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政策作用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2: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经济政策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经济政策作用

篇1

关键词 大学生 科技竞赛 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on in Enhancing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Countermeasures

WANG Tong, YANG Qiuju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500)

Abstract Technology competi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train students in teamwork,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impro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ol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enhancing competition in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students, and the level of competi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rategies and recommendations made, the final race as a platform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stitute the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technology competition; core competitiveness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大学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形势日益严峻。面对如此严峻的竞争,如何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科技竞赛则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大学生科技竞赛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并最后完成科技作品的设计与研发,因而,科技竞赛成为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高校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和重要突破口。本文以电子设计竞赛为例,阐述科技竞赛的在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并寻求新途径与新措施以提高科技竞赛水平。

1 科技竞赛在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

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很多,然而科技竞赛在众多途径当中,最能直观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其在步入社会的道路上打下坚实的基础。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解决同一竞赛题目有多种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学生所擅长的编程语言不同,设计思路更是因人而异,所以最终效果不尽相同。学生为了达到最优效果,往往通过不同方法去编程、设计,极大地发挥了他们的个人潜能,培养自身创新能力。另外,学生在进行新的设计的时候,就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科技竞赛项目一般比较复杂,有一定的难度。例如在电子设计竞赛中,既有软件的程序设计,还需要有对硬件知识的了解。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大三甚至大四的专业课程只有通过提前自学,才能满足竞赛的需求。竞赛既有本专业的知识,更有跨学科的内容。这也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积累、拓展知识面,分析运用跨学科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在竞赛过程中体现出个人的特色,学生需要学习和探索相关的知识与技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主动地培养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生在编写程序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就需要学生能够仔细的查找问题根源是出自于程序设计、方案设计或是其他地方,通过查找资料、参数、反复调试等途径,最终解决问题。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以电子设计竞赛为例,竞赛题目庞大,涵盖知识面广,用到的知识没有接触过,一个人是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众多知识的。因此,需要团队成员根据各自的特点协调分工,分头行事,最终汇总。这不仅激发了团队成员间互相学习的积极性,更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付出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能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以及面对困难时的毅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严谨的作风,锻炼与人协作沟通的能力。

2 加强高校科技竞赛的对策及建议

2.1 形成系统的发展模式

制定有效的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需要根据各类竞赛要求、学生学习规律以及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合理安排。通常在入学后的第一学年,通过校内网站、海报、广播等多种渠道的广泛宣传,并组织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观赏优秀作品等途径,使同学深入了解各类科技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课外创新兴趣。第二学年中,通过开展开放性试验以及校内科技竞赛,并在班内成立课外创新兴趣小组,联系指导教师定期对小组活动的开展加以指导,提高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团队意识,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参加更高级别的竞赛培养、输送人才。进入大三以后,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培养与指导,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竞赛。同时,鼓励和支持高年级学生进入教师科研课题组和实验室。

2.2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完善竞赛规章制度

科技竞赛的开展离不开相应的制度与机制作为保障。科技竞赛离不开两个主体,一个是指导教师,一个是学生。对于指导教师,应对积极参与竞赛指导工作,并且成绩突出的教师在年终分配津贴时给予额外的考虑,在申报职称时,予以政策倾斜,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对于学生,应对在科技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在综合测评、评奖评优、推优入党、就业推荐、保送研究生时予以适当的照顾。另外,需要有充足的专项经费作为保障,这样才能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取得优异的成果。

2.3 多种渠道营造良好氛围

为了更好的开展竞赛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广泛关注并参与科技竞赛,一方面需要做大力的宣传,另一方面需要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邀请校内外专家、教授开展学术讲座,让学生了解掌握学科前沿信息,在校内形成一定的学术气氛,对开展好竞赛活动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为有兴趣、有能力的同学提供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也是营造氛围的关键。因此,建设开放实验室是营造氛围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工科学生,必须具备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开放实验室以其宽松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充分发挥学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4 优化师资队伍,增强创新培训能力

指导教师作为科技竞赛的主体之一,在科技竞赛开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科技竞赛可持续开展,应该选派实力过硬、认真负责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同时,要加强对指导老师的培训。选派指导教师进修,掌握学科前沿,提高指导教师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一支能创新的师资队伍。只有教师知道如何创新,才能引导学生如何去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 结束语

科技竞赛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当前科技的最新进展,在科技实践中提升核心竞争力,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科技竞赛的新思路、新特点及新形势。

参考文献

[1] 李伟伟,高庆华.基于科技竞赛的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国电力教育,2011(4).

篇2

关键词:新经济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创新发展

l新经济”日渐成为全球经济学界、rr业界以至整个社会热衷于议论的焦点话题。究竟什么样的经济才是“新经济??“新经济”对这个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地区、经济群体意味着什么?它又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这些间题,不仅仅为经济学家们所关心。同时也被各国政府和企业所重视:人们在从网络、电子商务的兴旺发展中看到“新经济,“美好前景的同时‘也从美国LYASDA}股票市场的大起大落中感受到其强大的威力。有关“泡沫”的议论沸沸扬扬,更使得人们对“新经济”产生种种的疑问与担优。

应该承认、这些疑问与担优在现实情况下都有其一定的道理。经济学家在教导他人如何认识“新经济”的同时,其实自己也未必看得很清楚,因为毕竟这个崭新的概念,从提出到现在不过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而经济发展的速度又非常快,新的方式方法和新的理念不断涌现,令人几乎目不暇接。l,新经济,l因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的兴起而出。两者具有不容割裂的紧密关系:正因如此仃业界对.l新经济”有着非同一般的兴趣一rf将如何在“新经济”环境下持续健康地发展?新的经济理论又将对产业发展提供什么样的帮助?这是全球rr业界普遍关心的一个间题。

1’.新经济一理论的建立

“新经济”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1996年12月3t7日,美国《商业周刊》发表的一组文章中创造性地使用了“新经济”这个词汇。一年以后,《商业周刊》再次发表文章,重申在美国确实存在着“新经济’。此后,因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在发表讲话时多次引用这一概念,“新经济,‘的说法传遍了世界。

究竟什么是,.新经济‘’?一般说来、它指的是“以高科技、信息、网络、知识为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增长动力的经济”。也就是说,它实际上跟我们在此之前听说过的多种经济概念,如“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经济”等有着许多的相同或相似之处。故此也有人认为,上述这些概念的总和就是所谓的“新经济”。

“新经济”的特征有哪些?简单说来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经济全球化;b,高强度的市场竞争;:.由信息技术引发的产业革命。它导致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并表现为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高增长(三低一高)的特点,这也是它与传统经济最明显的不同之处。

应当指出,上述新经济的特征主要来自对20世纪9D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发展的总结。1}J1年4月到x(100年3月.美国经济连续保持了108个月的增长,年度GDP(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3ek--4%a。而从1992年以来。美国的通胀率已经由4%降至不到?.0k、失业率则从7%一8}’}降至40k

这样的情形,在传统经济中的确是i反难见到的。而人们在称羡‘卜新经济’奇迹之余。也不禁要问:到目前为止.为何只有美国一个国家实现了“新经济“,其他国家包括与美国社会制度、经济政策极为相似的西欧国家和日本.为何不但没有呈现同徉的经济面貌。反而受到衰退的威胁。这个问题引起了全球经济学家的注意。北京大学的一位教授认为。美国经济成功的主要原因是过去10多年来,里根、布什和克林顿政府对美国金融市场、政府和企业进行持续不断地改革,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增加了经济的灵活性。此外.美国国民乐于在革新信息技术方面进行大规模风险投资。对rf产业的高速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与之相比较。西欧和日本不但在经济运行环境,风险资金市场、TT研发投入等环节上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在网络普及程度、电子商务等方面也远远地落在了美国的后面。为此。它们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新经济‘’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期望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来。

