门,也包括资金审批、拨付等多个环节。但是,救灾款在分配中很容易成为某些部门谋取利益的工具,出现资金挪用、滞留、贪污等问题,应急救灾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必须完善应急资金分配制度,以实现分应急资金分配的高效率,发挥其救灾作用。

首先,在申报救灾款的过程中浪费过多的时间。我国一般由民政部门对灾情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将灾情汇报到财政部门,财政部门会根据灾情拨付相应的资金。救援资金遵循“逐级上报”原则,从基层开始层层上报,最终由民政部和财政部统一拨款金额数量,才能给灾害发生地拨付金额。这是一个程序繁杂且时间极长的过程,延误了救灾的黄金时间。

另外,救灾款项不能及时的拨付。救灾款申请通过逐级上报后,由国务院授权的相关部门进行财政拨款。资金下拨的流程过于繁杂,每个环节都需要进行审核,一级一级的下拨。这种划拨程序的过于繁杂,使救灾款项延长了拨付时间。

最后,我国在进行救灾款项的管理时,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在救灾款项的申请时,需要很多的部门集合起来进行协商,一些人为了获取更多的救灾拨款,在协商的过程中会谎报灾情。由于救灾款项申请和拨付的环节较多、时间较长,涉及到的相关部门也比较多,导致救灾款项被占用、挪用等,资金变少让灾害重建工作不能如期进行,影响各项整个工程的进度。我国相关法律对于救灾款项数目方面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对于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各个环节所占用的比例以及资金的使用方面的规却是空白状态,这样有造成了一些不法分子的贪污乱用现象,使救灾款项不能发挥其灾民救助作用。

3.我国在应急资金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投入的预防资金过少。准备阶段的资金能够有效的避免一些灾害的产生,或者降低灾害产生的人财损失,提供良好的救助基础。当前我国政府对于灾害救援以及灾区重建方面耗费的大量的救灾资金,而在预防阶段投入的资金过少,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和监测没有高度的重视,导致在重建过程中需要耗费更多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应急管理主要包括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恢复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效果最理想的就是事前预防,其次是事中控制,最后才是事后恢复。所以,我国政府要高度重视预防性资金在防灾救灾中的作用,加大对前期资金的投入比重。

第二,救灾款项的使用效益和透明度不高。我国对于救灾款项在使用时,缺乏救灾款物信息披露方面的制度和法律,很多资金和物资在使用途径上没有明确的记录,对于资金的使用方式不能完全公开。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规定,要做到救灾款项的全面公开、账目清晰、手续完备、人们群众知情满意。我国应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对相关部门在资金的投放和使用进行监督,使救灾资金能够发挥其在防灾救灾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救灾资金物资跟踪审计监督工作不到位。一些各级部门在进行救灾款项的投放和使用时,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出现账目不清、分配不均、滞留截留等问题。审计机关应该对应急资金和物资的使用效果进行调查和审计,使救灾款项在管理上更加透明,从而加强应急资金在灾区救助过程中的使用效益。相关检查机关严格监督救灾物资的使用情况,对于一些违法行为进行严重的处罚。有些由于领导失职而影响救灾进程的情况,相关部门也要对此进行调查,追究其法律责任。审计和监督工作要严格展开,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

4. 我国在应急资金绩效评估方面存在的问题

2000年以后,我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纪。从9·11事件之后,国内外开始对突发事件的管理产生高度的重视,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使我国政府对我国自身的应急体系进形重新审视,相关专家致力于应急管理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和缺陷的研究,开始提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想法和提议,我国地方各个政府也针对自身的应急能力建立起完善的评估体系,加强了我国地方的应急资金在管理和评估上的力度和水平。

首先,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对于应急管理的评估,我国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为了加强应急管理的工作效益,地方各级政府根据一些比较权威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和评价内容,结合各地方自身的实际情况,自行的制定了一些符合地方条件的应急资金管理的评估标准。由于考虑的角度不同,评价标准和方式不一样,导致资金的使用效果不同,评估的结果和调查报告的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应急管理工作的评价机构、评估标准不同,效果不一,大家对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资源优化的程度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不能有效的吸取经验和教训,从而不利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影响其指引和监督的效果。