2000年4月5日.克林顿总统邀请格林斯播、比尔·盖茨等人参加在白宫举行的’卜新经济会议“,此举表明了美国政府对“新经济”理论的正式承认和支持。有趣的是,会议举行的前后。正值美国股市出现大幅震荡、以科技股为主的NABDAQ综合指数全面下跌.1T公司损失惨重。这只是时间上的一种巧合.并不具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但它却让人们更加关注’卜新经济”-

2信息技术是“新经济”的墓石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新经济’与信息技术之间有着不容割裂的紧密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

a.信息技术领域是最先体现“新经济”特征的产业,信息产业的特征也是“新经济.,最典型的特征。

B信息技术是“新经济”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

没有信息技术的发展,就不会有“新经济”的出现.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而在“新经济”成长壮大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也将发挥极大的经济推动作用。

信息技术对“新经济”的突出贡献,首先表现在对传统经济的信息化结构改造上。工业、农业,商业、金融业和服务业等传统经济中的核心产业.在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改造后,将使得产业结构发生重要的变化,进而形成“新经济.,结构下的“新产业’模式。信息技术向整个经济领域的渗透。造就了一种与传统经济完全不同的经济形态。概括地说。就是通过信息极其广泛而快捷的流动更有效地配置资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企业通过lntemet和lnhanex掌握生产和销售市场的实时动态。迅速做出反应,可以极大地避免经营风险。而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企业效率的提高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其次。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国民的增长。以美国为例,自20世纪9D年代初以来,美国对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投资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投资总额是其他产业投资的十几倍。相应的。自1993年以来。由信息所带动的美国工业增长的比例高达4}1%以上、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信息产业造就了一大批快速成长的企业。它们对促进经济与就业的增长起了重要的作用。19’93年、年均增长不低于2I)%的公司在美国有23万家,而到1997年就达到了36万家。他们为美国经济繁荣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信息产业对原材料和能源需求相对减少。对经济运行中间环节的依赖程度较低,不易引发通货膨胀。我们知道,中间环节是影响经济效率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时又是传统经济难以克服的间题。中间环节越多,供求之间的距离就越远,资源的消耗也就越大。通过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能够让生产更直接,更快捷、更个性化地贴近最终消费者,完善总供应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

3‘新经济”对信息产业的改造

信息产业以不同寻常的速度迅速崛起,进而成为‘.新经济”的表率,并非是一种有意识的自觉行为,而是出于该行业创新能力强,技术更新快、竟争激烈等特点,在高度开放的市场经济模式下形成的自然现象。也正是在高度开放、急剧变化的经济环境中。产业发展难免出现一些(至少在传统经济看来)不够规范的现象:当“新经济”在更大的范围内出现,走向成熟与壮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对信息产业进行一定程度的变革与改造。使之更加符合“新经济’“发展的需要:

1975年.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组建了徽软公司.2i年后,这家资产高达数千亿美元的国际软件巨头企业,因涉嫌垄断,阻碍市场竟争,违反了美国的反托拉斯法。被美国政府推上了法院的被告席。围绕微软一案、在美国国内以至全球经济学界和fT业界都引发了激烈的争议。有关这些争议的报道很多。这里不再引建。我们注意到,争议的焦点其实不在于徽软是否从事了行业垄断一这个问题已经有明确的答案一而在于拆分微软对美国经济是否有益,以及对信息产业发展的影响是好是坏。我们认为,这场争论本身也是对“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行为与国家经济管理政策之间的关系的辩论。拆分微软,有利也有弊‘关键在于利大还是弊大。传统经济学认为、打击垄断能够促进市场竞争,有效地提高经济运行活力。在“新经济’环境下.这样的认识是否还是正确的呢?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注意到,从19世纪开始。美国经济政策对垄断行为的限制和打击一直是全球最为严厉的.其市场开放程度也是全球最高的。‘’新经济”最早在这片国土上出现,不仅仅与它的科技水平全球领先有关.市场开放与高度竞争同样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创新与竞争、是信息产业的特色与传统。而在“新经济’定义中,全球化竞争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打击垄断应该被认为是利大于弊。

目前在国内的信息产业中,垄断行为还不是很多见,唯一突出的实例就是电信部门对网络线路资源的独占。在政府有意识地扶持新的企业参与竞争之后,垄断状况已经在一定程度_L得到了改善;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国内信息产业在今后的发展中,仍然有新的垄断行为出现的可能。国内至今还没有反垄断的法律,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情况也跟我们相似,原因或许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有关。反垄断或许不是当务之急,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信息产业是最有可能也最容易出现垄断行为的产业,需要及早予以防范。

近年来,Internet高速发展,对网络资源的争夺己经成为信息产业和“新经济“的焦点,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以较为突出的域名抢注问题为例,首先是美国通过把持着全球顶级域名(,.oig}的注册权和管理权,攫取了巨大的域名资源。其次则有一些民间的公司或个人,专门抢注著名商品和有特殊含义的域名,转手倒卖谋取暴利。我国的网络建设起步较晚,对域名价值的宣传与认识也不够,大量品牌域名早已被别人抢注,最后只好出大价钱购买,经济上必然要遭受损失:而直至目前,国际上对域名抢注始终没有相应的惩治性法律,对域名倒卖只能听之任之二这种不规范的行为,也需要借助、“新经济”规则予以校正。

4创新是“新经济”的发展动力

美国财长萨莫斯日前曾经说,在新经济体系中,拥有暂时的“垄断”能力是唯一的激励机制,若没有这种能力,将不能补偿产品最初开发的投资成本。因此,对这种暂时“垄断’能力的不断追求,便是新经济的核心驱动力,这也是美国特别重视保护知识产权(专利权‘复制权和商标权)的原因。

不难理解,萨莫斯所说的“暂时垄断I,指的是由技术领先造成的短时间市场独占,其发生的根源则来自于创新。

创新对信息产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创新就不会有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照此推论,没有创新也不会有“新经济,.的出现,而创新能力的薄弱或减弱都将对’’新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没有人说得清一项创新技术具有多大的经济价值,这不仅是因为受到当时的各种因素的限制,同时也因为其数额极其宠大,令人难以佑汁一1981年,微软公司以500()美元买下5CP一I)OS}即后来的R15一〕l5)后,第一年的营业额就达到了惊人的340(〕万美元,迅速成为软件业第一大公司。扮世纪?0年代,一批美国军方的计算机科学家设计出ARPA-NET,90年代转为民用,这就是今天的lnlemet。它的价值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不止千万亿美元,放眼其未来,其经济价值更是难以估算。

就创新能力而言,美国1’I’企业无疑是最强的。与之相比较,中国企业则普遍能力不足,这是我们在发展“新经济”中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问题。

创新能力的高低,不完全是企业经营理念上的差异所造成。而首先要解决研发(R&D投人、风险资金和人才培养等问题。国际信息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高额的研发投人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一些国际大公司(如IHM,htel,HP,Nli-cxoraa}ft等)都把1030以上的年收人投人研发,美‘日等国政府也以政策扶持和巨额资金自助的方式鼓励企业注重研发。

篇3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新经济”正在重新瓜分全球市场,重新制定世界经济游戏规则,并且重新排定企业的座次。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新经济也已经在中国出现,我国正在进入全球经济的大舞台。在这轮发展机遇面前,应充分认识发展信息产业的重要性,制定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应相应政策和措施。

在我国信息技术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将更好地起到前导和统领的作用,渗透到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将促进工业、金融、办公、服务,使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发生巨变,它将大大提高社会的运行速度和效益。信息科技已成为推动国家进步的强大动力和武器,它全面改造和提升了传统工业,使传统工业的面貌一新。如今,设计、制造和经营管理都已经或正在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由电脑控制的机械和生产线代替或减少了劳动者的工作量,提高了效率。电脑技术的应用加速了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过程,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成本,从而导致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社会财富积累加快和劳动者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随着积累的大量社会财富。疯狂地涌入到那些市场突然扩大的由旧生产部门的发展而引起的新兴产业部门,如计算机业、网络业和信息技术产业等,它们靠排挤掉旧有的传统工业来扩展。由于借助高科技而生产出异常高的利润就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这些利润本身不仅形成加速积累的源泉,而且把不断新生的并正在寻找新的投资场所的很大一部分社会追加资本如风险投资基金等吸引到电脑、网络和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部门。如:上世纪末在“新经济”的刺激下,美国1990年后的股票指数一路上扬。在股市财富效应的支撑下,美国民众的消费倾向也直线攀升。1997年美国的个人储蓄率下降为3.1%,1999年个人储蓄率进一步下降为负数,消费倾向已超过极限。2000年3-4月间,美国主要股票指数达到历史最高点。

新经济代表着未来方向,并且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进程。现在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几大特点:一是主要靠工业来提高经济增长;二是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有所提高;三是从需求上看,经济增长主要靠国内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四是中西部经济增长的差距有所缩小;五是经济增长是以经济效益大幅度改善为基础的。总的来说,进入新经济时代我们面临艰巨任务,因为我国当前是处于工业化中期和信息化结合期,实现工业化仍是我国大多数地区所必须完成的。但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并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基本上呈现了工业化,新经济已在这些地方萌发,西部地区大开发已成为我国经济的热点,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新经济可促进我国企业加快实现信息化、电子化、网络化。重新构造企业经营管理运作模式,做到升级和转型,提高企业竞争力。电子商务将为企业节约成本提升效率。作为交易平台,为传统企业扩大市场寻找全新商机发挥重要作用。网络打破了地域界限,正迅速演变成全球经济活动统一的新平台和神经系统。电子商务关系到社会转型时期国家的生存与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经济全球化、不断创新完善的金融市场、急剧增长的风险投资、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务实和稳健的宏观经济调控等都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因此,计算机、通讯、网络、金融和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的发展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所带动的经济增长成为度量一个国家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

我国发展信息技术的主要政策如下:

(一)实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物价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减少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鼓励投资和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二)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步伐,改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建立统一的电子商务。

(三)发展风险投资市场,风险投资作为创新型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对高成长性的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培养企业家精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基础,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1.鼓励企业家精神和团队精神,利用社会基金资助各种宣传和推广企业家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活动,加强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创建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2.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提高研发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利用统一专利法保护创新企业的技术安全;3.放松政府对企业在开业和营业等方面的种种限制,优化企业发展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环境;4.提供企业国际化经营和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5.发展包括电子商务、网络、信息、老龄服务、特色旅游、社区服务等在内的技术型、经济型和社会型等新型服务业。

(五)鼓励科技体系创新和技术成果的转化。创新是提高竞争力和促进就业的重要动力。

(六)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新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企业的战略资产,作为知识承载者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企业的财富和资本,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在深刻理解人力资源创新理念的基础上,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创造出适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篇4

关键词: 江苏省高考试题 历史复习 史料阅读能力

纵观近三年的江苏省历史高考试题,多以创设“新材料”、“新情景”的形式出现,将考查目标定位在能否以读通史料、运用史料为落脚点,这就要求在历史复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即能够“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说明历史观点”[1]。江苏省有人教版和人民版两套教材,两者差异很大,而高考命题不拘泥于不同版本的表述,如何在复习中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现作如下探讨。

一、帮助学生整理教材,构建从整本书到阶段特征再到每课的框架,站在宏观看微观,自上而下、高屋建瓴地掌握史实。

(一)掌握人类历史进程的基本规律,这是掌握史料阅读能力的一个基本方法。

如必修(1):“着重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进程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历程。探讨它们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与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是历史必修课程政治模块的重要目标。”[2]必修1政治史的核心在于权力的分配,高三复习时可以先从宏观上构建必修1第一到第三单元、第六单元的整体框架,如下:

以宏观带动微观,不仅易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史实,而且能揭示知识点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得出启示,形成史观。这也就掌握了阅读史料的基本方法。以2009年江苏高考第7题为例:

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

A.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B.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C.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

此题选B。该题考查的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所以复习时应先掌握近代化的概念。近代化是人类世界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这是基于人类文明发展一般规律得出的结论。但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出发,还面临另一任务:民族独立。

(二)提炼单元阶段特征,这是提升史料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必修3本教材以专题形式呈现,最大的弊端是割断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整体性,不能有机揭示经济、政治、思想之间的联系。而每年考试说明则以时间段为单位,呈现经济、政治、思想的具体考点。所以在复习中要准确揭示各时期的阶段特征,即掌握知识的横向结构,这样学生才会融会贯通。

以2010年江苏高考第21题第(3)问为例: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3分)【答案】城市商业布局:打破市坊界限;思想: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文学: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该题以茶叶为抓手,揭示宋代的社会特征,从狭窄的角度,考出了历史的广阔。所以在复习中要使学生形成多维的知识结构。如:对中国的发展史可以进行如下尝试:

(三)帮助学生构建每课的知识结构,这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途径。

高考试题虽以能力测试为主,但史实是关键。在教学中,可编写教材阅读提纲,将孤立、分散的史实以一定的线索整合在一起。由于“一纲多本”的现实,教师首先要阅读不同版本的教材,提炼出覆盖教材核心的主题,用高度概括的文字,把主干史实纳入框架中,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如果每课都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简明扼要的结构,坚持下去就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

以2010年江苏高考第23题为例: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前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1)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答案】(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不同: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高度集中管理。评价:发展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

但在高三复习中,完全可以将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容纳到具体结构中去,考试时遇到类似的题目则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如:

二、培养学生掌握历史研究的最基本原则,即“史论结合”。

所谓“史论结合”,也就是要让论点“从史料中来,到史料中去”。“从史料中来”即要能“从纷繁复杂的史实中认识事物的特征;独立地对问题提出不同看法”。[3]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形成史观的过程,更是阅读能力升华的过程。“到史料中去”即运用理论指导研究。在教学中涉及某一史论的时候,可要求学生尽量多地举例证明,使学生举一反三,从而汲取历史的智慧,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历史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这也是历史学科的价值所在。

以2010年第24题第(3)为例:从研究性学习中史料与结论的关系看,研究历史最重要原则是什么?【答案】论从史出。

本题考查了历史研究的最重要原则,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大学《史学概论》中一些史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如“孤证不立”和“无证不信”;反对按照某种先入的理念剪裁史料;坚持史料互的证,要能从同一问题上的不同意见中发现问题。

新课改的高考方向注重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加强培养。一位教育学家曾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课堂教学的契机,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这不仅能使学生提高能力,而且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2011江苏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学科考试说明.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1-2.

[2]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1.

[3]2011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学科考试说明.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2.