其次,缺乏统一的评价方法,实际操作效果较低。当前我国对应急资金在管理评估方面的探究取得了良好成绩,虽然有些评估体系能够紧密的结合实践,但是实际效应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评估活动是公共领域中的一种有着重要的作用的社会科学应用,所以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能够直接影响评估的方法。在应急资金的评价体系中,主要采用定向和定量的研究方式,这两种方式也应用于评估实践中。在进行评价方式的使用时,往往会被一些外界的因素约束,虽然有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但是对于实证分析还是有所欠缺,不能发挥评价体系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中央对地方专项拨款管理办法》第十五条,财预[2000]128 号

[2]财政部,《中央对地方专项拨款管理办法》,财预[2000]128 号

[3]人民网,政策导航,http://.cn

[4]吴陈江,审计突出一个“实”,让救灾资金“真”救灾,海峡科学,2008(5)

[5]张琦,张象至,邓九生.自然灾害救助资源的核算与披露问题研究[J].财政研究,2011(01)

[6]刘大唯.突发事件中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中国应急救援,2011(02)

[7]曹鹏,抢险救灾中政府与非管辖组织关系协调研究,2010

[8]王洋,供电企业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处置对策研究,合肥工业大学,2011

[9]管泽锋,郑佳,李科.构建公共财政下的政府应急管理保障机制[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9(02)

[10]李严,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状况探析,北京邮电大学,2009

[11]崔军,孟九峰.我国应急财政管理相关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03)

[12]洪江.关于突发性公共事件财政救济的几点思考[J].地方财政研究,2008(06)

篇9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技术;控制

前言

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对于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应用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技术施工的规范性,以及防范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这样才能切实有效的保障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应用质量,确保深基坑支护工程的稳定性、安全性,并为整个工程的施工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对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进行探讨。

1 深基坑支护施工前的技术准备工作

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实施,都必须有一个合理可靠的深基坑支护施工方案,这样才能结合具体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1]。对深基坑支护施工方案的设计管理和审定也成为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关键,设计方案的管理和审定主要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首先,要遵循着技术性原则,由于深基坑支护施工会面临着不同类型、结构的岩土,不同岩土会对深基坑支护施工带来不同的影响,为了确保施工的可靠性,设计人员必须针对不同的岩土进行不同施工方案的设计,因此设计前需要做好现场勘察,要求设计人员具有一定的岩土方面的专业素质,而且,在设计的过程中还要与施工人员进行沟通,并对设计方案进行多次审核,这样才能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其次,要遵循着成本性的原则,深基坑支护施工具有工程量大、涉及面广、施工周期长等特点,深基坑支护施工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因此,对深基坑支护施工设计方案要注重成本的控制[2]。当然,施工成本的控制必须要保障施工质量、安全的基础上,对施工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选择一个合适度,不能随意扩大工程的施工成本,也不能为了降低施工成本为影响到施工质量和安全。

再次,要遵循着实际性的原则,任何一个深基坑支护施工设计人员,在设计之前,都需要设计人员深入到深基坑施工现场进行勘察,摸清基坑土层结构的实际情况,以及地下水文等各项数据,详细掌握深基坑现场的各项数据,以便于结合深基坑支护施工现场做出科学合理的施工设计方案,进一步提升深基坑支护施工的质量。

另外,要加强对深基坑支护施工前设计方案的审核和管理,由于施工方案中可能涉及到大量的施工技术,一旦施工技术出现抄袭或是效仿其他工程方案的话,就会导致施工方案与本次工程施工之间出现不适应的现象,从而造成施工设计方案与实际情况相背离。因此,在深基坑支护施工前的技术准备工作必须要注重对施工设计方案的验算和审核,一旦发现问题,需及时对其做好改进和调整,以此来解决施工中的技术性问题,从而保证深基坑支护施工的顺利进行。