篇5

关键词:文化产业集聚 经济地理 新经济地理 产业政策 Panel—data模型

一、指标说明

本文采集了2005—2008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分别从经济地理因素、新经济地理因素、产业政策变量等方面设置相关变量,测度这些变量对江苏省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提炼相关结论,得到相应的政策建议。

1.经济地理因素。传统的经济地理理论认为产业集聚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地理因素的差异,资源禀赋和沿海便利的港口贸易都会促使产业集聚。江苏省地处长江三角洲,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水利运输条件对其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沿江地区优越的区位条件,促进了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吸引了文化企业的进入与集聚。

2.新经济地理因素。20世纪90年代,保罗·克鲁格曼等人开创了新经济地理理论,它将运输成本纳入到了理论分析框架之中,因为运输成本的减少会引发聚集经济、外部性、规模经济等问题,把这些要素融入到企业区位选择、区域经济增长及其收敛与发散性问题中,就会得出不同于传统区域经济理论的观点。克鲁格曼提出规模报酬递增和正反馈效应,强调了产业外部性和人力资源外部性(Henderson,1974)、企业间的前向和后向联系(Venables,1996)、运输成本和需要求因素(Krugman,1991)在决定企业选址中的重要作用[1]。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江苏省文化产业集聚的因素:

(1)公共图书馆藏数量。城市公共图书馆担负着为科学研究服务和为大众服务两大任务。在促进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公共图书馆能充分利用馆藏文献和设施等条件,通过完善图书馆服务网络,举办讲座、展览广场文化等方式,为社会群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使图书馆的服务广度和深度都得到延伸,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2)人力资本。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多样化的人才。人力资本是文化产业起飞的前提基础,也是保证文化产业持久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因此,高素质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是决定文化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3)文化消费需求。市场效应是产业集聚过程中向心力的重要来源,大的市场更容易吸引文化企业进入该区域,促进该地区市场容量的扩大,有利于文化产业的集聚(Krugman,1980)[1]。文化产业是一个高收入弹性的产业,如果一个地区消费者的购买力越强,那么对于文化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就会更多,会导致本地文化产品与服务价格的上升,吸引新企业进入这个市场。同时,文化产业在本地的集聚也促进工资的上升,进一步提高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从而促进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4)交易成本。文化产业是一个高风险产业,为了应对文化消费的不确定性与商业风险,文化企业通过空间上的接近,通过面对面的接触,建立互动的网络关系、加强彼此信任,降低交易成本。比如,降低企业搜寻成本,减少议价和谈判过程,通过人际关系维护和宣传企业的声誉。另外,文化产品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易于复制和传播等产品特性,这里采用城市化水平和邮电通信成本两个变量衡量地区文化产业的交易成本。

3.产业政策。作为新兴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2008年,江苏省政府颁布了《江苏省省级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引导资金支持政府鼓励投资的文化产业项目。目前,我国各省市陆续出台了文化产业规划与各种优惠政策,是自上而下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形成的重要力量。由于数据限制,这里采用金融发展水平和财政政策两个变量衡量江苏省各地级市的文化产业政策状况。

二、模型与数据说明

1.面板数据模型

面板数据模型主要有以下三类[2]:

(1)不变系数模型,也称为联合回归模型(pooled regression model):

(2)变截距模型,也称为个体均值修正回归模型(individual—mean corrected regression model)

(3)变系数模型,或称为变系数模型或无约束模型(unrestricted model)

具体选择以上何种模型,经常使用协方差分析,主要检验如下两个假设:

如果接受H2,则可以认为样本数据符合模型(1),如果拒绝H2,则需对H1进行检验,如果接受H1,可以认为符合模型(2),如果拒绝H1,则认为符合模型(3)。

假设H2的检验统计量F2服从自由度下的F分布,即:

假设H1的检验统计量F1服从相应自由度下的F分布,即:

在(5)、(6)式中, 分别是模型(4)、(3)和(2)的残差平方和,N为截面个数,T为时期数,K为自变量个数。

根据以上提出的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为了检验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经济政策对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将文化产业集聚因素分析的计量模型设为如下形式:

其中,CIit表示的是第i个地级市在第t年度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当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是用来度量文化产业集聚的变量;Geographyit表示经济地理因素的向量,New—Geographyit表示新经济地理因素的向量,Policyit表示产业政策因素的向量;ui不可观测的地区效应;εit表示随机误差项。

2.数据说明

1.经济地理变量。本文引入一个经济地理变量:即是否为沿江地区城市的虚拟变量(yv),用来检验地理区位对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本文之所以设置该虚拟变量,是因为江苏省文化产业存在着向沿江地区集聚的可能。

2.新经济地理变量。为了检验新经济地理学中的产业外部性、人力资本外部性、市场需求与交易成本对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本文设置了以下变量:(1)地区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占全省比重(gt);(2)人力资本外部性:地区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rk);(3)文化消费需求:地区人均文化消费(文化娱乐用品与文化娱乐服务消费之和)与全省平均值之比(xf);(4)交易成本:文化产业一般选择在城市集聚,城市化的发展会促使法律体系、交通通讯网络、文化场馆等各类基础设施的改善,这显然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吸引文化企业在当地的集聚。本文选择城市化水平(cs)和邮电业务总量占全省比重(yd)这两个变量来衡量各地区的相对交易成本。

3.产业政策变量。为了检验产业政策对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本文设置了两个政策变量:(1)金融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高投入与高风险的产业,而金融发展在分散风险、甄别项目、监控企业和平滑交易等方面均具有积极的作用,对文化产业集聚可能会有显著的影响。本文以金融机构贷款占GDP的比重(jr)来衡量一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2)财政支持。用政府在文化、体育与传媒财政支出与全省均值之比(cz)来度量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

以上数据均来自历年《江苏省统计年鉴》。

篇6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9-0027-02

1 新经济时代的特征

新经济时代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是基于知识经济全球化的一种新的市场表现形式。新经济的基本特征是高技术化和全球化的统一,新经济和传统经济有五个明显不同的特征:

(1)经济主体不同,新经济趋向全球一体化。

(2)交换方式不同,它以电子商务为主要交换手段。

(3)生产方式不同,它以集约型为主。

(4)增长动力不同,它以高科技、信息为增长原动力。

(5)资源是共享的,它对人类供给是无限的。

新经济时代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基础上,这个时代的主要标志有:

(1)信息化、网络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互联网和光纤的出现,使整个世界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人们可以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了解到世界上在任何瞬间发生过的事件,实现足不出户的“沟通”和“参与”,且这种沟通的手段和方法越来越简洁、透明。

(2)较传统交通运输业的进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得到了飞速发展,空中运输的日益普及,实物传输的速度和规模大大地提升。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稳定发展是展现国家实力的最为明显的体现,所以各国将经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4)经济呈现全球一体化趋势。世界各国经济之间彼此相互开放,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体。集中表现在:①市场全球化,即需求市场向全球的任何企业和自然人开放,且企业与自然人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自己的市场;②资源配置全球化,即人们在选择配置资源时,再也不是只局限在自己的国家和地区,而是可以运用自己的实力和嗅觉,在全球范围内选配自己所认可的各类资源,从而提升自己的配置效率;③竞争规则的国际化,最显而易见的就是绝大多数国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并承认和运用它的竞争规则,从而达到互惠互赢。

2 策略重点转变

2.1 由短期考虑变长远规划

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不仅需要及时推出有力的短期措施,也需要全面考虑各种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把短期应对举措与中长期发展和改革结合起来,由短期考虑变长远规划。传统市场营销理念往往以短期的“销售业绩”作为核心营销理念,只重视商品一时的畅销,不注重维护、创造企业的经营特色,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特征明显。而在新经济市场条件下,企业市场营销的核心理念更强调可持续发展,表现在:首先,营销目标的可持续发展,即以扩大市场或推销商品为中心转变为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注重培育和扩大长期客户群,形成如“全面满足客户需求”等新营销理念;其次,营销过程的可持续发展,即以竞争为中心转变为以合作为中心,注重各类营销资源的整合和营销关系的培养,如同竞争对手、分销渠道等交易伙伴建立“合作”和“双赢”的营销战略联盟理念,以及重视营销过程中的人力资本投资和知识资本积累等营销理念。

2.2 由“资本”做主转变为“知本”做主

资本,在经济学意义上,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在金融学和会计领域,资本通常用来代表金融财富,特别是用于经商、兴办企业的金融资产。广义上,资本也可作为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本质上,资本就是财富,通常形式是金钱或者实物财产。而“知本”就是指以知识为主体的、参与直销企业经营活动并为直销企业创造价值的资本形态。它是相对于传统的物质资本而言的,是知识型直销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动态的、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价值,是直销企业真正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距,是物质资本与非物质资本的合成。由资本做主转变为知本做主,专注于市场营销领域,从战略规划到战术组合做营销问题的“终结者”。倡导实效整合主义,是我们接下来应对新经济时代所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3 社会环境的变化

3.1 电子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信息化、电子化普及,二者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相适应,包括:

(1)信息网络体系,包括信息资源,各种信息系统,公用通信网络平台等。

(2)信息产业基础,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信息装备制造,信息咨询服务等。

(3)社会运行环境,包括现代工农业、管理体制、政策法律、规章制度、文化教育、道德观念等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

(4)效率积累过程,包括劳动者素质、国家现代化水平。

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不断进步等制造业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改善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产品开发和生产等各个环节,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创新能力。

3.2 消费者的整体消费意识维权意识的进步

消费者权益是指消费者在有偿获得商品或接受服务时,以及在以后的一定时期内依法享有的权益。消费者权益,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下适应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赋给商品最终使用者享有的权利。在过去,由于供应短缺、消费者很难顾及到商品质量,对服务状态也无法提出较高的要求,这实际上是生活水平低下的反映。如今消费者通过保护自身权利,能够购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和服务,就是一种质的提高。所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有关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保护消费者权益有利于鼓励公平竞争,限制不正当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保护消费者权益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和全社会的经济效益,让消费者在维权的道路上有法可依,有理可说。

3.3 消费者需求差异化而引起的市场细分

消费者的需求往往是多方面的、不确定的,需要我们去分析和引导,很少有客户尤其是消费品的购买者对自己要购买的消费品形成非常精确的描述。也就是说,当一位客户站在我们的面前时,他对我们的产品有了极大的兴趣但仍然不知道自己将要买回去的是什么样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增强与客户的沟通,对客户的需求做出定义判断。就是说通过买卖双方的长期沟通,对客户购买产品的欲望、用途、功能、款式进行逐渐发掘,将客户心里模糊的认识以精确的方式描述并展示出来,即所谓的市场细分。而新经济时代区别于传统经济时代,市场细分策略的制定不可生搬硬套,要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在实际的制定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全面性:对于任何已被列入客户范畴的消费者,我们要全面的定义其几乎所有的需求,全面掌握客户在生活中对于各种产品的需求强度和满足状况;

(2)突出性:要突出产品和客户需求的结合点,清晰的定义出客户的需求,必要的时刻要给客户对本产品的需求形成一个特有的含义;

(3)深入性:沟通不能肤浅,否则只能是空谈。只有深入的了解客户的生活、工作、交往的各个环节,你才会发现他对同一种产品拥有的真正需求;

(4)广泛性:要求销售人员要了解所有客户的需求状况,学会对比分析,差异化的准备自己的相关工具和说服方法;

(5)建议性:客户所认同的观念跟我们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差异,所以对客户的需求要进行定义只能是“我们认为您的需求是……”、“您认同吗?”等诸如此类的建议性语气。

以上几点的有机结合,方能够为制定正确的市场细分策略提供充分的支持。否则,策略的可执行性会大打折扣。

4 新经济时代营销策略分析及应对措施

将市场营销、新经济时代同企业管理制度相结合。将市场营销新机制融入企业管理当中,企业的全部流程管理是调整和适应新经济时代的关键。只有通过建立与新经济时代相匹配的组织管理制度,才能对新经济时代的经济性、可控性、实施进度等进行全面的管理和评估,建立相对应的管理制度,应对新经济时展的营销策略有以下几点:

(1)信息管理策略:企业必须加强信息的管理工作,应建立起相关信息的快速反应机制,使营销人员增强营销创新工作的清晰度、准确度和超前度。

(2)信息反馈策略:企业应建立信息披露制度,通过各种渠道及时的向消费者及潜在客户提供企业全面、详尽和及时的产品、营销及服务介绍,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3)信息共享策略:这其中的共享是指企业内部相关联的部门形成消费者信息、产品信息、竞争对手信息、市场走势等资源的共享,保证企业内部高效率工作,避免因共享不及时而造成的损失,从而更好、更快、更有效地实施营销战略。

(4)信息利用策略:企业营销团队是企业的灵魂,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整理和分析市场供求信息、产品信息、技术信息、竞争者信息等,进而由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进行分析和利用。

(5)信息再生策略:利用已有的信息来产生信息的过程,即由客观信息转变为主观信息,扩大已有信息内容,发挥团队个体能动性,创新机制,应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

(6)信息合作策略:新经济时代要求企业注重的更多的是双方或多方合作,实现共赢局面,这样才

能摆脱旧时代的传统枷锁,打开新的市场之路。

5 结 论

新经济时代的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是社会经济水平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企业也应该与时俱进,不能一味复制照搬旧经济时代的市场营销模式,这样只会使企业的经济水平不能与正常的经济发展轨道平衡。新趋势固然是对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性,但是企业也应该注意新趋势的内容是否完全符合自己的发展需求,要避免新旧冲击的副作用。只有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需求,顺应时展潮流,积极创新,方能使企业持续不断的获得发展的动力,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坚实后盾。

参考文献:

[1]袁炎清,范爱理.物流市场营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篇7

前段期间,对于广播产业的发展,影视的数字化发展以及影视的重点建设,我国相继推出了一些具有积极推动意义的文件政策。这些政策就直接体现了数字化是电影放映的主要变化趋势。在国家的财政方面,这些年来,也加大了投入,用来支持电影行业的前进与发展。在“十一五”期间,国家投入了2.5亿元,用来购买与更换农村的电影放映器具,财政部门也相继投入了5亿元,用来补贴农民对于电影器具的购买;同样,广电局也投入了6亿元,打算用来加快我国电影器具的发展步伐。在经济政策的方面,国家也相继颁布了许多政策,例如在2008年,我国规定:对电影制片企业销售电影拷贝和转让版权取得的收入、电影发行企业取得的电影发行收入、电影放映企业在农村的电影放映收入,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从2000年开始,我国一直都对影视产业的准入政策颁发了一些相关的措施,这就表示了它的准入门槛降低了一个档次,同时,它能够从电影的发行与经营等各个方面,鼓励非国有制以及外来企业对于电影产业的支持与投资,直接推动了电影产业的进步,极大的吸引了投资者的注意力。