2 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若干探讨

2.1 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控制

近些年来,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发展极为迅速,而且,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应用也极为广泛,特别是在城市化迅速发展时代,通过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对地下空间进行开发,从而有效的提高地下空间的利用率[3]。由于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施工要求较高,每一个施工环节都必须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要求进行施工,一旦出现施工质量的问题,受影响的不仅仅是支护工程,对地上的土建结构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在深基坑支护施工中必须做好施工技术的控制。首先,施工技术人员以及监督人员应做好动态管理,一旦发现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中出现与设计要求不符的行为,要及时对其进行纠正,避免错误施工对整个工程质量带来的影响。其次,在施工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对各个区域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例如,管线、土层、地下水文等,积极做好各个环节的管控才能确保整体的施工质量。再次,要积极做好复杂地质的勘察和设计,深基坑支护施工过程中,很多情况都会遇到复杂的地质,为了确保施工的质量以及施工的安全性,施工单位必须与设计单位进行联合勘察,以便于对施工设计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2.2 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监测

深基坑支护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监测和控制,而且监测工作会随着施工过程进行动态的监测管理,以此来为深基坑支护施工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4]。一般情况下,深基坑支护施工的过程中,如果施工不当的话,很有可能会对周边建筑带来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沉降现象的发生极为普遍,同时也是深基坑支护技术经常出现的问题之一,而通过对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监测,能够及时发现施工中出现的异常情况,以便于对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而在整个监测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监测施工技术规范进行施工,从而保证施工技术的安全性,避免或降低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可以在深基坑周边、基坑阳角的位置设立位移监测点,以此来实现对位移的监测。另外,要及时对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实施的监测过程进行档案描述归类,尤其是出现塌方、开裂的现象,需及时上报至相关单位,以便于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对影响进行有效的控制。

例如,海纳百川总部大厦位于深圳市宝安区海秀路与宝兴路交界处,拟建 0038 场地北为海秀路以北红线范围与海秀路之间有宽约 6.0m 的地砖路;南为简易水泥道路宽约 6.0m;西为万骏经贸大厦 21 层办公楼;东为宝兴路宽约 28.0m,宝兴路与拟建场地之间有宽约 11.0m 的地砖路。拟建 0037 场地北为简易水泥道路宽约 6.0m;东为宝兴路,宝兴路与拟建场地之间有宽约 11.0m 的地砖路,南侧为甲岸路,西侧为草皮空地。地下水监测:地下水位观测设备采用电测水位仪,观测精度为 0.5cm。其工作原理图下图所示为:水为导体,当测头接触到地下水时,报警器发出报警信号,此时读取与测头连接的标尺刻度,此读数为水位与固定测定的垂直距离。观测方法从场地施工控制点出发,测量水位观测孔管顶端绝对标高,得出每个水位孔顶标高,以后每次观测用水位计量取孔管顶到地下水面的深度,从而求得地下水位标高,比较每次标高变化即可知地下水位升降情况。

2.3 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土体止水效果控制

一般情况下,在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进行的过程中,对土体的止水工作极为重要,避免水对支护结构以及土体结构造成的破坏,这样才能有效的提升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安全性[5]。首先,应针对不同的深基坑支护施工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止水方案,由于水的来源有多种,而对不同类型水的来源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因此,必须要弄清这些地下水的具体来源,以便于制定针对性的处理措施,一般情况下地下水的主要来源有滞水、雨水、潜水、管道渗水、承压水等,根据水源情况之间的差异性,要分清水源对工程影响的轻重缓急,以便于采取有效的出力措施。从大量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来分析,如果水源在受到枯水期、丰水期影响的话,水位的高低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在水源为潜水、滞水、雨水的地质情况下进行方案设计时,就必须要考虑到排水、降水、放水的考量对策,同时,还要结合周边的环境因素等来制定出针对性的止水方案,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深基坑施工周边有建筑物的话,必须以堵为主、抽水为辅,避免产生的水土流失造成建筑物沉陷的现象发生,给人们的财产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进行的过程中,必须做好土体止水效果的控制。

2.4 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突发事件处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而且,深基坑支护施工涉及到的施工面也比较广,在施工中有很多无法预测的因素都可能造成施工的突发性事件发生,为了避免或降低这些突发性事件带来的损失,必须做好突发性事件的防范措施,已做到防患于未然。首先,在进行深基坑支护施工之前,应结合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特点,做好突发事件的相关处理预案,以便于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例如,流沙、管涌、暴雨侵袭、局部支护裂缝、给临近建筑物带来的影响等,都要做好这些突发事件的处理,当然,这些突发事件的发生需要工作人员做好充分的预判,有针对性的制定防范预案,在问题发生的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从而有效的提升突发事件处理的效率,进一步保障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质量。

总结

综上所述,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与整个地下工程施工的安全性以及使用的耐久性有着直接的影响,只有保证深基坑支护施工环节的质量性、安全性,才能进一步保障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安全。但是,由于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中涉及到的因素较多,而且,在施工过程中一旦管理不善的话,还可能会对周边建筑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应对深基坑支护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的管理,一旦发生施工问题或安全事件,以便于及时采取解决措施,同时要增强对突发事件发生的预判,以预防为主,尽量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另外,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对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探索不仅要从施工技术的控制、监测、土体止水效果控制、突发事件处理等几方面工作进行,更要注重施工方案设计过程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欧阳剑清.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探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02)

[2] 刘创,陈为.多支护形式在高层建筑深基坑中的综合应用[J]. 施工技术. 2013(10)

[3] 王继荣.混凝土框架结构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14(35)

[4] 林木文.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现状及施工管理分析[J]. 广东建材. 2013(07)

篇10

一、指导思想

食品药品应急体系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科学监管理念为指导,以《突发事件应对法》、《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有效预防食品和药品、医疗器械及保健食品、化妆品群体性突发事件和高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及做好其它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中食品药品安全与供给保障为目标,以提升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坚持“系统性、层次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依法规范、科学处置”的方针,突出组织指挥、应急处置、技术支撑等重点,全面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应急管理工作,在“十二五”期间相应建立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系统、问题分析检测系统、救助系统及物资保障系统,构建“功能全面、反应快速、技术先进、保障有力”的食品药品应急管理体系。

二、主要工作目标

1.全面贯彻落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法律法规,依法规范食品药品市场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提高全系统依法行政能力和执法水平的同时,建立健县、乡、村三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与救援体系,明确事故的防范与应急处置责任制,确保无论在什么地方发生了安全事故,都能够在第一时间采取迅速、果断、有效的措施,将事故的损害降到最低程度。

2.以抓好应急预案的整合、应急工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应急工作机制建立和健全,强化集中培训、加大基础设施与应急装备建设5个方面入手,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相互衔接的突发公共事件处置食品药品安全应急保障工作体系和科学应对机制,有序、有力、有效保障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与供给。

3.依据《突发事件应对法》、《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总结近年来应对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经验,进一步修订完善药品和医疗器械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健全食品和保健食品、化妆品应急预案并积极推进企业、学校、行政村、社区应急预案建设和管理,重点督促、指导辖区内相关企业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4.本着“立足现实、充实加强、细化职责、重在建设“的方针,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从抓健全机构、配强队伍入手,明确领导机构,确定专职人员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真正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

5.经常性组织开展应急培训工作和预案演练。强化队伍应急管理知识培训,强化预警预防意识,提高应急管理水平;组织从事应急管理工作的干部开展岗位培训,根据预案要求,制定操作规程和岗位规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应急预案的实战演练,广泛动员社会公众全方位参与,检验并完善联动机制,精心组织,不走过场,注重实效,真正达到落实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的目的。

6.建立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监测系统、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预警系统、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分析检验评估系统、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处理系统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网络,实现对食品药品安全状况的宏观把握和提前预警,有效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处置、应对食品药品安全重大事件,提高管理效率,实现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的目标。

7.进一步加强农村食品药品“两网”建设。重点是建立完善农村和社区食品药品监督网络运行机制,通过制度规范、落实报酬等手段,强化运行管理,充分发挥其知识宣传、市场巡查、隐患问题排查、安全信息反馈等功能作用,有效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及时上报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

三、主要任务及重点建设项目

(一)整合修订应急体系,发挥联动协调效应

1.进一步建立完善突发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按照“系统性、层次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原则,针对实际情况,深入分析食品和药品、医疗器械及保健食品、化妆品等各类突发事件形成的原因、演变的过程、以及可利用各类人力、物力资源等多方面因素,修订完善切合实际的有效预案。同时针对时间、行业发展状况、安全形势和经济社会环境等情况的变化,及时对预案进行修订,使制订的预案具有时效性,使预案随时能够经得起突发事件的检验,达到关键时刻能够用得上,起作用的要求。