二、全方面分析中国文化产业的投资机会

新经济时代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形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投资,二是风险投资。前者主要是对市场前景比较广阔的文化项目进行经营与投资,它们通过市场销售之后,就会获得投资的相关回收,它主要是表现在对市场占有率的扩大以及产品销售后回收的利润两方面;而后者则是对对企业的管理以及具体盈利进行投资,通过产权市场出售股份,或通过证券市场出售证券,从而在其中获得收益,它主要体现在市场值的提升方面。这两种形式在新经济时代下就体现出了下文的五大投资机会:1、文化市场分类改革中的投资机会。在进行改革的时候,国有企业以及一些事业单位的改革会创造出改造,这一投资机会,先前的一些领域很难进入并发挥作用,但是一旦有机会介入之后,就可以运用国有文化资源来进一步完善自己,这就是对自己的投资。另外政策有时会发生一些变化,在新闻网站转企等过程中,可以充分激励实力派代表的文化企业跨所有制进而兼并重组,从而吸引文化产业的投资者进行投资。2、整合资源。对于资源的整合,它的力度会逐渐增大,并且在此过程中,国家还会颁发出一些具体的政策以表鼓励,整合这一过程,就是一个具体的投资机会,这个投资就会促进发展。例如,在90年代时,一些民营企业在整合的过程中实现了壮大,它们的机制也更具灵活的特性,如果当时抓住这个投资机会,那后来的回报会相当丰厚,但是由于国家政策并没有相关的分布,只是这次投资机会被白白浪费掉了。3、文化产业与关联产业结合时产生的投资机会。由于新经济时代的影响,致使文化出现多元化,就使得许多文化产业与相关的产业发生了结合的现象。由于行业与行业之间肯定存在差别,即使再相似,也会有缝隙的存在,这种缝隙的存在,就直接创造了投资机会。只有充分抓住行业与行业嫁接时出现的新的机遇,进行投资,那所得的回报将数不胜数。4、文化产业与城市融合产生的投资机会。现今我国的一线城市的城区改造都竣工了,但是非一线的城区还存在着大量的机遇。很多企业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能够搬迁,致使大量厂房被遗留下来,这时就可以充分抓住这个机遇,进行文化的投资,这个投资机会则不容小觑。5、文化资源在创意转换中投资机会。对于文化资源的转换与开发,我国部分地区还处于初级阶段,只懂得浅层次的分析与转换,而资源的开发空间却是相当宽广的,只要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就能够使这个投资机会发挥巨大的价值。

三、隐含的投资机会分析

由于新经济时代的影响以及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有些文化价值能够达到反复利用的功效,这种特点就直接形成了延伸的回报链条。文化产业,主要提供以文化价值为核心的服务,它的载体会被逐渐消耗掉,但是它的内容却可以经久不衰,例如《红岩》这本小说,它的诞生时间非常久远,但是文化投资者仍然会用歌剧、电影等形式来对它进行描述,还把它录制成了光碟等来向更广阔的市场进军,还有就是数字化电影产品,具有数字转化的性质以及快捷方便的发行趋势,所以它可以转至成其他形式,例如家庭录像带、DVD等,动画电影也可以通过自身独特的电影元素来开发一些小游戏以及小玩具,由此,足可见对于文化产业的投资机会很广阔,像这类隐藏在表象下面的更深层次的投资,就需要有心人的挖掘与开发了。它的回收成本更是拥有了更高的提升空间,保证了投资的收益。

四、结束语

篇8

【关键词】新形势 经济政策 未来经济

一、引言

当前世界经济是一个整体,全球的经济想要恢复快速发展的步伐,应该有更好的经济政策的刺激。全球经济当前较为低靡,这种背景下,政府应该充分考虑到本国的经济状况,采取更适宜的经济政策。对中国的新形势来看,经济政策应该从财政和货币双重出发,结合相关环境,让经济市场得以更稳健的发展。未来中国的经济应该从当前的政策角度出发,才能够未雨绸缪,避免遇到更大的发展问题。中国应该用理性的观点,看待经济政策的短期和长效的作用。在国外政府各种经济政策的冲击下,才能够从这些环节中,对本身的发展给予更好的弥补。

二、当前经济形势

(一)经济增长持续回调,内在增长逐步趋于平稳

从当前经济形势上来看,从国家的经济调整开始,中国的经济开始了缓慢增长的势态。考察了国内总产值,相比这些年的经济比较。到了2015年,中国经济的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都呈现出增长的势头。这和2014年的不平稳发展,呈现出经济较缓和的趋势。从这些年我国GDP的数据统计上看,季度环比增长率也从之前的迅猛势头,趋于经济的平稳。这一经济增长的情形,正是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持续回调,内在平稳的体现。

(二)消费持续增长、投资、出口增长放缓,三大需求趋向协调

从中国消费总额上看,扣除经济因素,2015年和上年同比消费品总体增长了18.8%,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3.8%,进出口总额也增长了百分之34.7%,贸易顺差则比去年下降了6.4%。如图为2013、2014、2015三年的消费总额增长率状况:

从上图可以看到,从2013到2015年,对社会总体需求,的变化是较大的。出口经济增长的影响下,对消费的内需是提升的状态。中国经济的发展,从消费到投资,进出口贸易,都是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推进器。

(三)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从当前经济的平稳发展势态来看,经济的发展应该从经济结构的调整上出发,通过对高新技术的产业的发展,才能够促进整体经济形势的稳健态势。通过对全国几十个技术创新产业的调查上看,对一些核心技术的研制上,应该进一步增强,这样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才能够促进经济形势的更好发展。

三、当前经济政策所面临矛盾

(一)通货膨胀的管理问题

当前的货币形势,由于受到之前的经济政策的制约,从而可以看到来自GDP和CIP的变化来看,对货币通货膨胀的压力主要来自于房地产价格问题。从2015上半年变化趋缓,到了2015年下半年部分城市的价格上涨幅度偏大。虽然还在通货膨胀的温和增长范围内,但是对于这样的情况,容易导致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因素,百分之三以上的CPI增长率,会对低收入人群产生更为重大的影响性,这样的社会反应,得到的后果是会较为严重的。下图为2013、2014、2015的消费价格变化率:

图中可以看出,三年的消费价格,是同比变化幅度有高有低的,这样的情况是在经济背景下,中国通货膨胀发展可能受到影响的因素之一。从这样的形势上看,当前中国对通货膨胀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二)就业形势面临的压力

从全国经济形势稳步发展上看,各个工作人才需求是有回暖之意,但是对于人才结构需求,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当前经济状况出现了工作与岗位匹配问题较大,这就促使整个社会人才结构培养出现问题,通过对新岗位的人才招聘压力,会存在这样结构问题加剧的情况。当前社会科技水平稳步增长,导致对高端人才需求增大,而对于各种劳动力的结构性分配,这样就会使得各个行业的结构数量调整不够。不同地区的差异化,所提供人才的匹配化,这些都是就业形势带来的压力,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需求所要面临的问题。

(三)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产能过剩

当前的产品产量在世界范围内,占有较大的比重。但是从品牌竞争力上,却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应该从知识产权和科技研发上看,促进中国产品的品牌效应。应该从价值链低端的位置,从分工角度上看,对于利润高端的争取。出口的产品,应该在制造大国的标签上,多加以创新,这样才能做到产能与利润的综合增长化。应该从产业结构优化上考虑,传统产业的盲目扩张,应该被新兴产业的发展所引导。

(四)财政收支问题带来的风险

从经济财政上看,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应该注意到整个财政发展的势头。财政的收支上看,应该从整体基数上看,对进出口贸易和整体市场消费的增长放缓态势,能够有所防范。针对这种财政收支问题,带来的各种风险,应该给予更大的关注。通过政府的各种经济政策的实施,才能够起到对财政政策收支风险的预防,从而及时作出反应。对各个省市的财政收支数据的调查,就应该结合各自财政措施,从而对风险隐患,给予防治。

四、采取经济政策对未来经济的影响

(一)深层次通货膨胀治理策略

对于从2013年开始的经济问题上看,对于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也慢慢减弱,以此达到经济市场化的目的。通过对这种危机的预防,能够对价格进行干预。首先将消费作为经济的重要驱动力,消费在中国经济中,占有很大的影响。这对中国的内需和经济的消费上看,应该结合当前国家的实际情况,做各自政策,扩大内需。从城镇化的措施继续实施,这样来缩小城乡差距。通过对二元经济城镇化发展来看,对经济的一体化构建,从而对城镇化的发展,给予更好的关注。在经济发展中融入更多的高新技术,这样的政策促进,能够更好的引导产业升级和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应该结合实际状况,减少干预,促进经济市场化的态势。这样的一系列措施,能够对通货膨胀给予更好的治理和防范。

(二)完善收入分配改革

从2013年起,针对前十年的基尼系数调查来看,中国的基尼系数在国际警戒线中,应该针对当前的收入分配出发,从而进行较大的经济政策,给予改进。通过对通货膨胀的分析,经济对收入分配机制从而对通货膨胀的势头,给予压制。对货币的刺激能够对投资和消费的总量影响,从而对物价的影响,从而在一部分范围内,促进这种相关系数的稳定性,从而减少通货膨胀的压力。对经济政策的影响,应该注意到价格问题。从收入分配中,应该对居民的收入进行有条件的让渡,从而促进经济的稳健发展。对低收入者,通过制度和政策上的攻坚,从而达到收入差距缩小化的效果。

(三)完善利率与汇率机制改革

通过对利率和汇率上的改革,从市场的波动上出发,通过对市场活力的激发,从而推动改革,治理通货膨胀。首先从利率市场化的角度出发,它与供求的关系,应该考虑到整个市场的金融机构出发,对货币市场化和政府对贷款机制的影响,对存贷款利率的控制,如果市场化,将会面临更多的风险,但这是经济市场化的必然。不仅对贷款利率市场化,同时对汇率水平的波动,应该根据市场而定。对于汇率的升值,应该结合通货膨胀的传导性,从而增强货币的交换力。汇率市场化改革是需要全球性的推进,是不容易的。正是这种改革的难度加大,从而对中国的经济政策制定,以及经济的增长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加快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对于中国的贸易壁垒,应该遵从这种趋势,从而促进这种经济交流,开展自由贸易试验区。这种自由贸易的交流,是国际化的要求,更是国家间的平台促进。从全球化的角度出发,中国针对东盟的自由贸易已经开启了,在当前的各个城市的自由贸易区申报中,应该结合国内的实际状况,对这种市场的自由度开发,金融发展的加速和政策监管的放松。

五、总结

总之,对于当前中国新形势下的经济政策的制定,都应该适应市场发展的角度出发。只有这样中国的经济政策,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才能更有利于当前社会的经济发展,才能有稳步前进的经济发展未来态势,才能有利于世界经济的促进。

参考文献:

[1]储德银,黄文正.财政政策的非凯恩斯效应[J].经济学动态,2011,(10).

[2]晁毓欣.中国开放经济下的财政与货币政策――规范和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9).

[3]陈建奇,张原.美国赤字政策演化路径及债务货币化风险研究:基于奥巴马新雷?克拉克.国际金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郭庆旺,赵志耘,何乘才.积极财政政策及其与货币政策配合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5]姜波克,傅浩,钱钢.开放经济下的政策搭配[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篇9

举世瞩目的“新经济”现象,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带动下,以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高科技产业为龙头,具有明显的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的特点,从多方面形成了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笔者认为,新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充其量只是旧理论需要进一步补充、完善,而不是标志旧理论的否定和终结。下面我们举三个例子加以说明。

一、经济周期理论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已经连续9年保持2-4%甚至更高的年增长率,成为美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次,超过二战以后20世纪60年代106个月的繁荣,这与经济学家预测的经济周期现象已大相径庭。这样,经济周期理论,尤其是短周期理论是否还成立,或者说是否还适用?

我们认为,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多次出现过的经济周期性波动是客观的历史事实。经济学家从各个角度对此作出解释和描述,形成了种种经济周期理论。这些理论,有的从内在因素,有的从外在因素去寻找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其中,从投资波动和技术创新角度说明波动的理论特别引人注目,而投资波动和技术创新又有着内在联系。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往往会带来新的投资契机和需求,进而逐步形成新一轮经济高涨和繁荣,一旦创新热潮过去,投资会减少,经济会衰退。如果用这种理论思考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长盛不衰就不难理解了。原来,美国经济这么多年高增长,是科技进步在生产增长中作用日趋增强的结果。从1994年到1998年,高科技部门占美国GDP比重已达到27%,预测21世纪初将达到50%。

正如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在1996年7月的一份报告中所指出的,技术进步是决定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至于要问,为什么今天美国的高科技能如此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增长,那么,应当说风险投资的制度创新功不可没。可以这样认为,新经济与其说是高技术催生的神话,不如说是硅谷技术与华尔街资本市场联手导演的结果。风险投资通过一定机构和方式向各类机构和个人筹集风险资本,然后将它投入到不确定性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或项目,并以一定方式参与所投风险企业或项目的管理,期望通过实现项目的高成长率并最终出售股权获得高额中长期收益。尽管所投企业或项目大多失败,但10项中只要有1项成功,除了能弥补失败的损失,还能给创业投资者带来巨额回报。在美国,1996年创业投资回报率为19.7%,近5年来的平均回报率为18.4%。风险投资主要投向高科技中小企业,包括生物工程、电子工程、医疗技术、现代通讯、计算机等。正是这种风险投资机制,不断推动美国生产率提高,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生产率这样不断提高,使美国经济的调整在快速增长中完成,改变了周期性波动的局面,但并没有表明传统周期理论对这种现象就毫无解释力。一旦风险投资遇到重大障碍,经济波动也许仍不可免。

二、菲利普斯曲线

有人提出,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会导致工资提高,工资提高会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显示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反相关关系。而事实上,美国经济增长率从1996年至今已连续四年保持4%左右,失业率从1992年的7.5%降至目前的4.1%,而同期的通货膨胀率则在3%以下。“新经济”使高增长率、低失业率、低通胀率三者之间的兼容度前所未有地增大,传统经济理论中的菲利普斯曲线又一次失灵了。还有人提出,“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经济持续增长,低失业率与低通胀率并存,表明了传统理论中的菲利普斯曲线已经消失。

我们认为,不能简单地下如此结论。众所周知,菲利普斯曲线所表明的失业与通胀之间负相关的关系是以下面两条件存在为前提的:第一,经济增长引起失业率下降,而失业率下降导致货币工资率上升,即货币工资率上升是劳动市场超额需求的函数,而失业率是劳动市场超额需求的一个负函数;第二,工资是产品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从而是价格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只有当货币工资上涨超过劳动生产率上升时,货币工资上升才会引起物价上涨,否则,货币工资变动并不会立即引起物价变动。这是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明明白白告诉我们的道理。然而,在美国新经济中,正是这两条件都不存在,因此,失业率和通胀率的关系当然就不存在。

让我们先考察这些年来美国经济高增长有没有引起货币工资上升的情况。确实,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15年内由于经济增长,财富增加了30%,失业率下降到4.7%,但据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1999年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过去数年中工资出现低增长甚至负增长。为什么会这样?这与新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这一点分不开。在工业化时代,劳动与资本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而在新经济时代,知识这一要素取代了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一点给企业的收入分配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第一,知识具有外溢性,掌握了知识的人容易把知识从本单位拿到别的单位运用。为了稳住那些掌握了知识和专门技术的员工,防止把技术和知识外传,除了给工资报酬,还要给以股权激励,使员工感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把自己的命运和企业的命运捆绑在一起,从而改变了工业时代劳资关系对立的局面,即工人要求提高工资,企业为了追求最大利润不希望提高工资这种局面。在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制度中,工人并不一定要求提高工资,甚至不反对降低工资。因为,降低工资可降低产品成本,增强本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企业有利,自己从股权中分得红利收入会增加。于是,新经济时代的工资增加并不快甚至不增加;第二,新经济以知识为基础,因而企业家和高级技术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与传统的工业时代相比是进一步提高了。在新经济时代,一个企业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作用,而股票期权成了对他们最重要的激励手段。因此,新经济时代,由于能干的企业家是最重要最稀缺的资源,他们的收入与普通员工收入差距越来越大。高收入者的主要收入来自股票期权,但这不构成工资成本,因此,在美国新经济中,经济的高增长、低失业率,并没有带来工资和物价的高增长。