2.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对食品药品安全应急保障组织管理、指挥协调相关应急资源、应急行动整体计划和程序规范等进行整合衔接,建立食品药品应急物资保障供应体系,使之成为一个综合协调、应对自如的相互支持的有机整体。

(二)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增强应急处置与保障的科学性

1.建立健全指挥体系。按照应急处置工作统一领导和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要求,建立健全应急指挥体系。牵头成立食品和药品、医疗器械及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事故预防及应急处理指挥中心,负责研究确定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的方针、政策和预案;研究确定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系统和保障体系;研究确定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规则;研究确定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中的重大问题。

2.建立分级负责工作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实行分级响应,乡(镇)政府对应成立相应组织领导机构,由事发地政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与突发公共事件食品药品安全应急保障工作,并分级启动相应的预案,明确相应的工作责任和指挥权限。

3.建立多方协作工作机制。根据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主动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的协作,及时互通信息,通报情况,在指挥部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建立联动工作机制整合资源,协调联动,有序开展相关应急处置工作,形成从纵向到横向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与供给的强大工作合力。

(三)健全应急处置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建立领导责任制

1.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以事发地乡镇党委和政府为主、食品药品监管理部门负责、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食品和药品、医疗器械应急处置工作领导责任制。

2.建立监测预警工作制度。预防与处置并重,建立食品药品安全信息联络员制度,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监测手段,建立风险隐患数据库。

3.建立应急工作科学决策机制。建立专家咨询制度,由各方面专业技术专家为主组成县食品药品应急专家组,为全县食品药品应急工作体系和应急机制建设提供决策咨询,参与应急处置。

建立信息通报制度。构建准确、及时、快速的信息沟通平台,严格规范信息收集报送、分析研判、报告等工作程序与要求,加强分析评价,指导应急处置工作整体协调推进,正确引导舆论和公众行为。

4.建立应急保障工作制度。按照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制定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规划和工作计划,切实落实各项保障措施,经常性地做好有关应急工作准备,规范急救药品应急调配等机制。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所需设施、设备、物质、经费。建立调查总结评估制度。及时客观公正地对事件发生及其处置工作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

(四)强化宣教培训,着力加强应急队伍建设

1.编制《应急操作手册》。强化应急处置系统理论的培训,对食品药品应急体系的组织机构及职责、信息监测和预警、应急响应及程序、后期处置等内容进行详细地解读,切实解决对应急处置工作重视不够,对应急处置的认识和系统方法掌握比较肤浅、零乱的具体问题。

2.强化应急科普宣传教育。坚持不懈地抓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主要内容的应急管理知识及应急常识宣传。编制图文并茂的应急知识宣传册,广泛开展食品药品应急管理“进机关、进学校、进单位、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增强公众的食品药品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公众应对突发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的综合素质,形成全社会防范食品药品突发事件的良好氛围。

(五)加大预测预警,着力强化突发事件风险防范工作

1.加大预测预警力度。坚持关口前移、注重预防,加快构建食品药品突发事件综合预警体系,提高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警和综合分析能力。建立健全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卫生机构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形成辐射从县到村的全面监测网络体系。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会同卫生部门制定监测计划,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常态监测。

2.加大食品药品安全性评价。建立食品和药品、医疗器械安全性评价制度,密切结合监督管理工作实际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定期会同卫生部门制定科学的安全评价方案,争取专项经费支持,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品种、重点环节、重点区域安全性评价,科学研判食品药品安全状况,有效发现安全隐患,集中力量广泛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

3.加强信息报告工作。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员、协管员和信息员的功能作用,强化信息搜集报告工作,及时掌握突发事件的先兆信息,做到早报告、早预警、早准备、早防范。建立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值守和信息报送机制。成立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应急管理工作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报送,做到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严格的信息报告制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确保信息报送做到快速、真实、准确,规范报送要素和渠道。构建食品药品安全社会监督体系。进一步加强与行业组织和有关新闻媒体的沟通协作,充分发挥社会监督、自律监督及舆论监督的作用,努力构建食品药品安全社会监督体系。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将食品药品应急体系建设纳入工作重点,建立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健全责任追究机制,从组织领导上保障食品药品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有力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