再考察生产率变动和产品成本变动的情况。这些年来,在美国,随着信息产业发展,企业纷纷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企业的生产技术设备更新改造,使生产率大大提高。近10年来,美国生产率每年增长平均为2.2%。美国劳动生产率提高如此之快,别说这些年来工人货币工资没有多少提高,即使有显著增加,也不会引起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这是因为,通货膨胀率并非与货币工资上涨同步,二者差额即生产率增长。如果生产率增长3%,货币工资也上升3%,则成本从而产品价格并不会变化。

这样,在新经济中,一方面低失业并没有使货币工资有显著上升;另一方面,生产率却有所上升。这样,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就是显然的了。因此,不是传统理论中的菲利普斯曲线不成立了,而是这条曲线赖以存在的条件不具备了。如果这些条件仍具备,这条曲线所表明的失业与通胀间负相关关系仍会存在,尤其对于象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如果货币工资上升幅度大大超过劳动生产率的上升,则这条曲线所表明的失业与通胀间交替关系一定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即使象美国这样的国家,如果工资增长速度比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更快,一定会导致通货膨胀。目前,美国的失业率在4%左右,当劳动力十分紧张时,工人们就可能要求提高工资。近年来,美联储一次又一次提高利率,主要就是想抑制增长势头,防止通胀抬头。

三、信息经济学

有人提出,在“新经济”中,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假定的现实性受到了影响,信息的专有性和垄断性受到了冲击,经济中创造了大量与信息有关的就业机会,形成了专门的信息市场。借助网络技术,以几乎实时的速度,快捷而全面地传递到全球,使人们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而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性大大弱化,信息经济学中诸如隐藏行为(信息)的道德风险模型、逆向选择模型、信息传递模型和信息甄别模型等理论的解释受到削弱,原来这些模型所表达的经济学现象也会被新的现象所取代。

篇10

1.1由短期考虑变长远规划

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不仅需要及时推出有力的短期措施,也需要全面考虑各种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把短期应对举措与中长期发展和改革结合起来,由短期考虑变长远规划。传统市场营销理念往往以短期的“销售业绩”作为核心营销理念,只重视商品一时的畅销,不注重维护、创造企业的经营特色,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特征明显。而在新经济市场条件下,企业市场营销的核心理念更强调可持续发展,表现在:首先,营销目标的可持续发展,即以扩大市场或推销商品为中心转变为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注重培育和扩大长期客户群,形成如“全面满足客户需求”等新营销理念;其次,营销过程的可持续发展,即以竞争为中心转变为以合作为中心,注重各类营销资源的整合和营销关系的培养,如同竞争对手、分销渠道等交易伙伴建立“合作”和“双赢”的营销战略联盟理念,以及重视营销过程中的人力资本投资和知识资本积累等营销理念。

1.2由“资本”做主转变为“知本”做主

资本,在经济学意义上,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在金融学和会计领域,资本通常用来代表金融财富,特别是用于经商、兴办企业的金融资产。广义上,资本也可作为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本质上,资本就是财富,通常形式是金钱或者实物财产。而“知本”就是指以知识为主体的、参与直销企业经营活动并为直销企业创造价值的资本形态。它是相对于传统的物质资本而言的,是知识型直销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动态的、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价值,是直销企业真正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距,是物质资本与非物质资本的合成。由资本做主转变为知本做主,专注于市场营销领域,从战略规划到战术组合做营销问题的“终结者”。倡导实效整合主义,是我们接下来应对新经济时代所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2社会环境的变化

2.1电子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信息化、电子化普及,二者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相适应,包括:

(1)信息网络体系,包括信息资源,各种信息系统,公用通信网络平台等。(2)信息产业基础,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信息装备制造,信息咨询服务等。

(3)社会运行环境,包括现代工农业、管理体制、政策法律、规章制度、文化教育、道德观念等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

(4)效率积累过程,包括劳动者素质、国家现代化水平。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不断进步等制造业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改善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产品开发和生产等各个环节,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创新能力。

2.2消费者的整体消费意识维权意识的进步

消费者权益是指消费者在有偿获得商品或接受服务时,以及在以后的一定时期内依法享有的权益。消费者权益,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下适应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赋给商品最终使用者享有的权利。在过去,由于供应短缺、消费者很难顾及到商品质量,对服务状态也无法提出较高的要求,这实际上是生活水平低下的反映。如今消费者通过保护自身权利,能够购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和服务,就是一种质的提高。所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有关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保护消费者权益有利于鼓励公平竞争,限制不正当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保护消费者权益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和全社会的经济效益,让消费者在维权的道路上有法可依,有理可说。

2.3消费者需求差异化而引起的市场细分

消费者的需求往往是多方面的、不确定的,需要我们去分析和引导,很少有客户尤其是消费品的购买者对自己要购买的消费品形成非常精确的描述。也就是说,当一位客户站在我们的面前时,他对我们的产品有了极大的兴趣但仍然不知道自己将要买回去的是什么样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增强与客户的沟通,对客户的需求做出定义判断。就是说通过买卖双方的长期沟通,对客户购买产品的欲望、用途、功能、款式进行逐渐发掘,将客户心里模糊的认识以精确的方式描述并展示出来,即所谓的市场细分。而新经济时代区别于传统经济时代,市场细分策略的制定不可生搬硬套,要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在实际的制定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全面性:对于任何已被列入客户范畴的消费者,我们要全面的定义其几乎所有的需求,全面掌握客户在生活中对于各种产品的需求强度和满足状况;

(2)突出性:要突出产品和客户需求的结合点,清晰的定义出客户的需求,必要的时刻要给客户对本产品的需求形成一个特有的含义;

(3)深入性:沟通不能肤浅,否则只能是空谈。只有深入的了解客户的生活、工作、交往的各个环节,你才会发现他对同一种产品拥有的真正需求;

(4)广泛性:要求销售人员要了解所有客户的需求状况,学会对比分析,差异化的准备自己的相关工具和说服方法;

(5)建议性:客户所认同的观念跟我们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差异,所以对客户的需求要进行定义只能是“我们认为您的需求是……”、“您认同吗?”等诸如此类的建议性语气。以上几点的有机结合,方能够为制定正确的市场细分策略提供充分的支持。否则,策略的可执行性会大打折扣。

3新经济时代营销策略分析及应对措施

将市场营销、新经济时代同企业管理制度相结合。将市场营销新机制融入企业管理当中,企业的全部流程管理是调整和适应新经济时代的关键。只有通过建立与新经济时代相匹配的组织管理制度,才能对新经济时代的经济性、可控性、实施进度等进行全面的管理和评估,建立相对应的管理制度,应对新经济时展的营销策略有以下几点:

(1)信息管理策略:企业必须加强信息的管理工作,应建立起相关信息的快速反应机制,使营销人员增强营销创新工作的清晰度、准确度和超前度。

(2)信息反馈策略:企业应建立信息披露制度,通过各种渠道及时的向消费者及潜在客户提供企业全面、详尽和及时的产品、营销及服务介绍,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3)信息共享策略:这其中的共享是指企业内部相关联的部门形成消费者信息、产品信息、竞争对手信息、市场走势等资源的共享,保证企业内部高效率工作,避免因共享不及时而造成的损失,从而更好、更快、更有效地实施营销战略。

(4)信息利用策略:企业营销团队是企业的灵魂,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整理和分析市场供求信息、产品信息、技术信息、竞争者信息等,进而由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进行分析和利用。

(5)信息再生策略:利用已有的信息来产生信息的过程,即由客观信息转变为主观信息,扩大已有信息内容,发挥团队个体能动性,创新机制,应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

(6)信息合作策略:新经济时代要求企业注重的更多的是双方或多方合作,实现共赢局面,这样才能摆脱旧时代的传统枷锁,打开新的市场之路。

4结论